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田和前腹同时发热正常吗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对丹田及其按摩应用之管见
  摘要:本文通过分刺阐述各家流派对“丹田”在人体上占有关居要津的地位。无论在生理、病理、诊断或医疗、保健方面,丹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通过对丹田施以各种手法的按摩,实验观察证明,丹田对健康者的强身保健作用,对亚健康者的调理作用,对一些疾病的治疗作用,是可以肯定的。对不同健康状态下的机体施以不同目的的按摩,如何分别量化其手法的刺激量,值得进一步探讨。 中国论文网 /6/view-1132116.htm  关键词:丹田 按摩 保健 调理 治疗 刺激量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59―02      1 对丹田的基本认识      丹田(又称下丹田),是气功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练功者出现的“动气”从这里出发,通行全身。道家认为,丹田靠近“水”,“水源”充足,是全身经气汇集之处,生命之源泉;又为先天气和后天气转化的枢纽,呼吸之根。同时认为,这个部位是男子藏精之所,女子受胎之地,人的生命有此产生、发育、成长。传说养生理论称丹田为“性命之祖,生气之源”。   中医学所说的“胞中”实际上也是指丹田这个部位。中医学认为,独一身之阳的督脉和任一身之阴的任脉以及既是人体血海又为十二经之海的冲脉,皆起于胞中。所以《内经》称丹田为“十二经之根本”。   中医学还认为,元气是生命活动的源动力,它发源于肾而藏于丹田,借三焦的通路敷布全身,推动着脏腑、经脉及各组织器官的活动。所以,也称丹田为“生气之源”。   古代医家认为,与元气同属阳气,对人体具有防御、温煦功能的卫气,也是由先天经气所化生,故有卫气“其本在肾“卫气根于下焦”,“卫出于下焦”之说。现代学者有人提出“元气可能是机体免疫能力形成的物质基础”的观点。可否认为,元气、卫气同属于丹田,始出一源,后分道运行发挥各自作用。   另外,古医家还认为,丹田是男子精室、女子胞宫之所在,与生殖繁衍有密切关系。   生活在十九世纪的日本著名腹诊学家丹波苣庭认为,“脐下丹田,真气所聚集”,他把丹田作为诊断疾病的一个重要部位,根据其不同的变化反应,判断人体健康状况,疾病的虚实及愈后的转归。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日本针灸学家,择田健指出:“脐下肾问活气是人之生命,有活气生,无则死”。他不仅将丹田用于诊断,还用于疾病的治疗和保健养生。另外,还有日本学者将丹田称为“人体第二心脏”。   综上可以看出,无论是道家还是中医或是日本学者,对丹田都很重视,虽在具体评价上有同有异,但究其理论渊源确可为一脉相承。最终可以汇集到一个焦点,就是各家都认同丹田这个部位在人体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因此可以认为丹田在生理作用、养生保健及对疾病诊断治疗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值得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深入探究。      2 丹田的位置何在      对丹田的具体位置,众说纷纭。有认为在脐下三寸,有认为在脐下二寸,有认为在脐下寸半;还有认为,它深藏于膀胱之后,直肠之前。笔者认为,这些说法并不相矛盾。我们不应将丹田只认定为一个孤立的点,而应将其理解为一个与周围经络气血相互联系的网络中心。一个以其与耻骨相合连线之中点为核心区的团面。其丹田区相当于以劳宫穴正对核心区,整上手掌的覆盖面积。这样,可能更符合丹田的客观形态和气的存在形式。   从下腹部丹田核心区及其周边的任脉、冲脉(肾经)及胃经诸穴的效能和主治范围来看,它们共有的特点是,多以主治虚症为主,多具有培元固本之功,多具备既滋肾阴又壮肾阳之能,多于调节生殖泌尿功能有关。现代实验研究的结果也证明,这些穴位对某些内脏、器官及全身性疾病,确有双向调整作用。这些客观现象的反应,亦可为上述观点提供佐证。      3 丹田按摩的操作      基于上述观点,笔者对丹田的按摩除采用点刺激外,更多的采取面刺激手法。由于丹田居所深在,故多以较重的力度进行操作,以达使元气受到激发、鼓动之目的。在指导学习自我按摩时,亦强调此点。      3.1操作手法。患者仰卧,医者站立其右。   3.1.1掌揉法:医者右手掌贴于丹田区(劳宫穴正对合心区),徐徐沉下;同时,左手掌放于右手背,以助其压力。后做顺时针方向缓缓揉动。力度逐步增大,幅度逐步向周围扩展。频率于心率基本同步,每分钟70~90次左右,时间5~15分钟。如单独采用本法时间可达20分钟,着与其他手法联合应用,则可缩短,但不少于5分钟。   3.1.2拳滚法:医者右手四指握拳,拇指面贴于食指桡侧,拳心向下,沉于丹田区。左手如上式助力。做旋转滚动约5分钟。频率稍快,每分钟约100~120次左右。此法多用于掌揉法施术后。   3.1.3拳扣法:医者右手轻握拳,用小鱼际足侧扣击丹田区,约百余次。多用于1、2法完成后。   上述各法综合应用的目的是,以动态的形式,恤补元气,并激发和推动其运行。掌揉法在医疗和保健中都作为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法;而拳滚、拳扣法,则多用于保健。      3.2自我按摩。医生可指导病人参照上法进行自我按摩。但由于自我按摩往往力度、深度不足,所以可告其如下方法补其不足:左拇指端轻点于脐部,食、中、无名指并拢;右拇指贴于左中指背余四指敷于耻骨部。左食、中、无名指于右拇指呈三角形鼎立于丹田合心区,做顺时针深揉法,5―10分钟。      4 丹田按摩的适应范围      作为按摩工作者,如何将丹田理论应用于保健及医疗实践中,是笔者多年来经常思考和探索的一个课题。通过对一些不同健康状态的各体进行实验观察,体会到:丹田按摩对健康者的强身保健作用,对亚健康者的调理作用,对一些疾病(特别是亏虚性疾病)的治疗作用,是可以肯定的。为验证其所具有的独特效能,通常采用独取丹田,而不取或少取其他穴位、部位的方法进行观察。所观察对向,多是因患骨伤科疾病前来就诊者。有些在治疗主病时,兼做丹田,有些则指导其回家后自我按摩。      4.1强体健身作用。笔者先后对7例40―50岁健康状态男性进行实验观察。他们平素体力、精力良好,但都具有性生活后次日感到疲乏、倦怠,精神萎靡动则汗出现象。   实验方法:要求每个人在性生活后或晨起前实施丹田自我按摩5―10分钟。   反应:7例均感到次日上述现象明显减轻,特别是动则汗出现象,基本消失。但如果有意识的选择一次,性生活后不做丹田按摩,上述现象又会重新出现。说明,丹田按摩对精、气、神亏耗后确可起到补益作用。      4.2对亚健康的调理作用。笔者对4例处于亚健康状态者进行观察。他们分别为41、47、50、55岁从事脑力工作的男性。按摩前,均具有自感经常疲乏无力,少气懒言,头目不爽,喜卧,睡眠质量较差,精神不振等症状。最长者3年左右,最短7个月。但各种检验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符合中医“气虚症”的表现。   每日独取丹田15―20分钟,按摩结束时以小腹部有发热感为度。一周后,4例均感到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按摩前
最明显的不同,他们都自觉疲乏感大大减轻,精神状态显著改善,普遍反应“比按摩前有了精神”。   笔者还分别对2位平素易患感冒的56、61岁女性进行观察。她们共同具备体质虚弱、畏寒,自汗,得热或活动时汗出更甚,常感疲乏、倦怠,喉中时有痰声但痰量少而清晰;每遇风寒或气候变化易患感冒。符合中医“肺卫两虚症”的表现。   从9月初开始,每日15分钟丹田按摩。一周后,她们最明显的感觉自汗现象基本消失。共按摩1月而止。年终电话追访:2例均感畏寒现象仍存在,但感冒次数与往年同比,大大减少。其中61岁女性告知每年入冬后至元旦前必感冒z一3次;而本年同时间段虽气候多变,却仅有一次轻度伤风症状出现,未药而愈。      4.3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实践证明,丹田按摩用于治疗,多对虚症、寒症效果较好。   笔者对2例肾气不固行夜间多尿者进行了观察,他们分别为63岁男性和61岁女性。每晚睡至晨起的6―7个小时内小便5―6次。病程都在一年以上。经每日丹田深揉按15―20分钟,掌揉入?5分钟。3次后夜尿次数减少,1周后,减至每晚2―3次。按摩3周停疗。2月后追访,情况基本稳定。只在气温下降时,偶有夜尿4―5次。   一位肾气不固行尿频患者。男性,65岁。患尿频3年余。白天平均每小时一次,特别是上午间隔时间更短;夜间6―7次。患者精神十分痛苦,甚至不敢外出活动。每日深揉丹田25分钟,拨揉1―3腰椎棘突两侧5分钟。治疗5次,自述尿频次数明显减少,治疗8次,白天减至2小时左右一次,夜间3―4次。共按摩17次。1月后电话追访:基本保持治疗后状态。   某女性,47岁,平素健康状态良好,月经周期多年来保持在23―25天范围,近4月来,每个周期缩短至15天,且量少,色红,质稀,精神倦怠,心悸,睡眠质量差。属中医“气虚型”月经先期。每日丹田按摩20分钟,揉按八髂部5分钟。共治疗15次,月经恢复到23天1周期,连续6个周期保持正常。   笔者还对其他内科杂症进行过丹田按摩的观察。体会到,无论阳虚、气虚或阴虚、血虚症,都有一定疗效;而见效最快、最显著的是,阳虚、气虚或阴虚症中兼有的自汗或盗汗现象都能在3―5日甚至2―3日内大减或基本消失。说明丹田的敛汗作用是可以肯定的。   在实验中还体会到,丹田按摩无论是用于治疗或保健,都并非多多益善。所以,适当掌握刺激量――操作时间、力度,是必要的。保健刺激量与治疗量也不能简单的等同。一般说,与治疗量相比,保健量以减半形式。例如,前所述气虚型月经先期病例,经治疗保持了6个正常周期之后,本人提出,为巩固疗效并推迟更年期到来,希望再做一段丹田按摩。采用治疗量连续按摩20天后,月经两月未出潮,但各种妇科检查,检验指标均在正常范围。经注射黄体酮,周后来潮。之后,连续7个周期保持正常。   分析其停经原因,是否可认为乃由于在健康状态下采用治疗量,而过于溺补,导致了气机阻滞。   以上为笔者对丹田的基本认识及在按摩实践中一些初浅的体会。写出点滴愿与同道交流,敬请指正。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锻炼“真气”让男人越来越强大
真气可不是小说中虚构的东西,人体内的确有真气存在,而气功也是真实的。这可是中医几千年研究出来的好东西,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壮阳呢!所以,有需求的男性朋友,可以尝试锻炼真气,这样可以让自己越来越强大哦!推荐几个使用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一法:呼气注意心窝部方法:取站、坐、卧式,口唇微闭,舌舐上腭,双目微闭,排除杂念。先注意观鼻尖片刻,随即闭目内视心窝部,用耳朵细听自己的呼气,使其别发粗声,在呼气的同时意念随呼气趋向心窝部。久久行之,真气即在心窝部集中起来。如果仍然夹念纷扰,可用"数息法"。即呼气默数一,再呼气默数二,这样一直数到十数,再从一反复操作,直到杂念不再兴起,即可放弃数息法。入静后,呼气时真气要入丹田,不要在呼声上打扰。 时间:每天早中晚各1次,共3次,每次20分钟,一般认真操作,10天即可完成第一步的功候。反应:练功到3~5天即感到心窝部沉重;5~10天,每次呼气时都感到有一股热流注入心窝部,这是真气集中的表现。效果:开始几天由于不习惯,会感到头晕,腰背酸痛,呼吸不自然,这是自然现象,不要有顾虑,只要坚持锻炼就会变得自然。 第二法:意息相随丹田趋方法:当第一步功夫练到每一呼气,即感心窝发热后,就可以意息相随,呼气时应延伸下沉的过程,慢慢地一步步自然向小腹(丹田)推进。不可操之过急,如果用力过大可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时间:依法每日3次,每次25~35分钟,10天就可气沉丹田。反应:每次呼声都感到一股热流送入丹田,小腹有时作响,肠蠕动增强,矢气现象增多。这是真气运到小腹,肠功能发生改变,驱逐邪气的表现。效果:由于真气已通过胃区,脾胃功能已有改善,真气沉入丹田后,周围脏器(如大小肠,膀胱,肾等)都逐步发生生理上的改变,一般都感到食欲增进,大小便异常有改善等。 第三法:调息凝神守丹田方法:当第二步功到丹田有了明显的感觉时,就可以把呼吸有意无意地止于丹田。不要再过分注意呼气往下送,以免发热太过,耗伤阴液。可任呼吸自然,只将意念守在丹田部位。时间:每日3次,每次增至半小时以上。这一段是在丹田培养实力阶段,所需时间较长,40天左右可感到小腹充实有力。反应:基于第二步气沉丹田,小腹发热明显,十数日后小腹内形成气流,随着功夫的加深,气流也越来越大,小腹力量充实。待力量蓄足后,即可向下游动,此刻练功者有时会感到阴部作痒,会阴跳动,腰部发热等,以上感觉出现的迟早可因人而异。效果:由于任脉通畅,心肾相交,中气旺盛,因此心神安泰,睡眠安静。通过练功不断地给肠胃增加热能,脾胃消化能力增强,体重增加,精神充沛,元气充足,肾功能增强,对阳痿有一定疗效,对女子月经不调也有一定疗效。 第四法:通督勿忘复勿助方法:意守丹田40天后,真气充实到一定程度,有了足够的力量时,即沿脊柱上行,上行时,意识应伴随着真气(勿忘),如果真气到某处停下来,也不要用意识向上导引(勿助)。这种上行速度的快慢是由丹田之力来决定的。若实力尚不足,它就会停下来不动。待丹田力量充实后,自然继续上行。若急于通关,努力导引,会和丹田力量脱节,这是非常有害的。因此必须任其自然,真气的活动情况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上行到玉枕关通不过,内视头项就可以通过了。时间:每天可酌情增加坐功次数,每次时间也应延长到40分钟或一小时左右。至于通关时间则因人而异,有的人刹那间就通过了,这样通过力量很猛,震动也很大。有人须经数小时或数天才能通过。大多数是在一周左右。反应:在第三步的基础上练功者自觉丹田充实,小腹饱满,会阴跳动,后腰发热,命门处真气活跃(即"肾间动气")有一股力量沿脊柱上行。在督脉未通之前,背部常有向上拨的感觉,头部则有箍紧之感,这是通督前必有的现象。有些人遇到此种情况,常产生惧怕心理,不敢再练,前功尽弃,殊为可惜。这一阶段必须坚持练功,一旦督脉通过后自然轻松愉快,通督是一个飞跃,故称为"积气冲天"。效果:督脉通畅后,一呼真气入丹田,一吸真气入脑海,一呼一吸形成任督循环。这时才能体会到"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的真谛。精气不断地补益脑髓,大脑皮层的功能增强。凡肾精亏损引起的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酸腿软等症状都会逐步消失。 第五法:元神蓄力育生机方法:一般仍意守丹田。通督以后,各个经脉都相继开通。如头项百会穴处出现的活动力量,可意守头项。灵活掌握,所谓"有欲观窍,无欲观妙"也就是练功不同阶段的处理方法。时间:每日3次,每次1小时以上,时间越长效果越好。需要一个月左右时间,各种触动现象才能逐渐消失,只余下丹田与上丹田之力显得更加集中旺盛。反应:在通督脉的前后数十天内,全身常似有流窜动、皮肤发痒似虫爬等感觉,这都是经络通畅,真气旺盛的表现。遇到这种情况,既不要刻意追求,也不要惊慌失措,安心坐下就会自然平复。坐到极静时,以上现象消失,鼻息微微,若存若无,内部真气则更加集中旺盛。效果:真气越充足,补偿和增强身体的代谢机能就越充分,因而使人活力旺盛,抗病免疫力增强,大大减少和排除致病因素,治愈痼疾,坚持锻炼就可以身心健康,益寿延年。以上五步功夫是循序渐进的,在整个真气运行过程中,身体会有三种不同变化。第一、二、三步是调整呼吸推动真气。体内真气集中于丹田,这个阶段古称为"练精化气",这是第一阶段;第四步运用丹田积蓄的真气,冲通督脉,直达脑海,这一段叫做"练气化神",这是第二阶段;第五步以后,功夫更加纯熟,由于经络畅通无阻,真气在而运行自如,此为高级阶段,称"练神还虚",掌握真气运行的五步、三阶段,才能收效显着。
吻是性爱中不可少的一部分,炙热的唇可以撩起身体最深层的渴望。尤其是对女性来说,亲吻下面5个部位,更能激起她的欲望。
性爱是夫妻感情的润滑剂,也是夫妻生活必不可少...
性爱的方法有千百种,而每个男人都渴望的一种,...
很多男人在做爱的时候都会要求和女朋友乳交,乳...啊哦~您访问的帖子因年代久远走丢啦
看看神通广大的胡同大妈能不能找回吧(>▽&)
编辑短信:找回帖子 发送到
& 西祠胡同 版权所有  一、气沉丹田与腹式呼吸
常见的呼吸方式主要有两种: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胸式呼吸以肋骨和胸骨活动为主,吸气时胸廓前后、左右径增大。因此,胸腔也增大,但腹部仍保持平坦。腹式呼吸以膈肌运动为主,吸气时胸廓的上下径增大,此时横膈肌下降,腹肌隆起,腹压增加。腹式呼吸又有顺式和逆式的区别。逆腹式呼吸吸气时腹肌内缩,呼气时腹肌放松外凸。逆腹式呼吸常见于太极拳演练之中,传统气功则大都采用顺腹式呼吸。
气沉丹田,最早见于清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但文中仅提此一句,未作详解。近人杨澄甫(杨式太极拳宗师)在《太极拳说十要》中提到“含胸拔背”时,曾作这样解释:“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是针对人们练拳时气容易上提,从而产生憋气和上重下轻、重心不稳的毛病而提出来的。因为让胸部肌肉放松,腹肌收缩,可以降低腹压并使丹田向上合抱,这样便有利于外气贯入丹田,并发挥下守重心和引动形体的作用。清人苌乃周的《苌氏武技书》中有一篇《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曾说到“聚气”。文云:“神以气会,精以神聚,欲求精聚神会,非聚气不能也。聚之之法,惟将谷道一撮,玉茎一收,使在下之气尽提于上,而不下走;采天地之气,尽力一吸,使在上之气,尽归于下,而不上散,下上凝合,团聚中宫,则气聚而精凝,精凝而神会,自然由内达外,无处不坚硬矣。”这个“聚气”,是指逆腹式呼吸在吸气时结合提肛,使清气沉入丹田。
传统气功所说的气沉丹田与上述武家不同。传统气功为了实现凝神气穴,意守丹田,常在腹式呼吸的基础上,通过以意领气,不断引导外气进入丹田。它所采取的是顺腹式呼吸,而不像武家那样采取逆腹式呼吸。它可以顺着吸气,让意念引气沉入丹田;也可以顺着呼气,让意念引气沉入丹田。丹功中称此为“神息相依”“气气归根”。《道乡集》说:“神不依息必外弛,息不依神难自伏,是以神依息而定,息依神而安,互相依附,始归大定。”当代气功名家李少波创编的“真气运行法”广受好评,其五步功法的第二步“意息相随丹田趋”,作者特指出这一步即气沉丹田。沉的方法是“意息相随”。“真气运行法”是让意念跟随呼气不断沉入丹田。
其实,人的呼吸从鼻腔吸进空气之后,便通过气管进入肺泡,气体根本不可能进入腹部的丹田;呼气时是将气体排出体外,更不可能进入丹田。所谓气沉丹田,纯是主观上的一种感觉运演。传统气功作功时,通过意念将诸多呼吸动觉整合成一道从咽喉沿任脉路线至丹田的呼吸动觉移动线,意念就是跟着这道移动线进入丹田。这样,便会产生气沉丹田的感觉。比如吸气时的气沉丹田,便是以膈肌下降和腹肌外凸的动觉为主,组成一道呼吸动觉移动线;而呼气时的气沉丹田,则是以鼻腔向外向下排气的动觉为主,并将这种动觉迁移至咽喉处,再配合腹肌内凹的动觉,以此组成一道呼吸动觉移动线。这种动觉整合,只要想一想,便会自动完成。气沉丹田,可以建立起意念、气息和任脉经线的条件联系,可以激发任脉经线的真气,可以强化呼吸运动产生的震动波和内压力对丹田的激惹,从而激发丹田的气机。根据以上所述,可见气沉丹田是传统气功对腹式呼吸的一种巧妙运用。
  二、丹田呼吸与腹式呼吸
传统气功在神息相依、气沉丹田之后,丹田部位会出现热感,出现内气跃动。这说明功夫已有一定积累,意念、气息和任脉经线的条件关系已经建立,此时便要将呼吸的注意点从鼻端和任脉经线转到腹部的丹田部位,觉得就是丹田在吸气、呼气。此即古人说的“出从脐出,入从脐灭”(《摄生三要》)。这就叫丹田呼吸,丹经又称“气穴呼吸”。《道乡集》说:“只有后天气息息归根,进行气穴呼吸,才能引发先天祖气。”这一阶段重在意守丹田,凝神气穴。李少波的“真气运行法”称此阶段为“凝神守丹田”。如果说前一阶段主要是建立起意念、气息和任脉经线的条件关系,那么这一阶段则主要是建立起意念、气息和丹田的条件关系。此时意念不是跟随气息从鼻腔经任脉经线落入丹田,而是直接守住丹田,呼吸之气也觉得不是经任脉经线进出,而是直接从丹田进出。意念、气息和丹田已经凝抱一起。这样,便能对丹田进行更有效的激惹,从而促使真气的萌发和集聚。清代气功名家黄元吉说得好:“欲收先天元气蕴于中宫,生生不已,化化无穷,离不得一出一入之呼吸,息息归根,神气两相融结,和合不解,然后后天气足,先天之气生始有自也。”
所谓丹田呼吸,即“出从脐出,入从脐灭”,这也是经过呼吸动觉整合之后的一种主观感受。因为此时主体将注意力集中于吸气时的腹肌外凸和呼气时的腹肌内凹上,并以此两种动觉为主,整合成一种“丹田呼吸”的动觉移动模式。而吸气时膈肌下降的动觉,呼气时膈肌上升复原的动觉,以及其它呼吸动觉,均被分别整合到这个动觉移动模式之中,于是便产生了“丹田呼吸”的感觉。
丹田呼吸持续一段时间后,丹田部位会感到明显的发热以及内气跃动,这时便要尽量减弱意守的心理强度,并让呼吸运动变得更加柔长细缓,达到古人说的“吐唯细细,纳唯绵绵”。同时,还要让意念和气息凝抱一起,达到神气合一,神气相住。而且还要和功中出现的内气团凝结一起,好像是丹田在呼吸,又像是内气在跃动。这种状态古人称之为胎息。丹田呼吸是腹式呼吸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而胎息则是丹田呼吸弱化的一种表现。
 三、传统气功对腹式呼吸的巧妙运用
传统气功对腹式呼吸有巧妙的运用。因为呼吸是介于随意和不随意之间的一种骨骼肌运动,而气功的调息则属于随意性的骨骼肌运动,所以气功可以对呼吸的运作方式进行种种改变,从而更好地发挥吐纳运动在功中的动力作用。这种改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改变呼吸的自然节律。如让呼吸的频率变慢,常人每分钟呼吸为16~20次,气功要求呼吸做到柔缓,练功有素的人,每分钟可减至5~6次,乃至2~3次;如改变吸与呼的时限比例,可以吸长呼短,也可以吸短呼长;如改变呼吸的结构,可以吸—停—呼,也可以吸—呼—停等。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意念运作,将诸多动觉进行整合,从而建构起多种不同的动觉移动模式。下文拟对后一种情况稍加阐述。
呼吸动觉,从心理学角度上说属于机体觉。机体觉是由有机体内部所进行的各种生理过程引起的。人体在消化、呼吸及泌尿生殖器官中都有内感受器,内感受器比较高级的中枢在下丘脑,并在大脑皮层有代表区,因此皮层能控制有机体的一切内部过程。机体觉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是具有不确定性,缺乏准确的定位,所以有人曾称之为“黑暗感觉”;其二是在通常情况下,内感受器的信号被外感受器的工作掩蔽。因此,常常不能意识到。但是气功修习进入虚静境界,因为排除了外部世界的干扰,并且将意识引导到机体内部,所以不但能感受到呼吸动觉,还可以将诸多动觉进行整合,根据功法需要,建构起各种不同的呼吸动型。
传统气功在腹式呼吸的基础上经过动觉整合建构起来的呼吸动型,大约有下述三类:
一是直线型的呼吸动觉移动模式。其特点是将诸多呼吸动觉整合成一道沿任脉(或督脉)经线移动的动觉移动线,主体便顺着这道移动线作功。因为功法不同,其呼吸动觉的整合方式也不一样。有这么几种情况:①呼升吸降法的动觉整合。这是以膈肌升降产生的动觉为主整合成的动觉移动模式。呼气时意念随膈肌复位上升的动觉而上达颅顶,吸气时意念随膈肌下降而达丹田或会阴。古人说的“呼接天根,吸接地脉”便属这种情况。②吸升呼降法的动觉整合。这是以鼻翼肌作功产生的动觉和肋间外肌作功产生的动觉为主整合成的动觉移动模式。吸气时将鼻翼肌收缩向内向上吸气产生的动觉,迁移至丹田或会阴处,再配合肋间外肌收缩时肋骨向上移动的动觉,整合成一道自丹田或会阴而上达颅顶的动觉移动线。意念便随着这道动觉移动线作功。呼气时则相反,将鼻翼肌作功向外向下排气的动觉,迁移至颅顶,再配合肋间外肌放松时肋骨向下复位的动觉,整合成一道自颅顶而下达丹田或会阴的动觉移动线。意念便随着这道动觉移动线作功。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里介绍的一种小周天功,吸气时“以意默运真气,转过尾闾,循夹脊而上贯脑部”,呼气时“以意运此气下归丹田”,便属此种情况。③吸降呼降法的动觉整合。吸时同上述第一种吸法一样,呼时同第二种呼法一样。此种动觉整合可强化“降气”的作用。比如丹功中的“气沉丹田”便常取“吸降呼降”的动觉移动模式。
二是弥散型的动觉移动模式。它的特点是将诸多呼吸动觉整合后予以泛化,组成一种向全身弥散的动觉移动模式。它有两种表现形态:一是自上而下的弥散。随着吸气和呼气,觉得气息正源源不断地向胸腹腔乃至双下肢弥散、充盈。像传统气功“京黑先生行气法”,就是运用弥散式的动觉移动模式。其法说,呼吸时“觉气如云行体中,经营周身,濡润形体,浇灌皮肤,五脏六腑皆悉充满”。二是自外而内和自内而外的弥散。吸气时觉得气息正从全身所有毛细孔进入体内,并向胸腹腔所有组织器官弥散;呼气时又觉得气息正从胸腹腔所有组织器官的深处向胸腹腔弥散,并通过全身所有毛细孔向体外散发。朱熹《调息箴》说的“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翕,如百虫蛰”,说的就是这种弥散式的动觉移动模式。
三是窍位型的动觉移动模式。其特点是以呼吸时腹肌伸缩产生的动觉为主,并将鼻翼肌作功的动觉迁移至腹脐部位,组成一种“出从脐出,入从脐灭”,在固定窍位作功的动觉移动模式。上述的丹田呼吸和胎息,正是这样一种动觉移动模式。这种模式能持续地对丹田部位进行柔和的激惹,从而有利于丹田气机的萌发。
综上所述,气沉丹田、丹田呼吸和腹式呼吸,显然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充分理解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和各自的独特内涵,对修习气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span class="tipso_style" id="tip-p" data-tipso='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胸腹式呼吸法训练技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