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血糖13.3 肯定是糖尿病血糖肯定高吗吗

有些患者很疑惑,明明查空腹血糖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血糖是正常的,但是医生诊断的时候却判断为糖尿病,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血糖正常也患了糖尿病?专家表示,空腹血糖正常未必没得糖尿病,三分之一糖尿病患者因此被漏诊。

那么,为什么空腹血糖显示正常却还会诊断为糖尿病,而且患病两三年后,空腹血糖竟然还是正常的?

空腹血糖是指,在隔夜空腹(饮水除外)8~12小时以上,于次日清晨早餐前所测的血糖。由于空腹血糖受进食、应激等偶然因素的影响甚微,因此它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水平。如果是用药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还可以反映患者头天晚上的用药量是否合适。

空腹血糖正常不代表没患糖尿病

空腹血糖只是糖尿病诊断中的一项指标,如果单凭这一个指标,至少三分之一糖尿病患者会被漏诊。很多人在体检是做空腹检查,如果空腹体检血糖正常,就会告知体检者没有糖尿病,然而,空腹血糖正常未必没有糖尿病。

一般临床诊断糖尿病标准:

2、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应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3、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11.1mmol/l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空腹只能作为初筛,即使空腹血糖正常,我们也不能排除就不是糖尿病,医生也有询问是否为高危人群,如果属于高危人群,我们就要建议进行进一步检查。

一般来说,空腹血糖在6.1~7.0mmol/L间为空腹血糖受损,而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间,就称为糖耐量异常,这是“糖尿病的后备军”。

“糖耐量”就是指机体对血糖浓度的调节能力,受饮食、胰岛细胞功能、胰岛素分泌能力、胰岛素敏感性等因素影响。糖耐量异常是指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正常的7.8mmol/L,但没有达到11.1mmol/L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糖耐量异常是正常人向糖尿病患者过度的状态,糖耐量降低通常被认为是糖尿病的早期信号。

糖耐量异常还不是糖尿病,但是未来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非常高。相关研究表明,每年有5~8%的糖耐量异常患者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同时糖耐量异常患者发生心血管病变,如心肌梗塞、心绞痛的危险性也大大提高。

以下7种人最好做糖耐量试验:

年龄超过45岁,尤其是脑力劳动者;

体重大于正常体重的115%或体重指数≥25者;

有血脂异常、高血压、大血管病变者;

在妊娠妇女中,年龄超过30岁,有妊娠糖尿病史者,曾分娩大婴儿(出生时体重≥4公斤)者。

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标准

1、中青年、病程较短、没有明显心脑血管疾病者

2.胰岛素治疗的非危重2型糖尿病患者

3.患者病情较轻,通过饮食、运动和服用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糖苷酶抑制、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等)等治疗方式,便可使血糖控制达标而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

控制标准这类患者应尽可能使血糖正常或接近正常。即空腹血糖4.4~6.1mmol/L,餐后血糖<7.8mmol/L。

4.年龄在70~80岁的老年患者

5.合并严重并发症,尤其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或经常出现低血糖者

控制标准:血糖控制目标要相对放宽,一般空腹血糖维持在7.0~9.0mmol/L,餐后血糖在8.0~11.0mmol/L。

6.经常出现低血糖,年龄较大或病程较长的患者

1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标准

1.儿童糖尿病患者:在不影响孩子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儿童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

2.年龄超过13岁及以上者

控制标准:建议HbA1c<7.5%,如无低血糖则尽可能使其HbA1c<7.0%。

温馨提示:要想更好的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在治疗中,必须早期干预,全方位控制各种危险因素,联合多种药物治疗,才能大大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糖尿病空腹和餐后血糖两者的关系:水涨船高,水落船低,所以都要控制好

一天当中,机体大约有1/3的时间处于空腹状态,其余2/3的时间处于餐后状态。餐后血糖水平与空腹血糖水平密切相关,并随空腹血糖的变化而变化,餐后血糖是在空腹血糖基础上的“水涨船高”。

如果能先把空腹血糖降至正常水平,餐后血糖就比较容易控制;如果空腹血糖水平很高,餐后血糖达标就比较困难。只有将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均控制好了,才有望使HbA1c控制达标(<6.5%)。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

性别:女 年龄:30岁

咨询:*想咨询的问题是:血糖偏高。怀孕29周空腹血糖5.6用打胰岛素?

为保护患者隐私问诊过程省略

初步诊断,可能是妊娠合并糖尿病。
需要与患者进一步沟通确诊

此问题由卞丽丽医生本人回复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治疗建议如下:

饮食控制很重要。理想的饮食控制目标是既能保证和提供妊娠期间热量和营养需要,又能避免餐后高血糖或饥饿性酮症出现,保证胎儿正常生长发育。多数GDM患者经合理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治疗,均能控制血糖在满意范围。孕早期糖尿病孕妇需要热卡与孕前相同。孕中期以后,每周热量增加3%~8%。其中糖类占40%~50%,蛋白质占20%~30%,脂肪占30%~40%。控制餐后1小时血糖值在8mmol/L以下。但要注意避免过分控制饮食,否则会导致孕妇饥饿性酮症及胎儿生长受限。
(3)药物治疗 口服降糖药在妊娠期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未得到足够证实,目前不推荐使用。胰岛素是大分子蛋白,不通过胎盘,对饮食治疗不能控制的糖尿病,胰岛素是主要的治疗药物。
胰岛素用量个体差异较大,尚无统一标准可供参考。一般从小剂量开始,并根据病情、孕期进展及血糖值加以调整,力求控制血糖在正常水平。妊娠不同时期机体对胰岛素需求不同:①孕前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患者,妊娠早期因早孕反应进食量减少,需要根据血糖监测情况及时减少胰岛素用量。②随妊娠进展,抗胰岛素激素分泌逐渐增多,妊娠中、后期的胰岛素需要量常有不同程度增加。妊娠32~36周胰岛素用量达最高峰,妊娠36周后胰岛素用量稍下降,特别在夜间。妊娠晚期胰岛素需要量减少,不一定是胎盘功能减退,可能与胎儿对血糖利用增加有关,可在加强胎儿监护的情况下继续妊娠。
(4)妊娠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 在监测血气、血糖、电解质并给予相应治疗的同时,主张应用小剂量正规胰岛素静滴。每1~2小时监测血糖一次。血糖>13.9mmol/L,应将胰岛素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静滴。血糖≤13.9mmo1/L,开始将胰岛素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静滴,酮体转阴后可改为皮下注射。

}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瑞格列奈联合盐酸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来我院治疗的13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65例,分别在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瑞格列奈单独治疗、瑞格列奈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及观察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水平在治疗后均出现降低,但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2型糖尿病;瑞格列奈;盐酸二甲双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青壮年期发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对人类的健康形成严重威胁[1]。机体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抵抗及肝源性葡萄糖生成增加等为2型糖尿病的特点,机体分泌胰岛素不足及胰岛素抵抗为该病的发病机制,2型糖尿病的基本临床表现为患者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与健康研究对象比较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较高,而严格控制血糖达标不仅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而且可以使患者死亡危险减小[2,3]。本文收集2013年2~9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3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给予瑞格列奈单独治疗、瑞格列奈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并比较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收集2013年2~9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3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的诊断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999)[4],所有患者在本次研究前3个月内没有采用药物治疗,并对本次研究表示知情同意。130例患者中男61例,女69例,年龄36~65岁,平均(50.1±8.3)岁。将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5例,男30例,女35例,年龄37~65岁,平均(52.8±8.6)岁;观察组65例,男31例,女34例,年龄36~64岁,平均(49.3±8.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0例患者均实施糖尿病教育,进行饮食、运动控制。此外,对照组采用瑞格列奈(生产单位: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单独治疗,以患者的血糖情况为依据以1~2 mg为服用起始剂量,对患者的血糖进行隔周监测,若血糖没达标则需要加大药物的使用剂量,4 mg为最大剂量,3次/d,随餐口服。观察组采用瑞格列奈联合盐酸二甲双胍(生产单位:天津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治疗,瑞格列奈使用剂量为1~2 mg/次,盐酸二甲双胍250 mg/次,3次/d。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均需要每周监测1次,6周为1个疗程。

(1)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水平。所有研究对象均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后取上层血清对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水平进行检测,患者抽取空腹血后,马上空腹服用75 g无水葡萄糖粉,2 h后抽取3 mL静脉血,对餐后2 h血糖进行检测。(2)各项指标达标率,包括空腹血糖达标率、餐后2 h血糖达标率及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3)药物使用剂量,即两组患者的瑞格列奈平均用量。(4)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即研究过程中低血糖、腹痛、腹泻、恶心及呕吐等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

采用SPSS 17.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水平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以上各项指标均出现降低,但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x±s,mmol/L)

观察组的空腹血糖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餐后2 h血糖达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达标率比较[n(%)]

2.3两组瑞格列奈平均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的瑞格列奈平均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瑞格列奈平均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糖尿病是一种对人们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慢性疾病,糖尿病控制策略的热点即为积极的预防及治疗。临床多采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并且具有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特点,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占有主要地位。新型口服降糖药物瑞格列奈与其他的胰岛素促泌剂不同,属于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5],瑞格列奈能够对胰岛β细胞内胰岛素的分泌进行过度刺激,使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肝糖的输出减少,从而影响空腹胰岛素及餐后胰岛素[6,7]。二甲双胍作为胰岛素增敏剂能够使肝脏、肌肉及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从而提高胰岛素活性使胰岛素抵抗得到改善,导致空腹胰岛素下降,对瑞格列奈的治疗起到协同作用,可以使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更好地降低,对血糖的控制目标最终得以实现[8,9]。

临床上选用作用机制互补的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益处已多有报道。口服的降糖药物具有互补的作用机制可以使患者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治疗目标,并使血糖得到有效的维持,减慢疾病的进展速度。本次研究中对65例患者采用瑞格列奈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结果表明,治疗后对照组及观察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脂及胆固醇水平在均出现降低,但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果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瑞格列奈单独治疗、瑞格列奈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后的效果优劣点各不相同,采用瑞格列奈单独治疗后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均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糖化血红蛋白也出现显著的降低,患者具有较高的治疗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是由于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服用较大的剂量,该点为药物经济学角度的不足之处[10-12],而瑞格列奈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也能使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临床指标得到有效的改善,但是患者具有较差的治疗依从性,并且相对单独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所以,对2型糖尿病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综合考虑,选择能够收到最好临床效果的治疗方案。

[1] 李素君,周重楚. 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的新进展[J]. 医学综述,2013,19(14):.

[2] 田亚汀,李建锋,常月锋. 2型糖尿病的预防与药物治疗进展[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1):109-113.

[3] 陈穗. 联合用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0):134-135.

[4] 林晓悦,蔡树玉,徐伟良. 老年2型糖尿病应用二甲双胍联合瑞格列奈治疗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0):111-112.

[5] 李萃晔. 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J]. 河南医学研究,2013,22(3):398-400.

[6] 刘河,董永胜,刘田雨. 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证据评价[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0):574-575.

[7] 张洁,吕晓静,董闪闪,等. 地特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氧化应激的影响[J]. 疑难病杂志,2013,12(7):502-504.

[8] 黄琦,吴芹,李菲,等. 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大鼠肝脏脂肪变性的干预作用[J]. 遵义医学院学报,2013,36(3):207-209.

[9] 刘丽,李新艳. 二甲双胍治疗空腹血糖受损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6):603-604.

[10] 唐建东,李清楚,康志强,等. 地特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或加用瑞格列奈治疗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3, 21(4):339-341.

[11] 费美姣. 瑞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效果及不良反应[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3):369-370.

[12] 张倩,朱余兵. 瑞格列奈药效学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2):21-23,26.

临床上选用作用机制互补的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益处已多有报道。口服的降糖药物具有互补的作用机制可以使患者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治疗目标,并使血糖得到有效的维持,减慢疾病的进展速度。本次研究中对65例患者采用瑞格列奈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结果表明,治疗后对照组及观察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脂及胆固醇水平在均出现降低,但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果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瑞格列奈单独治疗、瑞格列奈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后的效果优劣点各不相同,采用瑞格列奈单独治疗后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均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糖化血红蛋白也出现显著的降低,患者具有较高的治疗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是由于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服用较大的剂量,该点为药物经济学角度的不足之处[10-12],而瑞格列奈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也能使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临床指标得到有效的改善,但是患者具有较差的治疗依从性,并且相对单独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所以,对2型糖尿病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综合考虑,选择能够收到最好临床效果的治疗方案。

[1] 李素君,周重楚. 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的新进展[J]. 医学综述,2013,19(14):.

[2] 田亚汀,李建锋,常月锋. 2型糖尿病的预防与药物治疗进展[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1):109-113.

[3] 陈穗. 联合用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0):134-135.

[4] 林晓悦,蔡树玉,徐伟良. 老年2型糖尿病应用二甲双胍联合瑞格列奈治疗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0):111-112.

[5] 李萃晔. 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J]. 河南医学研究,2013,22(3):398-400.

[6] 刘河,董永胜,刘田雨. 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证据评价[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0):574-575.

[7] 张洁,吕晓静,董闪闪,等. 地特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氧化应激的影响[J]. 疑难病杂志,2013,12(7):502-504.

[8] 黄琦,吴芹,李菲,等. 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大鼠肝脏脂肪变性的干预作用[J]. 遵义医学院学报,2013,36(3):207-209.

[9] 刘丽,李新艳. 二甲双胍治疗空腹血糖受损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6):603-604.

[10] 唐建东,李清楚,康志强,等. 地特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或加用瑞格列奈治疗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3, 21(4):339-341.

[11] 费美姣. 瑞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效果及不良反应[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3):369-370.

[12] 张倩,朱余兵. 瑞格列奈药效学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2):21-23,26.

临床上选用作用机制互补的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益处已多有报道。口服的降糖药物具有互补的作用机制可以使患者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治疗目标,并使血糖得到有效的维持,减慢疾病的进展速度。本次研究中对65例患者采用瑞格列奈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结果表明,治疗后对照组及观察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脂及胆固醇水平在均出现降低,但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果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瑞格列奈单独治疗、瑞格列奈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后的效果优劣点各不相同,采用瑞格列奈单独治疗后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均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糖化血红蛋白也出现显著的降低,患者具有较高的治疗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是由于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服用较大的剂量,该点为药物经济学角度的不足之处[10-12],而瑞格列奈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也能使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临床指标得到有效的改善,但是患者具有较差的治疗依从性,并且相对单独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所以,对2型糖尿病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综合考虑,选择能够收到最好临床效果的治疗方案。

[1] 李素君,周重楚. 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的新进展[J]. 医学综述,2013,19(14):.

[2] 田亚汀,李建锋,常月锋. 2型糖尿病的预防与药物治疗进展[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1):109-113.

[3] 陈穗. 联合用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0):134-135.

[4] 林晓悦,蔡树玉,徐伟良. 老年2型糖尿病应用二甲双胍联合瑞格列奈治疗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0):111-112.

[5] 李萃晔. 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J]. 河南医学研究,2013,22(3):398-400.

[6] 刘河,董永胜,刘田雨. 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证据评价[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0):574-575.

[7] 张洁,吕晓静,董闪闪,等. 地特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氧化应激的影响[J]. 疑难病杂志,2013,12(7):502-504.

[8] 黄琦,吴芹,李菲,等. 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大鼠肝脏脂肪变性的干预作用[J]. 遵义医学院学报,2013,36(3):207-209.

[9] 刘丽,李新艳. 二甲双胍治疗空腹血糖受损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6):603-604.

[10] 唐建东,李清楚,康志强,等. 地特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或加用瑞格列奈治疗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3, 21(4):339-341.

[11] 费美姣. 瑞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效果及不良反应[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3):369-370.

[12] 张倩,朱余兵. 瑞格列奈药效学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2):21-23,26.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糖尿病血糖肯定高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