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巨资建设生物医药研究院

顶天立地办大学 ——广东高校的产学研用之路
xinwenbeijing
6月下旬,全国政协将召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作为相关内容之一,我国高校产学研用实施情况备受关注。5月份,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围绕此课题组织委员奔赴多地调研。在常委会议召开之际,记者又随教育部采访团走进广东,探寻广东高校借“产学研用结合”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之路。
6月3日,“2017年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推进会暨产学研对接大会”在广东佛山举行。会上,有关负责人表示,自2015年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以下简称“双高”)建设启动以来,广东高校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参建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研发平台近500个,与地市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近30个,服务企业超过2000家。依托各类平台,广东高校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超过2万项,横向经费近60亿元,为企业解决超过3万个技术难题,带来超过5000亿元的经济效益,成为集聚创新资源的新载体,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两年来,广东省在“双高”大学建设方面新增投入近300亿元,出台多份文件,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发力,尤其强调高校对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服务能力。省委书记胡春华在一次部署会上曾表示:广东产业面临转型升级重任,高校需提供智力支持。然而部分高校专业与社会脱节,科研成果没有真正考虑市场需求。为解决这些难题,亟须增强高校的科研力量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科学研究应“上档次”
大学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之一,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的期望值在不断提高,为了更好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东高校实施全面的综合改革,转变科研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充分释放大学在创新驱动发展上的动力。
“高校服务地方的源泉是高水平的学科,不增强学科、科研的创新性,领先性就是无源之水,难以持续,且容易沦为跟在人后的‘打工仔’。”广东工业大学校长陈新希望,高校不要丢掉“本分”,产学研用结合的前提是高校能提供与世界科研水平对接的智力资源。
为让科研人员更专心从事研究,广东工业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打造“前孵化器”创新机制,沟通高校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桥梁。研究院搭建生物医药和转化医学平台,购置了系统配套的高端仪器设备,这些平台不仅满足医药基础研究需求,也推动医药成果逐步进入商品化和产业化的开发与评价。“前孵化器”面向掌握高端技术的科技人才,初创期高科技中小企业,拥有高端生物医药技术产品、有意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高校、初创企业和高端人才,开放高校的教育科研资源,并根据其资质聘请他们做兼职教授,鼓励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参与他们技术产品相关的课题研究。此外,“前孵化器”还和地方政府开发区孵化器进行紧密的合作。根据对科技项目商业计划书的评估,开发区为入驻“前孵化器”的团队提供无偿小额基金,让他们进行为期6—18个月的完善性或验证性研究。“前孵化”成功后再直接进入开发区的孵化器并可以获得更大额度的配套资金支持,从而进入企业孵化发展的快速通道。另一方面,广工生物医药研究院借助前孵化平台,广泛开展与国内外高校和企业的科研合作。引入与市场发展接轨的创新技术理念和文化,推动了学科建设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激发师生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进行研究和创新的热情,为广东工业大学的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提供助力。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科研人员的本职工作是育人、研究,这也是其专业擅长。学校应提供更宽松的环境,引导他们的研究从一开始便面向产业需求。‘前孵化器’正是通过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利用‘双高’大学建设的契机,敞开高校大门向社会科技企业和人才开放,与社会科技创新平台相融合,以经济社会的需求为导向,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实现高校、企业、地方政府可持续地发展。”广东工业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负责人谭文说道。
除引导教师瞄准广东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突出成果产业化,广工大还提倡在服务产业中做强学科。如学校根据企业升级需求,潜心研究,帮助企业摆脱部分技术、设备的外国垄断。在学校微电子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实验室内有一台微电子封装设备,20年前,只能从日本引进,约150万元,成本高且受制于人。“帮助企业摆脱国外技术的‘垄断’同样是高校的使命之一。”陈新表示,学校帮助企业研制的设备历经几代更新,技术水平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且只需花费30万元。“如今,日本、德国的很多工业设备因技术不及中国且成本较高,被慢慢‘赶’出中国市场。”陈新笑着说道。
服务地方需“接地气”
服务社会是高校四大职能之一,如何利用产学研用结合提升服务地方的能力成为高校必须面对的挑战。在广东,一些高校已经走出了各自的发展道路。
中山大学结合国家和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开展院系学科调整,从源头解决“科研、经济两张皮”。如中山大学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开设分校区,设置相对应的学科,汇聚优势学科资源,对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中山大学广州校区作为学校服务广东省创新驱动的源泉,将打造中大国际创新谷,充分发挥高水平大学的人才、成果和科研平台优势,形成科技创新成果的孵化地和科技创新机构的聚集地。珠海校区考虑到地理优势,以服务国家南海战略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为目标,以建设涵盖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工程和海洋人文社科完整齐全的“海洋学科群”为重心,提出依托大学筹建南海国家实验室,希望利用高校的多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并联合科研院所一起协同推进对南海的全方位研究。深圳校区依据当地对医学教育、医疗技术、疾病防控和新药研发等方面的巨大需求,重点建设医科和工科,并打造3家高水平附属医院,为深圳提供高水平医疗服务。
广东工业大学发挥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优势,搭建具有“造血”功能的协同创新平台,形成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建立“一体双责三延伸”的创新机制,即学科、服务、育人三位一体,各类平台要对地方与学校、研发与育人实行双向互动、双向支持、双向负责,“向上延伸”聚集国际高端技术资源与人才、“向下延伸”对接产业转型重大需求、“向内延伸”激活校内多学科的创新资源联合攻关。
例如,广工大佛山数控装备研究院主要瞄准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需求,围绕机器人、精密装备、3D打印等智能制造领域,加强与广工大等国内外高端人才队伍、重大科研成果对接,促进创业团队与行业龙头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孵化、人才培养与引进于一体的开放式创新型科研实体和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平台已培育孵化80多个高端创业项目,吸引社会投资资金超3亿元,注册实体60多家,申请专利超400件,服务地方企业超500家,已实现技术服务收入超亿元。孵化项目中,学校教授刘冠峰带领的韦达尔团队,研发了面向电子、汽车等行业的等离子设备,相较于过去的设备,其性能提升了2倍,能耗和成本均下降50%,填补了国内设备技术的空白。
暨南大学结合地方产业需求,与地方政府联合打造地方研究院,将研究室搬到工厂与“田间地头”。
学校副校长洪岸告诉记者,地方研究院多为专题性,即针对地方集中的产业进行合作,高校科研人员把“研究室”建到企业门口,根据企业难题制定研发课题,为其转型升级提供助力。以广东韶关为例,该地区船舶业发达,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建与材料相关的研究院。为保证地方研究院更好发挥作用,学校成立地方研究院总院,出台创新政策,如人才如何评价、成果如何计入考核等,鼓励更多研究人员安心将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结合起来。“很多高校科研人员在服务地方期间,没有在学校工作,难以计入绩效考核。在暨大,教师不用担心这一问题,服务地方的成果同样纳入绩效考核及职称评定。”
对接大会上,广东省教育厅长景李虎表示,广东将以佛山为试点,探索建立高校与产业相互支撑、相互拉动、相互激励、竞相发展的新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共同推动高校和产业快速发展的双重作用;搭建高校、企业、金融、市场多种要素集聚融合的新平台;形成产学研集合、科研成果转化的新机制。在未来,广东将依托“双高”大学建设,在产学研用结合推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路上继续前行……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字体:&&&&
沃特世携手广东工业大学共建精准医学联合实验室(附图)
致力于打造一个多质谱平台,促进中国精准医学研究蓬勃发展
&发布时间: 11:14:16 &来源:机经网
中国上海 - 日 -沃特世公司与广东工业大学合作共建的“广东工业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沃特世公司精准医学联合实验室”近日正式成立。双方于3月10日在广东工业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举办了实验室开幕典礼,广东工业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谭文教授及沃特世公司中国区总经理于笑然先生出席并致辞。
中国上海 - 日 -沃特世公司与广东工业大学合作共建的“广东工业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沃特世公司精准医学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精准医学联合实验室”)近日正式成立。双方于3月10日在广东工业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举办了实验室开幕典礼,广东工业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谭文教授及沃特世公司中国区总经理于笑然先生出席并致辞。
精准医学联合实验室的成立旨在建立一个多质谱平台,针对包括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在内的多组学研究,从不同角度探究和理解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契合现今转化医学和精准医学的发展趋势。联合实验室有效结合了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势,是一个多角度、高层次、多样化的精准医学研究平台。
谭文院长和于笑然先生在联合实验室协议书上签字
谭文院长和于笑然先生为联合实验室揭牌,并集体合影
谭文院长在致辞中表示:“广东工业大学拥有着丰富的科研成果和教学资源,而沃特世则是分析技术的全球领导者。精准医学联合实验室的成立结合了两者各自的优势,它必将助力广东工业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并为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于笑然先生则表示:“我们十分荣幸能够与广东工业大学共同建立精准医学联合实验室。沃特世始终秉承‘客户的成功就是我们的使命’这一信念,致力于为每一位客户提供最先进的设备及解决方案。我相信,联合实验室在沃特世领先的实验室检测技术与专业的技术和应用团队的支持下,一定能成为精准医疗与转化医学领域的重要创新平台。”
出席签约仪式的还有广东工业大学陈为民副校长、校长办公室主任苏雷、生物医药研究院赵子建教授及金亚教授、暨南大学药学院王玉强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周婷副教授、沃特世公司组学业务高级经理David Heywood、沃特世公司原位电离业务高级经理Michael Batey博士、沃特世公司业务开发经理Paul Goulding博士、沃特世中国市场开发总监黄静女士、沃特世中国华南区总经理庄淑萁女士、沃特世中国健康科学市场开发高级经理谭晓杰博士等。期间,金亚教授、周婷副教授以及沃特世公司的代谢组学、分子成像系统专家针对多组学与精准医学最新技术发展进行了学术探讨。
广东工业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金亚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周婷副教授以及沃特世公司代谢组学专家进行学术讨论
&揭牌仪式后,双方代表一同参观了全新落成的精准医学联合实验室。
广东工业大学陈为民副校长莅临参观实验室
嘉宾们一同参观联合实验室
开幕式当天,沃特世公司广州展示实验室也同期开幕。随着展示实验室的投入运营,沃特世公司将更及时、高效地为华南地区客户提供完整的技术支持和培训等服务,对提高本地区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责任编辑:机经网编辑部 heyan
字体:&&&&
如果您还不是会员,欢迎!评论不能多于500字。&&
已有1320条评论&&
用户名:&密码:
&匿名发表&&&&
&&留言须知
? 遵守《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制度》。
?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
? 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淫秽内容。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您的言论机经网有权在站内保留、转载、引用或删除。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遵守上述条款。
&&&&&&&&&&&&&&&&&&&&&&&&&&&&&&&&&&&&&&&&&&&&&&&&&&&&&&&&&&&&&&&&&&&&&&
会员服务涉及机械行业各种研究报告、数据库查询、产品市场调研等。帮助企业全面掌握第一手权威信息。
&&&&企业自供信息
&&&&产品展厅
客户服务热线:010-
邮箱:声明:版权归机经网所有 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京公网安备:(2)当前位置:
&广东工业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招生硕士调剂生
广东工业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招生硕士调剂生
作者 时代舞者
一、生物医药研究院简介
广东工业大学新近成立生物医药研究院和生物医药学院(筹)致力于创新药物研发,研究平台包括:药物设计与制备平台,生命组学与精准医学平台,药物与药械评价平台,新型药物制剂平台和模式动物及转化医学中心。并投入2亿元购置高端仪器设备,打造国际一流药物(药械)研究开发平台。研究院现有5位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1位加拿大院士担任名誉教授。并和数所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
研究院各平台购置的高端仪器如下:
(一)药物设计与制备平台
傅里叶变换近/中红外光谱仪、平行合成装置、旋光仪、多肽合成仪、落球式粘度密度测量仪、超灵敏等温滴定微量热仪、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仪、高通量高内涵筛选系统和气相色谱仪等。
(二)生命组学与精准医学
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在线超临界流体萃取/色谱质谱联用系统、氢氘交换-高清离子淌度质谱、蛋白纯化液相色谱仪、超高效液相串联四极杆质谱系统、超高效液相单极质谱系统,以及MALDI-TOF高性能质谱组学分析平台等。
(三)药物与药械评价
膜片钳、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荧光扫描显微镜、细胞外流量分析仪、激光显微切割系统、全自动轮转式切片机、冰冻切片机、全密闭自动脱水机、多功能自动染色机、激光多普勒散斑系统、清醒大小鼠NAM肺功能检测系统和肺吸入塔等。
(四)新型药物制剂
高效智能包衣机、费休氏水分测定仪、全自动微针制备系统、流化床、旋转压片机、胶囊机、高压均质机、冷冻干燥机、喷雾干燥机、超微粒制备系统、自动取样溶出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流粉碎机、全自动干粉、气雾、粉雾专用激光粒度仪、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药物微粒收集系统(NGI和ACI)和功率补偿型差示扫描量热仪等。
(五)模式动物及转化医学中心
Buxco大小鼠肺功能检测系统、清醒动物遥测系统、离体微血管环张力测定系统、DMT离体心脏灌流设备、小动物行为记录分析系统、Pawerlab16通道生理记录仪、小动物核磁系统、小动物活体/CT成像系统、小动物超声成像系统等
二、导师简介
谭文,教授,博士生导师,“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历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及Horward Hughes 研究院副研究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药理系及神经行为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心血管和神经药理。 回国先后主持十五个国家新药(I-IV类)项目的开发与研制,涉及心血管、神经、呼吸等系统重大疾病的治疗, 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颁发的临床批文和新药证书。团队拥有国际一流的研发平台,鼓励研究生学习和掌握高端生命科学仪器和前沿技术手段,在完成自身课题同时参与其它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增加跨学科的知识和实验技能。鼓励学生参加新药开发研究工作,全方位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的能力。
赵子建,教授,博士生导师,“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现为广东工业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2000年获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和生理系助理教授,并于2006年获得该系终身教授称号。回国前主持美国NIH RO1DK064383、美国NIH R01DK061499、美国 ADA, Career & Development Award、美国 ADA, Research Award、美国宾州 Tobacco Settlement Grant、美国匹兹堡大学CMRC grant、美国匹兹堡大学 ONRC Pilot & feasibility grant等多项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身份在 Nature系列(Nature N Nature Medicine), PNAS,JCI,Diabetes, 和JBC 等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多次承担为美国NIH,糖尿病协会、和英国Welcome Trust基金项目审评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创新药物研发和代谢疾病研究。
李芳红,教授,博士生导师,“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现为广东工业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1990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系。1995年取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中山大学卫生学院任教。1998年,选派到新家坡国立大学接受WHO项目培训。年间,在美国波士顿和匹兹堡大学医学院从事研究助理工作。在2006年获得美国医学博士证书,同年进入美国Saint Barnabas 医学中心的病理系,完成了四年的严格的组织病理和临床病理的住院医生训练。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医学院病理系从事妇科病理专科工作。李教授多年来从事病理,毒理,骨代谢,肥胖、糖尿病和癌症的分子机制和药物开发研究以及病理诊断的标准化研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一系列高影响因子的专业杂志上相继发表了多篇文章,如 Nature Medicin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ical Path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ical Pathology 等。
王玉强,教授,博士生导师,“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广东工业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兼职教授。王玉强教授1981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 获学士学位;1987年获美国 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 at Houston and M. 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博士学位。 随后进入美国耶鲁大学 (Yale) 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九十年代初进入美国加州硅谷的生物医药公司从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2005年回国任暨南大学教授,药学院院长。2010年获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领军人才称号,2011年入选国家 “千人计划”专家。王玉强教授实验室目前主要从事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如脑中风、老年痴呆和帕金森、心血管疾病药物如心肌缺血等疾病药物的设计、化学合成、药理活性与作用机理的研究及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吴传斌,药剂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山大学药学院药物制剂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广东工业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兼职教授,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AAPS PharmSciTech 副主编、中国药学会药物制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颗粒学会生物颗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创新药物制剂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中国临床营养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广东省药学会药物制剂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州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药物新型制剂和药物释放系统,特别是药物控释、缓释及靶向药物释放技术。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80余篇SCI论文;获60余项有关制剂应用基础研究的授权专利及专利申请。
徐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山大学药学院药物分子设计中心主任,广东工业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兼职教授,2010年广东省引进科研团队核心成员。徐峻教授于1989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化学系, 获理学博士学位。年分别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化学研究院(RSC)、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基尔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从事多维多量子核磁共振理论研究和蛋白质NMR结构研究。1993年后,历任美国TRIPOS分子设计公司资深科学家,BIO-RAD萨特勒波谱学研究所(Sadtler Laboratories) 研究开发部总监,德国Boehringer Ingelheim制药公司药物设计研究组负责人,美国BioFocusDPI制药公司药物设计总监。于2009年春,归国任教,创立中山大学药物分子设计生物超算研究和中心。该研究中心已经发展成具有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生物超算、小分子储备、植物化学、药物合成、X-射线晶体结构实验室的原创药物设计力量。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物设计、计算化学领域中并行计算算法、图论算法、海量化学结构数据库检索引擎。在药学领域,研究基于科学原理的中药解析与创新、从事抗病毒(流感,乙肝)、抗菌素(耐药菌)、抗代谢类疾病、抗神经退行性疾病、抗癌和抗炎药物的研发。
金亚,教授,硕士生导师,1997年获清华大学学士学位,2002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年任日本爱媛大学外国人研究员,2012年-2016担任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已发表论文30余篇,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州市科技项目1项。科研方向包括(1)差异蛋白质组学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组学的方法学研究(2)蛋白质组学及多组学策略在生物医药研发中的应用。
三、调剂信息
1.欢迎初试有考数学(包括统考数学或自命题数学)的药学和生物学相关专业的考生报名调剂
2.调剂方式请点击链接
3.985/211院校毕业生优先考虑
四、联系方式
按照学校安排,将于3月23日-26日组织复试,请有意向调剂的考生发送个人简历(包含初试成绩)至以下邮箱:.
专业: 医学-&药学-&药物化学
科目一:235
专业: 医学
科目一:189
专业: 工学-&工程[专]-&生物工程
科目二:89,
专业: 医学-&药学-&药剂学
科目一:242
专业: 理学-&药学-&药物化学
科目一:111
专业: 医学-&药学-&药剂学
科目一:215
专业: 理学-&药学-&药物化学
科目一:241
24小时热帖
下载小木虫APP
与700万科研达人随时交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源广工大研究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