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个字形容自己脚大

关于脚的词语(共40个)_zuciwang.com
关于脚的词语(共40个)
关于脚的词语(共40个):蹩脚,插脚,踮脚,垫脚,跺脚,跟脚,国脚,裹脚,后脚,脚板...
关于脚的四字词语 于脚的四字词语 :毛手毛脚、指手画脚、脚踏实地、四脚朝天、手忙脚乱、蹑手蹑脚、碍手碍脚、绊手绊脚、拳打脚踢、赤脚医生、大手大脚、笨手笨脚、轻手轻脚、动手动脚、查手舞脚
写人脚动作的词语 迈步。步行。踽行。跳跃。蹦跳。步履。硅步。退步。移步。同步。步幅。步频。跃起。踢腿。踢踏。践踏。踏步。踏足。蹬腿。蹬踏。劈腿。漫步。信步。起步。齐步。止步。蹒跚。踹。健步。飞奔。大步。碎步。莲步。垫步。踮脚。款步。狂奔。疾奔。疾步。立正。稍息。踱步。挪步。借步。跨步。跃。踢。踏。跨。挪。移。踱。蹦。伸。收。勾。闪。跷。溜。遛。滑。抬。扭。崴。拐。瘸。蹴。跛。进。退。走。行。迈。飞脚。盘脚。绊脚。踉跄。鼠窜。蹑脚。却步。
有什么是开头带脚的四字词语 碍手碍脚: 碍:阻碍。妨碍别人做事。大手大脚: 原指人手大,脚大。后多用来形容花钱、用东西不节省。慌手慌脚: 形容动作忙乱。蹑手蹑脚: 形容放轻脚步走的样子。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七手八脚: 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缩手缩脚: 由于寒冷而四肢不能舒展的样子。也形容做事胆小,顾虑多,不敢放手。指手划脚: 用手指,用脚划。形容说话时用手脚示意,也比喻瞎指挥,乱加指点批评。笨手笨脚: 形容动作不灵活不步人脚: 不跟着别人的脚步走。比喻不因循守旧。搬石砸脚: 比喻本来想害别人,结果害了自己。比手划脚: 形容说话时用手势示意或加强语气。捶胸顿脚: 表示极为悲伤或悲愤。捶胸跌脚: 表示极为悲伤或悲愤。搓手顿脚: 形容焦急不耐烦的样子。动手动脚: 指动手打架、动脚踢人点指划脚: 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多形容说话放任不拘,或轻率地指点、批评。同“点手划脚”。点手划脚: 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多形容说话放任不拘,或轻率地指点、批评。点指莋脚: 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多形容说话放任不拘,或轻率地指点、批评。同“点手莋脚”。点手莋脚: 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多形容说话放任不拘,或轻率地指点、批评。慌手忙脚: 形容动作忙乱。同“慌手慌脚”。挤手捏脚: 故意伸出手脚碰触对方身体,含有轻薄之意。楞手楞脚: 形容动作鲁莽。
脚部动作的词语有哪些? 表示脚的动作:踢 走 跑 跳 踏 跺 蹬虎虎生风 步履蹒跚 踉踉跄跄 矫健 拳打脚踢 眼疾手快 手舞足蹈 抓耳挠腮 手舞足蹈 手忙脚乱 手疾眼快 指手划脚 捶足顿胸 摩拳擦掌 捶足顿胸 舞棍弄棒脚如灌铅 腿脚灵便 腿脚利索 闲庭信步 鹅行鸭步 蜗行牛步 步伐矫健
与脚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与脚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缩手缩脚、点手划脚、蓬头赤脚、有脚书厨、拍手拍脚、指手划脚、七脚八手、蹑手蹑脚、跌脚槌胸、搥胸跌脚、两脚居间、捏手捏脚、洗脚上船、束手缚脚、点手莋脚、跌脚捶胸、三拳两脚、多手多脚、有脚阳春、指手点脚、手脚干净、慌手慌脚、碍手碍脚、立定脚跟、铁板注脚、手忙脚乱、捏脚捏手、大手大脚、卖头卖脚、顿脚捶胸
关于脚的动作一个字的词 50个 踢 跳 踹 蹚 跑 踩 跨 跺 踏 践 踘 踵 蹬 扫 盘 缴 蹭 抬 跪 蹿 走 行 逛 踮 踱 蹑 蹇我只能想到这么多了
脚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臭哄哄的,肥厚的,肥大的,枯瘦的,干枯的,干瘪的,黝黑的,雪白的,青紫的,血淋淋的,……
蹩脚bié jiǎo 1.
●鲁迅《南腔北调集·<萧伯纳在上海>序》:「于是各人的希望就不同起来了。蹩脚愿意他主张拿拐杖,癞子希望他赞成戴帽子。」
●徐兴业《金瓯缺》第十七章二:「耶律大石不带一个随从,自己迈着蹩脚的大步走进来了。」 2.
方言。质量低劣;能力低下。
●鄢国培《漩流》第十四章:「张阿德笑着说:‘你那蹩脚香烟暂时收起,我口袋里是大炮台。’」
●钱钟书《围城》六:「也许明天高松年不认我这个蹩脚教授。」 3.
方言。潦倒失意。
●杨朔《北线》:「大家一看是龙起云,大脸通红,五冬六夏用冷水洗脸,叫冷风一吹,脸色显得格外新鲜。他摆着手走过来笑道:‘想想早先那个蹩脚劲,笑话多的多呢!’」 4.
不足之处;破绽。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十七:「郑兴发是老工人,技术高,情况熟,更不可轻视。他生怕郑兴发戳他的蹩脚,凝神地一字不漏地听郑兴发说。」★「蹩脚」在《汉语大词典》第14513页 第10卷 546★「蹩脚」在《现代汉语词典》第89页★「蹩脚」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参见:蹩腳
插脚chā jiǎo犹插身。
●宋陆游《鹧鸪天》词:「插脚红尘已是颠,更求平地上青天!」★「插脚」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34页参见:插腳------------------------------插脚chā jiǎo 补证条目
犹插身。 ? 宋赵灌园《满江红·寿云山章尚书》词:「祇恐怕,明天子,黄紙唤,先生起。教依前插脚,孔鸞叢裏。」
踮脚diǎn jiǎo一只脚有病,走路作点地的样子。★「踮脚」在《汉语大词典》第14478页 第10卷 511★「踮脚」在《现代汉语词典》第292页参见:踮腳
垫脚diàn jiǎo亦称「垫料」。给牲畜棚、圈铺垫的干土、碎草等。
●梁斌《红旗谱》二四:「天还没黑下来,就背起筐给牛上垫脚。」如:咱们这畜圈还没上垫料呢。★「垫脚」在《汉语大词典》第2930页 第2卷 1186★「垫脚」在《现代汉语词典》第297页参见:墊腳
跺脚duò jiǎo脚用力踏地;顿脚。
●《红楼梦》第三四回:「黛玉急得跺脚。」
●老舍《四世同堂》八:「一想起窦神父的神气,我真想跺脚一走,去给中国人争点气!」
●陈登科《破壁记》第七章:「耿长秀一跺脚:‘跟你讲不通!’」★「跺脚」在《汉语大词典》第14438页 第10卷 471★「跺脚」在《现代汉语词典》第337页参见:跺腳
跟脚gēn jiǎo 1.
脚跟。喻指立足点或立场。
●明李贽《答刘宪长书》:「纵不落发,亦自不妨,在彼在此,可以任意,不必立定跟脚。」
●《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汪革﹞却也自恃没有反叛实迹,跟脚牢实,放心得下。」 2.
底细,来历。
●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二摺:「我盘盘他的跟脚,把文溜他一溜。」
●《西游记》第八回附录:「但恐难以识认,即咬破手指,写下血书一纸,将父母姓名、跟脚原由,备细开载。」
●《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教他访那女子跟脚,曾否许人。」 3.
指事物的底部,基础。
●明李贽《观音问·答澹然师》:「学道人大抵要跟脚真耳,若始初以怕死为跟脚,则必以得脱生死、离苦海、免恐怕为究竟。」
●明吕坤《答孙冢宰立亭论格物第二书》:「阳明说良知,乃在情上立跟脚,认端绪作根本。」
●《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一回:「此地已是泰山跟脚,从此便一步一步的向上行了。」 4.
谓鞋大小合适,便于走路。俗谓称脚。
●《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少爷,你老也支给我两吊,我买双鞋。瞧,这鞋不跟脚了。」
●王血波《宝山参军》:「我做的鞋子比你更强,又结实来又跟脚嗨!」
●郭澄清《大刀记》第九章:「给二愣找双跟脚的鞋。」 5.
●《廿载繁华梦》第二八回:「这时因周庸佑跑了过去,各人都跟脚前来。」
●李劼人《死水微澜》第一部分三:「爹爹妈妈一进房门,总要向那跟脚走进的老头子笑道:‘难为你了,邓大爷!又把你们累了几天了!’」★「跟脚」在《汉语大词典》第14449页 第10卷 482★「跟脚」在《现代汉语词典》第444页参见:跟腳
指入选国家队的足球运动员。★「国脚」在《现代汉语词典》第496页
裹脚guǒ jiǎo 1.
缠裹小腿。
●《释名o释衣服》:「幅,所以自逼束,今谓之行縢,言以裹脚可以跳腾轻便也。」 2.
指旧时女子缠足。
●《儒林外史》第二六回:「当下揭开门帘进房,只见王太太坐在床沿上裹脚。」
●严复《原强》:「嗟夫!此真非以裹脚为美之智之所与也!」
●鲁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参见「缠足」。 3.
见「裹脚布」。★「裹脚」在《汉语大词典》第12617页 第9卷 100★「裹脚」在《现代汉语词典》第499页参见:裹腳
后脚hòu jiǎo 1.
指有四肢的脊椎动物长在后面的两只脚。亦指人行走时在后面的一只脚。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o濡水》:「始皇转马还,前脚犹立,后脚随崩。」
●唐张鷟《游仙窟》:「先须捺后脚,然使勒前腰。」 2.
与前脚连言时借指紧跟在后面或时间紧接着。
●《醒世姻缘传》第二一回:「徐大爷没有做一百年的理!等徐大爷前脚去了,后脚再看啦!」
●冰心《冬儿姑娘》:「她前脚进门,后脚就有两个大兵追着。」★「后脚」在《汉语大词典》第4371页 第3卷 965★「后脚」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42页参见:後腳
脚板jiǎo bǎn方言。脚掌。
●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十六出:「肥个我不嫌,精个我最忺,从头至脚板,件件味都甜。」
●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二摺:「不由我语笑呵呵,蚤将这阔脚板把门桯踏破。」
●《西游补》第七回:「细细儿看一看,原来他把两膝当了他的脚板,一步一步捱上阶来。」
●沈从文《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河水长年清澈,其中多鳜鱼、鲗鱼、鲤鱼,大的比人脚板还大。」★「脚板」在《汉语大词典》第9257页 第6卷 1274★「脚板」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52页参见:腳板
脚步jiǎo bù 1.
指跨步立定时两脚之间的距离。
●宋彭大雅《黑鞑事略》:「其步射则八字立,脚步阔而腰蹲,故能有力而穿札。」
●《水浒传》第三七回:「当下宋江见不是话头,三个便拽开脚步,望大路上走着。」 2.
指走路时的动作或声音等。
●《水浒传》第二一回:「阎婆听得女儿脚步下楼来了,又听得再上楼去了。」
●巴金《灭亡》第五章:「他信步走到十字街头。忽然停了脚步。」 3.
足迹,脚印。亦比喻行踪或动向。
●《儒林外史》第五二回:「他的脚步散散的,知他是到南京去,北京去了?」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一回:「我心中暗中称奇,不便去招呼他。顺着脚步,走回签押房。」
●叶圣陶《倪焕之》四:「窗外虽是寒风怒吼,春的脚步却已默默地走近来了。」
●冯牧《不断革命的战歌和颂歌》:「他的诗篇,他的歌,使我们看到了时代前进的脚步,使我们听到了时代前进的声音。」 4.
比喻造诣或成就等。
●《朱子语类》卷三六:「只是脚步未到,盖不能似圣人从容中道也。」
●胡采《<在和平的日子里>序二》:「考验他们的思想和脚步是否能赶上这飞跃前进的时代!」 5.
古时对搬运人夫的称呼。
●南朝梁武帝《禁止私利诏》:「又复多遣游军,称为遏访,奸盗不止,暴掠繁多,或求供设,或责脚步。」★「脚步」在《汉语大词典》第9257页 第6卷 1274★「脚步」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52页参见:腳步
脚夫jiǎo fū沈从文《从文自传·辰州》:「为了逃避这些人的注意,我就同几个差弁模样的年轻人,跟在一伙脚夫后面走去。」脚夫(2)jiǎo fū 1.
旧称搬运货物行李的夫役。
●宋王明清《摭青杂说》:「又一年,金尉权一邑事,有一过往徐将仕借脚夫。」
●明都穆《都公谭纂》卷下:「召仓官,云欲下仓视粮,命各乡里正集脚夫于仓。」
●《水浒传》第四十回:「闹犹未了,只见法场南边一伙挑担的脚夫,又要挨将入来。」
●沙汀《兽道》:「她的儿子在当脚夫,经常帮城里一些小商人去省城买办杂货。」 2.
指码头、车站上代客搬运行李、货物的人。
●燕谷老人《续孽海花》第三七回:「江天船慢慢靠岸了,那些接客的、卖杂物的,以及脚夫等,纷纷都跳上船来。」
●朱自清《背影》:「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脚夫(3)jiǎo fū(无)★「脚夫」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52页脚夫jiǎo fū(參見腳伕,腳夫)
脚迹jiǎo jì脚印;行踪。
●《史记o封禅书》「华山、薄山」
●张守节正义引唐李泰等《括地志》:「华岳本一山,当河水过而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蹋,开而为两,今脚迹在东首阳下,手掌在华山。」
●巴金《怀念老舍同志》:「这位女士脚迹遍天下,见闻广,她不会信口开河。」
●碧野《晓溪晨曲》:「画家从鄂西回来,我看见他的几幅山水写生画……这不由得使我联想起我的脚迹到过的鄂西晓溪。」脚迹(2)jiǎo jì(无)脚迹(3)jiǎo jì(无)★「脚迹」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52页脚迹jiǎo jì(參見腳跡,腳蹟)
脚镣jiǎo liào套在犯人脚上的刑具。
●巴金《砂丁》四:「朋友,明白点!这回大家都要戴脚镣的。」
●沈从文《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大清早若干犯人从那方面带了脚镣从牢中出来,派过衙门去挖土。」★「脚镣」在《汉语大词典》第9261页 第6卷 1278★「脚镣」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52页参见:腳鐐
脚炉jiǎo lú冷天烘脚用的小炉。多用铜制,也有瓦制的。状圆而稍扁,有提梁,炉中燃烧炭墼、锯末或砻糠等。
●冰心《我的童年》:「年轻的母亲穿着沿着阔边的衣裤,坐在一张有床架和帐楣的床边上,脚下还摆着一个脚炉。」★「脚炉」在《汉语大词典》第9261页 第6卷 1278★「脚炉」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52页参见:腳爐
脚轮jiǎo lún安在提包、箱笼、沙发腿、床腿等底下的小轮子。如:他拖着一只带脚轮的大包匆匆向车站走去。★「脚轮」在《汉语大词典》第9260页 第6卷 1277★「脚轮」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52页参见:腳輪
脚门jiǎo mén即角门。正门两侧的小门;小的旁门。
●《金瓶梅词话》第七五回:「潘金莲在脚门边久站立,忽见西门庆过来。」
●明谢肇浙《五杂俎o地部一》:「汉公孙弘开东合以延贤人,盖避当门,而东向开一小门,引宾客以别于官属,即今官属脚门,旁有延宾馆是也。」★「脚门」在《汉语大词典》第9258页 第6卷 1275★「脚门」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51页参见:腳門
脚盆jiǎo pén洗脚用的盆。今亦泛指略大、可洗涤其他东西的盆。多用木料或塑料制成。
●《水浒传》第八回:「薛霸去烧一锅百沸滚汤,提将来,倾在脚盆内。」
●俞天白《危栏》:「昨晚她做夜班,今天又洗了两脚盆的衣被。」★「脚盆」在《汉语大词典》第9258页 第6卷 1275参见:腳盆
脚蹼jiǎo pǔ一种潜水的用具,仿照动物的蹼,用橡胶或塑料压制而成,戴在脚上,以增加拨水的能力。★「脚蹼」在《汉语大词典》第9261页 第6卷 1278★「脚蹼」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53页参见:腳蹼
脚色jué sè 1.
●宋时入仕,必具乡贯、户头、三代名衔、家口、年齿、出身履历,若注授转官,则又加举主有无过犯,谓之「脚色」。
●宋欧阳修《论班行未有举荐之法札子》:「或要人使,则临时祗看脚色点差,多是不副所选。」
●元石德玉《曲江池》第四摺:「张千,取他递的脚色来我看。」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又不曾盘问客官出身,何故通三代脚色?」
●清黄遵宪《番客篇》:「指问座上客,脚色能具详。」 2.
传统戏曲中演员的类别。
●清孔尚任《<桃花扇>凡例》:「脚色所以分别君子小人,亦有时正色不足,借用丑净者。」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o新城北录下》:「梨园以副末开场,为领班。副末以下,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七人,谓之男脚色;老旦、正旦、小旦、贴旦四人,谓之女脚色;打诨一人,谓之杂。此江湖十二脚色,元院本旧制也。」
●《快心编三集》第四回:「世誉把他一看,只好二十多年纪,生得五短身材,紫糖色脸,虽则做个小丑脚色,脸嘴原好,鲜眉亮眼,是个乖巧的人。」 3.
泛指演员。
●《儒林外史》第二六回:「后来渐渐说到他是一个老梨园脚色,季守备脸上不觉就有些怪物相。」
●《红楼梦》第九三回:「直等这出戏煞场后,更知蒋玉函极是情种,非寻常脚色可比。」
●巴金《灭亡》第十七章:「忽然汽车喇叭大鸣,群众挤得更加厉害,居然让出了一条路,因为演戏的脚色到了。」
●赵树理《李有才板话》二:「这焦光普虽说是个丑,可是个大脚色,唱就得唱出劲来!」 4.
泛指小说或影剧中的人物。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八篇:「﹝《官场现形记》﹞头绪既繁,脚色复伙,其记事遂率与一人俱起,亦即与其人俱讫,若断若续。」
●洪深《电影戏剧表演术》第六章:「老实的说,剧中的脚色或人物,可以算是戏剧的重心。」
●巴金《家》七:「明年春季游艺会里演剧,他担任《宝岛》里的李医生这个脚色。」 5.
特指某种人物。有时亦含贬义。
●《儒林外史》第四五回:「他家一门都是龙睁虎眼的脚色。」
●清刀口余生《被掳纪略》:「﹝英王陈玉成﹞威名震天地,是天朝第一个好脚色。」
●沙汀《磁力》:「茶馆的人物也无改变,永远是那一批脚色。」
●姚雪垠《长夜》三六:「有些中小地主们请不到管家的和二驾光临,只好请二流和三流脚色。」 6.
犹本色,亦指真相或底薀。
●明胡应麟《诗薮·元》:「﹝刘梦吉﹞《龙兴寺》、《明远堂》等作,老笔纵横,虽间涉宋人,然不露儒生脚色。」
●《警世通言o赵太祖千里送京娘》:「祇见外面一个人入来,到房门口探头探脑。公子大喝道:‘什么人敢来瞧俺脚色?’」
●清孔尚任《桃花扇o哄丁》:「啐!你接得不好,倒底露出脚色来。」★「脚色」在《汉语大词典》第9257页 第6卷 1274★「脚色」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09页★「脚色」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参见:腳色
脚下jiǎo xià 1.
●唐杜甫《李鄠县丈人胡马行》:「头上锐耳批秋竹,脚下高蹄削寒玉。」
●《朱子语类》卷二十:「问志学与立,曰:‘志是要求个道,犹是两件物事;到立时,便是脚下已踏着了也。’」
●《老残游记》第八回:「不但人行脚下觉得轻了许多,即驴子也不似从前畏难苟安的行动。」
●王洪涛《莉莉》诗:「太行在你的脚下,你在太行的怀里!」 2.
物体近地面的部分。
●唐白居易《草茫茫》诗:「草茫茫,土苍苍,苍苍茫茫在何处,骊山脚下秦皇墓。」
●前蜀贯休《渔家》诗:「前山脚下得鱼多,恶浪堆中尽头睡。」
●《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来日午时,你可将船泊于蒋山脚下南岸第七株杨柳树下相候。」 3.
●《警世通言o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便是雨不得住,鞋儿都踏湿了,教青青回家,取伞和脚下。」 4.
现在;马上。
●宋钱勉《钱氏私志》:「子瞻若能脚下承当,把一二十年富贵功名贱如泥土。努力向前,珍重珍重!」
●陈登科《风雷》第一部第五一章:「要是依着俺,脚下就动手。」
●孙犁《风云初记》十六:「去年的皇历,今年不能使了。从脚下起,就得变个样儿!」★「脚下」在《汉语大词典》第9255页 第6卷 1272★「脚下」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53页参见:腳下
脚癣jiǎo xuǎn一种皮肤病。病原体是一种霉菌,多发生在脚趾之间。症状是起水泡,奇痒,抓破后流黄水,严重时溃烂。通称脚气。★「脚癣」在《汉语大词典》第9261页 第6卷 1278★「脚癣」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53页参见:腳癬
脚印jiǎo yìn脚踏过的痕迹。多喻走过的道路,留下的事迹。
●老舍《骆驼祥子》十一:「雪已下了寸多厚,祥子低着头走。处处洁白,只有他的身后留着些大黑脚印。」
●巴金《<巴金选集>后记一》:「这十卷选集就是我的结论,这里面有我几十年的脚印。」
●柯岩《向雷锋叔叔致敬》诗:「让我们快踏着你的脚印,一步一步向前!」★「脚印」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53页参见:腳印------------------------------脚印jiǎo yìn 补证条目
脚踏过的痕迹。多喻走过的道路,留下的事迹。 ? 《醒世姻缘传》第十九回:「一日,微微的落雨,唐氏送了小鴉兒出去,走進來,看見晁住、李成名兩個媳婦子不在跟前,一溜就溜到晁源的房内。李成名的媳婦從磨房出來,晁大舍屋門口有唐氏的濕脚印直到房門口邊。」
脚趾jiǎo zhǐ脚前端的分支。★「脚趾」在《汉语大词典》第9258页 第6卷 1275★「脚趾」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53页参见:腳趾
脚注jiǎo zhù印在书页下端的注文。
●郭沫若《文艺论集续编·桌子的跳舞》:「我在《资本论》的脚注里面发现出引用了这一句有趣的话。」
●巴金《<巴金选集>后记》:「但是过了一年我还是从那篇未用的后记中摘出一部分作为一篇散文的脚注塞进我的《文集》第十卷里面了。」脚注(2)jiǎo zhù(参见「注脚」)★「脚注」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53页★「脚注」在《汉语辞海》的解释脚注jiǎo zhù(參見腳注,註腳)
脚爪jiǎo zhǎo方言。动物的爪子。如:猪脚爪。★「脚爪」在《汉语大词典》第9256页 第6卷 1273★「脚爪」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53页参见:腳爪
裤脚kù jiǎo裤脚的最下端。
●唐韩愈《崔十六少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韵》:「娇儿好眉眼,裤脚冻两骭。」
●《红楼梦》第六三回:「宝玉只穿着大红绵纱小袄儿,下面绿绫弹墨夹裤,散着裤脚,系着一条汗巾。」★「裤脚」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50页参见:褲腳
拉脚lā jiǎo用大车载客或为人运货。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二四章:「因为乘客拥挤,可怜的改霞跑到黄堡镇,没搭上拉脚的胶轮车。」
●孙犁《白洋淀纪事·女保管》:「你们每天开会,这年头也没个好茶叶喝喝,东头老顺再上天津拉脚,叫他给咱贫农团捎点龙井、香片什么的!」★「拉脚」在《汉语大词典》第8483页 第6卷 500★「拉脚」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65页参见:拉腳
立脚lì jiǎo 1.
犹安身,立身。
●《醒世恒言o蔡瑞虹忍辱报仇》:「到后觉道声息不好,立脚不住,就悄地桃之夭夭。」 2.
指根基;基础。
●清姚鼐《程养斋暨子心之家传》:「士入世立脚不坚,任事不巨,则庸人耳。」★「立脚」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98页参见:立腳------------------------------立脚lì jiǎo 补证条目
1.犹安身;立身。 ? 《朱子语类》卷十三:「今有一樣人不能安貧,其氣銷屈,以至立脚不住,不知廉耻,亦何所不至!」又:「必先教取捨之際界限分明,然後可做工夫。不然,則立脚不定,安能有進!」 ? 清俞蛟《梦厂杂著·记录云贞致夫书》:「貞惟忍性堅志,潔身立脚,杜漸防微,以期盡吾之所當盡。」
拳脚quán jiǎo 1.
拳打脚踢。
●《水浒传》第一○三回:「将黄达脊背、胸脯、胁肋、脸颊、头额、四肢,无处不着拳脚。」
●许地山《危巢坠简·街头巷尾之伦理》:「他一面骂,一面打,把瞎子推倒,拳脚交加。」 2.
●《水浒传》第二三回:「﹝武松﹞把那打虎的身分、拳脚,细说了一遍。」
●《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只这刀法、枪法、弹弓、袖箭、拳脚,却是老人家口传心授。」
●老舍《四世同堂》二九:「我的拳脚不过是二把刀,可是我愿意去和日本小鬼子碰一碰。」★「拳脚」在《汉语大词典》第8523页 第6卷 540★「拳脚」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078页参见:拳腳
失脚shī jiǎo 1.
举步不慎而跌倒。
●《景德传灯录·大安禅师》:「如人负重担从独木桥上过,亦不教失脚。」
●《水浒传》第十八回:「朱仝只做失脚扑地,倒在地下。」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转移》:「这条路原是我们农民弟兄踩出来的,他们就是闭上眼睛,也不会失脚的。」 2.
比喻受挫折或犯错误。
●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翻身落霄汉,失脚到泥涂。博望移门籍,浔阳佐郡符。」自注:「予自太子赞善大夫出为江州司马。」
●《红楼梦》第九二回:「我一时失脚,上了他的当。」
●茅盾《子夜》八:「那天我们在银行公会吃中饭的时候看见他,不是他劝我们赶快补进么?早听他的话,这一回就不至于失脚。」★「失脚」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170页参见:失腳------------------------------失脚shī jiǎo 补义条目
脚步慌乱。 ? 《敦煌变文集·祇园因由记》:「彼被趁急,遂失脚走,被舍利弗化火遮之,不能去。」
挑脚tiāo jiǎo 1.
●《说岳全传》第五一回:「又不去做挑脚,要这草鞋何用!」
●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一:「挑脚逃散了,只剩着采办的回来。」 2.
谓替人挑运货物。
●沙汀《风浪》:「解放以前,农闲时候他总是到街上替商家挑脚,把盐巴、干酒运到山河里去。」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劳动的开端》:「我看见比我大些的穷孩子都去挑脚,靠自己力气挣点钱,我也就打算挑煤去。」★「挑脚」在《汉语大词典》第8553页 第6卷 570★「挑脚」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290页参见:挑腳
跳脚tiào jiǎo因焦急或发怒而跺脚。亦指脚用力踏地。
●茅盾《路》四:「华捏起拳头,跳脚咆哮。」
●丁玲《生活、思想与人物》:「尽管不是一个很突出的地主,一跳脚几条河几座山都发抖的人,就能镇压住一个村子。」
●李劼人《天魔舞》第五章:「他也不会急得在昆明巫家坝飞机场跳脚。」★「跳脚」在《汉语大词典》第14434页 第10卷 467★「跳脚」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294页参见:跳腳
下脚(I)xià jiǎo 1.
旧时指赏给妓院中仆人的钱。
●《负曝闲谈》第十三回:「单幼仁在腰里摸出了四块下脚,同着殷必佑走出了弄堂。」
●《近十年之怪现状》第九回:「牛老爷,你那天住夜,我记得你还出了二十元的下脚,今天可要一起讨还。」原注:「宿娼犒婢媪之称,亦吴谚也。」 2.
原材料加工后,切割、剔除下来的余料。亦称「下脚料」。
●《人民日报》:「西宁市一些集体所有制企业,利用大毛纺织厂的下脚料生产中低档毛纺织品,丰富了市场供应。」 3.
底子,底细。
●克非《春潮急》二十:「从此装作什么事都不理,只一心调查徐锅巴胡、加钢黄蟺的罪行,摸李春山的下脚。」 4.
●沈从文《新湘行记》:「其时几个赶乡场的男女农民,肩上背上挑负着箩箩筐筐,正沿着悬崖下脚近水小路走向渡头。」 5.
●苏沪一带称屠宰后的猪的内脏、脚爪叫下脚。下脚(II)xià jiǎo 1.
●《晋书o陶侃传》:「贡(王贡)初横脚马上,侃言讫,贡敛容下脚,辞色甚顺。」 2.
指把脚踩下去。
●《十月》1981年第2期:「厕所里永远乱扔着手纸,使人无处下脚。」 3.
行动。犹言下手,动手。
●《儿女英雄传》第六回:「那女子也不和他斗口,便站在台阶前看他怎生个下脚法。」
●《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要论我的家当儿,再有几个五百也拿得出来;只是我想大丈夫仗本事干功名,一下脚就讲究花钱,塌了锐气了。」★「下脚」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404页参见:下腳------------------------------下2脚xià jiǎo 补义条目
下场踢球。 ? 《水浒传》第二回:「端王道:‘好!你便下場來踢一回耍。’高俅拜道:‘小的是何等樣人,敢與恩王下脚。’」 补证条目
1.放下脚。亦指把脚踩下去。 ? 南朝齐陆杲《系观世音应验记·釋僧郎》:「爾夜崖下大暗,純是刺棘,不得下脚。」------------------------------下脚xià jiǎo 补证条目
1.原材料加工后,切割、剔除下来的余料。亦称「下脚料」。 ? 陆文夫《井》三:「料酒是黄酒的下脚,价钱便宜。」
小脚xiǎo jiǎo指旧时妇女经裹缠后发育畸形的脚。
●《西湖二集o邢君瑞五载幽期》:「遮遮掩掩穿芳径,料应小脚儿难行。」
●清李渔《奈何天·误相》:「那双小脚儿约有几寸?」
●《官场现形记》第十三回:「兰仙此时被众人拖了就走……可怜他小脚难行,走三步,捱一步。」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天生蛮性」》:「辜鸿铭先生赞小脚。」★「小脚」在《汉语大词典》第3366页 第2卷 1622★「小脚」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433页参见:小腳
修脚xiū jiǎo修剪脚趾甲或削去脚上的趼子。★「修脚」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465页参见:修腳------------------------------修脚xiū jiǎo 补证条目
修剪脚趾甲或削去脚上的趼子。 ? 《朴通事》:「我説與你,湯錢五個錢,橈背兩個錢,梳頭五個錢,剃頭兩個錢,修脚五個錢,全做時只使得十九個錢……又入去洗一洗,却出客位裏歇一會兒,梳刮頭,修了脚,涼完了身己時,却穿衣服吃幾盞閉風酒,精神便别有。」
雨脚yǔ jiǎo 1.
密集落地的雨点。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o种麻》原注:「截雨脚即种者,地湿,麻生瘦,待白背者,麻生肥。」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宋陈三聘《南柯子·七夕》词:「月傍云头吐,风将雨脚吹。」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四:「西南天上起了乌云,密雨下黑了天地,老远望去,雨脚织成的帘子从天到地,悬在西南,真有些像传说里的龙须。」 2.
●宋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雨脚」在《汉语大词典》第15974页 第11卷 615★「雨脚」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590页参见:雨腳
针脚zhēn jiǎo 1.
衣物上针线的痕迹或缝纫时前后两针之间的距离。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摺:「这鞋袜儿针脚儿细似虮子。」
●清蒋元益《浣溪沙》词:「刺绣恁般针脚细,拈针好个笔头尖。」
●《人民文学》1977年第4期:「看针脚,倒像是女同志的活计。」 2.
●康濯《太阳初升的时候》:「手使锄头,就同针脚营生最好的妇女那样,一锄锄连环不歇,正如一针针连脚飞缝。」参见「针线」。★「针脚」在《汉语大词典》第16558页 第11卷 1199★「针脚」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651页参见:針腳
阵脚zhèn jiǎo 1.
指所摆的阵的最前方。
●宋李新《观梁辅之晓阅》诗:「风吹细柳旗形转,日过寒溪阵脚斜。」
●《三国演义》第三九回:「惇令于禁、李典押住阵脚,亲自出马阵前。」
●《英烈传》第二三回:「两边站定了阵脚,这场厮杀,实是惊人。」
●郭澄清《大刀记》第八章:「志勇这‘回马枪’冲着堵击的敌人屁股一扫,敌人乱了阵脚。」 2.
比喻斗争双方的态势。
●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七:「唐子方始弹张尧佐,与谏官皆上疏,及弹文公(彦博),则吴奎畏缩不前,当时为拽动阵脚。」
●徐迟《牡丹》六:「一个缺口打开后,就不容易守住阵脚了。」
●浩然《艳阳天》第三五章:「萧长春继续说:‘明天开会,要有人再挑头提粮食问题,咱们也别顺着他们的意思顶牛了,要压住阵脚,先引着他们商量生产,由生产再联上粮食的事儿,这样就不会乱了。’」★「阵脚」在《汉语大词典》第16338页 第11卷 979★「阵脚」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655页参见:陣腳
注脚zhù jiǎo 1.
解释字句的文字。
●唐于义方《黑心符》:「《黑心符》微伤大雅,要自伤弓惊饵之言,留之为《颜氏》下一注脚。」
●宋朱熹《答吕子约书》:「所论甚善,末后注脚尤好。」
●清叶廷琯《鸥陂渔话·王郇公封国年月》:「得此考证,不特可补史文之阙,并足为《图经续记》注脚也。」 2.
泛指解释、说明。
●秦牧《长街灯语·我们需要传记文学》:「传记文学所具有的巨大的吸引力,可以从这一段话中找到注脚。」注脚(2)zhù jiǎo解释字句的文字。
●宋陆九渊《语录》卷上:「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清颜星《重刊<颜氏家训>小引》:「悚敬操持,不徒作语言文字观,则六经子史,皆《家训》注脚也。」
●邹韬奋《信箱·变了什么花样?》:「在旁人或以为你一向思虑周密,独于此文把最要紧的一个注脚竟会疏略,不免予人以造谣的机会了。」★「注脚」在《汉语大词典》第7552页 第5卷 1097★「注脚」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704页★「注脚」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参见:注腳
(C) 2017 ZuCiWang.Com 投诉:wanmeila(@)qq.com}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三个字来形容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