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夕阳这则幼儿诗的主旨?

“诗无达诂”,我们如何得知这个5岁的幼儿,他就没有自己的理解呢?

而幼儿对诗的理解,也只能限于“明白字面意思”和“体会诗词意境”吗?

在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里,对低年级学生诗歌教育的要求仅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对学龄儿童尚不要求必须完全“理解内容”,那么对于学龄前的幼儿来说,更不必非得让他“求甚解”吧。

如果这个5岁的幼儿能从背诗的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那么这种他对“诗”的初始印象,我认为,也算是“理解”的一种。

“背诗”也是“学诗”的其中一种方式

只能说,于“学诗”来讲,如果单纯只追求“背诵”,必然不是最佳的方法,但于孩子自身的学习成长来讲,我们若将这种方法定义为“病态”,大概也有失偏颇。

幼儿的记忆特征就是“无意识记忆”占主导地位,“有意识记忆”逐渐发展;“机械识记”占主导地位,“意义识记”逐渐发展;“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语言记忆”逐渐发展。

重复和背诵,也是他们学习的一种方式。这就像婴幼儿学话,他们常常模仿和重复成人的语言,对此并不一定能真正理解,但他们的大脑一定是在学习和识记的,之后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逐渐运用和深入理解它。

早已成年的我们,不也曾有过类似“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的经历吗?小学中学时课本里的诗,老师让背我们就背了,但究其深意,又有几首是那时真懂的?是不是也是在多年后的某个节日夜晚,独自一人在他乡看着窗外的万家灯火,想起那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才感觉真正读懂了?是不是也是在多年后的某个熟悉街头,突然记起起年少时在意的那个人,想起那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才感觉真正领悟了?

除了悠长的诗意外,“学诗”的其它好处

1.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古诗词因其音节的平仄变化,节奏感强,韵律感强,这些都有助于幼儿的发音锻炼(包括音高、音调、音响)。

特别是幼儿启蒙的一些古诗,还很朗朗上口。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

例如孟浩然的《春晓》:

在人类语言构建初期,对语音变体的甄别和掌握,是非常复杂也非常重要的,非母语者在学习汉语时,难以突破的关节点之一就是音高和音调的变化掌握,幼儿学习古诗词,即在反复锻炼发音。

其实包括婴儿,在1岁左右进入语言黄金期后,具有拟声词、押韵音儿歌、古诗等,他们都更容易模仿,也更爱听。

2.有助于幼儿的生活认知。

古诗往往带有强烈的画面感,可以帮助幼儿认知和识别万事万物。事实上,很多幼儿启蒙的古诗,都并不复杂,理解的难度不大,也没那么强调需要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作者意图、时代意义等。

例如骆宾王的《咏鹅》:

例如郑板桥的《咏雪诗》:

这些词句意思明了,但意境又高于如今的常用语言。

还有千家诗里的《元日》《清明》《社日》《寒食》《秋夕》《中秋》《冬至》等,都与生活、自然、四季、民俗等息息相关。

例如王安石的《元日》:

无须刻意讲解,家长只需在给幼儿引导时,将它们与生活场景、自然场景相结合,幼儿即能掌握,甚至还能有自己的理解。

3.有助于幼儿增加词汇量。

古时用以训练幼童声韵格律的《声律启蒙》,里面的例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等,包罗着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虚实应对,有很多词汇是我们常用,但不一定会在与幼儿交谈时用到的。

文中另有大量叠词如“天浩浩,日融融”,“风淡淡,月浓浓”,“山岌岌,水淙淙”,反义词如“贫对富,塞对通”,“明对暗,淡对浓”“来对往,密对稀”等,也都可以为幼儿将来的学习,做词汇储备。

体会诗意并非不重要,但幼儿更该重在感受而非理解

在古代,幼童通过古诗词学习,可以认识世界、了解社会,培养品德、陶冶性情,最重要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如果想要前途光明,就得熟知诗词歌赋——学诗对于他们来说,既有成长意义也有功利意义。

随着时代变迁,我们的语言载体、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等都历经巨变,古诗词学习不再具备功利意义,所以如今人们学习它的意义,更多的在于文化素养的熏陶,即人们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诗词是语言的艺术,也是形象的艺术,同时,它们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时代风气、文化氛围等各个领域相联通的。所以想要让认知浅显、毫无生活阅历的幼儿深究诗意,并不现实。但幼儿有感受,在这个阶段,让他们了解诗的美,我认为就足够了。

我也会给我自家2岁孩子啾啾念诗的,从他出生开始就念。最初没有想太多,只是把它当做是一种哄睡方式——因为真的太好用了。

再后来,会常常在生活里念给他听,遇到合适的场景,想起合适的诗句,就会随口而出。这些我也没有刻意安排,因为我自己本身就很喜爱古诗词,闲暇时也常常会念诗,那于我来说,是跟葛优瘫在沙发上刷剧、跟坐在窗前悠闲地喝杯咖啡一样爽的事。

古诗词真的太美太美了,它们的节奏美、韵律美、词汇美、凝练美、工整美、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

现在啾啾也已经会背一些诗,但我的确没有非让他背(事实上也做不到),很多诗词他听着听着突然有一天自己就会了,我都觉得神奇。

我认为他现阶段愿意模仿,对古诗词有个初步的印象,能从我这儿感觉到古诗词是美的,这就足够了。至于那些意境的体味、情趣的陶冶、美育的渗透……那是将来自然而然的事。

幼儿学诗是好事,自愿背诵也不见得是坏事,但之后家长该怎样继续引导,才更有利于挖掘古诗词的价值,是更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

《彩虹》教案(通用21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彩虹》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彩虹》教案 篇1

  1、能用手指点画的方式表现彩虹糖。

  2、感知红、黄、绿三种颜色,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作画。

  3、愿意参加点画活动,体验手指作画的乐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5、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1、红色、绿色、黄色颜料、剪成瓶状的作业纸。

  2、彩虹糖装在透明的玻璃瓶中。

  引起兴趣→图形刺激→想象创造

  1、创设小熊做客的情境,导入活动,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用捉迷藏的形式出示玩具小熊,鼓励宝宝向小熊问好,并出示小熊带来的彩虹糖。

  2、认认说说彩虹糖的颜色、形状,感知红、黄、绿三种颜色。

  “看,漂亮的彩虹糖,有哪些颜色呢?”丰富词汇:五颜六色。

  “彩虹糖是什么形状的?”

  3、分享彩虹糖,学说短句“我喜欢什么颜色的彩虹糖”,巩固对颜色的认识。

  1、出示瓶状的作业纸。

  “看,小熊的瓶子里还有彩虹糖吗?”“看,老师把彩虹糖变出来。”

  2、教师示范手指点画彩虹糖。

  说口诀“压压(蘸颜料)点点(点画)彩虹糖”,并鼓励宝宝伸出食指,和教师一起边说边练习。

  幼儿自由找空瓶子进行点画,教师指导孩子用是指点画,鼓励她们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点画,在瓶子里变出五颜六色的彩虹糖,提醒他们换颜色时先用抹布把手指上的颜料擦干净。

  活动结束活动反思:

  糖果是幼儿钟爱的食物,当出示彩虹糖的时候就足够的吸引儿的眼球,调动了幼儿积极性。通过认识彩虹糖的样子。

  观察彩虹糖的颜色进而引入手指点画的美工活动。在操作过大部分幼儿都能按照要求逐一完成任务,可是有部分幼儿还是出现了颜色的混搭,整个彩虹糖的罐子没有均匀的填满。在此次的活动中,还是要重点强调活动要求力求达到活动目标。在最后一个环节作品欣赏中,没有做到更好的评析。整节活动过程太顺利,没有难点。

  小百科:彩虹,又称天弓(客家话)、天虹、绛等,简称虹,是气象中的一种光学现象,当太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水滴,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谱,由外圈至内圈呈红、橙、黄、绿、蓝、靛、紫 戴 八种颜色。

  《彩虹》教案 篇2

  这是一首诗歌,按彩虹从出现到消失的过程,通过人物的对话,描绘了彩虹的美丽,抒发了作者对彩虹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神往之情。全诗共有六个小节。首尾两节讲彩虹的出现、消失。第二到第五小节用对话的形式描写了小朋友们对彩虹的联想和想象,形象地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和赞叹彩虹美丽的真情实感。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对彩虹的赞美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神往之情。

  2、熟读课文,体会彩虹之美,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3、会认13个字,继续运用多种方法识字。会写6个字,能按笔顺写字,写得正确、端正。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彩虹吗?彩虹是什么样子的?谁来说说?指生汇报。

  2、师:许老师搜集到一些图片,想送给大家看看。生欣赏彩虹的图片。

  3、师:彩虹美吗?(美)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美丽的彩虹》。

  4、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5、通过字的演变,教学“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丁丁冬冬带着弟弟妹妹,来到草地上,看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想听吗?

  2、师范读课文,生指字,听读识字。

  3、生自由读文,要求:标上小节号,圈画生字词。

  4、指生汇报课文有几个小节,自学了哪些字词。师相机提醒较难的字音。

  5、指生分小节读文。

  三、研读课文,加深理解

  1、师:彩虹什么时候出现?课文中怎么说的?请找出来。指程度较差的二生回答。

  2、指导朗读:“高高”

  3、给“空”组词。

  1、师:看到彩虹出来了,丁丁说了什么?请表现好的同学来回答。

  2、师指导朗读:你觉得要强调哪些词,读起来比较好听?

  3、(指图)师:丁丁在彩虹桥上看到了什么?

  4、出示银河图:生欣赏图片,师补充课外知识(银河在中国古代又称天河、银汉、星河、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银河,只不过夏秋之交看到了银河最明亮壮观的部分。)

  5、齐读第二小节。师:看了这么美的银河,心情怎么样?带着这种心情,让我们再把这一小节读一读。

  1、师:冬冬听到丁丁说得这么好,也忍不住了。她说了什么呢?请一位男生,一位女生来回答。

  2、师:冬冬是个爱漂亮的小女生,她觉得彩虹像一条?这是一条怎样的项链?

  3、猜谜语:一土一田,共字在下面,右边斜钩加一撇,别忘带个点。(戴)

  4、男女生分开读。

  (1)(指生说)丁丁觉得彩虹像 。冬冬觉得彩虹像。 一座神奇的桥、一条美丽的项链。

  (2)你觉得彩虹像什么?生思考再回答。(你们的想象力很丰富)

  四、复习巩固,学写生字

  1、认一认,读一读

  第一组词语:齐读、指一列开火车

  第二组词语:女生读,选一词或几词造句。

  第三、四组词语:齐读

  课件呈现单字,生抢答

  1、课件呈现要写的字。师: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吗?指生说。

  3、师结合字源重点提醒“定”“巨”:定的捺要斜才好看。巨的笔画笔顺要注意。

  4、生练习书写生字。

  1、师:同学们,彩虹出现几分钟后,便会消失,这节课也很快就要过去了,让我们把美好的声音送给彩虹,跟它说再见吧。

  《彩虹》教案 篇3

  1、观察、欣赏彩虹的形状和色彩,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涂画彩虹的兴趣。

  2、学习用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彩涂画彩虹。

  3、学习耐心、有序地进行操作。培养细致的工作态度。

  1、课件:图片-彩虹

  一、引发兴趣,启迪思维。

  1.欣赏有关彩虹的图片,说说在哪里见过彩虹,它是什么形状的?

  2.引导幼儿想想彩虹有哪些颜色?

  请幼儿互相议论彩虹有些什么颜色。

  二、交代要求,幼儿涂画,教师指导。

  1.启发幼儿想想:

  离太阳近的用什么颜色?

  把色彩排列好,然后用一种颜色涂画一条色环。

  2.想想怎样可以把颜色涂得均匀,又尽量少涂出界外。

  3.鼓励幼儿做事要耐心、认真,有始有终。

  欣赏所有作品,请涂色好的幼儿介绍自已是怎么涂画的。

  (从方向、力度等方面引导)

  鼓励本次活动有进步和能耐心细致操作的幼儿。

  《彩虹》教案 篇4

  1、能运用短线从上往下,一下、一下地画出雨点布置画面。

  2、鼓励幼儿大胆地使用报纸在宣纸上印画。

  3、在活动中体验创造的乐趣。

  1、幼儿观察过下雨的情景。

  2、材料准备:卡纸上附宣纸人手一份,红、黄、绿颜料、勾线笔。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听,是什么声音?""雨点是怎样从天空中落下来的呢?"(带领幼儿用身体和手部的动作及嘴巴的发音,感知一下一下的节奏。)

  (1)教师示范"小雨点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把小雨点叫出来吧!"教师边画边讲解。(滴、答、滴、答、从上往下,一下一下的)"请小朋友的手指宝宝来帮帮小雨点吧!"(滴、答、滴、答、从上往下,一下一下的)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雨下得好大啊,小朋友也赶快来画画雨点吧!"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雨停了,天空中出现了美丽的彩虹。美丽的彩虹在哪儿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各种漂亮的颜料宝宝,它们是谁?"(红、黄、绿颜料)"还有报纸宝宝呢!我们让报纸宝宝和漂亮的颜料宝宝轻轻地亲一亲,再到纸宝宝上亲一下,亲啊亲啊,美丽的彩虹就出来了。"教师示范讲解。

  "你们的彩虹在哪儿呢?让你的报纸宝宝也亲亲颜料宝宝和纸宝宝,我们赶快行动吧!记住了报纸宝宝要亲各种颜料宝宝,这样的彩虹才漂亮呢!千万不能只亲一种颜料哦!"放轻音乐,教师巡回指导。

  "小朋友的画真漂亮!""带着你的画到花园里来玩一玩吧!让我们一起跳个舞吧!"(带幼儿拿着作品,贴到墙上,然后听着音乐一起跳舞。)

  《彩虹》教案 篇5

  1、学习助跑跨跳的动作,初步掌握跳得又高又远的动作技巧。

  2、敢于挑战困难、挑战自我、体验运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跳跃彩虹的兴趣爱好。

  4、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

  1、七条彩色皮筋,椅子14把,口哨、红橙黄绿青蓝紫手环若干。

  2、音乐、优盘播放器。

  一、引发兴趣,热身运动。

  1、分配角色:我们是快乐的七色光,跟着妈妈出来玩喽!

  2、热身运动《韵律操》,主要活动下肢、膝关节。

  二、跳越光芒――学习助跑跨跳。

  1、找到和自己颜色一样的光线,自由地玩一玩、跳一跳。

  2、抛出问题:我们要安全地越过光线,而不能被碰到,有没有办法?试一试!

  3、集体讨论:哪种方法跳得更高、更远。

  4、学习动作――助跑跨跳

  (1)教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

  (2)幼儿空脚练习

  (4)在自己一样颜色的光线上自由练习

  (1)教师介绍并讲解要求:挑战一颗星、挑战两颗星、挑战三颗星。首先每位幼儿必须通过一颗星的挑战,再去挑战二颗星、三颗星。

  (2)幼儿选择高度进行挑战。

  (3)集合,请个别幼儿示范,说说探索后的心得:怎样才能跳得更高。

  6、挑战不同宽度与不同高度。

  (1)教师介绍并讲解要求:

  第一关:一次越过两条矮光线

  第二关:一次越过两条高光线

  第三关:一次越过三条高光线

  (2)幼儿自由选择自己想挑战的难度,进行挑战。

  三、循环游戏:彩虹终极挑战。

  1、讲解玩法:以教师闯关的形式示范。

  2、幼儿依次闯关游戏。

  3、简单小结,表扬闯关成功的幼儿。

  1、搭起两条彩虹船回家。

  2、放松动作:敲腿、弹腿、划船、捶背。

  3、停船上岸,一起整理活动器具,回活动室。

  小百科:跳跃,指两脚用力离开原地向上或向前跳。

  《彩虹》教案 篇6

  1.观察、记录阳光下肥皂泡表面的七彩色。

  2.产生探寻五彩缤纷的世界的兴趣。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尝试通过动作和色彩来感知美、创造美。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1.肥皂水、吹泡泡工具。

  2.CD盘、贝壳、孔雀(或其他鸟类)羽毛、矿石等。

  1.肥皂泡表面的“彩虹”。

}


首都国学,扎根北京,面向全国,期待您的投稿。


——浅谈古代诗歌中对牛的咏赞

一提起牛,就被看作勤劳的象征。它吃苦耐劳,默默无闻,温和驯良,深受人们喜爱。一代文豪鲁迅先生曾自喻为牛,手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诗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都曾自喻为牛;郭沫若先生还愿做牛尾巴,茅盾先生甚至愿做牛尾巴上的毛;当代大画家齐白石自称“耕砚牛”,李可染一生酷爱画牛,在自己的画室里挂着“师牛堂”的横幅,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人们对牛的莫大喜爱。

这种爱牛、敬牛的心情和言行,在古代的咏牛诗中有着更集中更深刻动人的描写、反映和寄托。人们对牛的热爱、同情和敬意,其感情的深厚真挚非同一般,使得牛比任何动物都光荣。可以这么说,牛是最受人喜爱的“自然生灵”。它不但能耕田,运输,拉磨,甚至连战争,都有它的身影。抛开功用不说,就本身而言,牛身体提供的东西也是其他家畜所不可比拟的。牛能提供牛肉、牛奶作为食品,牛皮作为原料,牛骨牛黄作为药材。当然,牛粪还是很好的肥料。

牛的用途如此之大,如此之多,再加上它性情温良,任人驱使,任劳任怨,这就使它更为人们所喜爱,所以很早就引起诗人们的注视和讴歌。那么,古代诗人对牛作了那些咏赞呢?

这里,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古代诗人眼中的牛。

(一)纯粹的写景状物之作,或是诗中提及的一物。

这类诗,多数是写其它事为主,在行文中有零星的歌咏牛的诗句。这样的诗,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至清代的诗,都能找到。

如《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中写的“日至夕矣,养牛下来……日至夕矣,养牛下括”,是颇有诗意的写景名句。它让我们看到了农村傍晚的景色。

《楚辞·天问》中的“有扈、牧竖,云何而逢?击创先出,其命何从?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则说明了我国养牛的历史悠远,从商朝已大量的养牛。

以后的诗,多散写牛的形态,如“黄牛黄蹄白双脚”(南宋·杨万里《观小儿戏打春牛》)。“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明·高启《牧牛词》)。“丝杨影里系乌犍,双脚弯环卧溪碧。”(清·顾绍敏《牧牛词》)。这些,只能算是状物的诗句。

能较全面地写牛的形象与活动情形的,我们可以看《诗经·小雅·无羊》。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

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犒。

或降于阿,或饮与池,或寝或讹。

这首诗歌较全面地描绘了牛的生活、饮食、住处、交配等方面,这首诗也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的一首对牛所具体描写的诗。

(二)牛的性情温顺宽和

熟悉牛的人都知道,牛没有骡马的暴躁,没有驴的倔强,是农村老人、儿童、妇女皆可放牧役使的大家畜。这充分反映了牛的性情温顺。古诗中也多次写到牛温顺的性情。如唐朝元结的《将牛何处去》中写道:“相伴有田父,相欢惟牧童”,这里没有点出是牛主人还是牛,我们不妨看作二者皆有。可以与“田父”“牧童”相伴相欢,自然是最温顺的动物了。

牛不欺老幼,从袁枚的《骑牛》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相牛之背笑不休。此是人间安稳处,七十老翁有所求。呼僮扶上不拖空,牛亦相怜身不动。”“鞭之不前行徐徐”,这是牛驮着七十老翁袁枚行走时的情景,人上牛时牛“身不动”,走时“行徐徐”,牛颇道人性,怕伤着老人。这正是牛性情温顺的表露。

牛能与弱小动物和睦相处。唐朝陆龟蒙的《放牛》诗中写道:“荒坡断堑无端入,背上时时孤鸟立。”清代王恕的《牧牛词》中也写道:“牛蹄彳亍牛尾摇,背上闲闲立春鸟。”牛这样的庞然动物,竟允许小鸟在它的背上歇息,充分显示了牛性情的温和。这是何等温良、宽容和友爱的自然生灵啊!

由上面所引的诗展示的现象和情景,本来都是牛的本性和本能。可是诗人把它向着人的心灵和感情提高升华,使牛具有一种美好品格和善良灵魂的审美对象。诗人在牛身上观察到的、发掘出的和赋予的美,不是外在的形态美,而是内在的品格美和灵魂美,这种美寄托着诗人对人际关系的理想。


敬爱的周总理生前提倡:人应该像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我们应该效法牛去辛勤地工作。牛主要被用于耕田,也用作驾车和作战等。对于牛的这些本领和劳绩,古代诗人进行了大力描写,给与了高度赞扬。对于牛的用途,我在这里详细地总结一下,看看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牛耕的历史很长,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乃至今尚未实现机械化的许多农村生产上的主要役畜。在众多的咏牛诗中,牛的形象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一心为人类造福。如前面提到的《将牛何处去》。在众多的歌咏牛耕的诗歌中,当推宋代梅尧臣的《耕牛》诗和王安石的《和圣俞农具诗》。

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

夜归喘明月,朝出穿深谷。

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菽。

秋收风雪时,又向寒坡牧。

诗的前四句写了牛耕作时环境的恶劣:崎岖坎坷的山谷,异常炎热的天气,耕作时劳动的繁重艰辛“破领”。后四句写了牛的生活情况,耕作时吃不饱,寒冷是吃枯草。诗人一方面赞颂了耕牛的吃苦耐劳精神,另一方面对耕牛的饥寒交迫困境倾注了莫大同情。他通篇比兴,以耕牛的四时辛勤耕耘而不得温饱来比喻广大农民终日劳作而缺少衣食,寄托了诗人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同情。

牛给农民带来了什么呢?王安石的诗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

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

这首五言绝句,不仅写出了牛耕作的勤劳,还赞扬耕牛虽然对众生贡献很多,而自己却一毛不取的无私奉献精神。读这首诗,很自然的联想到王安石的身影,或许他是借赞颂耕牛来表白自己的心曲的。

在古代,由于马的特殊作用---作战,使得马价甚高。即使马在耕作上有很多优点,农民也是不敢奢望。而价格稍低的牛,自然就成了农民的首选对象。因此,在古代牛耕一直占主要地位。

牛除耕田外,还常拉车。我国古代很早就有记载,《楚辞》就有商祖先王亥能服牛驾车的传说,“有扈,牧竖。”《诗经·小雅·大车〉中也有“皖彼牵车,不以服箱”的诗句。《史记》载,西汉初大臣多坐牛拉的车,但专门写牛拉车的诗却很少,多散见于诗中。如唐代白居易《卖炭瓮》中有牛拉车的描写:“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系向牛头充炭直”,我们不难看出,卖炭翁是用牛拉着车去卖炭的。

专门写牛拉车的诗,梅尧臣的《十九日出曹门见水牛拽车》是较好的作品:

只见吴牛事水田,只见黄犁负车轭。

今牵大车同一群,又与骡驴走长陌。

昂头阔步尘蒙蒙,不似绥耕泥陌陌。

一一夜眠头向南,越鸟心肠谁辩白。

这首七律描写的是南方水牛拉车的情景,并借以寄托作者的相思。

牛的运输功能无疑又提高了牛的身价,使农人倍加喜欢它。描写牛驾车的诗篇,从这个方面丰满了牛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开拓前进的形象。

牛不仅耕田驾车,力尽筋疲,还曾多次奔赴战场,历尽杀伤,这也是它的可爱之处。从奴隶社会到近代的义和团运动,都有关于牛战的记载或传说。虽然直接描写牛战经过的诗不多,但诗人们通过吟诵有关牛战的历史故事和传说,热烈的赞颂牛在战场上的功勋。把这些故事和传说集中地描写得较好的是唐人李峤的《牛》:

齐歌初入相,燕将早横功。

欲将桃林下,先过梓树中。

在吴频喘月,奔梦屡惊风。

不用五丁力,如何九折通。

在这首诗中,与战争有关的是第二、三句,第三句可以从《尚书》中查到。其中“燕将早横功”是指我国古代的一场著名的“火牛战”,也是指我国战争史上“火牛战”的胜利开端。古代咏牛诗所写的牛战,都是以牛方的胜利与成功而告结束的。牛在这种诗中的形象是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这也是它深受人们喜爱的一个原因。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期,祭祀活动在国家中占重要地位。《尚书》中记载“国之大事,戎祭而矣。”祭祀所需物品是牛、羊、猪,从《诗经·小雅·无羊〉中“三十维物,而牲则具。”这两句诗,就说明了用牛、羊进行祭祀。《礼记》里也有许多记载,如“祭天子以牺牛”“中央土,食稷与牛”之类的话。

牛的性情如此温顺,而用途有如此之多,农人怎么会不喜欢它呢?诗人怎么会不赞美它呢?

古代诗人用许多诗篇描写和反映了众生,特别是广大农民热爱牛的感情和事迹,下面就说说农夫如何爱牛,诗人如何赞牛的。

农人爱牛,首先表现在对牛的饲养和保护上,农人饲养牛,总是尽心尽力。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春秋时期齐桓公的相宁戚年青时作的《饮牛歌》中看出,其辞中有“短布单衣适至干,从昏饭牛薄夜半。”自己穿这单衣才到小腿,但却顾不得寒,喂牛一直到深夜,可见饲牛之艰辛与勤谨。

农人在保护耕牛上,有很多措施。冬季为了给牛御寒,专门用草麻之类编织成器物给牛披上,称牛衣。古人在诗中多次提到它。如汉代有王章“病卧牛衣”之典,宋代苏轼的词《浣溪沙》中就有“牛衣古柳卖黄瓜”之句。这种牛衣的使用,反映了对牛的关心和爱护。

农人爱牛,还表现在反对滥杀耕牛,鄙视食牛之人等方面。他们认为牛是对人类有大贡献的动物,人们应当感谢它,爱护它,不应该杀它吃它。即使在饥荒时节,也不忍杀牛来充饥。这方面,清朝蒋士铨的《卖牛图歌·为两峰作〉中就明确写道:“田干无处用牛力,田家不忍杀牛食”,“皇天生牛任至劳,饿鬼劫到不可逃”。农民迫不得已要出卖耕牛,其内心的难过和对牛的依恋之情是难以表达的。清朝袁承福《老翁卖牛行》生动地描绘了人与牛依依惜别“念牛作多年功,洒泪别牛心不忍”,“买牛人自鞭去,老翁泪湿东西路。”

农人爱牛的诗很多,古代咏牛诗中对牛的赞美,描写农夫如何疼爱牛,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北宋梅尧臣的《牛衣》:

覆牛畏严霜,爱之如爱子。

朔风吹栏牢,御冬赖苜麻。

恶薄将异鞯,贪栖乃同被。

重处不忘劬,老农非可鄙。

这首五律,描写和赞扬了老农爱惜牛的情形。特别是结束两句,总结上文,赞扬老农,对老农不忘牛的劳苦,“爱之如爱子”的精神,作了肯定和赞颂。

贴近人民生活,同情百姓疾苦的诗人,能感受到牛的作用,能体会到牛的重要性,所以诗人歌咏它,赞美它。对于劳动方面的赞美,前面已提到了许多,这里不再多加重复。元朝吴澄的《题牡牛图》,从另一个崭新的角度赞美牛。这首诗刻画了群牛过河的形象,即描摹出了牛的情态,又写出了牛的高贵品质,舐犊之情,“已济伺同队”的集体主义精神等,都显示了牛的精神境界之高。为此,作者发出由衷地赞美:“此牛如人有恩义”。作者又联想到社会上的人,父子相离,不顾他人,只顾自己,于是产生感慨:“人不如牛多有之。”人不如畜,这是对社会上品质低劣之人的批斥,也是对牛的高度赞美。

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虽然很多人爱牛赞牛,但总有少数浅薄无知的庸人不惜牛力,虐待耕牛,甚至杀牛食肉。对这些人,使人们惊醒了无情的接露和贬斥。对某些遭遇不幸的牛表示了深情的怜悯和叹惋。如唐朝李家明的《咏卧牛》,元朝杨果的《老牛叹》,宋元的《老牛》等诗,都是催人泪下的产品。杨果在诗中写道:“服箱曾作千斤键,负重致远人所怜。”“而今弃掷非故主,饱食不如盗仓鼠。”他对牛的身后同情和痛惜之情,寄寓在对老牛命运遭遇的描述之中,讥喻人们要充分认识耕牛对人的功劳,从而爱护牛,体恤牛,关心牛之劳饥,而不要只知役使牛,无视牛的饥寒病苦。

由前面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勤劳温顺,不计个人得失,只顾他人奉献的高大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就是牛,牛的精神。农民爱牛,爱的是牛的用途和温顺,诗人赞牛,赞的是牛的精神和品格。

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人们逐渐体会到了牛的伟大,于是就把自己思想与牛结合在了一起,这就使牛的形象更加辉煌,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分析:

长期与牛一起劳作的农民,很早就发现了牛与自己是多么相似,于是就在诗中表现出来:

渴饮颖川水,饥喘吴门月。

黄进如可种,我力终不歇。

——唐·刘 叉《代牛言》

这首是借牛之口写的“代牛言”,实际上也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缩影。吃上不敢奢望,渴时喝浑浊的河水,饥时对月喘粗气,生活是多么艰辛。虽然食不裹腹,但却创造了无穷的财富。即使创造的财富再多,仍不得休息。“黄金如可种,我力终不歇。”统治者多么的贪婪,而牛又是多么的勤劳。诗人措辞委婉幽默,寓意深长,寄托着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那个不合理社会的愤慨与不平。

牛的吃苦耐劳,付出多而夺取少,默默无闻一心工作等优秀品质,多为使人们所歌咏赞颂。诗人甚至以此自喻,抒写自己一心为国为民的理想。这些诗中,最著名的当推南北宋时期李纲的《病牛》诗:

耕犁千亩实千箱,历尽疲惫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饱暖,不辞羸病卧残阳。

这首诗,第一句写牛的功绩卓著,第二句写牛的悲惨遭遇,让人对比之下感到悲伤气愤,但三、四句笔锋一转,写出了一个别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只要广大人民都能吃饱穿暖,我自己瘦弱中病倒在夕阳下也无妨。此诗用感人的笔墨,勾勒出牛那崇高而又伟大的形象。特别是后两句,是中国古代咏牛诗中将牛的精神境界升华到可与历史上先哲圣贤们并列的地步,也是广大人民和诗人们热爱牛,赞扬牛的主要原因和重点。

在写牛的同时,自然地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在北宋、南宋两次罢相的李纲内心是多么痛苦,但他想到的是国家和人民,只要国家安全,人民幸福,自己“羸病卧残阳”也十分欣慰,这不正是诗人理想的写照吗?病牛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思想的艺术体现。它与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于谦的“粉身碎骨会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诗人那高尚的情操。

综上所述,牛是一种大有益于人类的动物。古代咏牛诗描绘和赞美了牛的美好形象。这种美好的形象,主要不是美在形貌,而是美在品格和心灵。诗人描写和赞美了牛对人类的诸多贡献及带给人类的巨大利益,抒发了人对牛的热爱和敬意。一些官僚文人也借讴歌牛来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慨,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看法。王安石曾说过:“丹青难写是精神”,可古代诗人们多用赋笔歌咏,将牛人格化,让人与牛通过对话、表情、行为等方式,交流思想感情。这是古代咏牛诗在表现艺术上的高超。

咏牛诗作为人们理想的载体,象征着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这里,这种牛的精神是难以用区区几千文字来表述的。它是人类文明中的瑰宝,会千载万世的被人们传诵,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

母亲属相是牛,因而喜欢牛。在本科论文答辩中曾写过关于古诗歌中的牛的论文,取得论文优秀等级。母亲生性善良温存,如牛一样为我们子女默默奉献着。时值母亲七十大寿,再次整理此文,谨以此献给勤劳善良的母亲,祝母亲健康长寿!

齐歌初入相,燕阵早横功。

欲向桃林下,先过梓树下。

在吴频喘月,奔梦屡惊风。

不用五丁士,如何九折通。

逸足还同骥,奇毛自偶麟。

欲知花迹远,云影入天津。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垄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昆仑儿,骑白象,时时锁著师子项。

奚奴跨马不搭鞍,立走水牛惊汉官。

江村小儿好夸骋,脚踏牛头上牛领。

浅草平田攃过时,大虫著钝几落井。

杜生知我恋沧洲,画作一障张床头。

八十老婆拍手笑,妒他织女嫁牵牛。

将牛何处去,耕彼故城东。

相伴有田父,相欢惟牧童。

官牛官牛驾官车,浐水岸边般载沙。

一石沙,几斤重,朝载暮载将何用。

载向五门官道西,绿槐阴下铺沙堤。

昨来新拜右丞相,恐怕泥涂污马蹄。

右丞相,马蹄蹋沙虽净洁,牛领牵车欲流血。

右丞相,但能济人治国调阴阳,官牛领穿亦无妨。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渴饮颖川水,饥喘吴门月。

黄金如可种,我力终不歇。

江草秋穷似秋半,十角吴牛放江岸。

邻肩抵尾乍依隈,横去斜奔忽分散。

荒陂断堑无端入,背上时时孤鸟立。

日暮相将带雨归,田家烟火微茫湿。

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

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

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

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

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

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

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

曾遭甯戚鞭敲角,又被田单火燎身。

闲向斜阳嚼枯草,近来问喘为无人。

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

夜归喘明月,朝出穿深谷。

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菽。

秋收风雪时,又向寒坡牧。

纵而不蹊人之田,其谁早服之。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人生得饱万事足,拾牛相齐何足言!

门外一溪清见底,老翁牵牛饮溪水。

溪清喜不污牛腹,岂畏践霜寒堕趾。

舍东土瘦多瓦砾,父子勤劳艺黍稷。

勿言牛老行苦迟,我今八十耕犹力。

牛能生犊我有孙,世世相从老故园。

草绳穿鼻系柴扉,残喘无人问是非。

春雨一犁鞭不动,夕阳空送牧儿归。

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

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牛背儿童自放歌,头头注涧复逾坡。

问渠何法牛驯扰,鞭挞无惊刍牧多。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牛在十二生肖中是体积最大的,与老鼠成对比,所以多以“鼠”喻小或少,以“牛”喻多或大,如说大材小用为“杀鸡焉用牛刀”。

牛体大,毛自然多,因此以“牛毛”喻众多而细密,杜甫有“秦时任商鞅,法令如牛毛”的词句,是古代法令繁苛的具体描写。

在古时,除祭孔子用牛,在国与国彼此会盟时亦须祭牛,只有主盟国的人才有“执牛耳”的资格和机会,因此,“执牛耳”遂成为“权威”的象征名词了。

一头硕大水牛,怎样驱使它去耕田?自古以来,都是刺穿它的鼻子,系上鼻环,用绳子牵着鼻环,牛因鼻痛,乖乖地听人使唤。因此俗语说,“牵牛要牵牛鼻子”,即办事情要抓要害。

牛胃有四个囊,食量很大,因此世人讥笑食量大的为“牛肚”,称人善饮曰“牛饮”,脾气大作“牛脾气”。夸耀不实为“吹牛”或“吹牛皮”。称投机取巧的不法分子为“黄牛”。凡事情两不符合为“风马牛不相及”,或“牛头不对马嘴”。牛被讥愚笨,所以不明话意为“对牛弹琴”,报恩则称“做牛做马”。

如今,人们还把竭诚为民的好干部称为“老黄牛”,把勇于创新的精英褒扬为“拓荒牛”,我们更不会忘记鲁迅先生的名句:“俯首甘为孺子牛”。

再过几天又是牛年,牛年说牛,想起了几首关于牛的诗。

牛作为“六畜”之一,在农耕时代是耕犁、运输的重要力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牛性情温和,又吃苦耐劳,因而得到人类的喜爱。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歌颂牛的诗篇,或绘其形态,或赞其精神,借以抒怀咏志。

我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就有咏牛的诗句,如《小雅·无羊》中“尔牛来思,其耳湿湿……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意思是你的牛儿都来了,摇动着耳朵,有的跑下山坡,有的到水边喝水,有的睡觉有的在那躺着),很具体地写了牛的形象与活动情形。

牛没有骡马的暴躁、驴的倔强,连老人、妇女、儿童都能放牧役使。牛不仅与人相伴相欢:“相伴有田父,相欢惟牧童”(唐·元结《将牛何处去》);与弱小动物也能和睦相处:“牛蹄彳亍牛尾摇,背上闲闲立春鸟”(清·王恕《牧牛词》)。牧牛、饮牛、爱牛,是诗人咏牛常见的内容。明代诗人李东阳的《北原牧唱》:“北原草青牛正肥,牧儿唱歌牛载归。儿家在原牛在坂,歌声渐低人更远……”描绘出一派令人向往的田园牧歌风情。南宋大诗人陆游的《饮牛歌》:“门外一溪清见底,老翁牵牛饮溪水。溪清喜不污牛腹,岂畏践霜寒堕趾……”表达出对牛的关心。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的《牛衣》写道:“覆牛畏严霜,爱之如爱子……”可谓爱牛情深。诗人爱牛更多的是表现在对牛的命运和遭际的关心上。如明代诗人高启的《牧牛词》:

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

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诗人笔下的牧童与牛朝夕相处、相依为命,心疼“牛劳牛饥”,更担心牛被卖掉。再如宋代梅尧臣的《耕牛》:

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

夜归喘明月,朝出穿深谷。

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菽。

秋收风雪时,又向寒坡牧。

耕牛被繁重的耕作劳动弄破了脖子,没有时间看顾自己瘦弱的牛犊,早出晚归,饥寒交迫,诗人对耕牛的艰辛困苦倾注了深深的同情。“草绳穿鼻系柴扉,残喘无人问是非。春雨一犁鞭不动,夕阳空送牧儿归。”元代宋无的《老牛》诗则为奉献一生的老牛鸣不平。

正因为牛勤劳淳朴,任劳任怨,富于自我牺牲精神,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得到诗人的赞美。赞颂牛埋头苦干、乐于奉献的精神,以牛比人和自喻,是历代咏牛诗歌的主调。唐代诗人元稹的《田家词》,生动地描写了牛在干旱田地上耕作的劳累:“牛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宋代孔平仲的《禾熟》通过一个秋收场景,刻画了牛只知耕作、从不索取、随遇而安、悠然自得的形象。其诗写道: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唐代诗人刘叉有一首《代牛言》:“渴饮颖川水,饥喘吴门月。黄金如可种,我力终不歇。”牛渴时喝浑浊的河水,饥时对月喘着粗气,艰辛的劳动创造了无数的财富,仍不得休息。“黄金如可种,我力终不歇”,揭露了统治者的贪婪,诗中的牛分明是封建社会劳动人民被压迫、剥削生活的写照。

南北宋时期的名臣李纲坚决主张抗金和革新内政,罢相贬官后曾写下《病牛》一诗: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他以朴实的笔墨勾勒出病牛的崇高形象,赞颂了病牛的坚韧品格和精神境界。实际是以病牛自喻抒发抱负:虽然遭受打击,弄得筋疲力尽,仍然要以国家兴亡和苍生为念,表现出可贵的奉献精神。

现代文豪鲁迅曾自喻为牛,他说过:“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和血。”他的《自嘲》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联,是广为传颂的名句。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写的《老黄牛》一诗,热情称赞了牛的勤奋: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臧克家先生的“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也有的写作“老牛亦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诗句表现了奋斗不息的“老黄牛”精神,人们经常引用以自勉,许多人还误以为是古诗中的名句。

总之,咏牛诗通过描绘和赞美牛的美好形象,歌颂了劳动、奋斗和奉献精神。多读读咏牛诗可使人的心灵和感情升华。此外,牛还常常成为诗人描写自然风光特别是农村田园景象的亮点,增加了诗境的意趣和韵味。如: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南北朝·无名氏)

入坡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唐·张籍)

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宋·黄庭坚)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宋·张舜民)

远草平中见牛背,新秧疏处有人家。(宋·杨万里)

野牛浮鼻过寒溪,落木萷椮水下陂。(宋·朱熹)

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明·杨基)

橹摇渔父唱歌去,牛背牧儿浮水归。(清·查慎行)


首都国学.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

2009年以来深耕细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双创”发展

1、传承北京红色基因与基层党建系列课堂

2、首善之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系列讲座

3、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

4、北京街道社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讲堂系列

5、传统礼仪、汉服文化、传统节日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课堂

6、老北京文化、北京老字号系列讲座

7、书香京城与国学经典诵读系列

8、北京老百姓国学文化节暨香山-尼山木铎孔子国学教育论坛

9、志愿服务精神及志愿者全流程培训


首都北京.果雪儿幼儿国学及中医启蒙健康教育

携手北京师范大学幼儿国学教育研究课题组

1、推出国内第一套3到6岁幼儿中医启蒙健康教育系列绘本

2、推出3到6岁经典国学新蒙学绘本系列

国医养国娃,国学为国家

幼儿中医玩起来、萌起来

坚定中医自信、中国学前教育自信

果雪儿致力于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中国学前教育“六化”(幼儿化、生活化、专业化、中国化、现代化、世界化)

果雪儿致力于中小学生及幼儿园中医药文化普及传播行动

果雪儿-关爱幼师健康、365幼师幸福成长计划倡议者、实施者;

果雪儿-全民中医启蒙健康教育、现代家庭中医科普教育发起者;

果雪儿-中医幼儿园公益联盟组织者


1、果雪儿2021年中医药文化地方课程、园本课程联合开发的全网通知

2、果雪儿2021年寻找10家公办园(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中医文化健康绘本课程实践幼儿园)

3、重磅推荐国内第一套3~6岁幼儿学前教育中医启蒙健康绘本

4、面向北京市朝阳区小学幼儿园,2021年寻找10个国学、中医好儿童

5、面向北京市朝阳区,2021年寻找3家国学、中医教育基地小学、幼儿园。


点个“在看”,愿您的所有遇见,皆是美好

点个“在看”,养育孩子,是为人父母的一场终身修行

点个“在看”,成长自我,是今生的使命和责任所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诗的主旨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