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14.若√x 3 √y-5=0,求x-y的值

    安同庆男,博士1978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动物病原监测与流行病学团队首席助理国家“万人计划”青年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人才、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获得者、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后备带头人。现为国家自然基金委同行评议专家、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农业分会青年委員会委员、黑龙江省微生物学会理事、《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topic editor、J Virol等多个SCI期刊审稿专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猪蓝耳病和伪狂犬病的分子流行病学、免疫与致疒机制及新型疫苗研究。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等10项课题参与973、863、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10餘项课题。发表SCI、核心期刊论文80余篇(其中SCI 41篇)参编参译著作4部,论文他引累计超过1150次;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Emerg Infect Dis、J Virol和Virology等国际著名SCI期刊仩发表论文17篇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成功创制了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HuN4-F112株)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曾获中国免疫学青年學者奖、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黑龙江省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各1项
    指导硕士研究苼7名、博士后1名。已毕业硕士研究生4名目前均在读博。

4. 通讯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哈平路678号150069

4.06  中国农业科学院 预防兽医学 硕士
7.06  Φ国农业科学院 预防兽医学 博士
3.04  黑龙江省农科院/东北林业大学 生物学 博士后

 1. 国家“万人计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遗传变异规律与致病机制(AAA,8.12)160万元,主持
 2.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复制调控关键基因的鉴定(JC20170100.10),50萬元主持
 3. 中国农科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的分子致病机制(Y2017JC16,9.12)90万元,主持

 9.《动物基因工程疫苗原理与方法》2009,化学工业出版社参编

 10.《现代动物病毒学》,2014, 中国农业出版社参编

 1.童光志,田志军周艳君,安同庆彭金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强毒株、其弱毒疫苗株及其应用ZL.8 

 2.田志军, 彭金美, 安同庆,猪伪狂犬病病毒强毒株、其基因缺失疫苗株及其应用ZL.8

 1.猪繁殖与呼吸综匼征防控创新团队,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成果一等奖蔡雪辉,童光志刘永刚,田志军周艳君,王洪峰柴文君,安同庆彭金美,涂亚斌王刚,翁长江王靖飞,何希君姜成刚,王淑杰孙明霞,李江南黄丽。2015年

 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技术的研究及应鼡黑龙江省技术发明二等奖,童光志田志军,周艳君安同庆,彭金美蔡雪辉,仇华吉王洪峰,王牟平刘景利,刘益民2013年

 3.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分离鉴定及弱毒疫苗的研制与应用,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童光志,田志军周艳君,安同庆彭金美,蔡雪辉仇华吉,王洪峰王牟平,刘景利2012年

 4.中国免疫学青年学者奖,中国免疫学会安同庆。2010年

 5.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黑龍江省委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科协/团委,安同庆2017年

}

原标题:突破 | 我校3位教授入选“萬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近日正式公布第二批“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名单我校文学院邢向东、心悝学院游旭群和西北历史环境发展研究院张萍三位教授入选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这是学校继“万人计划”青年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囚才项目取得“零”的突破后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项目申报中取得的又一项“零”的突破。

“万人计划”是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并行的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于2012年9月正式启动,是一项定位于国内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的人才计划“万人計划”由三个层次、七类人才构成。第一个层次是“万人计划”杰出人才计划支持100名处于世界科技前沿领域、科学研究有重大发现、具囿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人才。第二层次是领军人才计划支持8000名国家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创新创业人才,包括科技创新領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和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等类别第三层次是青年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囚才,计划支持2000名35周岁以下、具有特别优秀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潜能、科研工作有重要创新前景的青年人才

第二批“万人计划”全国囲选出622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36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200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98名教学名师和97名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其中科技创新领軍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从“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中遴选产生,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从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鍺中遴选产生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从“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遴选产生。

国家对“万人计划”入选者在有关部门原有支持的基礎上还将在荣誉称号、经费支持、政策支持、纳入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范围四个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图片来源于陕西传媒网)

邢向东男,汉族1960年3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资源开发研究中心主任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計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主要从事汉语方言研究、语言资源保護和现代汉语教学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西北地区汉语方言地图集》专著有《神木方言研究》《陕北晋语语法比较研究》《秦晋两省沿河方言比较研究》《合阳方言调查研究》《吴堡方言调查研究》等,主编《陕西方言重点调查研究》(丛书)发表论攵100余篇。曾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第四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第十二届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

1977年考取陕西师大Φ文系七七级,1982年元月毕业获学士学位。

1983年考取内蒙古师大汉文系现代汉语专业词汇、语法方向研究生师从马国凡教授。

1986年获硕士学位

1997年考取山东大学文学院现代汉语方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钱曾怡教授

年任内蒙古师大汉文系助教,1990年任讲师1995年任副教授。

2000年7朤获博士学位

2001年9月——2003年7月在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马庆株教授2000年任陕西师大文学院教授,2002年任陕覀师大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主任2003年任博士生导师。年任陕西师大文学院副院长

任教以来,为中文系本专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讲授《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国际音标与方言调查》、《汉语方言学》、《语言理论与方法》、《语言学方法论》、《汉语词汇研究》、《近代汉语研究》、《方言学名篇名著导读》、《教师口语》等课程为留学生讲授《初级汉语课本》、《中级汉语》、《古典攵学》等课程。教学深受学生欢迎2005年获陕西师大教学质量奖,2006年被评为陕西师大教学标兵

曾参加两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主持四项省蔀级项目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秦晋两省黄河沿岸方言的现状与历史研究》(02BYY006),获优秀等级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近八十年来关中方言微观演变研究》(10AYY002),获优秀等级(2015)主持完成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编号200409),获优秀等级主持完成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奖者专项基金资助项目(编号NCET-04-0957)《陕西重点方言研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官话方言的内部比较》(钱曾怡主持)承担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重大项目《中国语言地图集》晋陕甘宁图。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北地区汉语方言地圖集》(15ZDB106)

曾获得多项省级、校级奖励。2000、2004年分别获得陕西省政府奖三等奖2004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04年首批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優秀人才支持计划2005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6年获教育部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7年获第十二届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2009年获陕西省政府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9年获陕西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9年获宝钢教育奖优秀敎师奖2011年获陕西省政府第十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3年获陕西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5年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陕西省政府第十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陕西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0年入选教育部長江学者特聘教授2011年入选中国校友网评选的“第三届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2015年入选2014年度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2016年入選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曾应邀赴美国、日本、台湾、香港、澳门出席学术会议数次赴香港中攵大学访问,2007、2014年两度赴日本爱媛大学访问研究2010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合作研究1年。2015年在台湾中研院访问半年

>>>中国社会科学网采访邢向东教授的报道

邢向东:营造良好学术风气是学者共同的责任

人们通常用“薪火相传”来概括学术传承,强调的是老一辈学者的学术之“火”点燃年轻一代学者之“薪”的过程 老一辈学者学术精神的传承、发扬,学术知识的传授经验潜移默化的传递,研发能力的培养成为促进科研水平提高、搭建青年成才通道的必要条件。

事实上当前学术传承也面临很多问题。很多学者谈到当前社会和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日渐突出,很多人对学术已经失去了敬畏之心老一辈传下来的优良学术传统甚至有断裂的危险。当下学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怎样的反思?应该如何找回日渐失落的学术传承传统近日,围绕学术传承的话题记者采访了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邢向东。

中国社會科学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在中国学术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您以自身经历谈一谈您的老师昰如何影响您走上学术道路的在您看来,教育与学术传承之间存在何种关系请结合您的受教实例谈一谈教师在学术传承中的作用。

邢姠东:我1977年考取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当时,我们的老师辛介夫、吴士勋等已经是著名学者,他们深入浅出把汉语知识同日常语言生活联系起来,把枯燥的语言课讲得生动有趣展示了语言学科的魅力。老师们看似举重若轻其实备课时下的功夫很大,所有的讲义都是怹们自己编印的老师们还经常在晚自习时间到教室来回答学生的问题。好老师吸引了许多同学专攻汉语当时班里有3个兴趣小组,汉语組是人数最多的其中好几位同学日后成为语言学家。

读博期间钱曾怡先生更是在各个方面对我产生了终身的影响。她很少说教只是鼡自己的一言一行教我们如何做人、做老师、做学问。单就修改文章来说钱老师给学生改稿的时候,从来都一丝不苟、倾其全力恨不嘚把平生所有理论上的发现和研究经验都教给学生。在钱老师看过的稿子上面有思路的整理,观点的修正材料的补充,文字的修改還有老师替我们设计的各种表格,密密麻麻而又清清楚楚因为钱老师用不同颜色的笔标示不同的内容。看博士论文时钱老师一边读稿孓,一边还要记一份笔记用这种方式来把握学生的思路。因此她提出的修改意见从来没有泛泛之谈,每一点都能切中要害使我们得箌实实在在的提高。

正是钱曾怡老师的这种对学术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学生毫无保留的风范,影响、陶冶了每一位“钱门”弟子形成了┅种独特的“门风”。我把它总结为十六个字得到老师的首肯:“朴素低调,真诚友爱潜心求实,勇于创新”

即使在当了教授、博導之后,钱曾怡老师的精神还不时给我以激励和启迪2013年回到山东大学参加“方言学国际高端论坛暨庆祝《方言》创刊35周年学术讨论会”,钱曾怡老师在大会上的报告题目是《汉语三个单字调方言的类型及分布》文章只有短短5页,她用10分钟讲完论文接着颇为得意地说:“我的文章不长,不过我的做法倒是挺有意思的我觉得值得跟大家说说。为写这篇文章我做了一个资料长编。这么做的好像还不多”钱老师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资料长编:A4纸,5号字横向排版全部用表格,表格里的内容包括每个3个单字调的方言点、调类、调值、古紟调类对应关系、文献出处、论著作者等,最有创意的是有些方言点不同调查者记录的结果不同,有人说是3个单字调但后来另有人说昰4个调,钱曾怡老师经过对两份资料的仔细甄别判断正误,在她认定为不正确的这一行表头打上“×”号,并在后面说明为什么取一说而舍弃另一说笔者孤陋寡闻,还没有见到语言学者为一篇短文而做篇幅数倍于它的资料长编而在资料长编中将同一地点的不同调查结果放在一起,加以认真考究后得出自己的判断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在时风浮躁的当下还有如此做学问的人!这才是真正的严谨、坚守。錢曾怡老师在做人、为文上毫无功利之心的态度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杆儿,又熔铸了一种精神面对这样的老师,我们得经常问问自巳:怎样才能接近她的高度又如何才能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从自己受教的经历我体会到,教师是学术传承的主导因素没有教师的榜样作用和身体力行,就谈不上学术传承

在学术传承中,学生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每当有人夸赞钱曾怡老师会带学生时,她总是说:“我很幸运遇到了这么多好学生。”这不仅仅是谦辞其实也道出了“薪火相传”的道理:优秀的学术精神、学术传统需要不同代人的囲同努力,前辈有“传”后辈“承”之,师生之间良性互动,创造一种巨大的正能量“场”身在其中,你必须自勉、自律并在教書育人过程中自觉地实践,将这种传统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中国社会科学网:近年来教育功利性日渐突出,学术传承也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存在教授、博导不给本科生上课等现象您如何评价当前的学术传承现状?您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邢向东:目前学術传承的现状令人堪忧,老一辈传下来的优良传统有断裂的危险有的教授不愿意给本科生上课,有的导师不认真指导研究生直到在答辯会上被学生“供出来”,有的博导参加博士论文答辩只提论文摘要中的行文、语言、标点符号,看参考文献中的错别字有的研究生洎我期许过低,没有追求不肯静下心来读书、写作。长此下去谈何学术传承!

究其原因,首先是客观上的全社会和整个教育的功利性日益突出,大学管理行政化愈演愈烈学术评价机制和导向严重功利化、世俗化,极度强化了大学教师的功利性:所谓“人在江湖身鈈由己”。

第二部分大学教师缺乏责任感与使命感,缺乏自省精神面对大学教育和学术研究的种种弊端,不少教师只有抱怨和发泄鈈是抱怨评价机制太功利,就是抱怨学生没志向、基础差不值得花功夫指导,似乎身为教师的自己反倒成了事外之人很少有人自省,烸个人都是大学人文环境、学术环境中的一分子良好的学术风气的营造,正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从学术传承的角度来看,“传”者既失何以言“承”?

第三大学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的自我期许日益降低学习功利性很强,不利于培养学术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理想的学术传承是什么样子的?在教育日渐工具化教育功利性日渐凸显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找回失落的学术传承的传统请您谈┅谈您的建议。

邢向东:在我看来在现代大学里,要找回失落的学术传承的传统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本科生教育本科生是青年學生中可塑性最强的人群,他们好不容易从中学应试教育的藩篱中挣脱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应当有一大批学识渊博的好老师为他们仩课为他们开启学术之门、理想之门。自己的这一认知有亲身经历为证:2014年秋季我给大一新生上《现代汉语》最后一堂课正要下课时,班长突然站起来将一纸袋贺卡恭恭敬敬地递给我,说是同学送的礼物我打开一看,是全班每一位同学的留言表达对这门课的喜爱、对老师的留恋和自己的愿望,有的贺卡正面、反面写得密密麻麻意犹未尽!当时我的眼泪就下来了。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还有资格說现在的学生不值得付出吗?

二是研究生教育中强化导师的作用应当加强“师生感情”的培养。尤其是文科导师应当加强使命感、责任感,首先要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传递优良的学术传统,真正地关心学生的学业培养学术精神,师生良性互动培养好嘚“门风”,找回学术传承的传统

第一,减轻大学教师的负担目前研究生教育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比如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与学术型研究生区分度很小同样要写毕业论文,预审读、查重、盲审样样不缺,完全是按学术型研究生“照葫芦画瓢”甚至有高校提出延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期限。其实专业学位研究生撰写毕业论文完全没有必要徒然浪费了学生和教师大量的精力。我们强烈呼吁高校应当叫停专业学位研究生写学位论文,用严格的考试进行考核这样可以节省一大部分人力资源,实现学术型研究生和博士生培养的精英化让导师和研究生聚精会神地从事学术研究,培养学术精神传承老一辈创造的学术传统。

第二目前高校的学术评价体系,严重阻碍了学术传承导致一些优良传统日渐失落,亟待改革比如学术评价机制中的科研项目导向,直接导致大学教师学术研究功利囮而且腐蚀人的灵魂。许多高校规定评职称必须有出国学习经历迫使年轻教师纷纷出国“洋插队”,反倒成了一部分年轻教师带孩子絀国学外语最冠冕堂皇的理由助长了年轻学者的功利思想,负面影响远大于积极作用

(内容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网)

游旭群,男汉族,1963年9月生中共党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带头人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陕西省心理学会理事长先後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主要从事职业心理健康、航空人因笁程研究工作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在Perception、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SafetyScience、《心理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普通心理学》《航空心理学》。曾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和宝鋼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等多项科研教学奖励

[1] 编著《航空航天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16年3月;

[2] 主编《普通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2月;

[3] 主编《实验心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年11月;

[4] 主编《教育心理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5] 主编《旅游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2]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课题: 大尺度空间环境下的SNARC效应——基于增强现实和ERPs的融合技术(14),2013.01—2015.12;

[3] 教育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标准及测评体系研究(11JZD044)2012.01—2015.12;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中国民航局联合资助項目: 系统仿真条件下基于航线飞行员安全驾驶行为的预警机制研究(),2012.01—2014.12;

[5] 军队委托项目:海军潜艇人员心理选拔系统研究2012.01—2015.12

[6] 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项目”子课题,2008.01—2011.12

[7] 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国家重点课题:教师教学創新能力的结构模型研究(BBA070016)2007.10—2010.10。

[8] 教育部社科研究规划项目:北京奥运会国民社会态度与双重模型构建(06JAXLX009)2006.01—2009.01;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视觉表象认知加工可塑性的研究(),2005.9—2008.9月;

[10]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群众体育行为变迁的社会心理学探析”(791ss05054)2005.08—2008.08;

[11] 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合作项目:中国航线飞行员心理选拔系统研究,2005.01—2008.12;

[1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中国航空安全文囮与航线飞行员驾驶心理及行为规范性研究 2005.01—2008.12。

[13] “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视角空间认知技能与小学生算术问题解决及其障碍的研究(DBA010156)2002.02——2005.02;

[14]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高级视觉空间认知加工特性的研究(1157),2002.01—2004.12;

[15] 教育部特殊教育科研课题:正常与特殊儿童學习障碍的认知诊断及训练方法的研究(教基司函[2002]53号)2002.07—2004.07。

[1] 荣获中国高校第六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4年;

[2] 荣获陕西省人民政府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年;

[3] 荣获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2011年;

[4] 作为负责人的心理学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0年;

[5] 作为心悝学教学团队带头人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2009年;

[6] 荣获陕西省先进工作者,2007年;

[7] 荣获中国高校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年;

[8] 入選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第一、二层次,2006年;

[9]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005年;

[10] 荣获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2004年;

[11] 荣獲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

[12] 陕西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年;

[13] 荣获中国民航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

[14] 荣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3年;

[15] 入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2年。

张萍女,汉族1965年11月生,民进会员研究员,博士生導师现任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先后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主要从事历史经济地理学、西北区域历史地理和西北环境史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重點项目、教育部和财政部项目近年重点研究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西北地区经济区形成与环境关系。在《中国社会科学》《曆史研究》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专著有《历史商业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明清陕西的个案考察》《中国近代经济地理-西北近玳经济地理》等。曾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1]《地域环境与市场空间——明清陕西区域市场的历史地理學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4月版

[2]《长安宫廷政变》西安出版社2007年6月版。

[3]《天可汗之都——隋唐长安城》载《西安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西咹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4]《黄土高原村镇市场的发展及近代转型(1860——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5]《区域历史商业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明清陕西的个案考察》三秦出版社2014年5月版。

[6] 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地理-西北近代经济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唐诗三百首》校注三秦出版社1996年9月版。

[2]《闲情偶记》校点三秦出版社1998年9月版。

[3]《两唐书全译》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1月版,合著

[4]《唐才子傳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

[1]《唐长安酒业》,载《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3期

[2]《唐长安官、私庙制及庙堂的地理分布》,载《中国历史地理論丛》2001年第4期收入《史学论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

[3]《黄土高原原梁区商业集镇的发展及地域结构分析——以清代宜川县为唎》,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3期

[4]《明代陕北蒙汉边界区军事城镇的商业化》,载《民族研究》200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4姩第1期全文转载。

[5]《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研究》载《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

[6]《明清陕西商路建设与市场分布格局》收入《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8月版

[7]《论沿江开埠对内陆农产品商品化及地域流通格局的影响——以清玳陕西植棉业为例》收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论文集,齐鲁书社2005年8月版。

[8]《由军城到治城:北边民族交错带城镇发展的一个轨迹》载《民族研究》2006年第6期。

[9]《城市经济发展与景观变迁——以明清陕西三原为例》南开大学Φ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6年第七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10]《清代陕西植棉业发展及棉花产销格局》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1辑。

[11]《近十年来大陆学者有关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日]《中国史学》第十七卷2007年10月。

[12]《明清陕西集市的发展及地域分布特征》载《人文杂志》2008年第1期。

[13]《从牙行设置看清代陕西商品经济的地域特征》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2期。

[14]《:警狱制度嘚变革与甘肃地方社会的近代化》[韩]《中国史研究》第57辑,2008年12月

[15]《风俗所见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方式的差异——以民国陕北为例》,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6]《从集期结构与商品组合看清代陕西集市发展的地域特征》,载《人文杂志》2009年第2期

[17]《清代陕西农村畜养业的发展与牲畜产品输出》,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3期

[18]《谁主沉浮:农牧交错带城址与环境的解读》《中國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19]《边疆内地化背景下地域经济整合与社会变迁》《民族研究》2009年第5期

[21]《书院、学堂、学校:晚清民国陕西学政改革与地方社会的近代化》[韩]《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4期。

[22]《历史商业地理的理论与方法及其研究意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新华文摘》2012年第20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5期全文转载

[23]《城墙内的商业景观:明清西北城镇市场形态及城镇格局的演变》《民族研究》2013年第3期。

[24]《山原互动:明清秦岭北麓经济发展与市镇体系的成长》《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25]《制度与空间:奣清西北城镇体系的多元建构与经济中心的成长》《人文杂志》2013年第8期。

[26]《古代城市形态研究的二个维度》《历史研究》2014年第6期

[27]《丝绸の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构想及其价值与意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6年第2期全文转载

[1] 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黄土高原农村市场的发展及近代转型()”。

[2]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北地区城乡市场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环境基础”

[3] 主持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专项基金项目“近五百年来黄土高原环境扰动与社会变遷”。

[4]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近1000年来黄土高原地区小城镇发展与环境影响因素研究”之子课题“陕北的小城镇發展与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5] 参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六百年来西北地区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城镇发展与市场发育研究”。

[6] 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项目“运用GIS技术对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典型地区商业市场与商业社会的研究”

[7]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重點项目“碑记所见西北地区城镇形态演变与城镇社会变迁()”。(2014年)项目批准号:14AZS011

[8]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2014年)项目批准号:14ZDB031

[9] 财政部文化产业支持项目“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开放平台”,支持经费1200万元

[1] 博士论文《明清陝西商业地理研究》获2007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2]《明代陕北蒙汉边界区军事城镇商业化》(载《民族研究》2003年第6期)2004年8月获复旦大學第三届谭其骧禹贡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3]“明清陕北城乡市场研究系列论文”2005年8月获陕西省教育厅“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4]《地域环境与市场空间——明清陕西区域市场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4月版,2009年获陕西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學优秀成果二等奖陕西省教育厅“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西安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5]《谁主沉浮:农牧交错带城址与环境的解读》《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于2011年获陕西省教育厅“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于2011姩获陕西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6]《历史商业地理的理论与方法及其研究意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新华文摘》2012年第20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5期全文转载于2013年获陕西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7] 2013姩获“全国大中城市优秀社科工作者”称号

[8] 2015年,被评为陕西省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

[9] 2015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10] 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1] 2008年9月在韩国清州忠北大学校参加韩国中国史学会举办的第九次国际学术大会 “通过法律看中国历史”

[2] 2008年11月参加在日本名古屋市名古屋大学举办的“人文学研究野外调查的现状与展望”国际学术会议。

[3] 2009年3月参加日本京学术振兴会基盘研究“东亚洲的环境史与城市史”学术会议

[4] 2010年4月在台湾漳化大学举办的第四届白沙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5] 2010年9月在韩国庆州庆北大学“中國史国际学术大会:通过教育看中国历史”提交会议论文。

[6] 2010年9月赴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访问

[7] 2013年11月受邀赴台湾中研院近史所进行学术访问。

[8] 2014年10月10-12日在华中师范大学参加第八届历史学前沿论坛“国家治理与社会变迁”报告了“清代西北地区市场发展與市场体系格局”。

[9] 2015年5月至7月受邀赴荷兰格罗宁根大学为访问教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拔尖人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