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老师总提起她小时候的事情和她家庭的情况?

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以及家长网友们问道,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也不打也不骂,还是天天跟你闹腾!

更严重的是层出不穷的新闻,彻底打乱了家长和老师们的节奏,甚至不知如何教育才是对的,生怕孩子一个想不开、不如意做出出格的事情。

大家好像都在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带,老师们也觉得他们教的孩子一届不如一届。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从80年代开始,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现在面对的教育对象是90后和00后,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也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一辈人。

其实孩子们也有很多苦恼,只是我们没有深入了解。时代在变,老师和家长们的教育观念也应该转变。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篇深度好文,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 90和00后这一辈人的成长轨迹,以及心理状态。请你花上几分钟时间,细细去思考一下,也许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正如教育家怀特所言:“教育不是为了教人谋生,而是教人创造生活。”

希望各位老师和家长在看完之后,能跟上孩子的脚步,一起共同进步。

现如今的家庭教育之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我们的教育有太多的悖论和问题需要面对。

各位父母,我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了解现在的孩子吗?

我在这个问题上很有发言权,因为近20年来,我大概接触了8000个家庭案例。

当今的孩子是怎么回事?当今的孩子是什么人?我们要从本质上来把握。假如我们不能从本质上来把握,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不会在点子上。

从1993年以后孩子们就开始不一样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是1993年中国取缔了粮票,这件事情年纪大的是不是还记得?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里面,取缔了粮票意味着什么?我们吃饭不愁了。

当一个民族吃饭不愁,尤其是到我们这样的民族吃饭不愁的时候,我们会愁什么呢?我们的需要开始变得不一样了,人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了,家长对孩子的需要不一样了,社会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人对社会的需要不一样了。

我们来看1993年以后的人的基本特征,首先,他们都是独套公寓里的独子。

独套公寓里的独子有什么样的人生感受呢?你可以去试试,到春天的时候,买一只刚刚生出来的小鸡,养着它,给它好吃好喝,你看看是不是两个礼拜以后小鸡就死掉了,因为小鸡也会孤独。

现在的孩子带着天生的孤独感来到这个世界。那么孤独会有哪些麻烦?

一,人一孤独,无端伤感,莫名其妙流眼泪;二,人一孤独,思考力就变得非常强,所以麻烦就来了,既不思考吃,又不思考穿,他就过早地思考了一个终极问题,最高哲学问题:“我存在有什么意义?

我们现在的孩子,连四岁的孩子就会在那里发呆了,你不知道他小脑袋里想什么。

一旦人有这种问题,痛苦就伴随着他了。所以我们教育面对的问题是我们得知道自己的子女是什么人,才可以有方向。

当今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

回想我们小时候,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很难投入过多的关注在某一个孩子身上。

但是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样?上海这样的城市里,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六个人围着他,这六个人会把最好的付出给他。

那么六个人爱一个孩子,你能体会到这个孩子的感受吗?你知道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吗?他内心里面的苦闷你知道吗?

其实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我看到一个四岁的孩子跟奶奶说,奶奶,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是因为他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

可是等到十几岁他就搞清楚了,他报不了这个恩,为什么?因为这些大人又不会要他的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

可名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几所,凭什么就你们家孩子去呢?

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三的学生来找我咨询,他们所有的症状都是一样的:到了高三不投入学习,整天看手机,整天看小说。

你问他想不想考大学?他回答,想,还要考好的。

那为什么不投入呢?因为他们焦虑不堪。

我只要说一句话他们就会淌眼泪,我说:“你可能考不到你觉得理想的大学,然后你会觉得实在对不起你的家长,他们对你太好了,是不是?”

孩子们一听眼泪就淌下来。

我跟这些孩子说:“谁告诉你,你家长的幸福要你来负责任?孩子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对另外一个人的幸福负责任。比如说两个人谈恋爱,一个男的对女的说‘嫁给我吧,我会给你一生一世的幸福’,结果没有三天就吵翻天了。孩子们,你记住,幸福是自己的主观人生体验。

有一个妈妈,她培育了一个博士儿子,这个博士后来做了外交官,谁都羡慕这个妈妈,但是我们看她在干吗?天天在吃抗抑郁症的药。

还有一个妈妈,她的儿子只不过是个普通工人,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妈妈天天在乐呵呵地搓麻将。

所以,幸福不是别人能给的,而是自己的主观体验。父母们要告诉孩子不要背这个包袱,轻装往前走,这个才是给孩子正能量。

我讲一句贴心的话,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你要记住,不是他要来的,如果他要选择未必会选你,你是单向选择。

我跟我儿子经常说的话是:“儿子,咱们母子一场,彼此不要嫌弃,你不嫌我,我不嫌你。

孩子没有这种重担,他才能轻装往前走,他才不会有考试焦虑。现在咱们国家有多少学生因为在临考前焦虑不堪,学习成绩才没有达到应该有的目标呀!

我们能看到现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学业压力,这只是显性的,而隐性的东西是孩子们整天跟焦虑高危人群在一起,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师。

你想想看,如果孩子在学校、在家里都要面对一群焦虑的人,人人对孩子拉橡皮筋,老师在学校里不停强调考试、学习;孩子回到家,家长也在强调考试、学习,那孩子可能就完了。

跟焦虑的人在一起,会疲惫不堪,我们孩子所遇到的压力是全世界没有的。

当今的孩子对话语权要求很高

现在孩子的第二个特征是对话语权要求非常高。这绝对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在中国几千年来是没有的。

我有时候在思考,独生子女政策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是它会推动民主进程。为什么呢?

首先,人的环境不一样。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我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现在孩子的生活是这样的,他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直接跟大人对话,为什么你说话我不可以说话呢?

反过来看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者,还是秉承老一套。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中学生被老师教育的时候,老师在训他,这个中学生就这样子,“你讲好了。差不多了讲好了吧?我可以进教室了吧?”他根本不会听你讲的。为什么?

因为你不了解他话语权要求很高,你没有给他平等的对话。

这也就是我们职场上马上要面对的93年以后的人。

曾经有个老总找我,说他有一个名牌大学的实习生,这个实习生在开会的时候负责做记录,会上老总发完言,实习生说:“我也来讲。”老总说:“怎么轮到你讲?”他说:“我为什么不可以讲?我也了解啊!”于是这个老总就看不懂了。

我跟他说,你要看懂他们话语权要求很高,如果你不让他有话语的可能性,他就到网上去说,你堵不住他的。

所以各位,你想想看,有这种平等话语权要求的民族,它怎么不是进步的呢?

这是对我们几千年文化的一种挑战,你要面对的是我们的文化怎么来衔接,只有把它衔接好了以后,孩子才能够平稳地过渡,而不受到他前代人的压制,这是我们所遇到的问题。

各位在座的老师你不要生气,现在的孩子他未必是要到你这里来接受知识的,好多课都有光盘,他可以买来光盘自己看,而且都是名师讲的。

现在的老师没有权威性,不像我们小时候,家里如果没有一本书,老师就是万宝全书,现在没有这样的老师。

你也别指望你做这样的老师,或者说你可能得不到这样老师的感受。

老师不理解这点就会打击学生,就否定现在的学生不如过去的学生。其实这就是时代的特征,跟不上的话,那是老师的问题。

在上海,有的孩子读初中的时候,已经走过半个地球了。

老师在教室里面讲加拿大,学生说:“我在加拿大待过很长时间,老师你去过没有?”

那么各位,这个书怎么教?我讲的都是非常实际的东西,教育要针对这些问题才能对未来的学生有用。

我们所有的1993年以后孩子的父母都会说他的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有一点,孩子是非常善良的。这就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理由如下:你在马路上,但凡看到一个乞丐,小孩子的脚步就有点迈不开了,他会拖住他妈妈尽量慢一点,实际上他想让他的妈妈捐点钱给这个乞丐。

小孩子很善良,原因是他有爱,他是浸润在爱当中长大的,他是在一个物质丰厚的时代里长大的,这样的人他一定善良,一定有爱心。

爱心不是空穴来风,爱心是有条件的。现在的孩子具备了基础条件,所以他有同情心,他同情弱者,他爱别人。所以他的道德判断水平要比我们这代人高多了。

因为不同的身世,两代人的道德水准是不同的。

所以我觉得非常有信心,后面的年轻人他们会越来越好,这一代孩子是有希望的。我们做家长的绝对不要辜负了他们,他们都是好孩子。

当今都市孩子现实感非常弱

当今都市孩子现实感非常弱也是教育的结果。

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一切现实事务都被替代了,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而我们的学校也没有提供给孩子处理事务的可能性,除了学习和补课没有其他活动。

孩子在现代化的电脑世界里生活,现实感很弱。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虚拟感,这就是他们的特征。

比如说现在的中学生都在玩“手办”,人数大概比例是1/4。什么叫手办?“手办”就是以日本动漫为模板所制作的那些玩偶。

他一个人跟这些玩偶在玩,有的时候玩偶还带一些色情,一个男孩子玩到他会爱上这个玩偶,然后就会在虚拟世界里捣鼓真实感。

他们在网上交流,似乎这个玩偶是一个活人一样,最后他反而在真实世界里有虚拟感。两个人在网上聊好了以后准备见面,坐在一起,居然没有话,结果说:“我们网上去说吧,再见。”就到网上去说了。

有一个场景,有几个四、五岁的孩子,他们在一间没有大人的房间里。如果我们以常识来看,这个房间一定翻天了,地上都是水,弄得一塌糊涂。

但现实是,这个房间门一打开,鸦雀无声,每个小孩都很安静,比老人院还宁静。

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他们“一不怕死,二就怕苦”。

你跟孩子说不好好学习,将来会过什么什么苦日子,他会跟你说:“不可能的,如果到那天我会去死的。”

人家连死都不怕还会怕什么?让我们怎么教育?

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德育校长,如果有,请思考一下:我们现在中小学的德育活动应该做什么?

因为孩子们现实感很弱,学校应该提供这种帮助,模拟法庭,模拟超市,模拟社区……去搞这些东西。

有一个高中生跟我说,学校请来一个老掉牙的战争年代的老军人跟他们说:“我们战争年代如此艰苦,你们这些人到现在满脑子资产阶级思想,天天想着穿名牌。”

那个高中生说:“老爷爷,你们革命不是为了我们穿名牌,是为了什么呀?”

所以我们的德育教育真该动动脑筋了。孩子缺什么?你要给他什么?

德育教育是育人,不是灌输某些东西,你要把他育成一个健康的人,不然一个没有现实感的人,到后来他的人格会有问题的。

曾经有一次有个重点中学高中的学生,她带了一个手机给我们看,她说:“老师,我们在玩这个东西。”我一看吓一跳。

玩什么?一人割自己一刀,很好玩吗?这种行为我们怎么理解?这就是现实感缺乏的表现,他必须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真实的存在。

可惜,我们教育者全然不知。我们只知道他的成绩上去了还是下去了,而成绩下来有太多的因素。

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的孩子,这些都是他的内心的一些痛苦点。

当今的孩子对个性化生活要求非常高

我们来看他们还有一个特征,个性化要求非常高。

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你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你是沙漠里的一粒沙”,现在的孩子是“我来过了,雁过留声,你们怎么可以不知道我来过?”他必须要展现个性。

那么我们的教育允许吗?设计出来让他展现个性的平台了吗?我们班级的班会课是不是提供了呢?

有一个孩子跑到我这边,说他就是非要留长头发,穿花衣服,校服到门口就脱掉了,结果教导主任跟他说,要不剪头发就不要来。

后来我打电话给他班主任,我说:“你知道吗?这个孩子的动漫知识,我连做他的小学生都不配。你把一节班会课给他,让他展现一下做好的PPT,我相信他从此就会改变。”

这个是我们现在孩子的又一个特征所在。

那么各位,如果你要压抑他,他就抗争。抗争的途径方法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跟你打,我们叫逆反。

为什么逆反?逆反是因为你不允许他长大。

逆反有“硬抗”这样的形式,就是你说东他一定要说西,你说要好好读书考高中,他就跟你说要考职业学校。

那么“硬抗”还好一点,如果“软抗”就麻烦了。

如果老师、家长“强大无比”,是“不可战胜的”,孩子反抗的能量应付全部转移到里面,结果各类精神问题都出来了,导致现在15岁以后的孩子,神经症高发。

各位注意,我们培养孩子健康是很要紧的,所以要充分满足他的个性展现,我们的学校德育活动要有这样的意识。

当今的孩子活在“第三只笼子”里

最后我想总结的是,现在的孩子是活在“第三只笼子”里的。

假设,我们有这样一个笼子,让一个老鼠在笼子里,笼子外面装一个门,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这个门,门打开以后有一个食物会进来,这个老鼠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老鼠会怎么做呢?会一直踩。

如果第二只笼子是这样的,老鼠踩一下,电击一下,踩一下,电击一下,以老鼠的智力会怎么做呢?不踩了。

如果“第三只笼子”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电击,老鼠就不知道应该踩还是不踩,这个老鼠会在里面纠结死。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家长对他太好了,就像食物;但同时给他压力,就像电击,孩子们如同老鼠在第三个笼子。

每个家庭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是成功者,嘴巴不说,心里是这样想的。

各行各业,凡是能成功的都有一个共性的特质,这些人一定是输得起的人,输了再来,最后就赢了。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你只让他成功,不让他输,家长们见到孩子回家第一句话问的是:“宝宝,你今天得几个五角星啊?”“一个。”“小明得了几个啊?”“两个。”“你明天要超过他,要得三个。”

我想问在场的幼儿园家长们,你跟儿子下棋他会输吗?他肯输吗?十个有九个孩子是不肯输的,有的孩子还会拿象棋砸妈妈的头,他输了就急。

怎么会这样呢?你想要让他成功,却不让他有的成功的品质,你一开始就不培养这种品质,他不就是第三只笼子里的老鼠吗?

还有,我们每家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在看到数学难题、物理难题能够迎战,锲而不舍。

学奥数的时候再难的题目也能克服,我们希望孩子意志力、控制力很强,可是你知道意志力、控制力是从哪里来的吗?

在上海,家长们从小学开始给孩子找最好的学校,初中、高中一直是好学校,等高考完了以后,再帮孩子找什么样的专业读大学以便运用关系找得到工作,等到找了一份工作以后,觉得差不多了,就买一套房子给孩子,发动亲朋好友给孩子介绍女朋友,然后再拿钱出来给孩子办婚事,婚事办好了养孩子,最后自己帮孩子带孙子。

你要控制他一生,还需要他有一种迎战困难的自控力,又是这个悖论。这个人不是在第三只笼子里是在哪里?

其实他都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非常明确,但有的家庭期望太高,这是不可以的。

特别是对独生子女,你不把一个很具体的目标告诉他,这个人要崩溃。

实际上高要求只有对自己,不能对别人。孩子非常清楚他的目标在哪里,可是心里也很清楚,自己是没有这个能力的。那么你想想看,他不是纠结死吗?

这就是老鼠在第三只笼子里的感受。

以上就是我今天所要讲的,我希望看完这篇文章的父母或者老师,可以重新了解下这代人他们到底需要什么。

当然若你正好处在这个时代中的独生子女,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环境给你带来的一些细微变化。

作者:陈默,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特聘高级咨询师,上海心理学会基础教育专委会秘书长。

}

现如今的家庭教育之难,难在什么地方?

难在我们的教育有太多的悖论和问题需要面对。

各位父母,我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了解现在的孩子吗?

我在这个问题上很有发言权,因为近 20 年来,我大概接触了 8000 个家庭案例。

当今的孩子是怎么回事?当今的孩子是什么人?我们要从本质上来把握。

假如我们不能从本质上来把握,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不会在点子上。

理由是1993年中国取缔了粮票,这件事情年纪大的是不是还记得?

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里面,取缔了粮票意味着什么?

当一个民族吃饭不愁,我们会愁什么呢?

我们的需要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人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了,家长对孩子的需要不一样了,社会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人对社会的需要不一样了。

我们来看1993年以后的人的基本特征,首先,他们都是独套公寓里的独子。

独套公寓里的独子有什么样的人生感受呢?

你可以去试试,到春天的时候,买一只刚刚生出来的小鸡,养着它,给它好吃好喝,你看看是不是两个礼拜以后小鸡就死掉了,因为小鸡也会孤独。

现在的孩子带着天生的孤独感来到这个世界。

图片来源:电影《红气球》

那么孤独会有哪些麻烦?

人一孤独,无端伤感,莫名其妙流眼泪。

人一孤独,思考力就变得非常强。

所以麻烦就来了,既不思考吃,又不思考穿,他就过早地思考了一个终极问题,最高哲学问题——我存在有什么意义?

我们现在的孩子,连四岁的孩子就会在那里发呆了,你不知道他小脑袋里想什么。

一旦人有这种问题,痛苦就伴随着他了。

所以我们教育面对的问题是——我们得知道自己的子女是什么人,才可以有方向。

回想我们小时候,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很难投入过多的关注在某一个孩子身上。

但是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样?

上海这样的城市里,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六个人围着他,这六个人会把最好的付出给他。

那么六个人爱一个孩子,你能体会到这个孩子的感受吗?

你知道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吗?

他内心里面的苦闷你知道吗?

其实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

我看到一个四岁的孩子跟奶奶说:

奶奶,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

是因为他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

可是等到十几岁他就搞清楚了,他报不了这个恩,为什么?

因为这些大人又不会要他的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欢喜》

可名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几所,凭什么就你们家孩子去呢?

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三的学生来找我咨询,他们所有的症状都是一样的:

到了高三不投入学习,整天看手机,整天看小说。

你问他想不想考大学?他回答,想,还要考好的。

那为什么不投入呢?因为他们焦虑不堪。

我只要说一句话他们就会淌眼泪,我说:

“你可能考不到你觉得理想的大学,然后你会觉得实在对不起你的家长,他们对你太好了,是不是?”

孩子们一听眼泪就淌下来。

“谁告诉你,你家长的幸福要你来负责任?

孩子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对另外一个人的幸福负责任。

比如说两个人谈恋爱,一个男的对女的说‘嫁给我吧,我会给你一生一世的幸福’,结果没有三天就吵翻天了。

孩子们,你记住,幸福是自己的主观人生体验。”

有一个妈妈,她培育了一个博士儿子,这个博士后来做了外交官。

谁都羡慕这个妈妈,但是她天天在吃抗抑郁症药。

还有一个妈妈,她的儿子只不过是个普通工人,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妈妈天天在乐呵呵地跳广场舞。

所以,幸福不是别人能给的,而是自己的主观体验。

父母们要告诉孩子不要背这个包袱,轻装往前走,这个才是给孩子正能量。

讲一句贴心的话,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你要记住,不是他要来的,如果他要选择未必会选你,你是单向选择。

我跟我儿子经常说的话是:

“儿子,咱们母子一场,彼此不要嫌弃,你不嫌我,我不嫌你。”

孩子没有这种重担,他才能轻装往前行,他才不会有一考试就焦虑。

我们能看到现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学业压力,这只是显性的。

而隐性的东西是孩子们整天跟焦虑高危人群在一起,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师。

你想想看,如果孩子在学校、在家里都要面对一群焦虑的人,人人对孩子拉橡皮筋。

老师在学校里不停强调考试、学习。

孩子回到家,家长也在强调考试、学习,那孩子可能就完了。

跟焦虑的人在一起,会疲惫不堪,我们孩子所遇到的压力是全世界没有的。

也应试的,人家的学习任务也很重,可是人家的老师和家长不是我们这样的内心世界。

我们(父母)自己太脆弱、不够强大。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别离》

现在孩子的第二个特征是对话语权要求非常高。

这绝对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在中国几千年来是没有的。

我有时候在思考,独生子女政策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是它会推动民主进程。

首先,人的环境不一样。

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我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现在孩子的生活是这样的,他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直接跟大人对话,为什么你说话我不可以说话呢?

反过来看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者,还是秉承老一套。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中学生被老师教育的时候,老师在训他,这个中学生就这样子:

“你讲好了,差不多了讲好了吧?我可以进教室了吧?”

他根本不会听你讲的,为什么?

因为你不了解他话语权要求很高,你没有给他平等的对话。

曾经有个老总找我,说他有一个名牌大学的实习生,这个实习生在开会的时候负责做记录。

会上老总发完言,实习生说:“我也来讲。”

老总说:“怎么轮到你讲?”

他说:“我为什么不可以讲?我也了解啊!”

于是这个老总就看不懂了。

我跟他说,你要看懂他们话语权要求很高,如果你不让他有话语的可能性,他就到网上去说,你堵不住他的。

所以各位,你想想看,有这种平等话语权要求的民族,它怎么不是进步的呢?

这是对我们几千年文化的一种挑战,你要面对的是我们的文化怎么来衔接。

只有把它衔接好了以后,孩子才能够平稳地过渡,而不受到他前代人的压制,这是我们所遇到的问题。

我认为中国正在经历一个激荡的大年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这一代孩子所面对的世界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世界,诚心的希望家长和老师能够读懂这一代人!

各位在座的老师你不要生气,现在的孩子他未必是要到你这里来接受知识的。

好多课都有光盘,他可以买来光盘自己看,而且都是名师讲的。

现在的老师没有权威性,不像我们小时候,家里如果没有一本书,老师就是万宝全书,现在没有这样的老师。

你也别指望你做这样的老师,或者说你可能得不到这样老师的感受。

老师不理解这点就会打击学生,就否定现在的学生不如过去的学生。

其实这就是时代的特征,跟不上的话,那是老师的问题。

在上海,有的孩子读初中的时候,已经走过半个地球了。

老师在教室里面讲加拿大,学生说:

“我在加拿大待过很长时间,老师你去过没有?”

那么各位,这个书怎么教?我讲的都是非常实际的东西,教育要针对这些问题才能对未来的学生有用。

我们所有的1993年以后孩子的父母都会说,他的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有一点,孩子是非常善良的。

这就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你在马路上,但凡看到一个乞丐,小孩子的脚步就有点迈不开了,他会拖住他妈妈尽量慢一点,实际上他想让他的妈妈捐点钱给这个乞丐。

小孩子很善良,原因是他有爱。

他是浸润在爱当中长大的,他是在一个物质丰厚的时代里长大的,这样的人他一定善良,一定有爱心。

爱心不是空穴来风,爱心是有条件的。

现在的孩子具备了基础条件,所以他有同情心,他同情弱者,他爱别人。

所以他的道德判断水平要比我们这代人高多了。

因为不同的身世,两代人的道德水准是不同的。

所以我觉得非常有信心,后面的年轻人他们会越来越好,这一代孩子是有希望的。

我们做家长的绝对不要辜负了他们,他们都是好孩子。

当今都市中的孩子现实感非常弱也是教育的结果。

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一切现实事务都被替代了,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

而我们的学校也没有提供给孩子处理事务的可能性,除了学习和补课没有其他活动。

孩子在现代化的电脑世界里生活,现实感很弱。

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虚拟感,这就是他们的特征。

比如说现在的中学生都在玩“手办”,人数大概比例是1/4。

“手办”就是以日本动漫为模板所制作的那些玩偶。

他一个人跟这些玩偶在玩,有的时候玩偶还带一些色情。

一个男孩子玩到他会爱上这个玩偶,然后就会在虚拟世界里捣鼓真实感。

他们在网上交流,似乎这个玩偶是一个活人一样,最后他反而在真实世界里有虚拟感。

两个人在网上聊好了以后准备见面,坐在一起,居然没有话,结果说:

“我们网上去说吧,再见。”

有一个场景,有几个四、五岁的孩子,他们在一间没有大人的房间里。

如果我们以常识来看,这个房间一定翻天了,地上都是水,弄得一塌糊涂。

但现实是,这个房间门一打开,鸦雀无声,每个小孩都很安静,比老人院还宁静。

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他们“一不怕死,二就怕苦”。

你跟孩子说不好好学习,将来会过什么什么苦日子,他会跟你说:

“不可能的,如果到那天我会去死的。”

人家连死都不怕还会怕什么?让我们怎么教育?

如果正在读这篇文章的有负责德育的校长,请思考一下:

我们现在中小学的德育活动应该做什么?

因为孩子们现实感很弱,学校应该提供这种帮助,模拟法庭,模拟超市,模拟社区……去搞这些东西。

图片来源:电影《再见我们的幼儿园》

有一个高中生跟我说,学校请来一个老掉牙的战争年代的老军人跟他们说:

“我们战争年代如此艰苦,你们这些人到现在满脑子资产阶级思想,天天想着穿名牌。”

那个高中生说:“老爷爷,你们革命不是为了我们穿名牌,是为了什么呀?”

所以我们的德育教育真该动动脑筋了。

孩子缺什么?你要给他什么?

德育教育是育人,不是灌输某些东西。

你要把他育成一个健康的人,不然一个没有现实感的人,到后来他的人格会有问题的。

曾经有一次有个重点中学高中的学生,她带了一个手机给我们看,她说:

“老师,我们在玩这个东西。”

玩什么?一人割自己一刀,很好玩吗?

这种行为我们怎么理解?

这就是现实感缺乏的表现,他必须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真实的存在。

可惜,我们教育者全然不知。

我们只知道他的成绩上去了还是下去了,而成绩下来有太多的因素。

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的孩子,这些都是他的内心的一些痛苦点。

图片来源:电影《亨利之书》

他们还有一个特征,个性化要求非常高。

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你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你是沙漠里的一粒沙”。

现在的孩子是“我来过了,雁过留声,你们怎么可以不知道我来过?”。

那么我们的教育允许吗?设计出来让他展现个性的平台了吗?我们班级的班会课是不是提供了呢?

有一个孩子跑到我这边,说他就是非要留长头发,穿花衣服,校服到门口就脱掉了。

结果教导主任跟他说,要不剪头发就不要来。

后来我打电话给他班主任,我说:

“你知道吗?这个孩子的动漫知识,我连做他的小学生都不配。

你把一节班会课给他,让他展现一下做好的PPT,我相信他从此就会改变。”

这个是我们现在孩子的又一个特征所在。

如果你要压抑他,他就抗争。

抗争的途径方法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跟你打,我们叫逆反。

为什么逆反?逆反是因为你不允许他长大。

逆反有“硬抗”这样的形式,就是你说东他一定要说西,你说要好好读书考高中,他就跟你说要考职业学校。

那么“硬抗”还好一点,如果“软抗”就麻烦了。

如果老师、家长“强大无比”,是“不可战胜的”,孩子反抗的能量应付全部转移到里面,结果各类精神问题都出来了,导致现在15岁以后的孩子,神经症高发。

我们培养孩子健康是很要紧的,所以要充分满足他的个性展现,我们的学校德育活动要有这样的意识。

最后我想总结的是,现在的孩子是活在“第三只笼子”里的。

假设,我们有这样一个笼子,让一个老鼠在笼子里,笼子外面装一个门,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这个门,门打开以后有一个食物会进来,这个老鼠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老鼠会怎么做呢?

如果第二只笼子是这样的,老鼠踩一下,电击一下,踩一下,电击一下,以老鼠的智力会怎么做呢?

如果“第三只笼子”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电击。

老鼠就不知道应该踩还是不踩,这个老鼠会在里面纠结死。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家长对他太好了,就像食物。

但同时给他压力,就像电击,孩子们如同老鼠在第三个笼子。

图片来源:电影《第六感》

每个家庭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是成功者,嘴巴不说,心里是这样想的。

各行各业,凡是能成功的都有一个共性的特质:

这些人一定是输得起的人,输了再来,最后就赢了。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你只让他成功,不让他输,家长们见到孩子回家第一句话问的是:

“宝宝,你今天得几个五角星啊?”“一个。”

“小明得了几个啊?”“两个。”

“你明天要超过他,要得三个。”

作为家长,你跟儿子下棋他会输吗?他肯输吗?

十个有九个孩子是不肯输的,有的孩子还会拿象棋砸妈妈的头,他输了就急。

你想要让他成功,却不让他有成功的品质,你一开始就不培养这种品质,他不就是第三只笼子里的老鼠吗?

还有,我们每家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在看到数学难题、物理难题能够迎战,锲而不舍。

学奥数的时候再难的题目也能克服,我们希望孩子意志力、控制力很强,可是你知道意志力、控制力是从哪里来的吗?

在上海,家长们从小学开始给孩子找最好的学校,初中、高中,一直是好学校,等高考完了以后,再帮孩子找什么样的专业读大学,以便运用关系找得到工作。

等到找了一份工作以后,觉得差不多了,就买一套房子给孩子,发动亲朋好友给孩子介绍女朋友,然后再拿钱出来给孩子办婚事,婚事办好了养孩子,最后自己帮孩子带孙子。

你要控制他一生,还需要他有一种迎战困难的自控力,又是这个悖论。

这个人不是在第三只笼子里是在哪里?

其实他都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非常明确,但有的家庭期望太高,这是不可以的。

特别是对独生子女,你不把一个很具体的目标告诉他,这个人要崩溃。

实际上高要求只有对自己,不能对别人。

孩子非常清楚他的目标在哪里,可是心里也很清楚,自己是没有这个能力的。

那么你想想看,他不是纠结死吗?

这就是老鼠在第三只笼子里的感受。

以上就是我今天所要讲的,我希望看完这篇文章的父母或者老师,可以重新了解下这代人他们到底需要什么?

当然若你正好是处在这个时代中的独生子女,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环境给你带来的一些细微变化。

}

常听到专家说“孩子需要放养”,潜移默化里,感觉这还真实一件特别酷的事儿!一提起“放养”的孩子,联想到的形容都是个性、独立和自信,但情况好像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今天给孩子最好的就为大家推荐这篇关于如何“放养”的文章。作者祝郁,是在上海当地一所颇具口碑的中学校长,也是一位崇尚“放养”的妈妈,从女儿4岁开始,她就实行一切“听”孩子的。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到底是怎么做的。

1.让孩子独自判断,并尊重孩子的每个选择 

因为没有老人可以帮忙带,我女儿很小就进了幼儿园。到大班毕业时,本来按照年龄她还应该再读一年,但是她不同意,一定要和小朋友们一起去上小学。

我没有武断地回绝女儿,而是请了三天事假,带不到5岁的她到小学去旁听了三天,然后让她自己判断是否可以上小学。

这三天里,我们旁听了每一节课,把小学生的生活都过了一遍。三天后,她很坚定的说:我要上小学!

那时候,不到年龄走个后门还可以进去,所以我就尊重她的意愿,让她上了小学。

小学一年级第一个学期她是学得最好的,因为这是她争取来的,是她的选择。这样,在不到5岁的时候,她就学会了独自判断和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升初中时,我仍旧让女儿自己选择,是去民办学校还是对口的公立学校。她到对口公立学校看了一次之后说:“我喜欢这个学校。”我说,好,喜欢就好。

从女儿4岁到今天,我一直坚持一句话:我尊重你的选择。当父母和孩子发生争执,最后要么家长听孩子的,要么孩子听家长的。当孩子什么都听你家长的时候,那就出问题了。他会觉得,我的人生是你帮我规划的,那你就替我走下去吧。

人们总是说孩子“开窍”了就要学习,其实几乎每个人在学习期间都有一个发现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内容:先是发现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然后才是发现自己的能力所在。

一旦进入这种状态,孩子就会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从心底涌出,那情形就是很多人说的“开窍了”。

2.让孩子学会承受选择后的结果

尊重孩子的选择,也要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女儿读初中时,我带她到上海很多高中去转了一圈,让她看看希望将来进哪个学校。最后她说,“妈妈,我要考上海中学,因为上海中学漂亮。”

因为这个目标,初中最后一年,她的成绩突飞猛进,但我个人判断要考上中还是有点危险。中考填报志愿时,我建议她填报上师大附中,但女儿坚决要报上中,我尊重了她的意愿。

成绩揭晓,她因为两分之差与上海中学失之交臂。

虽然她最终也进入了心仪的曹杨二中,但有时仍有些遗憾:“如果当时零志愿不填上中,什么学校进不去啊!”这时,我告诉她:“那是你自己的选择。”

我觉得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做对的事情,但只要是自己的选择并且是经过思考的选择,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就像开车在高速公路上选择了一个岔口,就只能按照这个方向开下去。哪怕就是错了,也只能在下个出口再做调整。即便孩子的选择最后是走了弯路,甚至走了回头路,也不一定就是坏事,毕竟多了一份人生经历。

后来女儿进大学选专业、出国读研都是自己做决定,自己去操作。

我也曾经担心她的一些选择。比如她曾想进入传媒行业,我知道传媒业非常辛苦,但收入和社会认同度都不高。我和她沟通了好几次,但她态度坚决。我也接受了,于是和她一起设定了未来的路线图。

后来,女儿自己到传媒公司实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改变了主意。我也尊重她,并继续积极和她一起调整、设计新的职业路线图。

3.要维护老师和学校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我每次家长会都会跟家长谈到这一点。这不是我作为校长护着老师,而是因为:孩子不会从他不喜欢的老师那里学到任何东西——这是初中这个阶段的非常明显的特点。

家长要想明白一点:学校是孩子每天要去的地方,家长本事再大也不可能替代所有学科的老师。即使对老师有意见,也不要让孩子看出来,可以背着孩子和老师沟通。

我女儿在上小学四年级时很顽皮,总是闯祸。那个期末拿到成绩报告单,女儿伤心得直哭。原来老师给出的五行评语中竟然没有一句肯定,全是批评。这是做了14年班主任的我看到的第一份奇特得让我终身难忘的评语。

晚饭女儿吃得很少,临睡前还问我:“妈妈,我是不是真的很差呀?”

那一夜我和丈夫都失眠了,我知道女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开始失去自信了。

我连夜给孩子写了一封信:“孩子,你见过磨刀吗?把刀放在磨刀石上磨,刀一定很疼,可是他没有发出一点声音,因为他知道只有经过这样的磨砺,他才能变成一把好刀、快刀。你想变成这样一把好刀吗?那就要经历磨砺!

“你睡觉之后,妈妈已经和老师通过电话了,老师说,今天的评语就是能把磨刀石,就是要让你去接受反复的磨砺。当你把评语上的缺点改正之后,你就会是一把举世无双的宝刀了。”

我用这封信把老师在女儿心目中的形象挽救了回来。接下来我又和女儿谈了很多,帮她重塑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她还给自己写了很多虽然稚嫩却也中允的“评语”。

到今天我还是非常后怕,如果当时我不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结果会怎么样。我也常常以这个故事来鼓励我们的老师要多几把衡量孩子的尺子,多让孩子感觉到成功。

女儿小时候,我很想让她学钢琴,但我不是买来钢琴让她学,我用了个小小的“计谋”。

当时我班上有个学生钢琴弹得非常好,我带女儿去她家玩,请她弹琴给女儿听。

听了几次,女儿终于忍不住了:“妈妈,我们也买个钢琴吧!”

我说:“钢琴很贵啊!”

她说:“可是我真的很想要钢琴。”

我又说:“弹钢琴很苦的,你问问姐姐有多苦?每个星期都要弹,还要到老师那里去还琴。”

女儿面露难色放弃了。但过了几天,她又忍不住了:“我真的很想要钢琴。”

在女儿的一再恳求下,我才买了钢琴。因为是她自己提出来要弹的,所以她学琴的整个过程中,我从来没有费过心。

女儿曾经说:“你最大的优点是一直尊重我的选择。因为有了选择,我就有了目标。我就会朝着自己的目标走。”

父母要帮助孩子拥有具体的未来梦想。孩子拥有了梦想,要引导他们相信这个梦想能实现,并朝着这个目标不断行动,这种行动就会赋予孩子进行自我开发的积极“动机”。

5.训练让孩子区分优先顺序的方法

大家都在说,小学和初中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那么,良好的学习习惯究竟如何养成呢?

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时,我规定她晚上7点钟必须把所有作业做完。7点之后全部都是她自己的时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绝对不会增加一分钟的课外作业。

有一次,晚上7点钟我家访回来,发现她语文作业还没做。阿姨说她前面在玩,所以作业时间来不及了。

我看看7点钟已经到了,就把女儿的作业本子没收了。

女儿怕第二天被老师批评,哭着求我,我妈妈也在旁边求情。但再哭也没用,我告诉她,7点钟之前完成作业是铁打的规矩,规矩就不能破坏。

第二天一早,我打电话给女儿的老师,解释了昨天的情况,并请她该怎么批评女儿就怎么批评她。从那以后,这种情况再也没有发生过。

定下行动顺序是在训练判断力,从小开始让孩子自己选择玩或学习,就是在训练孩子区分优先顺序。

6.要进入孩子的语言系统

我在美国做影子校长时,采访过美国加州的一位年度教师。她说:“我每天晚上都要看两部肥皂剧。”

我问为什么,她说:“这样第二天我才可以和我的孩子聊,才可以用孩子能接受的语言,从这些肥皂剧的剧情聊到我的课堂,讲到我要教的历史知识。”

这就是需要家长去努力的,你要进入孩子的语言系统,包括了解孩子在看什么电视,包括一些网络上的热门语言。

为什么我们有些孩子总嫌妈妈烦,到了初二就不怎么和母亲多讲话了?

我曾经和一个孩子聊,他说我讲的妈妈都不懂;一个家长听到孩子说“逗比”批评孩子骂人,孩子也很气愤:“你懂什么?”我们的家长确实不知道,有些词汇在网络环境中,词语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

家长要了解孩子,就要进入孩子的语言系统。三年一个代沟,孩子不可能穿越到家长的话语系统,那你就要蹲下身子寻找和孩子沟通的共同语言。

作为家长,永远不要过时。

女儿在高中时,学校组织孩子们坐铁皮火车去南京进行“生存挑战”,虽然孩子很辛苦,但我却非常赞成。

旅行是很好的教育方式,通过旅行孩子能培养自立能力、忍耐力和挑战精神。

大学里,女儿曾经组织了一帮年轻人一起从云南泸沽湖徒步到四川亚丁稻城。我当然也担心,但看到她为了这次徒步各种做攻略、锻炼体能,我知道她已经学会了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当我不能阻止她的时候,我就积极支持她。我为她买了能在零下50度的恶劣环境中使用的睡袋,买了各种徒步需要的东西。他们的徒步非常顺利。

在这个世界上走得越远,眼界就越宽,适应力就越强。

我非常鼓励家长拿起笔,以信的方式,把想对孩子说的话告诉他,不管是书信还是邮件都没关系。

我们学校每年5月4日都会搞一个告别红领巾的入团仪式,其中有个环节,就是家委会提前请家长给自己的孩子写一封信,语文老师提前让孩子们给父母写一封信,但家长和孩子们彼此之间都不知道对方也写了信。

到仪式这天,家长和孩子们把写好的信彼此交给对方。读信的时候,很多家长和孩子都忍不住流下热泪。因为这种方式,把家长和孩子很多从来说不出口的话都表达了出来。

我也会给女儿写信,用文字的方式和孩子沟通,这种方式不仅沟通更深入,而且还能够留存下来,日后每次翻看,感觉都不一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师总向孩子打听家庭情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