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i7低功耗版520这分数是不是太低了

查看: 2557|回复: 10
请教下,我这两块intel 520 ssd的标签咋不一样呢?
本帖最后由 elitedoudou 于
21:10 编辑
刚淘宝买了2二手SSD 后边的标签上中间多了一堆字
intel Corporation
Attn:Corporate Quality
2200 Mission College Blvd.
Santa Clara, CA
而且查保修是到
INTEL:SSD 520 SERIES (120GB, 2.5IN SATA 6GB/S, 25NM, MLC) 9.5MM, OEM PACK(所有的intel ssd查询都带有这个oem pack的字,我给intel客服打过电话问过)
序列号 : CVCV0BGN
库存 ID/部件编号 : G
预计保修过期日*: Oct 19,2018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现在520 128G多少钱&&
dogskin 发表于
现在520 128G多少钱&&[cat&
坛子上收的二手的 都是这两天收的 都是750一块
下边的到手时候是几乎全新的通电1次 0小时 读取2G 写入0
就是标签上带了几行电话号码地址什么的,跟以前买过的几个520系列盘不一样,以前买的都不带
dogskin 发表于
现在520 128G多少钱&&[cat&
去年11月730买了好几块新的,唉,现在不够用了,还那么贵,只好买二手的了
曾经有一块600元的 早上4点时我拍下了 要白天去银行打钱到卡上才能付支付宝 想不到货主讲有人6点拍下付钱 取消我的单 到那一刻我才知道现在宝宝变了 不打钱就算拍了也没用
dogskin 发表于
曾经有一块600元的 早上4点时我拍下了 要白天去银行打钱到卡上才能付支付宝 想不到货主讲有人6点拍下付钱 取 ...
600块是够便宜,520系列肯定最少也有4年保
520从来都没便宜过,估计到它停产,新120G的都不太可能降到700以内,标签只要差别不大就不用管了,有正常保修就OK,当然也有些是JS贴假标的,所以最好不要贪便宜,买简包也比贪全家选低价二手或低得离谱的所谓新货好
big-bang 发表于
520从来都没便宜过,估计到它停产,新120G的都不太可能降到700以内,标签只要差别不大就不用管了,有正常保修就 ...
主要是我前后分4批买了10几片520 120g了,都没见过这次这个标签的,而且按intel 官网查到的保修日期算的话,这片现在还没出场。。周六周日intel客服也休息,今天应该就知道什么情况了
预计保修过期日*: Oct 19,2018
------------------------------------------------------
这是最新六年保的吗?
hp6325 发表于
预计保修过期日*: Oct 19,2018
------------------------------------------------------
intel 客服给我回话了:
关于您查询的SSD,目前只有CPU需要去区分国内产品还是国外产品,SSD是不做区分的,质保政策也没有区别。从您提供的序列号查询,该硬盘是一个可以得到英特尔质保的产品,精确的质保期是从您购买日期加上5年计算,质保期以您购买凭证上的时间为准,并且网站给到的预计的质保截至时间也是准确的。
elitedoudou 发表于
intel 客服给我回话了:
关于您查询的SSD,目前只有CPU需要去区分国内产品还是国外产品,SSD是不做区分的 ...
很有价值的信息
Powered by Discuz! X3.4加载中,请稍后...SandForce上膛!Intel SSD 520全测试
日 00:30&&&编译:&& 作者:anandtech&&
  泡泡网固态硬盘SSD频道2月8日&在去年三月份正式发布了旗下首款采用第三方主控芯片的SSD 510,产品读写速度分别达到了530MB/s和330MB/s,时隔近一年Intel又一次将第三方芯片引入到自家的SSD产品中,自此Marvell和SandForce都成为了Intel SSD的供应商。
   新的SSD 520基本继承了SSD 510的高速特性,满足高性能用户的需求,产品主要用于取代早先发布的SSD 510,产品定位高性能消费级用户,同样采用了2.5英寸和 6Gbps设计,主控芯片换用了SandForce SF-2281,搭载Intel自家的25nm MLC同步NAND闪存,最高读写速率分别为550MB/s和520MB/s,随机4KB读写最高分别为50000 IOPS和80000 IOPS。
   另外由于移动计算的流行,市场上出现大量的7mm薄盘,为了满足移动计算设备的设计需求,Intel也同步推出了7mm版本的SSD 510产品,规格基本和标准的9.5mm版本保持一致。
   更多Intel 510 SSD测试请参考:
Intel SSD 520硬盘拆解
   市售2.5英寸SSD内部外观设计基本大同小异,SSD 520也保持了Intel SSD一贯的设计风格,采用镁铝外壳打造。
   而送测的两款60GB、240GB版本都是用了相同的PCB设计,只不过60GB版本使用了更少的NAND颗粒,看切来更为光洁。
   240GB版本使用了29F16B08CCME2 NAND颗粒,正反两面共16颗,单颗容量为16GB,总容量为256GB,但由于使用了冗余设计,故容量只有240GB。
   而60GB版本旨在PCB反面焊接了8颗NAND颗粒,编号为29F64G08ACME2,单颗容量为8GB,共计64GB,同样采用了冗余设计,设计总容量为60GB。
   在靠近SATA接口附近的主控芯片编号为SF-2281VB1-SDC,基本和市售其它厂商的相关产品所用版本完全相同。
Intel SSD助手Toolbox
   在SSD管理方面,Intel拥有强大的Intel SSD Toolbox工具,可以查看SSD信息、优化SSD、快速诊断、全面诊断、更新固件等,另外还支持S.M.A.R.T.信息的读取。
   而针对目前部分其他厂商的SSD与Intel RST不兼容的问题,在Intel SSD上并没有出现问题,看来Intel已经做了相关的驱动优化。
测试平台和对比SSD型号
   测试平台选用了Intel的P67平台,搭载Intel Core
2600K,关闭动态加速和节能技术,操作系统为Windows 7 64Bit,芯片组驱动为Intel 9.1.1.1015版,而RST版本为10.2。
   测试平台如下:
   CPU:Intel Core
   主板:Intel DH67BL
   内存:海盗船Vengeance DDR3-1333 2GB×2 (7-7-7-20)
   显卡:EVGA GeForce GTX 285
   系统:Windows 7 64Bit
   驱动版本:Intel 9.1.1.1015 + Intel RST 10.2
   此次测试对比了目前主流的SATA 6Gbps SSD,产品大部分基于SandForce SF-2281、Marvell 88SS9174和三星S4LJ204X01-Y040三大方案,均支持SATA 6Gbps,对比测试的产品包括三星SSD 830 512GB、镁光M4 64GB/256GB、Intel SSD 510 120GB/250GB、&OCZ Octane 512GB、金士顿HyperX 240GB、Intel SSD 320 300GB和Intel X25-M G2 160GB。
专业磁盘测试工具:IOmeter
   首先进行的随机读写测试中,选用了专业的IOmeter,分别进行了4KB和128KB的随机读写测试。
   4KB随机读取方面,镁光M4 64GB独领风骚,速度为77.8MB/s,而SSD 520为63MB/s,不过成绩非常靠前。写入方面SandForce主控的优势全面体现了出来,而Intel SSD 520更是站在了最高点上了,速率为274.2MB/s。而在32线程的4KB写入测试中也保持了不错的成绩,紧随金士顿HyperX排在第二。
   128KB随机读取测试基本和4KB类似,读去方面表现比较一般,甚至还不如上代SSD 510,而写入方面则继续保持了领先优势,240GB版本以383MB/s排在第一。
AS-SSD非压缩数据传输
   AS-SSD测试中使用了非压缩数据传输,在持续写入速度上对SandForce的SSD会出现性能的大幅下滑。
   非压缩持续读取性能方面与Marvell主控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过速度依然逼近500MB/s,而在写入方面,写入达到了284.5MB/s,同样落后自家的SSD 510。
AnandTech Storage Bench 2011:重负载
   接下来的测试则是基于anandtech官方的AnandTech Storage Bench 2011测试工具,主要进行Heavy Workload和Light Workload两大组的测试。
   Heavy Workload测试包括了一些列的平均数据率、平均读取速度、平均写入速度、磁盘工作时间、磁盘读取工作时间和磁盘写入工作时间。负载测试IO区块大小分配包括4KB、16KB、32KB和64KB,分别占总区块大小的28%、10%、10%和4%。
   SSD 520在多项负载测试中表现比较出色,不过基本和采用同样主控方案的金士顿HyperX 240GB相似,当然由于优化的优势,性能略微胜出一筹。
AnandTech Storage Bench 2011:轻负载
   AnandTech Storage Bench 2011的Light Workload测试中同样包含了平均数据率、平均读取速度、平均写入速度、磁盘工作时间、磁盘读取工作时间和磁盘写入工作时间羡慕的测试。
   测试区块分配分别为4KB--27%、16KB--8%、32KB--6%和64KB--5%。
   Light Workload测试基本和Heavy Workload具备相似的结果,不过在和金士顿HyperX 240GB的较量中出现了劣势,多个测试中均落下了不少的距离,不过依然处于靠前位置。
耐久性和功耗测试
   另外针对SandForce频繁读写后造成的性能下降,本次测试也加入了耐久性测试,另外作为SSD的一项重要技术TRIM也被纳入了测试范围。
  不过测试中我们发现,在进行了长时间的优化的SSD 520并没有表现出和金士顿HyperX 240GB有任何的区别。
   最后进行的功耗测试中,分别测试了待机、持续读取和持续写入的测试,待机功耗60GB版本和240GB版本没有本质区别,仅为0.81W左右,不过与同样采用SandForce主控的金士顿HyperX 240GB有不小的差距,更是大幅输给了上代SSD 510。
   而在持续写入的时候,SSD 520却拥有1.81--1.85W的低功耗优势,领先金士顿HyperX 240GB的1.91W,排在了第一位。
   最后一项持续读去测试中,SSD 520依然给力,功耗只有2.09--2.15W,比金士顿HyperX 240GB低出了不少。
总结:SSD 520
   作为最早进入SSD市场的企业之一,Intel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而旗下和镁光合作的NAND也一直保持着先进的工艺,另外SandForce SF-2281的蓝屏事件也不再出现。
   不过从总得测试数据来看,基于SandForce SF-2281的SSD 520并没有出现性能上明显的改善,不过SSD的性能太过依赖于主控,这也是密不可分的原因。
&& 而在目前SSD已经非常接近SATA 6Gbps的传输带宽的情况下,放缓持续读写速度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用户主要的操作还是随机读写上较频繁,优化随机读写速率显得比较重要,这也是SSD市场以后的重要发展目标。■
固态硬盘容量:60GB 传输接口:SATA3 持续读取速度:550MB/s(6.0Gb/s)
28…… 持续写入速度:475MB/s(6.0Gb/s)
扯扯车精品文章推荐今天到的intel 520
为毛写入这么低【固态硬盘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17,221贴子:
今天到的intel 520
为毛写入这么低收藏
东芝提供广泛固态硬盘多少钱产品,数码相机摄像机,mp3,手机,电脑等存储需求对应!专用控制器的嵌入式NAND闪存设备;多种存储芯片MCP设备;存储卡和固态驱动(SSD)存储器.
@[url]http://广州小庄SSD[/url]
你那里入手的货今天装上了
这么赶脚 读取速度有点低啊
你那里入手的货今天装上了
这么赶脚 读取速度有点低啊
SATA2接口吧
是这样的,同520
一看就是AMD的平台 就这样吧
intel 的啊
下边有我的配置信息
480可以了,不低
我的也是这样
看到了2代酷睿就这德行 sf主控不擅长跑分
速度很正常~~
跑分不是520的强项,你这个分数基本正常
我一买来分数700多,读500写200,当时比起三星830差好多,intel三分确实不行,售后好啊
速度是正常的
这盘怎样 用着比如玩游戏 日常之类觉得是520
还是 M6S好些?
这个怎么样
有说AMD平台
呵呵 上面大写着intel小容量固态
没啥写入 就算那些标着400 500实际中也没有的镁光m4妥妥170大速度标着 90%做不到还有软件跑分仅供参考
楼主在吗你这个软件是在哪里下载的 我怎么下载了 打开就出现错误呢
就这分数,我的也是。跑分看看就好
楼主这个配置和我差不多阿 2代I5。我的还是330 120G。话说用了好久。读取还是460多。写入还是140多
要跑分高入什么intel 上三爽tlc intel50包邮
2281就是这个样子的啊,可是实际使用不会慢,和主流方案实际体验差不多,因为带压缩,别人读写1GB的数据,2281可能只要读写0.6GB以下,所以实际读写不会慢的,不用在意
520的分差不多560左右,SATA3下
因为缓存小,你可以拿内存划分点给固态当缓存能提高读写速度。
我的也是这样
现在看来是正常现象了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intel 低功耗处理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