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词类在语法最重要的特征特征上有共性举例

现代汉语语法1
第五章 语法
教学目的:了解并掌握现代汉语的语法系统,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识别、纠正、语法错误,能正确分析语法现象,用词造句合乎规范。
教学时数:35时。
教学重点:词类;短语;句法成分;句型。
第一节 语法概说
一、语法和语法体系
&&& 1.语法这个术语有两个含义,一个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即上面说过的语法事实;另一个指语法学。
2.语法学是探索并描写语法结构的科学,是语法学者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体系的认识和说明。
&&& 语法学分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词法的研究范围包括词类和各类词的构成、词形变化(形态)。句法的研究范围是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
3.语法体系也有两个含义:一个指语法系统,另一个含义是语法学体系,指语法学说的系统性。它是语法学者研究和解释语法事实时所用的分析方法、分类术语等的系统性。
二、语法的性质
跟词汇相比,语法具有更明显的抽象性、稳固性和民族性。
(一)抽象性
1.语法是从众多的语法单位里抽象出其中共同的组合方式或类型及如何表达语义的规则。语法是抽象出来的公式。
2.内部的组合规则和格式是很有限的。因此语法具有抽象性、概括性。
(二)稳固性
1.语法的变化比起语音、词汇来要缓慢得多。因为它是一个由各种抽象规则交织成的有紧密联系的体系。
2.语法的稳固性并不限制语法的演变。
(三)民族性
1.每种语言都有明显的民族特点,不仅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同样也表现在语法上。2.研究语法要注意不同的语言的共性和个性。
3.要警惕拿别的语言的语法来硬套汉语的语法。
此外,语法还有生成性、系统性、递归性。
三、语法单位和句子成分
&(一)语法单位& 四级:
1.语素: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构词单位,是语言的备用单位。语素可以和别的语素组合成合成词.也可以单独成词。
2.词: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语言的备用单位。一部分词加上句调可以单独成句。
3.短语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大多数短语可以加上句调成为句子。
4.句子:是具有一个语调、能够表达&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1)句类;(2)句型。
(二)句法成分
1.句法成分是句子结构的组成成分。
2.汉语有八种一般句法成分。
(1)主语和谓语。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谓语是陈述主语的。通常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两者之间有陈述关系
(2)动语和宾语。动语在前,表示动作行为,是支配、关涉后面的宾语的成分;宾语表示表示人、物或事情,是动作所支配、所关涉的对象。
(3)定语和状语两种。定语是名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状语是谓词(动词、形容词)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
(4)中心语和补语。两个成分组成中补短语,整个短语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的。所以说补语是动词、形容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后面的补充成分
可以看出,每个句子成分总是跟另一句子成分相依存,发生一定的语法关系。(p7表)例如: 全体& 同学& 都& 做& 完了 语法作业
第二节 词类(上)
一、词类的划分
1.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
2.划分词类的目的在于说明语句的结构和各类词的用法。
3.分类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主要是词的语法功能。
4.词的语法功能是指词与词的组合能力:(1)词在语句里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即词的职务。表现在能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和充当什么句发成分上。 (2)实词与另一类实词的组合能力。包括这一类能不能跟另一类组合,用什么方式组合,组合后发生什么关系,等等。(3)虚词依附实词和短语的能力。包括虚词与什么实词组合,表示什么语法意义等。
5.词的形态可分为两种:一指构形形态,例如重叠。(二)指构词形态,例如加词缀,。
6.词的意义,指的是语法上同类词的概括意义或意义类别。例如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等。
7.功能和形态分别是句法和词法形式,意义专指语法意义。
划分词类的三种依据,在不同的语言中其重要性各不相同。
8.汉语划分词类主要应依据语法功能。只有在判定某些词的归类,用功能标准不足以显示其特点时,才必须考虑形态和意义,在划大类中的小类时,意义更显得重要。
功能、形态、意义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同表现。
9.汉语划分词类,语法功能是主要的依据,但使用时要分清主要、次要或者经常、非经常。
在同一词类中,各词的语法特征也有差异。例如名词。
10.在不同类之间也有共性,因此有归并成更大词类的可能。
11.在同一词类之内各词也有个性,这样有再分小类的可能。
12.照汉语的老传统,可先粗略分出实词和虚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有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
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一)名词
1.名词的意义和种类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包括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词。
名词有以下几种:
(1)表示人和事物
普通名词:朋友、同志、作家、学牛、牛、羊、飞机
专有名词:张衡、黄河、泰山、新疆
集合名词:人民、群众、物品、马匹
抽象名词:道德、思想、文化、政治、欲望、苦头
物质名词:水、油、肉、声音、风、阳光
(2)表示时间(时间名词)& 秋天、早晨、明年、现在
(3)表示处所(处所名词)& 北京、中国、亚洲、里
(4)表示方位方位词& 前、后、左、七、之上、以下、东边
2.名词的语法特征&&&
(1)经常作主语和宾语。例如:牛吃草。
(2)名词前面&般能够加上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一般不能加副词。例如能说&一个人&,不能说&不人&。
(3)名词不能用重叠式表示某种共同的语法意义。亲属称谓词及其他少数词,例如&妈妈&和&星星&,是构词的语素重叠。
(4)有的名词能够加&们&表示群体。
(二)动词
1.动词的意义和种类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
(1)动作动词: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
(2)心理活动动词:爱、怕、很、喜欢、羡慕、希望、讨厌
(3)存现动词(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在、存在、钉、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失
(4)判断动词:是& 补充:等于
(5)能愿动词:能、会、愿意、敢、应该、要
(6)趋向动词:来、去、上、下、进、出、回、开、过、起,上来
2、动词的语法特点是:(1)动词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2)动词能够前加副词&不&,多数不能加程度副词。只有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能够前加程度副词。(3)动词多数可以后带&着、了、过&等表示动态。(4)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短暂,限于表示可持续的动作的动词。单音动词的重叠是AA式,双音动词的重叠是ABAB式。
(三)形容词
1.形容词的意义和种类
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等。
(1)性质形容词:软、硬、甜、苦、好、坏、大方
(2)状态形容词:雪白、笔直、绿油油、水灵灵、黑不溜秋
(3)定数量形容词:多、少、全、许多、好些
2、形容词的语法特点是:(1)形容词能做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和定语,多数能够直接修饰名词。性质形容词少数能够直接修饰动词,做状语,通常要重叠或者加助词&地&。一部分形容词也能做补语。(2)性质形容词大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其重叠式和状态形容词不再受程度副词修饰。(3)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形容词与动词的兼类词例外。(4)有小部分性质形容词可以重叠。(5)有小部分单音性质形容词可带上叠音词缀或其他词缀。
(四)区别词
&1.区别词的定义
&区别词表示事物的属性,有分类的作用。例如:&慢性、彩色、上等、初级、大号、单瓣、万能、野生、人造、冒牌、杏黄&等。
属性往往有对立性质,因此区别词往住是成对儿或成组的。例如:&男:女,雄:雌,单:双.金:银,西式:中式,阴性:阳性,民用:军用,有限:无限,国营:私营,大型:中型:小型:微型&等。
2、区别词的语法特点是:(1)能够直接修饰名词做定语;多数能够带&的&形成&的&字短语。例如:西式服装。(2)不能作谓语、主语、宾语,组成&的&字短语后可以作主语、宾语。例如:他要买微型的。(3)不能前加&不&,否定时前加&非&。例如:非正式的。
要注意区别短语和词。例如&女医生、男运动员&能插入&的&,算是有区别词的短语;&女人、男孩儿&中间不能插入&的&,算一个词,&女、男&是语素,不是词。
& 1.数词的意义和种类
数词表示数目和词。分基数词和序数词。
(1)基数词& 表示数日的多少,可分为系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和位数(十、百、下、万、亿)。两者可以组成复合数词。如果系数在位数前,两者是乘的关系。如果系数在位数后,两者是加的关系。
基数词可以组成表示倍数、分数、概数的短语。
A.倍数,由基数加&倍&组成。有时也用&百分之&百&的格式。
B.分数,用&X成&&&分之&&等固定格式表示。
C.概数,有几种表示法:
a.&来、多、把、左右、上下&放在数词后或数量短语的后头。如&十来个人&。
b.相邻两个基数连用,例如:&一两个、三四条、三五斤&。
(2)序数词& 表示次序前后。一般是在基数前加&第&或&初&组成,例如:第一 、第十、初一。
2、数词的语法特点是:(1)数词通常要跟量词组合成数量短语,才做句子成分。数词一般不直接跟名词组合,某些古汉语说法及有严格限制的特殊用法例外。(2)数量短语通常用做定语或补语、状语。(3)一些数词有固定的用法,倍数只能用来表示数目的增加,不能表示数目的减少。分数既可以表示数目的增加,也可以表示数目的减少。
(六)量词
1.量词的意义和种类
量词表示计算单位,可以分为两类:
(1)物量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
A.专用量词
& 度量衡量词:尺、元、角
& 个体量词:个、位、枝、艘、辆、幅、座、句
& 集体量词:对、双
& 不定量词:些、点
B.借用量词
借自名词:头、口、后、杯、盒、桶
借自动词:挑(一挑水)、捆(&捆柴)
(2)动量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与数词组成数量短语,常做补语。
A.专用的 次、回、趟、顿、阵、番(说明:也是物量词)、迈、下、
B.临时借用的
借自名词:笔(画一笔)、枪(开两枪)、刀(切三刀)
借自动词:摸(模了一摸)、看(看了一看)
2.量词的语法特征
(1)量词总是出现在数词后边,同数词一起组成数量短语,作定语、状语、或补语等。
(2)单音量词大都可重叠,重叠后能单独充当定语、状语、主语、谓语,不能作补语。
(3)量词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
(七)副词
1.副词的意义和种类
副词常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
表示程度:很、最、极、挺、顶、非常、十分、更加、越、越发、有点儿、稍、稍微、略微、几乎
表尔范围:都、总、共、总共、统统、只、一概、&律、单单、就、极其、格外、分外、更、过于、尤其、仅仅、单、光、&齐
表示处所:处处、到处、四处、随处
表示时间和频率:已、已经、曾、曾经、刚、刚刚、正、正在、将、将要、就、就要、马上、立刻、顿时、终于、常、常常、时常、时时、往往、渐渐、早晚、一向、向来、从来、总是、始终、水、永远、赶紧、仍然、还是、屡次、依然、重新、还、再、义、也、再三
表尔肯定、否定.必、必须、必定、准、的确、不、没有、没、未、别、莫、勿、是否、不必、不用(甭)、不曾
表示情态、方式:大肆、肆意、特意、亲自、猛然、忽然、公然、连忙、赶紧、悄悄
表示语气:难道,岂、究竟、到底、偏偏、索性、简直、就、可、也许、难怪、大约、幸而、幸亏、反倒、反正、果然、居然、竟然、何尝、和必、明明、恰恰、未免、只好
2.副词的语法特征:(1)副词都能做状语。程度副词&很、极&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做补语。做状语时,单音双音副词都可在谓语中心之前主语之后,双音副词里有一些还可以放到主语之前。在句子里,有一些副词既可以用来修饰谓词,也可以用来修饰名词性成分。(2)副词大都不能单说,只有&不、没有、也许、有点儿、当然&等可以单说。少数副词可以在对话中单说。(3)部分副词能兼有关联作用,有单说的,有成对使用的。
(八)代词
1.代词的意义和种类
代词有代替、指示作用。
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
现代汉语里的人称代词主要有以下17个:
& 我&&&&& 咱&&&&&& 你(您)&& 他(她、它)
&&我们&&& 咱们&&&& 你们&&&&&& 他们(她们、它们)
& 人家& &&别人 &&&&大家 &&&&&&自己
关于人称代词,需说明以下几点:
第一、需注意&咱&、&咱们&跟&我们&的区别。用&咱&或&咱们&一定包括听话人在内,例如:
(1)&& 山本先生,咱(们)该走了。
例(1)&咱(们)&就既包括说话人在内,也包括山本先生在内。而&我们&可以不包括听话人在内,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在内。例如:
(2)&& 山本先生,我们该走了,过些日子再来看您。
(3)&& 山本先生,我们该走了,您的行李我帮您拿。
例(2)里的&我们&不包括听话人山本先生在内,而例(3)里的&我们&就包括听话人山本先生在内。
第二、&您&是&你&的敬称,例如:
(4)&& 李老师,您说得真好。
(5)&& 奶奶,您慢点儿走,别摔着。
&您&的复数形式是&您们&,不过只偶而在书面上用(主要在写信时用);在口语里不用&您们&,一般用&您几位&这类格式。例如:
(6)&& 您二位要喝点儿什么?
(7)&& 让您三位久等了,真对不起。
(二)指示代词。汉语里的指示代词可以分&这&系和&那&系两组:
& 这& 这儿& 这里& 这会儿& 这些& 这么& 这样& 这么样
& 那& 那儿& 那里& 那会儿& 那些& 那么& 那样 &那么样
&这&系的指示代词表示近指,&那&系的指示代词表示远指。例如:
&&&&& (1)&那三位同学坐我这儿来。&张教授指着站在那边的三位同学说。
&&&&& (2)我身边的这个孩子是大哥的儿子,靠窗口站着的那个孩子是我们家的小铁蛋儿。
例(1)所说的&那三位同学&原先一定不在张教授跟前,所以张教授说到他们时用&那&来指明,而说到自己所在的地方就用&这&指明。例(2)对自己身边的孩子用&这&指明,对不在身边而靠窗口站着的孩子就用&那&指明。
(三)疑问代词。疑问代词主要是用来表示疑问。现代汉语里的疑问代词主要有以下几个:
& 谁&&& 什么& 哪&&&&& 哪里& 哪儿& 多会儿&
& 怎么& 怎样& 怎么样& 几&&& 多少& 多&&&
关于疑问代词,主要需说明这样一点,疑问代词有时在句中并不表示疑问。例如:
(1)他什么都不吃。
(2)那个人好面熟啊,好像在哪儿见过。
(3)今天不怎么冷。
例(1)-(3)里的疑问代词都不表示疑问──例(1)&什么&表示任指,含周遍意义,泛指吃的东西;例(2)&哪儿&表示虚指,相当于&某个地方&的意思;例(3)&怎么&表示一定程度。疑问代词的这种用法一般称为&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
使用代词有使语言简洁、经济的作用。
2.代词的语法特征
(1)人称代词可以分为三身代词和非三身代词。
(2)指示代词用来指代人和事物,分为近指代词和远指代词。
(3)疑问代词的主要用途是表示有疑而问和无疑而问。有任指和虚指两种引申用法。
&(九)拟声词
拟声词是摹拟自然界声音的词,又叫&象声词&。如:哗啦、汪汪、轰隆隆、劈里啪啦、叽里咕噜。
拟声词可以做状语、定语、谓语、补语、独立语等,也可单独成句。
(十)叹词
叹词是表示感叹和呼唤、应答的词。例如&唉、啊、哼&。
叹词的独立性很强,常用作感叹语(独立成分),也可以单独成句,不是虚词。但它一般不与实词发生结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实词。
第三节 词类(下)
共同点(与虚词无词汇意义有关):1.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2.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3.不能重叠。&
(一)介词
介词起标记作用,&依附在实词或短语前面。主要是指以下一些词:
&&&& 把& 被& 从& 对& 对于& 关于& 跟& 除
&&&& 连& 向& 往& 自& 自从& 在&&& 到& 比
(1)表示时间、处所、方向;(2)表示方式、方法、依据、工具、比较;(3)表示原因、目的;(4)表示施事、受事;(5)表示关涉对象(p37)
介词都不能单说,也不能单独作主语、谓语等句法成分,它后面总得跟上一个别的成分(大多是名词性成分),组成一个介词结构,例如&把书&、&被他&&从北京&&对你&等。介词结构本身也不能单说,也不能作谓语,例如我们不能单独说:
&&&&& (1)*把我的书
&&&&&&&&&& *我把书
介词结构在句中主要是作状语和补语,例如:
&&&&& (2)我把书还了。
(3)他从北京来。
(4)从早上工作到晚上。
有少数介词形成的介词结构带上&的&之后,可以修饰名词,作定语。例如:
&&&&& (5)对考试的意见
(二)连词
&&& 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一类词。例如:
&&&& 和&&&&& 或&&&&& 或者&&& 还是&&& 以及&&& 并&&& 并且&&& 而
&&&& 尽管&&& 即使&&& 哪怕&&& 只要&&& 只有&&& 不论& 不管&&& 然而
&&&& 可是&&& 否则&&& 况且&&& 何况&&& 如果&&& 因此& 由于&&& 即使
从连词所表示的逻辑关系看,连词可分为两小类:
(一)表示联合关系的连词。其中
&&有的表示并列关系,如:和、跟、同、与、以及&&;
& 有的表示选择关系,如:或、或者、还是、与其、宁可&&;
& 有的表示递进关系,如:不但、不仅、并且、而且&&。
(二)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其中
& 有的表示因果关系,如:因为、由于、所以、因此&&;
& 有的表示假设关系,如:假如、如果、要是&&;
& 有的表示让步关系,如:虽然、固然、尽管、固然&&;
& 有的表示让步假设关系,如:即使、哪怕、就是&&;
& 有的表示条件关系,如:只有、只要、无论、不论、不管&&;
& 有的表示转折关系,如:但是、可是、然而、不过&&;
& 有的表示推论关系,如:既然、可见&&。
关于连词的具体用法将在&复句&一节里加以介绍。
(三)助词&
助词是附在词或词组后面表示一定的结构关系或附加意义的一类词。助词可以分为动态助词、结构助词、比况助词、其余助词(p40)。其中动态助词和结构助词比较重要,下面特别介绍一下。
&&& 动态助词有&了、着、过&三个,它们主要用在动词之后。&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着&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的持续;&过&表示有某种经历。例如:
(1)吃了一个苹果
&&&& 买了一件衣服
(2)外面下着大雨
&&&& 他在床上躺着
(3)学过英语
另外还有&看&、&的&、&来着&(p43)
结构助词有&的、地、得&几个。
&的&和&地&,读音都是&de&(轻声);它们附在修饰语后面标示前后成分之间是修饰关系;但二者有明确的分工:定语之后用&的&,状语之后用&地&,前者如&聪明的孩子&(不能写成&*聪明地孩子&),后者如&仔细地看&(不能写成&*仔细的看&)。&的&字还有一个用法,那就是附在实词性词语之后,组成一个可以指代事物的&的&字结构。例如&木头的&指用木头做的物品,&便宜的&指价格便宜的东西,&骑车的&指骑车的人。&的&字结构是名词性的,在用法上大致相当于一个名词。
&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引出表示可能、状态或程度的补语,例如:
&&&&& (4)吃得完&&&&&&& 爬得上去&&&&&&&&&&&&& [可能]
&&&&& (5)洗得很干净&&& 笑得直不起腰来&&&&&&& [状态]
&&&&& (6)好得很&&&&&&& 苦得不得了&&&&&&&&&&& [程度]
比况助词:似的、一样、(一)般& 表示比喻,与&像&配合
其他助词:所给 连 们(p44)
&所&,加在及物动词头上,形成一个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如&所见所闻&、&所答非所问&。 &所&字结构是古汉语里遗留下来的。在现代汉语里, &所&字结构单独作主语或宾语的情况已很少见,更常见的是,&所&与&的&配合使用。例如:
(7)他没有去过那里,所说的只是从诗赋中、历史上得来的印象。(朱自清)
(8)这半年来,我们所见的,却只有他的静默而已。(朱自清)
&&所&字结构多用于书面语,口语里很少用。
(四)语气词&
语气词主要用在句尾,表示某种语气(陈述语气、疑问语气和祈使语气、感叹语气)。例如:
(1) 她多漂亮啊!
(2) 你去吗?
(3) 快走吧!&&&
(4) 她有十八岁了。
其中的&啊&&吗&&吧&&了&就是语气词,它们在上面的句子里分别表示感叹语气、疑问语气和祈使语气。(各类语气词见p45页)
常用的语气词主要有:
&&&&& 的 了 呢吧& 吗 啊 (啦)
&语气词&的2&与助词&的1& 字形、读音相同,但有差别。语气词&了2&和助词&了1&字形、读音相同,但用法和意义都不同。语气词&了2&只用在句尾,表示变化和肯定;助词&了1&只用在句中,表示行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例如&他吃了饭了&,前一个&了&是助词&了1&,后一个&了&是语气词&了2&。
语气词的分层与连用(p45页)。
三、词类小结
(一)词类的划分
汉语词类的划分至今仍有分歧,各家分类的数目和名称不全一样。分歧的原因首先在于各家依据的分类标准不同。其次,汉语的词本身缺乏形态标准,划分词类主要依据是功能,而汉语主要实词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没有一对一的关系。(对应表见p56)
(二)词的兼类、词的活用和同音词
语言里绝大多数词都可以按照语法功能的异同分别划入不同的类,但有少数词既具有这类词的语法功能,又具有那类词的语法功能,而意义上有联系,这样的词一般称为兼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的兼类现象。例如:(详见p57页)
&&& 代表&& (a) 我们选了三位代表.&&&&&&& [名词]
&&&&&&&&&& (b) 他代表我们发言.&&&&&&&&& [动词]
&&& 科学&& (a) 学习自然科学.&&&&&&&&&&& [名词]
&&&&&&&&&& (b) 这个方法很科学.&&&&&&&&& [形容词]
&&& 热&&&& (a) 今天很热.&&&&&&&&&&&&&&& [形容词]
&&&&&&&&&& (b) 你热一下饭.&&&&&&&&&&&&& [动词]
词的活用是一种特殊的用法,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表达上的,临时借来一用。不能看作词的兼类。例如:
(1)那家伙比秦桧还秦桧。
(2)他这个人是很唐&吉诃德的。
(3)你也太近视眼了!
例(1)-(3)都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例子。例(1)里的&秦桧&,例(2)里的&唐吉珂德&,例(3)里的&近视眼&都是名词,按说它们都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但这里分别受程度副词&还&、&很&、&太&的修饰,似乎变成形容词了,其实都只是临时活用为形容词,并不真成了形容词。它们都不属于词的兼类。
同音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无关或失去联系,只是字音相同(有的字形也相同)的词语。它们不是兼类词。&开会&的&会&(名词)和&会唱歌&的&会&(动词)不是兼类词,而是同音词,因为这两个&会&在意义上毫无联系,只是字音、字形相同而已。又如&打&、&别&、&净&、&凉&等。
第四节 短语
一、短语及其分类
短语是意义上和语法上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也叫词组。大于词而不成句。例如&学生学习&、&吃香蕉&、&红苹果&、&努力学习&、&爸爸和妈妈&等。
短语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结构类;功能类;固定短语和临时短语;单义短语和多义短语;自由短语和不自由短语;一层短语和多层短语。
二、短语的结构类
(一)主谓短语(主谓词组)
主谓短语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组成,主语是陈述的对象,一般也可看作话题;谓语是对主语所提出的对象加以陈述,或说明主语干什么,或说明主语怎么样,或说明主语是谁、是什么。一般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主语和谓语之间是陈述关系。例如:
(1)&& 他去&&&&&& &&&我喝&&&&&&&& &你出去
(2)&& 那鞋好看& &&&&心情舒畅 &&&&&环境优美
(3)&& 他的脸通红&&& 眼睛大大的& &&个儿高高的
(4)&& 今天星期三&&& 明天国庆节
(5)&& 张三是学生 &&&我是会计师&&& 这是茄子& &&&那是韭菜
以上举的都是主谓短语,只是作谓语的成分有所不同。例(1)是动词,例(2)(3)是形容词,例(4)是名词,例(5)是由动词&是&带上名词的述宾短语。
(二)动宾短语(有人称为&述宾短语&)
&动宾短语也是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通常由动词性词语充任,表示某种行为动作,称之为动语(述语),这是整个短语的核心;后一部分常见的是由名词性词语充任,也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性词语充任,它是受前一部分影响、支配的对象,称之为宾语。动语(述语)和宾语之间是一种支配关系。例如:
(1)&& 吃米饭 &&&&&&&&写了篇文章 &&&&&&&研究过哲学&&&&& 增进友谊 &&&&&
(2)&& 去北京 &&&&&&&&逛公园 &&&&&&&&&&&来过一个人&&&& &洗凉水
(3)&& 看打球& &&&&&&&学过游泳& &&&&&&&&打算回去&&&&&& &值得考虑
(4)&& 爱干净 &&&&&&&&怕冷清&&&&&&& &&&&觉得不舒服&&&&& 以为很好
(5)&& 听说他回来了 &&知道她已经走了&&& 希望他来&&&&&&& 以为他来了
例(1)-(5)都是述宾短语。作述语的都是动词性词语;就宾语看,例(1)、(2)作宾语的是名词性词语,例(3)是动词性词语,例(4)是形容词性词语,例(5)是主谓短语。
(三)偏正短语
这种短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修饰、限制、说明后一部分;后一部分是被前一部分修饰、限制、说明的,是整个短语的核心。前一部分称为修饰语,后一部分称为中心语。例如&干净衣服&就是偏正短语,&干净&是来修饰、限制、说明&衣服&的,&衣服&是该短语的核心,其中的&干净&就是修饰语,&衣服&就是中心语。再如&刚来&也是偏正短语,副词&刚&是来修饰、限制、说明动词&来&的,&来&是该短语的核心,其中&刚&是修饰语,&来&是中心语。
偏正短语,按它的语法性质,可以分为两大类(为了区别起见,一般将名词性偏正短语里的修饰语称为&定语&,将动词、形容词性的偏正短语里的修饰语称为&状语&。定语常常可以带&的&,如&白衬衣~白的衬衣&、&木头桌子~木头的桌子&;而状语常常可以带&地&,如&刻苦学习~刻苦地学习&、&非常努力~非常地努力&):
1.定中短语(名词性偏正短语),即在语法上大致相当于名词。例如:
& (1)白衬衣& &&&&&漂亮的衣服
&&&& 木头桌子& &&&不锈钢的勺儿
&&&& 学校的房子& &&&我的书
&&&& 红红的脸& &&&绿油油的秧苗
&&&&&&&&&& 三本书& &&&&&两位老师
&&&& 北京气候& &&&今天的报纸
(2)(经济的)发展&&&& (文艺)演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共性特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