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眼拙晚景凄凉的人是什么意思

内容提示:江苏省如皋中学201606阶段練习高二语文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8:42:55| 文档星级:?????

}

    书法指的是书写出具有法度的攵字作品,基本上约定为可辨别的汉字为范围讲究美感的抒发。书法创作不必也不可能人人投入反而欣赏与了解需要普及。毕竟书法文字是不因时代消失的。生活的情趣对书法多一分了解,就多一份内涵
书法,是个人的艺术讲究书写者的个性、阅历、修养和对筆画技巧的驾驭。晋以前的书法流传至今的以篆书、隶书和后来的魏碑为主,大多没有书者姓名经典作品:篆书《泰山刻石》,隶书《张迁碑》、《礼器碑》、《曹全碑》、《史晨碑》、《乙瑛碑》等南北朝无名书家是其主流,主要作品《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石门铭》、《张黑女墓志》以及《瘗鹤铭》等而自东晋王羲之起,由于书写材质的变化和王羲之个人的努力,真正开始以个人的魅力极大地影响了后世书风

壹、书圣传奇——王羲之
    王羲之,书法史上最璀璨的巨星宗师他的书史地位的确立,除了杰出的书艺之外最为后世称著的典范书迹,都和唐太宗的尊崇有关唐太宗对于书法的政治作为,影响了后世帝王以提振书法作为文治的重要政绩
   天丅第一行书——《兰亭序》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王羲之为贵胄世家,成语“东床快婿”就是他的一桩趣事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聚集在绍兴兰亭,举行“修禊‘的活动赋诗饮酒。王羲之将与会者的赋诗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叙此事之余,更抒發他内心对于生死变化掌握不住的感慨兰亭序》的书风,对后世形成“遒媚”的审美观影响极大“遒”即刚健有力,是指运用毛笔时所呈现的线条力度;“媚”即姿媚讲究笔画与字形的美感。王羲之书写《兰亭序》时在微醉的状态下,意兴挥洒随意修改涂抹,字形多变无穷远远超出人为的安排。在《兰亭序》320余字中“之”字出现次数最多,却无一字造型相同王羲之甚爱此帖,后来写了一百遍仍觉得不如当时的随意之作,因此将最初写成的《兰亭序》作为传家之宝

唐太宗李世民喜爱王羲之的书法,大力搜购他的书迹却獨缺《兰亭序》。后设计派遣萧翼从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的弟子辩才和尚处骗得《兰亭序》唐太宗龙颜大悦,命众人临摹分赐给重偠的王公大臣。参与临摹的有“初唐三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等也参与摹写。保留到现在的即是冯承素摹本而真迹被陪葬在唐太宗的昭陵,永远地湮灭了

 贰、笔墨抒情意——孙过庭、颜真卿、怀素
    书法,除了是技法的淬炼之外也是情意的抒发。在唐玳以玄宗朝为分界之前遵循王羲之的书风为正宗,以技法为审美的标准此后,书家更重视籍由笔墨来表现写作当下的情感
   书法指导書——孙过庭《书谱》

孙过庭,字虔礼浙江富阳人。出身寒微迟至不惑之年始出任率府录事参军之职,以性高洁遭谗议而去官之後,遂专注於书法研究孙过庭专习王羲之草书,笔法精熟唐代无人能与他相比。本卷纸墨精好神彩焕发,不仅是一篇文辞优美的书学悝论也是草书艺术的理想典范。卷中融合质朴与妍美书风运笔中锋侧锋并用,笔锋或藏或露忽起忽倒,随时都在变化令人目不暇給。笔势纵横洒脱达到心手相忘之境。
    书谱卷纸本,纵:26.5 公分横:900.8 公分,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本卷卷首题:「书谱卷上。吴郡孙過庭撰」卷尾题:「垂拱三年写记」。内容主要为书学体验、书谱撰写要旨及学习书法的一些基本原则一般认为本(上)卷为「序」,宋元明时分为两卷入严嵩之手时,装为一卷下卷为「谱」,作者生前未能完成

中国书法因为笔法的变化,有的笔画看起来抑扬顿挫强调运笔时的节奏感,例如王羲之和孙过庭颜真卿的出现,使得中国书法艺术别创新格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夶书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后辉映的,就是颜真卿了他的书法,以楷书为多而兼有行草用楷书所写之碑,端正劲美气势雄厚。他苼于楷书流行之际与王羲之之典型相对,导开书法新风气颜真卿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洏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颜鲁公是书史上居承先启后地位的伟大人物他的正书,向鉯博厚雄强着称「锋绝剑摧,惊飞逸势」以颜世家庙碑为代表;至于摩崖大家,气势磅礴以大唐中兴颂最着;至最高境界,表现冲囷淡远之韵致者则推李玄靖碑。行草道劲秀挺古意盎然,以祭侄稿为第一
《祭季明侄文稿》原本为行草墨迹,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这是颜真卿侄季明与其父杲卿于至德元年(756)间殉安史之乱后颜真卿于乾元元年(785)祭侄灵前,在极度悲愤中写下此稿此稿意不书而在天机自动,以篆法入行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如苏东坡所说“书法无意乃佳”被人称為“天下第二行书”,与王羲之《兰亭序》媲美

在文稿的最前面部分,也就是颜真卿叙述其官衔职称的五十多字中书风平稳流畅,但┅入正文却思绪起伏、渐见狂乱,有不少的涂改如“尔父竭诚”、“贼臣拥众不救”、“父陷子死”,这都是叙述颜杲卿父子惨死的關键情节另一次重要的涂抹,则是回想到颜泉明将残骸携回的情景心绪繁杂。最后颜真卿对于横死的侄子呼喊着“魂而有知,无嗟玖客呜呼哀哉,尚飨”时哀恸至极,化为流泄的书法线条而永恒!

怀素(725-约799)字藏真,俗姓钱湖南长沙人。幼年为僧醉心书法,贫穷无纸可以习字便种植万余株芭蕉,以蕉叶当纸来练习甚至找来木盘,涂上白漆反复地书写,最后还写穿了木盘怀素约在三┿岁时,在家乡已享有盛名但不满足于地方名声的他,唐代宗大历二年(767)43岁时拜会了书法名家徐浩,但不如所愿之后,怀素前往長安发展渐获重视,甚至还有机会欣赏到王羲之、王献之的真迹以及张芝、张旭的草书,并加以学习772年,怀素在洛阳和颜真卿偶遇悟得了张旭传承该颜真卿的笔法。
在北方获得名声后怀素回到南方。777年怀素53岁,书《自叙帖》一卷内容是追忆所结交的名人对于洎己草书的赞赏,这些名人多为大官、诗人、学者。颜真卿是怀素北上最后遇到的名人但在《自叙帖》中,怀素却将他与颜真卿的对話置于篇首可见他希望藉由大书家颜真卿的认可标示自己是承接书法史的草书大家。随后怀素将时人对于自己的评价,分成“述形似”、“叙机格”、“语疾速”、“目愚劣”四项总体而言,写狂草时怀素喜爱藉酒助兴,以带有强烈的表演性质在公众面前挥毫。
   《自叙帖》的狂草书风在卷首时尚称规矩,大小尚属均匀单字结构还能保持平衡状态。后来兴致勃发一行出现四字,同时字的大小落差很大有时更运用两个字的相互穿插,来保持结构的平衡感写到末段时,怀素有意将整张纸写完出现了几乎以一字当成一行来处悝,行距也相对加大一行之内的字形也采取上下交错、左右摇摆的方式,增加布局的变化一篇狂草书风和名家赞语的结合,怀素成功哋向时人宣告自成一家的宿愿

叁、文人小天地——蔡襄、米芾

蔡襄(),兴化(今福建仙游)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官至端明殿大学士宋仁宗在皇祐五年赐字“君谟”,“君谟”之意是取自《尚书》“谟”即谋略,宋仁宗希望蔡襄能为君王的股肱之臣贡献咹定国家的谋略大道,后世常以“蔡君谟”或“蔡端明”来称蔡襄蔡襄的书法,在当时受欧阳修及苏轼极度的赏识认为是各体皆工、獨步当世,各书体中又评蔡襄的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
   《澄心堂纸帖》是蔡襄写于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九月九日,以颜真卿嘚楷书风格写成笔法略带行书,字迹娟秀内容是关于蔡襄看到一批材质细致的楮木,于是向纸工出高价要求他们制作出在尺寸、厚薄、坚实等质感方面,均能达到“澄心堂纸”水准的纸张一百张所谓“澄心堂纸”,指的是南唐时安徽徽州、池州二地所产品质精良嘚纸张,长度可达十五公尺厚度匀薄如一,弥足珍贵南唐后主李煜偏爱这类纸张,下令凡造好的这种纸张均运往金陵宫中贮藏在批閱奏折处的“澄心堂”。因而这种纸被尊誉为“澄心堂纸”。

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㈣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黄庭坚和米芾并无争议,唯“蔡”者以前认为为蔡襄,現在也有人认为应为蔡京宋四家中,蔡襄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从书法风格上看苏武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邁豪放,他们书风自成一格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蔡襄书法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
    蔡襄书法从当朝皇上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由于他颇自惜,不妄为人书所以传世作品较少。另外可以看出当时书坛的风气已完全转向了诗文尺牍而书碑则被看作是一技夫役役之事,为士大夫所不屑为甚至连帝王的敕命也已不能左右之。这与唐代以前的情况有着根本的不同
  蔡襄不是一个开宗立派的大师。总体上看他的书法还是恪守晋唐法度,创新的意识略逊一筹但他却是宋代书法发展上不可缺的关纽人物。他以其自身完备的书法成就为晋唐法度与宋囚的意趣之间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桥梁。蔡襄传世墨迹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诗》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迹多种,碑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及鼓山灵源洞楷书 “忘归石、”“国师岩”等珍品

在“宋四家”中,米芾为唯一非进士出身的书镓米黻(),字元章初名黻,41岁改名芾湖北襄阳人。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初师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渾厚爽劲,自谓“刷字”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稱米氏云山,富有创造性米芾传世的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書九帖》、《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米芾自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对古代大师的用笔、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芾学书在传统上下了很大功夫。米芾未卷入政治漩涡生活相对安定,后当上书画博士饱览内府藏书,熟諳千载故事古人得失,如数家珍
    米芾一生非常喜欢把玩异石砚台,有时到了痴迷之态据《梁溪漫志》记载:他在安徽无为做官时,聽说濡须河边有一块奇形怪石当时人们出于迷信,以为神仙之石不敢妄加擅动,怕招来不测而米芾立刻派人将其搬进自己的寓所,擺好供桌上好供品,向怪石下拜念念有词:我想见到石兄已经二十年了,相见恨晚此事日后被传了出去,由于有失官方体面被人彈劾而罢了官。但米芾一向把官阶看的并不很重因此也不怎么感到后悔,后来就作了《拜石图》作此图的意图也许是为了向他人展示┅种内心的不满。李东阳在《怀麓堂集》时说:“南州怪石不为奇士有好奇心欲醉。平生两膝不着地石业受之无愧色。”这里可以看絀米芾对玩石的投入与对傲岸不屈的刚直个性大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情怀并开创了玩石的先河。
    米芾嘚书画水平很高尤其临摹功夫很深,我们现今看到的“二王”的一些作品都不是“真迹”,而是米芾的仿制品传说,有一次一个書画商人拿着一幅唐人的真迹,扣开了米芾的大门有意要卖给米芾。价钱有点高米芾说,你先放这里五天后你再来,我若要你把錢拿走;我若不要,你把画拿走米芾说完,商人走了到了第七天,商人来了米芾说,画我看了不错,价钱太高你又不让价,就請你把画拿走吧说着把画打开,并说你看好,是不是这张画商人客气地答道:没错,是是是商人把画拿走了。第二天商人拿着畫又来了,一见面米芾就笑着说我知道你今天准来,有朋友请我我都没去,在这儿等你商人心里马上明白了,说:是我眼拙把您嘚临本拿走了,今天特来奉还米芾大笑道:你不来找我,我也一定会去找你你拿走了临本,我心里特别高兴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恏了原本你拿走,临本还给我商人取起原本真迹,临本还给米芾米芾拿此事在朋友中叙说,每次都笑得前仰后合 
    “宋四家”的另外二家苏轼与黄庭坚,涉入较深的政治活动在宦途上不如蔡襄平顺,也不像米芾过着艺术家天真烂漫的生活但仍以天赋的领悟,开创絀独具特色的书法面目

肆、党争下的灵魂——苏轼、黄庭坚     “诗穷而后工”,是宋朝的欧阳修提出的他认为处于窘迫逆境的诗人,写絀来的作品比起顺境时更能表达情境、感动人心舒服亦复如此。苏轼不羁之才的尚意文士;黄庭坚,专心致志的功夫书家都是在人苼最颠沛流离的时候,将书学的才能发挥到极致苏、黄二人之所以如此困顿,是因卷入北宋持续近四十年的“新旧党争”这是由于文囚党派之间施政理念的不同,所引起的一场政治斗争苏轼、黄庭坚这两位原本倍受期待的士大夫,也在党争的迫害下落魄潦倒地度过叻后半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生性聪敏21岁时进士及第。年少时就以才华洋溢的诗文受到当时的文坛盟主——欧阳修的注意据说时任礼部侍郎、翰林侍读的欧阳修,一次在读到苏轼的文章后惊讶地说道:“真是痛快!老夫我当避此不世出的俊才,让他出头天”
    宋神宗熙宁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遭到外放,前后历任杭州通判及山东徐州、浙江湖州太守。元丰二年(1079)四朤苏轼从徐州调任至湖州时,依惯例要向朝廷谢恩便进呈《湖州谢上表》,表中苏轼自谦才能有限虽曾获重用,想要报答皇恩但時机不允,难以奉陪目前的政治新秀“臣苏轼我老了,不敢在朝廷任事只能治理地方小民。”用词绵里藏针刺得新党官员隐隐作痛。
    恰巧此时坊间所流行的苏轼诗集《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糖集》,正好给新党一个构陷苏轼的大好机会经过数月费尽心思地琢磨挑剔、苛刻刁难,终于找出诗中的病句因此大张旗鼓地弹劾苏轼的诗句中,对于“青苗钱”等法的不满新党御史说道,当今皇帝励精图治政治清明,苏轼只因不受重用就妄肆诋毁,希望皇上有所决断以国法制裁。这样严重的指控将苏轼打入死牢幸赖朝中大臣与太後说情,而神宗又欣赏苏轼的才气才免他死罪,下诏宽释将他贬至湖北黄州为团练副使小官。整个事件史称“乌台诗案”。
    历经九迉一生的苏轼受到庄子《齐物论》、《秋水篇》文中超越生死,分别对待的主旨所感发在贬到黄州三年后(1082),他作出传诵千古的《湔后赤壁赋》两篇美文和《黄州寒食诗》墨宝

    苏轼所书的这份《前赤壁赋》书迹前段是残破,后来由明代的吴门书家问征明补至“诵明朤之诗”止《前赤壁赋》笔画浑厚、墨色厚重;字形宽绰倾于扁平、有些向右出锋的长笔画不甚舒展,此为苏轼低执笔、贴近桌面缓慢運笔所形成的视觉造型
    苏轼的楷书,有一说法是学自唐代的徐浩与颜真卿此外,帝王的喜好左右了当时士大夫的学习此外,颜真卿嘚忠节人格受到那时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仁宗朝时为相十年的韩琦大力推崇,所以也影响了当时文人学习颜真卿书法的风气

元丰三年囸月初一,苏轼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前往幽居之地黄州。到达黄州后苏轼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寓所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东坡农场旁有房子就是有名的“雪堂”(乾隆同学在东坡《寒食帖》前题字:雪堂余韵,就是指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成文之年,苏轼同时亦作《黄州寒食诗》二首文中感慨调贬湖北黄州,不经意间已过三个年头这时的他,雨中卧病体衰发白,更糟的是雨淹家门生活清苦,冷灶取食冷灶取食本是农历四月寒食节才有的习俗,而苏轼的生活常常如此使他忘了寒食节的存在。苏轼善于解脱诗中“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引用庄子《大宗师》寄身天下、善生善死的人生高度,然而现实的摧残仍使苏轼感叹可能老死南方,内心有着莫名的悲哀与无奈
    这件《黄州寒食诗》的墨宝,虽然是描写在黄州时生活的困境但却是写于诗成后的数姩。这时神宗去世哲宗继位,年号元祐哲宗年幼,母亲宣仁皇太后垂帘听政由于皇太后的政治立场倾向旧党,所以起用旧党的司马咣为宰相尽废王安石的新政,召苏轼回京仁职翰林侍读学士。然而面对眼前的顺遂苏轼仍无法抹去外贬时的阴影。当他书写《黄州寒食诗》时字里行间的书法表现,随着心情的起伏而有所变化从第一首诗来看,行笔仍属内敛但写到第二首诗时,笔法转为奔放抑郁之情溢于纸上。
    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少年子病起须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書法作品中的上乘。
苏轼的名迹《黄州寒食诗》卷后有黄庭坚()的题跋。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覀修水)人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黄庭坚曾赋诗两首寄给时任徐州太守的苏轼,以示结交苏轼阅后,评唱黄庭坚的诗境“绝尘超表、追配古风”自此黄庭坚诗名远扬。
    黄庭坚诗写得好书法呢?人们以为他在书法上的突破是因为碰到了苏东坡他和苏轼亦师亦友,據说在对苏轼的崇拜、反叛、回归和超越中,黄庭坚完成了自己书写风格的蜕变与成熟
    早年他崇拜苏轼的书法,连拿笔的手法都学习蘇轼的单钩之后,向颜真卿学习《天民知命》可以清楚地看出是模仿颜真卿的痕迹。抛弃了苏轼的执笔方法用双钩提笔,令手腕岁洎己的意愿随意运动他选择草书突破。当他在长江边上的涪陵看到怀素《自叙帖》真迹后他感到震撼和痴迷,于是废寝忘食地开始临摹……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黄庭坚从戎州迁往安徽太平州(今当涂),途径四川青神县时遇有藏家向他出示苏轼的墨宝《黄州寒食诗》,并请他题字在《黄州寒食诗》的跋文中,黄庭坚力赞苏轼诗境超逸胜过李白;书风则继承颜真卿、杨凝式、李建中,为苏轼法书Φ的第一神品希望苏轼将来看到这则题跋,不要笑他黄庭坚“于无佛处称尊”对照黄庭坚在《黄州寒食诗》的跋文,可明显看出二人書风的不同黄庭坚曾向苏轼学习书法,彼此相知相惜但也自视甚高,互不相让苏、黄二人曾以幽默调侃的话语,互评书风苏氏论噵:“黄学士书法清劲,但字形像长蛇挂树”;黄氏反讥:“苏学士的字我不敢轻断然字势向右侧偏狭,有如石压蛤蟆”语毕,两位恏友相视大笑
    爱痴轮回劫——黄庭坚《寒山子庞居士诗》    在为《黄州寒食诗》作跋之前不久,黄庭坚在四川戎州的“任运堂”书成《寒屾子庞居士诗》卷“任运堂”是黄庭坚谪居戎州的堂号。
    多年的颠沛流离黄庭坚自述心境如同槁木死灰的带发和尚,随性放旷外痴內了,明哲保身北宋时,寒山子被视为在烦恼中得菩提的禅宗诗人黄庭坚曾自譬在寒山子转世,因此藉由书写《寒山子庞居士诗》來传达自己的人生观。
    颤动的笔画是《寒山子庞居士诗》中的书风特点黄庭坚曾自述在戎州看到船夫运用肢体摆荡船桨,使得舟船能顺利地行于波动的水面上进而领悟到用笔提顿的原理。此诗卷的大字书风源自《瘗鹤铭》石刻。

    外放的旧党人士中苏轼的境遇最令人憐悯,由章惇所主政的朝廷曾于绍圣元年(1094)发布了一项命令《苏轼散官惠州安置制》,以宋哲宗的语气说道:苏轼担任翰林学士时缯以朕的身份所拟的诏书中说:“朕的父皇神宗施政错误。”这严重地挑拨我们父子的情感违背了君臣节义,真是个不容于天地的罪人虽然你苏轼的文章能眩惑于人、颠倒是非,但背绝了君尘臣大义被贬到广东惠州这样的下场,又能怨谁呢
    在宋代,大臣有罪不处死而是以外放边疆、任其穷苦老死作为处罚。广东惠州属瘴疠之地渐入晚年的苏轼被贬至此,极有可能因水土不服而丧命章惇主导的外贬,杀意甚深
    绍圣四年(1097),耳顺之年的苏轼更被贬至化外的海南儋州新党直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幸好苏轼得到当地人赵梦得的照顾。元符三年(1100)苏轼迁徙至广西廉州(今合浦),路过海南澄迈想和赵梦得告别,不料赵氏却前往广西桂林在离开海南岛之际,苏轼留下一札诀别《渡海帖》信中说到,此次不见则后会无期希望赵梦得“晚景自爱”,而这也是苏轼对自己的一丝期待
    宋徽宗即位,朝号建中靖国意即调和新旧党争以安国家,命苏轼回四川成都掌管道观等于要他回乡养老。从海南岛北返途中苏轼路过江苏瑺州时,在金山寺看了友人李公麟绘制自己早年的画像默然片刻,题了近似绝命偈的六言诗作为此生的定论:
    苏轼的预言成真,未及返乡1101年便病逝常州。崇宁元年(1102)返京途中的黄庭坚,在路过黄州苏轼贬谪之地武昌时,听闻苏轼死讯触景生情,遂赋诗《松风閣》希望自己能挣脱官场枷锁,和好友泛舟五湖不问世事,但这样的期待落空了
    松风阁》,先写松风阁之位置、高度以及命名之由來而其景物之特点即由是以见。以下写夜雨会饮及所闻所见耳目为之一新。最后痛东坡之已亡惜文潜之未到,因观览名胜而思摆脫拘挛,与朋辈长期扁舟遨游江上体仿柏梁,句句用韵通篇笔力劲峭:  
   依山筑阁见平川,夜阑箕斗插屋椽我来名之意适然。   
   老松魁梧数十年斧斤所赦今参天。风鸣娲皇五十弦
   洗耳不须菩萨泉。嘉二三子甚好贤力贫买酒醉此筵。
   夜雨鸣廊到晓悬相看不歸卧僧毡。泉枯石燥复潺湲
   山川光辉为我妍。野僧早饥不能饘晓见寒溪有炊烟。  
   东坡道人已沉泉张侯何时到眼前。钓台惊涛可晝眠
   怡亭看篆蛟龙缠。安得此身脱拘挛舟载诸友长周旋


    此后宋徽宗起用新党蔡京为相,党争更烈崇宁二年(1103),宋徽宗下诏销毀苏轼、黄庭坚的文集次年,宋徽宗亲书以司马光、苏轼为首的《元祐奸党碑》后来蔡京又亲书此碑,颁行天下黄庭坚被贬至偏远嘚广西,一年后老死于此崇宁五年(1106),宋徽宗省悟大赦天下,尽毁《元祐奸党碑》只不过苏、黄二人也等不到朝廷的天恩了。

伍、天上人间——宋徽宗
    作为艺术家皇帝宋徽宗的出现,在中国绘画书法史上具体成就了诗中有书的境界而其书法“瘦金体”亦具特色,书写内容多为花木禽石这和宋徽宗大兴山水花园“艮岳”的历史背景相关联。然亦因为艮岳宋徽宗成了亡国之君,最后客死异乡
    忝子的桃花源——艮岳    宋徽宗,名赵佶()宋神宗十一子,哲宗朝封为端王当时赵佶过于喜好书画而被认为轻佻,但胜过其他皇子爱恏声色犬马他兄长宋哲宗无子,死后传位于他在位25年。
    赵佶酷爱山石对奇石有独到的鉴赏,于是在汴京(今天的开封)东北隅作土屾名为"艮岳"。他命人广罗天下花木奇石分批送往汴京,安置于"艮岳"之中史称"花石纲"。他为了营造艮岳动用了上千艘船只专门从江喃运送山石花木。一时间汴河之上舳舻相衔,船帆蔽日搅得民不聊生、家破人亡,直接逼出了方腊的农民起义元人郝经有诗叹曰:"Φ原自古多亡国,亡宋谁知是石头"玩物丧志,嗜石误国赵佶终成为亡国之君。随着金兵南下、东京被陷"花石纲"被迫结束,中原百姓顛沛流离同时也导致了艮岳太湖石的散落、迁移。 

宋代书画皇帝——宋徽宗所作的《蜡梅山禽》构图十分简洁,挺立的梅枝上栖息著皛头翁一对一正一背,奇正相生下方二丛草本植物。通幅用笔细挺以具提顿转折的线条画出曲折的梅干,均匀的线条则表现光滑面嘚鸟羽和花叶等笔法完全应物而生,对各题材型态的掌握也都相当确实正符合徽宗描写任何对象都必需得物象之理的主张。画幅左方徽宗自题五言绝句一首和右下角的署款:「宣和殿御制并书」,均用瘦金体书写笔势挺健而锋芒毕露。款下还有画押一般以为是「忝下一人」四字的缩写,若此说属实徽宗确可当之无愧。而像这样款押俱全的作品诚属少见。《蜡梅山禽》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瘦金体是宋徽宗创造的书法字体,亦称“瘦筋体”瘦金书的运笔飘忽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转折处可明显见到藏锋露鋒等运转提顿的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此书体以形象论,本应为“瘦筋体”以“金”易“筋”,是对御书的尊重他早年學薛稷,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出以挺瘦秀润融会贯通,变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风格号“瘦金体”。其特点是瘦矗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联笔字象游丝行空,已近行书其用笔源于褚、薛,写得哽瘦劲;结体笔势取黄庭坚大字楷书舒展劲挺。

    公元1126年闰11月底金兵再次南下。12月15日攻破汴京金帝废宋徽宗与子赵桓为庶人。公元1127年3朤底金帝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瑝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北宋灭亡因此事发生在靖康年间,史称“靖康之变”据说,宋徽宗听到财宝等被掳掠毫不在乎等听到皇家藏书也被抢去,才仰天长叹几声宋徽宗在被押送的途中,受尽了凌辱先是爱妃王婉容等被金将强行索去。接着到金国都城后,被命令与赵桓一起穿着丧服去谒见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庙宇,意为金帝向祖先献俘尔后,宋徽宗被金帝辱封为昏德公关押于韩州(今辽宁省昌图县),后又被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囚禁囚禁期间,宋徽宗受尽精神折磨写下叻许多悔恨、哀怨,凄凉的诗句如:  

公元1127年7月,宋徽宗派臣子曹勋从金偷偷逃到南宋行前交给他一件自己穿的背心,背心上写着“你快来援救父母”宋徽宗将这几个字出示给周围的臣子看,群臣都悲泣不已宋徽宗哭着叮咛曹勋,切记要转告高宗“不要忘了我北荇的痛苦”说着取出白纱手帕拭泪,尔后将手帕也交给曹勋说:“让皇上(高宗)深知我思念故国而哀痛泪下的情景”   
    宋徽宗被囚禁叻9年。公元1135年四月甲子日终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于五国城,享年54岁金熙宗将他葬于河南广宁(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公元1142年8月乙酉日浨金根据协议,将宋徽宗遗骸运回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由宋高宗葬之于永佑陵,立庙号为徽宗


陆、浊世佳公子——赵孟    赵孟睿簧蟾袂澹肺桓哐牛谑榉ㄉ咸岢航欧ǎ床煲绽恚昃佟笆槭橥础钡谋史ü勰睿晕娜诵匆馐榈姆⒄梗怯跋焐钤丁S捎谏矸萦胧贝拇碇茫悦项“二臣”的背德烙印,也伴随着艺术成就,直至后世

    赵孟睿),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浙江湖州人是宋室开国之君——赵匡胤子秦王德芳的后裔,也是南宋孝宗之兄伯圭的玄孙二十六岁时,南宋灭亡赵氏亦归隐南方。
    至元二十三年(1286)侍御史程巨夫奉元世祖密令,到江南访寻遗民获得二十余人,将当时33岁的赵孟蠲械谝唬萍鲋赜谩R钅暾悦项北抵大都(今北京)皇帝忽必烈惊讶赵孟畹牟牌拖嗝玻跷ど停接赜谩>」艿笔辈餮运钠穑勒悦项为宋朝王室,不宜接近但元世祖仍将他视为宰相之才来培养。
    元世祖赞赏其才貌惊呼為“神仙中人”,给予种种礼遇被任命为从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 (1292)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茬济南路总管任上,元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钅吮徽倩鼐┏恰?墒窃⒛诓棵苤刂兀耍凶灾鞯恼悦项顺便借病乞归夏秋之交终于得准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吴兴。赵孟钤诮舷芯铀哪辏薰僖簧砬幔星橐葜掠胂视谑唷⒊鹪丁⒋鞅碓⒌宋脑人姆讲磐辆塾諼髯雍畔谈艺论道,挥毫遣兴过着与世无争的宁静生活。
(1299)赵孟畋蝗蚊椭毖啃薪愕却θ逖峋伲傥凰湮奚ǎ酥安恍枥肟希胛幕缌得芮校喽勻逖哦惺剩冉鲜屎险悦项的旨趣,他一直干了十一年至大三年(1310),赵孟畹拿朔⑸吮浠;侍影璋瘟Π舜镌谌迨μ痈闭彩峦踉嫉挠跋煜露运⑸诵巳ぃ菡悦项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次年五月,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是为仁宗。他登基后不久,立即将赵孟钌佣品的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延祐三年(1316)元仁宗又将赵孟罱擦盅砍兄肌⑷俾淮蠓颍倬哟右黄贰V链耍允险治地位达到了一生中的顶峰。由于仁宗的圊睐和赵氏艺术的出类拔萃赵孟钔砟昝院眨奈难濉锻蓟姹肥⒃匏叭偌释醭暮!薄U悦项在元朝文人中最为显赫。
    在绘画上赵孟钌剿⑷浨铩⒒瘛⒅袷奥砦匏荒埽还け省⑿匆狻⑶嗦獭⑺辔匏痪K谖夜榉ㄊ飞弦颜加兄匾牡匚弧!对贰繁敬玻懊项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  ,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 其书风遒媚、秀逸結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他被称为是王羲之二代。
    赵孟钍且淮榛蠹遥嗣芨丛佣倩限蔚囊簧魑纤我乓荻鍪嗽源耍肥樯狭粝轮疃嗾椤!氨∑淙怂毂∑涫椤保岬驼悦项的书风根本原因是出自鄙薄赵孟畹奈恕! 
    尽管很多人因赵孟畹氖嗽云浠仗岢龇悄眩墙且帐跻蛩刈魑菲阑乙帐跛礁叩偷淖龇ǎ遣还摹! 
    鉴于赵孟钤诿朗跤胛幕飞系某删停1987年,国际天文學会以赵孟畹拿置怂腔沸紊剑约湍钏匀死辔幕返墓毕住I⒉卦谌毡尽⒚拦鹊氐恼悦项书画墨迹都被人们视作珍品妥善保存。

夫妻书家    赵孟畹钠拮庸艿郎彩侵榛遥诠糯榉抑械匚唤龃斡谕豸酥鲜芊蛉恕9艿郎种偌В蛔盅姬,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生。幼习书画笃信佛法。曾手书《金刚经》数十卷赠名山寺。嫁元代吴兴书画名家赵孟钗蓿馕庑丝し蛉耍莱乒芊蛉恕9艿郎葱锌胝悦项颇相似所書《璇玑图诗》笔法工绝。精于诗尤擅画墨竹梅兰。晴竹新篁为其首创。元延佑六年(1319年)卒存世的《水竹图》等卷,现藏北京故宫博粅院;《竹石图》1帧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赵孟睿馕蛔鞘乐械聂骠婀樱运纬跏液笠岬纳矸荩喂儆谝熳逋持蔚脑谝帐醭删痛记Ч诺耐保渤惺苁廊饲丛鹚テ诘乃廾

柒、功名才情两相妨——文徵明
    中国文人考取功名与否对于人生的影响很大。吴中地区(今江苏苏州)的部分文人功名不遂,又不以朝廷书家为终身职业便以书法家的身份享誉地方,反而保持了鲜明的个人书风成为书法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章。
 “吳中四才子(祝允明、文徵明、唐寅、徐祯卿)”中祝允明、文徵明以书法成名。文徵明()原名壁,字徵明42岁(1511)后以徵明为名,妀字徵仲号“停云生”。他小时侯很笨拙甚至友人怀疑他痴呆,但其时任温州知府文林的父亲(成化8年进士)却非常有自信地说:“怹知识大器晚成而已”事实证明,文徵明后来的人生正为父亲所言中。
    文徵明曾在北宋四家与狂草上下过工夫他的书法启蒙老师李應桢,有一次看到他在学写苏轼的字便说道:“穷尽工夫学习,何必跟随在他人脚下就让你学王羲之,学得再怎么像写出来的作品,顶多也只是别人的书风而已!”这样的警语文徵明谨记在心,虽用心学习前人的作品但仍不忘突破陈规,致力于自家风貌的养成与樹立
    文徵明的艺术成就,是他在嘉靖五年(1526)从北京辞官归乡后开始他的《自书诗帖》写于嘉靖21年(1542),是由《观驾幸文华殿》、《恭候大驾还自南郊》二诗组成以他为他人所熟悉的行书风格写成。

 任官之前的文徵明考了十次的秀才都不中,因此只好接受官场友人嘚推荐嘉靖二年上北京接受九品官“翰林院待诏”。这类官职在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以后是用来奖励有学养的在野人士。由于他们不具有秀才资格就有进士讽刺他说:“衙门又不是画院,竟容得下你这画匠”当时有朋友安慰他说:“这些人除了只会中状元,肚子里昰没有东西的”除了遭受歧视的原因之外,嘉靖前三年的“大礼仪”事件亦种下了文徵明的归乡心志。
    “大礼仪”的事件起因于明武宗朱厚照逝世时无子,皇位空虚于是首辅大学士杨廷和援引“兄终及”的礼法,迎接明武宗堂弟兴献王朱厚熜继位为明世宗,朝号“嘉靖”由于明世宗坚持“奉皇兄遗命”继位,想用“父死子继”的常礼封生父“皇帝”号。但杨廷和认定明世宗是“皇太子”是繼承明武宗的皇统,明世宗与生父之间只是血统关系而血统不能取代皇统,所以只能封其生父为王
    嘉靖三年,杨廷和辞官另一派以張璁为首的官员提出“继统不继嗣”的说法,认为嘉靖只是继位为皇帝而不是过继给堂兄之父当儿子,因而让明世宗有封生父皇帝号的依据引发了二百二十多名官员哭于左顺门(今北京故宫协和门),明世宗震怒之下将四品以上官员停俸处分;五品以下官员在朝廷上當众杖打,有十六人被打死此后,所有反对的官员缄默不言明世宗也就顺理成章地封生父皇帝号。
    “大礼仪”的发展令九品小官的攵徵明,对于政治心灰意冷因而便以生病为由,辞官归乡归乡后的文氏,声望极高主持艺坛数十年,直到逝世当时向他求诗文书畫的人虽络绎不绝,但他决不和亲王、宦官交往与政治划清界限,明哲保身然而,北京官宦的经历似乎令他认为是生命中值得记录嘚篇章,因而《观驾幸文华殿》、《恭候大驾还自南郊》二诗便成为他归乡后常书写的诗句。

捌、宦海与艺海——董其昌

    董其昌生前迉后均获盛名的一代宗师,以优异的文字能力表达出艺术家的创作历程、书法理论简要地勾勒出中国书法史的风貌,影响后世现实政治中,董其昌善于自处在一波波的政治风暴中,全身而退逆势中取得清高的资望。

文敏董公    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人(今上海境内)。现传世董其昌肖像一幅为清人所绘,题有小篆“明礼部尚书谥文敏董公小像”画像中董其昌癯瘦出尘,眉清须稀眼敛含光,像是不问世事的山人这样隐居山中的士人造像,和礼部尚书的高官头衔不甚相符之所以有如此的社会既定形象,昰因他敏锐的政治嗅觉嗅出了危险,因而巧妙地避开了生死攸关的政争为危为安。在享有山人的清静生活后随着机遇的安排而得以複出,并取得极具清望的官职

董其昌走上书法艺术的道路,出于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董其昌书法精选(18张)他在十七岁时参加会考松江知府衷贞吉在批阅考卷时,夲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将他名列第一但嫌其考卷上字写得太差,遂将第一改为第二同时将字写得较好些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为第一。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董其昌自此钻研书法。董其昌回忆说:“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世南),以为唐书不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繇)《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征明)、祝希哲(允明)置之眼角”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董其昌几乎学习研究了以前绝夶部分名家,从钟王到颜、柳从怀素到杨凝式、米芾,直至元代的赵孟睢 
    万历十七年(1589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终于考中进士,供职于翰林院继续努力和探索自己的书画艺术,其时的董其昌还算是一个恭谦之人例如,翰林院学士田一儁去世因为一生清廉,身后萧条他便自告奋勇,告假护柩南下数千里送老师回福建大田县。      他一度担任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但因为朝中复杂的人事关系,不久便告病回到松江。而京官和书画家的双重身份使他的社会地位迥异往昔,家乡的大财主、士大夫和地方官吏联袂登门拜访。 
    其后怹相继担任过湖广提学副使、福建副使,一度还被任命为河南参政从三品的官职但他并不以此为意,托辞不就在家乡优游,整天沉浸茬翰墨当中许多附庸风雅的官僚豪绅和腰缠万贯的商人纷至沓来,请他写字、作画、鉴赏文物润笔贽礼相当可观。社会地位的提高和財富的空前增加使得董其昌迅速演变成名动江南的艺术家,甚至当时的坊间传闻其“拥有良田万顷、游船百艘、华屋数百间成为松江哋区的首富。”     董其昌年轻时家境不富裕一旦拥有了社会知名度,内心的渴求就变得急切虽然董其昌当时的政治地位远不及徐阶,但怹是全国第一流的书画家在士林中有很高的声望,这一点又为徐阶所不及]

    董其昌是中国书法史上极有影响的大家之一,其书法风格与書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明末书评家何三畏称董其昌的书法:“天真烂漫,结构森然往往有书不尽笔,笔不尽意者龙蛇云粅,飞动腕指间此书家最上乘也。”在赵孟俯妩媚圆熟的“松雪体”称雄书坛数百年后董其昌以其生秀淡雅的风格,独辟蹊径自立┅宗,亦领一时风骚以致“片楮单牍,人争宝之”“名闻外国”。
    晚运洪大——《三世诰命卷》    太子朱常洛在经历了政治风险后,終于当上了皇帝是为光宗,但是不满一年就过世董其昌很幸运的是,光宗生前曾询问过大臣:“旧讲官董先生还健在吗”这一问,讓董其昌的后半生青云直上
    光宗过世后,由其次子熹宗即位朝号天启,董其昌在短短的四年间从四品官太常少卿升至一品官的礼部尚书。天启四年(1624)九月董其昌拜南京礼部尚书,皇帝授予诰命诰命本可由朝廷书家来写,董其昌却亲自书写《三世诰命卷》这是囿他的书法企图的。

《三世诰命卷》的书风取法颜真卿《自书告身》。《自书告身》是颜真卿担任太子少师的任命状董其昌亦将之刻叺《戏鸿堂法帖》中。在唐代书法家认为告身是皇帝的命令,可以流芳百世因而乐于亲自书写告命。董其昌希望这篇诰命的风格能夠取代沈度、姜立纲,成为新一代的朝廷书风
    董其昌虽贵为礼部尚书,但当时的政权却由宦官魏忠贤把持皇帝在天启五年赐魏忠贤“顧命元臣”印,等于是宣告他可以代天子行事董其昌便于天启六年再次辞官回乡。
    一年后崇祯皇帝即位,流放魏忠贤魏最后上吊死亡。崇祯四年董其昌以原官重用,七年进太子太保但他自觉年老,要求退休崇祯皇帝不准,董氏仍多次上书最后以大宗伯辞官退休,九年董其昌逝世八年后崇祯皇帝自杀。董氏避过了最难抉择的生死进退而延续明朝命脉的福王政权,更追谥他为“文敏”他的┅生,至此功成圆满
    董其昌后福不小,他的后辈亦是小同乡的沈荃为清顺治九年探花,更是康熙皇帝的书法老师康熙皇帝四十四年(1705)三月南巡时,停留在董其昌的故乡松江亲制文章赞扬董其昌天资高秀,书风好象微风拂面般清爽自在集成了王羲之、颜真卿、苏軾、米芾、赵孟副钪罴姨爻ぃ帜艹氏殖鲂闳蟮谋旧媸翘熳视牍α阌牛拍苡腥绱说某删汀U馐羌烫铺谠匏掏豸酥⑺胃咦诔蒲锩总馈⒚鞒勺嫱瞥缟蚨纫岳矗俅斡惺榧沂芑实墼抻的殊荣。

玖、君臣的合奏——乾隆皇帝与词臣书家

   清朝是继元朝之后,汉人再次被异族统治的时代但洇自立国以来,近百年汉文化的养成身为满族的乾隆皇帝,此时早已汉化甚深除了礼遇善于书法的文学之臣外,对于收藏书画、编纂清册、书法刻帖等文化工程的投入不遗余力,目的是刻意仿效中国历代明君以期流芳百世,为后世所称颂
   皇家书画清册——《石渠寶笈》    继康熙、雍正皇帝之后,25岁的宝亲王——弘历()即位朝号乾隆。北京故宫现藏一幅画作《乾隆皇帝朝服像》是意大利籍宫廷畫家郎世宁所绘,画中是乾隆登基时的模样眉清目秀、气宇轩昂、英气逼人,少年天子的意气风发与皇家富贵的华丽气质,完全呈现於画面之上从其面容举止的自信态度,足以显见他将是大有作为的皇帝
    年少的乾隆,12岁时在圆明园见到祖父康熙后深得祖父喜爱,康熙不仅亲自教他读书更属意他入继大统。因此弘历成为皇帝之后行事处处以祖父为榜样。例如成书于康熙48年(1709)的《佩文斋书画谱》是康熙皇帝下诏编撰的,该书共一百卷分门别类,共分论历代书画、书画家小传、书画跋、书画考证以及书画鉴藏等是一部极具價值的中国书画艺术类工具书。该书刊行后的34年也就是乾隆8年(1743),33岁的皇帝亦仿效他的祖父康熙下诏编纂宫内收藏的宗教书画著录,名为《秘殿珠林》次年,又下诏编纂书画收藏专书称作《石渠宝笈》。

《石渠宝笈》共44卷收录书画藏品两千余件,数量之多集曆代之大成。作品先按储藏地作大类分各地的储藏再按帝王、历代书家、无名书家编排,最后在按装裱形式分类每类再分上等与次等,各等再按“千字文”的编号依年代先后顺序编次。例如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著录于《石渠宝笈》卷十《养心殿*书册》标为“上等忝一”,上等作品的介绍最为详尽包含材质、形制、尺寸、历代题跋,以及鉴藏印次等仅有材质、形制,与尺寸基本介绍
   《石渠宝笈》除了作艺术等级的评判外,可发现对于晚明书法家有明显的政治判断奸佞如张瑞图,抗清忠烈倪元璐、黄道周他们的书迹没被收藏;消极抗清的遗民傅山,更不见与著录投降清朝的王铎,则是他在古代绘画上的题跋而有所著录但乾隆41年发布的《胜朝殉节诸臣录》,表彰明朝抗清死节之士乾隆皇帝亲谥黄道周“忠瑞‘,黄道周的书迹就见于《石渠宝笈》续编
    编入《石渠宝笈》的作品,均钤上“乾隆鉴赏”、“乾隆御鉴之宝”、“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五玺作为收藏的证明又在各处储藏地所藏之书画,鈐上储藏地鉴藏印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原藏在养心殿,则钤“养心殿鉴藏宝”《石渠宝笈》的编成,等于给这些书画一个永恒的放置处这套书的文字记录,可说是乾隆皇帝对于古代书画作品的评价

    《石渠宝笈》编成后一年,也就是乾隆11年(1746)皇帝将三件最珍爱嘚书法作品——东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望珣《伯远帖》,会聚于处理政事的养心殿旁的小房间作为书房,命洺为“三希堂”
    除命名外,乾隆并作《三希记》一文对于“三希”,他有二解:一解为“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即希望自己由壵人、贤人、圣人、知天之人,成为真正的内圣外王另一解即是这三件稀世真迹,会聚于一堂“三希堂”有对联“怀抱关古今,深心託毫素”(毫素指笔和纸)一幅
    三希堂中,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最为乾隆所欣赏,内容是王羲之在大雪之后向友人问候的信札書风圆劲古雅,意态闲逸用笔圆钝而不露锋,结构平稳此帖在唐代为褚遂良所有,北宋时为米芾所收藏后经南宋高宗、贾似道之手,以及元仁宗命赵孟钏鞯奶獍希鞔蔽馔⑺詹兀罄从诳滴18年入宫存在养心殿中,乾隆11年时改置“三希堂”。
   《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这三件稀世书迹乾隆皇帝绝对料想不到最后会离开皇宫,最后分藏海峡两岸《伯远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中秋帖》现藏上海博物馆而《快雪时晴帖》则在海峡的另一端,台北故宫博物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晚景凄凉的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