德国是怎样向帝国主义过渡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由此产生了广泛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想想也是,全球就像一个大蛋糕,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这些蛋糕的组成部分都被西方列强分割完了,可是有些列强强大了但蛋糕还是吃原来的小块,而有些列强实力衰退了,却还是吃一大块。

拳头是说话的本钱,谁拳头硬,谁就有说话的权力。

拳头硬的自然想要多吃一点,于是便叫嚣着重新分蛋糕,这样一来,双方为了争夺蛋糕,只能大打出手。

但是如果就两个人想分蛋糕,虽然实力软的一方只能吃小块,但也翻不起大浪,不过想吃蛋糕的人实在太多了。

为了挤兑别人,为了让自己能多吃一些,自然只能联合其他人,这就好比蛋糕本来是六个人分的,但是如果把其中的三个人给挤兑跑了,分蛋糕的不就只有三人了,怎么着也比六个人吃得多不是。

同样的道理,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一合计就组成了针对俄罗斯帝国和法国的三国同盟,俄罗斯和法国自然也不是傻子,既然人家都组队了,自己也不能傻愣着。

这两个国家为了对抗三国同盟,便也开始组队,相继把英国、比利时、美国等拉入了自己的阵营,继而组成了与同盟国相对抗的协约国。

既然组队完成了,那就掐架呗。

于是闻名于世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这样爆发了,双方的大厮杀正式拉开序幕。

其中有一场战役很著名叫索姆河战役,这场战争双方伤亡130多万,不过其中却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正在对战中的德国士兵在向英国士兵大喊:别来送命。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看。

1916年2月21日直到1916年12月19日,德国和法国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在法国凡尔登城下开撕,这场战争双方损失惨重,死亡士兵超过了25万人,受伤的士兵也超过了50多万,所以这场战争又被称为绞肉机。

当然这个绞肉机所绞的肉都是士兵的生命。

不过在凡尔登战役打得热火朝天时,几乎同一时间,索姆河两岸也没能平静,这是英法两国联军为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在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区域实施的作战。

所以单单从这个角度来看,德国是被动的,英法是主动的,甚至德国士兵还能高声呼喊个,我们是无辜的。

此次战役德国投入了67个师,英国投入了54个师,法国投入了32个师,当然英法是联军,这也就意味着德国要面对比自己多21个师的兵力。

这样说似乎感觉不够震撼,我们就来说具体的士兵吧。

在当时的欧洲,一个师一般是1.2万人(西欧各国兵制不一,1.2万人是大概的均值),这也就是说德国在这场战争中投入了80多万人,而英法联军投入了100多万人。

在索姆河两岸,近200万士兵都挤在这,这该是多么壮观的盛况?

而在这场战役中,还有一个极其厉害的武器投入了战争,那就是坦克,英国采用的“马克I型坦克”,成为了当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正是见识了坦克的威力,参战双方纷纷把坦克应用到了实际的战争中,这也就导致了这次战役中死去的士兵数以百万计。

根据后来的统计,这次战役中英军伤亡了近42万人,法国伤亡了近21万人,而德国伤亡了近63万人,这也就是说这次战役双方伤亡了近130万人。

索姆河的河水都几乎被染成了红色。

上文我们已经说了,这次战役是英法两军为突破德军的防御而主动进攻的,但这并不是说德国士兵就是无辜的了,相反,它终究是挑起战争的罪魁祸首。

从战争双方的伤亡来看,英法和德军似乎是两败俱伤,但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英法两军比德军多了那么多,还有着坦克助阵,但伤亡却差不多,说出来英法联军还是有些丢脸的。

而更丢脸的事情还有,那就是在这次战役中,英法联军费了那么大的劲,仅仅只把阵地向前推进了5~12公里,更可气的是,自始至终这两国联军都没能突破德军的防御。

那么这样说,这次战争德国就是胜利的一方吗?

当然不是,因为德军虽然在这次战役中抵挡住了英法联军,更是挫败了协约国的战略目标,但这只是一个战场,而在西南战线德军的失利,逐渐使得协约国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此外,这场战争对英国的影响更大,因为它直接导致了英国政府内阁的更迭,大卫·劳埃德·乔治被任命为英国的新首相。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卫当了首相重组内阁之后,一个年轻人也进了内阁,此人便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赫赫有名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当然这是后话了。

所以,从英国的角度来看,他们其实也并不希望打这次战争,但是在统治者以国家的名义争夺利益的过程中,士兵的命终究只是草芥罢了。

英法联军为了推进突破德军的封锁,双方在索姆河你来我往,英法用士兵的尸体历时好几个月向德国的阵地推进了12公里,尸骸遍地,士兵人人疲惫,都想着早点结束这场悲惨的战役。

英法和德军的阵地其实离得很近,双方几乎能都闻到对方吃饭时发出的香气,几个月的朝夕相处,虽然士兵所占的阵营不同,但还是能处出感情的。

尤其是看到了每天都有熟悉的人倒下时,这场景会轻易击碎一个人的精神。

整整130多万士兵在这场战役中一个接一个地倒下时,活着的士兵又有多少人能承受住这样的震撼呢?

所以在这场战争中,本来只能你死我活的交战双方,就产生了类似于“惺惺相惜”的感情。

于是当英国士兵不顾生命,只能服从上级命令向德国的阵地发起进攻时,德国士兵却高声呼喊,劝英国士兵赶紧撤退,不要再来送命了。

可是尽管如此,英法士兵还是不顾一切地向前冲锋,德国机枪手尽管不愿意,但当英法士兵进攻到跟前的时候,还是毫不犹豫地扣下了扳机。

一边是命令,一边是人情,这些士兵又能如何选择呢?

所以,索姆河在当时又被称之为“地狱”。

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与人数最多,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比被称为绞肉机的凡尔登战役还要残酷。

但即便是在残酷的战争中,我们依然能看到人性向善的一面。

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那个战争年代我们只能在书中寻找,也正是因为战争的残酷,我们才更需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不是吗?

参考资料:《索姆河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一战爆发于1914年7月28日,一直持续到了1918年11月11日才结束,这场延续了4年的战争,对人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其中包括了战争中的损失。

关于一战爆发的起因有人说是萨拉热窝事件,但其实这只不过是一战的导火索而已。即使没有萨拉热窝事件,恐怕一战的爆发也只是时间问题。


归根结底,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是西方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以及争夺世界霸权而爆发的。

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了,德国完成了统一。普鲁士是通过三次关键战争完成了统一,而统一后的德国开始了对外扩张,但这个时候德国发现,世界已经被瓜分完毕了。

如果想分一杯羹,那么势必要与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产生冲突。而对于英国来说,显然是不希望德国做大的,要知道英国长期以来采取的政策就是大陆均衡政策,德国的过分强大,显然已经不符合英国的利益了。


那么英国和德国就有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了。

对于法国来说,同样是如此,在之前的普法战争中,法国被打得狼狈不堪,这对于一直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来说,无异于奇耻大辱。

德国的强大也让法国丢失了欧洲霸主的地位,显然法国和德国也有着巨大的矛盾。


同时,奥匈帝国和俄国也有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尤其是沙俄非常强势,不断在向巴尔干半岛扩张,这在以往是奥匈帝国的势力范围,显然这样的举动,惹恼了奥匈帝国。

尤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些列强都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对于殖民地的需求明显不在是以往的圈地运动那样。


为此,这些欧洲列强间爆发了巨大的冲突和矛盾,为了平衡和打压,这些列强走向了结盟。

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建立了针对俄罗斯帝国和法国的三国同盟,而英国在这个时候,也抛弃了自己的孤立,改善了与法国以及俄国的关系,就这样,三国同盟以及三国协约建立了。


然而,这样的结盟,并没有达到平衡,反而愈演愈烈,双方关系极度恶化。

萨拉热窝事件对于双方来说,一个最好的导火索。也是因为这次事件,一战爆发了。

一战的战场主要在欧洲,分为了英法对抗德国的西线,以及俄国同德国以及奥匈帝国的东线。一战中很多著名的战役大多是在西线发生的,基本上都在法国的本土内,这也是法国在一战中遭受到巨大损失的原因之一。

当然了,除了三国同盟以及三国协约外,其实参战的还有好多国家,这里面有支持德国的保加利亚等,以及支持协约国的塞维利亚、比利时甚至亚洲的日本也参与了进来。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时期,也参加了一战,不过很可惜,在战后没有得到自己应得的利益。

虽然协约国打得很苦,中间沙俄还后院失火,退出了战争,但最终还是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帝国主义阶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