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马列主义指导高考答题活动计算得分,能多得分吗?

百度题库旨在为考生提供高效的智能备考服务,全面覆盖中小学财会类、建筑工程、职业资格、医卫类、计算机类等领域。拥有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备考全阶段的高效服务,助您不断前行!
京ICP证号&&
京网文[3号&&
Copyright (C) 2018 Baidu您当前的位置: &
成考政治第一章毛泽东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2)
分类:成考
更新时间:
来源:转载
  三、简答题
  1.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答:毛泽东思想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的产物。
  (1)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于20世纪前中期。当时时代的主要特点是战争与革命。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造成革命形势。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欧洲许多国家接连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东方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这就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有利的国际条件。
  (2)由于俄国与中国相邻,而且地大人多,经济文化落后,沙皇统治时期政治腐朽,其国情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的影响更为巨大和深刻。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中认识到世界潮流的变化,得出了"走俄国人的路"的历史结论。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努力运用它来指导中国革命活动,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
  因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形成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就成为时代的基本要求。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
  2.简述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答: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决定了中国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社会大革命,以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改变封建的买办的生产关系,解放被束缚的社会生产力。而要实现这种大革命,就需要先进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的理论,就不会有轰轰烈烈的人民大革命。即使有了一时的革命运动,也是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2)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约80年间的中国人民革命运动,无论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还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无一不是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科学革命理论作指导。
  (3)历史充分证明,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彻底的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后胜利,必须由先进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提出新的革命思想和革命纲领。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适应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继续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3.简述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思想理论条件。
  答:(1)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2)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思想理论条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①1915年9月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启蒙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它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启发了人民的民主主义觉悟,激起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真理、探索民族解放新途径的热情,从而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②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之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巨变。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由从西方资产阶级文明中寻找出路转而向俄国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俄国革命经验重新考虑中国问题。"走俄国人的路",就是他们得出的基本结论。③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成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中国进步思想界的主流。中国的先进分子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考察、思考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并经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适合于中国情况的正确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理论渊源。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和传播。就不可能产生毛泽东思想。
  4.简述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答:(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是由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所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思想理论基础,不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科学性,而且还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并成为一个完整而又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2)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它在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党的建设等方面,以独特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贯穿于毛泽东思想之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它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
  (3)这些理论是一个有内在逻辑联系和历史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使毛泽东思想成为一个系统而又完备的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具有科学性、独创性和完整性的鲜明特点。
  5.简述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答:&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是:
  (1)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是对毛泽东思想最精辟最科学的概括。它正确阐明了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实际的关系;毛泽东个人智慧和全党智慧的关系。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它在许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宝库。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6.简述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观点(或内容)
  答:&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础观点是:
  (1)将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即大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指出前者是革命的对象,后者是革命的动力。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即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买办资产阶级的各个集团以不同的帝国主义为靠山。据此确立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对资产阶级的政策和策略。
  (2)科学地分析了中国农民阶级及其各个阶层,指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确立了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的思想。
  (3)指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内容,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惟一正确道路。
  (4)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加上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就成为中国革命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5)上述思想,集中体现在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著作中。
  7.简述毛泽东思想成熟的基本标志。
  答:(1)毛泽东思想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全面展开而达到成熟。毛泽东率先垂范,从事创造性的理论研究工作,他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在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理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党的建设的理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都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体现了成熟时期的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
  (2)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主要是指党已经能够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作出科学总结;已经能够深刻认识中国国情、中国革命的基本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并对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已经形成了既属于马克思主义,又具有中国共产党特色的完整的系统的科学体系,并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3)把成熟的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共七大最重要的历史贡献。
  8.简述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的原则。
  答: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和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之一。这一原则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原则"出发,这是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
  (2)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求是原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和精髓,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9.简述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答: 党的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形成的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有:
  (1)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具体涵义是: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把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当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群众路线的又一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在贯彻群众路线过程中,必须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4)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它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
  10.简述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特点。
  答: 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理论和活的灵魂,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这一体系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特点:(1)科学性。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2)独创性。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但不拘泥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已有的结论,而是根据中国特殊情况所作出的理论创造。
  (3)完整性。它在深入分析中国社会状况的基础上,系统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领导、道路、前途、步骤及转变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它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它贯通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它是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
  11.简述怎样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答: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因此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它。这个科学态度,就是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1)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绝不能用毛泽东在某一时间内和某一条件下对某一问题所说的某一两句话或某一两个观点,去代替对毛泽东思想的整体性把握,不能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完整、准确的理解。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尤其要着重掌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要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严格区别开来毛泽东思想是指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则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毛泽东个人的思想,主要是指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和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等"左"倾错误理论观点。这些错误理论观点明显地脱离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轨道。因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体系范畴。
  (3)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客观真理、科学的理论。它的基本原理,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必须坚持的。但是毛泽东思想也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样,没有也不可能穷尽真理,只是为认识和发展真理而开辟了道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必定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而不可能一成不变。邓小平理论,就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四、论述题
  1.试述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答:(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提出的科学论断,并得到全党的肯定。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科学理论,是各国无产阶级政党行动的指南。但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由于各国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如何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运用它,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使之能够解决本国的具体问题,就成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考虑的事关革命和建设事业成败的大问题。
  (3)①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而且十分落后,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完成了这一特殊困难的事业。
  ②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在具体内容上,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规律,对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经验进行了正确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理论;在表现形式上,它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政策。毛泽东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试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答: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伟大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人民革命的理论,找到了解决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和胜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国内外反动势力,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而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旗帜。
  (2)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新中国和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构成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毫无疑问,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制度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建立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政治基础。
  (3)毛泽东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成果,两者又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前者的许多重要思想,为后者提供借鉴、启迪并被吸收;前者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后者所继承和发展。
  (4)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和政治优势。毛泽东思想中所倡导的许多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如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等,教育和激励了几代中国人,成为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动力。
  (5)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落后而又极不平衡,毛泽东思想成功地解决了在这样的国家中,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孕育和启迪了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3.试述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答: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党的思想路线。它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
  (2)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形成的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是对党和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群众路线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党一切组织和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根本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之一。
  (3)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提出的根本方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无产阶级革命是国际性的事业,需要各国无产阶级的相支持和帮助,但首先需要各国无产阶级立足本国,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依靠本国人民自己的力量,去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其次,要正确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和向外国学习的关系,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关系等。
  4.试述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答: 毛泽东思想在形成和发展中,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主要是: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的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同样,正确的革命理论,只有同亿万群众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和形成。作为指导中国革命的毛泽东思想,不是个别天才人物主观臆造的东西,而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不断结合过程中产生的科学体系。在如何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来解决中国革命实践中的问题上,曾经出现过两种错误倾向:
  一种是教条主义的倾向;另一种是经验主义的倾向。这两种倾向都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割裂开来,都不能引导中国取得胜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从而获得了克敌制胜的强大武器。
  (2)毛泽东思想是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就清醒地分析了国民革命失败后的形势,适时地将革命进攻的方向转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开辟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为全党树立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榜样。在"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的年代里,毛泽东虽然屡遭排挤和打击,但他从未停止过同党内连续出现的"左"倾错误的斗争。
  1930年5月他所写的《反对本本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这篇文章初步阐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人从教条主义的束缚中,从对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的迷信中解放出来,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毛泽东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3)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事关中国革命成败的特殊而伟大的事业。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正确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在理论上提出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主要是使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在内容和形式上来了一番改造,使它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5.试述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1)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学说。
  (2)制定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采取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制定了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经济文化落后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
  (3)提出了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
  (4)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经济体制的改革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观点。
  (5)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着重阐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思想,并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
  (6)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任务,提出了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以及一整套同时并举的"两条腿走路"的经济建设方针。此外,毛泽东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可分为不发达的和比较发达的两个阶段的设想,提出了"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的思想与和平解放台湾的提议,等等。
  (7)上述思想集中体现在毛泽东的《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著作中。
免责声明:
1.鉴于各方面资讯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信息为准。
2.本网注明来源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所有。
3.如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日内与本网联系删除。联系方式:
近期考试日历表【图片】亲爱的学妹学弟么,哥哥我高考完了,想想那么多资料不能浪费~~【紫薇高中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361贴子:
亲爱的学妹学弟么,哥哥我高考完了,想想那么多资料不能浪费~~收藏
大男神镇楼~
聘请当地重点中学老师一对一讲解,熟悉当地教材考纲,解决孩子实质学习问题,免费试听
努力试试啊~万一成功了呢~~看看我男神,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未来多强大~~话说你们要么~~给点动力啊。要求不高,过五层楼我就上资料啊~·
本文以活动主体为线对政治生活的知识进行归纳,为大家组织答案整理相关知识。当然,高考题能力立意高,运用的材料也很鲜活。因此,在具体解答试题时还要灵活运用这些素材,根据试题具体设问灵活变通,并与试题材料信息结合。为了让大家收到更好的复习效果,这次要动手动脑整理某些具体知识点咯。 一、公民做一件事1.为什么做 ①必要性: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地位、公民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和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和检举权;政治自由即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 ②重要性:第一,有利于增强公民主人翁意识,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能力,真正行使(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第二,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2.怎么做 (1)内容: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要求:依法有序的参与;(必要性:依法有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要求: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坚持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的原则)。(3)意义:①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②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③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④不断改善公共管理,创建文明祥和的新社区;⑤有力地促进政府机关的廉政建设。 二、政府做一件事1.为什么做(1)国家性质和政府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2)政府的宗旨和基本原则的需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具体: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3)职能的内在要求(4)树立权威(A.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完善社会管理、优化公共服务、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B.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C.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三个代表”的需要 2.怎样做 (1)履行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2)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3)依法行政:①原因;②重要性(a.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b.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提高政府的威信;c.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③具体要求(合法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4)接受监督①为什么。A.必要性:权力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少数人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B.意义: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更好地适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民,从而建立起一个有威信的政府。②怎么办。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5)民主科学依法决策。在科学决策方面,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在民主决策方面,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在依法决策方面,坚持决策的内容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决策的过程符合法定程序。
三、人大代表做一件事①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②是行使权力的表现,人大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③是履行义务的需要(a.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b.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④体现与人民的关系(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 四、党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1.为什么做(1)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宗旨);(2)由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3)由党的作用决定(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4)是党加强自身的建设的需要;(5)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2.怎样做?(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2)完善三种执政方式(科学民主依法执政);(3)坚持执政理念,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4)坚持党的领导方式,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注〕 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1)根本原因: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2)必要性: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3)含义和地位: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4)基本内容:①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③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职权;④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等。(5)优越性:①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②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③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④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政党制度(基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内容。①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②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和根本保证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⑤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⑥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关系:政治上领导与被领导;组织上相互独立;法律上地位平等;互相监督。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2)优越性: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建设生态文明;它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3.民族政策(1)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什么。①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这是形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前提。②我国各民族间是平等的,都为祖国统一作出了贡献;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各民族的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然要求(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性)。③处理好民族关系,既是国家的重大问题,又是人民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具体问题。怎么办:①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政治基础和物质保证);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制度);③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政策保证),反对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依法打击煽动民族分裂的行为;④公民要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公民的一项义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⑤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⑥政府要切实履行各项职能,加强中西部的开发;⑦发达地区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要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2)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原因。①必要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②重要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1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为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建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其实现形式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本群众自治制度。(2)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②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③民主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即真实性内容和多样性形式的统一,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六、对外关系1.涉及我国参与有关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活动的原因、理论依据(1)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冲突则是对立的根源。(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3)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①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②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③基本立场:独立自主。④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5)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负责任的大国,是维护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力量,遵守联合国宗旨和原则。2.涉及主权国家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方面的原因(1)主权国家的权利、义务。(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主权国家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2)《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宗旨:简单地说,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3)由国家利益决定。(4)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3.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1)我国的国家利益: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2)为什么。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②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怎么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利益;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增强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抵制外国干涉我国内政;在维护我国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的正当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建立国际新秩序、建设和谐社会,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等等。(4)意义:对我国,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对世界,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我要去更书了,没办法等大家五层楼~~会考的孩子看过来~~~我就先发了~~
浅谈如何审政治主观题 做好政治主观题,审题是关键。许多同学不会审题,以至于要么无从答起,要么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既浪费了时间,又得不到分数。所以,答好主观题的第一步就是审好题。我不避狗尾续貂之嫌, 也谈如何审主观性题。一、审范围要弄清试题的设问对所考查的知识范围的限定。看其属于经济常识、政治常识、文化常识,还是哲学常识;或有关知识(如企业的有关知识、政党的有关知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辩证法有关知识等);或某个具体知识点(如宏观调控的知识,政府的职能的知识,文化的作用的知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知识等)二、审主体主体是某种行为的发出者。主体不同,答案则迥然不同。弄清主体,可以缩小、限定思考的范围,使答题更具针对性、准确性。经济常识的主体通常有国家 ( 政府 ) 、企业 ( 经营者 ) 、消费者(劳动者)、社会组织(消协)等;政治常识的主体通常有党(党委、省委、纪委等)、国家( 国家机关 ) 、公民、人民、民主党派、政协、村委会、居委会、国际组织等;哲学常识的主体通常是具体的哲学观点。三、审客体客体就是某种行为的接受者,是某种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客体审清楚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缩小知识范围,这很重要,否则当知识范围过大时,就会出现知识点堆砌、乱答的情况,从而糟蹋版面、浪费时间。四、审指向(即题型和角度)(角度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题型一般有:体现题(体现了、反映了等)、原因题(一般其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依据”等形式)、措施题(怎么办、如何做、措施、建议等);意义题(设问一般有“积极影响”、“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政治意义”等,);启示题(其形式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认识(评价)题(常见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评价)某一现象”等等)等。 角度一般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五、审材料在前四审的基础上,仔细审读材料,建立材料和设问的联系,更进一步明确答题的知识点范围。依据设问的限定,根据分层次解读出来的材料信息,联想、回归教材,找出相应的知识点,组织出答案。注:1、做题时最好先看设问,再有针对性地看材料。这会节约很多时间。 2、多花时间审设问,审材料, 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提高作题的针对性、准确性、有效性。 例题讲解:例1:(2012年10月惠州二模37)材料二:广东省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分析和把握广东文化的优势和劣势,极力成为北京、上海之外的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三极;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全省文化场馆建设;划拨群众性文化活动专项资金打造一批具有广东特色、岭南风格的文化品牌;在发展自身特色的同时,广东吸收借鉴兄弟省份、世界文化建设经验和优秀成果。(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相关知识,阐述广东如何推进文化强省建设?解析:一、审设问:范围: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即矛盾观主体:广东客体:文化角度:怎么办 (措施、办法、建议)二、审材料,进一步明确进一步明确答题的知识点范围在前四审的基础上,第五步就是审材料。本题的材料有四层次,很鲜明,我们分层解读(抓住关键句、关键词),提炼有效信息,根据设问,联想、回归教材,找出相应的知识点。第一层是“分析和把握广东文化的优势和劣势,极力成为北京、上海之外的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三极”,关键句是“分析和把握广东文化的优势和劣势”,关键词是“优势和劣势”,联想回归课本,调动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及其方法论的知识;第二层是“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全省文化场馆建设”,关键词是“重点”,联想回归课本,调动主要矛盾的原理及其方法论的知识;第三层是“划拨群众性文化活动专项资金打造一批具有广东特色、岭南风格的文化品牌”,关键词“广东特色、岭南风格”,联想回归课本,调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的知识;第四层是“在发展自身特色的同时,广东吸收借鉴兄弟省份、世界文化建设经验和优秀成果”,关键句是“发展自身特色”,“借鉴外省外国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联想回归教材,调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的知识 参考答案:(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一分为二看问题。文化强省建设必须分析和把握广东文化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推动文化发展;(2)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广东文化强省建设必须重点抓住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全省文化场馆建设;(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划。拨群众性文化活动专项资金打造一批具有广东特色、岭南风格的文化品牌。(4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统一的,要求坚持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广东省要建设文化强省,必须在发展特色的同时,广泛吸收借鉴兄弟省份、世界文化建设经验和优秀成果。注意:1、在撰写答案时,原理和方法论点到为止 2、每个要点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统一 例2:(广东省惠州市2013届高三一模36)材料二: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直面民生热点,将环境污染治理、校车安全、医疗保障、物价等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纳入其中;并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以及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政府工作报告》把“民生问题”始终放在极为重要地位的依据。(12分)解析:范围:政治生活主体:政府(政府的知识)客体:人民群众(群众的地位)角度:依据,即为什么材料:民生问题 参考答案: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②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③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④政府具有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建设职能,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客观要求;⑤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答出4点即可) 对应训练:1、(广东省惠州市2013届高三一模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材料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是一件对于国家、民族和民生都具有莫大益处的高瞻远瞩的战略。但也有专家提出了自己的担心:在实际操作层面,促进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同时,要防止变味,要谨防变成产业升级、商业发展而文化却只充当道具的不良场面。 (1)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经济意义。(8分)请审题: 范围:主体:客体:角度:材料:参看考答案:①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能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建设文化强国,有助于提升我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④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建设文化强国有助于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2、(2012年广东卷37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为推动文化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驾护航”。2011年11月,财政部表示,今后将进一步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支持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继续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各类文化机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设立财政专项,支持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1)运用政府责任和职能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一体现了什么道理。(12分)请审题:范围:主体:客体:角度:体现类试题,即是什么。材料:有几层,每一层你找到了什么对应知识点 参考答案:①财政部门推动文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体现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3 分)②财政部门支持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体现政府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3分)③财政部门继续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体现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3分)④财政部门支持中国文化的“走出去”战略,体现政府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3分 3、(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三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材料一: 2012年8月,迄今为止投资规模最大的中外文化合作交流投资项目“东方梦工厂”落户上海黄浦江畔,该项目整体投资将超过30亿美元。2016年,上海“东方梦工厂”将与美国梦工厂联合拍摄出品《功夫熊猫3》 ,随后以每年出品1至3部的速度形成规模。从《功夫熊猫1》到《功夫熊猫2》,好莱坞梦工场不仅创造出了一个令全世界影迷热爱的新偶像——“功夫熊猫”阿宝,其对中国元素的成功运用,更是给广大观众尤其是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材料二: 在《功夫熊猫2》中,中国元素、四川元素、成都元素甚至成为影片新的卖点:皮影戏般的画风,打太极配拉二胡,青城山的烟雨蒙蒙,四川的民居、店铺、红色灯笼、麻婆豆腐、担担面、火锅,等等。这些元素的运用,是美术总监花了8
年时间钻研中国文化、艺术、建筑、山水风光的结果,是创作人员中国之行调查研究的结果,是动画人员在创作前认真翻看继承70年代的功夫片、港产动作片的结果。同时,影片运用了大量的3D动画效果,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创新。材料三 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也离不开创新。 (3)结合材料一、二,请你为文化创新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4分)请审题:范围:主体:客体:角度:建议,即怎么做材料:功夫熊猫的创作参考答案:①进行文化创新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处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②必须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若从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的观点等角度回答亦可)(4分)
楼主大大的好人
高考政治,哲学是老大难问题,很多文科生在主观题答题过程中,不会正确运用哲学原理进行答题,特别为广大文科生整理了本篇日志,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哲学答题的分数。欢迎大家转载分享以便自己的同学朋友都可以学习学习! 哲学原理整理(必修4)一、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1、2、3课)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都有,有正确和错误之分。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把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①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②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3.哲学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4.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之所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要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首先要回答和无法回避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5.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6.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7.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8.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9.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特征、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1)历史条件: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2)基本特征:(三个统一)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辩证唯物论(第4、5课)1、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的主观主义(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2、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反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方法论〗①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不能分割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并不意味着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5
、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第6课)1.实践及其基本特点(实践观):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2.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实践观):〖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非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方法论〗:要求我们①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②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原理内容〗:① 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② 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 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一种波浪式或螺旋式的上升。〖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四、唯物辩证法(第7、8、9、10课,包括16个哲学原理)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展、矛盾。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决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①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基本内容),这要求我们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方法论)②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基本内容)。这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方法论)③联系是多样的。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基本内容),这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方法论)。★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①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②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具有整体性;系统具有有序性;系统具有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方法论〗: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4、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5.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①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②同时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6.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统一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状态):〖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①做事情要坚持适度的原则;②做任何事情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③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7.矛盾的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8、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①同一性以差别、对立(斗争性)为前提。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P69〖方法论〗: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的关系;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能够把对立的事物联系起来,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把同一的事物区分开来。★9.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10.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原理内容〗: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论〗: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反对千篇一律地采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1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寓于(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补充:这一原理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坚持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有助于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12.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②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①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13.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次要方是在事物内部居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个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主要方面,也要看到次要方面。因此,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而不是不分主次的均衡论,认为两点论是均衡论是错误的。重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各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个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双方的主要方面。因此,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论,而不是离开两点的一点论,认为重点论就是一点论是错误的。 〖反对〗: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14
.辩证的否定观:〖原理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是既肯定有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反对〗:反对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15.辩证法的精神实质(要求)——革命的、批判的、创新的〖原理内容〗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方面的理解。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暂时性方面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革命的、批判的、创新的。〖方法论〗:辩证法的这种精神实质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旧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16、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①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②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源泉和动力。 五、历史唯物主义(第11、12课,共7个哲学原理)(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一)社会历史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方法论〗: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原理内容〗:(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原理内容〗: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②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3.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二)价值观、人生观(4条原理)★4.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原理内容〗:价值观对人们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①要求我们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持正确的价值观,③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5、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①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②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一方面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社会价值);③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自我价值)。④
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6、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原理:〖原理内容〗: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既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同时又要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7、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原理内容〗:①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②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方法论〗:要求我们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个人素质,埋头苦干,要有顽强奋斗精神,充分利用好客观条件。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1、文化的作用?对社会的影响:(1)文化作为精神力量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①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教育、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3)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①文化是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给予政治以重大影响。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4)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对人的影响:(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3)特点: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拓展延伸】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生活依据(1)文化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3)文化产业的发展,使社会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提高了全社会的文化消费水平。(4)振兴文化产业,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拓展延伸】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生活措施(1)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要坚持“主心骨”,弘扬主旋律,坚持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和社会进步。(2)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科技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3)奏响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抵制低俗文化思潮,服务不同层次文化需求。(4)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提高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5)坚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推动文化产业创新。【拓展延伸】文化对人的影响给我们的启示(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这启示我们要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们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2)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这启示我们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熏陶,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3)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这启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2、文化多样性(1)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①从意义看: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也属于整个世界。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②从原理看: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③从现状看: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2)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态度和原则)①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②坚持原则: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3、文化交流(1)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总: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具体:对内——中华文化: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
②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对外——世界文化: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2)中学生应怎样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①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②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③基本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④借助传媒、网络、技术和知识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4、如何对待传统文化(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①对于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②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②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3)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克服 “历史虚无主义”和“ “守旧主义”。5、如何对待外来文化(1)文化具有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避免“民族虚无主义”和 “封闭主义”。(2)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6、重视教育的作用(1)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2)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教育时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必须优先发展教育。(3)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种综合的力量,其中科技和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7、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途径)(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重要途径:①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因此,文化创新既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又要努力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②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吸收、借鉴与融合中,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以及 “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3)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4)内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等方面的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8、中华文化的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原因):汉字和史书典籍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体表现):①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独特性):A.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B.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的区域性):A.不同区域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B.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③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9、民族精神(1)是什么①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②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地位)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作用)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要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怎么做)③时代特征: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2)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重要性+必要性+意义)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高举民族精神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A.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B.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C.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D.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推进当代文化建设、创新时代精神的客观要求。E.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途径)★★★①要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充分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包括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借鉴、吸收各国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和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既不移根基又丰富发展。⑤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0、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发展先进文化/如何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如何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如何实现文化跨越式发展)(1)根本要求和关键: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2)价值观引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体内容见13)(3)根本途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4)主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5)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6)指导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7)根本目标: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8)主要内容: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9)国家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10
)公民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11)弘扬主旋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师范作用,同时提倡多样化,提倡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12)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b站答题得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