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交财务报表分析前该如何自我审查?()

当前位置: >
减肥前的8个自我审查
来源:寻医问药网
发布者:xywy
减肥成功人士往往具备五大心理因素自信、务实、积极、坚持、快乐,  减肥玩儿的就是心理。当你再一次准备投身减肥之前,先过过自己这一关吧!  随我们重新准备你的减肥心理――   步骤1:目标―10% 你的减肥目标是多少?一个天方夜谭的数字?甭做梦了,快点儿喊醒自己,务实是减肥成功的第一道门槛儿。减肥成功者的经验是:低标准严要求。 减肥目标与目前体重越接近,成功的可能性越大。每一次都给自己一个较低标准,不断享受成功的兴奋,刺激自己在减肥的路上越走越远,逐级接近理想体重。研究表明:―10%的目标成功率最高。 健康的减肥速率:每周1~2磅。不要每天量体重!每天测量体重和腹围不会给你带来想要的鼓励。因为你的体重每天基本上都是在0.5公斤左右波动。显著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减肥需要几周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步骤2:黑魔咒反弹你尝试过多少种减肥方式?你是不是对各种流行的节食模式如数家珍?忽上忽下,谁把体重当溜溜球?左左右右,哪条路直通瘦身路?如果在网络上点击“减肥”搜索的结果够你看上一个星期。全世界好像都在向我们兜售减肥魔法。而最能抓住我们注意力的是那些简单高效的近乎于魔法似的减肥法!我们就像中了魔咒,一头跌进去,成了最狂热的追随者,结果是自己的体重大玩儿溜溜球,越弹越高。 当你沮丧地开骂:“骗子!骗子!”的时候,想没想过为什么自己总是会中招呢?因为我们朝思暮想有一种减肥方式能够轻松不费力、速战又速决。现实太无情了,几乎是减得越快反弹得越高。黑魔咒大公开:以下是最常见、最具煽动性的减肥魔咒,小心不要着了它的道儿: “容易的、快速的、不费力气的、不需要运动的、担保、神奇的、绝对的、全新的、神秘的、有异国情调的……”   步骤3:有效的没效的以往失败的教训真让人不堪回首,可是不好好看看失败,怎么能吃一堑长一智呢?任何一次减肥经历都是经验,总结一下哪种行为可以帮助我们,哪一种是帮不了我们甚至可能帮倒忙的,要坚决放弃。根据这些经验列出两个表――第一个表(现实的,应该坚持的):比如早起15分钟吃一顿营养丰富的早餐;午餐或是晚餐后散步……第二个表(天方夜潭式的,应该放弃的),比如早晨5点钟起床去跑步;永远不再吃甜食……(别骗自己了,别用根本做不到的事情要求自己。   步骤4:对自己好减肥不是自我虐待。 研究表明:你摄入的热量越少,身体需要的能量就越低。对自己好一点儿,丰富的营养能够促进身体的各项机能,增加减肥的可能性。 再想一想节食对你的伤害吧:加快衰老!由器官到皮肤!禁止自己的行为,不如给自己一次二选一的机会―― 不吃冰激凌可以吃一份脱脂酸奶;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不如打一会儿沙滩排球;睡觉前吃饼干,不如吃1个苹果。   步骤5:无障碍运动。如果某一种减肥法声称你不必运动就能减掉体重并且不反弹,立刻将它加入黑魔法减肥名单。常规锻炼是任何减肥过程的关键!我们为什么相信可以不运动呢?因为我们可能坚持不了!家人不支持,没有时间,工作太忙,体育馆太远、运动太枯燥…… 专家建议我们“无障碍运动”,它的关键词是先放弃后选择―― 放弃那些对你来说不切实际的运动―― 如果某项运动花费太多的时间或者太费力,请放弃。如果它打破了你的生活规律或妨碍了日常生活,这不可能持久,请放弃。如果它使你精疲力竭或让你感觉痛苦就太过分了,一定要放弃。如果它令你生厌,你就应该找个理由躲开它。 你以为这样放弃的结果是剩不下什么吗?别担心,据不完全统计,普通人日常可以进行的运动超过50种――选择自己的方式吧。 研究表明:中度的体能锻炼可以降低乳腺癌的发生几率。每天锻炼1小时,每周7天。可以使发病率下降20个百分点,即使是每天锻炼半个小时也要比根本不活动的人发病几率低。   步骤6:分心的事。减肥不是一件稍带手就能完成的事儿。你为财务发愁,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不好,你很难集中精力减肥,所以在开始减肥计划前要先处理好身边的事务,影响的东西越少,减肥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步骤7:负责任持久减重这件事我们能够指望谁呢?只有我们自己。我们应该对我们的体重负责,对我们的健康负责。这一点充分体现我们的责任心。别人帮不了你,你必须为自己的成功做好准备,自己负责。   步骤8:思考健康的问题,而不是瘦的问题。用一件比基尼坚定减肥信心的成功率到底有多大?大不了不穿罢了。减肥成功因素的调查表明,以健康为目的的减肥成功几率远远高于其他各项,因为只有健康是我们不能放弃和牺牲的(除去一些极端的例子)。减体重10%会使你未来患心脏病、糖尿病、各类肿瘤的几率降低。将注意力集中于减重而不是他人的眼光。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不喜欢这些
百万名医生在线为您免费解答
请您详细描述您感到不适的症状、部位及发病时间
[宫颈疾病][妇科综合][颈椎病][小儿综合][产科综合][心血管内]
大家都在搜:历史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属于什么_百度知道
历史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属于什么
历史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属于()A 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B 有限保证的鉴证业务C 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D 直接报告业务
我有更好的答案
  第一章  1、什么是审计关系?什么是审计关系人?如何理解他们之间的相互责任关系?  审计关系由委托审计者、审计者和被审计者三方构成  审计主体——执行者 —— 第一关系人(中间人)  审计客体——接受者 —— 第二关系人(财产经营者)  审计委托人——授权或委托者—— 第三关系人(财产所有者)  2、为什么说“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  审计的独立性是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所谓独立性,是指审计人员公正不倚地进行审查并表达意见的状态。正因为审计具有独立性,才受到社会公众的信任,才能保证审计人员依法进行的经济监督活动客观公正,提出证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审计信息才更有价值,才能对被审计单位确定或解除受托经济责任,更好地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所以说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  第二章  1、鉴证业务包括哪些内容?  历史财务信息审计业务 :指在提供审计服务时,注册会计师对所审计的信息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有限的保证,并以积极的方式提出结论。如:财务报表审计、验资、特殊目的的审计。  历史财务信息审阅业务:在提供审阅服务时,注册会计师对所审阅信息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有限保证,并以消极方式提出结论。如:财务报表审阅业务。相对审计而言,审阅程序简单,保证程度有限,审阅成本较低。  其他鉴证业务:指除历史财务信息审计和审阅业务以外的鉴证业务。由于其他业务的鉴证对象不是历史财务信息,所以注册会计师实施的其他鉴证业务与历史财务信息审计、审阅业务相比是特殊的鉴证业务。其他鉴证业务主要包括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内部控制鉴证等。  2、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体系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  注册会计师业务准则  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  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  注册会计师业务准则  鉴证业务准则 相关业务准则  鉴证业务基本准则 商定程序 代编财务信息 ……  审计准则 审阅准则 其他鉴证业务  第三章  1、审计准则体系应采用怎样的结构?  2、简述有限保证的鉴证业务与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的区别。  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将鉴证业务风险降至该业务环境下可接受的低水平,以此作为以积极方式提出结论的基础。  有限保证的鉴证业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将鉴证业务风险降至该业务环境下可接受的水平,以此作为以消极方式提出结论的基础。  第四章  1、损害独立性的行为有哪些?防范措施包括哪些内容?  经济利益因素  1.鉴证客户存在专业服务收费以外的直接经济利益或重大的间接经济利益;  2.收费主要来源于某一鉴证客户;  3.过分担心失去某项业务;  4.与鉴证客户存在密切的经营关系;  5.对鉴证业务采取或有收费的方式;  6.可能与鉴证客户发生雇佣关系。  自我评价因素  1.鉴证小组成员曾是鉴证客户的董事、经理、其他关键管理人员或能够对鉴证业务产生直接重大影响的员工;  2.为鉴证客户提供直接影响鉴证业务对象的其他服务;  3.为鉴证客户编制属于鉴证业务对象的数据或其他记录。  关联关系因素  1.与鉴证小组成员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是鉴证客户的董事、经理、其他关键管理人员或能够对鉴证业务产生直接重大影响的员工;  2.鉴证客户的董事、经理、其他关键管理人员或能够对鉴证业务产生直接重大影响的员工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前高级管理人员;  3.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级管理人员或签字注册会计师与鉴证客户长期交往;  4.接受鉴证客户或其董事、经理、其他关键管理人员或能够对鉴证业务产生直接重大影响的员工的贵重礼品或超出社会礼仪的款待。  外界压力因素  1.在重大会计、审计等问题上与鉴证客户存在意见分歧而受到解聘威胁;  2.受到有关单位或个人不恰当的干预;  3.受到鉴证客户降低收费的压力而不恰当地缩小工作范围。  独立性防范措施包括两个层次:  会计师事务所从整体上维护独立性的措施  1.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级管理人员重视独立性,并要求鉴证小组成员保持独立性;  2.制定有关独立性的政策和程序,包括识别损害独立性的因素、评价损害的严重程度以及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  3.建立必要的监督及惩戒机制以促使有关政策和程序得到遵循;  4.及时向所有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传达有关政策和程序及其变化;  5.制定能使员工向更高级别人员反映独立性问题的政策和程序。  会计师事务所在承办具体鉴证业务时维护独立性的措施  1.安排鉴证小组以外的注册会计师进行复核;  2.定期轮换项目负责人及签字注册会计师;  3.与鉴证客户的审计委员会或监事会讨论独立性问题;  4.向鉴证客户的审计委员会或监事会告知服务性质和收费范围;  5.制定确保鉴证小组成员不代替鉴证客户行使管理决策或承担相应责任的政策和程序;  6.将独立性受到损害的鉴证小组成员调离鉴证小组。  当维护措施不足以消除损害独立性因素的影响或将其降至可接受水平时,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拒绝承接业务或解除业务约定。  2、书上P111案例分析题  第五章  1、什么是管理当局责任和审计责任?两者有何区别?  2、什么是过失?如何区别普通过失和重大过失?  定义:所谓“过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缺少应具有的合理谨慎。通常将过失按程度不同分为普通过失和重大过失。  普通过失(也称“一般过失”)通常是指没有保持职业上应有的合理的谨慎,即注册会计师没有完全遵循专业准则的要求进行审计。  重大过失是指连起码的职业谨慎都不保持,即注册会计师根本没有遵循准则的要求或没有按专业准则的基本要求执行审计。  3、简述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种类。  行政责任指注册会计师违反有关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所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民事责任指注册会计师因违反合同义务或者不履行其他法律义务,使他人蒙受损失而依法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刑事责任指注册会计师造成对社会经济的严重危害而应受到刑法制裁的义务。  第六章  1、我国的财务报表审计总目标是什么?  我国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的总目标可以概括为评价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评价财务报表的公允性两个方面。  在评价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下列内容:1.选择和运用的会计政策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并适合于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2.管理层作出的会计估计是否合理。3.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4.财务报表是否作出充分披露,使财务报表使用者能够理解重大交易和事项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  在评价财务报表是否作出公允反映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下列内容:1.经管理层调整后的财务报表是否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一致。2.财务报表的列报、结构和内容是否合理。3.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地反映了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  2、简述审计目标的实现过程。  (一)接受业务委托 初步了解业务环境(可靠性)  鉴证业务约定书  (二)计划审计工作 初步业务活动  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制定具体审计计划  (三)风险评估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识别—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报表层 总体应对措施  认定层  (四)风险应对(进一步审计程序) 控制测试  实质性程序 实质性分析程序  细节测试  (五)完成审计工作和编制审计报告  第七章  1、什么是审计证据?审计证据的特征是什么?  定义: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  审计证据既要满足数量特征——充分性,又要满足其质量特征——适当性。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又称为足够性。它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能足以支持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见。影响审计证据充分性的因素:①审计风险;②具体审计项目的重要性;③注册会计师及其助理人员的审计经验;④审计过程中是否发现错误或舞弊;⑤审计证据的类型及获取途径。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即审计证据在支持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相关认定,或发现其中存在错报方面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  (1) 相关性  审计证据要有证明力,必须与审计目标相关。审计人员只能利用与审计目标相关联的审计证据来证实被审计单位所认定的事项。   (2) 可靠性  审计证据的可靠性是指证据的可信程度,既指客观性又指可验证性。  2、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是什么?它在审计工作中有什么作用?  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等全部审计工作作出的记录。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证据的载体,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它形成于审计过程,也反映整个审计过程。  第八章  1、审计方法包括哪些?  1.检查记录或文件2.检查有形资产3.观察4.询问5.函证6.重新计算7.重新执行8.分析程序  2、试比较积极式函证和消极式函证。  比较项目 积极函证方式 消极函证方式  1.要求  2.适用  3.可靠性  4.审计成本  5.数量  6.无回函 无论是否一致均需回函  重要项目  (1)金额较大  (2)有争论(纠纷)  (3)内控差、差错多  (4)对方可能不重视  较强  较高  较少  发第二封或第三封函 不一致才需要回函  一般项目  (1)金额不大  (2)内控有效  (3)预计错误少  (4)对方有信用  相对较差  较低  较多  认为正确  第十一章  1、什么是重要性?  重要性指财务报表错误的严重程度。具体包括(1)这里的错报包括漏报,指报表金额与披露的错报。(2)重要性是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而言的。如果财务报表中的某项错报足以改变或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相关决策,则该项错报就是重要的,否则就不重要。(3)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环境。(4)重要性受到错报的性质或者数量的影响,或者受到两者的共同影响。(5)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职业判断。  2、审计风险模型如何表述?  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呈反向关系。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高。用数学模型表示如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3、简述重要性与审计证据、审计风险的关系。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这里所说的重要性水平高低指的是金额的大小。  重要性和审计证据之间呈方向关系。审计风险越高,越要求注册会计师收集更多更有效的审计证据,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审计证据和审计风险之间也是反向关系。审计证据越充分,相应的审计风险也就越小。  第十二章  1、COSO框架内部控制要素是什么?  (一)控制环境:要素包括1、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2.对胜任能力的重视。3.治理层的参与程度。4.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5.组织结构及职权与责任的分配。6.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二)风险评估(三)控制活动(四)信息与沟通(五)对控制的监督  第十三章  1、什么是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两者的关系如何?  控制测试指的是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  在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从下列方面获取关于控制是否有效运行的审计证据:(1)控制在所审计期间的不同时点是如何运行的;(2)控制是否得到一贯执行;(3)控制由谁执行;(4)控制以何种方式运行。  控制运行有效性强调的是控制能够在各个不同时点按照既定设计得以一贯执行。  实质性程序的含义:  1. 实质性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直接用以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审计程序。  2. 实质性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  3. 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实质性程序,以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  4.无论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结果如何,注册会计师都应当针对所有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实施实质性程序。  2、什么是综合性方案?什么是实质性方案?两者有何区别?  综合性方案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时,将控制测试与实质性程序结合使用的审计方案。  实质性方案是指注册会计师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实质性程序为主的审计方案。  当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属于高风险水平(并相应采取总体应对措施,强调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见性、重视调整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等)时,拟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总体方案往往更倾向于实质性方案;反之,则应倾向于综合性方案。  第十四章  1、四类审计意见出具的条件。  一、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签发条件:  1. 财务报表反映公允;  2.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没有受到重大限制。  二、非标准审计报告  1、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强调事项应当同时符合两个条件:(1)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但被审计单位进行了恰当的会计处理,且在财务报表中作出充分披露;(2)不影响注册会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  2、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一)签发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条件  财务报表整体是公允的,但还存在下列情形之一 :  1.会计政策的选用、会计估计的作出或财务报表的披露不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虽影响重大,但不至于出具否定意见审计报告;  2.因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虽影响重大,但不至于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  (二)签发否定意见审计报告的条件  条件:认为财务报表没有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未能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三)签发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的条件  条件: 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可能产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和广泛,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至于无法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希望采纳
采纳率:29%
A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
DAB项是指对见证报告的要求和风险程度的描述。C是指预测性鉴证。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财务报表审计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关注公众微信号:学会计网,用手机随时访问学会计网
查看: 8014|回复: 6
2013年注册会计师《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第八章 内部控制 知识点表格梳理
内部控制学会计xuekuaiji.com
总体框架&&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定义和发展&&&&内部控制的定义&&&&COSO委员会、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特恩布尔委员会、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的定义&&&&COSO委员会内控框架&&&&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察&&&&我国内控基本规范框架&&&&内部环境&&&&组织结构、权力和责任的分配、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与战略的发展、人力资源政策和实务、企业文化与沟通、社会责任&&&&风险评估&&&&内容、程序&&&&控制活动&&&&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调节和复核、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营运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与沟通&&&&信息、沟通&&&&内部监督&&&&监督工作、自我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运用&&&&资金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运营活动&&&&采购业务&&&&购买、付款&&&&资产管理&&&&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销售业务&&&&销售、收款&&&&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立项、招标、造价、建设、验收&&&&担保业务&&&&受理申请、调查评估、审批、签订担保合同、监控&&&&业务外包&&&&财务报告&&&&编制、对外提供、分析利用&&&&全面预算及合同管理&&&&全面预算、合同管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制订评价控制方案、组成评价工作组、实施评价工作与测试、汇总评价结果&&&&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认定程序与整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审计&&&&内部控制的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与角色&&&&审计委员会在企业中的监察角色&&&&审计委员会与内部控制&&&&审计委员会履行职责的方式&&&&审计委员会与合规&&&&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活动、内部审计师在企业中的地位、内部审计师的职能范围、内部审计报告&&&&审计委员会与外聘审计师&&&&向股东报告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企业中的代理问题&&&&公司治理制度的概念&&&&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明确董事会的角色与责任、提倡正直及道德行为、维护财务报告的诚信及外部审计的独立性、及时披露信息和提高透明度、鼓励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尊重股东的权利、确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鼓励提升业绩、公平的薪酬和责任&&第一节
内部控制的定义和发展(一)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指为确保实现企业目标而实施的程序和政策。内部控制还应确保识别可能阻碍这些目标的风险因素并采取预防措施。&&&&内部控制系统&&&&控制环境&&&&指企业内对于内部控制的态度及内部控制意识,代表整个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价值观。&&&&控制政策与程序&&&&指嵌入企业运营中的具体的内部控制,目的是尽可能确保业务行为是不序且有效的。&&&&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成立于1985年,负责制定有关大型和小型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系统的指南。&&&&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是“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人士为实现以下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实施的程序:运营的效益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运营、财务报告和合规)&&&&COSO观点&&&&即使实施了优良的内部控制系统,也不一定能使一个蹩脚的管理者变得出色。&&&&内部控制系统只能就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大型或小型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系统时,均可能存在资源受限的问题。&&&&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依据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发布的审计准则第5号(2007年,与财务报告审计相整合的内部控制审计)规定,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必须关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同时管理层应该对企业内部控制做出评估。&&&&所谓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指,在企业主要的高级管理人员、主要财务负责人或行使类似职能的人员的监督下设计的一套流程,并由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批准生效,该流程可以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及根据公认会计原则编制对外财务报表提供合理保证,并且包括以下政策和程序:一个保管两个保证&&&&保管记录&&&&保管以合理的详尽程度、准确和公允地反映企业的交易和资产处置的有关记录。&&&&保证记录和收入支出符合相关授权&&&&为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编制财务报表记录交易,以及企业的收入和支出仅是按照管理和公司董事会的授权执行,提供合理的保证。&&&&保证预防或及时发现未经授权的重大资产相关行为&&&&为预防或及时发现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未经授权的企业资产的购置、使用或处理,提供合理保证。&&&&特恩布尔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定义&&&&1992年,英国《综合守则》颁布之后,设立了特恩布尔委员会。该委员会的职能是为上市公司执行《综合守则》规定的内部控制原则提供指南。&&&&特恩布尔报告的总体要求是,董事应施行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定期对该项系统进行复核(建议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持续监察)。内部控制系统应确保:&&&&对风险做出反应&&&&内部控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为企业的有效运营提供辅助条件,使企业有能力对阻碍目标实现的重大风险做出反应。&&&&保证报告质量&&&&内部控制还能确保对内和对外报告的质量。&&&&合规(法规、企业政策)&&&&内部控制还能确保法规及企业内部有关业务开展的政策得以遵守。&&&&董事会&&&&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负责,并制定正确的内部控制政策,以确保企业日常运作的顺利进行。&&&&管理层&&&&执行内部控制政策&&&&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的定义&&&&2008年6月颁布。内部控制是企业董事会、临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结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二、内部控制在国际间的演变与发展(一)&&内部控制在二十世纪80年代的控制理论&&&&标志&&&&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88年5月发布的《企业准则公告第55号》(SAS55),这份公告中,“企业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取代了“内部控制制度”。公告指出:“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公告认为内部控制结构由下列三个要素组成: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控制环境&&&&含义&&&&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与程序的效率有重大影响到的各种因素。&&&&内容&&&&包括管理者的思想和经营作风;组织结构;董事会及所属委员会,特别是审计委员会发挥的职能;确定职权和责任的方法;管理者控制和检查工作时所使用的控制方法,包括经营计划、预算、预测、利润计划、责任会计和内部审计;人事工作方针及其执行等;影响企业业务的各种外部关系,如由银行指定代理人的检查等。&&&&会计制度&&&&含义&&&&是指为认定、分析、归类、记录、编报各项经济业务,明确资产与负债的经管责任而规定的各种方法。&&&&内容&&&&包括监定和登记一切合法的经济业务;对各项经济业务按时和适当的分类,作为编制财务报表的依据;将各项经济业务按照适当的货币价值计价,以便列入财务报表;确定经济业务发生的日期,以便按照会计期间进行记录;在财务报表中恰当地表述经济业务及对有关的内容进行揭示。&&&&控制程序&&&&含义&&&&是指企业为保证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政策和程序。&&&&内容&&&&如经济业务和经济活动的适当授权;明确各个人员的职责分工;账簿和凭证的设置、记录与使用,以保证经济业务活动得到正确的记载;资产及记录的限制接触;已经登记的业务及记录与复核。&&&&内部控制在成熟阶段的研究成果——COSO内部控制系统&&&&COSO委员会于1992年9月发布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并于1994年进行了增补,即COSO内部控制框架(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内部控制是公司董事会和各级管理层计划、实施和监察的不间断的一系列活动。&&&&内部控制的作用&&&&对内对外报告的可靠&&&&对风险做出适当反应,促进运营的效率和效益(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合规:法律法规+商业行为的内部政策&&&&内部控制可分成五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察,也可作为评价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的标准。内部审计部门通常是内部控制系统的主要监察人。&&&&控制环境&&&&含义&&&&是指董事会与管理层对待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的态度及采取的行动。&&&&要点&&&&控制环境是其它内部控制元素的根基,并提供纪律及结构,被称为企业的“最高层”。&&&&控制环境因素包括人员的道德观和胜任能力、董事会提供的指示和管理的效率。&&&&控制环境是由管理层所定的基调、管理哲学与管理风格、授权方式、组织和培养员工的方式以及董事会对执行内部控制的决心决定。&&&&风险评估&&&&含义&&&&指识别和分析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包括与监管和运营环境不断变化有关的风险),以此来确定如何降低和管理此类风险的依据。&&&&过程&&&&确定目标&&&&企业的目标与所面临的风险之间有一定关联。为了对风险进行评估,必须确立企业目标。&&&&识别、评估风险&&&&内部因素:组织的复杂性、组织结构的变更、员工流动情况及员工素质。&&&&外部因素:行业及经济条件的改变以及技术变革等。&&&&主要评估两个方面:发生可能性、产生的影响程度。&&&&区分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应对和管理风险&&&&可控制风险:管理层应决定是否承受该风险,采取措施控制或降低该风险。&&&&不可控制风险:管理层应决定是否承受该风险,或部分或完全退出此项业务,以规避风险。&&&&控制活动&&&&含义&&&&指能确保管理层的决策与指示得以执行的政策和程序。&&&&作用&&&&控制活动有助于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执行,以及任何可能需要用以处理风险以实现企业目标的行动得以实施。&&&&内容&&&&包括组织控制、职责划分、调节和复核、实物控制、授权和批准、计算和会计、人员控制、监督以及管理控制。&&&&信息与沟通&&&&含义&&&&指在人员能够履行责任的方式及时间范围内,识别、取得和报告经营、财务及法律遵守的相关信息的有效程序和系统。&&&&要求&&&&必须为管理者提供与所采取的行动相关的,及时、准确、可以理解的信息。&&&&监察&&&&含义&&&&指持续评估内部控制系统的充分性及表现情况的程序。&&&&要点&&&&出现不足时,应向上级领导(高级管理层、审计委员会或董事会)汇报。&&&&企业需要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监察。内部审计部门通常是内部控制系统的主要监察人。&&&&本框架的作用&&&&向学习者传递一个整体框架的概念也就是说内部控制的要素、实施主体、目标是相互整合的。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所有的实施主体共同努力,都体现在每一个要素的构成里。企业的每一项活动,也应该与内控的目标和要素紧密结合。内部控制就是实施主要为达成内部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程序和方法的过程。&&&&COSO对内部控制基本概念的深入见解&&&&内部控制是一个实现目标的程序及方法,而其本身并非目标。&&&&内部控制只提供合理保证,而非绝对保证。&&&&内部控制要由企业中的各级人员实施与配合。&&&&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COSO的内部控制定义构成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第404节善于内部控制评估内容的基础。&&二、内部控制在国际间的演变与发展(二)&&中国内部控制的发展状况&&&&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会同证临会、审计署、银临会、保临会制定并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下称“内控规范”)。2009年7月1日起适用于大中型企业(包括上市公司)。&&&&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繁体系时应符合以下目标&&&&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内控规范借鉴了以美国COSO报告为代表的国际内部控制框架,并结合中国国情,要求企业所建立与实施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五个要素:(1)内部环境;(2)风险评估;(3)控制活动;(4)信息与沟通;(5)内部监督。&&&&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2010年4月26日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下称《配套指引》),当中包括18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配套指引》自2011年1月1日起按已定时间表在境内外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施行。同时,鼓励相关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针对组织结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全面预算、合同管理、内部信息传递、信息系统共18项企业主要业务的内控领域或内控手段,提出了建议性的应用指引,为企业以及外部审核人,建立与评价内控体系提供了参照性标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为企业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提供指引。该评价指引明确内部控制评价应围绕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企业应当确定评价的具体内容及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同时,指引中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程序、缺陷的认定、评价报告、工作底稿要求、评估基准日等方面作出了规定。&&&&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为会计师事务所对特定基准日与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设计与执行有效性进行审计提供指引。它明确注册会计师应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对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予以披露。同时,就审计计划工作、审计实施、如何评价控制缺陷、审计期后事项、审计报告内容和方法以及审计工作底稿作出了规定。&&
2013年注册会计师《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第八章 内部控制 知识点表格梳理
企业内部控制内容的五个要素
一、内部环境(一)&&内部环境&&&&内部环境规定了企业的纪律与框架,影响经营管理目标的制定,塑造企业文化并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是建立与实施内控的基础。&&&&内部环境因素&&&&组织架构&&&&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组织结构能够为规划、执行、控制和监督活动提供框架,以实现企业整体目标。&&&&组织控制的缺陷会对整修控制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尽管权力界限划分明确,但企业内在的效率低下问题会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而变得更为严重。这种效率低下问题常常会造成控制程序失灵。&&&&对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的效率和效果,企业应当定期进行全面评估,发现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中存在缺陷的,应当进行人优化调整。&&&&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结构》(下称《第1号指引》的要求,企业在设计组织架构时应遵守四大原则:&&&&1.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股东(大)会&&&&享有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规定的合法权利,依法行使企业经营方针、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表决权。&&&&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并按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战略、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明确各专门委员会的职责权限、任职资格、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为董事会科学决策提供支持。&&&&临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经理层&&&&负责组织实施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事项、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企业在处理“三重一大”问题上,即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大额资金使用。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2.设置内部职能机构&&&&合理设置内部职能机构除了业务职能机构,还包括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和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关设置、人员配置和工作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解释,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的范围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内部控制检查。&&&&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及其他相关事宜等。&&&&审计委员会负责人应具备相应的独立性、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机关&&&&需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工作中发现任何内部控制缺陷,应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如果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属于重大缺陷。机构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3.企业应当根据组织架构的设计规范,对现有治理结构和内部机构设置进行全面梳理,确保企业治理结构、内部职能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等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4.加强对子公司的监控。&&&&权力和责任的分配&&&&权力的分配本质上是指按照工作描述确定责任,根据组织结构图形成责任。&&&&常见问题:在组织机构的设置及书面说明和规定中没有体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要求;没有明确清晰的岗位说明书,职责划分不清晰;权力不适当下放等等。&&&&企业应当制定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岗(职)位说明书和权限指引等内部管理制度或文件,使员工了解和掌握组织架构设计及权责分配情况,正确履行职责。&&&&内部环境的强弱取决于各人员对其将负有多大责任的了解。&&&&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与战略的发展&&&&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高级管理层对企业的控制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均是企业内部环境的一部分。&&&&发展战略&&&&风险&&&&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或发燕尾服战略实施不到位,可能导致企业盲目发展,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丧失发展机遇和动力。&&&&发展战略过于激进,脱离企业实际能力或偏离主业,可能导致企业过度扩张,甚至经营失败。&&&&发展战略因主观原因频繁变动,可能导致资源浪费,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第2号指引》控制措施&&&&要求企业在董事会下设立战略委员会,或指定相关机构负责发展战略管理工作,履行相应职责。战略委员会主要职责:对战略规划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科学论证;对战略实施进行监控。&&&&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科学分析预测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发展目标。&&&&战略规划应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制定,明确发展的阶段性和发展程度,确定每个发展阶段的具体目标、工作任务和实施路径。同时,制订年度工作计划,编制全面预算以确保战略得以有效实施。&&&&在宏观环境的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时,企业应当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调整发展战略。&&&&要求董事会严格审议战略委员会提交的发展战略方案,重点关注其全局性、长期性和可行性。方案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报经股东(大)会批准实施。但是,假若董事会在审议方案中如果发现重大问题,应当责成战略委员会对方案做出调整。&&&&人力资源政策和实务(《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而录(任)用的各种人员,包括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风险&&&&人力资源缺乏或过剩、结构不合理、开发机制不健全,可能导致企业发展战略难以实现。&&&&人力资源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不完善,可能导致人才流失、经营效率低下或关键技术、商业秘密和国家机密泄露。&&&&人力资源退出机制不当,可能导致企业面临法律诉讼或企业声誉受损。&&&&人力资源政策和实务&&&&招聘和雇用&&&&新雇员的试用期和岗前培训制&&&&建立雇员员工培训长效机制、提升员工素质&&&&绩效评估&&&&辞职、解除劳动合同、退休等&&&&企业文化与沟通(《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风险&&&&缺乏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可能导致员工丧失对企业的信心和认同感,企业缺乏凝聚力和竞争力。&&&&缺乏开拓创新、团队协作和风险意识,可能导致企业发燕尾服目标难以实现,影响可持续发展。&&&&缺乏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可能导致舞弊事件的发生,造成企业损失,影响企业信誉。&&&&如果在企业并购重组时,忽视企业间的文化差异和理念冲突,可能导致并购重组失败。&&&&《第5号指引》控制措施&&&&积极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引导和规范员工行为,培育体现企业特色的发展愿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履行社会责任和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以及团队协作和风险防范意识。&&&&重视并购重组后的企业文化建设,平等对待被并购方的员工,促进并购双方的文化融合。&&&&要求董事、监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和垂范作用,企业文化建设既要注重“上下结合”,更应注重企业治理层和经理层的示范作用。&&&&加强企业文化的宣传贯彻,有效沟通,共同遵守,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建立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坚持诚信和道德观是强化内部环境的重要因素。(制定行为守则、传达行为守则、更新行为守则)&&&&社会责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强化内部环境中不可缺的一个元素,它代表企业管理层的形象和管理风格及责任使命感。&&&&社会职责和义务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含服务,合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等。&&&&风险&&&&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可能导致企业发生安全事故。&&&&产品质量低劣,侵害消费者利益,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形象受损,甚至破产。&&&&环境保护投入不足,资源耗费大,造成环境污染或资源枯竭,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缺乏发展后劲,甚至停产。&&&&促进就业和员工权益保护不够,可能导致员工积极性受挫,影响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控制措施&&&&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促进就业,依法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重视产学研用结合、公益事业(比如接纳大学生实习等)、慈善事业等。&&&&风险评估&&&&作业整体内部控制结构的一部分,企业应开展风险评估,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的潜在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并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程序。&&&&在内部控制架构中,风险评估可被描述为一个两步式程序。&&&&第一步是采用定性与宣量相结合的方法,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频率,以及其为企业带来的影响程度。&&&&第二步是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随之而来的是企业可利用风险分析的结果为依据,考虑如何对重要风险进行管理及采取适当的应对风险行动。&&一、内部环境(二)&&内部环境&&&&控制活动&&&&用于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之内的措施。&&&&控制活动可分为运营、财务报告及合规三个类别。&&&&控制活动的类型&&&&命令式控制&&&&为雇员提供指南。&&&&预防性控制&&&&设计活动旨在防止发生不希望出现的事情。&&&&侦察式控制&&&&在不希望出现的事情发生时能够加以识别。&&&&纠正式控制&&&&当不希望出现的事情发生时,应识别程序的缺陷,并主动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概念&&&&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舞弊行为的职务。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它要求每项经济业务都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人员的处理,使得单个人或部门的工作必须与其他人或部门的工作相一致或相联系,并受其监督和制约。&&&&要点&&&&企业可以通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之间分配工作的方式,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实现这一监控目标。&&&&大多数交易都可分成三类独立的职责。第一是认可或发起交易、第二是处理被告交易的资产,最后是记录交易。&&&&当舞弊涉及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串通行为,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可能是无效的。&&&&在企业中如果某些职能尚未或无法分离,那么,应由管理层对相关活动进行详细的监管审核,作为一种补偿性控制。&&&&单位内部应加以分离的主要不相容职务&&&&授权进行某项经济业务和执行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如有权决定或审批材料采购的人员不能同时兼任采购员职务。&&&&执行某些经济业务和审核这些经济业务的职务要分离,如有权决定或审批材料采购的人员不能同时兼任采购职务。&&&&执行某项经济业务和记录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如销货人员不能同时兼任会计记账工作。&&&&保管某些财产物资和对其进行记录的职务要分离,如会计部门的出纳员与记账员要分离,不能兼任。&&&&保管某些财产物资和核对实存数与账存数的职务要分离。&&&&记录明细账和记录总账的职务要分离。&&&&登记日记账和登记总账的职务要分离。&&&&会计岗位设置中的不相容职务&&&&(1)出纳职务与收入、支出、费用的核算职务,与债权债务的核算职务,与稽核职务,与会计档案的保管职务等均属于不相容职务,应当予以分离。&&&&(2)会计核算职务与相应的稽核检查职务属于不相容职务,应予以分离。&&&&(3)总分类账的登记职务与相关明细分类账的登记职务属于不相容职务,应当分离。&&&&(4)开展会计电算化的企业,电算分会计岗位中的软件操作职务、审核记账职务、电算审查职务、档案保管职务等互为不相容职务,均应当予以分离。&&&&货币资金业务中的不相容职务&&&&(1)钱账分管,即由出纳专职负责货币资金的收支业务,除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外,不兼记总账和债权债务等明细账,不负责汇总记账凭证,不抄寄各种往来结算账户对账单。另一方面,除了出纳外,其他任何人,包括会计人员、单位领导、各种业务人员等,均不得办理货币资金收支业务,包括收付现金和接收、开出银行支票。&&&&(2)出纳与核对职务应分离,即库存现金要由专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盘点;银行存款应指定专人及时对账,每月收受银行对账单、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应当由出纳、管现金账和银行存款账以外的人员负责。&&&&(3)支票的签发除有专用公章外,还要有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企业负责人的私章同时盖印才有效。上述支票印鉴章不能由出纳一人保管。&&&&(4)一切付款均须得到恰当批准,即付款经办人与审批人应当分离。&&&&购货与付款业务中的不相容职务&&&&购货与付款业务通常要经过提出申请——订货采购——验收入库——结算付款四个环节,涉及使用部门、供应部门、仓储部门和会计部门四个职能部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试行)》规定:单位应当建立采购与付款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与监督。&&&&不相容职务:(1)请购与审批;(2)询价与确定供应商;(3)采购合同的订立与审批;(4)采购与验收;(5)采购、验收与相关会计记录;(6)付款审批与付款执行。&&&&存货与仓储业务中的不相容职务&&&&(1)商品存货的保管、收发必须由专人负责,并建立账卡进行数量核算,不得兼任采购或销售,也不能担任会计部门有关存货总账、明细账的登记职务;同时,非实物保管人员应限制接近资产,不得办理物资收发。&&&&(2)商品存货的请领、审批、发放与记账须相互独立,不能由一人包办。&&&&(3)财产物资的保管与清查职务应分离,即应由会计部门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查对账证、抽点实物,以保证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工资业务中的不相容职务&&&&在工资业务中,起薪止薪决定、考勤记录、工薪发放、工资记录等职务应相互分离,一般涉及企业劳动工资部门或人事部门、车间或班组、会计部门等职能部门。&&&&劳动工资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1)根据在册职工和工资标准开列工资单。&&&&(2)根据考勤记录和扣款记录计算工资额。&&&&会计部门的主要职责&&&&(1)根据工资结算单编制工资费用分配表。&&&&(2)根据工资费用分配表编制记账凭证入账。&&&&销售与收款业务中的不相容职务&&&&销售与收款业务主要有订立合同、编制销售单、发运货物和开票收款等几个业务环节。&&&&《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试行)》规定:单位应当将办理销售、发货、收款三项业务的部门(或岗位)分别设立;单位在销售合同订立前,应当指定专门人员就销售价格、信用政策、发货及收款方式等具体事项与客户进行谈判。谈判人员至少应有两人以上,并与订立合同的人员相分离;编制销售发票通知单的人员与开具销售发票的人员相互分离;销售人员应当避免接触销售现款;单位应收票据的取得和贴现必须经由保管票据以外的主管人员的书面批准。&&&&(1)销售部门和销售人员必须专职独立,不得兼记会计部门销售收入账和应收账款账,不得直接收取货款,不得兼任货物保管和发货,不得兼货物采购。同时,其他部门及人员不得兼办销售,即销售与记账、收款、保管、发货、采购均属于不相容职务。&&&&(2)销售业务的各个环节,包括销售合同的签订、销售单的编制、发票的开出、售价的确定、销售方式和结算方式、销售折扣折让与退货等,都要经过恰当的批准,即批准与经办应予以分离。&&&&(3)开票与发货、开票与收款、销售收入账的记录、应收账款账的记录和收款应予以分离,即负责销售收入账和应收账款账的会计不得经手货币资金,并且销售收入账和应收账款应予以分离,即负责销售收入账和应收账款账的会计不得经手货币资金,并且销售收入账和应收账款账最好由不同的会计人员负责。&&&&(4)记账、收款和抄寄对账单属于不相容职务,应予以分离,即企业应由不负责现金出纳和销售及应收账款记账的人员,按月向客户寄发账单。&&&&筹资与投资业务中的不相容职务&&&&总原则&&&&(1)筹资与投资业务中的业务经办、授权批准和会计记录互为不相容职务,应予以分离。&&&&(2)筹资与投资业务明细账与总账的登记职务应予以分离。&&&&(3)筹资与投资业务中的记账、保管、核对职务均为不相容职务,应相互分离。&&&&筹资业务中的不相容职务&&&&(1)筹资计划编制人与审批人应适当分离,以利于审批人从独立的立场来评判计划的优劣。&&&&(2)经办人员不能接触会计记录,通常由独立的机构代理发行债券和股票。&&&&(3)会计记录人员同负责收、付款的人员相分离,有条件的应聘请独立的机构负责支付业务。&&&&(4)证券保管人员同会计人员分离。&&&&投资业务中的不相容职务&&&&(1)对外投资预算的编制与审批。&&&&(2)对外投资项目的分析论证与评估。&&&&(3)对外投资的决策与执行。&&&&(4)对外投资处置的审批与执行。&&&&(5)对外投资业务的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
2013年注册会计师《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第八章 内部控制 知识点表格梳理
一、内部环境(三)&&内部环境&&&&控制活动&&&&授权审批控制(预防性控制)&&&&定义&&&&是指企业根据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明确各见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常规授权&&&&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授权,以规范经济业务的权力、条件和有关责任者。&&&&特别授权&&&&企业在特殊情况、特定条件下进行的授权。特别授权的对象是某些例外的经济业务。&&&&联签制度&&&&根据《内部控制》第三十条的要求,企业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例子&&&&某汽车零部件企业采购业务的授权审批制度:采购预算内采购额在0.2万元以内的,采购经理审批;采购额在0.2—1万元的,由财务总监审批;采购额在1万元以上的,由财务总监审核,总经理审批;采购预算及计划外采购项目均由财务总监审核,总经理审批。&&&&会计系统控制&&&&企业严格执行我国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正确地记录交易的过程中,依靠会计记录能够追踪每项记录,核对计算。&&&&《内控规范》第三十一条要求,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证书。会计机关负责人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此外,大中型企业应当设置总会计师,并不容许设置与其职权重叠的副职。&&&&例子&&&&企业应在向客户发货或批准支付前仔细检查发票上的数字,确保数字是正确的,且企业对业务处理的文件记录和凭证应编制连续号码,以避免记录的重复或遗漏。&&&&调节和复核(侦察式控制)&&&&调节是指雇员将不同数据连接在一起,识别并找出差异,并且在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业务复核是指管理层将当前的业绩与预算、以前期间或其他基准相比较,以此反映目标的完成情况,并对其中的差异进行调查,以确定哪些纠正行动是必要的。&&&&内容&&&&调节包括比较总账的现金金额与银行对账单的现金金额、总账的应收款金额与相关补贴账户总额,以及固定资产的现场盘点与会计记录中记载的金额。&&&&财产保护控制&&&&定义&&&&财产保护控制是指保护实物资产不被偷盗或未经许可而获得或被使用的措施和程序。&&&&内容&&&&包括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例子&&&&采用财产记录、使用保险箱储存现金和重要文件、为大楼或其内的区域设立门禁系统、为贵重资产采取两重保管方法(即必须两人同时出现才能取得某些资产)、定期对存货进行盘点、雇用保安和利用闭路电视摄像头等措施,确保财产安全。&&&&预算控制&&&&目的是明确责任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权限,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营运分析控制&&&&管理层可综合运用生产、投资、筹资、财务等方面信息,通过不同种类的方法,如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对营运情况(如企业目标所实现的成果)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及更进。&&&&绩效考评控制&&&&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的绩效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晋升、评优等依据。这种控制活动对企业内部环境具有支持作用。&&一、内部环境(四)&&内部环境&&&&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指在人员能够履行责任的方式及时间范围内,识别、取得和报告经营、财务及法律遵守的相关资讯的有效的程序和系统。&&&&信息&&&&内部信息&&&&会计信息、生产经营信息、资本运作信息、人员变动信息、技术创新信息、综合管理信息。&&&&外部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经济形势信息、监管要求信息、市场竞争信息、行业动态信息、客户信用信息、社会文化信息、科技进步信息。&&&&《内控规范》中强调在信息与沟通一环中企业应同时建立反舞弊机制,坚持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原则,明确反舞弊工作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有关机构在舞弊工作的权限、规范舞弊案件的举报、调查、处理、报告和补救措施。&&&&企业应关注的反舞弊工作重点&&&&(1)未经授权或采取其他不法方式侵占、挪用企业资产、牟取不当利益。&&&&(2)在财务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不正确、误导性陈述或重大漏报等。&&&&(3)董事、监事或管理人员滥用职权。&&&&(4)相关机构或人员串通舞弊等。&&&&沟通&&&&有效的沟通必须在企业内以全方位方式进行。&&&&沟通的范围&&&&高级管理层和雇员之间的沟通&&&&管理层与董事会下辖的委员会之间的沟通&&&&企业与外界各方(比如股东、客户、供应商和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有效的信息与沟通系统应具备的特点&&&&(1)能够生成企业经营所需的、关于财务、运营及法规遵守的报告,帮助做出精明的商业政策,以及对外发布可靠的报告。&&&&(2)能使得雇员获得信息,且交流他们为实施、管理及控制运转情况所需的信息。&&&&(3)能识别和传达相关信息,并且是以一种人员能够有效履行他们的职责的方式进行。&&&&内部监督&&&&《内控规范》第六章要求企业制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明确内部审计机关和企业内部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权责,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明确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并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估及按法律法规要求委派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的审计。&&&&监督工作&&&&监督过程是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表现进行评估的过程,可以通过持续的监察活动或单独的评价来实现。&&&&监督适用于企业内的活动,以及为企业提供相关服务的外部承包商。&&&&日常监督&&&&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指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或某些方面进行针对性的监督检查。&&&&监督方法&&&&绩效计量&&&&内控系统要为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因此可以通过对企业绩效的测评来判断内控系统的有效性。&&&&对企业运营进行测试&&&&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完成,复核成本效益原则。&&&&政策及程序(硬性控制)+软控制(软控制是指涉及态度、感知及能力的控制)&&&&记录&&&&内部控制系统的文件记录。&&&&规模较小的企业可能备有较少的文件记录,但这并不一定表示它们的内部控制无效。&&&&报告&&&&所有可能影响企业实现目标的内部控制缺陷,均应向能采取必要行动的人员汇报。&&&&途径&&&&常规运营活动时产生的信息,通常通过正常的渠道向上级报告。&&&&另一渠道供汇报非常敏感的信息(向上级汇报一些例外事项)。&&&&自我评价&&&&管理层为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取得合理保证,需要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的自我评价。&&
2013年注册会计师《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第八章 内部控制 知识点表格梳理
企业内部控制的应用
一、资金活动(一)&&资金活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资金活动是指企业筹资、投资和资金营运等活动的总称。资金活动涉及三项主要内容:投资活动、营运活动、筹资活动。&&&&资金活动可能面对的风险&&&&1.筹资决策不当,引发资本结构不合理或无效融资,可能导致企业筹资成本过高或债务危机。&&&&2.投资决策失误,引发盲目扩张或丧失发展机遇,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或资金使用效益低下。&&&&3.资金高度不合理、营运不畅,可能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或资金冗余。&&&&4.资金活动管控不严,可能导致资金被挪用、侵占、抽逃或遭受欺诈。&&&&资金活动&&&&风险&&&&缺乏完整的筹资战略规划而未能对企业资金现状获得全面认识,缺乏完善的授权审批制度而未能对筹资条款的认真审核、无法保证支付筹资成本或缺乏严密的跟踪管理制度,将加大企业在此活动中所面临的风险。&&&&关键的内部控制&&&&提出筹资方案阶段&&&&控制目标&&&&针对筹资方案可行性进行论证。&&&&控制措施&&&&(1)进行筹资方案的战略性评估。&&&&(2)进行筹资方案的经济性评估。&&&&(3)进行筹资方案的风险性评估。&&&&筹资方案审批阶段&&&&控制目标&&&&进行审批,选择批准最优筹资方案。&&&&控制措施&&&&(1)根据分级授权审批制度,按照规定程序严格审批经过论证的筹资方案。&&&&(2)审批中应实行集体审议或联签制度。&&&&制定筹资计划阶段&&&&控制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筹资计划,科学规划筹资活动,保证低成本、高效率筹资。&&&&控制措施&&&&(1)根据筹资方案,结合当时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不同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正确选择筹资方式。&&&&(2)根据授权审批制度报有关部门批准。&&&&实施筹资阶段&&&&控制目标&&&&保证筹资活动正确、合法、有效进行。&&&&控制措施&&&&(1)签订筹资协议,明确规模、利率、担保等商定条件与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等。&&&&(2)按照岗位分离与授权审批制度,各环节和各责任人正确履行审批管理与监督责任,实施严密的筹资程序控制和岗位分离控制。&&&&(3)按照筹资合同或协议,正确计提、支付利息或股利。&&&&(4)建立合乎适用会计准则的筹资业务会计记录。&&&&筹资活动评价与责任追究阶段&&&&控制目标&&&&保证筹集资金的正确有效使用,维护筹资信用。&&&&控制措施&&&&(1)促成各部门严格按照确定的用途使用资金。&&&&(2)进行监督检查及评价筹资活动过程,追究违规人员责任。&&一、资金活动(二)&&资金活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投资活动&&&&风险&&&&1.投资活动与企业战略不符带来的风险。&&&&2.投资与筹资在资金数量、期限、成本与收益上不匹配的风险。&&&&3.投资活动忽略资产结构与流动性或与资本性投资相关的支出被挪作他用或被盗用等的风险。&&&&关键的内部控制&&&&提出筹资方案阶段&&&&控制目标&&&&进行投资方案可行性论证&&&&控制措施&&&&(1)进行投资方案的战略性评估。&&&&(2)进行投资方案的经济性评估。&&&&投资方案审批阶段&&&&控制目标&&&&进行审批,选择批准最优投资方案。&&&&控制措施&&&&(1)根据分级授权审批制度,按照规定程序严格审批经过可行性论证的投资方案。&&&&(2)审批中应实行集体审议或联签制度。&&&&(3)与被投资方签订投资合同,明确出资时间、金额、方式及双方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等条款,并根据授权审批制度报有关部门审批。&&&&实施投资方案及监督阶段&&&&控制目标&&&&保证投资活动按计划合法、有序、有效进行。&&&&控制措施&&&&(1)根据投资计划按进度适时投放资金,严格控制资金流量和时间。&&&&(2)以投资计划为依据,按照职务分离制度和授权审批制度,各环节和各责任人正确履行审批监督责任,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防止各种舞弊行为,保证项目建设的质量和进度要求。&&&&(3)做好严密的会计记录及相关控制。&&&&(4)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将结果反馈给决策层,以便及时调整投资策略或制定投资退出策略。&&&&投资资产收回或处置控制阶段&&&&控制目标&&&&确保投资资产的处理符合企业的利益。&&&&控制措施&&&&(1)跟踪投资到期本金的回收。&&&&(2)转让投资应当由相关机构或人员合理确定转让价格,报授权批准部门批准。&&&&(3)对于到期无法收回的投资,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运营活动&&&&风险&&&&1.生产经营各环节资金不平衡&&&&2.资金循环不合理,使用效率降低,出现资金闲置和沉淀等低效现象。&&&&3.资金安全出现问题,出错、舞弊现象发生。&&&&审批&&&&控制目标&&&&合法性&&&&控制措施&&&&未经授权审批不得经办资金收付业务,明确不同级别管理人员的权限。&&&&复核&&&&控制目标&&&&真实性与合法性&&&&控制措施&&&&会计对于相关凭证进行横向复核(即平级人员的相互核对)和纵向复核(即上下级人员的相互核对)。&&&&收支点&&&&控制目标&&&&收入入账完成,支出手续完备&&&&控制措施&&&&出纳根据审核后的相关收款原始凭证收款或付款,并加盖印章确认。&&&&记账&&&&控制目标&&&&真实性&&&&控制措施&&&&出纳人员根据资金收付凭证登记日记账,会计人员根据相关凭证登记有关明细分类账,主管会计登记总分类账。&&&&对账&&&&控制目标&&&&真实性和财产安全&&&&控制措施&&&&账证核对、账表核对与账实核对。&&&&保管&&&&控制目标&&&&财产安全与完整&&&&控制措施&&&&授权专人保管资金;定期、不定期盘点。&&&&银行账户管理&&&&控制目标&&&&防范小金库,加强业务管控。&&&&控制措施&&&&开设、使用与撤销的授权。&&&&票据与印章管理&&&&控制目标&&&&财产安全&&&&控制措施&&&&票据统一印制或购买;票据由专人保管;印章与空白票据分管;财务专用章与企业法人章分管。&&二、采购业务&&采购业务——《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采购是指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及支付款项等相关活动。&&&&风险&&&&(1)采购计划安排不合理,市场变化趋势预测不准确,造成库存短缺或积压,而导致企业生产停滞或资源浪费。&&&&(2)供应商选择不当,采购方式不合理,招投标或定价机制不科学,授权审批不规范,而导致采购物资质次价高,出现舞弊或遭受欺诈。&&&&(3)采购验收不规范,付款审核不严,而导致采购物资、资金损失或信用受损。&&&&关键的内部控制&&&&购买&&&&编制采购计划&&&&控制目标&&&&确保计划的合理性&&&&控制措施&&&&要求生产、经营等部门应按照实际需求准确编制需求计划,并把有关计划纳入预算管理。&&&&请购&&&&控制措施&&&&(1)企业应当依据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的类型,确定归口管理部门,授予相应的请购权,明确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主见和审批程序。&&&&(2)企业应当依据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的类型,确定归口管理部门,授予相应的请购权,明确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主见和审批程序。&&&&(3)企业应当依据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的类型,确定归口管理部门,授予相应的请购权,明确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主见和审批程序。&&&&供应商选择、管理与合同&&&&控制目标&&&&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以合理的条款采购。&&&&控制措施&&&&(1)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评估制度或供应商管理信息系统,对供应商清单中的实体进行资质信誉情况进行审查。&&&&(2)制定内部指引协助有关人员挑选供应商,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就价格、质量、交货及时性、供货条件及其资信、经营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在大额购买时,企业应采用招标分析以确定采购价格。&&&&(3)选定供应商后,企业应通过签订采购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验收&&&&控制目标&&&&避免缺乏验收标准、有关程序不规范及有效管理及跟进验收中发现的异常情况。&&&&控制措施&&&&(1)建立严格的采购验收制度及可用标准。&&&&(2)规范机构验收人员或专业机构对采购项目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等相关内容进行验收或对大宗或特殊物品采购进行专业测试。&&&&(3)建立在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如数量或质量不符)的通报机制,查明原因及时跟进。&&&&付款&&&&控制目标&&&&使流程得以完善,明确付款审核人的责任和权力,严格审核采购预算、合同、相关单据凭证、审批程序等相关内容,审核无误后按照合同规定及时办理付款。&&&&控制措施&&&&(1)严格审查采购发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对于内容相符的发票,加盖印章证明。发现虚假发票的,应查明原因,及时报告处理。&&&&(2)根据国家有关支付结算的相关规定或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付款方式。对涉及大额或长期的预付款项,应当定期进行追踪核查并评估其合理性、不可收回风险。&&&&(3)强化会计系统控制。详细记录供应商情况、请购申请、采购合同、验收证明、入库凭证、商业票据、款项支付等情况,确保会计记录一致。&&三、资产管理&&资产管理(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风险&&&&因存货积压或短缺或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不够、使用效能低下、维护不当、产能过剩而导致的价值贬损及有关风险。&&&&因无形资产缺乏核心技术、权属不清、技术落后、存在重大技术安全隐患而导致企业法律纠纷、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存货&&&&存货流程&&&&存货管理流程(适用于生产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取得存货-&验收入库-&仓储保管-&领用发出-&盘点清查-&销售处置&&&&关键的内部控制&&&&取得存货(存货的取得多来自于外购、委托加工或自行生产)&&&&控制目标&&&&风险:如果存货预算编制不科学、采购计划不合理,可能导致存货积压或短缺。&&&&控制措施&&&&(1)根据存货间隔期和当前库存,综合考虑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及市场供求等决定因素管理存货,以确定存货数量和日期。&&&&(2)考虑应用于采购流程的有关管控措施及第五章第四节有关产能计划的考虑。&&&&验收入库&&&&控制目标&&&&避免缺乏验收标准、有关程序不规范及有效管理及跟进验收中发现的异常情况(来自于采购业务流程)。&&&&控制措施&&&&参考采购流程中的有关验收程序的控制措施。所有验收完成后,应有负责人签字确认。(1)建立严格的采购验收制度及可用标准。(2)规范机构验收人员或专业机构对采购项目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等相关内容进行验收或对大宗或特殊物品采购进行专业测试。(3)建立在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如数量或质量不符)的通报机制,查明原因及时跟进。&&&&外购存货、自制存货和其他方式存货的验收存在不同的重点。&&&&(1)外购存货的验收,应当重点关注合同、发票等原始单据与存货的数量、质量、规格等核对一致。涉及技术含量较高的货物,必要时可委托具有验资资质的机构或聘请外部专家协助验收。&&&&(2)自制存货的验收,应当重点关注产品质量,通过检验合格的半成品、产成品才能办理入库手续,不合格品应及时查明原因、落实责任、报告处理。&&&&(3)其他方式取得存货的验收,应当重点关注存货来源、质量状况、实际价值是否符合有关合同或协议的约定。&&&&仓储保管及领用发出&&&&控制目标&&&&风险:可能导致损坏变质、价值贬损、资源浪费&&&&控制措施&&&&(1)进入或发出存货时应当办理入库手续,未经授权不得接触存货。&&&&(2)仓储部根据入库单,记录库单情况,包括数量、品种、批次,日期等资料,并定期由财会部、存货管理部进行核对记录与实际数量是否相符。&&&&(3)做好仓储要求的储存条件,并健全防火、防洪、防盗、防潮、防病虫害和防变质等管理规范。进行定期检查仓储情况及更进存货变质。&&&&(4)加强生产现场的材料、周转材料、半成品等物资的管理,防止浪费、被盗和流失。&&&&(5)代管、代销、暂存、受托加工的存货,应单独存放和记录,避免与本企业存货混淆。&&&&(6)按企业实际情况,加强存货的保险投保,保证存货安全,合理降低存货意外损失风险。&&&&固定资产&&&&控制目标&&&&建立完善制度管,管控固定资产取得、资产运行维护及资产处置流程。&&&&控制措施&&&&(1)应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三步号——资金活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等控制措施。&&&&(2)实施固定资产验收制度,根据合同或供应商发货单进行验收,并取得合法的权属证书。&&&&(3)制定固定资产目录,对每项固定资产进行编号,按照单项资产建立固定资产卡片,详细记录各项固定资产的来源、验收、使用地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运转、维修、改造、折旧、盘点等相关内容。&&&&(4)定期为固定资产进行技术评估或维修、改造,以确保资产的使用效能理想。&&&&(5)严格执行投保政策或资产抵押管理,进行有关授权和审批。&&&&(6)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固定资产的全面清查,清查中发现问题,应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和妥善处理。&&&&(7)使用期满或因各种原因要报废的资产处置,需要记录原因,处置价格公允,并获得有关部门授权,以确保资产不流失。&&&&无形资产&&&&业务流程&&&&无形资产的取得(如外购、自行开发以及其他方式取得)、验收并落实权属、自用或授权其他单位使用、安全防范、技术升级与更新换代、处置与转移。&&&&关键控制点和控制措施&&&&(1)企业应全面梳理无形资产的取得及权属关系,加强无形资产权益保护,防范侵权行为和法律风险。&&&&(2)企业应关注无形资产具有保密性质的,采取严格保密措施,严防泄露商业机密。&&&&(3)定期对专利、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先进性进行评估,淘汰落后技术。&&&&(4)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技术更新换代,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做到核心技术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
2013年注册会计师《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第八章 内部控制 知识点表格梳理
四、销售业务销售业务——《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风险(1)销售政策和策略不当,市场预测不准确,销售渠道管理不当。(2)客户信用管理不到位,结算方式选择不当,账款回收不力。(3)销售过程存在舞弊行为。关键的内部控制销售计划管理控制目标风险:销售计划缺乏或不合理,或未经授权审批,可导致产品结构和生产安排不合理,难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控制措施(1)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及实际销售情况,制定月度的销售计划。(2)定期对各产品的销售情况进行分析。客户开发与信用管理控制目标风险:现有客户管理不足、潜在市场需求开发不够,可能导致客户丢失或市场拓展不利;客户档案不健全,缺乏合理的资信评估,可能导致客户选择不当,销售款项不能收回或遭受欺诈,从而影响企业的资金流转和正常经营。控制措施(1)进行市场调查,并采用第五章第四节提及的系统方法实施营销战略。(2)建立和不断更新客户的信用动态档案。销售定价、订立销售合同控制目标风险:定价或调价不符合政策,未能结合市场供需状况、盈利测算等进行适时调整,将可能造成价格过高或过低、销售受损;或是商品销售价格未经恰当审批,或存在舞弊,可能导致损害企业经济利益或者企业形象。控制措施(1)进行恰当的产品战略,应用第五章第四节提及的系统方法实施定价策略。(2)在与客户订立销售合同时,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审批人员应当对销售合同草案进行严格审核。重要的是销售合同,应当征询法律顾问或专家的意见。收款控制目标风险:企业信用管理不到位,结算方式选择不当,票据管理不善,账款回收不力,将导致销售款项不能收回或遭受欺诈;又或是收款过程中存在舞弊,必导致企业经济利益受损。控制措施(1)结合企业销售政策,选择适当的结算方式,加快款项回收。(2)加强商业票据管理。(3)加强有关对销售、发货、收款业务的会计系统控制,详细记录销售客户、销售合同、销售通知、发运凭证、商业票据、款项收回等情况。(4)加强应收款项的管理。(5)应用前面提出对资金营运的内控措施。五、研究与开发研究与开发——《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风险(1)研究项目未经科学论证或论证不充分而导致创新不足。(2)研发人员配备不合理或研发过程管理不善而导致研发成本过高、舞弊或研发失败。(3)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不足。(4)保护措施不力而导致企业利益受损。关键的内部控制(1)建立完善的立项申请程序,展开可行性研究。(2)审批通过,重点关注研究项目对促进企业发展的必要性、技术先进性以及成果转化的可行性。重大的研究项目应当报经董事会或类似的权力机构集体审议。(3)落实岗位责任制,监督过程。(4)与合作方/外包方签订合同,约定明确双方投资、分工、权利义务、研究成果产权归属、研究进度和质量标准等内容。(5)确定是否申请专利,或作为非专利技术、商业秘密等。(6)界定核心研究人员名单和工作范围,签署保密协议;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当特别约定研究成果归属、离职条件、离职移交程序、离职后保密义务、离职后竞业限制年限及违约责任等。(7)建立研究开发活动评估机制。六、工程项目工程项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风险(1)如果工程立项缺乏可行性研究或者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决策不当,盲目上马,可能整个项目失败。(2)如果项目招标暗箱操作,存在商业贿赂将导致因中标人在实质上未能承包项目而影响项目进度或质量,以及使企业涉及违法的商业活动。(3)如果工程造价信息不对称,技术方案不落实,预算脱离实际,将导致项目投资失控。(4)质量未达标而影响项目的预期效益。(5)竣工验收不规范,最终把关不严。关键的内部控制工程立项阶段控制目标风险:如果工程立项缺乏可行性研究或者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决策不当,盲目上马,可能整个项目失败。控制措施(1)制定专业标准以确保可行性研究科学、准确和公正。(2)组建项目评审或委托具有资质的专业及独立于项目可行性研究组的机构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审。(3)规定权限和程序,对工程项目进行决策并要求署名记录。重大工程项目的立项,应到报经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集体审议批准。工程招标阶段控制目标风险:如果项目招标“暗箱操作”,存在商业贿赂将导致因中标人在实质上未能承包项目而影响项目进度或质量,以及使企业涉及违法的商业活动。控制措施(1)依照国家招投标法的规定及遵循公开、公正、平等竞争的原则,发布招标公告,提供载有招标工程的主要条款的招标文件,如技术要求、主要合同条款、评估的标准和方法等。(2)依法组建评标委员会,确保其成员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及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客观评标。(3)对投标人的信息采取严格保密措施。(4)与中标人订立书面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责任。工程造价阶段控制目标风险:如果工程造价信息不对称,技术方案不落实,预算脱离实际,将导致项目投资失控。控制措施(1)明确初步设计预算和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方法。(2)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核批准,确保预算科学合理。(3)建立设计变更管理制度,因过失造成设计变更而影响造价,应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工程建设阶段控制目标风险:质量未达标而影响项目的预期效益。控制措施(1)在采购工程物资时,参照《企业内部控制指引第7号》中有关的内控措施。(2)实行严格的工程监理制度,未经监理人员签字,工程物资不得在工程上使用或者安装,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不得拨付工程价款,不得进行竣工验收。(3)施工单位需在施工前列出重要的质量控制点,获得监理机构同意后,实施质量及安全预控。(4)严格控制工程变更,重大的项目变更应当按照项目决策和概算预算控制的有关程序和要求重新履行审批手续。工程验收阶段控制目标风险:竣工验收不规范,最终把关不严。控制措施(1)编制竣工决算,开展竣工决算审计、审批决算、组织验收。(2)将整个工程各环节的文件资料按国家有关档案管理规定归档。(3)建立完工项目后评估制度,重点评价工程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和项目投资效益等,并以此作为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的依据。
担保业务——《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担保是指企业作为担保人按照公平、自愿、互利的原则与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依照法律规定和合同协议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行为。风险(1)企业对担保申请人的资信调查不深,审批不严或越权审批而导致企业担保决策失误或遭受法律责任。(2)对被担保人在担保期内出现财务困难或经营陷入困境等状况监控不力,应对措施不当而导致企业承担法律责任。(3)被担保人和提供担保人在担保过程中存在舞弊行为而导致经办审批等相关人员涉案或企业的利益受损。关键的内部控制受理申请控制目标风险:担保申请受理流于形式或难以对担保申请人提出的担保申请进行初步评价和审核。控制措施(1)健全其担保政策和相关管理制度。(2)明确担保对象、范围、方式、条件等,并按担保申请人提出的担保申请进行评价和严格的审核。调查评估控制目标风险:企业担保决策失误或遭受欺诈。控制措施强化担保业务中调查评估制度,包括委派具备胜任能力的专业人员或部门负责对担保人进行资信调查及风险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应当尤其关注:(1)担保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担保政策的要求。(2)担保申请人的资信状况,如基本情况、资产质量、经营情况、偿债能力、盈利水平、信用程度、行业前景等。(3)担保申请人用于担保和第三方担保的资产状况及其权利归属。(4)如果企业要求担保申请人提供反担保的,还应当对与反担保有关的资产状况进行评估。签订担保合同控制措施参照本节有关合同管理的内部控制措施。监控控制目标风险:对担保合同履行情况疏于监控或监控不当,将可能导致企业不能及时发现和妥善应对被担保人的异常情况,延误处置时机,加剧担保风险,加重经济损失。控制措施(1)安排适当的人员定期监测被担保人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对被担保人进行跟踪和监督,了解投保项目的执行、资金的使用、贷款归还、财务运行及风险等情况,确保担保合同有效履行。(2)建立内部通报机制。如果被担保人出现异常情况,应当通过内部信息与沟通机制及时向有关管理人员报告,妥善处理。(3)建立担保业务责任追究制度,对在担保中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未履行集体审批程序或不按规定管理担保业务的部门及人员,应当严格追究相应的责任。(4)实施与强化业务的会计系统控制,如对担保对象、金额、有关抵押品进行详细记录。业务外包——《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业务外包是指企业利用专业化分工优势,将日常经营中的部分业务委托给本企业以外的专业服务机构或其他经济组织(即承包方)完成的经营行为。风险(1)外包范围和价格确定不合理。(2)承包方选择不当、业务外包监控不严,服务质量低劣。(3)业务外包存在商业贿赂等舞弊行为。关键的内部控制(1)明确职责权限,加强过程监控,避免核心业务外包。(2)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管理制度,如重大业务外包决策应由总会计师、分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参与,报董事会或类似权利机构审批;明确选择承包方的方式、标准及条件以及应用于选择承包方时的有关保密工作。(3)应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的管理措施确保外包方案的可行性。(4)应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的管控措施明确外包内容、承包方与企业双方的责任与义务,服务和质量标准、保密协议等条款。(5)建立与承包方的沟通与协调,及时搜集相关信息以便有效地解决业务过程存在的问题。(6)对重大外包业务或各种意外情况做出预计及建立应急机制。(7)外包业务的费用结算和会计处理。(8)对承包方履约能力的持续评估,若有重大违约行为,应及时终止合同。(9)应用如同项目工程中的验收工作。
财务报告——《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风险(1)企业财务报告的编制违反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而导致企业承担法律责任和声誉受损。(2)企业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造成决策失误,干扰市场秩序。(3)企业不能有效利用财务报告,难以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和经营风险失控。关键的内部控制财务报告的编制控制目标编制一份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会计准则的报告作对外提供或分析之用。控制措施(1)制定合法合规的财务报告编制方案,并按权限和程序审批。不得随意变更资产计价方法、提前、推迟或不确认负债、虚列或者隐瞒收入,随意调整利润的计算、分配方示或虚增或虚减有关金额。(2)建立处理重大事项的机制,如与相关部门沟通、评价影响以及确定重大事项的会计处理。(3)通过如盘点、与银行对账、核对票据等程序清查资产核实债务及更正清查时出现的差异。(4)核对各会计账薄记录与有关发票和凭证内容以支持交易的发生。(5)定期进行对账、调账、差错更正等业务。(6)严格要求会计人员或负责复核单位确认已在财务报告中正确列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金额、当期收入、费用和利润以及由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构成等金额。财务报告的对外提供控制措施(1)严格按照编制财务报告的审批程序,由各级负责人逐级把关进行审批。(2)委派专业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财务报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