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公司(自然人独资有限公司诉讼监事)帮A公司在银行贷款做了担保,现A公司资不抵债无法偿还银行贷款,担保公司的责任

 上传我的文档
 上传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936
所有文档全都可以在线免费浏览,需要的朋友请看好了是否是自己需要的文档再下载。部分文献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参考试阅,版权归原作者,若有侵权,敬请及时告知,本人会随时删除侵权文档。
 下载此文档
公司法案例答案
下载积分:699
内容提示:公司法案例答案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44|
上传日期: 01:55:30|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699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公司法案例答案
关注微信公众号出自 MBA智库百科()
  贷款五级分类制度是根据内在风险程度将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
  贷款五级分类制是主要依据的还款能力,即最终偿还和的实际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程度,其中后三类称为。此前的贷款四级分类制度是将贷款划分为正常、逾期、呆滞、损失四类。
  五级分类是国际金融业对银行贷款质量的公认的,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财务实力、价值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判断贷款的实际损失程度。也就是说,五级分类不再依据来判断,能更准确地反映不良贷款的真实情况,从而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
  以前对银行不良贷款的分类方法是“一逾两呆”(是指到期未能归还的贷款,是指逾期超过一年期限仍未归还的贷款,则指不能收回的贷款),这是一种根据贷款期限而进行的事后监督管理方法。“一逾两呆”的不足就是掩盖了银行贷款质量的许多问题,比如根据贷款到期时间来考核贷款质量,就会引发的现象,这样就很容易将一笔变为,而实际上并没有降低风险。这种分类法很难甚至根本无法达到提高的目的,而五级分类法正是克服了它的有关弱点,可以及时反映的盈亏状况,因此成为改良贷款质量管理方法的选择。
  从2004年起,、两类银行将奉行,取消原来并行的四级分类制度,全面推行五级分类制度。
  具体标准如下:
  企事业单位贷款和其他贷款分类标准
  农村合作在充分分析借款人及时足额归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的基础上,参照下列基本标准初步划分企事业单位贷款和自然人其他贷款分类档次后,严格依据核心定义确定分类结果。
  1.下列情况划入正常类:
  (1)借款人有能力履行承诺,还款意愿良好,、等各方面状况正常,能正常还本付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借款人最终偿还贷款有充分把握。
  (2)可能存在某些消极因素,但充足,不会对贷款本息按约足额偿还产生实质性影响。
  正常类参考特征:
  a.借款人生产经营正常,主要经营指标合理,现金流量充足,一直能够正常足额偿还贷款本息。
  b.贷款未到期。
  c.本笔贷款能按期支付利息
  2.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般划入关注类:
  (1)的、下降或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征兆,一些关键出现异常性的不利变化或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2)借款人(如对外、签发等)过大或与上期相比有较大幅度上升;
  (3)借款人的项目出现重大的不利于贷款偿还的因素(如基建项目工期延长、预算调增过大);
  (4)借款人存在重大问题或未按约定用途使用贷款;
  (5)借款人或改制(如、、、、、等)对贷款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6)借款人的主要、或母子公司等发生了重大的不利于贷款偿还的变化;
  (7)借款人的管理层出现重大意见分歧或者和主要经营者的品行出现了不利于贷款偿还的变化;
  (8)违反行业规定或监管部门监管规章发放的贷款;
  (9)借款人在其他金融机构贷款被划为次级类;
  (10)、、行业、管理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变化对借款人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并可能影响借款人的;
  (11)借款人处于停产或半停产,但抵(质)押率充足,抵质押物远远大于实现贷款本息得价值和实现得,对最终收回贷款有充足的把握。
  (12)借新还旧贷款,运转正常且能按约还本复息的。
  (13)借款人偿还贷款能力较差,但担保人代为偿还能力较强
  (14)贷款的、价值下降,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抵(质)押物失去控制;的有效性出现问题,可能影响贷款归还;
  (15)或逾期(含,下同)90天(含)以内的贷款或垫款30天(含)以内。
  关注类参考特征:
  a.、行业、市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或发生变化,对借款人正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但其偿还贷款的尚未出现明显问题。
  b.借款人改制(如、、、等)对银行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c.借款人还款意愿差,不与积极合作
  d.借款人完全依靠其正常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但合法、有效、足值,银行完全有能力通过追偿担保足额收回贷款本息。
  e.担保有效性出现问题,可能影响贷款归还。
  f.贷款逾期(含展期后)不超过90天(含)。
  g.本笔贷款欠息不超过90天(含)。
  资料之一:,其他银行还列举如下特征:
  借款还款意愿;贷款抵押物、质押物价格下降,或银行对抵(质)押物失去控制;贷款的财务状况出现疑问;银行未能对贷款实施有效的或档案丢失。
  3.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般划入次级类:
  (1)借款人,支付困难并且难以获得补充来源,活动的为负数;
  (2)借款人不能偿还其他债务;
  (3)借款人已不得不通过出售、主要的、经营性来维持,或者通过、履行等途径筹集还款资金;
  (4)借款人采用隐瞒事实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贷款的;
  (5)借款人内部管理出现问题,对正常经营构成实质损害,妨碍债务的及时足额清偿;
  (6)借款人处于半停产状态且担保为一般或者较差的;
  (7)为清收贷款本息、保全等目的发放的“”贷款;
  (8)可还本付息的;
  (9)不齐全,重要法律性文件遗失,并且对还款构成实质性影响;
  (10)借款人在其他金融机构贷款被划为可疑类;
  (11)违反国家法律、发放的贷款;
  (12)或逾期91天至180天(含)的贷款或垫款31天至90天(含)。
  次级类参考特征:
  a.借款人支付出现困难,且难以获得新的资金。
  b.借款人正常营业收入和所提供的都无法保证银行足额收回贷款本息。
  c.因借款人财务状况恶化,或无力还款而对该笔贷款借款合同的还款条款作出较大调整。
  d.贷款逾期(含后)90天以上至180天(含)。
  e.本笔贷款欠息90天以上至180天(含)。
  资料之二:,其它银行还举例如下特征:
  借款人为负值,支付出现困难,借款人不能偿还其他金融机构的,借款人内部管理出现问题,妨碍债务的清偿,预计在30%以下,逾期91天至180天(含)
  4.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般划入可疑类:
  (1)借款人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固定资产贷款项目处于停、缓建状态;
  (2)借款人实际已;
  (3)借款人进入程序;
  (4)借款人或其涉及重大案件,对借款人的正常活动造成重大影响;
  (5)借款人改制后,难以落实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债务或虽落实债务,但不能正常还本付息;
  (6)经过多次借款人明显没有还款意愿;
  (7)已诉诸法律追收贷款;
  (8)后仍然不能正常归还本息;
  (9)借款人在其他金融机构贷款被划为损失类;
  (10)或逾期181天以上的贷款或垫款91天以上。
  可疑类参考特征:
  a.因借款人财务状况恶化或无力还款,经银行对还款条款作出调整后,贷款仍然逾期或借款人仍然无力归还贷款。
  b.借款人连续半年以上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来源不稳定,即使,贷款也肯定会造成较大损失。
  c.因、经营恶化、等原因,处于停建、缓建状态的贷款。d.借款人的超过100%,且当年继续亏损。
  e.银行已诉讼,执行程序尚未终结,贷款不能足额清偿且损失较大。
  f.贷款逾期(含展期后)180天以上。
  g.本笔贷款欠息180天以上。
  资料之三:,举例尚有:
  预计在30%—90%之间;贷款本金逾期人(含后)180以上。
  5.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般划入损失类:
  (1)借款人因依法解散、关闭、撤销、宣告终止,依法对借款人及其进行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2)借款人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且复工无望,或者产品无市场,严重资不抵债濒临倒闭,农村信用社依法对其财产进行清偿,并对其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3)借款人死亡,或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宣告失踪,农村信用社依法对其财产或者遗产进行清偿,并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4)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补偿,确实无力偿还的贷款;或者保险赔偿清偿后,确实无力偿还的部分贷款,农村信用社依法对其财产进行清偿或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5)借款人触犯刑律,依法判处刑罚,其不足归还所借债务,又无其他债务承担者,农村信用社依法追偿后无法收回的贷款;
  (6)借款人及其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农村信用社,经对借款人和担保人强制执行,借款人和担保人均无财产可执行,法院裁定终结执行后,农村信用社仍无法收回的贷款;
  (7)由于上述(1)至(6)项原因,借款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农村信用社对依法取得的,按评估确认的市场入帐后,扣除抵债资产接收费用,小于贷款本息的差额,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贷款;
  (8)开立、办理、开具等发生时,凡和由于上述(1)至(6)项原因,无法偿还垫款,农村信用社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
  (9)被伪造、冒用、骗领而发生的应由承担的;
  (10)助学贷款逾期后,农村信用社在确定的有效追索期内,并依法处置助学贷款抵押物()向向追索连带责任后,仍无法收回的贷款;
  (11)农村信用社发生的除贷款本金和以外的其他逾期3年无法收回的。
  (12)已经超过的贷款。
  (13)符合《财政部关于印发&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金[2005]50号)规定的被认定为条件之一的;
  (14)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即使处置抵(质)押物或向担保人追偿也只能收回很少的部分,预计超过85%。
  损失类参考特征:
  a.借款人和担保人依法宣告破产、关闭、,并终止法人资格,银行经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b.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偿,或者已补偿后,确实无能力偿还部分或全部贷款,银行经对其财产进行清偿和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c.借款人虽未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但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被县级及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终止法人资格,银行经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清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d.借款人触犯刑律,依法受到制裁,其财产不足归还所借贷款,又无其他贷款承担者,银行经追偿后确实无法收回的贷款。
  e.由于借款人和担保人不能偿还,银行经法院对借款人和担保人强制执行,借款人后担保人均无可执行,法院裁定终结执行后,银行仍然无法收回的贷款。
  f.由于上述a至e项原因,借款人不能偿还到期贷款,银行对依法取得的,按评估确认的公允价值入账后,扣除抵贷资产接受费用,小于贷款办席的差额,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贷款。
  g.开立信用证、办理承兑汇票、开具保函等发生垫款时,和授予上述a至f项原因,无法偿还垫款,银行经追偿仍无法收回的。
  h.经国务院专案批准核销的贷款。
  资料之四:,专业银行举例尚有:
  经国税部门未能核销的贷款;预计在90%以上。
  说明:
  1.正常、关注、次级、的基本分类标准是各类贷款的表现基本特征形式,采用的是,不可能穷尽。它们只是贷款分类的重要参考因素。
  2.分类中,关键是要把握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贷款的,并结合担保分析后进行初分结果调整,依据核心定义,确定分类结果。
  传统上比较常用的历史成本法,主要是对过去发生的交易价值的真实记录,其优点是具有客观性且便于核查。根据历史成本法,是指一定时期内账面上资产和负债增减的净值假设没有倒账风险,按历史成本法反映的组合就是当前未偿还贷款总额。历史成本法的重要依据是匹配原则,即把成本摊派到与其的创造收入的。
  历史成本法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与审慎的相抵触。在所有的会计准则中,一个根本性的原则就是审慎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收入只有在实现之后才应得到承认,而损失只要预见到就要计入历史成本法的匹配原则、平均摊派成本不能反映特殊情况下资产和的变化,同时,这种方法主要记录账面价值或名义价值,不能对资产和负债给予区别处理。
  第二,不能反映银行或企业的真实价值或净值。在条件下,的当前往往与有很大差距。按照历史成本法,只有当或负债清偿时,市场条件变化对其造成的影响才能得到反映。此外,历史成本法或通过的,或通过资产注销反映资产的损失。因此,不能及时、地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化。但是对于银
行和,资产价值的主要是当前的。从金融监管当局的角度也不难看出,采用历史成本法会导致对银行损失的和对的高估。
  市场价值法按照市场价格反映和的。如果完全实行市场价值法,即代表在期末与期初的差额。因此,与历史成本法相比,市场价值法不必对进行摊派。市场价值法的优点是它能够及时承认资产和的变化,因此能较为及时地反映发生的问题,银行可以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为其资产定值。
  但是,市场价值法也有其不可克服的缺点。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资产都有市场,即使在有市场的情况下,市场价格也不一定总是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首先,当不成熟的时候,市场价格既有可能高估也有可能低估资产的价值;其次,即使市场成熟,由于,银行可能只将不良资产出售,而保留优质资产。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效应。
  因此,市场价值法虽然被认为是一种较为的方法,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被广泛用来对。原则上,有市场价格的资产,例如、等,可以用市场价值法,但是对于贷款等非市场性,只能使用其他方法。
  按照净现值法,贷款价值的确定主要依据对未来净现金流量的,这样,贷款组合价值的确定将包括贷款的所有,贷款盈利的也会得到确认。因此,如果一笔贷款发放以后马上计算其净现值,有可能该笔贷款产生的现金流量净现值会超过贷款的。贷款的和是决定贷款净现值的重要因素,但贴现率的确定较为困难。总之,净现值法虽然从的角度看较为理想,但在银行中并未得到广泛采用。
  于1991年对公允价值法所作的是:在非强制变现的情况下,贷款按双方自主协商的价格所确定的价值。如果有市场报价,则按市场价格定价。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允价值法与相比,似乎是一种次佳的方法。同年,国际会计标准委员会发表的关于金融会计标准的声明规定,如果没有市场价格,则应通过判断为贷款定价。判断的依据包括期限、利率和与各等级类似的贷款的市场价格、专门评级机构对类似贷款的评级,以及条件下确定的贷款价值。总之,在没有的情况下,根据当前所能获得的全部,对贷款价值作出的判断,就是公允价值法的运用。实际上,当前较为普遍的贷款分类方法,主要依据。
  1、贷款分类是银行稳健经营的
  商业银行要在风险中生存发展就必须稳健经营。而稳健经营的前提,不仅是要化解已经发生的风险,而且还要及时识别和弥补那些已经发生但尚未实现的风险,即内在风险。合理的贷款分类方法,是银行稳健经营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贷款分类除了帮助识别贷款的内在风险以外,还有助于发现信贷管理、和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利于银行改善水平。
  2、贷款分类是的需要
  当局要对实行有效监管,必须有能力通过非现场体系对金融机构的进行连续监控,并通过,独立地对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质量作出评估,而这些都离不开贷款分类的和方法。同时,监管当局还有必要对金融机构的、程序、管理和控制作出评价。这其中包括分类制度、程序、,以及贷
款分类的结果是否连贯可靠作出评价。没有贷款分类,监管当局的、和流动性的监控等都会失去基础。
  3、贷款分类是利用师辅助金融监管的需要
  外部审计师是帮助银行防范不可缺少的力量。对于申请的银行来说,当局规定必须由其认可的机构对银行的作出审计,并按照审慎会计准则和五级分类的标准,披露不良资产、和充足状况。建立一套统一规范的贷款分类方法,有助于保证的。
  4、贷款分类是的处置和的需要
  对于拍卖或批量出售的不良资产,潜在的需要作出尽职调查,即对作出评估后才能作出。当一家出现了问题,需要对其的时候,潜在的投资者首先了解银行的净值。为此也要对被重组银行进行。所有这些都需要贷款分类的理念、标准和方法。以风险为基础的贷款分类方法,为不良资产评估提供了有用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70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本条目相关资讯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24685',
container: s,
size: '728,90',
display: 'inlay-fix'
评论(共2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贷款五级分类制"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贷款五级分类测试题(含答案)分析.doc 2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练习题
一、填空:
1.不良贷款按风险程度划分: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 2.不良贷款按贷款管理期限划分: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 3.不良贷款管理应遵循:依法合规原则、真实反映原则、处置减损原则、损失补偿原则。
4.实施以物抵债应优先选择易保值、易变现的资产,尽快实现处置回收入帐。
5.对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的股权类资产,应采取直接拍卖、变卖或转让的方式。确需接收的,应在接受后3个月内处理完毕。 6.抵债资产变现后,不足偿还贷款本息的,本金和利息的偿还顺序必须坚持先收贷款本金,后收贷款利息的原则。 7.在《不良资产管理责任认定及处罚办法》中个人责任主体按其岗位不同、承担职责不同划分为经办责任人、审查责任人、审批责任人、领导责任人四类。
8.交通工具、低值易耗品、机器设备等杂项资产原则上不得接收。属于基层信用社抵(质)押物的,应通过直接拍卖或变卖的方式收回现金。确需接收的,应在接收后3个月内处置完毕。
9.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贷款本息仍无法收回的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的贷款应属于损失类。 10.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造成较大损失的贷款应属于可疑类。 11.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的经营收入已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造成一定损失,应属于次级类。 12.不符合核销条件的呆账贷款应尽量清收,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13.对有还款能力但是缺乏还款意愿、故意赖帐和恶意逃废债务的借款人应该采取必要时应依法进行起诉的措施。
14.以物抵债的方式有协议抵债和法院、仲裁机构裁决抵债两种。
15.基层信用社要每月对抵债资产进行现场查看一次?
16.抵债资产收取后应尽快处置变现。不动产应自取得(2年内)予以处置? 17.抵债资产收取后应尽快处置变现。动产应自取得(1年内)予以处置? 18.抵债资产处置应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 19.抵债资产应坚持(公开拍卖)方式处置? 20.抵债资产原则上不准自用,抵债资产确需自用的,需要按照(先报批、后使用)的原则 21.抵债资产变现后,不足偿还贷款本息的,必须坚持(先收贷款本金、后收贷款利息)的原则变现。 22.基层信用社取得抵债资产变现后收入不足以偿还借款人所欠贷款本金的部分,又无法继续追偿的,其差额部分(按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处理)。
23.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方法根据借款对象可分为(企事业单位信贷资产和自然人信贷资产)。 24.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中,自然人贷款分为 (一般农户贷款、银行卡透支、住房按揭贷款和汽车消费贷款、自然人其他贷款)。 25.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中正常类标准是 (借款人有能力履行承诺,还款意愿良好,经营、财务等各方面情况正常,能按时还本付息,对借款人最终偿还贷款有充分把握)。 26.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中关注类贷款的核心定义是(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27. 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中次级类贷款的核心定义是(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失)。 28. 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中可疑类贷款的核心定义是 (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29. 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中损失类贷款的核心定义是 (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须的法律程序之后,贷款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30.五级分类要坚持(风险原则、真实原则、审慎原则、灵活原则、动态管理原则)。
31. 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中担保分析指的是(对由借款人或第三人提供的债权保障措施进行分析) 。
32.自然人其他贷款(根据企事业单位信贷资产)分类标准划分类别。其中,金额在500万元以下的自然人其他贷款参照(自然人一般农户贷款)标准进行分类。 33.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贷款管理的有关制度规定、未经正常贷款审批程序而形成的信贷资产,分类结果(要下调一级,已划分为损失类的不再调整) 。 34.农村信用社向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的关系人所发放的贷款最高划为 (关注类) 。 35.自然人一般农户贷款档案按照《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文件规定来建立 。
36.不良贷款管理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范管理、有效运作,严格考核、绩效挂钩”的原则。
37.为切实做好五级分类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合合作。有关部门指的是(信贷管理部门、资产风险管理部门、计划财务部门、稽核监督部门)。 38.信贷资产类别由上级类别下调至下级类别的由(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最终认定? 39.信贷资产类别由下级类别调至上级类别的由(风险管理委员会)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美国养老金积极入市的经验与启示
作者:金倩婧 王胜
来源:申万策略(ID:swsstrategy)
投资提示:
我国养老金体系以基本养老金为主,补充养老金尚处起步阶段,占比小于20%,企业年金作为第二支柱重要组成总体规模较小,覆盖面不足,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相对较低。我国企业年金绝对的规模较小;从覆盖面看,我国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单位仅占10%左右,中小企业的缴费能力下降,12年开始增速持续放缓。管理制度上,企业年金实行完全积累制,委托养老金管理公司进行投资管理,配置以固定收益类为主,权益类占比为10%左右。
美国养老金体系以401K和IRAs等不承诺收益的养老金计划为主,对短期风险容忍度相对较大。美国养老金三大支柱为:社会保障、雇主发起式养老基金计划(DB和DC计划等)和个人养老金账户(IRAs),补充养老金(第二、三支柱)占比超过90%。雇主发起式养老金中,DC计划(雇主承诺贡献但不承诺收益)成为主流,其中占比最大的是401K计划。此外,享受税收优惠的第三支柱个人退休账户IRAs占比33%,雇主自己承担投资收益风险的的DC计划和IRAs合计占比接近60%。
税收优惠、自动加入机制、合格默认投资等制度因素促进401K计划和IRAs快速发展成为美国养老金体系的核心,提高了养老金入市的潜在规模。
1)美国401K计划对雇主和雇员均存在税收方面的优惠,具有较大鼓励性。雇主为雇员的401(k)账户缴费所匹配的金额可抵扣雇主的应税收入;而雇员个人工资用于缴费部分及之后的投资收益部分可进行税延至福利给付阶段再纳所得税(传统模式下)。个人退休账户也有类似的税收优惠机制。
2)“自动加入机制”使得建立401(k)的雇主可自动将雇员加入到计划中,促使雇员的参与度大幅提升,保证了缴费环节资金的扩张。
3)“合格默认投资工具”机制使得雇主在投资养老金时具有更强的主动性,允许雇主在雇员被提供了投资选项后依旧无明确的投资决定和选择时,将资产投资于经过“严谨”筛选和监控的“合格”投资工具中。
4)在投资选项上,401(k)为参与者提供了广泛多样化的投资选择,有助于投资者根据其年龄和投资期限创建多元化投资组合。
5)退出转移机制灵活性较高。
美国补充养老金以共同基金为主的配置形式降低了普通投资者入市门槛,低利率环境和美国相对稳健的基本面促使补充养老金不断增加权益配置,养老金与市场相互影响形成正向循环。
1)美国养老金401K计划与IRAs资产配置以共同基金的形式为主,占比超过60%,在提高机构投资者占比的同时也减少个普通投资者入市的门槛。
2)美国401K与IRAs权益类资产配置平均超过50%,高权益配置使得美国补充养老金增速与标普500走势高度相关。
3)产品品种方面,生命周期基金等产品在养老金配置中快速发展。
参考美国补充养老金的发展经验,我们补充养老金发展需要多方发力:
1)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税收优惠体系,给雇员更多自主投资的选择形成多元化组合;
2)加快递延商业养老保险等第三支柱产品;
3)加快产品创新,进一步丰富养老金投资产品体系,我们将在第三篇报告中具体探讨生命目标基金等养老基金产品的运作经验以及相关启示。
引言:我国的补充养老金亟待发展
我们在养老金与资产配置系列报告第一篇《从基础养老金改革看资金入市潜力——养老金与大类资产配置系列报告之一》曾提到国内目前的养老保险体系主要依赖基本养老金:我国第一支柱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加上全国社保,占比超过80%);第二支柱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也就是企业年金,处于相对短板的阶段(占比不到20%);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而相比之下美国养老金体系三大支柱则发展相对均衡,金额比例分别为9%、54%和37%。在基本养老金支付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如何积极第二支柱、第三支柱的发展尤为重要。本篇报告中我们将详细分析我国目前补充养老金(以企业年仅为主)的运营和投资情况,并对第二、第三支柱发展尤为充分的美国养老金体系进行深度解读,挖掘其快速发展背后的原因。
1.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瓶颈待突破
早在199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号)就提出建设三大支柱,即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在“养老金与大类资产配置”系列报告第一篇中,我们对基础养老金当前的核心矛盾以及未来入市和改革方向进行了详细的解读。然而,相比于基础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是我国“多层次混合型”制度的短板。第二支柱的主要问题在于覆盖面太小,而第三支柱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在整体上无法充分发挥养老金的补充作用。因此,二三支柱的制度改革具有较大的想象空间,高效的发展将会给我国养老保险体系注入强劲的力量。
目前,我国第二支柱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组成,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主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而职业年金是指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从性质上来看,企业年金是先有基本养老保险,后来又单独建立的补充保险,没有做到全覆盖。
1.1企业年金规模小、增长慢,投资风格偏保守
1.1.1 运作现状:覆盖面不足,绝对规模增速放缓
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作为我国养老体系的第二支柱,是企业在国家规定政策条件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为本企业职工建立的辅助性的养老保险。目前,企业年金的市场规模处于扩张阶段,2017年基金规模达到12,879.67亿元,但近几年增速趋缓,2012年的扩张规模高达35%,2014年基金规模增长率为27.4%,2015年增长率略有下降,为23.9%,而2016、17年进一步下降到16.3%。2017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规模为50203亿元,企业年金的规模仅达到前者的1/4,提升空间较大。
1.1.2 管理模式:四权分立投资管理,固定收益产品主导
企业年金实行完全积累的模式,为每个参与企业年金的职工建立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并下设企业缴费子账户和个人缴费子账户分别记录缴费和投资收益的情况。在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运作过程中涉及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企业法人和职工作为企业年金的委托人将资金委托给受托人进行管理。养老金管理公司或企业年金理事会作为受托人,负责选择、监督、更换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以及中介服务机构,制定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策略等。2017年,企业年金建立计划数目为1544个,单一计划1472个,集合计划55个,其他计划17个(单一计划是指受托人将单个委托人交付的企业年金基金单独进行受托管理的企业年金计划;集合计划是将多个委托人交付的年金集中管理的运营模式。)。
单一计划又分法人受托计划和理事会受托计划,法人受托计划数量(1302)占单一计划总体的88.5%,并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在法人受托业务中,受托人有信托、保险、银行、基金、证券等,其中银行和保险占据绝对的市场份额。账户管理人受受托人委托,负责建立企业年金基金的企业账户和个人账户,并负责核对缴费数据以及企业年金基金账户财产变动情况等。具有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资格的机构涉及银行、保险、信托、养老金管理公司等机构,其中银行机构占据绝对优势。托管人负责保管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开立资金和证券账户,根据受托人指令向投资管理人分配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并根据投资管理人的投资指令进行办理清算和交割。
企业年金的托管机构全部由银行机构担任,集中了全国系统重要性大型银行和具有托管优势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并且托管业务向托管资产前5名银行高度集中。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机构,即投资管理人,负责构建投资组合,负责资金的配置方案,直接参与货币及资本市场的投资。
企业年金运营管理以固定收益投资为主导,其他可以投资的合格金融工具包括货币类金融工具、权益类金融工具、实物型投资工具。根据2013年新规,我国企业年金的投资比例中,货币类工具不得低于5%,债券回购不高于40%,固定收益债券、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及债券基金等投资不高于95%,权益投资、投资保险、股票基金不高于30%。当前投资组合包括权益类产品、固定收益类产品和货币型产品。委托人可以选择将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全部投资于某个投资组合,也可以按一定比例投资于各个投资组合。
企业年金股票配置风格偏价值型。根据2017年企业年金基金重仓的流通股情况,其偏好化工、公用事业、纺织服装、电气设备、医药生物等行业,重仓的流通股中化工持仓市值达48168万元,公用事业持仓市值达21805万元。其中,企业年金持仓占行业总市值比例较高的有纺织服装(0.0238%),化工(0.0138%),公用事业(0.009%)。
1.2 年金扩面遭遇瓶颈,权益投资比例有待提高
近年来,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缓慢,低于预期。从市场开拓看,大客户资源减少,市场存量竞争激烈,中小企业规模小、效益偏低,缴费能力下降;从投资理念看,以保持年金资产的稳定、持续、健康增长为基本原则,缺乏长期投资的理念,短期化行为严重;从运作模式看,无论是单一计划还是集合计划,都是以企业作为委托人,没有开放个人投资选择权,缺乏差异化风险偏好,产品同质化严重;从监管、评价看,缺乏统一监管,受托人作用发挥不够。
从扩面率来看,我国企业年金的参保企业个数以及职工数发展遭遇瓶颈,2014年以来增速放缓。2017年参加年金制度的企业有8万个,覆盖2331万人。从2004年正式提出企业年金制度到2014年10年期间,全国参与企业年金的企业数和职工数上升趋势明显,近几年的新增个数仅呈微幅增长。另一方面,由于职工缴费标准较低,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职工在退休后领取金额水平相应较低,2015年企业年金的替代率只有9%,远低于第一支柱基础养老金的43%。
从规模增速来看,我国企业年金的规模增加较快,过去10年年均增长率为24%,但近年来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增速放缓。“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企业经营效益下滑,老客户的新增缴费和新客户的拓展都将面临更大挑战。近3年规模增速下滑明显,2017年增速为16.3%。
从投资收益率来看,2008年以来企业年金回报率为5%左右,总体高于绝对收益基准,波动率低于相对收益基准。业内通常采用三年期定期存款收益率作为绝对收益基准,以“15%*沪深300指数+70%*中债总全价指数+15%*7天回购利率”作为相对收益基准。
从资产配置比例来看,我国企业年金权益类资产投资比重有较高的提升空间。2017年美国401K计划权益类投资占总资产投资比重为60.1%,我国企业年金仅为10.6%,较为保守,相比监管规定的30%的上限也有一定空间。
2.美国补充养老金为何能够快速发展?
2.1补充养老金对基本养老金形成有效补充
美国养老金体系由社会保障、雇主发起式养老基金计划(DB和DC计划)和个人养老金(IRAs为主)三个支柱组成。美国联邦政府的社会保障是美国养老金体系的重要基础,对于低收入阶层的退休人员来说,社会保障待遇是最主要的收入保障;对于高收入阶层的退休人员来说,社会保障待遇也是重要的收入来源。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是居民工作期间所缴纳的工资税。
作为第一支柱,美国社保基金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扩张规模趋缓,并且基本上趋于稳定。由于主要投资于无风险债券,其名义收益率随着整体利率水平的下行而不断下降(详细数据请见第一篇报告)。第二支柱雇主发起式退休计划则包括固定缴费型退休计划(DC计划)和固定待遇型退休计划(DB计划),与第三支柱个人退休账户(IRAs)一起成为社会保障待遇的重要补充。这两个层次对退休前收入高、退休后社会保障替代率低的人群来说尤其重要。截止到2013年,81%临近退休的家庭拥有至少一个雇主发起式退休计划或者个人养老账户。
从规模上看,美国补充养老金总额稳步上升,2017年补充养老金总规模达到28.21万亿美元。其中雇主发起式退休计划占比59%,其中私人部门、地方政府以及联邦政府的DB计划共计9.14万亿美元,DC计划达到7.69万亿美元;同时,2017年的个人退休账户IRAs规模预计达到9.2万亿美元,占比33%;个人购买的年金计划相对较少,但也达到了2.18万亿美元,占比8%。其中DC计划和IRAs是养老金中规模最大的组成部分,两者总和占到总规模的60%。
从养老金计划持有情况来看,除了社保基金外,美国超过60%的家庭还持有私人养老金计划。2017年,3600万个美国家庭(占全美29%)既参与了雇主发起的养老金计划,又同时持有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26%的家庭仅参与了雇主发起的企业年金计划,6%的家庭仅持有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剩下39%的家庭的退休养老金只依赖美国联邦社保基金。
2.1.1 第二支柱:不承诺养老收益的DC计划逐渐成为主流
美国《2006年养老金保护法案》对企业年金加入机制以及雇员投资产品进行了有效的改革,随后第二支柱的规模呈井喷式增长。截止2017年年底,根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nvestmentCompany Institute,以ICI)及美国社保部(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的数据统计,美国养老金整体资产规模约为31万亿美元(包含联邦社保基金的口径),而雇主发起养老金计划的资产规模约为16.8万亿美元,约占总体的54%。
在雇主发起的养老金计划中,雇主的类别包含公共部门(即联邦、州立和地方政府)和私营部门(即企事业单位),计划模式的类别可划分为两大形式:待遇确定型计划(Defined Benefit Plan,DB计划)与缴费确定型计划(DefinedContribution Plan,DC计划)。因此,按雇员所属机构的不同以及雇主发起养老金计划形式的不同,第二支柱可大致分为四类:公共部门DB计划、私营部门DB计划、政府部门DC计划(联邦节俭储蓄计划)、私营部门DC计划(401(K)计划)。
DC计划主要分为401k计划、403b计划、457计划和其他DC计划,401(K)计划的规模最大,发展最为迅速。其中,401k计划占DC计划规模最大,2017年达到3.55万亿美元,占全部DC计划的69%,其次是TSP计划,占比达到7.28%。
目前美国市场里由私人部门发起的养老金计划中,相比于DB计划,DC计划已逐渐成为主流模式。由于DB计划的复杂不便、投资风险和资不抵债所带来的财务压力,越来越多的雇主开始由DB计划转移至DC计划。不管是资产规模增长率还是计划个数的扩张速度,DC计划均大于DB计划,将来DC计划资产规模超越DB计划只是时间问题。根据DOL中5500表统计数据,2015年,私人部门发起的DB计划有4.5万个,贡献资产规模为1086亿美元,而DC计划高达64.8万个,贡献资产规模为4346亿美元。
2.1.2 第三支柱:多元化税优政策推动IRAs迅速发展
美国养老金体系第三大支柱是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包括个人退休账户(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IRA)和商业养老保险,通过税收优惠政策,为无法获得雇主提供的企业年金计划的居民提供一定的补偿。与DC计划类似,个人退休储蓄计划同样适用于税收递延条款,根据种类的不同可分为传统型IRA、罗斯IRA以及雇主支持型IRA,在缴费阶段、投资阶段和给付阶段均存在免税的选择。根据ICI统计数据,2017年个人储蓄养老金(IRAs和年金)达到11.4万亿美元,占据整个养老金资产规模的37%,与目前我国第三支柱的相对空缺形成鲜明对比。
2.2制度借鉴:从自动加入年金计划到多样化投资改革
DC计划(主要为401K)和IRAs等不承诺收益的养老金计划占补充养老金的比重超过60%,这部分资金的配置主要有雇员自主选择投资的品种(401K计划中主要是选择公募基金,IRAs账户则投资自由度更高),因此对风险容忍程度相对更高,因此也能够更大程度地承受股票市场的短期波动。全球范围来看,美国的补充养老金的发展速度最快,这得益于美国劳工部在2006颁布的《2006年养老金保护法案》,针对401(K)计划以及IRAs在扩面过程中的发展瓶颈,在税收优惠以及投资选项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极大促进了美国补充养老金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2.2.1税收优惠政策促进401K和IRAs计划快速发展
美国税务局对401(k)计划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体现在雇主与雇员两个方面,出台的养老相关法案具有极大的鼓励性,税收政策在执行方面具有一致性。
雇主方面的税收政策,是指雇主可根据雇员选择缴费金额的特定比例,为雇员的401(k)账户缴费充值相对应的匹配金额,而实际的缴费金额则可被用来抵扣雇主的应税收入。不过,雇主每年可抵扣金额的总额不得超过所有参加401(k)计划雇员的总薪酬(包含雇员选择税延部分的薪酬)的25%。
在计算2017年总薪酬时,每位雇员最大可以被计入总薪酬的个人薪资为$270,000(2018年为$275,000/人)。当出现雇主缴费金额大于可抵扣应税收入金额时,缴费金额超出的部分可被后移。若未来年份出现了雇主缴费金额小于可抵扣应税收入限额的情况,则可使用后移的多余缴费余额,来填补这优惠空缺。对于雇员的税收优惠极大地激励了雇主(企业)为雇员设立养老金计划。
雇员方面的税收政策,401(k)计划又可分为传统401(k)与罗斯401(k),它们分别对照的是EET模式和TEE模式(其中E代表Exempt豁免,而T代表Tax征税。换言之,三个字母代表着美国税收政策对参与者在养老金的缴费阶段、投资阶段及给付阶段时的区别对待)。在传统401(k)的EET模式下,个人工资用于缴费部分(且低于美国税务局规定的每年额度部分)及之后的投资收益部分可进行税延至福利给付阶段再纳所得税。而在罗斯401(k)的TEE模式下,参与者则是用税后收入进行缴费,而之后账户中的投资收益及未来福利给付阶段均可免于纳税。
因此,若雇主在传统401(k)计划中加入罗斯401(k)选项时,雇员可根据自身情况、个人偏好及对未来的预期,决定参与哪种计划或如何组合参与传统401(k)与罗斯401(k)。2018年,美国税务局对雇员的整体401(k)缴费上限设为18,500美元/人,而50周岁及以上参与者可额外追加缴费6,000美元/人。若401k计划的参与者59.5岁之前需提早提取或发放福利且不符合特例(过世、丧失劳动能力等特殊情况),则首先需要补交缴费时期递延的个人所得税和投资阶段递延的投资收益税,另外提取金额还需缴纳额外的10%惩罚税。
美国个人退休账户(IRAs账户)也有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IRAs根据税收政策的不同可以分为传统型IRA和罗斯IRA,其中E代表Exempt豁免,而T代表Tax征税。传统的个人退休账户采取EET的税收优惠政策。由个人缴费并且在金融机构建立个人退休账户,开设年龄小于70.5岁,达到既定年龄后必须开始领取资金,若提前领取将会补扣税款。罗斯账户采取的是TEE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向账户进行缴费阶段计缴收入所得税,之后在账户的投资阶段和领取阶段均可享受免税政策,账户的缴费、收益及损失皆单独计算。罗斯缴费退休计划的参加人可同时拥有享受递延纳税政策的传统账户和享受TEE税优政策的罗斯账户,并可在两个账户中自由分配缴费额度,但两者之和不得超过年度缴费上限。
2.2.2 采取自动加入制度,大大提高年金计划参与率
《2006年养老金保护法案》中提到了“自动加入机制”和QDIA机制,其中“自动加入”机制的实施促使雇员的参与度大幅度提升。自动加入具体指,凡是建立401(k)的雇主均可以自动将雇员加入到计划中,并以计划中预想设定的比例从雇员税前收入抵扣并为雇员缴费,该比例通常较低。若雇员想要改变此缴费比例或不参与401(k)计划缴费,则可通知雇主即刻修改。根据调查表明,大部分被自动加入退休金计划的雇员最终选择留在计划中。此外,“自动加入”机制使得雇主受到法律免责保护的同时,也鼓励着低收入或年轻雇员在401(k)中的参与度。
2.2.3投资选项具有默认性、自主性和多样性
自动加入机制保证了缴费环节资金的扩张,而“合格默认投资工具”(Qualified Default Investment Alternative,QDIA)机制使得雇主在投资年金时具有更强的主动性。《2006年养老金保护法案》允许计划受托者在参与者被提供了投资选项后依旧无明确的投资决定和选择时,可在告知参与者30天后代表参与者将计划中的资产投资于经过“严谨”筛选和监控的“合格”投资工具中,从而受托者或雇主可免责于潜在的投资亏损。因为此法案的保护,401(k)的资产投资规模大大增加。但此法案也明确表明对QDIA的要求准则:1)当参与者决定从QDIA转向投资计划中其他允许的投资选项时,不得限制或惩罚参与者。2)QDIA必须要注册投资经理或注册投资公司管理。3)QDIA必须分散风险以达到投资损失风险最小化。4)QDIA不得将参与者的缴费资产投资于雇主的证券产品。5)QDIA可以是生命周期基金或目标退休日期基金、平衡型(又称为混合型)基金、或专业管理账户。
另一方面,401(k)计划允许参与者“自主选择”计划中所提供的投资选项,而这些投资选项均是由计划受托人和发起人经过尽职调查、精心及谨慎筛选出的产品。为了保护参与者或受益者的养老收入安全,《1974年雇员养老收入保护法案》(EmployeeRetirement Income Security Act of 1974, ERISA)规定DC计划受托人必须完全从参与者和受益人的权益角度出发,行使关注、专业、谨慎及尽责的义务,来规划投资决定,其中包括了退休计划中投资选项的筛选。因此,401(k)在给与参与者自由度的同时,采取了“有限放开”措施,确保了计划中投资选项的风险分散和管理。
而在投资选项个数方面,401(k)平均提供超过20种,这为参与者提供了广泛多样化的投资选择,有助于投资者根据其年龄和投资期限创建多元化投资组合。投资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国内股票基金,国际股票基金,国内债券基金,指数基金,货币基金,目标日期基金(生命周期基金)等。每次提供的计划基本包含股票基金和国内债券基金。对于股票基金,每次计划平均提供高达13只股票基金,其中10只是国内股票基金,3只是国际股票基金。同时,指数基金、目标日期基金(平均9只)在计划中提供的概率也较大。
2.2.4 雇主匹配金额归属权和资金转移具有极高的灵活性
在401(k)资金归属权方面,雇员对于自己缴费部分拥有100%的立刻归属权。而在雇员匹配缴费金额方面,美国401(k)提供了3种归属权时间机制:1)立即式归属:雇主缴费金额立即归属于雇员;2)悬崖式归属:雇员在工作满一定年数(最多3年)后,雇主缴费金额100%归属于雇员;3)递进式归属:雇主缴费部分逐渐归属雇员。并且,第二年必须20%归属于雇员以及第六年100%归属于雇员。目前,中国企业年金主要采取第一种或第三种归属方式,但在第三种递进归属中规定最长归属年限不得超过八年。
在401(k)资金转移方面,当雇员离开单位时,有四个选项来转移401(k)中的资产:1)将资金留在原有401(k)账户内;2)将原有401(k)账户金额转移至新雇主的401(k);3)提取金额,但可能面临缴纳收入所得税及10%的提早提取惩罚税金;4)将原有401(k)转移至个人养老计划IRA中。
而目前,中国企业年金转移的办法只有两种选项:1)保留在原有账户并由机构管理;2)转移去新单位的企业年金计划中。未来将企业年金的资金转移连接于个人养老投资账户(目前国内还没有这样类似IRA的个人投资账户),那将会为企业年金资金转移增添更多的灵活性。
3.美国补充养老金配置:积极入市,多元配置
3.1美国补充养老金以共同基金为主要投资方式
相比于直接投资大类资产,DC计划以及IRAs账户的资产配置以共同基金的形式为主,约占到总的投资比例的60%。从DC计划整体的资产配置来看,通过共同基金形式的投资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在1997年时,DC计划中共同基金形式的资产规模约为7.8千亿美元,仅占当时DC规模(2.3万亿美元)的32.44%。而如今,约4.5万亿美元配以共同基金形式的投资,占DC计划整体资产规模(7.7万亿美元)近60%。因此共同基金形式的占比复合增长率在过去20年中保持在3%左右。美国补充养老金以共同基金为主的配置形式降低了普通投资者入市门槛,也扩大了机构投资者的比重,降低了市场波动和稳定性,形成了正向循环。
3.2权益资产占主导地位,不同年龄投资者偏好分化显著
从美国补充养老金投资共同基金的资产类别来看,权益类资产占比最大。2017年DC计划共同基金的配置中,权益类的基金规模为2.7万亿美元,占总体共同基金形式的投资(4.5万亿美元)约60%。其中,配置于美国国内股市的共同基金规模为2万亿美元,而配置于国际股市的共同基金规模为近7千亿美元。而另一大占比则为混合型基金(即同时拥有权益类和债券类成分的基金),其占比为共同基金规模的26%。而DC计划的主体——401(k)中,权益类方面的投资依旧占据着主要资产配置。
假设混合基金中约有50%的比例是在权益类配置,那保守估计401(k)计划在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约为60%(权益类基金、公司股票及50%的混合基金总和)。传统的个人退休账户(IRAs)投资风格也非常类似,权益投资比重超过50%。截至2017年第四季度末,IRA持有9.2万亿美元的资产,权益型资产在配置中成为最大比重的资产,占总投资的54.2%。其次是债券类投资,占16.1%。
由于不同年龄的投资者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和投资收益要求,401K和IRAs的资产配置表现出明显的年龄分化。在IRAs账户中,债券类资产的投资比例伴随着年龄上升而提高;权益类产品的投资比例在35-50岁达到最高。高年龄段的投资者在债券类基金上的投资比率要高于低年龄段的,且随年龄增长呈现了明显的递增趋势。而较低年龄段的投资者在权益类资产中投资比重相对较大。
以2015年为例,25-59岁人群投资于权益类资产的比重为73.9%,而60-69岁和70岁以上人群投资比重分别为63.9%和62%。相对而言,年龄在35-50岁的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更大,愿意承受一定的风险以追求高额收益,所以在权益类资产上的投资较大。而随年龄的增加,个人养老金账户投资者持有债券资产的比例不断增加,投资风格趋于保守。
3.3生命周期基金等产品创新促进资金入市积极性
基于不同年龄人群对于风险偏好的程度不同,生命周期形式的基金应运而生,近年来规模增速十分迅猛。2006年,美国只有19%的401(k)参与者持有生命周期基金。而到了2015年,此项数据已经达到了50%。而401(k)中,生命周期基金的资产规模占比从2006年原先的5%已上涨到2015年的20%。
由于DC计划资产配置主要集中于权益类基金,并且主要集中于美国股市,因此各个计划的整体收益率均与股市的标普500指数保持高度相关性。当全球股市,特别是美国股市,出现系统性风险时(例如2000年初期的互联网泡沫和2008年的次贷危机),DC计划收益率的下行风险会较大。总体而言,由于DC计划并未完全投资于权益类,因此计划的整体收益率普遍略小于标普500的涨幅或跌幅。此外,我们可以看到DB计划与DC计划之间的整体收益率差距并不是非常显著,可以说是旗鼓相当。并且它的年收益率也与DC计划和标普500指数的收益率呈高度相关性。
3.4 TSP政府版401K计划运作提供良好范例
作为美国养老金体系第二支柱中的一员,“节俭储蓄计划”(Thrift Saving Plan, 以下简称:TSP)是1986年为美国联邦政府公务员及军职人员建立的一个养老DC计划。因其税收和储蓄优惠政策类似于私营部门企事业单位的401(K),所以也可被视为政府版的401(K)。截止至2017年年末,TSP计划总计有520万参与者,其中有310万参与者直接通过税前薪资抵扣来存储进TSP基金。同时,TSP基金的资产规模也呈可观的上升趋势。投资的资产公允价值在2011年底为2,947亿美金,而2017年底时资产的公允价值已达5,574亿美金,近乎翻倍。
TSP计划总共提供了10只基金可供参与者自行选择。其中5只个体基金为G、F、C、S和I基金,每只个体基金分别侧重于美国股票、美国债券或发达国家股票。而另5只则为生命周期基金,它于2019年前退休)、L2020(适用于2019年至2024年退休)、L2030(适用于2025年至2034年退休)、L2040(适用于2035年至2044年退休)和L2050(适用于2045之后退休)。而这五只生命周期基金形似母基金(FOF)的操作方式,将资产不同地配置于G、F、C、S和I基金。因此参与者应结合自身投资偏好及退休起始计化,选择并搭配适合自己的个体基金和生命周期基金。
从资产配置方面来看,G基金与C基金的占比份额远超其他各类基金,其规模分别是1,654亿美金和1,605亿美金,两者占TSP总体规模(5,574亿美金)近60%。而各个生命周期基金对G、F、C、S和I基金的配置,我们可以发现,越接近目标日期,其权益资产配置越低,而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比例越高,反之亦然。这也符合生命周期基金下降通道的设计核心理念。
在五只个体基金的收益表现方面,G基金由于保本的特性,其收益率趋于稳定。而其他四只个体基金,在2013年至2017年之间,只有C基金在2017年和I基金在年的收益表现略逊色,其余时刻均表现优于其匹配的整体市场指数。
另一方面,TSP计划提供的五只生命周期基金,不仅分散了总体风险,其年收益率除了在2008年次贷危机时由于系统性风险原因表现较差外,其余年份的收益率均十分可观。
4.我国补充养老金未来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4.1企业年金快速发展需要突破的制度瓶颈
首先,我国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单位仅占10%左右,大部分职工退休后依赖基础养老金。通过默认加入制度,我国低收入者、年轻职工以及中小企业职工等群体的年金计划参与率将会大大提升。一方面,企业年金覆盖的行业范围较为狭小,集中在能源、电力、铁路、交通、烟草等垄断型和资源型企业,银行、证券和保险等盈利性较好的金融领域,以及相关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各行各业普及年金制度的空间较大。
从年金总的缴费金额来看,国企占据3/4,民企等中小企业的占比很小,下一阶段提高参与率的关键在于为广大中小企业建立年金制度。另一方面,由于门槛较高,企业年金集合计划发展十分缓慢。因此,扩大参与率是当前年金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
其次,虽然中国企业年金对于雇主及雇员均有税收优惠,但税收政策方面最大的问题在于其精确性、完整性、系统性都还存在瑕疵以及缺少了罗斯的TEE模式。自企业年金出台后,中国立法机关对相关税收政策还未出台一套明确的法律文件,仅仅停留在《决定》、《通知》、《试行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因此造成了各地方对某些税收细节理解程度和执行程度不同的混乱局面。相比之下,美国《2006年养老金保护法案》则是国家立法,明确统一了各项细节的执行,且税收政策由美国IRS税务局统一制定、颁布和执行。此外,中国也可借鉴美国的罗斯账户,为有需求的参与者建立中国版的TEE模式。例如,刚踏入岗位的年轻雇员在参与企业年金时,他的税率档位可能还处于低位,因此可以先用税后薪资投入罗斯账户。
随着年龄和计税收入的增加,其税率最高档位会不断上升。若是罗斯账户,那在之后的投资收益及福利给付部分将可避免高位税率档位。同时,可以提高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比例,针对不同企业年金计划类型、不同阶段的缴费年龄设计富有弹性的税收优惠比例。
最后,建立“合格默认投资工资”,放开个人投资选择权是引入“自动加入”的条件。目前,中国企业年金实施私人养老金制度,具体由企业统一制定投资计划,无法同时满足所有人的风险偏好,使得企业只能降低风险容忍度,大多选择保本战略,这也意味着全体职工享受一个比较低的养老金收益水平,限制了企业年金对职工的吸引力。相比之下,美国企业设计不同的标准化产品,可供账户持有人选择,有利于企业年金的长远发展。对于中国企业年金的普及度改善而言,只有当税优政策的一致性、投资选择的自主和多样化及资金的灵活转移都有所改善后,自动加入机制配以合格默认投资工具方可实现其在企业年金覆盖率和普及率方面的效用。
4.2积极发展第三支柱:递延型个人商业养老险
伴随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普遍性,我国养老金体系中第一和第二支柱短期发展仍存在收不抵支的风险,第三支柱的设立对于缓解个人和政府养老负担极为重要,大力发展税延型商业养老险也是国家层面的需要。
作为基本险和雇主补充险之外的风险保障,我国养老金第三支柱尚处于起步阶段,日,上海市、福建省(含厦门市)和苏州工业园区首次开始实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试点期限暂定一年。试点对象包括两类:在试点地区取得工资薪金、连续性劳务报酬所得的个人,以及取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的个体工商户业主、个人独资企业投资者、合伙企业自然人合伙人和承包承租经营者。
政策引导和税收力度在商业养老险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2018年的试点采取EET模式(即缴费环节免税、投资收益环节免税,领取环节缴税的模式)。其中在缴费环节纳税个人扣除限额按照当月工资薪金、连续性劳务报酬收入的6%和1000元孰低办法确定(个体工商户等限额为不超过当年应税收入的6%和12000元孰低)。我们预计,未来我国的税延养老险的抵扣限额或将跟随社会保障水平、人均收入、通胀率等逐年抬升。
日,为规范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资金运用行为,促进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健康发展,银保监会制定了《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相比于普通保险资金,对于个人税收递延养老保险资金的投资风格要更加审慎,注重大类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和长期性,同时要求投资管理人的业务能力更加专业。
4.3打造养老金融产品,生命目标基金或迎来发展机遇期
美国养老金制度的一系列变革促进了机构资金进入市场,使得FOF基金保持多年的高速增长。美国养老金入市受益最大的是生命周期基金(Life Cycle Fund),又被称为目标日期基金(TargetDate Fund)。不同于生活方式基金,常被称为目标风险基金(Target Risk Fund),投资人根据不同风险承担能力进行资产配置,生命周期基金是以某个特定的退休时段为基础,按照预先设定的、随时间变动的动态资产配置方案构建投资组合。通常情况下,在越接近目标日期时,权益资产的比例越低,固定收益资产的比例越高。
我国的生命周期基金正处于起步阶段。日,证监会发布《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并自发布之日起正式施行,为生命周期基金发展铺平了道路。随后,多家基金公司上报养老基金,包含生命周期基金与生活方式基金,同一基金公司往往选择同时申报多只目标日期不同的生命周期基金,实现布局。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然人独资交什么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