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没上过大学,特别想上。但是可能这辈子都上不了了。

  大学生活是怎样的?小编整理了一些相关大学的内容为你科普大学生活的大概面貌,具体的还需等你自身去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

  大学,校园生活【1】

  上大学了,就不能还当自己是个孩子。

  再也不会有那样一个你每次上课都看得见的同桌;再也不会有那样一个只要盯着你就让你心惊肉跳的老师;再也不会有那样一群朝夕相处,意气相投的同学。

  只是莫名间地成长,就再也没有在课本上涂鸦的兴致,没了课堂上讲小话看小说的乐趣,也没了给老师暗地里取外号的小乐。

  阴霾天空下的沥沥小雨,也激不起一丝伤感的情怀;蓝色天空里的明媚阳光,也扬不动那份不知如何珍惜时间而感叹时光流逝的黯然;在日出日落花开花谢的岁月里,这份不太懂的成熟,使得自己能没心没肺又淡定如水接受每天的生活都在毫无意义的无聊里落幕,只假装是在经历一段成长必经的时段。

  于是,上了大学,还可以放纵自己在无聊的游戏里耗费时光,当做放松生活;

  上了大学,还能容忍自己保持低效的学习能力,总以为还有时间有心力来培养;

  上了大学,还会保持做事想动又不敢动的踌躇,假装这是谨慎思考理性决断的前奏;

  上了大学,还是会做许多详尽的貌似有可行性的各类计划,然后又让其随时间的流逝而变的没了意义;

  上了大学,还抱着那份对生活的幻想,总以为自己可以改变身边的世界;

  上了大学,还有着超强的自我中心感,对他人不是无视就是爱理不理;

  上了大学,还当自己是小屁孩呢?

  混过大一后,终于感悟到,肆意妄为的生活确实会过得轻松休闲,可如此茫然的生活也终究让人在面对未来时无所适从。

  有序上进才是生活的王道,于是觉得需要总结贯穿大学的几个生活重点,给不远将来的生活一个可参考的凭据。

  无论对大学抱着怎样的态度,学业都是整个大学阶段重中之重,也是上大学的终极意义。

  大学的学业,其实可以分为几大模块:

  必修的专业课程,这个毕竟是以后安身立命的资本,无论喜欢与否,拼死拼活那也得全部掌握,容不得马虎;

  应该贮备的知识,在专业知识以外,也得扩充自己的知识涵盖量,像社会学,心理学,电子信息技术类,经济管理学,形式与政策等等都要有所了解;

  需要培养的能力,除了最基本的而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外,还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诸如自我控制,统筹规划和逻辑思维等等能力。

  从发展层面来说,拥有能力远比掌握知识有用的多;

  个人的成熟度,完成由男生向纯爷们的成长转变。

  这也是大学阶段必须完成的任务,不能等到大学毕业后还显得那么幼稚。

  对社会上的态势要有足够理智的有一定深度的认识,能恰当处理人际关系。

  上述这些都是说起来容易而做起来困难的事,远不是一时的决断或者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所以要充分认识到完成这些的难度,要有坚定的决心详尽的执行计划和果断的执行力度。

  在生活里,友情的意义不言而喻。

  一般来讲,朋友都是越多越好。

  在大学校园里,由于和一群有相同地位,做着相同事情的人生活在相同的地方,所以有着绝佳的交友机会。

  但就现实情况看来,这样的机会并不被看好,尤其当熟悉校园生活后。

  似乎对学校越是熟悉对社交就越是冷淡,有点莫名其妙。

  貌似校园交友终究是走向了功利化路线,对那些无助于自身发展的人都逐步冷处理了。

  其实真正说来,想在大学校园里找到真实的友谊远不是那么简单的,毕竟大家的思维都不再纯粹。

  或者说,上大学后,真正的友谊,就只能像爱情一样只能靠机遇来获取,花心力来维护,用时间来经营了。

  仅就认识的人而言,除去室友不说,想在班级里发展深入的友情关系也不是简单的事,对男性,那得满足意气相投的条件,否则提不起兴趣,对女性吧,容易变味,特别是单身的,所以在校园里要发展可交往一生的朋友,还得顺其自然吧。

  从未来的职业发展角度来说,上大学有必要建立人际关系网。

  虽然关系网这玩意听起来就不舒服,但怎么说,在当前社会状况下关系网还是很有用武之地的。

  这无关乎道德,只能算是采集资源物尽其用罢了。

  在面对未来时,凡是有利于未来发展的都要矢志不渝的追寻,凡是有利于未来生活顺利的都要坚持不懈的开拓,这样才能开创未来。

  虽说已经是大学生了,貌似知道了很多东西,可真正想说清什么是爱情,还真有点无处着手。

  或许爱情,既不会是武侠剧里那样优柔缠绵,也不会是唯美剧里那么镜花水月,更不会是肥皂剧里东拉西扯胡搞一气。

  所谓爱情,更像是在沥沥的雨中共享一把伞的温暖,像是在闹市街头牵着手的浪漫,像是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的关怀。

  可能爱情,只是面对异性人群时,你始终愿意聚焦某点的情致,只是经常在无意中就会想起某人的感动,只是总想知道其喜怒哀乐的那种心情。

  心有所系,情有所牵,这就是爱情吧。

  在大学生活里,拥有一份爱情,意味着什么呢?可以完全无视寝室里某些有女朋友的装逼男的撩拨与挑衅;可以在生活圈里面对异性朋友纵横捭阖收放自如;

  可以以俯视的目光回味曾今光棍的生活同时扫视那些依旧光棍的人……这些都是浮云,真的有了一份爱情,可能“发呆”可称作“思念”,装逼也是种浪漫,偶尔犯贱也当是一种生活情趣了。

  正经的说,其实对以理性指导生活,以感性实践生活的人而言,爱情的意义可能更多的是体现在对心理成长的影响上。

  拥有爱情,意味着再也不能无止境的堕落下去,不能再畏缩不前幼稚下去,不能再一直沉寂,漠视未来;背负爱情,标志着人生路上多了份责任,生活里多了份牵挂,

  而未来也多了份期待;享有爱情,于是心灵会在幸福与烦恼间徘徊,于是神经会在浪漫与经济间纠结,而那种对恋人的眷恋中夹杂的不爽之情,也始终让人难以释怀吧。

  更现实点说,有了爱情,就不能想通宵游戏就通宵游戏了,不能想花光钱就花光钱了,不能想去哪就了然一声去哪了--毕竟有个人要牵挂;不能无视身边的一切只走自己的道路,

  不能藐视生活的美好只管自己的无聊,不能扫视周遭对神马都漠不关心--毕竟有个人要想念;不能太自恋,不能太自傲,不能太自私--毕竟有个人要关心。

  有个女友,那就想牵人手就牵人手,想拥抱看看周围环境就能拥抱,想亲吻,呃,这个视情况而定。

  似乎对身处大学阶段的男性来说,找女朋友更像是采用一种空手套白狼的把戏。

  毕竟就大众情况而言,上大学年龄段的男人一般处于人生里最废材的阶段,没钱没势没地位,拿得出手的也就尚在建设中的未来。

  可对女生而言,双十年华或许是她们一生中最美的时光。

  可能也正是这种自身价值的不平等造就校园里男追女的主流现象。

  可当真发现有喜欢的人时,那份激动的心情绝对可以冲破任何心理枷锁,充血的大脑会全力把握任何可以利用的机会,这时的心理估计有变身的奥特曼那样强大。

  综合来讲,校园爱情,并没有绝对的障碍,只要愿意去追寻,没什么会是注定不可能的。

  总结而说,在大学里,很多浪漫的东西在现实生活里都会遥不可及,曾经的想象也会与现实相距很远,但爱情,作为大学里最为唯美的生活片段,必须有!获取爱情,依赖机遇和勇气;经营爱情,凭借耐心和智慧。

  牵手在香樟树下漫步的场景,相信会是大学生活里最动心的回忆。

  生活很简单,简单到你随便坐在哪发一天呆,也是一种生活;生活又挺复杂,复杂到你即使一天完成工作任务看了本书还看了场电影还有接了应酬和老友小聚,都不知道这是不是你想要的生活。

  在明亮的教室里凝望窗外,在安静的图书馆里眺望云边,在热闹的宿舍里仰视屋顶,在阳光铺满的操场上看着人影,在树下的道路上巡视身形,在清脆的草地上仰望天空,在高耸的楼顶上俯视大地,在弥漫的月色里漫步校园,在寂静的山岭里感叹生活。

  生活不是小说,没什么可以预先设定。

  面对未来,只是紧抱着内心的坚持,开放生活情趣,尽享闲适心情,耗费无聊时光,静待青春的散场。

  大学生活该怎么过【2】

  2005年的钟声已经鸣过,新一年的步伐正在迈动,再有短短的几个月就要收拾行李离开生活了四年的大学校园了。

  现在应该忙着摆地摊,卖考研的、英语的各类书籍以及其他带不走的乱七八糟的物品,有的还在忙于联系工作。

  于是有机会跟好多学弟学妹们聊天,感觉自己只不过老了一届,却已经成熟许多。

  借这里,根据我自己及周围同学的四年生活的得失总结一下,大学生活该怎么过,也算尽一个学长的职责吧。

  进大学后,明显会有点失落感,总觉得大学,哦!大学就是这个样子?哪怕是再好的学校,身在其中也感觉不出她的好来……这个很正常的,大学说白了就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校哪怕再不堪,其实也不影响真正爱学习的人的。

  空虚,也是进大学后很常见的症状,日子一下从中学时代如上弦箭般的紧张沦落到无拘束的生活,人就很容易变得慵懒,所以对于刚进大学的同学,你的目标就要先定下来,没有目标的日子是盲目的。

  四年后的路你决定怎样走?其实无外乎两条 :就业和升学

  而无论选择工作还是考研,你都得逐步地积攒自己的资本,以便在将来的就职竞争或是研究生考试中击败对手。

  英语和计算机能学多好就学多好,尽力而为,不要做新时代的文盲。

  其实,整个大学也就是个一直学英语的过程,最好的步骤是大二就将四级过掉,因为四级这东西,好象有诅咒的,越考越难过,所以,一次过了也就算了,省得费心,毕竟这玩意与毕业拿学位是挂钩的。

  六级是四级的升级版,有能力的也是要过就早过掉,反正迟早都要过(研究生的学位是跟六级挂钩的)。

  计算机呢,虽然国家或者地方的等级证书令很多人不屑说没多大用处,但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还是有点用的,毕竟,在都说二级、三级好过、大家都有的情况下,你却没有,不是更证明你次说不过去了么?

  两课,也就是马克思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课,超级枯燥,一般是要睡觉的,但如果你要考研的话,这些还非得学,而且都是必修课,主学分,

  所以呢,还是应该听一下的,至少要听懂,你想想,你在学的时候就听明白,比考研的时候,再重新啃要容易多了,不过,我就是去年7月才开始啃,呵呵。

  有意愿,有时间的(其实主要是意愿,时间多的是),可以学个二专,也就是第二专业,或者辅修一些其他专业的课程,赚点学分。

  自考就不要参加了,那么多门课,也没多大用处,感觉有点浪费时间。

  二外,也可以尝试一下,成天学英语也够麻烦乏味的,学点其他的可以调济一下生活。

  比如日语、法语……当兴趣娱乐一下,学得好点的,不免大胆地参加一下它们的等级考试,哪怕拿个最低等的证书也是不错的。

  逃课?如果学校不查、老师不点名的话,我相信逃课的人会很多.(其实现在已经够多了)。

  那既然担心逃课被抓到,我们就不如装乖呆在教室里.能否听讲.细听君便.因为,有些课程的确是很枯燥,很无聊的.有些人是喜欢上课听讲,而有些人是喜欢课后自习的,

  所以不听课并不代表不学习,那些利用课后时间来自习的方法同样值得提倡,要知道我们的课余时间还是很充裕的,有时候自习的效率比听课高,呵呵

  所以,在大学,自习的摸索很重要,自己要摸索一套适用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

}

◎地点:北京张自忠路中剪子巷一小酒馆

张弛,生于1960年,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北京病人》《我们都去海拉尔》《琉璃·琉器》,随笔集《像草一样不能自拔》《另类令我累》《错觉悟》等。张弛与狗子、唐大年合著的随笔集《别·散》于2017年7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前不久跟朋友聊天时说起,石康、张弛、狗子等这一批北京文人——当年的“三里屯十八条好汉”——好像很久没有什么动静了,不知道是不是退出了“江湖”。谁知我话音刚落,张弛、狗子和唐大年就发布了一本新书:《别·散》。当他们再次走进公众视线的时候,大家才发现,这些年他们原来真的没有散。

为了出这份“人文问卷”,我特地去找了找张弛的作品,结果一查才知道,张弛这些年看似默默无闻,其实一直作品不断。比如去年他出了一本《琉璃·琉器》,讲的是春秋时期的事,是一本具有实验意义的小说。张弛说,他现在的作品都不是写现实生活的,因为老写这些会遇到瓶颈。他希望有一些改变。

张弛话密,在采访中,每一个话题他都可以延展得很透,随便给他一个素材,都能滔滔不绝说上很久。言谈之中,透着一种通达。尽管很贪玩,但是看得出他是一个很勤奋的人。他会把在手机上看到的好文章收藏起来,会在饭局上把各种人的段子和转瞬即逝的灵感记录下来,而每每饭局散场,他会因为“浪费”了时间而有一种负罪感,会用加倍的写作去弥补……

张弛的好友唐大年说,最近几年张弛有一个很大的进步。但至于是什么进步,唐大年没有说。按张弛自己的理解就是,今天的他,变得越来越理性了。

1.你和狗子、唐大年出了本新书叫《别·散》,很快对这个书名就出现了不同的解读,你是不是特别喜欢玩文字游戏?

对,我对文字有一种强迫症。这个书名他们都说是我起的,实际上不是,是唐大年起的。我觉得“别散”有一种要求的口吻,情感的成分太足了,我跟唐大年、狗子探讨这个书名的时候,我是持反对态度的。我觉得应该起更冷一点的名字。

2.你们这些朋友在一起,酒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平时爱喝什么酒?

我什么都喝,是酒就喝。我不像狗子那样,专门标榜自己是“啤酒主义者”。刚才听狗子说“啤酒主义”这个词是阿坚想出来的,他们这些上世纪50年代的人就是特别不自信,喝酒就喝酒,为什么还要拉上个概念?包括他们出去旅行,也要找个意义,什么“沉默之旅”啊、“黑暗之旅”啊,一定要有个名头,难道没有名头就不出门了吗?

3.你们这个圈子是从三里屯开始的,今天的三里屯跟二十年前很不一样了,现在你们还去那里吗?

过去大家喜欢凑热闹,喜欢去三里屯。那时候很盲目,觉得要去就得去大家都去的地方。现在不一样了,人也懒了,喜欢到一些近的、方便的地方。现在北京有特点的消费场所太多了,没有一个很热闹的地方能够把其他地方都给取代了。比如喝精酿啤酒,前些年我们去五道营喝,后来我跟狗子跑去青年路一家很小的酒吧喝,再后来五棵松那边也开了一家。现在不怎么去三里屯了。

我基本就喝不高,这一点特别痛苦。很多时候是喝累了、喝困了,就回家了。

5.你给很多朋友取了外号,比如管老狼叫“披着狼皮的老狼”,唐大年叫“糖大粘糖”,最骇人听闻的“撒泡尿赵赵”。赵赵有没有生气呢?还是明明很生气却只能忍气吞声?

赵赵没生气,他们不生气。那是我在《我们都去海拉尔》这本书里故意做的一些文章。我觉得中国人的名字太短了,就用这种玩笑的方法给朋友取名字。这是介乎名字与外号之间的一种文字游戏。我写朋友,虽然用到真名真姓,实际上写的那些事情大部分都不是真的。这里面我有一个分寸——他们真正做的事,我是不会写的,因为有的人很忌讳别人在书里写到他们真正的经历。我写的那些事像是真的,但不是真的。这样大家都能接受。但是这种写法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据出版社说,这本书在有的书店被下架了,因为读者认为里面的错别字太多,他们认为是印刷上的错误。

6.你曾经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是学什么专业的?

对。为什么叫“就读于”而不是“毕业于”,因为我读了三年,就被学校开除了,原因是留长发、穿破裤子、在宿舍里养猫……(问:这一段能写吗?)能写,没事儿。我学的专业是英语,第二外语是法语。

7.有了这段学外语的经历,你对外国文学关注多吗?

我上大学是1979年,那时候要学外语,语言环境不像现在这么普遍,只能到专门的学校去学,外语也不像现在只是被当成工具,或者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学识。那时候会外语是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情。

关于外语和文学,我翻译过一些外国诗,也发表过,比如美国诗人约翰·阿什伯利的诗。我们当时用的课本,有一本叫《诺顿的美国文学文选》,它从爱默生开始讲起。爱默生被认为是美国当代文学的鼻祖,其实在爱默生之前美国是没有文学的,那时都是英国文学,所以美国人讲自己的文学都从爱默生开始讲起。原著也看一些,当时流行的是口袋书。上课分精读课和泛读课,精读课上会读一些英美文学的经典作品,比如马克·吐温这些作家的,但不会讲到很现代的文学,比如《万有引力之虹》这类很前卫的作品。学外语练的技能主要是让你当翻译,而不是当文学家。

8.外语背景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影响?

外语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为我毕竟不是学者型的作家。外语培养了我的一种语感。到了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解构文学,这时外语的素养就变得特别重要。所谓“解构”,是对语言、对词汇的解构,然后发展到对观念的解构。如果对一个词汇不能充分了解的话,会影响你对整个文本的处理。

9.你是沈阳人,但是写着写着就成了“京味作家”,你身上的“京味”是怎么来的?

对啊,我也特别奇怪。也不是“京味”吧,算是“京派”?其实我们既不同于之前的老舍,也不同于后来的王朔。比如像《别·散》这本书,它是一种新的“京派”写作,虽然我们没有刻意标榜这个,但它实实在在就是这样。因为今天的北京是一个非常现代的城市,地气不是特别足,而是更加都市化、更加国际化。我们的写作更代表北京现在的面貌。

如果要说新“北京文学”,我觉得我们的文本应该算是一个案例吧。

10.有人说,把小说“写出声”来,前面有一个老舍,后面就张弛了。你如何看待这个评价?

老舍我不是特别了解。我知道他留过英,应该是一个很“洋”的作家。后来他回到北京,写北京底层人的生活,我觉得他这种转变不是自然的,有被环境改变的成分。

我没有他这样的背景,也不代表谁,不代表哪个时代,我就说我自己想说的话。

11.近几年你的作品比以前少了,是在憋一个大的,还是在做别的事情?

我在微信上开了一个公号叫“西局书局”。我有好多朋友,他们的才华都被荒废了,建这样一个公号,是希望有一个平台,让大家的才华有一个集中展现的地方。至于说写多少,我觉得根本就无所谓。我过去写得多,现在很后悔,真的。我觉得我写得太多了,我就恨自己,为什么不能少写一点。因为有的时候是重复的,有的时候太想让别人知道你的想法,或者太想显露自己的才华了,当时年轻不懂事写了很多东西,现在我就不这么想了。我觉得要尽量少写,要慎重,最好一本书就能把自己想说的东西都给说完了。

12.你平时的生活作息是怎么样的?

我现在的作息比较固定,早上起来遛狗、吃早点、喝茶。午饭过后我会睡会儿午觉,然后起来看书、写东西。晚上要是没有人请客、不出去喝酒的话,会接着写东西,或者查阅一些资料。

晚上如果喝酒的话,会喝到很晚。但是现在不管喝到多晚,第二天我都不会睡懒觉,6点钟肯定会起来,因为生物钟就拨到那儿了。过去不一样,过去喝多了就会睡很长时间,实际上那种睡眠状态特别不舒服。现在即便喝酒喝得难受了,我也不想睡,我会去做一些别的事情,或者去公园走一圈,这样就能恢复过来。

13.一说到你们这个北京作家群,感觉就是一个接一个的饭局。你曾经说过,吃喝玩乐对你们来说就是创作本身。能不能具体地解释一下这话的含义?

刚才狗子说饭局对创作有伤害?没有吧。我写的好多人物对话、描述的人物状态,都是在饭局上捕捉的;很多写作的想法和灵感,也是在饭局上形成的。我觉得写作与饭局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唐大年老说我“贼”,说我经常出来玩,完了偷着在家里用功。实际上不是这样的。那是因为玩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我会有一种负罪感,会用加倍的写作去弥补。因为浪费的时间太多了,还花钱,有时喝多了还得罪别人。一方面负罪感能促进写作,另一方面饭局上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我会记下来。十多年来我一直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我会把一些我喜欢的灵感写到日记里。(问:那你真的很用功啊。)我用功主要用的是脑子,实际上写作本身不花时间,但脑子里形成一个东西是很费时间的。

有时候我会玩微信,我觉得玩微信也不是浪费时间。好多人说不能整天玩微信,可我一天至少要看三个小时。因为微信也是一个平台,我收藏了很多好的文章,也做了好多个人的订阅,我经常看这些东西。饭局、看微信、读书、旅行都是灵感的来源,我不觉得任何一件事情是在浪费时间,它都会带来相应的回报。这种回报不一定是文学的,文学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回报是方方面面的。

14.多年之后,这本《别·散》跟你以往的散文集,比如《像草一样不能自拔》《另类令我累》,有什么区别?

《别·散》首先是一个合集。其次我不想写得太聪明了——我是这么努力的,但有时候聪明是掩盖不了的。我过去的写作有些哗众取宠,我现在更倾向于描述客观事实,让文字更接近于我的描述对象,而不是耍贫嘴、抖机灵。

15.你曾说“读者的阅读习惯是作家帮他们养成的”,这话今天再听,会发现有点乔布斯的味道。你觉得你会带给读者什么样的阅读习惯?

我带给读者的阅读习惯就是短。我写作是缺乏耐心的,我希望我能培养出一批缺乏耐心的读者。我不会兜一个圈子去描述一件事情,我也更不会去设置什么悬念。我喜欢上来就把结局说出来。这种写作困难很大,因为上来你就把结局说出来了,下面你怎么写?所以我的写作不是线状的,而是散点的。很多人说我写的《我们都去海拉尔》和《北京病人》看着不像长篇小说。这种观点从西方文学的角度来说是对的,但从东方文学的角度来说未必。东方文学就是笔记体的东西。我肯定不是头一个这么写的。

16.你曾经演过一个胃药的广告,后来为什么没在演员的道路上发展下去?

我本来还想再演,可是没人请我了。后来我还演过《虎妈猫爸》里的曹总,那个等于是封山之作了。我和狗子都有一种表演的欲望,不是说一定要走这条路,但是有这个才能、有这个愿望,干吗不用呢。

17.狗子说,“三里屯十八条好汉”中,文字和酒量都是你最好,你承认吗?

文字最好不敢说,酒量最好当之无愧。因为文字这个东西是没法衡量的,这是一个主观的东西,但是酒量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喝酒也未必有多大乐趣。有时候是有乐趣,比如酒好,有很好的谈话伙伴,吃的东西也好,但有的时候人就是想把自己给耗尽了。就比如喝了很多酒,最后还剩那么一小口,我就不想把它剩下。人的精力也是这样,有时候喜欢把自己消耗殆尽之后再上床睡觉,这样特别舒服。如果还留着好多精力,会觉得有些东西还没被挥霍完、宣泄完。

18.你这么爱玩,你老婆有意见吗?

不会,因为我老婆年轻时也是这样的人,跟我一样。后来成了家就玩不动了。她既然决定嫁给文化人、嫁给作家,就能理解这种生活。

19.未来你还会有什么样的创作?

我正在写两本书,一本是关于李清照的,叫《花甲之年吃花甲》,还有一本是写皖奉战争的,都是历史题材。

皖奉战争发生在1920年,我讲的是民国初期的事情。《花甲之年吃花甲》,我写的是李清照60岁那年的故事,是借用李清照来写我自己。

现在我写的都不是我的现实生活,因为老写现实生活没什么意思。你看狗子写了那么多年的现实生活,如果他不改变路子的话,也会走到一个瓶颈的。他后来搞一些哲学访谈,那些东西也是对自己的一个改变。

20.唐大年说,最近几年张弛有一个很大的进步,他指的是哪方面?

唐大年这么说是有他个人的意思在里面的。他可能觉得我过去太非理性了,太浑了,而现在变得理性了,比如在《琉璃·琉器》里,我分析一个器物,除了用科学、理性的方法之外,没有其他方法。这其中你可以有你的个人感受,但入手肯定得用一个理性的方法。这样的话,人做事就会有条理,叙述东西就会考虑得周全。落到跟朋友交往上面,别人可能会觉得你严谨了一点。一个理性的人就会给人成熟的感觉,这跟年龄无关。

文/徐昕 摄影/唐大年

}

  生活中,面对困境,我们常常会有走投无路的感觉。不要气馁,坚持下去,要相信年轻的人生没有绝路,困境在前方,希望在拐角。只要我们有了正确的思路,就一定能少走弯路,找到出路!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大学生励志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文章1:兴趣遍地都是,专注和持之以恒才是真正稀缺的

  很多人看了书中的故事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兴趣最重要。然而,我觉得区别他们和其他人的,并不是他们拥有超过常人的兴趣,而是他们拥有超过常人的毅力。

  其实人天生就对新事物怀有好奇心,难以找出谁没有对任何事物或领域产生过兴趣,然而不同的是,有些人的兴趣只能持续几天,当遇到第一个困难,第一道坎的时候,他们就熄灭了,然而另一些人的兴趣火花会变成火苗,火苗会变成火种,一直稳定的燃烧很多年。区别他们的并不是兴趣的有无,而是他们的性格里面有没有维持兴趣的火种一直燃烧下去的燃料。

  一个人有专注和持之以恒的性格,即便在一个没有多大兴趣的领域也能成为专家(更何况,兴趣的很大一类来源就是“我擅长做这件事情”);反之就算有兴趣也很快会被一些冷水泼灭。

  4. 生活中的选择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多,细微的选择差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唐雅薇同学的故事中,有这么一个细节吸引了我的注意:当时她正在找工作阶段,对女生在IT行业的发展很迷茫,恰逢微软的郭蓓菁女士到他们学校演讲,演讲完了之后她立即就奔上讲台拦住郭女士询问女生与IT的问题。

  这是一个细节,但我相信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上去拦住名人问普通问题的,我们会给自己找很多很多的理由和接口,我想最常见的应该是两个原因:1. 如果被批评了自尊心会受到打击。2.认为问了也问不出特别的信息。然而事实却是相反:1. 自尊心受到打击算不上实质性的损失。2. 你想不出能问出什么特别的信息并不代表就真的问不到重要的信息。别把不知道当成没有。

  一个小小的思维差异,可能导致很多人在遇到困惑的时候原地打转,冲突不出,而另一些人则取经得到宝贵的经验,站在别人的肩膀上越过了障碍。唐雅薇从 郭女士那儿得到了最宝贵的信息:女生在IT行业也能有很好的发展。信心,是这样一种奇怪的东西,就算你没有确切的证明未来会更好,你也会坚持下去,你不会 过早退出循环;而来源于过来人的信息则是信心最靠谱的保障。

  你是不是意识到,在平常的生活中,你所作出的选择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呢?有没有想过有一些看似细小的选择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想想看,试一下,是不是真的没什么损失,还有可能得到巨大的回报呢?

  励志文章2:今日的习惯,决定了你明日的命运

  今日的你是你过去习惯的结果;《怎样培养好习惯》

  今日的习惯,将是你明日的命运。

  改变所有让你不快乐/不成功的习惯模式,你的命运将改变,

  习惯领域越大,生命将越自由、充满活力,成就也会越大。

  成功有时候也并非想像中的那么困难,每天都养成一个好习惯,并坚持下去,也许成功就指日可待了。每天养成一个好习惯很容易,难就难在要坚持下去。这是信念和毅力的结合,所以成功的人那么少,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个人要有伟大的成就,必须天天有些小成就。”穷人和富人不仅仅是金钱上的差别。这里有个小故事:一个富人送给穷人一头牛,穷人满怀希望开始奋斗。可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难过。穷人于是把牛卖了,买了几只羊,吃了一只,剩下来的用来生小羊。可小羊迟迟没有生出来,日子又艰难了。穷人把羊卖了,买成了鸡,想让鸡生蛋赚钱为生,但是日子并没有改变,最后穷人把鸡也杀了,穷人的理想彻底崩溃了,这就是穷人的习惯。而富人呢,根据一个投资专家说,富人成功的秘诀就是:没钱时,不管多困难,也不要动用投资和储蓄,压力会使你找到赚钱的新方法,帮你还清帐单。这是个好习惯。性格决定了习惯,习惯决定了成功。《成功者十三个价值连城的习惯》

  有人说,上帝对人类最公平的两件事之一,就是每个人都是一天只有24小时。记得小时候曾经念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话,虽然我们并不知道所谓“一寸光阴”到底有多长,但是既然光阴与黄金相比,其价值昂贵也就可知了。那么如何利用好。每天这24小时,好好管理自己的时间,以求得最大的效用,这无论对个体或集体而言,都是十分必要的。

  美国富兰克林时间规划公司的创办人海蓝密斯在其大作《打开成功的心门》一书中提出十大自然法则:

  1.掌握生活大小事——通过掌握时间而掌握生活。

  2.确立核心价值——核心价值是自我实现和个人成就的基础。

  3.排定优先顺序——当日常生活反映了你的核心价值,你就能体验发自内心的平静。

  4.设定明确可行的目标——为达成重要目标,必须远离安逸区。

  5.规划每日工作——每日规划做得好,时间宽裕效率高。

  6.检视行为与信仰一致——行为是真实信念的反射。

  7.改变行为以符合要求——当信念与事实相符时,需求就自然得到满足。

  8.重新开信仰之窗——改变错误想法,克服负面行为。

  9.以个人价值为依据——自尊必须发自内心。

  10.在奉献中成就自我——付出愈多,收获愈大。

  一个人是否每天都有明确的目标,是否每天有合理的时间安排,而不是乱七八糟、混乱不堪的生活,这对于他离成功的远近无疑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愈是在现代化的大都市生活的人们,形色愈是匆促,日子过得愈是紧张,每个人的时间就像高速公路上面瘫痪的交通状况一样,应该做和不得不做的琐事塞得满满当当,真正想做的事却又找不出空档来,“忙、盲、茫”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只有保持好的生活习惯,有明确的时间管理观念,才能够在匆忙的人群中寻找到一丝安逸的步伐。

  励志文章3:三年大学一年考研

  ——一名考研学生的心声

  自从三月份我开始决定考研、查资料、买教材一路走来,经历了不少。心里也平添了不少的感触,恍然间仿佛我大学的记忆都给了今年的考研复习。都说考研难,其实经历了才知道,考研的难远非想象的那么简单。

  三年大学的对比和一年的考研感觉让人顿然间再次读了一次高三,不过更为有感触的是,考研的压力远超于高三。高三有老师在指导,而考研呢,更多的是自己去复习,自己给自己增添的压力。这种压力呢,可能化为动力,也可能化为阻力。

  考研路上磕磕绊绊,从选择学校、选择专业的犹豫到买教材的艰难,总是在迷茫中度过。这就是考研,没有人会给你方向,没有会告诉你接下来该做什么,只有自己在摸索。

  当你经历过这些的时候,猛然间你会发现自己长大了,自己变成熟了。之前还是一个孩子,突然间已经是一个大人了,学会了独立的思考、独立的承担巨大的压力,这就是考研给我的收获。

  研究生之于我们就像天空中的彩云,很美。没有人知道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要付出多少的艰辛。我们自己要摔多少跟头。记得复习了一段时间的时候,很多人说你选择了一个偏冷门的专业(我报的是现当代文学)。以后不好找工作。当我听到这样的评论时,我自己的心也受到了触动。同学们其实是好意的提醒,之前我也考虑到就业的问题。可我的确是很喜欢这个专业,一直后悔自己没有读这个专业。在考研的最初阶段,其实就是想弥补这个阶段,不给自己留下遗憾。经过再次的仔细考虑,我还是决定坚持下去。不会再次动摇。

  每天五点钟就起来背英语,一直到晚上十一点还在挑灯夜战。没有一个完整的睡眠,没有一个悠闲的吃饭时间,通常是在转瞬间我就把三餐搞定。记得刚开始复习时,就很少与别人沟通了,复习的时候大家都安安静静的。就算是想沟通又沟通什么呢?耐得住孤独与困苦方敢走此路。有人说高三就是过独木桥,我则评论考研就是走钢丝,不是在跟别人竞争,而是在跟自己竞争。长久的坚持一件事,对自己来说是一件颇为艰难的事情。很坦诚的讲考研之前很少去上自习,很少有读书的习惯。准备考研了,才发现旧有的习惯对我来说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我在努力的克服让自己不再迷恋游戏,不再迷恋足球。我知道我想要获取考研的成功,我必须要牺牲一些东西。既然我选择了,我就能接受这样的现实。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很多东西,不是在表面看来的那样,没有风吹草动,则一切安全。

  每天虽然还是按部就班的复习,偶尔见到校园里的老朋友,俩人就在那聊一会,问一问近况。其实自己的心里有多着急,自己明白。需要对自己负责的做这件事,当我决定做这件事的时候,我坚定我之后不会后悔。我也没有放弃的打算。考研马上就要到来了,我会一直坚持着,为了那个夙愿,为了完成我那个小小的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没意思不想读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