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释现实医疗缺陷 名词解释这个词

形容人缺点的词语
我的图书馆
形容人缺点的词语
相关推荐 内容详情 相关分类
一、形容人缺点的二字词语:
傲慢 教条 虚伪 自卑 怯懦 吝啬 下流 挑剔 聒噪 幼稚 可笑 苛刻 沉闷 懒散 懒惰 多疑 顽固 固执
二:形容人缺点的四字词语:
公事私办 贪得无厌 好吃懒做 卑鄙无耻 寡廉鲜耻 厚颜无耻 奴颜媚骨 恬不知耻 以怨报德 惹草拈花 俗不可耐 淫辞秽语 荒淫无耻 水性杨花 暗箭伤人 嫁祸于人 落井下石 无事生非 巧取豪夺 无恶不作 同流合污 挑拨离间 为虎作伥 助纣为虐 恩将仇报 过河拆桥 六亲不认 趋炎附势 老奸巨猾 笑里藏刀 心怀叵测 心术不正 造谣生事 狼心狗肺 丧尽天良 丧心病狂 狗仗人势 穷凶极恶 包藏祸心 诡计多端 借刀杀人 居心叵测 出尔反尔 尔虞我诈 口蜜腹剑 自欺欺人 言而无信 呼幺喝六 咄咄逼人 横行无忌 蛮不讲理 蛮横无理 强词夺理 专横跋扈 狐假虎威 仗势欺人 妄自尊大 得陇望蜀 欲壑难填 见利忘义 久假不归 好吃懒做 拈轻怕重 见异思迁 随波逐流 厚此薄彼 绵里藏针 冥顽不灵 不学无术 有眼无珠 不识时务 不识大体 自私自利 缺乏自信 感情用事 心胸狭窄 脾气暴燥 多嘴多舌 嚣张跋扈 令人厌恶
三、部分词语解释如下: 贪得无厌 【解释】厌:满足。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贪婪无厌,忿类无期。”
好吃懒做 【解释】好:喜欢、贪于。贪于吃喝,懒于做事。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这样好吃懒做的淫妇,睡到这等日高才起来。”
奴颜媚骨 【解释】媚骨:谄媚的性格。奴才相,贱骨头。形容卑鄙无耻地奉承别人。 【出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惹草拈花 【解释】惹:招引,挑逗。比喻男女调情。多指调戏妇女。 【出处】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镜台儿边惹草拈花。”
俗不可耐 【解释】俗:庸俗;耐:忍受得住。庸俗得使人受不了。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沂水秀才》:“一美人置白金一铤,可三四两许,秀才掇内袖中。美人取巾握手笑出曰:‘俗不可耐。’”
淫辞秽语 【解释】淫:淫荡;秽:肮脏。指轻薄猥亵的下流话。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一回:“淫词秽语,概所不录。”
落井下石 【解释】看见人要掉进陷井里,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头。比喻乘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 【出处】语出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无事生非 【解释】无缘无故找岔子,存心制造麻烦。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八回:“有不安本分的强盗,有无事生非的强盗。”
为虎作伥 【解释】伥:伥鬼,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门引诱人来给老虎吃。替老虎做伥鬼。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出处】《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虎前呵道耳。”
过河拆桥 【解释】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出处】元·康进之《李逵负棘》第三折:“你休得顺水推船,偏不许我过河拆桥。”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以下试题来自:
名词解释护理质量缺陷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一切不符合护理质量标准的现象和结果。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名词解释 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是一个复合的整体,是人们对组织体系及组织活动态度、情感、价...... 2.名词解释 指管理必须要正确的运用动力(推动力、拉动力、内驱力),以促使各种管理要素发挥作用,产生强大的合力,使管理活动持续有效地进...... 3
A.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承受力
B.护理人员服务态度
C.护理人员技术水平
D.环境因素
E.护理人员配置水平
A.绩效评价表法容易测量,易于推广
B.目标管理法的缺点是耗时较长
C.描述法侧重于描述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突出行为
D.目标管理法带有主观成分,难以区分被评人员之间的差距
E.关键事件法只记录对组织工作产生积极影响的重大行为
A.权力向下延伸时必须有诚意
B.应保持授权政策的一贯性
C.可先在几个领域象征性授权
D.应做到系统和耐心
E.应培训员工,使其具备行使权力的能力
热门相关试卷
最新相关试卷他的最新文章
他的热门文章
您举报文章:
举报原因:
原文地址:
原因补充:
(最多只允许输入30个字)宋湘绮:词体现代转型中的李子词的重大缺陷
本文选自太平基金文库o诗词论丛之《新世纪词创作审美问题研究》一书,华中师大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作者宋湘绮,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所选主要为该书第三章论李子词的缺陷部分,标题系小编根据作者文意所拟。
============================================================
【摘要】根据文意,宋湘绮教授的主要观点为:李子词在有力地粉碎了现实之后,却没有抵达理想的彼岸,主要原因是李子缺乏强健的价值观,从而没有重建出自己理想的艺术世界,导致李子词呈现语言的碎片化,作者甚至自己都不知道它在写什么。作为文学的新世纪词,以艺术形象呈现作者的价值观是作者的使命。现代文学三要素:新颖性、虚构性、完整性,李子词具备其二,但缺乏完整性。缺乏完整性和价值观的李子词,在价值崩溃的大众文化碎片中漂流,损失了作品应有的文学魅力。这是李子词的重大缺陷。简言之,李子词的意义在于粉碎了一个旧世界,缺陷在于没有建立一个新世界。
============================================================
大胆提出诗词创作要整体性虚构的李子,的确是在文化转型中努力创造“自己”的价值观。马大勇认为现代城市平民立场“是将过渡期中国的现代公民意识、人文情怀与中国文化的传统命题实现对接的一种努力”[272]。但李子“对底层生涯的观感,对乡村镜像的怀恋以及对天人关系的追问”都处于无解状态,因为李子说自己“不知道它写什么”,作为文学的新世纪词,以艺术形象呈现作者的价值观是作者的使命。
李子说:“旧诗的传统,不擅人物刻画。一般旧诗中默认的主人公是作者本人,其他人物也与作者的真实见闻有关。只有小说和电影,才会有意去虚构和着力刻画人物。而我在写作中,有意对人物作了大量的虚构和刻画,构成了一个人物群像,人物长廊。”这种人物虚构,艺术形象塑造,解放了李子的创造力,开拓了词体的形而上表达空间,激起审美期待后,是更大的虚无。理解李子的创作观,再读作品,就会发现“不知道它写什么”与作者的价值迷惘,与每个人面临的生存转型、价值重建有关。破碎的意象正好描摹了凌乱的内心,历历在目的客观实在,个个都是心造物象。虚构的人物,真实的迷惘。迷惘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李子,而是社会转型期间的千万个你我他。李子词容易唤起共鸣,却难以产生艺术滋养,缺的正是强健的价值观。
下面是李子的一首小词:
《浣溪沙·神仙自杀事件》
满地江湖割昊天,裸奔日月出其间,千年化育小神仙。
时世惟知钱反动,文章每见字强奸,蓦然形变返青烟。
“千年化育”的“小神仙”面对“时世惟知钱反动,文章每见字强奸”的“江湖”乱象,逃之夭夭,神性的逃逸?人性的危机?无从得知。
在整体意脉关联中,鲜活的语言才会变成诗的语言。作者拒绝伟大之后,如果没有创造出艺术境界,这个拒绝是盲目的。是小我呻吟,还是人类歌者,就看作品粉碎现实后,是否重建了自己的艺术世界,有价值层面的贡献。
让“意味”、“价值观”、“艺术真理”在意象语言中“站起来”,这不仅是目前词创作的问题,也是整个当代文学的问题。是价值转型中,艺术家、哲学家、诗人面对的首要问题,是李子重建破碎世界的境界问题。李子说过“以物证心”,“在诗词中尽量多做客观白描,尽量少用价值判断和抽象概念。好比一部故事片,自有它要表达的主旨,是谓‘心’,然而这个‘心’却要尽量让观众通过故事本身来体会,而不是时不时地弄出一堆画外音、解说词来……如果要说我的诗词特点,‘以物证心’应该是首要的”。当这个“心”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时,文本破碎就在所难免。一切艺术符号创造都建立在对世界个体化的理解上,以区别于个性、个人见解、个人感受。“不知道它写什么”是2010年9月李子访谈录中的一句话。
《忆秦娥》
夜斑斓,乌鸦城市玻璃船。玻璃船,月光点火,海水深蓝。
满天星斗摇头丸,鬼魂搬进新房间。新房间,花儿疼痛,日子围观。
李子说:“这词究竟是写什么,我作为作者可以明确说,我也不知道它写的什么。它是这样一种诗:其文本只有审美价值和模糊的意义指向,却没有唯一的解读,或者说它可以有无数种解读。每位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对它进行解读,或者不解读,只享受一种审美的阅读快感。”
接受美学的确承认文本有无数种解读,但作者都“不知道它写什么”的片段,尚不构成“文本”。李子的确正在践行诗词文学化的创作理念,“虚构”使李子词焕然出新,实现了文学性的两大要素,但“文本”的定义是具有文学性的三个基本要素:新颖性、完整性、虚构性。
文本要求完整地表达作者的“意思”,表达作者的文学价值观。诗无达诂的前提是“诗”。李子词创作已消化西方接受美学,认为自己和读者共同完成“诗”的创造,说:“这样的诗词,并不存在一个由典故和隐喻组成的‘密码系统’,因而也不存在‘破译’的问题,认为它一定‘隐喻着什么’,是完全错误的。它就是由一连串幻象构成的审美文本,可以因人而异地无限解读。”李子的“无限解读”不是传统文论里的“诗无达诂”,彼时作者“心中有数”,而李子的“密码”,是未必有隐喻的“一连串幻象”。
李子的创作思想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颇深,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之后的一种思潮,竭力打破中心性和整体叙事,倡导多元性,但难以在更高境界进行破碎与整体的哲学统和。“后现代理解的多元性不过就是一种无序性、多样性和破碎性……当我们用生命形式论来讨论美学问题时,就必须超越后现代思维,理性对待古今中外的理论遗产。”新世纪词,作为一个美的艺术生命,可以破碎,但不可无解。在价值崩溃的大众文化碎片中漂流,李子词损失了作品应有的文学魅力。“粉碎现实”是为了生成新的“意象”、新的艺术形象;表达“心灵的真实”,是为了提供文学必不可少的价值关怀,在破碎中建立“整体”的文学价值观是李子的成长空间,也是当代文学的沃土。正是在这一点上,海子以短暂的生命创造了瑰丽的诗篇,唤醒中国人沉睡千年的个体“存在”意识,永远关怀着活着的“个体”存在者,唤起我们的“生存”危机感。向死而生,活出意义。道家思想对宇宙生命的生成性、层次性以及过程性的认识,或可解决李子词的哲学症结,帮助我们重新思考“一”与“多”、“破碎”与“整体”的关系。中国道家的生命哲学是“一元和多元”的统一,认为美既是一个层次性生成过程,也是一个层次性的存在结构。在实践存在论视野,李子词、李子的审美境界、李子的人生都处在“生成”中,李子在行吟、写实的诗词阵营,第一个提出诗词要“虚构”,对诗词文学化做出了审美贡献;在“完整性”上,“跌了一跤”,也为多元化时代淹没在西方文学观念的新世纪词,乃至当代文学创作提了个醒。
“李子词”因“无限解读”而循环、无解,走上了不可知论的迷途。无论作者端,还是读者端的每一次心灵感悟,都是人类灵魂的出征。每一次创作或者解读,其实是人的一次自我认识、自我成长。每个人在人类长河中,都只是“现在”的一滴水,镶嵌在过去、未来的时间之流。因此,人的理解中存在整体和部分相互依赖、人的有限存在与历史认识的无限绵延、人的经验的有限性与理解所要求的全面性等矛盾循环。西方现代阐释学在狄尔泰那里,曾经掉进了他自己预设的“阐释的循环”。“要走出这一陷阱,就必须使‘阐释’超越认识论的樊篱而继续向本体论的理解升华,实现向哲学阐释学转变的这一哥白尼式变革。”显然,“李子词”的创新,也不知不觉走进“陷阱”。
20世纪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完成了阐释学从认识论到本体论的划时代的超越。李子走出这个陷阱,也只有从传统阐释学的认识论走向哲学阐释学,走向本体论,从作为历史存在物的“人”的身上寻找答案。使我们迷惑不解的,并不是客体“意义”,归根到底是“人”自身,是“人”对世界、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迷惑。
“作者本人也无法确解的文本”无非是我们最基本的生命困扰,与人的历史性存在相关的虚无、荒诞、难言之痛——正是文学作为之地。在本体论立场,这个阐释的谜底有可能,也只能在“人”身上得到解答。创作、理解、阐释不是人的认识方式,而是人的实践存在方式。从这个角度,李子词的“作者端”和“读者端”都是为了敞开人的存在的可能性,认识“人”。
灵魂搬进“新房间”,“心”入住“身体”。“满天星斗摇头丸”写照了“偶然生命”对这个令人眩晕的提速时代的切肤感受。“新房间,花儿疼痛”两句互文见义,都“疼痛”。绵长的日子,冷漠的“围观”,令“都疼痛”这一身心灾难,更加悲惨。鲁迅笔下的“看客”依然活着,活了几千年,还在“围观”。莫言的《蛙》,惊心动魄,又一次触及这个国民性的症结。李子的《忆秦娥》敏锐地发现了同一靶心,没有命中。一地碎片,一身疼痛,诗人无能为力。
现代阐释学认为创作、理解之间,以“人”为节点,存在天然的对话关系。对话敞开问题,对话产生新的理解。在对话逻辑中,“李子词”不再是被理解的客体,而是一个提问的主体。词作显现和言说问题,为了回应,我们必须相应提出自己的问题。“李子词”和“李子词”的“读者端”一次次互答,重建视域融合后的“新的”理解。词作的视野在阐释中进一步提高到问题视野。“作者端”和“读者端”都处于现实提问的未决状态,共同生成“现代人”。词作接受、鉴赏、中国传统词论的现代性转化就不再是我们作为研究主体的单向运动,而是在创作、阐释相互对话的过程中,带入现实认识以后,对“人”的新的理解和建构,是主体与主体的对话关系,是多方视域的融合,消解了传统词学鉴赏中理解者与词作主客对立的二分思维模式。在互为主体的问答中,诗词作为文学艺术,不断重建价值关怀,开启人类自我认识的空间。
作为文学艺术的诗词,是生命创意,是人实践生存中的境界生成过程,是语言创世。明确地从现实世界指向艺术境界。为什么“李子体”在诗词界这么有影响?因为“人”。“破碎”是转型时代“人”的普遍感受,李子写出了不少人“心中皆有,笔下全无”的社会状态和心态,认识到人的脆弱,发出了个体灵魂的呼号。错位、戏说、恶搞、诙谐,平民化书写,被“都困惑”的网络大众仿效。
“李子词”的创作与接受,已经脱离古代语境,变成现代阐释学中“人”的“实践存在”方式。李子的创作观是:“一以物证心;二日常生活;三现代审美;四平民立场”,句句都指向“人”。但他的前期创作,对“破碎”技术的倚重,压倒了对人的价值关怀,使人成为语言游戏的道具,奴役了“人”,而文学最根本的命题是对“人”的价值关怀。在李子“夜斑斓,乌鸦城市玻璃船。玻璃船,月光点火,海水深蓝”的语言碎片中,疼痛依旧,如何是好?
破碎,是重建的前奏。体恤花儿疼痛,所以李子忧心忡忡。
《临江仙·今天俺上学了》
下地回来爹喝酒,娘亲没再嘟囔。今天俺是读书郎。拨烟柴火灶,写字土灰墙。小凳门前端大碗,夕阳红上腮帮。远山更远那南方。俺哥和俺姐,一去一年长。
这是中国目前大规模城镇化进程中夕阳里的乡村一景。“俺哥和俺姐”的南方打工岁月在“一去一年长”的惆怅中,构成了无数农民工的汗水、泪水、血水,城镇化中农民的生存问题被一一提问。在报告文学《伤村》的背后,在小说《梁庄》中“俺哥和俺姐”残缺的人生里,在《新闻联播》、《今日说法》、《焦点访谈》中,在一张张工钱白条,在一个个事故现场,在拥挤的工棚、床铺上,在焦灼的脸庞、失神的眼睛中。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场景,在喝酒的爹、没再嘟囔的娘、冒烟的柴火灶、写字的土灰墙、门前小板凳、大粗碗中一一回放。故土、远山在最后一代农民的瞳孔中落幕。找不到自己的来路,又怎么知道归处?这片即将失忆的土地上,揪心事层出不穷,揪心人漫山遍野。李子词塑造了一系列“无家可归的人”,包括出生在“某年某地乡村”的“出台小姐”。
《风入松·出台小姐》
大城灯火夜缤纷,我是不归人。浅歌深醉葡萄盏,吧台畔、君且沉沦。莫问浮萍身世,某年某地乡村。梦痕飘淼黑皮裙,梦醒复清晨。断云残雨青春里,赌多少、幻海温存。一霎烟花记忆,一生陌路红尘。
这首作品与初期“破碎的意象”相比,有鲜明的价值叩问。欢场吞噬青春,揭开了人性一角。欲望魔窟,冷月花魂谁葬?君将沉沦何处?在终极处,断云、残雨、烟花、浮萍、梦痕的苍凉,恐怕不止是对一个坐台小姐的悲悯,而是每个人对自己欲望观的一次校正,是“本能”对底线的提问,逼近每一个灵魂。坚定指向月亮的手指,才能让人们看见月亮。审美的阅读快感正发生在这个世人看不清而诗人看得见的苍茫旅途中。一百个读者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是因为作者写出了第一个哈姆雷特。李子笔下烟花盛开,一霎照亮人类欲望的黑洞。
粉碎现实固有的完整性,是为了塑造艺术形象新的完整性。拥有掌控艺术形象命运的力量,才叫诗人。清代文论家说:“如造物之赋形,当其精血初凝,胞胎未就,先为制定全形,使点血而具五官百骸之势。倘先无成局,而由顶及踵,逐段滋生,则人之一身,当有无数断续之痕,而血气为之中阻矣。”破碎,走到拟合、创造的门槛上。
受西方文学影响的李子,在显意识里“不知道它写什么”,正好打碎了模子,反拨了旧体词在儒家诗学传统中被政教伦理规范得“太知道要写什么”的僵化,潜意识里他有着强烈的现代价值渴望。
李子的词作和创作观的潜意识和显意识矛盾,正体现了词体现代转型的艰难。李子在访谈中说:“从士大夫为主体变成了平民为主体,而诗人的意识和审美习惯却一时改不过来。这就构成了尖锐的矛盾,这一矛盾,是当代诗词面临的最大问题。当代诗词的两大主流,一个是老干,一个是拟古,本质上都表现出对现代审美的无能。老干体接纳了现代的名物和语境,却无力将它们审美化;拟古体袭用古代的审美范式,无力开拓现代审美新境。因此,我对当代诗词的评价不是太高。”6]李子点到了当代诗词的致命伤:“无力造境”,无力为身处转型困境的“人”提供精神滋养。正是认清了当代诗词“现代审美的无能”,李子才产生拟合的冲动,一次次“先行到死”,试看李子笔下的“过客”:
《减字木兰花》
远山无数。无数风烟南北路。落日天涯。我是行人没有家。青衫如故。如故童年乌桕树。噪晚归鸦。那串凌空黑火花。
《霜天晓角》
霜风啸晚,吹灭灯千盏。吹得月沉星坠,吹不灭,青青眼。浮生今已半,无家惟客馆。浓夜扑人如海,披衣起,扶窗看。
《采桑子》
亡魂撞响回车键。枪眼如坑,字眼如坑。智者从来拒出生。街头走失新鞋子。灯火之城,人类之城。夜色收容黑眼睛。
《浣溪沙》
一盏残情雪夜红,青衫客老广场东。后天火杖下秦宫。革命风鸣丹棘铁,埋人花发亚洲铜。铁腥铜臭转头空。
《风入松·春日读书杂记》
英雄颈血美人腰,新火报新朝。坟堆镇压关山稳,只江边,笑了渔樵:云朵长天似补,雨丝大地如缫。茫茫倾黑一灯遥,黄卷读春宵。春天故事从来好,这人间,别有妖娆:亡国桃花扑扇,还魂柳叶行刀。
夏花秋叶,生命一瞬。李子生动刻画了“生死轮回”、“过客”的形象,写出了生存的虚无感,道出“人”漂泊的宿命,有鲁迅《过客》中人类普遍精神命题的意味,但由于作者“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读者的虚无感更加凄惶。
鲁迅笔下“过客”对抗绝望的态度是“走”。“我只得走,我还是走好吧(即刻昂了头,奋然向西走去)。”“客”(现在)、“孩”(过去)、“翁”(未来)、“坟”(终点)构成了鲁迅生命哲学的时间表达。“客”以无意义当有意义,以没有希望当唯一希望,清醒面对人的生存绝境,清醒承认人性和人生的无常,而昂头西去。西西弗斯也是因为承担人的宿命,而一次又一次推动巨石,“活”在经典长廊。鲁迅、加缪以与绝望抗战的形式,承担生命的荒诞。文学艺术,不仅有责任呈现生命真相,还有义务提供价值关怀、精神担当。“意”无限,“象”难寻。从王国维的“写境”,到饶宗颐的“落想”、李子的“虚构”,长短几句,寥寥数字。微雕人性,宏观宇宙。词体不断诗化,逐渐变成真正的文学创作。
文学价值观在社会转型时也面临着转型。诗人不仅仅是事实观察者和价值中立者,而应介入所呈现的事实中,具有反思性和反身性。李子就在其词创作背景的生存空间中,词创作是李子参与的艺术形式,也是作者的生存姿态。李子们不仅仅是现实的阐释者,更是大众文化的建设者。词作和词论是我们参与文学价值建设的生活方式,“文化研究者本身必须通过研究来干预研究对象,影响对象的演变,使之朝向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主正义的方向发展……它努力使研究者摆脱单纯的阐释者角色,回到立法者的角色,进而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前,大众文化正在逐渐兴起,而精英文化正在逐渐衰落。对文学价值的认识、审美理想、审美判断都趋向多元化。无论如何变化,读者都希望在艺术中汲取精神力量,看见理想的光辉、感受价值真理的存在。即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还是含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慈悲,给人以抵抗生之艰难的勇气。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以下试题来自:
名词解释营养缺陷型
是指在某些营养物质(如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等)的合成能力上出现缺陷,必须在培养基中外加这些营养成分才能正常生长的变异菌......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问答题 模式生物的独特生物学特性有:物种与代谢类型的多样性;个体的体制及其简单;营养体一般都是单倍体;易于在结构简单的培养......2.问答题 缓慢期菌体的生理特性是外界是敏感因素,因此要杀灭某些有害微生物宜在此时进行,此时菌体遗传保守性较差,给予低于致死量因素菌......3.问答题 理想的凝固剂应该具备以下条件:1、不被微生物液化,分解与利用2、在微生物生长的温度范围内保持固体状态3、......4.问答题 霉菌对工农业生产,医疗实践,环境保护,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1、工业上的柠檬......5.问答题 通过结晶紫液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G+细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专业这个词怎么解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