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自己改变大脑的灵性力量越来越有力量了,特别是头的正上方那块,但是身体和精力越来越吃不消了这是为啥啊

大脑集中精力最多只有分钟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大脑集中精力最多只有分钟
&&大脑集中精力最多只有分钟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3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天天读好书
回复: 9 | 浏览:1132
| 字体: tT
阅读权限90&主题3152&UID&帖子23210&积分154275&
91UID &精华1&帖子23210&财富253987 &积分154275 &在线时间290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 字体大小: tT
& & 作为美国著名的神经医学专家和作家,詹姆斯?约瑟夫?沃尔什认为,当下教育体系最大的一个弊端是将过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训练大脑记忆与智力的层面上,而对意志的训练几乎没有任何关注,这使得许多人的意念能量根本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与发展。而事实上,对意念的训练极为重要,甚至超过积累知识的重要性。
& & 由于兼有作家与科学家的双重背景,沃尔什通过大量科学事实和生动的文笔,深入浅出地为读者分析了如何锻炼意念的力量,从而帮助人们完善人格、远离疾病,拥有健康的生活。
附件: 你需要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
热爱看书&&是女汉子~~
阅读权限90&主题3152&UID&帖子23210&积分154275&
91UID &精华1&帖子23210&财富253987 &积分154275 &在线时间290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第三年,法国已由于战争而丧失了大批优秀的年轻人。此时,一名法国医生说:“没错,我们的确正在丧失众多优秀的年轻人,但是每当我们失去一位优秀的年轻人,我们都会拥有两名更为优秀的年轻人!”当然,他这句话的真实意思在于战争能够将每个人的潜能更全面地激发出来,从而能够让一个人所发挥的力量等同于此前两个人所发挥的力量。当然,这位医生仅仅是做了一个比喻性的说法而已。但一位经历过战争洗礼的人确实能够做好他此前认为自己根本无法做到的事情,因为他此时已经完全发掘出了自己的潜能,从而认识到自身拥有此前没有意识到的巨大潜力。最为重要的是,他发现凭借自己的坚强意志可以让自己果敢地做成一些事情,认为在竭尽所能的情况下,自己就可以创造奇迹。
简言之,战争能够唤醒我们人类对生活美好一面的执念与坚强意志。这场战争中最为著名的统帅福煦就曾斩钉截铁地断言:“所谓战役,不过是两种意志之间的较量。只有在我们自身接受失败之后,我们才是真正地失败了。只有当我们承认自己失败之后,我们才是真正彻底失败了!”
& & 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开始专注于智慧的发展,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忽视意志的作用了。“炮弹休克”注1的体验已经让我们明确了这一点,那就是智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良暗示的源泉,而意志则是控制疾病最重要的因素。关于意志能量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可以从这场战争中找到实例。本书的主旨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到意志在人生中所扮演的关键性作用,认识到意志超越了人生中的其他因素,对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及远离疾病都有关键性的影响。现在是我们应当正视意志的作用,并且利用意志去改变我们的生活的时候了。我们可以看到当代许多关于智力的吹捧,最终反而让我们迷失了前进的方向,看不到真正的解决问题之道。
第一章 生命的意志
只要是真心想做的事,人们就一定会付诸实践,并且做得很好,这证明了世界上一切皆有可能。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 & 意志在对健康以及身体活力所具有的决定性影响早已经被我们所认知。不仅是心理学家与那些特别关注心理疾病治愈方面的人,许多医生及公众也都对这一结论表达了认同。例如,两位非常亲密的人同时患上了疾病,其中一个人因此去世了,而另一人则吸取了死者在患病期间的教训,小心翼翼地避免自己出现同样的结果。这样的现象清楚地说明了一点,即当我们感受到死亡所带来的剧烈痛苦与强烈心理冲击之后,或是在听到病情可能持续加重的消息之后,内心肯定会无比低落,即便是极个别的病人康复的消息都无法让我们振奋起来。我们想要保持健康的身体或是治愈疾病的念头正在持续被削弱,给我们的康复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有人已经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那就是无论因为自身的漫不经心而导致身患疾病,还是由于他人的去世,都必然会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一种严重的不良影响,这几乎已经成了一种惯例。虽然部分患者最终得以康复,部分患者遗憾地与世长辞,但这都不会改变我们当时的那种心情。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并非单纯是由于我们在那时所感受到的心灵震撼,而是因为我们内心已经悄然开始对此“放弃”了,缺乏继续存活下去的斗志,而这样的斗志对想要康复的我们来说,是无可替代的心理支柱。
& & 意志对我们身体所造成的影响,几乎超出我们的想象,即便是在那种身体因素已经无法从根本上逆转不利形势的情况下,也是如此。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人说,某某人就是靠着“意志”而存活的,这些人吃着微不足道的食物,却能够完成许多工作。这些话背后的事实是让我们感到震撼的。通常来说,这些话只不过是一种托词,为了更好地解释某些特殊情形。人类意志本身就会帮助我们延长生存时间,当然所能延长的时间长短也是由我们的身体情况来决定的。生命在最后都必然会终结,这在绝大多数人眼中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也有一些被记录下来的例子让我们感到震撼,因为这些例子说明人类通过意志去延长生命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效果远超人们的预期。作为一种生存因素,意志的作用是极其明显的,只要活跃的意志过程出现了停顿,那么生命就会逝去,个人就会在生理层面迅速进入死亡状态。许多医学研究都表明意志必然是在生命消失之前就已经丧失了的。
& & 也许,许多医生都经历过垂死的病人存活的时间超出他们之前预期的情况,因为这些病人可能是正在等待着远方的朋友前来见最后一面。垂死的母亲之所以能够坚持活下来,是因为她想在临死之前能够拥抱一下自己的子女;垂死的妻子之所以会坚持活下来,是因为想要见丈夫最后一面,跟他进行最后的道别——虽然就身体状况而言,他们不大可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的机体允许的存活时间已经所剩无几。当然,很多这方面的例子都是缺乏真实性的,但其中的一些特例也足以证明这样一个事实:绝大多数人都并没有充分运用他们自身的意志能量,或者说在生活中从未想到过要运用意志的能量去给予自己一些帮助,所以这让他们在需要时,根本没有意识到意志力量的存在。不知为何,我总是确信一点,很多乡村医生总是会告诉我们一些故事,从而证明人是可以用意志来抵抗死亡的到来,或是拖延死亡到来的时间,而一旦病人放弃了使用意志的能量,那么他们很快就会与世长辞。
& & 斯托克斯教授是19世纪爱尔兰的一位著名临床医生,他在研究心肺方面的成就至今仍对医学发展产生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他的大名通常都会与心肺方面的疾病联系在一起。他曾讲过自己在都柏林的一家医院所遇到的病例,该病例可以充分说明很多问题:一位年老的爱尔兰人在年轻时曾参军入伍,多次负伤,现在疾病缠身,躺在医院里等待着死亡的到来。斯托克斯教授在对这位病人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检查之后,宣称病人最多只能活一个星期。但一个星期过去了,这位病人依然还活着,尽管他的身体状况更加糟糕了。斯托克斯教授向自己的学生们说,这位老人在熬过了一星期之后,最多还有一两天的时间可活,但这位病人却依然顽强地存活了一段时间,并且每天都向斯托克斯教授问好。在屡次预测失败后,斯托克斯教授及他的学生并没有失去照顾病人的耐心,同时,他们对这位病人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感到不可思议。一些学生甚至就这位老人还能够活多久打赌。
& & 某一天,这位老人用爱尔兰人所特有的口音对斯托克斯教授说:“医生,你必须要想办法让我活到下个月的一号,因为到那时,我的养老金才会到账。除非这笔钱到账,否则他们根本没钱将我埋葬。”
此时距下个月还有十几天的时间。斯托克斯教授对学生说,不要听这位病人的“胡言乱语”,考虑到病人如今的身体情况,他是根本不可能活到那时的。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他们每天早上过来查房时,这位老兵都依然躺在床上,根本没有显露出要离开这个世界的预兆,似乎他距生命的终点依旧遥不可及。终于,他撑到了一号的早上。斯托克斯教授走进病房,老兵用微弱的声音对他说:“医生,关于养老金的单子都在这里,请您帮忙签收一下!然后,我的家人就能够获得这笔养老金。我很高兴你能让我活到这一天,因为他们现在肯定有钱去安葬我了。”当他看到医生签完名字之后,似乎就已经准备好迎接死神的到来,几个小时后,这位老兵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之前,他之所以一直能够坚持生存,完全是靠着意志力在支撑,因为他的心底一直有一个让他坚持下去的目标。当这样的目标最终得以实现,他就终于卸下心防,迎接死神的到来,所以他的生命也就很快结束了。
& & 还有一个关于19世纪法国监狱的故事,同样能够说明意志力在延续生命的过程中所具有的能量。这个故事还说明了一点,那就是在人们看似接近死亡,业已无可挽回时,依然能够凭借着意志的能量坚持一段时间。按照当时的传统,假如犯人在监狱里去世,他们就会被埋在生石灰之下。这样的传统至今留存。曾阅读过奥斯卡·王尔德的小说《雷丁监狱之歌》的读者都会了解到这个细节。在当时,爱尔兰的监狱依然保持这样一种野蛮的传统。爱尔兰在1916年投降后,很多犯人就是在监狱中遭到处决后,被埋在生石灰之下的。凯尔特人特别反感这种做法。关在法国监狱里的一位凯尔特人来自布雷顿,他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凯尔特人,对于自己死后可能要被埋在生石灰下感到恐惧。当时,身陷囹圄的他患上了肺结核,而监狱方面对此也没有予以任何治疗,因为他们都知道他迟早是要死的。但是,这位犯人害怕自己在监狱中死后,遗体会被埋在生石灰下面,一想到这点他就不寒而栗。
& & 在当时的监狱医生看来,他绝对会在刑满释放之前就死于疾病。即便如此,这位犯人还是勇敢地宣称,绝对不会让自己在服刑期间去世,从而避免自己的遗体遭受那样惨无人道的对待。他所表现出来的决心遭到了医生的嘲笑。医生耸耸肩,认为这样的想法是不会对延长他的寿命有任何帮助的。虽然医生都一致认为他的死期将近,但他依然顽强地生存着。虽然每天都表现出肺结核的症状,但他还是坚持了数年时间。最后,医生们都开始特别留意他这个病例。根据一般的医学观察,他已经比之前预测的死亡时间多活了几个月,所以他必然不久于人世。事实上,他竟然熬过了刑期,并且在刑满释放之后,立即派别人去安排自己死后的安葬事宜。在他走出监狱的二十四小时之内,当他确定了自己不会被埋在生石灰之下,而是可以像其他的基督徒那样长眠于泥土之中时,他的意志就放弃了抵抗,他迅速离开了人世。
通过意志的能量去延长生命的例子,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重要阶段得到验证。我们经常都会注意到一点,那就是某些人过着极为繁忙的生活,每天都必须工作很长时间,每天晚上只睡三四个小时,但他们依然有足够的精力去完成很多常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或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人往往都能够长寿。诸如亚历山大·洪博特等人,年轻时就在科学领域崭露头角,著作等身,多年之后孤身一人勇闯热带的不毛之地,在巴拿马与中美洲进行考察。而在他人到中年时,他的著作已深刻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 & 普鲁士王国的首相也是一位工作勤奋、精力旺盛的人,寿命超过了九十岁。在他四十岁时,他就坦陈自己每天晚上只睡两到三个小时,有时甚至只是在沙发上躺一会儿,而不是在舒适的床上好好睡一觉。
& & 19世纪末期,里奥十三世同样是这种类型的人。在他六十四岁的时候,他当选为教皇。因为他身体虚弱,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不用过多久,就将会有另外一场教皇选举。里奥十三世每天都要做繁重的工作,并且成功履行了自身的职责,最后他甚至比之前的教皇活得更长,打破了他很快就会去世的传言,最终活到了九十三岁。
还有许多这方面的例子。英国首相格拉斯通,他也许是19世纪全世界最伟大的政治家,他每天都要让自己处于一种忙碌的状态之中。与此同时,他还是卓有成就的学者、涉猎广泛的作家,并且对任何有关人类的事情都怀有浓厚的兴趣。最后,他还是活到了八十多岁。
& & 德国的俾斯麦与毛奇所承担的重任几乎是19世纪的其他人所无法承受的,但是他们都活到了八十岁以上。俾斯麦在他八十一岁生日那天,还认为人生所有美好的事情都会集中在此时此刻,他的人生会在下一个八十年的时光里变得更加辉煌多彩。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坐在美国著名诗人托马斯·邓恩·英格里斯旁边的情景:在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的一个校友宴会上,英格里斯不断地向我们表达出积极的人生理念。当时他已经年过八旬,但依然精神矍铄。即便年事已高,他依然没有清闲下来,还是喜欢与年轻的校友进行有趣的交谈。
& & 我亲爱的老师维乔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人。有人说,当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其实是四个人同时离开了这个世界。因为他不仅是杰出的病理学家,而且还是著名的人类学家、研究医学发展的历史学家以及公共卫生专家。他七十五岁时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精力,每天所完成的工作可以抵得上两到三个年轻人的工作量。他在八十一岁时去世了,这并不是因为身体上的疾病,而是缘于一次不幸的车祸。我可以想象,假如没有这次事故,他依然会继续健康地生活下去。
冯·兰奇,这位专门研究教皇发展史的伟大历史学家,在他年过九旬时,依然计划着十二卷恢宏巨著的创作,并且准备每年完成一卷的写作。我发现,他最终竟然完成了其中六卷的创作,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啊!我的一些朋友在美国从事医学方面的研究,这些朋友在中年时都几乎异常忙碌,过着紧张而活跃的生活。斯蒂芬·斯密斯、托马斯·艾迪斯·艾美特、约翰·W·格利、威廉·汉娜·汤普森,这些人都是在前不久才刚刚去世的,还有威尔·米切尔前不久还刚刚度过了八十五岁生日,这些人都始终过着忙碌而充实的生活,并且都拥有很长的寿命。
& & 上面所提到的这些人都拥有一种强大的意志能量,正是这样的意志能量让他们始终能够专注于眼前的工作。当他们运用这种意志能量时,不仅不会空耗这样的能量,反而能够让它更好地挖掘自身潜能,将他们之前所无法看到的潜力全部展现出来。& &&&他们意志能量的强度似乎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正是这种对意志能量的挖掘,不仅让他们事业有成,而且还让他们福寿绵长。与普通人所持有的观点完全不同的是,辛勤的工作是不会给我们带来强烈的疲惫感的,相反,这会给我们带来充沛的精力。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辛勤的工作会扼杀人的精力,让人过早钻进坟墓。但我作为一名医生,在仔细研究了一些病例之后,从未发现一些人所感到的疲惫是源于辛勤的工作。潜伏的肾脏疾病、风湿性疾病以及肺部感染等疾病都是典型的例子。这些疾病最后所导致的死亡,并不是因为辛勤工作,而是由这些疾病本身所造成的。还有一点是我必须要提醒读者的,这些疾病随时可能降临在任何一个人的头上,与辛勤工作并没有任何必然性的联系。这就像是遭遇了某些事故或是面临运气不佳的情况,这与我们遭受微生物的袭击或是被一辆电车撞到的概率是毫无二致的。当我们运用意志去更好地迎接生命中的挑战,这不仅给我们带来更多源自于生命本源的力量,而且还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人生历程的充盈。要说什么东西是真正会让人心被逐渐锈蚀的话,那就应该是懒惰了。过度的休息只会给我们带来伤害,因为这反而要比辛勤工作消耗掉更多的能量。
& & 因此,我们可以说意志的能量是身体活力的核心源泉,能够不时地抑制身体可能出现的致命变化,因此也是延长寿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意志的能量代表着健康最为重要的源泉,让我们拥有足够的能量去获得成功。不幸的是,在最近的几年时间里,意志的能量在很大程度上遭到了人们的忽视,当然这是由很多原因所共同导致的结果。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关于意志自由的讨论以及决定论的一般性内容,似乎都要将意志这种独立性的功能排除在外。虽然这样的思想只是影响到了那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阶层,但他们所产生的影响无疑是广泛的,影响了很多人对意志能量的看法。除此之外,报纸、杂志以及一些作家都在强调一些缺乏意志自由的思想,让许多人在面对使用意志时,抱着一种不信任的态度,想着要制造出这样一种思潮,即我们是环境的产物,而并非自身命运的控制者。因此,这样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意志能量的有效释放。
除了智力的因素会不断消耗我们自身的意志能量外,另一个抑制意志能量释放的因素更为重要,就是当代人都习惯于享受舒适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并不需要他们耗费多大的意志能量就能完成一些事情。当代人所吹捧的社会进步,不过就是如何想尽办法让生活过得比之前更加舒适一些。几个世纪前在人们眼中显得极为奢华的生活,现在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一种常态。现在,我们再也不会任由冷风钻进房子里,也不需要长途跋涉地前往目的地,使得自己疲惫不堪。很多人都将身体的能量留存下来,用来享受生活。当我们将生活变得越来越舒适的同时,也必然会产生这样一种负面影响,即我们无须特别耗费某些精力去完成一件事,因此,我们的意志能量也就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现与运用。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去避免消耗自身的能量,并且认为被积累下来的精力可以被用于实现更为高尚与美好的目标。
& & 动物身上的能量积累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动物所累积的能量不会超过身体所限制的范围。它们所积累的能量都只是为了一个目的而存在的:通过身体的活动去不断地消耗,让肢体去从事各种活动,而绝不会为了做一些有用的事情去消耗能量。这个过程在电学领域就被称为“短路”,这样的情况会让我们明白人类目前的发展趋势到底有多么糟糕。虽然我们过上了过于舒适的生活,但这可能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截然相反的效果。事实上,这样的舒适生活通常也只会给我们带来消极的影响。我们一开始可能不会注意到这一点,除非我们能够对生命的模式进行认真的分析与思考,并且将精力与分析特别指向意志与能量的使用层面,否则我们很难明白这种生活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究竟有多大。
& & 意志与身体组织所具有的其他功能一样,都是在不断使用与锻炼的情况下获得发展的,而一旦我们不去运用意志的话,就必然会变得迟钝。现代生活在很多时候都不再需要我们去唤醒意志的能量,因此很多人的意志能量不断出现严重萎缩也就不足为奇。这样的发展趋势导致的必然结果是,很多原本可以展现出巨大的意志能量的人,最后都被白白埋没了。这是一个让我们感到极度遗憾的现实,因为意志能够帮助我们更好运用自身潜藏的资源,假如没有这种意志的存在,那么这样的潜能可能永远都会埋藏在内心深处。威廉·詹姆斯教授在他那篇著名的文章《人类的能量》中,就特别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极少数人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去实现最大化的成就。在这篇文章里,他这样写道:“通常而言,人们已经习惯性地只运用自身的一小部分能量。若想将自身的潜能全部挖掘出来,这就需要让他们置身于某种良好的状态下。”
& & 詹姆斯教授的这个观点让我们明确了一点,那就是意志能量能够让我们将生活与人生旅程变得更加美好。在文章里,詹姆斯教授还引用了普科勒·穆斯克王子的这段话:“每当我想到人类有足够的能力去从一些最为细微的物体当中制造出武器等精密的物件时,我的内心就感到极度的满足与欢欣。可以说,这是人类意志能量的充分体现,这证明了意志的能量几乎是无所不能的,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无数的可能性。”
& &意志的能量因此也被我们认为是无所不能的。要是人们此前没有更好地运用意志的能量去维护自身的健康或是治疗疾病,我们现在就需要重新认识意志能量的重要性。战争让我们从年轻士兵的身上明白了一点:人类的意志从根本上来说是不会丧失分毫的,只要我们牢牢抓住与掌控意志的能量,那么就可以创造出任何奇迹。如果这场战争能够为我们带来什么“遗产”,那就是我们能够更好地运用意志的力量,而军事训练与战争的需求能够把这些能量全部激发出来。人类所能做的工作或是所能承受的事情都远超他们之前的预想。正是在这样的行为以及承受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找到一种远远超越表面愉悦的深层次满足感,因为后者不仅满足了我们身体层面的需求,而且还满足了我们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当我们不断训练自身的忍耐力,不断努力工作时,意志的力量不仅不会让我们感到过度疲倦,反而会让我们的能力变得更强;这不仅不会削弱我们的能量,反而会使我们的能量变得更加强大,为我们的人生打开更多的通路。
& & 这种自律意识的训练对于美国年轻的士兵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很多士兵在从军之前,都过着过分舒适的生活,几乎不需要为生计而费神,也没有经历过人生当中的沉痛挫折。阿格内斯·雷普利尔女士向《十二月的世纪》投稿时所写的一封信就能够充分说明这一点。雷普利尔女士在信中所提到的情况并非绝无仅有。很多从小在舒适环境中成长的士兵都经常会给家里人写类似的信件,这种信实质上代表着年轻士兵们的普遍心声。雷普利尔女士说,这封信“来自一位美国中尉,他从小就过着娇生惯养的生活”。这位中尉在1918年早春时给家里写了这样一封信:
& &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个不停,我周围的土地没有一寸是干燥的,我只能蜷缩在一个泥潭里,身边还有许多法国青蛙,我已经完全忘记了躺在一张干爽的床铺上的感觉。但我现在身强体壮,坚硬得就像是一颗钉子。我能够吃得下铁屑,能够站着入睡,这个世界上是否还存在雨伞这种东西,我都已经不再明确。
& & 如果我们能够持续保持这种意志能量的释放,那么人生就会变得更加美好、幸福。因此,我们说,这场战争其实从某些方面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积极而有益的补偿。
热爱看书&&是女汉子~~
阅读权限90&主题3152&UID&帖子23210&积分154275&
91UID &精华1&帖子23210&财富253987 &积分154275 &在线时间290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第二章 恐惧
哦,他控制着你的意志,世界上只有笨蛋才会任由别人操控。
——《错误的喜剧》
在第一章对意志的能量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之后,绝大多数读者都会为他们未能充分地利用意志的能量而感到吃惊。诚然,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很好地运用意志存储的能量去更好地增强身体的能量与活力,从而让它们得以更好地运用。这些没有得到运用的意志能量最后也只是被随意地浪费掉了。倘若我们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进行一番仔细的研究,就会发现意志无法得到充分运用的理由是相对容易理解的。让人遗憾的是,意志的能量从来都没有为人们所自由地运用。我们内心疑惑的状态或是犹豫不决的态度犹如一个闸门,始终将意志的能量紧紧关闭在里面。很多消极的思想暗示都让人们不愿意打开这扇闸门。内心的恐惧感让很多人都选择将自己封闭起来,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许多行为。直到现在,依然还有许多人认为自己无法做好许多事情,或是认为自己只有在经历过无比的艰辛或是重重困难之后,才能够有所成就。这样的思想本身是没错的,但他们认为只有那些意志力极为强大的人才能够进行这样的尝试,而认为像自己这样能力平平之人根本就没有努力的机会与价值。许多人都不愿意专注于某个具体的目标,因为他们害怕自己没有能力去实现这样的目标。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无法像其他人那样在面对困难时可以岿然不动,缺乏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考验,认为自己最后必然会在重压之下走向崩溃。
一旦人们对自己失去了自信,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获得某些方面的成功,那么这样的思想本身就会降低自己的行为效率,让自己无法更好地运用自己的能量。这就好比我们准备拉断一条坚韧的绳索:一些知道如何拉断绳索的人会选择把绳索缠在手上,然后充满自信地一拉,绳索就会随之断裂;而那些担心自己无法拉断绳索的人就会显得犹豫不决,担心自己根本做不到,正是这样三心二意的态度导致他们最后无法拉断绳索。后者唯一能够做到的事情,就是给自己的手指带来伤害。其实这样的伤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他们也完全可以像前者那样成功地将绳索拉断,只是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自信。在遭遇失败之后,他们开始觉得自己与其他人不大一样,觉得自己的双手没有其他人那么有力,所以无法拉断绳索。他们的内心始终怀有这种消极的思想,导致最后他们都不愿意做出第二次尝试。
各种恐惧的思想阻碍着人类的各种行为,让人们缺乏自信,担心自己会遭受失败的思想阻碍着人们无法将事情做得更好。这样的情况古已有之。有一个这样的传说,圣安东尼的一位门徒曾经询问他,在朝圣之路上遇到的最大挫折究竟是什么。要是我们能够回想起健康与神圣其实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是同根同源的,那么这个故事就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圣安东尼就是以其善于抵御各种诱惑的能力而闻名于世。在他一百年的人生历程中,有七十年的时间都是在荒漠中度过的,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孤身一人。也许,漫长的人生以及思考能够让他对人性内在的运行机制有着深入的了解,从而为我们提供一些指引。他的这位年轻的门徒与其他门徒一样,都希望能够在朝圣之路上走捷径。圣安东尼对他说:“现在,我也老了,这一辈子也的确遇到过许多挫折,但绝大多数的挫折其实根本没有出现过,它们只存在于我的臆想当中。”
疑惑与犹豫不决所造成的梦魇会在我们消除这种恐惧感之后迅速消失。那些我们臆想出来的挫折或是困难是需要我们努力去摆脱的,否则就会严重影响意志能量的发挥,最后让我们几乎不可能活得健康,也不再拥有神圣的精神。
很多人的一生之所以会一事无成,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造成失败背后的秘密。他们总是在担心最糟糕的事情可能随时出现,害怕自己会面临进退失据、一败涂地的情形,这样的想法摧残着他们的自信,渐渐地消磨着他们的精力与毅力。任何能够帮助他们摆脱人生恐惧的事情都能够成为取得成就的助力,让我们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健康。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若是我们能够满怀着自信去努力做好一件事,那么这几乎意味着我们必定能够将这件事情做好。要是我们内心始终惶惶不可终日,担心失败随时会降临,担心自己的努力随时可能会付诸流水,那么这样的恐惧心理最后很有可能会在事情的结果上得到呈现。如果这些人都任由这些思想控制与摆布自己的话,那么无疑他们的能量会大为削弱,他们付出的努力也会打折扣,要想取得成功就几乎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无论是就保持健康的身体与能量而言,还是就取得外在的成就而言,都是如此。人们需要获取诸多的人生经验,才能够明白这些道理:他们所担心的事情通常是毫无现实基础的,完全是他们凭空臆想出来的。但有些人就是永远都无法认识到这一点。
通常来说,当我们使用“恐惧”一词时,所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一系列的精神或是心理、神经处于一种极度敏感的状态,表明患有精神疾病之人会因此遭受巨大的痛苦。比方说,有些人对泥土会产生一种恐惧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不洁恐惧症”——一种被严重夸大的恐惧感,让他们不敢将泥土抓在手中,担心泥土会将细菌传播到他们的手上,所以他们每天都要洗二十到四十次手。即便他们已经将手洗得干干净净,还是会感到自己的皮肤出现瘙痒,这完全就是因为他们内心的这种恐惧感所导致的。还有许多类似的恐惧症。一些人所患上的恐惧症要比不洁恐惧症更加荒唐。绝大多数人都会对高度产生一种恐惧感,即当我们置身于一个很高的地方向下看时,心会不由自主地颤抖一下,而内心的这种恐惧感会在每次登高时出现。一些人始终都不敢坐在阳台上或是戏院的前排,或是到教堂观赏壁画时都不愿意跪地。这些人所感受到的内心恐惧感其实与恐高症是类似的。我的一些病人就是牧师,他们认为站在高高的祭台上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当然,整个祭台其实不过五六级台阶的高度。
还有一些人对黑暗会产生一种过分夸张的恐惧感,因此,假如不开灯,他们根本就无法独自入睡。有时,这样的恐惧感是源于他们曾遇到过让人恐惧的事情。在我的病人里,有一位病人是在大学储藏室里工作的,他渐渐产生了对黑暗的恐惧,每天晚上假如不开灯,根本无法入睡。因为一天晚上,盗贼潜入了他的房间,他大声地问:“你是谁?”结果,一颗子弹打在他的床头。这件事给他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绝大多数的阴暗恐惧者——学名为“黑暗恐惧症患者”——都不会有这样的明确发病理由。精神恐惧的受害者通常都会放任一些无关紧要的自然情感逐渐膨胀,最终让他们感到痛苦不堪。
一些人根本无法待在一个封闭的区域里。菲利普·吉尔伯特·哈梅尔顿,这位英国作家与画家,每当坐火车出行时,都会觉得坐在火车包厢里是无法忍受的折磨。因为封闭的环境会让他的幽闭恐惧症变得越发强烈,最后将他的理智摧毁,他不得不中途下车。
毋庸置疑,还有许多类似的恐惧症,但这些恐惧症无一例外都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对我们追寻人生的幸福构成障碍。我看到很多人都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为了克服这些内心的恐惧感,他们耗费了巨大的心力,使得自己身心俱疲。这些恐惧症让他们无法专心去做其他人可以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情,更让人深感遗憾的是,这样的恐惧症会严重影响他们意志能量的发挥。要想抑制这些恐惧症的发作,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不断地重复那些恐惧症阻止你去做的事情,直到这成为一种自我控制的习惯,让你再也不会受到内心阴影的影响与掌控。几乎所有人都会对一定的高度产生恐惧感,几乎无一例外,但最近几年来,成千上万的人已经习惯了在高层建筑里工作,根本不会感到恐高症所带来的内心折磨。一开始,人们主要是因为在大厦里工作的薪水不错,所以他们就来到这里应聘。最后,他们逐渐熟悉了这样的环境,并且渐渐养成了自我控制的习惯。我的许多朋友都告诉我,他们一开始都认为自己根本无法忍受在那么高的楼层里工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也渐渐习惯了这样的工作环境。之后,在高层建筑里工作就变成了一种自然的习惯,让他们觉得跟在一两层的建筑或是平房里工作是毫无二致的。
要想克服这些恐惧症并不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除非我们凭借强大的理性释放一致的能量,从而将这样的恐惧感觉全部压制。我们必须要满怀自信,不断地坚持与这样的恐惧症做对抗,直到这种恐惧感最终被完全克服。很多英勇的士兵一开始都是非常害怕血腥场面的。一些最好的外科医生在进行第一次手术时,都根本不敢使用柳叶刀,甚至会在见到病人的伤口时突然晕倒。但在经过了多次的训练后,他们都最终成功克服了内心的这种病态的敏感。事实上,在那些饱受恐惧症折磨的人群里,绝大多数人都是因为屈从于内心中那小小的恐惧,然后任由原本微不足道的恐惧逐渐演变成一种习惯。因此,这需要我们采取行动,对恐惧症开展对抗,从而破坏这样的坏习惯,而不要想着去克服一种自然的倾向。很多这方面的受害者都认为,他们是没有能力去克服这种“自然倾向”的。结果,他们对这样的思想倍感沮丧,认为“自然天成”的恐惧症是无法被克服的。正是这样的态度让他们根本无法摆脱恐惧症。其实,这些所谓的恐惧症都不过是源于习惯这一第二天性,这与我们的自然天性迥然不同。只要我们能够采取积极勇敢的行动,就必然能够打破这类习惯。
一些恐惧症似乎完全是源于生理或品格层面的因素,但更多的恐惧症是源于精神状态。失眠症源自于内心的恐惧感,而不是因为生理上的原因。几年前,我为国际临床医科大学写过一篇文章,当时我曾专门研究过失眠的原因,发现失眠产生的原因是基于某种内心的恐惧症,正是这样的恐惧症造成了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让我们彻夜难眠。失眠恐惧症其实与广场恐惧症——害怕在空旷的地方久待的心理症状非常近似。同类的恐惧症还有恐高症、阴暗恐惧症及其他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心理恐惧症。在绝大多数情形下,我们都是完全有能力自主治愈这些恐惧症的。如果我们能够找到最为适宜的方法,对症下药,那么克服内心的这些恐惧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对一些人而言,特别是那些白天很少外出的人或是那些起夜频繁的人,若是始终保持这样畏惧失眠的心理,那么他们必然会失去正常的理智,无法保持身体健康。每当他们爬上床,准备睡觉时,内心都会萦绕着这样的恐惧感。在下午五点时,他们就开始担心自己晚上可能要失眠了,这样的恐惧心理完全扰乱了他们正常的心理活动。最后,这样的心理症状就会发展成一种“梦魇”,如影随形。无论他们晚上做什么,无论他们感到多么疲惫,每当这样的思想进入心灵深处时,他们就无法入睡。等到他们真正躺到床上时,他们的心灵已经完全被恐惧失眠的心理所控制,导致他们彻夜不寐。其中一些人在就寝之前可能就开始努力避免出现这种焦虑的情况,但在就寝时却依旧无法遏制地陷入焦虑。如果过了十分钟,他们还是不能入睡,那么他们就会认定今晚始终无法入睡了。他们为此感到担忧,将这些忧虑的情感彻底唤醒,从而使得他们失眠的症状更显著。如果这些人依赖药物来入睡,也是毫无作用的,正如我们想要通过服用药物克服恐高症或是阴暗恐惧症一样,因为这些完全是心理层面上的问题,不是通过药物就能够克服的。被恐惧症折磨的人必须要通过自身的意志去努力进行自我控制,才有可能走出恐惧症的阴影。
除去那些精神层面上的恐惧——这种类型的恐惧都是无法进行解释的,还有很多恐惧症都可以称为智力层面上的恐惧症。这些恐惧症之所以会在我们的心灵里萌芽,就是因为我们接受了一种错误的概念,这就直接影响到我们无法将事情做得更好,无法获得健康的身心,无法摆脱一些对身心有害的行为:害怕失眠的恐惧通常都会让我们尝试着通过催眠来达到入睡的目的,但这样的做法通常要比失眠本身带给身体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很多人都担心自己会失眠,于是他们就开始服用大剂量的奎宁及威士忌,但这种缺乏科学根据的做法只会让他们第二天起床时更加痛苦不堪,服用这些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远超失眠本身所带给他们的痛苦。奎宁与威士忌都无法阻挡人们患上失眠,但不少人依然选择这样做,根源就在于他们的这种期望是建立在错误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对很多人来说,他们经常会被一些不经意闯入脑海的思想所控制,这些思想通常都是让他们感到恐惧的源泉。从下面列举的几个典型例子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些恐惧思想若是与各种疾病联系在一起的话,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多大的伤害。因为恐惧的思想若是与疾病结合在一起,通常都会更为严重地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
“一知半解是一件极度危险的事情。”这句话特别适用于阐述这一话题。很多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病态恐惧感始终阻碍着我们,使得我们无法取得在别人看来相当容易实现的成就。很多人始终对自己持有这种观点,认为自己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与病态,从而使自己无法像其他人那样获得相应的成就。有时,这种病态的自我说服会以一种忧郁症的形态呈现出来,而个人则会感觉自己的体质无法长时间从事某项工作,于是每当见到这样的工作时,他们就会选择逃避。还有很多体弱多病者,他们觉得自己生活的重要目标就是保持身体的健康,负责检查他们身体的医生也从未发现他们有任何生理机体上的问题,所以这些自认体弱的看法多半是出自内心的臆想。这样的心理状态已经伴随着人类走过很多个世纪了,因为Hypochondria(忧郁症)一词的词根源于希腊语,本意就是将一些生理症状联系起来的情感集中起来,其在生理上的症状表现为胃部出现不适或是肋骨下方疼痛等。
若是病人抱持着这样的心理状态,那么他们就会始终抱怨出现的这种或那种症状严重摧残了他们的意志。其实,每个人都是有足够能力去完成日常工作的,但却缺乏这样的主观能动性与能量去不断地进行拓展。当然,若是任何真实的情感出现,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无法承受疾病所带来的额外负担。让人感到惊讶的是,许多忧郁症患者其实都很享受他们现有的病态状况,即便可以安享晚年,他们还是在不断地抱怨着现实。正是他们对疾病的恐惧心理阻挡着他们无法直面幸福人生,无法充分运用意志的能量去摆脱这些疾病的症状与困扰。只有某些事情出现了,唤醒了他们的意志,否则他们就根本没有任何希望去获得良好的结果。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种状态竟然可以持续相当漫长的时间,而且他们的身体也没有出现任何问题,但他们还是不断抱怨觉得身体不适。从“抱怨”这个词的正常含义来说,这些忧郁症患者之所以会抱怨,根源根本不在于疾病。
有时,这些疾病所带来的恐惧感是取决于某些词语在人们脑海里有多么夸大。最近几年,“黏膜炎”一词给许多人带来了消极的心理暗示,很多人都错误地认为这个词语所代表的疾病必然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意志能量,让他们无法保持身体的健康。“黏膜炎”一词无论是就其衍生意或是医学方面的意义而言,都只意味着黏膜发炎的第一阶段,从而造成分泌系统比在正常情况下更加频繁地产生分泌液,对健康其实并没有大碍。
但是,在我们滥用“黏膜炎”这个词时,就会发现很多人都误认为这是一种会给黏膜造成严重影响的疾病,认为这最后会给我们内在的黏膜系统造成严重的损害,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严重的隐患。当下,许多为了推销药物的经销商都在不择手段地宣传这样的观念,希望人们能够购买他们的药物,从而加重了人们对黏膜炎的心理负担。最后,许多人因为多种原因——通常是因为他们的鼻子或咽喉分泌出更多的物质——就认为黏膜炎对他们的身体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认为自己不像其他人那样拥有足够的抵抗力,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被这种疾病侵蚀。事实上,绝大多数美国人,特别是居住在北部或东部地区的人,他们几乎都患有轻微的慢性黏膜炎。气温的剧烈变化及潮湿阴暗的环境都会容易让人们患上黏膜炎。但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到黏膜炎其实并不会给我们的身体造成显著的伤害,对于极少数体质比较敏感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感觉到身体出现了轻微不适。正是这极少数的人经常宣扬黏膜炎可能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事实上,黏膜炎几乎对人体不会产生任何严重影响,根本不像许多杂志或是报纸所宣扬的那么严重。轻微的黏膜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动消失。而黏膜炎好转的事实其实也说明我们的身体逐渐回归正常状态。有时,微生物感染所导致的细胞形态变异是造成黏膜炎的原因之一,即便如此,病理学上的轻微细菌毒性也不会给身体造成可见的伤害。至于很多人说黏膜炎会让我们的身体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这完全是以讹传讹。其他类型的感染,例如白喉等疾病,可能会给黏膜带来严重的影响。一旦患上了这种疾病,必须要忍受散发出异味的困扰,才可以痊愈。但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疾病的发病率还是非常低的,造成的后果也不是很严重。
至于许多医药广告经常宣称,黏膜炎会从鼻子与咽喉蔓延到其他部位的黏膜层,这同样是不可能的。黏膜炎的症状可能会出现在胃部,但这与出现在鼻部与咽喉的黏膜炎一样,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的影响,很快就能够痊愈。要是我们大口吸气,可能就会造成鼻子出现轻微的黏膜炎症状,这是因为黏膜层出现充血导致分泌物增多。要是我们在食物中加入了产自伍斯特县的调味料、胡椒粉或是萝卜,同样可能让胃部出现类似黏膜炎的症状。这可能是源于微生物的活动或是分解食物时所产生的不适,但这都算不上是严重的症状,根本不会让病人感到痛苦。但让人感到惊讶的是,许多人都似乎十分肯定地说,自己患上了黏膜炎,似乎他们总是觉得自己无法拥有良好的健康状况,没有足够的能力去从事任何特殊的工作。当然,如果有任何疾病逼近时,他们的免疫能力似乎就会因为这种慢性疾病而降低,让他们对自身的免疫系统不断产生怀疑。
上面所提到的这些恐惧心理都是因为我们过分关注那些医学广告所导致的。我们宁愿不知道其他人所知道的东西,或是不了解他们的想法,也不要相信那些谬论。他们内心所感受到的恐惧会严重影响工作质量,让他们的身体变得虚弱,从而无法抵抗疾病的来袭。有时,我们不得不悲伤地承认一点,那就是许多学校的生理课成了学生们内心恐惧与忧虑的源泉,而不是向他们提供更有价值的知识。所以说,我们这一代人对身体内部的结构与运行机制都严重缺乏正确的认知,很多人所了解到的知识只是让他们感到焦虑,而不足以让他们对自身拥有清醒而全面的认知,无法让他们更好地照顾自己,获得良好的健康状况。如果我们能够将忧虑与不安等思想的闸门全部关闭,就会发现自己原来是拥有充沛的能量的。
最近几年,与黏膜炎类似的一个医学词语同样给许多人带来了不良的心理暗示,这个词语就是自体中毒(auto-intoxication)。这是一个比较“高端”的词语,很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可能会对此有所了解。通常来说,最为常见的自体中毒是肠胃中毒。很多人却认为这个词极为神秘,有着众多的含义,涵盖了多个知识范畴,人们的胡乱猜测给这个词语赋予了更为特殊的意义。这个词语所代表的意义其实是这样的,每当肠胃消化的时间延迟二十个小时或更久,或是任何刺激性的物质进入了肠道,那么身体就会吸收一种有毒的物质,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症状。这包括困倦、饭后行动迟缓或是肚子感到不舒服等症状——虽然在我们年轻时,都想要吃得很饱。有时,我们的皮肤会出现灼热感,同时身体其他部位普遍出现不适。有时,这可能会导致头疼,但这样的情况是相当罕见的。这种症状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无精打采或是感觉自己不能够将事情做好。通常来说,某种类型的神经性症状会与其他的症状联合起来,表现出歇斯底里或是神经过敏等症状。
上面谈到的自体中毒已经成为很多人心中的梦魇,他们对这类症状感到无比恐惧,任由恐惧心理消耗他们的能量,影响他们的健康。事实上,就在过去的几年,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自体中毒”这个词语已经被人们滥用了,错误地将其用于描述身体其他部位所出现的疼痛或是疾病,而这些症状其实也许只是神经功能暂时紊乱的表现而已。造成这种状况通常是因为久坐,居住的环境缺乏新鲜空气,平时很少进行体育锻炼,又或者是因为不注意正确的饮食,不喜欢吃一些简单而有益的食物,且总是暴饮暴食,导致身体出现状况,从而造成肠胃积累了许多有毒元素。肠道所具有的反射作用一旦加上我们对自身状况的担忧心理,就会造成我们不断地对此抱怨——通常来说,这并不是任何疾病的征兆,不过是生理反应的一种自然呈现而已。
沃尔特·C·阿尔维雷兹医生在为乔治·威廉·霍普基金会赞助的加州医学院的一个研究项目撰写一篇文章时,就谈到了自己对于这个主题进行研究时,所得出的一些结论:
当我们进行体检时,很容易就会发现这些症状是其他明确的原因所造成的。自体中毒往往就是这个时候被检查出来的。那些认为肠道停滞是引起许多疾病原因的人,根本没有任何证据去支撑这样的观点。他们所坚持的许多观点其实根本就是一种谬误。
便秘所表现出来的一般性症状通常会在我们鞠躬之后很快消失,因此,这可以说明这些症状不是因为体内吸收了毒性元素所导致的。这些毒性元素会以一种机械的方式进行扩张,导致结肠发炎。这些症状通常会出现在那些神经较为敏感的人身上。事实已经证明了一点,那就是消化道的各种活动都会严重影响感官神经。之前许多人认为这种潜伏的毒性元素是造成人们忧郁的原因,而现在全新的解释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敞开了新的大门。
还有许多人们常用的医学词语都是具有消极暗示作用的,这些词语让人们觉得,一旦他们的身体患上了这些医学词语所指代的疾病,那么他们就会变得非常虚弱。我认为,人们最为滥用的词语应该就是“尿酸”以及“尿酸元素”了。真正具有科学精神的医生几乎不会使用这个医学名词,但依然还有很多人纠结于这些医学名词所代表的含义,从而让自己苦不堪言。通常来说,所有这些症状都是因为我们缺乏足够的锻炼及没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所导致的,让我们的心智无法得到足够的放松,让我们对所做的事情缺乏足够的兴趣。有时,某些所谓的医生或是朋友都会向我们说一些带有消极暗示的话语,从而严重影响着我们的意志能量,让我们为那些基于错误概念之上的事情感到痛苦。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意志明确的努力,将让自身感到烦恼的疾病与梦魇全部赶走。
要是有人对因为这些恐惧而消耗的能量进行统计,那么所有人都会感到无比惊讶。不幸的是,许多人都想着服用各种药物,从而导致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要是他们不滥用药物,不迷信药物的话,那么他们的身体状况会好一些。奥利弗·温德尔·霍尔默斯在多年前就曾表示:如果人类使用的所有药物都被扔进大海,这对人类来说必然是极好的事情,而对于鱼类来说则是很糟糕的。他的这句话放在当代依然振聋发聩,特别是对那些已经服用药物成瘾的美国人来说。每年参加会议时,我都同许多富有智慧的朋友进行交谈。让我无比惊讶的是,他们中很多人都有长期服用药物的习惯,而他们之所以服用药物,就是因为担心疾病的侵袭。让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恐惧心理通常只会削弱我们的抵抗力,让我们面临真正的危险。
形形色色的恐惧心理都会削弱我们的意志能量,让我们的健康情况更加恶化,让我们无法更好地将手头的工作做好,无法让我们保持健康的体魄。这些恐惧心理就好比是一道闸门,牢牢地阻挡着神经冲动从人类本性的精神层面出发进入身体。这造成的影响要远超我们的想象。医生们需要从众多病人身上发现这一点,那就是这些恐惧心理的源泉会不断给他们施加消极影响,从而抵消他们的生命活力,或是至少让他们无法对自身的不良状态予以修正。若是我们能够认真地探究恐惧心理的根源,并且就此进行直接的探讨,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益处。当我们的心灵能够从原本狭隘的局面中挣脱出来时,我们将可以感受到更加广阔的天地,这自然能让我们摆脱恐惧心理。特别是对许多患有精神性疾病的病人而言,这样的情况只有在他们摆脱恐惧心理之后才有可能办到。这种形态的精神分析应该取代之前人们所坚持的错误疗法,从而让现代心理学能够为广大民众提供更好的治疗基础。
热爱看书&&是女汉子~~
阅读权限90&主题3152&UID&帖子23210&积分154275&
91UID &精华1&帖子23210&财富253987 &积分154275 &在线时间290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本帖最后由 娇娇阁 于
12:51 编辑
第三章 习惯
意志应该能做到!只有意志可以,其他形式都不行!
——《爱的徒劳》
恐惧心理能够削弱意志的能量,压制意志能量的释放,让我们很难有所成就。恐惧心理主要代表着一种心理状态,但通常也还包括生理层面上的因素,所以恐惧心理会对我们的性情产生很重要的影响。要想对抗这样的心理习惯,我们需要沿着积极正确的方向前进。习惯不仅会让人的行为变得更加随意,而且会让他们自然而然地选择这样做,根本不会感觉到有任何困难之处。当然,习惯也可能会像专制的暴君那样将我们牢牢掌控住。无论怎样,我们都要记住,只要经过正确的努力,坏习惯是可以纠正的,帮助我们勇敢地攀登人生的高峰。一开始完全自然或是感到困难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改变来形成新的习惯,从而让我们摆脱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本性所给予的指引往往是具有强制性的。习惯性的行为也会产生相同的作用。某人曾与威灵顿公爵谈到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这个问题,威灵顿公爵说:“哦,不只是这样吧!习惯所产生的能量要比自然本性强大十倍以上!”
意志的能量对健康所起到的主要作用就是预防我们养成坏习惯,或是破除之前已经形成的一些坏习惯。对于人们来说,人生最为困难的事情莫过于破除坏习惯。通常来说,这需要我们最为充分地发挥意志的能量。要说有比破除坏习惯更加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日后养成好的习惯,因为这需要时刻留意自身的行为,并且要不断地加以努力。因此,在人的青少年时期,养成一个坏习惯与培养一个好习惯都是相对容易的。在性格的养成阶段,我们的身体机能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很容易就会将某些重复性的行为变成习惯。一旦养成了习惯,要想进行改正就显得格外困难。
心理学家们都会认可这样的观点,即当我们将本能的一些行为践行一段时间之后,这些行为就会变成习惯,而这样的习惯可能会对我们产生积极的作用或是消极的作用,这取决于我们是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事实上,人活在世上,就是由一些习惯所控制的,因此我们的习惯是否有助于身心健康,这对于激发我们内在的潜能是极为有用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身体是否健康,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是否养成积极的习惯。当我们怀着随意的心态去做某些事情时,不久之后,这样的行为就会变成一种习惯。这个过程几乎是在我们的潜意识中逐渐完成的,让我们根本无从察觉。一旦这样的习惯养成之后,要想打破习惯就显得极为困难。
首先,我们要谈到的一点是,一旦我们受到某个习惯的控制,要想挣脱这样的习惯(当然是不良习惯)的过程是让我们感到痛苦的,同时也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每个烟民都会想起他们抽第一根烟的情形,或是抽第二根、第三根烟的情形,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根本不会有享受的感觉。要想让他们继续抽下去,他们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以及放松对自我的控制。而一旦他们抽了一段时间之后,抽烟的欲望就会渐渐变得强烈起来,似乎这成了他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要是不让他们抽烟的话,他们就会感到浑身不自在,做什么事都会提不起兴趣。只有当他们重新抽起烟时,他们的活力似乎才会重新回来。
要想养成咀嚼烟草的习惯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而一旦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要想破除它则要比戒烟更加困难。几乎每个人都可以看到那些多年以来一直咀嚼烟草之人所感到的身体不适或是受到的折磨。倘若他们想要戒掉这样的习惯,需要他们拥有极为强大的意志力。我认识一位下定决心要戒掉这个习惯的商人,他为此几乎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晚上都无法入睡,吃饭时也失去了食欲,甚至精神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可见,要戒掉这样的习惯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啊!
在遥远的东方,那里的人们喜欢咀嚼槟榔。槟榔是一种带有刺激性味道的东西,会让我们的舌头有一种灼热的感觉。若是人们刚开始尝试咀嚼槟榔,他们只能忍受很短的时间。一旦他们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他们就能够从咀嚼槟榔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愉悦的感官刺激。他们咀嚼槟榔的欲望就会变得越来越强烈,要是哪一天不咀嚼,他们就根本无法专心工作,感到烦躁不安。尽管他们知道咀嚼槟榔可能会让他们的舌头患上癌症的几率高上十倍,但此时的他们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了。当然,不是所有咀嚼槟榔的人都会得癌症,因为某些人在癌症尚未形成之前,就因为其他疾病去世了,而某些人则似乎对槟榔有天生的免疫力。但无论怎样,喜欢咀嚼槟榔的人会无视这些事实,每天继续重复着这样的习惯,习惯所形成的巨大力量让他们无从抵抗,之后他们只能顺从这样的习惯,幻想这样的行为不会产生任何不良的结果。
酗酒、滥用药物与咀嚼槟榔等习惯在缩短我们的寿命方面都起到了很大作用。但酗酒与滥用药物之人一开始都会显得非常自信,认为自己绝对不会成为这些东西的受害者,之后他们才发现自己错了。一旦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要想根除简直比登天还难。也许,只有当我们已经在恶习之中泥足深陷时,才会猛然醒觉自己深受其害,这甚至危及我们的道德品质,让我们的身体处于一种虚弱的状态,导致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所以说,这些习惯都会缩短我们的寿命。当然,人们都非常清楚这些事实,但他们还是在不断养成这类习惯。
无论多么根深蒂固的习惯,只要我们真的下定决心去戒除的话,都是可以做到的,只要戒除这些习惯的后果不是让我们精神失常或崩溃。想要戒掉坏习惯的人只需要一个强大的动机,坚持不懈地调动体内能量,与习惯进行对抗,就一定可以克制乃至戒除那些恶习。最重要的是,我们绝对不能忘记一点,即想要有效地破除一个恶习,就是要拒绝重复某种单一行为,在下次遭受诱惑时能坚决地去抵制。这会让我们远离恶习变得越来越容易,最后习惯的诱惑就会逐渐消失,你也不再需要有意识地努力去进行对抗。
那些常年酗酒之人有时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多愚蠢,也意识到这样会给自己的亲人带来多大的伤害。但真正驱使他们戒掉酒瘾的诱因,可能只是孩子的一句话或是一个宗教层面的动机,之后他们真的滴酒不沾了。泰奥巴尔德·马修牧师在这方面的布道演说对19世纪初期的爱尔兰人远离酒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让很多人都戒掉了酒瘾,开始了清醒的生活。我认识一位酗酒多年的人,他靠着自己的意念成功克服了这个习惯,尽管他自身的思考过程乏善可陈。他只是认识到了这样的事实,有关于戒掉酒瘾的心理暗示其实就是自身渴望酒精的根源。他的父亲生前也是一位酒鬼,多名亲戚也曾给予他忠告,说要是他养成了酗酒的习惯会带来怎样的后果。结果,正是因为这样的心理暗示,让他慢慢染上了酒瘾。
我认识一位吸食吗啡成瘾的医生,每次他都痛下决心戒掉毒瘾,但每次都无果而终,最后,因为一件小事让他的内心感到无与伦比的震撼,从而让他真正下定决心戒毒。某天,他四岁的小儿子在他的办公室里玩耍,此时他正准备注射吗啡。小男孩认真地观察着父亲的一举一动。因为这位医生的心思都放在之后要参加的一个会议上,因此没有意识到儿子正在全神贯注地观察自己吸毒。当他将针插入手臂,将针管里的液体注射到体内时,小男孩跑到父亲跟前大叫:“爸爸,也给我打一针吧!”显然,这位稚气未脱的孩子注意到了他父亲的脸庞在注射之后所显露出的满足感。毋庸多说,这位医生在当时所感到的内心震撼,这样的心灵震撼程度足以让他今生今世都远离注射吗啡的恶习。这件事让他的意志力找到了强大的动力,因为他知道继续这样做会给儿子带来极为不良的后果。当这样的心灵震撼逐渐消退之后,他自身的意志能量也会帮助他继续坚持下去。
“习惯”一词几乎就暗示着“持久”。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在很多人眼中,不良的习惯与“激情”一样都带有贬义的倾向。但我们必须要弄清楚一点,那就是这个世界上有正面的激情与良好的习惯,这对于我们实现人生理想是极有帮助的,而那些邪恶的激情与不良的习惯则会给我们带来伤害。不断地重复一种行为是养成好习惯或是坏习惯的重要基础,所以在养成习惯之前,必须要想清楚这个习惯对我们的身心是否会产生积极影响。通常来说,我们都不应该忘记一点,即养成好习惯与恶习在本质上都是一样容易的。一旦好的习惯养成了,那么随之而来的积极作用其实与坏习惯所带来的消极作用近乎是等同的。要想戒除一个好习惯与戒除一个坏习惯都是极为困难的,除非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去影响神经系统当中已经成为自然的常规思维,因为正是这些思维掌控着我们的习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养成某些习惯,所以问题就来了,我们该怎样去区别好的习惯与坏的习惯?良好的习惯能够让我们的身心变得越来越健康,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舒适与快乐;而坏的习惯则会产生与好的习惯相反的作用,虽然在养成不良习惯的过程中,我们的某些个人因素会产生一种阻碍影响,但这也很难匹敌重复行为所带来的行为惯性。
每当我们无法将自身该做的事情做好,这都会对我们产生消极影响。我们就会进入到一种狭隘与消极的心态当中,而这样的心态反过来又会让我们很难将事情做好。这简直就是一个恶性循环。我们不仅要克服本性中原始的惰性,而且还要通过培养良好的习惯与不良习惯进行对抗。如果我们不遵循自身良好的冲动,那么不良的习惯就会在脑海里占据上风,处于掌控地位。当我们想要对这些方面有清晰的认知,就必须回到詹姆斯教授所说的这段话中寻求答案:
如果我们让自身的情感处于一种蒸发状态,那么它们自然而然会蒸发消失。同理,若是我们经常回避做某些事情,那么在我们真正对此有所察觉之前,我们其实已经失去了这种做出努力的能力。如果我们饱受精神无法集中之苦,而不加以控制,这样的情况就会永远持续下去。“专注”与“努力”其实是描述同一种精神事实的两个不同名词而已。至于这两者是如何在大脑中运作的,我们毫不知情。而我们是否相信这些过程都是取决于大脑过程,而不完全是纯粹的精神行为,也只能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制于习惯的法则——这其实也是物质的法则。
我们还要记住一点,即我们并不单纯塑造自身品格,而且还能让自身的行为对身体的机能产生影响。毋庸置疑,这样的影响才是最核心与最重要的,至少是有助于健康的。身体惯性及智慧是形成习惯的基础,正如卡朋特医生所说的:“我们的神经系统会按照自身受到训练的方式去发展,正如一张纸或是一件外套,一旦被折叠或舒展,就有可能持久地保持这样的状态,无法持续保留此前的形态了。”
在我们努力培养一种习惯时,允许某些例外的情形出现,这显然是让我们感到恼怒不安的。一个比较经典的譬喻就是一条直线出现了弯曲,这会让我们之前耗费许多心思完成的工作功亏一篑。巴恩教授使用比我更加清晰的语言对此进行了阐述,所以我在此要引用他所说的一段话:
道德习惯具有某些特性,这会与智慧的习惯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好比是两种相互敌对的能量,其中一种能量可以逐渐控制另外一种能量。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永不服输的斗志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每当我们沿着错误的方向迈出一步,这就会让我们离正确的轨道又远了一步。因此,最重要的防御方法就是努力控制好敌对的两股能量,从而让其中某种能量能够得到持续不断的壮大,直到不断重复的行为能够使习惯稳固下来,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这意味着通过一系列比较困难的行为是可以对意志进行训练的,尽管这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但还是可以完成。当我们不断地重复某些行为,相应的行为习惯就会取代原先的本性,在我们的肌肉记忆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让下一次重复这样的行为变得越来越容易。
那些能够以客观态度去面对人性问题的思考者,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找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的努力之中,所以他们很久之前就已经发现了训练意志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事实上,这也是中世纪教育的一个鲜明特点。过去修道院式的教育模式就是建立在这样的思想之上的,即认为对行为一致的训练以及培养良好的习惯是最为重要的,这甚至超过了积累知识的重要性。在那个时代,他们都坚信一个观点,即人类最高级的智慧就是意志的力量,并且认为如果忽视了对意志的训练,教育就必然存在严重缺陷。只有通过日复一日的训练与努力,不断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有所成就之后,我们潜在的能量才有可能被唤醒,此时,我们才会真正意识到自身的能量,才会有能力去实现自己想要完成的目标。就在不久前,依然还有一些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对意志的训练是过时的教育理念,认为这会使人的身心出现畸形化趋势——单纯为了做某些事情而强迫自己去处理一些让人厌烦的事情。但这是应该不断去坚持的,因为只有这样,意志的能量才能不断增强。现代教育的失败之处就在于忽视了对意志教育的持续关注,所以导致许多当代人都认为意志训练过于陈腐。
所以说,我们应该在青少年时代就努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不仅能够让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还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远离许多不必要的人生痛苦。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让正确的生活方式变得如影随形,一旦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我们就会对此充满乐趣,虽然起初可能会让我们感到很难受,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够养成这样的习惯。事实上,我们的身体机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与尝试之后,很容易就会适应某种行为,之后这种行为对我们来说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教育的重点更应该放在对意志的训练上,而不是过分强调知识的积累,虽然知识的积累在近代已经成为教育理论层面上的一种压倒性的倾向。现在,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能量的缩减正是源于我们不断太过重视追寻更多的信息,因为知识的积累并不能增强我们的意志能量。
普林斯顿大学的康克林教授在他的文章《遗传与环境》中特别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意志的确是人类机能中最为高级的,也正是人类心智中最具力量的东西,意志所具有的内在刺激能够不断唤醒我们的能量及能力,让我们可以做到之前从未想过能做到的事情。就在不久前,康克林教授提出:“当代教育体系最大的一个弊端就是将过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训练大脑记忆与增进智力层面,而对意志的训练几乎完全忽视,这使得许多学生的意志能量根本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与锻炼。”
与此同时,我们不能认为进行意志训练就意味着退步,这与中世纪的那种禁欲主义教育截然不同。许多人想起中世纪的教育方式就嗤之以鼻,认为这与当代人的思维模式格格不入,是教育理论开历史倒车的结果。当代的赫胥黎教授可以说是首位意识到中世纪教育中对意志的训练是对人类社会发展非常有用的人。在他的文章《文科教育与如何实现文科教育》中,他总结了自己在伦敦南部的工人学院执教数十年的经验,提出了自己对教育真正目的的独到见解。在这篇文章里,他特别提到了对意志进行训练的重要性。他对文科教育的定义并不像许多教育学者那样,是从智力层面做出的思考,而是从意志层面对此进行考量。他表示,文科教育就是“不仅要培养学生如何避免做出违背自然法则的事,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去找寻自然所赐予的奖赏,用自己的双手去采摘自然的果实”。
他这样写道:
我认为,接受过文科教育的年轻人应该在大学期间就努力训练,让自己的身体成为意志的仆人,让自己能够像一台机械那样从容不迫,且带着愉悦的心情去完成工作。而我们的智力则像是一台冷漠、富于逻辑的引擎,能够始终保证有序的工作状态,就像是蒸汽引擎,几乎能够完成所有工作,既能够帮助我们编织衣服,也能够让轮船在大海上航行。那些让自身的心灵存储着关于自然伟大且基本的事实,并了解自然运行规律的人,那些充满活力与激情的人,依然是不够完美的,他们仍需要让强大的意志去掌控自己前进的方向,让智力成为意志的仆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追寻美感,探寻自然的魅力,憎恨所有的丑陋,像尊重自己那样去尊重他人。
我认为,这样的一种教育结果就代表着文科教育的精华,因为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他已经同自然保持着一种和谐的状态!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追寻这种充满着良好习惯与正能量的文科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所有潜能才能够被充分挖掘并释放出来,让身心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那些对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的习惯与细节我们将会在接下来的章节里讨论,但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无比重要的,因为这是我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保持身心健康的中流砥柱,使我们精力充沛地去更好地工作。
热爱看书&&是女汉子~~
阅读权限90&主题3152&UID&帖子23210&积分154275&
91UID &精华1&帖子23210&财富253987 &积分154275 &在线时间290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第四章 无事生非
只有在意志的能量之下,我们才能够保全自己!
——《无事生非》
法国一位著名的医生曾经将两种意义完全不同的话语用一段话表述出来,在当今的绝大多数人看来,这段话根本就是自相矛盾的。他说:“休息是最危险的治疗药物,绝对不能运用到治疗疾病当中,除非是在医生仔细的指导下,才能让休息者摆脱疾病的困扰。”接着,他又说:“怜悯是伤害性最大的止痛剂,只能给我们带来极为短暂的安宁,却通常都会给病人带来持久的痛苦。”
这位医生所说的这段话的第一层意思,我们还可以理解,但他所说的第二层意思则是极为重要,但又难以准确理解的,因为这涉及人类生命层面中的意志问题。没有比对怜悯之心错误的理解更能弱化我们的意志了,这让我们无法坚守意志的能量从而保持旺盛的精力,不仅会削弱我们的道德感,而且还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怜悯这种情感必须要在道德生活中处于一种正确的位置,就好比我们要用正确的药物治疗疾病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充分运用自身的判断力与分辨力。
如果怜悯这种情感本身能够充分表达出该词在希腊语中的本意,那么这就是一件非常完美的事情。但是,怜悯本身就带有些许遗憾之情,所以这很容易让我们在接受考验时无法从容面对,并在很大程度上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伤害。每个正常人都会对这样的情感做出一种本能的抗拒。没有人会希望得到他人的怜悯。我们都会本能地感受到,如果别人怜悯自己,那么我们似乎就低人一等了。因为这很容易让我们产生一种自我怜悯的情感,而这样的情感是特别让人感到卑微的。因为这个话题是核心所在,所以一切关于保持意志能量的话题,我们会单独用一章进行集中阐述。在此,我们需要特别强调一点,那就是朋友们出于善意却以错误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怜悯之心,通常会削弱我们的道德力量,阻碍意志能量的释放,不仅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而且还会对我们的伦理精神造成损害。
长久以来,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形成了某些生活习俗,从而规避这些情感的出现。我们都知道当孩子跌倒,甚至受伤时,我们不应该马上去表达怜悯之情,为他们的遭遇感到难过。即便我们对此感同身受,除非孩子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否则我们就应该让他们自己努力站起来,说其实是他们对地板造成了伤害,从而避免让他们感到只有自己疼痛。我们表达出来的怜悯之情越少,孩子哭泣的时间就会越短,他们就能够更好地认识到,人生中遭遇一些挫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不会长久地沉浸在不良的情感当中,为自己感到可悲。让人遗憾的是,对于那些想要孩子更快成长的人来说,这样的做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当我们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时,他们就会成为父母的“心头肉”,每当他们遇到挫折,父母就会给予他们过多的怜悯,而这只会让孩子渐渐变得软弱,最后让他们沉浸于负面的情感当中,不愿意走出来。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转移孩子们的心智,而不是给予他们过多怜悯的情感。我们应该建议孩子去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为了打碎牛奶瓶而哭泣,这要比沉浸在对过去的感伤中更好一些。
很多参加过战争的年轻人都会领悟到这样一个宝贵的人生经验:虽然我们都渴望得到他人的怜悯,但这样的情感不仅不会给我们带来好处,反而会带给我们更多的伤害。很多具有男子汉品格之人都是通过军事训练让自己拥有强大的自控能力,人格变得更加独立。艰苦的军营生活让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去为一些小事而感伤。很多母亲都会为自己的孩子接下来要忍受残酷的训练或是艰苦的生活而感到伤心,她们认为孩子要在军营里接受无比艰苦的训练,但其实这样的担心是毫无必要的。很多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过得更加舒适一些,担心娇生惯养的他们无法承受严格的军事训练,担心他们会在训练中受伤。她们无法想象自己的孩子每天要早早起床,承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军事训练,每天都疲惫至极,吃着粗糙的食物,睡在坚硬的木板床上。她们觉得自己的孩子无法忍受这样的痛苦与折磨。但是,这些孩子在经受了一段时间的军事训练之后,他们都会发现,若是人生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下不断努力,终将会是有益的。
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当一名士兵杰克被派到墨西哥边境服役时,他的母亲就曾非常担心地对我说,她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能否受得了此后严酷的军事训练。她说以前在夏天时,杰克都要去山里或是海边过五六个星期。墨西哥边境或许是美国夏天最为炎热的地方,可以说与他之前居住的环境截然不同。除此之外,她还非常担心军队里的伙食,因为杰克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他有五个姐姐,所以他几乎是在六个母亲的关怀下长大的,他的体重不足,并且对食物也极为挑剔,无论是对食物的质量还是分量的要求都很苛刻,所以他很可能会在服役期间无法适应军旅生活。就我个人看来,杰克真正需要的就是增加体重,但若是杰克按照之前的生活方式,要想增加体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杰克之前已经习惯在早餐时吃得很少,他的母亲曾告诉我,每当杰克在家时,她总是亲自为杰克做早餐,但即便这样做也无济于事。因为杰克吃得很少,根本不愿意吃马铃薯或橘子果酱,不愿意喝咖啡,难怪他的体重要比参军的一般标准低十公斤。正因为如此,所以她才非常担心杰克能否适应在边境的服役生活。
当然,我对这位母亲的部分担心表示赞同,但我也深知她所担心的绝大部分事情都是不存在的。例如,到达部队后,没人会专门为他做早餐,所以他要么吃早餐,要么就饿着肚子去训练。在部队负责后勤的厨师也不会想办法去做一些好吃的食物,希望杰克能够愉悦地享受早餐,因为他的母亲不在他身边,没人会像他的母亲那样去悉心照顾他。当然,我也知道,部队的食物供应是充足的,虽然那里的食物不够精细,但他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也不会有人理会这是否符合他的口味。但是,如果说哪个地方的食物最能激发人的食欲,必然是部队食堂的食物,因为当你饥肠辘辘时,任何食物都是美味可口的。
我不需要讲述杰克到了部队之后所面对的生活,因为很多像杰克这样的年轻人在入伍之前,都过着娇生惯养的生活,但他们最后都能很好地适应变化。当杰克在家里生活时,有那么多美食等着他享用,但他依旧体重不达标。而到了部队之后,超长时间的身体训练激发了他的食欲,再加上每天的户外锻炼,呼吸新鲜空气,最后杰克的体重增加了十公斤以上。虽然边境炎热的气候条件与生活环境让人备受折磨,但这也阻挡不了杰克的成长。对于杰克来说,这可以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个夏天。若是在杰克参军之前,有人说这会对杰克的成长大有帮助的话,必然会遭到他母亲的痛斥,认为这是天方夜谭。
荷马在他的著作《**亚特》中就刻画了一个娇生惯养的人物角色,这个人物之所以缺乏男子汉气概,是因为他的家里有六个姐姐。我的一位爱尔兰朋友曾经将这段话翻译过来,说这位年轻人算是家里的“第七个女人”。之前提到的杰克其实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每到换季时,家里的姐姐总会问他是增减了衣服,是否佩戴了她们为他准备好的腕套,是否在路过湿地时穿上了橡胶鞋,或是提醒他在下雨时记得带伞。总之,杰克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姐姐们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一旦他到了军队之后,姐姐们的怜悯之心就会远离他,所以他也就得到了成长。
要想在那种会让我们获得美好结果的积极怜悯情感,与那些从一开始就让我们感到沮丧的感伤怜悯情感之间划出泾渭分明的界限,是相当困难的。当我们这样做时,总是有可能会出现过界的情况,所以正处在不断成长过程中的年轻人应特别注意努力学会独立承受生活中的挫折,依靠自身的努力去照顾好自己。正是在这样的磨炼过程中,我们的意志才会变得越来越坚强,才能够经受住生活的考验,让这些挫折与困难变得更加容易忍受,削弱这些挫折所带来的心灵痛苦。每当有十个年轻人因为错误的怜悯情感而受伤,就有一个年轻人因为缺乏他人的怜悯而受伤。所以,我们必须要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生活,在面对生活的挫折时更好地去对待,不要想着去寻求得到他人的怜悯。
对于那些神经紧张或是有歇斯底里症状的人来说,事实更是如此,因为他们时刻在找寻着他人的怜悯。战争给医生们带来的一个最宝贵的教训,可以在《意志与战争心理》一书中找到专门性的阐述。在战争结束后,很多士兵被所谓的“炮弹休克”症状困扰,这通常代表着功能性神经障碍,很多女人都会将之称为“歇斯底里”。在战争结束初期,会有很多人对他们所遭受的伤害表达出一种真诚的怜悯,而这些病人也会受到医生与护士的鼓励,很多人都会声称病情在不断好转。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发现前一段时间所展现出来的怜悯情感会给病人的康复带来不利影响。让病人们不断重复自己的故事,其实就是不断地给病人增添消极的心理暗示,只会让他们的病情变得更加严重,而对于病情好转没有任何作用。现在,许多医生发现,治疗这种疾病的正确方式是尽量不要提及病人的症状,而是要带着一种肯定、确信的语气与病人进行交流——让病人知道他们身上并没有任何机体层面的损伤,也没有任何神经方面的疾病,通过让他们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来达到远离痛苦的目的。
一些病人若是始终沉浸在希望获得他人怜悯的想法之中,是很难被治愈的。他们需要度过一段孤独的时光,有时接受严格的训练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的孤独时光不仅能够让他们彻底远离他人的陪伴,而且还能够让他们从阅读与写作当中得到慰藉,甚至能够从烟草中获得安慰。一些病情较重的人甚至需要接受感应电流治疗,虽然这会让病人感到很痛苦。那些之前声称自己无力移动手臂的病人在接受电击治疗后,立马就能跳起来,从而证明他们是完全有能力这样做的,只是他们没有用足够的意志力去尝试而已。
那些因为“炮弹休克”而丧失听说能力的人,在发现医生将电极放在他们的喉头上或是耳朵附近时,他们在尚未接受治疗时就会感受到一阵痛楚,这就是他们能够恢复听说能力的征兆,所以他们必然会摆脱之前的阴影,重新找回应有的能力。他们必须接受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避免故态复萌。因为病情一旦出现反复,就会变得更加难治,即便在耳朵或是喉头附近施加更强的电流,也是很难起到作用的。因此,我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独处是有助于治疗的。
简言之,自律与不去想着获得他人怜悯的想法为治疗这些病人提供了宝贵的方法。给予这些病人怜悯,无一例外都会给他们带来伤害。现在,我们知道这个原理已经成了医学界的共识,但我们还是需要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这一事实,否则意志的能量就会遭受损害。品格是建立在我们能够勇敢面对生活的逆境,同时不需要借助他人的怜悯或麻痹药物帮助的基础之上的。相对于《圣经》里的表述,这种说法较难被接受,但这些话语都是人类积累下来的经验智慧。怜悯的情感可能会对个人的心态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让我们对未来感到恐惧。所以,我们绝对不能允许这样的情感毁灭意志的能量,这是极为重要的。在我们这个时代,对意志进行训练已经被许多人忽视,虽然这原本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伤害的怜悯是应该予以摒弃的。
对于那些神经紧张之人来说,无论他们是因为遗传或是环境因素,都应该努力地抵抗怜悯这种情感。因为怜悯的危害性与鸦片类似。乔治·埃利奥特曾经在回答朋友关于“什么才是责任”的问题时表示,责任需要我们在不抽鸦片的情况下,直面人生的艰难困苦。
健康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勇敢面对生活,而不是去想获得他人怜悯的目光。人们经常说,人类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孤独的。人生所经历的事情,无论是死亡或是痛苦,我们都必须独立去面对,没有人能够帮助我们。正如爱默生所说,我们不可能永远是处于排斥状态的微粒,但在每个最为安静的时刻,我们都会感到内心的孤独。如果我们更好地学会如何勇敢地面对生活,我们就不会想着去找寻外在的帮助,这更有利于我们释放自身的能量,让我们更好地生活下去。
身体的疾病通常都会在我们勇敢面对时渐渐消失,而在我们俯首称臣时变得更加严重。那些内心满怀恐惧之人在身体健康时就会内心不安,在患病期间更是终日惶恐,始终让自己感到痛苦。在面对这些事情时,我们必须要独立面对,因为这很容易让自己陷入他人怜悯的情感之中。找寻他人的怜悯,这种行为往往会引起自我怜悯的情感,在接下来的一章里,我们就会重点谈论自我怜悯这种情感只会加重我们的病情,让我们不断夸大病情,从而降低身体的免疫能力,削弱精神的活力。
痛苦要么对我们的品格产生积极的影响,要么产生毁灭性的打击。当个人所做出的反应有助于削弱这种痛苦,使之变得能够承受时,就是积极的。当我们找寻他人的怜悯目光,希望能够依靠某人的肩膀时,就是毁灭性的。我们可以借助自身的品格力量去抵抗疾病,甚至是在抵抗流行性疾病时,这也同样会起到一定的作用。那些害怕生病的人往往是最容易生病的,而且他们所忍受的痛苦也要超过他人。所以,我们绝对不能让怜悯的情感造成这样严重的后果。
热爱看书&&是女汉子~~
阅读权限90&主题3152&UID&帖子23210&积分154275&
91UID &精华1&帖子23210&财富253987 &积分154275 &在线时间290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本帖最后由 娇娇阁 于
12:53 编辑
第五章 自我怜悯
对意志能量产生最消极影响的行为,无疑就是某些人养成了自我怜悯的习惯,认为自己所经受的挫折——无论是真实的挫折,还是臆想中的挫折——都是非常值得他人怜悯的。对于绝大多数习惯于自我怜悯之人,他们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比许多人更优秀了,而是不断地跟那些他们认为比自己更加幸福快乐的人相比。接着,他们就会因为自身健康状况不佳——不管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臆想出来的——或是因为让他们感到不适的环境而自怜自伤。无论男女,一旦他们形成了这样的心理状态,就很难真正面对前路上出现的各种挫折与困难。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也很难用正确的方式去迎接各种必然会出现的困惑与挫折。除此之外,自我怜悯的情感还会严重削弱他们的抵抗力。
当代,人们在生活中面临的许多事情都有助于滋生这种自我怜悯的思想,而我们所保持的有意识怜悯之情,也会成为许多现代人一种比较“正常”的心态,因为他们觉得自己遭受了如此众多的挫折与痛苦,特别是当他们想要被人称为成功人士时,这样的感觉就会更加强烈。现在,我们对自身所遭受的痛苦已经变得极为敏感了。无论是杂志的编辑或是喜欢阅读的读者,都不大愿意接受那些有着悲伤结局的故事,因为人们都不愿意感受这样的结果与情绪。在作家们所写的故事里,主人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遭受许多挫折与磨难,但这一切都是为在最后取得激动人心的胜利埋下伏笔,因为所有故事的结局都必须是“皆大欢喜”的。所有人都持有这种观点,即痛苦与挫折不过是暂时的,只不过是最终获得幸福的一个小小插曲而已。
无须赘述,故事中这些所谓的“快乐结局”只能是一部分人生活的缩影,因为很多人最终还是会以眼泪来结束人生。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一辈子都遭受着身心折磨,最后也看不到任何解脱的途径。人生在世,没有人能够完全避开痛苦,正如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所有人的生命最终都要奔向死亡,这本身就是一个永恒的悲剧结局。古希腊人虽然对自然的美感及对生命的欢乐有着极强的鉴赏能力,但他们也没有忘记强调人生的悲剧性所在。也许,他们倾向于这样的观点,即人生的悲剧之所以存在,不过是为了营造出一种对比的氛围,从而增强我们对人生欢乐的感受程度,让我们更好地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感。我们可能不会同意古希腊人的这种观点,即认为让生命富有价值的唯一方式,就是通过对比悲剧的结局,但若是将痛苦作为背景去进行对比的话,那么这的确是能够极大增强我们的幸福感的。
亚里士多德曾说,悲剧能够净化人的生命,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死亡与不幸的考验,人类才能够看到生命摆脱了单纯依附于物质的状态,获得自由。亚里士多德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悲剧能够让人摆脱单纯个人主义所带来的自私与狭隘,通过向他们展现他人的不幸,从而为他将要面对的不幸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因为每个人迟早都会遭遇某些不幸,这是不可避免的。与此同时,悲剧的出现也会让我们能够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挣脱出来,进入一种更为高级、更加广阔的生命形态当中,让我们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能量与才华。
人类天生就有一种本能,习惯性地忘记死亡与痛苦。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就很容易变得自私,根本不会在意他人所拥有的权利,不去想自己所负有的责任。法国人经常都会说一句话,在说这话的同时,一般都会耸耸肩,从而增强这句话所传递出来的含义。他们列举了说这句话的情形:当身边的人即将去世时,他们就会说:“哦,没事!死的是别人而已!”(说这话时要耸耸肩)有趣的是,我们都会拒绝面对这样一个事实,随着年龄的增长或是出现某些不可治愈的疾病,我们最终也会面对死神。就痛苦本身而言,绝大多数人都会埋怨自己所承受的这样的痛苦,而痛苦所滋生的自我怜悯情感也会削弱我们品格的力量。
我们不应该经常阅读那些讲求物质享受、生活乐趣的书籍,因为人们都说喜欢阅读这些书籍的人都是贪图享乐的,而这些人甚至不能容忍玫瑰花瓣落在自己的皮肤上,因为这会让他们无法入睡。阅读这些书籍之人没有吸收这些书籍所谈到的生活乐趣,没有将人生的痛苦放在同样的背景下做对比。很多年轻人,特别是那些想要有所作为的年轻人,他们都应该在青少年时期就阅读那些英雄人物的传记,从这些英雄人物的人生故事中感受到无限的动力,了解这些人物如何成功地克服重重困难,最后获得满意的结果。这些英雄人物其实与我们一样,都是鲜活的人,他们能够做到的,我们也没有道理做不到。
在战争爆发之前,美国的一些心理学家就已经意识到过去那一套心智自律行为所具有的意义,认识到阅读讲述圣人生活的书籍的价值。对于很多人而言,过往那一套老式的行为准则似乎不大可行,因为那一代人可以无所畏惧地前往非洲与亚洲探险,甚至怀着牺牲精神前往极地探险,这让他们觉得自己根本无法做到。
从这方面来说,描述战争的相关书籍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可算是天赐的礼物。这些战争书籍会让我们沉思那些人生中最深切的痛苦(通常来说,这与那些和我们最亲近的人是联系在一起的),从而让他们认识到人性潜能中的某些东西,是可以抵抗人生中的种种挫折与痛苦的。在阅读完这些书籍之后,他们的心灵就会受到洗礼,觉得自己不应该为日常生活中那些琐事而感到烦恼,因为他们认识到战争带给人类心灵那种无以名状的震撼与折磨。比利时的人民所遭受的痛苦已经极为深重了,但波兰、塞尔维亚、亚美尼亚等国的人民却面临着更加恐怖的战争,但那里的人民也凭借自身的能量一路走了过来。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人怎么会无法解决自身这些微不足道的问题呢?
生活在传统大家庭里的孩子,要比如今生活在小家庭的孩子拥有更多体验人生痛苦的机会。过去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都能够体会到父母养育孩子们所经受的艰辛与不易,也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生中的种种挫折。在过去的那种大家庭里,一两个孩子夭折是很常见的,因此能够顺利成长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就会接触到人生最深不可测的神秘——死亡。一般来说,过去的孩子都会经受失去兄弟或姐妹的痛苦。有时,当代人会认为,让孩子过早地接受这样的打击简直就是剥夺了他们的人生乐趣。持这种观点的人真应该去咨询一下那些有过这类真实体验的人。不可否认,会有一些遭遇过这些家庭悲剧的人在长大后依旧坚称这些事情的确让他们对人生感到悲观,但在有过这些遭遇的所有人中,大多数人都会坦陈他们觉得自己从这些事情中获益良多。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与痛苦来一番亲密接触更能拓展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命的意义了,无论这些痛苦是降临在我们身上,还是降临在我们的亲人身上。
作为一名医生,我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那些为些许挫折而抱怨的人,那些因身患疾病而情绪低落的人,那些因为小事而心情压抑的人,那些因为人际交往不利而失望的人,都应该被送到医院,让他们与那些癌症患者交流与接触,他们就会发现,这些身患绝症或真正遭受可怕痛苦的人每天都是非常乐观的,而且是他人感受快乐的源泉。我们绝对不要忘记一点,美国每年都有超过十万人死于各类癌症。
作为一名医生,我时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家庭里某位身患慢性疾病的人通常是整个家庭的核心,特别是当患者为女性时,无论她是母亲还是姐姐。因为家里的其他人都会向她们倾诉自己的烦恼,在听到她们的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改变大脑的灵性力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