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读小学的女孩子感染新冠成为危重症住进ICU传染了医护人员致其死亡是不是熊孩子?

上一代努力奋斗的过程中,下一代的人生起点已经悄然改变。子女站在父母的肩膀上,并不心存感激

}

新冠肺炎的确诊病例数量仍在上升,国家卫健委、国务院多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疫情的最新进展,多位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对新冠病毒肺炎相关信息进行解读。丁香医生也对内容进行了整理如下:

1. 康复期和出院患者没有传染性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从临床经验来说,康复期的病人没有传染性,出院的病人没有传染性。康复期和出院病人经过了两次核酸检测阴性,没有病毒复制了。同时自身产生抗体,就能抵御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这种抗体虽然不是终身的,但在半年或更长时间感染这种新型冠状病毒的可能性很小。

2. 无症状感染者传播力较弱,但仍需及时防控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李兴旺:无症状感染者本身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做咽拭子检查,核酸检测是阳性的。无症状感染者病情偏轻,病毒量相对少,因此在传播能力上可能会弱一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有个别无症状感染者可以传染给别人,所以只要检测是核酸阳性,就一定要隔离。

3. 目前治疗方式仍为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李兴旺:最有效的治疗就是把病毒杀死,但是目前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所以目前采取的治疗还是针对性的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一般的轻症病人有一定的自限性,可以使用一些药物。对于重症病人,重点在于生命支持和呼吸支持,集中收治、集中整建制的 ICU 队伍进行救治。

4. 全国统一最新出院标准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患者治愈出院全国统一标准为:



  • 胸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明显吸收

  • 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为阴性

5. 根据新版诊疗方案,疑似病例可能增加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湖北省「疑似病例」标准将「发热」修改为「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同时去掉了「肺炎影像学特征」。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李兴旺:基层的医疗机构可能不太具备像 CT 这样的设备,只要病人具有发热、呼吸道症状,结合他的流行病学史,就马上当做疑似病例进行筛查进行诊断。这样可能会增加疑似病例数量,但及早收集、搜索出这些病例,对控制疫情、控制传染源是很有好处的。

6. 试剂盒数量足够,需要缩短检测时间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李兴旺:核酸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较好,但也有很多影响因素在里面,比如采取标本的规范化程度、时间,实验室检测手段等。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蒋荣猛:目前试剂盒数量足够,已到位 10 万人份,主要是之前检测时间不够。这两天,武汉市中心医院、汉口医院等已经做到将检测时间缩短到 1 天,过去需要 3~4 天。另外,部分医院已可自行进行核酸检测,不必送到第三方机构。

7. 肺影像学是临床诊断标准,确诊依靠病原学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湖北省增加了「临床诊断」分类: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者,为临床诊断病例。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李兴旺:CT 检查作为诊断标准,在几版指南方案里面是存在的。传染病最终的确定诊断还是需要病原学,比如说核酸拿到阳性结果。如果疑似病例的影像学有典型的表现或其他表现,我们认为这是临床诊断,也要及时开展积极的救治。

点击链接可回顾丁香园往期文章:刷屏的影像科主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拐点指的是人数先持平然后迅速下降,最后归于常态或消除疾病的转折点。 现在难以判断拐点的原因是:

  • 疫情的底数不甚清楚,判断根据不足。很多人还没有隔离,社区和家庭的传播相当严重


  • 大批人员即将返程流动是个考验

  • 或许还有天气变暖的因素

9. 新冠病毒全国确诊病死率为 2.1%,武汉确诊病死率最高

截止 2 月 3 日晚 24 时,全国确诊病例的病死率为 2.1%。其中湖北省 3.1%,武汉市 4.9%,其他省病死率为 0.16%,湖北省死亡病例占全国 97%。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蒋荣猛:首先,武汉发病人数多;其次,武汉目前的医疗资源、其 ICU 队伍不足以应对此次的重症救治。打个比方,比如北京、广东,可能是十个医生看一个病人,在武汉可能是一个医生看十个病人,工作压力可想而知。

10. 「存量+增量」造成新发确诊病例数较多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蒋荣猛:本身有疑似病例的存量在。另一方面,随着诊疗方案的改变,每一版的诊断标准是有放宽的,把更多的疑似病人更早期地纳入观察。另外,家庭内部的传播仍存在。

11. 病毒不会再空气中漂浮,但在适宜环境下可存活数天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蒋荣猛:新冠病毒是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的,飞沫一般通过咳嗽、打喷嚏,它在空气中的传播距离有限,一般是 1 米或 2 米。它从人体出来很快就沉降了,不会在空气中漂浮。但飞沫可以沉降在物体表面。研究发现,病毒在光滑物体表面,可存活数小时。如果温度、湿度合适,病毒有可能存活数天。比如在温度 20 摄氏度,湿度 40% 到 50%,病毒有可能存活达到 5 天。所以,洗手非常重要。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微博

12. 病毒可通过接触传播,但是否粪-口传播尚未确定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蒋荣猛:飞沫既然可以沉降,周围物体的表面,或者通过我们的手就可能沾染病毒,它会污染我们接触到的物体表面,比如门把手、电梯按钮、病毒会污染这上面。如果下一个人不洗手,他接触以后揉眼睛、抠鼻子,病毒可以通过接触的方式传播。

虽然从一些患者粪便当中发现了病毒核酸,但是目前还没有分离到病毒,进一步的情况还需要观察。我们所谓的粪-口就是粪便污染了水,或者污染了食物,人把这个水喝进去或者把食物吃进去,造成传播,这叫粪-口传播。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通过这种方式传播的病例。

13. 未发现宠物和人互相传染情况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蒋荣猛:目前研究显示,冠状病毒有五十多种,根据基因结构不同,分成 4 个属。不同属的病毒是有种属屏障的,不是随便可以跨越。本次冠状病毒只发现 7 种可感染人,反过来说感染人的也不一定会感染动物。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有宠物感染了冠状病毒再传给人的,也没发现病人感染了冠状病毒以后,让家中的猫和狗发病的。

14. 新冠病毒变异的概率较低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蒋荣猛:冠状病毒是单链 RNA 病毒,可能会变异,但是相对流感病毒来说变异的概率是很低的。但相关部门也在做密切监测,看它是否会变异。如果发生了变异,在疾病控制上也有相应的应对措施。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目前没有发现病毒变异情况,不同地区患者的临床症状是相似的。

15. 所有人都是易感人群,但是年龄偏大、有基础疾病患者易演变为重症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对死亡病例进行分析,死亡患者以男性为主;死亡患者以高龄为主,80% 以上都是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75% 以上有一种以上的基础疾病。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重症病人各年龄段的都有,危重症的病人往往是年龄偏大,或者是有并发症和慢性病者。建议:继续发现传染源,控制传染源。所有感染者或与感染者密切接触的人要继续查找,严格隔离。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蒋荣猛:从目前总体来讲,儿童也是易感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是一个新病毒,所有人都没有免疫力。儿童总体来讲感染以后病症比较轻,但并不意味着儿童不易感。

16. 不主张没有病的人吃药预防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 目前家里储点什么药品跟吃什么药这是两个概念,我们不主张没有病的人吃药,或者说用点什么药来预防,因为现在没有合适的药来预防。

17. 确诊比例绝大多数是轻症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首先我想强调一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患者绝大多数是轻症。大家不要因今天(2 月 4 日)发布会主要谈的重症患者救治,就认为我们患者当中都是重症,产生恐慌或恐惧,这一点是想跟大家传递的一个信号。

18. 重症患者的标志是呼吸衰竭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 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从普通型或者轻型向重症发展的时候,往往时间偏长。在第五版治疗方案中也强调了如果发现重症除了积极临床观察之外,要特别强调血氧饱和度的监测。病人发展成重症的标志就是出现呼吸衰竭。比如呼吸快,出现了低氧,有这些现象的时候,我们称为重症或微重症,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已经形成了常规氧疗、无创通气、机械通气以及 ECMO 等治疗手段。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微博

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南山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兰娟

中国工程院院士 闻玉梅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 蒋荣猛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李兴旺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 邱海波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 焦雅辉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 郭燕红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张伯礼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澎湃新闻、中国新闻网、新京报、人民日报、封面新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icu发烧是否不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