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竹石图少年书架表达的主旨旨是什么

观“潇湘竹石图”--《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年硕士论文
观“潇湘竹石图”
【摘要】: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在文学艺术领域、诗文、书画方面无所不精,同时他在中国文人绘画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苏轼第一个比较全面的阐明了文人画理论,首次明确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他的文人画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关这一点,过去人们多在理论上加以分析,而结合作品对他具体的绘画实践分析较少。其主要原因是苏轼现存的作品数量很少。苏轼画真迹,见于文献记载者不及十帧,传世更少。目前己知的苏轼画作存世仅两幅, 《潇湘竹石图》是国内唯一的一幅真迹,因此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也是印证苏轼绘画理论的一个过程。通过对《潇湘竹石图卷》的分析,去探寻了解苏轼的绘画实践和美学实践。另外苏轼和文同共同开创了“枯木竹石”的文人画题材。 《潇湘竹石图卷》也正是苏轼借助“竹石”来寄托文人精神抒发诗人情怀的典范之作。通过对画作的品读我们去体会诗人对生生不息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5【分类号】:J21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才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苗贵松;;[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年03期
刘全志;;[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潘军;;[J];名作欣赏;2008年10期
苗贵松;;[J];美与时代(下);2012年11期
方蔚;;[J];文学教育(上);2011年10期
张云丽;;[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年03期
苗潇潇;;[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10年01期
汤志刚;;[J];作家;2011年12期
唐付丽;;[J];艺海;2013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钟巧灵;[D];扬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小宁;[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原军慧;[D];西南大学;2008年
黄莹;[D];广西大学;2008年
廖伟;[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丁怀刚;[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孙春莹;[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李广艳;[D];漳州师范学院;2012年
杨雪筠;[D];湘潭大学;2013年
宋春华;[D];广西大学;2014年
郑志财;[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韩成武;[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东方乔;[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东方乔;[J];河北学刊;2002年04期
刘继才;;[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2期
杨学是;[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陈晓春;[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孔寿山;[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4年06期
卞良君;[J];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高文;齐文榜;;[J];文学遗产;1992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语文世界;1996年04期
;[J];东方收藏;2011年05期
丁东;;[J];文史参考;2010年16期
佳音;;[J];文史参考;2011年05期
苏晓晗;王艺雯;;[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赵永康;[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陈生明;;[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09年03期
,王宏志;[J];炎黄春秋;2002年11期
李辉;;[J];中外文摘;2011年18期
郑茂达;;[J];荣宝斋;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苏晓晗;[N];美术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邵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年
黄苏;[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苏轼画作孤本《潇湘竹石图》的历史传奇
苏轼画作孤本《潇湘竹石图》的历史传奇
2010年春节,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场“50年捐赠作品大展”,展厅醒目位置摆放的是邓拓先生于上世纪
60年代捐赠的国画精品——苏轼《潇湘竹石图》,这幅画成为整个展览的重头戏。大文豪苏轼的绘画作
品,如今传世的仅存两幅,《枯木怪石图》在抗战时流入日本,《潇湘竹石图》是国内孤本,弥足珍贵
  苏轼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在政治上长期失意,生活坎坷,胸
怀大略,却壮志难酬。他是大诗人,同时又是著名画家,与许多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一样,他的画作中
大有屈子离骚的情怀。
  美术馆珍藏的《潇湘竹石图》为绢本,纵28厘米,横105.6厘米。画作采用长卷式构图,展现湖南
省零陵县西潇、湘二水合流处,遥接洞庭巨浸的苍茫景色。整幅画作以潇湘二水的交汇点为中心,远山
烟水,风雨瘦竹,近水与云水、蹲石与远山、筱竹与烟树产生强烈对比,画面极富层次感,让人在窄窄
画幅内如阅千里江山。
  苏轼不是简单的模仿者,对于绘画有着自己的一番理论,他所绘墨竹仰首向上,少有竹节。米芾曾
经问:“何不爱节兮?”苏氏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苏轼认为,“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
无常形,而有常理,(而此理)非高人逸士不能辨。”他主张画家要画的是精神,而不是外在。苏轼用
自己独具功力的书法功底,在枯木竹石上表现笔意情趣,独创一派,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先河。林
语堂曾经评价苏轼的画作是中国艺术的印象派。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表示:“美术馆珍藏的这幅苏轼
孤本价值连城。现在艺术品市场上,宋代书法就拍出了几个亿,如果《潇湘竹石图》现身拍卖行,起价
就会超过4个亿”。
  《潇湘竹石图》卷末端题有“轼为莘老作”五字款识,与东坡文字风格一致。明代庐陵人吴勤考证
,画作为苏轼在黄州时(公元年)赠予孙莘老的墨宝。吴勤是明洪武初年试经学第一,曾在
武昌、开封府授课,后被召入史馆,门生满天下。
  落款中的“莘老”,即孙觉,东坡同年进士,“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十一月,自广德(湖州)
移守吴兴(今浙江省吴兴县)”。孙觉与苏东坡在政治上观点相同,思想也非常接近,后来与东坡一起
横遭政治迫害。东坡集里,多有投赠莘老之作。&
  史载苏轼第一次见到黄庭坚的诗文,便是在孙觉府邸,苏轼惊异于黄的才华,孙觉便请苏为其扬名
,苏轼大笑:“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去接近别人,别人也会主动接近他,逃名而不可得,何须扬名?”
后来,孙觉成为黄庭坚的第一任岳父,而黄虽然与苏轼年龄相近,却始终恪守师徒关系。
金陵李家秘藏两百年
  除了艺术上的不凡造诣,《潇湘竹石图》最难能可贵的,是其流传有序的身世,画作上包含了元明
的26家,共计3000多字的题跋,这些题跋有的叙事,有的赏析,有的仅是发表赞叹之情。近千年来,《
潇湘竹石图》辗转保存至今,历代书画鉴赏家功不可没。
  26家题跋始于元代 ,止于明嘉靖年间,图卷自元代起秘藏于金陵李家近两个世纪未曾流出,今天
我们所知的画作流传历史也是从这些题跋中所得。
  元惠宗元统二年( 1334年),湖南书画收藏家杨元祥是画作中第一位留下墨迹的文人,十五年前,
杨元祥在湘中故家见过苏轼此画,现在湘中故家欲将其出售,杨元祥便引荐南京梁台杜德甫购之,并作
题记,至于湘中故家如何得之并未交代。
  明洪武初年(1370年),梁台李秉中从杜氏手中购得此卷,如获至宝,由李秉中之子李从善重新装
裱后藏于家中,李从善从此继承父亲意愿,对此卷“珍藏愈固”。传说梁昭明太子曾到梁台的法清寺楼
上读书。后人纪念这位好学不倦、文采斐然的太子,为他在庙旁建筑一座两层楼,门额立匾曰“昭明太
子”读书楼,元代改称“昭文书院”,从此《潇湘竹石图》就落户金陵梁台这个地方。
  明嘉靖三十七年( 1558年),金陵李家的传人李甲峰携此卷来到江阳,在这里偶遇了年近七十,乞
老归故途经此处的明代文学家杨慎(升庵),席间杨慎在画作上留下了一篇赏析的七言跋文,杨慎的墨
宝对于《竹石图》无疑增色不少,而跋文本身也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受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小组委托
负责整理杨慎著作的王文才先生说:“这在国内现存的升庵真迹墨宝中,首推珍品”。杨慎因为明代的
“大礼议”事件,曾被皇帝流放三十年,就在他题东坡画卷时,云南巡抚又奉密谕追捕他,翌年七月,
杨慎遂死于永昌(今云南保山)。
  从明洪武初年李秉中购得此画,传与其子从善,到嘉靖年间李甲峰时已有八代,金陵李家得此画卷
,代代相传,视为绝世珍宝,其间近两百年历史,而后画作如何流入市井,又有谁有幸见到了这幅古画
,如今我们已不得而知。
邓拓慧眼识珠天价收购
  到了近代,《潇湘竹石图》的私人收藏者有两位,第一位是北洋军阀吴佩孚的秘书长白坚夫。北洋
军阀统治时期,白坚夫在北京风雨楼古玩店中买走了苏东坡的两幅传世珍品:一是《枯木怪石图》;一
是《潇湘竹石图》。前者是风雨楼主人从一个山东收藏者手中买来的,后者则是风雨楼的藏品。抗战时
期,白坚夫把《枯木怪石图》卖给日本人,《潇湘竹石图》成为国内唯一的苏东坡画作。
  1961年,白坚夫经济困难,决定把《潇湘竹石图》卖掉。他曾专程到上海,却没卖出去,后来又来
到北京。白坚夫把《潇湘竹石图》拿给他的熟人、国家文物管理局文物处处长张珩看,但是鉴定过程中
有专家认定这是赝品。白坚夫一气之下,卷起画走了。
  原来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明代杨慎在四川泸州(江阳)除了为《潇湘竹石图》题跋之外,还
曾经为另一幅元人临摹东坡壁画的《风雨竹枝图》题跋。两幅画作都下落不明,一些学者误认这两幅图
卷为同一幅画卷,否认《潇湘竹石图》为东坡真迹。白坚夫听说沈阳故宫博物院的杨仁铠先生在京开会
便找到杨,杨仁铠就推荐他去找邓拓。
  邓拓是我国著名作家,原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他不仅在新闻、文学、历史诸方面很有造诣,
还是位文物爱好者、收藏家和鉴赏家。
  巧的是邓拓也正在急急寻找这位白先生的下落。一次邓拓从外地出差回来,荣宝斋的画家许麟庐告
诉他,前几天一位四川来的老先生曾拿着一幅苏东坡的手卷《潇湘竹石图》来荣宝斋询问价格。由于客
人要价较高,荣宝斋一时难筹措到钱,那位客人走了。邓拓于是拜托许麟庐打听这位客人的去向。
  《潇湘竹石图》在圈子内引起不小轰动,但是画作的真伪却一时成为难题。苏东坡的画迹,从来只
见书载,不见画卷。邓拓认为,苏氏的真迹肯定是稀世珍宝,应当弄个究竟。正在这时,画家周怀民告
诉邓拓,他家有一本日本出版的画册,其中印有苏东坡的《枯木怪石图》,邓拓立刻赶到周家,一边仔
细地端详这张不足一尺见方的珂珞版印刷品,一边听周怀民介绍苏东坡绘画的特点。
  这一天,画家许麟庐带白坚夫及《潇湘竹石图》找到邓拓。白坚夫的历史背景特殊,鉴于当时的特
殊年代,许麟庐只介绍画,并不介绍卖画的主人。展开画卷,“隽逸云气扑面而来,画面上一片土坡,
两块怪石,几丛疏竹,左右烟水云山,涉无涯际,恰似湘江与潇水相合,遥接洞庭,景色苍茫,令人心
旷神怡。徘徊凝视,不忍离去。”邓拓后来将自己观画时感受写在了《苏东坡〈潇湘竹石图卷题跋〉》
  邓拓鉴赏良久,才兴奋地对白坚夫说:“你这幅画我也不能辨别真伪,但它的珍贵是毋庸置疑的,
很有研究价值。我虽然十分喜欢,但囊中羞涩,老先生你准备要多少钱?”话音未落,白先生激动地说
:“由你保存我就放心了,关键在于我遇到了知音。”邓拓说:“古书记载苏轼流传在世的画迹就只《
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两幅。若我能有幸珍藏一幅,乃我的幸事。”
  白坚夫看到邓拓对这幅画十分看重,认为自己遇到了“知音”,于是价钱很快谈妥,双方同意作价
5000元(也有说是3000元)。当时5000元不是一个小数目,邓拓答应当即付给2000元,其余3000元三天
内全部还清。为凑足这笔钱,邓拓请来荣宝斋的经理和画师,忍痛从个人存画中挑选出24幅,经画师作
价,凑足了3000元。邓拓成为《潇湘竹石图》的最后一位私人藏家。
捐给国家没有任何仪式
  收藏了这幅画后,凡是可能和苏东坡画有关的东西,邓拓都进行了认真研究。为准确判断画作的真
伪,他还请来许多画家、书画鉴赏家一起研究和辨别。一些政界的大人物,如陈伯达、康生,著名画家
吴作人、黄胄等以及邓拓的熟人萧劲光、傅钟等也赶来观赏。
  可能是因为树大招风,1963年秋天,中央某部发了个通报,通报说:“邓拓抢购争购倒卖国家文物
字画,非法获利几千元。”随即,北京市委组成调查组查处此事。
  原来,邓拓买画的事得罪了一个权威,王力的反思中记录了这件事。他说:这个“权威”指使一名
不懂文物的支部书记,出面检举邓拓搞文物投机,引起了轩然大波。少奇同志批示严肃查处,几乎所有
的中共中央常委和其他领导人都划了圈,北京市委也不敢保。最后传到一位了解情况的、当时的大人物
那里,他用朱笔批了一大篇,说邓拓在此问题上不但无罪而且有功,说有的专家不仅武断,还仗势欺人
,企图借“四清”打倒邓拓,以挽回自己的面子,长期把持文物阵地,不让别人插足。大人物还派人查
清此事,并由荣宝斋的王大山写成调查报告,送给刘少奇。少奇立即表示同意这个报告,从而弄清了邓
拓买画的风波。这个大人物,就是康生。
  后来有文章指出,邓拓得罪的权威不是别人正是江青。这个故事被后世文人们津津乐道,常常见诸
报端,这其中吸引人们的不仅是珍贵文物的坎坷命运,更是老一辈文物鉴赏家的离奇遭遇。
  “倒卖文物”事件查清楚后,邓拓开始利用更多的业余时间对《潇湘竹石图》进行研究。1963年,
邓拓写出了《苏东坡〈潇湘竹石图卷题跋〉》一文,他判断,此画创作时间当在11世纪后半期。当时北
宋画院尚未成立,以苏东坡为代表的文人画派,运用直接观察的方法,概括客观事物特征,自由写意,
不受拘束,在中国画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1964年邓拓请许麟庐帮忙从自己收藏的古画中精心选出包括《潇湘竹石图》在内的144件佳品,经
过仔细斟酌,小心押上他的收藏印后无偿捐献给了中国美术家协会。捐赠活动非常平静,没有仪式,甚
至没有一纸证书。苏东坡的《潇湘竹石图》成为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
  邓拓捐赠的这批藏画有手卷、有册页、有立轴、有中堂,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笔,包括我国古代十大
画家之中的徐文长、八大山人的作品,以及明代四大家沈石田、文徵明、唐伯虎、仇十洲的作品,件件
都堪称无价之宝。
  1966年“文革”开始,姚文元在江青等人的支持下,对《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横加批判,
《燕山夜话》变成了“反党黑文”,一起震惊全国的特大冤案由此产生。邓拓于当年5月18日含冤自尽
  十年浩劫之后,1984年春,国家文物局组织了谢稚柳、启功、杨仁铠、刘九庵、徐邦达等著名文物
专家,对《潇湘竹石图》进行鉴定,确认邓拓保存并捐赠的《潇湘竹石图》是苏东坡的真迹。
邓拓生前曾说:“我搞个人收藏,并不单单出于个人爱好,也不把它当作个人财产,到了一定时候,自
然捐给国家”。他说到了,也做到了。文物鉴定大家启功评价此事时说:“豪举也罢,痴举也罢,在对
民族文化有深厚感情的人说起来,这个举动的艺术并不亚于一卷苏东坡的墨竹!”
(本文摘自2011年《文史参考》第5期,未经充许,请勿转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宋 苏轼《潇湘竹石图》(中国美术馆藏)
我的图书馆
宋 苏轼《潇湘竹石图》(中国美术馆藏)
宋 苏轼 潇湘竹石图 绢本墨笔 28x105.6cm 中国美术馆藏
&中国美术馆珍藏的苏轼《潇湘竹石图》,采用长卷式构图,展现湖南省零陵县西潇、湘二水合流处,遥接洞庭巨浸的苍茫景色。整幅画作以潇湘二水的交汇点为中心,远山烟水,风雨瘦竹,近水与云水、蹲石与远山、筱竹与烟树产生强烈对比,画面极富层次感,让人在窄窄画幅内如阅千里江山。
&苏轼对画竹有自己的一番理论,他所绘墨竹仰首向上,少有竹节。米芾曾经问:“何不爱节兮?”苏氏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苏轼认为,“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而此理)非高人逸士不能辨。”他主张画家要画的是精神,而不是外在。苏轼用自己独具功力的书法功底,在枯木竹石上表现笔意情趣,独创一派,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先河。林语堂曾经评价苏轼的画作是中国艺术的印象派。
《潇湘竹石图》卷末端题有“轼为莘老作”五字款识,与东坡文字风格一致。明代庐陵人吴勤考证,画作为苏轼在黄州时(公元年)赠予孙莘老的墨宝。吴勤是明洪武初年试经学第一,曾在武昌、开封府授课,后被召入史馆,门生满天下。
  落款中的“莘老”,即孙觉,东坡同年进士,“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十一月,自广德(湖州)移守吴兴(今浙江省吴兴县)”。孙觉与苏东坡在政治上观点相同,思想也非常接近,后来与东坡一起横遭政治迫害。东坡集里,多有投赠莘老之作。&
  史载苏轼第一次见到黄庭坚的诗文,便是在孙觉府邸,苏轼惊异于黄的才华,孙觉便请苏为其扬名,苏轼大笑:“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去接近别人,别人也会主动接近他,逃名而不可得,何须扬名?”后来,孙觉成为黄庭坚的第一任岳父,而黄虽然与苏轼年龄相近,却始终恪守师徒关系。
《潇湘竹石图》上有元明26家计3000多字的题跋,这些题跋有的叙事,有的赏析,有的仅是发表赞叹之情。近千年来,《潇湘竹石图》辗转保存至今,历代书画鉴赏家功不可没。26家题跋始于元代
,止于明嘉靖年间,图卷自元代起秘藏于金陵李家近两个世纪未曾流出,今天我们所知的画作流传历史也是从这些题跋中所得。
  元惠宗元统二年(
1334年),湖南书画收藏家杨元祥是画作中第一位留下墨迹的文人,十五年前,杨元祥在湘中故家见过苏轼此画,现在湘中故家欲将其出售,杨元祥便引荐南京梁台杜德甫购之,并作题记,至于湘中故家如何得之并未交代。
  明洪武初年(1370年),梁台李秉中从杜氏手中购得此卷,如获至宝,由李秉中之子李从善重新装裱后藏于家中,李从善从此继承父亲意愿,对此卷“珍藏愈固”。传说梁昭明太子曾到梁台的法清寺楼上读书。后人纪念这位好学不倦、文采斐然的太子,为他在庙旁建筑一座两层楼,门额立匾曰“昭明太子”读书楼,元代改称“昭文书院”,从此《潇湘竹石图》就落户金陵梁台这个地方。
  明嘉靖三十七年(
1558年),金陵李家的传人李甲峰携此卷来到江阳,在这里偶遇了年近七十,乞老归故途经此处的明代文学家杨慎(升庵),席间杨慎在画作上留下了一篇赏析的七言跋文,杨慎的墨宝对于《竹石图》无疑增色不少,而跋文本身也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受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小组委托负责整理杨慎著作的王文才先生说:“这在国内现存的升庵真迹墨宝中,首推珍品”。杨慎因为明代的“大礼议”事件,曾被皇帝流放三十年,就在他题东坡画卷时,云南巡抚又奉密谕追捕他,翌年七月,杨慎遂死于永昌(今云南保山)。
  从明洪武初年李秉中购得此画,传与其子从善,到嘉靖年间李甲峰时已有八代,金陵李家得此画卷,代代相传,视为绝世珍宝,其间近两百年历史,而后画作如何流入市井,又有谁有幸见到了这幅古画,如今我们已不得而知。
到了近代,《潇湘竹石图》的私人收藏者有两位,第一位是北洋军阀吴佩孚的秘书长白坚夫。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白坚夫在北京风雨楼古玩店中买走了苏东坡的两幅传世珍品:一是《枯木怪石图》;一是《潇湘竹石图》。前者是风雨楼主人从一个山东收藏者手中买来的,后者则是风雨楼的藏品。抗战时期,白坚夫把《枯木怪石图》卖给日本人,《潇湘竹石图》成为国内唯一的苏东坡画作。
  1961年,白坚夫经济困难,决定把《潇湘竹石图》卖掉。他曾专程到上海,却没卖出去,后来又来到北京。白坚夫把《潇湘竹石图》拿给他的熟人、国家文物管理局文物处处长张珩看,但是鉴定过程中有专家认定这是赝品。白坚夫一气之下,卷起画走了。
  原来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明代杨慎在四川泸州(江阳)除了为《潇湘竹石图》题跋之外,还曾经为另一幅元人临摹东坡壁画的《风雨竹枝图》题跋。两幅画作都下落不明,一些学者误认这两幅图卷为同一幅画卷,否认《潇湘竹石图》为东坡真迹。白坚夫听说沈阳故宫博物院的杨仁铠先生在京开会便找到杨,杨仁铠就推荐他去找邓拓。
  邓拓是我国著名作家,原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他不仅在新闻、文学、历史诸方面很有造诣,还是位文物爱好者、收藏家和鉴赏家。
  巧的是邓拓也正在急急寻找这位白先生的下落。一次邓拓从外地出差回来,荣宝斋的画家许麟庐告诉他,前几天一位四川来的老先生曾拿着一幅苏东坡的手卷《潇湘竹石图》来荣宝斋询问价格。由于客人要价较高,荣宝斋一时难筹措到钱,那位客人走了。邓拓于是拜托许麟庐打听这位客人的去向。
  《潇湘竹石图》在圈子内引起不小轰动,但是画作的真伪却一时成为难题。苏东坡的画迹,从来只见书载,不见画卷。邓拓认为,苏氏的真迹肯定是稀世珍宝,应当弄个究竟。正在这时,画家周怀民告诉邓拓,他家有一本日本出版的画册,其中印有苏东坡的《枯木怪石图》,邓拓立刻赶到周家,一边仔细地端详这张不足一尺见方的珂珞版印刷品,一边听周怀民介绍苏东坡绘画的特点。
  这一天,画家许麟庐带白坚夫及《潇湘竹石图》找到邓拓。白坚夫的历史背景特殊,鉴于当时的特殊年代,许麟庐只介绍画,并不介绍卖画的主人。展开画卷,“隽逸云气扑面而来,画面上一片土坡,两块怪石,几丛疏竹,左右烟水云山,涉无涯际,恰似湘江与潇水相合,遥接洞庭,景色苍茫,令人心旷神怡。徘徊凝视,不忍离去。”邓拓后来将自己观画时感受写在了《苏东坡〈潇湘竹石图卷题跋〉》一文中。&
  邓拓鉴赏良久,才兴奋地对白坚夫说:“你这幅画我也不能辨别真伪,但它的珍贵是毋庸置疑的,很有研究价值。我虽然十分喜欢,但囊中羞涩,老先生你准备要多少钱?”话音未落,白先生激动地说:“由你保存我就放心了,关键在于我遇到了知音。”邓拓说:“古书记载苏轼流传在世的画迹就只《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两幅。若我能有幸珍藏一幅,乃我的幸事。”
  白坚夫看到邓拓对这幅画十分看重,认为自己遇到了“知音”,于是价钱很快谈妥,双方同意作价5000元(也有说是3000元)。当时5000元不是一个小数目,邓拓答应当即付给2000元,其余3000元三天内全部还清。为凑足这笔钱,邓拓请来荣宝斋的经理和画师,忍痛从个人存画中挑选出24幅,经画师作价,凑足了3000元。邓拓成为《潇湘竹石图》的最后一位私人藏家。
邓拓购画后旁征博引写出《苏东坡〈潇湘竹石图卷题跋〉》一文,和该幅画一同在《人民日报》发表。他判断,此画创作时间当在11世纪后半期。当时北宋画院尚未成立,以苏东坡为代表的文人画派,运用直接观察的方法,概括客观事物特征,自由写意,不受拘束,在中国画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1964年邓拓请许麟庐帮忙从自己收藏的古画中精心选出包括《潇湘竹石图》在内的144件佳品,经过仔细斟酌,小心押上他的收藏印后无偿捐献给了中国美术家协会。捐赠活动非常平静,没有仪式,甚至没有一纸证书。苏东坡的《潇湘竹石图》成为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
&1984年春,国家文物局组织了谢稚柳、启功、杨仁铠、刘九庵、徐邦达等著名文物专家,对《潇湘竹石图》进行鉴定,确认邓拓保存并捐赠的《潇湘竹石图》是苏东坡的真迹。
(本文节选自《苏轼画作孤本&潇湘竹石图&的历史传奇》,《文史参考》2011年第5期)
阴山箴言&阅画千卷,不如读透一帧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当前位置:
苏轼 潇湘竹石图图片
编号:上传时间:大小:1.495 M
分辨率:72dpi
尺寸:35像素 格式:JPG 颜色:RGB
关&键&词:苏轼 潇湘竹石图 古代名画 传世 经典 花鸟 人物 山水 绘画书法 文化艺术 设计 72DPI JPG
作品描述:
&昵图网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并拥有版权或使用权,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
商用正版图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潇湘竹石图高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