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980年当时的医疗新技术技术能治好什么大病国外国内都可以,谢谢!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1、行业画像 众多近乎产业链独立的细分赛道综合体

1.1 众多独立细分领域规模有限

医疗新技术器械品类众多。医疗新技术器械可以分为高值医鼡耗材、低值医用耗材、医疗新技术设备、 IVD(体外诊断)四大类根据技术原理和功能差异不同,这四大类器械又可以分 成众多相互独立嘚子品类

比如医疗新技术设备可以细分成诊断设备(影像诊断如 DR、彩超、磁共振)、治疗设备 (各类手术器械、放射治疗机械)等众多汾支;

高值医用耗材根据使用场景和功能不同,也可以细分为骨科植入、血管介入、神 经外科、眼科、口腔科、血液净化、非血管介入、電生理与起搏器、其他共九小 类

虽然总体规模庞大,但每个细分领域的市场规模都很小以彩超和骨科为例,属于 市场空间比较大的领域市场规模在 80-100 亿左右。而药品领域的市场空间则大 不少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单产品都能做到近 20 亿。

我们注意到医疗新技术器械行业內各细分领域之间的技术原理和工业流程差异巨大鲜有 交集。但由于对某一类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医疗新技术器械的參与医 院终端基于疾病诊治的综合使用,促成了不同细分领域医疗新技术器械的功能整合也决 定了医疗新技术器械企业渠道和终端共享的逻辑基础。

1.2 国内市场集中度远低于全球水平

全球市场看医疗新技术器械呈现明显的头部集中趋势。根据 Evaluate MedTech 的统计 全球前 20 大医疗新技術器械种类销售额达 3420 亿美元,合计市场规模占医疗新技术器械总体 的 54.5%反观国内,医疗新技术器械行业的集中程度较低前 20 家上市公司的市占率 只有 14.2%。

我们认为国内市场偏低的集中度主要归因于国内医疗新技术器械行业起步时间晚,大部 分企业的产品线较为单一且多数從事的是技术壁垒中低端的细分赛道。这就造成 行业内能够类比国外巨头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的平台化企业太少。

2. 医疗新技术器械行业仍昰当前投资的黄金赛道

我国医疗新技术器械行业规模从 2006 年的 434 亿元增长至 2018 年的超过 5000 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 23.5%,是医药行业的优质赛道

根據《中国医疗新技术器械行业发展报告》统计, 年医疗新技术仪器设备及器械制 造子行业在工信部统计的医药行业 8 个子行业中年增幅一矗高于平均水平, 2016 年的增幅更是位于 8 个子行业之首

行业内规模以上生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为 11.7%-22.2%,明显高于同期国民 经济发展增速也高于同期国家医疗新技术卫生总费用总体增速,成为医疗新技术卫生领域的 优质赛道

2.2 长线逻辑清晰 未来增量空间支撑板块成为资产配置壓舱石

2.2.1 我国医疗新技术卫生中高级消费仍有很大增长空间

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驱动行业空间自然增幅

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带动行业需求不断增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患病率的提 升,居民对医疗新技术、药品、器械整体需求将会持续增长我国老龄化社会程度日益加 深,预计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将会在 2020 年达到 2.5 亿人这与人口规模的自然增 长共同,提供了医疗新技术器械行业持续自然增长的逻辑支撑

我国卫苼资源配置水平弱于主要国家催生行业额外增量空间

首先,基础医疗新技术资源配置上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仍有一定提升空间。根據 OECD 发布的数据2016 年我国每千人口床位数为 5.37 张,同期日韩的这一数 字分别为 13.1 和 12俄罗斯为 8.2。根据《全国医疗新技术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 姩)》的要求2020 年我国每千人口床位数要达到 6 张,计划复合增速 2.8% 每年美国、英国、加拿大三国,虽然都是发达国家但其每千人口床位數配置 水平并不高,我们认为这主要与这三国基于家庭医生制度的分级诊疗实施程度很 高大量医疗新技术服务需求在社区家庭医生处得箌解决有关。

其次中高端临床诊疗设备配置水平增长空间仍很大。2016 年我国每百万人 CT 保有量约为 16 台,而美国每百万人 CT 保有量约为 32 台日夲则约为 93 台,我国人均 CT 保有量仅约为美国的 1/2 和日本的 1/6我国每百万人 MRI 保 有量约为 6.4 台,仅不到 OECD 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不及美国与德国的 1/5 和 日夲的 1/7。我国 DR 总保有量约为 5.5 万台每百万人拥有的 DR 数量达 41 台, 而美国每百万人拥有的 DR 数量则高达约 530 台我国 DSA 总保有量约超过 4000 台,每百万人拥囿的 DSA 数量仅有 3 台而同期美国每百万人拥有的 DSA 数量约为 33 台,我国人均 DSA 保有量尚且不到美国的 1/10

2.2.2 未来行业结构变迁将更利好器械行业

医疗新技术卫生行业大蛋糕总体成长的同时,医疗新技术器械在整个行业中的份额仍有望进一步 扩大

首先,2009 年启动的新医改将破除以药养医轉而通过医疗新技术服务的合理定价给予 补偿,体现医务人员技术服务价值医疗新技术器械是医务人员提供医疗新技术技术服务的最 直接载体,这也是未来器械市场份额持续提高的逻辑基础

第二,世界范围内医疗新技术卫生市场中药品和医疗新技术器械的市场份额比唎通常是 1:1, 而长期以来我国的药械比接近 10:1器械市场份额的扩充仍有充分的空间。

2.2.3 医保持续深化确保居民需要有效转化为需求

基本医保已實现全覆盖自 2003 年国家启动基本医疗新技术保障制度建设以来,我国医 保覆盖水平急速提升到 2011 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技术的参保人数巳达到 8.3 亿人 占农村人口总数的 96.3%,城镇居民基本医疗新技术保险的参保人数也达到 1.9 亿人三 大基本医疗新技术保障制度已覆盖大陆超过 93%的囚口。

根据国家医疗新技术保障局最新发布的 2019 年医疗新技术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截至 2019 年底,全口径基本医疗新技术保险参保人数 135436 万人参保覆盖面稳定在 95%以上。

基本医保覆盖深度不断提升过去由于制度缺陷,城镇居民医保的实际报销比例仅 为 52.3%新农合的实际报销比例僅为 49.2%。自从我国在 2009 年开始实施医改 以来医保改革向深向广,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提高医保保障深度有效刺激居民医 疗需要向需求的转化。

2012 年发布的《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在基本医保 基础上,对大病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新技术费用给予进一步保障职工医保、城镇居民 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基本都达到 75%以上和 70%左右,支付限额 大体都达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 6 倍

2016 年 1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新技术保险制度的意见》提 出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将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比重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将参加职工基本医疗新技术保险,进一步扩大医保覆盖范围

2018 年发布的《关于将 17 种抗癌药纳入国镓基本医疗新技术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 险药品目录乙类范围的通知》中要求,将阿扎胞苷等 17 种药品(以下统称“谈判 药品”)纳入基夲医保药品目录乙类范围并确定了医保支付标准,成为医保覆盖 深度提升的标志性事件

2.3 中短期驱动逻辑充分 未来依旧高增速

医疗新技術器械行业近 15 年来持续高速增长。我们首先将我国医疗新技术器械行业近 15 年的 市场规模及增长速度研发做一个展示可以看到,十五年间我国医疗新技术器械市场规 模增长了 23 倍,CAGR23.3%期间,增速最高的 09~10 年达到了 47.8%最低 的 11~12 年为 15.6%。

我们认为除了之前阐述的长线逻辑,行业近 15 年嘚高速增长主要有需求端和供 给端两方面因素需求端的主要因素是某些边际事件造成的短期需求波动;供给端, 则表现为政府适应不同階段的发展需求对政府卫生支出和卫生资源配置的调整, 集中表现为不同时期国家卫生发展规划的工作中心的转移接下来我们将详细剖析 整个变迁过程。

2.3.1 行业中短期增长取决于同期政府卫生支出方式(略)

我国政府卫生支出水平在全国卫生总费用中的比重呈现出先高後低再高的“凹”字 形特征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广泛低水平的医疗新技术卫生服务覆盖政府成为医疗新技术卫 生服务的唯一供方,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占医疗新技术卫生费用的极大比重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确保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投入政府逐渐减少了对医疗新技术机构的 投入水平,转而给予医疗新技术机构药品和检查费用加成的政策要求医疗新技术机构“自力更 生”,由此带来了我国医疗新技术卫生费用的持续高速增长个人支出部分的不断增加。

03 年的 SARS政府意识到国家基础医疗新技术卫生服务体系的薄弱,此后政府卫生投 叺水平持续高速增长个人卫生支出比例也随之逐年下降。

为了更加清晰的展示政府卫生投入对我国医疗新技术器械行业的影响方式我們将近 30 年政府卫生投入和我国医疗新技术器械行业的增长轨迹进行叠加逐一分析。

2.3.2 我们判断未来 5 年政府卫生支出及行业增速将保持基本平穩

接下来政府卫生改革在公立医疗新技术体系的核心切换到运行机制优化未来阶段政府医 疗卫生改革的核心思想在于运行机制的优化:通过分级诊疗引导居民就诊需求下沉, 提高医疗新技术卫生资源使用效率降低医疗新技术卫生费用负担;通过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彻 底切断以药养医的医疗新技术机构补偿机制转而提升医疗新技术服务技术的价值;通过深化医 保改革,提升政府控费管理水平引导医疗噺技术卫生费用合理增长。

新医改期间为扩充医疗新技术资源存量规模而提供的巨量政府卫生支出增加将不会再次 出现。这一点可以從近几年国家基层医疗新技术卫生机构床位增速放缓得到印证。我们 判断在接下来的 5 年中,如果不发生重大边际事件国家政府卫生支絀和医疗新技术器 械行业增速将继续保持相对平稳。

卫生资源扩容的主体切换到社会办医和民营医疗新技术机构自 2003 年一直到十三五规 划期间长达 15 年的填平补齐和增量医疗新技术资源补充,我国基层医疗新技术卫生体系建设已 经取得巨大成就国家逐步开始控制公立医院的數量和规模,2015 年开始实施部 分军队和企业办公立医院的改制以来公立医院数量缓慢下降,直到 2018 年才又有所恢复未来存量卫生资源的增長将主要来自于私营和社会办医疗新技术卫生机构的快 速增加。

与扶持社会办医政策相配套的是民营医院医用设备配置的放开卫计委 2018 年 10 朤 29 日颁布的《关于发布 2018—2020 年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的通知》指出: 不以医疗新技术机构等级、床位规模等业务量因素作为非公立医疗新技術机构的主要配置标准; 配置大型医用设备不分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实行统一规划、 准入、监管随着社会办医阵營的持续发展,目前无论是医疗新技术机构家数还是床位数 量都已超过公立体系,成为医疗新技术器械的另外一个大市场

2.3.3 县域消费升級和存量资源迭代驱动未来增长

我们认为,未来支撑行业稳定增速的一个是我国医疗新技术卫生费用结构的优化,药械 比逐渐靠拢世界岼均水平;一个是基于消费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存量卫生资源迭代

(1)消费升级带动中高级医疗新技术器械在县域医疗新技术机构的配置普及。

我国医疗新技术器械中高端消费仍有提升潜力现阶段我国医疗新技术器械市场的基本构成为高 端产品占比 25%,中低端产品占比 75%而國际市场中的医疗新技术器械产品基本构成 为高端产品所占份额一般为 55%,中低端产品占 45%

消费升级的驱动因素当然有国内经济和居民消费沝平发展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国 家基于医疗新技术卫生总费用合理增长的目标提出的分级诊疗政策实施需要。

一方面分级诊疗的实现,可以很好的促进诊疗需求下沉、控制医疗新技术卫生总费用 的高速增长减轻国家经济负担;

另一方面,国内基层医疗新技术机构诊疗能力相比医院确实劣势明显除了医保报销政 策上的倾斜,提升基层机构服务能力吸引病患就医下沉则更为重要。

目前分级诊疗政策的實施重点在县域一级医疗新技术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在城市社区,分 级诊疗的目的在于实现居民就医需求从二三级综合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務中心的下 沉;在广大县域范围内分级诊疗的实施则以促进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在乡镇卫生院、 县级医院范围内解决。

从政策实施的效果來看我国基层卫生机构的诊疗人次占比逐年下滑的趋势却未 能得到有效遏止。根据卫生统计年鉴数据以社区卫生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 生室、门诊部为口径统计的,2004 年到 2018 年我国基层医疗新技术卫生机构诊疗人次 占比从 66.4%一路下降到 55.2%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还在于居囻用脚投 票下设施和人才配置水平缺乏竞争力的基层卫生机构缺乏吸引力。

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县域范围内的分级诊疗取得一定成效。2017 姩全国县域内 就诊率达到 82.5%,较 2016 年末提升 2.1 个百分点

国家近几年政策导向也在于着力提升县域范围内基层医疗新技术机构配置水平和医疗噺技术 服务能力。2018 年 11 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工作方 案( 年)》,指出到 2020 年500 家县医院(包括部分贫困县县医院) 和縣中医医院分别达到“三级医院”和“三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要求,力争使我国 90%的县医院、县中医院分别达到县医院、县中医院医疗新技术服务能力基本标准要求 县级医院迎来黄金发展期。

(2)技术创新带动存量设备的迭代升级

这一因素的驱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某一细分領域的技术升级将带来现有存量设备的 迭代。

一种模式是细分领域自身技术迭代带来更优秀的性能体验。随着机构消费升级 更多基層单位能够配置高等级的医疗新技术设备,典型的例子是医学影像设备

最典型的例子是 CT:第一台全身扫描 CT 机 1975 年问世,我国 1977 年开始引进 開始时只有少数几个大医院引进头颅 CT 机和初始的全身扫描 CT 机。1984 年全国 CT 装机量也只有 30 余台到 1991 年才在全国大、中型医院开始普及。最初国内 醫疗新技术机构多靠引进二手 CT 机CT 开始在全国县以上医院和军队驻军医院普及, 至 2002 年底总装机量达 5000 余台其中二手 CT 占 32%。目前我国 CT 机装机 巳基本普及但是 CT 技术的发展和机型的更新是很快的,我国许多大型医院在 20 余年中已更新过 4-5 种性能档次的机型有不少医院同时装机 2-4 囼,CT 未来 的主要市场需求将来自于设备迭代

另一种模式细分领域自身技术迭代带来的配置门槛降低和使用范围的提升,典型的 例子是分孓诊断和心血管支架

基因测序领域,第一代测序技术为 PCR 技术第二代测序技术 NGS 大大降低了 测序成本的同时,还大幅提高了测序速度并苴保持了高准确性。在此之前完成 一个人类基因组的测序需要 3 年时间(人类基因组计划耗时 13 年)而使用二代 测序技术则仅仅需要 1 周。现茬基因测序的成本已经进一步降低,2014 年人类 基因组测序成本已经降至 1000 美元以下低廉的价格使得基因测序能够被大规 模应用于临床诊疗,尤其是癌症、产前诊断和遗传病领域

又比如心脏支架,作为技术含量高、典型的创新驱动型产品需要不停地更新换 代。第一代单純球囊扩张技术:发明于 1977 年,1980 年后期开始在临床广泛 应用缺点是扩张后容易回缩,术后狭窄率高第二代,金属裸支架:1993 年诞 生后解决叻单纯球囊扩张后“回缩”的问题迅速成为主流,1998 年 75%的 PCI 会 在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目前这一比例提升至 85%以上,但是术后狭窄率仍然较 高第三代,药物涂层支架:即在支架表面涂上紫杉醇、西罗莫司等抑制增生药 物跟金属裸支架比,可以显著降低术后再狭窄率2002 年上市後迅速替代上一 代金支架,目前70%以上的冠脉支架为药物涂层支架国内这一比例接近100%。 第四代可吸收支架:部分解决了支架术后再狭窄難以干预的问题,最早由雅培 研发的 Absorb 于 2012

2.3.4 部分边际事件成就短期景气峰值

我们注意到各个发展阶段国家医疗新技术改革的主题,为当期医療新技术器械行业发展整体景 气度奠定了主基调但以重大疫情为代表的部分边际事件的发生,则成为行业短期 高峰的催化剂

SARS 带来的增量财政投入带来了大量采购机会。以 2003 年 SARS 为例2003 年的非典使得有关部门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政府医疗新技术卫生 投叺和政府医疗新技术保障支持大幅增加 年国家政府卫生支出增幅同比分别 是 22.9%、15.8%、20%、14.6%。随后的几年间我国医疗新技术器械行业市场规模複 合增速长期保持在

本次新冠疫情不论是波及范围还是疾病严重程度,均远远超出 03 年的 SARS将 利好众多器械细分领域。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已先后公布了五批《新冠肺炎疫情防治 急需医学装备目录》其中包含有上百类仪器设备,覆盖面广泛(包括呼吸机、除颤 仪、超声诊断仪、监护仪、内窥镜、心电图仪、各类检测设备等等)

我们有理由相信,部分特定医疗新技术设备的需求必定会大幅增加尤其是新冠肺燚检测 试剂、监护仪、血氧仪、各类型体外诊断设备(CRP、血气分析仪等)、CT、DR、 呼吸机、制氧机、温度计、人工肺等等,疫情必将带来相關细分领域的景气度高峰

3. 技术跟进下的进口替代和平台化布局决定国内企业成败

3.1 当下国内医疗新技术器械企业主要集中在细分领域的中低端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我国医疗新技术器械市场的 25%是高端产品市场这其中 70% 由外资占领。这 70%的外资企业在医学影像设备和体外診断等技术壁垒较高的领 域市场占有率超过 80%,而我国医疗新技术器械企业主要生产中低端品种

我们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

產品端确实国内高端医疗新技术器械的技术先进度和稳定性相比国际巨头仍有距离。

需求端高等级医院往往基于过往经验,给国产医疗噺技术器械贴上“不靠谱”的标签 而且对大型三甲医院来说,设备的尖端程度往往也是“攀比”的因素

国内企业相较国外巨头的主要差异在技术研发能力。世界上优秀的医疗新技术器械企业 无一不在自主研发方面投入巨大,以确保在各自细分领域的持续优势梳理我國头 部企业的研发投入情况,无论是绝对数值还是研发占业务收入比例与世界先进水 平仍有不小的差距。

3.2 原创技术静默带来国内企业技術跟进难得机遇

器械行业围绕大型医疗新技术器械的主要原创技术已进入静默期利好国内企业技术跟进。

19 世纪初第一个听诊器和活塞式紸射器被发明出来围绕着医疗新技术器械的技术创新 不断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人工关节、X 射线、心电图仪、血透仪、人工 心肺儀的发明上世纪 70~80 年代微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带来了 CT、MRI、心 脏除颤仪等一系列精密器械的发明。

当代随着新材料、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医疗新技术器械的演化朝着智能化、安全 化的方向发展除体外诊断部分细分领域外,大多数医疗新技术器械最初的功能定位和 基本原理并未发生根本变化

因此,对于我国医疗新技术器械企业而言其研发策略可以类比 me-too 或者 me-better 创 新药,跟随进口器械或在其基础上进行┅定程度的改进,这样研发风险较低而 且进口产品已经在前期做了一定的学术推广工作。

相比药品医疗新技术器械的研发和注册等壁壘较低。

医疗新技术器械的研发难度相对更低药品的研发一般需要经过动辄 个候 选化合物前期筛选及复杂的临床前、临床试验和注册流程,才能有一个药物最终 上市研发风险很高,一旦研发失败还容易造成公司业绩波动。相比药品医 疗器械产品迭代较快,研发周期短原创技术更迭较慢,主要以改进型创新为主 更注重成熟技术的工程化、医学化应用。比如器械类公司如有合适人才,投入 几千万僦可能做出彩超等产品

产品注册方面,医疗新技术器械的注册要更便捷根据我国《医疗新技术器械注册管理办法》、 《药品注册管理辦法》的规定,医疗新技术器械的注册需要经历临床试验技术审评(40 天)、产品注册技术审评(60~90 天)两个环节;而药品的注册则耗时更长仅新 药临床试验的审批时间即为 90 天,新药生产技术审评时间为 150 天实际操作 中因涉及各类技术资料的准备,一类、二类医疗新技术器械嘚平均审批时间为 1~2 年 而药品审批则少有 2 年以内完成的。

器械行业细分领域众多且产品需求多样,创业企业很容易找到切入点这主要昰 因为适应不同需求,医疗新技术器械往往一个小类产品还能有很多细分型号例如,DR 根 据探测器技术原理的不同可以分成非晶硒、非晶硅、CCD、一线扫描和 CMOS 五 种。根据功能特点不同又可以分成双板 DR 和单板 DR 两大类,其中单板 DR 又 分为单板多功能型、单板多用型和单板专用型单板多功能型 DR 又分为吊臂型和 多功能臂型,单板多用型 DR 分为吊臂型和 U 型臂型市场颗粒度的足够小,给众 多中小企业的生存带来了空间

另外,器械公司盈利门槛更低比如凯利泰和博晖创新上市时,收入规模都是在 1 亿左右但是净利润能到 5000 万左右。而药品领域几千万收入规模的企业可能 还在盈亏平衡点上挣扎。

3.3 未来行业企业价值判断的基础是细分领域能否实现进口替代

3.3.1 诸多领域已经实现技术突破

受益於器械行业原创技术的基本稳定国内企业通过跟随性研发策略,已经逐渐在 很多领域取得突破典型的诸如 DR、分子诊断、血球分析等细汾领域,部分产品 的性能已经能够与进口产品比肩也实现了相应细分领域的国产替代。与此同时国 内一些头部企业持续增加研发投入水岼可以预见,更多领域的技术突破只是时间 问题

此外,在配套产业链方面我国已经形成多个专业化产业集群,为控制成本、扩大 生產规模创造了条件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及京津环渤海湾三大区域成为本土三 大医疗新技术器械产业聚集区,且三大产业聚集区又各具特色:

3.3.2 行业竞争格局尚未出现头部集中

我国医疗新技术器械很多细分领域竞争格局比较分散这种格局为我国国产企业进口替代 创造了良恏的条件。

我国器械行业集中度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前 20 大医疗新技术器械企 业(按照销售额)的行业集中度 2017 年为 14.2%,全浗范围内前 20 大器械企业市 场份额占比约为 54.5%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单一特定细分领域的行业集中度不够, 另一方面也跟大部分企业的产品线較为单一类比国外巨头的平台化企业太少有关。

当前分散格局有利进口替代的实现在细分领域尚未出现寡头格局时,也就意味着 不论進口还是内资都不存在一家企业有竞争对手难以突破的技术、渠道或品牌壁 垒。我们认为这个阶段只要国内企业能够做出在技术上有競争力的产品,加上营 销上的天然优势实现国产企业市场份额的快速占领是大概率事件。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我国心血管支架领域的国产替代进程在内资企业进入第一梯队 之前,国内市场中诸如强生、美敦力、波士顿科学和雅培等国外巨头彼此之间不 存在根本性差异,鈈论是市场潜在空间还是市场格局的分散度都具备国产替代的 优良土壤。随后内资企业微创和乐普医疗新技术研发出技术性能与国外企業相差无几的药 物涂层支架等核心产品加上价格和营销渠道上的优势,国产产品很快占据了大部 分市场份额实现了进口替代。

3.3.3 国内企業的销售体系更具优势

销售并非外资优势所在内资企业更加灵活。

跨国公司销售模式主要为代理制销售销售人员数量少。跨国公司在┅个省一般 只配备一个销售人员经济落后地区几个省共用一个销售人员,人均销售额一般 超过 500 万美元这些销售人员的主要职责即为协助经销商向医院介绍产品的性 能特点,一般并不参与经销商与医院的采购谈判过程终端渠道几乎完全掌握在 经销商手中。此外外资企業往往受到总部价格管控等原因,在营销模式和定价 变化上反应较慢

反观国内领先企业,虽然主要也是代理制销售模式但是由于其产品面临更强大 的竞争压力,其在销售队伍的构建上则领先一步主流企业往往拥有数百名销售 人员,在全国各重点城市设立办事处负责管理经销商价格维护、终端医院拓展、 客户培训、售后维修等事宜,能够有效管控在地经销商对渠道的影响力相对较 强。

与跨国公司相仳内资企业能够更加贴合本土市场需求。国内企业由于能够更贴 近终端医院所以往往可以在一些成熟技术平台上加以细微的技术改进,使产品 更加符合本土市场需求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国产且在技术层面实现与国际巨头的“me-too”,在渠 道优势的加持下国产替玳就将成为可能。

3.4 平台化发展是国内企业做大做强的长期逻辑

3.4.1 医疗新技术器械是一个渠道依赖的行业

一个医疗新技术器械产品的成熟不仅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还需要依赖渠道进行市场培育 和推广。这是因为与药品不同医疗新技术器械的功能发挥需要通过医生的技术操作來实 现。一种新的器械产品不仅需要医生能够理解其功能原理,实现处方开具还要 医生具备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因此医疗新技术器械的推广往往需要更加紧密的终端服 务和技术培训,市场培育也更复杂例如,彩超是一种对操作者的技术熟练度要求 极高的医疗新技術设备厂家开发一种新的彩超,往往需要组织各个医院超声医生现场培 训手把手现场教授体位选择、探头部位、图像辨认、操作手法等技术知识。

纵览成功的器械企业无不在营销网络建设上投入巨大。以迈瑞医疗新技术为例:在北美 公司拥有专业直销团队,已与美國五大集体采购组织MPG、MedAssets、Novation、 Premier、Amerinet 建立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国内,公司主要采用经销的方式 进行销售和数千家经销商合作。公司自身拥囿 2673 名营销人员深入基层建立 高度粘性的销售网络。公司还建立了全方位、全时段、全过程售后服务体系拥有 完整的“总部-分公司-直属垺务站-服务分包商”四级服务网络构架,拥有 45 余家驻地 直属服务站500 余家优质授权服务分包商。这使得迈瑞得以从提供单一服务产品 到提供整体服务解决方案持续推送产品。

3.4.2 平台化发展是器械企业的必然逻辑

由于医疗新技术器械固有的行业特点相较于药品,单个产品的市场规模都不大所以企 业要不断的扩充产品线才能提高经营体量。不论是通过自主研发还是并购我们看 到诸如美敦力、GE 等国际巨头的發展史都伴随着产品线的不断丰富。同时考虑 到不论何种器械,其最终的使用终端都在医院甚至是集中到某一类科室企业花费 大量成夲建立营销体系之后,围绕细分科室或疾病在核心产品外围进行产品线的 扩充,无疑是成本效益最高的选择

医疗新技术器械企业的平囼化布局包括横向及纵向两个维度。

横向维度即是围绕某一疾病或科室所需要的各类医疗新技术器械,进行全产品线的覆 盖从而实现渠道利用率的最大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疗新技术器械公司选择以提供 科室整体解决方案的方式进行产品线和渠道设计代表企业有乐普医疗新技术和安图生 物。

纵向维度则是在原有产品线的基础上,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打破资源壁 垒,降低成本国内代表企业囿万东医疗新技术和迈克生物。

3.5 海外市场开拓是国内企业打破行业瓶颈的重要途径

海外一直是国内医疗新技术器械企业的重要市场

随着国內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我国医疗新技术器械对外出口总额持续增长。受益于国 内经济近几十年独步全球的高速增长我国医疗新技术器械出口额占国内市场总规模的 比重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仍有接近 30%的比例

2018 年,医疗新技术器械类出口金额 236.3 亿美元同比增长 8.9%,与当年国內医疗新技术器械市场总规模相比大概相当于后者的 29%。海外市场始终是国内医疗新技术器械企 业的重要经营支撑

我国医疗新技术器械絀口正在向中高级转轨。当前我国医疗新技术器械出口仍然以低值耗材、 中低端设备为主,产业对原材料和劳动力等低成本要素依赖仍嘫很大国产高端产 品的技术水平和综合性能相对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缺乏在市场上的话语权这 一格局目前正处于转轨阶段,医用掱套、无纺布等敷料和耗材产品已经开始让位于 彩超等诊断设备迈瑞医疗新技术、万孚生物、蓝帆医疗新技术、英科医疗新技术等医疗噺技术器械企业的出 口增长势头强劲。

4. 细分领域重点剖析

前述对医疗新技术器械行业的整体趋势、核心驱动因素进行了梳理既然器械行業是一个 细分领域众多的综合体,各细分领域表现出了怎样的驱动特征和发展格局本部分 我们尝试对行业内重点领域进行剖析,以便进┅步挖掘细分领域逻辑

从市场空间的角度,高值耗材的各细分领域中以血管介入和骨科植入物的市场空 间较大,均达到了数百亿低徝医用耗材虽总规模巨大,因品类过多市场分散度 巨大,且带量采购下面临行业洗牌暂不进行分析。医疗新技术设备同样品类极为丰富 以本报告中研究的大型影像设备来看,目前彩超、DR、CT、MRI、内窥镜均已达到 百亿市场规模体外诊断行业中,以生化诊断、化学发光、汾子诊断市场规模均超 过百亿伴随诊断领域虽然市场规模不高,但属于疾病谱改变下的长期利好赛道

高值耗材根据功能的不同,一般汾为血管介入、骨科植入、眼科、口腔科、血液净 化、电生理与起搏器、其他、非血管介入、神经外科等大类根据《中国医疗新技术器械 行业发展蓝皮书》的统计,我国高值耗材市场总体空间约为 1050 亿其中骨科植 入物和血管介入和骨科植入物属于其中两个市场空间最大的孓领域,目前分别有约 400 亿元和 300 亿元的空间本部分将重点介绍这两种高值耗材

4.2.1 心血管支架国产优势持续稳固

心脏支架(Stent)又称冠状动脉支架,昰心脏介入手术中常用的医疗新技术器械具有疏通 动脉血管的作用。主要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劳力型心绞痛、法 洛㈣联症、复杂先心病的治疗

(1)多因素驱动市场空间持续扩容

根据 CCIF2019 披露的数据,2018 年全国完成 PCI91.5 万例植入支架 133 万枚 左右,同比增长 21% 年均複合增长率达 15.4%,心脏支架市场规模 快速增长

庞大的患者群和消费升级将驱动行业未来增长。

首先是庞大的患者群体由国家心血管病中惢组织编撰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8》指出,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据推算,中国心血 管病现患人数为 2.9 亿2.9 亿名心血管病患者中,脑卒中 1300 万人冠心病 1100 万人,肺原性心脏病 500 万人心力衰竭 450 万人,风湿性心脏病 250 万人先天性心脏病

当前我国 PCI 手术渗透率仍低于世界主要国家,提升空间很大以美国和日本为 例,美国每年PCI 手术例数约 100万每百万人口的 PCI 手术例数约为3135例, 同期日本约为 2047 例/百万人ロ中国仅为 484 例/百万人口。考虑到各国心血 管疾病流行病学数据接近据此估计中国的PCI手术例数未来仍有很大增长空间。

产品迭代适用受眾范围更加广泛目前最先进的可降解支架的上市价格约为 3 万 元左右,与进口药物洗脱支架在国内刚上市时的价格接近但对于中青年患鍺而 言,可降解支架避免了金属植入物长期存在于体内的风险为今后的心血管病复 发提供了治疗空间。从患者长期获益的角度来看有朢获得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

(2)国产支架已经开始主导支架市场

产品性能比肩进口产品国产支架的支架原材料选择、裸支架加工工艺、药物涂覆 技术等与进口产品相似。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国产冠脉支架与进口支架具有相似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市场空间国产占据主导哋位。2004 年之前国内冠脉支架市场 95%以上的份额基 本上由强生、美敦力、波士顿科学等多家跨国巨头占据。2005 年前后微创医疗新技术和 乐普醫疗新技术先后上市国产药物洗脱冠脉支架,凭借优秀的产品性能国产药物支架逐 步扩大产品份额。截至 2017 年国产品牌乐普、微创和吉威分别占据心脏支架市 场 24%、23%和 20%的份额,合计占有 67%的市场份额而进口品牌中份额最高 的雅培只有 13%,国产品牌开始主导心脏支架市场

未来技术领域国产产品已占据先机

当前药涂支架最大的问题是再次狭窄。一般来说西罗莫司药涂支架植入 5-10 年 后 TLR(靶血管重建)达 10%,也就意味著植入药涂支架 5-10 年后,10%的 患者会出现再次狭窄还需要再次手术,再行手术非常棘手而且效果较差

未来发展方向是可降解支架。经过幾十年发展目前心血管支架已经发展到了以 生物可降解支架(BVS)为代表的第四代产品。与药物洗脱支架相比完全可吸 收支架的最大优點在于植入后 2-3 年可降解,再次干预容易因此特别适合支架 术后再狭窄风险高的患者(如年轻患者)。此类患者植入支架后可能 5-10 年后出 现支架内再狭窄需要再次干预,如果里边有金属异物则干预困难;如果支架 已经被吸收,则干预起来相对容易得多

国内龙头在可降解支架的产品线具备先发优势。目前国内支架领域龙头乐普医疗新技术 自主研发并获批的“生物可吸收冠状动脉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系统”(NeoVas)是 国内首个获批的可降解支架。从时间节点来看国际巨头雅培的同类产品因技术 安全性的隐患问题,目前已经停售目前乐普医疗噺技术的该款产品已经成为市场上的 唯一,在国内竞争对手微创、先建科技同类产品尚未正式上市之前乐普将享受 一段持续高增长。

4.2.2 心髒封堵器已实现进口替代

封堵器主要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 类,约占各种先天畸形的 28%在先天性心脏病中,以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发病率最高随着封堵装置及内外科介入治疗技术的 不断成熟,封堵器在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 广泛

庞大患者群体和治疗技术发展驱动行业发展。

据《中国惢血管病报告 2017》中国先心病患者推算为 200 万人。新生儿的发病 率是 0.6%~0.8%中国每年有 12~20 万先心病患者出生。其中约 20%的患 儿属复杂先心病,洳果得不到及时治疗通常在 10 岁前死亡。而先心脏病介入 手术中封堵器使用比例高达约 90%

除此之外,近年来兴起了左心耳封堵术治疗房颤中国每年新增房颤患者 100 万 人左右,有望为封堵器市场进一步扩容提供较大空间

我国心脏封堵器已实现进口替代。国外圣犹达占据全球市场第一大份额国内拥有 封堵产品注册证的有先健科技、北京华医圣杰科技、上海形状记忆(乐普医疗新技术子公 司)三家,共占据了國内市场的 90%以上我国心脏封堵器已经实现进口替代,其 中先健科技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先心封堵器供应商、金砖四国第一大供应商

4.2.3 骨科植入物 国内企业竞争优势主要在价格

骨科植入物是一个广泛的术语,涵盖了用来取代人体关节的一些器件例如髋、膝、 手指和肩膀。鉯往骨科植入物主要面向老年人而现在越来越多地用于各年龄段患 者治疗关节炎或取代损坏的关节。

近几年增速略有下降但仍属高增長赛道。我国骨科植入类市场销售规模由 2014 年的 139 亿元增长至 2018 年的 262 亿元期间复合增长率 16.9%。受集中采购、 国产"进口替代"等因素影响近几年骨科植入市场规模增长逐渐放缓,但仍超过16%

(1)老龄化、运动市场扩容驱动市场空间持续高景气度

首先,骨科疾病属于典型的老年性疾病多数骨科疾病与年龄有极大关系,60 岁 以上老年人属于骨科疾病高发年龄段根据中国建国以后的婴儿潮判断,中国第 一波婴儿潮将于 2022 年進入 60 岁以上年龄阶段骨科高风险患病人群将持续高 增长。

其次随着中国体育运动的持续普及,运动群体持续扩大相关骨科损伤概率吔 快速提升。数据显示我国 2015 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已达到 4 亿(经常参 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是指每周体育活动频度在 3 次及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 30 分钟以上且活动强度达到中等程度以上)预计 2025 年将达到 5 亿。

(2)国内各细分市场呈现不同的进口替代特征

国内骨科植入物市场┅般有创伤、脊柱和关节三个细分市场份额差别不大。2018 年前三大市场占据 85.50%的市场份额;脊柱超越创伤成为最大的细分市场,占 29.01%;创伤排名第二占 28.63%;关节排名第三,占 27.86%随着我国居民 消费能力的提高、国内医疗新技术保险制度的完善、临床医生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我國 脊柱类和关节类耗材产品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高

不同赛道呈现出不同的进口替代特征。受制于工艺水平的差距对于脊柱、关节等 植入时间较长的器械,仍是国产企业的短板;创伤类植入物因多数短期内即可取出 对材料工艺要求不高,目前国产企业有较高的市场份額

创伤植入类国产化率最高,头部企业集中度仍有提升空间该领域技术壁垒最低, 是国内生产厂商技术最为成熟、开发较早、国产化進程最高的细分国产化比例 达到 63%。目前国内市场份额较高的厂商有大博医疗新技术、威高骨科和天津天正, 提供了市面上近三分之一嘚国产创伤类产品而行业内其他厂商则普遍规模较小。

脊柱类产品国产化率居中但头部企业市场集中度高于创伤植入类。国产化比例 約为 44%进口替代程度低于创伤类产品,但市场集中度更高国产厂商大博、威高、天正合计占据了国产脊柱类产品近一半的份额。

人工关節类国产化程度最低进口替代潜力最大。国产化进程最慢进口产品依 然占有绝对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关节植入使用寿命可到 15-20 年且苼产工艺 复杂,一方面研发投入大、对于生产厂商进入壁垒高另一方面关节植入大多为 终身植入,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技术发展成熟、ロ碑及服务都更有保障的进口产 品随着爱康、春立等国产公司技术的发展以及医保政策的影响,人工关节类产 品将成为骨科进口替代潜仂最大的细分

与进口骨科植入产品相比,国产产品的主要竞争力在于价格优势国产产品销售价 格可做到进口产品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の一,以髋关节植入物为例根据 Frost&Sullivan 的数据,2016 年国产髋关节植入物的平均出厂价为 2908 元/套而 进口产品则为 11460 元/套。目前国产化进程进入下半場的创伤类及脊柱类生产 厂商便是以性价比为切入点。

骨科植入物领域代表企业有大博医疗新技术、威高股份、爱康医疗新技术、春立医療新技术、凯利泰 大博医疗新技术在国内创伤和脊柱植入物领域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同时公司一直保持 9% 左右的研发投入研发实力不俗。威高的产品在临床上认可度很高在细分产品上, 创伤类、脊柱类产品在威高骨科整体业务中占比最大关节类方面,主要是爱康宜 誠市场占有率最大该公司成立时间较短,2002 年前后成立主要是与北京积水潭 的专家合作较多。春立以关节为主有一部分脊柱产品。凯利泰自身是脊柱类产品 主要是脊柱微创类(PKP 和 PVP 椎体成形产品),后期整合江苏爱迪尔布局创伤领 域

IVD是指在人体之外通过对人体的血液等组织及分泌物进行检测获取临床诊断信息 的产品和服务。我国医院里俗称的“检验检查”中的“检验”包括了 IVD 的大多数细分 种类——如苼化诊断(clinical chem)、免疫诊断(immunoassay)、分子诊断(MDx)、 元素诊断、微生物诊断、尿液诊断、凝血类诊断、组织诊断、血液学和流式细胞诊 断等

市场空间免疫、生化、分子诊断占比最大

体外诊断目前已经形成了微生物诊断、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等检测手段, 其中免疫诊斷已成为主流体外诊断手段

2018 年我国 IVD 市场规模达到 604 亿元(约 86 亿美元),同比增长 18.4%预 测未来仍然将维持 18%左右的年增长率,中国已经成为全浗 IVD 增速最快的市 场之一

各细分领域中,以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和生化诊断的市场规模最大分别占 IVD 市场总体量的 38%、20%和 19%。

低端完成替代Φ端替代进行时,高端仍有距离

低端市场是酶免市场已经完成进口替代;中端市场代表性是生化诊断领域国产全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性能巳经赶上进口,进口替代进行中;高端检测(如流式细胞仪、 全基因组测序等)还有距离我国 IVD 市场总体呈现低端市场增长停滞、中端市場 迅速放量、高端市场逐步开拓的格局。

4.3.2 生化诊断 国内企业占绝对份额但集中度低

生化诊断是指利用 Lamber-Beer 定律通过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在体外測定各种无 机元素、蛋白和非蛋白氮以及酶、糖、脂等生化指标的体外诊断方法。常用的生化 诊断功能包括血常规、心肌类(C 反应蛋白等)、肝功能、肾功能、离子代谢(钾、 钙等)、血糖血脂、特定蛋白生化诊断是国内外发展最早、发展最成熟的 IVD 细 分领域。

根据中国医療新技术器械行业发展蓝皮书发布的数字我国生化诊断 2018 年市场规模为 115 亿元,同比增长 6.5%行业增长速度出现下滑。

我们认为行业增速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内生化诊断市场已经趋于成熟,及化 学发光和免疫技术的部分替代与此同时,随着县级医院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基层 医院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普及生化诊断产品仍有一定增长空间,但占整个体外诊 断市场份额的比重将逐步下降

国产替代已完成,泹国内企业集中度低行业已成红海

生化诊断领域,国产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性能已经赶上进口产品水平且具备了相 当的价格优势,目湔国产市占率超过 70%已经基本完成进口替代。

但是国内企业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分散无显著龙头。由于技术壁垒低且相关产品 同质化严偅,行业利润随着公司的增加而不断降低现阶段国内生化市场各厂家的 市场份额都不高,整体市场比较分散主要企业包括迈瑞医疗新技术、科华生物、九强生 物等。

未来封闭系统打造将成趋势

封闭系统的应用可以获得更高的客户依赖度与毛利率封闭系统将是未来生化嘚发 展方向。相较开放系统而言封闭系统只能是仪器、试剂单一配套使用,检验结果 以定量形式稳定地给以客户其技术壁垒较高,盈利点侧重于诊断试剂等耗材的销 售因而具有更高的盈利能力。

目前国际上生化诊断的主流正在向封闭系统发展随着国内企业仪器制造沝平的不 断提高,对仪器和生化试剂双重技术均有所掌握的企业将有望在未来的生化诊断 细分市场中占据先机。目前这一领域国内企业實现封闭系统开发的有迈瑞医疗新技术、科 华生物、迪瑞医疗新技术

4.3.3 化学发光 国内企业在此必争赛道正在经历进口替代

免疫诊断是利用忼原抗体之间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来测定免疫状态、检测各种疾病的 诊断方法。传统的免疫诊断包括历史上得到应用的放射免疫、胶体金、酶联免疫、 时间分辨荧光法化学发光免疫诊断是免疫诊断领域的最新技术,也是主要发展趋 势狭义的免疫诊断通常仅仅指化学发光。

技术更新驱动化学发光成为免疫诊断的核心细分

在发达国家化学发光的市场占比已近到达了 90%以上,而我国化学发光也已经基 本在高端市場普及而在中低端市场,酶联免疫等方法依然有一定市场从 2010 年 到 2016 年,化学发光所占比例由 44%增加到 79%相比欧美尚有差距。

百亿市场空间现阶段的黄金赛道

对于化学发光领域的市场空间,目前尚未获取比较权威的数据由于化学发光检测 是封闭系统模式,厂家多是通过设備投放配套销售相关试剂的形式进行操作因而, 配套试剂开发能力不同的厂家其单机产出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便于衡量我们 仅从儀器装机量的角度对市场空间做一个测算。

我们通过医院端的市场对于化学发光的市场规模进行估算:

截至 2018 年 9 月国内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数量分别为 2460、8714、10323 家。根据草根调研数据国内普通三级医院拥有约 10 台发光仪器,进口 仪器与国产仪器的比例约为 7:3对于二级醫院,平均拥有 4 台发光仪器由于 其关注检验的性价比,平均拥有3台国产发光仪器这也是国产品牌的 “主战场”。 对于一级医院更为關注是否可以开展发光检测项目及性价比,平均拥有 1 台机 器多为国产。此外化学发光仪平均更换周期为 5 年,每年的更新量按照存量 设備的 20%进行估算

若按照目前的医院数量,加上更新换代的需求我国化学发光市场的装机量总需 求约为 5.3 万台。参考国内化学发光企业龙头咹图生物的单机产出 30 万进行估 算我国化学发光市场的总规模预计在 150 亿左右。

国内市场仍由国际巨头占据国内企业龙头已现。

化学发光昰 IVD 巨头的必争之地目前国际巨头仍占据国内市场绝大多数份额。

自 2003 年西门子化学发光产品进入中国以来国际巨头长期占据绝对主导,根 据智研咨询发布的数据2016 年罗氏、雅培、贝克曼、西门子四大巨头的市场份 额达到约 78%。

国内企业进入化学发光领域始于 2011 年新产业和迈克首批推出国产全自动化 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目前国内龙头企业有新产业、安图生物、迈瑞医疗新技术、迈克生 物4 家占有约 10%的市场份额。

国际巨头主要占据以三甲医院为代表的高端市场国内企业主要面对二级医院为 代表的基层医疗新技术机构。

结果准确度、稳定性及配套试剂仍存差距国产替代仍需时间。

目前国产化学发光仪器与进口产品在检验速度、承载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已经不 大,但国产品牌的准确度、稳定性、试剂质量等方面与进口品牌仍有一定差距 由于化学发光检测多种技术路线并存,厂家难以通过量值溯源等方式证明产品质 量因而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和稳定性,成为国内企业与国际巨头的主要技术差距 所在

生化诊断的国产替代路径不适合化学发光。相對于生化诊断领域国内企业借助成 本优势通过开放式系统的试剂替代逐步切入市场实现份额提升,化学发光有较 大的不同之处化学发咣均为封闭式系统,国产企业目前在化学发光配套试剂研 发能力上仍落后于进口企业这使得化学发光的进口替代过程存在一定难度。

但囮学发光毕竟是一项相对成熟的检测方法随着国产产品的质量逐步被三甲医 院认可和接受,某些细分领域的替代仍存希望例如在传染疒化学发光检测领域, 国内安图生物等企业的检测结果已和罗氏的“金标准”相差无几在决定化学发光 结果准确度和稳定性的关键要素,原材料方面国产化学发光厂家正在逐步严重 依赖国外进口的现状。如安图生物已经实现 70%以上原材料自产菲鹏生物目前 拥有 700 余款酶免/發光产品,瀚海新酶也已经推出 14 款高端 IVD 原料酶产品 随着研发的持续进行,国内 IVD 诊断原材料领域的空白将被逐步填补

借助价格优势实现Φ低端市场抢占逐步积累优势是国产企业的可能替代路径

高等级医院定位较高,二级和基层医院出于性价比诉求愿意选择国产产品国内 產品与进口企业检验结果的准确度仍有一定距离。三级医院出于科研和自身定位 对于高精度检验产品有较多刚性需求。二级医院具有开展中高端检验项目的诉求 同时由于成本承担能力限制,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基层医疗新技术机构则由 于经费和病人数目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对于高通量的新检测技术需求并不 大。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国产化学发光企业未来的主战场将是二级医疗新技術机构

国内企业难以获得高等级医院核心检测项目,主要覆盖二级以下医院传统项目目前,国产品牌在三甲医院虽投放了少量特色检驗项目但难以获得肿瘤标志物 等核心项目,市场有限;而二级及以下的基层医院存在传染病(肝炎检测)、性腺、 甲功等大容量项目的剛性方法学替代需求且较低的试剂价格(一般为进口试剂 的 30%-50%)也满足了医院对经费预算限制。

我们认为根据对不同医院的需求特点中國企业未来可行的替代路径是以二级医院 为主要战场,以低成本高性能的产品抢夺市场同时逐步渗透三级医院。

4.3.4 分子诊断:国内企业正角逐低技术壁垒的行业中游

分子诊断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患者体内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表达水平的变化 而做出诊断的技术是预测诊斷的主要方法之一,既可以进行个体遗传病的诊断 也可以进行产前诊断。

作为分子诊断的核心技术核酸检测从工艺上来说包括核酸提取、核酸扩增和核酸 检测。根据技术原理不同核酸检测技术可以分为 PCR(扩增技术)、FISH(荧光 原位杂交)、基因芯片和基因测序等。

PCR 技术主要是将极低浓度的 DNA 扩增放大检测PCR 技术发展较为成熟,是 行业主流市场规模约占整个分子诊断市场的 40%;

FISH 主要是基于探针和荧光素检测特异性基因片段;

基因芯片则可一次性检测多个基因靶点;

基因测序则是在更长维度上检测基因序列。因为其高通量、操作方便、信息量豐 富、应用范围宽等优点成为最有前途的检测技术目前属于“黄金投资时期”

核酸检测的应用可大致分为三个类:临床感染性疾病病原體核酸检测,血液筛查核 酸检测人体基因核酸检测。

临床感染性疾病病原体核酸检测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疾病检测, 仳较常见;

血液筛查核酸检测只有乙肝、丙肝、艾滋病三种,这几类都是检测病原体;

人体基因核酸检测因为人体基因非常复杂,目湔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但技术 的进步也逐步将它从科研带向临床。

市场高速成长的优质赛道

2013—2019年我国分子诊断市场规模由25.4亿元增加至約132亿元, 年均增速达 26.4%几乎是同期全球增速的两倍。

国内市场集中度低不大容易出现寡头局面

我国分子诊断市场集中度较低,由于行业起步较晚因此目前市场参与者众多。根 据 2018 年数据达安基因分子诊断在我国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越之前的罗氏达到了 15%,处于领先地位但與紧随其后的竞争者如华大基因(13%、)科华生物(10%)、 雅培(10%)、罗氏(8%)等一部分企业的差距并不显著,原因主要是分子诊断涉 及的临床需求多而杂每家市场参与者都有其技术特点和擅长的领域,很难做到全 面覆盖因此难以形成一家独大的竞争格局。

我国企业的竞争優势主要在与产业链条的中游

分子诊断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

上游是原料供应商包括诊断酶、引物、反转录酶、探针等生物制品,高純度氯 化钠、无水乙醇等精细化学品以及提取介质材料。上游产品由于技术壁垒较高 目前基本为跨国巨头垄断。

中游是分子诊断试剂囷仪器制造商包括罗氏、赛默飞、达安基因、科华生物、 之江生物、湖南圣湘等。试剂盒的国产化程度较高;仪器方面技术成熟度较高 的核酸提取仪、PCR 扩增仪、核酸分子杂交仪、基因芯片仪国产已占据了主要市 场。基因测序仪国内厂家仍有一定差距目前国内企业正在通过与国外生产商合 作,或者买断产品在国内的全部专利和自主研发两种途径进行突破

下游是使用仪器或试剂的用户,包括医院、第三方医学实验室、血站、体检中心 等

目前国内企业主要有华大基因、达安基因、科华生物、艾德生物、凯普生物。华大 基因是国内基因测序的龙头主要产品为生育健康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达安 基因聚焦初代分子诊断技术,是国内分子诊断领域的龙头企业产品主偠是分子 诊断试剂和仪器等相关产品。科华生物聚焦初代分子诊断技术及试剂生产,与国 内同行相比可依托现有强大的覆盖海内外的營销渠道进行分子诊断产品的布局。

艾德生物是国内肿瘤分子诊断行业的先驱者,目前共有 22 种诊断试剂获批上市 涵盖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黑色素瘤等多种疾病,全面覆盖国内获批的靶向药 物

4.3.5 伴随诊断:消费升级与技术进步双核驱动未来高成长

伴随诊断(CDx)是一種与靶向药物相关的体外诊断技术,主要通过测量人体内蛋 白、变异基因的表达水平了解不同患者对特定药物的治疗反应,筛选出最合適的 用药人群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化治疗。1998 年第一个伴随诊断 Her2/neu 试验 与乳腺癌药物赫赛汀同时获批目前伴随诊断主要用于肺癌、结直腸癌领域。

国内市场空间预计将达到 50 亿根据 Visiongain 的测算,2021 年伴随诊断器材和 诊断试验服务的全球市场价值估值将达到 113.6 亿美元2015 年-2021 年的复合增 長率为 22%。Visiongain 预计到 2021 年,除欧美以外的其他地区占比有望上升 届时中国的市场份额预期可达到 6.5%,测算下来中国伴随诊断市场大概 50 亿元

国內原始创新能力缺乏,行业格局仍以进口主导由于伴随诊断产业技术含量极高, 上游检测平台技术、试剂原材料技术均被国外龙头垄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中 国诊断试剂无法体现自身价值,严重打击诊断仪器设备的创新和发展

我们认为,未来驱动伴随诊断市场扩容嘚核心因素是消费升级和技术进步

消费升级方面,抗肿瘤靶向药纳入医保谈判目录价格大幅降低,可及性提升2017 年 4 月,国家人社部在官网发布了医保药品目录准入谈判结果将包括利 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拉帕替尼等 9 种抗肿瘤靶向药在内的 36 种谈判药品纳 入《国家基本醫疗新技术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这些药物的医保支付标 准价格与 年 6 月平均中标价相比平均降幅达到

技术创新方面,噺位点和新检测方式驱动行业进化靶向药不断推陈出新,免疫 药物逐步迈向精准化驱动了更丰富多样的检测需求。随着人类对基因和腫瘤的 认识持续加深基因上更多位点的意义被揭示出来,伴随诊断产品自然也就有了 升级换代的需要

未来技术趋势是 NGS,短期内将与 PCR 共存

高通量测序技术又称“下一代”测序技术(NGS) 以能一次并行对几十万到几百万条 DNA 分子进行序列测定和一般读长较短等为标志。

NGS 在检测未知序列、未知突变、高通量多位点检测方面是更好的选择与伴随 诊断领域常用的 PCR 技术相比,适用于诸如 BRCA 等有上千个突变位点的靶点 检測

由于成本较高、操作复杂,并且存在融合基因阳性检出率低于 PCR 等技术瓶颈 未来伴随诊断几个技术平台将继续共存,且现阶段(3-5 年)伴随诊断仍将以 PCR 技术为主导公开资料显示,截止 2018 年底运用分子诊断技术的肿瘤基因检 测试剂盒共 129 个,其中 PCR 技术共 89 个占比最大。

国内龍头已现艾德生物是伴随诊断领域的细分龙头企业,艾德生物凭借在肿瘤基 因检测市场的先发优势在伴随领域快速发展,同时在研发實力、销售渠道、品牌效应积累了较大优势牢牢把握肿瘤精准医疗新技术伴随诊断市场快速发展的机遇。

4.4.1 DR 基层需求扩张将驱动后国产替玳时代的细分赛道发展

DR 指在计算机控制下直接进行数字化 X 线摄影的一种技术即使用非晶硅平板探 测器把穿透人体的 X 线信息转化为数字信號,并由计算机重建图像及进行一系列的 图像后处理DR 系统主要包括 X 线发生装置、直接转换平板探测器、系统控制器、 影像监示器、影像處理工作站等几部分组成。

市场空间稳定增长国内配置普及度较高

2003 年起,我国医院开始配置 DR 产品并立即开始了对模拟 X 线摄影设备的 替玳过程,目前在主要城市和发达地区的综合医院已广泛配置根据中国医学装 备协会数据及行业估算,截止 2017 年国内 DR 保有量约 5.5 万台。

由于DR市场相对成熟设备每年的更新需求以及DR设备普及带来的增量市场, 国内 DR 年销量仍保持平均每年超过 15%的增速目前中国 DR 市场每年销量已 达 囼区间。

国产品牌已实现替代集中度仍有待提高

数据表示,DR 设备的国产化率已达 80%在影像设备众多细分领域中的国产化率 是最高的。由於行业发展成熟DR 关键部件都有较为成熟的上游供应商体系,再 加上国内成熟的生产制造体系DR 行业的进入门槛实则不高,这造成国内 DR 领 域企业众多行业集中度较低。

国内龙头已掌握核心部件生产技术具备技术竞争力

DR 主要由 X 线球管、X 线高压发生器、平板探测器、机械部件和图像系统等组成。 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 DR 生产厂家有 40 多家竞争十分激烈。其中大部分厂家采 用 OEM 模式即购买相关部件进行组装,缺乏技术上的核心竞争力少数 DR 厂 商能够实现核心部件的自研自产,并具有显著的价格优势成功实现进口替代。

未来市场增量空间主要来自基层机构利好国产企业

目前,我国中高端市场的 DR 普及率已经很高国内基层医疗新技术机构由于预算有限, DR 配置率较低远未满足需求,基层医院的配置仍有提升空间受分级诊疗、提 升基层医疗新技术机构服务能力等政策影响,未来 DR 市场的主要驱动力将来自于基层医 疗機构

基层医疗新技术机构对产品价格比较敏感,科研需求少加上国产 DR 产品操作系统更简 单、界面更友好,更适合中国医疗新技术工作鍺的使用因此国产品牌更受青睐。

4.4.2 CT 政策助力国产替代替代曙光初现

CT(Computed Tomography)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它是利用精确准直的 X 线 束、γ 射线、超声波等与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一同围绕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一个接 一个的断面扫描,具有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等特点,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檢查;根 据所采用的射线不同可分为:X 射线 CT(X-CT)以及 γ 射线 CT(γ-CT)等

市场空间仍有挖掘潜力,分级诊疗等政策因素带来空间扩容

市场空间仍有挖掘潜力据立木信息咨询发布的《中国 CT 设备市场研究与未来 预测报告(2018 版)》显示:截至 2016 年年底,我国 CT 设备保有量已经突破 2 万台仳 2015 年保有量 19592 台增长了 10%。随着保有量的增加我国每百万 人口 CT 设备拥有量从 2012 年的 10.6 台,已增长到 2016 年的 15.7 台据经济 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计,日夲每百万人口拥有 CT 设备 92.6 台美国为 32.2 台,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这意味着我国 CT 设备市场还有挖 掘空间。

政策因素共振推动设备普及率进一步提升国家卫健委《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 管理目录(2018 年)》提到,部分设备如 DSA、16 排及以下 CT、永磁磁共振无 需再经审批即可配置对医疗新技术机构增加配置大型设备将起到正向激励作用。

此外分级诊疗下未来国内企业机会主要在基层。随着政策进一步深化2019 年 开始分级诊疗逐步在社会推进,但从目前医院病床使用情况来看基层市场暂未 完全放量。根据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标准(2018 年版)CT 巳经成为 A 类乡镇 卫生院必配设备。基层医疗新技术机构更倾向于采购国产设备一方面可以降低患者检 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售后服務成本

国际巨头仍然占据绝对主导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现在用的 CT 设备中GPS 呈现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其中 GE 占 32%西门子占 26%,飞利浦占 22%合計市占率达到 80%。国际巨头占据绝 对主导

国产品牌在新增销售中的份额逐步提升

由于近年来国家政策的鼓励,东软、联影、安科等国产企業也开始发力在新增 CT 设备销量中的占比逐渐提升。

根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发布的数据2017 年我国新增 CT 采购中,GE 占 27%、 西门子占 20%飞利浦占 10%,國际巨头 GPS 合计占 57%的份额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龙头企业东软和联影医疗新技术分别取得了 19%和 10%的订单份 额进入第一梯队。除此之外的安科吔有 5.3%的份额

国内企业技术水平仍处于追赶阶段

CT 的核心技术壁垒在于大热容量球管、高分辨率/高灵敏度探测器,高压发生器 超大直径高速滑环等。

目前球管绝大多数依赖进口中低端产品虽可部分国产,但技术上不成熟

高分辨率探测器方面,要求探测单元阵列数多(即排数多)、旋转及感应速度快 对拼接工艺又有极高的标准,需要单元与单元间隙尽可能小目前国际巨头普遍 具备高排层 CT 制造能力,国內企业只有少数龙头具备高排数 CT 的研发和制造 能力第一梯队主要致力于 64 排 CT 的研发和注册。

在东软医疗新技术的带领下我国 CT 研发不断实現技术突破。从东软 2012 年推出首台 国产 64 排螺旋 CT 到 2015 年的 128 排螺旋 CT联影、安科、万东等企业也紧跟 其脚步。联影医疗新技术近年发展较快高端 640 層 uCT960 是联影十三五国家重点项目 “数字诊疗装备研发专项”的重大成果,搭载的 320 排宽体“时空探测器”可实现单圈 轴扫 16 厘米的覆盖范围结匼 0.25 秒的超高转速,可在单圈的采集时间内获得全 覆盖、超高时间分辨率、高分辨率、高对比度和低剂量的冠脉图像

4.4.3 MRI 高成长空间下国产替玳逻辑渐成

MRI(磁共振成像)采用静磁场和射频磁场使人体组织成像,从人体分子内部反映 出人体器官失常和早期病变MRI 成像相比于 CT、超声等,空间分辨率高、信息 密度大常用于全身各系统的成像诊断,目前医用磁共振设备有常导磁体、超导磁 体、永久磁体

现有普及率不高,消费升级带来市场空间逐步扩容

根据 medworld 的研究2013 年到 2017 年 MRI 设备市场保有量由 4376 台增加到 8289 台,期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 17.3%根据《 年全国大型医用設备 配置规划》,到 2020 年底1.5T 及以上磁共振成像系统(1.5T 及以上 MRI),全国 规划配置 9846 台其中新增 4451 台。

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医用磁共振设备人均拥有量水平较低,未来人均保有量将保 持 10%以上增长随着磁共振成像系统装机量的增加,我国每百万人口磁共振成像 系统的拥有量由 2013 年嘚 3.3 台增加到 2017 年的 6.4 台人均拥有量逐年提高。

国内龙头企业已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存量市场 GPS 占据绝对份额GE、飞利浦、西门子三家约占存量市場总额的 70% 左右,其中三级医院国外巨头的总份额超过 92%二级医院稍低,三者的合计份 额月 66%

随着国内市场参与者的技术进度和国家政策扶歭,增量市场国内外厂家同台竞技 在 2015 年全年新增 MRI 设备中,GE、飞利浦、西门子三家约占市场总额的一 半其中 GE 以 20%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西門子紧随其后联影、飞利浦、贝 斯达市场份额均为 8%。联影、东软作为国产磁共振代表在超导核磁共振领域, 尤其在 1.5T 磁共振市场表现突絀其中联影的 MRI 产品已经实现在国内顶级三 甲医院的装机。MRI 的市场竞争已演变为国内外企业同台竞技的格局

国内龙头已实现核心技术突破,进口替代逻辑渐成

MRI 的核心技术壁垒在于超导磁体、梯度线圈、射频线圈、谱仪等目前绝大部分 依赖进口。国产产品主要以中低端为主高端磁共振产品的核心关键部件的技术依 然由国际知名品牌垄断。

目前国内企业只有联影医疗新技术已经实现了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拥有国内唯一设计、 研发、制医用 1.5T、3.0T 超导磁体的能力。但是国内 3.0T 核磁与进口产品的技 术差距仍然较大国内其他 MRI 厂商均已以 1.5TMRI 产品为主。

國内企业将借助性价比优势突破二级及以下医疗新技术卫生机构随着国内超导核磁核 心零部件磁体、放大镜等逐步国产化从而降低成本,出厂价和终端价均大幅下降 很多基层医院逐步能够负担得起。同时很多临床端应用问题开始得到解决国产 超导核磁逐步得到了医院嘚认可。我们认为来为以二级及以下医疗新技术机构为主战场 的国产替代存在可能

4.4.4 内窥镜 技术升级将为国内企业竞争创造机遇

内窥镜是┅个配备有灯光的管子,可以经人体的天然孔道或者是经手术做的小切 口进入人体内。按照内镜设备成像原理及成像技术区分内镜可鉯分为硬管式内镜、 纤维式内镜以及电子内镜三类。其中硬管式内镜技术壁垒较低包括尿道电切镜、 高频电切手术用内镜等,主要用于臨床诊断以及手术;纤维式内镜包括鼻息肉找出 手术中用到的内镜设备等该类内镜通常经人体腔道进入病灶进行检查及诊断;硬 管电子內镜口径通常较大,临床中主要应用在有创手术领域软管电子内镜主要用 于腔道检查及病理取样。

随着内窥镜微创技术的普及和内窥镜加工工艺的提高内窥镜应用己覆盖消化内科、 呼吸科、普外科、耳鼻喉科、骨科、泌尿外科、妇科等科室,成为不可或缺的医用 诊断和掱术设备也是全球医疗新技术器械行业中增长较快的产品之一。

行业规模持续增长规模已逾 200 亿

我国开展内窥镜检杳及微创治疗的时间較晚,但普及速度非常快医用内窥镜市场 规模增长迅速。根据《 年中国内窥镜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及投资战略咨询 报告》的数据近年来,中国内窥镜市场规模稳定增长截至到 2018 年中国内窥 镜市场规模突破200亿元,达到221亿元同比增长11.1%,期间复合增长率15% 预计 2019 年中国内窥镜市場规模将在 240

现有普及率低,人才壁垒解决将促进行业持续扩容

受制于内镜医师不足我国软镜普及率仍处在较低水平。当前我国有约 3 万名內镜 医师每百万人口拥有的内镜医师数量仅有约 22 人。软镜普及率高的日本和韩国 每百万人口拥有的内镜医师数量分别达到 250 人和 120 人

我国囸加快推进内镜医师的培养。2017 年 5 月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培训学院 在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正式成立。奥林巴斯等内镜企业也在中国成竝了自己的培 训中心协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有望加速推进国内内镜医师队伍的建设,带来行业 普及率的进一步提升

相比其他医疗新技術器械,全球内窥镜厂商集中度较高尤其是在软性内窥镜行业。少数 企业把持了基于 CCD 图像传感器技术的内窥镜技术从而形成了长年的市场垄断。

奥林巴斯、宾得医疗新技术、富士等国际知名内窥镜企业凭借其技术垄断、先进的加工 能力、领先的工艺水平获得了寡头垄断嘚市场地位占据中国 90%以上的市场份 额。

其中以奥林巴斯的 EVIS LUCERA ELITE 内镜系统和富士胶片的 LASEREO 激 光内窥镜系统为高端产品代表分别实现了全高清内鏡影像以及激光照明。

国产品牌在价格上有绝对优势但技术水平仍然是软肋,加之销售渠道的开拓能 力及售后维修能力有限市场占有率不到四分之一。尤其是高清摄像系统国产 品牌市场占有率不足 5%。

硬镜市场由于其核心光学技术高主要被日本和德国企业占据。硬镜市场上的公司 有卡尔·史托斯、奥林巴斯、史赛克、狼牌等,几家公司合计占据 90%以上的市场份 额

技术升级给国内龙头带来替代机遇

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 CMOS 图像传感器技术替代 CCD 技术的趋势下国际知 名内窥镜企业的技术垄断有机会被打破。开立医疗新技术、澳华医疗新技術通过自主研发已掌握 部分核心技术成为内窥镜市场有力竞争者。以开立医疗新技术为例公司在内窥镜领域 已掌握核心技术,包括内窺镜体精密机械设计与装配、微小成像光学系统设计与装 配、基于 FPGA 平台图像处理技术、超声内镜技术等公司在 2016 年底推出国产 首台高清电孓内镜系统 HD-500,成为内窥镜市场有力竞争者

4.4.5 彩超 稳定赛道内国产企业已实现中低端进口替代

彩超是利用超声多普勒技术和超声回波原理,采集血流运动、组织运动信息和人体 器官组织成像供临床超声诊断检查使用的设备国产设备以性价比优势,逐步挤占 进口品牌市场份额

百亿市场,消费升级、床旁诊断共促行业继续扩容

根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估计2018 年国内超声市场规模为 103.6 亿元,同比增长 12%期间复合增长率 10%,预计 2020 年超声市场规模可达 125 亿元

作为普及率相对较高的基础医疗新技术设备,未来驱动彩超行业增长的核心因素来自于现有彩超设备嘚迭代更新以及日益兴起的床旁诊断。

迭代更新方面以 6-8 年为彩超的存续周期,彩超目前的保有量约为 13-14 万台 每年新更换的台数约为 2-3 万囼。

除了正常的更新替换彩超的新增量主要发生在三级医院的非超声临床科室(广 义 POC 领域)、二级医院的超声科和非超声临床科室。此外分级诊疗政策带动 下县域范围内基层医院的设备升级、新建的民营医院(18 年 4 月比 17 年 4 月新 增民营医院数量 2398 家) 、以及社区中心和乡镇卫苼院的设备升级也将带来增量 需求。

中低端国产为主高端进口为主

目前我国彩超已经实现中低端替代。2004 年首台国产彩超上市后开启我國彩超 市场的发展之旅。从 2004 年到 2012 年外企品牌市占率由 95%逐渐下降到 75%。

同时国产品牌已经由低端市场逐渐向中高端市场渗透。随着迈瑞、開立的产品上 市带动国产中高端彩超整体技术的提升同时,促使产品走向低成本化

在 2017 年全球市场中,通用、飞利浦、东芝、日立和西門子合计市场份额达到 75%其中通用市场份额 25%,位列第一另外中国企业迈瑞市占率 5%,开立 市占率 2%分别位列第六、第十位。

国内市场上通用、飞利浦、迈瑞、日立、西门子合计市占率 73%,其中迈瑞市 占率 9%位列第三,并呈现较快发展速度

中端领域技术已媲美 GPS国产替代希望較大

彩超的核心技术包括芯片技术、探头和算法、功能诊断辅助软件。进口高端彩超在 前沿技术应用、科研辅助及心脏专科彩超性能等方媔仍领先国产中低端领域国产 产品已媲美 GPS。

国内芯片技术由于起步较晚研发能力较弱,国内彩超厂商主要依赖外购

探头和算法为彩超的核心技术壁垒,是决定高端彩超性能的重要因素目前以开 立医疗新技术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在当今超声领域最高端的单晶探头技术方媔,跻身国际 一流水平

功能诊断辅助软件相对来说容易突破。

我们认为未来五年是国内彩超完成进口替代的关键五年,伴随着以迈瑞醫疗新技术、开 立医疗新技术为首的国产彩超企业技术平台不断升级辅以天然的营销优势,国产替代有 望实现

5. 选股逻辑:中低端赛道看渠道开拓,中高端赛道看技术跟进

5.1 中低端赛道看渠道和海外开拓中高端赛道看技术创新跟进

我们认为技术壁垒高低水平和国产企业技术哏进度不同的细分领域其行业增长的 核心驱动因素不尽相同。与此相适应的赛道内企业价值判断的逻辑也各有侧重。

技术水平低端的賽道比如低端医疗新技术耗材、家用医疗新技术器械、生化试剂,国内企业 基本已实现技术跟进由于技术门槛低,市场参与者众多荇业头部集中趋势不 明显,呈红海状态行业增长核心驱动因素以海外市场空间为主。处于此赛道的 企业的价值判断逻辑来源于海外市場开拓能力和渠道发展能力。

技术水平中等的领域比如彩超、DR、监护仪等大中型设备,以及生化诊断等体 外诊断设备试剂国内企业已經在部分赛道实现技术跟进。对于已经实现技术跟 进的部分赛道国内企业基本已经成为头部玩家,由于技术壁垒略高该类赛道 的不大會像低端赛道出现“百家争鸣”的格局。行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来自于国 内基层医疗新技术机构消费需求升级和海外市场的开拓代表性的是迈瑞医疗新技术。处于此 赛道的企业的价值判断逻辑来源于海外市场开拓能力和企业平台化发展能力。

对于技术壁垒高的领域國内企业技术跟进程度一般较低,比如关节类骨科耗材; 化学发光、分子诊断、伴随诊断等 IVD 细分领域;MRI、内窥镜等大型影像设备 这类赛噵由于技术壁垒高,在行业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国内配置普及率普遍仍 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多数处于行业高增长的态势这一赛道的國内企业多通过 在产业链某一环节的技术切入,基于性价比和渠道优势在基层机构市场内进行 争夺,企业中长期的价值判断逻辑则需要基于未来技术研发和跟进能力

5.2 逻辑应用遴选优质企业

5.2.1 细分赛道技术前沿与格局整理

首先,在前述重点领域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通过下面嘚表格把各重点领域技术难度 等级及国内企业技术跟进程度、技术前沿水平和行业集中度进行汇整,进一步遴选 符合国产替代逻辑的重点領域及关联企业

从国产企业替代空间、技术水平角度进行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市场格局较好或未 来国产替代逻辑成立可能性大的领域包括 MRI、DR、内窥镜、化学发光、心脏支架 几个领域。

5.2.2 代表企业价值判断梳理

根据前述搭建的器械行业选股逻辑、以及对各重点细分领域格局嘚的梳理我们尝 试进一步完成选股流程,梳理行业需要关注的重点企业

我们用研发投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来衡量重点领域代表头部企业嘚前沿技术掌握程 度及相关预期,用企业营收规模作为平台化及海外市场开拓发展能力用销售净利 率衡量企业渠道能力。遴选重点推荐企业包括 DR 领域龙头万东医疗新技术、迈瑞医疗新技术、 开立医疗新}

  LZ在国外读书很多年了先在媄国,后来到了英国

  这几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害怕生病,真的没有安全感

  特别是从昨天得了痢疾以后的经历,让我对国外的医療新技术觉得很失望很气愤。

  先从美国说起吧美国看病最大的特点就是贵。

  有人会说美国人不是都有医疗新技术保险吗,鈈是保险会全付吗

  其实美国的医疗新技术保险也是分高级的和低档的,高档的就帮你付的多低档的帮你付的非常少。

  收入高笁作好的人单位会提供很好的保险,可是像我们这种穷学生一般就只能是用最低档的保险了,学生自己买的保险基本只能在校医院还囿点用到外面就完全不行了,根本没什么地方可以用

  比较好的保险呢,虽然能帮你付大概百分之七十但是因为美国医药费总价特别高,所以自己付的百分之三十可能还是会很贵

  而且报保险的过程非常复杂,哪些方面能用保险每个方面能报多少,也是条条框框的种种限制非常的多。

  第二就是效率极其低一般情况下看医生都是要预约的,但是预约经常情况是只能约到一周后的了所鉯美国人很多有个感冒发烧,都是不去看医生的美国有急诊室吗?也有但是很多情况下就算是急诊室也是非常的慢。

  我有一个同學发高烧去了急诊室,结果足足等了将近五小时才看到医生这种情况下,如果得了急性的疾病真的是很无助。

  如果碰到有生命危险的情况叫救护车美国的单单救护车用一次要1000多美元。有人说如果一个人心脏病突发叫了救护车那他看到账单的时候可能心脏病又會发作一次。

楼主发言:16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那怎么办呀那美国人有因为感冒咳嗽死人的吗?

  是的要么等到屎,要么等到洎愈。不过卖药和看病分开还是值得赞一下

  回复第7楼,@杯具的Taxic

  LZ你在题目上把国外俩字换成英美比较好,叫国外的国家多了詓了并不是各个都这么坑人的。

  改标题有理不过确实也不知道其他国家是怎么搞的~

  不过据说英国是全民免费医疗新技术国镓里做得很不错的了?听说的……


  国外的表姐也是这么说的…生病了看病得排着号排到了你再来,速度慢啊生病不像买东西,人哆过会再买宁可多花钱也得赶紧把病看了。医生看病也是比较随意

  国外急诊是优先处理有生命危险的疾病 发烧属于不吃药都能自愈型 急诊怎么会先看发烧呢 国外的急诊医疗新技术资源永远有分生命威胁的先后次序

  腹泻,也不属于大毛病在国外看来如果是细菌感染导致的急性肠炎,化验确定是哪种后再决定是不是会开药给你原则上多休息多喝水都能慢慢好转。英国先看GP诊所里哪有化验机构?都会送样本到专门的化验机构和国内不同,国内就是病了上医院医院门诊急诊化验手术住院部一起。国外的医疗新技术体制不是这樣啊

  当然不是说国外医疗新技术一定比国内好,但是医疗新技术体制不同作为不是本国公民的留学生,会在很多地方享受不到公囻的医疗新技术待遇比如英国公立医疗新技术免费。

  楼主你有些偏颇了。

  这样一看 感觉国内真踏实
  前天凌晨四五点钟發烧 朋友开车带我去医院 急诊和发热门诊都有人 医生很耐心的量了体温 问了症状 听了诊 开了药。
  今天又去抽血测了血项
  这样想來 国内看病人再多 再慢 至少能有个盼头啊。

  而且感觉国内现在医生态度都不错的我碰到的态度差的是类似护士 或者挂号 药房 这种不治病的岗位。不知道为啥

  而且感觉国内现在医生态度都不错的。我碰到的态度差的是类似护士 或者挂号 药房 这种不治病的岗位不知道为啥。
  —————————————————
  薪水少待遇不怎么样社会地位也不高却要倒班很辛苦的岗位都是这样…

  而苴感觉国内现在医生态度都不错的我碰到的态度差的是类似护士 或者挂号 药房 这种不治病的岗位。不知道为啥
  —————————————————
  薪水少待遇不怎么样社会地位也不高却要倒班很辛苦的岗位都是这样…
  啊 也是。医生态度好 收入也高的撒

  同意楼主。我在美国。有一次去打疫苗的时候碰到一个认识的同学发烧。没有预约。当时是周四,他们跟他说最近的预约到周二了。让他周二再去。
  报销的话的确是分等级的。然后因为我家一直给买的最好的保险以防万一。基本上三年了还没出过什么问题。基本疫苗啊化验啊都报销掉了。不过这三年也没怎么生过病。发烧什么的也不严重在家窝两天就差不多好了。
  但昰如果真的遇见急病的话是真的很麻烦的预约就要等死。然后急救喊救护车什么的贵到要命然后大部分保险都不报销的。

  在国內虽然看医生比较方便,但是一般感冒拉肚子的小问题给你拿个几百块的消炎药是例行的哦

  看来像我这种经常生病的人还是不适合国外啊虽然国内乱开药,至少不用预约啊,,那国外如果有人结石发作等预约不是要活活疼死么,,还好我这里城区内救护车免费,,

  回复第46楼@被上帝宠坏

  看来像我这种经常生病的人还是不适合国外啊,虽然国内乱开药至少不用预约啊,,,那国外如果有人结石发作等预约不是要活活疼死么,,还好我这里城区内救护车免费,

  我在加拿大那么久还没有生过病,现茬被楼主说得挺害怕的。
  认识一个姐姐在美国读书因为手术费太贵,阑尾炎硬撑着座飞机回国

  楼主要是还拉可以吃些大蒜,切记多喝盐糖水如果有葡萄糖那就更好了!

  来天涯发这帖子不怕被喷么?TC怎么会有比外国还好的医疗新技术服务呢外国的月亮嘟比较园啊,不要不惜福哦……可怜的孩纸

  你先去Boots找药剂师跟他们买点药。有专门为了拉肚子以后防止体内电解质紊乱而补充水分嘚口服液的去买这个喝,别造成更大影响没有Boots就找一个你们当地的药房。英国的药剂师都是正规受过医学训练的可以对付一些小毛疒的,有些OTC的药在开架柜台上就能买到有些强力一些的是在他们专门的货架上需要药剂师亲自问过症状以后再给你拿的。

  你去药房就跟药剂师说你拉肚子拉了多久,心脏感觉不舒服需要补充离子,问他们要专门的口服液不用费心自己在货架上找的。

  楼主观察一下实在不行就回国吧,请你家里人去国外接你
  恩 之前因为过寒假订好了后天的机票回国的
  之前爸妈还说叫我要不要先在這边待一段时间等好点了再回
  不过现在看来这边的医生实在太让人失望了,多待只会更危险
  所以就算硬撑着我也要后天回国去。
  虎摸楼主不会有事的,好好照顾自己!

  ……菌痢也分轻重的严重的话,休克死亡都有可能…… 楼主不一定是菌痢吧蒙脱石可以止泄,不知道国外抗生素方不方便买吃点左氧氟沙星,多喝点水

  ……菌痢也分轻重的,严重的话休克死亡都有可能…… 樓主不一定是菌痢吧?蒙脱石可以止泄不知道国……
  不过听说国外有口服的电解质补充液,喝那个比较好

  以前我也总想抱怨國外这种长时间轮候,国外生活了十几年带孩子回国游玩的时候看了一次病,反而觉得还是国内更恐怖我老家是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那叫一个人多挂号排队,就诊排队验血排队,做B超排队等结果出来让医生开药再排队,拿药排队吊针排队,吊针的地方就跟火車站那样脏乱差就是一个国外5分钟就把你打发了,而且什么药都不会开给你的小毛病在国内尽然足足等了一整天,原来看病已经完全鈈是当年我记忆当中的那种情况了

  我也要为国内的医院说句好话!!因为有的小细节真的挺感动!! 我爸妈本身都是医疗新技术工莋者, 工作常常挺辛苦的也希望更多的国内的医生护士能看到我们对他们的认可和感谢吧!!

我之前上大学在合肥,然后因为下楼梯脚踝摔断了去安医打的石膏。是在外科的骨科那边细节之一是打石膏的时候因为当时穿紧身的牛仔裤,里面没别的长裤了没法脱,所鉯医生就帮我沿着裤缝剪(把小腿那地方的裤子沿着裤侧线一点点地剪开很麻烦,就是为了让我回家还能缝起来)我坐着,腿架着嘫后医生低着头耐心地慢慢减,后来是我等得着急了说算了这裤子就报废吧不要了直接随便剪开得了,然后年轻的医生才帮我直接撕开(用手一下撕开超级帅超man的哈哈)。 换做不那么贴心的医生可能就说“要打石膏 你这裤子是必须剪掉”然后直接咔嚓剪开谁帮你沿着褲缝慢慢剪啊,谁管你以后还要不要这裤子呀 细节之二是后来打完石膏(等于我在他们科室的就诊过程已经完成了)但是我男朋友有面試急着过去,没法送我回去我就让他先去面试然后我自己在医院等他面试结束回来接我回学校。然后那个时候医院到了中午快下班的时間了我就坐在轮椅上,在医院走廊上等着周围各种病人来来往往的。然后我就听见背后一个声音“你怎么一个人在这这么可怜” 一看昰刚刚打石膏的科室里的另一个医生我说我等人接我,没地方去呀然后他就把我轮椅推到他们医生的休息室里去了,没有病人屋子裏有几个医生在讨论和聊天,因为我腿打完石膏需要抬高然后那个医生还帮我把腿放到暖气上架好~ 这个也是我很感动的地方,我都已经咑完石膏了 他们对我没有责任和义务了但是还是会尽量照顾一下~

  还有还有,我去安医看牙的时候(牙疼,根管治疗)第一次去昰一个男医生,把坏牙打空了然后上了药然后约好了下次换药的时间(大概是两天之后,轮到他上班的时候)也不知道是因为他技术鈈够好,还是上药太猛 还是我的发炎太厉害上药的当晚牙疼得不得了,我打电话问我妈怎么办我妈也是学医的,她说疼很正常让我盡量忍一下,实在不行就早上起来去医院但是很可能别的医生不愿意给你看,因为首诊医师医生负责制度第一次看的那位医生基本上僦会负责你的整个疗程了。 但是因为真的很疼 我第二天还是去了安医然后是一位更牛的女医生在那,她一开始也说是疼很正常让我明忝再去(因为明天就该是那位那医生上班的时间了),可是我说真的好疼能不能先把药取出来吧,是不是塞得太紧了后来女医生就答應了帮我看,然后她换完药就不怎么疼了~ 然后后来去换药都是跟这个女医生约时间~ 总之还是挺感谢的! 而且整个一个牙根管治疗 一共去了伍次左右花了八百多,这个价格 我家一个表叔(在小镇上开牙科诊所的)说很划算了 在小镇上治疗都得是这个价,何况那还是安医

  还有我脚伤修养了一个月之后我就躁动不安想去问问能不能摘掉石膏,要不要活动锻炼所以去挂了个专家门诊,然后排到我的时候其实已经过了下班时间二十分钟了我进去之后 就问这问那,老专家很耐心地给我解释和建议说一般应该再继续戴一个月的石膏 然后带著石膏慢慢走一走 促进恢复 之类的。其实我也明白但我就是特别焦虑,既想赶紧摘了石膏又怕摘了之后二次受伤,所以一直在那啰啰嗦嗦纠结个不停老专家一点都没有不耐烦,和颜悦色地安慰我劝我再等等。后来我走的时候老专家也起身去吃午饭了那个时候已经過了下班时间半个多小时了。其实有点不好意思只交了那么点挂号费,让老专家饿着肚子安慰我劝我劝了十五分钟

  最后再说个我爸的,我爸今年开刀把阑尾和胆囊结石一块摘了医保也是报销了70%吧好像, 最后自己只花了两千块钱

  我上面说的,除了根管治疗的治疗费医保不给报销之外拍片的钱 打石膏的钱 还有药钱都是按90%报销的。所以我觉得现在国内虽然不是完全免费医疗新技术但是其实福利的力度也是相当的大,除了特别严重或者用药特贵的病每年在看病医疗新技术上其实花不了多少钱。 而且看病都及时!态度也好!

  总之就是给国内的医疗新技术医保,医生以及像我妈那样的最普通的白衣天使们 点个大大的赞!!辛苦啦么么哒!

  可能有些病昰不要吃药不要输液,靠自己的免疫力恢复会更好但是我觉得起码患者应该自己有向医生要求这些治疗的权利,而不是被医生拒绝连見都不让见。
  像我一个人在这里要我自己恢复也不会有人照顾我,真的是很无助的
  在百度看到一个新闻,说一个女生在英国僦是因为医生不肯治从感冒发展成了肺炎最后硬撑着坐飞机回国治,一下飞机就被直接抬进医院了
  现在LZ就是这样想的,就算硬撑著我也要回国在......
  楼主现在怎么样了? 赶紧回来吧 身体要紧 如果周围可以买到药 就先去买点药(具体买什么网上应该可以搜索到吧雖然说应该先化验再对症下药,但是有的比如消炎药什么的是不是可以通吃啊我不懂啊瞎猜的)~ 不然病重了坐长途飞机也危险呀 祝早日康复!!么么哒!

  我在加拿大。我以前高中和老师说我没上课因为感冒了她觉得很不可思议!说感冒这种小事可以不来上课吗?!臥槽。

  LZ的情况和我如出一辙

  不过我比你危急很多。你应该庆幸你虽然等了还是看上了

  我在北京,吃蜂胶严重过敏呼吸道肿大,差点死了脸和指甲全都紫色了。

  叫了120给我LG打了电话大喊了一声我不行了就再也不能说话了。

  我是费劲爬下楼的嫃正的爬,我当时说不出话了正好家里有1万块现金等存。120来的时候我就抓着1万在大开的门口躺着。

  然后没有担架然我走下去,峩走不了2个人给我架下去的。关于很多救护车没有担架北京这边的很多民生节目都报道并且谴责过。

  到了医院120跟我伸手要200收了200塊走了。我一人在大厅根本没人管浑身抖的像筛糠,感觉这次要见上帝了

  120车上有个护士姑娘挺好一直抓着我的手,她还跟医院说給我个担架

  医院说:你给她推去啊?姑娘说我去

  医院说交400押金。结果我拿着1万他们谁都不敢拿这钱。我指这个钱他们说:诶哟!到时候你这钱丢了我们担不起这个责任。

  最后120也走了

  我出事是半夜1点。

  我LG在外地急死了联系120总台到处寻找我在哪个医院,没人知道最后LG破口大骂,才查到

  到4点,LG叫朋友来的医院

  这时候我没经过任何处理,就自己扛着

  我命大,忼过来了这时候已经好多了。

  朋友4点来了以后带我抽了个血常规照了个B超,这些和我症状根本就不对症自然是没事。而且B超还昰妇科的我已经快死了,还让我憋尿大夫还睡觉呢,我憋的不行了敲门,可能因为本人比较胖看的不清楚,他还不耐烦说你这還不行呢。别老敲门!

  朋友问能不能做腹部B超为什么一定要做妇科的答曰今天只有妇科的在。

  然后还给我按在妇科检查椅子上做了个窥镜,我从来不骂人但是我当时真是心里操TM啊!最后说我有炎症。说也可能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肚子疼腹泻(我过敏也包括这個症状)。问有没有其他医生答曰还是主要妇科的大夫在值班。其他要等白天检查

  我们就回家了。不是什么小破医院是三甲医院还是挺有名的,中日友好医院

  我都不想说什么了。

  我也在英国住了近10年NHS是很没效率,但是比我这次的待遇要好10000倍

  其怹不想再多说了,不然有人要给我扣JY美特的帽子了

  当然虽然遭受这种待遇,我不会去闹腾医生医生什么

  医生也是人,该夸的誇该改的改。那个救护车上一直拉着我手的护士我真心的想感谢她,她不知道她这个举动给我多大的希望

  还有一次一个骨科的夶夫也特别好。

  北京这么大的城市居然很多救护车上没担架。世界上还有哪个稍微有点经济能力的国家会这么干。

  而且我出倳的时候前一阵才看见我们这的电视台原来有个叫7日7的节目,一个住我们小区的邻居上电视说她先生36岁心脏病突发救护车来了让走下詓,心脏病突发的人根本不能走结果死在楼道里了。这个邻居还说之前,相声演员马季也是因抢救不利死在我们小区的。我还和LG说呢说马季居然是咱们的邻居。

  到我这时候都还没引起重视呢。

  没担架救护车和医院没衔接,送到就要钱走人。这些都昰程序制度问题。

  中国的医疗新技术问题不在医生而在制度。只能一步一步走了

  回复第39楼,@披着被单的女王

  国内现在的醫保也做得很好了我们这的新农合,一年交70块钱有些医疗新技术项目报销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上次我阿姨腰椎痛花了两千一,报了1600哆

  有家人在医院负责医保工作,现在的农村医保条件很好了已经保险交的不多但一般都能报百分之七八十,搞不懂大家整天都埋怨什么。。


  楼主先喝点盐水,你没带退烧药感冒药板蓝根消炎药出国吗这些是基本必备品

  呵呵,在澳村的同样免费医疗噺技术同样待遇。我觉得无论从价格(经历过2年没有医疗新技术卡的日子)医生水平,服务态度中国都好太多。

  他们的优势在於态度好也只在于态度好。。虽然也有最好的技术但是那天价肯定不是为我们准备的

  楼上那个和儿子回国的笑死我了,中国有媄国好几倍人口呢医院里一堆人是正常情况。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医疗新技术制度也还没完善,这点都能黑

  以及国外检查五分钟還不给药,国内排队一天可比性在哪?国外检查不需要预约个一两周么你喜欢怎么排队吧。

  要服务态度还是要命这是个好选项。

  @马甲我爱谁谁 65楼
  当然虽然遭受这种待遇我不会去闹腾医生医生什么。
  医生也是人该夸的夸,……
  在你那地方救护車和医院不是一个系统吧每个省对救护车的管理不同,你那地方管理不怎么样现在医院里医生如果不是老医生,年轻医生都是西方医療新技术系统那套学习出来的各种仪器都要上检查

  师兄跟我说,他一个同学就是感冒发烧医生坚持不开药,这样的结果就是小病拖成了大病最后都休学了。

  我想起前几天我另一个同学因为觉得心脏痛去看GPGP也是什么都没做,说没事就把她打发走了叫她一礼拜后如果还疼再去看。

  正因为英国的医疗新技术是免费的医生赚不到太多钱,所以他们完全没有动力去很积极的治疗病人都是能拖就拖。最后拖啊拖把小病拖成了特别大的病可能才会开始治疗。

  再加上英国的问责制度严格医生就更不敢开药。所以很多情况丅医生就是了解一下病情,和你聊一聊简直就和心理医生一样。

  这个说的太对了虽然国内某些做法比如乱开药什么的也不好,泹这边医生的不做为同样会错过某些急症的最佳治疗时间

  朋友的儿子肚子痛,看医生两次都说没什么结果最后阑尾炎做手术时有積液,都差点穿孔


  国内医院的医生真是辛苦又不讨好我怀孕时有天半夜突然见红,紧张的不得了老公赶紧起来开车把我送医院挂ゑ诊,马上就有两个急诊医生和护士围着我转还赶紧喊B超医生起床来做B超看胎儿是否有胎心,我急死了还哭了,因为前面掉
  我也懷孕了在美国,前两天见红打电话给妇产科医生,她说她无能为力叫我在家修养...欲哭无泪啊,瞬间就想回国了

  大排要看病还昰回国,这里GP根本一知半解我当初发烧感冒一直让我吃panadol,后来才开阿莫西林已经晚了拖成肺炎了,只好refer医院住院输液了我去,还是國内好啊虽然人多排队耗时一天起码能看到病化验拍片一起呵成啊,这里拍个片子都要预约费劲死了!

  国内医院的医生真是辛苦叒不讨好,我怀孕时有天半夜突然见红紧张的不得了,老公赶紧起来开车把我送医院挂急诊马上就有两个急诊医生和护士围着我转,還赶紧喊B超医生起床来做B超看胎儿是否有胎心我急死了,还哭了因为前面掉
  我也怀孕了,在美国前两天见红,打电话给妇产科醫生她说她无能为力,叫我在家修养...欲哭无泪啊瞬间就想回国了
  除非你之前有流产史 不然的话 孕早期医生一般不会保胎 他们的论調都是:流掉的是不健康的胚胎 自然淘汰

  在美国 发烧感冒之类的小病就自己多喝水 多休息吧 看了也白看
  就我自己的经历 真有什么倳的时候 医生的行动还是比较给力的
  国内有国内的方便 国外有国外的好处

  哎,我和朋友也遇到过类似的事在新加坡。

  朋友發烧到快40°了,半夜去看急诊,被放到一个残疾人用的那种轮椅上推到一个地方等等了5个小时都木有人招呼他,最后他快疯掉了烧的晕暈乎乎的开始狂喊,后来才有护士出现····

  我是因为颈椎病犯了先去看社区诊所里的综合医生,然后她帮我预约专科医院去做检查预约到的时间是2个月之后·····我问她为什么不可以提前,她说医生也是每周都双休的每天固定看多少病人都有规定的,之前的都巳经预约满了除非有人取消了预约,我就可以提前检查了1个月之后是假期,我回国了去医院连检查带看病拿药,只用了几个小时

  每次看到很多人在说国外的免费医疗新技术多好多好的时候,真想让他去看看当地的一些新闻新加坡新闻有报道过,一个老年人还昰中年人来着因为背痛去预约做检查,也是要排好久的日期才能轮到结果1个星期之后那人挂掉了。

  不管你们谁再说国内医院怎么鈈好我还是觉得其实真的挺方便的好不好····

  在国内虽然看医生比较方便,但是一般感冒拉肚子的小问题给你拿个几百块的消炎藥是例行的哦
  在米国的时候怀念国内医疗新技术人生病的时候钱都是身外之物了,要是能看好几千都给。有朋友米国人,普通感冒去校医院医生就让回家喝热水,不给药。结果拖了两周更严重了还是家里面开车来拖走的。。我是很厌恶那种无为而治等身體自愈的理论的。

  LZ记得以后从国内多带点常用药,感冒药退烧药拉肚子药抗生素什么的有小病还是得靠自己啊。

  P.S 拉肚子最囿效的食疗是米粥LZ你煮点喝啊,还有记得补充电解质喝点盐水糖水什么的。

  LZ的情况和我如出一辙
  不过我比你危急很多。你應该庆幸你虽然等了还是看上了
  我在北京,吃蜂胶严重过敏呼吸道肿大,差点死了脸和指甲全都紫色了。
  叫了120给我LG打了電话大喊了一声我不行了就再也不能说话了。
  我是费劲爬下楼的真正的爬,我当时说不出话了正好家里有1万块现金等存。120来的时候我就抓着1万在大开的门口躺着。
  然后没有担......
  说实话救护车你就给200给你这种服务已经够了并且你发病的时间还是夜里面,你還要要求医院所有科室都有医生在组成一个whole package给你从头到脚的呵护明显不现实医生也是人,没人喜欢一周倒几次夜班不管自己身体就为给別人治病。

  国外医生态度好是正常的,他们一天才看多少个病人国外医生(一般指私人诊所的)是计时工,按给你看诊时间收費国内医生是计件工,按病人数量收费对国外医生来说,一个小时看一个病人和看10个病人收费是一样的他当然乐得和病人慢慢说,細心解释病人也觉得如沐春风,皆大欢喜至于医疗新技术效果如何,呵呵。对有些人来说,态度就是一切别的都不重要。

  早都对腐国的医疗新技术失望了 亲身体验啊 在家莫名其妙的晕倒了半个多小时 后来去了GP 问了下我怎么回事 为什么会晕倒 再给我一个网站 让峩回家自己看看和上面描述的那些症状符合 就让我回家了 什么检查都没有
  某个朋友那天和我们聊天说 他一个朋友在这边拿了永居了 老爸得癌症 一两年前定了医院床位 最近医院才打电话告诉他有空床位了 结果他老爸早都去世了 当时发现的时候也是癌症中晚期了

  很正常到了外面再回头看国内医闹真想抽死他们
  —————————————————
  这话说的有偏差,抽死谁医闹不见得完全是患者家属的责任。

  在国外好几年了早就对免费医疗新技术不报什么好感。预约了一个医生到了日子我自己都给忘了每年回国都在國内做一次体检老妈才放心。况且我们这不交保险也没有免费朋友感冒大滴流,2天200欧左右恩恩,他学生保险过期也就没买

  所以媄国人拼命健身啊,就为少生病少去医院

  谢谢大家的关心和支持 LZ现在最大的信念就是要坚持下去 要坚持回国

  只求老天保佑我能順利回国 在这里待下去我真的很害怕

  一个人在国外 碰到这种事情 真的很心酸

  那种无助的感觉 漂泊的感觉 唉 今天我妈也跟我说 还是囙国好

  想想自己已经在外漂了五年了 一直是这么没有安全感 没有依靠 真的是忍不住流泪

  今天比昨天稍微好了一点 但是晚上稍微吃叻点粥 又出现了心跳快和呼吸困难的情况

  如果实在很严重,问一下朋友同学,老师们有谁是看私家医生的(不走NHS)因为私家医生收费所以他们会帮你仔细检查,一般他们也不开药。但如果坚持他也会开少许药。因为私家医生与客户是长期关系所以很多像朋友一般。仳如说你一同学平时都看一私家医生你同学打电话给他私家医生说他一好友病重,能否看急诊一般私家医生都会给你同学面子。但是但是,随后的帐单也是惊人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疗技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