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钟国如果是日本统治下的上海经济,现在的经济科技会怎么样?我觉得会比现在好得多!经济 科技!

华南农业大学 毕业论文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状况研究梁兆基 华南农业大学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1 摘要经过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的发展,广东省已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大省之一.但是,由于 广东省各地的情况如自然条件,经济基和优惠政策等条件存在不同的差异,因而,广东 各地区域经济的差距也也在不断增大,且有加剧之势.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日益扩大,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众所周知,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会普遍地存在区 域经济不平行发展的状况.但是,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不应过大,因为过大的经济差距会 导致地区间的经济冲突,弱化各区域之间的分工合作,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造成的 影响是非常严重的,也是不容忽视的. 为此,本文通过对广东省各区域间的经济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再探讨造成广东省区 域经济差异的原因,最后提出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对策与建议.关键词:广东省区域经济区域差异2 目录1 引言及文献回顾………………………………………………………………………………1 1.1 问题的提出………………………………………………………………………………1 1.2 文献回顾…………………………………………………………………………………2 2 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3 2.1 研究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指标…………………………………………………………3 2.2 广东省经济区域的划分…………………………………………………………………4 2.3 广东省各地经济总量差异分析…………………………………………………………5 2.3.1 广东省各地级市经济总量差异分析…………………………………………………6 2.3.1.1 广东省内各地级市之间经济总量的差异状况……………………………………6 2.3.1.2 广东省与福建省江苏省之间市际经济总量差异的比较…………………………7 2.3.2 广东省四大区域经济总量差异分析…………………………………………………9 2.4 广东省各地人均GDP差异分析…………………………………………………………10 2.4.1 广东省各地级市人均 GDP 差异分析…………………………………………………10 2.4.1.1 广东省内各地级市之间人均 GDP 的差异状况……………………………………10 2.4.1.2 广东省与福建省江苏省之间市际人均 GDP 差异的比较…………………………12 2.4.2 广东省四大区域人均 GDP 差异分析…………………………………………………13 3.5 广东省各地产业结构差异分析…………………………………………………………14 3.5.1 广东省各地级市产业结构差异分析…………………………………………………14 3.5.2 广东省各地级市产业结构变动状况差异分析………………………………………18 2.6 广东省各地经济发展速度差异分析……………………………………………………20 2.6.1 广东省各地级市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差异……………………………………………20 2.6.2 广东省各地级市人均GDP发展速度差异……………………………………………21 2.7 广东省各地经济发展速度波动状况差异分析…………………………………………24 2.7.1 广东省各地级市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波动状况分析…………………………………24 2.7.2 广东省各地级市人均 GDP 增长速度波动状况分析…………………………………27 2.8 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现状总结…………………………………………………………30 3 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及其影响……………………………………………………32 3.1 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323 3.1.1 广东省各地区经济总量差异的演变…………………………………………………32 3.1.1.1 广东省各地级市经济总量差异的演变……………………………………………32 3.1.1.2 广东省四大区域经济总量差异的演变……………………………………………33 3.1.2 广东省各地级市人均GDP差异的演变………………………………………………34 3.1.3 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结构分解…………………………………………36 3.1.4 威廉姆森的 &倒U型假说& ……………………………………………………………39 3.2 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39 3.2.1 区域差异的经济效应…………………………………………………………………39 3.2.1.1 区域差异的正面经济效应…………………………………………………………39 3.2.1.2 区域差异的负面经济效应…………………………………………………………40 3.2.2 区域差异的社会效应…………………………………………………………………41 3.2.2.1 区域差异的正面社会效应…………………………………………………………41 3.2.2.2 区域差异的负面社会效应…………………………………………………………42 4 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分析…………………………………………………………42 4.1 自然地理及区位条件方面………………………………………………………………42 4.1.1 自然地理方面的差异…………………………………………………………………42 4.1.2 区位条件差异…………………………………………………………………………42 4.2 人文社会及经济方面……………………………………………………………………43 4.2.1 政策及制度差异………………………………………………………………………43 4.2.2 产业结构差异…………………………………………………………………………44 4.2.3 外商投资差异…………………………………………………………………………44 4.2.4 制度变迁差异…………………………………………………………………………44 4.2.5 基础设施条件差异……………………………………………………………………45 4.2.6 思想观念及文化差异…………………………………………………………………45 4.2.7 教育及技术差异………………………………………………………………………46 4.2.8 侨乡优势差异…………………………………………………………………………47 5 缩小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对策……………………………………………………47 5.1 加快区域产业整合与升级………………………………………………………………47 5.2 运用区域性优惠政策……………………………………………………………………48 5.3 运用区域性财税政策……………………………………………………………………484 5.4 鼓励区域经济协作………………………………………………………………………49 5.4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50 5.5 积极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50 5.6 运用点轴扩散与据点开发的空间策略…………………………………………………51 5.7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52 5.8 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52 5.9 金融调控…………………………………………………………………………………53 5.10 移民就业与移业就民并举……………………………………………………………54 5.11 以数字化信息网络建设为机遇,加快区域信息化进程………………………………54 5.12 发掘海外华人资源……………………………………………………………………54 6 结论…………………………………………………………………………………………55 致谢……………………………………………………………………………………………56 参考文献………………………………………………………………………………………57 英文摘要………………………………………………………………………………………585 1 引言及文献回顾区域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关于什么是区域差异以及区域 差异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覃成林(1997)认为,所谓区域差异是指: &一 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的现象. 魏后凯 & (2006)认为: &所谓区域差异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区域与另一个区域在自然,经济,社会, 文化以及体制环境等方面的差别与不同& .区域差异具体体现在区域自然,人文,经济以 及组织体制差异等方面. 正是由于这种区域差异的存在才形成了各地区不同的区域特点, 这种区域特点是各地区参与市场竞争与合作,开展区域产业分工的前提和基础(魏后凯, 2006) . 1.1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愈加明显.区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 完全平衡是不可能的,但是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势必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问题, 最终难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张秀生,2007) .生产力落后,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现 阶段的一大基本国情.我国不仅各省市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域经济差异, 各省内部不同区 域之间同样存在着程度不一的经济差异.国内外的经济教训表明, 区域问题解决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孙良媛等,2001) .瑞典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 曾指出: &我得出的结论是, 不平等及其加剧的趋势成为对发展的限制与障碍的复合 体. 因此, 无论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制定, 还是区域宏观经济管理, 都必须认真 & 考察区域的差异性, 在差异中把握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上的不同区域的特点及其经济 发展的特殊性(孙良媛等,2001) . 广东省地处中国南部,北依南岭,南临南海,面积约为18平方千米,人口约7900万; 下辖21个地级市,共有54个市辖区,23个县级市,41个县及3个自治县(星球地图出版社, 2006)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经济建设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出现了所 有制结构多样化,利益主体多样化,空间结构多样化和产业结构多样化的局面,各地区 的经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由于区域间的自然条件,优惠政策,经济基础等的差 异,区域间的经济差异也日益增大,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也越来越严重.省内 发达地区与平均地区之间的差距比全国还大,既有位列全国最发达城市序列的广州和深 圳, 位列全国经济最发达区域序列的珠江三角洲,同时又有位列全国最贫困县序列的东西 两翼及山区县(胡振宇等,2003) .比如,2007年,深圳市的人均GDP已是河源市人均GDP6 的6.8倍(广东省统计局,2008) .广东省区域间经济发展状况的失衡,已引起社会各界 的广泛关注.2002年5月,在广东省第九次党代会上,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在代表省委所 作的报告中就提出了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南方日报,2002).如何正确认识广东 省目前区域间的经济差异,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以协调区域间经济的健康发展,逐 步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已变得越来越迫切. 1.2 文献回顾 文献回顾是任何一项研究的基础性工作(陈风波,2005) .作者通过查阅华南农业大 学图书馆的各种资料,文献,专著,数据,和网上检索的资料,简要归纳了近 20 年来有 关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省内外众多不同的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 对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张长生等 如: (2003) 周茜 , (2005) , 向常清(2005),任军等(2006),崔新生(2006)等的学者,都对广东省区域经济的 差异状况作了分析研究.李适宇等(2007)运用 SOM 网络原理与技术对广东区域空间差 异进行了研究.曾庆泳等(2007)则运用 GIS 空间分析法来研究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 付华英等(2002),胡振宇等(2006)则从人口文化素质方面,来分析广东省区域经济差 异的原因.赵莹雪(2003),华南农业大学县域经济课题组(2006),胡新艳等(2006), 则从县域经济的角度,来探究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陈利昌等(2006)就从城乡二元角 度,分析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成蓬蓬等(2006),则通过对比珠江三角洲与广东省其 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来考察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 多数学者的研究表明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总体上极不平衡,黄德发(1994)从社会 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人均国民收入,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考察,认为经济发达地区 与经济落后地区差距拉大.在此基础之上,向常清(2005)从横向角度比较了各区域经 济状况,认为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包括以下几种:一是经济发展的区位差异,珠三角地 区利用区位优势承接港澳产业转移,吸引了大量资金,技术和其他经济社会资源,经济 获得极大的发展;而自然资源条件较差的北部山区和东西两翼区位优势不明显,经济发 展落后.二是经济发展的结构差异,广东三大层次区域产业结构的不同,反映了各区域 生产体系的差异,最终形成区域间的经济差异.三是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四是经济发 展的制度差异,制度差异直接表现为市场化进程迅速与缓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五是人 才和技术的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形成了特有的技术,人才优势,经济落后地区历来成为 人才净流出地区.孙良媛等(2001)在研究了低收入区与高收入区人均 GDP 绝对差异比7 较,极值差率,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社会指标等方面之后,认为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 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十分显著,但没有对区域差异的原因作出分析.雷小清(1997)和 孙良媛等(2001)的研究都表明广东省的人均国民收入的地区结构呈现为非正态分布, 高收入地区与低收入地区数量多,而中上,中下收入地区少,两极分化严重. 除此之外,张长生等(2003)的研究表明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格局还呈现出多层次 性特点,各层次差异均较大.珠江三角洲,东西两翼,北部山区三大地带的经济差异显 著,这是广东的基本经济差异;三大区域内部差异较大,如同属珠三角地区的深圳,其 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江门;城乡差异较大,2004 年广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 居民纯收入的 3.12 倍;行政区域间的差异,这种差距可以按照不同的区域层次来划分, 从市域,县域到镇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呈不断扩大之势.学者们不仅研究了区 域经济差异状况的静态形式,而且考察了区域经济差异发展的动态过程.如张长生等 (2003) ,以广东各地级以上市之间人均 GDP 的差距为考察对象,采用了基尼系数,绝对 差异和 RHL 值三个指标加以衡量,研究结果表明全省区域经济差异基本的变化态势是逐 年扩大的.罗浩(2003)则采用上世纪 90 年代广东省有关统计数据,对省内区域经济差 距的变动从广东省总体差距,地带间差距,地带内差距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发现除地带 内差距变化不大外,全省总体差距与地带间差距均明显扩大,呈现出&贫者越贫,富者 越富&的&马太效应& .2 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2.1 研究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指标 用于计算区域差异的统计方法比较多,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标准差(用 S 表 示);②变异系数[即标准差除以样本均值(用 VUW 表示)];③极差(用 R 表示),其 计算公式为:R=Ymax-Ymin.④极值比率(用 I 表示),其计算公式为:I=Ymax/Ymin. ⑤基尼系数(用 G 表示),其计算公式为:G=(b-1)/(b+1),b 由公式:I=Rb 求出,R 为区域个数的累计数与区域总数的百分比;I 为各子区域人均 GDP 由低到高排序的,与 R 相对应的累计数与全部区域人均 GDP 综合的百分比.⑥泰尔系数(Theil 系数,又称锡尔熵系数,用 T 表示),其计算公式为:T=∑(gi/G)×log[(gi/G)/(pi/P)],其中 gi 为第 i 个子区域的 GDP 值,pi 为第 i 个子区域的人口值,G 为区8 域的总 GDP 值,P 为区域的总人口值.泰尔系数还能进一步分解为 T=Tb+Tw.其中,Tb 为区际差异;Tw 为区内差异.泰尔系数越大,区域差异越大,反之亦然. 2.2 广东省经济区域的划分 研究区域经济差异,首先要对所研究的对象划分为不同的经济区域(经济区域又称 为&地域单元&或&区域单元&.从行政区域的角度来划分,可以用县(市辖区,县级 ) 市)作为一个经济区域,又可以用地级市作为一个经济区域.这样广东省就可以被划分 为 121 个县级经济区域,或 21 个地级市经济区域.有的学者又把同一个地级市的所有市 辖区合并为一个经济区域,这样就把广东省划分为 88 个经济区域.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划 分,传统上又可以把广东省划分为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四大区域(其中粤东和粤 西又可被合称为&东西两翼&.但是,对于珠三角范围的界定,不同的机构和学者却有 ) 不同的划分.珠三角范围界定的最大分歧在于肇庆和惠州两市,究竟是全部属于珠三角, 还是部分属于珠三角.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如图 1 所示,本文所指的&珠三角&范围 包括广州,佛山,东莞,深圳,中山,珠海,江门,惠州,肇庆九个地级市的全部;而 粤东则包括潮州,汕头,汕尾,揭阳四个地级市;粤西包括湛江,茂名,阳江三个地级 市;粤北包括韶关,清远,云浮,河源,梅州五个地级市(注:虽然云浮与粤北地区其 余 4 个地级市之间有肇庆市分隔,但传统上仍被归属为粤北地区) .图 1 广东省四大区域划分9 2.3 广东省各地经济总量差异分析 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可以先从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方面入手进行研究.广东 省各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如表1所示.表 1 2007 年广东各市 GDP,人均 GDP 及产业构成产值构成 市别 GDP (万元)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0 1 8 56
11498 人均 GDP 第一产业 (%) 2.1 0.1 2.9 5.6 2.3 14.2 13.4 21.4 7.1 18.5 0.4 3.1 8.4 25.1 22.5 19.4 23.5 14.2 7.5 13.2 27.5 第二产业 (%) 39.5 50.1 55.2 52.9 64.6 48.5 53.4 43.4 58.9 46.5 56.8 60.8 55.6 39.1 46.4 41.2 34.0 54.3 57.4 54.6 44.6 其中 工业 (%) 36.5 47.5 51.9 48.8 62.1 43.7 47.9 35.7 55.3 40.6 54.5 58.0 53.2 34.6 42.6 36.7 29.8 49.8 54.5 50.7 40.2 非工业 (%) 3.0 2.6 3.3 4.1 2.4 4.8 5.5 7.7 3.6 5.9 2.3 2.8 2.5 4.6 3.8 4.5 4.1 4.5 2.9 3.9 4.4 第三产业 (%) 58.4 49.8 41.9 41.5 33.1 37.3 33.2 35.2 34.0 35.0 42.8 36.1 36.0 35.8 31.1 39.4 42.5 31.5 35.1 32.2 27.9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2008)[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10 2.3.1 广东省各地级市经济总量差异分析 分析广东省各地级市经济总量的差异, 可以从省内地级市之间经济总量的差异状况, 以及这种差异状况与其他省份作比较这两方面入手. 2.3.1.1 广东省内各地级市之间经济总量的差异状况图 2 2007 年广东省各市 GDP(单位:万元,已从高到低排序)从按表 1 数据作出的图 2 可知,2007 年广东省的 21 个地级市中,GDP 最高的城市是 省会广州,GDP 超过 7100 亿元;排第二的是特区深圳,GDP 也超过 6800 亿元.但排行在 第三和第四的佛山,东莞两市,GDP 却分别只有 3600 多亿元和 3100 多亿元,与排行第二 的深圳的差距突然增大.而排行第五的中山,GDP 仅为 1200 多亿元,与第四的东莞的差 距也非常大.自排第四的东莞之后,广东省其余地级市的 GDP 开始比较均匀地逐个减少. GDP 最少的是云浮和汕尾, 两市的 GDP 均少于 300 亿元. GDP 比较少的地级市还有潮州 而 和河源,GDP 均少于 400 亿元.珠海,湛江等的 9 个地级市,GDP 就介于 400 至 900 亿元 之间. 表 2 中列出了 2007 年广东省 21 个地级市 GDP 数值的描述统计指标,和排除广州,11 深圳,佛山,东莞四个城市之后,其余 17 个城市 GDP 数值的描述统计指标.从表 2 可知, 2007 年广东省 21 个地级市 GDP 的平均数为
亿元, 极差
亿元, 标准 差为 ,变异系数 1.3077.偏度系数 2.2025&0,说明频数分布为正偏斜(又称 右偏斜).在排除了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四个城市之后,其余 17 个城市 GDP 数值的 描述统计指标中,表明离散程度的极差,极值比率,标准差和变异系数都大幅度地降低,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变异系数从 1.31 大幅降低到 0.48, 极差从 6800 多亿元降低到不足 1000 亿元,而极值比率则从 26.23 倍降低到 4.57 倍.这说明,广东省各地级市的经济总量差 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四个珠三角城市的 GDP 大幅高于省内其 余的 17 个城市,而这 17 个城市之间的经济总量差异则比较小.这从图 2 中也能够大致 看出.表 2 2007 年广东省全部及部分城市 GDP 描述统计指标21 个地级市 指标 (全部地级市) 最大值(亿元) 最小值(亿元) 平均数(亿元) 中位数(亿元) 众数(亿元) 极差(亿元) 极值比率(倍) 标准差 变异系数 偏度系数 峰度 统计软件:马克威(Markway)软件 .01 .10 271.01 .23 .31 2.20 4.02 (不含:广州,深圳,佛山,东莞) .01 673.35 593.10 271.01 967.04 4.57 322.01 0.48 0.38 -1.34 17 个地级市2.3.1.2 广东省与福建省江苏省之间市际经济总量差异的比较 单有广东省统计数据的描述统计指标,还很难说明广东省这一种差异的程度是否很12 大.因而,还要用这一数据与其他省份作横向比较,本文选取了福建省和江苏省作横向 比较.之所以选取这两个省份,首先是因为这两个省均为沿海省份,其次,江苏省与广 东省的经济实力均属全国前列,而福建省则与广东省相邻,因而具有一定的额可比性. 此外,本文还运用马克威(Markway)软件对三省的数据,作出盒形图,以便直观分析比 较.表 3 2007 年广东省,福建省,江苏省各地级市经济总量差异比较广东省 平均数(亿元) 极差(亿元) 极值比率(倍) 标准差 变异系数 峰度 地级市个数 8.17 26.23 .31 4.02 21 福建省 6.24 4.99 706.42 0.70 -0.37 9 江苏省 8.85 10.52 .76 2.28 13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2008)[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2008)[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08)[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从表 3 可以看出,广东省无论是极差,极值比率,标准差,变异系数都远高于福建 省和江苏省.在上述四项指标中,最能反映差异状况的变异系数,广东省几乎是其余两 省的近两倍.而极值比率更是福建省的五倍多.只有极差这一项指标,江苏省才较为接 近广东省.可见,与福建省和江苏省相比,广东省各地级市在经济总量方面的差距比较 大. 但在盒状图图 3 中,广东省与福建省,江苏省相比,各地级市之间的差异反而不太 明显.这是因为如上文所述,广东省各地级市之间 GDP 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广州,深圳, 佛山,东莞四个城市的 GDP 大幅高于省内其余的 17 个城市,而这 17 个城市之间 GDP 数 值的差异则比较小. 因而在计算上四分位数和下四分位数之间的差距, 和盒外不超过 1.5 倍四分位数极差的最大值及最小值的差距时,广东省在这两组数方面的差距都比较小. 从图 3 中还可以看出,广东省有四个极大值(即: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江苏省13 有两个极大值(分别是苏州,无锡),而福建省则无极大值.图 3 三省各地级市之间 GDP 差异状况(单位:亿元)2.3.2 广东省四大区域经济总量差异分析14 图 4 四大区域内各市 GDP 平均值(单位:亿元) 广东省区域经济的差异状况, 还可以从比较宏观的四大区域之间的差异来考察. 2007 年四大区域内,各市 GDP 的平均值如图 4 所示.从图 4 中可以看出,珠三角在广东省四 大区域中一枝独秀. 2007 年珠三角 9 市 GDP 的平均值达 2800 多亿元, 远远抛离排第二名 各市 GDP 平均值只有 770 多亿元的粤西.而粤西,粤东和粤北三个地区之间的差距则不 算很大.而表 4 则显示了四大区域内部各地级市的差异状况.从表 4 可以看出,四大区 域中,珠三角内部各市的差异状况较大,反映离散程度的 4 项指标均远远大于其余三个 地区,内部差异最小的是粤北.最能反映差异程度的变异系数这一指标,珠三角是粤北 的 3 倍多.表 4 四大区域内部各地级市经济总量差距珠三角 平均值(亿元) 极差(亿元) 极值比率(倍) 标准差 变异系数 6.08 11.99 .84 粤西 775.01 616.74 2.51 265.15 0.34 粤东 526.87 558.85 2.92 215.05 0.41 粤北 415.07 322.94 2.19 112.73 0.2715 2.4 广东省各地人均GDP差异分析 由于受到人口规模差异的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往往不能很好地反映该地区的 经济发展状况.因而,目前研究区域经济差异的学者,大多都运用人均指标(尤其是人 均 GDP) 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2007 年广东省各地级市人均 GDP 的状况如表 1 所示. 2.4.1 广东省各地级市人均 GDP 差异分析 与研究广东省各地级市经济总量之间的差异一样,研究广东省各地级市人均 GDP 的 差异,可以从省内各地级市人均 GDP 的差异状况,以及这种差异状况与其他省份作比较 这两方面入手. 2.4.1.1 广东省内各地级市之间人均 GDP 的差异状况 如表 1 及图 5 所示,2007 年广东省人均 GDP 最高的城市是深圳,人均 GDP 达 79645 元,其次是广州,人均 GDP 为 71808 元,排第三的是珠海,人均 GDP 为 61693.而人均 GDP 最小的是梅州,人均 GDP 仅为 9976 元,大约相当于深圳的 8 分之 1.人均 GDP 排前 8 名的城市均为珠三角城市,而且,这 8 个城市人均 GDP 的数值之间均存在一定差距,呈 逐级递减之势.从排第 9 名的阳江开始,广东省其余 12 个地级市的人均 GDP 差异均则不 太明显.图 5 2007 年广东省各市人均 GDP(单位:元,已从高到低排序)表 5 2007 年广东省全部及部分地级市人均 GDP16 21 个地级市 (全部地级市) 最大值(亿元) 最小值(亿元) 平均数(亿元) 中位数(亿元) 众数(亿元) 极差(亿元) 极值比率(倍) 标准差 变异系数 偏度系数 峰度
7.98 .78 1.16 -0.091215 个地级市 (不含深圳,广州,珠海,佛山,中山,东莞)
2.90 .35 1.36 1.6116表 5 依据表 1 的数据,分别列出了 2007 年广东省 21 个地级市,及去除深圳,广州, 珠海,佛山,中山,东莞之后,其余 15 个地级市人均 GDP 数值的描述统计指标.从表 5 中可知,在去除深圳,广州,珠海,佛山,中山,东莞 6 市之后,反映离散程度的统计 指标均有较大幅度的降低, 其中变异系数由 0.78 下降超过一半至 0.35, 极值比率由 7.98 倍降至 2.9 倍.从表 5 数据再结合图 5 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即:广东省 21 个地级 市之间人均 GDP 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均 GDP 最高的 6 个地级市,其人均 GDP 远 高于省内其余 15 个地级市所造成的. 2.4.1.2 广东省与福建省江苏省之间市际人均 GDP 差异的比较 究竟表 5 中所列的数据与中国其他省份相比,区域经济差异程度是否属于很大的程 度呢?这就要把表 5 的数据与其他省份的数据项比较,本文仍选取福建,江苏两省与广 东省作横向比较.比较结果如表 6 所示.表 6 2007 年广东省,福建省,江苏省各地级市人均 GDP 差异比较广东省 平均数(元) 28928.43 福建省 24838.84 江苏省 36887.8317 极差(元) 极值比率(倍) 标准差 变异系数 峰度 地级市个数 .78 -0.09 21 .52 5.01 9 .73 0.16 13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2008)[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2008)[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08)[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从表 6 可以看出,福建省在上述三省中所有离散程度指标均为最低,各地级市之间 人均 GDP 差异最小.江苏省的极差,极值比率和标准差这三项指标都比广东省高,但最 能反映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异系数却略为低于广东省,因而可以认为广东省各市之间经济 差异的程度要比江苏省稍大.把三省各个地级市的人均 GDP 数值绘制成盒状图(如图 6 所示),也可以发现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差异确实略大于广东省.但考虑到江苏省各地级 市人均 GDP 的平均值较高,因而江苏省各市之间区域经济的差异程度实际上与广东省不 分上下(这从两省的变异系数可以看出).图 6 三省各地级市之间人均 GDP 差异状况(单位:亿元)18 2.4.2 广东省四大区域人均 GDP 差异分析图 7 四大区域内各市人均 GDP 平均值(单位:元)从图 7 可以看出,在四大区域中,珠三角九市的人均 GDP 平均值遥遥领先于其余的 三个区域, 2007 年人均 GDP 平均值达 49066.90 元, 为第二名粤西地区人均 GDP 平均值的 3 倍多.而其余三个区域的各市人均 GDP 平均值则非常接近,其中粤东仅比粤北多 40.07 元.表 7 则列出了 2007 年四大区域内各市人均 GDP 的差距.珠三角九市内部人均 GDP 的 差距无论是在极差,极值比率,还是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各方面的指标都要大幅高于其 余三个区域.如珠三角的极值比率达到 5.00,而其余三个区域的极值比率均仅在 1.5 左 右;最能反映差距的变异系数指标,珠三角为粤西的近 3 倍.可见,珠三角一方面是广 东省内经济发展状况最好,人均 GDP 最高的地区,同时,又是广东省内区域经济发展差 异最大的地区.粤东,粤西,粤北三大区域,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区域内部经济 差异较小.表 7 四大区域内部各地级市人均 GDP 差距 珠三角 平均值(元) 49066.90 粤西 15907.30 粤东 13152.66 粤北 13112.5919 极差(元) 极值比率(倍) 标准差 变异系数.00 .44.32 .15.66 .26.64 .223.5 广东省各地产业结构差异分析 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在其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由此表 现出来的一些比例关系(干春晖,2006) .威廉配第,克拉克,库兹涅茨和霍夫曼等人 的实证研究均表明,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因而,研 究广东省各地区的区域产业结构差异, 对研究广东省的区域经济差异有重要的意义. 2007 年广东省 21 个地级市的产业结构如表 1 所示. 3.5.1 广东省各地级市产业结构差异分析 依据表 1 数据左图 7(已按第一产业由少到多排序) .从图 7 可以看出,2007 年广东 省 21 个地级市中,第一产业占 GDP 比重最大的城市是云浮,第一产业比重高达 27.5%. 最小的城市是深圳,第一产业比重仅为 0.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此外第一产业比重最 小的前五个城市全部是珠三角城市.第二产业占 GDP 比重最大的城市是佛山,第二产业 比重达 64.6%,其次是中山,第二产业比重也超过 60%,第三是惠州,这三个城市均为 珠三角城市.第二产业比重最小的三个城市分别是肇庆,阳江和广州,第二产业占 GDP 比重均小于 40%.第三产业方面,比重最大的城市是省会广州,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高 达 58.4%,第三产业比重排在前五名的城市均为珠三角城市.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珠 三角的 GDP 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很小,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很大,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则 有很大差异.20 图 8 广东省各市 GDP 产值构成(单位:%,按第一产业由少到多排序)运用马克威软件,选用分层聚类方法对广东省 21 个地级市的产业构成作聚类分析, 并作出谱系图(如图 9 所示) .在谱系图中可以看出,从分层聚类的角度,广东省 21 个 地级市可以分为 3 组.第一组为:云浮,湛江,肇庆,茂名,阳江,梅州,揭阳,清远, 河源,汕尾,韶关共 11 个地级市.第二组为:江门,潮州,惠州,中山,佛山,汕头, 东莞,珠海,深圳共 9 个地级市.最后,广州自成一组(第三组) .在第一组 11 个地级 市中,仅有肇庆 1 个珠三角城市,而第二组的 9 个地级市里,珠三角城市就占了 7 个, 粤西 3 市均在第一组.由此可见,广东省各地级市的产业结构差异具有一定的地带性. 地理上相近的城市,产业结构上通常也较为相近.21 图 9 广东省各市产业结构聚类分析谱系图依据表 1 的各市人均 GDP 及产业构成数据,分析各市人均 GDP 与第一产业比重的关 系(如图 10 及指数回归模型所示) .第一产业比重30.0 25.0 20.0 15.0 10.0 5.0 0.00
70000人均GDP(元)图 10 第一产业比重与人均 GDP 关系图运用马克威软件构建广东省各市 2007 年第一产业比重与人均 GDP 的指数回归模型,22 可得: Y 第一产业比重=33.73e-0.0001X 人均 GDPt=(3.64) R2=0.73 (-7.25) F=52.61 S.E=0.76对回归模型进行检验, 取显著性水平α=0.05, 查统计分布表得 t0.05/2 19) ( =2.093, 因为回归模型常数项和变量的参数的 t 统计量绝对值均大于 2.093, 所以回归模型通过 t 检验,即人均 GDP 确实对第一产业比重有显著影响.而 F0.05(1,19)=4.38,因为回归 (1, , 19)故回归模型通过 F 检验, 即回归模型总体是显著的.2=0.73 R 模型的 F=52.61&F0.05 说明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图 10 及以上的回归模型表明:广东省 21 个地级市的第 一产业比重与人均 GDP 为负相关关系,即人均 GDP 越高,第一产业的比重就越低. 依据表 1 的各市人均 GDP 及产业构成数据,再分析各市人均 GDP 与第三产业比重的 关系(如图 11 及拟合方程所示) .第三产业比重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 0
90000人均GDP(元)图 11 第三产业比重与人均 GDP 拟合图运用马克威软件构建广东省各市 2007 年第三产业比重与人均 GDP 的指数回程模型, 可得: Y 第三产业比重 =31.64+0.0002X 人均 GDPt=(16.89) R =0.462(4.00) F=16.07S.E=5.2123 对回归模型进行检验, 取显著性水平α=0.05, 查统计分布表得 t0.05/2 19) ( =2.093, 因为回归模型常数项和变量 X 人均 GDP 的参数的 t 统计量绝对值均大于 2.093,所以回归模 型通过 t 检验,即人均 GDP 确实对第三产业比重有显著影响.而 F0.05(1,19)=4.38, ,所以回归模型通过 F 检验,故回归模型总体是 因为回归模型的 F=16.07&F0.05(1,19) 显著的.不过,R =0.46,则说明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仅为中等.图 11 及以上的回归模型 表明:广东省 21 个地级市的第三产业比重与人均 GDP 为正相关关系,人均 GDP 越高,第 三产业的比重就越高. 以上两个回归模型从实证的角度,印证了库兹涅茨法则的结论,证明了适用于世界 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库兹涅茨法则,同样适用于广东省. 3.5.2 广东省各地级市产业结构变动状况差异分析 下表7依据1996年和2008年出版的广东统计年鉴, 列出了广东省21个地级市从1995年 到2007年产业结构变化的数据.从表7中可以看出,广东省全部地级市的第一产业比重在 这12年间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河源的第一产业比重从1995年的51.4%大幅降低至2007 年的13.4%,降幅达38个百分点,为全省之最.清远的第一产业比重降幅也达28.6个百 分点,为全省第二.第一产业比重降幅最小的三个地级市分别是:深圳,珠海和广州, 降幅均在4个百分点以下,原因是因为这三个城市早在1995年的时候,第一产业所占的比 重已经很低.如:1995年深圳的第一产业比重仅1.6%,为全省最低.从1995年到2007年, 第二产业在广东省绝大多数城市中所占的比重都是在上升的.其中,河源的第二产业比 重在12年间上升了30.5个百分点,为全省之最;其次是清远,第二产业比重也上升了超 过20个百分点.而广州,肇庆和深圳三市的第二产业比重则有所下降,广州和肇庆的第 二产业比重降幅分别为7.2和7.0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方面,从1995年到2007年,第三 产业在广东省绝大多数城市中所占的比重都是在上升的.肇庆,广州,茂名三市第三产 业比重的升幅均在10个百分点以上,其中以肇庆的升幅最大,12年间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了14.0个百分点.但湛江,佛山,汕头三市的第三产业比重则略为下降,但降幅均在3个 百分点以内. 总结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从1995年到2007年的12年间,河源,清远两市的第一产 业比重下降幅度为全省最大,而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幅度却为全省最高,这证明两市的经 济正在快速走向工业化.广州和肇庆两市在这12年间,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均为下降,242 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速度为全省最高,这证明两市的经济结构也在不断的优化当中.深 圳和珠海这两个经济特区的产业结构则比较稳定,12年间三大产业比重的变化幅度均少 于4个百分点.表7 1995年至2007年广东省各市产业结构变化市别 第一产业比重(%) 1995 年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5.9 1.6 5.3 12.9 8.9 28.3 51.4 33.7 17.5 32.4 12.0 13.0 15.1 42.8 31.0 30.4 30.5 42.8 25.1 25.0 37.9 2007 年 2.1 0.1 2.9 5.6 2.3 14.2 13.4 21.4 7.1 18.5 0.4 3.1 8.4 25.1 22.5 19.4 23.5 14.2 7.5 13.2 27.5 变动 -3.8 -1.5 -2.4 -7.3 -6.6 -14.1 -38.0 -12.3 -10.4 -13.9 -11.6 -9.9 -6.7 -17.7 -8.5 -11 -7.0 -28.6 -17.6 -11.8 -10.4 第二产业比重(%) 1995 年 46.7 52.4 53.2 42.6 55.9 43.8 22.9 37.9 50.1 34.1 54.5 51.0 50.8 28.0 35.9 41.1 41.0 32.8 42.3 48.6 39.3 2007 年 39.5 50.1 55.2 52.9 64.6 48.5 53.4 43.4 58.9 46.5 56.8 60.8 55.6 39.1 46.4 41.2 34.0 54.3 57.4 54.6 44.6 变动 -7.2 -2.3 2.0 10.3 8.7 4.7 30.5 5.5 8.8 12.4 2.3 9.8 4.8 11.1 10.5 0.1 -7.0 21.5 15.1 6.0 5.3 第三产业比重(%) 1995 年 47.4 46.0 41.5 44.5 35.2 27.9 25.7 28.4 32.4 33.5 33.5 36.0 34.1 29.2 33.1 28.5 28.5 24.4 32.6 26.4 22.8 2007 年 58.4 49.8 41.9 41.5 33.1 37.3 33.2 35.2 34.0 35.0 42.8 36.1 36.0 35.8 31.1 39.4 42.5 31.5 35.1 32.2 27.9 变动 11.0 3.8 0.4 -3.0 -2.1 9.4 7.5 6.8 1.6 1.5 9.3 0.1 1.9 6.6 -2.0 10.9 14.0 7.1 2.5 5.8 5.1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1996)[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2008)[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25 2.6 广东省各地经济发展速度差异分析 分析广东省各地之间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可以从分析各地经济总量发展速度的差 异,和各地人均GDP发展速度的差异这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2.6.1 广东省各地级市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差异表8 1994年至2007广东省各市GDP名义增长率(已按名义增长率排序)市别 东莞 深圳 中山 佛山 广州 河源 惠州 清远 珠海 汕尾 茂名 阳江 潮州 汕头 江门 湛江 韶关 揭阳 梅州 肇庆 云浮 1994 年 GDP(万元)
2007 年 GDP(万元) 56 3
名义增长率(%) 9.26 852.17 726.15 628.26 541.76 513.63 490.94 440.68 371.32 366.50 355.93 349.84 332.29 297.30 293.72 292.01 287.56 271.54 221.81 123.52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1995)[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26 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2008)[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从表8可以看出,1994年至2007广东省各市GDP(按当年价格计算)名义增长率最高 的城市是东莞,13年间GDP名义增长率高达1939.57%,平均每年增长149.2%.其次,深 圳的GDP名义增长率也高达1099.26%,居全省第二.GDP名义增长率排在前五名的城市均 为珠三角城市.而GDP名义增长率最低的城市是云浮,13年间GDP的名义增长率只有 123.52%,平均每年仅增长9.5%.而江门,湛江,韶关,揭阳,梅州,肇庆六市13年间 GDP的名义增长率也低于300个百分点.表9 1994年至2007年广东省全部及部分地级市GDP名义增长率描述统计指标21 个地级市 (全部地级市)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 极差(%) 极值比率(倍) 标准差 变异系数 偏度系数 峰度 .52 514.08 366.50 123.52 .70 398.35 0.77 2.61 8.05 16 个地级市 (不含东莞,深圳,中山,佛山,广州) 541.76 123.52 346.90 341.07 123.52 418.24 4.39 109.44 0.32 0.10 0.131994年至2007年广东省全部及部分地级市GDP名义增长率描述统计指标如表9所示. 从表9可以看出,在去除了东莞,深圳,中山,佛山,广州五市后,所有的离散指标均有 大幅降低,特别是离散指标中最具代表性的变异系数下降了超过一半,由0.77降至0.32. 表明广东省21个地级市GDP名义增长率的差异,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GDP名义增长率最高的5 个地级市的GDP名义增长率,远高于广东省其余16个地级市的GDP名义增长率所引起的. 所以在去除这五个地级市的数据后,各离散指标大幅降低.27 2.6.2 广东省各地级市人均GDP发展速度差异 经济总量的发展速度由于受到人口基数及人口增长速度的制约,还不足以说明一个 地区经济水平的发展速度.因而,要考察广东省各地经济水平发展速度的差异,还要再 具体考察各个地级市人均GDP发展速度的差异.表10 1994年至2007广东省各市人均GDP名义增长率(已按名义增长率排序)1994 年人均 GDP 河源 清远 中山 广州 阳江 深圳 茂名 佛山 东莞 梅州 潮州 汕尾 惠州 韶关 珠海 江门 湛江 汕头 揭阳 肇庆 云浮 605
52 720 21 49 2007 年人均 GDP
11498 人均 GDP 名义增长率 563.09 474.59 366.65 363.67 360.71 342.72 334.34 324.35 317.44 306.54 302.35 301.88 299.36 288.03 268.98 253.90 242.76 239.53 220.20 201.36 119.04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1995)[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28 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2008)[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从表10可以看出,从1994年到2007年的13年间,河源的人均GDP名义增长率为全省最 高,达563.09%,平均每年增长43.31个百分点.排第二的是清远,13年间人均GDP名义 增长率也达474.59%.而云浮的人均GDP名义增长率却仅为119.04%,居全省之末,平均 每年仅增长9.16个百分点,还不及河源的1/4.除河源,清远和云浮之外的广东省其余18 个地级市人均GDP名义增长率差异并不显著,均介乎201%-367%之间.在GDP总量方面 名义增长率居全省前列的东莞,深圳两市,在人均GDP方面的名义增长率却并不突出,只 能排在全省的中上水平. 综合表7中广东省21个地级市产业结构变化状况的数据(),及表10中全 省21个地级市人均GDP名义增长率的数据(),作图12及回归模型,分析第一 产业比重变动幅度,与人均GDP名义增幅之间的关系.人均GDP名义增长率600 500 400 300 200 100第一产业比重变动0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图12 第一产业比重变动幅度与人均GDP名义增幅关系图运用马克威软件构建第一产业比重变动幅度,与人均 GDP 名义增长率数值的回归模 型,可得: Y 名义增长率=219.64-7.48X1t=(8.13) R2=0.46 S.E.=70.1729(-4.02) F=16.15 对回归模型进行检验, 取显著性水平α=0.05, 查统计分布表得 t0.05/2 19) ( =2.093, 因为回归模型常数项和变量 X1 的参数的 t 统计量绝对值均大于 2.093,所以回归模型通 过 t 检验, 即第一产业比重变动幅度确实对人均 GDP 名义增长率有显著影响. F0.05 而 (1, ,故回归模型通过 F 检验,所以回 19)=4.38,因为回归模型的 F=16.15&F0.05(1,19) 归模型总体是显著的.R =0.46 说明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只是中等.图 12 及以上的回归 模型表明: 广东省 21 个地级市的第一产业比重变动幅度与人均 GDP 名义增长率为负相关 关系.即: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幅度越大(即:经济非农业化速度越快) ,人均 GDP 的名 义增长率就越高.如河源,清远两市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幅度为全省最大,而人均 GDP 的名义增长率为全省最高. 2.7 广东省各地经济发展速度波动状况差异分析 2.7.1 广东省各地级市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波动状况分析2表 11 2000 年至 2007 年广东省各市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 波动状况指标及各市期间 GDP 名义增长率(已按变异系数从高到低排序)GDP 名义增长率 市别 平均值 标准差 变异系数 () 市别 平均值 标准差 变异系数 () GDP 名义增长率清远 河源 揭阳 汕头 云浮 江门 汕尾 中山 潮州 惠州 佛山118.7 118.0 108.7 108.3 109.7 111.3 113.5 118.0 110.4 113.6 116.69.82 5.58 5.08 4.53 3.81 3.17 3.22 3.21 2.81 2.81 2.830.30 0.79 0.52 0.19 0.73 0.02424276.11 276.16 88.34 88.84 96.81 119.37 126.67 258.40 113.76 151.59 243.22肇庆 湛江 韶关 珠海 梅州 阳江 茂名 深圳 广州 东莞112.2 110.4 111.7 114.3 109.9 112.1 112.3 116.1 114.0 119.82.34 2.08 2.08 2.09 1.74 1.77 1.66 1.47 0.99 0.820.85 0.24 0.81 0.69 0.85137.45 138.77 144.75 170.32 127.49 154.60 145.49 210.94 185.20 284.26注:历年指数按可比价格计算,GDP 名义增长率按 2000 年及 2007 年当年价格计算30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历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表 11 列出了 2000 年至 2007 年广东省 21 个地级市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 波动状况(即各市 GDP 年增长幅度波动)的统计指标,及该期间各市 GDP 的名义增长率. 从表 11 可以看出,2000 年至 2007 年的 8 年间,清远,河源两市生产总值指数的波动程 度(GDP 年增长幅度波动)为全省最高,且两市均为粤北城市;东莞,广州和深圳三个珠 三角城市生产总值指数的波动程度(GDP 年增长幅度波动)则为全省最低.作图 13 及生 长曲线回归模型,分析广东省各市 2000 年 GDP(广东省统计局,2001)与生产总值指数 变异系数的关系.由于生产总值指数的变异系数数值太小,不便于应用软件的统计,因 而本文在作图及构建各回归模型时,采用生产总值指数变异系数×1000 之后的数值作因 变量(图 13,图 14 中的纵轴).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变异系数×1000GDP0500000000 00000图 13 广东省各市 GDP(2000 年)与 生产指数变异系数×1000 之后的关系图运用马克威软件构建各市 GDP(2000 年)与生产指数变异系数×1000 之后的生长曲 线回归模型,可得: Y 生产指数变异系数×1000=exp(3.-0.XGDP)t= R2=0.29 (23.69) R 2=0.25 S.E=0.50 (-2.80) F=7.8331 对回归模型进行检验, 取显著性水平α=0.05, 查统计分布表得 t0.05/2 19) ( =2.093, 因为回归模型常数项和变量 X1 的参数的 t 统计量绝对值均大于 2.093,所以回归模型通 ,故回归模 过 t 检验.而 F0.05(1,19)=4.38,因为回归模型的 F=7.83&F0.05(1,19) 型通过 F 检验,所以回归模型总体是显著的.R =0.29 说明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偏低.图 13 及以上的生长回归曲线回归模型,共同反映出 GDP 与生产指数的变异系数存在负相关 关系,即 GDP 基数越大,GDP 年增长幅度的波动就越小. 作图 14 及回归模型,分析生产指数的变异系数(GDP 年增长幅度波动)与 GDP 名义 增长率()之间的关系.290.0000变异系数×0 70.0 50.0 30.0 10.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GDP名义增长率300.00图 14 广东省各市 GDP 名义增长率()与 生产指数变异系数×1000 之后的关系图从图 14 中可以看出,GDP 名义增长率()与生产指数的变异系数大致呈 一个 U 型的分布, GDP 名义增长率较高和较低的城市, 即 其生产指数的变异系数较大 (即 GDP 年增长幅度的波动较大) ,而 GDP 名义增长率居于全省中游水平的城市,其生产总值 指数的变异系数较小(即 GDP 年增长幅度的波动较小) .运用马克威软件构建 2000 年至 2007 年各市 GDP 名义增长率,与生产指数变异系数×1000 之后的回归模型,可得: Y 生产指数变异系数×6-1.1414XGDP名义增长率+0.0031X 2GDP名义增长率t= (3.79) (-3.13) S.E=14.1232(3.25) F=5.56R2=0.38R 2=0.31 对回归模型进行检验, 取显著性水平α=0.05, 查统计分布表得 t0.05/2 18) ( =2.101, 因为回归模型常数项和变量 XGDP 名义增长率及 X2 GDP 名义增长率的参数的 t 统计量绝对值均大于2.101,所以回归模型通过 t 检验.而 F0.05(2,18)=3.55,因为回归模型的 F=5.56& F0.05(2,18) ,故回归模型通过 F 检验,所以回归模型总体是显著的.而修正的决定系数 R =0.31 说明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只是中等.以上的二次回归模型从计量的角度证明了 广东省各市 GDP 名义增长率与生产指数的变异系数确实存在二次回归关系. 2.7.2 广东省各地级市人均 GDP 增长速度波动状况分析2表 12 2000 年至 2007 年广东省各市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 波动状况指标及各市期间人均 GDP 名义增长率(已按变异系数从高到低排序)市别 平均 值 标准 差 人均 GDP 变异系数 名义增率 () 市别 平均 值 标准 差 人均 GDP 变异系数 名义增率 ()清远 揭阳 河源 汕头 中山 东莞 佛山 云浮 江门 汕尾 珠海116.7 107.2 115.2 107.0 115.9 116.2 114.0 108.4 110.5 111.2 110.79.79 5.52 5.65 5.07 5.08 4.84 4.40 4.01 3.65 3.58 3.560...........032116226.43 72.29 206.08 75.01 228.23 236.48 202.50 79.68 109.18 94.90 122.78惠州 潮州 深圳 广州 肇庆 湛江 韶关 梅州 阳江 茂名110.5 109.4 111.3 113.2 110.7 108.6 110.8 108.9 111.0 110.43.32 3.19 3.17 2.70 2.55 2.44 2.32 1.95 1.84 1.760..........015950108.59 101.06 142.82 180.21 114.43 112.13 128.36 111.01 135.77 114.42注:历年指数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 GDP 名义增长率按 2000 年及 2007 年当年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历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表 12 列出了 2000 年至 2007 年广东省 21 个地级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 100)波动状况(即各市人均 GDP 年增长幅度波动)的统计指标,及该期间各市人均 GDP33 的名义增长率.从表 12 可以看出,2000 年至 2007 年的 8 年间,清远,揭阳两市人均生 产总值指数的波动程度(人均 GDP 年增长幅度波动)为全省最高,河源,汕头两市人均 生产总值指数的波动程度也处于较高的水平;以上四个城市无论是生产总值指数还是人 均生产总值指数两方面的波动都是全省最高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数波动程度最小的 是粤西的茂名,阳江两市,两市经济水平发展速度在这 8 年间最为平稳. 作图 15 分析广东省 21 个地级市人均 GDP(2000 年)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数的变 异系数之间的关系.由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数的变异系数数值太小,不便于应用软件 的统计,因而本文在作图及构建各回归模型时,采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数变异系数× 1000 之后的数值作因变量. 从图 15 可以看出, 图中各点的离散程度较大且缺乏一定的规 律,因而可以初步认为广东省各市人均 GDP 名义增长率()与人均生产指数 的变异系数没有太大的关系.再运用马克威软件对以上的两个变量作计量分析,在综合 运用了线性回归,逆曲线,幂曲线,生长曲线,指数曲线,对数曲线,S 曲线,复合增长 曲线,二次曲线,三次曲线,罗吉斯蒂克曲线等 11 种方法作回归分析后,仍然找不到一 个可以在显著性水平α=0.05 下,能同时通过 t 检验和 F 检验的回归模型.因而,可以 进一步从计量角度判定,人均 GDP 名义增长率()与人均生产指数的变异系 数至少不存在以上 11 种的回归关系.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变异系数×1000人均GDP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图 15 广东省各市人均 GDP 名义增长率与 人均生产指数变异系数×1000 之后的关系图作图 16 分析广东省 21 个地级市人均 GDP 名义增长率()与人均地区生34 产总值指数的变异系数之间的关系.从图 16 可以初步看出人均 GDP 名义增长率()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数的变异系数之间呈一个 U 型分布的关系.即人均 GDP 名 义增长率()较高和较低的城市,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数的变异系数较高, 即在这 8 年间人均 GDP 年增长幅度的波动较大.而人均 GDP 名义增长率() 排在全省中有水平的城市,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数的变异系数较低,即在这 8 年间人 均 GDP 年增长幅度的波动较小.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变异系数×1000人均GDP名义增长率0 105107109111113115117119图 15 广东省各市人均 GDP 名义增长率与 人均生产指数变异系数×1000 之后的关系图运用马克威软件构建广东省 21 个地级市人均 GDP 名义增长率与人均生产指数变异系 数×1000 之后的关系图二次曲线回归模型,可得: Y 人均生产指数变异系数×3 -0.3021 X 人均 GDP 名义增长率+0.0014 X 2 人均 GDP 名义增长率t=(5.37) R2=0.69 (-5.41) R 2=0.66 S.E=0.) F=20.25对回归模型进行检验, 取显著性水平α=0.05, 查统计分布表得 t0.05/2 18) ( =2.101, 因为回归模型常数项和变量 X 人均 GDP 名义增长率及 X2 人均 GDP 名义增长率的参数的 t 统计量绝对值均大于 2.101, 所以回归模型通过 t 检验. F0.05 2, =3.55, 而 ( 18) 因为回归模型的 F=20.25 ,故回归模型通过 F 检验,所以回归模型总体是显著的.而修正的决定系 &F0.05(2,18)35 数 R =0.66 说明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以上的二次回归模型从计量的角度证明了, 广东省各市人均 GDP 名义增长率()与人均生产指数的变异系数确实存在二 次回归关系. 2.8 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现状总结2表 12 广东省 21 个地级市各项经济指标标准化排名市别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X1 2.5 -0.0 1.9 -0.2 -0.3 0.2 -0.6 -0.6 -0.2 -0.4 -0..8 1.8 1.0 -0.9 0.2 0.7 -0.2 -0.8 -0.3 -0.5 -0..7 -1.4 -1.5 0.7 -0.6 -1.7 -0.8 1.7 1.1 -0.0 1..7 0.5 -0.1 -0.7 -0.0 0.2 -0.3 -0.1 0.7 -0.2 -1..4 -0.5 -0.8 1.5 -0.0 -1.4 0.9 -0.5 -0.1 -0.8 0..3 -0.2 0.1 0.7 -0.1 0.2 -0.6 -0.2 -0.6 -0.3 0..3 -0.6 0.3 0.9 -0.2 3.7 -0.8 -0.6 -0.5 -0.7 -1..5 -0.1 1.1 1.0 -0.9 1.0 -0.4 -0.8 -0.9 -0.9 -1.136436 对上文中广东省 21 个地级市的各项经济指标进行排序, 为了使各项指标具有可比性, 因而在表 12 中对各项指标的排名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处理的计算公式是:Xij =( Xij- X j)/σi上式中:Xij 为标准化变量,Xij 为实际变量(指标)值, X j 为各变量(指标)的算 术平均值,σi 为标准差.经标准化处理后的数值围绕着 0 上下波动,数值大于 0 的说明 高于平均水平,数值小于 0 的说明低于平均水平(陈珍珍,2002) . 上表中,X1 为各市 GDP(2007)由高到低的标准化排名,X2 为各市人均 GDP(2007) 的标准化排名,X3 为各市第一产业比重由高到低的标准化排名,X4 为各市第三产业比重 的标准化排名,X5 为各市 GDP 年增长波动程度()由高到低的标准化排名, X6 为各市人均 GDP 年增长波动程度()的标准化排名,X7 为各市 GDP 名义增 长率 () 由高到低的标准化排名, 为各市人均 GDP 名义增长率 X8 () 的标准化排名.以上 8 个指标的数据来源,均出自于上文各表的数据.,,图 15 广东省各市经济发展状况聚类谱系图37 运用马克威软件,对表 12 中的 8 项指标作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的谱系图如图 15 所 示.从图 15 中可以看出,广东省 21 个地级市按 8 项指作标聚类分析,大致可以划分为 4 组.第一组为:清远,河源两市,第二组为:云浮,潮州,江门,惠州,汕尾,肇庆, 湛江,阳江,梅州,茂名,韶关,揭阳,汕头共 13 个地级市,第三组为:中山,佛山, 珠海 3 市,第四组为:东莞,深圳,广州 3 市.广东省的各个地级市中,经济发展状况 最与别不同的 3 个城市广州,深圳,东莞,为 3 个相连在一起的珠三角城市.而第一组 的两个城市均为粤北城市,第三,第四组 6 个城市均为珠三角城市.粤西 3 市均在第二 组内,且位置相当接近.由此可见,广东省各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尤 其是珠三角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与广东省其他非珠三角城市,具有比较显著的差别.而 清远,河源两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在各非珠三角城市中,又具有较大的特殊性.3 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及其影响3.1 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 3.1.1 广东省各地区经济总量差异的演变 3.1.1.1 广东省各地级市经济总量差异的演变表13 广东省各地级市历年GDP市别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9561单位:万元 7
潮州 揭阳 云浮注:本表价格按当年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历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广东省21个地级市99-2007年的GDP如表13所示.运用Excel2003可 计算历年出广东省各市GDP的平均值,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广东省各市GDP的变异系数走 势变化如图16所示.从图16可以看出,自1994年以来,在上世纪90年代的绝大部分时间 里,广东省各市GDP数值的变异系数虽有所升高,但一直都比较平稳,没有出现比较大的 波动.说明广东省各市的经济总量差异在20世纪90年代没有被很迅速地拉大.但是到了 2000年,这一变异系数的数值突然大幅上升,从1.02大幅上升至1.18,而且,这一数字 在年的五年间,一直保持以较快的速度在上升,在2004年到达了1.29的历史 高位.2004年之后,变异系数数值在曲折中略有下降,但总体保持稳定.这说明广东省 各市的经济总量在经历了年这一轮急速的分化之后,在经济总量的差距上从 新保持了稳定.图16 广东省各市历年GDP变异系数3.1.1.2 广东省四大区域经济总量差异的演变表14 历年广东省四大区域GDP占全省比重地区 珠三角 粤西 粤东
11.63 10.73
11.62 11.00
10.43 12.15
8.46 8.7239单位:%
7.24 6.56 8.17 8.10 7.94 7.53 7.61 7.15 粤北10.939.988.006.756.516.236.046.096.086.126.46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历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历年广东省四大区域GDP占全省比重状况如表14所示.从表14可以看出,自1994年至 2007年,珠三角9市GDP占全省的比重由66.71%上升至79.74%,13年间上升了超过13个 百分点;而粤西,粤东,粤北三大区域GDP占全省的比重,则由约11%下降至约7%.至 2007年,珠三角地区GDP占全省的比重已接近80%.可见,珠三角地区与广东其余三大区 域在经济总量上的差距正在不断扩大. 3.1.2 广东省各地级市人均GDP差异的演变表15 广东省各地级市历年人均GDP市别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注:本表价格按当年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历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表15列出了广东省21个地级市历年的人均GDP数值,根据表15的数据,可以计算出历 年广东各市人均GDP的平均值,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历年广东各市人均GDP的变异系数走40 势如图17所示.从图17中可以看出广东各市历年人均GDP变异系数,从1994年到2007年, 除了在2000年至2002年及2007年有较显著的反弹外,其余年份一直有趋于下降的趋势. 由于人均GDP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因而人均GDP变异系数下降, 从某程度上可以认为广东省各地级市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上趋于缩小.图17 广东省各市历年人均GDP变异系数但是,广州市审计局的郭楚冰(2008)从基尼系数的角度,分析广东省自1980年至 2005年间的区域经济差异变动, 却得出了与上文从人均GDP变异系数角度分析截然不同的 结果.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分配平均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基尼系数的计算通常是通过 计算洛伦茨曲线图中洛伦茨曲线与对角线之间的面积以及对角线右下方的直角三角形面 积,将这两块面积相除而求得(陈风波,2002).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 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基尼系数大于0.5,称为高度不平均;基尼系数在0.4与 0.5之间,称为中度不平均;基尼系数小于0.4,称为低度不平均(盛晓白等,2002).表16 以1978 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广东省人均GDP基尼系数年份 88 91 1992 基尼系数 0.4 0.8 0.5 0.4658 年份 95 98 1999 基尼系数 0.3 0.6 0.4 0.4248 年份 02 05 基尼系数 0.8 0.4 0.3资料来源:郭楚冰.广东省区域发展差异的变动规律及趋势研究 [J].珠江经济,41 表16数据为郭楚冰(2008)在《广东省区域发展差异的变动规律及趋势研究》一文 中发表的,以1978 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广东省人均GDP基尼系数.表16的数据表明,基尼 系数指标反映出全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仍然比较大, 并且有逐渐加深的趋势.
年间历年基尼系数的平均值约为0.4,表明全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但全省经济差异 的变化过程有所不同.年期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扩大的趋势非常明显,基 尼系数从1980年的0.3078增加大1992年的0.4658,12年间年均增长3.5个百点;年之间,省际差距有所缩小,但过程比较反复,可以说1990年代是全省区域经济发 展差距变动比较频繁的时期,这一时期广东全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总体上趋于下降.但 从年省际差距又呈进一步增大的趋势,不过差距扩大的趋势或增加速度都有 所减缓(见图18所示).基尼系数从2001年的0.3748增加到2005年的0.4143,年均增长约2 个百分点,差距扩大的速度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下降了1.5个百分点.但由各市人均GDP 计算的基尼系数反映的是21个地级市之间的差距,由于各市人口数量不同,考虑人口因 素,则各市人群之间GDP差距的水平要远比不考虑人口规模的低,但差距变化的幅度要远 比不考虑人口规模时大.综合各个时期的基尼系数变化情况来看,广东省的区域经济发 展差异仍然比较明显,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仍然在增强,但差距扩大的速度却逐渐放缓. 差距扩大的因素固然有四大经济区之间的差距和东西两翼内部地区差距扩大的直接原 因,也有其内在发展的因素(郭楚冰,2008).0.50 0.45 0.40 0.35 0.30 0.25 0.20基尼系数年88 91 94 97 00 03 图18 以1978 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广东省人均GDP的基尼系数3.1.3 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结构分解42 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广东省各区域的差异程度, 本文采用泰尔系数描绘1980年以来广 东省区域的差异程度.泰尔系数(Theil系数)又称锡尔熵系数,最早由Theil和Henri于 1967年提出,泰尔系数越大,表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胡新艳,2006).泰尔指数测 度的收入差异不仅分析了区域收入总体变化趋势, 而且能够衡量各个区域在其中所起作 用的大小.因此, 为了进一步观察广东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利用泰尔指数分解法, 把人均GDP的差异分解为珠三角差异,粤西粤东差异(即东西两翼差异)及粤北差异, 以 及广东省四大区域之间的差异,以总体差异为100%,分别观察四种差异在差异的形成中 所占的比重或贡献份额.利用区域差异的泰尔系数分解计算得到的数据结果(郭楚冰, 2008)如表17及图19,20所示.表17 广东省四大区域内部及四大区域之间差异对整体差异的贡献份额年份 85 91 94 97 00 03
泰尔系数 0.2 0.2 0.8 0.7 0.1 0.5 0.9 0.3 0.2 0.1 珠三角贡献 62.65 60.79 58.24 66.52 52.46 49.41 45.5 42.46 40.96 40.85 41.48 41.68 41.52 38.23 33.77 32.73 31.56 30.23 29.85 28.78 粤东粤西贡献 3.05 2.43 1.89 2.24 2.26 2.28 1.86 1.44 1.22 1.08 1.07 1.04 1.01 1.67 1.74 1.84 2.01 2.52 2.78 4.15 粤北贡献 1.57 2.43 2.56 2.34 2.36 2.08 1.86 1.63 1.41 1.35 1.25 1.3 1.18 5.26 4.93 4.74 5.01 5.45 5.85 6.24 区域间的贡献 32.73 34.35 37.31 28.90 42.92 46.23 50.78 54.47 56.41 56.72 56.20 55.98 56.29 54.84 59.56 60.69 61.42 61.80 61.52 60.83资料来源:郭楚冰.广东省区域发展差异的变动规律及趋势研究[J].珠江经济,以泰尔系数计算的差异指标所得出的结论有3点:(1)比较1990年和2005年两个指标 值发现,除了珠三角内部差异有所缩小外,全省,东西两翼以及山区县的差异都有所扩 大.(2)区域间的差异增长最快,其对于全省整体差异的贡献最大.从1980年的32.73%增43 加到%,增长了约2倍.(3)四大经济区内部差异对全省整体差异的贡献有所 不同.一是珠三角地区在全省差异中所占的比重不断缩小,从%下降到2005 年28.78%;二是东西两翼区域内部人均GDP对全省整体差异的贡献份额都较小,但呈现上 升的趋势, 1980年的3.05%上升到2005年的4.15%. 但发展的过程有所不同, 1980年至2001 年,总体上对区域贡献呈现下降,表明东西两翼内部在这一时段内部的群体趋同发展现 象比较明显.三是北部山区内部的差异对全省总体差异的贡献份额比珠三角小,但比东 西两翼大,同时其贡献份额呈先降后升的发展趋势,从1980年的1.57%上升到2005年的 6.24%.这是因为广东省的财政投入政策及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来,一些山区市抓住 了相关机遇,加快经济建设,扩大了山区市县间的差异(郭楚冰,2008).总的来看, 全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综合差异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珠三角,东西两翼及山区四大经济 区之间的发展差异上,尤其是珠三角与北部山区之间的差异,并且随着珠三角及东西两 翼区域内部群体趋同的加强,这一特征将越来越突出.0.44 0.42 0.40 0.38 0.36 0.34 0.32 0.30泰尔系数年198019821985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图19 广东省历年泰尔系数442005 100101 85 91 94 97 00 03 珠三角贡献粤东粤西贡献粤北贡献区域间的贡献图20 各地区及地区间的份额贡献(纵坐标为对数)广东省统计局科研所的彭惜君(2008),汕头大学的胡少东等(2008)及华南师范 大学的唐中立等(2008),运用泰尔系数对广东省近年来区域经济差异所作的分解研究 得出的结果,与上文的分析结果也基本相同. 3.1.4 威廉姆森的&倒U型假说& 倒U型理论系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J. G. Williamson)提出来的.威廉姆森的实 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区域间不平等程度大体上呈先扩大 后缩小的倒U型变化(J. G. Williamson,1965).因此,尽管经济发展初期区域增长不 平衡,区际人均收入水平差距扩大,但从长期看,区域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是趋于均衡 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非均衡过程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扩大是经济增长的必然条件; 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均衡过程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缩小又构成经济增长的必要 条件(马春文等,2005).在一般情况下,对于大的区域,特别是面积辽阔的国家不平 衡发展将延续很长的历史时期;对于较小的区域,能很快地由不平衡发展战略转变为较 平衡的发展战略(吴殿延,2003). 陈鸿宇等(2008)通过其实证分析,认为威廉姆森的区域经济差距倒U型曲线在广东 省是成立的,广东省的区域经济差距变动符合&先扩大—后缩小&的规律.而且,就目 前广东省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其区域经济差距仍然在扩大,但扩大的幅度有所减小.即 广东省经济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威廉姆森倒U型曲线的拐点. 但是伴随着劳动力和资本的45 双重转移, 从总体上看广东省区域经济差距正在向威廉姆森倒U型过程所描述的逐步下降 区间逼近,而且离下降区间即拐点的距离非常接近,广东省区域经济差距得以缩小的趋 势已经显现(陈鸿宇等,2008). 3.2 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区域差异之间之所以引起学术界,政府,各种非政府组织,社会大众等的关注,原 因在于区域差异具有多方面的经济,社会影响.区域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对经济,社会发 展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下面分别对区域差异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进行 分析. 3.2.1 区域差异的经济效应 3.2.1.1 区域差异的正面经济效应 区域差异直接反映了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上的水平高低和差异,因而对各区域的经 济行为产生诱导和强化的作用.区域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强化了各区域的竞争意识.在市 场经济环境中,各个区域都从区域差异的存在和变化中清楚地看到了区域之间经济发展 水平的先进与落后状况,使每个区域都感受到了经济发展竞争的压力.因此,各区域在 制订经济发展战略和计划时,相对发达的区域以如何保持经济领先地位为导向,相对落 后的区域以推行经济赶超战略为导向, 有意与无意之中区域之间成为经济发展竞争对象. 各区域基本上都是以加快本区域经济发展,增大本区域经济利益为经济决策与管理的目 标取向,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张敦富等,2001) . 区域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影响着各种资源和要素在区域之间的流动.众所周知,资源 和要素流动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以收益率为依据, 从收益率低的区域流向收益率高的区域. 区域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标示了区域之间收益率的高低.资源和要素会在区域差异的指示 下选择流入和流出的区域,并对相关区域的经济发展带来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基于这种 情况,区域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就会引导或迫使各区域主动调整资源配置方式,以加快本 区域的经济发展.首先,各区域都致力于调整产业结构,以便保持或增强本区域的产业 优势,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其次,每个区域在利用本区域的资源和要素的同时,主动 地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和利用区外的资源和要素,这对区域的发展十有利的(张敦富等, 2001) . 区域差异的存在为区域之间进行经济扩散,产业转移,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等提供的 客观的条件.因为,区域差异的存在意味着区域市场存在需求层次的差异,产业发展水46 平的差异,处于不同阶段的技术和产品在不同区域的&生存&条件和成长空间是不相同 的(张敦富等,2001) . 近年来广东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整体上升也证明了由竞争形 成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总体上是有利于经济效率的全面提高(向常清,2005). 3.2.1.2 区域差异的负面经济效应 区域差异的存在和变化还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诸多的负效应.首先,区域差异的存在 和变化诱导区域经济主体的行为利己化.其次,区域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刺激,强化了 各区域发展经济的短期行为.最为突出的就是各区域在调整产业结构时,不顾区域的具 体情况,只以当前获利能力的高低作为选择与淘汰产业的标准,大搞所谓&短,平,快& 的建设项目,形成一阵阵的建设&热潮& .其结果发展的总体效率,并引发或加固国民经 济的不稳定性.第三,区域差异的存在和变化会导致,助长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方保护 主义行为,表现为区域之间经济的无序竞争,市场分割.不仅削弱了区域之间在经济发 展方面的相互支持力,还会在区域之间造成对立的情绪,削弱甚至破坏区域之间的分工 与合作,阻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张敦富等,2001) . 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基本形成,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矛 盾冲突不但没有随之缓解,而且更加剧烈,特别是这种差距的扩大同失业率上升,最低 收入阶层状况的恶化以及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等交织互动,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严重负面 影响.如果任凭这种状况继续,那么它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一是 区域差异的马太效应(向常清,2005).由于政策环境的影响,致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经 济发展的比较优势相当明显.欠发达地区流失的利益沉淀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 政府,企业,个人的收入和投资,而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仍然处在经济发展之中,其 积聚的功能仍然强烈,很难发挥强大的经济辐射与带动作用.欠发达地区本来资金,人 才等生产要素短缺,有限的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流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资金,人才 等生产要素缺乏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这就必然产生贫困的循环累积效应.二是地区利益 冲突的加剧(向常清,2005).经济发展水平扩大必然引起地区间经济关系紧张,造成 区域间利益冲突,这种区域间利益冲突直接和间接地表现为市场上的相互对抗,如地区 间争夺资源和市场,各地区竞相要求优惠政策,其结果只会影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只会加大省政府宏观调控压力.先进地区极力维持已经形成的利益格局,落后地区为发 展地方经济,必然采取种种保护措施,其结果只会造成地区经济割据状态和画地为牢的47 诸侯割据局面. 3.2.2 区域差异的社会效应 区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和交织在一起的.所以,区域差异的存在和 变化就必然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进而成为社会发展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区 域差异的变化与区域社会发展的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一般而言,区域差异越大, 则区域之间在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方面也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反之,区域差异缩小,相 应地,区域之间的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将随之变小. 3.2.2.1 区域差异的正面社会效应 区域差异通过影响区域之间的要素流动而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区域传递,因而对区域 之间的社会认同与融合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区域差异会引导和增强劳动力,技术, 人口等的区际流动.劳动力,技术,人口在区域之间的流动,必然伴随着价值观念,科 学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交流与学习.这个过程会增进各区域之间 的相互了解与认同,消除社会隔阂,逐步走向社会的融合.同时,在要素流动中,特别 是伴随着资本的流动和劳动力的流动,区域之间经济联系增强,进而也促进了社会联系 的增强(张敦富等,2001) . 3.2.2.2 区域差异的负面社会效应 区域差异的变化,特别是区域差异的扩大,往往会产生许多社会负效应.对此,必 须引起高度重视,防止区域差异扩大诱发或强化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区域差异体现 了一个国家内部各区域之间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分配格局.区域差异的扩大意味着 各区域的利益所得是不相同的,长此以往,就会导致或强化区域之间,地方与中央之间 的离心力.区域差异就有可能由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演化为社会问题,危及社会的稳定, 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特别是,在许多国家,经济欠发达区域往往是少数民族,贫 困人口,或者是某种&非主流&的语言,宗教人群的聚居区,区域差异问题就与民族问 题,宗教问题,社会公正问题,甚至政治问题交织起来.处理不好,就存在导致国家内 部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社会矛盾和政治冲突,乃至军事冲突和国家解体(胡鞍钢等, 1995)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区域差异的扩大对社会发 展的负效应逐渐显现出来.社会为什么对区域差异越来越关注,就是与其社会负效应的 显现有很大关系(吴殿延,2003),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4 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分析48 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对其分析也可以是多层面多视角的,就广 东的具体情况来说,较为突出的原因有以下方面. 4.1 自然地理及区位条件方面 4.1.1 自然地理方面的差异 广东省内的山地和丘陵所占比重较大,山地和丘陵的面积占广东总面积的62.4%, 而山地主要分布于粤北,粤东和粤西,丘陵主要分布于山地周围,只有零星的丘陵散落 于沿海平原和台地之上;平原除一些分散的河谷平原外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地 区.在这种地域结构的影响下,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使全省的经济中心主要分布于珠 江三角洲地区. 4.1.2 区位条件差异 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毗邻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与港澳的经济来往以及港澳 的投资多于其它地区,经济的往来及投资必然会带动经济较为快速的发展,从而使得珠 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其它地区.经过一定时期的积累,在总量上必然会超过其 它地区.而其它地区,特别是广大的山区,交通闭塞,与外界的经济交往很少,需要的 进不来,富余的出不去,使得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崔新生,2006). 其次,海陆位置,对广东省各个地级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显而易见.从&近山贫, 近海富& 和&靠山食山,靠水食水&这两句广东俗语就可以看出海陆位置对广东各地经 济发展影响的重要性.通过查阅广东省地图,按照沿海和内陆的分类方法,可以把广东 省的21个地级市划分为两组,即沿海城市(湛江,茂名,阳江,江门,珠海,中山,广 州,东莞,深圳,惠州,汕头,汕尾,揭阳,潮州),和内陆城市(云浮,肇庆,佛山, 清远,韶关,河源,梅州).运用表1中各市的人均GDP数据,作图21.从图21可以看出, 沿海城市的人均GDP总体上比内陆城市的人均GDP高.49 图21 广东省沿海和内陆各市人均GDP差异4.2 人文社会及经济方面 4.2.1 政策及制度差异 区域经济学的非平衡发展论认为,在市场条件下,区域差异会越来越大,导致强者 愈强,弱者愈弱.在中国,区域差距是渐进式改革的必然结果(刘志霞,2006).张长 生等(2003)指出,受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的先后不同和梯度推移发展战略的影响.在相 对发达地区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其原有的技术经济基础较好,加上又是广东改革开放 较早的地区,各种优惠政策措施的实施首先在这些地区发挥明显的效应,资金,技术及 人才为主体的各种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流入这些地区,为这些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 血液,维持了其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与此形成极大反差的是,广大山区直到1992年邓小 平南巡讲话之后才进入到全面的开放阶段,而梯度推移发展的战略的推行也一定程度上 加大了区域发展的差距. 4.2.2 产业结构差异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合理的产业结构会极大地促进 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广东省相对落后的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虽然经历30多年的改革 开放,产业结构比较趋于合理,但是截至2007年,农业所占的比重依然很大,而第二产 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却相对较小.然而,珠三角已经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50 构,并且逐渐地向信息化过渡.这样,区域间产业结构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区域间的经 济差距(张捷,2002). 4.2.3 外商投资差异 方兴起等(2006)指出,广东省在承接香港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的过程中, 形成了以外商直接投资为动力,以本地生产要素低成本和高投入为基础,高度依赖对外 加工贸易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广东省内,一个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这个地区的经 济增长就一定最快.就地缘经济而言,绝大多数外商都选择在与香港同处于珠江三角洲 的一些市(县)投资办厂,从而使这些市(县)很快由农业地区发展成为广东省内的经 济中心地带.而相对远离香港的广东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由于对外商缺乏吸引力,基本 上仍属于农业地区,从而处于广东省内的经济边缘地带.显然,市场原则和政府的产业 政策对形成这种经济板块结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这样,广东现存的经济增长方式一方面加 速了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广东经济增长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又在经济增 长过程中造成了许多新的经济问题.而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广东省内的区域经济发展极不 平衡. 4.2.4 制度变迁差异 制度指约束人们的行为,将其导入特定的渠道以及实施效果的规则,并通过这些规 则界定人们的选择空间,制约人们的相互关系,从而减少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及交易 费用,保护产权,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赵光华,2006).在改革开放之初,正当 理论界讨论商品经济,市场调节和计划经济如何相结合时,珠三角的商品经济和市场化 改革已经率先开始了.而粤东,粤西及粤北地区的经济体制要比珠三角慢5-10年左右, 并且改革力度及开放程度也比不上珠三角.珠三角比邻港澳,具有区位优势,外贸机会 多,改革开放一开始就起点高(张捷,2002).因而珠三角在制度变迁方面比起广东省 的其他区域具有先机. 4.2.5 基础设施条件差异 粤东,粤西及粤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本投资相对较少,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削弱 了这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能力.粤东,粤西及粤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主要原因 有:(1)这些地区的国家计划投资项目少;(2)地方政府难以从&吃饭财政&中挤出 钱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3)政府及国企缺乏自有资本积累(张捷,2002).基础 设施的不完善大大地拉大了粤东,粤西,粤北与珠三角的经济发展差距.51 4.2.6 思想观念及文化差异 文化有助于人们理解并选择其行为,它影响着社会,经济和政治过程(Paul Claval, 2002).珠三角地区聚集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尤其是移民城市深圳,这些外来人口中, 有很大一部分具有挑战的应战的精神,带来了文化及价值观念的革新(张捷,2002). 例如,商品及竞争观念,使珠三角具有浓厚开放及竞争的现代意识.但是广大的粤东, 粤西及粤北地区,相比于珠三角而言, 交通不便, 对外界的信息接受慢, 观念更新也慢, 对一些新鲜事物亦难于接受. 在居住在粤北地区的居民中,以客家人为主.&客家人&是从西晋至唐宋时期,因 战乱饥荒原因,从黄河流域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各地的中原汉人 (陈义彬,2008).白志武等(2001)认为客家人许多传统文化观念与现代化不相适应, 客家文化中与现代化不相适应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客家人继承了传统的重农思想, 形成了以种田为基础的农耕文化. (2)客家先民举族南迁,聚族而居,形成具有排他性, 封闭性的宗族(家族)制度和观念.这种宗族(家族)观念主要表现为大家庭同居,财 产合一,产权不明晰,家族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也不明确,无自由自主的选择权.这种封 闭的模式,还令人一味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因此,客家人的 宗族(家族)制度和思维方式在经济上形成具有排他性的地方保护主义,与市场经济不 符.(3)客家人素有&重名节,薄功利&的思想.客家人的传统是重本轻末,重农轻商, 出则靠科举.于是有&耕以维生,读以存志&的耕读思想(周利,2000).一直到现在, 封闭,保守,落后的小农思想意识依然存在,表现在经济上则商品意识差,规模经营观 念单薄. 而粤东的居民则以潮汕人为主,陈国庆(1999)在分析潮汕文化心理在潮汕地区经 济发展中的作用时则指出,潮汕人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是,儒家文化是小农经 济生产方式的产物,有其自身的弱点,表现为人们思维方式的保守性,排他性,小富即 安,缺乏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潮汕人相对而言具有较为强烈的排外心理,深层的原因是 潮汕地区历史上地狭人稠,长期的农耕生活造就了当地居民较为浓厚的排外心理,这种 状况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潮汕人的文化心理又决定了潮汕人的制度行为文化.潮汕 地区很多单位的规章制度的建立相对滞后,有不少规章制度虽然设立了,但执行过程中 刚性不足,柔性偏大,这就给违法乱纪者有可乘之机,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潮 汕人重经验,轻理论的传统思维方式,制约了人们从理论上总结,从而形成了长期徘徊52 不前的状况. 4.2.7 教育及技术差异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都有了很高的要求 (郝 群会等,2008).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增长差异不仅反映他们在自 然资本上的差异,也反映了人力资本即知识和技能资源的差别(赵光华,2006).北京 工商大学党委书记王守法等(2006)指出,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4方面的影响: (1)高等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人力资源和技术创新都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 这就意味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2)高校学 生消费是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教育启动消费论的基本观点是通过高校扩招和增加 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拉动大量消费,并相应地增加就业.在无需国家和财政拿出大 笔钱的情况下,可在短期内形成一个巨大的新经济增长点.(3)高等教育是带动区域高 新技术发展的基地.从世界范围来看,选取高校集中的地区建立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大 力发展高科技生产,是许多国家经济腾飞的致胜法宝,如美国的斯坦福科学工业园(硅 谷),波斯顿工业园区,日本的筑波科学城等,其成功的经验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4)高校的基建投资是刺激区域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的设置标 准,如果增加1名学生就需要新增基本建设费3.8万元左右.基础建设本身的特点,决定 了基建过程中原材料的就近便宜采购和建筑工人的就近聘用,而这些无疑都会对周边地 区的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高等院校对经济的影响除了 上述几个方面以外, 还包括高等院校的科技产业对地区经济影响等因素. 以校本部所在地计算,广东省绝大多数的高等院校均集中在广州市.其中4所211工 程院校,6所全国百强大学[参照武书连版全国大学排名(武书连,2008)]全部在广州市. 除广州及湛江两个地级市外, 广东省其他的地级市均没有或只有一所本科层次高等院校. 此外,目前新建的大学城也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等地,落后地区 无一布点,这必将造成广大山区与珠三角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更大差距(杨明,2004). 由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较高的经济待遇,吸引了各地大批各种各样的技 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形成了珠三角特有的技术,人才优势.使得珠三角地区技术创新能 力高于其它地区,这又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 而使得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得到进一步提高. 4.2.8 侨乡优势差异53 珠三角很多地方(尤其是江门五邑地区)均有大量的华侨, 许多具有爱国,爱乡热 情的华侨出于对祖国的热爱与对家乡的热爱, 积极捐资办学校,建医院,修道路或者投 资办厂与经商, 大大地拉动了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据统计(郭蕾,2007),祖籍广东 的海外华侨,华人有3000多万,占全国的70%,遍布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仅港澳 地区就有五百多万,占港澳地区总人数的90%.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到改革开放的 蓬勃发展,经费来源和投资主体主要是华侨.2005年,广东实际利用外资123.64亿美元, 占全国利用外资的20.5%,其中港澳台的投资就占了60%以上.因此,华侨投资在广东 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华侨经济.5 缩小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对策5.1 加快区域产业整合与升级 张长生等(2003)指出,实现广东各区域协调发展,必须以产业的整合为重点.产 业整合应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为基础,以形成竞争优势为中心,促成区域的合理分工与 合作.首先,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的转型与升级过程中,许多传统产业由于日益难以 承受高工资,高地价,高水价,高电价,高运输成本的压力,优势逐渐消失.但传统产 业却在用电,用水,用地,用人等方面与新兴产业展开竞争,成为新兴产业的发展障碍, 若不及时地将这些转移出去,产业结构调整就难以进行.而随着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 投资环境的改善,凭借其较为廉价的用地,用水,用电和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对部分 产业的吸引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因而要顺应产业空间转移的基本规律,促进产业结构的 转移和升级.其次,产业的转移不一定是整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统治下的东北经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