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固已大就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矣”是什么意思?

《论鲁迅《摩罗诗力说》之自由精神》 www.wenku1.com
论鲁迅《摩罗诗力说》之自由精神日期:
第29卷第4期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9No.42009年8月      JournalofYanchengTeachers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    Aug.2009论鲁迅《摩罗诗力说》之自由精神万雯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 要】自由精神洋溢在鲁迅《摩罗诗力说》的字里行间,并以鲁迅式的独特阐释给人们以重要启示。针对中国缺乏自由精神的病状,鲁迅开出了药方:建立自由意识,争取自由权利,在斗争而非逃避妥协中保障强化自由。同时,鲁迅立足社会,从文学的感化作用提出自由精神的实现途径。鲁迅对于自由精神的推崇和追求超越了时代局限,对我们今天依然有重要启示。【关键词】鲁迅《摩罗诗力说》;;自由精神【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9)04-0015-05  1907年创作于日本的《摩罗诗力说》是鲁迅的第一篇文学论文,体现了鲁迅早期文艺观点和政治理想。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介绍并论述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同时表达了以“诗心”、“诗力”挽救中国命运的政治见解。为一部文艺论文,:的内部研究,其中的“反抗”“斗争”的社会政治意义。而在新时期,对意识形态控制的反思和个性解放的要求成为潮流,此时探寻“摩罗诗力”的“反叛”精神紧扣时代热点。然而,我以为,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所体现的执著并激烈地对自由精神的推崇和追求是可以贯穿多重内涵并超越时代局限的。自由精神洋溢在《摩罗诗力说》的字里行间,并以鲁迅式的独特阐释给人们以重要启示。一、自由之义“自由”一词涵义丰富模糊。近义类推,近义词“自在”表现了一种不受拘束、限制的状态。而从字面上理解则等同于“由”“自”,有“由着自己”、“由己做主”之意,与“由他”“他由”相对。只看这两层含义,似乎很相近,都排斥了一个“他”,然而细细考察却能发现其中的差异。前一种解释强调一种管理真空的状态,而后一种却突出了“自”的支配管理权力。对“他由”权力的逃避和对“自由”权利的要求体现出不同的自由精神。可以看出,前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由”“,惟,,惝恍古国,任[1]67,”从庄子“曳到清代文人“莫论国是”的“超,体现出强大专制统治秩序下的妥协无奈。而后一种则是现代意义的自由意识、自由权利。人们正是高呼“自由”闯进现代社会的。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自由权利是重要的权力要求。在现代观念的兴起和发展中,自由意识是不断强化的人性追求。自由权利的追求又是建立在自由意识的觉醒与不断强化中的。近现代的中国面临强大的专制集权传统和艰巨漫长的现代化变革进程“自由”,的认识与实现无疑是当务之急。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提出的自由精神是倾向于西方式的现代自由观念。近代中国面临从辉煌古国的宝座跌落为世界末流的危机,经历着从封建专制向现代社会的痛苦转型。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认识到建立现代“自由”精神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反思历史,鲁迅指出了中国缺乏现代自由精神的病根“,中国之治,理想在不撄,而意异于前说。有人撄人,或有人得撄者,为帝大禁,其意在保位,使子孙王千万世,无有底止,故性解(Genius)之出,必竭全力死之;有人撄我,或有能撄人者,为民大禁,其意在安生,宁蜷伏[收稿日期]),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作者简介]万雯雯(1985— ?15?堕落而恶进取,故性解之出,亦必竭全力死[1]68之。”道出中国专制统治传统对自由精神的戕害。其中体现了中国的统治政权对人民自由权力的控制,也谈到中国的民众在丧失自由行使权力后自由意识的淡忘,不仅失去自由,也失去了追求自由的欲望。在专制意识的强压下,近代中国丧失了追求自由的精神力量“: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有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者乎?有作温煦之声,援吾人出于荒寒者乎?”“精神界之战士”是具有独立意识和健全人格的自由追求者“作至诚之声”,需要夺回为意识形态所占领的个人自由意识的行使权力,而“作温煦之声”则体现出自由权力享有者的公益责任感[1]100。自由的真正实现需要如“摩罗”诗人“立[1]66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积极斗争行动。因此,针对中国缺乏自由精神的病状,弃医从文的鲁迅开出了药方:建立自由意识,争取自由权利,在斗争而非逃避妥协中保障强化自由。二、复兴之要复狷介,世不彼爱,而彼亦不爱世,人不容彼,而彼[1]83亦不容人”,来尔孟多夫“谓吾之良友,仅有一[1]91人,即是自己”,“上述诸人,其为品性言行思惟,虽以种族有殊,外缘多别,因现种种状,而实统于一宗: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俗;发为雄声,以起其国人之新生,而大其[1]98国于天下。”这些诗人具有着高度的独立意识“,个”的观念体现在强烈鲜明的性格,绝对的自信和怀疑外在、既成,孤立于庸常、大众的崇高立场以及积极的斗争意识与行动力。只有那些如“摩罗”诗人般的具有“个”的独立意识的“精神界之战士”才有建立自由精神的条件。而这样的人在当时的中国是太少见了,因此,鲁迅在对“摩罗”诗人的热情歌颂的同时,对中国的现状失望而担忧。在中国的历史中有的是“坐稳了奴隶的和坐奴隶而不得”的奴隶和奴隶主[1]213,他们都不具有真正的“个”的独立意识,,因此不需要自由,。传统有时是一,信仰的膜拜者总的观念、意志。鲁迅以“摩罗”的反抗权威和打破传统表现了对传统的反感和对信仰的怀疑。从这个意义上讲,鲁迅可以说是个绝对的自由主义者(使用“自由主义”一词本身是不被鲁迅认可的,只是研究者的注加),不相信任何[1]85信仰、主义“人生不可知,,社会不可恃”,而自由即信仰。信仰意味着允许共同的意识占据部分或全部的个人空间,对于绝对的自由主义者,只有自由本身可以信仰。鲁迅本人就是这样实践的,鲁迅认为复兴自由精神首先要建立“个”立意识。“个”中,在其著作“个”的思想“:个”的,即“人是被自觉为个的存在”“,个对于全体(如部落、党派、阶级、国家等)不是部分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的价值,只有在他获得真正独立的意义上才能显示出来[2]12。鲁迅“个人”的概念主要是在其另一篇论文《文化偏至论》中针对“众数”提出的。汪卫东在其著作《鲁迅前期文本中的“个人”观念》中如此定义“个人”的概念“:个人”指社会关系中的个体(Individual),它的出现成为近现代文化的一个核心标志[3]89。前言1可见“,个”的意识是现代自由观念产生和建立的观念基础。在《摩罗诗力说》中“,个”的意识作为建立自由精神的人格基础被再次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庸平和”,要“均一”“和谐”,在强化集体意识的同时,有时忽视了个性、个别的保护。个人常常被隐没在集团中。自由意识的淡漠与之有关。没有“个”的独立意识,人就不存在健全的独立人格,自由精神便无从谈起。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推举的“摩罗”诗人裴伦“自尊至者,不平恒继之,忿世嫉俗,发为巨[1]79震,与对郯之徒争衡”,修黎生“时既艰危,性?16?在许多言行中体现出“摩罗”诗人的“个”的意识。鲁迅对待革命的怀疑和谨慎态度就反映出他坚持自我的独立立场的理性思考。“个”的独立意识始终被作为自由精神的建立基础和实现前提。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提出的自由精神观念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权利意识的觉醒。自由作为一种权利要求,很早就为人所利用,并且延续至今。最常见的如以拘禁为主要手段惩治犯人,就是剥夺人身的自由掌管权利。自由的权利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掌控的权利,即自己由自己作主,然而这样看似简单的权利要求却几乎从未能得到实现,甚至说人生来不自由。萨特说,人是生而要受自由之苦。在社会牢固而森严的等级结构中,每一个人都失去了完全由自己作主的自由权否定。然而,自由的权利意识却不应被忽视。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一再强调了自由权利意识的觉醒与权利维护的必要。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制度下,人的自由被完全剥夺,而最为可怕的正是人们要求自由的权利意识的丧失。我们的思维、意识恰是我们行使自由权利的最后阵地。“尼耙(Fr.Nietzsche)不恶野人,谓中有新力”“,野人”有“新力”在于其原始生命力的创造性与思维意识的自由。“盖文明之朕,固孕于蛮荒,……上征在是,希望亦在是。惟文化已止之古民不然:发展既央,隳败随起,况久席古宗祖之光荣,尝首出周围之下国,暮气之作,每不自知,自用而愚,污如死[1]64海。”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思维意识的自由权利要求已被崇古、从上的文明秩序所泯灭。人的意识被禁锢,不敢有拥有自由思想的权利要求。在政治上来看“中国之治,,理想在不撄”,统治者自然千方百计地消灭、镇压民众的自由思想权利,但更为可悲的是民众自身也习惯交出自己的自由权利,并视自由权利为影响“安生”的[1]68禁”。而诗人裴多菲高呼“,皆可抛”,将“,权利,动。、运用是现代自由权利意识的体现,随意地让度自己的自由权利则是自由权利意识淡薄的表现。古代女子以守节、守贞为本分是因为她们本身没有人身自由权利的意识。而思维权利意识的丧失则更多体现在对文化、艺术的控制中。以文学为例,“如中国之诗,舜云言志;而后贤立说,乃云持人性[1]68情,三百之旨,无邪所蔽。”意识形态的控制需要歪曲了文学的本质。“夫既言志矣,何持之云?[1]72强以无邪,即非人志。”如此之下“厥后文章,,[1]72乃果辗转不逾此界”。同样在十九世纪的欧[1]73洲“评骘之士,,亦多抱是说以律文章。”此种情况下,鲁迅推崇的“摩罗”诗人对自由权利有着清醒的意识,并为争取和保卫自己思想意识的自由而积极行动。如“摩罗”诗派的始发者裴伦,身处保守古旧的英国,却“超脱古范,直抒所信,其文[1]73章无不函刚健抗拒破坏挑战之声。”对比发人深思。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自由权利的行使对应着自我责任的意识。失去了追求自由权利的意识的人就不会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与责任“,人人之[1]69睡。”没有自由思想权利的民众既是自由权利丧失的受害者,也是丢弃社会公益的不负责任的人。鲁迅的小说中的阿Q等等人物皆是如此。他们被剥夺了自由权利,并丧失了自由权利的意识,只能在不同意识形态的权力争夺中被动地摇摆或被遗忘,充当炮灰、替罪羊或者看客。三、实现之路自由精神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行动。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强调了为自由精神而斗争的意义。鲁迅的早期思想受到进化论的影响,在日留学时期的多篇论文中都有不同领域的体现。如《中国地质略论》中有“地质学者,地球之进化史也”的观点[4]4《人之历史》,追溯进化学说在西方的发展史“:进化之说……然19世纪末之言进化[1]8者,固已大就”。而在《摩罗诗力说》中,进化论。鲁迅首,[1]67。。,:从自然界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变”与“争”谈起,继而更进一步指出人类自原始开始就一直存在的打斗与战争。自然万物在竞争发展中进化,人类社会也是从野蛮向文明过渡,这一过程至今没有间断过。接下来,中国传统的复古怀古观念就自然地显得荒谬和有害。鲁迅将中国哲学家与创作“理想之邦”的柏拉图等西方哲学家对比,批判他们“作此念者,为无希望,为无[1]67上征,为无努力,较以西方思理,犹水火然”,退缩在古旧中,不思斗争、进取,走向了循旧保守和自我封闭。由古及今,鲁迅接着由批判“复古”、“怀古”的保守闭旧的历史观而直指以“不撄”实现平实的国民性。“不撄人”的统治思想导致了“个人”意识的抹杀和自由权利意识的淡漠,但其直接的目的还是为了防止为自由的斗争会削弱或颠覆统治。“协力而夭阏之,思永保其故态”,在如此漫长强大的思想麻醉下,中国无论知识界精英还是普通民众都缺乏为自由而斗争的意识和勇气。有着自由追求的浪漫诗人屈原“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能见,感动后世,为力非强”,而其他关于自由的[1]68-69见解“大都诗人自倡,生民不耽”。鉴于如此的文化、文学传统,鲁迅对当时的一些自由主义作家也提出批评。这些自由主义的作家如周作人?17?迅提倡的自由精神的对立矛盾正在于斗争性上。他们的作品延续的仍是中国传统的逃避、隐退式的自由,并不在斗争中推进自由精神,争取自由权利。在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现状,缺乏斗争意识的自由主义观点是缺少社会责任和文化良心的。对自由的争取需要斗争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斗争的行动力。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标榜的“摩罗诗人”的重要特点就是“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他们不仅在文学创作中实践着为自由斗争的行动,更是身体力行加入争取自由的社会斗争活动。鲁迅把这种“作为精神的人”,称做“诗人”,并把拯救中国的希望寄托在这些人物的出现上,[2]32把他们也看作“政治上的能动者”。对于“文事式微,则种人之运命亦尽”的中国来说,无论在文化上还是社会政治上都需要真正的斗争行动。鲁迅自身确实也是这样实践的,除了以文章为匕首进行文化批判、启蒙,同时在教育和社会事务中积极斗争,以行动争取自由理想的实现。在阐释真正的自由精神的同时,。罗诗力说》,方面,文学、文化上的萧条、暗淡也难以激发民族的生命力。因此,鲁迅选择了以启发文学、文化的自由精神带动民族自由精神、争取社会政治自由的自由实现途径。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摩罗诗人”作为最早受到“独立”“自由精神”感发的“撄人心者”,以诗力的震撼推动自由精神的建立和发展。鲁迅推举这些人物,希望中国的“诗人”“性解”也能受自由精神的感化:“盖人文之留遗后世者,最有力莫如心[1]63声”。鲁迅认为这些“精神界之战士”在中国是救国、救民的希望,沉默的状态必须打破“,诗[2]22人”的“心声”必须被“唤醒”。继而“诗人”,以其“诗力”感动民众、振作人心。这个过程需要那些“精神界的战士”真正地付诸行动,去“撄人”,也需要“民众”能够接受自由精神启发,至少不做顽固的抵制。这是鲁迅这一时期的文艺观和政治理想。“启蒙者”与“民众”,、散深入的体现。在对,鲁迅也曾经表现出怀疑和迷惘,这也是鲁迅思想复杂性的体现,对此研究存在争议。在《摩罗诗力说》中也体现了对“独”与“众”的对立观点,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将救国与民品,再以文学的感化生发功用唤醒国民,达成建立族振兴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身上,对“民众”是排和发展自由精神的实现。其中体现了鲁迅对文学斥和悲观的。但鲁迅所希望的自由精神决不是以感化功效的认识和文化精英崇高责任的呼唤。个别人对众人的统治来实现的,而应当是“个”对《摩罗诗力说》等论文的创作是鲁迅“弃医从文”后“个”的自由,是“每个人”的“个别”的自由。对最早对文学、文化研究的关注。“弃医从文”本身“个”的推崇并非是蔑视大众,而是希望个人立于标志着鲁迅从科学救国向着文学、文化改革以变革民族、国家精神现状的转变。文学的精神启迪与社会启蒙功用在中国古典文艺观中就已深入人心。然而正因如此,历代专制统治政权都重视对文学、文化的控制,鲁迅敏锐地看到了这点。在《摩罗诗力说》的开篇,鲁迅就做出描述“:人有读古国文化史者,循代而下,至于卷末,必凄以有所觉,如脱春温而入于秋肃,勾萌绝朕,枯槁在前,吾无以名,姑谓之萧条而止。……递文事式微,则种人之运命亦尽,群生辍响,荣华收光;读史者萧条之感,……亦渐临末页矣。……而今日转为影国[1]63者,无不如斯。”认为“文事”的衰微与民族、国家的衰落有着重要的联系。同时,这种联系又是相互的:一方面,民族、国家自由精神的丧失导致?18?集体之外。另一方面,鲁迅强调争取“自由”需要斗争意识和行动力,但对以一方推翻另一方的“革命”却持不信任的态度。因为鲁迅所追求的自由是“心”的自由。这种“绝对”的自由是精神的自由,而非以对他人压制、限制他人自由来实现的权力自由。精神的自由胜于政治、经济的自由,换言之,精神的自由是政治、经济的“相对”自由的实现基础。这也是鲁迅从文学的“诗力”入手提出自由精神实现理想的原因。结语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提出的自由精神对于当时的中国有着巨大的时代意义。针对缺乏民主自由和面临民族自由危机的近代中国社会,鲁迅引进了“摩罗”式的自由观念、斗争意识,希望唤醒“萧条”的古国。同时,通过介绍论述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改变当时中国文学因循守旧、屈从专制统治的衰败状况。而更为重要的是,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提出的自由精神超越了时代的局限,给人以无限启发。首先,自由精神的建立与发展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提出了理想的现代自由精神的内容与实现方式。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众多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都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发展任务。建立自由精神的实现与否和实现程度是现代化程度的标志。在今天的中国,政治自由和民族自由的争取已不再如鲁迅所处时代那样急迫,然而根植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固有观念却不是短时期能够改变的。鲁迅在文中所做的文化批判依旧有借鉴价值。稳态、怀古、从众尤其是追求实利的心态以或显或隐的状态溶解在民族血液中,妨害着自由精神的实现。另外,自由也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和精神探寻。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提出的自由精神强调了“个”的意义和“个”的责任。而在当代“个”,的意义和“个”困惑。“个”的存在,激进的自由,其行动准则和价值观念却仍旧遵循集体意识。“个”的意义和“个”的责任需要重新被重视。最后,还有关于文学价值和使命的思考。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所提出的自由精神的是以文学的感化作为实现方式的,对“诗力”肯定与重视体现出鲁迅对“诗”这一崇高文学的推崇。在当代,以诗歌的衰落为标志的文学崇高地位的没落有着复杂深刻的经济、社会、文化原因。但其中起了重要作用的是大众文化的过分膨胀。这是与工业文明的兴起密切相关的。当人们习惯了对大众文化的不加选择的接受和盲目模仿,自由精神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诗力”的恢复也是当代文学的使命所在。鲁迅在其早期的诗学名著《摩罗诗力说》中充分体现了对自由精神的推崇与追求,从文学研究入手阐释了现代自由精神的内涵和实现方式。实现自由精神要建立自由意识,要争取自由权利,并要在坚持斗争中保障强化。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摩罗诗人”般的人物,而民众的自觉也很重要。《摩罗诗力说》中提出的自由精神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启发了中国现代观念的产生发展,在当时的中国有巨大的时代意义,同时对我们今天依然有着重要启示。今日再读《摩[1]100罗诗力说》,不应是“其亦惟沉思而已夫”。]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3]汪卫东.鲁迅前期文本中的“个人”观念[M].北京:人民文学社,2006.[4]鲁 迅.鲁迅全集(卷8)[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骆冬青.摩罗美学:从鲁迅到顾准[J].泰山学院学报,2003(2).[6]王柯平.摩罗诗力说与摩罗式崇高诗学[J].鲁迅研究月刊,2005(4).[7]钱理群.心灵的探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责任编辑:赵荣蔚】TheFreeSpiritofLuXun’“sOnthePoeticPowerofMaras”WANWen2wen(SchoolofLiterature,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46,China)Abstract:“OnthePoeticPowerofMaras”isLuXun’smostimportantearlypoeticsworks,towhichtheresearch2ersalwayspayattention.“OnthepoeticpowerofMaras”ispermeatedwiththefreespiritbetweenthelines,andgivesthepeopletheimportantenlightenmentbyLuXun-likeuniqueexplanation.LackingthefreespiritwasChina’sdiseasesymptomatthattime.SoLuXunproposedhisviewpoint:Establishthefreeconsciousness,striveforthefreeright,pro2tectandstrengthenthefreedomatthenon-escapetruggling.Atthesametime,basedonthesociety,LuXunproposedthewaybywhichthefreespiritcouldberealized,inviewoftheliteratureinfluencingfunction.LuXunandhisesteemforfreedomandpursuanceoffreedom,overstepthetimelimitation,andstillgivetheimportantenlightenmenttousto2day.Keywords:LuX“OnthePoeticPowerofMaras”;freespirit?19?本文由(www.wenku1.com)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史学专栏】《冯国璋、张勋、倪嗣冲南京会议》(丁中江 文)
& & 当四川方面停战后,袁就散播一个谣言:&蔡锷已承认元首仍居大总统之地位。&这个空气是给北洋系军人再次团结的机会,因为倘若护国军方面不把袁打倒,袁仍可作死灰复燃的打算,北洋军系也不会面临四分五裂,所以他派阮忠枢到南京访冯,要冯联络未独立各省军民长官发出一个拥袁仍居总统之位的联名电,借以表示北洋系仍有团结表现。&
  冯认为目前正和护国军停战谈和,不能制造过份紧张的空气使局面恶化。他主张最好先作内部的协调,联合未独立各省的军政首长,在南京举行会议,取得本身意见和步调的一致,才能有发言权。冯这个意见袁当然同意,其实这是冯的一个诡计,他由北洋系的实力派借此而达成真正的北洋领袖地位,同时利用这个时机在政治上浑水摸鱼,他想仿照辛亥革命各省代表在南京组织临时参议院的办法,选出临时总统,然后召集国会,产生正式总统。他以东道主和盟主资格,被推为临时总统是有可能的。同时还可以提出惩办洪宪祸首和大赦党人等条件以讨好护国军和国民党。冯的如意算盘中,包括他和梁启超、陆荣廷的关系,他相信护国军方面会争取他来倒袁,如果他真被推为临时大总统,袁岂不是&不推自倒&了。在护国军来说,也不必再流血就可以达到反袁胜利的目的。
  冯根据这个假想,就打电报请张勋、倪嗣冲二人提出解决时局的具体办法,以便作为三人的联合意见向南京会议提出。&
  不料张勋目的完全和冯不同,张勋一心想复辟,推戴逊清废帝宣统,张认为在复辟条件尚未成熟以前,不妨仍以袁过渡。张勋对袁有恩有怨,二次革命后他进占南京,袁迫他去徐州,这是怨,然而阮忠枢曾先后三次到徐州,许了他很多条件,袁且首先发表他督理安徽军务,总算有恩。张勋觉得这时维持袁总比捧冯有利,所以他主张维持袁的总统地位。他的解释是自袁承认帝位以来,总统地位业已丧失,今后的总统既不能由国会产生,就只能根据清朝皇帝赋予袁以组织共和政府的主权命令,把这道命令的有效时间延长到现在,袁做总统才是合法的,和名正言顺的。&
  张勋这个主张,是一套移花接木的手法,因为逊清的命令既然有效,则废帝的帝位也随时可以复活。至于召集国会问题,张本心是彻底反对的,冯提议召集国会,他在上面加了慎选议员四字,表示有限度地召集;至于惩办祸首他改为惩办奸人,这个奸人两字意义很模糊,既可解释为洪宪祸首,又可能是国民党人,或是所谓的南方&暴徒&(指护国起义人士)。&&
  冯国璋和张勋的意见如果不能沟通和协调,则无法把南北重心逐渐移来江南,这是冯必须向张妥协的一个原因,所以冯、张两人的想法,中间虽相距十万八千里,但是冯为了要使张参加南京会议以壮大声势,就只好接受张的意见,融合而成一个共同的方案。
  4月18日冯国璋和张勋联名提出时局解决方案八条:&
  一、遵照清室赋予&组织共和政府全权&原旨,承认项城仍居大总统之地位;&
  二、慎选议员,重开国会:&
  三、惩办奸人;&
  四、各省军队须依全国军队按次编定番号,并采取征兵制;&
  五、明定宪法,宪法未定前,仍遵守民国元年《临时约法》;&
  六、民国四年冬以前之各省将军、巡按使照旧供职;&
  七、川、湘前敌各军一律撤回;&
  八、大赦党人。&
  这八个条件非驴非马,既不合乎冯的要求。也不合乎张的要求,当然更不合乎其他任何方面的要求。所以自从这个通电发表后,各方均表示反对。冯也自感没趣,因此他于4月25日以个人名义通电未独立各省:&
  &日来因苏省地方不靖,江阴、吴淞、苏州、无锡各处,时有匪人窃发,岌岌可危。国璋以为欲策大局之全安,宜先维本省之秩序。军书旁午,日不暇给,实不遑更及其他。兹幸剿抚兼施,次第戡定,不至有意外之风潮。正拟将前议八条,详加参酌,拟稿电京。适接陈将军马日录寄前致中央电文,谓蔡锷提出条件,滇、黔于第一条未能满意,桂、粤迄未见复等语。国璋体察情形,不得不另筹计划,因思帝制取消后,曾由国璋约同诸公,分电四省,切词劝告,均皆置之不答,是其怀一不信中央之成见,并我辈所主张者,亦疑为别有意思,未肯遽听忠告,无可讳言。至四省所要求,又从无条件宣布,国璋深虑不得要领,解决无期。嗣后政府电知陈将军,业以和议与蔡斟商,取得同意,始将八条通电奉质,冀可从事和解,早息纷争。今观陈将军续电所言,蔡锷一个并不能代表四省。而政府于此真相亦未尝明白披露,或故隐约其词,我辈出任调人,将从何着手。四省现未疏通意见,必尚相持极端,接洽且难,遑云开议。现就国璋思虑所及,筹一提前办法,首在与各省联络,结成团体,必须各保疆土,使辖境内不生变故,妨害治安。一面贯通一气,共保公安,立于坚确不摇地位。总期扩充实力,责任同肩。对于四省与中央,可以左右为轻重,然后依据法律,审度国情,妥定正当方针,树立强固根本,再行发言建议,融洽双方。我辈操纵有资,谈判或易就绪。若四省仍显违众论,自当视同公敌,经营力征。政府如有异同,亦当一致争持,不少改易。似此按层进步,现状或可望转机。否则因循固易,即沦胥迁就,且愈滋变乱。一旦土崩瓦解,省自为谋,中央将孤立无援,我辈亦相随俱尽,身名两败,劫运难回。静言思之,不寒而栗。若不乘此机会,预图固结,未来之厄,究将以何策自免耶?牖见如此,特电奉商,诸公或愿表同情,或以为不可,均望从速电复。国璋思之烂熟,舍此实无裨图存,但得复音,允为将伯。即当另拟条件,再电商榷。以协议进行也。临电激切,毋任翘企!国璋。有。&&
  这个电报可以证明冯的私心,想在袁和护国军之间造成一个第三势力,利用护国军推翻袁的总统地位,再以北洋军的力量压迫护国军使之屈服。这也是辛亥革命袁在清室与革命军之间左右操纵,翻云覆雨的一套手法。想不到袁的两个重要干部都能师承袁的衣钵。&
  5月1日冯进一步把以前和张勋联合提出的八个条件修改,发表东电,电云:&
  &徐州张上将军、承德姜上将军、成都陈将军、南昌李将军、戚巡按使、开封赵将军、田巡按使、盛京张将军、济南靳将军、蔡巡按使、长沙汤将军、黑龙江朱将军、福州刘总长、李将军、蚌埠倪将军、天津朱将军、武昌王将军、段巡按使、太原阎将军、金巡按使、西安陆将军、刘帮办、吕巡按使、吉休孟将军、郭巡按使、兰州张将军、迪化杨将军、归化潘都统、张家口张都统、重庆曹司令、泸州张司令、宁夏马护军使、上海杨护军使、卢副使、并转各镇守使、各师旅长、各司令鉴:赓密。前以有电奉质,先后接到诸公电复,承表同情,公谊热忱,至深佩慰。现在中国大局棼如乱丝,既难以武力为后援,即当谋和平之补救。巧电八条办法,本属提议大纲,而滇、黔各省,坚执一己要求,对于第一条不肯同意,我辈欲解此困难,仍应以法律为依归,庶免双方各持极端,使伺我者得以乘间而入。兹就前议,重加参酌,另拟条件与诸公一商榷之:(一)大总统之问题也,袁大总统以清室付托,组织共和政府,统治民国,授受之际,本极分明。现因帝制发生,起一波折,近虽取消帝制,论者皆谓民国中断,大总统原有地位业已消灭,绝难再行承认。言之亦自成理,然欲根据法律立论,则民国四年以后,大总统固已失其地位,副总统名义亦当同归消灭。中国目前实一无政府无法律之国。而援引《约法》,谓副总统可以代行职权之说,当然不成为问题。既欲拥护共和元首,在改良政治,欲政治改良,而谓不能属之袁大总统,则必出于另举。欲举总统,必开国会,欲开国会,必有发表召集之人。今舍去大总统,而以副总统行使职权,牵入《约法》条文殊与事实不合。不如根据清室交付原案,承认袁大总统对于民国应暂负维持责任,以顾大局。并回复副总统名义,强其出任,而后方可补济法律之穷。一面迅筹国会锐进办法,提前召集,仍由袁大总统于事前宣布明令,一俟国会开幕,即行辞职,是未来之大总统,可以依法产出,为实行内阁制,组织新政府,皆得次第建设,由根本以及枝干,均有脉络可寻。若网在纲,有条不紊,庶几树立强固基础,不至有轻重倒置之虞。(二)国会之问题也,由前之说,选议员、开国会,实为急切要着,惟选举手续繁重,时期过于延缓,无以慰喁喁望治之心。自应参酌组织及选举法提前赶办,定期开会,以便大总统地位得有继承之人。至此次选举议员,必须议定资格,慎防流弊,凡以金钱运动及政党中暴烈分子,一概不许羼入,借求真确民意,且免混杂贻羞。前辙后车,允宜借鉴。(三)宪法之问题也,国会成立,即当依照程序,从速明定宪法,俾举国有所遵循。宪法未定以前,一切设施,得以民国元年公布之《约法》为标准,但此项《约法》条文,确有未合中国国情及今日之现状者,自应先将适用各条款提出宣布,足资援引。余再斟修改,务剂其平,庶可便得推行,别无障碍。要之宪法结构,此其权舆,立国大经,不可忽略。(四)经济之问题也,目前财政艰窘,帑藏空虚,竭泽而渔,朝不谋夕。益以此次事变,所耗尤多。刻虽协议和平,军费初未少减。以上各项筹备,未可刻日程功。滇、黔两省,罹此兵灾,又须办理善后,在在需款,亟宜预图。当由中央将年来收支情形,列白宣布,应办善后之滇、黔二省,亦声明需用实数,准备始易着手。先将国内不急之务,悉予罢除,设法匀拨,万一不敷挹注,再行借助外资,但应指定用途,他事不许挪济。以后制定预算,务求力除浮滥,切实整理。冀可培复元气,免至速祸坐亡。(五)军队之问题也,现在协议伊始,中央派赴川、湘各处军队,业已奉令停战。滇、黔各省,亦当严行约束,静待磋商,不得违约破坏。一俟大局解决,其原有各军,悉调回旧日驻防地点。自滇事起后,各方面添招兵队,均一律资遣取消,只纾财力。此后中央与各省军队,当按次编号,统属之陆军部,联为一体,不分畛域。至实行征兵制度,尚须体察情形,应归参陆两部,通盘筹划,酌量办理。(六)官吏之问题也,凡民国时期内任命保用之各军政官吏,及为民国服务之人,资格应一律存在。四省之将军、巡按使,均当仍旧任职。一切官制官规,亦宜暂守规章,以免纷乱。其中如有应行变通事宜,俟国会成立再议。此外闲散军官与夫留学回国,或在本国毕业,尚未任有职务之学生,应由政府另定安置选用办法,冀得真才,而资臂助。(七)祸首之问题也,帝制发起,由于杨度等数人,当其集会之初,无非妄逞学说,惊人耳目,谬论流传,遂滋淆惑。浸至酿成事端,逼开战祸,斫伤国脉,涂炭生灵,罪积邱山,擢发难数。惟此时危机日迫,宜以挽救为先,即将若辈斩诸市朝,初无裨于毫发。应先削除国籍,屏不与齿。候国会成立后,再行宣布罪状,依法判决,以肃国纪,而快人心。(八)党人之问题也,民国肇建以来,党派纷纭,原因复杂。其热心国事以微嫌引去者,固不乏人。而专持私见,主张破坏,以遂其欲望者,亦多标揭党帜,溷杂其中。事实可稽,难为曲讳。应由政府审查原案,判别是非,咨送国会讨论。俟得同意,然后宣告大赦,方免抵触法律,贻祸将来。以上所列各条,略具梗概,国璋审时度势,务策万全,欲况固未来之国基,尤应维持今日之现状,又必出以郑重。本法律以相斡旋,不至腾笑友邦目为泛论,调停建议,舍此莫由。诸公伟画荩谟,必能益我智虑,务希斟酌尽善,免贻挂漏之讥。如以此项条件为可行,盼于鱼日以前赐复,即由敝处主稿联衔,分电滇、黔各省,并达中央。特电奉商,伫盼赐复!冯国璋。东。&&
  这是冯用个人名义提出的八项条件。关于总统和国会问题,由于冯自己要做总统,乃首先反对黎元洪以副总统资格继任大总统,这个意见和护国军方面完全对立。冯同意让袁为过渡时期的总统,等待召集新国会产生新总统。至于在新国会中则反对有国民党分子参加,这也是和护国军意见对立的。还有《约法》问题,他既要废止袁所钦定的新《约法》,又不愿恢复旧《约法》。对于帝制祸首和国民党人问题,冯既要敷衍护国军而不得不牺牲少数无权无势的帝制派,又要顾全北洋军阀的意见。因此冯这八条,仍然是东拼西凑,杂乱无章的主张。除了符合冯个人愿望和目的而外,可说根本不能得到多数人同情的条件。&
  冯这份&东电&发出后,立刻招致了各方面的反对,就连北洋军系也发生很大的反感。冯在反对袁称帝时,甚获各方好感,迄这份东电公布后,全国舆论都攻击他,痛骂他是袁世凯第二。旅沪廿二省知名人士,由唐绍仪领衔,包括湖南的谭延闿、湖北的汤化龙、四川的胡景伊、江苏的唐文治、奉天的吴景濂、江西的彭程万、直隶的谷钟秀、云南的张耀曾、广西的张其锽等13971人发表通电,对冯所提的八个条件痛加驳斥。而张勋则对惩办祸首一条极为不满。汤芗铭则反对清室授权一条。这一来使冯大为扫兴,有骑虎难下之苦。&
  5月5日冯到了蚌埠邀同倪嗣冲一同到徐州访张勋,商定由冯国璋、张勋、倪嗣冲三人联名发起召集南京会议,电请未独立各省派遣代表参加。电云:&
  &赓密。国璋、嗣冲于本日到徐,与勋晤商,拍发各省通电一件。其文曰:川边开战以来,今已数月,虽迭经提出和议,顾以各省意见未能融洽,迄无正当解决。当比时机,危亡呼吸,内氛四伏,外侮时来,中央已无解决之权,各省咸抱一隅之见。谣言传播,真相难知,而滇、黔各省恣意要求,且有加无已。长此相持,祸伊胡底,国璋实深忧之。曾就管见所及,酌提和议八条,已于东日通电奉布,计达典签。惟兹事体重大,关系全国前途之安危,殊非浅鲜。往返电商,诸多不便,爰于歌日亲诣徐府,商之于勋,道出蚌埠,邀嗣冲偕行,于本日清晨抵徐,彼此晤商,斟酌再四,以为目今时局,日臻危逼,我辈既以调停自任,必先固结团体,然后可以共策进行。言出为公,事求必济,否则因循以往,国事必无收拾之望。兹特通电奉商,拟请诸公明赐教益,并各派全权代表一人,于咸日以前,齐集宁垣,开会协议,共图进止。庶免纷歧,而期实际。勋等筹商移晷,意见相同,为中央计,为国家计,谅亦舍此更无他策。诸公有何卓见,并所派代表衔名,先行电示,借便率循。临电延伫,无任盼祷!等语。特电奉闻,并希台察。&&
  冯国璋、张勋、倪嗣冲三人联合发起召集南京会议,然而他们三人却是三条心,冯想利用这次会议造成他的第三势力地位;张勋想做这个会议的盟主,以为他达到宣统复辟的有利条件;倪嗣冲则是忠于洪宪王朝。袁世凯更老奸巨滑了,他知道冯、张两人不是一条心,正好利用两人矛盾,以达到互相牵制和从中操纵的目的。他派张镇芳和阮忠枢二人在徐州游说张勋,又派蒋雁行列席南京会议,借以监视。&
  5月17日袁打电报给冯、张、倪三人,电云:&
  &予自退隐田园,无心问世。不幸辛亥变作,强与诸君子出任国事,不避艰险,而心长识短,丛脞横生。自滇省发难,远近骚动,既无洞察之明,又乏应变之策,夙夜惭怍,早存退志。迭与政要诸人密筹善后办法,众谓对内对外,关系极重,稍有不慎,危亡随之。近日唐继尧、刘显世、陆荣廷、龙济光等以退位为要永,陈宦亦相劝以休息,均获我心,予德薄能鲜,自感困苦,亟盼遂我初服之愿,决无贪恋权位之意。然苟不妥筹善后而撒手即去,听国危亡,固非我救国之本原,尤觉无以对国民。目下最要在研究善后之道,一有妥善办法,立可解决。该上将军等既约同各省代表就近齐集,讨论大计,毋任欣慰。时局危迫,内外险恶相逼而来,望将善后办法切实研求,速定方针,随时与政府会商,妥定各负责任,使国家得以安定,不致立见倾覆,幸盼遏亟!&&
  这时候,袁正暗中布置,作最后挣扎,他命梁士诒负责赶筹军费,命曹汝霖许日本以优厚条件交换政治贷款。他拟定了一个&征湘、定陕、固鲁&的计划。打算派倪嗣冲为征湘统帅,事定后调王占元督理湖南军务,即以倪嗣冲督理湖北军务;派雷震春由河南进攻陕西;调开态度暧昧的靳云鹏,派张怀芝督理山东军务,对山东民军进行攻击。另一方面他打算许张勋以督理江苏军务,以换取张对袁自己的拥戴,拟调冯国璋为征滇总司令或内阁总理,并准备向西南护国军再度发动全面攻势。
  南京会议于5月18日开第一次会,出席南京会议的17省代表名单是:江西何恩溥、程用杰,山西崔廷献、李骏,山东孙家林、丁世峄,河南毕太昌、叶济,奉天赵锡福、王恩洪,吉林张恕、戴艺简,黑龙江李景林,湖南陈裔时,湖北冯煦、杨文恺,福建贾文祥,上海赵禅、王滨,直隶吴焘、刘锡钧,热河夏东骁,察哈尔何元春,绥远熊开先,徐州万绳栻,蚌埠裴景福。19日开第二次会议,20日第三次,21日开第四次,至22日第五次会议因无结果散会。在会议中各省表示之意见,大略如下:&
  江西:对于中央,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主战,须请中央助兵一师。&
  河南:可出一旅。&
  山西:无力帮助邻省,财政亦无余力。&
  山东:兵力在外交上已有应接不暇之势,即外交平定,亦无力外出。财政上须借债,方能生活。兵力南部尤须请倪、张帮助。&
  奉天:他省有事,可出兵两万。&
  热河:诸事从诸君子之后。&
  吉林:拟仍召集旧议员,解决总统问题。并断言东三省因外交上无余力出兵。如外患上用兵,可出两千。财政樽节,可余十万。&
  察哈尔:无力,仗赖中央接济。&
  绥远:无力,地势上亦不济急。&
  黑龙江:无余力。&
  湖南:为潮流所激,兵力亦不能支,请速设法以挽大局。&
  湖北:(一)保持总统现有地位,以待国会解决。并要求会议如何从速召集。(二)滇事起后所成之军队,如何解散?(三)军队退还原驻地时,可否不令他人进逼。(四)将来退兵,皆由武汉经过,难保不有元年之变,谁能担任?本省兵力虽有余,因党人注视之点,亦无余力外出。财政更无余力,三月后可出兵四千。
  福建:拥护中央,从三君子之后,仍以国会解决总统问题。&
  上海:地位与各省不同,以冯将军为主体。&
  直隶:从三将军主张,如山东无事,可出兵一千五百人。&
  海军总长代表以总统非国会选出者不承认。&
  宁夏:服从命令。&
  安徽:热心拥护中央。...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降大任于斯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