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不等于Q吗,这个不是等温过程内能变化吗

> 问题详情
一理想气体等温可逆膨胀,按第一定律△U=Q-W,△U=0,Q=W,即系统所做的功等于系统与环境传递的热量,即热转化为功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一理想气体等温可逆膨胀,按第一定律△U=Q-W,△U=0,Q=W,即系统所做的功等于系统与环境传递的热量,即热转化为功的效率为100%,这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悖吗?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证明Cp-CV=TVα2/β,其中,,膨胀系数;,压缩系数。且对理想气体求Cp-CV=?并证明对液体有Cp≈CV。2在25℃时,二元系统处于气液液三相平衡状态,通过分析两个平衡的液相的组成得,已知两个纯组分在系统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分别是,在合理的假设下估计&&(1) 两组分的活度系数;&&(2) 平衡压力;&&(3) 平衡气相组成。3125℃水蒸气,1atm(状态1),被放置在一个绝热的带活塞的圆筒形容器中,由电加热到200℃(状态2),如果活塞外界的压力为1atm,每千克水蒸气需要吸收多少热量?4常压下,水蒸气由t1=200℃被凝成90℃的水,再加热到100℃,汽化后再加热到t2=550℃,假设常压下的水蒸气为理想气体,计算该过程所需的热量,并已知,T单位为K;单位为J·mol-1·K-1,模型参数为&&a=32.24,b=1.908×10-3,c=1.057×10-5,d=-3.602×10-9
我有更好的答案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
每天只需0.4元
选择支付方式
支付宝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微信扫一扫
体验上学吧搜题小程序
立即享有15次免费找答案
请您不要关闭此页面,支付完成后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您!升级VIP会员成功
提示:请截图保存您的账号信息,以方便日后登录使用。
常用邮箱:
用于找回密码
确认密码:> 问题详情
有2mol理想气体,从始态300K、20dm3,经下列不同过程等温膨胀至50dm3,计算各过程的Q、W、△U、△H和△S。
(1)可逆膨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有2mol理想气体,从始态300K、20dm3,经下列不同过程等温膨胀至50dm3,计算各过程的Q、W、△U、△H和△S。&&(1)可逆膨胀;&&(2)真空膨胀;&&(3)对抗恒外压100kPa膨胀。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有1mol甲苯CH3C6H5(l)在其沸点383K时蒸发为气体,计算该过程的Q、W、△U、△H、△S、△A和△G。已知在该温度下,甲苯的汽化热为362kJ·kg-1。2在一绝热容器中,装有298K的H2O(l)1.0kg,现投入0.15kg冰H2O(s),计算该过程的熵变。已知H2O(s)的熔化热为333.4J·g-1,H2O(l)的平均比热容为4.184J·g-1·K-1。3实验室中有一个大恒温槽,其温度为400K,室温为300K,因恒温槽绝热不良而有4.0kJ的热传给了室内的空气,用计算说明这一过程是否可逆。4有1mol过冷水,从始态263K、101kPa变成同温、同压的冰,求该过程的熵变,并用计算说明这一过程的可逆性。已知水和冰在该温度范围内的平均摩尔定压热容分别为Cp,m(H2O,l)=75.3J·mol-1·K-1,Cp,m(H2O,s)=37.7J·mol-1·K-1;在273K、101kPa时水的凝固热为△fusHm(H2O,s)=-5.90kJ·mol-1。
我有更好的答案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
每天只需0.4元
选择支付方式
支付宝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微信扫一扫
体验上学吧搜题小程序
立即享有15次免费找答案
请您不要关闭此页面,支付完成后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您!升级VIP会员成功
提示:请截图保存您的账号信息,以方便日后登录使用。
常用邮箱:
用于找回密码
确认密码:当前位置: >>
大学物理(下)-总教案
1.宏观描述方法---热力学方法 ?由实验确定的基本规律,研究热现象的宏 观特性和规律。 ?对系统进行整体描述。2.微观描述方法---统计物理方法第二篇★引言热学(Heat)?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出发,用统计平均的方 法,研究热现象及规律的微观本质。 ?两种方法相辅相成。一、热学研究对象及内容 1.对象:热力学系统 ?由大量分子或原子组成 ?系统外的物体称外界 2.内容:与热现象有关的性质和规律 热现象:物质中大量分子热运动的集体 表现。三、几个概念 1.宏观量与微观量 (1)宏观量 (macroscopic quantity) ?表征系统整体性质的物理量 ?可直接测量(如体积、压强) ?广延量:有累加性(如质量、能量)二、热学的研究方法1 2强度量:无累加性(如温度、压强)?描述系统平衡态的宏观参量 ?常用:P、V、T(2)微观量(microscopic quantity) ?描写单个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一般不能直接测量(如分子质量、能量) ?宏观量是微观量的统计平均值 (如压强和大量分子撞击器壁时动量变化率 的统计平均值有关)?平衡态下状态参量不随时间变化 ?在 P---V 图上一个点表示一个平衡态。4.状态方程(equation of state) ?状态参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f (P,V,T) = 0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M PV = μ RT2.平衡态(equilibrium state) ?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系统宏观性质 不随时间改变的状态(热动平衡)。 ?平衡态是一定条件下对实际情况的概括和 抽象。P = nkT(n―分子数密度) ?玻耳兹曼常数 k= R = 1.38×10-23 J/K NA3.状态参量34 第1章气体动理论4.分子服从经典力学规律 二、理想气体分子的统计假设(Kinetic Theory of Gases) 本章讨论: ?气体的压强与温度 ?气体分子按速率和按能量的分布 ?实际气体的状态方程 ?输运过程 特别注意:统计平均的方法及统计性的规 律 §1 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 一、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 1.忽略分子大小(看作质点) 分子线度&&分子间平均距离 2.忽略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碰撞、分子 与器壁 碰撞时除外) 3.碰撞属完全弹性5(统计假设是对大量分子而言) 1.平衡态时,分子按位置的分布均匀 ?分子在各处出现的几率相同(重力不计) ?容器内各处分子数密度(单位体积中的分 子数)相同 N dN n = dV = V2.平衡态时,分子速度按方向的分布均匀 ?由于碰撞,分子往各方向运动的概率相同 ?υx = ?υy = ?υz = 0 ??υ2x = ?υ2y = ?υ2z = 1 ?υ2 3 2 2 其中 2 υ 1x + υ 2x + … + υ2Nx ?υ x = N?υ2 = ?υ2x +?υ2y +?υ2z6三、理想气体压强公式 1.压强公式的推导 y S Ii(1)一个分子碰壁一次对壁的冲量 ?对第 i 个分子 碰前速度: υi (υix , υiy , υiz ) 碰后速度: υ′i (υ′ix , υ′iy , υ′iz ) ?S 面光滑(无摩擦),由弹性碰撞υ′i ? υ′ix mil2mi?υi υixx l3υ′iy = υiy , υ′iz = υiz υ′ix = - υix?分子 i 碰 S 一次受的冲量 Ii(一次) = mυ′ix - mυix = - 2mυix ?分子 i 碰 S 一次对 S 的冲量 IiS(一次) = - Ii(一次)= 2mυix (2) Δt 内分子 i 对壁的冲量 ?Δt 内分子 i 碰 S 的次数 y l1l1 z理想气体压强公式的推导前提:?平衡态 ?分子总数 N,分子质量 m ?矩形容器 V = l1 l2 l3?忽略重力,气体均匀分布, 6 个面压强相同,考虑 S 面 步骤:7υixΔt2 l1 l2 x8?理想气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Δt 内分子 i 对 S 的冲量 IiS = (有2 ixυixΔt ) 2mυ = mΔt υ ix2 l1 l11 ? 2 ? 2 P = nm υ x = 3 nm υ理想气体压强公式 (3)Δt 内 N 个分子对 S 的冲量 I = Σi IiS = ( mΔt )Σi υ2ix l1 (4) S 面上的压强 ?S 受的平均冲力 I ?F = Δt = ( m )Σi υ2ix l1 ? S 面上的压强 m 1 )Σi υ2ix] P = ?F = [( l2 l3 S l1 = ( m )Σi υ2ix V ?因为 Σ υ2 ?υ x = i ix N2或1 P = 3 nmυ2 2 P= nε 3 tε t = 1 mυ 22为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其中思考:如考虑到分子间的碰撞, 对上述结果有 无影响? 2.压强的微观意义 ?压强是大量分子碰撞器壁的平均作用力 (单位面积上)的统计平均值。 ?压强公式显示了宏观量和微观量的关系。9 10V = l1 l2 l3 n= N V?压强是统计概念,只能用于大量分子的集 体。 四、 温度的微观意义 1.平均平动动能和温度的关系 由 P = 2 nεt 3 P = nkT(2)“单个分子的温度”有无意义?为什么? (3)温度所反映的运动是否包括系统的整体 运动? 3.方均根速率(root―mean--square speed) ---分子速率的一种统计平均值 由 有εt = 1 mυ2 = 3 kT 2 2√υ2 = √ 3kT = √ 3RT m μ理想气体的内能可得εt = 3 kT22.温度的微观意义 温度标志着物体内部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 剧烈程度 (用εt 示) 思考: (1)能否用温度概念描述处于非平衡态的系 统的状态?11§2 能量均分定理 一、自由度1.自由度(degree of freedom): 决定物体空间 位置所需要的独立坐标的数目。 ?质点: ?刚体: i = t ≤ 3, i=612(t--平动自由度) 质心平动: t=3 轴方位:y ??绕轴转动自由度无意义 i=t+r=5α, β, γ , 两个独立绕轴转动: ? z i = t + r = 3 +3 = 6, ( r―转动自由度)β γ αx刚体的自由度(3)多原子分子(H2O、 NH3、 CO2、…) i=t+r=6 二、能量均分定理 (Principle of the equipartition of energy) 1.能量均分定理 ?平动情形?非刚体:i & 6, (还有内部相对运动) 2.气体分子的自由度 考虑:刚性分子,无内部相对运动 (低温、常温下如此) (1)单原子分子(He、 Ne、 Ar、…) i = t = 3, (2)双原子分子(O2、H2、 CO、…) t=3 r=213由平均平动动能 平动自由度εt = 3 kT2 t=3?每个平动自由度的平均动能都相等,为1 kT 2由于分子的无规则碰撞,能量不仅在分子 间交换,还可在平动自由度间转移,没有14双原子分子示意图哪个平动自由度占有优势。 ?分子有转动的情形 无规则碰撞过程中,能量可在平动、转动 间及转动自由度间交换,没有哪个自由度 特殊。 各自由度的平均动能都是相等的 能量均分定理(Principle of the equipartition of energy) : 在温度为 T 的平衡态下, 气体分子每个自 由度所对应的平均动能都等于?双原子分子(刚性) ?εk = (5/2) kT ?多原子分子(刚性) ?εk = 3kT 三、理想气体内能 1.内能:内能(Internal energy)是气体内所有 分子的动能、分子内的势能与分子间的相 互作用势能的总和。 2.理想气体内能 ?对理想气体,分子间的势能为零 ?对刚性分子,分子内的势能为零 理想气体内能(Internal energy of ideal gases) 是其所有分子的平均动能之和 ?若气体有 N 个分子,则内能 E = N εk = N( i ) kT 2 因 R k=NA1 kT 22.分子的平均动能i εk = 2 kT?单原子分子15?εk = (3/2) kT,16N NA = ν (摩尔数) 有理想气体内能一、速率分布函数 1.统计方法 ?把速率分成很多相等的间隔Δυ ?统计每Δυ间隔内的分子数ΔN o理想气体内能只是温度的函数,且和热力 学温度 T 成正比。 §3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分子的速度分布、速率分布有无规律? 分子数多; 分子速度的大小、方向千变万化 ?单个无规则,整体有规律(统计规律) 统计:每 5 分钟间隔 内进电影院的 人数。 o 实例:人口情况统计开演时刻 实例用图i E = 2 νRTυ υ +Δυ速率间隔υ? ΔN : υ → υ + Δυ 间隔内分子数与分子 N 总数 N 之比 ? ΔN :某υ 处单位速率间隔内分子数与 NΔυ 总数之比。 dN ? Ndυ :某υ 处单位速率间隔内分子数与 总数之比 t 2.速率分布函数 速率分布函数(Function of distribution of18进场人数17speeds)2.讨论 (1)速率范围: 0→∞ 即 dN Ndυ dN Nf (υ) = 1 ( dN ) N dυ二、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1859 年 Maxwell 用概率论 证明了理想气体分子按速 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速率分布律:分子数按速度大小的分布。 1.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 理想气体;平衡态;无外场 - mυ2(2)?竖线意义: f (υ)?窄面积意义: f(υ)dυ 即 ?宽面积意义: ∫υ 2 f (υ)dυ1υ即υ1→υ2 范围内分子数与总数之比 (3)曲线下面积∫0 f (υ)dυ = 1称归一化条件(nomalizing condition) (4)如温度升高,曲线如何画?(请自己画) (5)麦克斯韦速率分布规律是统计规律, 只适 用于大量分子组成的集体。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的实验验证(略) 三、三种速率 1.最概然速率∞f (υ) = 4π( m )3/2υ2?e 2kT 2πkT麦克斯韦速率分布曲线 f (υ) Toυdυυp19υ1υ2υ20麦克斯韦速率分布曲线 对速率分布曲线求极值 [ df(υ)] = 0 dυ υp 可得最概然速率(最可几速率) (the most probable speed)再由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可得 平均速率(average speed)υp = √ 2kT = √ 2RT m μ≈ 1.41 ?υp 意义:(请自己叙述)υ = √ 8kT = √ 8RT πμ πm≈ 1.60√ μRT 3.方均根速率√ μRTf( 思考? T↑? υp、 υ)曲线及 f(υp)如何变? 如 为什么? ?如 m↑? f(υ)曲线如何变? 2.平均速率 υ ΔN + υ ΔN + … + υnΔNn υ= 1 1 2 2 N Σ υiΔNi = N 1 ∞ 1 ∞ υ = N ∫0 υ dN = N ∫0 υNf(υ)dυ同理υ2 = ∫0 υ2 f (υ)dυ∞再由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可得 方均根速率(root-mean-square speed)√υ2 = √ 3kT = √ 3RT m μ≈ 1.73 4.几点讨论 (1)三种速率数值不同22√ μRTυ=∞ ∫0υ f (υ)dυ21υp & υ & √ υ2但和 T、m(或 μ )的关系相同 都 ∝√ T m(~大气质量的 76%)和氧气(~大气质量 的 23%)。 四?.统计规律与涨落(选讲) 1.伽尔顿板实验(2)三种速率应用场合不同υp --- 用于讨论速率分布 υ --- 用于讨论分子碰撞√ υ ---用于计算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2小钉应用:大气的组成 ? 地球形成之初, 大气中应有大量的氢、 氦, 但很多 H2 分子和 He 原子的方均根速率 超过了地球表面的逃逸速率(11.2km/s), 故现今地球大气中已没有氢和氦了。 ?但 N2 和 O2 分子的方均根速率只有逃逸速 率的 1/25,故地球大气中有大量的氮气23等宽 狭槽伽尔顿板实验演示:伽尔顿板 ?一个小球落在哪里有偶然性 ?少量小球的分布每次不同 ?大量小球的分布近似相同24 2.统计规律是对大量偶然事件整体起作用的 规律 ?一切偶然性都有自己的原因 (一个小球落在哪里由动力学规律制约) ?但大量偶然事件同时存在时,运动形式发 生了由 量→质 的飞跃?速率分布中,Δυ区间的分子数ΔN 是统计 平均值。在任一瞬时,Δ υ区间内的实际 分子数与ΔN 有偏离。 对统计规律的偏离的现象称涨落 (fluctuation) ?统计规律与涨落现象是不可分的, 反映了 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相互依存的辩证关 系。 ?涨落有时大,有时小,有时正,有时负 若在Δυ区间内的分子数为ΔN 涨落的幅度:± √ΔN 1 √ΔN 涨落百分比: ΔN = ΔN √ 如 ΔN = 106,涨落幅度为 1000?“大数量”现象中出现的新现象的特点: 在一定宏观条件下的稳定性 ?偶然性是相对于一定的宏观条件来说的, 偶然性中有必然性;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 中。 ?在一定的宏观条件下,大量偶然事件,在 整体上表现出确定的规律---统计规律 3.统计规律的另一特点是永远伴随着涨落现 象25涨落百分比 1/1000 实际分子数在 01000 之间26如 ΔN = 1 ,涨落幅度为 1 涨落百分比 100/100 可见ΔN 越大 ? 涨落百分比越小 4.涨落实例 ?液体中的临界乳光现象(液体在临界点密 度涨落很强时,将呈乳白色) 光在空气中的散射现象 (均是由媒质的密度涨落引起的) ?电路中的电流涨落(由带电粒子的热运动 引起)。在微弱电流测量时,应注意此事。 ?电子器件中的“热噪声”(由电子热运动引 起),影响电子仪器的灵敏度。 §4 玻耳兹曼分布 一、玻尔兹曼分布 玻尔兹曼把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做了推广27?在麦克斯韦速率分布中 -E dN 和 exp( k ) 有关 kT 即分子的速率分布和分子的平均动能 这是分子不受外力场影 Ek = mυ2/2 有关, 响的情形。 ?当分子在保守力场中运动时,玻尔兹曼用 总能(动能+势能)代替了麦克斯韦速率分 布中的动能。 ?玻尔兹曼的推广dNυ, r ∝ exp(-E ) kT这里的 E 应包含动能和势能。 ?由于势能和位置有关,动能和速度有关, 若要描述分子按位置和速度的分布情况, 就要分析 位置在 x → x +dx,28 y → y +dy, z → z +dz, 且速度在?由玻尔兹曼分布律,在一个状态区间 dυxdυydυz dxdydz 中的分子数为υx → υx +dυx , υy → υy +dυy , υz → υz +dυzdNυ, r=Ce- (Ek +Ep) kT? dυxdυydυz dxdydz?玻尔兹曼分布律是统计物理中适用于任何 系统的基本定律。 在量子理论中,粒子数按能级的分布亦服 从玻尔兹曼分布,即能级 En 上的粒子数 Nn 为范围中的分子数dNυ, r状态区间:dυxdυydυzdxdydz ?玻尔兹曼分布律(Boltzmann’s distribution law) : 在温度为 T 的平衡态下, 任何系统的微观 粒子按状态的分布,即在某一状态区间的 粒子数与该状态区间的一个粒子的能量 E 有关,与 exp( -E ) 成正比。-E Nn ∝ exp( n ) kT在能级 E1、E2 (E2&E1)上的粒子数之比为kTN2 -(E -E ) = exp[ 2 1 ] N1 kT[例] H 原子 基态能级 E1 = -13.6 ev30?可见,在 E 越大的状态区间内的分子数越 少。29第一激发态 E2 = -3.4 ev 在室温下 T=300K,有 N2 ≈ 10-170 N1 即处于基态的原子最多,处于激发态的极 少。 二、重力场中理想气体分子按位置的分布 重力作用下,分子位置分布下密上疏,不 再均匀。 1.位置区间中的分子数 ?分析位置在 x → x + dx, y → y + dy, z → z + dz, 中的分子数(速度不究) dNr ?位置区间:dxdydz 是三维坐标空间中的一个体积元。31?位置区间 dxdydz 中的分子数 dNr 可由 对 dNυ, r 中的各速度分量积分而得到 dN′r = C [ ∫∫∫-∞ e kT dυxdυydυz] 得出 dN′r = C′exp( ?e-Ep kT∞-Ekdxdydz-Ep )dxdydz kT其中 C′ = C ? [积分] 2.重力场中的分子数密度 ? dN′r dxdydz 为分子数密度 n,有n=C′exp(?重力场中 Ep = mgz 于是-Ep ) kTn=C′exp(-mgz ) kT可见 C′即 z = 0 处的分子数密度 n032 平衡态 T 下分子数密度随高度变化的公式§5 实际气体等温线(自学) 实际气体等温线(isotherm of real gases) 要求搞清:p atm ) (n=n0exp(3.恒温气压公式 ?因为 P = nkT-mgz ) kT图中的四种状态 临界点临界态 临界等温线 临界温度 饱和蒸汽压CO2 的等温线Vm (10 -3 L/ mol )有恒温气压公式p=p0exp(-mgz ) kT =p0exp( -μgz ) RT其中 P0 = n0kT 是高度为零处的压强§6 范德瓦尔斯方程 ?理想气体微观模型: 分子无大小 分子间无作用力(碰撞时除外) ?理想气体只是在 T 不太低、P 不太大条件 下对实际气体的近似。 ?对实际气体,则需考虑分子大小和分子间?高度每升高 10 米,大气压强约降 133Pa(?1mmHg) ,此为高度计的原理。3334作用力 二因素 一、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f 斥力 r0 o ?d 引力r&s时f≈0 s―分子力的有效作用距离 s ? d 的几十至几百倍? -9sr2.实际气体分子模型 ---有引力的刚球模型 分子是直径为 d 的刚球 f r=d时 f →∞ (斥力) r&d时 f &0 (引力) 二、范德瓦尔斯方程 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基础上,进行两项 修正。 1.分子大小引起的修正 ?一摩尔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 = RT有引力的刚球模型10 m分子间的作用力d o ?r1.实际气体分子间的作用力 r = d 时 f →∞ (斥力) d-分子的有效直径 d ? 10-10 米 r & r0 时 r = r0 时 f & 0 (斥力) f=0 r0―平衡距离 r & r0 时 f & 0 (引力)35υ36 如何理解体积υ : 容器的体积? 气体的体积? 气体分子的自由活动的空间? 可压缩的体积? ?对实际气体,考虑分子本身有大小 分子自由活动的空间为2.分子间引力引起的修正 sf合f 合=0? a?c ? sbf合 分子作用球分子作用力对压强的影响υ-b(1)容器中分子所受的引力 ?分子作用球:一以某分子为中心s为半径 画的球。 ?分子 a (在容器中部):不受力(分子球内其 他分子对 a 的引力抵消) ?分子 b、c (在表面层内):受指向气体内部 的合力 ?此合力 ? (分子撞壁动量) ↓b :反映分子本身体积的改正项 ?状态方程应修改为 RT P=υ-b ?可以证明:b 约为 1 mol 气体分子本身总 体积的 4 倍3 b = 4NA[ 4π ( d ) ] 3 2d ≈ 10-10m?b ≈ 10 m = 1cm-6 33? (分子对壁的冲力) ↓3738? 此合力效果 ? 指向内部的压强(内压强 Pi) (2)内压强 ?Pi ∝ 被吸引的表面层内的分子数密度 n ∝ 施加引力的内部分子的数密度 n ? Pi ∝ n2 ∝ 12(2)质量为 M 的气体 M μ υ V = ( μ )υ , = ( )V M 2 M a M M(P + μ2 2)( V - μ b) = μ RT V守范德瓦尔斯方程,遵守范德瓦尔斯方程 的气体称范德瓦尔斯气体。?实际气体在相当大的压强范围内更近似遵υPi =υa2a C 反映分子间引力的常数 (3)方程的修正 ?分子实际作用于器壁的由实验可测的压强 RT P = υ - b - Pi 3.范德瓦尔斯方程 (Van der Waals′ eguation) (1)对 1 mol 气体?各种气体的常数 a、b 可由实验测量 三、范德瓦尔斯等温线 1.范德瓦尔斯等温线 ?1mol 的范氏方程(P + a2 )( υ - b) = RTυ可改写为(P + a2 )( υ - b) = RTυ3 - ( b + RT ) υ2 + a υ - ab = 0P P Pυ3940 由此方程反映的 P―V 关系即为范氏等温 线(理论曲线) EF段:实际不存在 AB段:汽态 DC段:液态 BE段:过饱和蒸汽 (云室) CF段:过热液体 (气泡室) v范德瓦尔斯等温线 不 稳 定 态?密度大、压强大 ?如有凝结中心,可迅速凝结 ?云室:探测粒子径迹 (2)过热液体(CF 段) ?是不太稳定的状态,实际中可存在 ?比同温下平衡液体(C 点)摩尔体积大 ?密度小、压强小 ?如有汽化中心,将剧烈汽化,压强突增, 很危险(可引起锅炉爆炸)。 ?气泡室:探测粒子径迹 3.临界参量 ?由 可得 dP ( dυ )k = 0 ,2 ( d P )k = 0 dυ2BC段:饱和蒸汽与液 体的共存态?范氏等温线和实际气体等温线符合较好 2.过饱和汽、过热液体 (1)过饱和汽(BE 段) ?是不太稳定的状态,实际中可存在 ?比同温下饱和汽的摩尔体积(B 点)小,41υk = 3b ,Pk = a 2 , 27b Tk = 8a 27bR42?a = 3υ kPk ,2b=υk3(2)计算(有效直径 d)由实验测得υk、Pk ? a、b §7 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 气体分子碰撞, ?使分子速度有稳定分布(平衡态下) ?实现能量均分 ?使气体由非平衡态 → 平衡态 讨论: 理想气体 一、碰撞频率 1.定义:一个分子单位时间内所受到的平均 碰撞次数。 ,平衡态? 设分子 A 以平均相对速率 u 运动, 而其他 分子不动; ?以 A 的轨迹为轴线,以 d 为半径作一圆柱 体,柱体长 uΔt; ?凡分子中心在柱体内的其他分子都将 与 A 相碰,静止Au dσ = πd2碰撞频率的分析?碰撞截面(collision cross-section): 2.计算 (1)模型:分子看作是有引力的刚性小球43圆柱体的截面积σ = πd2称分子的碰撞截面。44 ?圆柱体体积:πd 2uΔt(每秒碰 65 亿次! ) 二、平均自由程 ?定义:气体分子在相邻两次碰撞间飞行 的平均路程。 ?λ = ?υ ?Z 平均自由程(mean free path)柱体内分子数: πd 2uΔt n, (n―分子数密度) ?碰撞频率2 ?Z = πd uΔt n = πd 2u n Δt?平均相对速率和平均速率的关系为 u = √2 υ 因分子碰撞有各种可能夹角θ:0---180° 平均而言:θ = 90°∴ v u平均相对速率和平 均速率的关系?λ =?对理想气体v1 √2 πd 2 nP = nkT , 有u = 2v?λ =可见?碰撞频率(collision frequency):kT √2 πd 2 p?Z = √2 πd υ n2?λ ∝ T P?标准状况下,空气分子 ?Z = 6.5×109 次/秒45?标准状况下,空气分子 d = 3.5×10-10m, ?λ= 6.9×10-8m (?λ约为 d 的 200 倍)46?低压下,P & 10-4 mmHg 时?T 由下而上递减 ?热量将沿 z 轴传递 ?在 z = z0 处有一假想的分界面,面积为 dS zT2 (&T1) dQ?λ & 一般容器线度(?1m) 认为:?λ ? 容器线度 §8 输运过程 ?讨论:非平衡态问题及其过渡 ?非平衡态:系统各部分物理性质不均匀 (如流速、温度、密度 不均匀)。 ?输运过程(迁移过程) (Transport process): 系统从非平衡态自发向平衡态(物理性质 均匀)过渡的过程。 一、热传导 物体内各部分 T 1.热传导(thermal conduct): 不均匀时, 内能由 T 高处 → T 低处的现象。 设想简单情形: ?A、B 两板间有导热物质47Az0 o 2.分析?T1热传导dS - T=T(z)Bx(1)迁移原因:T 不均匀 dT 温度梯度 ≠0 dz (2)迁移的物理量:内能---热运动能量 (迁移内能的多少称热量) (3)宏观规律 实验表明: dQ = - k( dT )z0dSdtdz― Fourier 定律48 ?负号反映热量总是由 T 高处→T 低处。 ?k---导热系数,由导热物质性质及状态决 定。 一般气体:k~10-3~10-2 W/m?k (4)微观解释 ?对气体:内部温度不均匀,表明内部各处 分 子平均热运动能量?ε 不同 ?对穿过 dS 面的分子 由下→上的分子带有较大的平均能量 由上→下的分子带有较小的平均能量 ?上下分子交换 ? 能量向上净迁移 宏观上表现为热传导 ?由分子运动论可以导出 k = 1 nmυ λ cυ 3 (cυ C 气体定容比热)49二、扩散 ?扩散(diffusion)原因:密度 ρ 不均匀 ?迁移物理量:质量 M ?宏观规律: dM = - D(dρ ) dSdt dz z0D---扩散系数(单位:m2/s) ?微观解释:分子由ρ大处向ρ小处净迁移 可以导出: D = 1 υ λ 3 三、内摩擦 1.内摩擦(internal friction) ?流体有粘滞性(viscosity) ?流体内各部分流速不同时,将发生内摩擦 现象。 ?内摩擦力(粘滞力 viscous force):流体内 各层之间由于流速不同而引起的相互作 用力。50下面的流体层受到沿+x 向的粘滞力 df ′ 2.分析:设想简单情形; ?A、B 两板间有流体, ?下板静止,上板以 u0 沿 x 匀速运动,带动 板间流体沿 x 向流动 ?平行于板的各层流体流速不同 ?在 z0 处有一假想分界面,面积 dS z u0df(1)迁移原因:定向速度 u 不均匀 (2)迁移的物理量:定向速度(或定向动量) (3)宏观规律:df = η ( du ) z0dS dzη --内摩擦系数(粘滞系数),与流体性质和状态有关(单位:牛顿秒/米 2 或 帕?秒)。u=u(z)Az0 dS o(4)微观解释: ?气体分子除有无规则热运动外,还有定向 速度 u ?穿过 dS 的分子 由下层→上层的分子定向动量小; 由上层→下层的分子定向动量大52df ′u=0内摩擦Bx?在分界面处 下面的流体层(流速小)对上面的流体层 (流速大)产生沿-x 向的粘滞力 df ;51 ?有定向动量自上而下的净迁移, 上层 下层 定向动量减小 定向动量增大N* = 1 (nυ dSdt ) 6 (3)定向动量的迁移 z u0 z0+?λ z0 z0-?λ a ? ? b u=0 dS uz +?λ 0 uz0 uz0 -?λ x? 上层受沿-x 向的粘滞力 df 下层受沿 x 向的粘滞力 df ′ 3?.粘滞系数η的导出(可不讲) (1)初级理论:认为分子都以平均速率?υ作 无序运动 (2)过某面积的分子数 ?平均而言,各有 1/3 的分子分别 dS 沿 x, y, z 方向运动 ?有 1/6 的分子由 dS 的一侧垂直穿 过它向另一侧运动dt 内垂直过 dS 面的分子数定向动量的迁移? 一个分子带过 dS 的定向动量为到 dS 前最 后一次碰撞(发生在距 dS 面?λ远)后的定 向动量 分子 a(自上→下)带过动量 Pz0 +?λυυ dt分子 b(自下→上)带过动量 Pz0 -?λ ?dt 内所有过 dS 的分子带过的定向动量 由下→上 dP+ = N* P z0 -?λ 由上→下 dP- = N* P z0 +?λ54?dt 时间内垂直穿过 dS 的分子数为53?dS 上面的气体 dt 内定向动量的增量 dP = dP+ - dP= N*( P z0 -?λ - P z0 +?λ ) = N*[-( dP )z?2?λ] dz 0 1 (nυ dSdt ) [-( dP ) ?2λ ] = 6 dz z0 ?dS 上面气体受下面气体的作用力 dP df = dt df = -1 (nυ λ ) ( dP )z? dS 3 dz 0 (因 P = mu , ρ = nm ) -1 df = (ρυ λ ) ( du )z? dS 3 dz 0 可见粘滞系数为第 1 章结束 !η= 1 ρυλ35556 第 2 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The 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 §1 热力学第一定律 一、准静态过程 ?热力学过程:热力学系统从一个状态变化 到另一个状态 ,称为热力学过程。 ?过程进行的任一时刻,系统的状态并非平 衡态。初平衡态 一系列 非平衡态 末平衡态过程。2.准静态过程是一个理想化的过程, 是实际过程的近似。←快 ←缓慢非平衡态准静态过程接近平衡态只有过程进行得无限缓慢, 每个中间态才可看作是平衡态。 所以,实际过程仅当进行得无限缓慢时才 可看作是准静态过程。?热力学中,为能利用平衡态的性质,引入 准静态过程(quasi-static process) 的概 念。 1.准静态过程:系统的每一个状态都无限接 近于平衡态的过程(理想化的过程)。 即准静态过程是由一系列平衡态组成的13.怎样算“无限缓慢” 弛豫时间(relaxation time)τ: 系统由非平衡态到平衡态所需时间。2“无限缓慢”:二、功、内能、热量 1.功?通过作功可以改变系统的状态。 ?功:机械功(摩擦功、体积功) 电流的功、电力功、磁力功 弹力的功、表面张力的功,… ?机械功的计算(见下) 2.内能Δt 过程进行 && τ例如,实际汽缸的压缩过程可看作准静态 过程, Δt 过程进行 = 0.1 秒τ = 容器线度/分子速度= 0.1 米/100 米/秒 = 10-3 秒 4.过程曲线 准静态过程可用过程曲线表示。 状态图(P-V 图、P-T 图、V-T 图)上 ?一个点代表一个平衡态; ?一条曲线代表一个准静态过程。P?内能包含系统内: (1)分子热运动的能量; (2)分子间势能和分子内的势能 (3)分子内部、原子内部运动的能量; (4)电场能、磁场能等。 T 不太大时,系统状态的变化主要由 热运动的能量 分子间的势能的变化4?(P1,V1) ?(P,V)过程曲线(只对准 静态过程才能画出)?(P2,V2)Vo过程曲线3 引起,其它形式的运动能量不改变。 ?内能是状态的函数 ?对于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内能一般是 T、V 或 P 的函数; ?对于理想气体,内能只是温度的函数?传热的微观本质: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能 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 ?热量:传热过程中所传递的热运动能量的 多少。 三、热力学第一定律 ?对于一元过程(无限小过程)E = E(T)?对于刚性理想气体分子, i:自由度 ; ν :摩尔数dQ = dE+dW?对于一过程E = i νRT, 2?通过作功改变系统内能的微观实质是: 分子的有规则运动能量 和Q = ΔE+W符号规定:Q & 0 向系统供热 W & 0 系统对外界作正功 ΔE & 0 系统内能增加 ?叙述:(1)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等于系统 内能的增量和系统对外界做功之和。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能量 的转化和传递。 3.热量 ?传热也可改变系统的状态,其条件是系统 和外界的温度不同。56(2)第一类永动机( η & 1) 是不可能制成的。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热现象中能量转化与守 恒的定律, 适用于任何系统的任何过程(非 准静态过程亦成立)。?功是过程量 ?P-V 图上过程 曲线下的面积即P?W?V2 VW 的大小。o V1 体积功的计算(2)间接计算法 (由相关定律、定理) 四、 W、Q、ΔE 的计算 1.W 的计算(准静态过程,体积功) (1)直接计算法(由定义)V1 F S V2由 Q=ΔE+W  →W 思考:体积功式的适用条件? (只适用于理想气体? 只适用于准静态过程?)VdV体积功的计算2. Q 的计算 (1)直接计算法系统对外作功, W=∫1 F?dx = ∫1 PS ? dx2 2W = ∫V PdV17V2M Q= μ C (T2 -T1)(体积功)8 M:系统质量, μ:摩尔质量 C:摩尔热容量(后面还要讲) (2)间接计算法 由 3.ΔE 的计算 (1)直接计算法dQ C = 1 ( dT ) ν摩尔数: = M νQ = ΔE + Wμ2.定体摩尔热容量CV = 1 ( dQ )V ν dT3.定压摩尔热容量 i:自由度i ΔE = ( M )( 2 ) R (T2 -T1) μ(上式仅对刚性理想气体分子,下同) (2)间接计算法 由CP = 1 ( dQ )P ν dT二、理想气体的摩尔热容量 1.定体摩尔热容量Q = ΔE + W§2 热容(量) 一、摩尔热容量(molar heat capacity) 1.摩尔热容量:一摩尔物质温度升高 1 度所 吸收的热量,即9CV = 1 ( dQ )V ν dT?对于理想气体等体过程,dW=0, dQ = dE= ν ( i )RdT 210有i CV = 2 R CP = 1 ( dQ )P ν dT3.比热(容)比γ = CP = i +2 i CV&12.定压摩尔热容量对单原子分子, i = 3, γ = 1.67 对双原子分子, i = 5, γ = 1.40 对多原子分子, i = 6, γ = 1.33 (以上均为刚性理想气体分子) §3 热力学第一定律 对理想气体等值过程的应用 一. 等体过程(isochoric process) 1.特点: V = const.P?对于理想气体等压过程, dQ = dE+dW = ν ( i )RdT + PdV 2 再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有 dQ = ν ( i )RdT + νRdT 2 于是i CP = 2 R + R CP = CV + RCP & CV ? (迈耶公式)或2.过程方程: P = const. T 3.能量转换关系:o?2 过程曲线等体升温?1V等体过程曲线思考:为何V1112 W=0 QV = M CV (T2 - T1) μ ΔE = QV 吸热全部转换为系统内能的增加。吸热一部分用于对外做功, 其余用于增加系统内能。三、等温过程(isothermal process) 二、等压过程(isobaric process) 1.特点: P = const. 2.过程方程: 过程曲线: V = const. TP 1? 等压膨胀1.特点: T = const. 2.过程方程: P ? V = const. 过程曲线:o V1 P 1 ? 等温膨胀?2V2 V 等温过程曲线?23.能量转换关系: ΔE = 0VoV1V23.能量转换关系:2等压过程曲线2 2 W = ∫1 P dV = M RT ∫1 dV μ VW = ∫1 P dV = P(V2 - V1) QP = M CP (T2 - T1) μ ΔE = M CV (T2 - T1) μM W = μ RT ln( V2 ) V1或 ↓ P1V1 P2V2 ↓P ln( 1 ) P21314Q=W 系统吸热全部用来对外做功。 思考:CT ( 等温摩尔热容量)应为多大?推导: ?考虑一绝热元过程, dQ =0, dW = - dE, M ∴PdV = - μ CV dT (1) ?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有, PdV+VdP = M RdT μ (2)§4 绝热过程(adiabatic process) 一、准静态绝热过程 系统和外界没有热量交换的过程,例如: ?良好绝热材料包围的系统发生的过程; ?进行得较快(仍是准静态)而来不及和外界 交换热量的过程。 1.特点: Q=0 W = -ΔE 2.理想气体准静态绝热过程方程:将(1)代入(2)中并化简,可得(见有关教材)PV = const.3.绝热线(adiobat) (1)绝热线比等温线更陡P A (P1,V1,T1) ? 等温线γPV = const. TV γ - 1 = const. P γ - 1 = const. γ T15γ绝热线 o V1?(P2,V2,T1) ?(P2′,V2,T2′ )V2 V绝热线比等温线更 陡如图,一等温线和一绝热线在A点相交。16 ?在 A 点处等温线切线的斜率为 d( const. ) const. V dP ) ( dV T,A= = -( V 2 )A dV 1 = -( P1V2 ) = -( P1 ) V1 V1 ?在 A 点处绝热线切线的斜率为 d( const. ) Vγ dP ) const. ( dV Q,A= = -γ ( V γ +1 )A dV = -γ ( ∵ P1V1γ ) = -γ ( P1 ) V1γ +1 V1降低是由于体积膨胀。 ?经绝热过程,压强的降低是由于体积膨胀 和温度的降低。4.能量转换关系: Q=0 ΔE = M CV (T2 - T1) μ W = -ΔE 绝热过程靠减少系统的内能来对外做功。γ &1,∴绝热线切线的斜率大,它比等温线更陡。 (2)意义:若由初态 A(P1 ,V1 ,T1) 分别 ?经等温过程至状态 2(P2, V2, T1) ?经绝热过程至状态 2′(P′2, V2 ,T ′2) 即经两不同过程均膨胀至体积 V2,则 ★ W 也可由直接计算法计算,2 2 W = ∫1 PdV = (const.)∫1 ( 1γ )dV V得W=P ′2 & P2原因:?经等温过程,温度不变,压强的17P1V1 - P2V2 γ -118二、理想气体的绝热自由膨胀 ?是非准静态过程 ?绝热: Q=0 ?气体向真 空膨胀, 中间态(非平衡态) 对外不做功 W=0末态(平衡态) 初态(平衡态) 绝热容器 隔板不变”,它和准静态的等温过程有何不 同? §5 循环过程 (cycle process) ?17 世纪末发明了巴本锅和蒸汽泵 ?18 世纪末瓦特完善了蒸汽机(增加了冷凝 器,发明了活塞阀、飞轮、离心节速器等) 使其成为真正的动力。 ?蒸汽机的改善: 扩大容量(很多人做)真空?仍服从热力学第一 定律,有绝热自由膨胀提高效率(卡诺)E 末= E 初 T 末= T初?年轻的法国炮兵军官 Sadi Carnot 探索如何 用较少的燃料获得较 多的动力,以提高效 率和经济效益。气体绝热自由膨胀过程,内能保持不变。 对理想气体,其始、末态温度相同。 思考:能否说“绝热自由膨胀过程温度保持1920 一、循环过程及其特点 1.循环过程(cycle process): 系统(如热机中的 工质)经一系列变化后又回到初态的整个 过程叫循环过程。 实例:火力发电厂的热力循环 ?四大件:1 锅炉、2 汽轮机、3 冷凝器、 4 给水泵 ?流程图:锅 炉 W1 Q1 汽轮机 W2 发电机 电 力 输 出2.特点: (1)如循环的各阶段 均为准静态过程, 则循环过程可用 状态图(如 P--Vo P Q1? a|Q2| V1?bW图) 上闭合曲线表示; (2)ΔE=0 ;V2 循环过程V(3)循环曲线所包围的面积等于循环过程中 系统对外做的净功。冷 凝 器Q2 冷凝水正循环(positive cycle)(热机循环), 过程曲线沿顺时针方向 系统对外作正功;给水泵(a) PW1 |Q2| Q1 W2逆循环(inverse cycle) (致冷循环), 过程曲线沿逆时针方向V(b) 热力发电厂的流程图及相应的热 力学过程曲线o系统对外作负功。2122二、循环效率 在一正循环中,系统从高温热源吸热 Q1, 向低温热源放热 |Q2| (Q2&0),系 统对外作功 W = Q1 - |Q2|工 作 物 质 高温热源 T11.卡诺循环:在一循环中,若系统只和高 温热源(温度 T1)与低温热源(温度 T2)交 换热量,这样的循环称卡诺循环(Carnot cycle)。W |Q2|低温热源 T2Q1由两个准静态等温过程 和 两个准静态绝热过程 构成?卡诺机:按卡诺循环工作的热机。卡诺热机的能流图?讨论:以理想气体为工质的卡诺循环, ?循环曲线 如图示P循环效率(cycle efficienty):一次循环过程 中系统对外做的功占它从高温热源吸热 的比率。?Q1 2 ? T11|Q | W η = Q = 1 - Q21 1o? 4W |Q2|?3T2 V三、卡诺循环 1824 年卡诺 (Carnot)提出一个理想的准 静态循环,称卡诺循环(Carnot cycle) 。V1? V4 V2 V3 理想气体的卡诺循环2.闭合条件 ?1、4 点在同一绝热线上,γ-1γT1V1= T2V4-12324 ?2、3 点在同一绝热线上,γ(1)ηc与理气种类、M、p、V的变化无关, 只与 T1、T2 有关。 可证:各种工质的卡诺循环的效率都等于T1V2 两式相比有-1γ= T2V3-1V2 V3 = V1 V4此称闭合条件。ηc,且是实际热机效率的最大值。(2)提高效率的途径:提高 T1 ;降低 T2, 实用上是提高 T1 。 (3)现代热电厂:T1 = 900K;T2 = 300K 理论上:ηc ~ 65%, &0 实际上:η &40% , 原因:非卡诺循环,非准静态,有摩擦。 &0高温热源 T13.卡诺循环的效率 1→2 等温膨胀过程 Q1 = W1 = M RT1 ln( V2 ) μ V1 3→4 等温压缩过程 Q2 = W3 = M RT2 ln( V4 ) μ V3 于是,卡诺循环的效率 |Q | 由 η= 1 - 2 Q1 有四、致冷循环 1.致冷系数:在一 循环中,外界做 功 W 外, 系统从 低温热源提取热工 作 物 质|Q1| W外 Q2 低温热源 T2 致冷机的能流图η c = 1 - T2T1★几点说明2526量 Q2, 向高温 热源放热|Q1| (Q1&0), |Q1| = W 外 + Q2, 则致冷系数定义为ω=Q2 Q2 = W 外 |Q1|- Q22.以理想气体为工质的卡诺致冷循环的致冷 系数ωc =T2 T1 - T2可见,低温热源的温度 T2 越低,ωc 越小。第 2 章结束27 第3章热力学第二定律可能水温自动降低推动叶片而使重物升 高) “热自动地转换为功的过程不可能发生”,(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一切热力学过程都应该满足能量守恒。“通过摩擦而使功变热的过程是不可逆 的”, “其惟一效果(指不引起其它变化)是 一定量的内能(热) 全部转变为 机械能(功)的过程是不可能发生的”。满足能量守恒的过程都能进行吗??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过程的进行还 有个方向性的问题,满足能量守恒的过程不一定都能进行。§1 自然过程的方向性?一、自然过程的实例 1.功热转换的方向性 功 → 热 可自动进行水 焦耳实验??热机:把热转变成了功, 但有其它变化(热量从高温热源传 给了低温热源)。叶片?理气等温膨胀:把热全部变成了功, 但伴随了其它变化(体积 膨胀)。(如摩擦生热、 焦耳实验) 热 →功不可自动进行(焦耳实验中,不122.热传导的方向性 热量可以自动地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 体,但相反的过程却不能发生。 “热量不可能自动地 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 “其惟一效果是热量 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的过程 是不可能发生的”。 3.气体绝热自由膨胀的方向性 ?在绝热容器中的隔板 被抽去的瞬间,分子 都聚在左半部 (这是 一种非平衡态,因为向性 末态 气体绝热自由膨胀的方 初态(注意:这是一种非准静态过程) “气体向真空中绝热自由膨胀的过 程是不可逆的”“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实际宏观 过程都是不可逆的”(均涉及热功转换或热传导) 实例:生命过程是不可逆的: 出生 → 童年 → 少年 → 青年 → 中年 → 老年 → 八宝山 不可逆! 流行歌曲: “今天的你我怎能重复昨天的故事!”容器内各处压强或密度不尽相同),此后 分子将自动膨胀充满整个容器,最后达到 平衡态。3二、各种实际宏观过程的方向性都是相互 沟通的(不可逆性相互依存) ?相互沟通(相互依存):4 一种过程的方向性存在(或消失), 则 另一过程的方向性也存在(或消失)。3.若理想气体绝热自由膨胀的方向性消失 ? 功热转换的方向性也消失 (详见有关教材) §2 热力学第二定律 “各种宏观过程的方向性的相互沟通”说1.若功热转换的方向性消失 ?假想装置 W T Q T &T0 热源 T0 (a)热传导的方向性也消失?明宏观过程的进行遵从共同的规律。T Q 热源 T0 (b)一、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以否定的语言 说出一条确定的规律。 1.克劳修斯(Clausius)叙述:若功热转换的方向性消失则热传导的方向性也消失2.若热传导的方向性消失 ?功热转换的方向性也消失高温热源 T1假想装置热量不能自动地从低温物 体传向高温物体。W高温热源 T1Q2Q1 WQ1 - Q2Q2低温热源 T2卡诺热机 Q2?低温热源 T22.开尔文(Kelvin)叙述: 其惟一效果是热全部转变 为功的过程是不可能的。6(a)(b)5 若热传导的方向性消失则功热转换的方向性也消失?以上两种说法是完全等效的,这从‘方向 性的沟通’一段已得到说明。 ?如结合热机,开尔文说法的意义是: 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 (又称单热源热机,其效率 η = 1,即热量 全部转变成了功)自然过程总是沿着使大量分子 从有序状态向无序状态的方向进行。 2.热传导 初态:两物体温度不同,此时尚能按分 子的平均动能的大小来区分两物 体。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意义 从微观上说,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反映大量 分子运动的无序程度变化的规律。 1.功热转换 功 机械能 有序运动 → 热 内能 无序运动末态:两物体温度相同,此时已不能按 分子的平均动能的大小来区分两 物体。 这说明,由于热传导, 大量分子运动的无序性增大了。 3.气体绝热自由膨胀 初态:分子占据较小空间 末态:分子占据较大空间,分子的运动状 态(分子的位置分布)更加无序了。可见,在功热转换的过程中,78 综上可见,首先要引入一个重要概念(可逆过程)和一一切自然过程 总是沿着无序性增大的方向进行这就是自然过程方向性的微观意义。 比喻:从 守纪律状态 →个重要定理(卡诺定理)。§3 卡诺定理 一、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自由散漫状态1.可逆过程 初态 末态可以自动进行, 相反的过程却需要 加 强思想教育、纪律约束。 ?还要注意,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统计规律, 只适用于由大量分子构成的热力学系统。 ?以上从概念上讨论了; 状态的无序性; 过程的方向性, 怎样定量地描写它们是下面要解决的问 题。(外界亦需恢复原状)系统由一初态出发,经某过程到达一末态 后,如果能使系统回到初态而不在外界留 下任何变化(即系统和外界都恢复了原 状),则此过程叫做可逆过程(reversible process)。 2.不可逆过程:系统经某过程由一初态到达 末态后,如不可能使系统和外界都完全复910原,则此过程称不可逆过程(irreversible process)。温差无限小的热传导(称等温热传导) 是有传热的可逆过程的必要条件。一切自然过程 都是不可逆过程(实际宏观过程) ?因为自然过程 (1)有摩擦损耗,涉及功热转换,而功热转换 是不可逆的; (2)是非准静态过程,其中间态是非平衡态, 涉及非平衡态向平衡态过渡的问题,这是 不可逆的(例如, 前面所讲的气体自由膨胀 就是这样的不可逆过程)。只有二、卡诺定理(Carnot’s theorem) 早在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建立之前,在 研究提高热机效率的过程中, 1824 年卡诺 提出了一个重要定理 (这里只作介绍不作 证明),其内容是: (1)在相同的高温热源和相同的低温热源之 间工作的一切可逆热机 (即经历的循环过 程是可逆的), 其效率都相等, 与工作物质 无关。无摩擦的准静态过程才是可逆过程?在有传热的情况下,准静态过程还要求系 统和外界在任何时刻的温差为无限小,否 则传热过快会引起系统状态的不平衡。11η可逆 = ηC 理气= 1 - T2T1(2)在相同的高温热源和相同的低温热源之 间工作的一切不可逆热机 (经历的过程是12 不可逆循环), 其效率不可能大于可逆热机 的效率。以熵的变化 ΔS 描述过程的 方向性。 ?本节将讨论熵的引进、计算等问题。η不可逆 & η可逆实际一.克劳修斯熵等式 1.对于卡诺循环(是可逆循环) 其效率 ? ∵ 有η不可逆 & η可逆?前面所讲的以理想气体为工质的卡诺热机 就是可逆热机 (无摩擦、准静态)。 ?根据卡诺定理可以知道, 卡诺热机(卡诺循环)的效率 是一切热机效率的最高极限。 §4 熵 ?熵(entropy) (以 S 表示)是一个重要的状态 参量。 ?热力学中 以熵的大小 S 描述状态的 无序性,13Q1 Q1 |Q2| T1 - T2 = 0, |Q2| = -Q2ηc = 1 - |Q2| = 1 - T2 T1Q1 Q2 + =0 T1 T2?热温比 Qi :系统从每个热源吸收的热 Ti 量与相应热源的温度的比值。 ?说明,对于卡诺循环, Q 热温比 i 代数和等于零。 Ti14ΔQi 与该段的温度之比求和。 2.对于任意可逆循环PΔQ i 1 等温线?当小卡诺循环的数目趋向无穷大时,锯齿 形循环曲线就趋向原循环曲线,上式的求 和写作积分Ti 1 i Ti 2iΔQ i 2 绝热线∫可逆循环( dQ ) = 0 T克劳修斯等式 dQ 是系统与温度为 T 的热源接触的无限 小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代数值),积分是沿 整个循环过程进行。 ?上式说明,对任一系统,沿任意可逆循 环过程一周,dQ/T 的积分为零。o克劳修斯等式的证明V?任意的可逆循环可以分成很多小的卡诺循 环,对于第 i 个小卡诺循环有 ΔQi1 ΔQ + T i2 = 0 Ti1 i2 ?对所有的小卡诺循环来说有Σ i(ΔQi )=0 Ti二、熵 1.两确定状态之间的任一可逆过程的热温比 的积分相等,16∑i 是对锯齿形循环曲线上各段的吸热15 与过程的具体情况无关。 ?右图为一任意 可逆循环, ?由上式有b o的热温比的积分相等Pa 12.熵的增量??2V?力学中,根据保守力作功与路径无关, 引入了一个状态量---势能。 ?这里根据∫1( dQ ) 与可逆过程(路径)无关, T 也可以引入一个只由系统状态决定的物 理量--熵。 ?其定义是:当系统由平衡态 1 过渡到平衡 态 2 时,其熵的增量(以下简称“熵增”) 等于系统沿任何可逆过程由状态 1 到状态 dQ 2的 的积分,即 T2两状态间任一可逆过程∫ R( dQ ) = ∫ 1a2( dQ ) + ∫ 2b1( dQ ) = 0 T T T ?由于过程是可逆的,所以有 ∫ 2b1( dQ ) = -∫ 1b2( dQ ) T T 于是可得,∫ 1a2(dQ dQ ) = ∫ 1b2( ) T T22 dQ S2 - S1 = ∫ 1 ( T ) (R)克劳修斯熵公式 (1865 年克氏引入了熵的概念) ?积分只和始、末态有关,和中间过程无18dQ ) 和过 T 程无关(注意:必须是可逆过程), 也可以 这说明:在状态 1、2 之间,1 ( ∫ 说是积分与路径无关。17关。式中, S1 -- 初态熵, S2 -- 末态熵,于是TdS = dE + PdV(可逆过程) 热力学基本关系 (此式是综合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的R 示沿可逆过程积分 熵的单位 -- J/K (焦尔/开)思考:可逆绝热过程,ΔS = ? (答:熵增为零) 即系统经历此过程时,其熵保持不变。 可逆绝热过程 --- 等熵过程。 思考:可逆循环,ΔS = ? (答:熵增为零) 3.熵值微分方程)?上式积分只能定义熵的增量。 ?欲知系统在某状态的熵的数值,还需先选 一基准状态,规定 基准状态: S 基准 = S0 (常数) 或 0?可逆元过程:熵增 dS = (dQ/T) 可写作 dQ = TdS?于是某状态 a 的熵值 Sa 为由热力学第一定律有 dQ = dE + PdVa dQ Sa = S0 + (R) ( T ) ∫基1920 三、熵增的计算 ? 熵是状态的函数。 当系统从初态至末态时, 不管经历了什么过程,也不管这些过程是 否可逆,熵的增量总是一定的,只决定于 始、末两态。 ? 因此, 当给定系统的始、 末状态求熵增时, 可任选(或说拟定)一个可逆过程来计算。 ?计算熵增的步骤如下: (1) 选定系统 (2) 确定状态 (始、末态及其参量) (3) 拟定过程 (可逆过程) [例 1] 一摩尔理想气体从初态 a(P1,V1,T1)经 某过程变到末态 b(P2,V2,T2) ,求熵增。设P可逆过程Ⅰ(acb) 如图,a (P1V1T1)→c (P1V2Tc)→b (P2V2T2)等压膨胀 ΔS = Sb - Sa =b ∫a (等容降温dQ ) T c dQ b dQ P V = ∫a ( ) + ∫c ( ) T T b c = ∫a ( CP dT ) + ∫c ( CV dT ) T TV2 Tc ∵CP = (CV +R), T1 = V1ΔS = CV ln( T2 ) + R ln( V2 ) V1 T1?理想气体熵公式(ν mol ), 可得S(T,V) = ν CV lnT +ν R lnV + 常量还可表示成CV、CP 均为常量。P1a (P1V1T1) ? ? d (P2V1Td )c (P1V2Tc ) ? ? b (P2V2T2 )V2 V解:(1)拟定P221S(T, P) ;S(P, V)22请自己写出oV1[例 2]把 1 千克 20°C 的水放到 100°C 的炉子 (2)拟定可逆过程Ⅱ(adb)如上图, 上加热,最后达 100°C。水的比热是 4.18×103J/kg?K ,分别求水和炉子的熵 增。 解:? 水被炉子加热是不可逆过程 (因温差不 是无限小)。 ?因水的熵增和实际怎样加热无关,所以现 拟定一个可逆过程: 把水依次与温度为 T1,T1+dT,T1+2dT,T1+3dT,…,T2 (每次只升高 dT) 的热源接触, 每次吸热 dQ 而达平衡,这就可使水经准静态的可逆过 程而升温至 T2 ΔS 水 = ∫1 (T2 dQ ) = ∫ T1 (mc dT ) T T T = mc ln( 2 ) T12a (P1V1T1)→d (P2V1Td)→b (P2V2T2)等容降温 等压膨胀 同样可得(请自己练习):ΔS = CV ln(T2 V ) + R ln( 2 ) V1 T1?此例也可以拟定一个任意的可逆过程,由 热力学基本关系式有 TdS = dE + PdV dS = dE + ( P )dV T T dT + R dV = CV V T b ΔS = ∫a dS =T ∫T 2( CV 1∴dT ) + ∫ ( dV ) R V1 T VV2= CV ln(T2 V ) + R ln( 2 ) V1 T123= 1.01×103 J/K24&0水的熵增加 ?炉子,看作热源,它放热 Q 源放 = - Q 水吸= - mc(T2 -T1) 可看作是可逆 且放热过程中温度 T2 不变, 过程,所以, ΔS 炉 Q 源放 dQ = ∫1 ( T ) = T 22?本节讨论怎样用熵的变化来描述过程的方 向性。 一、克劳修斯不等式( Clausius inequality ) ☆对可逆循环:(对 T1, T2 两热源热机) 有 Q1 + T1 Q2 =0 T2= - mcT2 - T1 T2★对任意可逆循环: 克劳修斯等式R= -9.01×102 J/K 热源(炉子)放热,熵减少。 ?整个系统(水与炉子)的熵增 ΔS = ΔS 水 + ΔS 炉 = (1.01×103-9.01×102)J/K &0 整个系统熵增加。∫dQ =0 T☆对不可逆循环: (对 T1, T2 两热源热机) 由卡诺定理:η不可逆 & η可逆η可逆 = 1η不可逆 = 1T2 T1 |Q 2| Q2 =1+ Q1 Q1 Q2 &0 T226§5 熵增加原理 得25Q1 + T1∫1 ★对任意不可逆循环,可证明有: 克劳修斯不等式2不可逆1 dQ dQ ∫ T + R2 T&0∫不可逆dQ &0 TT:热源温度2 dQ S 2 - S 1& ∫ 1 ∴ T 不可逆★不可逆绝热过程(dQ = 0):|| S 1- S2(见李椿《热学》附录 6-2) ★一般写作:S2 - S1 & 0 ,(ΔS & 0)★孤立系统(和外界无能量、物质交换) (1)不可逆过程:一定是不可逆绝热过程∫dQ ≤0 T(可逆过程取“=”)ΔS & 0熵增加原理: 孤立系统所进行的自然过程 总是沿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二、熵增加原理 (principle of entropy increase)?对 不可逆过程 1 →2 选 可逆过程 2 →1P构成循环S1dQ ∫ T &027?R1(2)可逆过程:一定是可逆绝热过程 (等熵过程)不可逆ΔS = 0综合以上两方面,可以说S2o?2V28 对孤立系统内的一切过程熵不会减少ΔS≥0其中不等号用于实际的不可逆过程, 等号 用于理想的可逆过程。 这一综合结论也叫熵增加原理。 ?孤立系统由非平衡态向平衡态过渡时 S 增加,最终的平衡态一定是 S = Smax 的状 态。 熵给出了孤立系统中过程进行的方向和 限度。 熵增加原理是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示。三、熵增加原理举例 1.焦耳实验 ?孤立系统:水和重物。 ?不可逆过程 ?重物下落只是机械运动状态变化,热力学 参量未变,因此,ΔS 重物 = 0 ?水温由 T1 升至 T2,类似上节[例 2], T ΔS 水= mc ln( T2 ) 1 ?整个孤立系统熵的增量 ΔS = ΔS 重物 + ΔS 水 = mc ln( T2 ) & 0 T1 因为 T2&T1,所以 ΔS &0,系统熵增加。楼 塌 熵 增29302.有限温差热传导 ?孤立系统:两物体 A、B,温度分别为 TA、 TB(TA&TB)。 ?两者接触后,发生不可逆传热过程, 热量|dQ| 从 A→B。 ?由于|dQ|很小,TA、TB 基本未变。在计算 A 的熵增时,可设想它经历一个可逆等温 过程放热|dQ|, 因此, 同样, dSA = |dQ| TA逆过程中熵是增加的。3.理想气体绝热自由膨胀 ?孤立系统:绝热容器内的理想气体 初态: 末态: V1 、 V2 (V2 &V1 )、 T0 , T0?拟定:一可逆等温膨胀过程,使气体与温 度也为 T0 的恒温热源接触吸热而体积由 V1 缓慢膨胀至 V2 。 熵增: ΔS = ∫ 2 ( dQ ) = 1 ∫ 2 dQ 1 T0 1 T0 = νRln( V2 ) ν:摩尔数 V1 因为 V2 & V1 , 所以 ΔS & 0|dQ| dSB = TB?整个孤立系统的熵增为 dS = dSA + dSB = |dQ|[ 1 - 1 ] TB TA 由于 TA & TB,所以 dS & 0 说明两物体在有限温差热传导这个不可31由于熵是状态的函数,所以ΔS 也就是自 由膨胀引起的气体的熵变。 ☆以上各例都说明孤立系统中进行的不可32 逆过程都是使系统的熵增加了。不可逆的 数学表示就是熵增加。?然后以热量的形式从此热源中取出 Q1 (=W)的能量并用来作功, 这时会发现所作 的功& Q1(=W)。?§6 熵与能量退降(可选讲) 一、熵与能量退降 1.能量退降 (1)“能量是作功的本领”:物体有多少能量 就可作多少功。 例如, 具有重力势能 EP 的 重物落到地面时,所作的功 W = EP 。 (2)但对于与热运动有关的能量--内能, 并非 全部能量都可用来作功。不可逆过程的后 果使一部分能量 Ed 变成不能作功的形式, 此即能量的退降(degradation of energy)。 (3)例如, ?使数值为 W 的能量通过某种过程(如摩 擦),转变为温度为 T 的热源的内能。33?下面我们计算此功的可能的最大值 W ′。W 要算它的最大值, 高温热源 T Q1=W W′ |Q2| 低温热源 T0能量的退降(a)要用卡诺热机; (b)要用可能的温度 最低(设为 T0)的 低温热源如图。于是, W ′ = Q ? η = W[1 - T0 ] 1 c T 和原来可作的功 W 相比,同样的能量所 作的功减少了 Ed = W - W ′, 于是有,Ed = W T0 TEd 即退降的能量的数值。34?由上式,当原可作功 W 的能量转变为不同 热源的内能时,热源的温度 T 越低,能量 退降得越多。 ?若 T=T0,即能量转变为最冷热源的内能 时, 能量 W 将完全退降, 完全不能用来作 功了。 二、能量退降举例 焦耳实验 ?重物 M 下降高度 dh ?通过搅拌使水温由 T 升至 T + dT ?本来,重力势能可全部作功 W= Mgdh ?现在,这些能量变成了水的内能(= W) 2.熵的增加是能量退降的量度 ?能量的退降是发生了不可逆过程的结果。 可以证明,不可逆过程的进行,总要引起 能量的退降, 而且能量退降的数值 Ed 和 不可逆过程的熵的增加ΔS 成正比。 可以证明, ?欲用此能量作尽可能多的功 W ′,需借助 一卡诺热机,且要用周围可用的温度最低 (T0)的低温热源,于是 W ′ = W ? ηc = Mgdh[1T0 ] T + dT T0 Ed = W - W ′= Mgdh[ ] T + dT ≈ Mgdh( T0 ) T ?对这一功变热的不可逆过程,系统熵增 dS = mc ln( T + dT ) T dT = mc ln(1 + 36 ) ≈ mc dT T TEd = T0 ΔS即能量退降的数值 Ed 等于熵的增量ΔS 与 可能利用的最冷的热源的温度 T0 的乘积。35 ?本节要说明无序程度的增大如何用数学表 由能量守恒,有 Mgdh = mcdT,可得 示,并进而说明熵的微观本质。 一、热力学概率 ?玻耳兹曼(Boltzmann)首先把熵和无序性 ☆由于自然界中所有的实际过程都是不可 逆的,这些不可逆过程的不断进行,将使 能量不断变为不能作功的形式。能量虽然 是守恒的, 但是越来越多地不能被用来 作功了。这是自然过程的不可逆性,亦即 熵增加的一个直接后果。 §7 熵的微观意义 ?前面讨论了自然过程的方向性 定性规律 定量描述 宏观上 热力学 第二定律 熵增加 原理37Ed = T0 ? dS联系起来。他认为: 从微观上看,对一 系统状态的宏观描述是很不完善的,系统 的同一宏观状态可能对应非常多的微观 状态, 而这些微观状态是粗略的宏观描 述所不能加以区别的。 ?下面以气体自由膨胀为例来说明(只考虑 分子的位置分布)。 1.微观状态与宏观状态微观上 无序程度 增大 本节 讨论如图容器内设有 3 个分子, 并编上号 a、 b、 c。设想容器分为左、右两半。左a b c c b38右分子的微观状态分布(图为一种状态)2.热力学概率 (1)分子的微观状态分布 左 abc 右 0 ab ac bc a c b a bc b c 0 ac ab abc 某一宏观状态对应的微观状态数叫该宏 观状态的热力学概率Ω。 ?当分子数 N = 3 时, 分子自动收缩到左边的宏观状态出现的 概率: 1 = 13 8 23 两边都有分子的概率: 6 = 2 - 2 8 23 ?当分子数 N = 4 时,分子的每一种微观分布叫一种微观状态。 (以上共 8 个微观状态)。 按统计理论的基本假设,对于孤立系统, 各微观状态出现的概率是相同的。 (2)分子的宏观状态分布 左 3个 2个 1个 0个 右 0个 1个 2个 3个 ?共 4 种宏观状态,各宏观状态所对应的微 观状态数一般不同。 ? 对应微观状态数大的宏观状态出现的概率 大(如左 2 右 1 的宏观状态对应有 3 个微观 状态,出现的概率就大)。1 分子自动收缩到左边的 概率: = 14 16 2 ?对 1 摩尔气体,NA= 6.023×1023 个/摩尔分 子自动收缩到左边的宏观状态的概率:1 2NA这种宏观状态虽原则上可出现,但实际上4039 不可能(概率非常非常小)。 实例:如盘里有很多(例如 100 枚)硬币,用 手颠盘子,出现所有硬币都是正面朝上情 形的概率不能说没有,但实际上极小,以 至于不可能。(3)孤立系统 非平衡态 平衡态 (Ω =Ωmax 的宏观状态)二、熵和热力学概率的关 1.玻耳兹曼熵公式结合气体自由膨胀及上面的讨论可知, (1)孤立系统?综合前面的讨论,自然过程的方向性是 由 有序 S小 → 无序 S大 (微观定性表示) (宏观定量表示) (微观定量表示)Ω 较小的宏观状态Ω 较大的宏观状态Ω小Ω大这就是方向性的微观定量说明,即自然过 程是往热力学概率Ω 增大的方向进行。 (2)前面曾从微观上定性说明了自然过程总 是沿着使分子运动更加无序的方向进行。 两相对比,可知热力学概率Ω是分子运动 无序性的一种量度。41?可见,熵和热力学概率有密切的关系,它 们的大小都与状态的无序的程度有关。玻 耳兹曼最早引入了 S 和 Ω 的关系:S = k lnΩ此式称玻耳兹曼熵公式 k--玻耳兹曼常数。42熵值与之对应。所以玻耳兹曼熵意义更普 和Ω一样, 熵的微观意义是:系统内分子热运动的无 序性的一种量度。 ?对熵的本质的这一认识,现已远远超出分 子运动的领域。对任何作无序运动的粒子 系统,甚至大量无序的事件(如信息),也 用熵的概念来分析研究。 2.玻耳兹曼熵与克劳修斯熵 (1)概念上的区别 ?克劳修斯熵只对系统的平衡态才有意义, 是系统平衡态的函数。熵的变化是指从某 一平衡态到另一平衡态熵的变化。 ?玻耳兹曼熵对非平衡态也有意义,对非平 衡态也有微观状态数与之对应,因而也有 式完全等价。 (在热力学中进行计算时用的多是克劳修斯 熵公式) ?下面仍以理想气体绝热自由膨胀为例说明 用玻耳兹曼熵公式得出的结果与用克劳 修斯熵公式所得的结果完全相同。 初态: V1 、 T (2)两个熵公式完全等价 两个熵公式:克劳修斯熵公式; 玻耳兹曼熵公式。 在统计物理中,可以普遍地证明两个熵公 遍。 ?由于平衡态对应于Ω 最大的状态,可以 说,克劳修斯熵是玻耳兹曼熵的最大值。4344 末态:V2、T ,( V 2& V1 )?因为初、末态 T 相同,分子的速度分布不 变,只有位置分布改变,可以只按位置分 布计算热力学概率。 ?一个分子位置分布的可能的微观状态数 ∝ V (所能达到的空间体积) ?当体积从 V1→V2 时,一个分子的位置分 布的可能的微观状态数将增到 V2/V1 倍。 ?ν 摩尔气体有 νNA 个分子,整个气体的 微观状态数Ω 将增大到 (V2/V1 )νNA 倍, 即= νR ln( V2 ) &0 V1 与前结果相同。第 3 章结束Ω2 = ( V2 )νN Ω1 V1A?由玻耳兹曼熵公式可得熵增为 ΔS = S2 - S1 = k( lnΩ 2 - lnΩ 1 ) = k ln(Ω 2 )= νN k ln( V2 ) A Ω1 V145 46 3.振动分类 振动 受迫振动 自由振动 阻尼自由振动 无阻尼自由振动 无阻尼自由非谐振动  无阻尼自由谐振动 (简谐振动) (Simple Harmonic Motion) §1 简谐振动(运动学部分) 一、简谐振动 简谐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按余 弦函数(或正弦函数)的规律随时间变化。 1.表达式(运动学方程)o m x x第四篇 振动与波动第 1 章 振 动 (Vibration) 前言 1.振动是一种重要的运动形式 2.振动有各种不同的形式 机械振动:位移 x 随时间 t 的往复变化 电磁振动:电场、磁场等电磁量随 t 的往复 变化 微观振动:如晶格点阵上原子的振动 广义振动:任一物理量(如位移、电流等) 在 某一数值附近反复变化。1 水平弹簧振子2x(t)=Acos(ω t + ?)x ~ t 的关系曲线称振动曲线 2.特点: (1)是等幅振动 (2)是周期振动 x( t ) = x( t +T )数。ν = 1/T(单位:Hz)?角频率(angular frequency):2π秒内的振 动次数。ω = 2πν =2π/T(单位:1/S 或 rad./S)3.相位 (1)(ωt +? )是 t 时刻的相位(phase)。二、描述简谐振动的特征量 1.振幅 振 幅 (amplitude)A : 最 大 位 移 的 绝 对 值 (A 恒&0) 。 2.周期和频率(反映振动的快慢) ?周期(period)T :振动一次所需时间。 ?频率(frequency)ν:单位时间内的振动次(2) t 时刻的相位反映 t 时刻的振动状态 (x、υ、a )。 由 x =Acos(ωt +? )ωt +?x(t)0 A 0π/2 0 -ωA 0π -A 03π/2 02π A 0 -ω2Aυ(t)ωA0a(t) -ω2Aω2A34 (3)初相(c)m -Ax0 = -Ax A o x o -A x A x o -A?=πT t?初相(initial phase)是 t = 0 时刻的相位。 (t =0 称时间零点,是开始计时的时刻,不 一定是开始运动的时刻)。 ?反映 t = 0 时刻的振动状态(x0,υ0 )。 x0 = Acos?, υ0 = -ωAsin? 要熟记典型 ? 值所相应的振动情况和振动 曲线(如图)。(d)? = 3π/2(或 -π/2)T tm ox0 = 0弹簧振子的几个特殊的初始状态及相应的振动曲线?初相?的数值决定于时间零点的选择。 演示:简谐振动(弹簧振子)?x00 A 0π/2 0 -ωAm o Ax0 = Aπ -A 0A x o -A3π/2 02π A 三、简谐振动的描述方法?=0tυ0(a)ωA 0x1.解析法(由振动表达式) 由 x=Acos(ωt+?)T已知表达式 ?A、T、? 已知 A、T、? ?表达式x(b)m ox0 = 05A x o? = π/2tT -A62.曲线法(由振动曲线)x A o -A用振动曲线描述简谐振动[例] 已知简谐振动,A=4 cm,ν = 0.5 Hz,? = π/2T tt =1s 时 x =-2cm 且向 x 正向运动。 写出此简谐振动的表达式。A t=0解:由题意,T = 2 s 由图, ? = π/3, ∴x = 4cos(πt + π ) cm 3ωt=0 t = 1s 时矢量位置?x已知振动曲线 ? A、T、? 已知 A、T、? ?振动曲线 3.旋转矢量法(rotational vector) (可优先选用) (1)?旋转矢量t=t A例题用图四、相位差 1.相位差和初相差 ?相位差(phase difference)---相位之差。 ?对两同频率的简谐振动,相位差等于初相 差, Δ? = (ωt + ?2) - (ωt + ?1)长度 = A; ?以ω为角速度 绕 o 点逆时针旋转;ωt+? ?o x x = A cos(ω t + ?)旋转矢量图A?x?t = 0 时矢量与 x 轴的夹角为初相 ? (2)矢量端点在 x 轴上的投影做简谐振动 演示:旋转矢量模型Δ? = ?2 - ?17 8 2.同相和反相 ?当Δ? = ± 2kπ, ( k = 0,1,2,…), 两振动步调相同,称同相(in-phase)。 ?当Δ? = ±(2k+1)π, ( k= 0,1,2,…), 两振动步调相反,称反相(antiphase)。xA1 A2到正最大,称 x2 比 x1 领先(或 x1 比 x2 落后)。 ?领先、落后以 & π的相位角(或以& T/2 的时 间间隔)来判断。 思考:在上图中,x1 与 x2 两振动谁领先? 方法:振动曲线的画法:?为非典型值时,可 用领先、落后的概念画出振动曲线。T t o txx2x1同相 TA1 A2x1反相o- A2-A1- A2-A1x2?欲画 x = Acos(ωt +?)的曲线 ?先画辅助曲线 x 辅 = Acos ωt 的曲线 ?若? & 0,说明 x 比 x 辅落后,将 x 辅曲线右 移即得 x 的曲线。xA 辅助曲线(a) 两同相振动的振动曲线(b) 两反相振动的振动曲线x3.领先和落后 ?若Δ? = ?2-?1& 0, 则 x2 比 x1 较早达A1 A2x1To在横轴上移动的o- A2-A1x2t距离为T t T/6待画曲线Δt = (振动的领先与落后|? | )T 2π-A振动曲线的画法109例如,若? = -π/3,则右移 T/6速度作为简谐振动,其 ?角频率为ω?振幅 Aυ = ωA,五、简谐振动的速度、加速度 1.速度 (1)表达式υ = dxdt?初相?υ= ? + (π/2),υ比 x 领先π/2。ax、υ、aω2A ωAAυ = -ωAsin(ω t + ?)= ωAcos(ωt +? +π/2) 也可写为υxT to-A -ωA-ω2A υ & 0a&0减速&0 &0加速&0 &0减速&0 &0加速υ(t) = Aυcos(ωt+?υ)(2)速度也是简谐振动, 任何一个物理量,如果它随时间按余弦函数 (或正弦函数)的规律变化,就说这个物理量 按简谐振动的规律随时间变化。简谐振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曲线(3)速度和位移的关系 t 时刻υ = ω (A2- x2)1/2t =0 时 υ0 = ω (A2- x02)1/2 2.加速度2 a= d x dt 21112 (1)表达式§2 简谐振动(动力学部分) 一、简谐振动的动力学方程 1. 受力特点:线性恢复力F m o x xa = -ω2Acos(ωt + ?)= ω2Acos(ωt +?+π) 也可写作水平弹簧振子的受力情况(力和位移正比而反向, 具有F = -kx 的形式)。 2.动力学方程(以水平弹簧振子为例) ?由 F = ma = m d x 及 F = -kx d t2 简谐振动的振动方程(动力学方程)22a(t) = Aacos(ωt +?a)(2)加速度也是简谐振动,其 ?角频率 ?初相有ω?振幅 Aa = ω A a 和 x 反相。?a= ? + π,d2x + ω2x = 0 d t2?此振动方程的解即简谐振动的表达式。 ?用动力学的语言可以说:在线性恢复力的 作用下,质点作简谐振动 。 3.固有角频率 固有角频率(natural angular frequency):(3) a 和 x 的关系a = -ω x2简谐振动的加速度和位移正比而反向。a = -ω2x1314弹簧振子: ω = 单摆:k √m l一般有两个值,需代回上面 x0 或υ0 的式中, 以判断取舍。ω =√ g固有角频率决定于振动系统的内在性质(如 弹簧振子,固有角频率决定于振动系统的 弹性和惯性)。 4.由初始条件求振幅和初相 ?初始条件:t = 0 时的振动状态(x0、υ0) ?由位移和速度的振动表达式有 x0 = Acos? ;υ0 = -Asin? 可得二、简谐振动的能量(以水平弹簧振子为例) 1.简谐振动系统的能量特点 (1)动能 Ek= 1 mυ2 2Ek = 1 kA2sin2(ωt +?) 21 2 Ek 随 t 变 ?Ek max = 2 kA?Ek min = 0 ?平均值 Ek = T1 1 ∫t Ek dt = 4 kA2t +TA=√x02+(-υ0 ? = tg-1( ωx0 )υ0 )2 ω(2)势能Ep= 1 kx22?由上式定出的?,在 0 到 2π(或-π到π)之间15Ep = 1 kA2cos2(ωt +?) 216 Ep 随 t 变,Ep max、Ep min、Ep 情况同动能。 (3)机械能 E = Ek + Ep综合以上:简谐振动的各特征量, 振幅 A 决定于系统的初始能量;E=1 2kA2角频率ω 决定于系统内在的性质; 初相? 决定于时间零点的选择。?简谐振动系统机械能守恒,能量没有输入, 也无损耗,各时刻的机械能均等于起始能 量 E0(t =0 时输入系统的能量)。1 2 2 kA A -A3.无阻尼自由振动的能量 ?对作无阻尼自由振动的系统 “自由”:振动过程中,没有外界驱动力作 功(机械振动情形);E Ep Ek“无阻尼”:振动过程中,没有能量损耗,T简谐振动的能量曲线otx因此,系统作无阻尼自由振动时,振动能量 必然守恒。 ?无阻尼自由振动可分为: 无阻尼自由谐振动(如弹簧振子) 无阻尼自由非谐振动(如单摆的大幅度摆?可见,振动系统的能量正比于振幅的平方。 ?要求:已知 x ? t 曲线,能正确画出 Ek ? t 和 Ep ? t 曲线。 2.由初始能量求振幅A = √ 2E k= √ 2E017k18动) 对这两种情形,上述振动能量守恒的结论都 是正确的。 ?本章讨论的简谐振动(除后面要讲的受迫振 动系统稳态时所作的简谐振动外), 实际上就 是无阻尼自由谐振动,所以其振动能量守 恒。 但不能认为一切简谐振动的振动能量都守 恒,如受迫振动系统所作的简谐振动,通常 在一个周期内的振动能量将随时间改变。?由牛顿定律列方程,如能得出 d2x +ω2x=0 形式的方程,则 dt 2 (1)说明振动是简谐振动 (2)可得出角频率ω [例]质量为 m 的刚体可 绕固定水平轴 o 摆动。 设刚体重心 C 到轴 o 的mg?θbo? C距离为 b,刚体对轴 o例题用图(复摆)的转动惯量为 J。试证刚体小幅度自由摆动 时做简谐振动,并求振动角频率(这样的摆 称作复摆)。三、简谐振动的动力学解法 1.由分析受力出发 ?分析物体在任一时刻的受力解:?刚体摆至任一角度θ 时受力 mg ?力对轴 o 的力矩 M = - mgb sinθ (负号是因 M 的转向与θ 的转向相反)1920 ?由转动定律 M = Jβ 有2 - mgb sinθ = J d θ2 dt振动是简谐振动,且可得出角频率ω 。 ?在振动物体不能看作质点的情形下(如 U 型 管中振动的液体),用能量法更方便。 练习:横截面均匀的 U 型管中有适量的液 体(如图), 液体的总S y y o y y?小角度时 sinθ ≈θ, 有 d2θ + mgb dt 2 J θ=0 ?可见:(1)此刚体的自由摆动是简谐振动 (2)角频率 ω = ( mgb 1/2 ) J思考:若一单摆的频率与此复摆的频率相等, 单摆的摆长 l 应是多少?( 此 l 称为复摆的等 值单摆长) 2.由分析能量出发 ?对无阻尼自由振动系统,其振动能量守恒。 分析系统在任一时刻的能量,列出守恒式 ?将守恒式对 t 求导一次,如能得出 d x +ω2x=0 dt 22长度为 L(总体积除以 横截面积)。求:液面 上下起伏的自由振动ρ练习题用图(U 型管中液柱 的振动)的角频率 (用能量法求)。 [答案: =(2g/L)1/2 ] ω§3 阻尼振动 ?阻尼(damp):消耗振动系统能量的原因。 ?阻尼种类: 摩擦阻尼形式的方程,同样可知2122辐射阻尼 一、阻尼振动的振动方程和表达式 1.阻力 ?对在流体(液体、气体)中运动的物体,当物 体速度较小时,阻力 ∝ 速度。 ? f 阻 = - γυ = - γ dx dt固有频率 ω0 = (k/m)1/2 得阻尼振动(damped vibration)的振动方程d2x + 2β dx + ω 2x = 0 0 dt dt2?此方程的解应分三种情形讨论:γ :阻力系数β 2 & ω2 称作欠阻尼(underdamping) β 2 & ω2 称作过阻尼(overdamping)2.振动方程 讨论:在阻力作用下的弹簧振子 ?受力:弹性恢复力 -kx 阻力 ?振动方程2 x m d 2 = - γ dx - kx dt dtβ 2 = ω2 称作临界阻尼(critical damping )3.振动表达式 在欠阻尼情形下,上述微分方程的解即欠阻 尼下的阻尼振动的振动表达式,为- γ dx dtx(t) = A0e-β tcos(ωt + ?)其中 ω = (ω02 - β 2)1/2引入阻尼系数 β = γ /2m2324 4.振动曲线 (欠阻尼下)x达到正向极大值的时间间隔A0e-βtoT = 2π = ωt2π &T0(固有周期) (ω02 - β 2)1/2三.阻尼振动的特点 (欠阻尼下) 1.振幅特点 ?振幅:A(t) = A0e-β t阻尼振动的振动曲线四、三种阻尼下的振动曲线 ?在 β 2 & ω2 (过阻尼)和β 2 = ω2(临界阻尼)情形下,阻尼振动微分 方程的解将是非振动性欠阻尼 o过阻尼t 临界阻尼三种阻尼?振动能量:E(t) = E0e-2β t 正因振动能量不断损耗,振幅才随 t 衰减。 2.周期特点 ?严格讲,阻尼振动不是周期性振动(更不是 简谐振动),因为位移 x(t)不是 t 的期周函 数。 但阻尼振动有某种重复性。位移相继两次的运动。运动物体连一次振动也不能完成, 能量即已耗光,物体慢慢移向平衡位置。 ?和过阻尼情形相比,临界阻尼情形下,物体 回到平衡位置并停在那里,所需时间最短。 演示:阻尼振动现象 应用:?电表阻尼2526?天平阻尼 §4 受迫振动与共振 一.受迫振动 受迫振动(forced vibration):振动系统在周 期性驱动力(driving force)作用下的振动。 1.系统受力:以弹簧振子为例, 弹性力 -kx 阻尼力 -γ ( dx ) dt 周期性驱动力 f = F0 cosω t 2.振动方程:由牛顿定律有 m d x = -kx -γ ( dx ) + f dt dt 22; h = F0 m 3.稳态解:x =Acos(ωt+?)4.特点:稳态时的受迫振动是简谐振动(但它不 是无阻尼自由谐振动,请注意两者的区别)。 (1)角频率:等于驱动力的角频率ω(2)振幅:?系统作等幅振动(虽有阻力消耗能 量,但同时有驱动力作功对系统输入能量, 系统仍可维持等幅振动)。 ?其振幅由系统参数(ω0)、阻尼(β)、驱动力 (F0,ω)共同决定。d x +2β dx +ω 2x = hcosωt 0 dt 2 dtk 1/2 其中 ω0 = ( m ) 是固有角频率 ;2A=[(ω ωh2 2 2 0 - ) +4β 2ω2]1/2β = 2m27 28γA 的大小敏感于ω和ω0 的相对大小关系,而 和初始条件(x0、υ0)无关。 (3)初相:亦决定于ω0、β、和ω,与初始条件 无关。值、振动很剧烈的现象。 (1)共振角频率:ωr= (ω02-2β 2)1/2h 2β (ω02-β 2)1/2tg? =-2βω ω02- ω2(2)共振振幅:Ar =若阻尼很小,β 2&& ω02,则 ωr ≈ ω0 , Ar ≈ h 2βω? 值在-π ? 0 之间。可见,位移 x 落后于驱动力 f 的变化( f 的初相为零)。 练习:请将无阻尼自由谐振动和稳态受迫 振动作一对比。位移共振的共振曲线(右图)称尖锐共振二、共振(resonance): ?位移共振(displacement resonance) ?速度共振(velocity resonance) 1.位移共振 位移共振:当驱动力的角频率2.速度共振 速度共振:当驱动力的角频率正好等于系统 的固有角频率时,速度幅ωA 达极大值的现 象。ω 等于某个(1)共振角频率:ωr= ω0适当数值(称共振角频率)时,振幅出现极大h (2)共振时速度的幅值:Vmr = 2β3029(3) 共振时速度的初相:?υ r = 0 即速度共振时,速度与驱动力同相,一周 期内驱动力总作 正功,此时向系 统输入的能量最 大。图片:小号发出的声波足以使酒杯破碎速度共振的共振曲线故事:从前有一座山,山里有座庙,…… (庙里的大钟不敲自响的故事)。 实例:电厂汽轮机平台的共振。 演示: 受迫振动与共振(音叉共振、 马达底座共 振、共振摆等) §5 简谐振动的合成 简谐振动的合成 (combination of simple harmonic motions):同年7月的一场大风引起桥的 1940年华盛顿的塔科曼大桥建成 共振使桥摧毁3132 ?同一直线上同频率的简谐振动的合成 ?同一直线上不同频率的简谐振动的合成 ?相互垂直的同频率的简谐振动的合成 ?相互垂直的不同频率的简谐振动的合成tg ? =A1sin?1 + A2sin?2 A1cos?1 + A2cos?2? A、? 可由旋转矢量法导出,这比用解析法 方便。由图,y Ay A A2一. 同一直线上同频率的简谐振动的合成 1.分振动:一物体同时参与两个在同一直线 上的同频率的简谐振动,其表达式为 x1=A1cos(ωt+?1) x2=A2cos(ωt+?2) 2.合振动: x = x1+x2Ax = A1cos?1 + A2cos?2 Ay = A1sin?1 + A2sin?2 再由 A2 = A12 + A22 tg? = Ay Ax?2o??1A1 Ax x两个沿 x 轴的同频简谐振动合成 的旋转矢量图可得以上 A、 ? 3.两种特殊情况的表示式。x =A cos(ωt+? )合振动是简谐振动,其角频率仍为ω,(1)若两分振动同相,?2 ? ?1 = ±2kπ,则A=A1+A2, 两分振动 相互加强。(2)若两分振动反相,?2 ? ?1= ±(2k+1)π,A = √ A12 +A22 + 2A1A2cos(?2 - ?1)3334则 A = |A1 - A2|, 两分振动 相互减弱。 (以上 k = 0,1,2,……) 如再有 A1=A2, 则 A = 0。 此情形下,“振动加振动等于不振动”。x1其中 A(t) = 2Acos( ω2 - ω1) t 2 cosω t = cos(ν1随 t 缓变;ω2 + ω12)t随 t 快变;二、 同一直线上不同频率的简谐振动的合成 1.分振动: 设为 x1 = Acosω1t x2 = Acosω2tx x2tν2tν =?ν 1 - ν2 ?t2.合振动:x = x1 + x2 合振动可看作振幅缓变的简谐振动。 3.拍(beat)9ω + ω1 x = 2Acos( ω2 - ω1 ) t? cos( 2 )t 2 2合振动不是简谐振动。 ?当ω2 ?ω1 时,ω2 - ω1&&ω2 +ω1, x 可写作合振动的周期性的时强时弱的现象称作拍。 拍频(beat frequency):单位时间内合振动加x = A(t)cosω t35 36 强或减弱的次数。?位移:是两个分振动位移的矢量和。 ?轨迹方程:2 x2 + y x y cos(? -? )= sin2(? -? ) 2 2 -2 2 1 2 1 A1 A2 A1 A2 合运动一般不是简谐振动。νb=|ν2-ν1| 或 ωb=|ω2-ω1|νb 即 A2(t) 或 |A(t)| 的变化频率。演示:用音叉演示拍现象 实例:?双簧管(oboe), ?钢琴(piano)调 音。(1)合运动一般是在 2A1(x 向)、2A2(y 向) 范围 内的一个椭圆 。 (2)椭圆的性质(方位、长短轴、左右旋) 在 A1、 A2 确定之后,主要决定于三、相互垂直的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 1.分振动:一个质点同时参与两个相互垂直的 同频率简谐振动 x = A1cos(ωt+?1) y = A2cos(ωt+?2) 2.合运动Δ? = ?2 - ?1Δ? = 0 Δ? = π/4? P ? QΔ? = π/2Δ? = 3π/4Δ? = πΔ? = 5π/4 Δ? = 3π/2Δ? = 7π/4两个沿垂直方向的同频简谐振动的合运动的轨迹37 38注意:对?2 - ?1 = 0, π, ±π/2 等特殊情形下的 轨迹要熟记。 思考:什么条件下合运动的轨迹是圆? 演示:演示垂直方向同频率的振动合成方法:用旋转矢量法画合运动轨迹 例如要画 x = A1cos(ωt + π/4) y = A2cos(ωt + π/2) 的合运动的轨迹,可在 x、y 方向分别选一 旋转矢量如图。把方框中的小红点按顺序 用曲线连起来,即可得所求合运动轨迹。7 8 y 6 -A1 5 ? A2 ? 6 7 ? ? ?81 ?? x 1y1A2 π/2 t=02 3 4 5?A4? ? 2 ? -A?2 2 33 4 5 6A11 t=0 π/48 x7用旋转矢量法画两垂直振动的合运动的轨迹3940 四、相互垂直的不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 ?其情形复杂,轨迹曲线一般不稳定(随 t 变 化),也不一定闭合。两个常见的简单情形 如下: (1)若两分振动频率相差很小 ?则相位差 Δ? = (ω2 - ω1)t + (?2 - ?1), ? 可近似看作两同频率的振动的合成, ?2 - ?1 而 随 t 缓慢变化。于是合运动轨迹将按上图给 出的形状依次缓慢变化。 (2)若两振动的频率成简单整数比, 则轨迹为稳 定的闭合曲线,称李萨如图形 (Lissajous figures)。 曲线的具体形状和两频率的比值及[例] 下图是 ωx :ωy=3:2, ?2 = 0, ?1 = π/4y A 1时的李萨如图形。 ?x 向达正最大的次数 nx 和 y 向达正最大的 次数 ny 之比正好等于 x 向和 y 向的频率之 比,-A2 o A2 x- A1李萨如图举例νx nx ny = νy?可根据李萨如图形由νx 求出νy 演示:李萨如图形?1 和?2 的大小有关。4142§6 谐振分析 谐振分析(harmonic vibration analysis): 把一个复杂的振动分解为一系列不同频率 的简谐振动的方法称作谐振分析。 一、一个周期性振动可分解为一系列频率分立 的简谐振动。 ?若周期振动的频率为: ν0 则各分振动的频率为: ν0, 2ν0, 3ν0,…, 分别称作基频(fundamental frequency); 二次谐频(second harmonic frequency); …等。 三次谐频(third harmonic frequency);o“方波”的分解?下图为“方波”形周期振动的分解 x 方波o t方波的分解x0+ x1 x1 x0otx3o tx5o x0+x1+x3+x5 tt?频谱图:一个实际振动所包含的各种谐振成4344 分的振幅和它们的频率的关系图。 ?周期性振动的频谱是分立的线状频谱。下图 为“锯齿波”的频谱图。x A o T锯齿波 锯齿波频谱图 周期振动的频谱(举例)非周期性振动的频谱是连续频谱,如下图。x AA 2 πA o ω0 3ω 5ω 0 0o oω阻尼振动频谱图tω阻尼振动曲线非周期振动的频谱(举例)思考:有时赞誉一歌唱家:“声音洪亮,音域 宽广,音色甜美”。这各指什么物理因 素? (注:音色和谐频有关)第 1 章结束二、一个非周期性振动可分解为无限多个频率 连续变化的简谐振动。4546 第 2 章 波 动 (Wave) 前言: 1.振动在空间的传播过程叫做波动。 波动是一种重要的运动形式。 2.常见的波有两大类: (1)机械波:机械振动在媒质中的传播。 (2) 电磁波:变化电场和变化磁场在空间中的 传播。 ?此外,在微观中波动的概念也很重要。 3.各种波的本质不同,传播机理不同,但其基 本传播规律相同。 本章讨论:机械波(Mechanical wave)的特征 和有关规律,具体为, (1)波动的基本概念;(2)与波的传播特性有关的原理、现象 和规律; (3)与波的叠加特性有关的原理、现象和规律。§1 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 一、机械波的产生 1.产生条件:(1)波源; (2)媒质 2.弹性波:机械振动在弹性媒质中的传播 (如弹性绳上的波)。 弹性媒质的质元之间以弹性力(elastic force) 相联系。 3.简谐波:若媒质中的所有质元均按一定的相 位传播规律做简谐振动,此种波称为简谐波 (simple harmonic wave)。 以下我们主要讨论简谐波。12二、波的传播 1.波是振动状态的传播 以弹性绳上的横波为例,由图可见:(1)媒质中各质元都只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 振动,并未“随波逐流”。波的传播不是 媒质质元的传播。 (2)“上游”的质元依次带动“下游”的质元 振动(依靠质元间的弹性力)。? ? ? ? ? ? ? ? ? ? ? ? ?t =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 = T/4 ???? ?? ???? ?? ? ?? ? ? ? ? ? ? ? ? ? ? t = T/2 ? ? ? ? ? ? ? ??? ?? ? ?? ? ? ? ? ? ? ? ? t = 3T/4 ? ? ? ? ??? ? ? ? ? ? ? ?? ??? ? ? ? ? ? ? t=T ? ??? ? ? ? ??? ? ??弹性绳上的横波048121620(3)某时刻某质元的振动状态将在较晚时刻于 “下游”某处出现,这就是“波是振动状 态的传播”的含义。 (4)有些质元的振动状态相同,它们称作同相 点。相邻的同相点间的距离叫做波长(wavelength)λ ,它们的相位差是 2π。 2.波是相位的传播 ?由于振动状态是由相位决定的,“振动状态由图可见:的传播”也可说成是“相位的传播”,即34 某时刻某点的相位将在 较晚时刻重现于“下游”某处。 ?于是沿波的传播方向,各质元的相位依次落 后。 ?Δxb 点和 a 点的相位比较三、波形曲线(波形图) 1.波形曲线(ξ?x 曲线) 波形曲线(wave form curve) 是ξ?x 关系o波形曲线ξutλxu a传播方向?bx曲线), ?ξ-质元的位移 ?x-质元平衡位置的坐标图中 b 点比 a 点的相位落后Δ? = ( 2π )Δx?ξ--x 曲线反映某时刻 t 各质元位移ξ 在空间 的分布情况。 (t 时刻用照相机为所有质元拍的团体相) ?波的传播在外貌上表现为波形的传播。不同 时刻对应有不同的波形曲线。每过一个周期 (质元振动一次), 波形向前传播一个波长的距 离。λ即 a 点在 t 时刻的相位(或振动状态)经Δt 的 时间传给了与它相距为Δx 的 b 点,或 b 点 在 t +Δt 时刻的相位(或振动状态)与 a 点在 t 时刻的情况相同( Δx 即波的传播速度)。 Δt56?在波形曲线上必须标明时刻 t 和波的传播方 向。 ?波形曲线不仅能反映横波也能反映纵波的位 移情况。 2.注意区别波形曲线和振动曲线 波形曲线:ξ? x 曲线 振动曲线:ξ? t 曲线,反映某一质元的位 移随 t 的变化。 (用摄像机为“舞姿优美”的某质元拍的一段 特写镜头)。 ?在振动曲线上应标明是哪个质元的振动曲 线。 3.要求:应掌握, (1)由某时刻的波形曲线→画出另一时刻的波形曲线; (2)由某时刻的波形曲线 →确定某些质元的振动趋势 →画出这些质元的振动曲线; (3)由某质元的振动曲线 →画出某时刻的波形曲线。 ☆重要原则:不管是在波形曲线还是振动曲线 上,同一质元在同一时刻的振动位移应相同 (可用此原则检验所画曲线是否正确)。 练习: 1.已知 t = 0 时刻的波形曲线如下图, (1)画出 t +(T/4), t +(T/2), t +(3T/4) 各时刻的波形曲线。ξu(2)在题图上用小箭o? ?bat=0?x d ? cλ78(a) 头示出 a、b、c、d 各质元的振动趋势,并 分别画出它们的振动曲线。 2.已知 x=0 处质元ξ波的个数。 ?通常情况下有 波的频率ν = 波源的振动频率νsx=0T的振动曲线如图,o t3.波速 u:波速是振动状态的传播速度,数值 上等于单位时间内振动状态传播的距离。画出 t = 0 时刻的 波形曲线(设波沿 +x 方向传播)。(b) 练习题用图u = λ =νλ T?波速 u 主要决定于媒质的性质和波 的类型(横波、纵波)。 ?因振动状态由相位决定,所以波速也就是相 位传播的速度,称相速度(phase velocity)。 ?要注意区分波速 u 和 媒质质元的振动速度 ?ξ ?t 。四、波的特征量 1.波长λ:两相邻同相点间的距离。 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等温过程熵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