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古生代代都有什么动物?

& & 盘点关于世界最罕见的动物有哪些(图)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多亲戚古怪的事情与动物,由于地球是奇妙的,有很多非常罕见的东西是我们都不知道的;那么世界最罕见的动物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文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世界最罕见的动物有哪些揭秘
  【皱鳃鲨】
  主要分布在大西洋东部?日本到澳大利亚的西太平洋?以及美国加州到智利的东太平洋地区。是鲨鱼中最原始的一种?有&活化石;之称。属软骨鱼纲的一目。体长1.5米左右。鳃间隔延长而褶皱?且相互覆盖?所以命名为皱鳃鲨。
  【印尼章鱼人】
  印尼妇女妮塔日前在煮章鱼时?随着温度上升?锅中竟出现鸣鸣哭声?她打开锅盖一看?赫然看到一只有着人头和突出胸部的章鱼在求救。
  【三眼恐龙虾】
  三眼恐龙虾?学名佳朋鲎虫。是已知的鲎虫中中国唯一发现的一种。属足亚纲?背甲目?是一类小型的甲壳动物。
  【冰海小精灵】
  貌如天使的【冰海小精灵】是从希腊神话中海神的名字演化来的。它不是水母也不是萤火虫?而是来自北极深海流及?在日本北海道也有发现。在北海道宁静雪白的冰原下?孕涵了无数的冰海精灵?这些珍奇的微小生物?究竟是如何诞生的?至今仍是一个谜。
  绿色的树獭
  树獭有时候似乎是绿色的,因为它们的皮肤对于蓝绿藻来说是一个完美的生存环境。与大多数皮毛动物不同的是,树獭的皮毛能吸收水分,这就导致藻类能在上面生长并且给了树獭一种绿色的色彩。芬兰科学家已经研究了树獭和藻类之间的共生关系。
  橙色的鳄鱼
  在2011年年底的时候,让鳄鱼管理员感到惊奇的是这只活力充沛的小鳄鱼突然变成了橙色。澳大利亚爬行动物漫游公园的爬行动物专家把这种变化归咎于一块破碎的过滤器,在鳄鱼颜色发生戏剧性变化之前它攻击过过滤器,而且管理员怀疑水中的铁和鞣酸导致它的变色。在它变成橙色之后并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无独有偶,早在2011年就曾经出现过一只橙色的短吻鳄。
  紫色的玉米蛇
  玉米蛇通常都是红色的而且伴有橙色的鞍形标记,但是玉米蛇拥有各种各样的色彩变化,从荧光橙到紫色都有。
  蓝色的树蛙
  南方雨蛙、地中海树蛙以及欧洲树蛙通常都是鲜绿色的。但是偶尔也会出现一只蓝色的树蛙,就像照片中所展示的这只地中海树蛙一样。
  黄色的龙虾
  照片中的丹尼-英格拉姆在罗德岛的新港捕捉到了这只黄色的龙虾。每3000万只龙虾中大概会出现一只黄色的。
  粉红色的非洲灰鹦鹉
  非洲灰鹦鹉(通常是灰色的)身上的粉红色斑点意味着它开始了一种自然发生的色彩变化。经过几年时间,饲养员就会获得100%粉红色的鹦鹉。第一只全粉灰鹦鹉售价超过了15万美元。
  金属绿色的蜜蜂
  当我们想到蜜蜂的时候,我们会认为它们拥有黄色和黑色条纹。但是事实上蜜蜂拥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包括红色、蓝色和绿色。Agapostemon种类的蜜蜂不仅是绿色的,而且拥有金属光泽。
  白色的黑脉金斑蝶
  白色的黑脉金斑蝶是一种大自然的产物,但却是普通橙色金斑蝶中的罕见变体。这种颜色在黑脉金斑蝶的群体中大概只有1%的比例。
  蓝枪鱼
  蓝枪鱼是一种最大的鱼类,外观非常出众,它的上侧(背部)呈蓝色,可以起到保护色作用,防止从它上方游过的较小猎物发现它。雌性蓝枪鱼的体重往往比雄性更重,有时会比雄性重很多:最大的雌性,体重可达4000磅(1800公斤),从嘴巴末端到尾鳍长达13英尺(4米)。
  当这种鱼被钓上钩时,它不会老老实实地束手就擒,因为它是不折不扣的传奇战士,它会奋力挣扎。1952年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出版物《老人与海》使它一举成名。目前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尖嘴鱼&业通过数百家公司,直接或间接雇佣了数千名工人进行捕捞,导致蓝枪鱼和其他大型尖嘴鱼的数量迅速减少。
  白化变种大象
  粉色大象不再只是醉汉的幻觉。虽然这里主要着眼于天然的粉色动物,但是白化变种大象必须包括在内,因为不管是在室内还是在野外,体重800磅(362.87公斤)的大象都不会被人忽视。不过奇怪的是,白化病在亚洲象中更加常见,在博茨瓦纳奥卡万戈三角洲地区发现一只粉色小象后,动物学家和环保人士对这种动物产生了浓厚兴趣。
  关于世界最罕见的动物有哪些
  是一类与三叶虫(现在只有化石)一样古老的动物。从4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
  身体大小悬殊,翅展从约4公厘至将近30公分(0.16寸至1尺左右)。
  3、椰子蟹
  是椰子蟹属中所仅有的物种。这种蟹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地区。额角呈三角形,眼鳞小。左螯大于右螯。
  4、鳞翅目昆虫
  5、牙仙
  6、天蛾人
  是一种不明的奇异生物,在1966年11月和1967年12月间在查尔斯顿和西弗吉尼亚的point pleasant发现。最近的一次是在2007年。除了美国外,在其他世界各地也有不少天蛾人的目击事件发生。
  7、曼德拉草
  草药学里最令人害怕的一种植物。因为外形像人,所以在古代的大多数欧洲人都相信曼德拉草能催情。
  8、美洲鬣蜥科
  9、盲鳗
  圆口类动物,和七鳃鳗近缘,也是没有颌的原始鱼类。雌雄同体,在交配时它先充当雄体,一段时间以后又充当雌体。受精卵不经变态可直接发育成小鳗。
  10、鲸头鹳科
  大型的非洲涉禽。立高约115公分(3.5尺)。体羽全灰色,翅宽,腿长。头大,嘴宽而厚,形如其名(靴嘴鹳)。
  11、太岁
  这个古老稀有的物种,是目前生物界除了植物、动物、微生物之外,最新发现的第四种生物,是一种目前人类未知的特殊古生物体
  12、七鳃鳗
  13、安哥拉兔,又叫草泥兔
  14、星鼻鼹
  是一种生长于北美洲东部,在加拿大东部及美国东北部都有发现的小鼹。哺乳纲、食虫目、鼹科的一属。
  15、石头鱼
  体色随环境不同而复杂多变,象变色龙一样通过伪装来蒙蔽敌人,从而使自己得以生存。
  16、声波鱼
  17、水滴鱼
  主要靠吞食面前的可食用物质为生。扎破他可以喝汁。
  18、格莱斯捕鸟蛛
  雌蛛是世界上最大的蜘蛛了,重达135克,体长10厘米,展肢可达25厘米。它们生活在拉丁美洲的热带雨林中,有时捕食蛙类、蜥蜴或其它小型哺乳动物。
  19、指猴
  20、眼睛猴
  被认为是全世界最小的猴种(风水www.azg168.cn)
  世界上最罕见的动物有哪些介绍
  【海虫】
  【海虫】的形状各异?有些像针头那么大?而有种丝带海虫又可以变长至60米?从而化身为地球上最长的动物。有些虫靠在沉积物中筛选出营养物质为生?有些则追踪捕食猎物?有些内部种类自相残杀败者被吃。
  【鲎】
  是一类与三叶虫 (现在只有化石)一样古老的动物。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只有鲎从4 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
  【长耳跳鼠】
  两只大耳朵?一双大而黑的眼睛?以及袋鼠一样的双腿?显然?与它的小身体不成比例?所以?这个夜间活动的长耳跳鼠被描述为&沙漠中的米老鼠&倒也不奇怪。
  【紫色北极熊】
  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西北1100公里外的一家名叫Mendoza的动物园最近出了一只紫色的北极熊。据当地的兽医介绍,这只原本也是长着一身浓厚白毛的14岁雌熊叫Pelusa,是接受了皮肤病治疗后才改变毛发颜色的。
  【海龙/叶龙】
  海龙属于海马科,以其身上覆盖的繁多的叶状物体作为伪装。这种生物生活在澳大利亚平静、冰冷的海水中,于1982年被列为澳大利亚的受保护动物。下图中这只海龙很有可能是本文中最漂亮女士了。
  【跳跃薄饼蝙蝠鱼】
  它看上去像一张薄烤饼,但又像长着手臂的一条鱼或者一只蝙蝠,还会跳跃。实际上这是科学家最新发现的跳跃薄饼蝙蝠鱼。是科学家最新分类的十大最奇特美妙新物种之一。
  【海猪】
  上面这个俗称海猪,实际上是软件动物的一种。相比起前面的家伙来讲,它倒是可爱多了。海猪生活在海洋底部,以海底淤泥中的微生物或矿物质为食。直到现在科学家们也没能发现它成功生活在深海的秘密。
  【几维又被称为鹬鸵】
  是生活在新西兰一种不会飞行的鸟类,它们的数量十分稀有,处于濒临灭绝状态。几维的翅膀已退化不能飞行,它们的性情十分暴躁,是一种喜怒无常的小型鸟类。然而,它们的奇特习性不仅限于此,几维是唯一长有胡须的鸟类,同时具有类似狗嗅闻食物和探测危险的能力。事实上,它具备任何鸟类最高等级的嗅觉能力,它的&鼻子&(鸟喙)可以在微风中探测周围的环境特征,就如同狗的嗅觉一样。或许这是由于几维是唯一长着突出鼻孔的鸟类的原因。
  几维长有翅膀,但由于退化其翅膀很小,以及其松软、蓬松、毛发状的羽毛很难支持它们在空中飞行,它们还具有其它不同寻常的特征:它们的蛋很大,相当于其身体的五分之一,一对几维可以存活30年,成对的几维在一起经常会发生冲突,雌性比雄性的体型更大,占据统治地位。但事实上,雄性几维在雌性寻常食物的时候却担负着孵蛋的任务,孵蛋时间长达80天。它们还是世界上最小的平胸类鸟,其它平胸类鸟还包括鸵鸟和鸸鹋。
  【155个&人兽&胚胎】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导,过去3年,英国科学家已秘密制造了155个同时包含人类与动物基因的杂交胚胎。英国科学家说,人兽胚胎混合时动物细胞核已被取出,新人兽胚胎99%的遗传物质属于人类,只存在部分动物线粒体。不过,正因如此,一些科学家反对将人兽胚胎用于临床,担心存在于线粒体的动物遗传信息会给人类带来疾病。
  【三眼恐龙虾】
  三眼恐龙虾?学名佳朋鲎虫。是已知的鲎虫中中国唯一发现的一种。属足亚纲?背甲目?是一类小型的甲壳动物。
上一页 1 下一页
上一篇:下一篇:
·&&&·&&&·&&&·&&&·&&&·&&&·&&&·&&&·&&&·&&&
文史汇是文史汇集合了中国所有传统文化知识,中国习俗和民俗风情,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文史汇希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工艺等久久传承,也希望有这方面爱好的朋友相互传颂。本站信息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站长&& Email:&&古生代的两栖动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
&&&&&&&&&&&&&&&&&&&&&&&&&&&&&&&&&&&&
 您现在的位置:&&&&&&
古生代的两栖动物
| 编辑: | 【
现代的两栖动物,如青蛙、娃娃鱼等都是体表湿润光滑的,所以它们又统称为"滑体两栖动物"。然而在遥远的古生代,两栖动物的头上戴着“头盔”,身上长着鳞片。 曾经有两大类两栖动物在古生代时比较繁盛(后面将谈到,其中一类与我们人类演化的关系比较重大),这些动物的头部很大,结构结实,覆盖有坚厚的骨板,因而又常被称为“坚头类”。第一类叫做迷齿两栖类,由其迷路状的牙齿结构而得名。他们是最早的两栖动物,也是地球上最早的四足动物,在距今3亿~2亿年前的石炭纪、二叠纪时期十分繁盛.从中生代初期开始逐渐衰落,一直延续到白垩纪早期,然后从地球上销声匿迹。迷齿两栖类的地理分布很广,种类也十分丰富,后期的迷齿两栖类个体可以达到2米多长,当时是一种可怕的捕食者。我国的乌鲁木齐鲵就是二叠纪时期生活在新疆的一种小型迷齿两栖类,体长约20多厘米。 第二类古老的两栖动物叫做壳椎两栖类。它们是一些小型的两栖动物,体长一般小于30厘米。壳椎类最早出现于石炭纪早期(约3.4亿年前),在二叠纪的中期彻底灭绝。壳椎两栖动物只分布在欧洲、北美和北非的古生代地层中,我国没有这种动物。由在水域中生活到生活在陆地上,这在脊椎动物发展史上是一次革命性的飞跃。有关鱼类是怎样登上陆地、进化为两栖动物的,目前还没有定论。这个问题其实包括3个小问题:第一,鱼类为什么会离开水中的环境,向陆地发展;第二,这一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以及发生在地球的何处;第三,到底是哪一种或哪些种古代的鱼类登陆成功,进化为两栖类的祖先。 关于第一个问题,已经基本有了答案。在距今三四亿年前的古生代中期,地壳活动十分剧烈,大片的陆地从海洋中升了出来。这样的造山运动断断续续地持续了六七千万年,陆地的面积更加扩大,出现了各种复杂的气候变化。有的河流、湖泊遭到长期的干涸,或是由于天气炎热,造成水中植物的腐烂,使水体严重缺氧;无论哪一种,对于水中生活的鱼类都是严峻的考验。在这样不利生活环境的压力下,有的鱼类因不适应而灭绝了,有的继续向水生方向发展,但逐渐改进了它们的身体,进化出更高等的鱼类。还有一支则登上了陆地,产生了适应于陆地生活的肺和四肢,从而演化出了两栖动物。 第二个问题必须通过化石来寻找答案。我们知道,最古老的两栖动物化石发现于泥盆纪晚期的地层中(距今约3.6亿年前)。其中研究最详尽的是发现于格陵兰东部的鱼石螈和棘螈。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澳大利亚、苏格兰、爱尔兰、美国、巴西以及拉脱维亚又相继发现了更多的泥盆纪晚期的四足动物的骨骼和足迹化石。这些发现表明,最古老的两栖动物在泥盆纪晚期时,已经在地球的许多角落出现了。 对第三个问题的争论是最激烈的。现在生物课中使用的多数教科书上都写着:“总鳍鱼是两栖类的祖先”。这一推断有着许多形态学和解剖学的依据。在鱼类中,同属于肉鳍鱼类的总鳍鱼类和肺鱼类是公认的两栖类祖先的候选者。现生总鳍鱼(仅发现一类,即拉蒂迈鱼)和化石总鳍鱼的胸鳍和腹鳍的鳍骨的排列,与四足动物的四肢骨排列十分相似。而肺鱼类的鳍骨与之差别较大。但我国古鱼类学家张弥曼院士通过对各种总鳍鱼类头骨化石的研究,指出总鳍鱼不具有内鼻孔,这样就不能离开水在空气中呼吸,因而失去了到岸上生活的基础。她和其他一些国内外科学家支持另一种假说,即从一种接近古代总鳍鱼类和肺鱼类共同祖先的原始鱼类,进化出了四足动物。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肺鱼是两栖类的祖先。 多数古老的两栖动物种类都在演化中消失并灭绝了,但从古生代的两栖动物中发展出了两个重要的分支,一支是向现代的两栖类方向发展,最后演化为我们如今见到的青蛙、蝾螈等滑体两栖动物;另一条道路或许更为重要,即从迷齿两栖类中的一个称为"石炭螈类"的分支中演化出了爬行动物,后来从后者进一步演化出鸟类、哺乳类等。所以说,在低等的两栖动物中,孕育着以后更高等的脊椎动物,从而会最终出现天空中飞翔的鸟类以及我们人类自身。
蜥螈(下)和阔齿龙(上)
古生代两栖动物组图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Copyright (C) 2009 ivpp.ac.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文保网安备案号:古生代的海洋无脊物动物
古生代的海洋无脊物动物
在距今5亿年前,地球进入了古生代的第二个纪:奥陶纪,延续了大约6500万年
  奥陶纪(距今5.1-4.38亿年)——海洋无脊物动物全盛时期
  奥陶纪的生物界较寒武纪更为繁盛,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发展,其中以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类和腕足类最为重要,腔肠动物中的珊瑚、层孔虫,棘皮动物中的海林檎、海百合,节肢动物中的介形虫,苔藓动物等也开始大量出现。
  奥陶纪中期,在北美落基山脉地区出现了原始脊椎动物异甲鱼类——星甲鱼和显褶鱼,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也出现了异甲鱼类。植物仍以海生藻类为主。
  在奥陶纪广阔的海洋中,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生活着大量的各门类无脊椎动物。除寒武纪开始繁盛的类群以外,其他一些类群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包括笔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藓虫和软体动物等。
阿兰达鱼(Arandaspis),体长12.5厘米,生存于距今4.63亿-5.1亿年前的澳大利亚,这是已知最早的鱼类之一。有6只“眼睛”——头的前方有一对真正的眼睛,头顶还有两对小的似眼睛的器官。
神螺(Bellerophon),体长7.5厘米,生存于距今2.43亿-5.1亿年前,这种奇特的动物恰好绝灭于恐龙时代之前。螺壳近于球形,左右对称,末螺环几乎完全包住内面所有的螺环。裂带发育,位于背脊上。壳面饰有生长线。壳口侧唇略扩大,内唇盖薄壳质,外唇有深窄的裂口。生存于奥陶纪至中三叠世。
僧帽海胆(Bothriocidaris)直径2厘米,生存于距今4.38亿-5.1亿年前的欧洲,是海胆的近亲,形状像小的绣球花。
均分笔石(Dichograptus)体长20厘米,生存于距今4.38亿-5.1亿年前,蠕虫样的笔石之一,它构成8个分枝的群体。
矛头虫(Lonchodomas)生存于距今4.6亿-4.7亿年前的欧洲,这时的三时虫长得多刺而且更加奇特,它的头上伸出一根长刺。
彗星虫(Encrinurus)生存于距今4.1亿-4.39亿年前,这种三叶虫头大,过着底栖生活,眼睛长在肉茎上。
鹦鹉螺(Orthocone),巨型肉食性头足纲生物,体长约11米,主要以三叶虫,海蝎子等为食,是奥陶纪海洋的真正霸主,生存于距今4.4亿-4.7亿年前。
庞大鹦鹉螺的软体居住在一个很长且薄的圆锥型壳里。它没有鳍和尾巴,沿着它的下腹部有一根柔韧的圆锥型的肉质管子。鹦鹉螺利用这个管子吸进海水,再施加压力从反方向排出海水从而到达它想去的任何地方。他用调节壳中小室中的水量来控制其垂直位置。它的嘴和长触手从壳粗大的一端伸缩出来。它以鱼类和节肢类动物为食物,如海蝎子。它用它触手和鸟嘴一样的嘴将捕获物撕裂。
巨型羽翅鲎(Megalograptus),又名海蝎子,是一种大型两栖肉食性生物,是地球上第一种从水中移居到陆地并知道如何蜕壳的动物,体长1-2米,生存于距今4.45亿-4.6亿年前。
  海蝎子拥有坚固的防护——覆盖着脊、爪和盔甲。它们用6条腿走路,后面还有2条扁平如桨的腿。一旦离开了水,它们便会行动笨拙,如果在水下,则可以游上一段距离。它们通常是海底的居住者,但是也能在淡水中和陆地上生活。巨型羽翅鲎在海底漫游,寻找三叶虫和其它住在沙子和淤泥里的动物。它也吃自己的同类。巨型羽翅鲎只能通过蜕壳才能生长。刚蜕完壳时,它和其它同伴聚集在浅水区寻求数量上的安全。在蜕壳期间,它利用自己躯体暂时柔软,且邻居数量众多的优势来交配。
地球进入了志留纪.志留纪(Silurian
period是古生代第三个纪。本纪始于距今4.35亿年,延续了2500万年.脊椎动物开始大量出现
  海生无脊椎动物在志留纪时仍占重要地位,但各门类的种属更替和内部组成都有所变化。腕足动物内部的构造变得比较复杂,软体动物中头足纲、鹦鹉螺类显著减少,而双壳纲、腹足纲则逐步发展;三叶虫开始衰退,但蛛形目和介形目大量发展;节肢动物中的板足鲎,也称“海蝎”在晚志留世海洋中广泛分布。
  脊椎动物中,无颌类进一步发展,有颌的盾皮鱼类和棘鱼类出现,这在脊椎动物的演化上是一重大事件,鱼类开始征服水域,为泥盆纪鱼类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植物方面除了海生藻类仍然繁盛以外,晚志留世末期,陆生植物中的裸蕨植物首次出现,植物终于从水中开始向陆地发展,这是生物演化的又一重大事件。
栅鱼(Climatius),体长
7.5厘米,生存于距今3.39亿年至4.38亿年前的亚洲、欧洲、北美洲,栅鱼看起来像小鲨鱼,体表覆盖坚硬的鳞,背腹部都有尖利的棘刺支持鳍。
翼肢鲎(Pterygotus),体长1.5米,生存于距今4.11至4.38亿年前的欧洲。翼肢鲎是志留纪最大的板足鲎类之一,是水中生活的捕食动物,具有锋利的口钳,它们与蜘蛛、蝎子和鲎有亲缘关系。
普氏海百合(Pernerocrinus),高5.4米,直径1.2米,生存于距今3.85至4.08亿年前的中欧、亚洲、澳大利亚。普氏海百合巨大的、像向日葵一样的海百合,生活在珊瑚礁边缘。
泥盆纪,是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05亿年前,结束于3.5亿年前,持续约5000万年。泥盆纪古地理面貌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的改变。表现为陆地面积的扩大,陆相地层的发育,生物界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陆生植物、鱼形动物空前发展,两栖动物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的成分也显著改变。昆虫类化石最早也发现于泥盆纪。
莱尼虫(Rhyniognatha),英国科学家于1928年,在苏格兰赖尼地区一处古老的红色砂岩发现了最早的昆虫化石。化石中的昆虫没有飞行能力,但是与有翅膀(羽毛)的昆虫相同的派生性状,这对研究昆虫的翅膀(羽毛)的起源有重要的意义。化石约有
4.08亿至4.38亿年的历史。
呼气虫(Pneumodesmus),体长1厘米,于2004年发现于苏格兰。2004年在苏格兰阿伯丁州Stonehaven附近发现了这种昆虫的的化石,据初步鉴定,该批化石的年代约4亿2千8百万年前,比现在认为最古老的陆地生物提前了2千万年。该化石被命名为纽氏呼气虫(Pneumodesmus
newmani),其形态像马陆,体长约1厘米,有原始的呼吸器官来呼吸空气。
镜眼虫(Phacops
),肉食性昆虫,有着向前扩延的凸状眉间。巨大的眼睛的透镜则增强视力。胸部由12个体节构成,每一体节都有许多面,能助其更容易卷曲。有深沟的尾甲比头部不得多。结核上的刻纹成了表皮上的装饰,生活在温暖的浅水域。
鸮头贝(Stringocephalus),古无脊椎动物。腕足纲的一属。壳瓣大而隆凸,近于圆形。腹壳的壳喙弯曲如钩,形似鸮喙。壳面平滑,无饰纹。生存在中泥盆世。
盾头鱼(Cephalaspis),肉食性鱼类,盾头鱼是很小的淡水鱼,长有骨质背部头甲,相互交叠的鳞覆盖身体的其它部分。眼位于顶部,靠近中线,而嘴位于不部。多边形骨板的中间背部区和两边侧区是感觉区。盾头鱼生活在淡水塘或溪流里。
沟鳞鱼(Bothriolepis),肉食性鱼类,生活于泥盆纪晚期,这种带甲的鱼类有两个背鳍和腹鳍,以及歪歪的尾。它半环形头甲和厚实的躯干甲从上到底为扁平的。比Pterichthyodes更长的胸部附肢可能用来保持身体平衡。躯干甲内成对的液襄在淡水湖干涸时具有肺的作用。保存下来的软体部分说明了它长有像鲨鱼那样的螺旋形的内部瓣。沟鳞鱼生活在淡水中,但是它的化石化残体有时却在海洋沉积中发现。
粒骨鱼(Coccosteus),肉食性鱼类.生活于泥盆纪中晚期,这种40厘米长的食肉动物有着宽阔扁平的头颅,眼位于两侧的前方。强健有力并微张的颚没有真正的齿,但有骨质锐利的尖牙,随着使用而被磨损,粒骨鱼生活在淡水湖中。
邓氏鱼(Dunkleosteus),巨型肉食性鱼类,泥盆纪海洋的真正霸主,体长8-10米,生活于距今3.6至3.7亿年前的非洲,美国和欧洲部分地区。
邓氏鱼是泥盆纪海洋中凶暴的猛兽:强有力的体格加上包裹着甲板的头部。它的体型呈流线型,有点像鲨鱼。邓氏鱼缺少真正的牙齿,而以两长条嶙峋的刃片代替,可以咬断和粉碎任何东西。色素细胞暗示邓氏鱼的背部为深色、腹部为银色。这种鱼对它的食物毫不讲究,它吃鱼、鲨鱼甚至它的同类。且这看起来是邓氏鱼忍受消化不良的结果:它的化石常和被回吐的、半消化的鱼在一起。
肯氏鱼(Kenichthys),肉食性四足形动物,2004年在中国云南曲靖发现了一种肉鳍鱼--肯氏鱼化石.这种古老的鱼类是四足形动物最原始的种类,距今有3亿9千万年的历史。四足形动物包括四足动物和它们仍生活在水中的祖先骨鳞鱼类,骨鳞鱼类具有一对内鼻孔和一对外鼻孔,而其它鱼类有两对外鼻孔而没有内鼻孔。
这是中国古生物科学家的一个伟大发现.它使人类发现了鱼类的鼻孔如何从头的外侧逐渐深入到口腔内,从而形成了今天包括人类在内的陆生脊椎动物内鼻孔的过程。
胸脊鲨(Stethacanthus),大型肉食性鱼类,体长0.7-2米,生活于距今3.45至3.7亿年前。
胸脊鲨在大小上与现代鲨鱼类似,除了它不可思议的背鳍——呈烫衣板的形状
——只在雄性身上发现,故而可能是性炫耀的一部分。背鳍的顶端被粗糙的、齿状的鳞所覆盖,与胸脊鲨口鼻部的皮肤相呼应。这是否用来模仿一个巨大的嘴,使这种生物显得更可怕呢?胸脊鲨一般在近岸的浅水区游弋并觅食。它的食物包括小鱼、甲壳类和头足类动物(如菊石)。有证据表明胸脊鲨可能是迁徙的,回到某个特定地点进行交配、繁殖。它一定能游得很快,虽然不能快到足以躲避一条饥饿的邓氏鱼。
鱼石螈(Ichthyostega),体长1-3米,生活于距今4.28亿年前的比利时和格陵兰。
19世纪,比利时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化石,当时认为是鱼下巴的化石,后经鉴定是一种近似于鱼石螈的下颌。该化石是在比利时Strud,泥盆纪后期Famennian期(约3亿6千5百万年前)
层发现的。到目前为止,鱼石螈只在被格陵兰泥盆纪晚期地层被发现,另外有同科的化石在北美,澳洲,中国等地发现,如今发现地的名单增加了比利时。其实,比利时与格陵兰在泥盆纪都是同一块大陆,只是两者的相隔了1,500公里。
石炭纪(Carboniferous
period)是古生代的第5个纪,开始于距今约3.55亿年至2.95亿年,延续了6000万年。石炭纪时陆地面积不断增加,陆生生物空前发展。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布。大陆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给煤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石炭纪陆生生物飞跃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也有所更新。
  与泥盆纪相比,蜓类是石炭纪海生无脊椎动物中最重要的类群,而腕足动物尽管在类群上减少
  在石炭纪晚期,脊椎动物演化史出现一次飞跃,从此摆脱了对水的依赖,以适应更加广阔的生态领域,以北美宾夕法尼亚早期地层中的林蜥为代表。生活在陆上的昆虫,如蟑螂类和蜻蜓类,是石炭纪突然崛起的一类陆生动物,它们的出现与当时茂盛的森林密切相关,其中有些蜻蜓个体巨大,两翅张开大者可达70cm。
  石炭纪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与泥盆纪比较起来,有了显著的变化。浅海底栖动物中仍以珊瑚、腕足类为主。早石炭世晚期的浮游和游泳的动物中,出现了新兴的筳类,菊石类仍然繁盛,三叶虫到石炭纪已经大部分绝灭。
  最早发现于泥盆纪的昆虫类,在石炭纪得到进一步的繁盛,已知石炭、二叠纪的昆虫就达1300种以上。陆生脊椎动物进一步繁盛,两栖动物占到了统治地位。
轮叶(Annularia),羊齿植物,有节类.存在于距今2.6亿年的早二叠世。叶轮生,线形、倒被针形,每轮有叶数枚,长短大致相等或不同,不连合或在基部微连合,略呈放射状排列。
贵州珊瑚(Kueichouphyllum),生存于早石炭世晚期的中国,大型单体,锥柱状。隔壁多而长,在横板带内常加厚,少数会集中心。次级隔壁也长。主内沟清晰。鳞板带宽,鳞板呈规则同心状。横板呈泡沫状,向中心上升。
林蜥(Hylonomus),体长20--70厘米,主要以昆虫和一些小型的爬行动物为食。生活于石炭纪的美洲。林蜥属于无孔目杯龙类大鼻龙形亚目是最早出现的爬行动物。它属于无孔目杯龙类大鼻龙形亚目,头骨后部截平,上下颌很长。
中龙(Mesosaurus
Gervais),肉食性爬行动物,生活于石炭纪的非洲和南美洲。中龙属于无孔目中龙类,是最早下水的爬行动物。主要生活在溪流和水潭中,很少上岸,特别爱吃水里的鱼。他身体细长,肩部和腰部的骨骼都比较小,身后有一条长而灵活的尾巴,脚较大,成为桡足,主要用尾巴游泳。
它的上下颌特别长,嘴里长满锋利的牙齿,很适合捕鱼。中龙分别在非洲和南美洲发现,说明在石炭纪这两个州曾经连在一起。
下孔类(Synapsida),生活于石炭纪晚期至三叠纪,食物是植物或肉。
  亦称“似哺乳类爬行动物”。古爬行动物的一亚纲。进步类型已甚接近哺乳动物,是爬行动物进化为哺乳动物的过渡类群。头骨侧下方有一个颞颥孔。种类繁多,体形变化很大。生存于石炭纪晚期至三叠纪。如卞氏兽、水龙兽等。
  下孔类的意思是“合在一起的弓”,因它们头骨的每一侧都只有一个开孔而得名。下孔类中有一些是植食性的,但大多数是凶恶的肉食性动物,具有强大的上下颌和带锯齿的餐刀—样的牙齿。虽然它们从小于60厘米的动物演化而来,但下孔类很快就出现了3米长、重达200公斤的种。它们代替了大多数3亿年前更早的大型爬行动物——无孔类,例如植食性的锯齿龙类。身体像河马一样大的锯齿龙类是龟类的祖先,行动笨拙而缓慢,它们竞争不过下孔类。
  但是它们不属于恐龙,它们与我们人类的亲缘关系比与恐龙的关系还要近。
瓣齿鱼(Petalodus
ohioensis),肉食性鱼类,生活于石炭纪早期至二叠纪的北美洲。这个食肉动物的前齿有对换称的三角形冠,并有中等高度的牙尖和明显的切割缘。侧面齿更短且不对称。瓣齿鱼很可能生活在珊瑚礁上。
鳞木(Lepidodendron),生活于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的中国。高大的乔木,二歧式分枝。叶座呈菱形或纺锤形,螺旋状排列。叶痕横菱形或斜方形,中央有一维管束痕,两旁各有一侧痕。叶座常有中脊和横皱纹。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最盛。
蜚蠊(Blattaria),呵呵.
小强登场了,从石炭纪--现在生活于世界各地。蜚蠊俗称蟑螂。世界已知约3700种,大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区,少数分布于温带地区。是世界上最古老、繁衍最成功的一个昆虫类群。蜚蠊化石占已发现昆虫化石的百分之五十,不但数量多,种类非常丰富,而且年代久远,出现于石炭纪前期,据今3.5亿年。
圆盘角石(Discitoceras),直径2.5厘米,生存于距今3.25至3.62亿年前,世界各地的深水礁体中。这种动物像它们现生的近亲鹦鹉螺一样,生活在旋卷的壳中,靠壳室中的空气漂浮在水中,以喷水来游动。
始螈(Eogyrinus),体长4.5米,生活于距今2.95至3.22亿年前的欧洲,始螈是一种大型迷齿类。迷齿类是早期两栖类中最常见的类群。始螈长长的身体像鳗鱼,头骨形状像鳄鱼。
蛇螈(Ophiderpeton),体长60厘米,生活于距今2.95至3.22亿年前的欧洲和北美洲,蛇螈是一种形状像蛇,生活在水中的两栖类,它有200多块脊椎骨。
五角海蕾(Pentremites),体长小于2.5厘米,生活于距今3.25至3.62亿年前的美国,这种动物属于海蕾类。海蕾是一类水下滤食性动物,以细柄固着在海底。
始虚骨龙(Coelurosauravus),翼展30厘米,生活于距今2.46至2.6亿年前的马达加斯加,始虚骨龙是已知最早的会滑翔的爬行类。
蚓螈(Eryops),体长1.5米,生活于距今2.6至3亿年前的美国得克萨斯州,蚓螈属于早期两栖类中最大的一类——离片椎类。它身体笨重、头大,可能生活在陆地和水中。
紧壳贝(Collemataria),宽5厘米,生活于距今2.43至2.8亿年前的美国得克萨斯州,这种腕足类形状奇特,从脊状的支撑部伸出笛形的肋。
埃尔金龙(Elginia),体长0.6米,生活于距今2.46至2.6亿年前的欧洲,埃尔金龙是植食性的无孔类动物,是一种早期的头骨上无孔的爬行类。它属于龟类祖先锯齿龙类中较小的一种。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古生代的纪录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