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疾 病励抗争一涅盘重生的励志诗句句

有什么比较好的励志的话和诗句呢?人生病时的鼓励话…对自己说。谢谢大家_百度知道
有什么比较好的励志的话和诗句呢?人生病时的鼓励话…对自己说。谢谢大家
我有更好的答案
人生自古谁无死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诗句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转载]雄豪诗(初稿)
(初& 稿)
(欢迎点评,欢迎联系出版)
帝王之诗,纵辞藻欠工,其气势之恢宏绝非一般诗家可比。高祖霸王、武帝魏武以至于黄巢之诗,皆有气吞山河之势,孔武雄浑之力,其王霸之功不亦宜乎!信夫,诗言志!
&&&&&&&&&&&&
二&& 司空图《诗品》
司空图《诗品》实是“品诗”。品诗之趣,旨在意象,得味于酸咸之外,如读画体韵,呷酒味醇。意象之属,本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诗品》强以言传之,难免令赏者有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之叹。其实诗人之境界,文士之豪情,古今之忧怨,天地之大美尽在《诗品》之中。《诗品》亦诗亦画,境界脱俗!读司空诗品,当如赏张旭草书,不可坐真点画。
&&&&&&&&&&&&&
锺荣《诗品》备称陈思,位列上品三甲,许其登堂入室,放魏武于下品,以“古直”二字轻忽带过,甚为不妥。今以境界论之,魏武雄而陈思豪,魏武之气在内,陈思之气在外,魏武把剑,陈思挥刀。以所志论之,陈思郁于政治亲情,魏武悲于民生人生,陈思为己,魏武为人,帝王之资与文人之情各于其文。
然“古直”“悲凉”,情兼《雅》怨之论甚得品诗之味!
余以为以境界论之,父子二人宜同居上品,魏武略胜;以文质论之,陈思文披其质,魏武质过于文,陈思仍居上品,魏武当居中品。
&&&&&&&&&&&&
孔子击磬有诗境,硁硁然似希声之音,旷古绝尘,波洞寰宇。诗境不只可以用语言体现!
&&&&&&&&&&&&&
赏诗论品,须有标准。有“境界”说,有“文质”说。
“境”者“所处”,“界”者“视野”。境界宏阔,情感真切之诗为上品。
“宏阔”谓向外的视野,宇宙自然之大美犹在望;“真切”谓向内的视野,爱恨情仇之切腹如身受。
“文”犹外饰,“质”即本质,文质相辉,彬彬如一之诗为上品。
曰“相辉”曰“如一”是说表里虽别,互不相侵,形式内容,和谐自然。
“境界”“文质”似“道”最好意会,但也并非不可言传(恰是“道”之可道)。欲悟“境界”说可参看王国维《人间词话》之论词。
欲分“文质”可琢磨《论语》诸章之论君子:
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把“文质说”发展成一种比较成熟的文艺理论,所述更为具体,可参看《情彩第三十一》。
—————————————————————————————
附一:王国维《人间词话》:
[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四]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五]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故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六]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附二:《文心雕龙·情彩第三十一》: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其为彪炳,缛采名矣。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
孝经垂典,丧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尝质也。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庄周云“辩雕万物”,谓藻饰也。韩非云“艳乎辩说”,谓绮丽也。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文辞之变,于斯极矣。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详览庄韩,则见华实过乎淫侈。若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
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经,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言隐荣华”,殆谓此也。是以“衣锦褧衣”,恶文太章;贲象穷白,贵乎反本。夫能设谟以位理,拟地以置心,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摛藻,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
品诗之得,最在品者之感受,(当然这与品者之学识、阅历、品味、趣好等有关,但既然不是个人心得,这里所指自然是最高层次上的品读),诗贵“意与境浑”,品诗时人也应“思与境融”。品诗过程三步以成:入定、入景、入境!
入定是心理准备,入景即进入诗作本身所提供的实际情境,入境即自己的想象、经验等等强烈地参与其中,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种化境,使你沉潜其中,进入忘我境界,心灵受到强大震撼。这是诗的延续和境的再造。孔子闻“昭”三月不知肉味正在于此,一首能达到如此效果的诗作,定是好诗!
这里所说的品诗三步,也就是文学鉴赏上的“出入说”,其中“入境”须建立在出“景”的基础上。
“出景”“入境”也许在瞬间完成,也许还真需要像语文老师一样对作品进行细致分析,但真正要达到高品位的赏读,最关键的不是分析,而是赏者自己要有高品位的欣赏能力,这种能力不只由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决定,需要的更是阅山川、阅人生、阅世情的锻炼,特别是要有对于宇宙人生的思考和感受。
品诗如品茶,品茶若以快速解渴为目的即是饮水,品诗若以能道出诗作之好处为目的,那何异于教授语文课!品诗似“大悟”,大悟不是概念上的清晰,而是进入“道”的境界!
一首好诗,怎么才算“意与境浑”,怎么才算“境界宏阔”或者“景美情切”,就在于它能否把欣赏者领到前述的“化境”。
&&&文质同一与文质合一
子贡所谓“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偏重文质同一,君子天成。孔子所谓“文质彬彬”偏重文质合一,是说君子需要内修外饰。社会在发展,君子的内涵也在改变,天成之君子可遇而不可求,但一个人可以通过“学而”和“不器”之功逐渐达到文质合一的君子境界。
诗也一样,历朝历代都有文质同一的天成之诗,但是即使社会生活无限广阔,人之喜怒哀乐之情却基本相同,所以越往后,天成之诗越难寻觅。果有不发不快之情或奇伟壮美之景,以最完美凝练的形式表现出来,亦是上品诗作。
&&&&&&&&&&&&
诗经文质同一
&诗三百如璀璨的贝壳,文质同一,去其文则失其质,以四字为主的句式无法再简约(三字经实是六字句),多一字即显雕琢(“兮”是舒缓语气的),而其所抒之情又最为真切,如此完美的文质和合是诗之初起所必然。
不仅如此,诗三百之所以被列入《经》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诗不仅言志,诗还可以载道。孔子很推崇诗教,因为《诗经》思想与艺术相辉,不但能使赏者得到艺术层面的享受,而且还使人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自然、社会、人生融为一体,境界大为广阔。
《诗经》的表现手法极为丰富,特别是赋比兴的应用使诗作之文并不弱于其质,所以诗三百之大部分篇目都是文质合一的上品之作。
可惜的是,《诗经》中生僻字太多,寓意太强,不少鸟兽草木之名后世人不知,当时的人民生活习惯及生产方式后人也无法体会,所以除极少数篇目或名句外很少有人去接触,更不要说研读,所以她远没有唐诗脍炙人口,口碑自然没有唐诗好了。
《江南可采莲》文质同一
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吓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此歌为《相和歌辞。相和曲》之一,原见《宋书。乐志》,算得上是采莲诗的鼻祖。清人沈德潜评此诗为“奇格”(《古诗源》卷三)。张玉榖则认为此诗不写花而只写叶,意为叶尚且可爱,花更不待言。我认为这首民歌,纯属天籁,几乎就是“鱼趣”的定义。诗句直白得几乎让人觉得孩子气,但正是这种忽而东忽而西的倏忽动感(若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北。如此鱼绕着莲叶转圈儿,则趣味顿失。),才使鱼戏之趣跃然眼前,不但如此,鱼戏之自然还衬出人对鱼趣的没有干扰,此正是所谓“无我之境”。这样的鱼趣舍此谁又能找到更好的表现手法?恰似古代美玉,我们知道它是雕琢过的,但它又没有丝毫雕琢之迹,似乎玉本来就该那样的,它不只是一枚美玉,它几乎就是玉的定义。
诗中“田田”,指荷叶茂盛的样子。
&&&&&&&&&&
&&&唐诗文质合一
唐诗无疑是中国诗歌的峰巅。唐朝绵延八百余年,初、盛、晚各期诗歌风格各不相同,即就是同期的著名诗人,比如李白杜甫,其诗歌亦是或浪漫或现实特色各别。你可以偏爱李,也可以偏爱杜,但你不得不承认他们的诗作都达到了诗歌所能达到的最美境界。究其原因,在于唐诗总体水平符合文质合一的完美境界。
第一,诗歌(人)所涉生活场景广阔,祖国山河之美似乎到唐朝才被人们广泛发现,这样的审美对象本身就具有美的所有特质,就好比一位雕刻艺术家找到了最适于雕刻的木石。(当然,此处所论不只是写景诗)
第二,唐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无疑是高超的。诗人之所以是诗人,在于他总能找到最佳的审美角度,就像那位艺术家从不同角度反反复复审视过宝石之后,最终锁定一个角度,眼前浮出成型后的艺术品意象。
第三,诗歌入试的取士制度,显然对诗人的诗歌艺术加工能力是起了一定作用的,“推敲”“两句三年得”“语不惊人势不休”的热情,更使这些“雕刻家”们技艺高超。
第四,除了景美技高,“情真”是诗歌创作最主要的因素。不管哪个时代的诗人,如果抒写的不是真性情,那他的诗是不会有生命力的,所以即使是唐诗,应酬之作也多苍白。
景(境)美、情真,质以待文,高超的表现手法把“此情此景”具象化,就像宫廷青花瓷碗,虽说它纯属艺术品,分明是人为造作,但它的美并不因其实用性退化而削减,反而更让人怜惜。所以鉴赏一个青花瓷碗是否最美(不是谈价格),就要看这个“碗”(盛饭之器)之“质”是否被“青花瓷”这一“文”
(碗也可以是木质的啊)以最完美的方式(饰以纹釉等)表现出来了。
多有意构作,但因其能“作”到恰到好处,于是成就出了许多文质合一的诗篇。
&&&&&&&&&&
李白《静夜思》文质同一。
李白的《静夜思》可谓妇孺皆知,脍炙人口,但又很难讲出其好在何处。因为文质同一的诗大多简单天成,表现形式如前述《江南可采莲》一样大巧若拙。因为它浅显易懂,所以有关它的欣赏文章也就无须长篇大论。但也有岐义,主要在对“床”字的理解上,马未都先生认为“床”即我们通常用的“马扎”,其依据是李白是胡人,胡人有把马扎叫床的习惯,况且马扎可以置于室外任何一个地方,这样就可以消除大家对“屋里望月”的疑惑。
还有一种说法是“床”即“井栏”,此说也有依据,比如“堂前为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这里说的“床”据考证指的就是“井栏”。此说的好处是:“井”易于唤起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其证如成语“背井离乡”等。
我认为前述二说虽不无道理,但都失之牵强。第一,盛唐之都在长安,其官方语言中并没有把“马扎”叫做“床”的习惯,也没有呼“井栏”为“床”的爱好。虽然把睡塌叫“炕”更为普遍,但“床”于人们并不陌生,秦人自己睡炕,但都备有床以便安顿来客,所以旅居在外的人无论是在旅店还是亲朋家,安排在炕上睡的可能性不大。第二,依窗设床可能不只是秦人的习惯。古人照明没有今天这么方便,窗台放灯台等物件是很普遍的事,(秦人的炕还在炕沿边设有配墙专门放灯等)在炕上吃饭也是司空见惯,所以不管是炕还是床都肯定紧挨窗户,这就为床上望月提供了可能。第三,思乡也罢,思人也罢,肯定是在寂寞孤独时最为强烈,而这时的人不在酒里就在床上,拿个马扎在院里坐是几个人聊天所常见。借酒浇愁、转辗反侧是失意失恋思乡思亲男子的常见做法。第四,“月是故乡明”,望月遥寄相思古今有之。之所以说《静夜思》文质同一,首先是因为“月”与“思乡”有天合之理,其次是因为“床”与“思乡”有情合之理。怎么思乡?无非是故乡事故乡人在脑海中翻腾,一些美妙的遐想引得人无法成寐。“举头”不只是“昂头”,也许要抬起半截身子,“低头”恐怕有“伏枕”之义。月光之美与游子孤寂不能说有因果关系,但月美的确常常是孤寂的诱因,此情此景在不少人身上可能都有过体会。毕竟和情人爱人或花前月下或相拥而眠是人生之美事;远在千里之外的学子,想起妈妈做的可口饭肴,思乡之情油然!
综上所述,李白的《静夜思》情、景、意没有刻意去揉合,但却浑然如一,好像思乡就是那样——孤寂的一个人,于月明之夜,在床上转辗反侧久久不寐。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文质合一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中学及以上文化水平,略通古诗欣赏的人,读了《春江花月夜》没有不被它的意境所迷醉的。她(我不由得要用阴柔之“她”了)怎么就那么美呢?在此我不做结构分析,更不去逐句欣赏,只就诗的文质匹配之妙粗谈几点看法:
人之所向往,无外乎“良辰美景、赏心悦事”,而“春江花月夜”正对前者,“春、夜”即“良辰”,“江、花、月”是“美景”,而且其组合近乎完美。大漠荒原或者雪域冰山与月色结合起来也是绝美之境,但它给人的是凄美荒凉之感,容易激起人的悲摧之情,非有一定境界的人所能欣赏。但江、花、月不仅各有其媚,而且结合自然,相互生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样的“春、江、花”之合就活现了江南之美,勾起过人们的“忆江南”情结,现在诗人把它放在海边月夜,不仅境界更为开阔,而且意象更加朦胧醉人。
2、意美&&&
按说春江花月夜既如此之美,应该给人一种欢快的感觉,比如欧阳修之“射者中、弈者胜”,可事实上射就有可能不中,而弈不可能皆胜。在那样的月色下花天酒地不是欣赏美,反而是破坏美。要知道最美的东西往往使人心碎!人生的不完美恰恰是人生之美的原因!所以《春江花月夜》之所以美,最在她的阴柔一面和带给人的哲学思考,在哲学意义上诗的境界才达到最宏阔。水月之柔美至天地之壮美由景入境,天地之壮美至宇宙人生之悟境界进一步提升,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就这样被诗洗练了。所以读此诗如若只入其景不入其境,算不得欣赏到了美,也算不得是最美的欣赏!
《春江花月夜》大抵前半篇写景,后半篇抒情,但即使是前半篇写景也是情景和合,流畅自然。比如,“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天一色皎皎孤轮,何等浩美?但这样的美如若不在人的眼里体现又哪里谈得上美呢?所以月待人人怜月不仅情感流露自然,而且思味浓郁,富于哲理,引发人们对美的探究。同时全诗的韵律和情感节奏流畅,吟诵起来酣畅淋漓。
2、境活&&&
全诗写景,视角或由近及远,或忽高忽低,不仅把静景活化,而且所写之境与所造之境浑然,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空灵神隽。细品诗之前三节十二句,读者自然由景及境,晃若置身仙境,来去自由。正像一幅画,不仅画面灵动不滞,而且情入于景里,景绵延画外。特别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句,就像画之韵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联想空间。
3、文合&&&
《春江花月夜》之语言美和表现手法之神妙几乎达到科学境界。第一、语出神叹破朽为奇:月下赏花只闻其香不辨其色,多少让人有点遗憾,,一句“月照花林皆似霰”却使花之阴柔美朦胧袅娜。不仅如此,此花骨子里原有美人之寓,所以后面续写思妇之情顺理成章;第二、四两千金道人难道:如描写月色之“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句,把月色具象化,比李白之“疑是地上霜”更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描写月光之“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句,使人不由得联想到化学中的一个实验:有两瓶无色液体,其一是溶液,其一是溶胶,肉眼是无法区分的,但若用一束光线分别照射它们,溶胶在垂直于光线方向会看到一条明亮的通路,溶液则没有,两者之别昭然。何以用此法可以区分它们呢,原因在于溶液和溶胶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颗粒的直径大小上,而光的波长恰与胶粒之直径在同一数量级,所以胶粒会对光产生散射作用——月光人人都接触过,就是白天思之有时也如在眼前,我们在月光下徜徉,能感知月光之美,就是说不出它为什么美、美在何处?试着去用语言去描述它相信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可是诗人的一“卷”一“拂”,撼动光之本质属性,月光之神活化而出,静美被动感化。不仅如此,游子之孤凄与思妇之幽怨的难以排解之情也跃然纸上,形象生动。
总之,《春江花月夜》可谓唐诗之典范,匠心独运,意与境浑,文美质合,有雕琢之功无雕琢之迹。
&&&&&&&&&&&
一首诗肯定有它的内在韵律和节奏,所以理应只有一种最好的吟诵,按说诗作者在最后脱稿前的吟诵就像最认真的一次彩排,吟诵最为得体。可是,诗一发表就像婴儿出生,成了一个有独立生命的个体,诗人自己自然而然地退到了幕后,由不得你指手画脚。这个独立的生命,面对的唯一审查者就是读者,而读者在欣赏过程中实际上又对诗进行了再加工,所以呈现在读者脑海里的诗境实际上是诗人和读者的混血儿,读者的欣赏能力、角度不同,自然所领悟到的境界(像)就不同。而且“欣赏”和这里说的“吟赏”又不同,“欣赏”主要指读者对诗作的理解过程,偏重于理性认识,而“吟赏”主要指读者基本完成对诗作的理解后,对诗作来一次通读,偏重于吟诵时所获得的审美感受。显然一首拙劣的诗(甚至有些具有一定价值的诗),是不值得欣赏者去“吟赏”把玩的。诗歌朗诵(会)应该属于“吟赏”范畴,但既然是朗诵给别人听,就不能自顾自地摇头晃脑,因为这时的欣赏主体主要不是朗诵者自己,而是下面的听众,朗诵者所要达到的效果是引起听众的最大共鸣。在朗诵会上或慷慨激昂或声情并茂占尽风骚,引得大家齐声喝彩,当然是最好的朗诵了,可惜这又不是“吟赏”了。朗诵者所享受到的成功感不来自自己的朗诵本身,而来自听众的肯定态度,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虚荣!
可见“观”无定观,诗无定赏。笔者认为不带任何功利性和目的(任务)性的诗歌欣赏,才能陶冶人的情操,具有审美和修身养性之功效,诗歌本身也才没有被俗化。“吟赏”作为对好诗的美的欣赏,应该因情因境(景)而为,至于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声音大小(甚至是默吟)、音韵节律如何,大可不必管它。而且,吟诵的是自作诗还是古诗现代诗都无关紧要,是整篇吟诵,还是就某段某几句吟诵,也可以随兴而起,这样的自足自乐才是真正的吟赏诗!
&&&&&&&&&&&&&
十四& 试评曹操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站在政治历史角度评价宜观其功过;进行人本评价当序其才德;就诗论人须看其志向气度和思想境界。
旧书多将其归入“奸臣”之列,京戏里更给他塑以白脸,使看戏之人爱憎之情先入为主。近现代为其鸣不平的人渐多,更有赞其为盖世英雄者。一分为二的分析当然更科学,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但又给人以折中之嫌,因为历史人物也罢,一般平民也罢,你不都得辩证看待?而人们多希望对历史人物有个盖棺定论。所以即使很为难,下一个带有个人看法(不同人站的角度不同)的结论可能比“全面”“辩证”更令人心里舒服。
对曹操的评价大致可分三类:一是站在儒家正统思想角度评价。中国文化历来是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曹操有窃国之名,所以扬刘(备)抑曹(操)恰如孔子著《春秋》褒贬自有其理论依据。说曹操是奸臣的主要原因也正在于此。甚至我们奉为神圣的《红楼梦》中,作者借贾雨村之口也说曹操是应怯而生的(见《红楼梦》
第二回),将曹操与“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划归一体。二是站在才能品德角度评价。历来说非者多厌曹操的人品,归纳起来至少有一下几点:(1)诈厥欺亲不孝;(2)要挟天子不忠;(3)灭吕伯奢不义;(4)梦中杀人欺天;(5)诡谲多疑不直;(6)淫张秀妻贪色等等。说是者多称曹操的才能,归纳起来也有多条:(1)削发刑己军纪严明;(2)广纳贤良唯才是举;(3)起兵讨卓有志匡汉等等。三是站在政治历史角度评价。认为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威望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上述三种立场很难说谁是谁非。按说评历史人物当观其功过,但历史人物的出现有似科学定律的发现,都有应时而出的特点(科学定律是上帝给人类制的谜语,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猜破谜语只是迟早的事情,苹果不砸在牛顿头上,迟早会砸在“马顿”或“羊顿”头上)。所以一般平民的爱憎多在人品上。但论人品又存在评价的依据问题。即人们对曹操的印象从何而来。真正读《三国志》等史书的人不多,对曹操的印象一般人都是通过《三国演义》、古戏或野史得来的。野史的可信度无法证明,小说古戏明显是艺术加工过的,很多故事都无据可考。所以最靠谱的评价其实应该从诗人的作品去分析。诗如其人,文品即人品,随你时代如何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如何更替,诗作是一个变不了的硬件。从某种程度讲,它比历史记录更真实。
曹操一生,雅好诗书,虽军旅不废。《魏书》载:“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传世诗作二十余篇。《短歌行》以周公自况,志存高远。思贤若渴,有王者气度。全诗忧而不伤,慷慨激昂;《蒿里行》愤乱世,哀民生,沉郁悲壮;《秋胡行》一唱再叠,音韵铿锵,沉郁而不失浪漫,对宇宙人生有深刻思考,有哲人境界;《苦寒行》为“溪谷少人民”,“延颈长叹息”;《观沧海》境界宏阔,虽则写景,时露霸气。……总之,曹操是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英雄。所以就诗而论,其谋天下一统之志可嘉,其哀民生多艰之心可敬,其唯才是举之行可贺,其沉郁悲凉之情可叹。
&&&&&&&&&&&&&&&&&&&
诗言志,词抒情,文传意,小说叙事,杂文牢骚。
苏辛诸词,当豪放一派,气象恢弘,读来每使人精神振奋,然总觉其霸气不足,无唯我独尊之雄势。刘邦一生,只留诗三句,却横扫寰宇,卓尔不群,贤相名将为之慑服。可见有豪气或可文名流传,无霸气难成不世之功。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后世称“三不朽”,是有学问、有作为人的最高境界。唐代一位学者对这“三立”作了精僻的阐述:“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同时达此“三不朽”境界者,中国历史上二三人而已。一是孔子,立德立言,无功当世,功在千秋;一是王阳明,三立具达,成就略小;还有一个是曾国藩,后人只许他半个。可见“不朽”之难。而尤以“立德”最难,虽说王阳明、曾国藩甚至诸葛亮、王守仁等都达到了一定境界,但真正做到了“创制垂法”“
虽久不废”者,只有周公孔子。立言者,主要是影响中国文化的思想家,老聃、庄周、王充、朱熹等不在少数。至于立功,李冰父子自然堪当,但建下不世之功者,自然是帝王将相居多。帝王将相多具雄豪之资,气度自是不凡。
雄者,胆气过人,威震四方。项羽初见始皇,于人群中言“彼可取而代也”是也;豪者,狂放不羁,粪土金玉。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是也。雄者进取,多有狂态;豪者大度,每有放言。兼雄豪二气者,其魄力、能力、财力、胆识、天资都大异于常人,其言惊出而其功不可量。其人作诗必站点高,视野阔,力度大,气盛于文。
诗有清丽淡雅,真率流爽,可谓优美;又有沉雄豪放,浑阔厚壮,堪称壮美。余尤喜沉浑雄豪之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浑;“力拔山兮气该世”雄;“千金散尽还复来”豪。
沉浑雄豪之诗,气势雄浑,境界弘阔,能养人浩然之气,故辑数十首于下,题曰《雄豪诗欣赏》。
《欣赏》不附译文。因为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大,直译则语义有时不连贯,意译则易望文生义,何况功底不足可能还有损原诗之美。
雄豪诗是帝王之心声,将相之胆略,豪士之奇趣,侠女之肝肠一并“贼”头义首之野心。
&&&&&&&&&&&&&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返气,处得以狂。&
天风浪浪,海山苍苍。
真力弥满,万象在旁。&
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所思不远,若为平生。&
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
《雄豪诗选》目&&
1、大风歌------------------------------------------------刘&
2、垓下歌------------------------------------------------项&
3、咏蛙--------------------------------------------------毛泽东(16)
4、送纵宇一郎东行----------------------------------------毛泽东(18)
5、题菊花------------------------------------------------黄&
6、夏日绝句----------------------------------------------李清照(22)
7、还陕述怀----------------------------------------------李世民(24)
8、短歌行------------------------------------------------曹&
9、浔阳楼反诗-------------------------------------(宋江)施耐庵(29)
10、秋风辞-----------------------------------------------刘&
11、丁督护歌---------------------------------------------刘&
12、上李邕-----------------------------------------------李&
13、题武夷-----------------------------------------------戚继光(39)
14、大江歌罢掉头东---------------------------------------周恩来(41)
15、滥觞初引一泓泉---------------------------------------曾国藩(43)
16、龙潜------------------------------------------------洪秀全(46)
17、过零丁洋--------------------------------------------文天祥(48)
18、醉歌------------------------------------------------陆&
19、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秋&
20、太行春感--------------------------------------------朱&
德(55)&&&&&&&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作者简介:汉高祖刘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一说原名季),汉族,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出身平民阶级,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称沛公。秦亡后被封为汉王。后于楚汉战争中打败西楚霸王,成为汉朝(西汉)开国皇帝,庙号为高祖,汉景帝时改为太祖,自汉武帝时期开始,多以最初的庙号“高祖”称之,谥号为高皇帝,所以史称汉高祖、太祖高皇帝或汉高帝。刘邦知人善任,取得政权后与民休养生息,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写作背景: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载:(击杀英布后)“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诗歌简析:“大风起兮云飞扬”句:唐代李善曾解释说:“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句:高祖既得天下,思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句:刘邦之得天下,力在盟军,政权并不巩固,猛士云集,谁会为他忠心耿耿地守四方是其心腑之忧,刚被他击杀的英布就是例证。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刘邦后来采取各种手段瓦解原有诸侯,分封同姓诸侯王以守四方,“家天下”于此始。短短三句,气魄宏伟,不愧帝王风范!
知人论世:刘邦和项羽可谓一对冤家,他们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是性格使然(笔者在此不作政治军事上的分析),在多方面可堪对比:
1、相似之处
⑴都有非凡抱负。刘邦心有异志,《高祖本纪》述:“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少怀壮志,《项羽本纪》述:“秦始皇帝游会(ku&i)稽,渡浙江。梁(项梁,项羽叔父)与籍(即项羽,字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d&n)籍矣。”
⑵、都有相时而动之眼光。天下大乱,项羽起于江东,刘邦起于沛
⑶、都非儒雅君子。儒雅君子,若非父兄传位,断难称王称霸!《项羽本纪》述:“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看上去似乎就是个粗人,但其雄霸之气也于此可见一斑;《高祖本纪》述:“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可见刘邦几乎就是个市井无赖,但其人气宇轩昂,仁爱喜施,大度不拘,恰是开国帝王气象。
⑷、都有功成归乡之愿。刘邦曾说:我虽然定都关中,但魂魄犹乐思沛。项羽更是直率,曾说:富贵不归故乡,犹锦衣夜行。富贵思归并非功成身退,也不是目标已达志气遂消,而是为人之自然情结,是人之生命意义上的回溯。
2、不同之处
⑴、刘邦仁而项羽义。高起、王陵(刘邦手下大将)认为“陛下(指刘邦)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眼光明显狭窄。仁并不是简单的仁慈,君王之仁在“权”,“权”又非权力,而是权谋、权衡利弊之“权”,刘邦之乐善好施不是普通人的豪爽,用现在的话说是赚人气,所以贤能之人愿为之用,“仁”是理性而为,“是非”把握有度;项羽之“义”是感性而为,其不愿过江东和不舍虞姬之举是“义”之所动。其屠陷城坑降卒之举,太过率性,不仁且蠢。
⑵、项羽有攻城之勇刘邦有决狱之断。项羽不可简单视为有勇无谋,项羽短短一生攻城无数,几乎攻无不克,其事业直至号称霸王,此非有一定谋略之人所敢想象,比如“彭越复反,下梁地,绝楚粮。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曰:‘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诛彭越,定梁地,复从将军。’”(《项羽本纪》),此时的项羽不仅有勇有谋,而且心有胜算。但其谋略近乎直觉,缺乏经常性的理性上的思考。且一个高层领导人最怕的不是无谋而是怕“无断”。三国时曹操可谓多谋,但他从不呈一己之能,他有一个智囊团,所以他不怕没有主意,就怕拿不定主意。袁绍则相反,所以其败必然。范增之谋不在张良之下,在项羽入关之前给项羽提出了那么好的建议,但项羽有“妇人之仁”,心软无断,致使范增白设了一次“鸿门宴”。所以说项羽“有勇无谋”不如说他“寡谋无断”(至于项羽之勇,几乎举世无双,此处不再例证);刘邦则不同,他不仅有张良陈平等人为之谋,更有自己善断果断之能。“鸿门宴”后“立诛曹无伤”即使例证。而项羽对项伯这一吃里扒外的叛徒不仅没有处置,而且照用不疑,对范增项庄等之私下密谋也没有严肃纪律(范增等自然是忠心耿耿)。可见他在“断”这一方面简直不如普通的断狱之吏。
⑶、项羽“气”盛而刘邦“度”大。“力拔山兮气盖世”被项羽用于描述自己气慨,的确形象生动真切。其叱咤风云之慨,千百年来无人能匹。其攻城之势,几乎是喷薄而成;刘邦则能“忍”。取关中后,深知自己还不是项羽的对手,所以财物无取、宫女不淫“以待大王”,如此沉稳大度,岂是区区“无赖“所能有!
⑷、刘邦知人善任而项羽用人不力。这一点刘邦自己总结的很到位:“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人常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果项羽能做到此,范增一人足匹后世诸葛,刘邦之反间计又有何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只是一个人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由一个人的性格决定。
⑸、项羽力举千斤而刘邦四两拨之。项羽力能拔山呈一人之能,刘邦不仅集众人之力而且借诸侯之势成自己之功。
诗歌点评:“大风起兮云飞扬”英雄须把握时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是胜利者的气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得意不忘形。
明朝老学究王世贞读到此诗就忍不住赞叹:“《大风》三言,气笼宇宙,张千古帝王赤帜,高帝哉!”
刘邦诗有沉雄之势,气象恢弘。
秦末汉初·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作者简介::项籍(前232-前202),姓项,名籍,字羽,汉族,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秦末重要的反秦领袖之一,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项羽才气过人,力能扛鼎,可谓中国史上最强武将。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册封十八诸侯,大政皆由羽出,号为“霸王”,权同皇帝。兵败自刎乌江时,年仅三十一岁。
写作背景: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述:“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诗歌简析:“力拔山兮气盖世”:一语凸现当年风光,往事历历在目;“时不利兮骓不逝”:纵观项羽胜事,的确多在“时”“势”之利。“不逝”者岂独“骓”而已矣?当此之时,项羽手下壮士及江东父老还有助其东山再起之望,但英雄虽至末路,落难岂可落荒(而逃)!所以“骓”虽不逝但“时不利”,忍辱待时不是霸王所为,所以当此涕下悲歌之时,其决绝之心早已下定。“骓不逝兮可奈何”
大丈夫固然有四海为家之志,但是不为天下苍生,只为贪恋江山,岂是英雄本色!随它去吧!“虞兮虞兮奈若何!”,说的直白一点,英雄所志不外乎“江山美人(红颜知己)”,两者皆弃,英雄生存的意义顿失,其慷慨悲歌之情可想而知。
知人论世:项羽的一生是悲壮的一生,可歌可泣,不可以胜败论英雄。
司马迁赞曰:“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中国文化中很多成语典故都源于他,比如“叱诧风云”等。后世赞项羽或以其为题材的诗也很多。
当其慷慨悲歌之时,实际上是在与江山、生命、美人(红颜知己)决绝,江山保则生命美人保;弃江山保生命则美人或可保;没有生命何保美人?但既然决定不再让黎民百姓再遭受战争之苦(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岂只是颜面问题?),苟活于世岂是英雄所为?所以最后的纠结自然在虞姬身上。但他最终还是下定决心,毅然走上了不归路!所以项羽是失败的英雄,是孤愤的英雄,是慷慨悲壮的英雄!
诗歌点评:“力拔山兮气盖世”是英雄本色,“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末路怕的不是身无处躲,而是心无处寄,但终以自刎以成英雄之志,是失败者的绝唱!也以死成就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项羽诗有浑豪之慨,苍凉悲壮。
高祖歌泣下,霸王歌亦泣下,此泣非彼泣!
3、七古·咏&
1910年深秋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作者简介: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写作背景:这是毛泽东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就读时写的一首言志诗。毛泽东从8岁起进私塾读书,读的是“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但收获最大、享受最多的是读旧小说,如《水浒》、《三国演义》等。13岁时,为父亲所迫,辍学回家。父亲打算让毛泽东到湘潭县城的一家米店当学徒,但毛泽东却渴望到一所新式学堂读书,父亲对他的想法置之一笑,这深深刺伤了毛泽东。在湘潭当了半年学徒之后,毛泽东背着父亲从亲戚朋友处东筹西借,为继续求学作好了准备。就这样,毛泽东从偏僻的韶山来到地处繁华闹市的新式学校东山小学,强烈的反差给毛泽东以巨大的心理冲击。同学中大多是富家阔少,衣着讲究,举止文雅。而毛泽东通常是身着破旧的短衣和裤子,而且他来自外乡,年龄也比其它同学大6岁。这个“新来的乡巴佬”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嘲笑和敌视。但这种自卑不但没有使他沮丧,却更加激发了他宏伟的抱负和奋发向上的勇气。
前人有《咏蛙》诗云:“小小青蛙似虎形,河边大树好遮荫。明春我不先可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毛泽东改而作之,时年15。
诗歌简析:踞:蹲或坐。这首小诗虽是在原诗的基础上小改两句而成,但改后之诗,韵味陡增,艺术水平更高了。首先它使人豁然感到此咏蛙实是咏志,比原诗所寄明显得多。其次,踞和蹲或坐形神都有差异,虎之蹲坐腰往后遢,是无戒备无所欲的放松状态,而踞则腰直神凝,是有待之态。所以“如虎踞”与“似虎形”大相径庭,“如虎踞”
使小小青蛙由有虎之形一振而有虎之威虎之神。添一“独”字更显卓尔不群,使此蛙有了其独立的形象、性格和独特的生活空间。“绿荫树下养精神”,一个“养”字,使“蛙”这个借树遮荫以求荫庇的弱者形象,一变而为借助环境能动利用环境的智者和能者。三四两句虽然只改了一个字,但因有前两句的铺垫,这两句比原诗显得自然形象得多了。“明春”之来,是“蛙”蛰伏等待的结果,而“春来”却是待时而动。原诗仿佛一纸上蛟龙,形备而神缺,经毛泽东妙笔一点,这龙不仅活了起来,而且神采飞扬,大有腾飞之势。
知人论世:毛泽东的诗词,霸气壁生,气慨非凡,篇篇都有惊人语。小小年纪,有此才思和气魄,实属罕见。初试笔力,即锋芒毕露,其敢为天下先的非凡气势如在眼前。
诗歌点评:试看此蛙:独坐池塘,如虎雄踞,绿荫树下,且养精神。雪融春来,我不开口,哪个虫儿,敢发先声!
毛诗有沉雄之势,霸气 十足。
七绝·改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
&& 学不成名誓不还。
&& 埋骨何须桑梓地,
&& 人生无处不青山。
(一九一○年秋天,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怀着激动心情,临行前他写下这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以作告别。)
4、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
写作背景:一九一八年四月中旬,新民学会成立后,决定派罗章龙(纵宇一郎)去日本学习,临行前,新民学会在长沙北门外的平浪宫聚餐,为他饯行。毛泽东用“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写了这首诗装入信封,并在码头当面交给了罗章龙。罗到上海恰好碰上五月七日(一九一五年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政府提出最后通牒的日子,限期要袁答复承认日本旨在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当时日本政府警察侮辱、殴打中国的爱国留学生,迫使他们回国。罗因此没有去日本。
罗章龙(一八九六——一九九五),湖南浏阳人。(纵宇一郎,是罗章龙在一九一五年同毛泽东初次通信时,就已用过的化名。)一九二一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一年被开除出党。后历任河南大学、西北联合大学、湖南大学等校教授。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释:(1)衡岳:南岳衡山,在湖南衡阳。积阴止:有二解,①聚集了很长时间的阴云终于散去。止,终止。②阴,阴德,阴骘。止,来到。
(2)天马凤凰:岳麓山东南、湘江之西的两座小山。
(3)峥嵘:比喻才能品格超越平常。屈贾:战国时楚国屈原,汉代贾谊,皆极有才华。
(4)钟:聚集。古人称山川灵秀之气所聚集,便产生人才。
(5)鲲鹏: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庄子.逍遥游)
(6)艟艨(chōngm&ng):通作“艨艟”,战舰。此指轮船。
(7)宇宙看稊米:稊(t&题),一种形似稗子的草,结实如小米。稊米,形容小。
(8)世事纷纭从君理:据罗章龙说,作者原诗如此。一九七九年罗在《回忆新民学会(由湖南到北京)》一文中第一次提供本诗时,觉得有负故人厚望,改作“世事纷纭何足理”。后来他曾表示恢复原诗句。
(9)新美:不断洗刷自己的思想,提高思想境界。《大学》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常新美亦即加强修养。
(10)名世于今五百年:名世,著名于世。《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11)诸公碌碌皆余子:诸公,指当时的当权人物。碌碌,平庸。《后汉书·祢衡传》:“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
(12)平浪宫:地在长沙北门外。
(13)崇明对马衣带水:长江口的崇明岛和日本的对马岛,相隔只一衣带宽的水。据《南史·陈后主纪》记载,隋文帝说隋和陈只隔“一衣带水”,把长江比做一条衣带。
(14)东瀛(y&ng):东海,后也指日本。
(15)我返自崖君去矣:《庄子·山木》:“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反通返。
诗歌简析:全诗分三段。一至六句为第一段,先说衡山经过多年积阴,终于云开雾散,瑞气来临,天马凤凰掩映在春树葱茏之中,点明送别环境。继说此处山川奇气钟会,自古人杰地灵,奇才辈出,于是浩歌壮行,鲲鹏励志。七至十八句为诗的主体部分,是作者对行者的惜别劝勉,分三层:一是大丈夫要以天下为己任,把宇宙看着稊米,宜高瞻远瞩,有抑制沧海横流,整饬世事纷纭的决心;二是要自尊、自励、自修,思想常新,意识超前,领先时代;三是要有自信,相信天生我才,必有大用,当权碌碌,无足挂齿,他年苍茫大地,定是我主沉浮。第三段告诫友人:自今远隔天涯,要音书常递!
知人论世:毛泽东非凡!虽说地积阴德以育奇才,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之说过于神秘,但毛泽东以天命自居,以天下为己任,其勇于担当历史重任的魄力、视宇宙如稊米的胸怀、抑沧海横流的决心、小当权为余子气势的确非凡!时当二十四五年纪,风华正茂。可以看出,毛泽东当年的确把罗章龙视为“同志”,对其给予厚望。
诗歌点评:客观的说,毛之《沁园春●雪》等词,比此诗更有雄浑之致,景真境阔意远,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文辞也更老道。所以相比而言,此诗可谓气盛于文。可见,虽是同一个人,学生之于领袖,入门之于圣手,须有积修之功。但毛泽东一生进取之豪情,挥毫之霸气,在其诗词中从未消减。少年壮志,于此诗中勃勃欲出。当然,此诗言志,彼词抒情,形式内容具各不同,也不可强比尤劣。
篇:&&&&&&&&&&&
沁园春·雪
1945年10月7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5、题 菊 花
黄巢(唐)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作者简介:黄巢(?~884),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山东曹州冤句(今山东荷泽西南)人,世代贩盐,家资富足,善击剑骑射,通文墨。传曾应进士不第。乾符二年(875)率众响应王仙芝起义。881年初进入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后为唐沙陀族将领李克用所败,退至泰山狼虎谷,不屈自杀。《全唐诗》存其诗三首。
&写作背景:据宋人张端义《贵耳集》载:“巢五岁时侍其翁与父为菊花诗,翁未就,巢信口日:‘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父怪,欲击之。翁曰,可令再赋,巢应声云云”。全唐诗也采纳了这一说法。五岁小儿,“应声”云云未可全信,但此诗是黄巢未起事时所作无疑。
诗歌简析:飒飒,秋天干燥,树叶枯黄,更有落叶满地,故西风紧吹之声飒飒。青帝,司春之神。
此诗深得诗三百比兴之妙。开首两句景语亦即情语,融情于景,表现出对菊花遭遇冷落,受风欺蝶弃的不平。渗透出对劳动人民受统治者压榨、歧视、剥削的不满。从中也隐约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晚秋时节,风声飒飒,菊花在院中随处安家。蕊寒香冷,不比桃李受蜂昵蝶恋,孤芳只有自赏;接下来两句笔锋一转,精神一振,语直气硬:有朝一日我黄巢做了司春之神,一定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盛开!
知人论世:黄巢,虽然没有像朱元璋那样开一朝新气象,但其豪迈倔强的性格,改天换地的抱负,足称雄才大略。其回天之胆比孙悟空大闹天宫更雄,老孙如要为菊花打抱不平,也许会:待我上天找玉帝,求与桃花一处开。
诗歌点评:菊,花之贱者,随遇而安,秋凉自芳,甘受贫寒。无牡丹之雍容,无桃李之妖冶,无兰蕙之香贵,唯有高洁之雅致。自古及今,咏菊之诗累牍,多以“高洁”“隐逸”“瘦寒”或者“孤傲”命意。如:
唐·白居易&《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宋·杨万里《咏菊》
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菊花自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清·曹雪芹《咏菊》(红楼梦)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但其品其实均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晋·陶渊明《饮酒》)这一不咏之咏之下。唯有此诗徐入突出,想人之未敢想,言人之未能言,为菊“抱打不平”,变菊之恬淡平和之态,张菊之孤标傲世之势。沉猛雄豪,堪称咏菊之绝品。
“自古英雄尽解诗”。黄巢菊花诗不伤感,不凄怨,志满气傲。
黄巢《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6、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
&& 不肯过江东。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年-1155年),南宋人氏,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婉约派代表词人。她出生于书香门第,父李格非,为元祐后四学士之一,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年夫妻恩爱生活安定,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她擅书画,通音律,著有《词论》。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
写作背景:公元1127年,宋国京城陷落,徽钦二帝被掳,宋室南渡,史称“靖康之难”。南渡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知府。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恪尽职守镇定戡乱,而是夜色掩护缒城而逃。叛乱被定之后,赵明诚被朝廷革职。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从此冷淡疏远了赵明诚,往昔的鱼水和谐一去不返。
&1128年,夫妇二人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行至乌江,李清照站在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浮想联翩,心潮激荡。面对浩浩江水,随口吟就了这首诗。赵明诚闻听之后愧悔难当,从此便郁郁寡欢一蹶不振,第二年(1129)赵明诚被召回京复职,但随即忧郁得急病而亡。
诗歌简析: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见前注。
  此诗浅显易懂。一二两句,诗人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三四两句,借项羽,耻当朝,以项羽的宁死不屈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把南宋统治者弃中原,求苟且,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一任河山易主百姓流离的腐朽行径钉上历史的耻辱柱。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足让古今须眉汗颜。
知人论世:李清照所处年代,正当北宋失据南宋偏安前后。由于自己亲遭流离,所以自号“易安居士”。“易安”即“易地安居”之意,其中饱含国破家失之恨与漂泊无奈之情。“居士”之名自古以来多被有志有识之男士借作字号,李清照自号“居士”其志可知。纵观李清照之诗词和她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有男子抱负和痛快直爽性情的女子。&试看: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剗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一回眸,娇羞可人之态可掬。倚门偷觑,眼波流动,借梅掩羞等,活画出一个纯情少女的情态,清新活泼,自然逼真。女儿家的心思比这青青梅子还要耐人寻味。不矜持不放肆,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吗?少女时代的李清照乐人之当乐!再如: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李清照——《题八咏楼》)
该诗作于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或五年,李清照避乱流寓金华时,诗人感叹南宋江山徒半壁,表现了强烈的忧国之情。
至于晚年,李清照流离失所,生活困厄,几乎靠填词聊以慰藉,其凄凉悲苦之情遍沁其词,可谓字字血声声泪: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这种悲苦绝非无病呻吟。总之,李清照是个有男子热血,有女子柔情,有丈夫胸襟,有思妇愁肠的才女。
诗歌点评:夏日绝句壮志激昂,字字金石,掷地有声,侠肝义胆,豪迈奔放。李清照的诗文感时咏史,与其词风迥异。
李清照《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
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
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
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马多死。
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
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鬼神磨山崖。
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祸人心开。
夏为殷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君不见张说当时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
7、还陕述怀
唐·李世民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作者简介: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唐朝建立初期,封秦王,立下赫赫战功。但身为次子,不能继承皇位;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逼唐高祖李渊退位,自己称帝,是为唐太宗。即帝位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实现“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写作背景:唐武德(618-626)初年,天下大势约是:李渊集团在关中(陕西),刘武周在山西,王世充集团在洛阳控制中原,窦建德盘踞在山东、河北一带。公元621年(武德四年),李世民先平了刘武周,解决了后顾之忧,然后出函谷关,攻打洛阳,洛阳未下,窦建德即率兵来救,李世民分兵拒敌,一部分围洛阳,自己亲率几千骑兵直奔虎牢关,虎牢关一战大捷,窦建德被俘,唐军回军洛阳,王世充投降。这首五言短排即是李世民率师平定关东割据势力,回师关中时创作的。陕:陕州,治所在今河南陕县。
诗歌简析:全诗分三层。首联一层:“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关东既下,群雄割据结束,天下终于可以稍息兵戈,所以诗人手抚长剑,慨然长嘘。行医可以济世,传经可以济世,但在战乱年代,最大的济世莫如化解干戈,与民休养生息。所以诗人自信“济世救民”非为争功邀名。
中间三联为第二层,分别描述行军、驻营、作战三个场面,是全诗核心部分。“
星旂(qi)”:绘有星文的旌旗。“纷电举”表明又多又快;“日羽”:太阳的光芒。日初出或刚落时其光成扇状,形似鸟羽,此时虽不见日形,但颇感日威,所以用“日羽肃天”形容队伍行动迅猛,纪律严明。“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短短两句十字,把一支军风严明、行动迅速、声势威严的正义之师的雄姿展现在读者眼前。“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一联写驻军场面,极言队伍漫山遍野,声势浩大,威武雄壮。“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一联写战斗场面,“登山”、“背水”写地形复杂;“麾武节”,麾,指挥军队用的旗子,此处可通“挥”。
“节”,符节;旌节。缀有旄牛尾的竹竿,为古代使者出使的信物。《江城子·密州出猎》:“持~云中,何日遣冯唐?”“麾武节”“纵神兵”谓指挥果断灵活。
短短三联六句,再现一次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从列队行军到扎营驻兵、再到临阵战斗,都写得凝炼而又具体形象。
末联为第三层。“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昔日之兵戈接斗场面历历在目但都已成过去,今日回师关中,天下终于可以安享太平了!与首联遥相呼应,语义刚毅果绝。
知人论世:说到中华气象,无不骄称汉唐。汉武(刘彻)唐宗(李世民)可谓中国历史上的名君能君。汉唐盛世是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时世。但其实大家都知道,汉武帝时代重军事扩张,所以当时虽四方威服,人民生活却相当困苦。李世民以文德治天下,在大唐雄威的辐射下,万国朝服,四方安宁,人民生活才真正走上了平安富裕的道路。所以李世民之“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还真道出了其平生之志,他自己也真的做到了这一点。有关李世民的为人处事和丰功伟绩不必在此赘述。现就诗谈诗人:如果说李白杜甫等人领骚唐诗的话,那么李世民可以说是“领袖唐诗”。
第一、李世民所处时代正当唐初。唐初承沿陈、隋余绪,文坛中心仍在宫廷。包括魏征在内的开国重臣也颇有宫廷诗作,李世民自己也在其列,但他们的诗作已明显表现出包容南北的襟怀与气度,逐渐挣脱了宫廷诗的束缚。李世民、李百药、魏征等人在时代上领先唐诗。
第二、李世民在位23年,不仅知人善任,政治修明,国势强盛,而且兼好艺文,先后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搜罗当时的一流文人学士,并与之讨论典籍、杂以文咏。可谓唐(新)诗的倡导者和领导者。后来唐诗之华发正是此时埋下的种子。
第三、李世民以文德治天下,他当然需要积极的文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文学要响应时代召唤,在一定程度上为政治服务。所以当时文坛学术气氛浓厚,文人有一定的务实精神。李世民自己在其《帝京篇序》中云:
予追踪百王之末,驰心千载之下,慷慨怀古,想彼哲人。庶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其“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的用意,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性与道德规定性。所以《新唐书》卷二《太宗本纪赞》称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
第四、虽说是“万机之暇,游息艺文”,但李世民的创作热情一直高涨。仅《全唐诗》所存即多达九十九首(其中六首一作董思恭诗),另在《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中又补入十首,传世作品逾百篇,这在唐初宫廷诗人中是罕见的。
诗歌点评:李世民之诗纵向比较,显然难匹盛唐,但横向比较即使隐去唐王之尊的光环,其成就也不容低估。其诗抒写怀抱,慷慨豪壮,雄浑刚健。王夫之评其:“绝代高唱,结语深炼,妙于浃合。”即以此篇为例,全诗充满浩然正气,构思精缜、语言凝炼,对仗工整,音韵铿锵,其遒健的风格与浮靡的六朝遗风大异其趣。李世民之诗总体而言,气胜于文。
&篇:&&&&&&&&&&&&
李世民《咏&& 风》
萧条起关塞,摇飏下蓬瀛。拂林花乱彩,响谷鸟分声。
&& 披云罗影散,泛水织文生。劳歌大风曲,威加四海清。
&&&&&&&&&&&&&&&&&&&&&&&&&&&&&&&&&&&&&&
&三国·魏·曹操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刘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一生用人唯才,抑制豪强,有奸雄之名。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忧民苦,抒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
写作背景:《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辞即是这首《短歌行》。所谓“横槊赋诗”即此。但此诗是否真是如此写就,《三国志》中并无记录。
诗歌简析:《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全诗三十二句,分四节,每八句一节。
第一节抒写诗人对人生苦短的忧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当”,对着。“朝露”:汉代人常以朝露比喻人的年命之短,可参看汉乐府《薤露》。“去日”,指逝去的岁月。这四句意思是:边喝着酒,边唱着歌,慨叹人生啊,就好比早晨的露水,一会儿就干了,过去的日子太多太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慨当以慷”后世简称“慷慨”,意思是充满正气,情绪激昂。“忧”字可谓此诗的核心,诗人一忧人生短暂,二忧贤士未得,三忧天下未统。杜康:相传是我国最早发明酿酒的人,这里即用以代指酒。这四句意思是:即使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诗人内心的忧愁还是难以消除。用什么来消除胸中的忧愁呢?只有借酒浇愁。首节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而其实大不相同,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这一点我们可从他的另一首诗《蒿里行》中得到佐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第二节抒写诗人对贤才的渴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色;衿,衣领。“青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悠悠”,形容思念的深沉和久长;嗣,接续。原诗描写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你的衣领青青啊,总让我牵肠挂肚。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改后两句而为诗,用“青衿”指代有学问的人。其意希望贤才大德能主动来归。“沉吟”,低声叨念,犹言深念。“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引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声;苹,艾蒿。《鹿鸣》是一首描写贵族盛宴热情款待尊贵客人的的诗歌。前两句起兴,意思是:野鹿呦呦呦呦地叫,欢快地吃着野地里的艾蒿。赋、比、兴是诗经歌词常用的表现手法。下面两句描写宾客欢宴的场面,意思是:我有许多尊贵的客人,席间弹起琴瑟,吹起笙乐。诗人引用这几句诗,表示自己对贤才的热情。
第三节抒写诗人对贤才难得的忧思和既得贤才的欣喜。
“明月”,比喻人才。“掇”,采拾。一作“辍”,停止,断绝。“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意思是:贤才有如天上的明月,我什么时候才能摘取呢?&明月可望而不可摘,(曹操此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比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一雄放一浪漫)贤才更难面延力致,所以“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用明月运行不辍喻忧思不能断绝,亦通)。
“&陌”、“阡”,都是指田间小路,东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古谚有“越陌度阡,更为客主”的话,是说友朋之间互相过从的事;曹操这里用其成句以言贤士之远道来投。“枉”,枉驾,屈驾。“用”,以。“存”,省视,探问。“枉用相存”:如同说“屈尊贤士们来光顾我。”&
“契”,投合;“阔”,阔别,“契阔”即久别重逢之意。“讌”,通“宴”。
“契阔谈宴”:即宴谈契阔,在欢乐的宴会上畅叙离别怀念之情。“旧恩”指往日的情谊。四句合在一起意思是:客人(即指人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枉驾来访。主客重逢,欢快畅谈,往日情谊不忘。此节前四句写贤士未得,苦闷忧思;后四句写贤才既得,其乐融融。
第四节抒写诗人对犹豫不决的贤才的关切和渴望天下贤才尽归自己的愿望。“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意思是:明月朗朗星星稀,乌鸦高飞向南徙。绕树盘旋无数圈,不知哪枝可栖息。“匝”,周,圈。诗人用乌鸦绕树无枝可依,以喻乱世中人才的无处依托。当时中原地区战乱频仍,有许多人士南逃依附或。诗人希望他们不再犹豫,赶紧到自己这边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前两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厌:满足。后两句借用典故,《韩诗外传》卷三记载周公曾说:“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史记&鲁周公世家》亦载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这四句意思是:山不以它的高而满足,海不以它的深而满足。周公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贤才都能心悦诚服地来归顺。这里曹操显然以周公自命,明确表达了自己统一天下的宏图大愿,是全文的主旨。
知人论世: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一生,雅好诗书,虽军旅不废。《魏书》载:“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传世诗作二十余篇。《短歌行》以周公自况,志存高远。思贤若渴,有王者气度。全诗忧而不伤,慷慨激昂。《蒿里行》愤乱世,哀民生,沉郁悲壮。《秋胡行》一唱再叠,音韵铿锵,沉郁而不失浪漫,对宇宙人生有深刻思考,有哲人境界。《苦寒行》为“溪谷少人民”,“延颈长叹息”。《观沧海》境界宏阔,虽则写景,时露霸气。……总之,曹操是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英雄。所以就诗而论,其谋天下一统之志可嘉,其哀民生多艰之心可敬,其唯才是举之行可贺,其沉郁悲凉之情可叹。
诗歌点评:曹操其诗与曹操其人一样也颇为后世争议。钟嵘《诗品》放其于下品,只有一句:“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古直”“悲凉”之论甚得品诗之味,屈居下品则欠妥。其诗虽多用乐府旧曲,但灵活不拘,每出新意。其诗意沉郁雄浑,不露锋芒,或苍凉悲壮,或慷慨激昂,皆有大境界者。不过,“沉思翰藻谓之文”,以此论之,曹操诗确有厚于情气,寡于翰藻之嫌,似此质过其文,必致阳刚之气足而阴柔之气失,所以品曹操之诗,当感其壮美,不可求全于优美。
篇:&&&&&&&&&&&&
&曹操《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9、浔阳楼反诗
宋·施耐庵
《西江月》(宋江)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
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
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作者简介:施耐庵(约)中国元末明初作家。名子安,一说名耳,又名肇瑞,字彦端,号耐庵。汉族,江苏兴化白驹场人(一说浙江钱塘人)。原籍苏州。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其证有: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万历年间,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
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多有矛盾。自20世纪20年代,江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和《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一篇、卷十四补遗载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一篇。据这些材料分析,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后代,自幼聪明好学,元延祐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曾官钱塘二年(一说三年),后弃职还乡。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白驹场盐民张士诚起义反元,邀其为军幕,施耐庵欣然前往。后因张士诚居功自傲,独断专行,贪享逸乐,施耐庵几谏不听,于是愤然离去,并作《秋江送别》套曲赠予同在张幕的鲁渊、刘亮等人。
后入江阴祝塘财主徐骐家中坐馆,教书之余,与拜他为师的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为撰写《江湖豪客传》准备素材。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灭张士诚后,到处侦查张士诚的部属,从此隐居不出,追溯旧闻,闭门著述,悒悒不得行其志。《江湖豪客传》成书后,定为《水浒传》。
罗贯中:郎瑛《七修类稿》:“贯中欲成其书,以三十六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据日上海《新闻报》载:当地施氏宗谱卷末有《施耐庵传》残页,为淮安人王道生作,略述生平梗概而已。其中有一句“其所得力于弟子罗贯中者为尤多。”据此等等,现在各出版社所出之《水浒传》都以施耐庵、罗贯中为作者。也有人说施耐庵是罗贯中的托名,施耐庵反过来念是“俺乃是”。施耐庵-罗贯中,也就是说:"俺乃是-罗贯中"。笔者在此仍以施耐庵为《水浒传》作者。
宋江是施耐庵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在梁山一百单八将中排名第一,为三十六天罡星之首的天魁星。宋江原为山东郓城县一刀笔小吏,字公明,绰号呼保义。面目黝黑,身材矮小,为人仗义,挥金如土,好交朋友,人称“及时雨”。因晁盖等黄泥冈劫生辰纲事发,宋江把官军追捕的消息告知晁盖。及晁盖等上梁山后,遣刘唐送来书信(招文袋)及五十两黄金酬谢。不料,此信落入其妾阎婆惜之手。无奈,宋江怒杀阎婆惜,发配江州,与李逵等相识。却又因在浔阳楼题反诗而被判成死罪。幸得梁山好汉窃法场将其救上梁山,坐了副头领。后在攻打曾头市时,晁盖眼中毒箭而亡,遂坐上头把交椅。宋江成为头领后,极力主张接受朝廷的招安,并在被招安后率领梁山兄弟们先后攻打辽国以及田虎、王庆和方腊率领的起义军,回朝后不久被奸臣高俅等人用毒酒害死。
宋江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宋史·徽宗纪》载宣和三年(1122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今山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宋史·侯蒙传》记录: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
  《宋史·张叔夜传》记录: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元代陈泰说:“宋之为人勇悍狂侠”。可见历史上的宋江是北宋宣和年间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后来投降宋朝。
写作背景:《水浒传》第三十八回:(宋江)独自一个,一杯两盏,倚阑畅饮,不觉沉醉,猛然蓦上心来,思想道:“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好汉,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我家乡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忽然做了一首《西江月》词,便唤酒保索借笔砚来。起身观玩,见白粉壁上多有先人题咏,宋江寻思道:“何不就书于此?倘若他日身荣,再来经过,重睹一番,以记岁月,想今日之苦。”乘着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道: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宋江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宋江写罢诗,又去后面大书五字道:“郓城宋江作。”……
诗歌简析:浔阳楼反诗一词一诗是宋江酒后发泄心中愤懑,于慷慨激昂之际的咏志之作,可谓忍气吞声,义愤填膺。《西江月》,词牌名。“刺文双颊”,宋代犯人发配之前都要在脸上刺字以示刑犯身份。江州,即今之九江,现九江之浔阳楼是后建,楼以小说而名,成为旅游胜地。“吴”,江州古代属吴国。“飘蓬”,蓬,飞蓬,用飞蓬飘零不定喻诗人无处安身。“谩嗟吁(xu)”,谩,轻慢,没有礼貌;嗟,叹息;吁,叹气。“谩嗟吁”写自己壮志未酬,心怀郁愤,整日长吁短叹,借酒浇愁。黄巢,见前注。“不丈夫”,黄巢起义刚建立政权,就土崩瓦解,自杀身亡,“不丈夫”可见宋江之志。
此一诗一词,气沉神凝,慷慨雄愤。语言直白如话,又浑然一气。无须翻译,译过来反失原诗气势。读者于吟咏之际自会沉湎其间,胸生义愤。
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本书之主旨之一,但“知人论世”有时候也很讨厌:好好的一首诗或一篇文章,读来使人口角生香,气荡肠回,由不得思“见”作者之人,谁知一弄清作者之为人或写作背景,却使人很扫兴(虽然只是少数情况)。比如上初中时读“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觉得景真情切,很快就背熟了,对标题和作者反没有太在意。后来读一篇鉴赏此诗的文章,才知道此诗是朱庆馀(作者)想问主考官自己应试的文章合不合意思,哎呀,原来《近试上张水部》是这么回事,呸呸!——那心情就像现在听到“小姐”“美女”等字眼一样失落。
《浔阳楼反诗》道出了逢乱世,受压抑,遭迫害,有大志英雄的悲愤心声,读来使人热血沸腾,所谓“少不读水浒”之说,可能就是怕此类情节壮了少年的叛逆性情。初读《水浒传》时,囫囵吞枣,不甚了了,读到此节,的确气高神飘恍惚如梦了几天时间。后来细品《水浒》,对宋江其人渐渐不齿,觉得一阙《西江月》壮怀激烈了一个形象并不高大的人物,可惜了作者的一手文笔和一腔义愤!及至了解施耐庵的生平,此纠结才略解。可见《浔阳楼反诗》是借宋江之笔抒作者壮志,好!好!有英雄气概!
诗歌点评:金圣叹评《水浒》时,在第三十八回回评中写道:“以非常之人,负非常之才,抱非常之志,对非常之景,每每露出圭角来,写的雄浑之极。”妙!的确《浔阳楼反诗》使志士情怀、书生意气,奔来眼底。
篇:&&&&&&
&&&&&&&&&&&&&&&&&&&&&&&&&&&
&新水令· 秋江送别
&&&&&&&&&&&&&&&&&&&&&&&&&
(施耐庵)赠鲁渊道源、刘亮明甫
(新水令)西窗一夜雨蒙蒙,把征人归心打动。五年随断梗,千里逐飘蓬。海上孤鸿,飞倦了这黄云陇。
(驻马听)落尽丹枫,莽莽长江烟水空。别情一种,江郎作赋赋难工,柳丝不为系萍踪,茶铛要煮生花梦,人懵懂,心窝醋味如潮涌。
(沉醉东风)经水驿,三篙波绿;问山程,一骑尘红。恨磨穿玉洗鱼,怕唱澈琼萧凤,尽抱残茗碗诗筒。你向西来我向东,好倩个青山互送。
(折桂令)记当年邂逅相逢。玉树蒹葭,金菊芙蓉,应也声同。花间啸月,竹里吟风。夜听经,趋来鹿洞;朝学书,换去鹅笼。笑煞雕龙,愧煞雕虫。要论交白石三生,要惜别碧海千重。
(沽美酒)到今日,短檠前,倒碧筩;长铗里,掣青锋。更如意敲残王处仲,唾壶痕,击成缝。蜡烛泪,滴来侬。
(太平令)便此后,隔钱塘南北高峰,隔不断别意离踪。长房缩地恐无功,精卫填波何有用?你到那山穹水穹,应翘着首儿望侬,莽关河,有明月相共!
(离亭宴带歇拍煞)说什么草亭南面书城拥,桂堂东角琴弦弄,收拾起剑佩相从。撩乱他落日情,撩乱他浮云意,撩乱他顺风颂。这三千芥子,多做了藏愁孔。便倾尽别宴酒千壶,犹嫌未痛。那堤上柳,赠一枝;井边梧,题一叶;酒中梨,倾一瓮。低徊薜荔墙,惆怅蔷薇栊。待他日鹤书传奉,把两字儿平安,抵黄金万倍重。
10、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汎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作者简介: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幼名刘彘,汉族,是汉王朝的第7位天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民族英雄。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的中子(排行第十)、汉太宗文帝刘恒的孙子、汉太祖刘邦的第二代重孙。7岁时被册立为皇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在位期间击破匈奴,吞并朝鲜,遣使出使西域开辟了有名的“丝绸之路”。他独尊儒术,首创年号,在政治上成功实施“推恩令”来削减各蕃王的势力,起到巩固朝政的作用。他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功业辉煌。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谥号“孝武”,庙号世宗。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
写作背景:《汉武帝故事》说:“上(武帝)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饮宴,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汉武帝曾五巡河东,只有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一次在秋季,所以此诗当为此时所作,因为途中传来南征将士的捷报,随将当地改名为闻喜,沿用至今。
诗歌简析:“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风乍起,白云高飞,草木黄落,雁字南归。好一幅北方秋景图!明人谢榛以为,《秋风辞》之起句,出于高祖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四溟诗话》),甚误。试比屈原《九歌·湘夫人》的“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如何?也未妥,因为洞庭之秋与汾河之秋,一南一北,其景有别;况且一视野高阔,一视野平远,其兴悲不同,故其境亦有别。试比毛泽东之“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又如何?其实同是北国之秋,一在中流泛舟,一在山巅漫步,一目送归鸿有寄思之情,一望断飞雁有未解心事,所以情境还是有别。这两句诗,景真情浓,情因景起,但情在景外。起、飞、落、归这几个动词的组合,直给人以物换星移的紧迫感,为最后一句作好了铺垫。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兰、菊:比拟佳人。秀:植物抽穗开花叫“秀”。芳:香气。此两句笔锋一转,由春兰秋菊自有盛时,自然联想到佳人临风终有迟暮。屈原《离骚》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子,可为此诗作注。“佳人”当有所指。这“佳人”究竟是谁?她可能就是那位“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北方“佳人”李夫人吧?李夫人死于元狩年间,武帝思念不已,竟至于信少翁之说,夜致其形貌于宫,在隔帷伫望之中,唱出了“是邪?非邪?立而望之,翩何姗姗其来迟”的迷茫之歌。元狩至元鼎已去数年,武帝还是不能忘怀于她,难怪鲁迅称此
诗 “ 缠 绵 流 丽 , 虽 词 人 不
能过也。”当然这里的“佳人”也包括了作者对帝王事业的追求心愿,正象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的高洁一样。所以清人沈德潜《古诗源》卷二评此诗有“《离骚》遗响。”&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也说“秋风百代情至之宗。”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此三句描写汉武帝泛舟中流、君臣欢宴景致。汎:即泛,飘浮。泛楼船,即乘楼船。不过泛有随兴之意,比如“泛一叶扁舟”,没有急迫的任务感。济,渡。汾河:源出山西宁武县管涔山,西南流纵贯全省,至万荣县西北入黄河。扬素波:激起白色波浪。虽说是随兴浮泛,但要“横中流”必是桨急力劲,所以连连扬起素波。棹(zh&o照)歌:棹,船桨,棹歌,划船时唱的歌。君臣欢宴,萧鼓助兴,酒酣耳热,热情高涨,又见高大的楼船在汾河上鼓栧而进,乘风破浪,有雄飞之势,不禁扣舷击节,放怀高歌起来。但既有万乘之主在场,群臣岂敢得意忘形?显然,这放怀高歌、旁若无人者,当然是武帝自己了。“箫鼓鸣兮发棹歌”一句,正是武帝“忻然中流”,“欢甚,乃自作《秋风辞》”的生动写照。此时的武帝,不再是怀想“佳人”的情种,而是逸兴遄飞的雄主了。
“欢乐极兮哀情多”。武帝之有天下,夷狄安,西域和,匈奴避,疆域辽阔,四海服威。当此之时,武帝自当睥睨天下,吞吐宇宙才是,何以棹歌逸兴之际忽发哀情?原来“乐极生哀”乃人之常情,寿夭之数,不避王公,特别是富有天下之人更惧疾老病死。武帝在先曾派人仿仙问道,求长生不老之方,如今年近五旬,并无良策。良宵难会,佳期如梦,虽贵为天子,也未必事事都能如愿。青春被岁月悄悄带走,永远无法回头。又岂只是时光易逝!人的心态也永远无法回归当年,即使在这汾河之上开怀畅饮,但伊人不在,情怀索然。其实每当宴歌欢乐高潮过后,人都容易产生情绪落差。武帝此诗好就好在情感自然流露,不扭捏做作无病呻吟。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单行独句,戛然而止。这才叫“诗”——诗贵言已尽而味无穷,最怕意已尽而言冗赘。何以“欢乐极兮哀情多”至此一语道破。往下再说,全是多余。
知人论世:汉武帝的功过在他死后不久就褒贬有之,毁誉参半。班固在《汉书卷六·武帝纪第六》赞曰:“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但此赞只述其文治,不称其武功,意在言下。司马光在其《资治通鉴》中说:“孝武帝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资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爱忠直之言,却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汉武帝的好大喜功,恰好符合一般中国人的民族气节和强国之愿,所以一说中国历史,无不骄称汉唐。所以汉武帝的过再多也不掩其功,是。今以其人其诗论:武帝少负大志,蓄力上林,建御林军,刚强英武。16岁登基,隐韧不发,羽翼渐成,乃果敢出手,其雄才大略,至四方服威。可谓开疆之圣主,改革之明君。及老,骄奢淫逸,信惑神怪,意欲江山永固,荣华常享,怡乐万年。所以《秋风辞》虽叹时光易逝,少壮几何,但并无颓废之气,反倒有王者之霸气。也正因为如此,在此次巡行河东后的二十多年里,武帝仍然励精图治,使大汉基业如日中天。
诗歌点评:&此诗虽是即兴之作,但一波三折,比高祖《大风歌》恢弘不足而流丽过之。高祖诗之霸气靠气,汉武诗之霸气用情。许汉武一“诗人”之名并无不妥,其诗对后世颇有影响,曹操“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和唐诗“秋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等佳句,无不受到《秋风辞》的启示。锺荣《诗品》不列武帝有失公允。毛泽东说汉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励志诗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