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父母给孩子打电话,孩子选择无视不接,但孩子越无视父母越是着急越要打?

成长的烦恼总是让家长很痛苦。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孩子,就导致了,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小插曲,就算是再乖的孩子也会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每当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都会想,为什么我的孩子就像恶魔一样?为什么其他的孩子都像天使一样?越是比较越是无法忍受自己的孩子。

大部分成长的烦恼,都是家长自找的

家长很强势,以自己的想法左右孩子

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他们对于外界的一切都是充满疑惑的,小小的脑袋里充满着天马行空的想法,在宝宝三岁左右的时候,也会出现提问的敏感期,总是将为什么挂在嘴边。

面对孩子的这个发展特点,大部分家长都会觉得很烦,自己乖乖地玩儿玩具不好吗?一个小孩子怎么会有这么多疑问?明明我很烦躁,他们看不出来吗?

这种思想上的差异就导致很多家长变得越来越强势,用他们的思想来左右孩子,他们想让孩子安静的时候,孩子就必须安静,否则就将会被自己臭骂一顿。

而实际上他们却无视孩子的成长,他们根本无法记得自己曾经成长的经历,也是要从这个阶段走过来的,他们只是在乎眼前的感受,觉得孩子烦就让孩子闭嘴。

面对孩子缺乏耐心,总是以训斥的口吻对待孩子

大部分家长都是第一次亲手养育孩子,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是陌生的,就算是家里有长辈们帮衬自己,也是总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很容易就变成自己崩溃情绪的导火索。

然而,他们明明都是高学历高素质的父母,就是面对孩子的时候,无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或许这就是大家都把消极情绪发泄给最亲的人的道理,孩子成为了家长情绪的垃圾桶。

就算是在事后家长进行反省,感到无比后悔,并且下定决心以后再也不如此急躁了,那又有什么用呢?等到事情发生的时候,还是一样的重蹈覆辙!

常常作妖的孩子,或是在向父母求救,父母别再选择无视了

目的一:为了引起父母的重视而犯错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发现自己缺乏安全感的时候,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自己主动争取,想一些办法达到重新得到关爱的结局,大部分孩子都不会选择躺平的。

因为在他们心中,父母忽视自己的感觉不可怕,反而是自己无所作为最可怕,只不过孩子做出的努力行为是有限的,一旦他们通过努力也没有得到想要的后果,就会导致他们慢慢走向灭亡,换上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其中他们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犯错误!凭借他们曾经的记忆,只要自己犯错误,父母就会花费时间和精力来惩罚自己,这样一来,在某种程度上不也是实现了父母关注自己吗?

就算是他们明明知道这种快乐是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之上,要承受住暴风雨一般的惩罚和折磨,但只要父母能够陪伴自己,呆在自己的身边,这样又算得了什么?

目的二:是在进行自我内化发展

另外,还有一些孩子总是犯错误,是因为在进行自我对话发展。孩子的成长说白了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因为他们缺乏经验,就只能在尝试中慢慢摸索,自我总结。

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是会出现很多啊,浪费时间和浪费精力的行为,虽然看起来是徒劳无功的,但是对于孩子成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过程享受。

有时候他们也不想犯错误,他们也想变得一次就成功,只是他们的能力非常有限,再加上家长并不重视他们,不能给予他们有力的支持和引导,就只能依靠这种愚蠢的方式来探索。

这未尝不是一种无奈之举,家长们在面对这种行为的时候,不仅不会反思自己的不足,反而会变本加厉地训斥孩子,导致孩子更加伤心错误率更高!

你的孩子常常作妖吗?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你是怎么处理的?欢迎和我们一起分享你的想法!

}

有人说,在现代家庭里,主角有三个: 家长、孩子、还有手机

大家有没发现,自从有了手机之后,原本朝气满满的少年,竟一言不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刷手机。

其实也不能全怪孩子,成人尚且对手机没有抵抗力,更何况心智不成熟的孩子。

有些孩子沉迷于手机,源头还在父母那里。许多家长现在回到家,在孩子面前不停地玩手机,无形之中给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

还有一方面原因,许多家长用手机来取悦孩子,孩子皮闹了,就扔给他一部手机,瞬间世界安静了。

时间久了,孩子沉迷于其中,为玩手机游戏说谎欺骗父母老师的大有人在,这时候父母也才开始意识到手机的危害。

很多父母为此使出浑身解数,甚至是没收手机,都没多大作用。 孩子沉迷于手机,成为了众多家长的一大难题。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位美国妈妈解决手机难题的心得。

这位母亲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定下了15条使用手机的规定,值得所有家长思考!

这15条家规,不仅仅适用于孩子使用手机,其中反映出来的一些教育理念,更值得我们学习。

你是一个优秀、有责任心的13岁男孩,理应得到这份礼物。不过在接受这份礼物的同时,你还得遵守一些规章制度。

请把下面的使用合约从头至尾读一遍。 我希望你能明白,我的职责是把你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对社会有益的年轻人,从而能够适应新技术且不被其左右。

如果你没能遵守下列约定,我将终止你对这部手机的所有权。

  • 第一条:这是我的手机,我花钱买的。但我愿意借给你使用,你是不是应该对我心怀感激?

解读:这是财产权问题。

在西方国家,父母的财产是父母的,和孩子无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理念。

父母给孩子买东西,所有权仍然属于父母,孩子应该感恩。

而中国传统的家庭观认为:父母、子女是一体的。久而久之,中国子女就会有这样一个思维定性:父母的财产都是我的。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把父母的财产理所当然的视为自己所有?

下面的回答形形色色,有人说这是父母自己说的,还有人说不给我的话我是不会养他们的之类。

所以长久以来,我们的孩子,认为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理所应当,很多孩子都缺乏感恩心理。

  • 第二条:我要知道手机密码。

解读:这是知情权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类信息泥沙俱下,小孩子缺乏辨别能力,稍有不慎就容易受不良信息影响。

所以父母一定要知道孩子的手机密码,能随时了解孩子的动向,防患于未然。

可能有人会说,这样会侵犯孩子的隐私权。没错,但孩子在未成年阶段,隐私权要小于知情权。

  • 第三条:如果电话响了,就接。它只是一个电话,学会用正确的态度讲电话。如果屏幕上显示“妈妈”和“爸爸”的来电,永远不能忽视不接,并且要记得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

解读:这是礼貌与安全问题。

手机不仅是一个通讯工具,其中涉及了很多社交礼仪。别人打电话一定要接(即使当时有事没法接,事后也要给对方回电话),这是一种素养。

对于父母的电话,孩子们更不能不接。有时候父母担心孩子在外的安全,会打电话询问,此时孩子不能故意不接电话。

  • 第四条:每天晚上7:30(周末9:00)准时把手机交给父母。它会在晚上被关闭,并在早上7:30再次开启。当你想打别人的住宅电话,又不希望对方的家长接听,那么也不要用手机打或者发短信去。仔细聆听并尊重其他家庭,因为我们也希望能得到同样的尊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别人的休息时间,尽量不打扰对方,这是做人最基本的素养。

  • 第五条:手机不能带去学校。和你那些手机短信里的朋友好好当面交谈吧。这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技能。学校早放,郊游和课外活动的情况,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解读:不能让手机影响学习。

小孩子自制力较差,大多数孩子拿到手机就属于完全沦陷型。

对手机中的各种各样信息又都缺乏准确的甄别能力,可能会影响身心健康的发展!

而且在学校有同学,和同学们在一起玩耍总比一个人抱着手机好。

如果有事要和同学商量,与其发信息还不如当面交流,语言比文字的沟通效果更好。

  • 第六条:如果它落入马桶,摔破在地上,或消失在稀薄的空气中,你将负责更换或修理。请通过修剪草坪,帮人看娃,私存一些生日收到的钱来解决维修费用。手机总会有要修理的一天,你应该有所准备。

解读:这涉及到责任意识、劳动获取报酬的问题。

我们从小就知道损坏公物要赔偿,其实,损坏家里的东西也要赔偿。孩子造成了财务损失,要通过自己劳动挣钱补偿。

比如里根总统小时候由于违规燃放炮竹被警察罚款,就是父母借给了他罚金,11岁的他打了半年工才还清了父亲的钱。

中国大多数孩子犯错,基本都是家长买单,相比较之下,国外的做法更具有教育意义。

  • 第七条:不要使用手机来欺骗或愚弄别人。不涉及伤害他人交谈。不熟悉的人可以先做朋友,不要轻易的掏心掏肺。

解读:做人要诚实善良。

如果孩子从小就喜欢给别人发这样的信息,时间长了,对孩子人格养成都会有影响。

  • 第八条:如果你不愿意当面说的话,同样不要通过短消息、电子邮件或者打电话说。

解读:直接沟通是最好的解决问题方式,要勇敢面对,不要回避。

个人认为,能当面沟通最好当面沟通,毕竟有时候文字不能正确反映当事人的情绪以及面部表情等,容易造成误会。

而且直接沟通有利于培养孩子敢于直面问题的意识。

  • 第九条:在公众场合:关机,至少静音。特别是在餐厅、电影院,或与人讲话时。你是不是一个粗鲁的人,不能让手机改变这一点。

解读:这是公众场合的礼仪问题。

在公众场所不能影响别人,这是基本的礼仪和修养,手机的使用只是一个侧面。

想想,当你想安安静静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的时候,当你在图书馆正在思考一道问题刚刚找到头绪的时候,如果别人的手机铃声旁若无人地响起,你的心情又是怎样呢?

在需要的时候,把手机调成静音吧。你手指的一小步,可能就是人际关系的一大步。

  • 第十条:不要发送或接收你的私处或其他任何人的隐私部位的照片。别笑,尽管你觉得自己够聪明,但总有一天,你会受到诱惑。这是危险的,可能会毁了你十几岁、大学和成年以后的生活。这始终是一个坏主意。无边无际的网络空间比你更强大。所以,覆水难收,包括一个坏名声。

解读:告诉孩子黄毒的危害。

  • 第十一条:不要拍摄数不胜数的照片和录像,你没有必要用手机记录一切。全身心的去感受生活,这些影像将被储存在你永恒的记忆里。

解读:不要成为手机的奴隶。

我们总以为拍下来的风景就是拥有,总以为收藏了文章就等于自己阅读,其实不然。

用心去感受比随手一拍的印象更深刻。

  • 第十二条:偶尔把手机留在家里,然后放心的出门去。它不是活的也不是你的延伸,没有手机你也会过的很好。

解读:不要被手机绑架。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倘若出门遗忘手机,会感觉到严重的“不安全感”。

现在流行一句话“出门什么都可以忘记带,但是千万不能不带手机。”很多人出门发现没带手机就会焦虑,甚至没法好好工作等等。

最近,美国密苏里大学的学者进行了一番研究,发现如果人们和iPhone分离,将带来严重的精神焦虑,影响心跳等生理指标,并影响自己的认知能力。

什么时候开始,手机对我们的影响这么大。

  • 第十三条:用手机时不时玩点文字游戏、拼图或脑筋急转弯游戏。

娱乐是人的天性,手机具有娱乐功能,在娱乐的同时,能够对智力有帮助,可以两全其美。

这样的理念,同样可以用到其他方面。

  • 第十四条:用你的双眼看世界。观察你周围的世界所发生的事情:瞭望窗外的景色、倾听鸟儿的叫声、散散步、跟人聊聊天、发发呆,而不用上谷歌搜索(国内就是百度了)。

除了手机充耳不闻,眼睛无视,这真是病。

上天给了我们一双眼睛,是用它来发现生活的美好,当你抬起头,看看天空时,你会发现原来生活这么美。

  • 第十五条:你一定也会有不能善用手机的时侯。我会把手机收回。然后,让我们坐下来谈一谈我们遇到的问题。让我们一起重新开始,我将永远站在你这边,一同从经验中学习、改进。我们是一条船上的人。

解读:契约意识和家庭意识。

有人说,西方人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契约意识。但丑话说到前面,确实能为有的事处理省去很多麻烦。

同时,西方人同样注重家庭,一家人在一起,我们共同成长,中外皆同。

这封信不仅仅是一个母亲约束孩子使用手机的宝典,更反映出了一位母亲完整的教育理念。

其实别说孩子了,就说我们大人,现在大部分人都把时间花在了用手机聊微信、刷朋友圈、刷微博、打游戏等上面。

我们总是过度的关注他人的生活状态和外面的资讯,却没有留意到自己的身边正在悄悄失去更多宝贵的东西。

当我们低头玩手机的时候,你是否发现今天自己的另一半心情不好,你们有多久没坐下来好好聊聊天了。

每天临睡前,各自抱着手机聊天,虽同床,彼此却越来越无话可聊,夜晚只剩一室安静。

当我们玩手机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今天孩子回来不高兴?或者知不知道孩子有多希望父母能陪在自己身边,可是有时候我们却忽略了孩子。有没有发现,孩子正在和我们疏远。

最后想和大家说句心里话:

放下手机,多陪陪自己的亲人和孩子,切莫让我们成为手机的奴隶,让手机绑架我们的生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我

感谢你的反馈,我们会做得更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年孩子不接父母电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