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咨询一下大神,上大学就只能高考吗?

“大神”4次高考,、随便考,为何2次被退学?

最近关于高考的话题讨论热度很高,高考是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一场“终极战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020年高考的大幕即将开启,还有一周左右,千万考生就要奔赴“战场”,九年基础教育就要开花结果了。此刻,学生们都在为考入的理想大学作最后一搏。有的学生充满信心,觉得自己考清华、北大没有问题;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就是去“走过场”,考的不是大学,而是青春。

在四川省,有一个学生,他4次参加高考,北大、清华、复旦大学随便考,别人费九牛二虎之力都无法达成的目标,他却一考就考上了一流大学,真是没法说理。由于超强的考试能力和超多的高考次数,他也被誉为“四川考霸”“高考钉子户”。然而作为考神的他,为何2次被退学?

这位高考大神叫张非,四川人,1983年出生,在四川名动一时。他高考的那些年,在很多师生眼中中,他的名头简直是如雷贯耳。当时,很多学生觉得张非简直是高考大神,可以文科转理科,也能理科转文科,而且每次考试成绩都数一数二。

第1次高考,考上复旦不满意。

2002年,张非同学第一次参加高考。没想到他第一次高考,就考了一个不错的成绩,以619分被复旦大学录取。当时,他的心气很高,非清华北大不去。因此,他放弃了去复旦上大学的机会,选择了继续复读。

第2次高考,成功考上北京大学。

第一次高考没能如愿后,他选择了在四川岳池县的一所学校复读。转眼到了2003年,他再度参加高考,这一年的他的高考分数是606分,虽然比上一年低了13分,由于题型较难,这次的排名提高了不少,如愿考入了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按理说这么优秀的人,又考入这么有名的大学,应该前途一片光明。然而,考入大学的张非就像鱼入大海,开始放飞自我,沉迷于上网玩游戏,经常逃课旷课。自己不努力学习,再聪明的脑子也白费。于是,张非以挂科7门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劝退。

第3次高考,圆梦清华大学。

中途退学的张非拗不过家人,最终离开家乡,去了邻市南充十一中复读。2005年,张非不负众望,在南充市获得理科状元,以703分被清华大学数理基础科学专业录取。

考入清华的张非并没有吸取教训,再次重蹈覆辙。有了钱的张非不用再去网吧玩游戏了,他把战场转移到宿舍。别的同学去上课,他却选择在宿舍玩游戏。这样一来,他又因为游戏荒废了学业,没有修满学分,再次被大学给退学了。

第4次高考,再次跨入清华园。

有点玩物丧志的张非,再次被退学后不想复读了,想在家里肆无忌惮地玩游戏。禁不住家人的苦苦相劝,离高考还有近3个月的时候,他插班到南充十中进行100天冲刺。学霸果然厉害,他再次被清华大学录取。这一次,他在全市排名第二,他的名字也改成了“张空谷”,真的想重新来过。

再度踏入清华大学后,他收敛了心性,不再做出格的事情,安安稳稳度过了大学4年时光,顺利毕业。清华大学的学生在各地都是拔尖的,进入大学的张空谷没有用上十二分努力,很难再续写他的学霸传奇。

大学毕业后的张空谷报考了中山大学的研究生,因为很多老师都知道他的"光辉事迹",因此在复试时被刷了下去。最后,他回到了家乡工作,回归了普通人的生活,很少再看到他的消息。

对于张非4次参加高考,很多人提出质疑,说他是为了挣奖学金。其实笔者想说,不管是清北还是复旦,哪个大学毕业后挣的钱不比高中学校的奖学金多,而且大学也有奖学金。张非因为自己的“任性”浪费了自己的大好青春、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途。

从2002年第一次参加高考,到2007年最后一次参加高考,一共是5年的时间。他真真浪费了人生最美好的5年时光,如果他珍惜学习机遇,研究生都能毕业了。如果他能刻苦学习,作为清华的学生,他何苦去考中山大学的研究生,清华大学的保研率还是很高的。

高考可以重来,人生不能复制,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高三的学生一定要珍惜学习机遇,金榜题名,不只是父母荣光,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

你觉得张非为什么会游戏大学、挥霍青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双减政策之后,很多家长依然无法放松,一想到孩子要面对未来的高考和中考,反而会更加苦恼,特别是高考,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环境中,谁又想甘拜下风,落后他人呢?

如果说学生不用参加高考,也有机会上大学,那对于家长和孩子而言,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相关部门传来消息,这5类考试不用参加高考,就有机会直接“保送”高校,不知道你家的孩子是否在其中。

相关部门传来“好消息”,五类考生不用参加高考,也有机会上大学

从每年的高考人数来看,数据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这让很多想要进入名校学生的梦想接近“破碎”的边缘。

但有关部门传来“好消息”,在国内有5类大学不用参加高考,就有机会直接被“保送”到高校上学。

说起“保送”,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就是学生不用参加高考,直接由所在高中进行推荐,若高校接收推荐申请,这名学生便可以直接被录取。

其实社会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平衡各个层级的教育,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以不同方式走入高校。

第一类:在奥林匹克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并成功入选国家队

说起高中时期的奥赛,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这基本上是各科学霸的会场,他们利用自己的超高智商来展现出在某一学科上的优势。

对于一般学生而言,想要在这类考试中荣获奖项,真的好难,在此之前,学校的保送资格是“获奖人员”,无论是一等奖、二等奖,还是三等奖,都有机会。

但随着参加竞赛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大神们也纷纷涌现,所以现在的“保送机会”基本上给到的是奥赛中一等奖获得者的选手,并且他们要到国家队参加集训

第二类:一些退役运动员,如果符合保送条件,也不用参加高考

在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赛场上,我们看到了一些年轻的运动健儿们为国争光,那种体育精神在人们心中久久不能消去。

从侧面也能看出,我国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但由于运动员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训练和比赛,因此没有时间学习文化知识。

因此为了给到这些人员更多深造的就会,相关部门提出:对于国家级运动员或是获得世界级的奥运冠军可以保送到高校就读,不用参加高考

在规定的16所外国语学院中,被保送的学生需要是“语言类专业”,其它专业的学生则不能享受这样的规定。

但对于这方面的人才而言,保送的机会越来越少,毕竟语言类的人才越来越多,想通过这种方式“保送”其实很难。

第四类:省内优秀学生,也可以不用参加高考,别错过机会

说起优秀学生,大家可能并不陌生,比如班级或学校优秀生,每年都会评选,但这个等级与“省内优秀学生”相比,不可同台竞争。

要知道省级优秀学生是学霸中的佼佼者,想要挣得这个名额,实属不易,所以对于学生们,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第五类:公安英烈们的子女,为了感谢他们的家人将生命奉献给国家

英雄烈士是这个国家的守护者,他们用自己的鲜血保卫了更多人和财产,为了让他们的后代能够享受到国家的爱护,便有了这一优惠政策。

在高考中,这类考生可以获得加分,有些优秀的学生甚至可以直接获得保送资格,不用参加高考,也能走进大学。但相信没有一个学生愿意用家人的生命来换取这样一个名额。

相关部门传来“好消息”,5类考生不用参加高考,也有机会上大学,不知道有你家孩子吗?但无论是否要参加高考,学生都需要足够努力,才能变得足够优秀,才有机会向名牌大学发起冲击。

央企总部招录51人,清一色的“名校博士生”,网友看后表示支持

大学生运动会“创意”开幕式走红,赛车登场“拉风”,国风很耀眼

“双非院校”的大学生,能申请“保研夏令营”吗?可以,但有难度

}

关于填志愿,首先当然看考生自己的分数,比如你是一省前十名,你的选择无外乎北大清华去香港,反而是不用多想了。但是有的分数段,比如在一省的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五的区间,其实就有很多学校可以选择,对于这种考生,应该怎么办?

1、填提前批志愿要慎之又慎

考生需要注意,提前批被录走了,一本学校就没有任何机会了,所以提前批志愿是你的“零志愿”,提前批志愿需要和一本的第一志愿拉开差距。你必须要确认,我想上这个提前批院校的意愿远远强于上我的一本第一志愿,否则最好不要填提前批志愿,因为提前批院校大多是一些比较特殊的院校和专业,入读这些学校和专业所受的限制要比一般一本大得多。

2、先选学校还是先选城市

对于高分考生而言,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比城市更重要,没有必要有其他城市的985,但一定要挤到北京上海。

对于一般分数本来选择就不多的考生而言,城市比学校更重要。

为大学生活的完整性计,最好不要在自己家所在的城市上大学,除非你在同等分数段没有更好的选择。

最好能在北京接受一段时间的教育,如果打算研究生出境读,最好是在北京上本科,研究生出境。

如果有在上海工作的意愿,最好不要选择上海以外的学校。PS:上海对本地高校毕业生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照顾都远强于北京,因此在上海上学的人留在上海比在北京上学的人留在北京容易。

如果想去珠三角工作,没必要一定去广东上大学,因为珠三角比京沪都开放,别的省的名校的校友资源在当地也完全吃得开。

但如果打算研究生在境内读,可以考虑本科阶段到二线城市,研究生阶段转到北京或者上海。

在哪个二线城市上学,也得看,三线城市最好就不要去了。

自己适合不适合一所学校,主要看她的气质。

有的人非常喜欢学术,那就选择学术功底比较扎实的学校,比如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但有的人喜欢享受更自由的大学生活,那就可以去厦门大学。你是更看重学校的学术水平、校友资源还是校园生活,你是更在乎就业、起薪,还是有一些青春的“情怀”,想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作出科学的选择。

4、同等情况下择校的考虑

从具体学校选择而言,985院校和非985院校相较,尽可能选择985院校,尤其对于理科生而言,对文科生而言,由于985院校可选择的相对的确比较少,不必太教条。

第二,在同等条件下,能去综合性大学,最好不要去纯人文社科或纯理工科的的学校。

5、高分段考生填报香港高校要谨慎

关于北京的高校还是香港的高校更好,现在绝大多数媒体的报道都存在预设立场,说它好或者不好,都是有目的性的,好与不好,学生冷暖自知,并不便一概而论。前些年,媒体炒作辽宁文科状元从港大退学转投北大的事,完全是个人选择,外界有的人吃饱了没事干,在这里借题发挥消费考生,实在是没意思。但如果毕业后想回到内地工作,在香港上本科可能并非最佳选择。

相对于选择学校,选专业要困难得多,一个人的分数段决定了他大致只能在哪个范围内选择学校,但即使是分数能进北大清华的状元,面对“专业随便挑”,也未必能作出理性的选择。中国的教育体制决定了,除了极少数城市的极少数学生,能够在高考前接触到足够多的课外知识,甚至对大学的课程和专业有初步的了解以外,绝大多数的考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也不知道招生简章上那些专业和专业课程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展开我的阐述之前,我们有必要看看,高考后选专业的几种常见路径,第一种,是基于个人的兴趣,比如这个考生真的很喜欢游戏,就学了和游戏有关的专业,这种人有,但的确不多,很多人说选专业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遵从自己的兴趣。但说实话,真正能在高考时就明确知道自己对什么有兴趣,自己的兴趣意味着什么,有什么未来的人,极个别。对于这部分考生,顺其自然即可。

第二种,就是自己高中哪门课好,大学就接着学。这种情况既见于一些竞赛保送生,也见于一些普通的高考生,比如语文好,就上中文系,英语好,就学外语等等。但这种考生的志愿填报,实际上也是相当无意识的,有不少后来是要后悔的,而且,文科生高考就六门,数学和地理两个系还不能报,理科生高考六门,中文系一般还报不了,这样选专业,空间也很窄。

第三种,就是基于就业。绝大多数高中生其实绝大多数专业是懵懵懂懂的,为什么有那么多高考状元都要去北大光华、清华经管,就是觉得金融业就业好,挣钱多,这些人到底对于金融业有多少了解,他们的父母对金融业有多少了解,其实搞不清楚。我今天这篇文章,重点就要说,基于就业的考虑,考生应该怎样选专业。

1、正确看待选专业的意义

选专业重要不重要,往往有很多专家给出一些斩钉截铁的话。我这里来讲一些一般性的结论。

一个人,要么雇人,要么受雇于人,专业技能都是让你受雇于人的,并不能帮你当上老板,对你当好一个老板有多大用,也是很让人怀疑的。所以如果你是“富二代”有家业可继承,或者自己觉得有足够的经济头脑、商业天赋,那的确选什么专业不重要,学哲学、社会学甚至中共党史的,后来自己创业当了老板的所在多有。但对于受雇于人的人们来说,学的是什么专业,还是很重要的,尤其对从事一些相对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种而言,专业文凭还是敲门砖。此外,中国大学现在的转专业机制尚不发达,不要对转专业抱太大期待,因此在填志愿的时候最好还是尽量考虑清楚。

2、父母千万不要干涉子女选专业

在高考选学校的时候,父母其实还很难起多大决定作用,因为当父母的并不见得了解考生那个考分区间的那些学校,父母和考生在这个问题上掌握的信息没多大差别。但当父母的往往认为,自己认识的人,接触的社会关系要比子女多得多,人生经验比子女丰富,什么行业的从业者没见过,所以就在子女选专业的时候下指导棋,甚至越俎代庖。有的父母还列“正面清单”“负面清单”,这种做法非常可笑,很容易导致考生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以后被子女怪,而且他们以为的潜在的光鲜的、高薪的专业,毕业的出路也未必好。中国经济发展极为迅速,顶尖工作机会都集中在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绝大多数家长并不了解这些工作,只是简单跟风。此外,还有些家长制定“正面清单”、“负面清单”的时候,自我中心,把自己的情感、情绪、经历全盘带入,这样指导孩子选专业,效果就更糟糕了。

3、选专业的本质是选择谋生手段

高等教育(尤其是重点高校的教育)的功能,是培养第三产业从业者和高端的第二产业研发人员,简单说就是培养白领,培养脑力劳动者,而不是体力劳动者。

脑力劳动者,大体来说,工作类型其实无外乎几类,一类是真正做技术的,比如在工矿企业里做技术,在工商企业里做后台,爬格子,码字,写程序;一类是跳大神的,所谓“跳大神”就是做一些自己都不知道到底准不准确的预测,提一些自己都不知道到底准确不准确的建议,往往客单价还很高,具体什么岗位我就不说了;还有一类是搞推销的,说得难听点,卖打药的,搞销售,要会忽悠;还有一类呢,拉皮条的,就是中介,就是掮客,整合各种各样的资源为自己所用。

不管具体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从大面上来看,脑力劳动者大体可以分为,主要靠技术(IQ),技术和与人交往兼顾(兼顾IQ和EQ),以及主要靠和人打交道的(EQ)的这三类。纯粹靠技术的(后文我会将这种称为I类),多见于理工科,写代码、做发动机、画图纸,这就是靠你个人技术,你认识再多的人,关系背景再牛逼,也不能众筹写代码,也不能把涉及公司商业机密的事情外包出去,只有自己干。

主要靠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后文我会将这种称为III类)也不少,比如典型的,市场类的工作,比如销售,这就是看你怎么和人打交道;又比如记者,在中国记者主要还是看采访突破能力强不强(中国的确还没有发展到对记者的逻辑和知识水平有多高的要求的时代,这里不展开),也就是看你能不能采访到人,套出话来;又比如各种职业掮客,大家都懂的。

介于二者之间的呢(后文我会将这种称为II类),典型的比如咨询、会计师、律师等等,大多数收入最高的高级打工仔职位是这一类,既要跟人打交道,也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当然,越往高处走,人脉和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就越重要。

事实上,选择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职业和性格的匹配,其实远比和专业的匹配重要。一个高中毕业生,未见得了解具体的每个行业的情况,但应该了解自己是什么性格,内向还是外向,安静还是好动,脸皮厚还是脸皮薄,喜欢不喜欢交朋友,善于不善于和陌生人打交道。如果性格比较内向的考生,不建议报考未来可能在II类或者III类行业就业的学科。

4、三类职业的收入和前景

关于三类职业,它们的收入和前景怎么样呢,我大致简单讲一讲。

首先,I类,I类人员中间,工科学生普遍起薪比较高,而且收入状况比较稳定,全球皆然。BAT的码农,收入要远远高于普通的金融民工。也就是说,I类低线是非常高的,适合追求稳妥的考生,如果考生性格又比较内向,更推荐和I类对口的专业。

然后,II类,II类职业的典型特征,是分化非常明显。I类职业通常是高固薪,II类职业中有的也是非常高的固薪(但那仅限于极少数及高端人士),大多数情况下收入往往和绩效高度挂钩,因此有的人可能赚得盆满钵满,有的人其实到头来收入一般。所以I类和II类有很大差别,I类适合风险厌恶的,II类就比较适合风险偏好且相对愿意与人打交道的人。

至于III类,就比II类分化更明显。III类职业主要是靠人脉,以及自己和人打交道的能力。最简单的一个问题,比如很多银行,同等情况下会招本地人而不是外地人,因为本地人比较好拉存贷款。和II类职业相比,III类职业的低线更低,许多销售岗要比刚毕业的律师岗、分析员岗收入要低得多,但是也有人能挣大钱。与III类专业相对应的,比较适合几类人,不想把过多时间用在学习上、考证上的人(I、II类对专业知识和各类从业资格、证书的要求比较高),有特别好的家庭背景和人脉关系的,非常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愿意和人打交道的。

此外,还有一点要提醒考生,I类职业通常起薪比较高,但总体来说收入增长速度,不会比II类高,I类职业的从业者比较优秀的,也可以转为企业中高管,那另说,但一般I类职业的人吃技术饭,长期收入增长的天花板要比II类职业低。但I类职业要到一个比较高的普遍的值并不比II类职业难。

5、理科生选应用型专业要注意的问题

理科生在选择应用型学科的时候最现实的问题,是选择工农医,还是选择文理兼招的经管政法等专业。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前面已经说了,选择工科,就是选择了I类,选择经管政法,就是选择了II类甚至是III类。我认为从最保险最稳妥起见,在没有其他特殊偏好的情况下,选择工科会好一些,因为最后的出口相对比较有保障,当然,的确在中国学工科会经管政法这些专业累一些。在选择工科专业的时候,一定要对专业有尽可能深的了解,一起看似未必光鲜的专业,往往后来的收入并不差,这里也要友情提醒下女性考生,在选择具体工科专业的时候还是需要考虑性别因素,因为这关系到就业,即使这个现实并不合理,但你也不得不面对。

这里特别提一下计算机专业,在工科专业中,计算机专业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科学、编程技术将全面向各类经济、管理、预测、分析岗渗透,且计算机系学生还有研究生阶段转金融工程等专业的基础,因此就业面尤其广,属于可长期看好的专业。

如果数学足够好,理科生学经管专业也是很不错的,因为经济学、金融学,在西方甚至包括政治学、社会学对数理量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前提同样是数学要足够好。

关于医科,客观来说,在当下中国属于性价比比较低的学科。因为医学生学习年限长,然后工作之后又要熬资历熬年限,很多医科生要在35岁以后才能够达到一些工科毕业学生本科或研究生毕业时的收入水平。当然,医疗行业是越老越吃香的,这和一般的I类行业是不同的。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未来中国医生的收入状况可能会有明显改善,老龄化社会下的医疗需求会进一步凸显,这些未来因素考虑进去,或许医科并不是太差的选择。

6、文科生选应用型专业需要注意的问题

文科生选专业,从范围来说,比理科生更窄。文科生无外乎几类,文史哲、外语类、经管类、政法类。

数学不好的文科生,建议不要学经管。虽然我们都知道,人生赢家数学好的比较多,但是确实有一些人就是没这个天赋,得认命。对于这些考生而言,最现实的还是学法律,过司考,最后找到的工作,可以进入到II类这个序列。

有很多高中学文科的学生,是因为数学很好,理综一般,文科的考试竞争相对压力比较小,所以就选了文科。这类考生非常适合学经管。

从纯粹就业角度来看,其实外语类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不建议学英语。因为对于许多其他专业学生而言,如果最后要出国等,英语水平都必须达到相应程度,英语专业的学生比这些其他专业的学生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可以选择小语种专业,但不能太小,最好还是德语、法语、日语等专业,就业前景比较稳定,有些中东欧或者非洲小国的语言,在就业的时候容易面临很大的外部风险。同时,建议本科学外语的辅修一门其他学科,有条件的研究生最好转到其他具体专业。当然,现在人工智能正在兴起,这也给外语类专业就业带来一些新的风险。

这里要特别提一些常见的具体社会科学学科。(这里特别声明我主要针对的是一本线上的考生,这部分考生毕业后找到工作是不难的,二本以下的文科专业比较难就业,这里不展开)在经管类专业内部,实用性最好的是金融(含保险)和会计,这些专业比较偏实务,相较而言,经济学类会偏理论一些,就学科本身和就业的衔接来看,金融学专业更好一些。工商管理大类,会计、财务管理等,实际上看起来好像不如金融那么“高大上”,但是也是非常基础的技术性学科,就业一般也很不错,很多好的企业家、金融家、投资家都有非常好的财务功底,无论是投资还是管理,都很需要这种技术。法学总体来说也还可以(前提是毕业时必须过司考)。政治学类、社会学类就业相对困难。此外,如果从纯实用主义角度,有一些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等偏实务的专业,毕业后的就业也还不错,但总体像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一类工种,整体来说在企业中居于“后卫”位置,有点接近于I类行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比较容易遇到天花板。

7、基础学科与可逆原则

这里先说说“可逆原则“,其实”可逆原则“讲起来很简单。比如你既想学A专业,又想学B专业,你得考虑下,如果你先学A专业是不是在下一阶段能够转到B专业,如果先学B专业在下一个阶段能不能转到A专业。比如数学和经济学,本科学数学,研究生转经济学就顺理成章,如果本科学经济学,研究生转到数学就非常困难了。所以说在同等情况下,应该选择那个未来转专业空间更大的专业。

事实上,未来转专业空间最大的专业是什么?就是基础学科。无论文理,基础学科都是相对好转专业的,数学系、物理系自不待言,即使是历史系,其实也有后面再转到其他社会科学的很大空间,比如转到政治学、国际政治,转向一些交叉学科如历史地理,进而涉及到区域经济、经济史、地方制度,或者和法学结合搞法制史。但你如果一开始学的就不是基础学科,基本上不可能研究生阶段再转到基础学科了。

从理科生的层面来看,如果数学和物理基础好的学生,我认为本科最好就是学数学或者物理,比学什么其他热门专业都强。数学和物理基础扎实的人,无论后来做金融工程、量化交易这些“人生赢家”职业,还是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具体领域的研究,其优势都是其他学科毕业的人不可比的。

对文科生而言,这个问题就复杂一些。因为客观说,文史哲就业的确也不是很好,看起来好像也只能对应公务员、文秘之类的工作,职业选择空间有限。但其实,相对于社会科学来讲,文史哲学科也有它的优势,这些学科学得好,世界观、逻辑、文字都会完全和更多偏向实务的社会科学的专业毕业的学生有较大的差别,这是优势。对于一些对主要社会科学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都没有概念,没有兴趣的考生而言,选择文史哲可能比轻易选择一个国际政治或者社会学专业要好,未来的空间还会更大一些。

这里顺便提一个前面涉及的问题,就是理科生选择文理兼收专业还是只招理科生的专业。一般而言,本科学理工科,研究生是可以转到文理兼收的经管政法类专业的,但如果本科学了后一类,基本上就不可能再重走理工科的路了。因而,建议同等情况下没有特殊偏好,本科阶段以学理工科专业为宜。

8、如何看待学校的专业排名

每年高考报志愿时,都会有很多人会参考各种各样的高校学科排名。我的观点是,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各类专业排名的意义都不大。教育部的官方排名,明显的问题是指标设置不合理,规模指标占比太高,导致有的学校比照这个标准去搞学科建设,学科排名可能虚高;至于各种民间排名,更是参差不齐,中间有没有利益交换都搞不清楚,公信力就更差。

具体到理工农医类,这些排名虽然没有大用,还是可以略做参考,因为纯技术类的学科及其对应的工种,教学质量还是比较重要的。但是对于真正顶尖的理工科系来说,其实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学校比专业更重要,C9学校的人在包括申请出国和就业的时候就是会有更大的优势,哪怕它的某个学科并不那么强。当然,有的学校就有那么一两个非常特殊拔尖的学科,比如川大的口腔医学,电子科大的微电子工程等等,这种学科到底是不是有那么牛,稍微问一问打听打听就知道,也不能去迷信各种榜单。

至于社会科学,排名就更不要看。其实在大学里学经管政法,一方面当然是学知识,另一方面其实也是积累人脉,不仅是同学,还有校友。在某些行业,明显存在有些学校有些专业的人比较强势,师兄师姐的资源多,能给你抬轿子的人就多,你未来可以经营的社会关系就多,这实际上是上大学积累的很重要的“无形资产”,这种东西考生只能尽可能去了解,但很明显的是各类学科排名肯定不能体现这个。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一定可以考上大学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