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乳腺癌可以治愈吗中早期能治好吗

早期三阴乳腺癌患者能治好吗?_百度拇指医生
&&&网友互助
?早期三阴乳腺癌患者能治好吗?
拇指医生提醒您:以下问题解答仅供参考。
三阴性乳腺癌是有家族史的,放化疗都是必要的,在放化疗期间可以去当地中医院开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减轻放化疗副反应,放化疗结束后,可以用一些固本扶正、软坚散结的中药辅助治疗。
为您推荐: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
向医生提问乳腺癌能治好吗
55405标签:
全部答案(共1个回答)
要是患上了晚期肝硬化的话,想要完全的治好是不可以能的,患者这个时候只能达到缓解这个疾病的作用,患者在...
要是患上了晚期肝硬化的话,想要完全的治好是不可以能的,患者这个时候只能达到缓解这个疾病的作用,患者在...
要是患上了晚期肝硬化的话,想要完全的治好是不可以能的,患者这个时候只能达到缓解这个疾病的作用,患者在...
要是患上了晚期肝硬化的话,想要完全的治好是不可以能的,患者这个时候只能达到缓解这个疾病的作用,患者在...
腺癌(adenocarcinoma)为涎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结构不一,但没有残留的多形性腺瘤的成分。腺癌占涎腺上皮性肿瘤的9%,属于涎腺恶性肿瘤中恶性程度较高的一种...
腺癌(adenocarcinoma)为涎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结构不一,但没有残留的多形性腺瘤的成分。腺癌占涎腺上皮性肿瘤的9%,属于涎腺恶性肿瘤中恶性程度较高的一种...
腺癌(adenocarcinoma)为涎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结构不一,但没有残留的多形性腺瘤的成分。腺癌占涎腺上皮性肿瘤的9%,属于涎腺恶性肿瘤中恶性程度较高的一种...
腺癌(adenocarcinoma)为涎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结构不一,但没有残留的多形性腺瘤的成分。腺癌占涎腺上皮性肿瘤的9%,属于涎腺恶性肿瘤中恶性程度较高的一种...
大家还关注
Copyright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妈妈是三阴乳腺癌早期,存活率如何?治疗
妈妈是三阴乳腺癌早期,存活率如何?治疗
左乳浸润性导管癌前哨
发病时间:不清楚
妈妈是三阴乳腺癌早期,存活率如何?治疗方案是否可行?
检查及治疗情况:二级 脉管内栓塞(否)皮肤累及(否)淋巴结融合情况(否)淋巴结外浸润(否)乳头累及(否)胸肌累及(否)组织3.5*2.5*1.5,切开见肿物2*1.3灰白质略硬无包膜。前哨淋巴结3个质软。现在已经做手术全切左乳,几天后免疫组化告知为三阴ER:(-) PR:(-) HER-2:0 KL67:50%+ ,现准备化疗环磷酰胺+多西他赛。9日手术 21日准备进行化疗
全国三甲医院,主任级名医在线坐诊已有124家三甲医院,828位主任医师在线答疑
精选回答(4)
合肥凤凰肿瘤医院
擅长:肿瘤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对呼吸系统肿瘤(鼻咽癌等)、消化系统肿瘤(胃癌、肝癌等),泌尿系统肿瘤(前列腺癌等)以及妇科恶性肿瘤(宫颈癌等)的诊断以及治疗均有较为丰富的经验。
乳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的治愈的几率相对较高。手术之后检查没有淋巴结转移的,可以采用上述的方案化疗。
海安县中医院
擅长:常见肿瘤科疾病的中西医诊治,如食管癌、胃癌、大肠癌、胆囊癌、肺癌、乳腺癌、慢性胃炎、腹痛腹泻、胰腺炎、消化道出血、胃痛胃胀等
你好,三阴性乳腺癌是比较难治的乳腺癌类型,因为只有放化疗手术,分子靶向和内分泌治疗没有什么效果。建议继续化疗后复查。
歙县人民医院
擅长:胃炎,肠炎病,气管炎,肝炎,胆囊炎,尿道炎,痔疮,高血压,颈椎病,腰椎病。
根据你的描述,考虑是合理的,你这个还是可以看医生指导,你可以继续结合休息保养配合化疗,都是会好转的。
巴中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
擅长:擅长消化内科,心内科,呼吸内科和血液内分泌科,小儿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
患者乳腺癌,目前已经手术,建议加强营养,及时化疗,局部放疗,稳定后,长期中药抗癌调理治疗。
向医生提问
乳腺癌(mammarycancer)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在妇女仅次于子宫癌,已成为威胁妇女健康的主要病因。它的发病常与遗传有关,以及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它是一种通常发生在乳房腺上皮组织,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男性罕见,仅约1-2%的乳腺患者是男性。
多发人群:45-55岁女性,绝经期过迟,超过55岁尚未绝经的女性。
典型症状:&&&&&&&&&&
临床检查:&&&&&&&&&&&&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30000 —— 50000元)精准治疗使乳腺癌成为目前治愈率最高的肿瘤之一
核心提示: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逐年递增,目前已成为中国女性第一大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广大女性的生命健康。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27万女性新诊断为乳腺癌,7万死于乳腺癌,仅在广州每天就有5.6个户籍女性被确诊患癌。
  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逐年递增,目前已成为中国女性第一大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广大女性的生命健康。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27万女性新诊断为乳腺癌,7万死于乳腺癌,仅在广州每天就有5.6个户籍女性被确诊患癌。   本文指导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中心主任刘强教授  精准治疗使乳腺癌成为目前治愈率最高的肿瘤之一  目前乳腺癌分为多种分子亚型,有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阳性和三阴型的乳腺癌等,乳腺癌为什么要分子分型?刘强教授介绍说:“不同亚型乳腺癌的特点各不相同,发病人群不同,预后以及对治疗的反应都会不一样。”  虽然乳腺癌发病率越来越高,但是死亡率还是受到了较好的控制。从2000年到2011年,中国乳腺癌每年发病率增长速度平均是3.9%,死亡率的年增长却只有1.1%,而美国的乳腺癌死亡率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达到高峰,至今已下降了30%。“有效的治疗方式降低了乳腺癌的死亡率,在规范治疗的前提下,目前大约三分之二的乳腺癌病人可以完全治愈,三分之一会出现复发转移。随着乳腺癌精准分型及分子靶向治疗的推广和普及,目前乳腺癌治疗方式越来越趋向于精确化、个体化前提下的综合治疗,不同的病人有着不同的治疗方案。”刘强教授进一步指出,“对每一个乳腺癌病人进行‘量体裁衣’个体化精准治疗模式,希望在获得最大疗效的同时,最小化副作用,这是我们要实现的目标。”  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模式,精准医学指导下的乳腺癌治疗已成为大势所趋。个体化治疗使不同人群治疗日益精准。通过基因分子分型进行“分类而治”,有效改善了乳腺癌患者预后。15年前,乳腺癌就进入靶向治疗时代,这意味着针对乳腺癌的治疗变得更精准、更高效,乳腺癌患者可获得更好的生存机会。即使是疾病进展速度更快、恶性程度更高、更易复发和转移的HER2阳性乳腺癌,在早期以曲妥珠单抗为基础的1年标准抗HER2辅助治疗明显提高早期患者治愈的机会,10年无病生存率达到近70%,10年总生存率高达近80%;而对于晚期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曲妥珠单抗也可使她们的生存期显著延长,如果是联用帕妥珠单抗的话,一半左右的患者生存期可以接近5年。  但是,刘强教授也指出,受靶向治疗价格昂贵的影响,目前只有不到20%的确诊患者接受了抗HER2的治疗,这与西方国家90%的比例相差甚远。不过,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各个省份将其纳入医保,将极大减轻患者的大部分经济负担,显著提高了靶向治疗药物的可及性。  “新辅助治疗”可提前预估“耐药”  乳腺癌治疗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耐药”,目前是否有方法提前筛选出耐药的病人?刘强教授介绍说:“手术前给病人做‘新辅助治疗’就可以筛选出病人是敏感还是耐药。即将以往病人手术后要做的化疗和靶向治疗放到手术前来做。因为这个时候病人是有明显可见的肿瘤,通过治疗可以监测出肿瘤大小的变化,也可以看到肿瘤缩小的速度和程度,从而判断病人对治疗是敏感还是耐药,对于耐药的病人就需要更换或者加入额外的治疗,降低复发的几率。如果是把化疗、靶向治疗放到手术后来做,患者临床上已经看不到肿瘤了,就无法评估肿瘤对后续治疗的反应。”他进一步指出:“有些分子类型对‘新辅助治疗’反应很好,比如HER2阳性或者三阴乳腺癌患者,有大概20-30%的可能可以获得病理完全缓解(手术标本再也找不到一个癌细胞),这种患者一般预后很好,而且保乳的几率也大大增加了。  “‘新辅助治疗’是目前乳腺癌早期治疗的趋势所在,医生不单能做手术,能拿掉肿瘤,还要能清楚的知道肿瘤的生物学信息,能准确评估出病人的预后。三阴和HER2阳性乳腺癌、有保乳指征的患者尤其推荐新辅助治疗。”他补充道。  每年一次正规的乳腺体检非常重要  乳腺癌的早期,常无特殊的自觉症状,多数为偶然发现乳房内有无痛性、单发的硬性小肿块,其表面不平、不易活动、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肿块渐渐增大,发展到后期与肿块相连的皮肤有凹陷,呈桔皮状。现代医学的发展,已有很多方法用于早期发现乳腺癌,如乳腺X线摄片和超声波检查。但是,最方便的方法,还是自我乳房检查,注意乳房的大小是否对称,是否有小结节,乳房的皮肤、乳房的位置有无变化,发现有可疑的变化时,应及时去医院专科检查。  刘强教授提醒广大女性对于乳腺疾病不能走“两个极端”:第一、不要过度紧张、过度治疗。即使有良性结节,也不要过度担忧,普通的增生结节完全没有必要做手术切除;第二、不要“讳疾忌医”。乳腺癌早发现早治疗对患者的意义重大,中国女性的乳腺癌的发病年龄45-55岁之间,他建议女性朋友每年到正规医院做一次乳腺专项检查非常必要,35岁以上的女性最好每年做一次乳腺B超,40岁以上每1-2年做一次钼靶检查,以便能够早期发现肿瘤,进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专家简介:  刘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普外科主任、乳腺肿瘤中心主任,乳腺外科主任、教授及博士生导师。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外科获博士学位,曾任哈佛大学Dana Farber癌症中心及Brigham and Women医院讲师,2011年以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回国。擅长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及乳腺癌的综合治疗。现任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及美国癌症研究协会会员,并担任多个SCI杂志的审稿人,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的编委,广东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广东省医学会乳腺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乳腺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目前主持多项国家级重点课题,研究乳腺癌对内分泌治疗和化疗耐药的机制。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中心简介: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中心集乳腺肿瘤预防、诊断、治疗和研究于一体,是华南最大的乳腺肿瘤综合诊疗中心。乳腺肿瘤中心下设乳腺外科、乳腺内科、乳腺诊断科、乳腺整形外科、乳腺放疗科,以及树华乳腺癌研究中心等临床专科和研究机构。中心坚持为病人提供“一站式服务”,即把“一个屋檐下”松散的多学科会诊变成了单中心内紧密结合的多学科诊疗系统。该中心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体化”乳腺中心,在乳腺疾病规范化及个体化治疗方面国内领先,乳腺癌术后5年生存率达90%以上,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率达57%,远超国内同行的保乳比率并达到欧美先进水平。  相关阅读:  《走进医学》刘强教授视频推荐:  保乳有希望!乳腺癌不一定要切乳房    乳腺癌讲究个体化治疗 如何搭配乳腺癌最佳治疗方案?
这些疾病都不是你要找的? 用工具试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一扫”分享
在线咨询(向医生免费提问)
请在此提交您的问题,即有万名医生10分钟内为您解答
答你所问,名医在线近距离。
肿瘤的真相与误区
健康有益事
减肥达人秀
女人除了怕不孕之后更怕的是一身妇科疾病缠身,怀孕的就那…… []
在我国的中医院校经常能看到一批批外国医生围着中国医生学…… []
宝宝哭的原因有哪些?有些刚出生几个月的宝宝莫名地哭泣,…… []
轻度脂肪肝一般多坚持一定量运动,少食动物内脏等过油食物…… []
据估计,在欧盟每年确诊HER2阳性乳腺癌的病例高达10万例,这是一种比HER2阴性乳腺癌更具侵略性的乳腺癌类型。在肿瘤扩散前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提高预防疾病复发的机会。三阴乳腺癌管理策略新进展(上)|分子诊断与局部/早期患者的治疗
乳腺癌从来不缺乏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转移性乳腺癌的预后仍处于较差水平,50年来没有显著变化。而美国流行病学结果显示,单独用三阴乳腺癌(TNBC)——这一特殊的分子亚型来计算,就可以在女性杀手排行榜中占据前十的位置。所以,详尽了解TNBC的治疗策略十分重要。
近日,Gadi等在线发表了一篇文章(发表在JOP上),对TNBC的目前诊疗策略和未来可能会发生的改变做出精彩陈述,以下是上半部分——分子诊断、局部/早期乳腺癌治疗的精要内容。
TNBC其实是一类我们根据已知的知识不确定它是什么,从而定义的一系列高异质性肿瘤的统称。这是在治疗TNBC前首先需要知道的:TNBC的ER,PR,HER-2表达均为阴性,约占全部乳腺癌的15%-20%。
TNBC的预后因子或疗效预测因子方面一直没有突破,直到最近才开始有了一些苗头。15年前,开始陆陆续续有乳腺癌基因表达相关的回顾性分析报道。
这些基因表达分为的亚组可以预测生存结局。一开始,研究将乳腺癌分为Luminal A/Luminal B/基底样/HER-2富集型四种。
值得注意的是,免疫组化的结果与基因表达结果不完全相关。所以,一些用免疫组化法确定为TNBC的患者,基因表达结果可能是激素受体阳性型或HER-2富集型。
几年前,一些基因表达方法开始单独应用到免疫组化确定的TNBC中。可将TNBC主要分为基底型(70-80%)和Luminal型(20-30%)(详细结果和临床特征见表1)。
根据该分组情况,有些Luminal的肿瘤可能对激素剥夺治疗也有效;有些Luminal肿瘤可能由HER-2基因驱动,化疗敏感度和免疫微环境情况较好。
基底型又分为Claudin-low型和间质型。间质型和基底样型的范围又被进一步定义为特殊的免疫环境特征和同源重组缺陷,即所谓的“BRCAness”。
这些分型的临床价值尚待前瞻性研究确认,并且新药疗效与这些亚型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例如,一个推断性的试验表明,一种作用于同源重组通路仅在具BRCAness的TNBC患者中有效;相似的是,PD-1/PD-L1抑制剂在全部整个免疫组化确定的TNBC中效果较差,但是有可能在一些特定亚组中有效。
进一步对TNBC的预测Biomarkers进行探索十分重要。
根据大型、成熟的前瞻性随机临床研究结果,早期乳腺癌患者接受根治术或保乳术+放疗的总生存期(OS)相似。
最近跟西方国家数据库的报道显示,保乳术反倒改善了生存曲线。这可能是由于分子亚型的不同带来的偏倚。
另一项在TNBC中的单独研究表明,乳腺根治术后不放疗与保乳术+全乳放疗相比,后者的局部控制更佳,该研究尚需前瞻性试验进一步确认。
另外,有已知病理性突变(例如BRCA1/PALB2胚系突变)的TNBC患者,可能从根治术中获益更多。
这两个刚好相反的结果表明,TNBC患者术式选择前也应先行基因突变检测,与患者沟通十分重要。
早期TNBC的系统治疗
对于大多数不参加临床试验的患者来说,标准辅助治疗策略为蒽环类+烷化剂+紫杉类。或序贯、或同步,有多种联合策略选择,相信大家已很熟悉。
这些化疗方案的相关研究大多数在上个世纪开展,比起肿瘤生物学行为,更强调肿瘤分期,所以现在未得到TNBC相关的良好数据。回顾性分析研究免疫组化定义的TNBC中化疗疗效的数据样本量也都很小,化疗方案也很复杂,并未形成有意义的数据。最近收集大型临床研究数据也未见TNBC患者的主要研究终点有太多不同。
但是预先计划的临床研究确认了一些TNBC亚组中的特殊获益。例如剂量密集型的蒽环-烷化剂方案序贯相比于传统3周方案改善了TNBC患者的生存结局。TNBC中低剂量周疗紫杉醇也比紫杉醇3周方案效果更好。
对于肿瘤负荷较小(T1a/bN0)的患者来说,TNBC亚组的数据有限。这些患者需考虑是否化疗,化疗时也需考虑是否降级(例如可以给予多西他赛+环磷酰胺,去掉蒽环类)。但是证据表明TNBC中的基底型(占80%)患者,去蒽环后获益下降明显,需谨慎。
新辅助治疗
新辅助治疗在TNBC中最常见,主要目的是手术降期。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进行预后评估。达pCR/接近pCR的患者复发率很小,反之复发进展风险上升。
但是,这条预后信息没什么用,因为不知道对如何对新辅助治疗效果较差的TNBC进行干预。直到最近,CREATE-X Ⅲ期研究公布。结果表明HER-2阴性、任何ER状态的患者新辅助治疗及手术后未达pCR的患者,接受6月卡培他滨治疗耐受性良好,DFS和OS分别改善30%和40%。由于结果尚未完全公布,不知道TNBC单一亚组状况如何。
既往研究中,将卡培他滨联合标准方案的辅助治疗较标准方案相比,未能改善乳腺癌患者的OS。但是TNBC亚组中却见到了获益趋势。
目前,卡培他滨还未达到纳入指南的证据级别,但是鉴于方案的良好耐受性,可以在未达pCR的TNBC患者中尝试。
铂类为基础的治疗方案也有一些研究。铂类主要引起DNA损伤,DNA修复机制缺陷的肿瘤较为敏感。尽管小部分TNBC患者有胚系突变(如BRCA1,BRCA2,PALB2,ATM),可以对断裂的DNA双链进行同源重组,大部分TNBC患者都无此功能。
我们把同源重组的确实叫做“BRCAness”。此时,像HRD评分之类的Biomarkers可能在TNBC中起到一定作用。
另外,有一些研究评估了紫杉醇联合或不联合卡铂在新辅助化疗中应用。结果表明在TNBC亚组中获益更为明显。
还有一个小的非随机对照研究表明,BRCA1/BRAC2胚系突变的TNBC患者接受顺铂单药治疗可以获得高pCR率。
最近,CALGB 40603研究探究了新辅助卡铂和/或贝伐珠单抗序贯单周紫杉醇在不同乳腺癌亚型中的应用。该研究显示,加入卡铂可以小幅度提升乳腺和腋窝病灶的pCR率(54% vs 41%)。
另外,在GeparSixto研究中,接近600名Ⅱ/Ⅲ期激素受体阴性的患者随机分入贝伐珠单抗(如果为TNBC,或拉帕替尼+曲妥珠单抗),再序贯紫杉醇/多柔比星脂质体,作为基石方案的一部分。另外一组在接受序贯的基础上联合了卡铂。结果表明,在TNBC亚组中,联合卡铂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乳腺、腋窝pCR(53% vs 37%;p=0.005)。
在两个研究中,加入卡铂都会引起更多3-4度毒性(血液性毒性/非血液性毒性均有上升),导致患者减量。
在Gepar-Sixto研究中,25%的患者减量治疗,中期结果分期提示这部分患者pCR率有一定程度下降。
总的来说,卡铂在这两个大型、执行良好的新辅助治疗研究中的数据告诉我们,联合卡铂可以改善1/8患者的预后,但是所有患者都会经历不良反应,尚需进一步确认Biomarkers。
目前,TBCRC 031(顺铂 vs 多柔比星/环磷酰胺),聚焦BRCA1/BRCA2突变的患者,正在开展。TBCRC030在对比紫杉醇 vs 顺铂单药在TNBC的辅助/新辅助治疗中的疗效,会根据BRCAness、HRD进一步评价。
由于胚系/体系突变,PARP抑制剂在BRCAness的肿瘤细胞中效果良好。在BRCA1/2突变的卵巢癌患者中效果较好,但是在乳腺癌患者中得出复杂结果。
I-SPY2研究根据乳腺癌70基因检测结果,对患者进行了个体化的治疗,纳入相应组别。其中包括了Ⅱ-Ⅲ期HER-2阴性乳腺癌组,接受紫杉醇+卡铂联合或不联合veliparib(PARP抑制剂)治疗。
结果表明,在TNBC组加入PARP抑制剂的患者的乳腺和淋巴结pCR率可以提高两倍(51% vs 26%)。在该队列中,17%的研究组和7%的对照组患者有BRCA1/2突变。该研究预测其Ⅲ期PARP抑制剂 vs 铂类为基础化疗的队列可以得到阳性结果,但是最终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最后,OlympiA B-55研究正在纳入接受新辅助化疗和手术后有残存病灶的,BRCA1/2突变的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接受奥拉帕尼治疗。
那么,目前这些研究到底提示我们临床医生,在遇见刚确诊的早期TNBC患者时,应该怎么办呢?
如果患者没有接受临床研究的机会,紫杉类、蒽环类、环磷酰胺为基础的辅助治疗仍为基石。
如果选择新辅助治疗,未获pCR的患者可以在辅助治疗时选择卡培他滨。
在未经过选择的胚系TNBC患者中,在标准方案基础上加入铂类改善pCR率效果有限,但是毒性上升。在BRCA1/BRCA2胚系突变的TNBC患者中,铂类治疗的效果更好,但是数据尚未成熟。
PARP抑制剂在辅助/新辅助治疗中的地位尚需进一步研究结果证实。
[1]Perou CM, S?rlie T, Eisen MB, et al: Molecular portraits of human breast tumours. Nature 406:747–752, 2000
[2]S?rlie T, Perou CM, Tibshirani R, et al: Gene expression patterns of breast carcinomas distinguish tumor subclasses with clinical implication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8:1, 2001
[3]van 't Veer LJ, Dai H, van de Vijver MJ, et 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predicts clinical outcome of breast cancer. Nature 415:530–536, 2002
[4]van de Vijver MJ, He YD, van't Veer LJ, et al: A gene-expression signature as a predictor of survival in breast cancer. N Engl J Med 347:, 2002
[5]Prat A, Adamo B, Cheang MC, et al: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basal-like and non-basal-like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Oncologist 18:123–133, 2013
[6]Lehmann BD, Bauer JA, Chen X,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huma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subtypes and preclinical models for selection of targeted therapies. J Clin Invest 121:, 2011
[7]Burstein MD, Tsimelzon A, Poage GM, et al: Comprehensive genomic analysis identifies novel subtypes and targets of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Clin Cancer Res 21:, 2015
[8]Cheang MC, Martin M, Nielsen TO, et al: Defining breast cancer intrinsic subtypes by quantitative receptor expression. Oncologist 20:474–482, 2015
[9]Shah SP, Roth A, Goya R, et al: The clonal and mutational evolution spectrum of primary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s. Nature 486:395–399, 2012
[10]Fisher B, Anderson S, Redmond CK, et al: Reanalysis and results after 12 years of follow-up i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comparing total mastectomy with lumpectomy with or without irradi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 N Engl J Med 333: , 1995
[11]van Maaren MC, de Munck L, de Bock GH, et al: 10 year survival after breast-conserving surgery plus radiotherapy comparedwithmastectomy in early breast cancer in the Netherland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Lancet Oncol 17:, 2016
[12]Abdulkarim BS, Cuartero J, Hanson J, et al: Increased risk of locoregional recurrence for women with T1-2N0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reated with 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 without adjuvant radiation therapy compared with breast-conserving therapy. J Clin Oncol 29:, 2011
[13]Garcia-Etienne CA, Barile M, Gentilini OD, et al: Breast-conserving surgery in BRCA1/2 mutation carriers: Are we approaching an answer? Ann Surg Oncol 16: , 2009
[14]Vaz-Luis I, Burstein HJ: Optimizing adjuvant chemotherapy and surgery for early- and late-stage breast cancer. JAMA Oncol 2:, 2016
[15]Jones SE, Savin MA, Holmes FA, et al: Phase III trial comparing doxorubicin plus cyclophosphamide with docetaxel plus cyclophosphamide as adjuvant therapy for operable breast cancer. J Clin Oncol 24:, 2006
[16]Colleoni M, Cole BF, Viale G, et al: Classical cyclophosphamide, methotrexate, and fluorouracil chemotherapy is more effective in triple-negative, node-negative breast cancer: Results from two randomized trials of adjuvant chemoendocrine therapy for node-negative breast cancer. J Clin Oncol 28:, 2010
[17]Gluz O, Nitz UA, Harbeck N, et al: Triple-negative high-risk breast cancer derives particular benefit from dose intensification of adjuvant chemotherapy: Results of WSG AM-01 trial. Ann Oncol 19:861–870, 2008
[18]Budd GT, Barlow WE, Moore HC, et al:SWOGS0221: A phase III trial comparing chemotherapy schedules in high-risk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 J Clin Oncol 33: 58–64, 2015
[19]Sparano JA, Wang M, Martino S, et al: Weekly paclitaxel in the adjuvant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 N Engl J Med 358:, 2008
[20]Mori H, Kubo M, Nishimura R, et al: BRCAness as a biomarker for predicting prognosis and response to anthracycline-based 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PLoS One 11:e16
[21]Symmans WF, Peintinger F, Hatzis C, et al: Measurement of residual breast cancer burden to predict survival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J Clin Oncol 25: , 2007
[22]Toi M, Lee SJ, Lee ES, et al: A phase III trial of adjuvant capecitabine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HER2-negative pathologic residual invasive disease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CREATE-X, JBCRG-04). Presented at the San Antonio Breast Cancer Symposium, San Antonio, TX, December 8–12, 2015 (abstr S1-07)
[23]Mayer EL, Burstein HJ: Chemotherapy for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Is more better? J Clin Oncol 34:, 2016
[24]Telli ML, Timms KM, Reid J, et al: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deficiency (HRD) score predicts response to platinum-containing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Clin Cancer Res 22:, 2016
[25]Ando M, Yamauchi H, Aogi K, et al: Randomized phase II study of weekly paclitaxel with and without carboplatin followed by cyclophosphamide/epirubicin/5-fluorouracil as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stage II/IIIA breast cancer without HER2 overexpression.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145:401–409, 2014
[26]Chen XS, Nie XQ, Chen CM, et al: Weekly paclitaxel plus carboplatin is an effective nonanthracycline-containing regimen as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Ann Oncol 21:961–967, 2010
[27]Mrózek E, Layman R, Ramaswamy B, et al: Phase II trial of neoadjuvant weekly nanoparticle albumin-bound paclitaxel, carboplatin, and biweekly bevacizumab therapy in women with clinical stage II or III HER2-negative breast cancer. Clin Breast Cancer 14:228–234, 2014
[28]Byrski T, Huzarski T, Dent R, et al: 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 to neoadjuvant cisplatin in BRCA1-positive breast cancer patients.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147: 401–405, 2014
[29]Silver DP, Richardson AL, Eklund AC, et al: Efficacy of neoadjuvant cisplatin i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J Clin Oncol 28:, 2010
[30]Sikov WM, Berry DA, Perou CM, et al: Impact of the addition of carboplatin and/or bevacizumab to neoadjuvant once-per-week paclitaxel followed by dose-dense doxorubicin and cyclophosphamide on 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 rates in stage II to III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CALGB 40603 (Alliance). J Clin Oncol 33:13–21, 2015
[31]von Minckwitz G, Schneeweiss A, Loibl S, et al: Neoadjuvant carboplatin in patients with triple-negative and HER2-positive early breast cancer (GeparS GBG 66): A randomised phase 2 trial. Lancet Oncol 15:747–756, 2014
[32]McCabe N, Turner NC, Lord CJ, et al: Deficiency in the repair of DNA damage by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and sensitivity to poly(ADP-ribose) polymerase inhibition. Cancer Res 66:, 2006
[33]Rugo HS, Olopade OI, DeMichele A, et al: Adaptive randomization of veliparibcarboplatin treatment in breast cancer. N Engl J Med 375:23–34, 2016
[NEJM]乳腺癌5年内分泌治疗后停药,20年内复发风险有多大?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乳腺癌晚期能治好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