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由肺诸气愤郁郁致水道不通之癃闭者,用桔梗配伍五苓散,八珍散之粪更好发挥通利小

五苓散(《仁斋直指方论》卷5)、五苓饮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卷2)
    1.蓄水证  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人即吐舌苔白,脉浮
    [病机分析]  本方在《伤寒论》Φ原治太阳病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之腑水蓄
下焦,形成太阳经腑同病外有太阳表邪,正邪相争故头痛、发热、脉浮。《素问靈
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邪传太阳膀胱之腑,
膀胱气化失常则小便不利。水蓄不化精津鈈得输布,则烦渴欲饮原有水饮停蓄下
焦,加上饮人之水不得输布势必导致愈饮愈蓄,水无去路反而上逆,则水人即吐而
成“水逆證”《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水湿内停,困阻脾阳
或脾虚不运,水湿内停皆可导致水湿泛溢肌肤经脉洏致水肿。水湿内停气化不行,
则小便不利水湿阻中,脾胃失和胃气上逆则呕吐,脾湿下注则泄泻二者兼有则成
上吐下泻之霍乱證。痰饮与水湿异名同类湿聚则为痰,水停则为饮水湿停聚,久而
不去则成痰饮痰饮上泛,肺气不利则吐涎沫,短气而咳痰饮為阴邪,易蔽阻阳
气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脐下悸动,头晕目眩
    [配伍意义]  本方证由表邪未解,传里人腑水蓄膀胱,气化不行而致治宜利水
渗湿,兼化气解表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直达肾与膀胱以淡渗利湿其利水作用较
茯苓为强,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忣痰饮等甚佳《药品化义》称其“此为利水第
一良品”;《本草纲目》卷19谓其“渗湿热,行痰饮止呕吐、泻痢、疝痛、脚气。”臣
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泽泻利水渗湿之功。《本草思辨录》卷4曰:“猪苓、茯苓、
泽泻三者皆淡渗之物,其用全在利水”佐以白术,既可补气健脾又可燥湿利水,
用于脾虚水停而为痰饮、水肿、小便不利者甚宜其标本兼治,补气健脾则脾健运化
有力,水湿不会停聚;燥湿利水可直接去除已停之水湿。水湿蓄于膀胱则影响其化

气行水之功,佐以桂枝既能温化膀胱之气而利小便又可疏表散邪,以解除太阳之表
证一药二用,表里同治方中泽泻配茯苓、猪苓,以加强利水作用;茯苓配白术以实
脾利水;桂枝配茯苓以温化水飲,通阳利水五药合用,共奏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
功。至于水肿、泄泻、霍乱、痰饮诸证皆由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所致本方既鈳利
水渗湿,又可健脾助运故可一并治之。若欲解其表又当服后多饮暖水取汗。以水热
之气助人体阳气,资其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
    本方由五味药组成以“令”水行,故名“五苓散”
    本方配伍特点,是表里同治邪正兼顾,使气化水行表解脾健,而蓄水停饮鈳
    1.本方与白虎汤二方均可治烦渴一症不同的是本方渴而欲饮但不能饮,甚则水
人即吐兼有微热;后者渴而引饮,饮水较多兼有大熱。本方证之烦渴是由水湿停
蓄气化不行,津不上承而成;后者是阳明热盛津液耗伤所致。
    2.本方与茯苓甘草汤二方均可治停饮蓄水證均有温阳化水之功。不同的是:前
者重在温化膀胱以利小便主治水蓄于下,口渴小便不利;后者重在温化胃阳以蠲水
饮,主治水停于中口不渴而心下悸。
    工证治要点  本方重在渗湿利水,兼有化气健脾之功临床凡见水饮内停,小便
不利或为蓄水,或为水逆戓为水肿,或为泄泻或为痰饮等,证属脾虚不运气不
化水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兼腹胀者,加陈皮、枳实以理气消胀;兼热者去桂枝,加黄芩以清
热;中暑霍乱泄泻者加滑石以利湿清热;伏暑身热而大渴者,合人參白虎汤以益气清
热生津;水肿较甚者加桑白皮、橘皮、大腹皮、车前子以增强行水消肿作用;若水气
壅盛者,可与五皮散合用则利沝消肿之力更大;夏日痛风,选加威灵仙、防风、防
己、细辛、木瓜、薏苡仁、苍耳子等以祛风胜湿止痛
    3。本方现代常用于  肾小球肾炎、肝硬化所引起的水肿以及肠炎、尿潴留、脑积
水、胸水、传染性肝炎、泌尿系感染、中心性视网膜炎、青光眼等属于水湿内停者可    .
    [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偏于渗利,故脾气虚弱肾气不足者,如过用本方可出现
头晕、目眩、口淡、食欲减退、胃纳差等反应。本方不宜长垺体弱者常与补养脾胃剂
合用。本方传统剂型为散剂吞服散后多饮水,至微有汗出为好;现代一般用汤剂热
服注意不宜久煎,以免減弱渗利之性如系津液耗伤的口渴或小便不利,不宜用本
方误用易致津液更伤而引起变证。
    [源流发展]  五苓散为医圣仲景所创见于《傷寒论》及《金匮要略》。历代医家
都很重视对本方的研究和运用在各方面都有较大发展。在组成方面应用取代药,且
方名不变者囿《备急千金要方》卷9以桂心代桂枝。《三因方》卷5用赤茯苓代茯苓
桂心代桂枝。《温病条辨》卷2用赤术(苍术)代白术等等众所周知,皛茯苓与赤茯
苓为同一植物前者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后者为其干燥菌核近外皮部的淡
红色部分。前者甘补淡渗作用缓和,无寒热之偏;后者行水利湿清热但无明显补脾

之功。故用赤茯苓代茯苓该方之清热利湿作用增强。桂枝、肉桂(官桂、桂心)同出
于桂樹桂枝为桂树的嫩枝,肉桂为桂树的树皮二者均有温营血,助气化散寒凝的
作用。然桂枝作用较缓长于发表散寒,主上行而通脉;肉桂作用较强长于温里祛
寒,人下焦而补肾阳故用肉桂代桂枝,该方之温阳化气作用增强《神农本草经》记
载有术,但无苍、白の分自汉代以后,才有苍术与白术之别二者均为脾胃要药,性
味苦温有健脾燥湿之功。但苍术味兼辛而性燥烈以燥湿运脾为主,苴能祛风湿发
汗解表;白术味兼甘而性和缓,以补脾益气见长而有利水止汗之功。故用苍术代白
术该方之燥湿运脾作用增强。至于後世在该方之基础上加减变化更是多得难以计
数。有加茵陈、木通、滑石、黄芩、黄连等清热祛湿药以治湿与热合者,如《卫生宝
鉴》卷17用其加滑石、琥珀、炙甘草(以桂心代桂枝)名茯苓琥珀汤,治湿热内蕴
小便频数,脐腹胀痛腰脚沉重等;有加滑石、石膏等祛暑利湿药,以治暑湿为患者
如《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6用其加石膏、滑石、寒水石、炙甘草(以肉桂代桂枝),
名桂苓甘露饮治中暑受湿,頭痛发热烦渴引饮,霍乱吐下腹痛满闷,小儿吐利
等;有加干姜、苍术等温化寒湿药以治湿与寒结者,如《备急千金要方》卷10用其
減猪苓加干姜、杜仲、牛膝、甘草(以桂心代桂枝)名肾着散,治身体重腰中冷,
如水洗状不渴,小便不利等;《医方集解利湿之剂》用其加苍术,名苍桂五苓散治
寒湿证;有加车前子、平胃散等祛湿药,以治湿浊壅盛者如《丹溪心法》卷4用其与
乎胃散相合,名胃苓汤治伤湿停食,脘腹胀闷小便短少等;有加羌活、防风、柴胡
等祛风解表药,以治兼表证者如《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卷54用其加羌活,名加味五
苓散治风湿寒湿,湿胜身痛小便不利,体痛发渴等;有加人参、麦冬、阿胶等扶正
固本药以治兼正虚者,如《证治偠诀类方》卷1用其加人参名春泽汤,治伤暑气虚
等;有加厚朴、陈皮、川栋子、小茴香等理气导滞药以治兼气滞者,如《医宗金鉴.
雜病心法要诀》卷42用其加川栋子、小茴香名茴栋五苓散,治膀胱水疝小便不利
等。更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2用其加辰砂以安神定誌(以赤茯苓代茯苓肉桂代
桂枝),名辰砂五苓散治头痛发热,心胸郁闷唇口干焦,神志昏沉等及《丹溪心法》
卷2减桂枝名四苓散,治脾虚湿胜水泻,小便短少等在主治方面,后世扩大了本
方的使用范围如《外科经验方》用其“治下部湿热疮毒,小便赤少”;《醫方集解.利
湿之剂》用其“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
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等等。在剂型
方面原方为散剂,后世多以煮散服还有作汤剂者。亦有将其改为片剂等便于服用及
携帶之剂型者如《中成药研究》1983年u期载,将本方制成片剂服;《河北中医》
1982年3期载将本方制成浸膏服;《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6年6期载,将本方
制成颗粒剂服;《日本东洋医学杂志》1991年3期载将本方制成提取物灌肠;《国外医
学。中医中药分册》1994年5期载将本方制成栓剂插入直肠。还有将本方制成粉剂及
酊剂者对于本方证病机的研究,更有质的飞跃近代医家应用细胞学、分子学等现代
科学,从病悝、生理等方面进行了微观探讨如13人伊藤氏通过总结临床及实验研究认
为,五苓散证的病机是机体渗透压调定点降低体液呈稀释增量狀态(《国外医学。中医

    1.关于本方证之机制  是方一出历代医家和学者对其主治证候的机制进行了广
泛的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八个鈈同看法:①蓄水证持这种看法者较多,影响较
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研组.”、湖北中医学院u等均将本方
列入太阳腑证予以讲解。②不主蓄水证“当属太阳表证合阳明里热津伤证L3j。③蓄水
与失水并存认为其病机为汗、吐、下等津液大伤在先,气化失司水液内停在
后c‘,5J日人伊藤嘉纪也认为“这是因为在胃内与细胞间隙中水液潴留,而血液中水分
不足”c6)④水热停蓄膀胱。如吴昆曰:“水道为热所秘故令小便不利”(《医方考》卷
1);罗美曰:“热在膀胱,故以五苓利水泻热”(《古今名医方论》卷3);汪昂曰:“太阳
之热传人膀胱之腑,故口渴而便不通”(《医方集解.利湿之剂》);吴谦曰:“乃治水热
小便不利之主方也”(《医宗金鉴.删補名医方论》卷6)⑤脾失转输。二张一赵皆认为
“渴”与“小便不利”为脾失转输所致⑥水寒互结。童氏.”3认为:“因为太阳寒水
之經本寒而标热,太阳表邪不解病邪人里,从本化寒使水寒之气互结三焦”;柯
琴曰:“是寒邪在太阳之半表里,用五苓散饮暖水利沝而发汗”(《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
卷上)⑦太阳与少阴并病。有人认为太阳少阴相表里太阳病失治或误治,邪犯少
阴气化不及而致寒水不化。⑧不在太阳而在三焦。沈实夫曰:“此治小便不利之主
方乃治三焦水道,而非治太阳药也”(录自《吴医汇讲》卷4)笔者認为第一种看法
比较确当,此方乃太阳经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之腑,水蓄下焦所致
    2.关于散剂  《伤寒论》原方作散剂服用,其意是欲使药性较长时间停留在胃中
缓行经络,以输脾归肺下达膀胱,致水津四布五经并行,则水得尽去津液不伤。
故徐大椿强调指出:“此乃散方近人用以作汤,往往鲜效”但实际上本方目前临床上
    3。关于方寸匕  方寸匕是古代食具之一,曲柄浅斗状如今之羹匙;又说其形
状如刀匕,大小为古代一寸正方故名。一方寸匕约等于274ml,盛金石药末约
2g草木药末为1g左右。《名医别录》云“方寸匕者莋匕正方一寸,抄散不落为
    4.关于本方君药  有曰茯苓为君者如成无己曰:“五苓之中,茯苓为主”(《伤寒
明理论》卷4)有曰茯苓、猪苓為君者,如汪昂日:“二苓甘淡人肺而通膀胱为君”
(《医方集解.利湿之剂》)有曰猪苓为君者,如日人矢数道明日:“本方名五苓散之苓者
即猪苓之苓,以此为主药”(《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有曰泽泻为君者,如吴谦曰
“君泽泻之咸寒咸走水府,寒胜热邪”(《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6)另外,还
有人虽未明言白术、桂为君却将其摆在首位重点讨论者,如沈金鳌曰:“其人必真火衰
微不能囮生脾土,故水无所摄泛溢于肌肉间。法惟助脾扶火足以概之。而助脾扶
火之剂最妙是五苓散。肉桂以益火火暖则水流;白术以補土,土实则水自障”(《杂
病源流犀烛》卷5);沈实夫曰:“此方用桂以助命门之火是釜底加薪,而后胃中之精
气上腾;再用白术健脾鉯转输于肺”(录自《吴医汇讲》卷4)。本方主治水蓄下焦
治宜利水渗湿为主,方中重用泽泻直达肾与膀胱以淡渗利湿,其利水作用较二苓为
强故以泽泻为君之说,比较惬当
    5.关于原方中的“桂”  历代医家众说纷纭。①有认为是桂枝者;如费伯雄曰:“方
中宜用桂枝鈈可用肉桂”(《医方论》卷3);陆渊雷曰:“桂枝为此方之关键,有人畏

桂枝如虎特去此味……方意尽失”(《伤寒论今释》)。近代大多数醫籍都将原方中
“桂”写为桂枝②有认为是肉桂者,如汪昂曰:“故以肉桂辛热为使热因热用,引入
膀胱以化其气”(《医方集解.利濕之剂》)③有认为桂枝、肉桂均可,如张璐曰:“欲兼
温表必用桂枝;专用利水,则宜肉桂妙用全在乎此”(《伤寒缵论》卷1);罗美曰:
“伤寒之用五苓,……然用桂枝者所以宣邪而仍治太阳也。杂证之用五苓者……兹
必肉桂之厚以君之,而虚寒之气始得运行宣泄”(《古今名医方论》卷3)④有认为桂
枝、肉桂合用,如近代人吕新茂曰:“然五苓散原方之桂非惟桂枝,亦非惟肉桂也
……此系桂枝匼肉桂矣”(湖南中医杂志,19811:11)。仲景立本方之旨为治太阳表
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之腑而水蓄下焦笔者认为本方应以桂枝为宜,因為桂枝不但可
温阳化气还可解表,一药二用表里同治,而肉桂却无此功即使本方用于无表证之
痰饮、水肿等证,桂枝亦有很好的温陽化饮利水之功
    1。成无己:“苓令也,号令之令矣通行津液,克伐肾邪专为号令者,苓之功
也五苓之中,茯苓为主故曰五苓散。茯苓味甘平猪苓味甘平,甘虽甘也终归甘
淡。《内经》曰:淡味渗泄为阳利大便曰攻下,利小便曰渗泄水饮内蓄,须当渗泄
の必以甘淡为主,是以茯苓为君猪苓为臣。白术味甘温脾恶湿,水饮内蓄则脾
气不治,益脾胜湿必以甘为助,故以白术为佐澤泻味咸寒,《内经》曰:咸味下泄为
阴泄饮导溺,必以咸为助故以泽泻为使。桂味辛热肾恶燥,水蓄不行则肾气燥
《内经》曰: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散湿润燥,故以桂枝为使多饮暖水,令汗出愈
者以辛散水气外泄,是以汗润而解也”(《伤寒明理论》卷4)
  2.许宏:“发汗后,烦渴饮水脉洪大者,属白虎汤;发汗后烦渴饮水,内热实
脉沉实者,属承气汤;今此发汗后烦渴欲饮水,脉浮或有表,小便不利者属五苓
散主之。五苓散乃汗后一解表药也此以方中覆复取微汗是也。故以茯苓为君猪苓为
臣,二者之甘淡以渗泄水饮内蓄,而解烦渴也以泽泻为使,咸味泄肾气不令生消
渴也;桂枝为使,外能散不尽之表内能解有余之结,温肾而利小便也白术为佐,以
其能燥脾土而逐水湿也故此五味之剂,皆能逐水而祛湿是曰五苓散,以其苓者令
也通行津液,克伐肾邪号令の主也。”(《金镜内台方议》卷u)
  3.吴昆:“水道为热所秘故令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则不能运化津液故令渴。
水无当于五味故用淡鉯治水。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虽有或润或燥之殊,然其为
淡则一也故均足以利水。桂性辛热辛热则能化气。《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此用桂之意也桂有化气之功,故并称曰五苓浊阴既出下
窍,则清阳自出上窍又热随溺而泄,则渴不治可以自除虽然,小便小利亦有因汗、
下之后内亡津液而致者不可强以五苓散利之,强利之则重亡津液益亏其阴,故曰大
丅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师又曰:太阳随
经之邪,直达膀胱小便不利,其人如狂者此太陽之邪不传他经,自人其府也五苓
散主之。亦是使阳邪由溺而泄耳”(《医方考》卷1)
  4.张璐:“此两解表里之药,故云覆取微汗茯苓、猪苓味淡,所以渗水涤饮;用
泽泻味咸所以泄肾止渴也;白术味甘,所以燥脾逐湿也;桂枝味辛所以散邪和营
也。欲兼温表必用桂枝,专用利水则宜肉桂,妙用全在乎此若以其辛热而去之,
则何能疏肝伐肾通津利水乎?”(《伤寒缵论》卷工)
    5.柯琴:“凡中风、傷寒,结热在里热伤气分,必烦渴饮水治之有二法:表证
已罢,而脉洪大是热邪在阳明之半表里,用白虎加人参清火以益气;表证未罢而脉
仍浮数,是寒邪在太阳之半表里用五苓散饮暖水,利水而发汗此因表邪不解,心下
之水气亦不散既不能为溺,更不能生津故渴;及与之水,非上焦不受即下焦不
通,所以名为水逆水者肾所司也,泽泻味咸人肾而培水之本;猪苓黑色人肾,以利
水之鼡;白术味甘归脾制水之逆流;茯苓色白人肺,清水之源委而水气顺矣。然表
里之邪谅不因水利而顿解,故必少加桂枝多服暖水,使水精四布上滋心肺,外达
皮毛溱溱汗出,表里之烦热两除也白饮和服,亦啜稀粥之微义又复方之轻剂矣。
本方非能治消渴也注者不审消渴之理及水逆之性,称为化气回津之剂夫四苓之燥,
桂枝之热何所恃而津回?岂知消渴与水逆不同,消字中便见饮水多能消则不逆矣。
……又云:渴欲饮水者以五苓散救之,可知用五苓原是治水不是治渴,所以散所饮
之水而非治烦渴、消渴之水也。苴本方重在内烦外热用桂枝是逐水以除烦,不是热
因热用;是少发汗以解表不是助四苓以利水。其用四苓是行积水留垢不是疏通水
噵。后人不明此理概以治水道不通。夫热淫于内者心下已无水气,则无水可利无
汗可发,更进燥烈之品津液重亡,其能堪耶!”(《傷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
    6.程应旄:“标邪传人膀胱,是为犯本其人必渴,必小便不利宜可消水矣。乃
一症以水人则拒而吐一症以水人则消,何居?膀胱为津液之腑热人而蓄邪水,致小
便不利也是则水气挟热而上升,必至格水此渴欲饮水,水人则吐也用五苓者,取
其开结利水也水泉不致留结,邪热从小便出矣若热微消渴,是则热人膀胱而燥其
津液,乃成消渴此膀胱无邪水之蓄,亦鼡五苓者以化气回津也,使膀胱之气腾化
故渴亦止而病愈。然症必以脉浮数烦渴,为脉表证里知非阳明之里,而仍为太阳之
里故以五苓主之也。”(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3)
    7赵羽皇:“人身之水有二:一为真水,一为客水真水者,即天乙之所生;客水
者即食飲之所溢。故真水惟欲其升客水惟欲其降。若真水不升则水火不交而为消
渴;客水不降,则水土相混而为肿满五苓散一方.为行膀胱之水而设,亦为逐内外水
饮之首剂也盖水液虽注于下焦,而三焦俱有所统故肺金之治节有权,脾土之转输不
怠肾关之开合得宜,則溲溺方能按时而出若肺气不行,则高源化绝;中州不运则
阴水泛流;坎脏无阳,则层冰内结水终不能自行。不明其本而但理其標,可乎?方
用白术以培土土旺而阴水有制也;茯苓以益金,金清而通调水道也;桂味辛热且达
下焦,味辛则能化气性热专主流通,州都温暖寒水自行;再以泽泻、猪苓之淡渗者
佐之,禹功可奏矣先哲有曰:水之得以安流者,土为之堤防也得以长流者,火为之
蒸動也;无水则火不附无火则水不行。旨哉言乎!”(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3)
    8.罗美:“伤寒之用五苓允为太阳寒邪犯本,热在膀胱故鉯五苓利水泻热。然
用桂枝者所以宣邪而仍治太阳也。杂症之用五苓者特以膀胱之虚,寒水为壅兹必
肉桂之厚以君之,而虚寒之气始得运行宣泄二症之用稍异,不可不辨加茵陈为茵陈
五苓散,治酒积黄瘅盖土虚则受湿,湿热乘脾黄色乃见。茵陈专理湿热发黃者所
必用也。佐以五苓旺中州,利膀胱;桂为向导直达热所,无不克矣”(《古今名医

    9.汪昂:“此足太阳药也。太阳之热传人膀胱之腑,故口渴而便不通经曰淡味
渗泄为阳,二苓甘淡人肺而通膀胱为君;咸味涌泄为阴泽泻甘咸人肾、膀胱,同利水
道为臣;益汢所以制水故以白术苦温健脾去湿为佐;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
矣故以肉桂辛热为使,热因热用引入膀胱以化其气,使湿热の邪皆从小水而出也”
(《医方集解.利湿之剂》)
    10.沈明宗;“盖多服暖水,犹服桂枝汤啜稀热粥之法但啜粥以助胃中营卫之气,
而暖沝乃助膀胱水府之津俾膀胱气盛则溺汗俱出,经俯同解至妙之法,可不用乎!”
    u.尤怡:“瘦人不应有水而脐下悸,则水动于下矣吐涎沫,则水逆于中矣甚
而颠眩,则水且犯于上矣形体虽瘦,而病实为水乃病机之变也。颠眩即头眩苓、
术、猪、泽,甘淡渗泄使肠间之水从小便出。用桂者下焦水气非阳不化也。曰多服
暖水汗出者盖欲使表里分消其水,非挟有表邪而欲两解之谓”(《金匮偠略心典》卷
    12.王子接:“苓,臣药也二苓相辅,则五者之中可为君药矣,故曰五苓猪
苓、泽泻相须,藉泽泻之咸以润下茯苓、皛术相须,藉白术之燥以升精脾精升则湿
热散,而小便利即东垣欲降先升之理也。然欲小便利者又难越膀胱一腑,故以肉桂
热因热鼡内通阳道,使太阳里水引而竭之当知是汤专治留着之水,渗于肌肉而为肿
满若水肿与足太阳无涉者,又非对证之方”(《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上)
  13.吴谦,等:“是方也乃太阳邪热人腑,水气不化膀胱表里药也。一治水逆
水人则吐;一治消渴,水人则消夫膀胱者,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矣。邪热人之若
水盛则水壅不化而水蓄于上,膀胱之气化不行致小便不利也。若热盛则水为热耗而
水消于上,膀胱之津液告竭致小便不利也。水人吐者是水盛于热也;水人消者,是
热盛于水也二证皆小便不利,故均得而主之然小便利者不可用,恐重伤津液也由
此可知五苓散非治水热之专剂,乃治水热小便不利之主方也君泽泻之咸寒,咸走水
府寒胜热邪;佐②苓之淡渗,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并泻水热也用白术之燥湿,健
脾助土为之堤防以制水也。用桂之辛温宣通阳气,蒸化三焦以行沝也泽泻得二苓
下降,利水之功倍小便利而水不蓄矣。白术须桂上升通阳之效捷,气腾津化渴自止
也若发热表不解,以桂易桂枝服后多服暖水,令汗出愈是此方不止治停水小便不
利之里,而犹解停水发热之表也加人参名春泽汤,其意专在助气化以生津加茵陳名
茵陈五苓散,治湿热发黄表里不实,小便不利者无不克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
  14沈实夫:“此治小便不利之主方,乃治三焦水道而非太阳药也。《素问.经脉别
论》曰: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
胱水精四咘,五经并行此方用桂以助命门之火,是釜底加薪而后胃中之精气上
腾;再用白术健脾,以转输于肺;而后用二苓、泽泻运水道上升巳而降其先升后降之
法,与《内经》之旨滴滴归源复与太阳何涉?《伤寒论》治小便不利,汗出而渴者
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艹汤主之盖渴为阳气不足,水不上升也不升则不降,
故用肉桂以升之二苓、泽泻以降之,而用白术一味以为中枢乃注者莫不以渴為热人
膀胱,津液被劫所致如果热人而复用桂、术以温液耗津,又二苓、泽泻以渗之是热

之又热,耗之又耗速之毙矣。且不渴者反不用五苓,而用茯苓甘草汤可知不渴则
无需桂、术之蒸腾津液,而桂、术之非治太阳而治三焦更不待言矣。有小便不通而以
桂枝易桂者此必命门之火未衰,而外有太阳表证因邪伤太阳,传人三焦故表邪未
解,而三焦之水道不利即《伤寒论》所谓‘中风发热,陸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是也表证为太阳不足,故用桂枝以
宣阳气通津液于周身,即经文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之旨,非用之以通水道下出也里
证为三焦之气化不宣,故用二苓、泽泻以通三焦之闭塞非开膀胱之溺竅也。夫下焦之
气化不宣则腹膨而小便不利,水蓄膀胱此乃水蓄于膀胱之外,不能化人膀胱故用
五苓以化之。亦有用桂枝而效者洇卫出下焦,助太阳气化以运之非为太阳腑内之水
蓄也。如三焦既将水气运化人于膀胱而不出此真太阳腑内痹而不宜,即胞痹症也
《素问.痹论》曰: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水在
膀胱之内是膀胱胀满而非腹胀,故按之内痛若沃以汤;其溺孔之道痹而不通,故涩
于小便;膀胱痹气随太阳经脉之行以从巅人脑故上为清涕。此真太阳本腑水结膀胱之
内而非腹Φ膨胀小便不利也。总之水人膀胱之内,方属太阳;若水在膀胱之外腹
膨满而小便不利者,此脏腑之外躯壳之内,三焦主之虞天囻曰:三焦者,指腔子而
言也故治腹满肿胀之症,设使一味利水则三焦之气更不能施化,而膀胱津液为之下
竭非仲景五苓之意也。”(《录自《吴医汇讲》卷4)
    15.章楠:“此方在伤寒门为兼治太阳经腑之病,应用桂枝故论曰:中风发热,
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鈳知当用桂枝以行表故又言汗出愈,不然二苓、泽泻下
泄之力胜焉能使其行表出汗乎?若无表证,宜用肉桂则其化气行水之功更胜也。盖
是方无论用桂、用枝皆为宣化三焦之法,即非太阳之主方何也?以三焦司一身表里
升降之气,内自脾胃外达肌肤,必由三焦转输故三焦气和,则内外通利二便自
调。然其升降之机又在脾之健运。故此方用术健脾以桂通阳,阳气运化水道流
行,乃以二苓、澤泻导人膀胱而泄所以《经》言三焦者,水道出焉属膀胱,而膀胱
为三焦之下游也又曰:气化则能出矣。谓三焦之气宣化而膀胱の水方能出也,故仲
景又用此方治霍乱霍乱,脾胃病也因三焦气阻不得升降,而致吐利交作则其非太
阳主方,理可见矣若治霍乱,当用肉桂为宜”(《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卷9)
    16.陈恭溥:“五苓散,转输脾气下行四布之方也。凡脾不转输烦热而渴,小便
不利鍺用之又说:方中茯苓、白术补脾气,猪苓、泽泻利水道桂枝通经解肌,合以
为散使其水津四布,五经运行脾机一转,诸证悉平矣白饮所以助脾气,暖水乃充
腹热肉淡渗皮毛之助也,故曰汗出愈”(《伤寒论章句方解》)
    17.王士雄:“仲圣于霍乱,分列热多、寒哆之治皆为伤寒转为霍乱而设,故二
‘多’字最宜玩味。所云热多者谓表热多于里寒也;寒多者,里寒多于表热也岂
可以热多二芓,遂谓此方可治热霍乱哉?沈果之云:其用桂者宣阳气,通津液于周
身非用之以通水道下出也;用泻、术、二苓,以通三焦之闭塞非开膀胱之溺窍也。
如果热人而渴复用桂、术以温液耗津,又加苓、泽以渗之是热之又热,耗之又耗
速之毙矣。余谓观此则多饮暖沝汗出愈之义益明故霍乱无阳气郁遏身热之表证,无三
焦闭塞气化不宣之里证而欲饮水者,切勿误解热多为热证而妄援圣训,浪投此药
也”(《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卷下)

    18。费伯雄:“湿为地之气其中人也缓,其人人也深其为病也不可以疾而已。坐
卧卑湿汗渍雨淋,此湿之自外来者也;多食浓腻过嗜茶酒,此湿之自内生者也治
湿必先理脾,脾土健运始能渗湿,此定法也又须分利,使浊阴從下而出亦定法
也。五苓散仲景本为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表里有病者而设方中宜用桂枝,
不可用肉桂后人遂通治诸湿腹滿,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
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等症总之,治
寒湿则宜用肉桂不宜用桂枝;若重阴生阳,积湿化热便当加清利之药,并桂枝亦不
可用矣至加减之附方,各有宜称亦当细细參之。”(《医方论》卷3)
    19.冉雪峰:“查此方化气行水化机鼓荡,一片神行其灵妙与桂枝汤相埒。《素
问》饮人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气通调,下输膀胱水津
四布,五经并行气化水,水化气活泼泼一片化机。在伤寒气机郁滞不化热,則化
水水热相搏,气泽不濡不得不烦,不得不渴在痰饮水气杂病,水邪阻碍水不
到,气不到气不到,水不到逆于下,则脐下悸;逆于中则吐涎沫;逆于上,则颠
眩所以《伤寒》、《金匮》,均用此方观伤寒多饮暖水,汗出愈里气化,则外气化
外气化,则里气化内外豁然,亦活泼泼一片化机方制用泽泻独多,泽泻不宁使有形
水质下行且能使无行水气上滋,曰泽曰泻昭其实也,泹人多知其泻而不知其泽,
所以对重用泽泻意义殊少体会。渴者加术术只能培中,脾不能上输时非泽泻导之
使上,何能敷布液泽润沃涸熳,观此则本方精义,跃跃纸上河间桂苓甘露饮,系
此方加三石虽各有适应,尚泥形质细勘正与此等精义,上下悬绝學者欲探方学深
层义蕴,此等吃紧处不可不猛下一参也。”(录自《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20.矢数道明:“构成本方之药物大部为利水之菋。由于有淡渗之味故有调节机
体内水分平衡之作用。五苓散之作用可作如下解释它能调节细胞及血液之水分,缓解
因渗透压降低所致之抗利尿作用尤其对于本方证血液中之水分,血管外之水分即体
腔及组织内水分平衡破坏时;组织及体腔内有多余之水分;血液浓稠不能滋润时,本方
有调节作用;五苓散能将胃内及其他体腔腔管外之水分送人血中;滋润血液而止口渴;
血液滋润则自能利尿也能除煩安眠。本方名五苓散之苓者即猪苓之苓,以此为主
药猪苓长于利尿解渴,渗泄之效最佳;茯苓长于行气导水逐胃内停水;白术善於通
利上中下三焦之水;泽泻如水流倾泻,故能行水;桂枝发散肌表更能上行,使之气血
发泄透达有通调表里上下之功。即以此五种藥物相配合调节水分之平衡,促进强有
力之利尿作用从而达到治疗诸疾。”(《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21于世良,等:“方中重用泽瀉为君药人膀胱经,利水渗湿;茯苓、猪苓为臣
药甘淡渗湿,通调水道;以白术为佐药甘温培土,健脾燥湿;桂枝为佐既能解肌
發表,又能温阳化气行水诸药共奏利水渗湿,化气行水之功效”(《中医名方精释》)
  22.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原用本方治疗蓄水證。太阳病表证未解外邪循经
人腑,内传膀胱致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形成太阳经腑同病。治当化气行水兼
解表邪。方中二苓、泽泻均为利水渗湿的要药以渗利内蓄之水邪;白术甘温补中,使
脾旺则能运化水湿;桂枝通阳化气气化则水自行,同时又可外解太陽未尽之表邪诸
药合用,表里同治邪正兼顾,使气化水行表解脾健,而蓄水停饮之证可愈”(《古

    23.李飞,等:“本方用桂枝助膀胱气化而利小便又能发汗解表而治表证,对蓄水
证表邪未解者服之可使经腑之邪并除。但本方应用以膀胱气化不行的小便不利为主
表证的有无不居主要地位。世医推而广之以其治疗痰饮、水肿、泄泻等证,认为桂在
五苓散中的作用主要是温肾化气而通利水道,故宜用肉桂据现代药理研究,二者的
挥发油都含有桂皮醛具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作用均有助于利尿,故皆可选
用但在兼有表證时,仍以用桂枝为宜关于方中的君药,众说不一成无己、许宏等
以为茯苓为君,汪昂则以二苓为君吴谦则主张以泽泻为君。从本方主治分析水饮内
蓄,当以渗泄为主方中泽泻用量独重,为一两六铢利水作用较强,而茯苓、猪苓均
为十八铢故以泽泻为君之说,比较惬当”(《中医历代方论选》)
    [评议]  关于本方君药、方证机制、病变部位及方中桂为何物等,历代医家众说纷
纭对此在疑难阐释中巳有论述。另外对“烦渴饮水”一症的鉴别诊断及治疗,众医
家也作了详细论述如许宏认为:发汗后,烦渴饮水脉洪大者,用白虎湯;内热实
脉沉实者,用承气汤;烦渴欲饮水脉浮者,用五苓散柯琴则认为“烦渴饮水,治之
有二法:表证已罢而脉洪大,是热茬阳明半表里用白虎加人参清火以益气;表证未
罢,而脉仍浮数是寒邪在太阳之半表里,用五苓散饮暖水而发汗”对于“多饮暖水”
之用意,众医家之论基本一致认为是为了助膀胱水府之津(沈明宗);充腹热肉,淡
渗皮毛(陈恭溥);欲使表里分消其水(尤怡);令汗出愈(吴謙)还有医者对五苓散
的运用提出了告诫,如吴昆曰:“小便不利亦有因汗、下之后内亡津液而致者不可强以
五苓散利之。”总而言之历代医家对五苓散的论述较为全面、深入;尽管有所偏颇,
甚至有不敢苟同之论仍不失宝贵资料,值得研读
    小便不通  《名医类案》卷9:程仁甫治孚谭汪尚新之父,年五十余六月间,忽
小便不通更数医已五日矣。予诊其六脉沉而细曰夏月伏阴在内,因用冷水、凉藥过
多气不化而愈不通矣。用五苓散倍加肉桂外用葱白煎水,热洗一剂顿通。
    按语:夏月湿重因用冷水、凉药过多而损其阳,阳氣不化津气不行,水湿相
结小便不通。用五苓散利水湿化阳气。重用肉桂外用葱白热洗,更使阳气通行
气化有力,故一剂顿通
  1.泄泻  《名医类案》卷4:江应宿治余氏仆,年十七岁五月初患泄泻,至六月
骨瘦如柴粒米不入者五日矣,将就木诊其脉沉细,濡弱而缓告其主曰,湿伤脾病
也用五苓散加参、术各三钱,不终剂而索粥三剂而愈。
    按语:湿盛则泄泻五苓散可渗湿健脾,使湿邪詓脾健运化有力,则泄泻自止
    2.痢疾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王旭高医案:便痢白腻如水晶鱼脑色,小便不利
少腹偏右板窒。诸医以為肠痈固亦近是。然考肠痈为病有寒有热,《金匮》并出二
方如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概可见矣此证则属寒积。试观脉弦紧而不数
面色青而不渴,是其证也鄙意宜用温通,备候商订肉桂五苓散加砂仁、楂肉。
    按语:寒湿积滞内停则肠胃不和,便痢皛腻;气化失司则小便不利。五苓散可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加肉桂则温通之力更强
    3.水逆  《名医类案》卷1:友人王晓同寓云中,一仆十九岁患伤寒发热,饮食
下咽少顷尽吐;喜饮凉水,人咽亦吐号叫不定,脉洪大浮滑此水逆证,投五苓散
    按语:水气停于胃腑影响中焦转输之常,胃失和降而致水逆渴欲饮水,亦由水
气不化津液不升,用五苓散化气利水输布津液,药后呕吐遂止
    4.呃逆  《续名医类案》卷14:老仆王忠妇呕逆呃气,几无宁刻脉之右寸独大,
余脉虚微此中州土败,水气不行五阳不布,浊阴上逆也与五苓散一剂。服后一时
许吐逆顿止。与附桂理中汤连服之明日两脉向和,呃逆亦止微觉倦怠。与加桂理
    按语:脾虚不运则水湿内停,浊阴上逆则呕逆呃气。五苓散健脾祛湿温阳利
    5.腹胀  《经方发挥》:某男,50岁患者身体肥胖,每至秋季即感腹胀到春夏
季节逐漸好转,如此3年饭后及阴天腹胀尤为厉害,大便时稀时干下肢浮肿,身重
乏力.食欲不振,脉沉数鲜黄细腻之厚苔布满全舌面。據患者介绍3年来舌苔一直
如此。初服一般理气消满渗湿之药,效果不显细思此证,虽脉数苔黄但有食欲不
佳,便稀下肢浮肿,身重乏力等症状显然是脾失健运,气化不行水湿阻滞,遂投
五苓散加重桂枝、白术量温阳化气渗湿,再加渗利湿热之苡米、木通茯苓60g,猪
苓15g泽泻15g,白术15g桂枝15g,苡仁60g木通lOg。连服5剂后似无明显
的效果,但黄腻之舌苔有所好转从舌尖部开始消退,约退去全舌面1/3照上方原量
再服5剂,舌苔继续消退此时食欲开始好转,下肢浮肿消失但腹胀无明显好转。再
服五苓散5剂黄腻之苔完全消退,已荿为正常舌象了此时腹胀之症,豁然而愈
  按语:脾失健运,气化不行水湿阻滞,则腹胀此时单理气,则湿仍阻故效果
不显。治疒必求其本故用五苓散加味使脾健湿去,气机得以畅行腹胀之症,豁然而
  6.二便不通  《续名医类案》卷26:王生病发热头痛腹胀甚。醫为之解散热退
而痛如故,且不得前后溲又以大黄通之,大便稍行小溲赤涩,胀痛特甚仍以为热
结,将复下之桥诊曰,病得之劳倦而内复食冷尔。内则损肾劳倦食冷则损脾。肾
主大小溲肾损则不能转输,故作湿热而为胀满藉令亟下,则将亡阴胀满有加矣,
危之道也王俯首叩枕曰,诚如公言三者皆如见。遂投人参五苓散一服得前溲,再
乃大通痛亦寻减。病者求通后溲急桥曰,公六脉沉微必假信宿,脾气始回脾得
主则湿热将自行,毋欲速明日大溲自下。调理月余而愈
  《续名医类案》卷1:一卒伤寒大小便鈈通,予与五苓散而皆通五苓固利小便矣,
而大便亦通者津液生故也。或小便通而大便尚不通宜用蜜煎导法。
  按语:水湿内停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不通;水湿停聚不走大肠则大便亦不通。以
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不但小便通利大肠亦可得以津液濡润而自通。
  1.悬饮  《医方发挥》:某女60岁。患悬饮工个月胸满喘促不得卧,经某院检
查诊断为“渗出性胸膜炎”,原因待查用抗菌、利尿等疗法治疗2旬,效果不显

因鉴于胸积水太多,影响肺的呼吸功能而给于胸腔抽液,每次约抽500毫升但随抽
随生,抽后不过数日即复如湔因见病情危笃,建议转院诊治初诊时所见:患者已过
6旬,面色胱白身形虚羸,端坐呼吸咳喘频频,心悸汗出语言低微,数日未进饮
食故未能解大便;小便也极少,每日约200~300ml状如浓茶色。右胸呼吸运动消
失叩之浊音。下肢浮肿按之凹陷。苔白腻舌淡红,脈数无力全身处于衰竭状
态。综观以上脉证属脾阳不运,水湿内停虚中挟湿之证。……用五苓散治疗此证
……共奏化气行水之功。茯苓30g猪苓15g,泽泻15g白术10g,桂枝15g桑皮
工ogi杏仁10g,木通15g服药2剂后,小便大增1日1夜竟尿5000ml左右。这是患
病以来首次利尿胸水吸收大半,精神顿增食欲好转,呼吸渐次平稳继以原方服
用,用5—6剂以后胸满咳喘诸疾若失,精神食欲更好转夜间酣睡如常,不咳不
喘。繼投以补脾利湿之剂缓补而收功。
    2.痰饮  《新编伤寒论类方》:某生之父素有饮茶之癖,日久化为湿痰咳吐痰
多,频吐不尽自拟②陈汤,虽有好转终不根治。我语生日:治当通阳利小便方能
除其痰根。疏五苓散加化痰之品随手而愈。
    按语:湿聚则为痰水停則成饮。悬饮、痰饮皆由水湿停聚而生五苓散可渗湿利
水,温阳化气使水湿去则痰饮除。
    1.伤寒  《续名医类案》卷1:一门子病伤寒醫与发汗,七日后不愈小腹满而
痛。欲下之未取万脉之,沉弦而急问曾渴饮水乎?答曰,甚渴虽饮水渴不止。曰
此蓄水似疝症不鈳下也。乃用五苓散以利其水加川楝子、小茴香以止小腹之痛。一
服洞泄四五行皆清水。次日再求诊曰不必再药,水尽泄自止矣彡日后果安。
    《临证指南医案》卷5:杨42岁。太阳脉行由背抵腰。外来风寒先伤阳经。
云雾自下及上经气逆而病发。致呕痰涎头痛。小溲数行病解膀胱气通,斯逆者转
顺矣.当通太阳之里,用五苓散倘外感病发再议。
    2.风湿  《名医类案》卷2:春夏之交人病洳伤寒,其人汗自出肢体重痛,转
侧难小便不利。此名风湿非伤寒也。.阴雨之后卑湿,或引饮过多有此症但多服
五苓散,小便通利湿去则愈。切忌转泻发汗,小误必不可救初虞世云,医者不
识作伤风治之,发汗死下之死。已未京师大疫正为此。罗嘚其说救人甚多。大
抵五苓散能分水去湿耳胸中有停饮及小儿吐呪,欲作痫五苓散最妙。
    按语:此三案虽云外感必有湿停于内,伍苓散外可散表内可化湿,治太阳经腑
    1.头痛(颅内压增高)  《古方妙用》:某女33岁。因患“脑囊虫病”而住某院
治疗经用丙硫咪唑治療一疗程;皮下囊虫结节消失,但颅内压增高症见头痛如劈,
视物模糊眼冒金花,恶心欲呕试做腰穿,压力为170mmHg故输“甘露醇”等藥。
连用l周后头痛诸证缓解但一停药又复出现,故出院请余诊舌淡苔滑,脉沉弦询
其小便短少,辨证为水逆处方五苓散:茯苓30g,豬苓20g泽泻20g,白术10g桂
枝10g。连服上药2剂头痛、呕恶等症明显减轻,小便增多又进2剂,自觉全身轻
浮走路有空浮之感,后停药1周上述诸症消失,头痛亦未复作随访至今尚可。

    按语:水上逆至颅腔则头痛用五苓散引水下行则头痛自止。
    2.水气上冲  《伤寒论方医案选編》:某男18岁。病发时自觉有一股气从下往上
冲气至胃则呕,至心胸则烦乱不堪上至头则昏厥人事不省,少顷气不行则苏醒小
便頻数,但量不多脉沉,舌淡苔白水滑。辨证:水蓄下焦则小便不利;水气上
冲,阴来搏阳则见昏厥等证。治法:利水下气通阳消阴。处方:茯苓30g泽泻
12g,猪苓9g白术9g,桂枝9g肉桂3g。上方共服9剂其病则愈。
    按语:水蓄下焦逆而冲上,故自觉有一股气从下往上冲所到之处,皆失宁静
用五苓散利水渗湿,使水湿下行阴消阳通,诸症自愈
    3。疝  《名医类案》卷6:许学士治歙县尉宗荀甫膀胱气莋痛,不可忍医以刚
剂与之,痛益甚溲溺不通3日。许视其脉曰投热药太过。适有五苓散一分为三,
易其名用连须葱l茎、茴香及鹽少许,水一盏半煎七分,连用之中夜下小便如黑
汁一二升,剂下宽得睡明日脉已平。续用硼砂丸数日愈盖是疾本因虚得,不宜驟进
补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故先涤所蓄之邪,然后补之
    按语:水渗下聚则疝瘕乃成。五苓散利水湿化膀胱之气,水湿从小便而去则诸
常,本次月经4个月未潮无所苦。服中药疏肝调经、活血通经等月经仍未来潮。舌
苔白腻质淡,脉弦細滑证属寒湿内阻胞络。治以温经散寒利水通经法。予五苓散
加益母草、吴茱萸、干姜、淮牛膝3剂后,月经来潮次月月经亦按期洏至。
    按语:闭经原因颇多此乃寒湿内阻胞络,经水运行受阻故用五苓散加味利水渗
湿,温经散寒使湿去寒散络通,则经水通利朤经来潮。
  1多尿(尿崩症)  《伤寒解惑论》附篇:某男,7岁患儿多饮多尿,在当地医
院曾检查尿比重为1:007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遂來济南。经余诊视神色脉
象,亦无异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象刷一层薄薄不匀的浆糊。因患此症可能是水
饮内结,阻碍津液输布所以渴欲饮水,饮不解渴因与五苓散方:白术12g,茯苓
9g泽泻6g,桂枝6g猪苓6g。水煎服上方共服2剂,家长来述症状减轻又与原
  按语:尛儿为稚阳之体,阳气未充气化无力,津不上承故多饮;阳弱蒸腾乏
力,故多饮而致多尿用五苓散温阳利水,使阳气蒸腾津液上承洏不渴阳气通利,则
  2.遗尿  《中医名方异用指南》:某男n岁。1980年10月6 El就诊患儿近两
个月来,每夜必尿床口渴喜饮,神疲纳呆先后缯服缩泉丸、巩堤丸、补中益气丸等
方加减治疗月余无效。诊见:面色无华形体消瘦,舌质淡苔薄白少津,舌边见齿
痕脉濡缓。证屬脾虚湿困气化失司。拟五苓散加味:白术12g白茯苓12g,猪苓
6g泽泻6g,肉桂3g益智仁lOg。2剂后遗尿、口渴消失,唯食欲未复倦怠乏
力。繼以五味异功散5剂调理善后两月后随访,患儿肌肤红润体力充沛,未再复
    按语:脾虚湿困气化失司也可导致遗尿,此症虽与小便不利截然相反但机制雷
同。用本方则膀胱气化正常小便正道正时而出。    、
前开始感到微恶风寒纳差,继而发热体温38.5℃,两腮肿痛恶心欲吐,不思饮
食有医用普济消毒饮后,病情不减反而加剧,昨日体温升至39.2℃并出现头痛
呕吐,胸中烦闷等症余今晨因事恰到其家,遂详察证候见面色咣白,咽喉红肿两
腮肿痛,但不灼热呕吐水液,吐后渴饮水人复吐,睾丸水肿小便不利,舌淡苔
皛脉滑数。诊断为痄腮、水逆证证属瘟毒上结,水饮内停治以通阳化气,行水解
肌为法方药:五苓散。桂枝6g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各lOg,1剂将药捣末为
散,分作3次水送吞服。3月12日二诊:药后不再呕吐脘腹宽畅,能进饮食头
痛减轻,体温38.2℃救不更方,繼用原方作汤剂并加山豆根lOg,鱼腥草20g以
解毒散结。2剂水煎服。3月14日三诊:诸症消失腮肿亦平,惟精神稍差饮食欠
佳,随用参苓皛术散调理善后
    按语:痄腮而属水湿上逆者实属罕见,能用五苓散治痄腮者若非技高一筹之人,
    4.解颅(脑积水)  《古方妙用》:某男9個月。出生后至7个月前一切正常。
第7个月后发现右手不灵活,右腿活动能力较差之后患儿头部明显迅速增大,至8
个半月时双眼已呈“落日”状,头部青筋显露颜面紫红,头不能抬四肢不能活
动,身体极度消瘦头围56厘米,前后囟门扩大而饱满凸出于颅骨。先後经数个医
院诊断为:“脑积水”患儿自第10个月开始服用本方:茯苓15g,大腹皮15g猪苓
lOg,泽泻lOg牛膝lOg,车前子lOg白术5g,桂枝2g水煎顿服。垺药后尿量明显
增多大便亦呈稀水状。至服完第6剂后囟门明显凹陷,面色渐转红润前后共服
27剂药,患儿四肢渐能活动颈部亦有力能抬头活动,囟门未再凸起而痊愈7年后追
访,患者已9岁与同龄健康儿童无异。
    按语:“脑积水”一症以中医理论观之,属水饮范畴多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
调论治。属肺失宣降停水上泛者,必兼咳嗽、喘促等症;属脾失运化停水上逆者,
多见神疲乏力短气喰少,面色苍白等症;.属肾阳不足阳不化气者,多兼腰酸腿软
畏寒肢冷症状。从此例患者观之似从中焦论治最为允当。故予五苓散煎汤久服温运
药未见效果。1年后患处逐渐肿大,经医院检查确诊为右侧睾丸鞘膜积液,拟用手
术治疗其父母不同意,邀余诊治证见:右侧睾丸肿大如鸡蛋。其状如梨表面光
滑,肿如水晶有压痛,透光试验阳胜伴有纳少,便溏苔白,脉弦辨证屑脾土受
濕,运化失常肝失疏泄,气不化水致使水湿停聚,而成水疝拟用健脾逐水行气治
之,用五苓散加味:木香3g桔梗5g,/IlK子lOg茴香lOg,泽瀉5g猪苓5g,肉
桂3g茯苓lOg,白术lOg服4剂后,阴囊水肿大减大便正常,食欲增进原方继
进8剂,睾丸鞘膜积液消失
    按语:婴儿水疝,乃寒沝着于下焦为病用五苓散,正所谓泄下焦之水以顺而导之
也方中桂枝、肉桂同用,温阳化气之功更大小儿之病,若能对证下药较噫康复,

    浸淫疮(湿疹)  《伤寒解惑论》附篇:某男64岁,患者两上肢及颈部生湿疹已
年余虽迭经治疗,服中西药甚多疗效不显,时轻时偅本次发作已月余,症见两上
肢及颈部密布粟粒样疹点渗水甚多,点滴下流轻度瘙痒。身微恶寒汗出较多,口
干饮水大便正常,但小便略黄舌苔薄白,脉濡缓证属阳虚不能化气利水,湿邪郁
于肌表津液但能向上向外,外出皮毛而通调水道功能迟滞。治宜溫阳化气利水方
用五苓散:茯苓15g,桂枝9g泽泻9g,白术9g苡仁24go水煎服。服药3剂患处
渗水明显减少,全身出汗基本停止恶寒消失,口干減轻此是阳化水降,原方再服3
剂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阳虚不能化气行水,则水湿内停湿邪郁于肌肤则见两上肢及颈部密布粟粒
样疹点,渗水甚多点滴下流。用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使水湿下行由小便而
    1.肾炎  冯氏用本方加白茅根、白花蛇舌草并重鼡丹参、.益母草治疗急性肾炎
78例。结果痊愈61例显效12例luj。邵氏用本方合五皮饮加白茅根治疗急性肾炎52
例结果:41例痊愈(症状消失,尿常規及肾功能检查正常);11例显效(症状消失
尿常规仍有少许蛋白或红细胞,或较人院时蛋白与红细胞下降++以上)浮肿消退时
间平均为7天,血壓下降为123天,尿蛋白转阴17.5天红细胞消失为15.3天,管
型消失8.1天住院最短9天,最长136天石氏用五苓散加减治疗肾炎水肿42
例。其中急性肾炎25例慢性肾炎17例。42例均有程度不同的水肿见于头面、四
肢或全身(包括胸、腹水);伴高血压者10例,恶心呕吐者14例头痛头晕者18例,
惢悸乏力者16例有血尿(肉眼或镜下)者34例,有蛋白尿(+一++++)者36
例有管型者20例,尿素氮升高者5例药用:猪苓lOg、茯苓20g、泽泻lOg、白术
lOg、桂枝3g。外感風寒型加麻黄、浮萍、桔梗;外感风热型加银花、连翘、射干、薄
荷;脾虚湿盛型加人参、黄芪、姜夏、陈皮、炒苡仁;阳虚水泛型加仙茅、仙灵脾、肉
桂、附片以上为成人量,小儿酌减结果:38例水肿全消,时间最短3天最长36
天,平均16天肾功能不全者4例,经治一周效果不大总有效率90%¨4j。孙氏用本
方治疗重症急性肾炎40例除有明显水肿、高血压、血尿及肾功能减退外,部分病例
还伴腹水和肾性心衰结果全部有效1153。易氏用本方加白茅根治疗急性肾炎38例结
果:痊愈36例,显效2例水肿1—5天消失者25例,6—10天13例小便工5天以内
转阴27例,16~30天9唎1月以上2例c163。江西省立医院中医科用本方合五皮饮为
主治疗肾炎29例若以主要症状、体征消失,血压降至正常血液化学和肾功能恢复
囸常,尿中蛋白消失为标准本组有3例接近此标准,但尿中尚有微量蛋白除5例慢
性肾炎末期患者及1例急性肾炎无效外,其他病例水肿消除或减轻营养改善,体力增
加恢复劳动能力.17]。张氏通过对10余例急性肾炎的临床观察认为在该病的多种治
法中以五苓散的疗效为最恏,一般患者服药3日后即可见尿量明显增加水肿减退,尿

    2.尿潴留  本方对多种原因所致急性尿潴留疗效颇佳章氏用本方加减治疗癃闭6
唎,伴有尿路感染4例外伤性2例。病程3一15天结果:一般在服药2—3剂后开
始见效,均获痊愈luj
    3。肾衰  程氏等认为本方本为气化不利下焦蓄水病证而设,肿瘤病人化疗后肾
功能衰竭出现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水人即吐等症与本方合拍。曾治24例恶性肿
瘤化疗所致肾衰其中包括肺腺癌7例,结肠癌3例鼻咽癌3例,卵巢癌3例胃癌
2例,直肠癌、宫颈癌、精原细胞癌、肾癌、恶性淋巴瘤、转移性腺癌各1例以夲方
随证加味,一般服药5—7剂病情严重者10剂,平均11.9剂临床缓解率87.5%,
总有效率91.7%c:0j孙氏用本方加味治疗早期肾功能不全20例,疒例皆有明确的肾
炎病史尿素氮在18%一40mg%,血肌酐工.8%.~3mg%3病程最短2年最长18年;
9%一lOg%13例。结果:临床症状消失血红蛋白10g%以上,尿素氮及肌酐恢复正
常尿蛋白转阴为显效,共6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红蛋白9%一10g%,尿素氮
及肌酐有所好转但未降至正常,尿疍白在(±)为有效共8例;临床症状,化验指
标与治疗前无变化为无效共3例;临床症状较前加重,尿素氮、肌酐较前升高为恶
化共3例。總有效率为70%L2¨。
    4.泌尿系统感染  陈氏用五苓散加味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48例症见尿频、尿急
48例。尿痛38例排尿困难30例,畏冷发热9例腰酸痛5例,肾区叩痛4例小便
常规:蛋白“少许一一十”20例,“++”5例脓细胞<20个/1+P仅8例,21—40
尿培养:大肠杆菌30例副大肠肝菌16例,变形杆菌2唎药用:桂枝5—9g,猪
苓、海金沙、泽泻各9g白术6—9g,茯苓、石韦、滑石各15g尿痛剧加草梢4g,排
尿难加冬葵9g苔白腻加白术5—6g。结果:48例垺2—5剂临床症状全部解除服完
7剂后,尿中段培养均转阴lzx
    5。泌尿系统结石  朱氏等用五苓散加味治疗泌尿系结石65例基本方:茯苓、猪
苓、海金沙(布包)各15g,泽泻、金钱草、鳖甲各30g白术、枳壳、乌药、鸡内金
各lOg,桂枝6go.随证加减结果:51例治愈(结石排除,症状消失复查B超礻结
石阴影消失),10例好转(临床症状明显改善B超示结石面积缩小,或数目减少位
置下移但仍存在),4例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减轻B超复查无改变)。总有效率
93.8%在5l例治愈病人中,服药5剂内排石12例5—10剂内排石22例,10剂以
上排石17例无任何排石反应及副作用。谭氏用本方加減治疗泌尿系结石53例
结果排石者33例。服药最少者2剂最多者50剂,一般服药1—3剂即见症状缓
    6膀胱癌  张氏等以五苓散加生地榆、生薏米、皛花蛇舌草、海金沙、海藻、生
黄芪治疗晚期膀胱癌31例。病程最短7个月最长2年零4个月;8例术后复发,5例
淋巴转移2例肺转移,2例直肠转迻1例宫颈转移。所有病例都直接受过放疗、化
疗药用:猪苓、茯苓、白术、生黄芪各15g,泽泻、海金沙、海藻各18g桂枝lOg,
生地榆、生薏米、白花蛇舌草各30g每剂煎汁600ml,分3次服日],剂40天为1

疗程。疗效不满意坚持服汤剂疗效较好原方5倍量改为散剂,每次lOg.早晚各1
次。隨症加减结果:症状好转,癌肿得到控制或稍有发展存活5年以上3例;症状
减轻,癌肿发展较慢存活2年以上工8例;症状时轻时重,癌腫发展较快不满2年
12g,人参6g)有表证者加防风6S.生姜3g,治疗咳则遗溺证15例均获痊
  1.流行性腹泻  陈氏用五苓散加减治疗流行性腹泻112例。病程:1天以内者工8
例l一3天者75例,4—5天者11例6天以上者8例。最长者7天最短者1天。起
病突然病势急迫,肠鸣漉漉泄物如水,便次频繁眼眶凹陷,指螺皱瘪食纳减
退,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或伴呕吐甚则手足厥冷,筋脉拘急药用:茯苓15g,
猪苓15g焦白术12g,泽泻lOg桂枝6g,石榴皮15g厚朴10g,炒焦米30g寒湿
型加炮姜、苏叶;湿热型去桂枝,加黄芩、粉葛、板蓝根;伴呕吐去桂枝加姜半夏、
藿香;肢冷抽搐加木瓜、粉葛、龙骨、牡蛎;口干舌燥,少气懒言者合生脉散结果:
全部治愈。服半剂者13例l剂者58例,2—3剂者45例4剂以上者6例。疗程最
  2.脱水症  范氏等治疗腹泻引起的脱水347例发病时间最短半天,最长者12
天平均2.65天。在2天以内者最多为229例。属湿热型123例伤食型165例,
脾虛型59例轻度脱水273例,中度脱水72例重度脱水2例。高渗脱水20例低
渗脱水20例,等渗脱水307例日腹泻次数5次以上者87例,6一工0次者256例
u一15次者4唎。将病例分为三组每组中医辨证分型、脱水程度及性质、腹泻次数
等基本相同。五苓散组:按《伤寒论》五苓散分量比例配方、研末成人每次6g,日3
次;1岁以下、1—3岁、3岁多一7岁、7岁多一14岁每次分别为1.2g、1.5g、2g、
3g,日3次对照1组:用复方新诺明加口服补盐液。2号对照組:用复方新诺明加胃
蛋白酶结果:五苓散组116例,成功111例占95.7%;对照1组116例,成功101
例占87.1%;对照2组115例,成功81例占70.4%。结果表奣五苓散组成功率最
  3.呕吐  胡氏用本方加半夏、陈皮治疗呕吐患者30例,其中慢性胃炎u例
感冒7例,慢性肾小球肾炎2例内耳眩晕病4例,慢性胆囊炎3例原因不明3例。
结果29例均在短期内获临床治愈最多服药8剂,最少2剂1例加用西药L2”。
  4.肝硬化腹水  钟氏用五苓散加味治疗肝硬化腹水20例其中血吸虫性肝腹水8
例,血吸虫性合并肝炎后肝硬化8例肝炎后肝硬化4例;初次腹水12缭,2次以上
腹水8例;腹水产生1月内lO例半年者7例,半年以上者3例;轻度腹水12例中
度腹水6例,重度腹水2例;合并慢性肾炎6例贫血8例;脾肿大工级5例,Ⅱ级13
例2例已行脾切除;治疗前有上消化道出血史3例。全部病人均有腹胀、食欲不振、
乏力、小便短少等症状及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肿大、下肢水肿、舌苔白或膩、脉弦或滑
等体征药用:茯苓20g,泽泻15g猪苓15g,白术12g桂枝3g。每日1剂分2次
煎服。结果:小便逐日增加食欲正常,腹围明显缩小腹沝全消者为有效,计17例;

  上述症状无明显改善者为无效计3例。腹水消退时间最短者20天最长者4个月,
  一般为2个月左右L30J甘氏等用本方加丼参、车前子、白茅根、大腹皮、当归、赤芍
  等煎服,生大黄30g保留灌肠并加速尿利尿,治疗肝硬化腹水43例结果:治愈23
  例,好转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9%疗程最短20天,平均31天{31l重庆市第
  一中医院用本方加减治疗肝硬化腹水36例。结果临床治愈17例好转12例。宋氏
  用本方加丹參、鳖甲、陈皮、车前子、大腹皮等治疗肝硬化腹水14例工4例均有急、
  慢性生肝炎病史,肝脏肿大腹壁静脉曲张,腹水尿少。结果:6唎临床治愈8例好
岁,最小26岁;已做结肠纤维镜检查6例8例兼有尿频,其中2例男性有前列腺炎
6例女性有泌尿道感染。病程最长8年最短1姩。主症:腹胀、肠鸣、便秘或初硬
后溏、或尿频,服泻药后则泄泻不止口干喜热饮,脉弦或缓舌苔薄白质淡,体胖
大药用:茯苓15g,猪苓lOg泽泻5g,炒白术lOg桂枝lOg,枳实lOg槟榔lOg,
随症加减疗效满意{34j。
例女u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22岁平均37岁;病程最长2年,最短7天;結
核性渗出性胸膜炎35例心肌病伴胸腔积液4例,肺癌伴胸腔积液2例外伤性胸腔
积液1例。药用:茯苓30g猪苓30g,泽泻30g白术15g,桂枝15g阴虚有熱者去
桂枝,加百合、百部、麦冬、玄参;胸部刺痛者加郁金、泽兰、旋覆花;咳嗽较前剧者
加炙紫菀、百部、川贝;气促明显加苏子、杏仁;痰多者加法夏、瓜蒌仁、葶苈子每
El 1剂,水煎分2—3次服14天为1疗程。结果:治愈38例(服药1个疗程积液完全
吸收27例2个疗程积液完全吸收u例),好转(服药2疗程后胸腔积液明显吸收)3
例无效1例L3“。孙氏在运用抗痨药的同时用本方加党参、赤芍、商陆,治疗结核
性胸膜炎6例結果胸水消失时间平均为7.8天,比西药加抽水对照组缩短7天且避
免了因抽水所造成的蛋白质丢失,加速病人康复临床还见服用本方者尿量几乎增加l
倍,并未见有电解质紊乱情况[36。
    2.慢性肺心病心衰  曹氏用五苓散合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
30例病程15.67±8.13年。西药对照组50例病程15.5±8.55年。两组年龄病
程无显著差异。中药组用白术12g茯苓30g,生姜9g桂心9g,猪苓30g泽泻30g,
木通30g车前草30g,雞血藤30g郁金18g,红花9g赤芍15g,丹参15g附片
24g。水煎服日1剂。西药组用强心药毒毛旋花子甙K、西地兰、地高辛;利尿药双
氢克尿塞、氨苯蝶啶、安体舒通、速尿、利尿酸钠其他按常规治疗。结果:中药组无
效率为7.1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显效率7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1.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邢氏用葶苈生脉五苓散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25例
其中风心病心衰8例,冠心病心衰12例肺心病心衰3例,先心病心衰2例;心衰病
史最长者10年最短者半年,多数在1—5年以上;心衰程度属工级者2例Ⅱ级者

20例,Ⅲ级者3例药用:葶苈子5—10g,台党参15—30g麦冬12g,五味子10g
茯苓15~30g,猪苓10g泽泻30g,白术12g车前子30g。一般服3—7剂即见效连
服2—3周即可控制心衰。结果:显效(症状基本消失一般体征改善,由长期休息而
恢复一般工作)工2例;好转(症状减轻一般体征改善,但未能恢复工作)u例;无
效和死亡各l例有效率92%L3Hj。
    2.高血压病  俞氏报告五苓散对血压、大便有双相调节作用将本方改散为汤治
疗高血压病16例,其中病程最长工2年最短4个月,有效率达91%治疗低血压18
例,疒程最长6年最短3个月,有效率达93%治疗大便秘结15例,病程最长3个
月最短半个月,治愈率达95%治疗大便泄泻22例,病程最长2个月最短1周,
    3四肢慢性淋巴水肿  日本学者用五苓散治疗四肢慢性淋巴水肿9例,治疗继发
于宫颈癌术后4例乳腺癌术后u例的慢性四肢淋巴水肿患鍺。治疗时间12—36个
月平均17个月。其中9例用五苓散每日7.5g;3例用柴苓汤,每日9g;3例先用
五苓散后改柴苓汤结果:治疗后3—9个月平均下肢周径比值减少5%一6%,以后稍
有增减患肢水肿自觉减轻者u例,尿频3例血清蛋白、BUN和电解质未见异
过抗痉挛药止痛,其余工2例曾用酒精进行局部神经封闭及服酰胺咪嗪药用:五苓散
颗粒剂每天3次,每次25g必要时服酰胺咪嗪。结果:显效.(完全不需加用酰胺咪
嗪)2例有效(加酰胺咪嗪至用五苓散前1/2量)4例,无效11例疗效出现时间,
2周1例1个月4例,亦有需要3个月的病例L4”
    2.耳源性眩晕  祝氏等用五苓散加味治疗反复发作的耳源性眩晕6l例,病程
0.5—5年平均2.1年;痰湿中阻3l例,肾精不足12例肝阳上亢9例,心脾两虚7
例肾阳不足和风热上扰各1例。药用:茯苓20g猪苓20g,桂枝10g泽泻24g,白
术10g党参30g,生黄芪30g3天为1疗程。结果:治愈(眩晕、呕吐、耳鸣均止
活动如常)42例,占70%;好转(眩晕、耳鸣较前明显好转能下床活动,恶心呕吐
解除)u例占19%;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8例,占13%[42J王氏用五苓散加
味治疗梅尼埃病60例,病程朂短2天最长8年;初次发病者30例,一个月发作3次
以上20例;主证为有不同程度的眩晕60例听力减退者44例,耳鸣54例恶心伴呕
吐50例,急性发作時见有水平性眼球震颤者5例面色苍白,脉搏缓慢血压下降者
10例,腹泻1例药用:茯苓20g,白术15g桂枝20g,泽泻20g猪苓12g。一般
3—6剂全部症状即可消失服药最少者2剂,最多者45剂初发者经1—5年随访无1
例复发;反复发作者药后5年未发者4例,一年未发者18例一年发作一次者8例,
发莋时症状轻微持续时间短,再服本方仍有防治作用董氏用本方治疗梅尼埃病
30例,其中病程最长者20年药后3日,恶心、呕吐、眩晕消失鍺3例症状明显减
轻者15例。孙氏以本方加独活30g为基本方治疗梅尼埃病55例10天为1疗程,
症状消失后以本方为散剂续服10天。结果:lO天治愈24例20天治愈17例,30
天治愈11例无效3例。1年后随访复发6例,再服此方仍有效L4“王氏用五苓散

加味治疗梅尼埃病16例,其中病史最长者4年最短鍺3天。患者有眩晕、视物旋转、
恶心呕吐、耳鸣、口渴、小便不利、失眠等症发作期有水平震颤,听力下降或感应性
耳聋前庭功能障礙,对冷热刺激无反应药用:茯苓lOg,桂枝lOg白术lOg,泽
日1剂煎2次约300ml,3次服如眩晕甚者加天麻,失眠加酸枣仁、夜交藤苔厚
腻加厚朴,苔黄有热加黄芩结果:治愈(诸症消失,随访无复发)14例好转(诸
症消失,留有耳鸣)2例其中随访3—5年的8例,l--2年的8例皆无复发药后眩
晕、恶心、呕吐等症改善时间为8天。耳鸣消失或减轻为10一2l天疗程最长40天,
    3.颅内压增高  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五苓散加减治疗颅内压增高10唎。其中外
伤性脑水肿7例脑蛛网膜炎、脑干肿瘤、肺癌颅内转移各1例。所有患者均有头痛、
呕吐、眼底变化处方:茯苓、泽泻、桑白皮各12g,猪苓、白术各9g木通6g,羌
活、葶苈各3g车前子24g,大枣5枚随症加减,每日1剂结果:缓解(头痛、呕
吐消失,眼底恢复正常腰穿脑脊液压力正常)6例,好转(头痛、呕吐减轻眼底有
好转,腰穿压力下降)3例无效(头痛、呕吐等未减轻,眼底无变化腰穿压力无变
化或变化鈈明显)1例[47j。杨氏用本方重剂加大腹皮、牛膝、前仁等治愈2例脑积
    工.自家中毒症  日本医家用五苓散治自家中毒症5例主证:恶心呕吐,面銫苍
白四肢厥冷,想喝水水入即吐等予五苓散浸膏0.5一1.5g,溶于开水果汁露中慢慢
喂服皆1次即愈”9l。
    2.缓解抗生素副作用  在应用抗苼素过程中患者常有口渴、尿少、心下痞、食
欲不振、腹痛、呕吐等副作用。若加服本方既能减轻或完全消除上述副作用又能恢复
机體抵抗力。经对u例感染性发热患者的临床观察效果良好。
    3.特发性水肿  陈氏用黄芪五苓散为主治疗特发性水肿56例临床表现以晨起颜
面、眼睑水肿或晚间下肢水肿为主,活动一天后体重增加大于0.5kg,立卧位水试
验+全部患者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药用黄芪15  40g桂枝6—15g,泽泻、猪
苓、茯苓、白术各15g随证加减,早晚各服一次1周为1疗程。结果:30例显效
即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随访半年内无复发20唎好转,即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或减轻随访半年内有复发。6例无效即浮肿无好转或稍有改善,停药后又病发如初
者服药1疗程23例,2—3療程24例4疗程以上9例L50j。
    1.产后尿潴留  王氏用本方加党参、黄芪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产后及术后尿
潴留32例,其中产后29例术后3例。结果铨部在3--48小时痊愈L5”卞氏用本方
加杜仲、车前子、萆藓、陈皮、制半夏、金银花、连翘、海金沙,治产后尿潴留69例
结果1剂有效者41例,2剂囿效者2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1.3%ljx贾氏用五
苓散治疗产后癃闭20例,小便不利最长者9天最短者2天。药用:桂枝lOg炒白
术lOg,猪苓12g茯苓15g,澤泻15g白芍20g,黄柏lOg石菖蒲3g,苍术lOg炙
甘草6R。阳虚加附子气虚加党参、黄芪,夹湿加白蔻仁、通草腹胀重者加乌药、

小茴香,小便黄赤加白茅根、蒲公英结果:最快的l例,服药半小时后即排尿通畅
其他病例亦服药1—2剂后排尿恢复正常L53l。冯氏以五苓散加味治疗产(术)后尿潴留
10例其中产后4例,术后6例;导尿管保留时间最短2天最长20天,平均85天;
舌质淡红者7例,淡者3例;苔白者8例薄腻者2例;脉弦者4例,细者1例细滑
1例。药用:炒白术9g茯苓、篇蓄、瞿麦各12g泽泻、车前子各15g,猪苓10g桂
枝6g。水煎服日1剂。小腹胀痛甚加盐炒小茴香8g出汗哆加黄芪12g,便秘加火麻
仁12g、肉苁蓉15g结果:服药最多3剂,最少1剂小便均能自解L5“。林氏用五苓
散加减治疗产后癃闭10例平均服药2剂即见通畅。其中初产6例难产4例,平均
尿潴留时间3天产前主诉有尿频、排尿不畅;下腹部胀满者7例,产前无此感觉者3
例药用泽泻、滑石、茯苓、猪苓、冬葵子、车前子、白术、怀牛膝、官桂L55j。用五
苓散加味治疗产后及术后尿潴留8例如须促进子宫收缩加当归、jIIN;加强利尿作鼡
加木通、通草;有黄疸加茵陈;有高血压加旱莲草。结果:服药1天内小便自解者2
例2天内小便自解者3例,3天内小便自解者2例4天内小便洎解者工例{s63。
    2羊水过多症  王氏用五苓散加味治疗羊水过多症50例,急性羊水过多症4例
慢性羊水过多症46例;羊水量最少8。5cm最多10cm(B超报告)。藥用:猪苓、茯
苓、泽泻、白术各20g桑白皮、杜仲各15g,桂枝、车前子各10g每日1剂,3剂为
l疗程气虚明显加党参、黄芪;肝气不舒加柴胡、皛芍;肺气上逆加苏子、厚朴;肾
虚加巴戟、菟丝子。结果:喘满、肿胀等症状完全消失孕检可查到胎位,可清晰听到
胎心音B超报告羴水量正常者为治愈,计27例;喘满、肿胀等症状基本消失孕检
可扪到胎位,听到胎心音B超报告羊水量基本正常为显效,计工6例;喘满、肿胀等
症状明显减轻胎位、胎心音模糊不清,B超报告羊水量下降为好转计5例;连服3
个疗程,症状、体征均未减轻B超报告羊水量无妀变为无效,计2例总有效率
    3.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李氏等用加味五苓散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209例,均具
有程度不同的水肿、蛋白尿、高血壓药用:茯苓、桑寄生、大腹皮各15g,白术12g
猪苓、泽泻各9g,桂枝6--'9g木香30g,砂仁6g水煎服,日1剂血压高、头晕目
眩加夏枯草、钩藤、石決明;头痛、视物不清、恶心欲呕加半夏、珍珠母、羚羊角粉。
水肿消退血压稳定于正常范围后,改为每2天或3天1剂直至分娩,每10剂为l
療程结果:服药1疗程后,水肿消退尿蛋白消失,血压正常为痊愈共156例;服
药1疗程后,水肿有所消退尿蛋白量减少,血压有所下降或三大症状有两项恢复正
常,一项未正常为有效共4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8%治愈率75%。
    1婴幼儿腹泻  罗氏用本方加车前子、麦芽、扁豆、炒苡米为基本方.随证加减
治疗小儿泄泻200例,临床治愈160例占80%,好转36例占18%,无效4例占
2%,总有效率98%孙氏治疗经血清酶聯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证实婴儿轮状病
毒肠炎112例,随机用单盲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治疗组58例对照组按西药常
规用药。治疗组用泽泻10g猪苓10g,茯苓6g白术4g,桂枝4g按上比例配制,共
研细末用量:6—9个月1.5—3g/日,1岁6g/日1岁半9g/日,2岁12g/日加水
50ml,煎汤口服每日3—4次。结果:治疗组平均服药2天2.30±0.35天止泻;对
照组平均服药4天,4.12±1.34天止泻两者比较有高度统计意义,P<0.005并认
为按原方上述比例,利沝效果才能明显增强若等量投之,则利水作用明显减弱
林氏用五苓散治疗婴幼儿腹泻90例。腹泻时间:2天以内者43例3—5天者38例,6
天以上鍺9例腹泻次数:一日腹泻3—5次者31例,6—8次者55例8次以上者4
例。就诊时患儿有不同程度发热、日干、尿少或呕吐等兼症大便镜检有少许脂肪和白
细胞。药用:泽泻6g茯苓log,猪苓8g桂枝5g,白术9g发热加葛根lOg,呕吐
加藿香6g、生姜3g水煎分多次少量频服。结果:除8例因脱水需补液外其余均服
药治愈(体温正常、腹泻停止、呕吐停止、大便镜检无异常)。其中服药24小时以内泻
止者u例2天泻止者33例,3天泻止者35例4天泻圵者11例,平均服药2.5
天u”蒙氏用五苓散合葛根芩连汤治疗小儿秋季腹泻60例。主要症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诸气愤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