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因子指数法 如何评价环境空气氨的测定的氨

【图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积分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单因子指数法与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单因子指数法与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12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大气评价法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大气评价法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6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LOGO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LOGO第四章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概述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调查 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第一节 概述一、目的二、环境现状调查的一般原则三、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 一、目的? 调查清楚项目附近现有污染源情况并进行评价,明确主要的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特别是与拟评价项目有关的污染源。调查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 ? 调查清楚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对照评价标 准进行评价。明确环境功能是否达标?存在哪些问 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环境现状调查的一般原则? 根据建设项目污染源及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结合各 专项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确定各环境要素的现状调 查范围,并筛选出应调查的有关参数。 ? 应充分搜集和利用现有的有效资料,当这些资料不能 满足要求时,需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 ? 对环境中与评价项目有密切关系的内容应全面、详细 调查,给出定量的数据并做出分析或评价。 三、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1、收集资料法 ?2、现场调查法 ?3、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方法 1. 收集资料法? 途径:网络、图书馆、相关部门(电子文件、hard copy、 手抄)? 关键点:注意资料的有效性、注意核实!? 优点:应用范围广、收效大,比较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 而且可能取得长时间的历史资料!? 缺点:此方法只能获得第二手资料,而且往往不全面,不 能完全符合要求,需要其它方法补充 。 2. 现场调查法? 方法:现场观察、路线调查、现场监测? 注意:针对不同要素采用不同的方法。调查内容与深度 与评价等级有关。? 优点:可以针对使用者的需要,直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以弥补收集资料法的不足。? 缺点:这种方法工作量大,需占用较多的人力、物力和 时间,有时还可能受季节、仪器设备条件的限制 3.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方法? 方法:卫星遥感图、航片。(购买、网上)。 ? GIS、GPS ? 优点:可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区域的环境特点,可以弄清人 类无法到达地区的地表环境情况,如一些大面积的森林、 草原、荒漠、海洋等。? 缺点:此方法不十分准确,不宜用于微观环境状况的调查, 一般只用于辅助性调查。在环境现状调查中,使用此方法 时,绝大多数情况不使用直接飞行拍摄的办法,只判读和 分析已有的航空或卫星相片 方法搜集资料法现状调查法遥感法特点应用范围广, 直接获取第一手材 收效大、较节 料,可弥补搜集资 省人力、物力、 料法的不足 时间从整体上了解 环境特点,特 别是人们不易 开展现状调查 的地区局 限 性只能获得第二 手资料,往往 不全面,需要 补充工作量大,耗费人 力物力时间,往往 受季节、仪器设备 条件的限制精度不高, 不宜用于微 观环境状况 调查。 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调查一、自然环境调查的基本内容与技术要求二、社会环境调查的基本内容与技术要求 一、自然环境调查的基本内容与技术要求?1. 地理位置 ?2. 地质 ?3. 地形地貌 ?4. 气候与气象 ?5. 地面水环境 ?6. 地下水环境 ?7. 土壤与水土流失 ?8. 动、植物与生态 二、社会环境调查的基本内容与技术要求?1. 社会经济? 人口 ? 工业与能源 ? 农业与土地利用 ? 交通运输?2. 文物与景观? 文物指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 景观一般指具有一定价值必须保护的特定的地理区域 或现象。?3. 人群健康状况 第三节 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一、大气污染源调查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三、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四、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一、大气污染源调查(一)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 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 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 ? 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 污染源。? 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 (二)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一般对于新建项目可通过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 确定 ? 对于评价范围内的在建和未建项目的污染源调查,可使用 已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资料? 对于现有项目和改、扩建项目的现状污染源调查,可利用 已有有效数据或进行实测? 对于分期实施的工程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年内的验收监测资料、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进行实测 1. 现场实测法 ?对于排气筒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可根据实测的废 气流量和污染物浓度,按下式计算:Qi=QN?i×10-6 c式中:Qi――废气中i类污染物的源强,kg/h;QN――废气体积(标准状态)流量,m3/h;ci――废气中污染物i的实测质量浓度,mg/m3 2. 物料衡算法? 物料衡算法是对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物料情况进行定量分 析的一种科学方法,按下式计算:?G投入= ?G产品+ ?G流失? 上式既适用于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总物料衡算,也适用于生产过程中任 何工艺过程某一步骤或某一生产设备的局部衡算 ? 通过物料衡算,可明确进入环境中气相、液相、固相的污染物的种类 和数量 3. 排污系数法根据《产排污系数手册》提供的实测和类比数据, 按规模、污染物、产污系数、末端处理技术以及排污 系数来计算污染物的排放量,《产排污系数》《第一 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 (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 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 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 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对改、扩项目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 现有工程改造后的污染物预测削减量,并按上述三个量计算最终 排放量 ? 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还应估计其正常排放量? 对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还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周期性排 放系数取值为0~1,一般可按季节、月份、星期、日、小时等给出 周期性排放系数 点源调查内容? 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以及排气筒底部的海拔高度(m) ? 排气筒几何高度(m)及排气筒出口内径(m) ? 烟气出口速度(m/s) ? 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K)? 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 时数(h)? 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 放小时数(h) 面源调查内容? 面源位Z坐标,以及面源所在位Z的海拔高度(m) ? 面源初始排放高度(m) ? 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 2)],排放工况,年排放小 m 时数(h) 体源调查内容? 体源中心点坐标,以及体源所在位Z的海拔高度(m) ? 体源高度(m) ? 体源排放速率(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 ? 体源的边长(m) ? 体源初始横向扩散参数(m),初始垂直扩散参数(m) 线源调查内容? 线源几何尺寸(分段坐标),线源距地面高度(m),道 路宽度(m),街道街谷高度(m) ? 各种车型的污染物排放速率[g/(km? s)] ? 平均车速(km/h),各时段车流量(辆/h)、车型比例 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现状调查资料来源? 收集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内的各例行空气质量 监测点的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 ? 收集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 ? 进行现场监测?现有监测资料的有效性规定? 涉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中污染 物的各类监测资料的统计内容与要求,均应满足该标 准中各项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 涉及GB中各项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应符合 GB对分析方法的规定 ? 现状监测资料的分析? 对照各污染物有关的环境质量标准,分析其长期浓度(年均浓度、季均浓度、月均浓度)、短期浓度(日 平均浓度、小时平均浓度)的达标情况。 ? 若监测结果出现超标,应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 数以及超标原因。 ? 分析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 三、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1. 监测因子? 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 因子 ? 项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中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的或者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的 居住区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也应筛选为监测因子? 对于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且属于毒性较 大的,则应按照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时应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 2. 监测制度? 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 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做二 期监测;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做一期监测? 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天有效数 据,采样时间应符合监测资料的统计要求 ? 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 监测天数 ? 对于部分无法进行连续监测的特殊污染物,可监测其 一次浓度值,监测时间须满足所用评价标准值的取值 时间要求 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制度内容 一级评价 二级评 价 一期不 利季节 监测 三级评价 近 3 年监测 资料或补充 监测监测季节 监测时段 小时、日均采样 采样 时间二期(冬季、夏季)监测7 天有效数据 符合 GB3095 对数据的有效性规定在不具备自动连续监测 02 时,05 时,08 时,11 时,14 02 时,08 时,14 时,20 条件时,小时浓度监测 时,17 时,20 时,23 时 8 个小 时 4 个小时浓度 要求 时浓度 特殊规定 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 监测天数、点位 3. 监测布点监测点设置应根据项目的规模和性质,结合地形复杂 性、污染源及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布局,综合考虑监 测点设置数量。? 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10个;二级评价项目, 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 标,点位不少于6个。 ? 对于地形复杂、污染程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环境空 气保护目标较多的区域,可酌情增加监测点数目。 ? 三级评价项目,若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位,或评价范围内有近3年的监测资料,且其监测数据有效性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有关规定,并能满足项目评价要求的,可 不再进行现状监测,否则,应设Z2~4个监测点。若评价范围内没有其他污染源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可适当减少监测点位。? 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布在各主要集中式排放源评价范围内, 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Z监测点位。 ? 城市道路项目,可不受上述监测点设Z数目限制,可以根据道路布局 和车流量状况,并结合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选择有代表性 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Z监测点位。 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全面、客观、真实反映评 价范围内的环境空气质量? 一级评价项目: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 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约0°、 45°、 90°、 135°、 180°、 225°、 270°、 315°方向上各设Z 1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 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1~3个监测点。各监测期环 境空气敏感区的监测点位Z应重合。预测受项目影响 的高浓度区的监测点位,应根据各监测期所处季节主 导风向进行调整。 ? 二级评价项目: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 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约0°、 90°、 180°、 270°、 方向上各设Z1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密布点。 如需要进行二期监测,应与一级评价项目相同,根据各监 测期所处季节主导风向调整监测点位。 ? 三级评价项目: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 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约0°、 180°方向上各设Z1个 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密布点,也可根据局地地 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 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 ? 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应能反映各环境敏感区域、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 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 城市道路评价项目:对于城市道路等线源项目,应 在项目平均范围内,选取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 目标设Z监测点。监测点的布设还应结合敏感点的 垂直空间分布进行设Z。 ?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Z的周边环境应符合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规定。监测点周围空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 与周围建筑物的高度夹角小于30°;监测点周围应有 270°采样捕集空间,空气流动不受任何影响;避开局地 污染源的影响,原则上20m范围内应没有局地排放源;避 开树木和吸附力较强的建筑物,一般在15~20m范围内没 有绿色乔木、灌木等。同时注意监测点的可到达性和电力 保证。 4. 监测采样污染物 SO2,NOx,NO2 TSP,PM10,Pb SO2,NOx,NO2,CO TSP,PM10,Pb,B[a]P SO2,NOx,NO2,CO,O3 Pb 取值时间 年平均 年平均 日平均 日平均 1h 平均 季平均 月平均 氟化物(以 F 计) 植物生长季平均 日平均 1h 平均 数据有效性规定 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 144 个日均值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 12 个日均值 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 60 个日均值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 5 个日均值 每日至少有 18h 的采样时间 每日至少有 12h 的采样时间 每小时至少有 45min 的采样时间 每季至少有分布均匀的 15 个日均值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 5 个日均值 每月至少采样 15 日以上 每一个生长季至少有 70%的月平均值 每日至少有 12h 的采样时间 每小时至少有 45min 的采样时间 污染物浓度数据有效性的最低要求(GB) 5. 同步气象资料要求? 应同步收集项目位置附近有代表性,且与各环境空气 质量现状监测时间相对应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6. 监测结果统计分析? 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内容包括分析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不同取值时 间的浓度变化范围,各取值时间最大浓度值占相应标准浓度限值 的百分比和超标率,评价其达标情况,并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 日变化规律,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和污 染源排放的关系,以及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参加统计计算的监测数据必须是符合要求的监测数据。对于个别 极值,应分析出现的原因,判断其是否符合规范的要求,不符合 监测技术规范要求的监测数据不参加统计计算,未检出的点位数 计入总监测数据个数中。 ? 对于国家未颁布标准的监测项目,一般不进行超标率计算。 现状监测数据达标分析? 分析处理各时段监测数据时应反映其原始有效监测数据, 小时、日均等监测浓度应是从最小监测值到最大监测值 的浓度变化范围值,即cmin~cmax的浓度范围,并分析最 大浓度cmax占标率,和监测期间的超标率以及达标情况 超标率=超标数据个数/总监测数据个数×100%监测数据的变化规律分析? 分析各监测数据的日变化规律,选取典型变化规律,绘 制污染物日变化图,参考同步气象资料和周围污染源分 布于排放情况分析其变化规律,并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 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四、气象观测资料调查1.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 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项目的评价等级有关,还 与评价范围内地形复杂程度、水平流是否均匀一致、 污染物排放是否连续稳定有关。 ? 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 要气候统计资料。?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还应调查逐日、逐次的常规 气象观测资料及其他气象观测资料 2.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一级评价项目? 评价范围小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并按选取的模式要求,调查必需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 资料。? 评价范围大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的常规地面气 象观测资料。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 50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 需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常规空气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 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的常规高 空气象探测资料。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 超过50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拟50km 内的格点气象资料。 二级评价项目?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同一级评价项目 ? 对应的气象观测资料年限要求为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1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3.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时间(年、月、日、时)、风向(以角度或 按16个方位表示)、风速、干球温度、低云量、总云量。 ?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一般应至少调查每日1次(北京时间08点) 的距地面1500m高度以下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观测资料的常规 调查项目包括:时间(年、月、日、时)、探空数据层数、每层 的气压、高度、气温、风速、风向(以角度或按16个方位表示)。 ? 按照HJ2.2-2008所推荐的进一步预测模式,输入的地面气象观测 资料需要逐日每天24次的连续观测资料,对于每日实际观测次数 不足24次的,应在应用气象资料前对原始资料进行插值处理。插 值方法可采用连续均匀插值法(实际观测次数为一日4次或8次) 或者均值插值法(实际观测次数为一日8次以上)。 4. 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并且地 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进行补充地 面气象观测。在评价范围内设立补充地面气象观测站, 站点位Z应符合相关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 一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应进行为期1年的连续观测;二级 评价的补充观测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季节进行连续观测, 观测期限应在2个月以上。 ? 补充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可作为当地长期气象条件参与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5. 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 ? 温度: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需统计长期地面气象 资料中每月平均温度的变化情况,并绘制年平均温度 月变化曲线图。一级评价项目还需酌情对污染较严重 时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做温廓线的分析,并分析逆温 层出现的频率、平均高度范围和强度。 ? 风速: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需统计月平均风速随月 份的变化和季小时平均风速的变化。一级评价项目还 需酌情对污染较严重时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做风廓线 的分析,并分析不同时间段大气边界层内的风速变化 规律。 ? 风向、风频: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需统计在所收 集的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每月、各季及长期平均各 风向风频变化情况。统计在所收集的长期地面气象资 料中,各风向出现的频率,静风频率单独统计;并在 极坐标中按各风向标出其频率的大小,绘制各季及年 平均风向玫瑰图。风向玫瑰图应同时附当地气象台站 多年(20年以上)气候统计资料的统计结果。? 主导风向:某区域的主导风向应有明显的优势,其主 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30%,否则可称该区域没有主导 风向或主导风向不明显。 气象要素 ?风:风向、风速等。空气质点的水平运动――风 空气质点的垂直方向运动―― 对流 10m高处一定时间内的平均值 正点前10min的平均风速、风 向
?风廓线:风速随高度变化的曲线――适合高度小于300m。不同稳定度下的p值稳定度 城市 A 0.10 B 0.15 C 0.20 D 0.25 E-F 0.30乡村0.070.070.100.150.25 主导风向:主导风向指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风向角范围一般为45度左右。对于以16方位角表示的风向,主导风向一般是指连续2~3个风向角的范围。 其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R30%,否则可称该区域没有主导 风向或主导风向不明显。 五、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目前采用比较直观、简单的单项评价指数法 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 简称 API)就是将常规 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指数值形 式,并用于分级表征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这种方 法适合于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 ? 空气污染指数的分级标准是:(1)空气质量指数 API 50 对 应的污染物浓度为国家空气质量日均值一级标准;(2) API 100 对应的污染物浓度为国家空气质量日均值二级标准; (3)API 更高值段的分级对应于各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产 生不同影响时的浓度限制。 ? 为了对空气污染综合分级,首先需按单项污染因子计算空气 污染指数。参照上述空气污染指数分级标准的一些原则,每 个单项有着各自的分级标准。 空气污染指数分级标准(试行)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质量状况 对健康的影响 I II III1 III 151~200 201~250 III2 IV1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长期接触, 健康人群出现症状 一定时间接触后, 健康人群出现症状 一定时间接触后,心脏病和肺病患者症 状显著加剧 健康人群明显强烈症状, 提前出现某些 疾病 优 良 轻微污染 可正常活动 可正常活动 长期接触, 易感人群出现症状API0~50 51~100 101~150IV 251~300 IV2 中度重污染&300V重度污染 空气污染指数API的计算方法空气质量 描述 严重污染 空气质量 等级 V 二氧化硫浓 度
可吸入颗 粒物API 500 400中度污染 轻度污染 良 优IV III II I300 200 100 50 50350 15050 根据测得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值是200μg/Nm3, 计算API将监测点的各项污染物浓度日均值与各自的分级标准限值相 比较,确定对应于该浓度值时API所在的API指数区间,再 按照插值法计算该污染物浓度的API值。Ii ?(Ci ? Ci ,n ) (Ci ,n?1 ? Ci ,n )? ( I i ,n ?1 ? I i ,n ) ? I i ,nI pM 10200 ? 100 ? (200 ? 150 ) ? 100 ? 125 350 ? 150 空气污染指数及其报告?污染参数选取? 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重点,目前计入 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定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 悬浮颗粒物。?空气污染指数分级及其浓度限值? 空气污染指数的范围从0到500 ,其中50、100 、200分 别对应于我国空气质量标准中日均值的一、二、三级 标准的污染物浓度限值,500 点则对应于对人体健康产 生明显危害的污染水平。 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方法?空气污染分指数的计算污染物的分指数Ii,可由其实测的浓度值Ci 按照分段线性方程计算。 对于第i 种污染物的第j个转折点(Ci,j,Ii,j) 的分指数值和相应的浓度 值,可由表1 确定。 当第i种污染物浓度Ci,j ≤Ci≤Ci,j+1 时: 其分指数 式(1)式中:Ii:第i 种污染物的污染分指数; Ci:第i 种污染物的浓度监测值; Ii,j:第i 种污染物j转折点的污染分项指数值; Ii,j+1:第i 种污染物j+1转折点的污染分项指数值; Ci,j:第j 转折点上i种污染物的( 对应于Ii,j)浓度限值; Ci,j+1:第j+1 转折点上i种污染物( 对应于Ii,j+1)浓度限值。 污染指数的计算结果只保留整数,小数点后的数值全部进位。 空气污染指数的确定? 各种污染物的污染分指数都计算出以后,取最大者为该区 域或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API ,则该项污染物即为该区域或城市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 API=max(I1,I2,…Ii,…In)? 其中:Ii为第i 种污染物的分指数;n为污染物的项目数。 示例? 假定某地区TSP的监测值为0.325 毫克/立方米,其污染指数的计算如 下:按照表1 ,TSP实测浓度0.325 毫克/立方米介于0.300 毫克/立方米 和0.500 毫克/立方米之间,即按照污染指数的分段线形关系的第2 段 进行计算,此处浓度限值C1,2=0.300 毫克/立方米,C1,3=0.500 毫克/立 方米,而相应的分指数值I1,2=100 ,I1,3=200,则TSP 的污染分指数为: ? TSP的分指数为113 ;用相似方法由其它污染物的监测浓度计算分指 数分别为105(SO2)和75(NOx)。则总体上取污染指数最大者报告 该地区的空气污染指数:? API=max(113 ,105,75) =113? 首要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物(TSP)。 例:某地区的PM10日均值为0.215 mg/m3,SO2日均值为0.105 mg/m3,NO2日 均值为0.080 mg/m3,试计算并报告该地区此日的空气污染指数。 (1)PM10实测浓度0.215 mg/m3介于0.150 mg/m3和0.250 mg/m3之间,按此 浓度范围内污染指数与污染物的线性关系进行计算,浓度限值为0.150 mg/m3时分指数值为100,浓度限值为0.250 mg/m3时分指数值为200,则 PM10的污染分指数为: I PM10 =((200-100)/(0.250-0.150))×(0.215-0.150) +100=165 其它污染物分指数分别为:I SO2 =76,I NO2=50 (2)空气污染指数报告 取污染指数最大者报告该地区的空气污染指数: API =max(165,76,50)=165 报告内容: API指数:165 质量级别:Ⅲ2级 空气状况:轻度污染。 首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 空气污染指数的发布? 使用空气污染指数报告空气质量时,一般应包含区域范围、 时间周期、首要污染物及污染指数和空气质量级别;相应的空气质量描述可暂不向社会和新闻媒体发布,只向各级政府报告供内部参考。 ? 当污染指数API值小于50 时,则不报告首要污染物。 第四节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一、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监测二、水环境现状评价方法 一、水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一)调查范围水环境调查范围应包括受建设项目影响较显著的 地面水区域? 在确定某具体建设开发项目的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范 围时,应尽量按照将来污染物排放进入天然水体后可 能达到水域使用功能质量标准要求的范围,并考虑评 价等级的高低(评价等级高时调查范围取偏大值,反 之取偏小值)后决定。? 当下游附近有敏感区(如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时, 调查范围应考虑延长到敏感区上游边界,以满足于此 敏感区所受影响的需要。 (二)调查时间? 根据当地水文资料初步确定河流、湖泊、水库的丰水期、 平水期、枯水期,同时确定最能代表这三个时期的季节或 月份。遇气候异常年份,要根据流量实际变化情况确定。 对有水库调节的河流,要注意水库放水或不放水时的水量 变化。 ? 评价等级不同,对调查时期的要求亦有所不同。 ? 当被调查的范围内面源污染严重,丰水期水质劣于枯水期 时,一、二级评价的各类水域应调查丰水期,若时间允许, 三级评价也应调查丰水期。 ? 冰封期较长的水域,且作为生活饮用水、食品加工用水的 水域或渔业用水时,应调查冰封期的水质、水文情况。 对水环境调查时期的要求水体 河 流 一 级 二 级 三 级 一般情况, 为一个水文年的 条件许可,可调查一个水文 一般情况,可只在 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 年 的 丰 水期 . 平 水 期和 枯 水 枯水期限调查 若评价时间不够, 至少应调 期;一般情况,可只调查枯 查平水期和枯水期 水期限和平水期;若评价时 间不够,可只调查枯水期 一般情况, 为一个潮汐年的 一般情况,应调查平水期和 一般情况,可只在 丰 水 期 . 平 水 期 限 和 枯 水 枯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 枯水期调查 期; 若评价时间不够, 至少 可只调查枯水期 应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 一般情况, 为一个水文年的 一般情况,应调查平水期限 一般情况,可只在 丰 水 期 . 平 水 期 限 和 枯 水 和枯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 枯水期调查 期; 若评价时间不够, 至少 可只调查枯水期 应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 一般情况, 应调查评价工作 一般情况,应调查评价工作 一般情况,应调查 期限间的大潮期和小潮期 期间的大潮期和小潮期 评价工作期间的 大潮期和小潮期河 口 湖 、 库 海 湾 (三)水文调查和水文测量? 河流根据评价等级与河流的规模决定工作内容。? 感潮河口根据评价等级及河流的规模决定工作内容,其中 除与河流相同的内容外,还有感潮河段的范围,涨潮、落 潮及平潮时的水位、水深、流向、流速及其分布等。? 湖泊、水库根据评价等级、湖泊和水库的规模决定工作内 容。 ? 降雨调查。需要预测建设项目的面源污染时,应调查理念 的降雨资料,并根据预测的需要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四)污染源调查? 污染源――凡对环境质量可以造成影响的物质和能量输入? 污染物(污染因子)――输入的物质和能量? 污染物的分类? 按排放方式可分为点源和面源 ? 按污染性质可分为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水体酸碱度 (pH值)和热效应四类。? 污染源调查以搜集现有资源为主,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补 充现场调查和现场测试(如评价改、扩建项目时)。 1.点源调查调查的原则? 点源调查的繁简程度可根据评价等级及其与建设项 目的关系而略有不同,评价等级高且现有污染源与 建设项目距离较近时应详细调查。调查的内容? 污染源的排放特点 ? 污染源排放数据 ? 用排水状况? 废水、污水处理状况 2.非点源调查调查的原则? 非点源调查基本上采用搜集资料的方法,一般不进 行实测。调查的内容? 工业类非点源污染源 ? 其他非点源污染源 ? 污染源采样分析方法 ? 污染源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五)选择水质调查因子? 常规水质因子――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中所列的项目为基础,根据水域类别、评价等级及 污染源状况适当增减。 ? 特殊水质因子――根据建设项目特点、水域类别及评价等 级以及建设项目所属行业的特征水质参数表进行选择,可 以适当删减。 ? 其他方面的因子――被调查水域的环境质量要求较高,且 评价等级为一、二级,应考虑调查水生生物和底质。水生 生物方面主要调查浮游动植物、藻类、底栖无脊椎动物的 种类和数量、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等;底质方面主要调查与 建设项目排污水质有关的易积累的污染物。 (六)河流水质采样1.取样断面的布设? 在调查范围的两端? 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水域及重点保护对象附近的水域? 水文特征突然变幻出 ? 水质急剧变化处 ? 重点水工构筑物等附近 ? 水文站附近 ? 适当考虑拟进行水质预测的地点 ? 在建设项目拟建排污口上游500m处设Z一个取样断面
2.取样断面上取样点的布设断面上取样垂线的确定? 断面上取样垂线设Z的主要依据为河宽。 ? 小河: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设一条取样垂线。 ? 大河、中河:河宽小于50m这,在取样断面上各距岸 边1/3水面宽处,设一条取样垂线,共设两条取样垂 线;河宽大于50m者,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及距两 岸不小于0.5m,并有明显水流的地方各设一条取样 垂线,即共设三条取样垂线。 ? 特大河:取样断面上的取样垂线应适当增加,而且 主流两侧的垂线数目不必相等,拟设有排污口的一 侧可以多些。 垂线上取样点的确定? 垂线上取样点设Z的主要依据为水深。? 在一条垂线上,水深大于5m,在水面下0.5m处及在 距河底0.5m处,各取样一个。 ? 水深为1~5m时,只在水面下0.5m处取样一个。 ? 在水深不足1m时,取样点距水面不应小于0.3m,距 河底也不应小于0.3m。 ? 对于三级评价的小河,不论河水深浅,只在一条垂 线上一个点取样,一般情况下取样点应在水面下0.5m处,距河底也不应小于0.3m。 取样方式? 一级评价:每个取样点的水样均应分析,不取混合 样。? 二级评价:需要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的场合,每次 应将段内各取样断面中每条垂线上的水样混合成一 个水样。其他情况每个断面每次只取一个混合水样, 即将断面上各处所取水样混匀成一个水样。 ? 三级评价原则上只取断面混合水样。 河流取样次数? 在所规定的不同规模河流、不同评价等级的调查时 期中,每个水期调查一次,每次调查3~4d,至少有 一天对所有已选定的水质因子取样分析,其他天数 根据预测需要,配合水文测量对拟预测的水质因子 取样。? 在不预测水温时,只在采样时测水温;在预测水温 时,要测日水温的变化情况,一般可采用每隔6h测 一次的方法并分析计算日平均水温。 ? 一般情况,每天每个水质因子只取一个样,在水质 变化很大时,应采用每间隔一定时间采样一次的方 法。 (七)河口水质的取样1.取样断面布设原则? 当排污口拟建于河口感潮段内时,其上游需设Z取样断面的数目与位Z,应根据感潮段的实际情况决定,其下游取样断面的布设原则与河流相同。 ? 取样断面上取样点的布设和采样方式同前述的河流部分。 2.河口取样次数? 在所规定的不同规模河口、不同等级的调查时期中, 每期调查一次,每次调查两天,一次在大潮期,一 次在小潮期;每个潮期的调查,均应分别采集同一 天的高、低潮水样;各监测断面的采样,尽可能同 步进行。两天调查中,要对已选定的所有水质参数 取样。 ? 在不预测水温时,只在采样时间测水温;在预测水 温时,要测日平均水温,一般可采用每隔4~6h测一 次的方法求平均水温。 (八)湖泊、水库水质取样1.取样位置的布设原则、方法和数目大、中型湖泊、水库? 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50000m3/d时:一级评价每 1~2.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二级评价每1.5~3.5km2 布设一个取样位置;三级评价每2~4km2布设一个取 样位置。? 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50000m3/d时:一级评价每 3~6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二、三级评价每4~7km2 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小型湖泊、水库? 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50000m3/d时:一级评价每 0.5~1.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二、三级评价每 1~2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 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50000m3/d时:各级评价每 0.5~1.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2.取样位置上取样点的布设? 大、中型湖泊、水库,当平均水深&10m时,取样点 设在水面下0.5m处,但此点距底不应&0.5m。当平均 水深≥10m时,首先要根据现有资料查明此湖泊(水 库)有无温度分层现象,如无资料可供利用,应先 测水温,找到斜温层。找到斜温层后,在水面下 0.5m及斜温层以下,距底0.5m以上处各取一个水样。 ? 小型湖泊、水库,当平均水深&10m时,在水面下 0.5m处并距底不小于0.5m处设一取样点;当平均水 深≥10m时,在水面下0.5m处和水深10m并距底不小 于0.5m处各设一取样点。 3.取样方式? 对于小型湖泊、水库,水深&10m时,每个取样位Z取一个水样;如水深≥10m时,则一般只取一个混混 样,在上下层水质差别较大时,可不进行混合。 ? 大、中型湖泊、水库,各取样位Z上不同深度的水 样均不混合。 4.湖泊、水库取样次数? 在所规定的不同规模湖泊(水库)、不同评价等级 的调查时期中,每期调查一次,每次调查3~4天,至 少有一天对所有已选定的水质参数取样分析,其他 天数根据预测需要,配合水文测量对拟测得水质参 数取样。? 表层溶解氧和水温每隔6h测一次,并在调查期内适 当检测藻类。 (九)水质调查取样需注意的特殊情况? 对设有闸坝受人工控制的河流,其流动状况,在排洪时 期为河流流动;用水时期,如用水量大则类似河流,用 水量小则类似狭长水库;在蓄水期也类似狭长型水库。 这种河流的取样断面、取样位Z、取样点的布设及水质 调查的取样次数等可参考前述河流、水库部分的取样原 则酌情处理。? 受潮汐影响的河网,应按各河段的长度比例布设水质采 样、水文测量断面。至于水质监测项目、取样次数、断 面上取样垂线的布设可参照前述河流、河口的有关内容。 调查时应注意水质、流向、流量随时间的变化。 (十)水样的采集、保存和分析? 河流、湖泊、水库水样保存、分析的原则与方法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标准中未说明者暂先参考《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 河口水样保存、分析的原则与方法依水样的盐度而不同。 对水样盐度&0.3%者,采用河流、湖泊、水库的原则与 方法;水样盐度≥0.3%者,按海湾原则与方法执行。 (十一)现有水质资料的搜集、整 理? 现有水质资料主要从当地水质监测部门搜集。 ? 搜集的对象是有关水质监测报表、环境质量报告书及建 于附近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等技术文件中的水 质资料。? 按照时间、地点和分析项目排列整理,收集所需资料, 并尽量找出其中各水质参数间的关系及水质变化趋势, 同时收集到的同期水文资料一起,分析地面水环境各类 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一个拟建项目的废水排放量25000m3/d,排入流量为 100m3/s的河流(为中河)其监测调查范围多大?该河 流上下游的地形、地物如下图所示,请布设监测断面和 垂线。 二、水环境现状评价方法1.评价方法? 单因子指数评价法(标准型指数单元) 一般水质因子:Si,j=Ci,j/Cs,j Si,j――标准指数 ci,j――评价因子i在j点的实测统计代表值,mg/L cs,j――评价因子i的评价标准限值,mg/L 2.实测统计代表值获取的方法? 极值法――某水质因子的检查数据量少,水质浓度变幅 大 ? 均值法――某水质因子的监测数据量多,水质浓度变幅 较小 ? 内梅罗法――某水质因子有一定的监测数据量,水质浓 度变幅较大。?? ?i ? ? ? ?2 i max?? 22 ik? ? ? ?12 例题某河段4个监测断面的监测结果如下表所示,该河段的水 质保护目标为GB中的Ⅱ类水,试根据监测结果 对该河段水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采样点 W1 W2 W3 W4 标准值 水温 30.4℃ 30.2℃ 29.5℃ 29.5℃ pH 7.3 7.8 7.6 7.7 6~9 CODCr 31.4 56.3 20.4 22.4 15 BOD5 2.1 2.9 3.2 3.7 3 DO 5.4 4.1 6.5 6.5 6 NH4+-N 0.187 0.335 0.206 0.206 0.5 水质单因子指数计算表采样点 W1 W2 W3 W4 Ii 2.09 3.75 1.36 1.49 0.70 0.97 1.07 1.23 0.37 0.67 0.41 0.41 6 6 6 6 pH DO CODCr BOD5 NH4+-N pHsd pHsu pH IPH j T DOf DOS DOj IDO 9 9 9 9 7.3 0.15 30.4 7.55 6 7.8 0.40 30.2 7.57 6 7.6 0.30 29.5 7.66 6 7.7 0.35 29.5 7.66 6 5.4 1.90 4.1 3.85 6.5 0.70 6.5 0.70 评价结论? 该河段W1和W2断面的CODCr和DO超标,W3和W4 断面的CODCr和BOD5超标 ? 该河段现状水质达不到水环境目标要求,已受污染 ? 该河段主要污染因子为CODCr、BOD5、DO,污染类 型为耗氧有机物污染。 例题某河段地表水监测结果见下表,请采用单因子水质指数进 行评价,评价标准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中Ⅲ类水质标准。因子 水质数据 水质标准 因子 水质数据 水质标准 水温(℃) 15.2 ― 铬(六价) /(mg/L) 0.03 ≤0.05 DO /(mg/L) 4.3 ≥5 氨氮 /(mg/L) 0.8 ≤1.0 BOD5 /(mg/L) 5.2 ≤4 Cd /(mg/L) 0.002 ≤0.005 CODcr /(mg/L) 18.5 ≤20pH 6.5 6~9 石油类 /(mg/L) 0.06 ≤0.05 作业1.某水域经过几次监测CODcr的浓度为:16.9mg/L,19.8mg/L, 17.9mg/L , 21.5mg/L ,14.2mg/L,用内梅罗法计算CODcr 的 统计浓度值是多少mg/L? 2.气温为23℃时,某河段溶解氧浓度为4.5mg/L,已知该河段属 于Ⅱ 类水体,如采用单项指数法评价,其指数为多少?(根据 GB,Ⅱ类水体溶解氧标准为≥6mg/L) 3.某水样pH为6.5,如采用单项指数法评价,其指数为多少? 4.某建设项目COD的排放浓度为30mg/L,排放量为36000m3/小 时,排入地表水的COD执行20mg/L,地表水上游COD的浓度 是18mg/L,其上游来水流量50m3/s,则其ISE是多少? 第五节 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一、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二、评价量的含义和应用 三、环境噪声现状测量四、声环境现状监测的布点要求五、环境噪声现状评价方法六、典型工程环境噪声现状水平调查方法 一、声环境现状调查? 调查目的 ? 调查内容――评价范围内现有的噪声源种类、数量及相应 的噪声级,评价范围内现有的噪声敏感目标及相应的噪声 功能区划和应执行的噪声标准,评价范围内各功能区噪声现状,边界噪声超标状况及受影响人口分布和敏感目标超 标情况。? 调查方法――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和测量法。 二、评价量的含义及应用1、量度声波强度的物理量? 声压――声波扰动引起的和平均大气压不同的逾量压强。 ? 声功率――单位时间内声源辐射出来的总声能量,或单位 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声能。 ? 声压级――某声压p与基准声压p0之比的常用对数乘以20 称为该声音的声压级。 LP = 20 lg(P / P0) (P0= 2×10 -5 Pa ) ? 声功率级――某声源的声功率与基准声功率之比的常用对 数乘以10,称为该声源的声功率级。 LW=10 lg(W / W0) W0为人耳听阈声功率10-12 W。 2. A声级LA和最大A声级LAmaxA声级? 在噪声测量时,为了模拟人耳对声音的反应,在噪声测量 仪器中安装滤波器(称计权网络),通过此计权网络,中、 低频的声音按比例衰减,1000Hz以上的高频声音无衰减。 由此测得的声压级是基于计权网络的声级。 ? 测量声级的计权网络包括A、B、C、D等种类,由此测得 的包含特定频率的声压级分别称为A、B、C、D声级,单 位分别记为dB(A)、dB(B)、dB(C)、dB(D)。 ? A声级与人耳对噪声强度和频率的感觉最相近,是应用最 广的评价量。 倍频带声级及其修正要精确测量噪声的强度,需要通过频谱分析(滤波器), 以了解噪声源的特性。噪声监测中常用等比带宽滤波器进行 频谱分析,主要有倍频程滤波器和1/3频程滤波器。由此测得 的噪声级,是某一频带的声级。 测出声源各频带声级后,可以通过修正转化A声级,方法 为:? n 0.1? L ?Δ L i ? ? ? p ? i ? ? L A ? 10lg ??10 ? ? i ?1 ?△Li――第i个频带的A计权网络修正值(dB); n――总倍频带数。 3. 等效连续A声级LAeq或Leq? 将某一段时间内连续暴露的不同A声级变化,用能量平均 的方法以A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单位为dB (A)。 ? T时间段内某受声点的等效连续A声级的计算公式如下: ? n 0.1L Ai ? ? ? ti 10 ? ? Leq( A) ? 10 lg ? i ?1 T ? ? ? ? ? ? ? 如T时间段内的A声级是按等时间间隔进行测量, Leq(A) 的计算较为简单。 4. 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LWECPN或WECPNL一日计权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计算公式:WECPNL ? EPNL ? 10lg( N1 ? 3N 2 ? 10N3 ) ? 39.4式中: ――N次飞行的有效感觉噪声级的能量平均值, EPNL dB; N1――7时到19时的飞行次数; N2――19时到22时的飞行次数; N3――22时到7时的飞行次数。 式中所需参数如飞机噪声的EPNL与距离的关系,采用设计数 据和飞机制造厂家的实测声学参数或通过类比实测。 5.统计声级(累积百分声级)某点噪声级较大波动时,需要统计某一时间段内不同大 小声级的分布情况,常用统计的方法进行数据整理。 较多采用的方法是:把某一时间段内测量的声级按从大到小 排列,前10%、50%和90%的声级分别相当于噪声平均峰值、 噪声平均值和噪声背景值,一般用L10、L50、L90表示。? L1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1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 噪声平均峰值; ? L5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5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 噪声的平均值; ? L9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9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 噪声的背景值。
三、环境噪声现状测量1. 环境噪声测量标准方法? 声环境质量监测执行GB ? 机场周围飞机噪声测量执行GB9661-88 ?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测量执行GB ? 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测量执行GB?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执行GB12524-90? 铁路边界噪声测量执行Gb12525-90 ?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噪声测量执行GB 2. 噪声源数据获得? 获得噪声源数据有2个途径:类比测量法;引用已有的数 据。 ? 首先应考虑类比测量法。评价等级为一级,必须采用类比 测量法;评价等级为二级、三级,可引用已有的噪声源声 级数据。 ? 类比测量:在噪声预测过程中,应选取与建设项目的声源 具有相似的型号、工况和环境条件的声源进行类比测量, 并根据条件的差别进行必要的声学修正。 ? 引用已有的数据:引用类似的声源声级数据,必须是公开 发表的、经过专家鉴定并且是按有关标准测量得到的数据。 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指明被引用数据的来源。 3. 环境噪声现状测量要求测量量? 环境噪声测量量为等效连续A声级;频发、偶发噪声,非 稳态噪声测量量还应用最大A声级及噪声持续时间;机场 飞机噪声的测量量为等效感觉噪声级,然后根据飞行架次 计算出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 声源的测量量为A声功率级,等效感觉噪声级。 测量时段应在声源正常运行工况的条件下选择适当时段测量每一测点,应分别进行昼间、夜间时段的测量,以便与相应标准对照。 对于噪声起伏较大的情况,应增加昼间、夜间的测量次数。 其测量时段应具有代表性。 测量记录内容测量仪器型号、级别,仪器使用过程的校准情况。各测量点的编号、测量时段和对应的声级数据。有关声源运行情况。 四、声环境现状监测的布点要求1. 布点范围? 布设的现状监测点应能覆盖整个评价范围? 评价范围内的厂界(或场界、边界)和敏感目标的监测点位均应在调查的基础上,合理布设。 ? 当敏感目标高于三层(含三层)建筑时,还应选取有 代表性的不同楼层设Z测点。 2. 环境现状监测布点? ? 评价范围内无明显声源,声级一般较低。 评价范围内有明显的声源,并对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有影响, 或建设项目为改、扩建工程,还应根据声源种类采取不同的监 测布点原则。① 当声源为固定声源时,现状监测点应重点布设在既可能受到现有声源影响,又受到建设项目声源影响的敏感目标处,以及有代表性的 敏感目标之处;为满足于此需要,也可在距离现有声源不同距离处 加密设监测点,以测量出噪声随距离的衰减。 ② 当声源为流动声源,且呈现线声源特点时,现状监测点位置选取应兼顾敏感目标的分布状况、工程特点及线声源噪声影响随距 离衰减的特点。为满足预测需要,得到随距离衰减的规律,也 可选取若干线声源的垂线,在垂线上距声源不同距离处布设监 测点。③ 对于改、扩建机场工程,测点一般布设在距机场跑道不同距离 的主要敏感目标处,可以在跑道侧面和起、降航线的正下方和 两侧设点;设置的测点应能监测到飞机起飞和降落时的噪声。 测点数量可根据机场分行量级周围敏感目标情况确定,现有单 条跑道、两条跑道或三条跑道的基础可分别布设3~9,9~14或 12~18个飞机噪声测点,跑道增多可进一步增加测点。
五、环境噪声现状评价方法? 对于噪声源现状评价,应当评价在评价范围内现有噪声源 种类、数量及相应的噪声级、噪声特性,并运行主要噪声 源分析等。 ? 对于环境噪声现状评价应当就评价范围内现有噪声敏感区、 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噪声功能区的划分情况等,来评价 评价范围内环境噪声现状,包括各功能区噪声级、超标状 况及主要影响的噪声源分析;各边界的噪声级、超标状况, 并进行主要噪声源分析。说明受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状况。 ? 环境噪声现状评价结果应当用表格和图示来表达清楚。 六、典型工程环境噪声现状水平调查方法1. 工矿企业环境噪声现状水平调查? 现有车间的噪声现状调查,重点为85dB(A)以上的噪声源分布 及声级分析。 ? 厂区内噪声水平调查一般采用网格法,每间隔10~50m划分正方形 网格(大型厂区可取50~100m),交叉点(中心点)布点测量,测量结果标在图上供数据处理用。? 厂界噪声水平调查测量点布Z在厂界外1m处,间隔可以为 50~100m,大型项目也可以取100~300m。 2. 公路、铁路环境噪声现状水平调查? 调查评价范围内有关城镇、学校、医院、居民集中区 或农村生活区在沿线的分布和建筑情况以及相应执行 的噪声标准。 ? 通过测量调查环境噪声背景值,若敏感目标较多时,应分路段测量环境噪声背景值。? 若存在现有噪声源,应调查其分布状况和对周围敏感 目标影响的范围和程度。 第六节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一、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二、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三、生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 一、生态环境现状调查1. 调查要求? 一般根据开发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可分别按中尺度(区 域)和小尺度(评价范围)进行生态影响调查。? 一级评价应给出采样地样方实测、遥感等方法测定的生物 量、物种多样性等数据,给出主要生物物种名录、受保护 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等调查资料。 ? 二级评价的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调查可依据已有资料推断。 或实测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样方予以验证。 ? 三级评价可充分借鉴已有资料进行说明。 2. 区域性生态现状调查 ?区域性生态特征调查 ? 区域性生态问题调查 3. 调查内容? 自然环境调查? 生态系统调查 ? 区域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调查 ? 区域敏感保护目标调查 ? 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发展规划、环境规划的调查? 区域生态环境历史变迁情况、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自然灾 害等 4. 影响范围内生态现状调查? 生态背景调查? 重要敏感生态保护目标调查? 自然资源调查? 主要生态问题调查 5. 现状调查方法?资料收集法?现场勘察法?专家和公众咨询法 ?生态监测法 ?遥感调查法 ?海洋生态调查方法GB/T7?水库渔业资源调查方法SL 167-1996 6. 植物的样方调查和物种重要值物种重要值1、密度 = 个体数目 / 样地面积 相对密度 = 一个种的密度/所有种的密度× 100% 2、优势度 = 底面积(或覆盖面积总值)/样地面积 相对优势度 = 一个种的优势度 / 所有种的优势度× 100%3、频度 = 包含该种样地数/样地总数相对频度 = 一个种的频度/所有种的频度× 100%4、重要值 = 相对密度 + 相对优势度 + 相对频度 植物的样方调查1、样地大小:以植物大小和密度为基础 (草本1m2 ,灌木10m2 ,乔木100m2 ) 2、样地数目:必须包括群落大部分现存物种, 用种-面积曲线确定 3、样地排列:系统,随机4、注意事项:边缘植物的计量(内,外) 7. 水生生态环境调查? 初级生产力调查? 浮游生物调查? 底栖生物调查? 潮间带生物调查? 鱼类调查 8. 动物调查? 陆地动物一般采用样线(带)法、样地(样方)法、 捕捉法、标本收集法、直观调查法、特征识别法、访 谈法等。 ? 淡水生物和海洋生物可参考《淡水水生物资源调查技 术规范》和《海洋生物调查规范》。 ? 调查内容:种类、分布、种群数量、栖居生境类型及 质量、不同生境的指示物种、重要经济种类及其用途 与利用现状、受威胁现状及因素、保护现状等。 二、生态环境现状评价1.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一般要求?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一般需阐明生态系统的类型、基本结构 和特点,评价区内居优势的生态系统及其环境功能或生态 功能区划。 ? 域内自然资源赋存和优势资源及其利用状况 ? 阐明域内不同生态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及连通情况,各生态 因子间的相互关系 ? 明确区域生态系统主要约束条件以及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 特殊性问题 ? 明确主要的或敏感的保护目标 ? 评价的生态环境目前所受到的主要压力、威胁和存在的主 要问题 2. 现状评价技术方法? 列表清单法或描述法 ? 图形叠Z法 ? 生态机理分析法 ? 景观生态学法 ? 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 ? 系统分析法 ? 生物多样性定量计算方法 ? 生态质量评价法 ?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法 3.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要点: 分辨层次、类型 评价质量、状态、功能、重要性等 内容 评价要求 区域生态 结构、状态、质量 稳定性、生产力 区域生态功能 重要性问题 系统、群落 生物多样性 质量:生产力 重要性:物种、生境 物种 重要性及保护要求 生境 质量与功能 重要度方法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规划、景观、……. 指标分析 样方、指数 景观、传统实测 指标评分排序 法规+科学评价 指标综合 综合评分排序 4. 现状评价基本内容? 在阐明生态系统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区域内生态系统 状况的主要原因。评价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状况、生态 系统面临的压力和存在的问题、生态系统的总体变化趋势 等。 ? 分析和评价受影响区域内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现状组成、 分布;当评价区域涉及受保护的敏感物种时,应重点分析 该敏感物种的生态学特征;当评价区域涉及特殊生态敏感 区或重要生态敏感区时,应分析其生态现状、保护现状和 存在的问题等。 ? 评价生态现状可选用植被覆盖率、频率、密度、生物量、 土壤侵蚀程度、荒漠化面积、物种数量等测算值、统计值 等指标。 5. 不同评价等级的基本要求? 1级评价――评价项目建设影响范围内生态系统的生态系 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稳定性及其演变历史或趋势,评 价国家或地方保护野生动植物、重要经济物种的生境条件 及现状质量,评价或说明生态敏感保护目标的生态环境质 量现状水平,分析或说明造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 2级评价――评价项目建设影响范围内典型或重要生态系 统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稳定性及其演变历史 或趋势,评价重要经济物种的生境条件及现状质量,分析 或说明造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 3级评价――简要说明土地利用现状,代表性野生动植物 及植被类型或生态系统类型,土壤侵蚀情况。 三、生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1. 法规确定的保护目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目录》?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源保护区; ? 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 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 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 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富营养 化水域; ? 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 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确定的保护目标保护目标 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 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 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 依据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 人文遗迹、古树名木 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 自然景观 海洋特别保护区、海上自然保护区、滨海风景游览区 水产资源、水产养殖场、鱼蟹洄游通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涂、海岸防护林、风景林、红树林、珊瑚礁 水土资源、植被、荒地 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 敏感保护目标的识别? 具有生态学意义的保护目标 ? 具有美学意义的保护目标 ? 具有科学文化意义的保护目标 ? 具有经济价值的保护目标 ? 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具有社会安全意义的保护目标 ? 生态脆弱区 ? 人类建立的各种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义的对象 ? 环境质量急剧退化或环境质量已达不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的地域、水域 ? 人类社会特别关注的保护对象 第七节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一、调查与评价原则 二、调查与评价范围 三、调查内容与要求 四、环境现状评价 包气带与饱水带 一、调查与评价原则? 遵循资料搜集与现场调查相结合、项目所在场地调查与类 比考察相结合、现状监测与长期动态资料分析相结合的原 则 ? 工作的深度应满足相应的工作级别要求。当现有资料不能 满足要求时,应组织现场监测及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 对一级评价,还可选用不同历史时期地形图以及航空、卫 星图片进行遥感图像解译配合地面现状调查与评价。 ? 对于地面工程建设项目应监测潜水含水层以及与其有水力联系的含水层,兼顾地表水体,对于地下工程建设项目应 监测受其影响的相关含水层。对于改、扩建Ⅰ类建设项目, 必要时监测范围还应扩展到包气带。 二、调查与评价范围1. Ⅰ类建设项目? 可参考表12确定。此调查评价范围应包括与建设项目相关的环境保护 目标和敏感区域,必要时还应扩展至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 ? 当此类项目位于基岩地区时,以及评价以同一地下水文地质单元为调 查评价范围,二级评价原则上以同一地下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地段 为调查评价范围,三级评价以能说明地下水环境的基本情况,并满足 环境影响预测和分析的要求为原则确定调查评价范围。 2. Ⅱ类建设项目? 应包括建设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的 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影响区域,其中应特别关注相关的环境 保护目标和敏感区域,必要时扩展至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 以及可能与建设项目所在的水文地质单元存在直接补排关 系的区域。3. Ⅲ类建设项目? 应同时包括Ⅰ类和Ⅱ类所确定的范围。 三、调查内容?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地下水污染源调查 四、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1.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的主要内容? 对于Ⅰ类建设项目应同时监测地下水水位、 水质 ? 对于Ⅱ类建设项目应监测地下水水位,涉 及可能造成土壤盐化的Ⅱ类建设项目,还 应监测相应的地下水水质指标。 地下水中污染羽状体剖面 不同深度取样位置监测浓度的差异 四、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2. 现状监测井的布设原则? 采用控制性布点与功能性布点相结合的布设原则。监测井 点应主要布设在建设项目场地、周围环境敏感点、地下水 污染源、主要现状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以及对于确定边界条 件有控制意义的地点。 ? 监测井点的层位应以潜水和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的有开发 利用价值的含水层为主。潜水监测井不得穿透潜水隔水底 板,承压水监测井中的目的层与其他含水层之间应止水良 好。 ? 一般情况下,地下水水位监测点数应大于相应评价级别地 下水水质监测点数的2倍以上。 ? 地下水水质监测布设的具体要求: ?一级评价项目目的含水层的水质监测点应不少于7个点层。 评价区面积大于100km2时,每增加15km2水质监测点应至少 增加1个点/层。一般要求建设项目场地上游和两侧的地下水 水质监测点各不得少于1个点/层,建设项目场地及其下游影 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3个点/层。 ?二级评价项目目的含水层的水质监测点应不少于5个点层。 评价区面积大于100km2时,每增加20km2水质监测点应至少 增加1个点/层。一般要求建设项目场地上游和两侧的地下水 水质监测点各不得少于1个点/层,建设项目场地及其下游影 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2个点/层。 ?三级评价项目目的含水层的水质监测点应不少于3个点层。 一般要求建设项目场地上游和两侧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各不 得少于1个点/层,建设项目场地及其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 质监测点不得少于2个点/层。 典型监测孔布设 3. 地下水水质现状监测点取样深度的确定? 一级的Ⅰ类和Ⅲ类建设项目? 地下水监测井中水深小于20m时,取2个水质样品,取样点深度应 分别在井水位以下1.0m之内和井水位以下井水深度约3/4处。? 地下水监测井中水深大于20m时,取3个水质样品,取样点深度应 分别在井水位以下1.0m之内、井水位以下井水深度约1/2处和井水 位以下井水深度约3/4处。? 二级、三级的Ⅰ类和Ⅲ类建设项目和所有评价级别的Ⅱ类 建设项目,只取1个水质样品,取样点深度应在井水位以 下1.0m之内。 4. 地下水水质现状监测频率? 评价等级为一级的建设项目,应在评价期内至少分别对一 个连续水文年枯、平、丰水期的地下水水位、水质各监测 一次。 ? 评价等级为二级的建设项目,对于新建项目,若有近3年 内至少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丰水期监测资料,应在评价 期内至少进行一次地下水水位、水质监测。对于改、扩建 项目,若掌握现有工程建成后近3年内至少一个连续水文 年的枯、丰水期观测资料,则应在评价期内至少进行一次 地下水水位、水质监测。若无上述资料,应在评价期内分 别对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丰水期的地下水水位、水质各 监测一次。 ? 评价等级为三级的建设项目,应至少在评价期内监测一次 地下水水位、水质,并尽可能在枯水期进行。 五、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1. 污染源数据整理与分析? 按评价中所确定的地下水质量标准对污染源进行等标 污染负荷比计算;将累计等标污染负荷比大于70%的 污染源(或污染物)定位评价区的主要污染源(或主 要污染物);通过等标污染负荷比分析,列表给出主 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因子,并附污染源分布图。 ? 对于改、扩建Ⅰ类和Ⅲ类建设项目,应根据建设项目 场地包气带污染调查结果开展包气带水、土污染分析, 并作为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的基础。 2. 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 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参见地表水水质现状评价。3.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大气环境 评价范围 区域限批? 国家环保总局在日首次动用区域限批政策, 惩罚严重违规的行政区域、行业和大型企业――停止审批 其境内或所属的除循环经济类项目外的所有项目,直至其 违规项目彻底整改为止。同时,国家环保总局表示,区域限批政策2008年起将在全国推行。? 2008年起,该政策将在全国推行。国家环保总局2月12日 宣布,从2008年起,对没有完成2007年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区域限批政策,暂停该省(自 治区、直辖市)所有新建项目的环评审批。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环境空气综合指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