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不进去,但就算闲着看看短视频,总是看着看着就看上了英语从句,一看一小时,头疼?

关于雅思考试备考,羊驼君给你提几点建议:

每天时间怎么安排,学多少天,需要根据你的学习基础、备考时长以及目标分数而定;每天至少要保持3~4小时的学习

在雅思听力备考初期要加强基础复习,做题暂时滞后。雅思听力考试对词汇的要求并不难,但是词汇作为基础内容是雅思听力备考中必须复习的内容。所以熟练掌握听力语料库非常重要,要做到听到后可以迅速反应并且拼写正确。其次高中英语语法要系统过一遍,听力中不会出现复杂的语法知识但是基本从句还是会考到。完成了语法和单词的复习就可以进入做题阶段了。做题资料羊驼君首推剑桥雅思6-13,对完答案后一定要总结错题。如果觉得自学吃力羊驼君认为可以报班学习,老师传授的听力技巧会对你有很大帮助,也会指导你有侧重点的备考。有需要可以联系羊驼君。

网上有大把题库,先根据题库问题多收集素材、短语等。练习时下载一个录音app,说完后自己听能纠正不少语法错误。当然,你自己听不出来的错误就需要老师听后来纠正。专业的口语老师传授口语应试技巧,帮你拓展思路,理清说话逻辑条例。

羊驼君认为阅读的备考方式是基础+技巧。基础是要会看长难句,跟单词关系并不大。雅思阅读文章都是带专业性,我们不可能做到每个专业的词汇都认知,看懂句子主干是王道!句子主干一出来文章的整体脉络也出来了。另外,阅读的出题方式是按英国人的逻辑思维来的,所以我们要站在外国人的思维角度去做题,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技巧来帮助我们更好的解题。技巧可以通过大量的刷题自己总结。

四个部分中羊驼君认为最难提升的就是写作。写作没啥捷径可以走就是多写多练,写好后找靠谱的老师修改。

如果你自律性不强的话,羊驼君建议你报班进行系统针对性的学习,有老师陪练能少走很多弯路。有问题可以私信我,我会尽我所能给你帮助。

}

你们一定很认同,“ 旅行是一个人看世界的方式。”

其实我不太讲旅行或旅游,我常常用的一个字是“出走”。人在一个环境太久了、太熟悉了,就失去他的敏锐度,也失去了创作力的激发,所以需要出走。

我七〇年代在欧洲读书,那时候我写关于文艺复兴的艺术史,老师问我,“你有没有去过意大利?”我说还没有。他说,“你没有在米开朗基罗的雕像前,热泪盈眶,你怎么敢写他?”后来我在意大利跑了一个月。身上就是一个背包,两件衬衫。

我也曾经睡火车站,那时候戛纳的火车站是一片年轻人睡在里面。他们问我,“你怎么没带报纸?要铺报纸的。”他们就分给我。早上五点,警察带了一大桶的咖啡,当,当,当,敲着桶子,叫醒大家,请大家喝完咖啡离开,火车站要营运了。

不要问该准备什么?先问你爱什么?

欧洲有种青年出走的文化。我在翡冷翠(意大利佛罗伦萨)认识十四岁的苏格兰小孩,带个毡呢帽,打扫厕所一个学期存的钱,就到欧洲来旅行。花完了,一点也不害怕,就去街上吹苏格兰风笛,再继续下一段的旅行。

我那时候感触很深,不同的文化,年轻人可以这么不一样。他们将来长大以后,担当的事情也绝对不一样。我们宋朝诗人柳永说,“今宵酒醒何处?”中国文化里面本来有这个东西。可是这个文化老了,失去了走出去的勇敢。年轻人的生命力没有了,生命力消失了

我希望“壮游”,带动的是年轻人走出去,打出一片天。如果今天不能打出一片天,将来一辈子也不会有出息。很多人要去欧洲,都会觉得我在欧洲很久,就会来问我:“我要去欧洲,要准备什么?”我就会反问他,“你觉得你要去做什么?”

当你自己很清楚要做什么、意志力很强的时候,所有困难可以一层层克服。我们今天小孩的准备,他们的信用卡、语文,绝对比当年拿着商品样本在欧洲闯的台湾商人好,但是他们就是走不出去,因为他们没安全感。甚至有人好几年都在问,但最后就是走不出去。

其实壮游有一部分,是先走出去再说。

我常常跟朋友说,《西游记》孙悟空那么厉害,他一翻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那他去取经不是很容易吗?为什么是唐三藏取经?因为孙悟空没有动机,而唐三藏有动机,虽然没有取经的能力。但是动机是比能力重要的。没有动机,根本就没有出发点,连起跑点都没有。

只要有动机,就很棒。最怕的是无所爱。如果年轻人想要走出去,我会问他,“你爱什么?”如果喜欢摇滚,要去玩重金属,想要跟乐团,我都觉得很好。此外,“壮游”的“壮”字,不只是炫耀。壮这个字,包含了一个深刻的,跟当地文化没有偏见的对话关系。

旅游是很大的反省,是用异文化,去检查自身文化很多应该反省的东西。比较里面,才了解文化的不同,没有优劣。就像写《裨海纪游》(清朝康熙年间记录台湾山川风物之著作)的郁永河,他看到原住民被抓来拖牛车,下雨他们就在淋雨。他就问:“为什么不让他们在屋檐下躲雨?”翻译官就告诉他,“他们其实跟动物差不多,他们是不怕淋雨的。”郁永河就叹了一口气说,“亦人也。”

所有好的旅游书,都会有这个观点。着有《真腊风土记》、出使吴哥城的周达观是元朝的北方人,所以他南下的时候,受不了天气。他不了解当地人怎么每天洗好多次澡。一年之后,他变了。当初他带着大国心态,当时元朝那么伟大,但他后来说,真腊(今日的柬埔寨吴哥窟),一个小小的东南亚国家,可是礼仪这么严整,“不可轻视也。”我觉得,人不可能没有主观,可是慢慢在旅游里面,修正自己的偏见跟主观,才是好的旅游。

不只向外观察,而是向内反省。

即使只是参加旅行团,也可以有不一样的体验跟视野。现在信息真的很发达,在出发以前,可做一些准备的工作。第二个,到现场之后,尽量检讨自己的主观。我带朋友去吴哥窟,我会说,“我现在带你们去柬埔寨人的家。”他们下车都会吓一跳,真的什么都没有。我们叫做“家徒四壁”,他们连壁都没有。我在台湾,老觉得我还缺什么。到那里,我第一次想:“我在台北家有什么。”我以为我比他们富有。

可是后来我看到他们男男女女从田里回来,脱光光的在河里、莲花当中,彼此泼水、唱歌,我觉得他们比我富裕太多了。我一生当中都没有这样的经验。我觉得这就是个很大的收获。所以我觉得任何一个旅游都值得,因为只要一对比,你都会回来检讨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旅游不只是看,更是找到自己内在,最美的东西。外在的风景,其实是你自己的心情。所以壮游绝对不只是向外的观察,而是向内的反省。

在一个环境久了,不但爆脑浆、爆肝,还会变得“僵化”与“麻木不仁”。

出走当然是一个很棒的选择,若短期无法成行……阅读、手作、聊天、学习、陪伴、分享、运动、散心、唱歌、画画....也是很不错的方法。只要能让你的生活比重产生变化的自然也会改变你的生活质量,避免脑子僵化、心灵麻木了。

有多久没抬头看看天、看看路边的小花小草、听听在行道树上吱喳的小鸟?

就从这个简单的改变开始吧!

假装自己很努力,可你只是个“低效率勤奋者” | 如何让努力真正有效果

后台经常收到类似的留言,“我已经足够努力了,可是为什么成绩依然没有起色....” 而lulu和小伙伴继续聊下去之后才发现,他们口中的“努力”,不过是把自己的一整天都耗在学习上而已。

据教育部统计,中国每年参加高考的考生约有800万,而被教育部和社会所认可的直属及省属一流大学每年只招收大约130万人。那么除去极其微弱的智商差别,剩下的80%左右的学生呢?在现行高压的教育体制下,是他们不愿去努力吗?

其实不然,到了高中阶段,绝大多数学生早已意识到了高考的重要性,并早早地开始为其奋斗。然而可怕的是,很多同学每天起早贪黑,感觉这样的自己无比“努力”,有时甚至会自我陶醉于这种勤奋中无法自拔,殊不知,此刻你正在做一个“低效勤奋者”。

你早上5点刚过就从床上爬起来,拿起一本摆在书桌上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埋头进入刷题状态。直到妈妈喊你去吃早餐,你才不情愿地离开书桌。

到了学校之后,你又一头扎进了题海里,不放过每分每秒,甚至吃午饭的时候,都要一边吃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桌上还没做完的高考模拟卷。在课间,除了必要的上厕所,你也从不离开座位一步。

看着桌子上还有不少空白的、从未做过的卷子,你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我必须努力刷完这些卷子,这样才能离我的梦想更近一步。这时候,你抬头看了眼讲台上正在黑板写着知识点的老师,又默默低下头,悄悄拿起一份模拟卷挡在课本下,开始埋头苦做。老师讲的什么你已经完全不在意了,你只想努力刷完这些模拟卷。

每做完一套卷子,当落下笔的那一刻,巨大的欣喜和成就感涌上你的心头,仿佛又一块大石头落了地。稍作片刻,你才机械性地拿出答案开始对照,边对答案,边用红笔在试卷上划下一个个叉。你发现你的答案和标准答案总是有一些差距,要么是答题角度不对,要么是用语不规范,要么是直接理解有误。

答案对着对着,算了,你扔下红笔,错误太多了,真让人心烦。你一边将这份满是红笔迹的卷子揉成团塞到书包里,一边从桌子上拿起另一份模拟卷。

我必须努力刷完这些卷子,这样才能离我的梦想更近一步。你默默对自己说。

你今天又起晚了,闹钟响了好几遍,你却忍不住被困意拖回了梦乡。直到妈妈把你叫起来,你才起身,看着外面早已亮堂堂的天空,在心里暗暗发誓,今晚一定要早睡觉,第二天早起努力学习,这样才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到了学校,老师开始在黑板上继续讲昨天剩下的练习题,你用力晃了晃脑袋,努力让自己不去回想刚刚在校门口听到的同学聊的八卦,你努力让自己的眼睛紧盯住黑板,但心里又忍不住好奇,到底隔壁班的校草表白成功没有?

晚上回到家后,你为自己课上的走神感到有些懊恼,因为注意力的不集中,你并没有听明白为什么那道数学题要套用A公式。不过没有关系,你有自己的独门妙招。

你从书包里掏出手机来,心想,虽然课上没听清楚,但我可以自己从网上看解析,努力把这道题弄明白。

你打开网页,刚准备输入这道公式,屏幕上突然跳出来的每日新闻推送吸引了你的目光,咦?谢娜生了双胞胎?你禁不住点开了那条娱乐新闻,一点一点往下读着,了解完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你看到文章最底部还附有一条链接,“张杰在谢娜产后首度公开采访”。你禁不住又点进去,当看到张杰和谢娜微笑着的照片时,你竟然也有些开心,尽管他们的生活和你没有丝毫关系。

看完之后,你意犹未尽地关上了网页,突然转念一想,这个时候快乐家族的其他人说了什么呢?忍不住好奇心,你又打开微博,一个个点进去看他们的主页,全部浏览完之后,才心满意足地放下手机。

你瞄了一眼墙上的挂钟,已经凌晨一点多了。你不禁吓了一跳,我明明、明明只看了一小会儿,怎么又拖到这么晚了?你揉了揉有些困倦的眼睛,脑海中还回味着谢娜新发的微博。

你决定还是先睡觉,于是爬上床盖好被子,还不忘给自己多定几个闹钟。你暗暗发誓,明天一定要早起努力学习,不能让自己输在起跑线上。

晚自习放学后,你边往校门口走,边在心里默默盘算,今晚要学一个通宵。因为你偶然间听同学说起,学一个通宵,第二天反而会更精神。

回到家后,你跟爸妈说了自己今晚的打算,看到妈妈惊讶又有些犹豫的眼神,你心中有一丝小得意,等着吧,我要让你们看到我是一个多么努力的孩子。

你瞄了一眼手表,已经深夜十一点多了,你默默走到书桌前坐下,从书包里拿出今天晚自习没做完的英语练习册。漫漫黑夜,只有你的窗户前亮着一盏读书灯。

妈妈推门进来,轻轻在你手边放下一碗排骨汤,眼神里还是充满了担心和犹豫,你回以一个安慰的笑容,还催促妈妈赶紧去睡觉。

已经凌晨两点了,厚重的困倦一丝丝爬上你的眼皮,你看了看还没整理完的英语练习册,脑子里独立主格和从句的用法还是一团浆糊。你轻轻叹了口气,起身为自己冲了杯咖啡。再度坐到书桌前时,你拿起一本语文《天利38套》,打算换个自己喜欢的科目清醒一下。

你给自己定了个时间,两小时内做完一套语文全真模拟卷,就把它当做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基础较好的你做得还算比较顺手,可是挥之不去的困意总是让你难以集中注意力。

做完文言文题后,你起身出门去洗了把脸,试图让自己清醒一点。回到书桌前,你突然想起了什么,又再度起身,跑到厨房又为自己冲了一杯咖啡。

再回到书桌前时,你看着窗外漫无边际的暗沉黑夜和天边寥寥的星云,突然鼻头发酸,有些为现在努力伏案苦读的自己所感动。

你定了定神,继续拿起笔开始对付没做完的语文模拟卷,已经快凌晨三点半了,可你还剩下接近一半的题型没做。你落笔前,又拿出书桌前的小本本,翻开扉页,上面写着,“当你在休息时,别人还在奔跑。” 你有些振奋,又有些感动,此刻别人都早已沉入梦乡,而你,就是那个在努力奔跑的孩子啊。

当你写完作文的那一刻,你长舒一口气,眼皮早已沉得睁不开。困意不断地折磨着你,你看了看手边用一整个通宵做完的那一份模拟卷,有点想爬到床上小憩一会儿。你瞄了一眼手表,已经凌晨五点半了,而妈妈通常六点起床为自己做早餐。

再坚持半个小时,你默默对自己说,坚持到妈妈起床就好。这样,她就能看到我是一个多么努力的孩子了。

第一个故事中的“你”,只是一心刻苦勤奋刷题,却不知道总结答题规律;只机械性地把“做完题”当做目标,却不知道从每次的错题中反思提高,珍惜每一秒时间努力学习,却反复地做“无用功”。

第二个故事中的“你”,勤奋上进,有努力弄懂题目的意识,却缺乏自控力,极容易被外界所干扰,熬夜到很晚,却并没有把多少时间用在学习上。

第三个故事中的“你”,同样知道努力的重要性,甚至不惜通宵熬夜。然而这样的勤奋带有更多的“表演性质”,给别人看,也给自己看,更多的是想获得老师和家长的一声赞扬,或者用“勤奋”的借口来安慰自己学习上的“低效率”。

以上三个小故事里的主人公身上,大概或多或少都有此时的你的影子:睡眠不足,白天听课靠意志力强撑;疲倦的状态下听课,总是有很多疑问,又不懂得自己总结规律,于是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晚上继续熬夜刷题。

这样早起晚睡的“勤奋”状态下,你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努力了,可是考试成绩出来后,分数还是没什么起色,于是你安慰自己,大概还是不如别人努力,然后再一头扎进这种“低效率勤奋”中。

那么我们该如何告别这样的“低效率勤奋”?

首先转变意识,学习是为你自己而学。首先你要让自己远离“表演作秀式”的努力,学习不是为了给老师和父母看,也不是为了得到表扬,学习是为了自己在未来能有更好的平台和更多选择的机会。所以你要时刻提醒自己,到底怎么学习才是最有效率的,而非怎么学习才是最能展现自己“勤奋”的。比如对你而言,晚上早睡第二天早起比死撑着熬夜更有效率,那就去早睡;听网课名师的指点比做那些重复无意义的作业更有效率,那就去听网课....你要明白现在更重要的是“效率”,而非一味的“自我感动式努力”。

2. 对低效率的自己喊“停”。明白了效率的重要性之后,就应该反思自己该如何摆脱“低效率”。河南高考状元曹林菁介绍学习经验曾说,她在高三时,会每周固定留一两天,用来反思、回顾、总结之前做过的题目。有时候一味的刷题并非代表了你真正理解了这些题目,只有适当地停下来,对每道错题进行分析、整理和回顾,题目考察的知识点才能真正内化到你大脑中,确保下次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3. 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架构自己的知识框架。每个人适合的学习方法不同,没有必要一味的效仿照搬他人的学习方式。搭建自己学习框架最好的方式,就是计划本+错题本。

计划本是规划学习和提高效率的利器。同学们可以每天晚上睡觉前,提前列好第二天的计划,把每个科目要做的内容提前规划好。然后可以利用“番茄时间”规划法,每30分钟为一个番茄,你可以在计划旁列明做一套卷子用2个番茄(60分钟),整理语文错题用1个番茄(30分钟),背英语单词用半个番茄(15分钟)。一旦制定了时间,就要严格地限时完成,这样才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拖沓和漫无目的地时间浪费。

错题本是有效巩固知识点和查漏补缺的神助攻。每次考试后,一定要主动进行试卷分析,剖析自己的失分点在哪里,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差距在哪里,保证自己真正能从每一次考试中有所收获。然后将自己的常错题型认真整理到错题本中,并且定时回顾复习,这样就不用漫无目的地做题,而是有针对性地处理自己的薄弱题型。

错题本推荐整理方法:对每道题做错误过程陈述、错误原因分析、错误类型分类总结、最后将正确解题过程写出。

技巧一:刷题前,先分析自己的薄弱题型。

第一步,要先回顾自己之前的考试或做题经历,明确自己哪个题型最容易出错,以及最容易出错的原因是什么。以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型为例,要分析自己到底是文章读不懂,还是没有翻译重点词的意识,还是其他原因。

第二步,对症下药,对自己薄弱的题型针对性地刷题练习,但要记得每刷完一道后及时整理回顾,反思总结。

技巧二:做每一道题目,都要联想背后的知识点。

不要机械性地做题,仅仅以“做完”为目标,而是要有意识地去分析背后蕴含的知识点,让自己无形中“二次巩固”知识。

除此之外,还要学会发散性联想,联系这道题背后其他相关的知识点。比如某道文言文翻译题中出现了“慢其父而疾其母”,这道题中的“疾”为“憎恨”的意思,那你在做题时,则可以顺便回想一下“疾”在不同词性时的其他用法,例如“嫉妒 v.”“疾病 n.”“迅速的 adj.”等等。这样会让刷题更有效果。

技巧三:做题不追求“题数”,但追求“题次”。

对于解答速度缓慢、思路困难但又常考的题目,可以同题型、同样题目应反复做、多做,直到对这个题型的解题方式形成条件反射为止,这样在考场上会大大节省时间。

控制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间。不可否认,手机在某些时候可以为学习提供便利,各种网课帮自己查漏补缺,快速提高;线上词典帮自己快速查词,节省时间;“高考语文宝典”公众号每天推送语文干货和素材时事,帮自己积累知识巩固提高(夹带广告哈哈)。所以对于自制力较好的同学而言,手机完全可以成为自己学习的助力。但是如果你的自制力不那么强,就可以考虑借用一下外力的帮助,跟爸妈约定每天一个时间段查看你要查的所有内容,听你需要听的网课,用完就放到爸妈那儿保管。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在虹关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于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学.科网

  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廷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溫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也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屐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勢,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宮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虹关徽墨,不小心逝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村”。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怎样捣鼓着黑色的诗篇。不大的台面上摆放了刀、小锤、木槽、墨模等工具,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想必都是与徽墨有关的器皿、墨料。壁板上挂有制墨工序图《一块墨的前世今生》:点烟、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墨、描金。从采取数种原料到试磨鉴定墨质,一锭墨才得以面世,具体制作起来,其工序之繁复岂是图解所能说得清楚的,想想真不容易。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不经意间,我瞥见阁楼上稳站着一个白髯飘飘、仙风道骨的先生,便主动打招呼,他问询了我的来意,邀请上楼喝茶座谈,我,一个找寻徽墨的陌生人,沿着屋内与厢房连成一体的木质楼梯,漫步走上阁楼,轻轻地踏在楼板上,咿呀作响,我生怕踩醒了乾隆年间经营徽墨的原始账本,生怕踩碎了岁月的痕迹,更生怕踩破了一截遗落的留着明代指纹的徽墨。

  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工作室,执刀执笔,刻刻写写画画。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是徽墨磨出的浆液、芳香、光泽,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出的徽墨。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

  家里书桌内一角散落着几块早年留下的普通用墨,七公分长,其侧分别有描金楷书“金不换”“凝香”字样,背面还有莲荷、白鹤等图纹,虽谈不上金贵,但仍散发着幽幽暗香,还有儿时习书的悠悠往事。回想小时候上学时,练毛笔字要买描红本、砚台,还有长条形的墨块。磨墨时总是弄得满手漆黑,便到校外小水塘边去洗干净,再继续练字。与墨的亲密接触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那几年,以后偶尔再接触毛笔,已经是蘸着液态的墨汁了。我想,那时研磨的墨一定是虹关的徽墨吧。这样一想便感到一丝慰藉,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莱花簇拥的虹关,一身原生态的粉墙黛瓦着装,仿佛特别的亲切,,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家的气息,一股乡愁莫名袭来。

  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対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中,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这是墨润心灵的过程,这是沉醉馨香的过程,这也是国学照濯的过程。虹关,坐落在和风细両敲开的绿茵茵帷幔里,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诗,深入其中似穿越在一阕宋词里,时光铺陈,岁月静好。

  蓦然间,发现村口一小店屋檐下旗幡招展——“有徽墨出售”,我加快脚步走去,带一截虹关徽墨,去描绘心中的故乡。

“你的脚步追随的不是双眼所见的事物,而是内心的、已被掩埋的、被抹掉了的事物。”当我的步履稳稳踏在江南小镇的青阶上时,心中忽然跳脱出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写下的片语。

初次踏上那片土地的时候,偶然听到一批旅者(或应称为归人更佳),频频惋叹物是人非,声音混杂在一起辨不明晰,可想来与途中擦肩的大多数都是一样心思。他们传看着几年、十几年前的照片,啧啧不绝地将之与如今相较。

作为一个前来游学的他乡客,我也能清晰地觉察到,画中的江南似乎也在石头森林的迫近中割让了领土。可是,倘抛去江南旧人对昔日故乡的怀念,也不谈远方旅客对苏杭天堂的过高期望,似乎易被他们三言两语消解的不是风景,而是风景背后的风度与风骨

江南是背依大江、面南拥天下的宝地。晋室争权以及金灭北宋时,诗礼簪缨之家南渡求安。背离乡土、旅于风尘之中,本是源于“国”的缺失。可国在这里,与家、与族、与宗,与这一切的命运渐渐重合,带来一样的庇护,也带来一样的忧伤。这里绵软的光景,“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画船听雨眠”的清愁,让人再难重振雄风,一力撑天。

然而,并非知道了自己的渺小便有理由去止步不前。颓唐的人只能看见小城的荼蘼,高远的人却自能笑看小城,来日再成就一场惊鸿。这避难的梧阴,也因此得到休养;落难的华夏衣冠,也因此得到传承。

江南风度,大抵就是在这样的包容中形成和延续着。

书里江南,史里江南,总不乏令许多人陌生的豪气:宋朝危难之际精忠报国的岳飞,史稿中获赞“不可为而为”的英雄张苍水,高呼“自强在人不在器”的女侠秋瑾……拜谒这些民族英烈祠墓的时候,我几乎是重新认识了江南。负担起这样承重的生命的,不只有江南;但在惨烈中绽出生生不息的美,便要数它为最。

同样地,在贬谪的苦闷中,也有精神超脱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子逝去,苏堤长存,至今我们仍然可以从古人的成就和文章里撷取精神的火光。归心融在雨里滴滴似箭,但人的精神传承代代不息。

江南风骨,大抵就是在这样的坚韧中立于世间。

对于这一切的变迁,江南的水土,是一个无可置疑的旁观者,同时也是一个绝对的在场者。

跳脱出所执之见,便更易发现其中的可贵。经历外表的剥蚀,使人更易于了解其内在的光辉。正如苏东坡那一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此处换言作“惟包容之气韵,与坚韧之风骨,吾与子之所共承”也颇为恰当。易变的是风景,长留的是风格。今天游学途中的我们,也在勉力地去了解一片土地的故事。一点点的山水作为诱因,就可以让人渴望把身躯立得像那一座山,荡净得像一汪水。而只消方寸的文明,便可令终古相望的山水失色。

江南是时代的逆行者,溯回历史以求索精神的学子亦是。但如果能在不可避免的消亡中找到最需要守住的东西,也不失为一种幸事。时至今日,早已读过的一个名句,仍在脑海中历历分明:“记忆也是累赘,它把各种标记翻来覆去以肯定城市和地方的存在;看不见的风景决定了看得见的风景。”

爷爷住的院落是唐山地震后第一批回迁的房子,房子高大宽敞,人字形的屋顶结构冬暖夏凉,大小适中的院落花开有期,果实按季节错落,六月的樱桃,七月的苹果,八月的葡萄,十月的山楂……我的童年就是在这花香浓郁、硕果飘香的小院中度过的。

惊蛰刚过,院中的几株月季便最早从冬眠中醒来,小拇指粗的枝芽探出红色的嫩叶,像是在被窝中伸出的小手触摸着春天的温度。用不多久,遒劲的枝条努力向上延展,叶片也变成了绿色,令人欣喜的是每个枝条的顶端都包裹着一簇簇的花蕾,每一枝都有十几朵之多。谷雨过后,各色月季竞相开放,远处看去,花儿开得层层叠叠,热热闹闹,像是花山瓣海充盈着人们的视野。每有路人经过都会驻足观赏,好奇地问上一句,这是月季花还是月季树?走到近前,每一朵花都有着独特的韵味,有的雍容雅致,端庄华贵,颇有花中魁首的气质;有的低头颔首,娇羞艳丽似邻家女孩般内敛;有的手挽手肩并肩,似在花毯上的翩翩舞者展动着曼妙的舞姿;有的丰腴柔美似慈爱的母亲,在自己怒放的时候,花蕊中又孕育了新的花蕾,诠释着母爱的浓烈;更有甚者独自开放在不起眼的枝丫缝隙间,不争宠不斗艳,把怡然自得的芬芳留在这春天里。

五月,葡萄藤有了暖意,芽胞萌动、舒展、长大,在枝丫间弯弯地甩出了一串串葡萄花,这时我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数能结多少串葡萄了,但藤萝环绕往往数了这串又丢了那串,最后都是前功尽弃。爷爷告诉我葡萄开花授粉后才能坐果,一枝蔓上最多只能留两串葡萄,多余的要剪掉,否则葡萄串稀疏,结果率也很低。一个月光景,一架葡萄藤已是郁郁葱葱,爬满了半个院落,一串串青葡萄更像跃动的音符排列在葡萄架下,给炎炎夏日中的小院带来了缕缕清凉。

此时,偏居小院一隅的盆栽苹果树也没闲着,白中带红的花蕾盈满枝头,零星的绿叶刚刚露头,反倒成了花的点缀。不过三两天的工夫,苹果树已焕然一新,盛装迎客,粉白色的花瓣、黄色的花蕊恰似娇羞的新娘把人生最美的一季呈现在人们眼前。暖阳、和风、细雨之后,繁花落去,小灯笼似的青苹果挂满枝头,有时我会趁爷爷不注意伸手去触摸,往往又在一声呵斥中触电般缩回小手,爷爷说,许看不许摸,摸了就挨说。六月刚过,伴着阵阵果香,苹果熟了。苹果个头虽然不大,但浓郁的果香和玲珑的样子让人不忍下口,一棵树上的二十几只苹果大多能一直留在树上,只等风儿把它吹落。

六月的小院还有一处盛景,那就是房檐下荷花缸里盛开的荷花。荷花缸是爷爷不经意间淘到的,搬到院中,添上淤泥,种上莲藕,立夏过后,碗口大小的荷叶便间或在水面上铺开,接着挺直的颈项顶着还没展开的荷叶露出了尖尖的脑袋。一幅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优美画卷跃然眼前。用不多久,一擎擎荷叶你争我抢冒了出来,高过了头顶,大过了锅盖,飘来了荷香,醉了伊人。不经意的某一天,在高低错落的荷叶间降临了荷花仙子——一株粉红色的花苞娇嫩欲滴,从这时起我就不断遐想,花里面是不是住着白白胖胖的娃娃,穿着红肚兜,扎着朝天辫?超凡脱俗的荷花伴着阵阵清香开了一朵又一朵,得到了左邻右舍的交口称赞,想象中的胖娃娃却渐行渐远,丢在了永远的记忆里。

爷爷的小院虽然不大,却被打理得鸟语花香,生机盎然。每每坐在小院的一隅,都有一种远离喧嚣的沉静,涤荡去浮躁和消沉,留下的是融融暖意。多少年以后,童年的小院就像心灵的港湾,给我依靠,伴我成长,送我远航。

木心先生在《从前慢》中写道:“记得早先少年时,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现在许多人都想“留得住乡愁”,其实也是在找回从前的生活方式,从前的价值观。“慢慢来”并不是要和这发展迅猛的时代隔开,也不是懒怠拖沓的消极方式,只是超拔于物欲与喧嚣之上,为自己的心灵找一处地方,偶尔回头,看自己的灵魂是否跟了上来。有些东西是急不得的,放置一段时间也许会更好些。这社会追逐效率与利益,却也使很多人只顾匆匆,忘记潜下心来,忘记了生活本身。真正的满足是精神的,这恰恰是最需要时间放置的。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说:“心灵装得饱饱的,是一件更大的乐事。”其实我想大多数人是有“另一个我”的幻想的,如山本文绪所言的“世界上肯定有另一个我,做着我不敢做的事,过着我想过的生活”。也许如今的“房奴”曾幻想自己能周游世界,也许现在的木材承包商幻想自己是一名护林工,也许忙碌焦躁的你只想在阳光明媚的下午煮一盏薄荷茶,如叶芝所说,“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如果你能“慢下来”,只是一个下午茶的时间,只是一次双休日,将疲惫倦怠无处安放的灵魂慢下来,别去功利得到什么,去做一次“麦田里的守望者”,给自己一个源自内心的热爱与动力。“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念过去,不畏将来”,丰子恺先生不宠无惊过一生,有滋有味;弘一大师一碟萝卜咸菜却尝出世间百味。所以很多事,急不得,需沉下心俯下身,叩叩心房问问自己,是否做了一个“过于勤劳的人”?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他的心灵小屋,我们何时才能穿梭于自己的心灵乐土?我期盼有一天,终有一天,我们可以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而不必终日奔波于风尘。

我期盼有一天,我们能慢慢来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蚊子没什么好感。《说文解字》中说:“蟁,齧人飞虫。”“蟁”即蚊字,从“民”字实际是“昏”字,因为蚊子喜欢在夜晚出来。古人对它的习性已了如指掌,好恶之情自然也流露于文字之中。

先来看看古人有多么厌恶蚊子。说它比跳蚤、蝎子、马蜂、牛虻这些害人虫还要坏,“蚤虿蜂虻罪一伦,未如蚊子重堪嗔”(宋·秦观)。所以古人对于这些无孔不入、百般滋扰的家伙也是恨之入骨,必欲杀之而后快,“怎能扑杀,雪余薅恼”。无奈蚊子这微物狡猾多端,“闻声已近,嘘气偏遥,待觅去么么狡”(清·张克家)。

俗话说,再狡猾的狐狸也要留下蛛丝马迹,古人对于蚊子制造出的动静有着形象的描绘。如“朝来伏地悄无声,入夜轰轰屋底鸣”(宋·赵时韶),“五月中夜息,饥蚊尚营营”(唐·孟郊),“咂肤拂不去,绕耳薨薨声”(唐·白居易)。同时,古人更多用“雷声”喻之,如“隐隐聚若雷”(唐·皮日休),“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唐·刘禹锡),“成群夜出晴檐下,逐阵雷鸣客枕边”(明·程通)。蚊子的飞鸣声竟然能产生轰隆隆的雷声效果,足见蚊子之多。这主要是由于古今居住条件、卫生环境不同。

面对轰隆隆冲面而来的蚊子大军,古人实在方法有限。烟熏是常用的办法,“聚空雷殷殷,舞庭烟幂幂”(宋·梅尧臣),“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快”(宋·陆游)。烟熏虽然有效,但却不能长久使用,且也有不利之处。“眼病恶熏燎”(宋·周紫芝),“熏檐苦烟埃,燎壁疲照烛”(宋·欧阳修)。古人更多时候是有劲儿没处使,“驱逐无长策,纷纭剧乱兵”(宋·项安世)。实在受不了了,管他打得着打不着,挥拳乱打一阵,“猛攘欲张拳,暗中甚飞镞。手足不自救,其能营背腹”。但这些意志力“坚强”的家伙,在死亡面前前仆后继,“烟驱扇击手频挝,奈尔传呼又满衙”(宋·李刘)。最终疲惫不堪的人只有妥协了,索性“端然穷百计,还坐瞑双目”(宋·欧阳修)。反正把眼一闭,就这一坨一块,任你咬吧。

蚊子咬人,那可真是咬你没商量。“利觜似花鹰,针肤不暂停”(宋·施枢),“纵饶饱吮腥腥血”(明·苏仲),“满腹经营尽膏血”(宋·徐端崇)。真是针针见血,嫣红一片。然而即使面对如此嗜血的家伙,古人仍然不忘保持幽默乐观的心态,“偏向耳旁呈雅奏,直来面上发深机”,是说蚊子与你的亲密接触是向你吐露心声,传达秘诀。所以你就大方一点儿“输他一饷肥甘”(宋·陈德武)。等蚊子吃饱喝足后,也少不了给你留点纪念,“饱去樱桃重,饥来柳絮轻”(宋·范仲淹),红肿之处仿佛樱桃一枚,古人的想象力也萌萌哒啊。

中国古代诗歌不仅是一座至高的艺术殿堂,也是一部宏大的百科全书。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它们字字珠玑、句句传情,表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从气候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诗篇中,不乏描述气候现象、揭示气候规律的诗句。我们读来不仅可受到美好艺术的熏陶,也能开阔我们的眼界,增长我们的见识。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大,即使是自然界的风也有吹不到的地方。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是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季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而形成季风。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很多古诗细腻地描写了某地的气候特征,读来让我们犹如身临其境。“山阳薄雾散,山阴白雪密”(陈毅《过太行山书怀》),“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刘元载《早梅》)等诗句反映了坡向和气温的关系。我国位于北半球,山地的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阳坡的太阳光线与坡面的夹角比平地大,比阴坡更大,故阳坡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比阴坡的多,气温比阴坡高。由于山地阳坡的气温比同一高度的阴坡高,因此,山地同一自然带的高度,应该是阳坡比阴坡高。一般情况下,雪线也是阳坡比阴坡高。关于雪线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珠穆朗玛峰等少数山地除外,因为珠峰北坡为雨影区,降雪少,冰川的类型为大陆性冰川,稳定性强,雪线高。珠峰南坡面向印度洋,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雪量大,冰川的类型为海洋性冰川,滑动性强,雪线低。

有的古诗描写了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大大丰富了我们的视野。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摄氏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又如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说明梅子黄熟的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出现山色如洗、一派生机的美景。岑参的“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则是描写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入冬后的气候状况。

有的诗歌反映了一定的气候知识,表现了古人对气候科学朴素辩证的认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等诗反映了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及其应用。海水经蒸发变成水汽,水汽通过季风环流(大气环流)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成为黄河水的主要补给,即“黄河之水天上来”。这里“奔流到海”的“海”指渤海。从“奔流”二字可看出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因为黄河流经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的落差很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目前,已在黄河干支流上相继建立了多个水电站和水利枢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通过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更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每个人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都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感。能有机会回到故乡走一走、看一看,是背井离乡的游子埋藏在心中的强烈愿望。古今许多游子怀揣着一份美好的情愫,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回乡诗。在流动人口居高不下的今天,阅读这些回乡诗,能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发人们审美的愉悦。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刘邦亲自出征,一举击败了英布。在得胜班师途中,刘邦回到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与父老乡亲饮酒狂欢,酒酣耳热之际,击筑高唱《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首诗直抒胸臆,气势磅礴,既抒发了远大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国事的深深忧虑之情。

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人风华正茂时离开家乡,回家时已经两鬓苍苍,家乡的儿童误把他当作外来客人。面对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这一切怎能不让诗人伤怀呢?时光易逝,世事沧桑,弹指间的感慨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自然地抒发出来。

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作者贬居岭南,长期收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这种担心越是走近家乡的时候越强烈,他忧惧自己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会立即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这首诗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矛盾的心理。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五月,杜甫刚任左拾遗,因上书援救被罢相的房琯而触怒肃宗,险些丧命。八月,他被放还鄜州羌村(今陕西省富县西)探望家小,写下了《羌村三首》(其一):“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诗人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刚到家时夫妻团聚的种种感人情景,在个人“生还偶然遂”的辛酸和喜悦中,折射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该诗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宋代周密《夜归》:“夜深归客倚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

金代元好问《客意》:“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见归途。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诗人在回乡途中的一个夜晚,孤独地躺在床上,眼中清楚地呈现出回家的道路,心里思念着家中的儿女,可是他不直说自己在思念儿女,而是设身处地地想象儿女在如何思念自己,在计算着他的归期盼他回家。这样来表达自己的思亲之情,更显得婉转而深切。

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湖南韶山,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写下了《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这首七律记述了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时的真实感受,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高远的思想境界。

插队的时候,我喂过猪、也放过牛。假如没有人来管,这两种动物也完全知道该怎样生活。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这样一来,它们的生活层次很低,完全乏善可陈。人来了以后,给它们的生活做出了安排:每一头牛和每一口猪的生活都有了主题。就它们中的大多数而言,这种生活主题是很悲惨的:前者的主题是干活,后者的主题是长肉。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我当时的生活也不见得丰富了多少,除了八个样板戏,也没有什么消遣。有极少数的猪和牛,它们的生活另有安排。以猪为例,种猪和母猪除了吃,还有别的事可干。就我所见,它们对这些安排也不大喜欢。种猪的任务是交配,换言之,我们的政策准许它当个花花公子。但是疲惫的种猪往往摆出一种肉猪(肉猪是阉过的)才有的正人君子架势,死活不肯跳到母猪背上去。母猪的任务是生崽儿,但有些母猪却要把猪崽儿吃掉。总的来说,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

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我们知道,在古希腊有个斯巴达,那里的生活被设置得了无生趣,其目的就是要使男人成为亡命战士,使女人成为生育机器,前者像些斗鸡,后者像些母猪。这两类动物是很特别的,但我以为,它们肯定不喜欢自己的生活。但不喜欢又能怎么样?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以下谈到的一只猪有些与众不同。我喂猪时,它已经有四五岁了,从名分上说,它是肉猪,但长得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这家伙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就过;它还能跳上猪圈的房顶,这一点又像是猫——所以它总是到处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着。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把它当宠儿来对待,它也是我的宠儿——因为它只对知青好,容许他们走到三米之内,要是别的人,它早就跑了。它是公的,原本该劁掉。不过你去试试看,哪怕你把劁猪刀藏在身后,它也能嗅出来,朝你瞪大眼睛,噢噢地吼起来。我总是用细米糠熬的粥喂它,等它吃够了以后,才把糠兑到野草里喂别的猪。其他猪看了嫉妒,一起嚷起来。这时候整个猪场一片鬼哭狼嚎,但我和它都不在乎。吃饱了以后,它就跳上房顶去晒太阳,或者模仿各种声音。它会学汽车响、拖拉机响,学得都很像;有时整天不见踪影,我估计它到附近的村寨里找母猪去了。我们这里也有母猪,都关在圈里,被过度的生育搞得走了形,又脏又臭,它对它们不感兴趣;村寨里的母猪好看一些。它有很多精彩的事迹,但我喂猪的时间短,知道得有限,索性就不写了。总而言之,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欢它,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还说它活得潇洒。但老乡们就不这么浪漫,他们说,这猪不正经。领导则痛恨它,这一点以后还要谈到。我对它则不止是喜欢——我尊敬它,常常不顾自己虚长十几岁这一现实,把它叫做“猪兄”。如前所述,这位猪兄会模仿各种声音。我想它也学过人说话,但没有学会——假如学会了,我们就可以做倾心之谈。但这不能怪它。人和猪的音色差得太远了。

后来,猪兄学会了汽笛叫,这个本领给它招来了麻烦。我们那里有座糖厂,中午要鸣一次汽笛,让工人换班。我们队下地干活时,听见这次汽笛响就收工回来。我的猪兄每天上午十点钟总要跳到房上学汽笛,地里的人听见它叫就回来——这可比糖厂鸣笛早了一个半小时。坦白地说,这不能全怪猪兄,它毕竟不是锅炉,叫起来和汽笛还有些区别,但老乡们却硬说听不出来。领导上因此开了一个会,把它定成了破坏春耕的坏分子,要对它采取专政手段——会议的精神我已经知道了,但我不为它担忧——因为假如专政是指绳索和杀猪刀的话,那是一点门都没有的。以前的领导也不是没试过,一百人也抓不住它。狗也没用:猪兄跑起来像颗鱼雷,能把狗撞出一丈开外。谁知这回是动了真格的,指导员带了二十几个人,手拿五四式手枪;副指导员带了十几人,手持看青的火枪,分两路在猪场外的空地上兜捕它。这就使我陷入了内心的矛盾: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该舞起两把杀猪刀冲出去,和它并肩战斗,但我又觉得这样做太过惊世骇俗——它毕竟是只猪啊;还有一个理由,我不敢对抗领导,我怀疑这才是问题之所在。总之,我在一边看着。猪兄的镇定使我佩服之极:它很冷静地躲在手枪和火枪的连线之内,任凭人喊狗咬,不离那条线。这样,拿手枪的人开火就会把拿火枪的打死,反之亦然;两头同时开火,两头都会被打死。至于它,因为目标小,多半没事。就这样连兜了几个圈子,它找到了一个空子,一头撞出去了;跑得潇洒之极。以后我在甘蔗地里还见过它一次,它长出了獠牙,还认识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这种冷淡使我痛心,但我也赞成它对心怀叵测的人保持距离。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人民网:为留学生配学伴 ,不是自卑就是自作多情

近日,有消息称,山东大学自2017年开始为该校留学生一对一配对学伴,2018年,这一制度再升级为一对三,即一名留学生配3个学伴。此消息一出,网上舆论哗然。

有网友发微博称,在该校留学生学伴报名表中,表头用红字注明:“请同学们尽可能详细认真地填写,以便为你匹配心仪的学伴”,在“你参加学伴活动的主要目的”中,将“结交外国异性友人”列为选项之一。

“结交异性”“匹配”“心仪”,这些字眼常见于婚介中心或交友软件。对此,有网友在微博中评论称:“真搞不懂,把那些未谙人事甚至可能连恋爱都没谈过的小女生,介绍给外国男性留学生当学伴,究竟意欲何为?”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留学生已极为常见,不管是中国学生到外国,还是外国学生到中国,每年不计其数。我国众多高校,尤其是211以上的,几乎每个学校都有成群结队的留学生。唯山东大学如此厚爱外国留学生,在笔者看来,这不是自卑就是自作多情。

山东大学骨子里有没有洋人高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如果没有,凭什么公开为外国留学生配学伴?中国每年那么多学生出国留学,有几个学生能享此殊荣,有哪所国外高校为中国学生制定过类似制度?请问问身边留学回来的亲戚朋友吧。

据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官网发布的《公布2018“学伴”成组结果及第一次“学伴”活动见面Party的通知》显示,截至2018年11月15日,活动接收共计270份报名信息。在报名的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中,现已成功选拔出141名中国学生与47名留学生组成47个友好“学伴”小组。注意,是“成功选拔”,何其隆重,何其严肃。

一份网传的《山东大学关于举办中外学生“学伴”活动的说明》文件称,中外学生“学伴”活动是为促进中外学生学习而举行的活动,中外学生互为学伴,全部为自由报名,并非为单独为国际学生寻找学伴。

按照这份说明的意思,“学伴”活动不仅仅只是为国际学生寻找学伴,也是为国内学生寻找学伴,是相互的。笔者认为,这就有点自作多情了。不要说国内学生寻找朋友伴侣不需要学校帮忙,就连国际学生要找个朋友学伴啥的,也不至于要学校如此兴师动众。留学生能不远万里来中国求学,相信不出三五日,找几个同学朋友不难吧?须知,国内各大高校,外国留学生与国内学生三五成群或成双成对处处可见。

据澎湃新闻报道,山东大学一名2016级男生表示,“学伴计划”会要求学伴一起做任务,比如一起看书、看电影。

笔者认为,如果都是男生或都是女生可能还好,若是正处青春期的一男一女长期一起看书看电影,就难免瓜田李下了。当然,谁又没大学期间谈过恋爱?其表现形式不就是一起看个书吃个饭看个电影吗?谈恋爱其实也没啥,那学校又何必自作多情呢?

致敬为唤醒国人而呐喊的鲁迅先生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致敬为唤醒国人而呐喊的先生

在丹麦,如果你骂他们的国王,他们会不理你;如果你批评他们的奶酪,他们会骂你无知;但是如果你提到安徒生而脸上没有尊敬的表情,他们会给你一个耳光。

这就叫一个民族的荣耀。

追悼会上和送殡途中,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三个大字:“民族魂”。

成千上万的知识界人士和普通民众自发地来为他送行,古往今来,从没有哪个作家享有如此哀荣和崇高地位。

他原本是一个想学医的年轻人,看到日本宪兵射杀中国人时,竟有一群中国同胞竟轰然叫好,这样的同胞纵然身体健康、长寿百岁又有什么用?

真正的志气,是不愿苟活

我们向来以 "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 为座右铭,简而言之,就是我们要 " 忍常人所不能忍 ",最后就可以 " 行常人所不能行 ",这就成为了 " 高人一等 " 的人,比如各种精英和成功人士。

谁赚的钱多,谁的权力越大。个人的权力一大,难免就会侵蚀他人权利的边界,可以肆意践踏别人,这不就是“吃人”吗?

按照这个逻辑发展下去,社会是一定会要 " 人吃人 " 的……

所以鲁迅认为,我们几千年的糟粕,在于 " 伪善 ",教别人做好事,自己占便宜。割别人的肉,填自己的腹,发展到极致,便成了人吃人。

这就是鲁迅写作的原始出发点。

一百多年前的 1918 年,著名杂志《新青年》刊发了这一篇署名为 " 鲁迅 " 的小说,小说名字叫《狂人日记》,该文一出世便引起了巨大轰动,鲁迅从此诞生。

这篇文章全文约 4700 字,其中 24 处提到 " 吃人 ",5 处提到 " 吃我 "。

1.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 " 仁义道德 " 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 " 吃人 "。

2. 我从前单听他讲道理,也糊涂过去;现在晓得他讲道理的时候,不但唇边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满装着吃人的意思。

3. 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他们会吃我,也会吃你,一伙里面,也会自吃。

4.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

5.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

6. 从来如此,便对么?

《狂人日记》发表距今一百多年,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社会进步了多少?

鲁迅还说过这些话,更让人警醒:

1.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2. 高等人向来就善于躲在厚厚的东西后面来杀人的。

3. 凡活着的,有些出于心服,多数是被压服的。

4. 从生活窘迫过来的人,一到了有钱,容易变成两种情形:一种是理想世界,替处同一境遇的人着想,便成为人道主义;一种是甚么都是自己挣起来,从前的遭遇使他觉得甚么都是冷酷,便流为个人主义。我们中国大概是变成个人主义者多。

5. 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6. 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7. 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8.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9. 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

10. 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

11. 我自己也知道,在中国,我的笔要算较为尖刻的,说话有时也不留情面。但我又知道人们怎样地用了公理正义的美名,正人君子的徽号,温良敦厚的假脸,流言公论的武器,吞吐曲折的文字,行私利己,使无刀无笔的弱者不得喘息。

12. 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

13.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4. 遐迩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15. 名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年少时不懂鲁迅,读懂鲁迅后泪流满面

鲁迅哪里是在“写作”?分明是在为一群行尸走肉注入灵魂!

它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挽救一个走向危机的民族。

在漆黑的夜里,他孤军奋战、以文为剑,刺入一切腐朽思想的心脏,从中剖出国民的劣根性,然后血淋淋的丢到国人面前,用那刺眼的红色来震动人们麻木的灵魂,来惊醒所有沉睡的梦中人!

致敬为中国人呐喊的先生!

作品 | 《红叶》茅盾

朋友们说起看红叶,都很高兴。

红叶只是红了的枫叶,原来极平凡,但此间人当作珍奇,所以秋天看红叶竟成为时髦的胜事。

如果说春季是樱花的,那么,秋季便该是红叶的了。你不到郊外,只在热闹的马路上走,也随处可以见到这"幸运儿"的红叶:

十月中,咖啡馆里早已装饰着人工的枫树,女侍者的粉颊正和蜡纸的透明的假红叶掩映成趣;

点心店的大玻璃窗橱中也总有一枝两枝的人造红叶横卧在鹅黄色或是翠绿色的糕饼上;那边如果有一家"秋季大卖出"的商品,那么,耀眼的红光更会使你的眼睛发花。

"幸运儿"的红叶呵,你简直是秋季的时令神。

在微雨的一天,我们十分高兴地到郊外的一处名胜去看红叶。

并不是怎样出奇的山,也不见得有多少高。青翠中点缀着一簇一簇的红光,便是吸引游人的全部风景。

山径颇陡峻,幸而有石级;一边是谷,缓缓地流过一道浅涧;到了山顶俯视,这浅涧便像银带子一般晶明。

山顶是一片平场。出奇的是并没有一棵枫树,却只有个卖假红叶的小摊子。

一排芦席棚分隔成二十多小间,便是某酒馆的"雅座",这时差不多快满座了。

我们也占据了一间,并没有红叶看,光瞧着对面的绿丛丛的高山峰。

两个喝得满脸通红的游客,挽着臂在泥地上翩翩跳舞,另一个吹口琴,呜呜地响着,听去是"悲哀"的调子。

忽而他们都哈哈笑起来;是这样的响,在我们这边也觉得震耳。

芦席棚边有人摆着小摊子卖白泥烧的小圆盘,形状很像二寸径的碟子;

游客们买来用力掷向天空,这白色的小圆盘在青翠色的背景前飞了起来,到不能再高时,便如白燕子似的斜掠下来(这是因为受了风),有时成为波纹,成为弧形,似乎还是簌簌地颤动着,约莫有半分钟,然后失落在谷内的丰草中;

也有坠在浅涧里的,那就见银光一闪——你不妨说这便是水的欢迎。

早就下着的雨,现在是渐渐大了。游客们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减少了许多。

山顶的广场(那就是游览的中心)便显得很寂静,芦棚下的"雅座"里只有猩红的毡子很整齐地躺着,时间大概是午后三时左右。

我们下山时雨已经很大;路旁成堆的落叶此时经了雨濯,便洗出绛红的颜色来,似乎要与那些尚留在枝头的同伴们比一比谁是更"赤"。

到山顶吃饭喝酒,掷白泥的小圆起,然后回去:这便叫做看红叶。

谁曾在都市的大街上看见人造红叶的盛况的,总不会料到看红叶原来只是如此这般一回事!" 我在路旁拾起几片红叶的时候,忍不住这样想。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技之长学什么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