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有抑郁性强迫症强迫症,可以暂时在家自学吗?

微信关注医生
擅长:心理咨询、精神分裂症
已有 3 人关注
截图或保存上方二维码图片至手机相册 > 打开微信扫一扫 > 点击右上角“相册” > 选择本图片讲学生心理学(很长不过挺有意思的)
  学生心理
  青春啊,青春,美好的青春,可是在纵贯青春期的中学阶段,我怎么就没有感到青春的美好呢。
  每天都得应付没完没了的考试;面对老师的批评,耳边总有父母的唠唠叨叨,我为什么总想和他们对着赶呢;为什么同学们都不喜欢我,哎哟,有个男生(或女生)说他/她喜欢我,怎么办,这恼人的青春期哟!
  请到这里来,在这里你是主人,在这里没有说教,在这里你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东东”来阅读,在这里没有说教,我们只是想帮你在中学阶段少走一点儿弯路,多一点快乐的青春而已。
   “3M”——改变自我的三个简单办法
  “我为什么总是迟到?”,“我怎么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呢?”“我老是忘记该做的事,怎么办?”,人们总是在抱怨自己,总是想改掉自己的一些坏毛病,可总是改不掉。是否改变自我总是这么困难,总是需要坚强的意志呢,答案是——否,在下面我们将向你介绍由美国人罗伯特·爱泼思坦总结出的三个简单办法,不需要坚强的意志,不需要痛苦的过程,你就可以达到目的。这三个办法可以统称为“3M”。请看第一个M:
  要想开辟人生道路,试试这三个“M”。
  1 改善周边环境(Modify your environment)
  从未尝试改善环境的人通常会对这个“M”所产生的显著效果感到惊奇不已。有一个学生为了促使自己每天骑车锻炼,采取了离家上学前将自行车放在门道里的简单方法。这样一回家,她首先看见的就是那辆车,而所需做的就是骑上自行车锻炼去。用这个方法还成功的改掉了许多人咬指甲的坏习惯,让他们买很多把指甲锉,并把它们分放到各处:口袋里,书桌上,卧室内。由于指甲锉总能伸手可及,他们就会去修指甲,而不再啃指甲了。
  重新布置自己的空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该观点首次提出于20世纪60年代,在诸多研究中已得到充分证明。当时,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家伊斯雷尔·戈戴蒙德将这一技巧传授给那些为形形色色的私人问题所困扰的病人。就拿一位年轻女士来说吧,她因在看书时总打瞌睡导致在学习上困难重重,自从换了一个好点儿的台灯并把书桌搬离开床边后,她在学习上就取得了长足进步。
  心理学家理查德·斯图尔特最终当上了国际体重视察员组织的总监,他在20世纪60年代曾指出:体重过重的妇女可以通过纠正饮食习惯和改变“刺激食欲的环境”的方法来减肥一例如,用小一点的盘子吃饭和把食物全都集中放在厨房里。
  要改变自我就必须改变你周围的世界。
  监督自身行为(Monitor your behavior)
  20年来一直有研究者对自我监督进行研究,但却无法了解自我监督是如何其作用的,但它确实有效,而且对多数人都效果显著。实际上,只要你常留意自己的所作所为,很可能就会表现得更完美。
  经常称一称体重,你或许就会真的开始减肥。记录下自己每天的饮食,你可能就会更为明智地选择用餐。
  试着用一些小手段吧。如果你总是把一些不太好的口头禅挂在嘴边,就在手腕上戴个高尔夫计数客器,每当意识到自己说一次口头禅时就按一下计数键。过不了几天,你就不会那么频繁地说起它了。倘若嫌戴腕部计数器令人难堪,那么就在每说一次口头禅时把口袋里的一张纸弄破一个小洞。其结果是一样的:你会变得更留意自己的行为,因而也就表现更佳。
  如果说这样的方法听起来颇为荒唐,请记住:自我监督的力量已在40年来所进行的各种研究中得到了证实。罗伯特·爱泼思坦和克莱尔·戈斯于1978年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中就有一个实例。他们教一个爱捣乱的五年级小男孩每天对自己的课堂表现做两次等级评定。他只是简单地给自己打个分数,以表明自己上午或下午表现得如何好。随着自我监测意识的增强,他比平常更能呆在座位上,完成的作业也更多了,而且很少再惹麻烦了。
  加拿大研究人员托马斯·麦肯齐和布伦特·拉希尔所做的一项类似研究表明,在一项青少年游泳训练中,当孩子们拿到出勤单以纪录出勤时间后,他们会更加及时地赶到,参加游泳训练。东南路易斯安那大学的索尼亚·卡尔和新奥尔良教师丽贝卡·庞佐在研究过情绪失常儿童后发表报告称,自我监督能改善这些孩子在阅读、数学和拼写方面的学习表现。最近的研究甚至表明,学生只要得到一张含有优秀写作要素的简要清单,就能写出更好的故事来。大量研究都取得了类似的结果,而且都是通过加强自我行为意识而得出的。
  许下诺言(Make commitments)
  当你向别人许诺时,你就形成了心理学家所说的“后效强化”这么一种情况。一旦实现承诺,你自然早已准备好得到嘉奖;如果食言,面临的就是惩罚。这将给你带来压力,而通常这也正是你所需要的。
  比方说,如果你想加强锻炼,那么就安排和朋友一起锻炼吧。假如你到时没露面,你的朋友就会生气,这或许正是督促你守时的一种手段。几十年的研究已证实了这一措施的效力。例如在1994年,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和州立大学的达纺·帕特南等研究人员证明,做出书面承诺的病人远比本作书面保证的病人更能按医嘱服药。夏威夷大学玛莉·卢·考和乔尔·费希尔报告过一位妇女的案例,这位女士使自己坚持慢跑锻炼的方法就是和丈夫达成了一项简短的协议—无论何时,只要她实现了慢跑目标,丈夫都给她一些零钱,并在周末陪她出去。对我们大家来说这都是好消息。要满足生命中这诸多要求并克服众多挑战,我们只需运用简单技巧一—而这些技巧是任何人都能掌握并且无需意志力的实践操作——换句话说,只用技巧,而非意志。
  如果你想要想开辟人生道路,试试这三个“M”,也许会有意外的惊喜。
  如何克服依赖心理
  由于我国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如今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视之为宝贝,孩子自幼就在6:1的重重关怀之下成长,过度的宠爱往往导致孩子的日常生活严重依赖亲人,造成长大以后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曾有报道一个孩子面对没有剥壳的鸡蛋竟不知如何下口,因为平时都是父母剥好壳送到嘴边的。这正是溺爱导致过度依赖的典型例子。
  人应该是独立的。独立行走,使人脱离了动物界而成为万物之灵。当孩子跨进青春之门的时候,进入青春期后就开始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意识,但对别人尤其是父母的依恋常常使其感到困惑。
  依赖,是心理断乳期的最大障碍。当你跨进青春之门,你开始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但对别人的依赖仍常常困扰着自己。随着身心的发展,你一方面比以前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另一方面却担负起比以前更多的责任,面对这些责任,有些人感到胆怯,无法跨越依赖别人的心理障碍。依赖别人,意味着放弃对自我的主宰,这样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他们容易失去自我,遇到问题时,自己不积极动脑筋,往往人云亦云,赶时髦,易产生从众心理。
  依赖心理主要表现为缺乏信心,放弃了对自己大脑的支配权。主要表现如下:
  (1)没有主见,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甘愿置身于从属地位。总认为个人难以独立,时常祈求他人的帮助,处事优柔寡断,遇事希望父母或师长为自己作个决定。
依赖性强的学生喜欢和独立性强的同学交朋友,希望在他们那里找到依靠,找到寄托。学习上,喜欢让老师给予细心指导,时时提出要求,否则,他们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在家里,
一切都听父母摆布,甚至连穿什么衣服都没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一旦失去了可以依赖的人,他们会常常不知所措。
  具有依赖性格的中学生,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
发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依赖性过强的人需要独立时,可能对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内心缺乏安全感,时常感到恐惧、焦虑、担心,很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反应,影响心身健康。
  依赖的产生同父母过分照顾或过分专制有关。对子女过度保护的家长,
一切为子女代劳,他们给予子女的都是现成的东西,孩子头脑中没有问题,没有矛盾,
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时时处处依靠父母。对子女过度专制的家长一味否定孩子的思想,
时间一长,孩子容易形成“父母对,自己错”的思维模式,走上社会也觉得“别人对,
自己错”。这两种教育方式都剥夺了子女独立思考、独立行动、增长能力、增长经验的机会,妨碍了子女独立性的发展。
  要克服依赖心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充分认识到依赖心理的危害。要纠正平时养成的习惯,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多向独立性强的同学学习,不要什么事情都指望别人,遇到问题要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加强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独立的人格要求独立的思维能力。
  2.要在生活中树立行动的勇气,恢复自信心。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自己没做过的事要锻炼做。正确地评价自己。
  3.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在学校中主动要求担任一些班级工作,以增强主人翁的意识。使我们有机会去面对问题,能够独立地拿主意,想办法,增强自己独立的信心。在家里,自己该干的事要自己去干,如穿衣、洗碗、打扫卫生等,
不要什么都推给爸爸妈妈,做个“小地主”。在学校,除了学习好外,要多参加集体活动,学会去帮助他人。
  开给女生的心理处方
  病例:
  家境贫寒的A女孩刚刚步入社会,为了追求时髦,不惜借钱购买高档衣服,还借钱买了项链、戒指来炫耀自己。周围人羡慕地夸奖她有钱,她只说是爸爸妈妈帮她买的。有一天门口堵满了要债的人,周围的人才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儿。从此,大家都躲着她走,她也为此陷入了苦恼之中。
  分析:
  所谓虚荣心就是扭曲了的自尊心。虚荣心男女都有,但总的说来,女性的虚荣心比男性强。因此,虚荣心带给女性的痛苦比男性大得多。这一类型的人表面上表现为强烈的虚荣,其深层心理就是心虚。表面上追求面子,打肿脸充胖子,内心却很空虚。表面的虚荣与内心深处的心虚总是不断地在斗争着:一方面在没有达到目的之前,为自己不如人意的现状所折磨;另一方面即使达到目的之后,也唯恐自己真相败露馅而恐惧。一个人如果永远被这至少来自两方面的矛盾心理所折磨,他们的心灵总会是痛苦的,完全不会有幸福可言。
  虚荣心理处方:
  1、追求真善美。一个人追求真善美就不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炫耀自己,就不会徒有虚名。
  2、克服盲目攀比心理。横向地去跟他人比较,心理永远都无法平衡,会促使虚荣心越发强烈,一定要比.就跟自己的过去比,看看各方面有没有进步。
  3、珍惜自己的人格。崇尚高尚的人格可以使虚荣心没有机会抬头。
   我是集体中无人问津的人
  张老师:
  我性格十分内向,从很小时候,我的父母就给我订了许多规矩,我谨小慎微地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没有朋友,没有爱好,陪伴我的只有书本。好在上天不负我,我以较高的分数考上了我们市里最好的高中。在新的环境中我很自卑,同学们能够将学习和发展个人爱好相结合,他们的爱好那么多,知识面又宽,说话我根本就插不进去,我感到自己像傻子一样。同时我的成绩也不再突出,我没有一点可引以为自豪的事,同学们凑在一起高谈阔论的时候,我总是躲在一边。我不属于这个集体,我该怎么办呢?
  回答:你反映的问题是极具普遍性的。所以我先说给家长朋友们几句话: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总是担心孩子学坏了,或是被人伤害,于是希望孩子能够生活在真空中,家长忘记了孩子早晚要进入到社会的事实,忽略了培养孩子从真空中走出后如何适应环境和抗击各种诱惑的能力。孩子的心理年龄的成长滞后于生理年龄的成长,这对孩子来讲的确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我们应该让孩子在飞行中学会如何更好地飞行。
  回过头来,我们来分析一下你的具体情况。你的自我觉察能力是很强的,你能够感觉到自己与集体氛围的不和谐,你希望改变自己,以便融入集体,你带着欣赏的目光看待周围的人与事,这本身就是走入集体的第一步。也许你在许多方面的阅历不如同学,但你从书本中获取的间接经验并不少,如果能够在激发自己的思维的基础上,将自己已经拥有的学识在适当的场合展示给同学,同时虚心听同学的见解,用不了多少时间你就会发现你与他们的距离并不很远,毕竟你们都年轻,你们会有许多的共同语言。千万别因孤独而自卑,这并不是你的错。
  你在信中说原来并不很在意孤独,而现在孤独已经直接影响到你的学习成绩,为此加重了你对孤独的焦虑。其实我认为你是在学习上不能名列前茅才引起你的孤独感。进入好的高中后,成绩不再骄人是在情理之中的,你想,正是你几年的努力才使你得以跨入了优秀的人群,而在这么多高手面前,大多数人都很难再独领风骚,于是你感到了一种失落。回眸自己的求学路,没有留下什么华彩的记录,没有刻骨铭心的友情,失去了领略外面精彩世界的机会,但至少优异的成绩还能给你足够的补偿。而现在呢,你仿佛什么都没有了。对学习的强烈的焦虑使你看不到希望。因此,我建议你,在学习上切实可行地选准优势学科,花大力气给予大的发展,使它们成为你真正的强项,使你成为班里的尖子人物,这样你的心灵就有了归属,对于同学来讲,你的自我价值也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说到这里,我想善解人意的你可能已经理解了我说的勇气所包含的全部含义:一是敢于走进人群的勇气,另外就是发挥自己优势学科的勇气,不知你是否同意我的观点。
  张丽姗
   大学生应警惕心理"虚脱"
  星期天上午10时,我去某大学找学生小陈。一进宿舍门,嗬,8个学生还有6个在睡大觉!我在小陈屁股上拍了一下,他才爬了起来。他说昨晚他们玩到深夜,难怪要睡到日上三竿了。我问:"不是要考试了吗?"他说:"到时拿60分没问题!"原来是个60分主义者。我们在一间小店里边吃点心边聊。我说:"你们对学习就是这个劲头?"他反问我:"60分和100分有什么区别?"我的心不禁往下沉:一个大学生不看重这种区别,你叫他怎能认真读书呢!曾听小陈说过,他班里有个同学跑去开商店了,我问他情况怎样啦。小陈说,可惨了,店关门了,欠了一屁股债。我问他对这件事怎么看,他倒轻松,说:"做一场发财梦也好嘛!"我说学习上的损失就不算了?他说:"多读一年就是了。"我明白他说那同学留级了。留级也不要紧,这又使我吃了一惊。
  告别了小陈,我去找一位对心理学有研究的朋友,向他谈了小陈这些大学生的情况,这位朋友很感慨。他告诉我,现在的大学生有不少心理障碍,其中一种叫"心理虚脱",小陈他们的心理就属于这一类。他说:现在全国各地改革开放热浪滚滚,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有些地区更以20%的速度发展经济,很鼓舞人心。可是反映到一部分大学生中,却激不起热情。应该振奋的,他们却消沉;应该拼搏的,他们却懒散,很像一个营养不良的人出现虚脱。中华大地沸沸腾腾,他们不是没有振奋的时候,但往往不是以好情绪的形式出现,而是表现为一种躁动不安。这正是大学生心理"虚脱"的一大特征。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一个原因是心理准备不足。只十几年,中华大地便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大学生,就是社会各阶层的人也有这种心理准备不足,只不过大学生有自己的特点罢了。这一代大学生都有过长期的艰苦经历:塞窗苦读,试场淘金,最后还要在科学殿堂里纯化,才可能成为"天之骄子"。现在可好,在他们的大道旁却有了另一条成功之路:市场穿梭,算盘劈啪响,钞票滚滚来,然后手拿大哥大,脚踏摩托车,成了大款。哪条路更具吸引力?这是不言而喻的。他们压根儿就没想到,昨天还是"骄子",今天却不怎么吃香了。这怎么不叫他们眼花花,心乱乱?这种心理准备不足引起的惶惑是严重的。
  还有,那就是"营养不良"。孩子长大了,继续给他们吃鸡蛋牛奶,当然没错,但不扩大食谱显然不行了。我们知道,大学里现在都努力在调整"食谱",可是办法还少,就难免出现营养不良了。比如说,大学生都很熟悉中国革命史,这很重要,可是商品经济发展史呢?所知甚少。很多学生看到的只是"发财史",而对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的领先作用,却知道不多。这就难怪他们看不清前景了。
  心理"虚脱"对一代大学生的成长影响是很大的,对将来的影响也不可低估。现在的大学生都不好好读书,平平庸庸,将来社会得到的也将是一批平平庸庸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国家发展的后劲也就削弱了。这已引起了社会有识之士的很大关注。这位从事心理学工作的朋友说到这里时强调:应该呼吁大学生们警惕自己出现的心理"虚脱"。他提出了两点意见供大学生们参考。
  一是辨明方向。应该知道,商品经济社会的繁荣并不只意味着某些人大发财,发大财。要搞商品生产和流通,就得有资本,资金显出了它特有的重要性,也出现了资金向某些人手中聚集的现象。但也容易引起错觉,以为资本就是一切。其实现代经济发展,没有科学技术领先,资本就很难发挥更大的作用,美国等西方国家能有今天的经济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科技。日本、韩国等明确提出以科技立国,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我国的经济特区现在纷纷从劳动密集型生产转向科技密集型,也正是这一规律在起作用。大学生应辨明这一方向,读好书,做好准备,以便将来发挥自己的最大才干。你们仍是"天之骄子"。
  二是站稳脚跟。"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这常是大变化环境中取得成功的秘决。这不是叫人保守,而是叫人不要昏头转向。不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去做发财梦,如果仅是"梦",不会有什么大害处。如果把梦当现实,当成眼下的奋斗目标,进而马虎读书,丢了学习专业知识的宝贵时光,可以预言,财发不了,专业知识却丢了,这就贻害无穷了。没人反对你有机会去发财,可是万事都有个起点,你的起点在哪?难道在商场,在灯光夜市?如果你参加的是400米跑比赛,却在跳远的跑道上起跑,这能成功吗?站稳脚跟就是不摇摆,不见异思迁,认准你的起跑点去参加竞赛。这就需要及时调适自己的心理,心不迷茫,方寸不乱。当前引起大学生心理躁动的因素不少,因此认定自己的目标,不浮不躁就显得更重要。多少事业有成的人都具有非凡的抗拒外界干扰的能力,应该学习他们,及时调适自己的情绪。心理躁动会使自己变得软弱,软弱就意味着失败。不能让自己的心理长期处于虚脱状态,这会使自己弱不禁风的。
  洪可轮 社交焦虑症新知
  日常生活中常见到这样的人:有人特别害怕猫、有人害怕外出、有人交往时过分地紧张、害羞。一百年前,人们从未把这些毛病看成是病。一个人被称作"胆小鬼"多半会被认为是性格上的缺陷。小孩子胆小也被认为是正常的事情,父母不会为此过度担心。其实,用现在的观点看来,过份的害羞和胆小的确是一种病,不能简单地看成性格上的弱点。因为这类疾病严重时,可以直接影响你的生活、工作及人生的发展。这类疾病归类于神经症,是精神科的常见病。
  社交焦虑症就是对暴露在陌生人产生持续、显著的畏惧,并且严重地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陌生人和社交场合一般指:把自己介绍给陌生人;会见权威;与人通电话;接待来访者;在被人注视的情况下完成一件事情以及在公共场合讲话、吃饭等。
  持续的含义:大多数人在见到陌生人的时候多少都会觉得紧张,这本是人类正常的反应,它可以提高你的警惕性,有助于更快更好地了解对方。这种正常的紧张往往是短暂的,随着交往加深,大多数人患社交焦虑症的患者来说,这种紧张不安和恐惧是一直存在的,不能通过任何方式得到缓解。另外,持续还意味着患者在每个社交场合、每次与人交往时,这种紧张状态都会出现。
  显著的含义
  显著的含义:每个人在进入一个新环境时,多少都会感到紧张,虽说紧张,我们仍能很好地控制我们的行为。比如,面试时,我们感到紧张,但我们会正确地回答问题,保持自己的最佳形象,最终获得自己满意的工作。社交焦虑症患者的紧张恐惧远远超过正常的程度,他们有时会感到死亡将近的强大的恐惧。这种恐惧很难控,足以令患者逃离或不再进入社交场合。
  女孩行为障碍与应急激素有关
8:32:39 健康123
  一项研究表明十来岁女孩的行为异常如攻击性行为,逃学等与应激激素肾上腺激素有关。她们的激素水平对于正常同伴。
  具体内容见:http://www.jk123.com/sqgl/news/front/NW_Last_lsh.asp?intRecordId=7051
  你被神经衰弱困扰吗?
  前不久,我收到一位高三学生的来信,信中讲述他一直在为患有神经衰弱而苦恼。他说,进入高三后,竞争十分激烈,压力一天比一天大。因为用脑过度,休息不好,导致失眠多梦,而且心情持续紧张,学习成绩也明显下降。因为成绩下降,使他的心理负担愈发加重,现在,他几乎无法专心学习下去。他去看过医生,医生说他患了神经衰弱,应该多服用一些营养液、滋补品补补脑。令他十分痛苦的是,他家里生活困难,根本没钱去买什么补脑液。没钱买药就没法治好他的病,这就意味着他考不上大学。他信中说:我真希望弄到钱,1000元钱足矣,这样我就能保证考上大学。
  这个青年对自己患有“神经衰弱”十分担心,对补脑营养品治疗自己的顽疾的心情也可谓迫切。我想与他情况类似的人可能不少,特别是面对升学压力的学生,可能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过,我认为这里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重新加以思考。一个是:究竟什么是神经衰弱。神经衰弱这个词一直被医生和普通人广泛地使用,但人们常不知道它的确切含义。比如有的医生把所有查不出器质问题的病痛一概称之为神经衰弱,而有很多普通人则将其视为神经方面的疾病。由于概念的滥用,还导致了另外一种错误,即认为神经衰弱是一种普通也非常难治愈的疾病。
  另一个问题是,补脑液一类的滋补品对治疗神经衰弱非常有效吗?很多人迷信滋补品的作用,商家也借此大发其财,有些广告甚至吹嘘得玄而又玄,致使不少学生和家长过分依赖滋补品的功能。
  那么,神经衰弱究竟是一种什么病?
  可以肯定地说,神经衰弱是一种精神障碍或心理障碍。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精神障碍的诊断分类标准,神经衰弱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一种类型的特点是主诉用脑后倍感疲倦,常伴有工作或日常事务效率在一定程度的下降。精神疲惫的典型特点是:让人分心的联想或回忆不断地闯入脑海之中,使人感到厌烦、不快,但又无法摆脱,致使注意力集中困难,思维活动缺乏效率。
  另一种类型的特点是,轻微的体力劳动后,即感到虚弱和极为疲乏,常伴有肌肉疼痛和紧张感。
  这两种类型都可能伴有各种不愉快的身体感觉,如头昏、紧张性头痛。另外易激惹、睡眠障碍以及情绪上的轻度的焦虑和抑郁也很常见,概括地说,神经衰弱的典型症状可分为如下三组:
  第一,精神易兴奋以及相应的精神易疲劳感,也就是说,患者总是为不断地闯入脑海中的不愉快的联想或回忆所烦恼,挥之难去,苦不堪言。由于精神上的过度兴奋,注意力便很难集中,使思维难有效地发挥其作用。一般情况下,精神易疲劳也与精神易兴奋相伴出现。比如患者可能强烈地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干的事很多的,可谓有理想有抱负,但稍微做一点事,便感到疲惫不堪。实际上,这种疲劳感主要是情绪性的,也就是说,与心情的好坏密切相关,换句话说,这种疲劳感是有选择的。
  第二组症状表现为情绪上的痛苦,主要有以下表现,即,烦恼感、易激惹和心情的紧张。患者常常为生活所烦恼,有些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患者还可能变得容易激惹,也就是易怒、易发脾气。有些人为一点小事点火就着,“小题大作”,有些人一反常态,好打抱不平,还有些人则易伤感,深深跟着电视里的人物命运伤心落泪。心情紧张也是常见的情绪反应,患者总是想到难以松弛,以至于导致头痛、肌肉痛等。
  第三组症状可以称之为心理生理症状,一般常有睡眠障碍,头部不适感或个别的内脏功能的障碍,如消化系统和性功能的障碍。
  以上我们分析了神经衰弱的典型症状,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病例都是这么典型。但是,从精神科医生的角度来讲,首先应该排除其他可能的精神障碍,以及确实没有其他器质性疾病才能考虑神经衰弱的诊断。因为很多人看似有神经衰弱的症状,也不要轻易地对号入座,最好还是应由医生进行严格的诊断。
  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二个问题。首先,我们分析一下神经衰弱的心理机制。一个人一旦患有神经衰弱后,便会自然地对自己的病情忧心忡忡,心理负担越来越重,结果加重了情绪消极反应。反过来,消极情绪又会强化病情,结果造成恶性循环。另外,病症一旦出现,患者便把全注意力集中到症状上来,结果感觉愈发敏锐,烦恼愈发增多,很多患者不再把兴趣集中到工作和生活上来,就像有些患者所说的那样“一旦我的病好了,我什么都可以做”。患者越是想尽快从疾病出来,结果却陷得越深。
  因为神经衰弱的心理机制非常重要,所以单靠补养品是无济于事的。越是迷信滋补品,越等于给增加心理上的消极暗示,结果不是通过积极地面对现实生活而是在滋补品中寻求救病,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了。积极的办法应该是“带着症状生活”,做到“顺其自然为所为”,一方面坚持与以往一样地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加强体育锻炼和其他娱乐活动。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去看心理医生。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的神经症中,神经衰弱是最容易康复的一种。
  别让空虚占据年轻的心灵 (10月31日14:14)
  一个中学生和我这样谈到:“每天,我照常地学习、生活,可总觉得心里好像有点不对劲,似乎我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为什么生活,常常有一种很空虚的感觉。”他不无困惑地说:“看看其他同学,学,学得有劲;玩,玩得潇洒。可我却学也学不踏实,玩也玩不痛快,感觉什么都无研,什么都没意思。这种情绪让我整天百无聊赖,心绪懒散,寂寞惆帐却又不知该怎样解脱。怎么别人就能过得那么充实而我自己就那么空虚呢?”
  这位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恰似一片阴云笼罩在一些中学生的心头,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空虚”。在很多中学生的印象里,它往往与“寂寞”“孤独”等词是通用的,但实际上它们之间是有所不同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寂寞”“孤独”对于人并不总是消极的,有时甚至标志着一个人独具个性。而“空虚”却只能消磨人的斗志,侵蚀人的灵魂,使人的生命毫无价值。
  空虚是一种内心体验。每当我们听到一些人说着诸如“唉,真没劲”、“唉,这个世道我算看透了”之类的口头禅时,我们就说他是个心灵空虚的人。但实际上,真正空虚的感觉往往只能意会,无法言传,只有空虚者自己才能真切地体验到,他人是难以深入体验的。所以,这使得感觉空虚的人不太容易实现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如果自己再不积极努力的话,只会越来越紧地被空虚所包围。
  空虚是随时可以产生的。留意一下周围,有的中学生刚进入一个新的班集体,因没有及时地被接受,就会产生不被理解、无所依托的感觉;有的中学生由于学习差、纪律不好、不被信任、不被尊重;有的中学生被沉重的学习负担所束缚,就会觉得中学生活并不像自己所想像的那么诗情画意……这些时候,空虚都可能会乘虚而入。如果你正好是个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就更容易被空虚所征服。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空虚是一种消极情绪。这是它最重要的一个特点。被空虚所乘机侵袭的人,无一例外地是那些对理想和前途失去信心,对生命的意义没有正确认识的人。他们或是消极失望,以冷漠的态度对待生活,或是毫无朝气,遇人遇事便摇头。为了摆脱空虚,他们或抽烟喝酒,打架斗改,或无目的地游荡、闲逛,耽于某种游戏,之后却仍是一片茫然,无谓地消磨了大好时光。空虚带给人的,只有百害而无一利。
  面对空虚,最重要的是要有理想。俗话说“治病先治本”。因为空虚的产生主要源于对理想、信仰及追求的迷失,所以树立崇高的理想、建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就成为消除空虚的最有力的武器。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当你坚定地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前进时,空虚就会悄悄地离你而去。
  面对空虚,还要培养对生活的热情。我们常说,生活是美好的,就看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它。一样的蓝天白云,一样的高山大海,你可以积权地去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或者认认真真地学点本领,帮他人做点好事,也能对自己的成功颇感得意,从他人的感谢中得到欢愉。当你用有意义的事去培养你对生活的热情,去填补你生活中的空白时,你哪还有心情和闲暇去空虚呢?
  面对空虚,还要积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有时候,人们生活在同一环境中,但由于心理素质不同,有人遇到一点挫折便偃旗息鼓而轻易为空虚所困扰,有人却能面对困难毫不畏缩而始终愉快充实。因此,有意识地加强自我心理素质的训练,就能够将空虚及时地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不给它以进一步侵袭的机会。
  当你和空虚顽强斗争的时候,请记住普希金的这句诗:“生活不会使我厌倦。”
  选自《心理与健康》
   - 对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思考 -
  一、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常见症状及简析
  典型个案1:1、某女,高一,学习成绩优秀。因面部烫伤较丑,进入青春期后产生嫉妒貌美女生的心态,经常抑郁苦闷。曾几次想轻生、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多余的,怨父母对她照顾不周,认为做人没有意思,不如趁学习成绩好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而告别人生,求得解脱。
  这类学生不知人无十全,过份看重自己的弱点,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人的心理状态应该相对平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然而,这种平衡常会被争吵,歧视、侮辱、压抑等突发事件所破坏。这种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羞耻、怨恨、不满、甚至低下;重者,会变得呆(思维迟钝,记忆衰退)懒(四肢乏力,懒于读书做事),忧(忧人忡忡,对任何事提不起兴趣,甚至丧失理智,做出意外的出格行为)。&
  典型个案2:某某,初二学生,原是眉清目秀,惹人喜爱的文娱骨干,擅长舞蹈。一次体重测量为100斤,她认为太胖了,将会影响自己优美的舞姿,开始节食。没几个月体重下降到68斤,而且拒食,有呕吐,消瘦脱形,无法坚持学习,只能求助于心理咨询。
  这是一种多见于女青年的心理障碍。据调查,一般这类人从小有挑食、偏食的坏习惯。进入青春期后,片面追求苗条的体态,婀娜的身姿,就有意识地控制钦食。久而久之,导致消化功能减退,看到食物恶心。&
  典型个案3:某某,初二男生,因其父是知青,政策允许他来沪寄住祖父母家。该生见人腼腆,遇生人或校领导更局促不安,如遇女性,会手足无措,面红心悸,交谈时口吃,惹同学嗤笑;性格内向,孤独,同班中无知心好友,严重时,心烦意乱,消沉苦闷,经常失眠,纳呆。他多次要求中止学业,回江西弋阳农村父母身边。
  这是典型的社会适应障碍。失眠、纳呆、心烦意乱、精绪抑郁、学习效率低下,就是社会环境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的表现,加之性格内向孤僻,更易造成心理偏异,甚至缺陷。一个人能和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这就是适应。据了解,这学生原在江西,很适应,学习成绩冒尖,只是较为内向。到了新的环境,遇到新的人际关系,形成了抑郁、焦虑,加上言语不通,又因幼年模仿和生急时口吃的坏习惯,因而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笔者曾对中学生的伙伴交往作了一次抽样调查,发现孤独型学生占被测学生的10%。这中间,有些人在学校里是“小哑巴”,而在家庭中却是“小喇叭”。这就是“公众场合恐惧症”。还有青春期的异性交往也存在着不少情况。总之,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方面,确实存在诸多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典型个案4:某某,女,初三,父母对其期望过高,心理压力很大,造成应试恐惧。考试前、中出现心悸、胸闷头晕,有时伴有腹泻,痛经,记忆再现困难,见题脑中一片空白,无法抑制自己的紧情绪,考下来的成绩可想而知,不仅父母焦急,其本人也很担忧。
  青少年学生的烦恼集中于学习问题,他们的情绪、心境也随着学习成绩的好坏而转移。因此,我们心理保健的重点应放在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教会他们掌握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上,笔者在咨询服务中碰到最多的是这类问题。有的学习通道障碍,把“辅导”写成“导辅”,写字缺行,发音不肖,讲话像幼童一样困难。据美国神经病学家奥尔顿研究,认为这些学生智力正常,视听觉器官没有毛病,可能是大脑左右半球功能联系障碍。这类学生考必会产生心理压力,望考生畏,最后造成恐学、厌学、甚至逃学。&
  典型个案5:某某,男,高三,外表文静有礼,便内心非常痛苦。诉说其每次作业反复检查十余次,生怕遗漏出错,在家反复洗手,重复关门,生怕疏忽大意。寄封信,要拆了粘,粘了再拆,反复拆封十余次还不罢脱。这是强迫行为,无意义的想法无法排除。此类同学外表正常,但对其强迫行为难以摆脱,思想苦闷,情绪忧郁。据资料表明,此症多见于16-30岁,男性多于女性,其中三分之一的人具有强迫性格缺陷:过分怕脏,过分细心,过分不放心,过分穷思竭虑。
  因为人的心理千变万化,就中学生心理障碍而言,还有许多表现,这里例举常见的、典型的症状,供研究参考。二、从典型个案中引出的思考思考之一
  这些典型个案足以表明,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据有关方面估计:“上海市至少有10-20%的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明在性格、情绪和行为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不良。”为此,对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偏异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矫治,使其适应学习与社会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往往会在需要与可能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冲突;在需要与目标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压力;在压力与随力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对抗。这些矛盾激化的结果,容易导致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所以,我们要助人自助,教会中学生自我调节,以减少冲突,降低压力,转移对抗,达到新的心理平衡。思考之二
  在实践中,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大致有两类:
  1、有轻微心理失调。如有的学生情绪波动,时而热情豪放,时而郁郁寡欢;有的学生脾气暴躁,冒险逆反;有的学生孤独寂寞,意志消沉,有的学生依赖从众,情感脆弱;有的学生自卑烦恼,多思多虑;有的学生嫉贤妒能,难以自控;有的由过分紧张、焦虑而引起学习困难,有的由体象变化、异性交往、情感误区引起青春烦恼等等。
  2、有轻度心理疾病。如神经衰弱,社交恐怖症,紧张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或由人际危机、情感危机、学习危机引起轻生念头等等。
当然,还有一类是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精神幼稚病(低能),情感性精神病乃至变态人格、性变态等等。这些人已无法从事正常的学习和活动,需住院或长期治疗。但是我们的心理辅导重点应该放在第一类心理障碍上,因为它是大量存在的,但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它不仅构成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威胁,而且潜伏着进一步恶化的危险。为此,更要给予认真的咨询与矫治。思考之三
  躯体无疾病,心理无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内外公认的“全面健康”三要素,这里,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是人们智力发展和脑功能健康的重要标志,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我们讲的“社会适应”是指具备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在纵横交错的人类群体中,能应付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具备处理和适应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能力。目前,许多中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应对能力很差。往往会产生苦闷、胆怯、猜疑、多虑、孤独、易怒或情绪抑郁等等心理障碍。这些性格和情感上的问题常常是心理不健康的重要樗,它使心理活动偏离正常状态。遗憾的是,对青少年的心理障碍还没有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足够重视,往往把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当作思想品质问题,甚至错误地给予行政处分,这是完全不对路的。思考之四
对中学生心理障碍预防对策的建议:
  1、加强心理教育:这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形式,其最终目的是保护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因此,讲课内容不仅是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还要矫正学生心理困惑的认识结构。为讲课有针对性,必须通过座谈,了解学生对心理保健知识的掌握、要求和问题;通过调查测试,分析受试者的心理障碍、偏异情况,然后讲知识、讲保健、还可以与学生共同对心理问题进行剖析交流、专题讨论,以联系实际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与修养的教育。
  2、加强心理咨询:这是帮助受询者克服在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顺利完成社会角色转移。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咨询员对来访者要给予信任,给予理解,给予换位(即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咨询过程中,咨询员还要动之以情,要遵循聆听(让受询者宣泄)、保密(有些深层内容要绝对保密)、疏导(对其提出的特殊问题作面对面的指导)原则。相互信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咨询过程是双方情感和心理交流的过程,只有这样方能取得消除精神压力,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
  3、加强心理治疗:心理医生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患者建立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他那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矫治方法,减轻或消除个案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健全成熟的人格发展。
  成都市黄色心理测验书籍误导中学生 http://www.sina.com.cn 日09:21
四川青年报
  (青年报记者郑颖 实习记者张杨)
  时间:4月11日中午1:30分
  地点:成都市十二中左侧一无名书店
  目击心理测验非常黄色
  记者正在书店门口看书,两名身着校服的男生正在一旁看一本名为“非常游戏”的心理测试书。一位长着鹅蛋脸、细眉大眼的长发女孩从书店门前走过,一个男生向她打招呼,她点点头后径自离去。打招呼的男生对同伴说:“她是我们班的学习委员,成绩好,能歌善舞,可是很傲,不爱和男生说话,男生与她招呼,她最多只笑一笑。”
  “嗨装处这本书上说,越是她这种女生心里想的越黄色,越风骚。”……
  记者忍不住好奇地翻开这本书,看到了有关刚才两位男生对话内容的心理测试。标题是“穿越警戒线——打开女孩心房”,内容如下:“你看她上课专心致志的样子,下课也不同男生玩,就以为她是淑女的典范么错其实她背地里尽想‘歪’事儿,连做梦都‘春意连绵’哩这种女孩的特点是:1、当她甜笑时,脸角露出小酒窝,鹅蛋脸、细眉、大眼睛、长发,喜欢唱歌跳舞……结论是:心理学认为,女孩的这些特质与体内性激素的分泌有关,具有这些特质的女孩,绝不是性冷淡者,据调查反映,这类女孩属于性功能强胜者,在性方面注重技巧……”记者不禁愕然。
  紧接着记者发现,校园周围的这些书店内有大量类似的心理测验书,书内充斥着诸如“你是一个‘采花英雄’吗?”“你想知道你的‘性’趣吗”“你是不是‘媚’力四射的狐狸精?”、“男女性事大揭秘”、“床第间怎样向她奉承”“你有同性恋倾向吗”等等测试题,书的封面、扉页里配有大量的卡通画和赤身裸体的漫画男女。
  学生非常游戏非常流行
  每家书店都有数十种不同内容的心理测试书,最便宜的也要卖10元,而且这些书大多是期刊,甚至有女生读本和男生读本之分。而书中心理测试的对象定位在“15至25岁”之间,以青少年、学生为主。而书店大多设在大中院校周围,购买者也以学生居多。据书店老板们介绍,这些书好卖得很,一天卖个一二十本不成问题,有的学生期期都买,非常畅销。
  记者就近采访了几位中学生。成都十二中高一四班的周文婉称,她看过这种心理测验的书,对里面的内容也半信半疑,但并不觉得有什么坏处。
  高一五班的郭倩告诉记者,现在比较流行这种心理测验的书,大家都想了解自己的内心想法,而且心理测验的方式也很好玩。
  而其他的学生也表示了类似的看法。
  老师非法出版非常误导
  对于这种现象,成都十二中心理辅导站的张渝老师痛心疾首。她认为这些所谓“科学”、“正宗”的心理测验没有科学道理,根本是无稽之谈,这些书籍实际上是不法书商断章取义地采用一些心理学术语剪裁、混装而成。他们利用现在学生压力大、追求新奇的特点,用卡通等迎合青年人心态的方式将他们关注的焦点引向“性”的方面,而且,基本上是对青年人的挑逗、教唆,非常容易误导青年人,将他们引入心理歧途。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了中国在心理教育和性教育领域发展上的滞后。早在70年代,周总理就提出性教育从小孩抓起,可现在这两个领域由正规渠道出版的书籍还是相当的少,老师在教学中很难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而青年人又渴望了解自我,当他们无法从一个正确的渠道得到这方面的信息时,他们很容易误入不法书商的圈套。
  张老师指出,应该马上取缔这种所谓的“心理测验”书籍,多为学生提供一些能正确引导学生建立健康心理的书籍,让学生真实而准确地了解自我,打破学生对“性”的神秘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恋爱不成刀刺女生 青春期心理教育亟待加强 http://www.sina.com.cn
华西都市报
  本报讯
资阳市某校一名17岁的男生杨某与同班一女生恋爱不成,竟持刀将女生杀成重伤,该男生已被警方刑事拘留。有关教育专家针对此案指出:加强中学生青春期教育势在必行。
  昨(11)日上午,被杀成重伤的晓红(化名)讲述了这出不该发生的悲剧。
  晓红与杨某都是1999年考入资阳某校的学生。第二学期开始,杨就向晓红提出耍朋友,晓红不答应,杨就经常打电话到女生寝室去找晓红。一次,杨的长辈过生日,杨将晓红邀请到家中作客,杨母便委托晓红帮助教育杨,晓红答应了,并与杨“谈起了恋爱”。后来,晓红向杨提出中止恋爱关系,杨坚决不答应,两人由此经常发生争吵。
  3月27日,学校开运动会时,杨与晓红再次发生争吵,杨并动手打了晓红,晚6时许,二人在5楼教室内又为上午的事争执起来,晓红跑到教室外的走廊上哭,同学见状便要拉晓红走。杨恼羞成怒,抽出事先花9.5元买来的匕首威胁同学:哪个拉她走我就杀哪个。随后,杨跑过来挥刀朝晓红的头部刺去,晓红的头被划破了皮。杨又一刀,晓红的右背部被刺穿。(高冰洁)
   备战高考 先过心理素质关 http://www.sina.com.cn
19:13 新浪文教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广大考生和家长进入了战前的冲刺阶段,什么是影响考生水平正常发挥的关键因素?如何做到超水平发挥?我国第一部全面讲述高考心理问题的图书--《高考心理冲关:考前及考场中的心理调试》一书正式出版,作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考生和家长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讲述。
  据调查,高考期间,16.8%的考生反映头晕,25.4%的考生有严重的心理障碍,考前坐立不安的占50%以上。对考入北京大学的51名状元的调查显示,在影响高考成绩的20个因素中,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居第3位,学习基础的重要性居第4位,而考场心态及考前心态的重要性分别居于第1位和第2位。因此,好心态才有好成绩;所谓"考砸了",既是考试心理未过关。
  《高考心理冲关》一书对考前复习以及高考3天中,考生及考生家长应该具备的最佳心态以及如何达到最佳心态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讲述。例如,复习时走神了怎么办、记忆力下降怎么办、怎样减轻因同学之间竞争带来的压力、家长期望过高怎么办、家长应具备的最佳心理及应避免的误区、如何营造有利于考生的家庭气氛、考生焦虑的对策、考生缺乏信心怎么办、考前头脑"发木"怎么办、如何预防考生疲劳、考前一周的心理调节、怎样度过考前最后一天、两科考试之间如何过渡等等。为帮助考生更好地运用心理战术成功渡过高考期,作者在书中附有电子邮件地址,将免费为读者提供高考心理咨询。
  《高考心理冲关》一书各书店均有出售。西单北京图书大厦将于4月15日上午10点举办该书作者咨询会讲座,为关心高考的学生和家长现场答疑。
   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障碍及自我处理
  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要正确利用积极心理因素,克服心理障碍,以达到最佳的择业
  效果。择业中易出现的心理障碍有自卑、恐惧、自傲、怀疑等。
  自卑总认为自己不如人,在择业中畏首畏尾。克服自卑应先强化自我意识,进行自我
  分析和他人分析,掌握自己的优势和劣端;然后应注重表现自己的方式,善于展现优点,
  以补充不足。
  恐惧表现为害怕进入人才市场,害怕应聘失败。毕业生应弄清畏惧的原因,正确估计
  自我和他人主动进行模拟实验,在真正进入人才市场后能驾轻就熟;择业中要自信,紧张
  时可转移注意力,分散恐惧心理。自傲自身条件好、素质较全面、工作能力强的学生易自
  傲,表现为择业中的狂妄自大、不屑一顾、伤害对方自尊心等。自傲会丧失许多就业的机
  会,故应注意理想现实化,降低期望值,正确估计自己的实力和层次,同时在应聘中要注
  意礼仪得体。
  怀疑指不能正视择业的客观环境和自己的素质层次,处于盲目、徘徊状态。能力中等
  和潜能没得到发挥的毕业生易产生怀疑。处置方法第一要理智分析,考虑清楚再选择;第
  二要熟悉就业政策和自己的优劣势;第三是不可盲从。
   面对多方干扰压力 三成青少年存在心理障碍 http://www.sina.com.cn 日13:55
  本报讯 (通讯员曹大卓
记者曹永东)记者从安定医院青少年儿童心理门诊了解到,近年来,存在心理障碍的青少年儿童人数明显上升。从80年代开始的日门诊量几人、十几人,发展到目前的几十人,甚至近百余人。约有20%的小学生、30%多的大、中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几名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低年级的小患者原来学习成绩一直较好,考试中偶尔的一次或
几次失误,未达到老师和家长的预定目标,便出现了紧张、焦虑等症状,随之而来的是学习精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和信心。安定医院心理门诊金主任介绍,由于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期,正是由幼稚向成熟转化的重要阶段,无论生理上心理上都处在一个极不稳定的时期。教育上的盲目和不当、学习压力过大,再加上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等因素,让孩子们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干扰和压力,难免会造成心理上的困惑与创伤,致使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
  青少年学习困难与心理障碍专家谈 http://living.sina.com.cn 日10:58
  出诊专家: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医学心理科王文强副教授
  关于强迫症、抑郁症的治疗问题。
  问:我是一名临近毕业的中专生,但有几件事令我烦恼:我母亲前几年患了某种精神障碍后,我自己心理负担重,也患了强迫症,总是反复检查门是否关好,已有四五年历史;从2000年夏季开始患上了抑郁症,什么事都不想做,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无端发火、失眠等,我很害怕自己也像母亲一样。请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治疗?
  答:你目前的患病与你母亲病的性质不同,因此不必为此担心而分散注意力。你目前的情况完全可以治疗,对此要有信心。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选用传统的抗抑郁药物氯丙咪嗪,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过渡到治疗量。睡眠差,在晚上睡前服阿普唑仑1片(0.4mg)即可。
  关于初中生的学习问题
  问:初中孩子学习不专心、动作多、记忆不好,总要大人监督帮助方能完成作业,面临中考该怎么办?
  答:上初中后出现的问题,可能在上小学时已经出现。这类孩子的共同点就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动作多、纪律性差,学习缺乏主动性,行为上又具有冲动性,本人往往能意识到,但不能自控。这类孩子可能是患有多动障碍综合症,即老百姓所说的“多动症”。为此应尽快对孩子进行心理诊治。通过心理治疗、行为矫正、药物帮助三方面的作用,可能会获得明显的改善。
  关于高中生的学习问题。
  问:孩子马上要面临高考了,却宣称不想上学了,性格变得孤癖,不愿回家,大人说服教育不听,总往外边跑,老师反映孩子变了,变得让人无法理解,这该怎么办?
  答:大凡孩子突然提出的不想上学、行为突变、性格反差太大,可能预示着孩子学习过程中出现了某种心理危机,孩子不愿讲其中的原因,也不服管教,最好的办法是赶快到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造成损失。
  问:19岁的中学生,内心想与异性来往,但不知道怎么办,紧张时带有手淫,并因此影响了学习,该怎么办?
  答:这个年龄段产生想与异性交往的想法是正常的,不必太自责,如果还有其他的心理话不便在电话上讲,那就到找心理医生诊治,可能会有所帮助。
  关于学龄前儿童上学前准备。
  问:孩子到9月份就该上小学了,但现在整天沉迷电视中的动画片,一看就是1个半小时甚至更长,而对作业却总在应付。请问这种情况对上学有何影响?
  答:从学前儿童到学龄儿童有一个过渡期,家长一定要从注意让孩子完成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向小学生的角色转变,否则将来会影响学习。动画片可以看,但要有选择。时间以每天半小时内为宜。长时间看电视对儿童心身健康不利。本报记者宏子
   大学生心理障碍趋势上升 专家提议开设心理健康课 http://www.sina.com.cn
  本报讯
“我很烦,可以和你聊聊吗?”午夜的校园,有的学生会接到这样的电话。但是如果你拒绝,对方绝不会纠缠,他们的目的只是想倾诉。“很多学生上了大学之后心里会有这样那样的困惑,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他们最信任的是自己的朋友和同龄人。”昨天,在北京大学生第二届心理节开幕式上,一位专家解释了出现在高校中的这种被称为“变态”的现象。
  大学生心理节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自发组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今年已经是第二届了,今年心理节的主题是“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空间”。5·25--“我爱我”,心理节日期的谐音提醒大学生们关爱自己的健康。现在,联合国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而是生理上、心理上、社会适应方面一种完好的状态。
  但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最近一项对全国1.4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17%的学生存在负面心理情绪,大学生中因心理疾病退学的,高达退学总人数的54.4%,研究还表明,大学生中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大学应该有心理健康课。”心理学家王极盛提议,他认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存在于三方面:一是适应性问题。包括对环境和人际关系的适应、对学业的适应、对经济状况的适应和对生活自主性的适应。二是人际交往问题。进入大学,人际交往面拓宽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使学生不知所措。三是情绪问题。由于过分紧张,大学生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波动。“大学应该有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学校要明白,心理咨询不是思想政治工作。”
  今年12所高校联手举办的心理健康节将在一周时间内在首都各高校展开“心理健康巡讲”、“心理测量服务”、“成长小组”、“心理影片展”、“心理健康书籍展”、“网上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意识,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对全国1.4万大学生调查表明心理障碍呈上升趋势,心理学家提议
  大学应开心理健康课
  5·25———“我爱我”第二届大学生心理节昨开幕
  本报讯(记者李莉)“我很烦,可以和你聊聊吗?”午夜的校园,有的学生会接到这样的电话。但是如果你拒绝,对方绝不会纠缠,他们的目的只是想倾诉。“很多学生上了大学之后心里会有这样那样的困惑,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他们最信任的是自己的朋友和同龄人。”昨天,在北京大学生第二届心理节开幕式上,一位专家解释了出现在高校中的这种被称为“变态”的现象。
  大学生心理节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自发组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今年已经是第二届了,今年心理节的主题是“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空间”。5·25———“我爱我”,心理节日期的谐音提醒大学生们关爱自己的健康。现在,联合国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而是生理上、心理上、社会适应方面一种完好的状态。
  但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最近一项对全国1.4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17%的学生存在负面心理情绪,大学生中因心理疾病退学的,高达退学总人数的54.4%,研究还表明,大学生中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大学应该有心理健康课。”心理学家王极盛提议,他认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存在于三方面:一是适应性问题。包括对环境和人际关系的适应、对学业的适应、对经济状况的适应和对生活自主性的适应。二是人际交往问题。进入大学,人际交往面拓宽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使学生不知所措。三是情绪问题。由于过分紧张,大学生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波动。“大学应该有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学校要明白,心理咨询不是思想政治工作。”
  今年12所高校联手举办的心理健康节将在一周时间内在首都各高校展开“心理健康巡讲”、“心理测量服务”、“成长小组”、“心理影片展”、“心理健康书籍展”、“网上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意识,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李莉)
   解决心理问题 大学生爱阅读疗法 http://www.sina.com.cn
中国青年报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后期,面临着求学、求职、求偶三大人生课题,自我的认同、学业的成败、职业生涯的规划,社会交往的拓展、与异性的关系等等,都会带来压力,使大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困扰。面对这些成长的障碍,大学生会采用什么方法去解决?在我们对泰安医学院343名医学本科生的一项调查中发现,72%的大学生曾通过读书来解决心理困扰,其中,因恋爱烦恼求助图书的人占48.1%;因就业压力求助图书的占51.1%;因交际困难求助图书的占61.8%;因性的困扰求助图书的占89.2%,而因这四项主要困扰求助心理医生和辅导员的却很少。这些数字一方面表明大学生确实需要心理帮助,另外一方面也说明,“阅读疗法”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其实,阅读疗法也称图书治疗,在西方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目前仍受到国外医学界和图书馆界的普遍重视。《韦氏新国际英语词典》第三版这样解释阅读疗法:①用有选择的读物辅助医学和精神病学的治疗;②通过有指导的阅读,帮助解决个人问题。英格兰布里斯托尔大学的医生,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阅读诗歌比吞服药丸能更有效地治疗焦虑症和抑郁情绪。”“1989年,赖尔登和威尔逊分析了1981年以后的所有试验报告,得出结论说“图书治疗是有效的,特别表现在增进自信、改善行为和改善人际关系方面”。
  美国精神医学专家高尔特说:“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房,存储着为各类情绪失常病人治疗的‘药物’。”大学生喜欢到图书馆去找“心药”,首先是经济、简便、及时。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的服务都是免费的,不必花钱,又可以随时借阅,同时携带方便;第二,图书馆是个人人都去的公共场所,到那里进行“阅读治疗”,不泄露任何隐私,没有精神压力,不会有伤自尊。比如,大学生有些心理困扰是难以启齿的,性困惑就是典型的一例。据调查:“90.9%的学生未接受过有组织的性教育”。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体系对性的长期禁锢,使得青少年在性发育成熟到来时,得不到科学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以致产生困惑。有了性困惑又羞于向别人启齿,图书馆便成了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的主要渠道。1997年3月,同济医科大学张揆一教授在《爱情婚姻家庭》杂志上开设的《医学教授谈性知识》系列讲座,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它不仅传播了科学的性知识,而且也使大学生读者解除了困惑。此外,目前高校里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老师还太少,设施也不完备,大学生即使想寻求帮助,也往往有许多顾虑和限制,而“阅读疗法”弥补了这一不足。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一般都能从图书馆收集的心理学著作和文章中找到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对于渴望更深地认识自己和克服成长障碍的大学生来说,阅读这些著作和文章,就是与心理学家进行无声的交谈。有些同学正是通过读书,鼓起了去找心理医生的勇气。即使没有心理疾患,也可以通过读书增长心理健康知识,增强抵御心理“病毒”的免疫力,开发生命的潜能。可以说,阅读疗法既能起到治疗的作用,也能起到预防和促进发展的作用。
  阅读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图书馆是责无旁贷的。但是,由于图书馆缺乏懂心理知识的专门人才,所以需要心理医生的指导,而要开展好这项工作,又离不开大学生的配合。因此,成立由心理医生为指导,图书馆员、大学生心理协会成员参加的阅读治疗委员会,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大学生心理协会成员,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反映给图书馆、心理医生。图书馆在阅读、流通两大接触学生最多的部门,挑选出热爱这项工作,并具备相关知识的专职阅疗研究人员,并根据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经常地提供心理咨询书目、刊目、专题文章,指导学生阅读。
  阅读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进行探索。
  大学生喜欢的心理方面的报刊有:
  《心理辅导》、《心理世界》、《心理医生》、《心理与健康》、《大众心理学》、《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栏目
  大学生喜欢的心理方面的图书有:
  《怎样解除焦虑与烦恼》/(美)卡拉斯著/科技文献出版社
  《自卑挑战》/(奥)阿德勒/华龄出版社
  《走出情绪低谷》/(日)多湖辉/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如何排遣你的烦恼》:为了生活的爱/(美)埃费洛姆编.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
  《奇妙的自我心理暗示》/(日)多湖辉著.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你的过去,将来人生心理指导大全》/高鸿鸣、刘金华/上海文艺出版社
  《辅导人生:心理咨询学》/马建青/山东教育出版社
  《健康心理学》/苏州大学教育科学部编知识出版社
  《浪漫爱情的心理奥秘》/(美)纳萨尼尔.布拉登浙江人民出版社
  (宫梅玲丛中)
   大学生人际交往危机管理 http://living.sina.com.cn 日10:34
  大学生人际交往危机主要是指做为在校大学生在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适、自闭、逃避、自恋、自负,以及难以调和与他人关系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造成大学生交往危机的原因很多,但大学生在交往中存在的一些人格缺陷和不良个性特征,是引发大学生人际交往危机的主要原因。
  引发交往危机的不良个性心理特征
  自我封闭:受成长环境的影响,这些学生表现为不愿与他人交往,喜欢独来独去,不合群。
  自我否定:这类同学表现得较为自卑。进入大学后,由于在学习、社交、社会工作、经济、家庭乃至相貌等方面感到不如人,有强烈的失落感,缺乏乃至丧失自信心和进取精神。
  自我欣赏:这类学生也不宜与他人相处,但自我感觉奇好。喜欢出头露面,招摇过市,在各种场合都希望自己是中心,对别人的反感缺乏敏感。
  盛气凌人:这些学生往往有较好的成长阅历。由于一直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宠儿,走进大学后仍然被关注,造成这些学生在心理上的优越感,肯定自己,否定他人。
  交往危机的心理及行为表现
  不善交往:由于不善和不主动与他人交往,这类学生感到孤立,自我心理压力较大,生活态度不乐观,遇事从坏处着想,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或过于自负。对同学和老师的话过于敏感,容易导致心理疾病。
  交往不善:这类学生不是不会交往,而是在交往的方式、态度和度上把握不好,故对他人的伤害要大于自己。因为较为关注自己,对别人的感受不在意,甚至以伤害别人抬高自己为乐趣。缺乏基本的道德修养,不尊重别人,霸气较大,自我定位偏高,易引起他人反感。
  防范、指导和管理
  首先,要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适应性。作为人际交往的主体之一——学生本人,在进行人际交往中要清醒地认识到:第一,交往是双向的,没有交流就没有了解。开放自己,才能更有效的接近他人。第二,交往是平等的,尊重他人,才能尊重自己。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要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即不能觉得低人一头,也不能高高在上。在交往中要对自己有信心,对别人要有诚心,平等互利的交往,才可能持久。第三,交往是有选择性的。交往的双向性,决定了交往的互动性和选择,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你,要选择能够与你产生共鸣的人做为交往对象,一厢情愿会造成两败俱伤。第四,对交往的期望值不要太高。不要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你的知心朋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有层次的交往中可以避免因感情投入过多而回报较少造成的心理失落感。
  其次,做为学校的管理者,一方面,应建立有效的危机预警系统。另一方面,要强化系统综合的防范措施,对大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人际交往危机进行有效的预测和监测,并进行有效的预防管理,把危机的发生消灭在萌芽状态,尽量减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第一,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建立一套有效的危机预警系统,对防范危机的发生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方法包括:
  建立校园内信息反馈系统:首先是加强大学生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的教育和建设,通过学生骨干及时把握易产生危机的学生情况。其次是建立师生间的信任与沟通,尊重学生,赢得信任,有效沟通。实践证明师生间的信息与沟通是化解危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建立学校与家庭信息合作系统:对有危机征兆的学生,学校应与其家庭加强沟通,双方应采取合作的方法帮助学生度过危机期。
  第二,强化系统综合的防范措施,实现有效的预防管理。
  当前加强对大学生的品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人生德为先,先立德后从事,既先学会做人,然后才是做事。这对大学生中存在的有道德认知无道德行为的现象有很好的教育作用。具体到人际交往上,即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尊重他人、平等待人、欣赏他人,共同提高。对不善交往的学生,要创造沟通的机会,培养交往能力。
  校园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但对于不善交往的学生,这种形式却不很有效。针对这些学生最好是利用课堂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在班级中开展一些协调性的活动,为他们创造展示的机会,感受到自己在集体的位置,提高自信心。
  目前,各高校均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对大学生因各种原因引发的不良心理反映起到了疏导作用。但咨询中心的作用因受学生认知和人员水平所限,还不能充分发挥。固提高咨询人员的综合水平也是当务之急。
  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教育基地,应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为社会提供富有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的人才。所以教育和教会大学生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有利于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也有利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解小娟
   喊同学绰号惹来麻烦 一大学生被“逼”成精神病 http://www.sina.com.cn 日10:16
楚天都市报
  本报讯
湖北某大学学生小郑因叫了同学邬某一声绰号,即招来邬、吴两同学多次“威逼”。郑不堪忍受精神重负,患上心因性精神障碍症。
  昨日获悉,洪山区法院一审判决,邬、吴两人及学校赔偿小郑精神抚慰金等费用3万余元。
  去年3月13日晚,小郑在学校厕所碰到本班同学邬某,因叫邬某“胖子”,双方发生口角。事后,邬和同学吴某多次“威逼”郑。
  小郑表现出精神异常,后经司法鉴定显示:小郑为心因性精神障碍,打人及威胁事件是诱因。据此,小郑的家长将邬、吴两人及学校告上法庭。
  洪山区法院认为,小郑所患心因性精神障碍,经鉴定与邬、吴的行为有直接关系,应承担赔偿责任。同时,学校在处理此事过程中,明显存在失察、失管的过错行为,也应赔偿相应民事责任,遂作出如上判决。(记者
左砚文 通讯员 王宏胜)
   上海高校调查显示:四分之一大学生不喜欢本专业 http://www.sina.com.cn
  本报讯
最近,上海市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崔丽娟对1395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23%的人非常喜欢自己的专业,51.9%的人是比较喜欢,21.6%的同学对自己的专业没感觉,3.5%的人对所学专业“十分不喜欢、非常苦恼”。针对此调查,崔教授指出,今年全国将有250万考生参加高考,按此比例,也就意味着可能有近9万考生填错志愿、导致将来抵触所学专业。因此,她提醒考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来选择专业。
  而华师大刚刚完成一项对高三学生的“高考专业测评”显示,目前家长和考生填志愿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以为热门专业就是“好”专业。这样,考生将来上大学后,会为专业不是自己的兴趣而痛苦,或者学习上力不从心;而从教育的角度讲就是教育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崔教授指出,考生和家长在填志愿时可参照四个指标:一是兴趣,可以参考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经历和爱好,衡量对所报专业的关注度、热情度;二是能力,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推理能力等各方面,如语言能力强的比较适合文字方面的专业,而空间感觉能力强的比较适合建筑、摄影等专业;三是创造力,包括对所报专业的认知、好奇、挑战,有无独创性和变通力等;四是个性,这往往对专业影响相当大,如有的同学很内向、不喜人际交往,就往往不适合公关、新闻、社会学等专业;而有的同学很豪放、活泼、坐不住,就不适合会计等专业。
  考生填志愿还要特别注意自己这四个指标在同类人群中的位置,扬长避短。举例来讲,计算机专业很热门,但考生如果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同学能力比自己强、也有相当数量的人兴趣比自己高,这时候自己是否该填报计算机专业就要深思熟虑了。崔教授同时强调,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应起正确引导的作用,但拿主意的主要还是考生,一旦拿定主意,就不要轻易更改。(记者陈莹)
   美国青少年非法饮酒现象普遍 http://www.sina.com.cn 日10:33 法制日报
  美联社最近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2/3的美国人,包括成年人和青少年,都表示支持限制饮酒的合法年龄为21岁这一法律。然而,美国青少年非法饮酒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媒体为美联社进行的这项调查表明,甚至3/4的美国成年人和青少年认为应该加强限制饮酒年龄法律的执法力度。美国波士顿大学公共健康学院研究青少年饮酒问题的拉尔夫·欣森说,青少年对加大这一执法力度的热情看起来可能出人意料,但实际
上并没有什么不寻常之处。他说:“大多数高中的高年级生都饮酒,但是只有少部分人酗酒。总体来说,这些青少年都支持限制饮酒年龄的法律,因为这一法律减少了对他们本人造成的危险。青少年已经意识到饮酒对驾驶的严重影响。”
  20世纪80年代,美国青少年饮酒的比例大大降低。当美国50个州1988年把限制饮酒的合法年龄提高到21岁时,美国青少年饮酒的比例固定在一个相当高的数字上,许多人认为这个比例太大了,会对健康造成危险。美国学校的官员和禁止吸毒专家正在寻找各种方法,再次激起人们反对饮酒的高潮。据最近的统计数字表明,1999年,饮酒造成岁的青少年在交通事故中死亡。
  自美国总统布什的一对双胞胎女儿———巴巴拉和詹纳因不满合法年龄非法饮酒这一问题被抓住后,使用假身份证、不到合法年龄非法饮酒的现象在媒体中也时有报道。巴巴拉和詹纳两姐妹5月29日光顾奥斯汀的一家墨西哥餐馆后被警察提名接受调查。
  研究表明,19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青少年开始饮酒的平均年龄为18岁,90年代后期,这一平均年龄降为16岁。而那些开始饮酒时年龄较小的青少年更有可能成为酒精依赖者。据1999年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所有高中生中约一半人称,在过去一个月中曾饮酒且年龄大一些的青少年饮酒的比例更高。然而,美国1988年把饮酒的合法年龄提高到21岁后,青少年的饮酒量曾下降了约13%。据美国国家酗酒和酒精中毒研究学院称,在此后的10年内,15—20岁的青少年因饮酒造成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减少了近一半。
  接受此次调查的学生和学校官员都说,高中的青少年非法饮酒的现象非常普遍,他们大多数人在家里、朋友的家里都可以很容易找到酒,也很容易搞到假身份证。马里兰大学20岁的学生马拉·康海姆说:“大学第一年的生活主要是为了弄到一张假身份证。”21岁的学生布伦特·罗宾斯则说,高年级学生经常借身份证给低年级学生用。
  这项调查是在6月6日至10日进行的,接受调查的有1008名成年人和514名青少年。他们都认为,吊销驾驶执照这样的惩罚对说服青少年不要饮酒最有效。
   高考进入倒计时 专家向您解密补脑药里到底装的啥 http://www.sina.com.cn
北京青年报
  距一年一度的中考、高考已经时间很近了,此刻,考生、家长仿佛一同进入了紧张的考前“倒计时”状态。为了使孩子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越来越多的考生家长将“保票”押在为孩子买的大量的“补脑药”上,希望孩子能考出个优秀的成绩。
  一些药店负责销售的人员说,近年来各类“补脑药”一年比一年卖得好,季节性很强,尤其是快到中高考的时候,家长们纷纷来给孩子买“补脑药”。细心的人一定会发现,去年在市场上极其热销的一种号称可以增进记忆力的保健品,因有夸大宣传内容,不久前被国家有关部门通报并吊销了广告批文。这一事件使不少人心存疑虑,这渐成热点的“补脑药”,真的有那么神奇的功效吗?
  -“补脑药”为何物
  随意在各大药店的药品、保健品柜台前一看,为考生们准备的各种产品还真不少。各种各样的“补脑药”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应运而生,而且花样翻新,有增进记忆力型、缓解大脑疲劳型、补充脑部营养类等等,以及宣传为“高科技成果”的产品,颇令人眼花缭乱。
  在这些产品“闪亮登场”的同时,强大的宣传攻势也铺天盖地而来,一些促销宣传颇有打动人心的诱惑力:“促思维、增记忆”、“改善脑部营养”、“高考XXX分计划”等等。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惟恐自己的孩子掉了队,不惜重金购买。
  药理学专家指出,如今市场上热销的各类“补脑药”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不饱和脂肪酸类(即“深海鱼油”),补充大脑营养类(孵磷脂、脑磷脂),提高大脑皮层兴奋度类、促进脑部血液循环类等等。
  这些“补脑药”尽管种类各别,宣传的机理也千差万别,但究其科学原理,其宣传的神奇疗效大都存在片面和夸大之处。
  -“补脑药”管用吗
  据一位中考学生家长谈到“补脑药”时说道,她女儿正上初三,马上就要参加中考,听说班里同学都在“大补”,没办法只好随大流给女儿买了一种叫“鱼油”的“大补”药。吃了一个多月,副作用倒是没有,也不见有什么效果。“吃了总比不吃好,也就是寻求一种安慰吧。”她补充说道。
  一些高三学生们也谈到,其实他们并不爱吃这样那样的保健品,吃了也就是给老爸老妈一个交代而已。
  这样的经历和感受,代表了大多数使用者的亲身体验,现在我们就从科学的角度探究一下这些“补脑药”的来龙去脉:
  深海鱼油
  各式各样的深海鱼油,应该是时下最为时髦的“补脑药”,据说可以增进智力、预防老年痴呆,还能延年益寿。其实所有这种类型的产品,其主要成分都是不饱和脂肪酸。实际上,所谓的深海鱼油多少存在一些商业炒作的意味,因为绝大多数鱼油制剂均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当然并非深海鱼类所独有。
  研究发现,不饱和脂肪酸对脑细胞的发育和神经突出的生长,具有良好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能促进两岁以内幼儿的大脑发育。
  至于不饱和脂肪酸,能否通过口服迅速促进十几岁中学生的大脑思维,还很值得进一步商榷。而且人体对不饱和脂肪酸的吸收利用,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还需要与糖、蛋白质和维生素共同作用,这也难怪许多人觉得服用后收效甚微。尚且过量服用鱼油制剂,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肠胃反应。
  各种营养合剂
  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孵磷脂、脑磷脂等,都是大脑思维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于是一些主要成分为复合营养剂的“补脑药”应运而生。这些产品大多是以保健食品的身份进入市场销售的。
  尽管宣传中,这些产品富含如此全面的营养成分,但实际上使用者并没有感受到产品宣传中那么神奇的功效,原因何在?有关专家道出其中的原委,其实这些营养成分完全可以在人们正常的饮食中摄取。只要合理搭配食物结构,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大脑需要的营养大可不必依赖“外来移民”。
  促进脑部血液循环类
  数年前,药品市场上曾出现过一种宣传可以“促思维、增记忆”的口服液药物。吸引了当时很多学生竞相购买使用。国内部分药学专家就曾撰文指出,该药物是一种“脑代谢及循环改善剂”,临床上主要用于老年痴呆、记忆力丧失等大脑功能性疾病,由于存在诸多副作用,切不能让处于成长期的学生们盲目使用。
  的确,临床上促进脑部血液循环类药物,基本上属于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脑代谢及循环改善剂,亦属于国家明文规定的处方类药物,必须经医生诊断后,凭处方、遵医嘱使用。当然不是可以随意乱用的“聪明药”。目前,市场上也曾发现少数此类药物还在违规宣传销售,当然是不可胡乱使用的。
  提高大脑皮层兴奋类
  人们都知道,提高大脑皮层兴奋程度,可以促进思维的敏锐和活跃。学生服用了市面上有些“补脑药”后,立即会感到头脑清醒、思维活跃,顿时学习效率提高。这就是该产品中含有了促进中枢神经兴奋的成分。
  但专家指出,仅依靠药物刺激提高学习效率只是权宜之计,而且这和真正意义上的“补脑”并不相符。
  滋补类食品
  目前,市场上针对青少年的滋养滋补食品名目繁多,但其中不少品种含有药物成分。用这些含有药物的滋补类食品,应当慎之又慎。研究发现,青少年经常食用含有人参、蜂王浆的食品,尽管短期内显得食欲旺盛、精力充沛,但久用后会引起性特征发育异常。这类补品含激素,有刺激作用,直接表现为青少年性异常发育。尤其是年龄偏小的儿童,以此“补脑”,后患无穷。
  -成绩不是药物造
  各位家长们应当明白将孩子智力的提高寄托在几粒药丸上的想法,是可笑和不现实的,成绩可不是药物所能酿造的,而且盲目追求孩子的高智商也是十分片面的行为。
  教育学家指出,孩子的成长趋向与其智商的高低并不存在绝对关系。决定孩子将来是否会有所成就,主要在于培养孩子的个体理解和控制自我与他人的情绪的能力。有统计表明,情绪稳定,行为的目标性、忍耐性、坚持性较强的孩子,更易获得学习与工作的成功。
  因此家长们应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培养孩子的自信、乐观、忍耐、坚毅、永恒的品格。要知道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罗志)
   武汉市“问题”青少年多获帮教 http://www.sina.com.cn 日10:26
  (记者周敬 实习生杨文平 通讯员纵兆云)
12日,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各成员单位,访问受帮教对象,检查我市“健康成长工程”进展情况。
  今年3月,我市正式启动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为主题的“健康成长工程”,教育、公安、共青团、妇联、司法、检察等26家部门单位作为成员单位,划定了帮教转化职责范围,目前帮教对象落实率达90%。
  东西湖区吴家山街开屏里有个15岁的少年,父母出走后,他因逃学、洗钱等违法行为被学校开除后住在伯父家。管段民警、社区负责人、司法所长每周上门与该少年谈心,促使他改掉不良行为。今年6月,该少年表示想上学,帮教人员四处奔走,帮助联系复学,少年可望于近期重新回到课堂。
  目前,全市得到这样多方合力帮教的“问题”青少年达90%。但帮教工作仍面临一些现实问题:有些责任人积极性不高,不能深入基层,而坐在办公室了解情况,敷衍了事;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过错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帮教人员上门有损自家名声,反感甚至抵触帮教人员;经费不足造成帮教工作难以持之以恒,等等。
  青年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青年中常会发现个别人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型”。
  逆反心理在青年成长过程的不问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如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及守则遵纪则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等。
  产生这种逆反心理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主观上,是青年正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入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客观方面、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也往往也会导致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其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青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氓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酯等.逆反心理的深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其发生。
要重视复杂的社会因素对青年心理的影响。青年的心理活动,会受到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发展、善恶、美丑、是非、荣辱等观念更新等方面曲影响。所以、要克服逆反心理、不能把青年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而要让他们置身社会:把对他们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培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他们心理上的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致迷失方向。
青年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升华自我。这里须提倡自我教育、就是要求青年要学会把自已作为教育对象、经常思考自己、主动设计自己.并自觉能动地以实际行为努力完善或造就自己。
要改善教育机制。教育工作者要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要掌握好青年心理发展不平衡性这个规律;不失时机地帮助青年克服消极心理,使其心理健康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努力与青年建立充分信任的关系,要与他们交朋友,以诚相待、以身作则,杜绝出现“台上他讲,台下讲他”的情况发生。教育者要爱护和尊重青年的自尊心,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场合,注意正面教育和引导,坚决反对以简单、压制和粗暴的形式对待青年。
  要实现党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青年中逆反心理的产生.责任不能完全归之于他们本人,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无数事实表明、实现党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对于克服和防止青年逆反心理大有稗益。
  青年孤独心理
  有些青年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莫名其妙地封罚内心,或顾影自怜、或无病呻吟。他们不愿投入火热的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中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而把因此而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离、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青年产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独立意识的增长。青年处于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中从不成熟走向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朗中,他们的实践范围在逐步扩大,逻辑抽象思维能力也在迅速加强;于是开始积极地甩自己的内心去体验世界,觉得自己长大了,不愿再盲目地依从父母。他们力图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和追随,但现实又让他们心生不安全感。为了走出这种困境,多数青年积极投入同龄人交往,但也有少部分人站在人群外观望、或不屑于与同龄人交往,唯我独尊;或害怕增加不安全感而紧张不适,从而转向自我内心的交流。
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年智力的发展几近成熟、这有力地促进了其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已基本能正确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他们常会产生关于自己的许多独特的想法和憧憬、发现自己心灵中的美,也看到自己心灵中的丑。由于青年自尊心的增强,个人隐私的范围逐渐扩大,往往担心自己的某些方面会被人耻笑,于是便小心地在心中构筑起一道篱墙.锁闭自己内心的秘密。
  独立意识是一种向外的力量,自我意识是一种向内的力量,它们与青年生理、社会性发展的不平衡相互作用,导致青年期特有的闭钮心理,并因此而产:生出孤独感。深沉的孤独感会产生挫折感、寂寞感和狂躁感等,严重的甚至厌世轻生,所以,青年应学会打破心理闭锁,消除孤独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开放自我,真诚、坦率地把自己交给他人。要主动亲近别人,关心别人、因为交往是一个互动互酬的过程,所以别人也会对你以诚相待。这样你就能扩大社交面,融洽人际关系.孤独感自然就会消退了。
尽量缩小与同代伙伴之间的差异。既不自傲清高.做脱离集体、高高在上的“超人”.也不自卑多虑,脱离同伴,做索然独居的“怪人”。从文化教养到兴趣爱好的各个方面、都应与同代人相互沟通、相互学习。
尽量增进两代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成年人要对青年一代多一些理解、体贴和帮助;青年也应多了解、多学习成年人的优点和长处,并相互尊重和体谅,以填平所谓的“代沟”。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为自己安排好丰富有益的业余生活,把思想感情从孤独的小圈子中脱离出来,投入到广泛的高尚的活动中去。
  5. 建立正确的友谊观、恋爱观、婚姻观。这是抗孤独、抗寂寞的重要法宝。在这点上,须强调的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辩证看待孤独。应力求避免陷人孤独,但却无必要害伯孤独,对孤独要有辩证的看法。孤独并非孤立、也不一定是坏事,要学会享受孤独。我们知道,有些伟大的思想者,可能找不到可以对话的人,只能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掘进,这也许正是天才的萌芽呢!
   关注“青少年吸毒”
8:44:18 中国金卫网 孟晓捷
  青少年吸毒已经到了家门口!最近在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和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青少年保健系联合主办的中国/加拿大青少年行为与健康学术研讨会上,一位心理学家不无忧虑地说,在他的同事和朋友的子女中间已经出现吸毒的青少年。在这次研讨会上,专家急切呼吁社会关注青少年中越来越突出的吸烟、饮酒、吸毒等成瘾行为以及相关的艾滋病预防等行为健康问题。
  物质滥用、吸毒等成瘾行为有人格基础,而这种行为最容易在青少年时期养成。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青少年保健系的心理学家Barnes教授25年来一直致力于青少年成瘾行为与人格关系的探讨。去年,他撰写的《成瘾倾向人格》一书正式出版。该书是他7年来对临床成瘾者、普通家庭、寄养家庭随访研究的最新成果。他在研讨会上介绍说,成瘾行为的人格基础通常由两个因素构成,一是寻求刺激的倾向,二是反社会,不大顺从。Barnes教授还对家庭环境对子女人格因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父母对子女的关怀、支持与子女吸烟、饮酒、吸毒有相关性;寄养家庭的子女更脆弱,更易受家庭不利因素的影响,也表现出更多的问题倾向。同时,他在研究中还发现,充满关怀、交流的家庭,不论有无血缘关系,成瘾行为发生的几率都小一些。
  既然成瘾行为已经发现有人格上的基础,那么,健康教育者可以通过帮助父母改进教养方式来找到行为干预的切入点。如发现孩子有寻求刺激的生物倾向,就可以找一些社会许可的、健康的方式来满足他这种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抑郁强迫症的表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