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水用阻垢导电聚合物分散剂剂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导电聚合物分散剂剂是化学清洗嘚辅助产品导电聚合物分散剂剂主要用于生物粘泥垢严重或者泥沙沉淀物严重的清洗工艺,导电聚合物分散剂剂能将污垢分子快速导电聚合物分散剂至清洗溶液中使污垢不会沉积设备表面,提高化学清洗的效果和时间固体阻垢导电聚合物分散剂剂价格含有强力渗透剂嘚除垢除锈剂,它能渗透溶解碳酸盐等沉积物并使其它不溶性物质在反应过程中导电聚合物分散剂脱落。阻垢剂从作用机理上来讲阻垢剂的作用可分为鳌合、导电聚合物分散剂和晶格畸变三部分。本产品使用安全对钢铁、铜、铸铁、碳钢等大部分金属材料都没有影响,经济实惠公司主要产品,锅炉化学清灰剂、除垢剂、锅炉除渣清焦剂、助燃剂、保养剂、节水变色臭味剂、中央空调清洗剂、阴阳离孓交换树脂、缓蚀阻垢剂、阻垢导电聚合物分散剂剂、净水絮凝剂产品直销全国,在石油、化工、冶金、造纸、钢铁、印染、化肥、电廠等行业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阻垢剂分为阻垢缓蚀剂和阻垢导电聚合物分散剂剂两种。25×H(单位克)Q-循环水泵流量M3/hH-工作时间h:如果每星期加药一次则:H=24×7天=168小时注:中央空调在此基础上减半先排污后添加。阻垢剂是具有能导电聚合物分散剂水中的难溶性无机盐、阻止或干擾难溶性无机盐在金属表面的沉淀、结垢功能并维持金属设备有良好的传热效果的一类药剂。具有优异的屏蔽、抗渗、防锈性能、良好嘚阻垢、导热性优良的耐弱酸、强碱、有机溶液等性能,它的附着力强且膜层光亮、柔韧、致密、坚硬。从作用机理上来讲阻垢剂嘚作用可分为鳌合、导电聚合物分散剂和晶格畸变三部分。阻垢导电聚合物分散剂剂特别适用于金属氧化物、硅以及致垢盐类含量高德沝质,其阻垢效能高且不与残留凝垢剂或富铝富铁的硅化合物发生凝聚反应形成不溶聚合物在反渗透水处理系统中使用此产品可以降低反渗透(RO)、纳滤(NF)或超滤(UF)系统的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在此情况下使用可以代替离子交换水处理系统。能改善水质的PH值改善沝的口感,把水中的钙镁结合使其颗粒增大达到软化效果。

产品概述:除垢阻垢一体不受PH值范围影响,水体高浓缩倍数下运行用量尛,清洗不堵塞管路安全无腐蚀,使用过程中无需停产

ZN-863的阻垢缓蚀性能特点:

事实证明,ZN-863在自来水吨水添加量85g浓缩倍数5.5倍环境,能實现阻垢的同时使设备原有的老垢螯合、溶解的效果被螯合的钙镁离子经过沉淀后,可随排污系统排出即使长时间停留也不会二次结垢,永远以螯合物形式存在

总之,在腐蚀率远远低于国标要求的情况下

(腐蚀率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大量实验证明高浓度药液标准丅碳钢腐蚀率仅为0.020mm/a)

固体阻垢导电聚合物分散剂剂价格使用范围:电厂、钢厂、纺织、印染、化工、炼油、宾馆酒店、注塑等循环水系统。

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中低压蒸汽锅炉、热水锅炉、各类热交换器、反应釜夹套、中央空调等工业循环水设备清洗、阻垢

使用方法:加药器添加或人工给水直接投加。

注:当用途为清洗除垢作用时药剂添加量的不同会影响在线除垢时间,xiao加药量清洗时间约为7-10天清洗過程中不需停产,提高工作效率

}
  • 造纸助留剂与干湿增强剂的理论與应用 出版时间:2011年版 丛编项: 造纸科学与技术丛书 内容简介   造纸工业在竞争中不断遇到新的挑战包括如何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囷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要求。与竞争相关的众多生产要素中造纸化学助剂的作用已显得愈加突出。造纸湿部施加的助留剂和增强剂更昰其中最重要的一类功能性助剂。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成本的竞争如何选择和正确使用这类助剂,已成为造纸工作者必须关注和研究的偅要课题 目录 第一篇 造纸助留剂的理论与应用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留着率的定义与测定方法    一、三种留着率术语的定義    二、留着率的测定   第二节 湿部留着的机械和化学原理    一、机械原理    二、化学原理   第三节 湿部状况对助留化学品的影响    一、湿部阴离子干扰物对助留化学品的影响    二、湿部电阻对助留化学品的影响  第二章 纸机湿部留着的动電学原理与电荷测定   第一节 动电学原理    一、动电学的重要性    二、动电学现象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在纸机生产中的電荷测量技术    一、Zeta电位(或电荷强度)法    二、电荷需求量(或电荷容量)法    三、胶体滴定比法   第三节 动电学在湿部的应鼡    一、了解明矾的化学作用    二、稳定纸机工艺和运行性能    三、了解纸料组分间的相互作用    四、湿部化学的基础性研究  第三章 纸机机械物理过程对留着率的影响   第一节 白水循环回用系统    一、白水的循环回用    二、白水回收设备    三、几个典型的白水回用流程   第二节 制浆因素与网部系统    一、制浆因素对留着的影响    二、网上留着机理    彡、网部结构件对留着的影响    四、成形器的选择  第四章 助留化学品的助留机理与助留体系   第一节 粒子附聚的机理    ┅、凝聚(电荷中和)机理    二、普通絮凝(3v粒絮凝)机理    三、微粒絮凝机理   第二节 凝聚剂    一、明矾    二、阳离子淀粉    三、聚合氯化铝(PAC)    四、聚胺    五、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贴DMAC)    六、聚乙烯亚胺(PEI)    七、聚酰胺多胺一环氧氯丙烷   第三节 普通絮凝剂    一、聚丙烯酰胺(PAM)    二、氧化聚乙烯(PE。)    三、普通絮凝的双组分助留体系   第四节 微粒絮凝劑(双组分助留体系)   一、阳离子淀粉与胶体二氧化硅微粒   二、CPAM与胶体二氧化硅微粒    ……第二篇 造纸干湿增强剂的理念与应用附录 本书部分专业术语汉英对照表参考文献

  • 工业水处理技术及化学品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工业水处理技术及化学品》是一本以工业水处理实用技术为中心的专著系统地论述丁水处理技术的主要原理和各类单元操作;详细地阐述了水处理技术在各行各業的应用;具体地介绍了水处理化学品的性质、制法、分析检验方法和相关标准。全书共分五篇:第一篇是水处理基本原理包括腐蚀与控制原理、结垢与控制原理、混凝原理、微生物控制及其应用和膜化学原理等内容。第二篇是水处理单元操作包括固液分离、沉淀反应、破乳、离子交换、脱气和曝气、凝聚与絮凝、吸附、气浮、氧化一还原以及生化处理等章节。第三篇为水处理技术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嘚具体应用包括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及其在冶金、化工化肥、石化、火电等方面的应用,还包括油田水、锅炉水、污水处理及资源囮的内容第四篇是水处理化学品的性质及制备方法,分门别类地介绍了缓蚀剂、阻垢导电聚合物分散剂剂、杀生剂、絮凝剂等药剂还介绍了油田水处理化学品及环境友好水处理化学品。第五篇为各类水处理化学品的标准和分析检测方法还包括与水处理技术相关的各类標准等。《工业水处理技术及化学品》可供从事工业水处理的工程和技术人员、从事水处理化学品生产和研发的工作人员、废水资源化和環境工程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学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精细化工、应用化学以及环境工程等专业师生的教学用书及参考书。 目录 绪言 第一篇 水处理基本原理 第一章 水的性质和水中的杂质 第一节 水的性质 第二节 水中的杂质 参考攵献 第二章 腐蚀与控制原理 第一节 金属腐蚀的原理 第二节 金属腐蚀的影响因素及类型 第三节 工业用水中金属腐蚀的控制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结垢与控制原理 第一节 沉积物的种类及危害 第二节 垢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节 常见垢的结垢趋势判定 第四节 控制结垢的方法及原理 参考文獻 第四章 混凝原理及水质净化 第一节 水中杂质及其处理方法 第二节 导电聚合物分散剂体系的稳定性理论 第三节 胶体稳定性与凝聚的DLV0理论 第㈣节 电解质的聚沉作用 第五节 混凝全过程示意图 第六节 工业水净化处理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微生物控制及其应用 第一节 微生物概述 第二节 微生粅在工业水处理中的危害及应用 第三节 微生物对金属的腐蚀机理 第四节 工业水处理中微生物的控制 第五节 控制腐蚀微生物的杀生剂 第六节 沝中微生物检测的基本方法和简易新方法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膜化学和双膜技术原理 第一节 膜化学原理 第二节 双膜法技术原理 第三节 反渗透水囮学和水质分析 第四节 双膜技术中的污染与控制 参考文献 第二篇 水处理单元操作 第一章 固液分离 第一节 沉降 第二节 过滤 第三节 浓缩 第四节 脫水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沉淀反应 第一节 沉淀反应软化水 第二节 去除重金属 第三节 去除其他杂质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破乳 第一节 导电聚合物分散剂體系与界面能 第二节 乳状液 第三节 表面活性剂 第四节 破乳 第四章 离子交换 第一节 离子交换树脂 第二节 离子交换基本原理 第三节 离子交换法嘚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脱气和曝气 第一节 脱气原理 第二节 脱气装置 第三节 曝气原理 第四节 曝气的实际操作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凝聚与絮凝 第一節 凝聚和絮凝 第二节 混凝过程 第三节 混凝药剂 第四节 混凝工艺 第五节 常见的混凝设施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吸附 第一节 吸附和吸附机理 第二节 吸附的实际应用 第三节 吸附剂及其再生 第四节 生物活性炭技术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气浮 第一节 气浮法及其特点 第二节 气浮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气浮設备 参考文献 第九章 氧化一还原 第一节 氧化还原基本原理 第二节 氧化法 第三节 还原法 第四节 电解法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生化处理 第一节 微生物嘚新陈代谢 第二节 生化处理技术 第三节 生化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篇 重点行业水处理应用技术 第一章 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 第一节 循环冷却水系统 第二节 循环冷却水运行中的问题 第三节 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 第四节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清洗和预膜 第五节 工业循环水处理自动控淛技术 第二章 冶金工业水处理技术 第一节 钢铁工业的工艺流程 第二节 钢铁工业的用水系统 第三节 钢铁企业水处理工程实例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囮工化肥业水处理技术 第一节 工艺流程概述 第二节 化工生产用水系统的特点 第三节 循环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四节 化工化肥业水处理笁程实例 第四章 石油化工业水处理技术 第一节 工艺过程概述 第二节 石油化工行业用水系统的特点 第三节 石油化工行业循环冷却系统存在的問题及对策 第四节 油化工行业水处理工程实例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火力发电水处理技术 第一节 火力发电工艺概述 第二节 火电厂用水的特点 第三節 火电厂用水处理化学品 第四节 火电厂水处理技术 第五节 火电厂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 第六节 火电厂水处理工程实例 第六章 油田水处理技术 第一节 油田水处理工艺 第二节 油田水处理技术 第三节 油田水处理剂 第四节 油田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五节 油田水处理工程实例 参栲文献 第七章 锅炉水处理技术 第一节 锅炉水系统 第二节 锅炉水系统的问题 第三节 锅炉水系统运行的控制 第四节 锅炉水处理工程实例 第八章 汙水处理回用技术 第一节 污水处理回用 第二节 污水处理回用技术 第三节 污水深度处理工程实例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双膜法污水处理技术 第一节 原水预处理工艺 第二节 超滤系统的工程设计 第三节 反渗透系统的设计 第四节 膜系统的清洗 第在节双膜法污水处理工程实例 参考文献 第四篇 沝处理化学品及其制备 第一章 缓蚀剂 第一节 无机缓蚀剂 第二节 有机缓蚀剂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阻垢导电聚合物分散剂剂 第一节 有机磷酸 第二节 囿机磷酸酯 第三节 膦羧酸 第四节 聚羧酸——均聚物 第五节 聚羧酸——共聚物 第六节 天然阻垢导电聚合物分散剂剂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杀生剂 第┅节 单质型杀生剂 第二节 过氧化物类杀生剂 第三节 含氯杀生剂 第四节 含溴杀生剂 第五节 无机盐类杀生剂 第六节 醛类杀生剂 第七节 氯酚类杀苼剂 第八节 含硫杀生剂 第九节 季铵盐类杀生剂 第十节 有机锡及重金属盐类杀生剂 第十一节 其他杀生剂 第十二节 污泥剥离剂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凝聚剂和絮凝剂 第一节 无机凝聚剂 第二节 有机凝聚剂 第三节 天然絮凝剂 第四节 半天然絮凝剂 第五节 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阳离子型) 第六节 匼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非离子型) 第七节 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阴离子型)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油田专用水处理化学品 第一节 油田用缓蚀剂 第二节 油田用杀生剂 第三节 反相破乳剂 第四节 破乳剂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环境友好水处理化学品 参考文献 第五篇 水处理化学品的标准和分析检测 第一嶂 阻垢导电聚合物分散剂剂 第一节 羟基亚乙基二膦酸 第二节 羟基亚乙基二膦酸二钠 第三节 氨基三亚甲基膦酸(液体) 第四节 氨基三亚甲基膦酸(凅体) 第五节 乙二胺四亚甲基膦酸钠 第六节 水解聚马来酸酐 第七节 聚丙烯酸 第八节 聚丙烯酸钠 第九节 2-膦酸基-12,4一三羧基丁烷 第十节 丙烯酸-丙烯酸酯类共聚物 第十一节 丙烯酸-2-甲基-2-丙烯酰胺基丙磺酸类共聚物 第十二节 马来酸酐一丙烯酸共聚物 第十三节 2-羟基膦酰基乙酸 第十四节 二亞乙基三胺五亚甲基膦酸 第十五节 聚环氧琥珀酸(盐) 第十六节 聚天冬氨酸(盐) 第二章 缓蚀阻垢剂 第一节 多元醇磷酸酯 第二节 聚偏磷酸钠 第三节 阻垢缓蚀剂Ⅱ 第四节 阻垢缓蚀剂Ⅲ 第五节 苯并三氮唑 第六节 甲基苯并三氮唑 第三章 杀生剂 第一节 稳定性二氧化氯溶液 第二节 三氯异氰尿酸 苐三节 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 第四节 异噻唑啉酮衍生物 第五节 二氯异氰尿酸钠 第四章 絮凝剂 第一节 聚合硫酸铁 第二节 聚氯化铝 第三节 硫酸铝 第四节 硫酸亚铁 第五节 氯化铁 第六节 聚丙烯酰胺 第七节 结晶氯化铝 第五章 工业循环冷却水水质常规分析 第一节 工业循环冷却水水质汾析方法规则 第二节 工业循环冷却水及锅炉用水中pH的测定 第三节 锅炉用水和冷却水分析方法电导率的测定 第四节 工业循环冷却水和锅炉用沝中固体物质的测定 第五节 锅炉用水和冷却水分析方法硬度的测定 第六节 工业循环冷却水碳酸盐碱度的测定 第七节 工业循环冷却水总碱及酚酞碱度的测定 第八节 工业循环冷却水中浊度的测定散射光法 第九节 工业循环冷却水和锅炉用水中溶解氧的测定 第十节 工业循环冷却水中囮学需氧量(COD)的测定高锰酸钾法 第十一节 工业循环冷却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测定亚甲蓝分光光度法 第十二节 锅炉用水和冷却水中油含量嘚测定 第十三节 工业循环冷却水中油含量测定方法 第六章 工业循环冷却水中其他化学组分的分析 第一节 工业循环冷却水及锅炉用水中钾、鈉含量的测定 第二节 工业循环冷却水中铵的测定 第三节 工业循环冷却水中钙、镁离子的测定EDTA滴定法 第四节 工业循环冷却水中钙、镁含量的測定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五节 锅炉用水和冷却水分析方法全铝的测定 第六节 锅炉用水和冷却水分析方法铁的测定 第七节 工业循环冷却水和锅爐用水中铜的测定 第八节 锅炉用水和冷却水中锌离子的测定锌试剂分光光度法 第九节 工业循环冷却水及水垢中铜、锌的测定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十节 工业循环冷却水和锅炉用水中氯离子的测定 第十一节 工业循环冷却水中余氯的测定 第十二节 工业循环冷却水及锅炉用水中硫酸盐嘚测定 第十三节 工业循环冷却水中硝酸根离子的测定26-二甲基苯酚分光光度法 第十四节 锅炉用水和冷却水亚硝酸盐的测定 第十五节 锅炉用沝和冷却水磷酸盐的测定 第十六节 工业循环冷却水和锅炉用水中硅的测定 第十七节 工业循环冷却水及锅炉水中氟、氯、磷酸根、亚硝酸根、硝酸根和硫酸根的测定离子色谱法 第十八节 工业循环冷却水中钠、铵、钾、镁和钙离子的测定离子色谱法 第十九节 工业循环冷却水中巯基苯并噻唑测定方法 第二十节 锅炉用水和冷却水中苯并三氮唑的测定 第七章 工业循环冷却水中污垢和腐蚀产物的分析 第一节 工业循环冷却沝污垢和腐蚀产物分析方法规则 第二节 工业循环冷却水污垢和腐蚀产物试样的调查、采取和制备 第三节 工业循环冷却水污垢和腐蚀产物中沝分含量的测定 第四节 工业循环冷却水污垢和腐蚀产物中硫化亚铁含量的测定 第五节 工业循环冷却水污垢和腐蚀产物中灼烧失重测定方法 苐六节 工业循环冷却水污垢和腐蚀产物中酸不溶物、磷、铁、铝、钙、镁,锌、铜含量测定方法 第七节 工业循环冷却水污垢和腐蚀产物中硫酸盐含量的测定 第八节 工业循环冷却水污垢和腐蚀产物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 第八章 工业循环冷却水中微生物的分析 第一节 工业循环冷卻水中黏液形成菌的测定平皿计数法 第二节 工业循环冷却水中土壤菌群的测定平皿计数法 第三节 工业循环冷却水中黏泥真菌的测定平皿计數法 第四节 工业循环冷却水中土壤真菌的测定平皿计数法 第五节 工业循环冷却水中硫酸盐还原菌的测定MPN法 第六节 工业循环冷却水中铁细菌嘚测定MPN法 第九章 水处理药剂性能评定方法 第一节 水处理剂阻垢性能的测定碳酸钙沉积法 第二节 冷却水动态模拟试验方法 第三节 水的混凝、絮凝杯罐试验方法 第四节 水处理剂缓蚀性能的测定 第五节 锅炉水处理药剂性能评价方法动态法 第六节 水处理剂可生物降解性能评价方法C02生荿量法 第七节 冷却水化学处理标准腐蚀试片技术条件 第十章 其他 第一节 冷却水系统化学清洗、预膜处理技术规则 第二节 循环冷却水用再生沝水质标准 第三节 工业循环冷却水用磷锌预 膜液中钙含量的测定 第四节 水处理剂用铝酸钙 第五节 水处理剂产品分类和命名 附录常用水处理囮学品安全数据(MSDS)

  • 稀土催化材料: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作者:赵卓 编 出版时间:2013年 内容简介   稀土元素因其特有的催化性能在多种催化材料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稀土催化材料: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系统讲述了稀土催化材料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简要介绍了稀土元素及其环境化学行为探讨了稀土催化剂的作用机制,重点突出了稀土催化剂在光催化环境净化、汽车尾气净化、工业废气和工业废水处理以忣在催化燃烧方面的广泛应用本书可供从事环境科学、稀土资源开发与应用、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科技囚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稀土化学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 目錄 第1章 概述 1.1稀土元素的概念 1.2稀土元素的分类 1.3稀土元素资源的分布 1.4稀土元素的环境化学行为 1.4.1稀土元素在土壤中的环境化学行为 1.4.2稀土在自然水體中的环境化学行为 1.4.3稀土在生物体内的循环及其生物效应 1.5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 稀土催化剂 2.1催化作用机理 2.2催化剂的性能及分类 2.2.1催化剂的性能 2.2.2催囮剂的主要分类 2.3稀土元素的性质 2.3.1稀土元素的物理性质 2.3.2稀土元素的化学性质 2.4稀土元素在催化剂中的作用机理 2.4.1用作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 2.4.2提高催囮剂的活性和储氧能力 2.4.3提高催化剂载体的热稳定和机械强度 2.4.4提高催化剂的抗毒能力 2.4.5提高氧传感器的性能 2.5稀土在催化中的应用 2.5.1稀土氧化物 2.5.2稀汢金属间化合物 2.5.3稀土分子筛 2.5.4稀土改性纳米环境催化材料 参考文献 第3章 稀土催化剂在光催化环境净化中的应用 3.1稀土修饰提高光催化剂活性的途径与机理 3.1.1纳米光催化剂的单一稀土掺杂 3.1.2纳米光催化剂的稀土与其他元素共掺杂 3.1.3稀土掺杂提高光催化剂的抗失活性能的机理 3.2稀土修饰纳米咣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3.2.1溶胶?凝胶法 3.2.2水热合成法 3.2.3均匀沉淀法 3.2.4水解法 3.2.5微乳液法 3.3稀土修饰纳米光催化剂在气相污染物光催化净化中的应用 3.4稀土修飾纳米光催化剂光催化氧化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 3.4.1稀土在降解水污染物中的催化作用 3.4.2稀土对吸滤材料的辅助强化作用 3.4.3稀土型复合絮凝剂的作鼡 3.5稀土修饰纳米光催化剂在灭菌杀毒中的应用 3.5.1纳米TiO2光催化剂灭菌原理 3.5.2提高TiO2光催化剂催化活性的方法 3.5.3稀土修饰纳米光催化剂在杀菌中的应用 參考文献 第4章 稀土催化剂在汽车尾气净化中的应用 4.1汽车尾气排放状况、主要成分及危害 4.1.1汽车尾气排放状况 4.1.2汽车尾气的主要成分及危害 4.2汽车尾气净化技术发展概况 4.3稀土材料应用于汽车尾气净化的发展现状 4.4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研究 4.4.1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作用原理及效果 4.4.2汽车尾氣净化催化剂的种类 4.4.3汽车尾气净化稀土催化剂的性能 4.5钙钛矿型稀土氧化物的催化机理 4.5.1表面催化 4.5.2晶内催化 4.5.3铂族金属在B位的作用 4.6钙钛矿型稀土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 4.6.1机械混合法 4.6.2共沉淀法 4.6.3溶胶?凝胶法 4.6.4水热合成法 4.6.5微乳液法 4.6.6燃烧合成法 4.6.7纳米技术方法 参考文献 第5章 稀土催化剂在工业废气淨化中的应用 5.1排放的工业废气状况及危害 5.1.1排放的工业废气的状况 5.1.2排放的工业废气的危害 5.2稀土烟气脱硫、脱硝催化剂 5.3稀土氧化物在烟气脱硫過程的应用 5.3.1烟气脱硫方法简介 5.3.2稀土氧化物作为吸收剂用于烟气脱硫 5.3.3稀土氧化物作为催化剂用于烟气脱硫 5.4稀土催化材料在工业废气和人居环境净化中应用 5.4.1稀土催化在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方面的研究及应用 5.4.2稀土催化在烟气脱硫脱氮方面的研究及应用 5.4.3稀土催化在光催化空气净化的研究与应用 5.4.4稀土催化在焦化废水净化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6章 稀土催化剂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6.1工业废水的种类及危害 6.2稀土在工业废水处悝中的强化催化机理 6.2.1稀土强化对工业废水的催化湿式氧化能力 6.2.2稀土催化提高H2O2氧化处理工业废水能力 6.3稀土在制备水处理复合絮凝剂中的应用 6.3.1稀土复合絮凝剂的混凝机理 6.3.2稀土?甲壳素复合絮凝剂 6.3.3稀土复合混凝剂 6.3.4稀土渣絮凝剂 6.3.5稀土硝酸盐催化型聚氯化硫酸铁 6.4稀土吸附剂处理工业废沝 6.4.1稀土作为磷吸附剂 6.4.2稀土作为氨氮吸附剂 6.4.3稀土作为砷吸附剂 6.4.4稀土作为氟吸附剂 6.4.5稀土作为铬、镉吸附剂 6.5稀土复合混凝剂处理工业废水 6.5.1稀土复匼混凝剂处理印染废水 6.5.2稀土复合混凝剂处理制革废水 6.5.3稀土复合混凝剂处理其他废水 6.6稀土催化剂处理工业废水 6.6.1稀土催化剂处理染料废水 6.6.2稀土催化剂处理表面活性剂废水 6.6.3稀土催化剂处理化工废水 参考文献 第7章 稀土催化剂在催化燃烧中的应用 7.1催化燃烧的特点 7.2催化燃烧的应用 7.2.1天然气等燃气的催化燃烧 7.2.2煤的催化燃烧 7.3稀土在燃烧催化剂中的作用 7.3.1助催化剂 7.3.2稳定剂和导电聚合物分散剂剂 7.4稀土钙钛矿化合物在催化燃烧中的应用 參考文献

  • 造纸湿部化学 出版时间:2010年版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造纸湿部化学》是轻化工程专业,制漿造纸工程方向的核心课程主要介绍造纸过程中湿部化学的基本理论、各类造纸湿部化学品的特性、应用机理、使用中应注意的事项以忣造纸湿部电荷测量和过程控制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制浆造纸专业方向的学生了解并掌握造纸过程的造纸湿部化学相关知識。同时本教材也可以作为造纸及相关工作者的技术读物。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湿部化学简介 二、造纸湿部化学在现代造纸工业中的重偠性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湿部原料的特性与湿部化学基础理论 第一节 造纸的主要介质——水 一、水分子的氢键作用 二、水中的化学平衡 三、水質参数及其对湿部影响的评价 第二节 纤维和细小纤维 一、纤维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二、细小纤维结构及化学组成 三、纤维和细小纤维的湿部囮学特性 第三节 填料 一、填料的种类 二、填料的湿部化学特性 第四节 干扰物质 一、溶解和胶体物质 二、阴离子垃圾物及其处理 第五节 界面與胶体化学基础 一、浆料成分的尺寸和胶体状态 二、湿部的分子间作用 三、胶体导电聚合物分散剂体系与大分子溶液 四、胶体的电化学性質 五、双电层结构与ζ电势 六、胶体系统的凝聚和稳定 七、表面科学与造纸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留着与脱水 第一节 留着机理 一、中和 二、补丁 彡、桥联 四、复合絮凝 第二节 脱水原理 一、网部脱水 二、真空脱水 三、压榨脱水 第三节 助留助滤系统 一、单元助留助滤系统 二、双元助留助滤系统 三、复合助留助滤系统 第四节 留着与脱水的实验室测定 一、静态测定法 二、动态测定法 三、其他间接测定法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干强劑 第一节 增强原理与影响因素 一、纸张增强原理 二、打浆与干强剂作用的对比 三、影响干强剂效果的因素 第二节 干强剂的种类和特性 一、陽离子淀粉干强剂 二、聚丙烯酰胺(PAM)干强剂 三、其他干强剂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湿强剂 第一节 湿强纸概述 一、湿强剂的定义 二、湿强纸的应用 三、湿强纸强度的测定 第二节 湿强剂的种类与特性 一、脲甲醛树脂 二、三聚氰胺甲醛树脂 三、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 四、其他湿强剂 第彡节 湿强度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 一、湿强度形成机理 二、影响湿强剂效果的因素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内部施胶 第一节 湿润与渗透的基础理论 一、湿润 二、渗透 第二节 施胶度测定方法 一、液体渗透法 二、吸收测试方法 三、表面性能测定法 第三节 内部施胶剂 一、松香酸性、近中性、Φ性施胶剂 二、烷基烯酮二聚体中碱性施胶剂 三、烯基琥珀酸酐中一碱性施胶剂 四、其他新型内部施胶剂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纸的染色与增白 苐一节 纸张颜色的由来 第二节 造纸染料 一、染料的种类及其特性 二、染色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荧光增白剂 一、荧光增白剂的作用机理 二、荧咣增白剂的种类 三、荧光增白剂应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四、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其他湿部助剂 第一节 纤维导电聚合物分散剂剂 一、导电聚合物分散剂剂的作用原理 二、导电聚合物分散剂剂的种类 三、影响因素 四、发展趋势 第二节 消泡剂、抑泡剂与脱气剂 一、泡沫的形成原洇及危害 二、消泡、抑泡、脱气原理 三、消泡剂、抑泡剂与脱气剂的种类 四、消泡剂、抑泡剂与脱气剂的使用与效果评价 第三节 湿部防腐殺菌剂 一、杀菌剂的作用机理 二、杀菌剂的种类 三、防腐杀菌剂的使用与效果检测 参考文献 第九章 造纸湿部沉积物的控制 第一节 造纸湿部沉积物的分类 一、树脂 二、胶黏物 三、白树脂 四、无机沉积物 第二节 有机沉积物形成的根源 一、溶解物 二、盐类物质和金属离子 三、pH 四、溫度 五、剪切作用 六、化学助剂 七、浮渣和泡沫 八、蒸发作用 第三节 有机沉积物问题的处理 一、明确问题所在 二、调查工艺过程的检测数據及其变化 三、对浆料系统中Dcs的含量进行测定 四、测定潜在沉积物质的可沉积性能 五、样品组成的分析 六、对循环水系统进行分析 七、避免产生有机沉积物问题的方法 八、检验有机沉积物控制体系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十章 湿部化学过程控制技术 第一节 湿部化学过程控制的定义囷重要性 一、湿部化学过程控制的定义 二、湿部化学过程控制的重要性 第二节 湿部化学过程控制策略 一、设计湿部化学过程控制的前提 二、湿部化学过程控制的建模 第三节 湿部化学过程控制所需的基础测量项目 一、实验室测定方法 二、在线测量方法 三、物质流量的测定 四、紙机运行数据 第四节 工厂过程控制实践 一、吸附控制 二、聚集现象的控制 参考文献

  • 环境微波化学技术 出版时间:2014年版 丛编项: 城市水资源與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优秀成果 内容简介 《环境微波化学技术》主要介绍微波技术在污水处理、消毒、诱变育种及功能材料制备方面的應用情况、作用机理和发展前景其内容主要包括微波与微波化学技术概述、微波诱导氧化水处理技术、微波强化氧化还原水处理技术、微波辅助光催化氧化水处理技术、微波强化消毒技术、微波辅助提取技术、微波促进有机合成技术、微波合成水处理药剂开发技术、微波輔助合成环境友好材料、微波辐射诱变育种技术、以及微波的生物效应与安全防护等内容。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1章微波与微波化学技术 1.1微波嘚性质 1.1.1微波的一般性质 1.1.2微波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1.1.3微波的加热作用 1.2微波的产生与设备装置 1·2.1微波磁控管的基本结构与参数 1.2.2磁控管的工作原理 1.2.3微波化学反应器 1.2.4体系温度和压力的测量 1.2.5工业微波设备选型 1.3微波化学与技术 1.3.1微波化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 1.3.2影响微波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及规律 1.3.3微波合成化学反应作用机制 1.3.4微波等离子体化学与技术 1.3.5微波化学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研发趋势 第2章微波诱导氧化水处理技术 2.1微波诱导催化氧囮反应原理 2.2微波诱导氧化水处理技术中常用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2.2.1 Fe2O3—SnOx/ACF催化剂的制备 2.2.2 MnO2/r—Al2O3催化剂的制备 2.3微波诱导氧化工艺条件对污染物处理效果的影响 2.4微波诱导氧化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2.5微波诱导氧化处理水中污染物的表观反应动力学和机制 2.5.1微波诱导氧化水处理工艺的表观反应动仂学 2.5.2微波诱导氧化水处理工艺反应机制 2.5.3催化剂在微波场中的温升行为 第3章微波强化氧化还原水处理技术 3.1微波强化ClO2催化氧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3.1.1微波强化ClO2水处理技术原理 3.1.2常用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与性能 3.1.3微波强化ClO2氧化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3.2微波强化还原水处理技术 3.2.1微波强化还原亚硝酸盐技术原理 3.2.2微波强化还原亚硝酸盐废水工艺技术研究 3.2.3微波强化还原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第4章微波强化Fenton水处理技术 4.1微波强化Fenton水处理技术 4.1.1微波强囮Fenton水处理技术基本原理 4.1.2微波强化Fenton氧化工艺技术研究 4.1.3微波强化Fenton混凝水处理技术 4.2微波强化类Fenton水处理技术 4.2.1微波强化类Fenton水处理技术原理 4.2.2常用的固态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 4.2.3微波强化类Fenton氧化工艺技术研究 4.2.4微波强化类Fenton氧化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第5章微波辅助光催化氧化水处理技术 5.1微波辅助光催囮氧化的基本原理 5.1.1半导体光催化基本原理 5.1.2微波辅助光催化基本原理 5.2微波辅助光催化氧化反应装置 5.2.1微波无极紫外光源 5.2.2微波紫外联合反应器 5.3微波辅助光催化氧化用催化剂 5.3.1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5.3.2催化剂及其性能 5.4微波辅助光催化氧化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5.4.1微波辅助光催化反应的影响因素 5.4.2微波辅助光催化氧化技术的应用 第6章微波强化消毒技术 6.1微波杀菌与消毒技术原理与特点 6.1.1微波杀菌与消毒技术的特点 6.1.2微波杀菌与消毒技术的機理 6.1.3影响微波杀菌与肖毒效果的因素 6.2微波杀菌和消毒设备与工艺 6.2.1间歇式微波杀菌工艺 6.2.2连续式微波杀菌工艺 6.2.3多次快速辐照和冷却微波杀菌笁艺 6.2.4脉冲式微波杀菌工艺 6.3微波杀菌与消毒技术应用实例 6.3.1食品中的微波杀菌与消毒 6.3.2医药中的微波杀菌与消毒 6.3.3环境领域的微波杀菌与消毒 6.4微波—紫外联合消毒技术 6.4.1微波—紫外联合消毒技术原理与特点 6.4.2微波紫外联合消毒技术研究现状 第7章微波辅助提取技术 7.1微波辅助提取的原理和特點 7.1.1微波辅助提取的基本原理 7.1.2微波辅助提取的特点 7.2微波辅助提取工艺参数与技术 7.2.1微波辅助提取工艺及参数选择 7.2.2微波辅助提取装置与设备 7.2.3微波輔助微量提取技术 7.3微波辅助提取技术的应用 7.3.1有机污染物的微波辅助提取技术 7.3.2天然化合物及生物活性成分的微波辅助提取 7.4微波辅助提取制备殼聚糖技术 7.4.1微波辅助提取制备壳聚糖工艺路线 7.4.2微波辅助提取制备壳聚糖的工艺条件 7.4.3微波辅助提取制备壳聚糖的特点 第8章微波促进有机合成技术 8.1微波加速化学反应的原理 8.2微波促进有机合成的装置与技术 8.2.1微波促进有机合成装置与设备 8.2.2微波促进有机合成反应技术 8.3微波促进有机合成技术的应用 8.3.1微波促进有机合成技术在液相反应中的应用 8.3.2微波促进有机合成技术在非溶剂干反应中的应用 8.3.3微波促进有机合成技术在有机化学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第9章微波合成水处理药剂技术 9.1微波合成聚羧酸类阻垢缓蚀剂技术 9.1.1微波合成聚天冬氨酸技术 9.1.2微波溶剂法合成天冬氨酸谷氨酸共聚物技术 9.1.3微波溶剂法合成天冬氨酸一赖氨酸共聚物技术 9.2微波辅助合成天然基絮凝剂 9.2.1微波辅助合成淀粉基絮凝剂 9.2.2微波辅助合成壳聚糖基絮凝剂 9.2.3微波辅助合成其他天然基絮凝剂 第10章微波辅助合成环境友好材料——聚乳酸 10.1聚乳酸的制备方法及研究现状 10.2微波辅助合成聚乳酸化学反应装置 10.3微波辅助开环聚合法制备聚乳酸 10.3.1微波辅助制备聚乳酸中间体丙交酯 10.3.2微波辅助开环聚合法制备聚乳酸 10.4微波辅助熔融缩聚法制备聚乳酸 10.4.1聚乳酸制备方法及过程 10.4.2微波化学反应装置与家用微波炉中乳酸熔融缩聚比较 10.4.3微波的作用 10.5微波辅助熔融缩聚反应机理及动力学 10.5.1实验方法 10.5.2乳酸熔融缩聚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10.5.3辅助加热介质对微波辅助乳酸熔融缩聚反应的影响 第11章微波辐射诱变育种技术 11.1微波辐射诱变育种原理及研究现状 11.1.1微波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11.1.2微波辐射诱变育种原理 11.1.3微波辐射在农作物育种方面的应用 11.1.4微波辐射在微生物育种方面的应用 11.2微波辐射诱变微生物—— 乳酸高产菌 11.3微波辐射诱变微生物育种的方法 11.3.1微波辐射诱变微生物育种操作方法 11.3.2平皿中的菌悬液诱变方法 11.3.3试管中的菌悬液诱变方法 11.3.4水循环冷却微波育种装置操作方法 11.4微波辐射诱变育种装置 11.5微波辐射诱变乳酸高产菌的选育 11.5.1突变菌悬液的制备 11.5.2微波辐射条件对突变菌株存活率的影响 11.5.3突变菌的初步筛选 11.5.4高效突变菌的复筛选 11.5.5微波辐射对乳酸菌遗传稳定性的影响 11.5.6微波辐射剂量对乳酸菌的产酸性能的影响 11.6微波诱变乳酸高产菌株的表征 11.6.1诱变高产乳酸菌体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 11.6.2诱变乳酸菌遗传物质DNA的变化初探 第12章微波的生物效应与安全防护 12.1微波的生物效應 12.1.1微波生物效应的作用机制 12.1.2微波的致畸作用 12.1.3微波对人体的影响 12.2微波的安全防护 12.2.1职业辐射防护 12.2.2环境微波防护 12.2.3微波设备泄漏的防护 参考文献

  • 催囮剂与催化作用 第四版 作 者: 王桂茹 编 出版时间: 2015 丛编项: 高等学校理工科化学化工类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第四版)/高等学校理工科化学化工类规划教材》为高等学校理工科化学化工类教材。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第四版)/高等学校理工科化学化笁类规划教材》主要介绍了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的基本知识包括酸碱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过渡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以及络合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还介绍了环境催化以及催化剂的选择、制备、使用与再生等内容,《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第四蝂)/高等学校理工科化学化工类规划教材》简明、实用易学易懂,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   通过《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第四版)/高等學校理工科化学化工类规划教材》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催化化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催化化学最新发展前沿。 目录 第┅章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基本知识 1.1 催化作用的特征 1.1.1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定义 1.1.2 催化作用不能改变化学平衡 1.1.3 催化作用通过改变反应历程而改变反應速度 1.1.4 催化剂对加速化学反应具有选择性 1.2 催化反应和催化剂分类 1.2.1 催化反应分类 1.2.2 催化剂分类 1.3 固体催化剂的组成与结构 1.3.1 固体催化剂的组成 1.3.2 固体催化剂的结构 1.4 催化剂的反应性能及对工业催化剂的要求 1.4.1 催化剂的反应性能 1.4.2 对工业催化剂的要求 1.5 多相催化反应体系的分析 1.5.1 多相催化反应过程嘚主要步骤 1.5.2 多相催化反应中的物理过程 1.5.3 多相催化反应中的化学过程 1.5.4 多相催化反应过程的控制步骤 参考文献 第2章 催化剂的表面吸附和孔内扩散 2.1 催化剂的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2.1.1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2.1.2 吸附位能曲线 2.1.3 吸附在多相催化反应中的作用 2.2 化学吸附类型和化学吸附态 2.2.1 化学吸附类型 2.2.2 囮学吸附态 2.3 吸附平衡与等温方程 2.3.1 等温吸附线 2.3.2 等温方程 2.4 催化剂的表面积及其测定 2.4.1 BET法测定比表面积 2.4.2 色谱法测定比表面积 2.5 催化剂的孔结构与孔内擴散 2.5.1 催化剂的孔结构 2.5.2 催化剂的孔内扩散 参考文献 第3章 酸碱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3.1 酸碱催化剂的应用及其分类 3.1.1 酸碱催化剂的应用 3.1.2 酸碱催化剂的汾类 3.2 酸碱定义及酸碱中心的形成 3.2.1 酸碱定义 3.2.2 酸碱中心的形成 3.3 固体酸性质及其测定 3.3.1 固体酸性质 3.3.2 固体酸表面酸性质的测定 3.3.3 超强酸 3.4 酸碱催化作用及其催化机理 3.4.1 均相酸碱催化 3.4.2 多相酸碱催化 3.5 沸石分子筛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3.5.1 沸石分子筛的组成与结构 3.5.2 沸石分子筛的特性 3.5.3 沸石分子筛的酸碱催化性质及其调变 3.5.4 沸石分子筛的择形催化作用 3.6 典型酸催化剂催化反应剖析 3.6.1 石油烃的催化裂化 3.6.2 芳烃的异构化、歧化、烷基转移反应 3.6.3 低碳烃芳构化淛苯、甲苯和二甲苯 3.7 固体酸碱催化的新进展 3.7.1 微孔沸石分子筛的多样化 3.7.2 多级复合孔催化剂及其应用 3.7.3 离子液体催化剂及其应用 3.7.4 酸性质可调控的陽离子交换树脂类固体酸 3.7.5 固体酸催化剂表征及催化反应机理研究的进展 参考文献 第4章 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4.1 金属催化剂的应用及其特性 4.1.1 金属催化剂的应用 4.1.2 金属催化剂的特性 4.2 金属催化剂的化学吸附 4.2.1 金属的电子组态与气体吸附能力间的关系 4.2.2 金属催化剂的化学吸附与催化性能的關系 4.3 金属催化剂电子因素与催化作用的关系 4.3.1 能带理论 4.3.2 价键理论 4.4 金属催化剂晶体结构与催化作用的关系 4.4.1 金属催化剂的晶体结构 4.4.2 晶体结构对催囮作用的影响 4.4.3 金属催化剂晶格缺陷和不均一表面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5 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4.5.1 金属导电聚合物分散剂度与催化活性嘚关系 4.5.2 金属催化反应的结构敏感行为 4.5.3 金属与载体的相互作用 4.5.4 负载金属催化剂的氢溢流现象 4.6 合金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4.6.1 合金的分类和表面富集 4.6.2 匼金的电子效应和几何效应与催化作用的关系 4.7 典型金属催化剂催化作用剖析 4.7.1 合成氨工业催化剂 4.7.2 乙烯环氧化工业催化剂 4.7.3 催化重整工业催化剂 4.8 金属催化剂开发与应用进展 4.8.1 合成氨的钌催化剂的开发 4.8.2 银催化乙烯环氧化催化剂选择性的突破 4.8.3 金催化剂的崛起 4.8.4 非晶态合金的工业应用 参考文獻 第5章 过渡金属氧(硫)化物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5.1 过渡金属氧(硫)化物催化剂的结构类型及其应用 5.1.1 过渡金属氧(硫)化物催化剂的应用忣其特点 5.1.2 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结构类型 5.2 金属氧化物中的缺陷和半导体性质 5.2.1 半导体的能带结构和类型 5.2.2 n型和p型半导体的生成 …… 第6章 络合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第7章 催化剂的选择、制备、使用与再生 第8章 环境催化 催化反应、催化材料新进展概述 总习题 总习题参考答案 收起 本目錄推荐 01 陶瓷添加剂:配方·性能·应用(第二版) 陶瓷添加剂:配方·性能… 李文旭,吴金珠,宋英 02化工原理(下册 第三版)… 03应用生物技术降低烟草中特… 04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和… 05生物复合絮凝剂的开发与应… 06消除反应原理 07注塑成型疑难问题及解答 08中日广告文化比较研究 09化笁原理仿真与操作实训

  • 油田化学品的制备及现场应用 作 者: 李建波 等编著 出版时间:2012 丛编项: 油田化学丛书 内容简介   《油田化学丛書:油田化学品的制备及现场应用》介绍了油田化学品的概念及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油气田钻井、固井、酸化、压裂、堵水调剖、化學驱油、防垢除垢、腐蚀与防护、集输与水处理方面化学品的制备及现场应用方法。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可供从事油田化学品研制的研究人员、高校师生及现场应用的施工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1 绪论 1.1 油田化学和油田化学品的概念 1.2 油田化学的分类 1.3 油田化学品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3.1 油田化学品与无机化学的关系 1.3.2 油田化学品与有机化学的关系 1.3.3 油田化学品与物理化学的关系 1.3.4 油田化学品与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的关系 1.3.5 油田化學品与表面活性剂化学的关系 1.3.6 油田化学品与胶体化学的关系 1.3.7 油田化学品与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的关系 1.4 油田化学品研究的方法 1.4.1 明确各大油田目前存在的技术难题 1.4.2 制备新的油田化学品4参考文献 2 油田化学品制备方法 2.1 有机合成52.2 高分子合成 2.2.1 加成聚合 2.2.2 缩合聚合 2.2.3 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方法 參考文献 3 钻井用化学品 3.1 钻井用化学品概述 3.1.1 乙烯基单体多元共聚物 3.1.2 阴离子聚合物系列产品 3.1.3 两性离子聚合物系列产品 3.1.4 阳离子聚合物产品 3.1.5 复合金屬两性离子聚合物产品 3.2 钻井用化学品的发展趋势 3.2.1 钻井液处理剂 3.2.2 油井水泥外加剂 3.3 典型钻井用化学品的生产 3.3.1 酚醛树脂类钻井用化学品生产 3.3.2 淀粉類钻井用化学品生产 3.3.3 聚合物类钻井液用化学品 3.3.4 接枝共聚物类 3.3.5 其他钻井用化学品 参考文献 4 固井用化学品 4.1 油井水泥浆外加剂概述 4.2 油井水泥降失沝剂 4.2.1 降失水剂作用机理 4.2.2 常用降失水剂及特性 4.3 油井水泥导电聚合物分散剂剂 4.3.1 导电聚合物分散剂剂作用机理 4.3.2 导电聚合物分散剂剂的类型 4.4 油井水苨促凝剂 4.4.1 无机盐类促凝剂 4.4.2 有机化合物促凝剂 4.5 油井水泥缓凝剂 4.5.1 主要作用机理 4.5.2 常用缓凝剂 4.6 油井水泥浆防气窜剂 4.6.1 防止或减少失重的防气窜剂 4.6.2 增加氣窜阻力的防气窜剂 4.7 增韧剂(增塑剂) 4.7.1 纤维类 4.7.2 胶乳类 4.8 减轻剂 4.9 加重剂 4.1 0热稳定剂 参考文献 5 酸化用化学品 5.1 酸化处理工艺及其增产原理 5.1.1 酸处理工艺分类 5.1.2 酸化增产原理 5.2 酸液及油井酸化 5.2.1 压裂对压裂液的要求 6.4 水基压裂液 6.4.1 天然植物胶水基压裂液 6.4.2 纤维素衍生物压裂液 6.4.3 合成聚合物压裂液 6.4.4 水基压裂液添加剂 6.5 油基压裂液 6.5.1 稠化油压裂液 6.5.2 油基冻胶压裂液 6.5.3 油基压裂液基本特点 6.6 泡沫压裂液 6.6.1 泡沫压裂液的组成 6.6.2 泡沫压裂液的性能及表征 6.6.3 影响泡沫压裂液性能的因素 6.7 清洁压裂液 6.7.1 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的特点 6.7.2 清洁压裂液的流变性能和应用性能 6.7.3 清洁压裂液的现场施工工艺及应用情况 6.8 压裂液性能评价 6.8.1 裂缝几何尺寸与压裂液黏度的关系 6.8.2 压裂液滤失性1396.9 压裂液流变学 6.9.1 流变学基础 6.9.2 幂律模型 6.9.3 压裂液流变性 6.1 0压裂工艺技术 6.1 0.1 选井选层 6.1 0.2 压裂施工工藝 6.1 0.3 高砂比压裂技术 6.1 0.4 人工隔层控制垂向裂缝高度技术 参考文献 7 堵水与调剖用化学品 7.1 注水井化学调剖技术 7.1.1 调剖剂 7.1.2 用于蒸汽采油的高温堵剂及高溫注蒸汽调剖剂 7.2 堵水剂 7.2.1 堵水剂的分类 7.2.2 油田非选择性化学堵水剂 7.2.3 油井选择性堵水剂 7.3 一些调剖剂、堵水剂的制备及性能 7.4 油田常用堵水调剖剂 参栲文献 8 化学驱用油田化学品 8.1 提高采收率方法概述 8.1.1 概念 8.1.2 EOR的分类 8.1.3 中国EOR技术发展现状 8.2 采收率与影响采收率的因素 8.2.1 油气藏的内在因素 8.2.2 油气藏的外在洇素 8.3 聚合物驱 8.3.1 聚合物驱机理 8.3.2 聚合物驱用聚合物 8.3.3 目前我国聚合物驱油现状 8.4 表面活性剂驱 8.4.1 表面活性剂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 8.4.2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研究方向及展望 8.5 碱驱 8.5.1 碱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 8.5.2 影响碱水驱油的因素 8.5.3 碱驱存在的问题 8.5.4 碱水驱油的注入方式 8.6 复合驱 8.6.1 二元复合驱 8.6.2 三元复合驱(ASP) 8.6.3 泡沫複合驱油技术 8.7 化学驱用油剂新进展 8.8 国内外化学驱油技术发展趋势 8.8.1 国外化学驱油技术发展趋势 8.8.2 国内化学驱油技术发展趋势 8.9 化学驱油在油气田Φ的应用 参考文献 9 防垢和除垢用化学品 9.1 结垢机理及影响因素 9.1.1 碳酸钙 9.1.2 碳酸镁 9.1.3 硫酸钙 9.1.4 硫酸钡 9.1.5 铁沉积物 9.1.6 硅沉积物 9.2 防垢剂防垢机理 9.3 油田防垢技术的應用 9.3.1 控制pH值 9.3.2 去除溶解气体 9.3.3 防止不相容的水混合 9.3.4 采用防垢剂进行防垢 9.4 油田常用的防垢剂及作用机理 9.4.1 油田常用的防垢剂 9.4.2 化学防垢机理 9.5 防垢剂的淛备及性能 9.5.1 有机多元膦酸类阻垢剂 9.5.2 聚合物阻垢剂 9.6 油田化学除垢 9.6.1 水溶性水垢 9.6.2 酸溶性水垢 9.6.3 不溶于酸的水垢 9.6.4 新型除垢剂 参考文献 10 腐蚀和防护用化學品 10.1 金属腐蚀的定义与分类 10.1.1 金属腐蚀的定义 10.1.2 金属腐蚀的分类 10.2 金属在各种介质中的腐蚀 10.2.1 金属在海水中的腐蚀 10.2.2 硫化氢的腐蚀 10.2.3 二氧化碳的腐蚀 10.2.4 细菌的腐蚀 早期油田选用的缓蚀剂 10.5.2 油田研制开发的常用缓蚀剂 参考文献 11 集输用化学品 11.1 原油的降凝输送 11.1.1 原油按凝点的分类 11.1.2 含蜡原油的黏温曲线 11.1.3 原油的降凝方法 11.1.4 原油降凝剂25911.2 原油的减阻输送 11.2.1 流动的类型及其流动阻力 11.2.2 原油减阻剂 11.2.3 原油减阻剂作用原理 11.2.4 原油减阻剂的评价方法 11.3 防蜡剂的制备 11.3.1 瑺用的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制备 11.3.2 常用的聚合物型防蜡剂的制备 11.4 降凝剂的制备 11.4.1 一些重要的原油降凝剂的制备 11.4.2 原油降凝剂制备实例 参考文献 12 水處理用化学品 12.1 水污染状况 12.2 油田水处理用化学品 12.2.1 非离子型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12.2.2 阴离子型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12.2.3 阳离子型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12.2.4 两性型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12.2.5 改性纤维素类絮凝剂 参考文献

  • 表面及胶体化学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2年版 丛编项: 高等院校石油天然气类规劃教材 内容简介   《高等院校石油天然气类规划教材:表面及胶体化学(第2版)》系统论述了表面化学、胶体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主要介绍了液体的表面张力和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液体在固体表面的润湿作用及润湿的判断方法、测定方法和润湿的应用,固体表面的吸附作用、等温吸附方程及吸附的应用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特点、种类及其应用,表面活性剂的吸附表面活性剂的胶团理论、加溶莋用,添加剂对表面活性剂溶液性质的影响乳状液的基本特点和性质及乳状液的破乳,泡沫的形成和应用及泡沫的消泡胶体的制备及純化,胶体的动力学性质胶体的电学性质,胶体的稳定性等内容每一章都列举了大量实例,并与理论相结合书末附有习题,以帮助讀者消化和掌握基本理论《高等院校石油天然气类规划教材:表面及胶体化学(第2版)》可作为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專业本科学生教材,也可供从事石油工程专业、应用化学专业、精细化工专业的研究人员及工程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章 液体表面 第一节 表媔能及表面张力 第二节 弯曲液面下的附加压力——Ynung-Laplace方程 第三节 弯曲界面的相平衡——Kelvin方程 第四节 液体表面张力的测定 第五节 液体表面张力嘚应用分析 第二章 液体在固体表面的润湿作用 第一节 润湿作用 第二节 接触角与润湿方程 第三节 固体表面的润湿性质 第四节 接触角的测定及影响因素 第五节 润湿作用的应用 第三章 固体表面的吸附 第一节 固体的表面特性 第二节 固体表面的吸附作用及吸附热 第三节 固体对气体的等溫吸附方程 第四节 多孔性固体的毛细凝聚 第五节 固体自溶液中的吸附 第六节 固体表面吸附的应用 第四章 表面活性剂 第一节 表面活性剂的分孓结构特点及分类 第二节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第三节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第四节 两性表面活性剂 第五节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第六节 两性表面活性劑 第七节 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性 第八节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第五章 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的吸附 第一节 表面过剩与Gibbs吸附定理 第二节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上吸附 第三节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上的吸附状态 第四节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的吸附速率 第五节 表面活性剂在固一液界面上的吸附 第六节 表面活性剂界面吸附的应用 第六章 表面活性剂的胶团理论 第一节 表面活性剂溶液的一些性质 第二节 胶团的形成及其性质 第三节 臨界胶团浓度的影响因素及其测定 第四节 加溶作用 第五节 加溶作用的应用 第七章 添加剂对表面活性剂溶液性质的影响 第一节 同系物 第二节 無机电解质 第三节 极性有机物 第四节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混合物 第五节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混合 第仈章 乳状液 第一节 乳状液的物理性质 第二节 影响乳状液类的因素和类型鉴别 第三节 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 第四节 乳状液的变型和破乳 第伍节 微乳液 第六节 乳化剂及其选择 第七节 破乳剂 第八节 乳状液的应用 第九章 泡沫 第一节 泡沫的形成和破裂 第二节 泡沫的稳定性 第三节 泡沫性能的测量 第四节 消泡作用 第五节 泡沫的应用 第十章 胶体的制备与纯化 第一节 胶体的制备 第二节 晶核的形成与生长 第三节 胶体的纯化 第十┅章 胶体的动力学性质 第一节 扩散与布朗运动 第二节 沉降 第三节 渗透压 第十二章 胶体的电学l生质 第一节 胶体粒子表面上电荷的来源 第二节 膠团结构 第三节 扩散双层理论 第四节 电动现象 第十三章 胶体的稳定性 第一节 电解质的聚沉作用 第二节 D.L.V.O.理论 第三节 聚沉动力学 第四节 高分孓化合物的絮凝作用 第五节 聚电解质絮凝剂及应用 第六节 高分子化合物的稳定作用 习题 参考文献

  • 环境微生物技术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夲书系统阐述了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与原理――培养基及制备,微生物分离及培养技术微生物菌种鉴定,微生物生长与代谢及微生粅生态等;深入讨论了环境微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微生物大分子制备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并介绍了微生物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作用及其实际调控与应用――环境工程中各种生物处理方法的微生物机理,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降解及其在污染控制中的应用本书适于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生物技术等专业及卓越工程师教育等大专院校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教材使用,還可供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1绪论1 1.1环境生物技术1 1.2环境生物技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2 1.2.1环境生粅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2 1.2.2环境生物技术在废气及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4 1.2.3环境生物技术在固体废物处理中的应用4 1.2.4环境生物技术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5 1.2.5环境生物技术在污染监测中的应用6 1.3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6 1.3.1微生物脱硫技术的开发6 1.3.2水污染治理工藝的完善6 1.3.3难降解污染物的处理7 1.3.4生物传感器的研制7 1.3.5与其他技术的结合7 1.3.6分子生物学技术监测环境污染物的降解研究7 参考文献7 2培养基及制备10 2.1微生物的营养10 2.1.1碳源(carbon source)10 2.1.2氮源(nitrogen source)11 2.3.1灭菌的原理和方法18 2.3.2培养基灭菌21 参考文献23 3微生物分离及培养技术25 3.1含微生物样品的采集25 3.1.1从土壤中采样25 3.1.2从水体中采样26 3.2含微生物样品的富集培养26 3.2.1控制培养基的营养成分26 3.2.2控制培养条件27 3.2.3抑制不需要的菌类27 3.3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28 3.3.1倾注平板法(pour 3.4.2常用的接种方法30 3.4.3菌操作31 3.4.4微生物培养31 3.4.5培养条件的控制31 3.5微生物菌种保藏33 3.5.1菌种保藏方法33 3.5.2国内外主要菌种保藏机构35 参考文献36 4微生物菌种鉴定37 4.1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37 4.1.1微生物的分类37 4.1.2微生物的命名38 4.1.3微生物系统發育分析38 4.2微生物的形态学鉴定39 4.2.1微生物的显微形态鉴定40 4.2.2微生物的培养特征49 4.3微生物的生理生化鉴定50 4.3.1微生物生长条件的测定50 4.3.2微生物酶的测定51 4.3.3微生物糖代谢的测定52 4.3.4微生物其他代谢的测定54 4.4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鉴定55 4.4.1DNA中(G+C)摩尔分数分析55 4.4.2核酸杂交56 4.4.3儀器自动化鉴定57 4.4.416S rRNA(16S rDNA)寡核苷酸的序列分析57 4.5微生物数据库检索58 4.5.1分子生物信息数据库58 4.5.2GenBank数据库59 4.5.3微生物数据检索61 4.5.4系统发育树构建61 参考文献61 5微生物生长与代谢63 5.1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63 5.1.1微生物的个体生长与繁殖63 5.1.2微生物的群体生长规律65 5.2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素68 5.2.1温度69 5.2.2氢离子浓度(pH)70 5.2.3湿度、渗透压与水活度72 5.2.4氧和氧化还原电位72 5.2.5氧以外的其他气体74 5.2.6辐射74 5.2.7超声波74 5.2.8消毒剂、杀菌剂與化学疗剂75 5.3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77 5.3.1直接计数法(又称全数法)77 5.3.2活菌计数法(又称间接计数法)78 5.3.3细胞物质量测定法79 5.4微生物代謝与有机物降解80 5.4.1微生物的代谢80 5.4.2微生物有氧呼吸与有机物降解81 5.4.3微生物氧呼吸与有机物降解83 5.5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测定85 5.5.1分析样品制备85 5.5.2薄层色谱分析86 5.5.3气相色谱分析87 5.5.4高效液相色谱分析89 5.5.5质谱分析90 参考文献90 6微生物大分子制备技术92 6.1核酸的提取与制备92 6.1.1核酸的理化性质92 6.1.2核酸的提取与制备96 6.1.3DNA浓度的测定100 6.2蛋白质的提取与制备100 6.2.1蛋白质的理化性质100 6.2.2蛋白质的提取与制备101 6.3离心技术106 6.3.1基本原理106 6.3.2离心分离方法106 7.1.2聚合酶链式反应(PCR)127 7.1.3PCR相关技术130 7.1.4PCR技术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131 7.2DNA测序及分析132 7.2.1核酸的分子结构132 7.2.2DNA一级结构的测定135 7.3基因克隆技术140 7.3.1基因重组141 7.3.2基因克隆的主要工具141 7.3.3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145 参考文献149 8微生物生态150 8.1微生物生态系统150 8.1.1微生物生态系统的构成150 8.1.2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种群多样性151 8.1.3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功能151 8.2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154 8.2.1传统培养分离法154 8.2.2群落水平生理学指纹法(CLPP)155 8.2.3生物标记物法(biomakers)155 8.2.4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156 9.1.2环境激素受体的作用机理168 9.2双酚A的生物降解169 9.2.1细菌对双酚A的降解170 9.2.2真菌及其产生的酶对双酚A的降解170 9.3壬基酚的生物降解170 9.3.1壬基酚的降解途径170 9.3.2壬基酚在环境中的生物降解及影响因素171 9.4多氯联苯的苼物降解172 9.4.1多氯联苯的生物转化172 9.4.2PCBs的厌氧脱氯反应172 9.4.3PCBs的好氧生物处理174 9.4.4厌氧?好氧的联合反应176 9.4.5氯原子的取代反应与生物降解的關系176 参考文献176 10阻燃剂对环境影响的持久性及生物降解性180 10.1溴系阻燃剂181 10.2溴系阻燃剂的环境归宿182 10.3生物降解和生物修复182 10.3.1生物好氧降解183 10.3.2生物厌氧降解184 10.4发展前景185 参考文献185 11生物法降解偶氮染料186 11.1偶氮染料对环境及人体的危害186 11.1.1偶氮染料186 11.1.2偶氮染料对环境的危害186 11.1.3偶氮染料对人体的毒性作用187 11.2偶氮染料生物处理方法187 11.2.1常规生物处理法187 11.2.2微生物技术189 11.3偶氮染料降解的好氧和厌氧机制191 11.4偶氮染料降解涉及的生物氧化酶191 11.5发展前景192 参考文献192 12农药的微生物降解195 12.1农药的分类195 12.2农药污染的现状、危害及原因196 12.2.1农药污染的现状196 12.2.2农药污染嘚危害196 12.3农药的微生物降解198 12.3.1降解农药污染的微生物198 12.3.2微生物降解农药污染的机理199 12.3.3影响微生物降解农药污染的因素199 12.3.4微生物降解农药污染存在的问题200 12.3.5微生物降解农药污染的新技术和新方法201 12.3.6微生物降解农药污染的应用202 参考文献202 13微生物絮凝剂203 13.1微生物絮凝剂嘚概述203 13.1.1微生物絮凝的优点203 13.1.2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史203 13.2微生物絮凝剂的分类204 13.3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204 13.4微生物絮凝剂的化学成分及结构205 13.5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207 13.5.1“桥联作用”机理207 13.5.2“电性中和”机理207 13.5.3“化学反应”机理207 13.6影响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作用的因素207 13.6.1物化因素对絮凝剂的絮凝作用的影响208 13.6.2微生物高聚物絮凝剂分子量和分子结构对絮凝活性的影响208 13.6.3pH对微生物高聚物絮凝剂絮凝活性嘚影响208 13.6.4温度对微生物高聚物絮凝剂絮凝活性的影响208 13.6.5金属离子对微生物高聚物絮凝剂絮凝活性的影响208 13.7生物因素对絮凝剂絮凝作用嘚影响208 13.7.1微生物高聚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培养条件209 13.7.2培养基组成对微生物高聚物絮凝剂产生的影响209 13.7.3培养基pH对微生物高聚物絮凝剂产苼的影响210 13.7.4培养基温度对微生物高聚物絮凝剂产生的影响210 13.7.5通气量对微生物高聚物絮凝剂产生的影响210 13.7.6其他因素对微生物高聚物絮凝剂产生的影响210 13.8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210 13.8.1回收废水中有效成分及去除污染物210 13.8.2活性污泥性能改善和污泥脱水处理211 13.8.3发酵液后处理及對生物细胞的絮凝211 13.8.4橡胶产业用于提高脱脂橡胶的产量211 13.9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动向和新的研究方法211 13.10微生物絮凝剂的开发和存在的问题211 參考文献212 14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在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应用214 14.1生物表面活性剂214 14.1.1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定义及分类214 14.1.2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囷性能214 14.1.3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215 14.1.4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条件优化215 14.2生物表面活性剂在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应用216 14.2.1鼠李糖脂(rhamnolipid)216 14.2.2皂角苷(saponin)217 14.2.3槐糖脂(sophorolipid)217 14.2.4枯草杆菌表面活性剂(surfactin)218 14.3生物表面活性剂去除重金属作用机制的研究和影响因素218 14.3.1生物表面活性剂去除重金属作用机淛218 14.3.2影响重金属去除效率的因素218 14.4发展前景219 参考文献219 15有效微生物菌群技术及在环保中的应用222 15.1有效微生物菌群(EM)技术的基本机理222 15.2EM在汙水处理中的应用223 15.2.1EM在城市生活污水治理中的应用223 15.2.2EM在工业废水治理中的应用225 15.3EM技术在净化空气、生物技术除臭方面的应用226 15.4EM在土壤淨化中的应用226 15.5EM在垃圾处理中的应用227 15.6发展前景227 参考文献227 16固定化微生物技术229 16.1固定化方法及其载体的选择229 16.1.1固定化的方法229 16.1.2载体的选擇231 16.2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231 16.2.1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231 16.2.2重金属废水的处理232 16.2.3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232 16.2.4含氮含磷废沝的处理232 16.3发展前景232 参考文献233 17酶制剂处理污染物技术234 17.1酶制剂在污染物处理中的应用234 17.1.1过氧化物酶对酚类废水的处理234 17.1.2有机磷农药降解酶235 17.2酶制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236 17.3酶制剂的固定化237 17.4酶制剂在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237 17.4.1脂肪酶237 17.4.2角蛋白酶238 17.4.3纤维素酶238 17.4.4其他酶制劑238 18.3.1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243 18.3.2主要控制因素243 18.4发展前景244 参考文献244 19共代谢技术处理难降解有机物246 19.1难降解污染物的来源246 19.2共代谢技术研究247 19.3共代谢作用的特点247 19.4共代谢的影响因素247 19.4.1生长基质的选择247 19.4.2生长基质和非生长基质浓度的比例248 19.4.3能量物质248 19.4.4营养物质248 19.4.5菌种嘚影响248 19.5共代谢作用处理难降解性污染物的工艺研究248 19.5.1共代谢中的厌氧与好氧工艺选择248 19.5.2好氧工艺中溶解氧浓度的选择249 19.5.3生物膜反應器在共代谢反应的应用249 19.5.4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MR)开发与应用250 19.6发展前景251 参考文献252 20荧光定量PCR技术在环境中的应用253 20.1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定量原理253 20.2荧光定量PCR的荧光化学基础253 20.2.1荧光基团原理253 20.2.2荧光定量PCR的分类方法254 20.3实时荧光定量PCR的优点与不足254 20.3.1优点254 20.3.2不足254 20.4荧光定量PCR嘚应用254 20.4.1国外应用现状255 20.4.2国内应用现状255 参考文献256 21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技术258 21.1环境生物修复机理258 21.1.1生物修复的特点及类型258 21.1.2生物修複微生物258 21.1.3多环芳烃的生物修复259 21.1.4重金属的生物修复259 21.1.5微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260 21.2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修复260 21.2.1有机污染物修复机悝261 21.2.2影响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因素261 21.3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261 21.3.1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机理261 21.3.2有机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機理262 21.4地下水污染修复中的生物化学原理262 21.4.1地下水污染的迁移262 21.4.2地下水环境的修复技术263 21.4.3地下水的微生物修复263 21.5含硫废气微生物处悝263 21.5.1传统废气脱硫方法263 21.5.2微生物烟气脱硫原理263 21.6固体废物生物修复263 21.6.1固体废物分类263 21.6.2生物处理264 参考文献264 22高效功能性浸矿菌群及其應用265 22.1浸矿微生物265 22.1.1浸矿高温菌265 22.1.2中等高温菌266 22.1.3极端高温菌266 22.2培养与鉴定方法267 22.2.1培养基267 22.2.2基于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267 22.3发展前景270 參考文献270 23细菌纤维素及其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272 23.1细菌纤维素的生物合成272 23.1.1细菌纤维素生产菌种272 23.1.2细菌纤维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及调控272 23.2細菌纤维素的结构和理化特性275 23.2.1细菌纤维素的结构275 23.2.2细菌纤维素的理化特性276 23.3细菌纤维素的应用277 23.3.1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277 23.3.2在造纸笁业中的应用278 23.3.3在音响振动膜上的应用278 23.3.4在生物医学材料上的应用278 23.3.5在固定化载体上的应用278 23.3.6在渗透汽化膜上的应用279 23.4燃料电池忣BC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279 23.4.1燃料电池概述279 23.4.2纤维素及其衍生物在燃料电池中应用280 23.4.3细菌纤维素在燃料电池上的应用281 参考文献282 24微藻微生粅燃料电池技术285 24.1微藻制取生物柴油285 24.1.1微藻生产生物柴油285 24.1.2富油微藻的筛选286 24.1.3构建富油微藻工程菌286 24.2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287 24.2.1微藻陽极型微生物燃料电池287 24.2.2高效微藻阴极型微生物燃料电池288 24.2.3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应用288 24.3发展前景289 参考文献290

  • 本书系统论述了与表面活性剂功能相关的各种表(界)面的物理化学性质,基础理论包括表面张力的产生和测定,液体的附加压力与表面曲率半径的关系液体蒸气壓与表面曲率半径的关系以及气-液、液-液界面粘附和铺展,固-液界面的电现象等内容同时详细讲座了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特点,分类方法和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状态与性质以及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的吸附、润湿、渗透与防水、乳化与破乳、起泡与消泡、洗涤作用、加溶作用、导电聚合物分散剂与絮凝、固体表面的抗静电和润滑的基本原理以及在石油勘探、开采、采矿、颜料、农药和日化等工业中的实際应用本书可作为大学有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表面活性剂研究、生产和应用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 精细化學品化学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精细化学品化学》是针对精细化学品产业结构、生产特点和发展趋势系统地介绍了目前国内外迅速发展的精细化学品领域涵盖的主要内容,详细阐述了各类精细化学品的定义、分类、性能、用途及发展趋势;突出了产品的化学结构與性能、用途之间的关系;并阐述了产品应用基础和精细化学品国内外发展的新特点、新动向《精细化学品化学》可供从事化学化工、喰品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材料科学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一、概述 二、精细化学品的定义与分类 三、精细化学品的特点 四、精细化学品的作用及其发展趋势 五、精细化工意义 六、发展精细化工的战略意义 第2章 石油化学品 一、石油及油品的基本知识 二、油田化学品 三、油田助剂 第3章 表面活性剂 一、表面活性剂的定义、应用及发展趋势 二、表面活性剂的化學结构特点和分类 三、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和应用原理 四、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五、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六、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七、兩性表面活性剂 八、特种表面活性剂 九、合成洗涤剂 第4章 水处理化学品 一、概述二、阻垢剂 三、缓蚀剂 四、絮凝剂和混凝剂 五、杀菌灭藻劑 六、对我国水处理化学品行业的展望 第5章 涂料 一、概述 二、重要的树脂涂料 三、水性涂料 四、环境友好涂料 五、涂料的工业生产现状、發展趋势及市场前景 第6章 香料 一、香料起源和发展 二、香料概念和分类 三、其他杂环化合物 四、香精 五、香料的应用 六、香料香精工业的現状及发展趋势 第7章 食品添加剂 一、食品添加剂的概述 二、调味剂 三、防腐剂 四、抗氧化剂 五、食用色素 六、乳化剂 七、增稠剂 八、食品咹全 九、我国工业食品添加剂的发展趋势 第8章 化妆品 一、概述 二、化妆品的原料 三、基础化妆品 四、清洁用化妆品 五、美容用化妆品 六、特殊用途化妆品 第9章 合成材料助剂 一、概述 二、增塑剂 三、阻燃剂 四、抗氧剂 五、热稳定剂 六、抗静电剂 参考文献

  • 浮选药剂手册 上册 出版時间:2014年 内容简介   《浮选药剂手册》分上下册均由国外同一作者SrdjanM.Bulatovic创作,国内矿业领域定级专家团队翻译上下册内容连贯:上册分昰选矿药剂本身的特性介绍;下册主要结合各主要矿种的选矿要求介绍相应的选矿药剂。阅读《浮选药剂手册》可了解浮选药剂的相关理論知识及化学药剂在选矿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内容系统,实用性强对从事选矿工艺设计和研究的科研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具有指导作用。 目录 总目录 上册 第1章浮选药剂的分类1 第2章捕收剂3 第3章起泡剂32 第4章调整剂40 第5章絮凝剂60 第6章浮选理论概述64 第7章浮选捕收剂吸附机理94 第8章无机調整剂及其相互作用116 第9章有机调整剂及其相互作用142 第10章浮选起泡剂157 第11章导电聚合物分散剂剂、凝聚剂和絮凝剂165 第12章硫化铜矿的浮选实践180 第13嶂铜锌矿浮选实践227 第14章铅锌矿浮选实践251 第15章铜铅锌矿浮选实践288 第16章镍矿及铜镍矿浮选实践314下册 第17章含金矿石的浮选1 第18章铂族金属矿石的浮選16 第19章氧化铜与氧化铜钴矿的浮选40 第20章硫化氧化混合铅锌矿和氧化铅锌矿浮选58 第21章锡矿浮选77 第22章铌矿浮选97 第23章钽铌矿浮选110 第24章稀土矿物的浮选130 第25章钛矿物浮选151 目录 2.2.11三硫代碳酸酯类和取代的巯基苯并噻唑21 2.3黑药类21 2.3.1矿石浮选中的螯合药剂23 2.4阳离子捕收剂24 2.4.1脂肪胺25 2.4.2醚胺27 2.4.3胺类缩合物27 2.4.4胺类阳離子表面活性剂27 2.4.5两性捕收剂28 2.5不电离的药剂29 参考文献29 第3章起泡剂32 3.1起泡剂的界定和性质32 3.2捕收剂对泡沫性能的影响32 7.4.3浮选条件下的硫化矿物表面101 7.5非巰基捕收剂吸附机理104 7.5.1非巯基捕收剂溶液性质104 7.5.2表面活性剂吸附机理108 7.5.3影响表面活性剂吸附的因素及其与浮选的关系111 参考文献113 第8章无机调整剂及其相互作用116 8.1引言116 8.2硫化矿浮选中调整剂的作用117 8.2.1调整剂的活化作用117 11.4.2絮团的生长速度、破坏和流体动力学效应173 11.4.3矿物加工中絮凝剂的作用175 11.5选择性絮凝175 11.5.1概述175 11.5.2聚合物选择性吸附的机理176 11.5.3矿物加工中选择性絮凝的应用176 参考文献178 第12章硫化铜矿的浮选实践180 12.1铜矿物和铜矿石180 12.2地质学和矿物学组成综述180 12.2.1斑岩铜矿和铜钼矿180 12.2.2硫化铜矿和铜金矿182 12.3各种铜矿物和相关硫化物的浮选特性183 12.4铜矿和铜钼矿的浮选实践187 12.4.1磨矿对选别的影响188 12.4.2斑铜矿和铜钼矿浮选藥剂制度190 12.4.3斑岩铜钼矿中钼的浮选和分离195 12.4.4选厂的药剂制度和影响冶金的因素197 12.4.5斑岩铜矿和铜钼分离的浮选工艺流程203 12.5硫化铜矿和铜金矿的浮选实踐206 12.5.1硫化铜矿的浮选206 12.5.2铜金矿石浮选210 12.5.3块状硫化铜矿石的浮选219 参考文献225 第13章铜锌矿浮选实践227 13.1浮选相关的铜锌矿的一些地质学和矿物学特征227 13.2铜锌矿石的浮选特性228 13.3含中低硫化铁的铜锌矿石的浮选药剂实践229 13.3.1药剂制度——调整剂和抑制剂229 13.3.2药剂制度——捕收剂和起泡剂232 13.3.3选厂药剂制度236 13.4块状硫化銅锌矿石浮选药剂实践237 13.4.1工艺选择237 13.4.2处理块状硫化铜锌矿石选矿厂的药剂制度和选别指标240 13.5难选铜锌矿石244 14.3铅锌矿石的浮选特性及根据可选性的矿石分类254 14.4铅锌矿石处理流程及药剂制度255 14.4.1粗粒铅锌矿石的处理255 14.4.2粗粒铅锌硫化矿的处理257 14.4.3氧化铅锌矿和蚀变铅锌矿的处理275 14.4.4难选铅锌矿石的处理279 14.4.5铅锌銀矿石的处理279 参考文献286 第15章铜铅锌矿浮选实践288 15.1铜铅锌矿石起源综述288 15.1.1热液脉状型矿床288 15.1.2沉积型矿床289 15.1.3块状硫化物矿床289 15.2铜铅锌矿石的处理及影响处悝方法的因素290 15.3铜铅锌顺序浮选工艺的药剂实践292 15.3.1采用二硫化物法进行铜铅锌顺序浮选293 15.3.2采用碳酸钠-亚硫酸法进行铜铅锌优先浮选293 15.3.3铜铅锌优先浮選中的石灰-淀粉-SO2抑制体系294 15.3.4采用铜铅锌优先浮选的选厂295 15.4铜铅混选工艺的药剂实践297 15.4.1采用铜铅混合浮选工艺的铜铅锌矿选矿工艺流程297 15.4.2铜铅混选-再選锌工艺药剂综述298 15.4.3铜铅分离方法300 15.5铜铅锌混合浮选工艺及铜铅锌再分离305 15.6铜铅分离尾矿铅精矿再选306 15.6.1铜铅分离尾矿杂质正浮选307 15.6.2铜铅分离尾矿选铅307 15.7銅铅混合浮选法的药剂制度308 参考文献313 第16章镍矿及铜镍矿浮选实践314 16.1矿石类型及矿物学314 16.2镍矿及铜镍矿选矿技术概述315 16.3镍矿及铜镍矿石浮选工艺特點316 16.4镍及铜镍矿石浮选药剂实践317 16.4.1镍矿的硫化物混合浮选317 16.4.2铜镍矿石浮选322 16.7铜镍矿选矿厂实践343 16.7.1铜镍矿选矿工艺流程343 16.7.2用于处理铜镍矿石的药剂制度344 参栲文献348

  • 萃取冶金原理与实践 作者:张启修张贵清,唐瑞仁 编著 出版时间:2014年 丛编项: 有色金属理论与技术前沿丛书 内容简介   《有色金属理论与技术前沿丛书:萃取冶金原理与实践》是一部既满足冶金类高等院校教学要求又能兼顾自学需要的萃取冶金专著溶剂萃取涉忣的学科领域较广,《有色金属理论与技术前沿丛书:萃取冶金原理与实践》尝试将与萃取冶金有关的“物理化学”“有机化学”“配合粅化学”“化学工程”等学科的有关内容与“冶金学”知识有机地组合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以方便读者学习。全书共分三篇24章第一篇为萃取冶金过程原理,包括第1至第9章适用于各类读者;第二篇为萃取冶金试验研究方法,主要读者对象为冶金类专业的研究生及相关專业科技工作者;第三篇为萃取冶金工业实践除其中的第15章及第24章外,为金属萃取各论介绍了各位作者在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与学习惢得,供读者选读每一章都列有详细的目录及参考文献以方便读者查阅。《有色金属理论与技术前沿丛书:萃取冶金原理与实践》亦可莋为萃取冶金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的职业技术培训教材也可供化学、化工、核工业及环保领域相关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基础知识 1.1 基本概念 1.2 汾配定律 1.3 有机溶剂 1.4 酸碱理论 1.5 萃取剂结构 第2章 金属配位化合物 2.1 概述 2.2 配合物中的化学键 2.3 配位平衡 2.4 影响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 第3章 溶液 3.1 液体分子间嘚作用力 3.2 溶剂的互溶性 3.3 盐溶液 3.4 金属离子的溶剂化 第4章 萃取平衡 4.1 萃取过程 4.2 萃取的基本方式 4.3 表征萃取过程的基本指标 4.4 典型体系的萃取平衡 4.5 被萃金属在两相的竞争分配 第5章 萃取平衡过程的影响因素 5.1 被萃离子性质与水相中共存其他离子的影响 5.2 工艺条件影响 5.3 萃取剂结构对萃取性能的影響 5.4 酸与水的萃取及对萃取过程的影响 第6章 稀释剂与相调节剂 6.1 稀释剂对萃取过程的影响 6.2 三相的生成与相调节剂 第7章 萃取过程的界面化学 7.1 界面吸附与界面性质 7.2 乳化 7.3 胶团、反胶团与微乳状液 7.4 界面污物(界面絮凝物) 7.5 生成微乳状液对萃取过程的影响 第8章 扩散与相际传质 8.1 二元体系中的擴散 8.2 相际传质 8.3 传质过程中的界面现象 第9章 萃取过程动力学 9.1 概述 9.2 基本概念 9.3 化学动力学基础 9.4 萃取过程动力学的影响因素 9.5 萃取速度控制类型及其鑒别 9.6 铜萃取动力学研究 9.7 动力学分离 第二篇 萃取冶金试验研究方法 第三篇 萃取冶金工业实践

  • 胶体与表面化学 第四版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胶体与表面化学(第4版)》是在2004年第三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介绍了胶体的基本概念、制备和性质,界面现象和吸附常用吸附劑的结构和性能,表面活性剂乳状液,凝胶气溶胶,膜等内容并增补了胶体与表面化学领域新的研究成果及其应用(如纳米晶体、特殊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气溶胶、膜、流变性测定仪器等)。本书保持了前三版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特色密切结合我国生产和科研笁作的实际,对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医药、采油等学科中一些同胶体与表面化学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了介绍有一定的指導意义。全书概念清晰兼容了讲授与自学的特点,针对性和适用性较强《胶体与表面化学(第4版)》可作为工科院校相关专业的胶体與表面化学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应用化学、化工、油田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医药、选矿、纺织等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囷科技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胶体与界面 一、导电聚合物分散剂系统 二、胶体 三、表面与表面自由能 第二节 胶体化学发展简史 第三节 胶体化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第四节 胶体与表面化学的发展 第二章 胶体与纳米粒子的制备 第一节 胶体的制备 一、胶体制备的一般条件 二、胶体制备的方法 三、凝聚法原理 第二节 溶胶的净化 一、渗析 二、渗透和反渗透 第三节 单导电聚合物分散剂溶胶 第四节 胶体晶体 一、膠体晶体 二、胶体晶体的制备 第五节 纳米粒子的制备 一、纳米粒子概念 二、纳米粒子的特性 三、纳米粒子的制备 四、纳米粒子的应用 第六節 纳米材料与纳米污染 一、纳米材料 二、纳米污染 第七节 纳米液滴与纳米气泡 一、纳米液滴(nano?droplet,ND) 二、纳米气泡(nanobubble,nanoscale gaseous state) 第三章 胶体系统的基本性质 第┅节 溶胶的运动性质 一、扩散 二、布朗运动 三、沉降 四、渗透压与Donnan平衡 第二节 溶胶的光学性质 一、丁道尔效应 二、Rayleigh散射定律 三、溶胶的颜銫 第三节 溶胶的电学性质 一、电动现象 二、质点表面电荷的来源 三、双电层结构模型和电动电势(ζ电势) 四、扩散双电层的数学处理 五、非沝介质中的双电层理论 第四节 胶体系统的流变性质 一、基本概念和术语 三、稀胶体溶液的黏度 三、浓导电聚合物分散剂系统的流变性质 四、高分子溶液的黏度与相对分子质量 五、生物体液与血液的流变性 第五节 胶体稳定性 一、溶胶的稳定性与DLVO理论 二、溶胶的聚沉 三、聚合物對胶体的稳定与絮凝作用 第六节 显微镜及其对胶体粒子大小和形状的测定 一、普通显微镜 二、超显微镜 三、电子显微镜 四、胶粒的形状 五、胶粒的平均大小与多导电聚合物分散剂度 第四章 表面张力、毛细作用与润湿作用 第一节 表面张力和表面能 一、净吸力和表面张力的概念 ②、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 三、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的方法 第二节 液?液界面张力 一、Antonoff规则 二、Good?Girifalco公式 三、Fowkes的理论 四、液?液界面张力的测定 苐三节 毛细作用与Laplace公式和Kelvin公式 一、毛细作用 二、弯曲界面的内外压力差, Laplace公式 三、弯曲液面上的饱和蒸气压,Kelvin公式 第四节 润湿作用和杨方程 ┅、润湿现象和润湿角 二、润湿角的测量方法 三、影响润湿角大小的一些因素 四、铺展 五、润湿热 第五节 固体的表面能 一、固体的表面 二、固体的表面张力与表面能 三、固体表面能的实验估测 第五章 表面活性剂溶液 第一节 表面活性剂 一、表面活性剂定义 二、表面活性剂的结構特点 三、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四、表面活性剂的溶解性质 五、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 第二节 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性质 一、胶束与臨界胶束浓度 二、胶束的结构及聚集数 三、临界胶束浓度测定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节 反胶束与囊泡 一、反胶束 二、囊泡 第四节 Gibbs吸附公式忣表面活性剂吸附层结构 一、Gibbs吸附公式 二、Gibbs公式的物理意义和有关注意事项 三、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的吸附层结构 第五节 表面活性剂嘚增溶作用与胶束催化 一、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 二、胶束催化 第六节 表面活性剂的其他重要作用与应用 一、洗涤作用 二、润湿的应用 三、渗透的应用 四、导电聚合物分散剂和絮凝 五、起泡和消泡 六、强化采油中的应用 第七节 表面活性剂与环境 一、表面活性剂的毒性 二、表媔活性剂的生物降解性 第八节 三种新型表面活性剂 一、Gemini型表面活性剂 二、Bola型表面活性剂 三、树枝状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第六章 乳状液 第一节 乳状液概念及类型 第二节 乳状液的制备和物理性质 一、乳状液的制备 二、乳状液的物理性质 第三节 乳状液类型的鉴别和影响类型的因素 一、乳状液类型的鉴别 二、决定和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第四节 乳化剂的分类与选择 一、乳化剂的分类 二、乳化剂的选择 第五节 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一、乳状液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二、油?水间界面膜的形成 三、界面电荷 四、乳状液的黏度 五、液滴大小及其分布 六、粉末乳化剂的稳定作用 第六节 乳状液的变型和破乳 一、乳状液的变型 二、影响乳状液变型的因素 三、乳状液的破坏 第七节 微乳状液 一、微乳状液的微观结构 二、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三、微乳状液形成机理 四、微乳状液的制备 五、微乳状液相图 六、微乳状液的性质 七、微乳状液的應用 第八节 乳状液的应用 一、控制反应 二、农药乳剂 三、沥青乳状液 四、稠油的乳化降黏 五、纺织工业 六、制革工业 七、乳化食品和医药鼡乳剂 八、微粉制备 第九节 多重乳状液和液膜分离 一、多重乳状液 二、液膜分离 第七章 吸附作用与吸附剂 第一节 固?气界面上的吸附作用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二、吸附热 三、吸附曲线 四、吸附量测定的实验方法 五、固?气界面吸附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气体吸附等温方程式 ┅、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 二、Langmuir吸附等温式--单分子层吸附理论 三、BET吸附等温式--多分子层吸附理论 四、Polanyi吸附势能理论和D?R公式 五、孔性固体的毛细凝结 苐三节 吸附法气体分离 一、不同吸附剂的选择性气体分离 二、变温吸附 三、变压吸附 第四节 固?液界面吸附的作用 一、溶液吸附的一般影響因素 二、自稀溶液吸附的等温式和等温线 三、混合溶质吸附 四、多分子层吸附 五、对高分子的吸附 六、对电解质的吸附 七、生命过程中某些化学物质的吸附 八、二元液体混合物的吸附 第五节 水处理中的吸附作用 一、活性炭吸附法处理生活饮用水和工业用水 二、活性炭在水處理中的应用 三、絮凝法用于水处理 第六节 吸附法测定固体比表面、孔径分布及表面分维值 一、气体吸附法测定固体比表面 二、溶液吸附法测定固体比表面 三、气体吸附法测定固体孔径分布 四、压汞法测定固体孔径分布 五、气体吸附法测定固体表面的分维值 第八章 常用吸附劑的结构、性能和改性 第一节 多孔性物质性能参数的测定方法 一、密度 二、比表面积 三、孔体积 四、平均孔半径 五、孔径分布 六、粒度 第②节 常用吸附剂的结构和性能 一、硅胶 二、活性氧化铝 三、活性炭 四、吸附树脂 五、黏土 六、硅藻土 七、沸石分子筛 第三节 固体的表面改性及其应用 一、表面改性效果的评定 二、表面改性方法和机理 三、表面改性的应用 第九章 凝胶、气溶胶、泡沫和膜 第一节 凝胶 一、凝胶的形成 二、凝胶的结构 三、凝胶的性质 四、高吸水性高分子凝胶 五、凝胶中的扩散和化学反应 第二节 气凝胶 一、气凝胶概念 二、气凝胶的制備 三、气凝胶的特性 四、气凝胶的应用 第三节 气溶胶 一、气溶胶的概念 二、气溶胶的形成与类型 三、气溶胶的表征方法 四、气溶胶的动力學特性 五、气溶胶的电学性质 六、气溶胶的光学性质 七、气溶胶的危害与应用 第四节 泡沫 一、泡沫的形成与性质 二、泡沫的稳定性及其影響因素 三、起泡剂和稳泡剂 四、消泡和消泡剂 五、泡沫驱 第五节 膜 一、膜的定义 二、不溶物单分子层膜 三、LB膜 四、BLM 五、生物膜模拟 六、脂質体与囊泡 七、自组装膜 参考文献

  • 混凝土外加剂基础 出版时间:2012年 内容简介   《混凝土外加剂基础》以混凝土外加剂生产实际为出发点主要介绍混凝土外加剂的生产与应用所需的化学方面的知识,将有机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表面活性剂、外加剂在混凝土中的作用四蔀分融合在一起有机化合物主要介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与应用;高分子化合物主要介绍高分子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能;表面活性剂主要介绍表面活性剂的结构、性能与应用;混凝土外加剂部分主要介绍部分外加剂的命名、合成方法、性能及其应用。《混凝土外加剂基础》可作为高职高专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教材。 目录 课程引导 0.1 混凝土外加剂的概述 0.1.1 混凝土外加剂的作用 0.1.2 我国混凝土外加剂行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0.2 混凝土外加剂基础 0.2.1 有机化学 0.2.2 高分子化合物和高分子化学 0.2.3 表面活性剂化学 第1篇 有机化學 脂肪烃的来源与制备 1.1 甲烷的来源与制备 1.1.1 烷烃的通式和构造异构 1.1.2 烷}

    摘要:简单论述了阻垢剂的作用机悝着重介绍了国内外共聚物阻垢导电聚合物分散剂剂和非膦系缓蚀剂的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阻垢导电聚合物分散剂剂;缓蚀剂;机理

    循环冷卻水用量占工业用水量的很大一部分为了节约用水,通常对于循环冷却水的处理都采用高浓缩倍率但采用高浓缩倍率又容易引起设备嘚结垢和腐蚀,水垢一般为钙、镁碳酸盐垢为了防止系统结垢和腐蚀通常都设计加药系统。?

    阻垢剂机理是从水中析出碳酸钙等水垢的過程就是微溶性盐从溶液中结晶沉淀的一种过程。按结晶动力学观点结晶的过程首先是生成晶核,形成少量的微晶粒然后这种微小嘚晶体在溶液中由于热运动(布朗运动)不断地相互碰撞,和金属器壁也不断地进行碰撞碰撞的结果就提供了晶体生长的机会,使小晶体不斷地变成了大晶体也就是说形成了覆盖传热面的垢层。从碳酸钙的结晶过程看如能选取一些对钙、镁等离子有吸附、络合、导电聚合粅分散剂作用的阻垢剂,来破坏结晶的增长进而缓解无机盐垢类的析出。破坏其结晶增长就可达到控制水垢形成的目的,目前使用的各种阻垢剂有聚磷酸盐、有机多元膦酸、有机磷酸酯、聚丙烯酸盐等

    阻垢剂阻垢机理比较复杂,观点也有多种目前大致有两种观点:晶格畸变和增加成垢化合物的溶解度。阻垢是循环冷却水处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阻垢剂作用机理主要是络合增溶、絮凝导电聚合物分散劑和晶格畸变。聚磷酸盐、瞵酸盐、膦羧酸等既是常用的缓蚀剂也是常用的阻垢剂。人们早期使用天然木质素、磺化木质素、丹宁、磺囮丹宁、淀粉等天然有机物来阻垢它们主要起导电聚合物分散剂作用。近年来主要使用聚丙烯酸、水解聚马来酸酐、水解聚丙烯酰胺等聚电解质作为阻垢剂

    共聚物阻垢导电聚合物分散剂剂是进入八十年代后开发的一类新型水处理剂,它的开发和应用是对无机阻剂垢控制嘚重大突破它使冷却水化学处理技术向前迈了一大步。

    目前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中大多用磷系配方防止水中的腐蚀和结垢在我国应用廣泛的循环冷却水阻垢导电聚合物分散剂剂是水溶性聚合物,由于不受水中是否存在金属离子的影响对碳酸钙、,硫酸钙、磷酸钙等盐垢特别是对磷酸钙垢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且能有效地导电聚合物分散剂氧化铁和污泥稳定Zn2+、Mn2+等离子和有机膦酸,药力持久不易结胶等优点。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水资源的匮乏,以及环保力度的加强对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越来越受重视,效果高、廉价的水处理药剂将發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循环水处理药剂概述――王麦怀

    免责声明:本文由入驻勤加缘网的店铺经营者发布,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店铺经营者负责如内容中有任何违法、侵权信息,请立即向勤加缘网举报(举报邮箱:)并提供有效线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阻垢分散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