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重要思想思想对当前教育有哪些重要的借鉴意义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及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摘要:孔子顺应春秋时期的社会潮流,开办私学,开馆授徒,形成了一系列的有非凡价值的教育思想。在其关于教育的对象、方法、过程、目的等的论述中,闪耀着辩证哲学的光辉,对后世影响深远。对孔子的儒家教育思想,我们要充分的学习研究,使古为今用,促进现代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思想的完善,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别是教育现代化的有力促进因素。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3624532.htm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01  一、中国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作为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历史功绩,主要是通过其教育家的言论和实践体现出来。他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曾说过,“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里,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又差不多都由孔子那里出来。”千百年来,有关孔子教育思想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历来备受社会所关注,人们对其存在着诸多不同的理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理解孔子教育思想显得非常重要。孔子教育思想是他的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它以本心修养为开端,立足于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为教育目的,强调“修己以安人”,君子既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更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活力来源于继承与创新的发展机制,在个人道德觉悟的基础上,通过教育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由人的发展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具有普适性价值。着力探究了孔子教育思想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观念并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  (一)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及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孔子认为,要实现“仁”,不是靠少数人,而是靠全社会,因此,受教育不应为少数人所独享,而应是社会事业,不论什么人都得有受教育的机会。在孔子看来,在生理条件正常的情况下,他们的差别是微小的,只要后天好好教育培养,孔子主张教育的社会性,但不等于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提一样的要求,同一样的方法;而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二)以身作则,万世师表的教育思想  所谓以身作则:则即准则、榜样,以自己的行动做为准则。”万世师表“者,当推孔子。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知何正?”他又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信”。由此可见,孔子不仅从理论上强调以身作则,而且在实践上还作出了典范。学而不厌,严于律己。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孔子不光认为教师应该做到“不厌”、“不倦”,还应该严于律己。  三、以“仁”的理念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孔子说:“仁者爱人”体现于教与学的关系上,就是讲平等,讲民主。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由此可见孔子不光强调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还应该做到“不厌”、“不倦”和“律己”,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同样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可以多次重的,即学生和老师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所谓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就是讲的是在某个领域的老师在另一些领域可以就是学生的角色。真正的教育是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爱心的理解上,存在于师生心灵间平等的交流之中的。真正的教育会像阳光一样终身关怀着每一个学生的人生。  四、思想道德教育  (一)中庸思想道德教育  孔子认为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应该是一个可以协调各种矛盾的人,他希望教育出来的主体,是可以被各方面都接受的主体,这便是“中庸”的思想。首先,“性相近,习相远”,这是孔子关于人生哲学的命题。事实也证明,在大学阶段,学习成绩的取得与智力因素的关系并不明显,而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学习习惯则占据首要位置。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人们把孩子送进学校时,首要的目的,并不是使他们学习具体知识,而是养成一个习惯。”那么,对于大学生也是同样,在某种意义上说,养成一个习惯比学习具体知识更重要。  (二)美育的伦理思想  在孔子看来,美育既是道德伦理,也是政治伦理。对个人修养来说,美育既可修养身心,又能涵养品德,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就政治伦理而言,美育既可以治国安民,又可移风易俗,所谓“治上安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礼乐治国”成为孔子最主要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美的最高境界是尽善尽美。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往往把美育狭隘地理解为艺术教育。即使在艺术教育中,也只是强调其技能技巧层面的教育,忽视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由此导致现代人对美感体验的不足,进而造成境界的缺失,无法进入较高的审美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孔子所强调的尽善尽美的审美境界,对我们今天学校的美育工作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匡亚明.孔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3]吴德耀.古今人对孔子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徐仲林.孔子教学思想评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孔子是儒学思想体系的奠基人,而不是周相关信息的全盘接受者,之所以"从周",与他追求有序化的最高理想有关。我们所理解的周文化很多是孔子及其后学整理的结果,"子不语"正是孔子"从周"前提下进行思想转换的一种方式。在孔子的社会学的功能体系中,并没有什么核心概念。君子人格系统、作为文化价值的仁学系统与社会结构和规则构成的礼学系统三者互相规定、互为条件,它们都是自身处于不停转换过程中的具有时间性和历史性的子系统,共同构成一个更广泛的均衡有序的文明结构。
中国哲学思想史是从孔子写起的。春秋以降两千多年来,孔子思想就一直是士人学者研读、诠释,乃至批判、辩驳的经典文本。可以说,有多少人思考了孔子思想,就有多少个面貌不尽相同的孔子。不同时代的学者,有不同的知识背景与天赋才情气质,受时代学术思想风尚的影响,出于不同的动机,从不同的逻辑起点和角度诠释孔子,先见(peconception)乃至成见(pejudice)是难以避免的。在对传统文本的解释中,解释者与被解释者,个别细节与文本的整体结构间不停地交流和对话,相互作用的双方同时包含着创造性和能动性,正如孔子对周代礼乐文化的有先见的解读建构了自己的思...
孔子是儒学思想体系的奠基人,而不是周相关信息的全盘接受者,之所以"从周",与他追求有序化的最高理想有关。我们所理解的周文化很多是孔子及其后学整理的结果,"子不语"正是孔子"从周"前提下进行思想转换的一种方式。在孔子的社会学的功能体系中,并没有什么核心概念。君子人格系统、作为文化价值的仁学系统与社会结构和规则构成的礼学系统三者互相规定、互为条件,它们都是自身处于不停转换过程中的具有时间性和历史性的子系统,共同构成一个更广泛的均衡有序的文明结构。
中国哲学思想史是从孔子写起的。春秋以降两千多年来,孔子思想就一直是士人学者研读、诠释,乃至批判、辩驳的经典文本。可以说,有多少人思考了孔子思想,就有多少个面貌不尽相同的孔子。不同时代的学者,有不同的知识背景与天赋才情气质,受时代学术思想风尚的影响,出于不同的动机,从不同的逻辑起点和角度诠释孔子,先见(peconception)乃至成见(pejudice)是难以避免的。在对传统文本的解释中,解释者与被解释者,个别细节与文本的整体结构间不停地交流和对话,相互作用的双方同时包含着创造性和能动性,正如孔子对周代礼乐文化的有先见的解读建构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使周文化的内存生命力得到激发和全新的阐扬,对作为经典文本的孔子思想在新的逻辑起点上的解读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会使孔子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阐明并激发思考者的创造性,也是民族精神得以延续与新生的思想动力。
关于孔子思想的研究方法通常有两大流派:一是历时性的研究,即从孔子生存时代与生平、其思想所由产生的思想、文化与社会根源、对后学产生的影响诸方面,力求恢复孔子思想的历史真相;二是共时性的研究,即哲学的方法,更关心孔子思想之于人类社会发展与演进的本质意义而非"本来含义",探讨其言行所由来的思维体系及逻辑上演变的可能性。赫施将"含义"(meaning)与"意义"(significance)区分开来。含义是指作者本人所持有的、唯一确定不变的东西,但作品的意义却有多种多样,视人们对作品的阅读而定。后学者对经典的理解具有历史性和不确定性,是就意义而言。我这里来探讨孔子思想的意义。
孔子思想是为拯救奴隶社会呐喊,还是为封建社会的建构张目,都并不是我要讨论和关心的。毫无疑问,在现有的关于孔子思想的资料中,有年轻时的孔子,也有老年时的孔子;有作为教导者的孔子,也有独立思想时的孔子;有被弟子理解领会的思想,也有被完全误解了的思想。一一厘清其线索,是一个无法完成的工作。如孔子般的思想家,其思想的灵感通常会突如其来,但一定有其相关的理论背景。我关注的是孔子怎样建构了他的思想体系,或者说,他是在怎样的理论背景下表述他的观念、态度以及行为的。
黑格尔眼中的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算不得一个哲学家,"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别的东西",甚至认为,"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黑格尔"不能从中获得特别的东西"的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东亚文化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黑格尔对孔子的认识不但只是凭少许不严谨的译本,而且只看到了那零散的道德教训,而没有触及孔子思想的整体结构,不能从整体的角度深化对部分细节的把握。因为黑格尔以西方文明发展的道路为模式构筑了唯一的"世界精神"的哲学发展史。已故的精研佛学的傅伟勋教授也不承认孔子是哲学家,"但孟子是哲学家,孔子只告诉你结论,没有告诉你结论是怎么来的过程……"。但尽管如此,结论也必然有其哲学的基础和推演的方式。傅伟勋的前提是:没有以明确的文字阐述其思想来源的,算不得哲学家。以此推论,后来"不著文字"而注重于行事中体道的禅宗高僧及明季泰州学派之颜何都算不得哲学家,释迦牟尼在世时更未著一字,大概也不能算是哲学家。
当然更多的人是把孔子看成东方哲学的开创者之一的,他们莫不首先努力在其零散的语录中,寻求思辩及逻辑的核心,希图为之重构一个哲学理论体系。"仁"往往被看作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杜维明就认为,儒家思想的原初形式是环绕着孔子的仁学而开展的,并借用欧美学坛的名辞,把仁学规定为一种"哲学的人类学(philosophical anthopology)"。匡亚明的《孔子评传》、郭沫若的《十批判书》也都把仁学思想视为孔子的思想核心。于是,杨国荣先生就说:"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这已是公认的看法。"实际上,"公认"只是过于自信的一厢情愿,不同看法的人还是不少,蔡尚思就自承经过了由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到核心是"礼"的转变,他认为,春秋战国时代正是围绕儒家的礼学来展开争鸣的。至于五四以来直至文革期间达到高潮的批孔思潮也多是从"礼"的角度来批判。
其实,在先秦时代,孔门弟子关于孔子思想的理解就已经发生了歧义。孔子没后,其门徒散游各诸侯国,聚集徒众讲学或从事经济政治活动,宣扬并践履孔子学说。由于各门徒知识背景及个人性情本不相同,于孔子学说亦取舍不一,旨趣多异,遂有不同的派别,儒学内部产生分化。曾子重孝,孟子言仁,荀子推礼。哲学史上,大哲后学往往是"学焉各得其性之所近,源远而末益分",今人的争论不过是孟荀之分化的继续。所谓的核心其实往往是叙述的起始概念,对核心的不同选择正是思想创新的前提条件。
近代以来,从学术思想角度来讨论孔子思想的不同态度大都隐含一个前提:一个思想家必然也必须有思辨的哲学为基础,而天才的思想巨人则更应能够构筑一个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体系的理论构架。其实是,假定存在着一种静态的封闭体,它具有某种结构或中心。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这个中心被命名为不同的名称,如实体、理念、上帝以及孔子哲学中的"仁"等。尽管许多学者主张东西方哲学的精神与路径不同,但仍然在努力寻求孔子语录背后的哲学基础与体系的核心。由于古代典籍的散失与撺乱,我们没有直接而确切的证据来说明孔子是否真的作了《易传》,创立了他的哲学体系。但另一方面,也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孔子确实知道、读过、乃至认真研究过《周易》,晚年或许因此而有些思辩的成果亦未可知。黑格尔显然不知孔子与《易》的关系,他也承认,"中国人也曾注意到抽象的思想和纯粹的范畴,古代的易经是这类思想的基础"。《论语》极少有思辩与纯粹的范畴,一些重要的理论术语往往仍然指向具体的经验世界。可见,孔子并未把周易的思想作为创立他思想体系的必然的哲学基础。这或许与孔子年轻时因对周易的误解而采取排斥的态度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孔子的平生抱负与文化选择。思想巨人的伟大是一样的,但总是被赋予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选择。
在春秋战国之际,孔子作为一个周文化的继承者,以平治天下为已任,那么,构筑一个思辨的哲学体系并不是重要的,而是着眼于当时的时势,思考社会的整合有序、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途径。这是继续了商周以来思想上的人道倾向,也是中国这样一个广大区域内的众多部族构成的集体所世代关注的重要问题。因而孔子思想体系里不一定非得有唯一的逻辑起点与思想核心。其中重要的并不是理论推演的逻辑性与思辩性,而是它的世间性、实用可靠性,可以包容个人与社会,承担传统与变革,结合理想、信仰与此间生活。因此,孔子建立的是一个社会学的功能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孔子重点阐述了君子、仁、礼等概念的具体行为指向与社会意义,从而形成三个层次的相互关联的子系统,即个人的人格系统,仁义智信的文化价值系统和礼制的社会控制系统。
如果找一个较为重要的概念作为叙述的开始,那么"成人"是贯穿整个思想体系的关键概念。因为人是行动者,是实现价值、引导社会的承担者。《论语·宪问》载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又刘向《说苑》载:颜渊问于仲尼曰:"成人之行何若?"子曰:"成人之行,达乎性情之理,通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源,若此而可谓成人。既知天道,行躬以仁义,饬身以礼乐。夫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说苑》卷十八)"成人"的行为应当符合仁义的价值、礼仪的规范。成人即是尽人道,即是完成人格,即是得仁知礼。
孔子又提出"君子"这个词,作为人生的模范。君子原本指封建制度下的贵族阶级,孔子所说君子之意有了转化,常用来指品格高尚的人,乃是有道德,能尽人道的人。这种转化的基础在于君子是受人尊敬的有较高社会地位、承当社会主导责任的人。春秋时代,贵族社会的逐步解体,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君子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说法很多,较为笼统,无条理清晰的分类。这或许正显示了君子概念的转换过程。如:"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是说君子(贵族阶级)与小人之别,在于君子者能仁,小人根本无"仁"的资格。但也开始把君子与仁联系在一起。又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言及君子与小人品性不同。比较重要的规定如: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所谓君子,《论语》中亦同于时用的"士"的规定,"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君子、士即"成人"之"人",乃是仁的体现者,礼的遵行者。孔子对这些内涵本不相同的概念的混用,正体现了他的人格系统的构铸过程。君子当有三戒、三畏、九思。(《季氏》)这些品质的获得必须通过学习礼乐及圣人之言、之行和修已、克已等途径。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君子作为道德主体,从来就不是以个体的方式存在,不是世界的中心及行动的根本目的,而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是"关系"中的一点,既不体现个人中心主义,也不是集体主义,而是把历史的长期发展所形成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与社会稳定平衡的控制机制沟通互动的关键。
一方面,孔子极重视自我实现问题。"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宪问》)"为已"即是德性上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实现。孔子一贯"以古非今","古"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形态,以"为人"反托"为已",意味着将评价的标准转向自我。为已之学的提出是孔子儒学的一大特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从文化创造的意义上确认了人的自由与能动性。由此而生发的华夏文化精神乃是对自我努力的乐观自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自我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孔子看来,无论是在道德实践中,抑或是在德性涵养中,自我都起着主导的作用,主体是否遵循仁道原则来塑造自己,取决于自主的选择及自身的努力,而非外部力量。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颜渊》)又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里仁》)
另一方面,自我实现又非排斥他人及社会的封闭观念。自我价值的自主选择及实现本身就包含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与平衡,并通过"忠恕"的思想,使道德主体与社会整体进行沟通。《论语·里仁》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胡适认为,"一以贯之"之道的"忠恕"不仅是"尽已之心,推已及人"的人生哲学,而且从根本上说,是儒家思想的主要的方法论。应当说是极有见地的。自我构成了整个行为的出发点,但又不能停留在立已、达已之上,不是要培养独特的个性,而应推已及人而至立人、达人。可以说,立人、达人正是立已、达已的内容与目的,正是在成就他人的过程中,自我的德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完成。同时也意味着,个体的自我实现超越一已之域而指向群体,这便达到了仁的境界。正如孔子所说:"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仅从方法论上看,忠恕之道即是一种"外化",近于后来的大乘佛学的自渡渡人,尽管成人与成佛的内涵完全不同。
所谓"修已",即是道德上的自我涵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与社会群体的整体规则、制度相协调并促进其发展;一是培养自己的内在品性即与构成文化模式的价值、信仰、语言和其他符号的认同和主动性的创造,是把社会的文化价值系统所蕴含的美好道德"内化"为自我品性,并通过个人努力与"忠恕"的观念,推已及人,把文化价值系统社会化、具体化、体制化,并为社会整体的维护与发展提供整合力量。内在品性的培养及其"外化"是求仁,外在行为的约束与规范及其"内化"是循礼。内外互动也显示了孔子思想既非后世腐儒的自我封闭,亦非自我的扩张。以"仁"为总体抽象的文化价值系统与以"礼"为总体象征的社会化规范系统在此相衔结并相互影响与推动。对作为行动者的"君子"、"士"、"仁者"的规定也构成了自成体系的人格系统,成为推动文化与社会共同发展的内在动力。如果一定要寻求孔子思想的核心,不如说这个没有定名的孔子心目的理想人格是孔子人道思想的核心精神。
君子修已的内容里最重要的概念是"仁"。"仁"在孔子思想中毫无疑问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但孔子并未有一个确切的定义,而是通过不同的具体情境下的对话及对人物事件的评论进行限定与论述,从而使抽象的概念指向具体的事物与现世生活。因而就"仁"的每一次论述都不能作为孔子关于仁的全部认识与定义。比如,《论语·阳货》记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对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换句话说,君子、士人通过学习与修养具备了某些品性,便能"先难而后获"、(《雍也》)"其言也?",(《颜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或者"刚毅、木讷",(《子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能"克已复礼"。甚而至于"民受其赐"(《宪问》),为正义而"杀身成仁"。(《卫灵公》)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中说孔子所说的"仁"乃是"统摄诸德,完成人格之名"。此话甚是。"仁"本意有美、完备之意,孔子把它提升为代表一切美好的品德及文化价值与传统信仰的普遍性的概念,而不是单纯具体的道德观念。程颢是这样理解"仁"的:"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理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近是。冯友兰也认为"仁人"即"全德之人",释为"Pefect Vitue"。在孔子那里,"仁"是一种普遍性的文化价值取向,能够在循礼的过程中被内化为行动者(仁者)的内在品性,指导与调整个人在社会中的行动,使其达到或近于一种期望中的社会角色。如何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孔子一方面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如"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爱人",(《颜渊》)"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等等,这些原则逐渐成为儒学的象征。另一方面,孔子当时针对不同弟子不同情境下的发问,有具体的行为指向,这些答复是与当时的社会情势及知识、文化、信仰的基础相关的,并不具普遍意义。孔子也未曾有意把这些当作万世不易之箴言。后世学者或由于迷信,或因惑于论述之繁复,或引一点阐发深意而不及其余,或混于德、礼等概念而不知其本来。
"礼"是孔子思想中又一极其重要的概念。礼本来是一种民族内部自然形成的包括禁忌在内的习俗与外在规范,但自形成时起便具有一定的社会政治的整合功能。周礼也是从周氏族习俗演化而来,在政治领域的扩展中,结合了包括夏、商诸部族在内的各地各部的礼俗,趋向政治化、伦理化并逐渐繁复。它不是个人主观塑造的结果,而是历史和文化演进的结果,儒家所称的五礼,即吉、凶、宾、军、嘉,都是些具体的礼仪,并非由为政者或思想者所人为创设,乃是与氏族的形成、扩展同时形成的代替权力维持的一种秩序。"周公制礼作乐"一方面显示了周公在礼乐文化形成过程中的杰出贡献,同时也是儒家造圣运动的产物。而周公的主要作用恐怕还在于以武功助周礼达于四境,即以周礼整一华夏,形成广大区域内的新秩序。根据西周的考古资料,可以发现,大约到西周中期,周礼才基本形成并稳定下来。可见,礼的发展即是秩序的形成。
冯友兰认为,行礼"只是祭祀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但我们可以想象:对祖先没有感情的人也会行礼。这时,行礼是价值认同和融入社会的方式。孔子眼中的周礼乃是一种社会的文明与秩序,能够成德成义、教训正俗、决疑息争,使上下有序,具有节制情感、欲望、安份守已的社会功能。因而,孔子极重视礼的层次,提升礼乐文化中的文化价值内涵,主张学礼、知礼,"不学礼,无以立",(《季氏》)"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孔子晚年整理古代文献,并著《春秋》,"《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引董仲舒语)
礼制与礼仪在形成与发展的长期历史过程中,总是体现了某些仁的原则。通常来讲,仁以礼的形式体现出来才是适度的,所谓"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记·曲礼上》"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社会的文化价值与信仰能够由于人的行动外化为礼制,纯粹的礼仪制度是没有意义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礼只有达到了仁的境界,有了仁的内在,才会真正在实践中规范人们的行为,"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左传·隐公十一年》)而人在遵循传统礼制及其发展的过程中,也继承着礼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仁与义,都是孔子理想价值所具有的内在的重要品质。义者宜也,即是当然、应该之意,至孟子时,常并讲仁义。"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下》)两者从根本上是一样的。礼制是相对于仁、义、敬诸德,是外在的,必须与仁的内容相合才有意义。但是,并非先有仁而后有礼,而是有仁者须有礼节之,知礼者、"复礼"者也可以得仁。两者互动的桥梁便是"成人"或"君子"的"修己"。在孔子思想中,君子、仁和礼是相互规定的,三个层次的互动便是人的发展、社会秩序的均衡趋向与文化精神的演进。
孔子儒学是仁学,也是礼学,更主要的是人学。仁、礼、人(即君子、士或成人)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三个层次、三个系统的三极,互相影响,互为条件。自古及今,在中国哲学中喜强分体用、道器。如果非如此不能理解的话,那么,以仁为道,则礼为载道之器,以礼为道,则人为载道之器,以人为道,则仁为载道之器。三个系统互为道器,互为体用。
但我们必须清楚,三个系统间相互影响、促进的状态只是先秦儒学的一种理想的均衡状态。孔子也明白春秋时代的社会现实与理想间的差距,礼制与礼仪并不全部也不时时体现"仁"道的价值观,因而并非不可以有所改进与"损益",仁道的精神也并非时时以"合礼"的形式表现出来,两者也有不一致的情形。《论语》中记载孔子对管仲的评价:"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八佾》)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宪问》)管仲在孔子眼里是不知礼的,但"如其仁"。尽管小礼节不能遵守,但他的"行动"达到了维护华夏文明与价值的统一与不灭的效果,引导社会走向有序,这其实便是礼的达成,应而也是达到了仁者所能的境界。这是一种解释,矛盾依然存在。孔子思想并不构成严密完整的逻辑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其中存在的矛盾与隐晦之处正显示了孔子思想体系之于后学的开放性。
孔子本人在当时具体的社会变革中或许是保守的,或者是中庸的而非激进的,但他的思想体系却是开放的,孔子也认识到社会的变化发展与礼制的变革,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孔子思想体系中的社会结构体系、文化价值信仰体系与人格体系都是自身处于不停转换过程中的具有时间性和历史性的子系统,相互可以构成一个更广泛的文明结构。对理想人格、理想的大同社会和完善价值的追求是社会趋于有序、均衡的内在动力。秦汉以后,中国社会屡次大动乱之后的重建与文化信仰的重构莫不赖于儒家思想的这种稳定性与有序性,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要构成之一。
孔子思想的"保守性"与其思想追求有序性本身有关,因为有序即是稳定,必然带来一定的保守性,但更主要的是一个解释学问题。我们不能让孔子承当整个思想史乃至中国历史的责任。从《论语》的记述来看,孔子是要恢复周礼的,似乎是顽固保守的,甚至有人考证出他是要恢复奴隶制度。其实,孔子是在一个无序的时代追求理想中的有序社会,他心目中的西周理想社会与历史上真实的西周大不相同,是在溯古中创新。比如,孔子对许多问题并未涉及,我们无从得知他的真正态度,然而有些问题并非不知或者没有过思考,而是故意的"不语""罕言",以示其思想转换的方向,亦或另有深意。《论语》里多有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子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孔子对许多在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潮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问题"不语""罕言",其态度体现了他对周文化的内在把握,对当时流行的某些思想观念及信仰采取淡漠回避态度正是开拙新话题、进行论题转换的一种方式。康有为论孔子"托古改制"并非全然是空穴来风,其实大有意味。
孔子罕言性命天道,但还是相信天命的,或者说他认为应当相信。他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又说:"五十而知天命。"(《为政》)天命或命,大致是指人力所无可奈何的事。但于弟子,孔子并不多讲天命,以为天道玄远,迷信则易产生消极的宿命论而不能努力尽人事。孔子把宗教的情结与力量转移到人的生命的层次上,鼓勇于事前,必尽人事而后可言天命。孔子亦以天命解释已道之不行:"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宪问》)但求力行以应命而不消极以待命,此为孔子讲天命之真意。《孔子家语·观思第八》有这样一段记载:子贡问于孔子曰:"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子曰:"吾欲言死者之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而不葬。赐欲知死者有知与无知,非今之急,后自知之。"生死、性命、天道皆孔子罕言之语,当在其新创的思想体系之外,孔子重视的并非真理与真知,而是从社会的整合功能,人伦的教育着眼,认为凡事有度,对事物真相的探究过细,易走极端,反为不美。"不语"也许正显示了孔子思想之于时代的超越性、在思想史上的开放性和发展的多元可能性。然其后学没有孔子的天赋智慧,难得其思想精髓,凡事"战战??,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泰伯》)礼仪趋于繁琐程式化,动辄得咎,顾忌太多,大失孔子的堂堂气象。
于无序中求有序,孔子体现了其人道思想结构的创新与均衡,后世统一时代之儒生对孔子思想越是虔诚求真,实无异于有序中求有序,越是显得教条僵化,正所谓腐儒是也。我把孔子看成一个社会学家,给予他一个均衡的思想结构,而也许这样的结构并不真的在孔子那里存在过,但孔子思想之于我的思想和思维结构是这样的存在。
其他答案(共3个回答)
,促进社会发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4.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
5.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6.不耻下问:提倡人人好学虚心求教.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
1.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相关信息,促进社会发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4.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
5.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6.不耻下问:提倡人人好学虚心求教.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
孔子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实况
孔子教学的项目有四:文、行、忠、信。(原文见于论语述而篇)文,指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行,是德行;忠,意指尽心尽力;信,即为诚实无欺。孔子对于古代文献十分重视,尤其是诗、礼、乐。他认为这三项学问对于人的性情养成非常重要。《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可以使人兴起好善恶恶之心;礼,使人进退得宜,进而可以立身于世;乐,可以使人养成完美的人格。顺道一提,孔子曾经这样称赞诗经:“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施教”,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笔者认真阅读了《论语》,对孔子教育思想作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发现他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首先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的教育思想。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并进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八佾》)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虽然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而是由南宋大儒朱熹在《论语注》中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八个字所归纳的,但孔子确实有着这种“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的教育实践实实在在地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孔子就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他采用的方法有“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以及“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废哉,人焉瘦哉?”(《为政》)即通过观察和与学生谈话进行全面了解。正因为如此,孔子十分熟悉他的学生的特点与个性,比如他说过:“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
。”(《先进》)就是说他的学生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正是由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所以孔子的教育和教学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同样问“仁”、问“孝”、问“政”,孔子的回答往往是难易、深浅、详略、繁简各不相同。如樊迟和颜回都问“仁”,孔子回答樊迟是“爱人”,回答颜回却是“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现在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大有启发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齐步走”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出现了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怪现象,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估片面,只考查学生所谓“正课”分数,高分则优。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一律被置之度外。于是造成了“高分低能”、个性特长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其次孔子还主张“倡导乐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乐学(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习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之。”(《述而》)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的态度相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所以,孔子学习起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他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意思说,在学习中发现了乐趣,本身就是一种最高的享受了,那么,即使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着乐趣。
孔子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总是巧妙地把学生领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境地,使他们感到美不胜收,学起来轻松愉悦,“欲罢不能”(《子罕》)。那么孔子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的呢?
一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民主教学。这应该是令学生乐学的前提。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师生感情融洽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感情冷漠,不可能创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师生感情融洽,师爱生,生敬师,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自然被触发,并进而如同“爱屋及乌”般喜欢上教师的讲授,学习的兴趣浓了,劲头足了,此所谓“亲其师而近其道”也。孔子对学生十分热爱,与学生关系十分融洽。从不摆教师的架子,总是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而且也能放下架子向他的学生学习。教学态度谦和、民主、诚恳、友爱,教学气氛轻松愉悦。今天,我们更应该像孔子那样,对学生讲平等,讲民主,讲感情。
二是正面表扬激励。这是让学生乐学的重要手段。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尊心,有让人肯定的心理。孔子就善于从正面表扬学生、激励学生。据统计,《论语》中关于孔子对学生的表扬共有17处,批评只有6处,说明孔子是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即使批评学生,也总是善意的,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此,他的学生总是爱学习,学习起来有积极性,乐此不疲。我们今天的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心理,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分数,都可以给学生很大的鼓舞,从而使他们学习起来更投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今天,我们应像孔子那样,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扬民主,热爱学生 ,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多肯定,多表扬,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从而使教育活动生动活泼,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1.立志有恒
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物质生活为 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他在教育学生如何...
唐吉诃德·多弗朗明哥是日本漫画《海贼王》中的人物,原悬赏金高达3亿4千万贝里,线线果实能力者,曾经是天龙人,现任王下七武海与德雷斯罗萨国王,是王下七武海中特立独...
恶心的:
一,偶小时侯吃饭不老实,一老农为了教育我,对我说:六零年苦呀,没饭吃,抠出来的鼻屎从来不扔的.
六,这天,酒店老板正在大厅巡视.来了一乞丐上前说道:"...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复辟周礼,其核心是复辟)
2)君君臣臣。(忠君思想。君让臣死,臣不敢不死,封建统治者的帮凶)
3)三纲五常。(封建礼教,毒害人民)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
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
答: 不行,儿子和父亲比起来,不能用高大形容,父亲用强壮或高大都行,但是儿子用高大,父亲用强壮就有些冲突。(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用,请点击左下角的好评,祝您快乐!)
答: 义务教育法和国家的有关规定是佷清楚的,必须实行免费、免试、就近入学。之所以择校热愈演愈烈,主要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有法不依,人为地制造学校差距,造成家长不得不择校...
答: 你好,科学教育专业包括小学科学教育和中学科学教育。
答: 考试能力和个人能力不是呈一对一的对立关系的。
大家还关注
Copyright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的教育思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