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家庭电路作图题中考我作图时写角度由于倒过来画的所以角度写偏了,老师能不能够看得见?

(10人评价)
1893人阅读
评价文档:
相关文档推荐
初中物理审核员
考点扫描精讲练
●第一讲 机械运动
●第十一讲 简单机械
●第二讲 声现象
●第十二讲 功 功率 机械效率
●第十三讲 机械能及其转化
●第三讲 物态变化
●第十四讲 内能与热机
●第四讲 光现象
●第十五讲 电流和电路
●第五讲 透镜及其应用
●第十六讲 欧姆定律
●第六讲 从粒子到宇宙
●第十七讲 电功率
●第七讲 质量与密度
●第十八讲 生活用电
●第八讲 力 运动与力
●第十九讲 电与磁
信息的传递
●第九讲 压 强
●第二十讲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十讲 浮 力
热点专题集中突破
●专题一 声、光、热知识
●专题二 力学知识
●专题三 电学知识
●专题四 热学知识
●专题五 估测题
●专题六 图片信息题
第一讲 机械运动
※重点摘要※
★常考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常考点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常考点三:运动快慢的描述
第一讲 机械运动
★ 常考点一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单位
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
,常用的国际单位及其符号
是:千米(km)、分米(
)、厘米(cm)、毫米(
、微米 mm (um)、纳米(
2.单位换算:1 m=103 mm=
um=109 nm.
[帮你归纳]1.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7 m.2.手掌的宽度
约为1 dm.3.指甲的宽度约为1 cm.4.新铅笔的长度约为
17 cm、铅笔芯的直径约为2 mm.5.课桌的高度约为80
cm.6.八年级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 cm、宽度约为18
cm、纸张的厚度约为0.1 mm.7.成年人走两步的距离大
约是1.5 m.8.教室每层楼高约为3 m.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
2.使用刻度尺的规则
(1)看: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
(2)放: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尽量靠近被测物
体,不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3)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
,在精确测量
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记:测量值由数字和
组成,最末一位是
值,包括估读值在内的测量值称为有效数字.
[帮你归纳]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 1.累积
法:用累积法测微小长度,如细铜丝直经、纸张厚
度.2.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板组合,可测出圆形或
球体的直径.3.化曲为直法:用化曲为直法测量地图
上的铁路长度、圆的周长.4.滚动法:用滚动法可以
测量操场的跑道长度.
[易错警示]①不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度
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对齐物体时,切莫忘记实
际长度为最后读数减去这一整数刻度值.②刻度尺
较厚时,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
三、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国际主单位是
2.单位换算:1 h=
3.测量工具
(1)常用:机械表、电子表、
(2)实验室和操场常用停表测
(3)停表的读数
停表通常有大、小两个表盘,大表盘的时间单位为秒(s)
,小表盘的时间单位为分(min).不同规格的停表指针运动一
周所表示的时间不同,由图知大表盘1整圈是30 s,每大格等
分为10小格,所以每小格是0.1 s,小表盘1整圈是15 min,每
大格是1min,每大格等分为2小格,所以每小格是0.5 min。
由图观察发现:当分针在前0.5分内时,秒针在0~30秒内读数
;当分针在后0.5分内时,秒针在30~60秒内读数。因此图中
秒表读数应为4分
[帮你归纳] 1.石家庄日出至日落时间约8 h.2.橡皮从课
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0.4 s.3.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用
时约50 s.4.普通中学生跑完1000 m 用时3~4 min.5.成年
人1 min脉搏跳动约70次.
[易错警示]时间的国际主单位是秒而不是小时;光年是长
度单位而不是时间单位,它是指光传播一年所通过的距离.
四、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易错警示]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是针对由于测量的
人导致的误差而言,且最后结果保留的有效数字的位数与测
量过程量应保持一致.
★常考点二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
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或静止时,必须选择另一个
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
(1)参照物是事先假定静止(不动)的物体.
(2)参照物的选择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任意性原则;二是方
便性原则.为了研究问题方便,物理学中一般选择地球、地面
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易错警示]①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但不能选研究的物体本
身当作参照物,因为这一选择的结果是这一物体永远是静止
的.②我们平常说地球公转,所选的参照物是太阳,而地球
自转所选的参照物是地轴.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的,一切物体都在
,运动无处
不在,无时不有,静止是相对的.
(2)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就
看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否发生
的变化.如果位
置变化了,则该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变化,则该物体
[易错警示]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它的
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
的相对性.离开参照物谈运动和静止是没有意义的.
★常考点三 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时间比路程.在运动
相同的情况
下,比较物体运动的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快.
(2)相同路程比时间.在运动
相同的情况
下,比较物体的运动时间,时间短的运动快.
(3)速度是描述物体
的物理量,是运
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
(1)速度的大小等于物体在
内通过的路程.
也就是运动路程和运动时间的比值.
(2)速度的公式
(3)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
,读作米每秒
,符号为m/s.
(4)速度的大小等于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这并不意味着速度
的大小取决于路程和时间的长短.速度的大小往往取决于运
动物体自身的性质.
[帮你归纳] 1.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 m/s.2.15 ℃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3.自行车的速度为
3.匀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
的运动,叫
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甲所示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时间的
图像.如图乙所示为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图像.
(2)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时
,其速度的大小常常是变化的,即在相
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不相等
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3)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常用平均速度
地描述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表示的是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
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程度.
[易错警示]①平均速度公式
.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明
确是计算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且要注意运动路
程和运动时间应一一对应.②平均速度不能理解为速度的平均
值,如果认为平均速度
,那就大错特错了,必
须根据具体的运动路程和对应的运动时间,运用速度公式进行
看图回答:
1、此时汽车的速
度是多少?
2、汽车的行驶总
里程是多少?
3、此次汽车的行
驶里程是多少?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例1 如图甲所示,木块的长度为
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337.5
解析:这把刻度尺零刻度已经磨损,它把刻度线1当作0,
则物体右边所对的3.50要减去当成0刻度线的1 cm即2.50
cm.秒表读数时先看小圈,它每一大格表示1分钟,大圈每
一大格表示1秒,每一小格表示0.1秒,从小圈可以看出分
针超过5分钟且在后0.5分内,而没有到达6分钟,则应该读
成5分37.5秒,即为337.5 s.
【方法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白刻度尺的读数规则
和秒表大、小表盘的意义.第一问有两个地方容易出错:
一是起始刻度不是0刻度,被测物体的长度应该为两端所对
的刻度值之差;二是在进行精确测量时,一定要估读到分
度值的下一位.第二问在读秒表的示数时,首先要清楚小
表盘表示分,大表盘表示秒.接着要知道大表盘和小表盘
的分度值,然后看指针在什么位置,从而得出示数.
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014嘉兴,5]甲、乙两车并排停着,当甲车司机
看着乙车时,忽然感觉自己的车正在缓慢运动,但当他看
到地面时,却发现自己的车并没动,对此下列判断正确的
A.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是运动的
B.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是静止的
D.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运动的
解析:甲、乙两车并排停着,当甲车司机看着乙车时
,以甲车为参照物时,乙车是运动的,以地面为参照物时
,甲车是静止的,乙车是运动的,故ABC错误,D正确,故
D.【方法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
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
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
速度的相关计算
[2014株洲,19]两辆汽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时出发
,其位置x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甲车的速
时,甲、乙两车相距450
解析:由图得出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在
,甲车行驶的路程
由图得出行驶20 s时甲车追上乙车,再经过30 s,甲车行驶
,乙车行驶了
两车相距Δs=900 m-450 m=450 m.
【方法点拨】会识图、能从x-t图像得出相关信息是解本题
的关键.由题知,两辆汽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辆车同时、
同向、异地出发,出发时相距300 m;由图得出甲车在某一时
间内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甲车的速度.由图得出甲车追上
乙车的时间(20 s),再行驶30 s两车行驶的路程,求出两车距
学生随堂巩固
1.下列估测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课桌高度约为80 cm
B.考场内的气温约为50 ℃
C.一份理化试卷的质量约为80 g
D.初中生跑50 m所需时间约为3 s
2.[教材拓展题]如图所示,是人们乘坐扶梯时的情景.以下
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可以认为人们是静止的(
C.墙壁上的画
3.[教材拓展题]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
4.[教材拓展题]如图所示,是运动员四百米赛跑时的情景,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以地面为参照物,运动员是静止的
B.运动员跑得越快,到达终点所用的
C.以其中一名运动员为参照物,其他
运动员是静止的
D.裁判员是利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
法比较运动员运动快慢的
5.[教材拓展题](1)如图,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此刻
度尺的分度值 1
,铅笔的长度是 3.
(2)秒表读数为 156
6.[教材拓展题]小红在跑200 m比赛时,前100 m
用时12 s,后100 m用时14 s.小红前、后100 m及全
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1)前100 m的平均速度
(2)后100 m的平均速度
(3)百米全程用时
则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
实验强化过关
实验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命题角度:
1.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斜面及小车).
2.停表及刻度尺的读数.
3.实验原理(v=s/t).
4.速度公式的应用.
5.实验方法(间接测量).
[2015原创]为了“探究小车沿斜
面下滑时速度的变化”,给你提
供了如图所示的装置.
(1)要完成该探究实验,需用的
测量工具有
(2)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3)若图中停表的每格为1 s,那么实验中小车通过前半
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0.1
m/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
(4)小车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是
速度越来越快
解析:(1)需用的测量工具有测量路程的工具刻度尺、测
量小车运动时间的停表.(2)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图可知,s1=60 cm=0.6 m,s2=30 cm=0.3 m,t=5 s,
t1=3 s;小车通过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4)比较v1、v
可知,小车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
第二讲 声现象
※重点摘要※
★常考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常考点二:声音的特性
★常考点三:声的利用
第二讲 声现象
★ 常考点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一切发声物
停止,发声也停止,但传声未停止。
[易错警示]“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并不意味着“振动停止
,声音就停止
”.因为振动停止时,只是物体不再发声,
而已经发出的声音仍在介质中会继续向前传播.俗语“余
音绕梁”“余音未止”的物理内涵,都是物体的振动停止后,
声音仍在空气中传播.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将这种能
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
不能传声.声音在介质中是
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3.声速: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一般来说,声
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
,液体次之,气体最
外,声速还跟
有关,在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
[帮你归纳]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效果不同.通常
固体的传声效果最好,液体和气体的传声效果次之.原因
是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比较集中,在液体和气体中比较分
散.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声音的振动频率无关,只取决于传
4.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较大障碍物时会
回来而形成回声.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
声的时间间隔为
以上,低于
回声可以使原声加强.利用回声测量距离、测量
海的深度.
★ 常考点二 声音特性
1.音调:声音的 高低
叫音调.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
频率有关,声源的振动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 高
[帮你归纳]1.吉他、小提琴等弦乐器,演奏出的声音
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其音调和弦的松紧、粗细、长
短有关,弦越紧、越细、越短,其音调也就越高.
2.笛子等管乐器,演奏出的声音是由管中空气柱的振
动产生的,其音调和空气柱的长短有关,空气柱越短,
音调越高.
2.响度:(1)声音的
叫响度.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
幅有关,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
(2)声音的响度还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声源越远,声
音越分散,声能损失越多,声音的响度也就越
用喇叭喊话、医生用听诊器诊病都是通过减小声音的分散来
提高听到声音的响度的.
3.音色:声音的音色是由发声体的
定的.不同的发声体,即使所发出声音的响度和音调相同
,其音色也不相同.人们常说“听其声知其人”就是根据音
色的不同来判断是谁在说话的.
[易错警示]①音调变高不一定响度变大,响度大
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②音色只与发声体本身有关,
不受音调、响度的影响.
★ 常考点三 声的利用
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声源振动的频率范围通常在
Hz之间.如果声源的振动频率低于20
Hz或高于20000 Hz,也能产生声音,但这种声音人
耳听不见.
2.超声波和次声波比较
★ 常考点四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乐音和噪声的区别
2.噪声的控制
处控制噪声.主要是通过改变、减少或停止物
体的振动,来减弱噪声.比如,中、高考期间,靠近生活区
的建筑工地,晚间必须停止施工,就是从声源处控制噪声.
传播过程中
控制噪声.比如城市道路两旁的透明板
墙,是通过改变声音的传播方向,来避免噪声对周围环境的
减弱噪声.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佩戴有耳罩
的头盔,有人燃放鞭炮时用双手堵住耳朵,都是设法在人耳
处减弱噪声.
[易错警示]声波不同于电磁波.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不
能在真空中传播,而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
中传播.其共同点都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014菏泽,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在真空中也可以传播声音
C.振动的物体一定会发出声音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解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
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故A错误;声音不能
在真空中进行传播,故B错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但是在真空中,振动的物体也不一定会发出声音,故C错误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
,故D正确,故选D.
【方法点拨】做此题的关键是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声音传
播的条件搞清楚.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
播是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的.
声音的特性
[2014南京,2]如图所示,在学校组织的迎“青奥”活动
中,小明进行了击鼓表演,他时重时轻地敲击鼓面,这样做
主要改变了鼓声的(
解析:当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时,鼓面会因振动而发
出声音,由于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所以声音的响度也会不
【方法点拨】做此类题之前,必须先搞清楚,声音各特性的
决定因素及相互的区别.音调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
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决定,如蚊子和
牛的叫声,前者音调高,响度小,后者音调低,响度大,故
音调不同于响度;音色决定于物体本身,不同乐器演奏同一
首曲子,能分辨出不同的乐器是什么,闻其声知其人都是靠
音色.理解时,注意把不同的声现象按特性进行对比.
声音的利用
声波既传递“信息”也传递“能量”.下面事例中,主要
利用声波传递“能量”的是(
A.用超声波碎石    B.用声呐探海深
C.利用B超做体验
D.利用回声定位
解析:声波能携带信息,如声波探测海深,可知道海的深
度,B超能检查出人体的病况,回声定位能确定声源的位置、
大小及形状等,故BCD错;声波是一种波动,传递能量,可以
击碎结石,故A对
【方法点拨】通过发声体发声是否异常来获得物体本身
状况方面的信息或通过物体对声音的反射获得物体与声源的
距离及物体表面状况方面的信息,这是声音传递信息;通过
声波作用于物体,可以使物体产生一定的反应,如振动.运
动等,这是声能传递能量.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2014东营,1]东营市城市建设和管理越来越注重以人
为本,如城区内某些路段禁止汽车鸣笛、住宅区道路两旁植树
造林、跳广场舞的人要把音量调小一些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目
A.绿化居住环境    B.缓解“热岛效应”
C.降低噪声污染
D.减少大气污染
解析:城区内某些路段禁止汽车鸣笛、住宅区道路两旁植
树造林、跳广场舞的人要把音量调小一些,都是为了减小噪声
污染,故选C.
【方法点拨】题目中选择项提到的说法本身都没有错误,
在此题中选择项是否正确,要看其与题目中的措施能否对应
上.噪声的防治主要从三种方式上来进行:一是在声源处减
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人耳处减弱.生活中有
很多具体防治噪声的方法,和其他选项的内容无关.
声音的综合题
2014北京,11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玻璃不能传播声音
B.用不同种乐器演奏同一乐曲,这几种乐器发出声音的
C.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
D.在靠近居民区的高架路旁,设置隔音墙是为了减小噪
声对居民区的影响
解析:玻璃属于固体,玻璃可以传播声音,故A错误;不
同乐器有不同的音色,故B错误;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
同一音叉,音叉振动的幅度不同,则音叉发声的响度不同
,故C错误;在靠近居民区的高架路旁,设置隔音墙是在传
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为了减小噪声对居民区的影响,故D
正确,故选D.
学生随堂巩固
1.与声音传播速度有关的是( D
A.声音的音调    
B.声音的响度
C.声音的频率
D.传播声音的物质
2.吹奏笛子时,演奏者抬起压在不同出气孔的手指,是为了
改变所发乐器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振幅
3.[教材拓展题]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
在发声的音叉,听音叉声的同时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变化,可探究( B
A.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B.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C.音色与振幅的关系
D.响度与频率的关系
4.某同学在学习了“声音是什么”以后,
总结出以下四点,其中错误的是( D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是一种波
C.声音具有能量
D.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最快
5.[教材拓展题]下列措施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B
6.[教材改编题]如图所示,用
手拨动绷紧的橡皮筋,我们听到
了声音,同时观察到橡皮筋变“
胖”变“虚”了,这是因为橡皮筋在
7.[教材拓展题]如图所示,是医
生正在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
况,这是利用了 超声波
声音可以 传递信息
实验强化过关
★命题角度:1.实验方法. 2.实验结论.
第三讲 物态变化
※重点摘要※
★常考点一:温度
★常考点二:熔化和凝固
★常考点三:汽化和液化
★常考点四:升华和凝华
第三讲 物态变化
★ 常考点一 温度
1.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摄氏温度通
常情况下将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
℃,标准大气压
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 100
2.温度计: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的,温度计的测温物质有
.温度计上
的字母“℃”表示
[帮你归纳] 1.沸水的温度为100 ℃.2.人的正常体温是
37 ℃左右.3.人体感觉舒服的环境温度为18~25 ℃.4.洗
澡时适合的水温约为40 ℃.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估:在测量之前要先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2)选:根据 被测量
温度选用合适的温度计.
(3)看:看温度计的量程和 分度值
(4)放: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5)读:等示数稳定后读数,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物液面
体,视线与液柱的
(6)记:测量结果由
[帮你归纳]1.温度计读数时先找零刻度,若液柱面在零刻
度线以下,应从零刻度线往下读,反之往上读.2.使用温度
计时不能使被测物体的温度超过温度计内液体的沸点,或低
于液体的凝固点.
★ 常考点下 熔化和凝固
1.物质由 固
态叫熔化.物质由 液
2.固体熔化过程中, 吸收
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类固
体属于晶体.晶体凝固时,需要 放出
热量,温度保持不
变.如冰、金属、食盐、萘等都是晶体.
3.非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地升高
固时,放出热量,温度不断地 降低
.如玻璃、塑料、沥
青、松香都是非晶体.比如,有一种物质在120 ℃就开
始熔化,温度升高到150 ℃还没有熔化结束,这种物质
一定是非晶体.
4.熔点是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凝固点是晶体凝固时的温
度.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不同物质的熔点和
凝固点一般不同
.比如铁的熔点为1535 ℃,铜的熔点为
1083 ℃.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
熔点是固态和液态的分界点.物质温度低于熔点时为 固
高于熔点没有达到沸点时主要以
态形式出现.
[帮你归纳]熔化和凝固的图像
★ 常考点三 汽化和液化
1.蒸发:蒸发是汽化的一种方式.液体蒸发需要
2.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主要因素:(1)液体的温度.温度越高
,蒸发越快.(2)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
快.(3)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
蒸发越快.(注:水的蒸发快慢还与空气的干燥程度有关,空
气越干燥,水的蒸发越快.不同液体的蒸发快慢不同.通常
情况下,酒精蒸发比水快.)
3.沸腾:沸腾是在液体
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
象.要使液体沸腾,温度必须达到沸点,且需要继续
但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
时的温度叫做沸点.液体的沸点随液面上方大气
压的增大而
.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4.液化是物质由
态的过程.自然界中的
露、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滴.平常看到的
“白气”都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5.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1)降低温度.所有气体的温度
降到一定程度都会放热液化成液体.(2)在一定温度下,压
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常见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
下,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由气体变成液体,贮存在钢
★ 常考点四 升华和凝华
1.升华:(1)物质从
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
做升华.(2)特点:升华时 吸热
.在运输食品的时
候,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可以利用干冰(固体二
氧化碳)的升华来吸热降低温度.举例:樟脑片变小
、结冰的衣服变干等.
2.凝华:(1)物质从 气态
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
做凝华.(2)凝华时
.举例:霜、冰花、雾
[帮你归纳]云、雨、雾、露、霜、雪、雾凇、冰雹的形成:
1、地面附近的水蒸气上升,越往高空温度越低,到了一定高度,如果高空
的温度高于0℃ ,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滴,如果高空温度低于0 ℃ ,水蒸
气就凝华为小冰晶。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就形成了云。云涉及的
物态变化有液化或凝华。2、云是由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如果云中
的雨滴增大到一定的程度,在重力作用下就会下落形成降雨;如果小冰晶
增大后下落,当到0℃以上的气层时就会熔化形成降雨。雨涉及的物态变化
有熔化。3、春秋季节夜间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降低,如果空气中的水蒸气
较多,便液化成雾。雾涉及的物态变化是液化。4、初秋季节空气湿润,夜
间温度下降,地面附近的水蒸气在植物枝叶表面液化便形成露。露涉及的
物态变化是液化。5、霜是一种白色的冰晶,多形成于深秋或初冬季节的夜
间,当夜间的温度降到0℃以下时,水蒸气在地面或枝叶上凝华形成霜。霜
涉及的物态变化是凝华。6、当水蒸气上升到高空,并且高空的气温降到
0℃以下时,水蒸气便凝华成小冰晶,下落过程中周围水蒸气与其接触而结
晶成雪。雪涉及的物态变化是凝华。7、夜间温度下降,江面上方的水蒸气
凝华附着在草木和其他物体上便形成了雾凇。雾凇涉及的物态变化是凝华
。8、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云,遇到上升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水滴凝固在
冰晶上变大,而后下落,经历上升和下落反复几次越来越大,最后当上升
气流支撑不住冰雹时,它就从云中落了下来,成为我们所看到的冰雹了。
冰雹涉及的物态变化是凝固。
下列有关温度的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
A .刚从冰箱冷藏室拿出的鸡蛋温度约为3 ℃
B.你现在的体温约为26 ℃
C.沐浴用热水的温度约为70 ℃
D.酒精灯火焰外焰的温度约为100 ℃
解析:冰箱冷藏室的温度接近0 ℃,所以刚从冰箱冷
藏室拿出的鸡蛋温度约为3 ℃,故A正确;正常情况下人
体体温在37 ℃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B错误;人体正常
体温在37 ℃,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一般为40
℃左右,不可能达到70 ℃,故C错误;酒精灯外焰温度约
为500 ℃,故D错误。
【方法点拨】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
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
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做这类题时,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
物体或环境温度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排除与生活实际相
差较远的选项,最后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物态变化的辨别
[2014天津,2]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
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由于樟脑片发生了( B
A.凝固  B.升华  C.液化  D.汽化
解析: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最
后不见了,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叫做升华现象,故选B.
【方法点拨】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物态变化的辨别,抓住物
质前后的状态变化是解题的关键.其之间的变化关系参见本
讲的考点清单.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014广东,2]在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
验中,如图主要用来探究( A
A.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的关系
B.蒸发的快慢与气压的关系
C.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
.蒸发的快慢与空气流动的关系
解析:在本题实验中,两物体具有相同的表面积,在相
同的位置,表面空气流速是相同的,一个在树荫下,一个
在阳光下,所以研究的是与液体温度的关系,故选A.
【方法点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温度、液体表
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速.解此题的关键是判断本实验是研
究与哪一因素的关系,要看清控制不变的量和对比变化的量
分别是什么.
学生随堂巩固
1.温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下给出一组常见的温度值
,你认为合理的是C(
A.人体正常体温是39 ℃
B.沸水的温度一定是100 ℃
C.人体感到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23 ℃
D.适合人们洗澡的热水温度约80 ℃
2.[教材拓展题]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如图所示
的几种作法中正确的是(
3.[教材拓展题]如图所示,是某游泳爱好者在游泳上岸后站
立时的情景示意图,由图可知( D
A.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B.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C.水在蒸发的过程中要吸热,使水和它依附
的人体温度上升
D.图中游泳爱好者的姿势是为了减少水分的
4.[教材拓展题]海波是一种晶体,熔点是48 ℃ ,下列图
像中哪个是海波的凝固图像(C
考试说明,6题改编]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
,正确的是D(
A.春天,冰雪消融是液化现象
B.夏天,自来水管“出汗”是熔化现象
C.秋天,荷叶上出现露珠是凝固现象
D.冬天,草木上出现霜是凝华现象
6.[教材拓展题]如图所示,用温度计测量液
体的温度,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中,正确
,液体温度为
7.温泉的开发是人们利用地热的一种形式.冬天,温泉水面
的上方笼罩着一层白雾,这是温泉水先 汽化
水滴;雪花飘落到池水中立刻不见踪影,这是雪花熔化
融入温泉中.(填物态变化名称)
实验强化过关
实验一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命题角度:1.温度计的使用及读数.2.由水沸腾图像或表格求
沸点.3.根据表格数据画图.4.水沸腾的条件.5.多次实验的目的.
[2014南京,21]某小组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
验装置如图1所示.
(1)图1中A、B、C三种读温度计示数的方式正确的是
(2)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在图2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
如答图所示
(3)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
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
,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停止加热
(4)实验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
(填序号).
①得到可靠的结论  ②减小实验误差
解析:(1)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
表面相平,不能仰视或俯视,所以正确的是B ;(2)根据表
格中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答图所示.
(3)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99℃;水沸腾后,若
撤去加热源,则水不再吸收热量,也就不能维持沸腾状态,
所以此时水的沸腾停止.(4)在此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
为了得到可靠的结论.
实验二 探究晶体、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
★命题角度:1.根据表格数据画图.2.晶体与非晶体类型的
判断.3.晶体熔化的特点.4.晶体的熔点.
[2014东营,20]某同学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
律”时,记录的数据如下表.在实验时观察到,海波在第4
min开始熔化,第8 min熔化完毕.请你根据实验数据完成下
(1)在方格纸上描点并画出温度—时间图像;
如答图所示
(2)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是
; 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4)海波的熔点是
解析:(1)根据表格数据描点,然后用线段分别连接起
来,如答图所示;(2)由表中数据和曲线图可知,海波从
第4 min开始熔化,到第8 min结束,在此过程中,海波不
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3)因为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
度保持不变,所以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故海波为晶体;
(4)海波的容点为48 ℃.
第四讲 光现象
※重点摘要※
★常考点一:光的直线传播
★常考点二:光的反射
★常考点三:平面镜成像
★常考点四:光的折射
★常考点五:光的色散
第四讲 光现象
★ 常考点一 光的直线传播
1.光的直线传播:光在
介质中沿直线
[帮你归纳] 1.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的形成
,日食、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2.光的直线传播的
应用:激光准直、射击瞄准(三点一线)、排队.
[易错警示]如果介质不同或介质不均匀,光的传
播路线可能会发生改变或弯曲.
2.光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的一条带箭头的直线.
[易错警示]光是客观存在的,但光线不是客观存在的
,是人为画出的.光线概念的建立运用了模型法。
3.光速:(1)光比声音传播得快,光不仅可以在
空气、水等物质中传播,而且还可以在
(2)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在物理学
中用字母c表示,在通常情况下,真空中的光速
可以近似取c= 3
m/s=3×105 km/s.光在空
气中的速度非常接近于 3/4 c.光在水中的速度约
为c.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2/3 c.
★ 常考点二 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
面时 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的传播现象
2.人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
有光射入眼中
[帮你归纳]光源可以发光,不发光的物体可以
反射光.一切物体的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角法线两侧
入射角.等于
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5.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平滑的表面反射后,沿着
(2)漫反射:平行光线经粗糙的表面反射后,沿着
(3)两种反射图像如下:
[易错警示]①入射角、反射角分别是入射光线、反射光
线与法线的夹角,不是与平面镜的夹角.②光的反射包括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③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
★ 常考点三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
(1)等大: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
(2)等距: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
物到镜面的距离
(3)对称:像与物对应点的连线与
垂直,像与物关于镜
(4)虚像:平面镜所成的像
呈现在光屏上,故是 虚
[帮你归纳] 1.实验中要求两支蜡烛完全相同,这是为了
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
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由于玻璃板前后两
个表面都会成一个像,玻璃板越厚,则我们看到的这两个像
越明显,所以要尽可能选择比较薄的玻璃板来做实验.3.使
用刻度尺,是为了测量像距和物距.4.玻璃板放置时要与桌
[易错警示]凭人的直觉容易误认为人走近平面镜时,人的
像变大.实际上是人与平面镜的距离变小,像与平面镜的距
离也变小,但像的大小不变.产生错觉的原因是观察者看到
的物体大小与其看像的视角有关,视角越小,看到的物体感
2.平面镜成像作图
(1)光的反射定律法(如图所示).
(2)对称法:作出对称图形,即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
于平面镜对称的原理,作出物点的对称点,将对称点连接
起来就得到了像.
★ 常考点四 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
播方向发生了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特点: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
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 小于
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
时,折射角 也增大
.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
时,传播方向
[帮你归纳] 折射所成像的位置,无论是从岸上看水中的景
物,还是从水中看岸上的景物,看到的都不是物体的真正位置
,而是景物通过水面折射所形成的虚像,而且虚像都在物体的
上面.如插在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弯折;水底看起来比实际
深度要浅;叉鱼时应叉到鱼位置的下方;海市蜃楼,都是光的
折射产生的视觉效果.
★ 常考点五 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
蓝、靛、紫等色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
.太阳光也
就是常说的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雨后的彩虹就是光
的色散形成的.
2.色光的混合: 红
是光的三原色,把这三
种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他颜色的光
,而光的三原色,却不能
用其他色光混合而成.
3.物体的颜色
[帮你归纳]白色的物体能反射任何颜色的色光,什么
颜色的光照射到白色物体上,白色物体就显示什么颜色
;黑色物体吸收所有颜色的色光,不反射任何色光,无
论什么光照射到黑色物体上,物体都将光吸收,物体仍
光现象的辨别
[2014泰安,7]如图列出我们能够看到的现象中,属于
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解析:汽车后视镜是凸面镜,通过后视镜看到车后的景物
是利用光的反射而成的虚像,故A错误;铅笔的光线从水射入
空气,发生偏折,看上去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是光的折射
现象,故B正确;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遇到不透明
的树叶时,便在物体后形成影子,而没有树叶的地方光沿直
线传播,在地面上形成光斑,故C错误;湖水中桥的倒影是平
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故D错误.故选B.
【方法点拨】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就是抓住“介质”.光的直
线传播是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光的反射是光射到反射面后返
回到同一种介质中,而光的折射发生在两种介质中.
[2014广州,13]如图,一束光射入水中,在水底形成光斑.
(1)画出水面的反射光线;
(2)画出水中的折射光线.
如答图所示
  解析:根据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
角,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
角,完成光路如答图所示.
 例3 [2014济宁,18]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下列作图.一束
与水平面成45°角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水平射出,请在如图
所示的方格纸上画出光的传播路径并标出平面镜的位置.
如答图所示
解析:画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的平分线,这就是
法线,再过入射点,作法线的垂线,这就是平面镜的镜面
位置,如答图所示.因为反射光线水平向右,∠AOB=
180°-45°=135°,则反射角∠BON=
AOB= ×135°
如图所示,让一束太阳光照射三棱镜,射出的光射到
竖直放置的白屏上.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A.如果在白屏与棱镜之间竖直放一块红色玻璃,则白屏
上其他颜色的光消失,只留下红色
B.如果在白屏与棱镜之间竖直放一块蓝色玻璃,则白屏
上蓝色光消失,留下其他颜色的光
C.如果把一张红纸贴在白屏上,则在红纸上看到彩色光
D.如果把一张绿纸贴在白屏上,则在绿纸上看到除绿光
外的其他颜色的光
解析:如果在白屏前放一块红色玻璃,则白屏上的其他颜
色的光消失,只留下红色,这表明,其他色光都被红色玻璃吸
收了,只有红光能够透过,故A正确;如果在白屏前放置一块
蓝色玻璃,则白屏上只呈蓝色光,其他颜色的光消失,故B错
误;红色只能反射红光,如果把一张红纸贴在白屏上,所以在
红纸上不能看到彩色光带,只能看到红光,故C错误;如果把
一张绿纸贴在白屏上,则在绿纸上看不到除绿光外的其他颜色
的光,只能看到绿色光,故D错误,故选A.
【方法点拨】不透明的物体是什么颜色,就反射什么颜色的
光,其他颜色的光被吸收,而白色的物体反射所有的色光,黑
色的物体吸收所有色光;进入眼睛的是什么颜色的光,物体看
起来就是什么颜色,没有光反射到眼睛里,物体看起来就是黑
学生随堂巩固
1.[教材拓展题]下列四幅图中不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 D
2.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非常广泛.下列仪器中,利用红外
线来工作的是( A
A.电视遥控器     B.医用“B超”机
D.防伪标记
3.[教材拓展题]某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 m处,他在
镜中的像与他相距( C
A.0.5 m   B.1 m   C.2 m   D.3 m
4.[2014上海,2]光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为15°,反射角为
5.下列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A.在水池边看到水中的鱼
B.月食的形成
C.平静的水面倒映出蓝天白云
D.茫茫白雪看上去非常刺眼
6.在没有其他光源的情况下,舞台上的红光照在演员身上
,如果观众看到演员的衣服呈现红色,则演员衣服的真实
颜色可能是A(
7.[教材拓展题]如图所示,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是因为光在物体上发生了反射
8.[教材拓展题]如图甲所示,碗里有一枚硬币,而此时我
们看不见它,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
的缘故;当慢慢往碗里倒
水时,随着水面的升高会看见硬币,如图乙所示,这是光
9.按题目要求作图:
(1)图1中,光线AO从空气中斜射向水面,请画出它的反射光线
和大致的折射光线.
(2)光线L射到某平面镜上,使其沿水平方向传播,如图2所示.
请在图中画出所需平面镜的位置.
第 9 题答图
实验强化过关
实验一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命题角度:1.实验仪器的选择.2.“三线同一平
面”的判断方法.3.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4.光路具
有可逆性.5.在实验中,多次实验的目的.
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明用如图所
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平面镜置于水平桌面上
.把一可沿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
平面镜M上.
(1)在实验中使用白色硬纸板能显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也能方便地测量 反射角和入射角
(2)以法线ON为轴线,将白色硬纸板的B面绕法线ON向后
旋转,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
(选填“发生”或“不发
(3)如果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入射光沿纸板照射后将会出
现的现象是 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
(4)纸板中多次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再观测几组入射角和
反射角,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解析:(1)在研究光的反射规律时为了能够观察到反射
光线和入射光线,实验时用带有角度的白纸板,也能方便
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2)白纸板只是能够便于观察,它并
不能影响反射光线的位置.(3)由于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
则反射光线将不会紧贴纸板射出,所以在纸板上看不到反
射光线.(4)实验中多次测量是为了使实验具有普遍性,避
免偶然性.
实验二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命题角度:1.实验目的.2. 实验仪器的选择.
3.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4.光屏是否能承接到像.
如图所示为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
成像”的实验装置,她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
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
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
在此实验中:(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
是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为了比较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实验中还要用到的
(3)小心地移动蜡烛B,发现某位置B蜡烛可以与A蜡烛的像
重合,由此可以说明
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____(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所以平面
镜所成的像是____虚
像(选填“虚”或“实”).
(5)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析:(1)玻璃板可以透光,我们可以透过它观察到后
面蜡烛B的位置,便于我们确定它是否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2)我们可用刻度尺测出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再进行比较
,所以实验中还要用刻度尺.(3)B与A大小完全相等,且蜡
烛B可以与蜡烛A的像重合,说明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大小
是相等的.(4)根据实际生活经验可知,在平面镜后面放光
屏,光屏上是不能承接到像的,即此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
所以是虚像.(5)平面镜只能成等大的像,像的大小只与物
体的大小有关,而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无关,当物体远离平
面镜时,我们之所以会有像“变小”的错觉,是因为人的“视角
”发生了变化的缘故.
实验三 探究光的折射特点
★命题角度:1.光在界面处是否发生折射现象.2. 折射角与
入射角的大小关系.3.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关系.4.折
射角大小的变化.5.在光的折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6.在实
验中,多次实验的目的.
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如图是光从空气
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
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通过实验还得到如下数据:
(1)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 反射
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
变化关系是
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
等于零.该同学根据上述实验中的发现和结论
②总结出了光的折射特点.
(2)请你对该同学通过上述探究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特点的过程作
是否存在不足?答:是
(选填“是”或“否”);请简要说明理由:
三次实验数据可以,但没有换用其他透明介质做此实验
解析:(1)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反射和折
射现象;②由表中数据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当入射
角不断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故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
关系是: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2)评价:存
在不足,应该换用其他透明介质再做此实验,这样得出的结论
将更具有普遍性.
第五讲 透镜及其应用
※重点摘要※
★常考点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常考点二:凸透镜成像规律
★常考点三:眼睛和视力矫正
★常考点四: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五讲 透镜及其应用
★ 常考点一 凸透镜和凹透镜
[帮你归纳]透镜对光的作用是会聚还是发散,不是看光线经
过透镜折射后是否相交,而是看光线经过透镜后与原来的传播
方向相比是相互“靠近”还是“远离”了.
★ 常考点二 凸透镜成像规律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凸透镜成放大、等大、缩小像的条件及其应用
(2)物体在一倍焦距内时,物体向
选填“焦点”或“凸透
镜”)移动时,凸透镜所成的像不断变大,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也随着不断变大.比如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为了使看到的
像大一些,就应该将放大镜适当远离物体.
(3)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时,物体与像不仅上下颠倒,左右也
发生了颠倒.
(4)用不透明的物体遮住透镜的一部分或用一块破损的凸透镜
,物体仍然能成完整的像,但像的亮度会有所变暗.
2.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的两个注意点
(1)三心同高.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凸透镜、烛焰
、光屏的中心
必须在同一高度.
(2)观察虚像.观察物体所成的虚像时,不是直接观察像的位置
,而是透过凸透镜观察烛焰,只有这样才能看到烛焰的虚像.
[帮你归纳]凸透镜成像特点巧记:1. 一倍分虚实,内虚外
实:一倍焦距处是实像、虚像的分界点,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
,成的像是虚像;在一倍焦距以外,成的像是实像.2. 二倍分
大小,远小近大:二倍焦距处是放大、缩小的实像的分界点,
物体在二倍焦距之内,成的是放大的实像;在二倍焦距之外成
的是缩小的实像.3. 物近像远,近焦则大:物体靠近焦点成的
像变大,像距也变大;物体远离焦点成的像变小,像距也变小
★ 常考点三 眼睛和视力矫正
1.照相机和眼睛的比较
2.视力的缺陷和矫正
★ 常考点四 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的物镜、目镜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物镜
倒立、放大
的实像落在目镜的1倍焦距以内,目
镜再一次成
正立、放大
2.望远镜构造各不相同,其中有一种开普勒望远镜
也是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成的
倒立、缩小
像落在目镜的焦距以内,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正立、放大
透镜的作图
如图所示,F、O分别为凸透镜的焦点和光心,请画
出三条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如答图所示
解析:平行于凸透镜主轴的光线折射后过焦点;根据光路
的可逆性可知,从凸透镜焦点来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轴;
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方法点拨】解答与透镜相关的作图,应熟记三条特殊光
线,即平行于透镜主轴、过光心、过焦点的光线被透镜折射
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2014海南,9
如图是探究凸透镜
成像规律时观察到的现象,下列光学仪器
中成像原理与其相同的是( C
A.放大镜  B.幻灯机  C.照相机  D.近视眼镜
解析:根据图示情况可知,蜡烛在凸透镜中成的是倒立
缩小的实像.这是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的凸透镜成像情况,
由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可知,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的这种成像
情况制成的,故选C.
【方法点拨】根据图示的成像情况,结合凸透镜成像的
 规律,确定是凸透镜哪种情况的成像,然后确定与何种光学
仪器成像原理相同.此题也可以利用物距或者是像距来确定
物体在凸透镜中的成像情况,进一步确定其应用.具体见
P35常考点二“凸透镜成像规律”内容.
眼睛和眼镜
如图是陈大爷眼睛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则他的眼睛
类型及矫正需要选用的透镜分别是( A
A.远视眼 凸透镜
B.远视眼 凹透镜
C.近视眼 凸透镜
.近视眼 凹透镜
解析:据图能看出,此时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方,所
以此时是远视眼的示意图;为了使得像成在视网膜上,所
以应该使原来的光线会聚,故应用对光线
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进行矫正
【方法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判断像在视网膜前
还是在视网膜后,清楚此点之后再根据凸透镜对光线的作
用做出判断.
学生随堂巩固
1.[教材拓展题]如图所示,是几种光学器材的示意图,其中
能对光线起发散作用的是( D
2.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我们可以知道,成实像和虚像
A.光心          B.焦点
C.二倍焦距点
D.根本没有
3.下列关于凸透镜应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放电影时,屏幕上所成的是物体的正立、放大的虚
B.使用投影仪时,通过凸透镜所成的是物体的倒立、
放大的实像
C.照相时,底片上成的是物体的正立、缩小的实像
D.透过放大镜看到是物体的正立、放大的实像
4.[教材拓展题]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
规律”实验中的一种成像的情况,则此时凸透镜
A.可以用光屏承接到
B.可以用眼睛看到
C.当蜡烛逐渐靠近透镜时,像变大
D.当蜡烛逐渐远离透镜时,像变小
5.[教材拓展题]如图所示分别是远视眼和近视眼的成像示意
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是远视眼,用凸透镜来矫正
B.乙是近视眼,用凸透镜来矫正
C.甲是近视眼,用凹透镜来矫正
D.乙是远视眼,用凹透镜来矫正
6.[教材拓展题]放大镜实质上是个
镜,如图所示用放大镜观察邮票时应将邮
票放在放大镜
小于焦距处
,所看到的是
正立放大的虚像
7.小明有一块焦距为5 cm的凸透镜,若想用它做一个模型
照相机,则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应
用它做投影仪的镜头,则胶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应
;若想将它作为放大镜使用,则被观察的物体到凸透镜的大于5 cm小于10 cm
. 小于5 cm
8.作图题:完成下列光路图.
如答图所示
第 8 题答图
实验强化过关
实验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 命题角度:1.凸透镜成像的两种判断方法.2.凸透镜成像原
理.3.凸透镜的焦点.
[2014苏州,28]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
规律”的实验时,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实验
操作规范.在图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
成清晰的像.
(1)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 照相机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
相机”)相同,若将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则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
像的大小比刚才的像要
(2)再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置一凹透镜(图中未画出),这时需要将光屏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3)为了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小明上午第二节下课后,将凸透镜与水平
地面平行放置,调节凸透镜到地面的距离,直到地面上出现一个最小
的亮点,小明认为此点就是凸透镜焦点的位置.旁边的同学却告诉他
,这个亮点不是凸透镜的焦点位置,其理由是?
凸透镜没有正对太阳光放置(太阳光没有平行于主光轴入射到凸透
解析:(1)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
.如题图,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
原理制成的.当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时,只向右移动蜡烛,要使光屏上
再次出现一个明亮清晰的像,可以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再一次成像,
并且此时的像比刚才的像大.(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靠近凸
透镜时,使光线发散,像会聚在光屏的后方,像距增大,在光屏上要
得到清晰的像,光屏要远离凸透镜.(3)太阳光可以近似认为平行光
源,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并调整凸透镜与地面的位置,使太阳光
经凸透镜后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便为焦点.测出光
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便是焦距.
第六讲 从粒子到宇宙
※重点摘要※
★常考点一:分子动理论
★常考点二:原子
★常考点三:宇宙探秘
第六讲 从粒子到宇宙
★ 常考点一 分子动理论
1.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 化学性质
的最小微粒.
2.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分子一直处在
地运动中.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3.扩散现象:扩散现象是由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温馨提示]微观世界的分子及分子运动人们无法直接观察
它,可通过观察扩散实验来分析宏观现象,通过推理认识
微观世界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4.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
(2)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引力小于斥力,表现为斥力;
当分子间距离稍大时,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
距离很大时,分子间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5.(1)一切物体(固、液、气)都能发生扩散现象.
(2)通过比较可知,固体、液体、气体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性
质,是由分子间距离、分子间作用力决定的.
(3)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它们的分子不散开是因
为分子间存在引力.
(4)固体和液体又很难被压缩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
★ 常考点二 原子
和绕核高速运动的
2.原子核由
3.质子和中子由
★ 常考点三 宇宙探秘
1.地心说和日心说
(1)地心说:由古希腊天文学家
提出,内容
是宇宙的中心,月亮、水星、金星、太阳及其他行星绕
(2)太阳日心说:由
提出,内容
.关于宇宙的起源:宇宙是一个
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及其他行星绕太阳转.
的天体结构系统
                                         ,大多数宇宙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37亿年的
一次大爆炸.20世纪20年代,天文学家哈勃
发现星系的光谱
方向偏移,称之为谱线“红移”.这一现象说明星系在远
离我们而去,支持宇宙爆炸论.
分子动理论
[2014安泰,2]下面现象可以说明分子的热运动的
A.风吹树叶摇动     B.扫地时尘土飞扬
C.玫瑰花芳香四溢
D.河水向低处流
解析:风吹树叶动、尘土飞扬、水向低处流是物体
的机械运动,不属于分子的运动.玫瑰花芳香四溢是花
香分子运动到空气中被人们闻到了,属于分子的热运动
【方法点拨】解答此题我们一定要区分开分子的运动
和固体小颗粒的运动.分子是看不见的,固体小颗粒是
看得见的.例如柳枝飞扬、落叶飘零、雪花飘飘等等,
都是能看得见的,都不属于扩散现象.
微观世界构成
[2014苏州,7]关于物质的组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
A.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B.原子是由原子核和中子组成的
C.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D.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微粒组成的
解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分子又由原子组成的,原
子又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且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
速运动,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比质子、中子
还小的微粒有夸克,故ACD正确,B错误,故选B.
浩瀚的宇宙
[2014南京,3]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认识正确的
A.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B.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是可再分的
C.质子带正电荷,中子带负电荷
D.在电子、质子和原子中,尺度最小的是质子
解析:宇宙没有层次之分,是由无数天体组成,太阳是
宇宙中的一颗恒星,而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的一颗行星,故A
错误;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
组成,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是可再分的,故B正确;质子带
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故C错误;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
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组成,在电子、质子和原子中,尺度最
小的是电子,故D错误,故选B.
学生随堂巩固
1.以下微观粒子按空间尺度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B
A.质子 原子核 原子 
B.原子 原子核 质子
C.原子核 质子 原子 
D.原子 质子 原子核
2.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宇宙按从大到小排列正确
A.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
B.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C.地球,银河系,太阳系,宇宙
D.以上答案均不正确
3.分子动理论是从微观角度看待宏观现象的基本理论
.以下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进行解释的是(
A.风的形成
B.烟从烟囱中冒出
C.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吸引轻小物体
D.离花园较远处就能闻到花香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B.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产生电荷
C.分子是微观世界中的最小微粒
D.组成物质的分子都是完全固定不动的
5.我们在实验室用酒精进行实验时,整个实验室
很快就充满了刺鼻的酒精气味,这是一种扩散现象
.以下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扩散现象只发生在气体、液体之间
B.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C.温度越高时扩散现象越剧烈
D.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着间隙
第七讲 质量与密度
※重点摘要※
★常考点一:质量及天平使用
★常考点二:密度
★常考点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常考点四:密度与社会生活
第七讲 质量与密度
★ 常考点一 质量及天平使用
1.质量: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 质量
,它是物体
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
的改变而改变.
2.单位:质量的国际主单位是 千克
,此外还有单位
.实验室中用毫克
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3.天平的使用.(1)放:天平放在 水平台面
上,游码放
在标尺 左端零刻度线处
;(2)调:调节 平衡螺母
梁平衡;(3)测:左盘放
,右盘放 砝码
,使横梁平衡;游码
(4)读:m物=m砝码+m游码.
4.使用天平注意事项:(1)被测质量不能超过天平
;(2)量程加减砝码时用
夹取,不能将砝码弄湿镊子
潮湿物品 和
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
平盘中;(3)移动位置后,要重新调节天平平衡.
[帮你归纳] 1.天平平衡的标志:指针静止时
,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处或在其中央刻度线两
侧等幅摆动.2.天平横梁平衡的调节,指针“左偏右
调,右偏左调”.3.加减砝码先大后小.
★ 常考点二 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
与它的 体积
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定义公式
2.单位:密度的国际主单位是
,实验室常用
;二者的关系是 1
3.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 不同
种物质的密度一般是 相同
的,它不随质量和体积改变而改变,
即ρ取决于m/V的值,不是由m或V某一个物理量来决定的.
4.密度的可变性:密度不像质量是物体的属性那样不随外界
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密度在外界因素(如温度、状态、压强等)
改变时将会发生改变.如氧气瓶中的氧气在使用过程中,瓶
中氧气质量减小,体积不变,密度减小.
★ 常考点三 测量物质的密度
1.测体积:规则的固体体积可以用 刻度尺
测量,不规则
较小固体和液体可以用
来测量体积.读数时视线与
相平,还有排液法、助沉法和针压法.
2.用天平和量筒测定物质的密度
(1)实验原理
(2)固体密度的测定(浸没法)
a.用天平测固体的质量m;
b.向量筒中注入适量的水, 测出水的体积
c.将固体放入量筒里的水中使其浸没,测出
水和固体的总体积V2
d.根据以上测得数据计算出固体的密度
(3)液体密度的测定(剩余法)
a.用天平测出 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b.倒入一部分液体于量筒中,测出
液体的体积
c.用天平测出
杯和剩下液体的质量
d.根据以上测得的数据计算出液体的密度
★ 常考点四 密度与社会生活
1.密度与温度:温度能改变物质的密度,一般物质遵循
“热胀冷缩”的规律,水在0~4 ℃时密度
2.密度的应用:(1)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质量m=
(2)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体积V=
; (3)由公式ρ=求出
密度,用来鉴别物质;(4)物质的密度值可以作为选择应
用材料时的标准.                                              
[帮你归纳]典型的密度计算问题:1.质量不变,如水
结冰,冰化水问题.2.体积不变,如瓶子问题.3.密度不变
,如样品问题.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2014嘉兴,1]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具有一些奇
特的性质.如水结成冰后体积会变大,该过程中一定不变
A.密度    B.温度    C.质量    D.内能
解析:水结冰后状态发生改变,所以密度发生变化,故A
错误;水结冰时,放出热量,内能减少,但温度保持不变,故
BD错误;水结冰后,由于水分子之间的间距增大,导致了水结
冰后体积增大;虽然水的体积和状态发生了变化,但由于质量
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不变其质量就不变,故C正确,故选
【方法点拨】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一定质量就一
定,其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温度、状态、位置等因素无关.
天平的使用方法
小王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拨到零刻度处后,指针静
止时出现图甲的情形,此时应向
调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平衡,
由图乙、丙可知烧杯的质量为 32.4
g,烧杯中液体的质量是
解析:由图知,指针偏右,则左盘偏高,平衡螺母应向左移动
;由图乙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 g,空烧杯的质量m杯=20 g+10
g+2.4 g=32.4 g,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总=50 g+20 g+10 g+
2.4 g=82.4 g,所以液体的质量m=82.4 g-32.4 g=50 g.
【方法点拨】天平使用时,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到标
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的横梁平衡;把物体
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增减砝码或移动游码,
使天平的横梁重新平衡;计算物体的质量,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
时,当右盘加最小砝码右端下沉,取下最小砝码左端下沉时,要
取下最小砝码,向右移动游码.
理解密度的概念
[2014宜宾,4]从火炉中拿出被烧红的铁块,降温后会
变大的物理量是(
A.内能  B.质量  C.体积  D.密度
解析:内能和温度有关,温度降低时,内能会减小,故A
错误;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和温度无关,故B错误;体
积和温度有关,根据“热胀冷缩”,可以知道温度降低的时候
,体积是减小的,故C错误;根据“热胀冷缩”,可以知道温
度降低的时候,体积是减小的,而物体的质量不变,所以物
体的密度是增大的,故D正确,故选D.
【方法点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对于确定的某种物质
,它的密度不随质量、体积的.改变而改变;同种物质,状态
不同,密度不同;一定质量的物质,体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
化,所以密度相应改变.
密度的相关计算
分别由不同物质a、b、c组成的三个实心体,它们的体积和质量的关
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物质的密度最大
B.b物质的密度是1.0×103 kg/m3
C.c物质的密度是a的两倍
D.b、c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有关
解析:A.比较物质的密度大小关系,可采取两种方法:①相同体积
比较质量,质量大的密度大;②相同质量比较体积,体积小的密度大;
由图像可知,当三种物质的质量都为1 kg时,a物质的体积最大,c物质
的体积最小,所以a物质的密度最小,c物质的密度最
大;B.由图像可知,当b物质的体积为
时,b物质的质量是1 kg
,所以b物质的密度是
C.由图像可知,当a物质的体积为
时,a物质的质量是1 kg,所
以a物质的密度是
当c物质的体积为
时,c物质的质量是4 kg,所以c物质的密度是
,由此可知c物质的密度是a物质的四倍;D.同种
物质密度一定,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当质量增大时,体积也跟着增大,
但它们的比值是不变的,所以密度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都无关.
学生随堂巩固
1.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 A
A.千克  B.牛顿  C.帕斯卡  D.焦耳
2.[教材拓展题]如图所示为观察量筒读数时的四种方法,其中
正确的是( c
3.一瓶矿泉水放入冰箱结冰后,下列物理量不发生改变的
解析:矿泉水放入冰箱结冰后,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密度变小,体积变大,只有质量是不变的.
4.宇宙飞船在太空运行,进入预定轨道并关闭发动机后,在
飞船中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其结果是( D
A.和在地球上测得的质量一样大
B.比在地球上测得的大
C.比在地球上测得的小
D.测不出物体的质量
解析: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它不随物体的
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虽然宇宙飞船上物体的质量与地球上
的质量一样大,但由于宇宙飞船上的所有物体都处于失重
状态,因此,在运行的宇宙飞船中根本无法用天平测物体
5.小明妈妈从菜市场买回一只老母鸡,让小明猜猜它的质量
.你认为,小明的猜测应接近于下列哪一数值才是符合实际
6.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B.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C.密度与物体所处的状态无关
D.密度与物体的温度无关
7.一只空瓶质量是0.2 kg,装满水后质量为1.0 kg;倒掉
水后再装另外一种液体,总质量变为1.64 kg,求
(1)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2)这种液体的质量是多少?
(3)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
解:(1)水的质量
∴水的体积
瓶子的容积
(2)液体的质量
实验强化过关
实验 测量物体的密度
★命题角度:1.托盘天平的正确
使用.2.用托盘天平测量物质的质
量.3.用量筒测量物质的体积.4.测
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的步骤.5.密
度的计算.6.实验结果的讨论.
某同学在实验室测量一块
不规则的金属块的密度.
(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
处.观察到横梁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此时应向 右
动平衡螺母.
(2)把金属块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后,观察到横
梁指针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该调节
,直到指针
再次指在分度盘中线处.游码的位置和右盘中的砝码如图乙
所示,金属块的质量是
(3)把金属块浸没在装有50 mL水的量筒中,这时量筒中的水
面的位置如图丙所示.金属块的密度为
解析:(1)调节天平在水平面上平衡时要将平衡螺母向
指针偏转的相反方向调节,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所以
应向右调节平衡螺母.(2)把金属块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
盘加减砝码后,观察到横梁指针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
,质量相差很小,故应调节游码,直到指针再次指在分度
盘中线处.从图乙中看出天平标尺的分度值为0.2 g,金属
块的质量=砝码+游码=50 g+4 g=54 g.(3)图丙中金
属块和水的总体积V总=70
,金属块的体积V=V总-V水=
,所以金属块的密度ρ= =
[2014内江,20]小聪同学为了测量酱油的密度,进
行以下实验:
(1)将待测酱油倒入烧杯中,用已调节好的天平测量
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由图可知天平标
尺的分度值是0.2
g,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是 72.2
(2)将烧杯中的酱油倒入一部分到量筒中(如图乙所示)
,量筒中酱油的体积是
(3)用已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剩余酱油和烧杯的总质量(
如图丙所示),由此可知酱油的密度是
(4)小方设计了另一种测量酱油密度的实验方案:用天平测出
空烧杯的质量m1;向烧杯内倒入适量酱油,再测出烧杯和酱
油的总质量m2;然后把烧杯内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内,测出
量筒内酱油的体积为V;酱油密度的表达式是ρ=
实验方案测出酱油的密度
.(选填“偏大”或“偏小”)
解析:(1)在天平的标尺上,1 g之间有5个小格,一个
小格代表的质量是0.2 g,即天平的分度值为0.2 g;烧杯
和酱油的总质量是
=50 g+20 g+2.2 g=72.2 g;(2)
量筒的分度值为1
,量筒中酱油的体积V=40
余酱油和烧杯的质量为
=27.2 g,量筒中酱油的质量m
=72.2 g-27.2 g=45 g,酱油的密度ρ=
=1.125 g/
.(4)小方不可
能把烧杯内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内,导致测量的酱油的体
积偏小,由公式ρ=
知,密度测量结果偏大.                                               
第八讲 力
※重点摘要※
★常考点一:力
★常考点二:弹力
弹簧测力计
★常考点三:重力
★常考点四:牛顿第一定律
★常考点五:二力平衡
★常考点六:摩擦力
第八讲 力
★ 常考点一 力
1.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
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力的
2.力的作用效果:一是使物体的 运动状态
;二是使物体发生
.力的三要素是:力的
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力的三要素可以用力的示意图表示
出来,用箭头表示力的 方向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
,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
[帮你归纳] 1.力的作用至少有两个物体,一个是施
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离开物体或只有一个物体
不会有力的作用.2.相互接触或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都
可能发生力的作用.3.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它也受到
一个反作用力,因此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在
指明该物体是施力物体还是受力物体时,必须指明对
哪一个力而言.
★ 常考点二 弹力 弹簧测力计
1.弹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能自动恢复原状的
.发生这样的形变叫弹性形变,物体由于发
而产生的力叫弹力,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
越大,弹力越大.
2.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大小的仪器是
常用的测力工具是
弹簧测力计
,其工作原理是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使用前,要使指针对准
认清它的 量程
,并轻轻来回拉动挂钩,防止卡壳
.所测量的力的大小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
,使用时弹
簧的轴线方向跟
所测力方向
一致,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
★ 常考点三 重力
1.重力:由于地球的
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其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则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求出,物体的重心越低,其
稳定性越大
2.重力的大小: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
比,计算公
,重力的大小可以用
弹簧测力计
测量出来.
[易错警示]1.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或者说垂直于水
平面向下,不是“垂直向下”.2.同一物体在同一地区所
受重力跟运动状态无关,但重力的大小也不是一成不变
的,在不同的情况下有微小变化.例如:离地面的高度
增加,重力减小;所在纬度增加,重力会增大.
★ 常考点四 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
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它是在实
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总结出来的.
2.惯性:物体保持
原来运动状态
不变的特性
叫做惯性,它是物体自身的属性,它的大小只与物
有关.惯性对我们有利也有弊,有时要
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帮你归纳] 1.牛顿第一定律有两层含义:一是原来静止
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永远静止;二是原来运动的物体如
果不受力的作用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即:运动不需要力
来维持.2.(1)惯性不是力,力有三要素,惯性只有大小,所
以我们对惯性进行描述时,只能说某物体“具有”或“由于”惯
性,而不能说某物体“受到”或“产生了”惯性.(2)惯性的大小
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物体的惯性就大,运动状态
就不容易改变;与物体是否受力、是否运动、运动快慢、是
否失重均无关.
[易错警示]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
有属性,它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而惯性定律是物体在不
受外力作用条件下所遵循的一个运动规律.
★ 常考点五 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
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我们就说这几
个力相互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
如果 大小相等
、 方向相反
、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运动和力的关系: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的作用
时,总保持
匀速直线运动
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
★ 常考点六 摩擦力
1.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
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
的力叫做摩擦力.其方
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
.其大小可以用二力平衡
条件间接测量出来.摩擦分为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帮你归纳]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两个物体互相接触.2.
接触面粗糙.3.两物体间有压力.4.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
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压力大小
、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使接触面变得更
;减小有害摩擦
的方法:变滑动摩擦为
,使接触面彼此分开
或脱离,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加润滑油
[帮你归纳] 分析摩擦力方向的关键是分析物体相对运
动或将发生相对运动的方向,在分析方向时,可假设没有
摩擦力,看物体相对于给它摩擦力的物体向什么方向运动
,如判定人走路时受摩擦力的方向,可假设没有摩擦力,
则人向后滑倒,所以地对人的摩擦力方向向前,此时摩擦
力对人来说是动力不是阻力,所以不能说摩擦力阻碍物体
的运动.                                         
[2014株洲,5]NBA马刺队邓肯的45°擦板进球堪称经
典.篮球擦板时,篮板的主要作用是(
A.改变篮球的运动方向
B.改变篮球的运动快慢
C.改变篮球的运动时间
D.改变篮球的重力势能
解析:篮球擦板时,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故选A.
【方法点拨】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改变物体的运动方
向和改变物体的形状,其余的并不在力的作用效果范围内
如图所示,利用弹簧测力计
测量一块秒表的重力时,使测力计
内弹簧伸长的力是( C
A.秒表的重力
B.秒表和测力计的总重力
C.秒表对弹簧的拉力
D.弹簧对秒表的拉力
解析:要明确使弹簧伸长了,肯定是弹簧受到
了力的作用,所以对于这个力,弹簧是受力物体.
本题易选错A,认为是秒表的重力使弹簧伸长了,这
种理解是错误的,原因是重力是秒表受到的力,而
我们现在研究的对象是弹簧,故使测力计内弹簧伸
长的力是秒表对弹簧的拉力.
力的示意图
请画出下面两幅图的力的示意图.
如答图所示
解析:车子受到的300 N的推力,方向水平向
右,作用点在车子左侧.水桶受到的100 N的拉
力,方向竖直向上,作用点在水桶上,故画力的
示意图如答图所示.
【方法点拨】力的示意图的画法:(1)找出受
力物体,确定作用点.(2)过作用点,在力的方向
上画一条长度适当的直线段,并在线段的末端添
加箭头.(3)在箭头旁,标出力的名称,若给出力
的大小,同时标注出数值和单位.
[2014白银,1]下列关于惯性说法正确的是(
A.静止在草坪上的足球没有惯性
B.高速公路汽车限速是为了安全,因为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C.歼击机投入战斗前要抛掉副油箱,这是为了减小惯性更加灵活
D.百米赛跑的运动员撞线后还要跑出去一段距离,是由于受到惯
解析: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因此静止在草坪上
的足球有惯性,故A错误;物体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速
度无关,故B错误;惯性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小,惯性
越小,因此歼击机投入战斗前要抛掉副油箱,这是为了减小惯性更
加灵活,故C正确;百米赛跑的运动员撞线后还要跑出去一段距离
,是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而不是受到惯性作用,故
D错误,故选C.
【方法点拨】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它指的是物体能够保持
原来的运动状态的一种性质,惯性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
大,惯性越大.
[2014广东,5]静止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水杯,如图所示,下列
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
A.水杯的重力与桌面对水杯的支持力
B.水杯的重力与水杯对桌面的压力
C.水杯的重力与水杯对地球的吸引力
D.水杯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水杯的支持力
解析:水杯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水杯的支持力,两者大小相等、方
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是一对平衡力,故A正
确;水杯的重力与水杯对桌面的压力,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都是竖直向
下,所以不是平衡力,故B错误;水杯的重力与水杯对地球的吸引力,两
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是一对
相互作用力,故C错误;水杯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水杯的支持力,两者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是一对相
互作用力,故D错误,故选A.
【方法点拨】解此题的关键是对平衡力的辨别及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
的区别.平衡力的判断,两个力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大小相等、方
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缺一不可.
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2014菏泽,3]下列做法属于减小摩擦的是( B
A.冬天,在结冰的马路上撒一些细沙以方便路人的行走
B.在生锈的自行车轴上滴一些润滑油,骑车就会感觉轻松一些
C.当汽车后轮陷入泥坑打滑时,司机会就近寻找石块等物垫在
D.体操运动员进行双杠表演前,在手上涂抹滑石粉以防止人从
解析:冬天,在结冰的马路上撒一些细沙以方便路人的
行走,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
力,故A错误;在生锈的自行车轴上滴一些润滑油,使接触面
光滑一些,减小摩擦力,骑车就会感觉轻松一些,故B正确;
当汽车后轮陷入泥坑打滑时,司机会就近寻找石块等物垫在
车轮下,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
擦力,故C错误;体操运动员进行双杠表演前,在手上涂抹滑
石粉以防止人从杠上滑落,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
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故D错误,故选B.
力与运动的关系
[2014苏州,10]如图所示,物体在重力、支持力和摩
擦力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向右做减速直线运动.假设在运动过
程中重力突然消失,物体将(
A.立即停止运动
B.向右沿水平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直至停止
.向右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D.向右上方做匀速直线运动
解析:物体因受到重力作用,对水平面产生压力,压力等于
重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对水平面有压力,水平面
对物体有一个支持力,二力平衡;因压力的存在,产生了摩擦力
;假设在运动过程中重力突然消失,对水平面的压力、水平面对
物体的支持力、摩擦力都会同时消失,根据牛顿第一定律我们知
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
;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
不改变.因为物体原来是向右运动,当外力突然消失,物体仍然
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物体将做保持原来的速度向右做匀速
直线运动,故选项ABD错误,选项C正确,故选C.
学生随堂巩固
1.[教材拓展题]下列实例中,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2.如图所示,用手指压圆珠笔芯使它弯曲,同时手指感
到疼痛,这个实验不能说明(
A.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C.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D.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3.[教材拓展题]生活中常会利用惯性,下列事例利
用惯性的是(
A.公交车安装有供站立者使用的拉手
B.游泳时,人向后划水的力越大,游得越快
C.小型客车驾驶员驾车行驶时必须使用安全带
D.锤头松了,把锤柄的一端在地上撞击几下就紧了
4.正在水平面上滚动的小球,如果它受到的外力同时消
失,那么它将(
A.立即停下来    B.慢慢停下来
C.做匀速直线运动  D.改变运动方向
5.如图所示,已知足球放在桌子上,而桌子立于地球表面
.下列两个力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
A.足球对桌子的压力与桌子对足球的支持力
B.桌子对地球的压力与地球对桌子的支持力
C.足球受到的重力与桌子对足球的支持力
D.桌子受到的重力与地球对桌子的支持力
解析:A.足球对桌子的压力与桌子对足球的支持力
,压力作用在桌子上,支持力作用在足球上,不是在同
一物体上,不属于平衡力;B.桌子对地球的压力与地球
对桌子的支持力,压力作用在地球上,支持力作用在桌
子上,不是在同一物体上,不属于平衡力;C.足球受到
的重力与桌子对足球的支持力,二者都是作用在足球上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属于一对平衡力;D.桌子受到
的重力与地球对桌子的支持力,地球对桌子的支持力等
于桌子的重力和足球重力之和,不符合平衡力的条件,
6.[教材拓展题]如图为小明用100 N的力拉车的情景,车受
到小明对它的拉力,这个拉力的施力物体是
小明也受到
对他的力,这是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7.[教材拓展题](1)如图1是小刚同学用一根细线拴一块橡皮,
使橡皮在水平面上绕手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的情景,请在图中画
出橡皮受到的重力和拉力的示意图.
如答图所示
第 7 题图1
第7题答图1
(2)如图2,物体沿粗糙水平面向右运动.画出该物体所受重力、
支持力和摩擦力的示意图.
第 7 题图2
第 7 题答图2
实验强化过关
实验一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命题角度:1.实验目的.2.小车运动到斜面低
端后能继续运动的原因.3.让同一小车从相同高度
释放的原因.4.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不同的
原因.5.牛顿第一运动定律.6.控制变量法.
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在水平桌面上铺
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如毛巾、棉布、木板等),让小车自斜面顶
端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同一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上
运动的距离如图所示.
(1)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
,速度减小得越
(2)推理: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永远做
匀速直线运动
(3)实验采用的探究方法是
控制变量法
制变量法”或“转换法”).
解析:比较小车在不同接触面上运动的距离,可发现平
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说明所受阻力越小,速
度减小得越慢.当阻力为零时,小车将沿直线匀速运动下
去.从实验过程容易看出本实验采用的探究方法是控制变
实验二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命题角度:1.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原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3.实
验数据的分析.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速度
和接触面积的关系.5.控制变量法
[2014遂宁,22]毛毛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在实验过程中,应拉着木块使其在水平方向
(2)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共进行了9次实验,实验数
据记录如下:
①分析1、2、3次实验数据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压力大小
②分析 1 、
5 三次实验数据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还与接触面的
粗糙程度有关.
③分别比较5、6、7三次实验数据和7、8、9三次实验数据还可以得出滑
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和接触面的大小均
.(选填“有
关”或“无关”)
(3)本次实验采用的探究方法主要是 控制变量法
解析:(1)在实验中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木块,并使木块做匀
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知识,此时拉力大小与摩擦力相等;(2)①1
、2、3组实验数据,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压力大小不同,可得滑动
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②1、4、5三组实验,压力大小相同,接
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可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③比较5、6、7三次实验数据,压力相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
接触面的大小相同,速度不同,但摩擦力大小相同,说明滑动摩擦力的
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无关;7、8、9三次实验数据还可以得出滑动摩擦
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3)这种在探究一个量与多个变量的关系
时,每次只探究与其中一个量的关系,而保持其他的量不变的研究方法
,叫控制变量法
第九讲 压强
※重点摘要※
★常考点一:压强
★常考点二:液体压强
★常考点三:大气压强
★常考点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第九讲 压强
★ 常考点一 压强
1.压力:物理学中,把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
其方向总是 垂直物体表面
,作用点在
受力物体上
如图所示,表示了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2.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
和 受力面积  
有关,用 压强
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
3.压强:在物理学中,物体所受
压力的大小
之比叫做压强,其定义式是
4.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1)增大压强的方法:
或减小 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
[易错警示]1.公式
中,F指压力,而不是重力,S是受
力面积,是施力物体挤压受力物体时,二者相互挤压接触的
面积,而不是物体的底面积,受力面积的国际单位是
对于固体、液体和气体都适用.
★ 常考点二 液体压强
1.液体压强的产生:由于液体受到
的作用,并且具
,所以对液体内部、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内部向 各个
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
个方向的压强
,液体压强还与
3.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
,其中ρ指液体的
,h表示液体的密度
4.连通器:上端开口,下端相通的容器叫 连通器
其原理是:同一种液体不流动时,液面
其应用有:
[易错警示]①液体内部压强公式p=ρ液gh中的
“h”不是高度,是液体中某点到自由液面的距离.②
解决压强综合题一定要先分清是固体压强还是液体压
强,一般情况下,解决固体压强问题是先计算压力(用
F=G总),后考虑压强(用p=F/S).解决液体压强时,
先分析压强(用p=ρ液gh),再求压力(F=pS).
★ 常考点三 大气压强
1.定义: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
2.产生原因:(1)空气受 重力
作用;(2)气体具有 流动性
3.验证实验:历史上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是
.举例:生活中哪些实验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
、瓶吞蛋实验 吸管吸饮料
带吸盘的挂衣钩
4. 大气压的测量
(1)测量实验: 托里拆利实验
测出了大气压的值.(2)测量仪
(3)1标准大气压=
Pa,相当于 760
柱产生的压强.
5.(1)随高度的增加而
.海拔3000 m以
内,每升高
约降低 100
,高度越高,
.(2)同一位置大气压随天气变
化而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泰作图角度怎么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