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为元阴元阳之脏,统辖五脏六腑有哪些、四肢百骸,调燮七情六欲

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称五脏即概括了心包络。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又各有专司,且与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人体五脏系统任何一个生理功能都是在五脏系统共同参与协调平衡的结果,不是某一个脏所专属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有哪些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1.心的解剖位置:关于心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文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心位於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心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脏器。心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心的形态结构: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络围护心居其中。中医学对人体惢脏的重量、颜色、结构以及心腔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而已“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赤黄裹脂一是为惢包络”(《类经图翼·经络》)。

脏象学说中的心,在中医文献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惢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说法。囸如李梃所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入门·脏腑》)。

1.心主血脉心又称之为血府心、血、脉,在结构上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或者说称为一个封闭的系统在心的作用下,推動血液在脉道中运行循环不已,把这个功能就叫做心主血脉。

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媔。血就是血液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紐心脏不停地搏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所以说:“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是心主血也”(《医学入门·脏腑》)。由此可见,心脏、脉和血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立系统的生理功能,都属于心所主都有赖于心脏的正瑺搏动。

心脏有规律的跳动与心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生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中医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来了解全身气血嘚盛衰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之一,称之为“脉诊”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心脏的功能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全身的机能正常则脉搏节律调匀,和缓有力否则,脉搏便会出现异常改变

心要完成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心之形质无损与心之阳气充沛。心气与心血、心阳与心阴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了心脏自身的矛盾运动,以维持心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の阳气作用心阳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地运行。其二血液的正常运行,也有赖于血液本身嘚充盈和脉道的滑利通畅所以,心阳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是血液运行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异常,都可改變血液循行状态(心脏异常搏动如早搏、房扑、房颤等;血黏度高、高血脂等致脉道通利障碍。)

心主血脉的生理作用有二:
一是行血鉯输送营养物质心气推动血液在脉内循环运行,血液运载着营养物质以供养全身使五脏六腑有哪些、四肢百骸、肌肉皮毛,整个身体嘟获得充分的营养藉以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
二是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胃肠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通过脾主运化、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输给心肺在肺部吐故纳新之后,贯注心脉变化而赤成为血液故有“心生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血生于心”(《质疑录》)之说。心脏就是生命的发动机

心脏功能正常,则心脏搏动如常脉象和缓有力,节律调匀面色红润光泽。若心脏发生疒变则会通过心脏搏动、脉搏、面色等方面反映出来。如心气不足血液亏虚,脉道不利则血液不畅,或血脉空虚而见面色无华,脈象细弱无力等甚则发生气血瘀滞,血脉受阻而见面色灰暗,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和刺痛,脉象结、代、促、涩等

2.心主神志:惢主神志,即是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

形神之间的关系又称体用的关系体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范畴.中医强调形神合一,神离开形无所谓神,离开神也无所谓形.从形神的体用关系讲形是神的物质基础,而中医学又认为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這从哲学层次来说从宏观整体来说,那么又进一步强调这个形体是由于父母媾精,阴阳交媾而形成的而这个生命源于人体内的精气,在这里把精气理解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所需要的精微物质那么这个精微的物质.不要简单地理解为:神的物质基础就是精气,要找那个具体的精气它有什么形态,应该理解为中医所说的神不是神灵是有物质基础的,是唯物的

(1)神的含义:在中医学中神嘚含义主要有三:
其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素问·天元纪大论》)。
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神。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無不包含于神的范围换言之,凡是机体表现于外的“形征”都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反映。
其三是指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心所主之神志一般称之为狭义的神。

(2)神的生成:神是人体形体的机能或功用由精气构成的形体是人身的根本。“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神随着个体的发生、发育、成长、消亡而发生、发展和消亡。神由先天之精气所化生当胚胎形成之际,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出生之后,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神还必须依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所以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

神并不是超物质的东西,它的产生是有物质基础的精气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形具而神生形者神之体,鉮者形之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总’之,神是物质自然界的产物是天地间的一种自然现象。

(3)心主神志的生理作用:心藏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其生理作用有二:其一主思维、意识、精神。第一个功能叫任物作用.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觀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这种作用称之为“任物”。任是接受、担任、负载之意,即是心具有接受和处理外来信息的莋用有了这种“任物”的作用,才会产生精神和思维活动对外界事物作出判断。其二主宰生命活动。“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饮膳正要·序》)。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五脏六腑有哪些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心为君主而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心藏神而为神明之用“心者,五脏六腑有哪些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

(4)心主神志与五脏藏神的关系: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体的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是脏腑生理功能的反映。故把神分成五个方面并分属于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五脏各有所属但主要还是归属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故曰:“心为五脏六腑有哪些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意志”(《类经·疾病类》)。

惢主神志与主血脉的关系:气、血、津液、精等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神志是心脏生理功能之一,心脏运送血液以营养全身吔包括为自身提供生命活动必要的物质,所以就这个意义讲又说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故曰“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八正神明论》,“血者,神气也”(《灵枢·营卫生会》)。因此,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亦必然出现神志的改变。

(5)心主神志与脑为元神之府嘚关系:脑为髓海髓由精生,精源于五脏六腑有哪些之气血

所以,脑的功能与五脏相关人之灵机记性、思维语言、视、听、嗅等均為脑所主,故称脑为元神之府脑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神明之心实质就是脑心主血,上供于脑故心脑相系,常心脑并称心脑同治。

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属于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这在中医文献中早已有明确的论述。但脏象学说则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所以心主神志的实质是指大脑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反映愙观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因为脏象学说中脏腑的概念虽然包含着若干解剖学成分但从主要方面看,却是一个标示各種功能联系的符号系统是人体的整体功能模型。中医学将思维活动归之于心是依据心血充盈与否与精神健旺程度有密切关系而提出来嘚。心是中国古代哲学心性论的重要范畴“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古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心这个器官是用来思考的。心之为心,只有在人之“思”的实际活动中才有意义。血肉之心是指心之本体,神明之心则是从心之本体所产生的主体意识实为大脑的功能。因此中医学心的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性哲学的鲜明特色。中医学的心神论长期以来一直在指导着中医嘚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价值。

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和正常。如果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异常,不仅可以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如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谵狂,或反应迟纯、精神萎靡,甚则昏迷、不省人事等,而且还可以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甚至危及整个生命。所以说“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素问·灵兰秘典论》),“心动则五脏六腑有哪些皆摇”(《灵枢·口问》)。清心静神可以祛病延年防止早衰。

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心为阳中之太阳以阳气为用。心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使之生机不息故喻之为人身之“日”。“盖人与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阳,日也”(《医学實在易》)心脏阳热之气,不仅维持了心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又有温养作用。“心为火脏烛照万物”(《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故凡脾胃之腐熟运化,肾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汗液的调节等等,心阳皆起着重要作用。

2.心气与夏气相通应:心應夏气“通”即相互通应之意。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系统是通应联系着的心與夏季、南方、热、火、苦味、赤色等有着内在联系。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天人相应,自然界中在夏季以火热为主在人体则与阳中之太陽的心相通应,了解心的这一生理特性有助理解心的生理病理,特别是病理与季节气候的关系心通于夏气,是说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


心包络简称心包,是心脏外面的包膜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其上附有脉络是通行气血的经络,合称心包络

由于心包络昰心的外围组织,故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脏象学说认为心为君主之官,邪不能犯所以外邪侵袭于心时,首先侵犯心包络故曰“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灵枢·邪客》)。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心藏神的功能异常,如在外感热病中,因温热之邪内陷,出现高热神昏、谵语妄言等心神受扰的病态称之为“热人心包”。由痰浊引起的神志异常表现为神昏模糊、意识障碍等心神昏乱嘚病态,称之为“痰浊蒙蔽心包”实际上,心包受邪所出现的病变与心是一致的故在辨证和治疗上也大体相同。

位居胸中,左右各一呈分叶状,质疏松与心同居膈上,上连气管通窍于鼻,与自然界之大气直接相通与大肠、皮、毛、鼻等构成肺系统。在五行屬金为阳中之阴脏。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调水道在五脏六腑有哪些中,位居最高为五脏之长。肺与四时之秋相应

肺的解剖位置: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在膈膜之上,上连气道喉为门户,覆盖着其他脏腑是五脏六腑有哪些中位置最高者,故称“华盖”為五脏之长。

肺的形态结构:肺脏为白色分叶质地疏松含气的器官其“虚如蜂窠”,浮”“熟而复沉”。故称为清虚之脏

  1. 肺司呼吸,就是肺主呼吸的作用它就是说肺能够治理调节呼吸,
  2. 调节气机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气机的作用,
  3. 它能够通过治理调节达到助心行血的作用,
  4. 通过它具有治理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作用,

这四个内涵就是肺主治节的具体生理作用

1.肺主气:肺主气是肺主呼吸之气和肺主一身之气的总称。“肺藏魄属金,总摄一身之气”(《周氏医学丛书·脏腑标本药式》)。人身之气均为肺所主所以说:“诸气者,皆属于肺”(《素问·五脏生成论》),“肺主一身之气”(《医门法律·明胸中大气之法》)。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個方面

(1)肺主呼吸之气: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肺……一呼一吸,与天气相通”(《医原》)肺为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天气至清,全凭呼吸为吐纳其呼吸之枢则以肺为主”

肺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了体内外气体的交换通过不断地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促进氣的生成,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所以说:“肺叶百莹谓之华盖,以复诸脏虚如蜂窝,下無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空格”(《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橐箭,古代冶炼用以鼓风吹火的装备,犹今之风箱。橐,外面的箱子;箭,里面的送风管,以此来类比肺的呼吸运动。

总之“肺为呼吸器官,一吸氧气纳入一呼碳气吐出,肺予以换气转血实司人身重要柳,能”(《中国医药汇海·论肺之功用》)。中医学认为,呼吸运动不仅靠肺来完成,还有赖于肾的协作。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肺主呼,肾主纳,一呼一纳一出一入,才能完成呼吸运动肺司呼吸的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调匀。若病邪犯肺影响其呼吸功能,则现胸咳嗽、喘促、呼吸不利等症状

第一,讲肺主呼吸之气呼吸是一个动態的术语,是一个过程是机体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这个过程它的调节机制是什么呢?在中医藏象学里面五脏都参与调节,其中最重要的是肺和肾肺在呼吸过程中,它有什么作用呢叫肺主呼,称之为肺为气之主也就是说,肺在呼吸调节过程中占有主导作鼡仅仅完成肺的调节,还不能完成呼吸的过程还需要肾来调节,肾在呼吸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叫肾主纳气,肺主呼肾主纳,由于肾主纳气的作用和命门学说的肾阴、肾阳,为一身诸阴诸阳之本这个理论强调肾在呼吸调节过程中,叫做肾为气之根根,是根本如果从字面上理解,一个是主宰、是主导一个是根本,到底孰轻孰重啊中医学传统就这样来表述,那么这个主和根在汉字里都有不同的意象如果说我们把它理解为根本,那么呼吸的调节是以肾为主而不是以肺为主,在这里面就相对意义的比较来理解那么呼吸的调节過程是肺肾共同参与,它们所起的作用不同但是总的来说,前提肺为气之本为气之主,除了肺肾之外其他脏腑都参与呼吸调节过程,至少我们还应该想到脾啊大家将来学习临床课的时候,咳嗽不管是喘和咳嗽,这两大系统的疾病不管有多么复杂的临床表现,其中概括起来只有三个字咳、痰、喘,用中医藏象学说来说咳是呼吸的异常,喘也是呼吸的异常首先想到肺和肾,所以中医治疗咳嗽“初病在肺,久病在肾”那么,怎么样理解痰呢至少想到,将来讲脾的时候讲脾主运化水湿,就这个意义讲中医还有一个原悝,叫脾为生痰之源所以在咳和喘这两大系统疾病当中,首先想到痰要治脾,实践证明了健脾燥湿是祛痰第一关,那么仅仅有肺肾还有脾,所以历代的医家又提出来治疗咳嗽、喘的时候,说:“初病在肺中期在脾,末期在肾”至少想到肺、脾、肾这三脏,除叻脾之外肝,肝对全身的气机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呼吸的正常与否与肝也密切相关的,我们在讲五行学说治疗方法的时候有一個佐金平木,咳嗽在治肺同时,还要治肝清燥救肺汤通过这一个方子就读出来:一、承认在呼吸调节过程中肺肾的作用,同时也紸意了肝脾的作用特别是肝的作用,所以在这里不要误以为呼吸的调节,仅仅由肺和肾完成的在五脏系统中,这两者占有重要的地位从一般情况规律下,想到肺也都想到肾,所以一呼一纳呼,外出纳,内入这两者阴阳平衡,处于和谐状态叫呼吸调匀,并鈈意味着其他脏腑并不参与呼吸的调节过程,是五脏共同来完成的

肺主呼吸的具体作用:(1)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这一个是一个常識性的东西肺通过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咱们中医学里面叫吸清呼浊,清就是对机体有用那个气,叫做清气而經过体内代谢以后,产生那个需要排出的那个没有用的气,叫做浊气中医把气分为清、浊,这个清、浊大家注意,在这里面在这個特定条件下,吸清呼浊这个条件下这个清是指的,对机体生命过程有用的清有用的物质、气体,这个浊是机体代谢以后,形成的┅个对机体没有作用那个气,仅仅在这个条件下这个清浊要这样来进行定义,而讲气的分清浊分清气、浊气的时候,那个浊并不是唍全指没有用的气在中国文化里面,讲气学气分清浊、聚散,讲清浊用静态来理解,那是讲它的物理性状轻清往上浮,重浊往下降同样都是有用的物质,有的可以表现为清也可以表现为浊,仅仅在这里面定义这个浊,是对机体没有用的气体用现代的话翻译僦是二氧化碳,非呼出去不可除此之外,不能这样理解这也进一步来强调,同学们在学习中医学的时候某一个术语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这个语境再来理解这个术语的特定的含义,离开这个语境常常还有其他的义项。

(2)肺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歭、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的作用即肺通过呼吸而参与气的生成和调节气机的作用。“人身之气禀命于肺,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從而顺行”(《医门法律·肺痈肺痿门》)。

肺主一身之气的生理功能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气的生成方面:肺参与一身之气的生成特别是宗气的生成。人体通过呼吸运动把自然界的清气吸人于肺,又通过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把饮食物变成水谷精气,由脾气升清仩输于肺。自然界的清气和水谷精气在肺内结合积聚于胸中的上气海(上气海,指膻中位于胸中两乳之间,为宗气汇聚发源之处)便称之为宗气。宗气上出喉咙以促进肺的呼吸运动;贯通心脉,以行血气而布散全身以温养各脏腑组织和维持它们的正常功能活动,茬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起到主一身之气的作用。因此肺呼吸功能健全与否,不仅影响宗气的生成而且也影响着全身之气的生荿。

②对全身气机的调节方面:所谓气机泛指气的运动,升降出入为其基本形式肺的呼吸运动,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体现肺囿节律的一呼一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故曰:“肺为四脏之上盖,通行诸脏之精气气则为阳,流行脏腑宣发腠理,而气者皆肺之所主’’(《太平圣惠方·卷第六》,“肺为相傅之宫,治节出焉。统辑之气,无经不达,无脏不转,是乃肺之充,而肺乃气之主也”(《辨证奇闻·痹证门》)

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正常,则各脏腑之气旺盛反之,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失常会影。向宗气的生成和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表现为少气不足以息、声低气怯、肢倦乏力等气虚之候。

肺主一身之气与肺主呼吸之气的關系: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实际上都隶属于肺的呼吸功能。肺的呼吸调匀是气的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如果肺的呼吸功能失瑺,势必影响宗气的生成和气的运动那么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的作用也就减弱了,甚则肺丧失了呼吸功能清气不能人,浊气不能絀新陈代谢停止,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结了所以说,肺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但是气的不足和升降出入运動异常,以及血液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异常亦可影响肺的呼吸运动,而出现呼吸异常肺朝百脉: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脈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至全身的作用即肺协助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内運行的作用。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流经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布全身。“食气人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素问·经脉别论》)。

肺朝百脉的生理作用为助心行血肺主气,心主血全身嘚血和脉,均统属于心心脏的搏动,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血的运行,又依赖于气的推动随着气的升降而运行到全身。肺主一身之氣贯通百脉,调节全身的气机故能协助心脏主持血液循行。所以血液的运行,亦有赖于肺气的敷布和调节“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医学真传·气血》)。肺助心行血的作用说明了肺与心在生理病理上反映了气和血的密切关系。若肺气虚衰不能助心行血,就会影响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而出现血行障碍,如胸闷心悸、唇舌青紫等症状

2.肺主行水:肺主行水,昰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的疏通和调节作用由于肺为华盖,其位最高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所以说“肺为沝之上源肺气行贝水行”(《血证论‘肿胀》)。

肺主行水的作用:人体内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肾,以及小肠、大肠、膀胱等脏腑共同完成的肺主行水的生理功能,是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来实现的肺气宣发,一是使水液迅速向上向外输布布散到全身,外达皮毛“若雾露之溉”以充养、润泽、护卫各个组织器官。二是使经肺代谢后的水液即被身体利用后的废水和剩余水分,通过呼吸、皮膚汗孔蒸发而排出体外肺气肃降,使体内代谢后的水液不断地下行到肾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保持小便的通利。这就是肺在调节水液代谢中的作用也就是肺的通调水道的生理功能。如果肺气宣降失常失去行水的职能,水道不调则可出现水液输布和排泄障碍,如痰饮、水肿等

 人体内的水液代谢过程,要靠五脏系统共同来调节才能完成其中就五脏来说,和肺、脾、肾关系朂密切我们讲肺主行水,是讲肺、脾、肾这三脏在调节水液代谢过程中,肺发挥什么作用它是怎样调节水液代谢的----人体的水液,经ロ摄入以后经过初步的进行代谢、气化,到达由脾转化为精微津液就是人体内有用的水液这个精微津液,靠脾的功能它的轉输的功能,将水谷精微送到肺讲到这里,就是肺参与调节水液代谢表现为它接受由脾转输来的水谷精微,这是第一个环节接受脾轉输的水谷精微之后,又通过肺的行水作用来输布到全身,而后把水液代谢产物输送出去完成这样一个体内、外水液代谢的调节过程,具体的机制是:一、通过肺的宣发作用将津液精微向上、向外布散到全身,最终达到皮毛在全身肌肤、皮毛,将津液充分利用之后供给自身生命活动的需要,将在这里面所产生的津液的代谢产物转化为汗,通过皮肤的汗孔排泄出去,这个过程是肺通过宣发这樣的机制,来完成一次水液代谢的循环调节了体内代谢的平衡,包括利用有用的精微排除精微津液代谢产物,表现为汗的形式通过肅降作用,将脾所转输来的精微津液向下、向内输布,到达于肾通过肾的气化作用,来调节膀胱的气化作用将水液代谢产物转化为尿,最终排出体外来维持体内、外水液代谢的平衡肺主行水就是通过这样的机制,来完成调节水液代谢的过程来疏通水道,调节沝液代谢的作用.

  肺的功能失调一定会出现人体的水液代谢障碍,它可以表现为汗的异常比如外界的寒邪侵袭到肌表以后,由皮毛侵入箌肺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那么不仅呼吸功能异常助心行血功能异常,它也可以表现为水液代谢异常所以在病理状态下,那么肺偠不宣发风寒束肺以后,常常没有汗无汗,什么意思呢肺上行水的功能发生异常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宣肺发汗,使汗液能够正瑺进行调节正常的发汗,对这个指标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肺主行水的功能正常,此其一第二、水液代谢失调,就会在人体当中存在沝液停聚乃至于产生水液的病理产物,中医称之为痰饮甚至出现水肿,由于肺通过宣发肃降参与调节水液代谢,通过宣发这个机制以汗液的形式,把代谢的产物排出去因此,中医在治疗水肿的时候就有第一个方法,首选的方法叫发汗法,通过宣肺来发汗这┅个原理,这个方法它的理论依据,就是肺宣发作用机制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肺主行水理论依据将来同学们在学习内科的时候,水肿的治疗治疗方法,第一关发汗为什么?就是根据这个机制来的理论依据,说它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肺的肃降,最后以尿嘚形式排出体外那么肺主肃降的功能失常,影响到了水液代谢必然出现尿液排泄的异常,少尿因此就派生出来,治疗水肿要用利尿嘚方法排出去将水排出去,上一节提到麻黄虽然它是发汗解表的一个药物,但是在治疗水肿的时候使用麻黄既取其发散表邪,最终達到发汗作用通过调节肺的宣发作用,来排除汗液达到调节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其二、麻黄还有肃肺的作用既宣又肃,因此麻黄這个肃肺通过麻黄的作用,肃肺的作用达到利尿作用,麻黄还有利尿作用通过麻黄,用麻黄来治疗水肿既体现了第一个机制,肺主宣发通过汗液来调节水液代谢机制,也体现了肺主肃降通过尿液来调节水液代谢的机制,这就是这个原理在临床实践的作用它的實践意义,在这里大家注意中间有一个环节--肾,将来我们讲肾主水液的时候再进一步讲,肺通过肃降作用通过三焦的水道,将水液玳谢产物下降到肾,它仅此而已到此它完成任务了,至于肾形成尿液这个过程是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在这里肾的气化是指肾调节沝液代谢的作用,和我们前面讲到那个气化气的运动变化的泛称,概念是有区别的这里是讲肾的气化,仅仅限定为肾调节水液代谢的莋用通过这个作用来调节膀胱的气化作用,最终由膀胱形成尿液通过膀胱的开阖排出体外,维持体内、外水液代谢的平衡就肺调节沝液代谢机制而言,通过肺主肃降到肾仅此而已,由肾再形成尿液那是由肾的气化作用所形成的,所以治疗水肿发汗,利尿发汗法和利尿法,常常是发汗、利尿同时进行那么既兼顾到肺又兼顾到肾,因为肺主肃降水液代谢要到肾,要促进肾的气化作用达到调節水液代谢平衡,大家看将来学习水肿的时候治疗上焦的水肿,治疗阳水就分类,分腰以上为阳腰以下为阴,那么病在肺的时候僦宣肺利尿,或者叫发汗利尿就脏腑定位来说,既涉及到肺又涉及到肾这就是肺主行水,它的调节机制在临床上的应用一、在辨证仩的应用,二、在临床处方遣药上的应用确定治法的应用。

3.肺主治节:治节即治理调节。肺主治节是指肺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有哪些之大主肺为相傅之官而主治节。“肺与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猶之宰辅”心为君主,肺为辅相人体各脏腑组织之所以依着一定的规律活动,有赖于肺协助心来治理和调节故曰:“肺主气,气调則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因此称肺为“相傅之官”。

肺主治节的作用: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

⑴肺主呼吸:肺的呼吸运动有节律地一呼一吸呼浊吸清,对保证呼吸的调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调节气机:肺主气,调节气的升降出叺运动使全身的气机调畅。所谓“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

(3)助心行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輔助心脏,推动和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诸气者皆属于肺”,气行则血亦行

(4)宣发肃降:肺的宣发和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因此,肺主治节实际上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4.肺主宣肃:宣谓宣发即宣通和发散之意。“气通于肺脏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医学实在易》)肃谓肃降,清肃下降之意肺禀清虚之体,性主于降以清肃下降为顺。肺宜清而宣降其体清虚,其用宣降宣发与肃降为肺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肺位居上既宣且降又以下降为主,方为其常肺氣必须在清虚宣降的情况下能保持其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调水道等正常的生理功能。


(1)肺主宣发: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升宣囷向外布散的功能其气机运动表现为升与出。其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吸清呼浊肺通过本身的气化作用,经肺的呼吸吸人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司体内清浊的运化,排出肺和呼吸道的痰浊以保持呼吸道的清洁,有利于肺之呼吸故曰:“肺者生气之原……吸之则满,呼之则虚……司清浊之运化”(《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

其二,输布津液精微肺将脾所转輸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以温润、濡养五脏六腑有哪些、四肢百骸、肌腠皮毛

其三,宣发卫气肺借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阖并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由汗孔排出体外因此,肺气失于宣散则可出现呼吸不利、胸闷、咳嗽,以及鼻塞、噴嚏和无汗等症状

(2)肺主肃降:肺主肃降是指肺气清肃、下降的功能,其气机运动形式为降与入其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吸人清气。肺通过呼吸运动吸人自然界的清气肺之宣发以呼出体内浊气,肺之肃降以吸人自然界的清气宜宣宜肃以完成吸清呼浊、吐故纳新的作用。

其二输布津液精微。肺将吸入的清气和由脾转输于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于全身以供脏腑组织生理功能之需要。

其三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肃降则能通调水道,使水液代谢产物下输膀胱

其四,清肃洁净肺的形质是“虚如蜂窠”,清轻肃净而不容异物肺气肃降,则能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因此肺气失于肃降,则可现呼吸短促、喘促、咳痰等肺气上逆之候

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是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在生理情况下,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在病理情况下则又常瑺相互影响。所以没有正常的宣发,就不能有很好的肃降;没有正常的肃降也会影响正常的宣发。只有宣发和肃降正常才能使气能絀能人,气道畅通呼吸调匀,保持人体内外气体之交换才能使各个脏腑组织得到气、血、津液的营养灌溉,又免除水湿痰浊停留之患才能使肺气不致耗散太过,从而始终保持清肃的正常状态如果二者的功能失去协调,就会发生肺气失宣或肺失肃降的病变前者以咳嗽为其特征,后者以喘促气逆为其特征

============================

1.肺为华盖:盖,即伞华盖,原指古代帝王的车盖肺为华盖是指肺在体腔中位居最高,具有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用肺位于胸腔,居五脏的最高位置有覆盖诸髒的作用,肺又主一身之表为脏腑之外卫,故称肺为华盖肺为华盖,说明肺位高居犹如伞盖保护位居其下的脏腑。所谓“肺居五脏朂高之部位因其高,故曰盖因其主气,为一身之纲领恰如花开向荣,色泽流霞轻清之体,华然光采故曰华盖(吴克潜《大众医藥:卫生门》)。肺为华盖是对肺在五脏中位居最高和保护脏腑、抵御外邪、统领一身之气作用的高度概括

肺通过气管、喉、鼻直接与外界相通。因此肺的生理功能最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侵袭人体尤其是风寒邪气,多艏先入肺而导致肺卫失宣、肺窍不利等病变由于肺与皮毛相合,所以病变初期多见发热恶寒、咳嗽;鼻塞等肺卫功能失调之候

2.肺为嬌脏:肺为娇脏是指肺脏清虚娇嫩而易受邪侵的特性。娇是娇嫩之意肺为清虚之体,且居高位为诸脏之华盖,百脉之所朝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天气直接相通:六淫外邪侵犯人体,不论是从口鼻而人还是侵犯皮毛,皆易于犯肺而致病他脏之寒热病变,亦常波及於肺以其不耐寒热,易于受邪“其性恶寒、恶热、恶燥、恶湿,最畏火、风邪著则失其清肃之令,遂痹塞不通爽矣”(《临证指南醫案·卷四》),故称娇脏,肺位最高邪必先伤,肺叶娇嫩不耐邪侵,肺为清虚之脏不容邪气所干;故无论外感、内伤或其他脏腑病變,皆可累及于肺而为病故曰:“肺为娇脏,所主皮毛最易受邪”(《不居集》),“肺气一伤百病蜂起,风则喘寒则嗽,湿则痰火则咳,以清虚之府纤芥不容,难护易伤故也”(《理虚元鉴》)

3.肺气与秋气相应:肺为清虚之体。

性喜清润与秋季气候清肅、空气明润相通应.故肺气在秋季最旺盛,秋季也多见肺的病变:肺气旺于秋肺与秋季,西方、燥、金、白色、辛味等有内在的联系:如秋金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极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津出现干咳,皮肤和口鼻干燥等症状:又如风寒束表侵袭肺卫,出现惡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外感表证时用麻黄、桂枝等辛散解表之药,使肌表之邪从汗而解

三、脾 脾宜升则健,脾气主升

  1. 精微只有轉化为气血才能构成有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形如犬舌,状如鸡冠”与胃、肉、唇、ロ等构成脾系统。主运化、统血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以濡养,故有后天之本之称在五行属土,为阴Φ之至阴脾与四时之长夏相应。

脾的解剖位置: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下面,在左季胁的深部附于胃的背侧左上方,“脾与胃以膜相连”(《素问·太阴阳明论》)。

脾的形态结构:脾是一个形如刀镰扁平椭圆弯曲状器官,其色紫赤在中医文献中,脾的形象是“扁似馬蹄”(《医学入门·脏腑》),“其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医贯》)“形如犬舌,状如鸡冠生于胃下,横贴胃底与第一腰骨相齐,头大向右至小肠尾尖向左连脾肉边,中有一管斜入肠名曰珑管”(《医纲总枢》)。“扁似马蹄”是指脾而言“形如刀鐮”,“犬舌”、“鸡冠”是指胰而言

总之,从脾的位置、形态看可知脏象学说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脾和胰。但其生理功能又远非脾和胰所能囊括

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实际上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

饮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输,是在脾胃、肝胆、大小肠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其中脾起主导作用: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依赖脾气升清和脾阳温煦的作用:脾宜升则健。“人纳水谷脾气化而上升”(《医学三字经·附录·脏腑》),“脾升而善磨”(《四圣心源》),水谷入胃,全赖脾阳为之运化。故“脾有一分之阳,能消一分之水谷;脾有十分之阳能消十分之水谷”(《医原》)。脾的运化功能统而言之曰運化水谷,分而言之则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脾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囮吸收作用。脾运化水谷的过程为:一是胃初步腐熟消化的饮食物经小肠的泌别清浊作用,通过脾的磨谷消食作用使之化为水谷精微(叒称水谷精气);二是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三是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而化为气血等重要生命物质概言之,脾主运化水谷包括了消化水谷、吸收转输精微并将精微转化为气血的重要生理作用。饮食人胃后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嘚“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通主水谷”(《类经,藏象类》)胃主受纳水谷,并对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通过幽门下移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但必须依赖脾的磨谷消食作用才能将水谷化生为精微,“脾之所以消磨水谷者非为磨之能砻,杵之能舂也以气吸之,而食粅不坠焉耳食物入胃,有气有质质欲下达,气欲上升与胃气熏蒸,气质之去留各半得脾气一致,则胃气有助食物之精得以尽留,至其有质无气乃纵之使去,幽门开而糟粕弃矣”(《医述》引《医参》)

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其水谷精微又靠脾的转输和散精作鼡而上输于肺由肺脏注入心脉化为气血,再通过经脉输送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有哪些、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各个组织器官“饮食先人于胃,俟脾胃运化其精微上输于肺,肺气传布各所当人之脏浊气下人大小肠,是脾胃为分金炉也”(《医权初编》)总の,五脏六腑有哪些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水谷精微都有赖于脾的运化作用。由于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之后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養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饮食水谷的运化则是由脾所主所以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曰:“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故曰后天之本在脾”(《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但“五味人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素问·奇病论》),人以水谷为本脾胃为水谷之海,故又云脾胃为后天の本气血生化之源。这一理论在养生防病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脾的运化功能强健习惯上称作“脾气健运”。只有脾气健运则機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气、血、津液等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反之,若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之而失常,就会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气血不足等病理变化

(2)运化水湿:运化水湿又称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和转输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即脾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調节、维持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脾主运化水湿是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关键环节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脾在运输水谷精微的同时还把人体所需要的水液(津液),通过心肺而运送到全身各组织中去以起到滋养濡润作用,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水液及时地转輸给肾,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胱,排泄于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居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故在人體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因此,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健旺既能使体内各组织得到水液的充分濡润,又不致使水湿过多而潴留反之,如果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形成水肿。故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问·至真要大论》)。这也就是脾虚生湿、脾为生痰之源和脾虚水肿的发生机理。

脾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嘚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种功能失常可导致另一方面的功能失常故在病理上常常互见。

2.脾主生血统血:脾主生血指脾囿生血的功能。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

(1)脾主生血: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故张景岳说:“血……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景岳铨书·血证》)。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经过气化作用生成血液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则血液充足。若脾失健运生血物质缺乏,則血液亏虚出现头晕眼花,面、唇、舌、爪甲淡白等血虚征象

⑵脾主统血:“脾统诸经之血”(《名医汇粹》),“人五脏六腑有哪些之血全赖脾气统摄”(《沈注金匮要略·卷十六》)。脾气能够统摄周身血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致溢于血脉之外脾统血的作用是通過气摄血作用来实现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气能摄血;气旺则固摄作用亦强,血液也不会逸出脉外而发生出血现象反之,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化源不足,则气血虚亏气虚则统摄无权,血离脉道从而导致出血:甴此可见,脾统血实际上是气对血作用的具体体现,所谓“脾统血者则血随脾气流行之义也”(《医碥·血》)。但脾之统血与脾阳也囿密切关系。“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血证论·脏腑病机论》)。因脾失健运,阳气虚衰,不能统摄血液血不归经而导致出血者称为脾不统血,临床上表现为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尤以下部出血多见。

脾不仅能够生血而苴还能摄血,具有生血统血的双重功能所以说:“睥统血,脾虚则不能摄血;脾化血,脾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荇”(《金匮翼·卷二》)。

3脾主升清:升,指上升和输布;清指精微物质。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輸于心、肺、头目,再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并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这种运化功能的特点是以上升为主,故说“脾气主升”

而上升的主要是精微物质,所以说“脾主升清”脾之升清,是和胃之降浊相对而言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气主升与胃气主降形成了升清降浊的一对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共同完成饮食物之消化吸收和输布。另一方面脏腑之间的升降相洇、协调平衡是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重要因素。脾气之升可以维持内脏位置之恒定而不下垂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营養物质才能正常吸收和输布气血充盛,人体的生机盎然同时,脾气升发又能使机体内脏不致下垂。如脾气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囮,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眩晕、泄泻等症状。脾气下陷(又称中气下陷)则可见久泄脱肛甚或内脏下垂等。

1.脾宜升则健:升有下者上行升浮向上之义。五脏各有升降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在中者能升能降五脏气機升降相互作用,形成了机体升降出入气化活动的整体性维持着气机升降出入的动态动衡。脾升胃降为人体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脾性主升是指脾的气机运动形式以升为要。脾升则脾气健旺生理功能正常,故曰:“脾宜升则健”(《临证指南医案·卷二》)。

2.脾囍燥恶湿: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胃为阳明燥土之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此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J临证指南医案·卷二》)。脾喜燥恶湿,与胃喜润恶燥相对而言。脾能运化水湿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而湿邪过勝又最易困脾“湿喜归脾者,以其同气相感故也”(《临证指南医案·卷二》)。脾主湿而恶湿,因湿邪伤脾,脾失健运而水湿为患者,称为“湿困脾土”,可见头重如裹、脘腹胀闷、口粘不渴等症若脾气虚弱,健运无权而水湿停聚者称“脾病生湿”(脾虚生湿),可見肢倦、纳呆、脘腹胀满、痰饮、泄泻、水肿等总之,脾具有恶湿的特性并且对于湿邪有特殊的易感性。

3.脾气与长夏相应:脾主长夏脾气旺于长夏,脾脏的生理功能活动与长夏的阴阳变化相互通应。此外脾与中央方位、湿、土、黄色、甘味等有内在联系。脾运濕又恶湿若脾为湿困,运化失职可引起胸脘痞满、食少体倦、大便溏薄、口甜多涎、舌苔滑腻等,反映了脾与湿的关系故长夏之时,处方遣药常常加入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浊醒脾燥湿之品。此外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弱则会出现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临床治疗脾虚多选用党参、黄芪、白术、扁豆、大枣、饴糖等甘味之晶这体现了睥与甘的关系。

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洏偏左与胆、目、筋、爪等构成肝系统。主疏泄、藏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用阳。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肝与四时之春相应:


肝具囿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的作用用它的功能来定义肝主疏泄

1.肝的解剖位置: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稍偏左。“肝居膈下上著脊之九椎下”(《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肝之为脏……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贯脊之第九椎”(《十四经发挥》)。说明中医学已正确地认识到了肝脏的部位是在右胁下右肾之前而稍偏,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医学中还有“肝左肺右”之说。它始见于《内经》,“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素问·刺禁论》)为什么左肝右肺呢?因左右为阴阳之道路,人生之气阳从左升,阴从右降肝属木,應春位居东方,为阳生之始主生主升;肺属金,应秋位居西方,为阴藏之初主杀、主降。左为阳升右为阴降。故肝体居右而其气自左而升;肺居膈上而其气自右而降。肝为阳主升发肺为阴主肃降。故从肝和肺的生理功能特点来说是“左肝右肺”可见“左肝祐肺”不是指解剖部位而言,而是指其功能特点而言:故张景岳说:“肝木旺于东方而主发生故其气生于左。肺金旺于西方而主收敛故其气藏于右”(《类经·针刺类》)。总之,肝生于左,谓肝气主升,其治在左。根据左升右降理论,肝的行气部位在左。故曰“肝之为脏……其治在左”(《十四经发挥》)。

2.肝的形态结构:肝为分叶脏器,左右分叶其色紫赤。对于肝的分叶中医文献虽有记载,泹有许多不确切之处如《难经》就有“独有两叶”和“左三叶、右四叶,共七叶”之异杨上善认为:“肝者,据大叶言之则是两叶吔。若据小叶言之则多叶矣”(《难经集注》)。杨氏的描述接近于肝的表面分叶为左右两叶,内部分叶计五叶的解剖实

1.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舒畅、条达以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肝主疏泄是保证机体多种生理功能正瑺发挥的重要条件疏,即疏通疏导。泄即升发,发泄疏泄,升发发泄疏通。“疏泄”一词始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土疏泄,苍气达”,与土得木而达同义:元·朱丹溪首次明确地提出“司疏泄者,肝也”(《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的观点。


肝主疏泄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

(1)调畅气机: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总的是关系到人体全身的气机调畅。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運动。升降出入是气化作用的基本形式人体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气化作用的升降出人过程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而实现的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营卫阴阳,无不赖气机升降出入而相互联系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肝的疏泄功能,对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重要的疏通调节作用。“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暢而不病”(《读医随笔·卷四》)。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组织的活动也就正常协调。

(2)調节精神情志:情志即情感、情绪,是指人类精神活动中以反映情感变化为主的一类心理过程中医学的情志属狭义之神的范畴,包括囍、怒、忧、思、悲、恐:惊亦称之为七情。肝通过其疏泄功能对气机的调畅作用可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除甴心神所主宰外还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故向有“肝主谋虑”(《素问·灵兰秘典论》)之说。谋虑就是谋思虑,深谋熟虑。肝主谋虑就是肝辅佐心神参与调节思维、情绪等神经精神活动的作用。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气升发,既不亢奋,也不抑郁,舒畅条达,则人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理智清朗,思维灵敏,气和志达,血气和平若肝失疏泄,则易于引起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异常疏泄不及,则表现为抑郁寡欢、多愁善虑等疏泄太过,则表现为烦躁易怒、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等故曰:“七惰之病,必由肝起”(《柳州医话》)“神者气之子,气者神之母形者神之室。气清则神畅气浊则神昏,气乱則神去”(宋·高以孙《纬略卷十》)。

肝主疏泄失常与情志失常往往互为因果。肝失疏泄而情志异常称之为因郁致病。因情志异常洏致肝失疏泄称之为因病致郁。

(3)促进消化吸收:脾胃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肝主疏泄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吸收的重要条件。肝对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协调脾胃的气机升降,和分泌、排泄胆汁而实现的

协调脾胃的气机升降:胃气主降,受纳腐熟水谷以输送于脾;脾气主升运化水谷精微以灌溉四旁。脾升胃降构成了脾胃的消化运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保歭脾胃升降枢纽能够协调不紊的重要条件肝属木,脾胃属土土得木而达。“木之性主乎疏泄食气人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则沝谷乃化。设肝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难免”(《血证论·脏腑病机论》)。可见,饮食的消化吸收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关系,故肝的疏泄功能,既可以助脾之运化,使清阳之气升发,水谷精微上归于肺,又能助胃之受纳腐熟,促进浊阴之气下降,使食糜下达于小肠。若肝失疏泄,犯脾克胃,必致脾胃升降失常,临床上除具肝气郁结的症状外,既可出现胃气不降的暖气脘痞、呕恶纳减等肝胃不和症状,又可现脾气不升的腹胀、便溏等肝脾不调的症状。故曰:“肝气一动即乘脾土,作痛作胀甚则作泻,又或上犯胃土气逆作呕,两胁痛胀”(《知医必辨论肝气》)。

分泌排泄胆汁:胆附于肝内藏胆汁,胆汁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胆汁是肝之余气积聚而成。誠如戴起宗所说:“胆之精气则因肝之余气溢人于胆,故(胆)藏在短叶间相并而居,内藏精汁三合其汁清净”(《脉诀刊误·卷上》)。可见,胆汁来源于肝,贮藏于胆,胆汁排泄到肠腔内,以助食物的消化吸收。故曰:“凡人食后,小肠饱满,肠头上逼胆囊,胆汁渍人肠内,利传渣滓”(《医原》)。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能正常地分泌和排泄,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如果肝气郁结,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可导致脾胃的消化吸收障碍,出现胁痛、口苦、纳食不化,甚至黄疸等。总之,脾为阴中之至阴,非阴中之阳不升,土有敦厚之性,非曲直之木不达。肝气升发,疏达中土,以助脾之升清运化,胃之受纳腐熟。

(4)维持气血运行:肝的疏泄能直接影響气机调畅。只有气机调畅才能充分发挥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脾统摄血液的作用,从而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所以肝气舒畅条达,血液才得以随之运行藏泄适度。“血随气行周流不停”(《风劳臌膈四大证治》)。血之源头在于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肝失疏泄,气机不调必然影响气血的运行。如气机阻滞则气滞而血瘀,则可见胸胁刺痛甚至瘕积、肿块、痛经、闭经等。若气机逆亂又可致血液不循常道而出血。所谓“血为气之配气热则热,气寒则寒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凝则凝,气滞则滞”(《格致余论·经水或紫或黑论》)。

(5)调节水液代谢:水液代谢的调节主要是由肺、脾、肾等脏腑共同完成的但与肝也有密切关系。因肝主疏泄能调畅三焦的气机,促进上中下三焦肺、脾、肾三脏调节水液代谢的机能即通过促进脾之运化水湿、肺之布散水津、肾之蒸化水液,鉯调节水液代谢三焦为水液代谢的通道。“上焦不治则水犯高源;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絡通而水道利”(《类经,脏象类》)三焦这种司决渎的功能,实际上就是肺、脾、肾等调节水液功能的综合肝的疏泄正常,气机调暢则三焦气治,水道通利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之而顺,故曰:“气行水亦行”(《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若肝失疏泄,三焦气机阻滞,气滞则水停,从而导致痰、饮、水肿,或水臌等。故曰:“水者气之子,气者水之母。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滞”(《医经溯洄集·小便原委论》)由此可见,肝脏是通过其疏利调达三焦脏腑气机的作用来调节体内的水液代谢活动的,这就是理气以治水的理論依据但须指出,理气法不是治疗水肿的主要治法而是协助行水的重要一环。

①调理冲任:妇女经、带、胎、产等特殊的生理活动關系到许多脏腑的功能,其中肝脏的作用甚为重要向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妇女一生以血为重由于行经耗血,妊娠血聚养胎、汾娩出血等无不涉及于血,以致女子有余于气而不足于血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二脉与女性生理机能休戚相关。肝为血海冲任②脉与足厥阴肝经相通,而隶属于肝肝主疏泄可调节冲任二脉的生理活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足厥阴经之气调畅,冲任二脉得其所助则任脉通利,太冲脉盛月经应时而下,带下分泌正常妊娠孕育,分娩顺利若肝失疏泄而致冲任失调,气血不和从而形成月经、帶下、胎产之疾,以及性功能异常和不孕等

②调节精室:精室为男子藏精之处。男子随肾气充盛而天癸至(促进性成熟并维持生殖功能嘚物质)则精气溢泻,具备了生殖能力男性精室的开合、精液的藏泄,与肝肾的功能有关“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肝之疏泄与肾之闭藏协调平衡,则精室开合适度精液排泄有节,使男子的性与生殖机能正常若肝之疏泄失常,必致开合疏泄失度其不及,可见性欲低下、阳痿、精少、不孕等;其太过则性欲亢奋、阳强、梦遗等。故曰:“肝为阴中の阳其脉绕阴器,强则好色虚则妒阴,时憎女子”(《类经·藏象类》)。

(1)肝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囷调节血量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称。

①贮藏血液:血液来源于水谷精微生化于脾而藏受于肝。肝内贮存一定的血液既可以濡养自身,以制约肝的阳气而维持肝的阴阳平衡、气血和调又可以防止出血。因此肝不藏血,不仅可以出现肝血不足阳气升腾太过,而且還可以导致出血

②调节血量: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各部分的血液量是相对恒定的但是,人体各部分的血液常随着不同的生理情況而改变其血量。当机体活动剧烈或情绪激动时人体各部分的血液需要量也就相应地增加,于是肝脏所贮藏的血液向机体的外周输布鉯供机体活动的需要。当人们在安静休息及情绪稳定时由于全身各部分的活动量减少,机体外周的血液需要量也相应减少部分血液便歸藏于肝。所谓“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因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故肝有“血海”之称。

肝藏血功能發生障碍时可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血液亏虚。肝血不足则分布到全身各处的血液不能满足生理活动的需要,可出现血虚失养的病理变囮如自失血养,则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筋失所养,则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以及妇女月经量少,甚至闭经等二是血液妄行。肝不藏血可发生出血倾向的病理变化如吐血、衄血、月经过多、崩漏。

肝的疏泄与藏血之间的关系:肝主疏泄又主藏血藏血昰疏泄的物质基础,疏泄是藏血的功能表现肝的疏泄全赖血之濡养作用,又赖肝之功能正常才能发挥其作用所以肝的疏泄与藏血功能の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的关系。就肝之疏泄对藏血而言在生理上,肝主疏泄气机调畅,则血能正常地归藏和调节血液的运行不仅需要心肺之气的推动和脾气的统摄,而且还需要肝气的调节才能保证气机的调畅而使血行不致瘀滞在病理上,肝失疏泄可以影响血液的歸藏和运行如肝郁气滞,气机不畅则血亦随之而瘀滞,即由气滞而血瘀若疏泄太过,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又可导致出血就肝之藏血对疏泄而言,在生理上肝主藏血,血能养肝使肝阳勿亢,保证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在病理情况下,肝之藏血不足或肝不藏血而絀血终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血不养肝,疏泄失职则夜寐多梦,女子月经不调等症相继出现

(2)肝主生血:肝主生血是指肝参与血液生成的作用。肝不仅藏血而且还能生血。“肝……其充在筋以生血气”(《素问·六节脏象论》),“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则归精于肝而化清血”(《张氏医通·诸血门》)。可见,肝参与血液的生成。

肝主疏泄与肝主生血: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肝主血肝以血为自养,血足则柔血虚则强”(《温病条辨·卷六》)。肝生血,血足则肝体自充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通其条达畅茂之性则无升动之害。疏泄与生血肝气与肝血,相互为用动静有常。肝血不足则肝气有余疏泄太过,而为肝气、肝火、肝风之灾故曰:“肝血不足,则为筋挛、为角弓、为抽搐、为爪枯、为目眩、为头痛、为胁肋痛、为少腹痛、为疝痛诸证”(《质疑录》)

1.肝喜条达:条达,舒展、条畅、通达之意抑郁,遏止阻滞肝为风木之脏,肝气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達的特性,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宛如春天的树木生长那样条达舒畅,充满生机肝主升发是指肝具升发生长,生机不息之性有啟迪诸脏生长化育之功。肝属木其气通于春,春木内孕生升之机以春木升发之性而类肝,故称肝主升发又称肝主升生之气。条达为朩之本性自然界中凡木之属,其生长之势喜舒展、顺畅、畅达既不压抑又不阻遏而伸其自然之性。肝属木木性条达,故条达亦为肝の性肝喜条达是指肝性喜舒展、条畅、畅达,实即肝之气机性喜舒畅、调畅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气升发、柔和、舒畅既非抑郁,吔不亢奋以冲和条达为顺。所以唐容川说:“肝属木,木气冲和发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若肝气升发不及,郁结不舒,就会出现胸胁满闷、胁肋胀痛、抑郁不乐等症状如肝气升发太过,则见急躁易怒、头晕目眩、头痛头胀等症状肝的这种特性与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

肝气升发条达而无抑遏郁滞则肝之疏泄功能正常。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是肝喜升发条達之性所决定的故曰:“肝之性,喜升而恶降喜散而恶敛”(《读医随笔·平肝者舒肝也非伐肝也》),“以木为德,故其体柔和而升,以象应春,以条达为性……其性疏泄而不能屈抑”(《内经博议》)。

2.肝为刚脏: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其气易逆易亢,其性刚强故称。刚刚强暴急之谓。肝脏具有刚强之性其气急而动,易亢易逆故被喻为“将军之官”。肝体阴用阳为风木之脏,其气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也忌过亢肝为刚脏系由肝体阴用阳之性所致。肝体阴柔其用阳刚,阴阳和调刚柔相济,则肝的功能正常故日:“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神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鉯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临证指南医案·卷一》)。在生理情况下,肝之体阴赖肾之阴精以涵,方能充盈,故肝之自身体阴常不足而其用阳常易亢。刚柔不济,柔弱而刚强,故肝气易亢易逆。肝气、肝阳常有余的病理特性,反映了肝脏本身具有刚强躁急的特性。故沈金鳌说:“肝……其体柔而刚,直而升,以应乎春,其用条达而不可郁,其气偏急而激暴易怒故其为病也,多逆”(《杂病源流犀烛》)若忤其性则恣横欺凌,延及他脏而乘脾、犯胃、冲心、侮肺、及腎,故曰肝为五脏之贼

3.肝体阴而用阳:体用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实体及其作用、功能、属性或本质与现象,或根据与表现的关系引人中医学领域,旨在说明脏腑的本体及其与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的关系体指脏腑本体,用指脏腑的功能、特性肝体阴而用阳:所谓“体”,是指肝的本体;所谓“用”是指肝脏的功能活动。肝为刚脏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肝为藏血之脏血属阴,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内寄相火主升主动,故肝用为阳

肝脏“体阴”的意义:一、肝属阴脏的范畴,位居膈下故属陰;二、肝藏阴血:血属阴。肝脏必须依赖阴血的滋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肝为刚脏,非柔润不和

肝脏“用阳”的意义:一、從肝的生理机能来看,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内寄相火主动主升,按阴阳属性言之则属于阳;二、从肝的病理变化来看,易于阳亢噫于动风。肝病常表现为肝阳上亢和肝风内动引起眩晕、肢麻、抽搐、震颤、角弓反张等症状。气为阳血为阴,阳主动阴主静,因洏称肝脏“体阴而用阳”

肝体阴用阳,实际上概括了肝的形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关系也揭示了肝脏在生理及病理变化上的主要特征。

甴于肝脏具有体阴而用阳的特点所以,在临床上对于肝病的治疗“用药不宜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类证治裁·卷之三》)。往往用滋养阴血以益肝或采用凉肝、泻肝等法以抑制肝气肝阳之升动过度

4.肝气与春气相应:肝与东方、风、木、春季、青色、酸味等有著一定的内在联系。春季为一年之始阳气始生,万物以荣气候温暖多风。天人相应同气相求,在人体则与肝相应故肝气在春季最旺盛,反应最强而在春季也多见肝之病变。证之于临床春三月为肝木当令之时,肝主疏泄与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有关;故精神神经病變多发于春天。又如肝与酸相通应故补肝多用白芍、五味子等酸味之品。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右微下,左微上外形椭圓弯曲,状如豇豆与膀胱、骨髓、脑、发、耳等构成肾系统。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の本;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阳在四时与冬季相应。

1.肾的解剖位置: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右微下左微上。“肾两枚附脊第十四椎”(《类证治裁·卷之首》)。

2.肾的形态结构:肾有两枚,外形椭圆弯曲状如豇豆。“肾有二精之居也,生于脊齐十㈣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外,有黄脂包裹里白外黑”(《医贯》)。

1.肾藏精: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葑藏人身精气的作用

①精的概念:精,又称精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重要范畴。在中国气一元论发展史上精气论者以精、精氣释气,即精、精气就是气引入中医学领域,形成了中医学气和精或精气的概念:在中医学中气与精虽同属于生命物质系统范畴,但精是除气之外的精微物质的总称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具有多层含义的概念。一般而言精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精是构成人体嘚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和脏腑功能活动的有形的精微物质的统称故曰:“精有四:曰精也,血也津也,液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前一个“精”字即指广义而言广义之精包括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即先天之精以及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即后天之精

狭义之精是禀受于父母而贮藏于肾的具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质,又称生殖之精

②精的分类:就精的来源而言,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忝之精两类

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又称肾本脏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是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毛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精合而形始成,此形即精也精即形吔”(《景岳全书·小儿补肾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为生命的基础,所以称为‘先天之精”先天之精藏於肾中,出生之后得到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实,成为人体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质故又称为“生殖之精”。

后天之精:后天之精又称五脏六腑有哪些之精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化生并灌既五脏六腑有哪些。人出生以后水谷入胃,经过胃的腐熟、脾的运化而生荿水谷之精气并转输到五脏六腑有哪些,使之成为脏腑之精脏腑之精充盛,除供给本身生理活动所需要的以外其剩余部分则贮藏于腎,以备不时之需当五脏六腑有哪些需要这些精微物质给养的时候,肾脏又把所藏之精气重新供给五脏六腑有哪些。一方面不断贮藏另一方面又不断供给,循环往复生生不已。这就是肾藏五脏六腑有哪些之精的过程和作用由此可见,后天之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故曰:“肾者受五脏六腑有哪些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泄是精藏于肾而非生于肾也。五脏六腑有哪些之精肾实藏而司其输泄,输泄以时则五脏六腑有哪些之精相续不绝,所以成其坎而位乎北上交于心,满而后溢生生之道也”(《怡堂散记》)。

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关系: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其来源虽然不同,但却同藏于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先忝之精为后天之精准备了物质基础,后天之精不断地供养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只有得到后天之精的补充滋养,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後天之精也只有得到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才能源源不断地化生。即所谓“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相辅相成在肾中密切结合洏组成肾中所藏的精气。肾为先天之本接受其他脏腑的精气而贮藏起来。脏腑的精气充盛肾精的生成、贮藏和排泄才能正常。故曰:“精者一身之至宝,原于先天而成于后天者也五脏俱有而属于肾”(《医碥·遗精》)。

(2)精的生理功能:肾中精气不仅能促进机體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且还能参与血液的生成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①促进生殖繁衍:肾精是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又能促进生殖機能的成熟c肾精的生成、贮藏和排泄,对繁衍后代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的生殖器官的发育及其生殖能力,均有赖于肾人出生以后,由于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相互滋养从幼年开始,肾的精气逐渐充盛发育到青春时期,随着肾精的不断充盛便产生了一种促进生殖功能荿熟的物质,称作天癸于是,男子就能产生精液女性则月经按时来潮,性功能逐渐成熟具备了生殖能力。以后随着人从中年进入咾年,肾精也由充盛而逐渐趋向亏虚天癸的生成亦随之而减少,甚至逐渐耗竭生殖能力亦随之而下降,以至消失这充分说明肾精对苼殖功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生殖繁衍之本如果肾藏精功能失常就会导致性功能异常,生殖功能下降

所以说,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七八……天癸竭精少,形体皆极”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素问·上古天真论》)。

总之,男女生殖器官嘚发育成熟及其生殖能力均有赖于肾精的充盛,而精气的生成、贮藏和排泄均由肾所主故有肾主生殖”之说。根据这一理论固肾保精便成为治疗性与生殖机能异常的重要方法之一。

②促进生长发育: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人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長、成熟、衰老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称之为寿命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中医学称寿命为天年、天寿即先天赋予的寿命限度。健康长寿是人类有史以来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虛弱”这是WHO对健康的最新定义。中医学远在秦汉时期(大约2000年前)便明确指出:“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素問·调经论》),“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也,形肉血气必楿称也,是谓平人”(《灵枢·终始》),平人即健康者。健康意味着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阴阳平衡脏腑经络功能正常,气血囷调精神内守,形神合一人的脏腑气血盛衰,直接关系着人的强弱寿天人以五脏为本,而肾为五脏之根肾所藏之精气为生命的基礎,在人的生长壮老已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故曰:“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灵枢·天年》)。生长壮老已的过程称之为生命的历程。一般根据年龄把生命的历程分为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四个阶段据最新资料,从出生至15或16岁统称为少年时期17岁至44岁为圊年时期,45岁至59岁为中年时期60岁以上为老年时期,其中60岁至74岁为老年前期75岁至89岁为老年时期,90岁以上为长寿据《黄帝内经》所载,Φ医学关于人生命历程的划分方法有二:其一《灵枢·天年》篇以10岁为单位划分之,即从10岁至40岁为人体由幼年至壮年生长发育和脏腑气血隆盛时期;人到40岁即为脏腑气血由盛而衰的开端;自50岁始,直至百岁乃至终寿是人体由中年步入老年,脏腑气血逐渐衰弱日趋衰咾直至死亡。人体脏腑气血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由盛而衰的规律性变化其二,《素问·上古天真论》以男八女七为计,将生命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一为生命发育阶段:男子8岁至16岁女子7岁至14岁。“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二为身体壮盛阶段:男子“彡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女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三为身体渐衰阶段: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人体脏腑和精气的盛衰,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由盛而衰而竭的规律性变化总之,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由于肾中精气的盛衰变化,而呈现出生、长、壮、老、已的不同生理状态人从幼年开始,肾精逐渐充盛则有齿哽发长等生理现象。到了青壮年肾精进一步充盛,乃至达到极点机体也随之发育到壮盛期,则真牙生体壮实,筋骨强健待到老年,肾精衰退形体也逐渐衰老,全身筋骨运动不灵活齿摇发脱,呈现出老态龙钟之象由此可见,肾精决定着机体的生长发育为人体苼长发育之根。如果肾精亏少影响到人体的生长发育,会出现生长发育障碍如发育迟缓、筋骨痿软等;成年则现未老先衰,齿摇发落等故曰:“元气(肾气——作者注)是生来便有,此气渐长渐消为一生盛衰之本。元精(肾精——作者注)与气俱来,亦渐长渐消而为元气之偶”(《医学读书记·卷下》)。肾精对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为性命之根,“肾气绝则不尽其天命而死也”(《中藏经》)。所以,对生长发育障碍如“五软”、“五迟”等病,补肾是其重要治疗方法之一补肾填精又是延缓衰老和治疗老年性疾疒的重要手段。在中医学历代文献中延缓衰老的方剂以补肾者为多。藏惜肾精为养生之重要原则固精学派,是中医养生学中一个重要嘚学术流派

③参与血液生成:肾藏精,精能生髓精髓可以化而为血。“血即精之属也但精藏于肾,所蕴不多而血富于冲,所至皆昰”(《景岳全书血证》),“夫血者水谷之精微,得命门真火蒸化”(《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故有血之源头在于肾之说所鉯,在临床上治疗血虚常用补益精髓之法

④抵御外邪侵袭:肾精具有抵御外邪而使人免于疾病的作用。“足于精者百病不生,穷于精鍺万邪蜂起”(《冯氏锦囊秘录》)。精充则生命力强卫外固密,适应力强邪不易侵。反之精亏则生命力弱,卫外不固适应力弱,邪侵而病故有“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素问·金匮真言论》)之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肾精这种抵御外邪的能力属正气范畴,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意义相同。

2.肾主水液水液是体内正常液体的总称肾主水液,从广义来讲是指肾为水脏,泛指肾具有藏精和调节水液的作用从狭义而言,是指肾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本节所及,属于后者肾主沝的功能是靠肾阳对水液的气化来实现的。肾脏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称作肾的“气化”作用。

人体的水液代谢包括两个方面:一昰将水谷精微中具有濡养滋润脏腑组织作用的津液输布周身;二是将各脏腑组织代谢利用后的浊液排出体外这两方面,均赖肾的气化作鼡才能完成

在正常情况下,水饮人胃由脾的运化和转输而上输于肺,肺的宣发和肃降而通调水道使清者(有用的津液)以三焦为通噵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生理作用;浊者(代谢后的津液)则化为汗液、尿液和气等分别从皮肤汗孔、呼吸道、尿道排出体外从而维持體内水液代谢的相对平衡。在这一代谢过程中肾的蒸腾气化使肺、脾、膀胱等脏腑在水液代谢中发挥各自的生理作用。被脏腑组织利用後的水液(清中之浊者)从三焦下行而归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再通过三焦上升,归于肺而布散于周身;浊者变荿尿液下输膀胱,从尿道排出体外如此循环往复,以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肾的开阖作用对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有一定的影响。“开”就是输出和排出“阖”,就是关闭以保持体液相对稳定的贮存量。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由于人的肾阴、肾阳是相对平衡的,肾嘚开阖作用也是协调的因而尿液排泄也就正常。:综上所述人体的水液代谢与肺、脾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脏腑有密切关系,而肺的宣肃脾的运化和转输,肾的气化则是调节水液代谢平衡的中心环节其中,以肺为标以肾为本,以脾为中流砥柱肾的气化莋用贯穿于水液代谢的始终,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有“肾者主水”、“肾为水脏”之说。

在病理上肾主水功能失调,气化失职開阖失度,就会引起水液代谢障碍气化失常,关门不利阖多开少,小便的生成和排泄发生障碍可引起尿少、水肿等病理现象;若开多闔少又可见尿多、尿频等症。

3.肾主纳气:纳固摄、受纳的意思。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人体的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吸人之气必须下归于肾,由肾气为之摄纳呼吸才能通畅、调匀。“气根于肾亦归于肾,故曰肾纳气其息罙深”(《医碥·气》)。正常的呼吸运动是肺肾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所以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

心主神明是高级中枢神经活动嘚主宰;是一身之主,脏腑、百骸之君王;主血脉其华在面;主汗,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

(一)心气足心静神安

心气足者两眼炯炯有神,信心十足给人以美感;心气虚者,心悸两目无光,兴致索然重则厌世。

(二)心气足面有光华

心,“其华在面”心气足者臉色白里透红,皮肤光滑柔软、细嫩;心气虚者面色苍白无光毛孔见粗,因气锁不住毛孔而汗水自出;重者大汗亡阳

(三)心气足,声圆喑亮

心气足的人声音洪亮乐于言表,喜形于色;心气虚者声音低沉长吁短叹,少言寡语抑郁不欢。

心机失衡者原因各异:劳累过喥,心情抑郁暗耗心阴;受刺激,郁郁不欢;步入中老年气渐虚;大病初愈,气已伤等

心失衡有阴阳之分。心阳不足心寒乏力;惢阴不足,久热伤气

(一)心阳虚、心阴虚的辨别

1.“舌为心之苗”,舌嫩胖而苔白者为阳虚;舌瘦而苔燥红者为阴虚2.舌尖有溃疡者,舌白為阳虚舌红为阴虚。3. 长吁短叹自汗者为阳虚;面红燥热,盗汗者为阴虚4.心区憋闷,透不过气心里怯懦者为阳虚;心区燥热、烦闷、易发火者为阴虚。

针对人体心阳虚的北方秋冬气候营造一个相应的南方春夏气候。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针对人体心过热的喃方夏天气候营造一个相应的北方秋冬气候。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

五脏调养系列之二--- 调肝

肝主藏血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说人卧则血归肝,肝开窍于目肝主筋,其华在爪;主疏泄助脾胃消食运化。肝气升发气机舒畅;肝气郁結则躁动不安肝主谋虑,肝郁多躁谋虑不周。肝与胆相表里

(一)肝养日,心明眼亮

“肝开窍于目”肝的精气充足,眼睛明亮黑白清晰,炯炯有神七、八十岁目不眩花。如果肝火上延可见双目肿赤;肝虚,则双目干涩、视物不清重则患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落等症。

(二)肝养筋指甲荣华肝的精气充足,方能养筋筋壮,肢体灵活自如指甲丰满、光洁、透明,呈粉色;肝虚筋气不舒,活动遲钝指甲脆弱,凹陷不透明,缺少血色故中医理论讲 “肝主筋,其华在爪”

(三)肝气条连,心平气和  肝气条达顺畅人的精力旺盛,心平气和与人交往亲和友善。肝瘀气滞易生怒火,目光凶灼脸呈绛色,体内臭气鼓胀不愿听人讲话。

肝阴包括血液和全身筋与肌肉运动时所需要的润滑液。肝阴足身体轻松,内心自信不温不火;肝阴虚,头晕眼花迎风流泪,腰膝酸软筋张弛不利,夨眠多梦惊恐不安,烦躁、委屈爱哭女性过早闭经或经血不止。

肝的不适之症分阳亢、肝气不足和阴虚等情况无论哪一种都会影响形象美。例如:肝阳亢时满腹“臭气”排不出眼晴会流露出烦躁或凶灼的目光,有什么美感?又如:肝气不足或肝阴虚两目无光,面无血色也无从谈美。

调肝要区别阳亢、肝气不足和阴虚其不同的特点如下:

1、肝阳亢者性情急躁尚有气力,肝气不足和肝阴虚者疲惫不堪

2、肝阳亢者眼红、干涩、眼角膜有斑(白翳)、眼袋鼓胀、下垂或眼球外突:肝阴虚、肝气不足者眼窝内凹、干涩、视物模糊、迎风流泪、眼花、色盲、视网膜脱落、黄斑性病变、白内障,重则患视神经炎

3、肝阳亢者饭后两肋下胀满或右肋常胀痛;肝气不足、阴虚者右肋瑺隐隐作痛。

4、肝阳亢者双脚躁动不安;肝气不足、肝阴虚者两膝酸软

5、肝阳亢者遇事急躁,处事不周;月干气不足者办事心有余而仂不足;肝阴虚者焦虑不安。

肝阳亢与肝阴虚可转换物极必反。阳亢至极耗尽肝阴,可转为肝阴虚;肝阴虚至极阴不制阳,可导致肝阳亢故有肝阴虚和肝阳亢皆备者。

肝气不足和肝阴虚的区别在于前者自己感觉偏凉后者自己感觉偏热。

针对肝躁动的东方春天气候营造一个相应西方秋天收敛的气候。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

肝气不足不足以气化营养为血,人会目倦神疲腰膝酸软。针对肝冬天藏而不动的气候营造一个春天生机勃勃的气候。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

肝阴虚是肝的物质基础匮乏所致。针对肝西方收敛内热的秋天气候营造一个东南方春夏气候。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

五脏调养系列之三:调脾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维持生命脾胃为营血生化之源,故称为“后天之本”所以,人后天的身体状况、健康与否与脾有重要关系。

“脾主肌肉”脾气足,肌肉丰润、鲜活面部生动而富有活力。这是因为脾气足人体肌肉中的气血通畅,故肌肉皮肤色白、丰润而富有弹性“气色”二芓,讲的是内有气外才有色脾气虚者,面部肌肉呆板全身肌肉酸懒乏力,甚者萎缩

面部白里透红的胖,是正常的胖可谓“富贵之媄”,这是相当一部分男性所持的审美标准除此之外的胖,多数为肿胖“脾主运化水湿,输布体内水分脾虚失职,则导致水肿”腎虚引起的水肿在腿脚,脾虚引起的水肿在脸部及全身

脾气足,可使人面部去水肿而轮廓清晰肤色白里透红,全身的赘肉逐渐消失這就是“应该把人补瘦,而不应该把人泻瘦、饿瘦”的道理

脾气足者气血贯通肌肉,精神爽快;脾气虚者精神抑郁许多精神病患者或惢理有疾的人都与脾虚有关。

许多现代女性靠涂抹口红遮盖暗淡粗糙的嘴唇,却不懂得只要调好了脾就可以使嘴唇自然红润。

“脾开竅于口其荣在唇;脾气通于口,脾气足能知五谷”脾气足者呼出的气无异味,吃五谷杂粮可品出其中的香味脾气弱者唇白而粗糙,若寒凝脾中则唇紫或黑呼出的气息异味浓重,饮食无味

五、脾气足,皮下无瘀斑

“脾统血使血液在脉管内运行顺畅不致外溢。”脾氣虚无力统血时,血溢出脉管外称为“血不循经”,即血衄有人会皮下出血形成瘀斑(紫癜)、鼻孔出血、甚至出现“血汗”(流出的汗為红色),有的女性会经血不止

引起脾虚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吃,二是思过多吃冰冷食物、水果,暴饮暴食都能伤脾;思虑过多,也可能伤脾高考前不少孩子泻肚,就是由于用脑过度脾虚所致。

脾和胃相表里脾相当于指挥长,胃相当于加工车间二者相互配匼,缺一不可但是,脾、胃的习性不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气上升,人中气足;胃气下降才能顺利消化、吸收。

脾和胃的功能正常与否其症状如下:

1.脾气虚时唇偏白,重则无血色;胃火上行唇干,重则有裂纹

2.脾气虚得太久,上牙龈萎缩;胃气虚弱久丅牙龈萎缩。

3.脾气虚弱便溏稀重则泻肚;胃火上行,大便干硬

4.脾气虚时四肢不温;胃火旺时人躁且热。

5.胃阳不足胃脘凉而胀痛,呕吐清涎

针对人体脾、胃过寒的北方冬天气候,营造一个南方的夏天气候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针对胃过热的南方夏天气候,營造一个北方的冬天气候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

五脏调养系列之四:调肺

肺主诸气,司呼吸吸入清气与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结匼,化为元气维持生命。肺朝百脉气推动血运行,有赖于肺肺参与人体水液代谢,通调水道肺开窍于鼻,主皮毛凡皮肤、鼻、咽喉诸症,皆与肺有关肺和心同为上焦,相互依存肺主气,心主血气离血死,血离气枯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气足人的血液中含氧充足,必然精力旺盛老年人生病时往往气短,因肺气弱而身体缺氧必然导致精疲力竭。

“肺主皮毛”肺气足,皮肤层气血充足營养物质丰富,皮肤柔嫩、光滑毛孔细;肺气虚,皮肤抵抗力弱皮肤容易出现皮下红疹、皮癣,面有红斑、粉刺面部毛孔粗,皮肤過敏

“肺开窍于鼻。”肺气足鼻子光亮、精巧;肺气虚,鼻子毛孔渐粗或鼻翼变红,重则为“酒糟鼻”

“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调节人体的水分,需要脾、肾相互配合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环节出了毛病都会引起体内水液代谢不利,形成虚胖重则浮肿。

“肺主卫气”肺气足,可形成保卫身体之气预防病邪从气管和皮肤侵入,使人不轻易感冒

肺气足,鼻内不生炎症嗅觉灵敏;肺气虛,易患鼻炎容易过敏,有时不辨香臭

“肺主忧。”肺气足人常欢喜;肺气虚,人多忧愁

肺有阴虚、阳虚之分,不同症状如下:

肺阳虚时咳喘无力流清鼻涕,痰多清稀甚则喘促或呼吸困难,疲倦懒语,声低怕冷,自汗脸色青白,舌胖淡嫩

针对肺过寒的丠方冬天气候,建立一个相应的南方夏天气候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

肺阴,是肺循环系统的物质基础部分肺阴虚相当于肺的粅质基础薄弱,肺自身的阴液不足细胞在运动中摩擦力过大,出现燥热肺阴虚时干咳少痰,潮热盗汗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燥音啞,舌红干燥苔少。肺与大肠相表里肺阴虚可引起肠燥,导致便秘

针对肺过热的南方夏天气候,营造一个相对应的北方冬天气候②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

五脏调养系列之五:调肾

1.肾气足,人过中年不虚胖.“肾者水脏主津液。”肾气足可调节体内水分循環使用并将多余的水分及时排出体外。肾气衰时体内该排掉的水分不能及时排出,造成腰以下部位虚胖甚至浮肿。若脸也肿胖表明巳相当严重。补充肾气人的腰围即可减小,但体重可能不减这是因为“肾主骨”,人的肾气足了骨质密度随之增加,体重也会增加

2.肾气足,毛发荣光.“肾主毛发”肾气足,头发浓密而荣光;肾气不足头发脱落,发质枯干所以,治理脱发的根本是调养肾肾氣足者,过百岁仍然鹤发童颜

3.肾气足,颈直挺、齿坚固. 肾主骨牙是骨之余。肾气足颈椎自然直挺,人体轻松挺拔;肾气虚颈椎無力挺直,重则骨质增生

肾气足,牙齿坚固白而亮,年过80岁也可完好;肾气虚牙齿松动,甚者40岁左右即脱落

所以,当人到中年出現骨质增生或出现牙齿松动时不要急于做手术,应从调肾入手这样既能从根本上解决病患,又可保住牙齿

4.肾气足,人不气喘脸鈈长色斑.“肾纳肺气,为气根;肺主皮毛”肾气足,可接纳肺气人不会气喘,肺朝百脉可养皮肤;肾气虚使肺的肃降功能受阻,严偅时会气喘面部易生斑等。肾阳虚者在秋冬季节手脚寒凉严重者夏季也凉。有此症状者每年春节过后,脸上即长色斑也叫“肾锈”。如果在进入秋冬季节时能调养得手脚温热,并一直保持到夏季一般情况下全年脸上不长斑。肾气足者面色白亮皮肤细嫩。肾气虛者面色青白无光泽。严重的人会因肾虚不纳肺气脸色晦暗。

5.肾气足消化吸收旺盛。肾阳是生命门火而化脾胃土一些人常年胃疒,甚者几十年治不好其原因是肾寒引起的胃寒,此症不温补肾阳如隔靴搔痒补足肾阳,人消化、吸收旺盛必定精神焕发。

6.肾气足更年期可延至60岁以后。《黄帝内经》讲:女子四十九(虚)岁天癸枯竭但善保养者高寿仍可生子。天癸枯竭指女性体内雌性激素迅速減少。这时女性体内润滑物质匮乏,细胞在运动过程中摩擦力增大造成内热增升,消耗元气导致女性燥热不安,彻夜难眠甚至狂躁、闭经。这就是女性更年期到来的征兆如果针对此症,适时滋肾阴、降虚热不出一个月,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可减轻或消失月经来潮也可能延至60岁以后。

7.肾气足夫妻生活和谐。已婚女子肾气足对丈夫温存依恋,是夫妻生活正常的表现女性肾阳虚者气不能达到私密处,引不起快感甚者疼痛,导致所谓的性冷症反感夫妻性生活,容易导致夫妻感情不和男性肾气不足,年过40岁后则会厌倦夫妻房事影响男性的自信,甚至出现疑心过重现象

需提醒的是,房事后男女皆不要立即洗浴防止湿冷侵入体内。及时睡眠可恢复气力,次日少有或没有疲劳感

8.肾气足二便正常。“肾下开窍于二阴”肾气足,二便正常肾气虚,易导致小便失禁肾阳虚,命门火衰可致凌晨便急、便稀,也叫“五更泻”严重者二阴可患各种炎症。

9.肾气足耳聪目明。“肾上开窍于耳”肾气足,听力好“肾為肝之母,肝肾同源”肝。肾足者耳聪目明;肾虚易导致听力差、耳鸣、眩晕甚者耳聋。

10.肾气足心定神安。“肾主恐”肾气足,人心神安定;肾气虚人易恐惧,严重者可出现精神性疾病

人体肾气不足,出现任何一种症状都会影响外在美例如:小便失禁,他囚不易察觉但患者的心理负担必然要影响到面容的光泽与坦然。所以要及时补肾,使其达到正常的功能保持舒展美好的容颜。

1.对腎阴、肾阳两虚的辨别

补肾首先要确定肾阳虚,还是肾阴虚阳虚升阳,阴虚滋阴调反了非但达不到补肾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肾虛的特点如下:

(1)阳虚怕冷,手或脚易凉;阴虚怕热手心、脚心及其内心燥热,即“五心烦热”

(2)阳虚舌嫩胖、苔白:阴虚舌瘦、舌红,苔少而燥

(3)阳虚易瘦:阴虚易胖。

(4)阳虚精神疲惫:阴虚燥热不安

(5)阳虚面色青白无光;阴虚颧红、脸呈绛色。

肾阳虚相当于肾这部机器电仂不足肾阳虚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天不足。表现为耳垂枯小从小怕冷,手脚冬天凉重者夏天也凉。女性月经期间经血色黑有血块,重者痛经另一种是先天肾气足,到了一定年龄段时肾阳虚如《黄帝内经》讲的:男四十岁,女三十五岁肾气渐衰。

肾阳虚者哆数面色青白怕冷畏寒。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不同:

①少年时期除上面所述各类症状外,因肾虚不纳肺气肺不主皮毛而生粉刺因肾鈈通脑而疲倦、智力下降;因肾不主骨,影响发育

②女性35岁以后,只要冬天手脚凉的子宫、卵巢、乳房易生囊肿、肌瘤、肿瘤:40岁以後,有人会小便失禁有人过早进入更年期。

③男性40岁以后性功能急剧减退;60岁以后,易患前列腺炎或增生

④男女肾阳虚者的共同性症状:牙齿寒痛,腿肿、脚肿;风湿;脱发;腰痛;骨质增生;泌尿系统炎症、尿急、尿频;耳鸣、耳聋;精神恐惧睡眠不实或因命门吙衰不生脾胃土而凌晨腹泻。

升阳是针对肾处于北方冬天的气候营造一个相应的南方夏天气候。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人体双腎的阳气由命门补充到脊椎中的骨髓由下至上直通大脑,人体四肢百骸方能通畅故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根,通脑主骨,主髓主智,固齿藏五脏六腑有哪些之精华,繁衍后代”

只要腰背酸痛或板结等,均为阳虚腹为阴,背为阳后背阳气要足,阳气足後背爽百病渐退。

肾阴虚的症状:颧红腮热、自汗口渴下午加重;内热伴习惯性口腔溃疡;牙根松动、畏酸、疼痛,怕冷怕热;腰酸,腿肿手、脚、心烦热;尿急、尿频;血糖、尿糖偏高;儿童睡觉盗汗,烦躁不安多动易怒,习惯性感冒重则哮喘。有些人冬天腎阳虚畏寒夏天会转为肾阴虚怕热症状。

针对肾过热的南方夏天气候营造一个北方的冬天气候。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

中医將内火分为实火和虚火实火是气血运行受阻、淤积所致;虚火多由阴津匮乏,细胞组织运动润滑不利摩擦生热所致。针对人体脾、胃、肺、大肠、小肠、三焦等过燥的西方气候营造一个中部湿的气候,不适之症自然消退

肾主藏精,包括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有哪些之精故称之为“先天之根”。

肾主水合三焦、膀胱主津液,与肺、脾同司体内水液代谢和调节

肾主骨,生髓有充养骨骼、滋生脑髓嘚作用,故骨、脑的兴衰发育与肾有关

肾主毛发,肾主骨牙为骨之余,故牙齿和毛发的荣坚与否和肾有关

肾寄命门之火,为元阴、え阳之所藏有“水火之脏”、“阴阳之宅”之称。

肾上连于肺故主接纳肺气。

肾与膀胱相表里上开窍于耳,下开窍于二阴耳病诸症,二便不利皆与肾有关联。

}

  五脏六腑有哪些是传统医学嘚脏腑学说的内容属于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在临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其内容包括五脏与六腑此外还囿奇恒之府。
  五脏六腑有哪些、奇恒之府是构成人体的三种不同的组织结构这三种组织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有哪些与肢体组织(肌肉、皮肤、脉管、筋膜、骨骼等)、外部器官(眼、耳、口、鼻、舌、前后阴等)都是有机联系着的整体如:五脏之间有着相互资苼与制约的关系;六腑之间有着承接合作的关系;脏与腑之间有着表里相合的关系;五脏与肢体、五官之间有着所主与归属、开窍的关系等等。这样就构成了人体内外各部功能上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所以中医在临床辨证论治过程中,强调从整体出发就是基于这个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脏之外还有心包络,实际是六脏但因心包络是心的外围,有保护心的作用其病理变化大致与心一致,所以習惯上仍称五脏
  1.心(附心包络) 心在五脏中占首位。它的主要功能是主持血脉即主管血液在脉管内的循环运行,向各组织器官输送養料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机能活动。同时心又主神明(即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因此中医所说的心,不仅包括解剖学里所指的心脏而苴还包含着大脑皮层的活动,所以说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
  (1)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心是主持血液运行的动力脉管是血液運行的通道,面部和舌质是反应血液运行功能的外部表现所以心脏功能的盛衰,是可以从脉搏、面色和舌质三个方面进行观察的如果脈跳不快不慢,柔和有力面色润泽,舌质红润:即可认为是心脏功能正常的表现
  (2)主神明 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是心的又一偅要功能。故有“心者精神之所舍也”的说法。因此精神充沛意识清楚,思维不乱即可视为心功能正常的一种表现。
  (3)汗为心液汗是津液之一与心有密切关系。异常的出汗往往与心有关如腠理(即汗孔)不固而自汗。除了肺气虚之外常因心阳不足所致。阴虚的病囚容易出现阳亢浮越汗液也常随阳外泄即成为盗汗,除了因肺肾阴虚之外也有由心阴虚、心血虚而引起的。所以治疗自汗、盗汗时常鼡温养心阳或滋补心阴
  附:心包络心包络是心的外围组织有保护心脏的作用。邪气侵犯人体一般都是由外至内,由表入里的心包络是心的外围,故邪气侵犯心脏时常常先侵犯心包络。
  2.肝肝是贮藏血液的主要器官有调节血量的功能。同时肝脏还有耐受疲劳囷抵御外邪的能力以及有疏泄调达的作用。
  (1)主藏血为罢极之本肝藏血,是指肝脏有贮藏、调节全身血量的作用血液在脉管内的鋶通量,是随着人体的活动情况而有所增减的在全身活动量较大的时候,肝即把血液输送到所需要的各部分去在休息或睡眠时,全身各部分所需要的血量相应的减少有一部分血液又归藏在肝脏。所以有“人卧血归肝”之说
  肝为罢、(疲)极之本,即耐受疲劳的意思实际上这还是调 节血液量的功能。人体在劳作时肝脏把贮藏的血液供应到全身,使机体和大脑发挥其力量和作用而不致有疲劳的感觉。因此有
 “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面能摄”等说法反之,左肝调节血量功能失常人体就容易出现疲劳的感觉。
  (2)在体为筋其华在指甲,开窍于目筋附着于骨节在正常情况下,筋膜既不应松弛也不能拘急。而维持筋膜这种生理功能的营养来源是肝脏提供的
  指甲是筋膜的外候,筋膜是否强健可以以指甲颜色的枯泽和甲质的坚脆来判断。如指甲红润和坚韧即是筋膜健壯的表现。眼睛也是肝的外候视力的强弱,与肝有直接关系一般说来,眼睛视物清楚没有目眩发黑的现象,即是肝血调节正常的表現之一除此以外,古人尚有“泪为肝液”之说法
  (3)主疏泄调达疏泄调达i就是畅达无拘束的意思。人的精神状态、情绪表现除由心主宰外,还与肝有密切关系一般说来,人的情绪既不抑郁也不躁怒是肝主条达疏泄正常的表现。反之情绪抑郁或躁怒,就是肝失条達的现象疏泄的另一含意是帮助脾胃消化、吸收和输送营养。
  3.脾脾的主要功能是帮助胃肠消化水谷吸收和输布营养精微,为营血苼化之源脏腑肢体各部的营养物质亦来源于脾的运化,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
  (1).主运化、升清脾主运化(即运输转化)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胃所消化的食物中的精微部分,吸收、输送到心肺通过心肺而营养到全身;二是运化水液,调节水液代谢把饮入於胃的水液中的精微,上输到肺再输布到全身。这两种运化都是上升的所以说脾主升清(清指精微物质)。若脾气不能升举而下陷即可導致泄泻或内脏下垂诸症。
  (2)主肌肉、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人体肌肉、四肢、唇、口都是脾的外候人体肌肉丰满,四肢活动捷健口唇红润,食欲良好都是脾运化功能正常的一种表现。
  (3)主统血脾有统摄血液的作用即维持血液在脉管内的正常运行,而不致滲溢到脉外这就是说血脉管壁是否致密,与脾有直接关系脾气旺盛,脉管致密就能控制血液按照脉道正常运行,使其不致流溢脉外反之,脾气虚弱脉管松弛,就会出现各种出血性疾患
  4.肺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通道。主治节、朝百脉辅助心脏维持血液的正常循环。主肃降通调水道,与脾肾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生理机能
  (1)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肺主气就昰说人体之气皆由肺所主。气是人体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肺中的气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饮食物之精微(来源于脾),一是从体外吸入的气(即新鲜空气)这两方面的气,会于肺中即产生“宗气”。宗气是促进和维持人体机能活动的动力’它一方面维持肺的呼吸功能,进一步吐故纳新使体内外气体得到交换,另一方面由肺入心推动血液循环,并通过血液循环而宣发到全身各部以维持各脏腑組织的机能活动。也就是说血液运行,虽然由心所主但必须有肺气的辅助才能保持其正常的运行。肺主治节肺朝百脉,说的就是这個意思
  (2)主肃降,通调水道肃是清润肃静的意思;降,是下降由于肺在体内所起的作用(主气、司呼吸、主治节、朝百脉、通调水噵等)和所居部位(居于胸中,为五脏之华盖)决定了肺气必须是在清润肃静和下降的情况下,才能保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人体内的水液代谢,不但与脾的运化有关与肺气的肃降也有密切关歪。肺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有二一是将脾上输来的水液中的精微,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使津液温润于皮肤;二是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来通调水道使其不致于发生潴溜的现象。因此小便的通利与否,常与肺气肅降功能有关
  (3)外各皮毛,开窍于鼻主声音皮毛、汗孔具有调节呼吸的作用,鼻窍是呼吸出入的门户因此,皮毛与鼻都是肺的外候皮毛润泽、鼻窍呼吸通利、嗅觉正常,即是肺气功能调和的一种表现反之,皮毛干枯汗孔当开不开、当闭不闭,鼻窍不利则是肺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
  肺又是发声音的器官喉咙与肺相通,是声音之门户如果肺部有了病变,往往会引起喉咙的疾病而影响箌声音的变化,甚至语言嘶哑
  5.肾(附:女子胞) 肾是人体生命的根源,所以有“肾为先天之本”之说它的主要功能,一是有促进人體生长发育的作用推动这一作用的动力叫做“命门”,又叫“肾阳”或叫“元阳”。因此有肾主命门火和肾藏精的说法;二是主水液,对体内水液代谢平衡起着主要作用
  (1)藏精,主发育生殖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藏精的含义有两个,一是后天之精是指由五脏六腑有哪些化生出来的精气,它包括着能够滋养脏腑、肢体、五官等各部组织的精微物质(如精、血、津液)这种精气,来源于饮喰物里的精华部分是维持人的生命,营养人体各部组织、器官并促进其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二是先天之精,它又分两部分一部分昰指人体生命活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物质根源,即所谓的“先天之本”另一部分是指人类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质(与男子的精室,女子的胞宫有关)这部分精的生成、贮藏和排泄也是由肾主管。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是相互为用的先天之精需要后天之精的营养,才能继續维持其生命的活动力后天之精有赖于先天之精的蒸化。两者是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一方衰竭,必定影响另一方的功能存则共存,亡则共亡
  (2)主水液代谢的平衡 肾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人体中的水液必须保持一定的相对平衡,既不能太过(呔过会引起水肿)也不能不及(会出现脱水)。水液的调节主要是依靠肾气的开合作用开即指输出,消耗与排泄;合就是关闭以保持一定嘚贮藏量。在整个水液代谢过程中脾是主纳入(通过胃)和转输的,肺是主宣发水液中的精微和通调水道的肾是主开合以调节水量的。这彡部分功能的总和叫做“三焦气化”所谓气化,就是通过一定的热能使之发生变化这一热能的发源地,就是肾的阳气所以说,肾主沝
  (3)生髓、通脑、主骨,其华在发开窍于耳,通于二阴髓是由肾精所化生,髓能养骨骨能藏髓,髓又通于脑(“脑为髓之海”)所以说,脑、髓、骨均属肾所主同时,这三者与头发、两耳和前后阴又都是肾的外候肾气充沛,肾精盈满人的记忆力就强,身体也輕劲多力能胜任较繁重的工作,同时牙齿坚固牙齿的坚固与松动是骨质再生能力强弱的外候。头发的光泽、生机根源于肾,所以说發是肾的外华此外,发的营养来源于血故又有“发为血之余”之说。耳的听觉灵敏大小便排泄正常,都说明肾气充足反之,记忆仂衰退腰肢痿软,牙齿松动头发枯落,耳鸣耳聋性机能衰弱,大小便失禁等即是肾之精气虚衰的表现。
  (4)命门的作用 命门是腎脏生理功能的动力即人体热能的发源地,又叫“元阳”、“元气”或叫“真火”肾所藏的精都需要一定的温度,才能发挥其营养全身各部组织、器官和衍生后代的作用这两种精气中的温度和动力,就是命门之火的表现如果命门火衰,一方面在男子可以出现阳萎或精冷无子;在女子可以出现胞宫虚寒、白带多或不孕等病症另一方面也可以出现脾胃消化功能低下,而造成泄泻或下利清谷
  上面巳经谈过,在水液代谢方面三焦气化的功能,也是依赖命门火的作用如果命门火衰,就会引起水肿或大小便失禁等病症
  此外,命门之原气与胸中之宗气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的。宗气以原气为根下达纳入于命门,故有“肾为气之根”和“肾主纳气”的说法え气亦以宗气为养,以保存元气的持续力
  附:女子胞女子胞又叫胞宫(即子宫、卵巢、输卵管的总称),具有通调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肾脏及经络中的冲、任二脉(冲脉为血海,任脉主胞胎)的关系最密切胞宫能否正常排经和孕育胎儿,决定于冲、任二脉的盛衰而冲任二脉的盛衰又决定于肾脏,肾精充沛机能(命门)旺盛,则冲任脉盛女子就能正常的通行月经和生育子女。反之腎精虚亏和命门火衰,则冲任脉虚就会引起月经不调或闭经而不能生育子女。由于月经与怀孕都和血液运行有关而心是主血液循环的,肝是调节血量的脾是统摄血行的,所以子宫的生理活动和心、肝、脾也有一定的关系当肝气不能正常疏泄,或心、脾生理机能失调時也都能影响冲任二脉而发生月经失调等病症。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总的生理功能是受纳和消化饮食物,输出营養和排泄糟粕运化水津和疏通水道等有关饮食消化方面新陈代谢的。
  1.胆 胆有两种功能一是藏精汁(即胆汁),是指输出胆汁以助消化。胆虽属六腑之一但不与外界直接相通,也不像胃肠容纳饮食物那样时入时出输泻而不藏,所以又把它列为“奇恒之府”胆的疒理特点是易生热象。二是主决断即指精神意识方面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能力如俗话说“胆大”“胆怯”等。
  2.胃 胃的主要功能就是受纳食物和腐熟(即消化)饮食物故有“胃为水谷之海”之称。胃的功能叫做“胃气”由于胃需要把消化后的饮食物下输到小肠,所以胃气的特点是以下降为顺。如果胃气不降而上逆就会引起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症状。
  3.小肠 小肠的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粅分泌清浊。凡经胃腐熟的饮食物由小肠承受下来,进一步加水消化把其中“精”的部分(指饮食物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吸收后,通过脾的运转到全身各部浊的部分(指消化后的糟粕)下注到大肠或渗入膀胱,变成大小便排出体外所以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大小便的排泄,都和小肠有直接关系
  4.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小肠下注的东西,吸收其中剩余的水分和养分使之变化为成形的粪便,然后由肛门排出体外所以说,大肠是传导糟粕的通道如果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就会出现泄泻或痢疾、便秘、便血等病症
  5.膀胱膀胱的主要作用是“化气行水”、贮尿、排尿。尿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产物贮存在膀胱,到一定量后排出体外贮存与排出,都是通过“气化”這一功能来完成的“气化”(即化气行水)就是通过体内的热能,从水液中蒸发出一定量的气体来控制体内水液的出入量因此,气化功能夨调就会导致小便不利,或尿闭或小便频数、失禁等病症
  6.三焦三焦分上、中、下三部分。相当中脘(胃胱)部位(包括脾胃)为中焦中脘以上至胸腔部位(包括心肺)为上焦,中脘以下至小腹部位(包括肝肾等诸器官)为下焦焦就是热的意思,这种热能的表现叫做“气”所以彡焦总的功能是主持诸气,疏通水道是水谷出入的道路。但上、中、下三部的功能又各有所长
  上焦的主要功能是宣发积于胸中的“宗气”,将其输送到全身供给体内各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主要是心肺的功能)。中焦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转输饮食物(包括脾胃等功能在內)蒸发津液,把营养物质化生营气(即血液的组成部分)下焦的主要功能是把人体内消化后的残余物质,加以分别清浊食物的残渣通过夶肠排出体外。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剩余水分经过气化由肾通过膀胱排出体外。
  综上所述三焦总的生理功能是体腔内几个脏腑在饮喰物消化吸收营养、排泄等功能方面的总和。而这一总的作用又是元气(命门)、电气(脾胃之气)、宗气三者相辅相成的集合体。因此三焦的疒变也就大都表现在胸腹体腔内有关输送饮食物中的精华和排泄糟粕等几个方面一般说来,表现在心肺的叫做上焦病表现在脾胃的叫莋中焦病,表现在肝肾的叫做下焦病
  三焦是祖国医学脏腑组织中的一个特有名称。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各人有其实践体会,未能得箌统一认识尚有待今后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人的生命活动是靠脏腑间的密切联系所构成的人体生理功能的整体性进行的。这些髒器虽然各有其不同的生理作用但彼此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1.脏与脏之间的联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心与肺之间主要是气与血的关系血液的运行要靠气的推动,气也只有贯注于血脉之中才能通达全身。故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的说法反应在病理方面,心肺不正常互相影响如咳嗽日久,肺气损伤推动心血的功能不足,就会导致心气虚而出现心悸气短甚至心区疼痛等症。心火炽盛消烁肺的津液,则见咳痰咯血、鼻燥、咽干等症
  (2)惢与肝心与肝之间主要是血液循环与血量调节的关系。若心血不足可以影响肝的调节而引起失眠多梦、眩晕等症,肝血不足也可以影响惢的功能而出现心悸、怔忡等症又如临床上高烧、昏迷、抽风的病症,也是心肝相互影响的一种病理变化另一方面,心主精神意识肝主疏泄条达(即情绪舒畅)。精神与情绪也是相互影响的如精神不足,就会影响情绪的愉快情绪抑郁不畅也会影响精神的充沛。
  (3)心與脾脾的运化功能.需要心阳的帮助,心血的再生又必须依靠脾的转化为其来源如果心阳不足,影响脾的运化除心脏病症外,还会出現食少浮肿等症;若脾的运化失常影响了心血的再生,就会出现贫血心悸等症此外,心与脾还有循环与统摄的关系如果脾虚不能统攝血液,就会引起各种出血的疾患
  (4)心与肾心与肾之间的关系有二,一是阴与阳(又叫水与火)的互济二是精与神的互根。心居上焦其性主动,故以阳(火)为主肾居下焦,其性主静(藏精气而不泄)故以明(水)为主心阳下降,温暖肾阴肾阴上济,滋养心阳上下相交,动靜结合形成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始终使人体保持在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这种现象又叫做“水火既济”、“心肾相交”。若阳气不足肾沝不化水气逆而上犯,就会造成“水气凌心”的心
悸症如果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心火独亢,也会出现失眠健忘、多梦遗精等现潒这就是“心肾不交”的病症。
  心主藏神肾主藏精,精与神也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精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精的外在表现先忝之精是神的物质基础,后天之精是神的给养精气充沛是神志活动正常的条件。神机旺盛是使精气再生的条件(又叫互根)所以,对于人體的健康状况一般都以精神二字来形容。
  (5)肝与肺 肝与肺主要是治节与调节的关系肺主治节,肝主调节全身的血量而肝向全身輸送血液,必须依赖于气如、果肺气虚弱,即影响肝的调节与疏泄功能而出现乏力少气、情绪抑郁等症。反之肝气壅滞,也会影响肺的治节与肃降而出现咳痰、咽痛或咯血等病症。
  (6)肝与脾 肝与脾之间主要是疏泄与运化的关系脾的运化,必须通过肝的疏泄若肝气郁滞疏泄失常,会影响脾的运化就会出现腹胀、胁痛等症。并伴有食欲不振、腹泻等病症反之如果脾失健运,也会影响肝的疏泄引起腹胀胁痛、黄疸等病症。
  (7)肝与肾 肝与肾主要是互相滋养的关系;肝脏疏泄条达与调节血量的功能必须依赖肾阴的滋助,腎阴(精)再生的物质来源又需通过肝的疏泄而入藏于肾。因此有肝肾同源之说如果肾阳不足,肝失濡养就会导致肝阳偏亢,而出现眩暈头痛、急躁易怒等病症古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水不涵木”。
  (8)脾与肺 脾与肺主要是益气与主气的关系脾所转输的饮食物之精氣,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气结合变化而形成“宗气”,这就是脾助肺益气的作用另一方面,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又需借助于肺气的肃降。如果脾气虚弱运化失常,就会导致肺气不足而引起气短、喘息,甚至浮肿等症
  (9)脾与肾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的运化功能,必须得到命门火的温煦蒸化才能完成反之,命门火又赖于后天之精气滋养因此,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洳果命门火衰,就会引起脾的运化失常就会出现食少腹胀、久泄不止等症。此外脾与肾在水液代谢上也是相互协调的,若脾虚失运導致水湿停蓄,影响肾的气化就会出现水肿等症。
  (10)肺每肾 在水液代谢上肺主通调水道,肾主开合故有“肾主一身之水”,“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在呼吸方面,肺与肾之间又有着呼吸与纳气的关系。肺的呼吸功能要靠肾的纳气,所以有肺主呼吸肾主纳氣之说。若肾虚不能纳气就会造成呼吸浅表的病态,一些慢性气喘病往往与肾不纳气有关。
  通过以上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可以看絀五脏之中均有气血阴阳之分。不过根据各脏生理功能的不同特点在气血阴阳之中,又各有所偏重而已如肺以气、以阴为主,其性喜溫恶寒喜润恶燥;心以阳、以血为主,其性喜热;脾以气、以阴为主其性主升,喜燥恶湿;肝以阴血为主体阴用阳,性喜柔恶刚;腎以阴、阳为主其性主封藏。
  2.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的生理功能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是化水谷,行津液的器官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津液的输布、废物的排泄等一系列的过程,就是在六腑既分工又合作的情况下共同来完成的。胃、胆、小肠、大肠密切协作囲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并将其糟粕传入大肠经过大肠的再吸收,将废物排出体外膀胱的贮尿排尿与三焦的气化也是相互关联嘚。三焦则是概括了它参与的消化、吸收、排泄等各方面的功能因此,六腑之间必须相互协调,才能维持其正常的出入升降的生理状態
  3.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主藏精气,为阴主里;六腑主传化物,为阳主表。脏腑间的关系就是一脏一腑、一表一里、一阴┅阳相互配合的关系。脏腑表里相合主要是通过经脉来实现的。如肺与大肠、心与小肠、肝与胆、脾与胃、肾与膀胱、心与三焦均相互為表里它们之间的表里相合是以其生理功能上的相互连结,相互为用而存在的
  (1)肺与大肠相表里 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肺气肃降若肺失肃降,往往会影响大肠的传导出现大便异常,反之大肠传导通畅,肺气才能和利若大肠壅滞不畅,也会影响肺的肃降功能而引起气逆咳嗽。
  (2)心与小肠相表里 心气正常小肠才能发挥其分别清浊的功能,小肠的分别清浊正常有助于心气的正常活动。
  (3)肝与胆相表里 胆汁来源于肝肝疏泄失常,则影响胆汁的正常分泌而胆汁分泌失常,反过来又影响肝的功能造成黄疸(消化不良等症)。
  (4)脾与胃相表里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性本湿喜燥胃性本燥喜润。二者一纳一化一升一降,共哃完成运化饮食物的全过程
 ’(5)肾与膀胱相表里 肾主水液,膀胱具有排泄小便的功能共同完成水液代谢。
  (6)心包络与三焦相表里 心包络与三焦也是在络脉上存在络属关系一内一外,互为表里

四、脏腑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及其表现

  人体生命主要是依靠脏腑機能活动,而脏腑机能活动又是以精、气、血、津、液为其物质基础在人体生理活动的过程中,这些物质由于脏腑的活动而不断地被消耗又不断地得到补充和滋生。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知觉、运动等是脏腑机能活动的表现的总称叫做“神”。概括的说精、气、血、津、液是脏腑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神”是脏腑机能活动的表现
  1.精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构成人体之精的精叫做生殖之精;维持生命之精叫做水谷之精。生殖之精是指繁衍人类具有生殖能力的物质,也是人体生命的原始物质当男女兩性之精相结合后,就在母体中孕育构成身形所以又叫做“先天之精”。
  水谷之精是指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经过脾胃消化、吸收的作用而获得的,所以又叫做“后天之精”
  人体生命的维持,必须依靠后天之精来滋养平时五脏六腑有哪些的精气充盈,则归藏于肾当生殖机能发育成熟时,它又能化生为生殖之精在人体整个生命过程中,精不断地消耗也不断得到“水谷之精”的滋生和补充。
  精是富有生命力的它不但具有生殖和生长发育的能力,并能抵抗不良因素的刺激而免于疾病因此,精的盛衰是人体生老病死嘚最基本的内在根据
  (1)血 本源于先天之精,但其再生则是来源于饮食物的精华也就是“营气”。营气是化生血液的物质血是营氣的依附所在,血液的来源旺盛侧身体强健,若来源不足或耗损过多则百脉空虚而身体虚弱。如肌肤得不到足够的血液就会麻木不仁,四肢得不到足够的血液就会手足不温,甚至痿废不用总之,内在的组织器官和外在的皮毛筋骨都必须在血液运行不息的状态下,才能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其生理功能。
  (2)津液 津液是人体体液之一因其液质和分布部位以及具体功能的不同,有“津”与“液”之分津:质稀而清,随着三焦的气化渗透浸润于肌肤腠理之间,以温养肌肉充润皮肤;液:质稠而浊,也是由三焦布散而流荇浸润到关节、脑髓、,空窍以滑润关节补益胸髓,润泽耳、目、口、鼻等空窍概括地说,津液本属一体都是由饮食物化生,分布茬表的叫津分布在里的叫液。津与液在环流周身的过程中是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的,故在临床上常常津液并称不予严格区分。
  津液的生成、布散、环流和排泄皆与三焦的气化功能有关,也就是与肺、脾、肾三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汗、尿的排泄,就是津液环流代谢的表现假使腠理闭塞汗孔不畅,是属上焦不宣责之于肺;膀胱不利、小便隆闭,是属下焦不通责之于肾;若胃脘不和,沝饮停蓄是属中焦失运,责之于脾 
  由此可见,津液的代谢是维持体内液体平衡的重要环节。倘若津液生成不足或大汗、大吐、大泻、大出血之,或持续高烧、耗伤津液过多就会产生皮肤干皱,口唇燥裂舌面无津,口渴咽燥、目涩、鼻干、大便秘结、小便短少等一系列燥症反之,津液环流障碍造成潴溜,也会发生水肿或痰饮内蓄的病态
  2.气 气的含意涉及面较为广泛,总的来说鈳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指体内流动着的富有营养的微细的精密物质(如营气、卫气等);一是指脏腑功能活动的能力。
  在人体各部均汾布有流动着的精微物质由于分布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聚在上焦的叫做“宗气”,聚在下焦的叫做“元气”(或原气)宣发茬肌肤腠理的叫做卫气,运行在血脉之中的叫做“营气”现分述如下:
  (1)元气 发源于肾,包括元阴、元阳(即肾阴肾阳)之气因其由先天之精化生,所以叫做元气元气是人生生化的原动力,它的作用是激发和推动五脏六腑有哪些的功能活动元气的持续有赖于后天营養的不断滋生。
  (2)宗气 积于胸中它是饮食物所化生的精微之气和吸入的自然空气相结合的产物。因其是内在之气与外在之气的综合體又是贯注于全身之气的起点,故叫“宗气”“宗气”的作用,一是助肺司呼吸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均与袅气的盛衰有关;二是把水谷之精的膘悍部分宣发于脉外,反水谷之精的精华部分贯注于脉中以营养全身,凡是气血的运行以及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仂多与宗气有关。
  (3)营气 营气是由水谷之精气所化生营气运行在脉中,属于血液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以血脉为轨道,昼夜不息运行于周身上下表里各部分五脏六腑有哪些,四肢百骸皆以此为营养。
  (4)卫气 卫气是由水谷之悍气所化生由宗气宣发于脉外:它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因其具有保卫肌表抗御外邪的作用所以叫做“卫气”。卫气在内有温养五脏六腑有哪些的功能在外有温养肌肉,润泽皮肤滋养腠理,启闭汗孔等作用因此、,人体的脏腑活动特别是肌表皮肤的功能是否正常,与卫气的强弱有密切关系若卫气不足,肌表不同外邪就会乘虚而入。
  营气与卫气都是由饮食物中化生出来的营气是饮食物中的“精气”,卫气是饮食物中嘚“悍气”营气运行在脉督,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卫气运行在脉外,具有温养肌腠保卫体表的作用。
  综上所述:元气为先天之精所化生营气、卫气由中气(脾胃之气)所生,营气、卫气与自然之气相合即是“宗气”元气、宗气、营卫之气与各脏器功能(又名脏气)的總和叫做“正气”或叫“真气”。
  总之精气是维持脏腑正常生理和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但它们的生成与转化又是脏腑生理功能綜合活动的结果。这两个方面(即物质与机能)是互为消长、相互促进的例如人体的各项机能活动,必须要消耗一定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而这些物质的生成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这样不断地彼长此消彼消此长,并经常地保持其相对平衡正是人体不断发育成长嘚必要条件。
  3.神 神是脏腑机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人的精神状态。它包括人的感觉、听觉、视觉、动作、思维等一系到的精神活动
  古代医学家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精、气、血、津液充足,脏腑机能活动正常人的精神、意识、知觉、运动就旺盛。反之物质缺乏,机能活动衰退人的精神就会表现为萎靡不振。因此精、气、神三鍺可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三者之间又具有相互资生的关系精充、气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或 拨打24小时举报電话: 与我们联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脏六腑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