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怎样学习古代汉语(zz) / 蓝讯

1、王力:怎样学习古代汉语docx下载_爱问共享资料
1、王力:怎样学习古代汉语.docx
1、王力:怎样学习古代汉语.docx
1、王力:怎样学习古代汉语.docx
简介:本文档为《1、王力:怎样学习古代汉语docx》,可适用于人文社科领域,主题内容包含怎样学习古代汉语王力今天我来讲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这个问题分以下五方面来谈:一、历史观点的树立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三、词汇学习的重要性四、语法的符等。
侵权或盗版
*若权利人发现爱问平台上用户上传内容侵犯了其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合法权益时,请按照平台要求书面通知爱问!
赌博犯罪类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2王力:怎样学习古代汉语|入门
王力先生(1900年-1986年)
今天我来讲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这个问题分以下五方面来谈:历史观点的树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词汇学习的重要性;语法的学习;学习的具体措施。
一、历史观点的树立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发展的,它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化,但同时它也不可能变化得很大,因为它一方面有发展,一方面还有它的稳固性。因为有继承,所以几千年前的汉语和现代汉语有许多共同处,这是继承的一方面,但它也有发展的一方面,这就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学习汉语首先须树立历史观点,知道它有相同,有不同,有继承,有发展,这对我们学习汉语是有很大好处的。
现在举例来说:池塘的“塘”字在唐朝以前的一般意思也和现代的很不一样。原来的“塘”字,是指在河旁边防水的堤而言。唐崔颢《长干行》中有“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之句,句中的“横塘”是地名,一定是在堤的旁边,她决不会住在池塘里。又如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中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句,这里的“塘”就是堤的意思。说春草生在堤上是可以的,决不能说它生在池塘里。总之,“塘”字在唐朝时的意义和现在的意思不一样。
上世纪50年代,王力先生在北京大学教学使用的《古代汉语》讲义
又如,“恨”字在汉朝以前,一般的不讲作仇恨的意思,只当遗憾的意思讲。在古代,“恨”和“憾”是同义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句话是说,刘备在世时,常谈到汉桓帝、灵帝时宠信宦官的事,感到悲痛与遗憾。这里的“痛恨”,不能用现在的“痛恨”来解释,因为桓帝、灵帝都是汉朝的皇帝,诸葛亮怎能痛恨皇帝、骂皇帝呢。
书信的“信”字,在汉朝以前,写信不说写信,说“作书”或“修书”。当时信就叫“书”,带信的人才叫“信”,如带信的使臣叫“信使”,所以在古代,“信”和“书”的意义不同。《世说新语·雅量》中“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是说谢安正与人下围棋时,他的侄子谢玄从淮上派人来了,谢安看信后默默无言。这里面有书有信,“信至”的“信”和“看书”的“书”的意思不一样。
“仅”字在唐朝时和现在的意义不但不一样,且相反。现在的“仅仅”是极言其少,而在唐时,则极言其多,有“差不多达到”的意思。杜甫在《泊岳阳城下》中说:“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他说当时的山城差不多达到一百层,是很高的意思,不能拿现在的说法,说它仅仅一百层,这样就不通了。
从词的意义的变化,可以看出历史观点的重要。我们要研究古今这些词的意义的异同,哪些相同,哪些不同,应该搞得很清楚。
《古代汉语》讨论稿(1961年11月)
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
怎样来学习古代汉语?这有种种不同的方法,效果也不一样。一种是重视感性认识,古人就采取这种方法。古人学习一篇文章,强调把它从头到尾地来熟读和背诵。古人读书从小就背诵几百篇文章,重视感性认识。学校成立以后,尤其是“五四”以后,逐渐喜欢讲道理,解放以后,更要求讲规律。不管讲道理和讲规律,都是重视理性认识。这两种办法到底哪一种好?我认为两种办法都好,两者不能偏废,不能单采取一种办法。
现在有些青年说,古代汉语难懂,好像比外语还难懂。这话过分了一些,无论如何古代汉语不会比外语难懂,可是其中也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说,我们要以学习外文的方法去学习古代汉语。学外文的经验,首先强调记生字,还要背诵,把外文念得很熟,然后看见一个字、一个词,或读一本书,马上能了解它的意思。最高的程度,就是看书不查字典,举笔就能写文章。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找出一条经验,就是要把三样东西结合起来学习:一是古代汉语文选,二是常用词,三是古汉语通论。我们要把常常见面的词记熟了,学古代汉语和学外语一样要记生字。古代汉语大概有一千到一千二百个常用词,把它像学外文记生字那样地记住,大有好处。不要记那些深奥难懂的字。从前教和学古代汉语的人都走错了路,专记那些生僻的字,如那时小孩子喜欢找一个难懂的字去考老师,这样做是没有好处的。
譬如稍微的“稍”字,这个字现代和古代的意义不一样。“稍”字在古代当作“渐渐”讲。《汉书》里有一句话:“吏稍侵凌之。”是说一个人做官很老实,连衙门里的小官吏,都渐渐地欺他老实。这里“稍”字就含有渐渐地、得寸进尺地的意思,如解作“稍微”的话,就不对了,因为不能说稍微地去欺负他。直到宋代,“稍”字还是这个意思。苏轼的诗中有“娟娟云月稍侵轩”之句,是描写他从一个地方回家时看见月亮慢慢升上去,渐渐侵入窗户中的景色,是非常富于诗意的,如要说月亮“稍微”侵入窗户时,就完全没有诗意了。这样我们如掌握了“稍”字这个常用字的词义后,到处就能用“渐渐”来解释它了。
再说“再”字在古代汉语中当“两次”讲。“再来”就是来两次,“再会”就是会两次。所有的“再”字,都当这讲。古代汉语中的“五年再会”,如用现代汉语来讲,是说五年后再见。古代汉语则解作五年之内会面两次。两者差别多大!所以如果掌握了常用词的词义,就到处用得上了。
古汉语通论,就是讲理论、讲道理、讲规律。讲古代语法、语音、词汇以及文字学的一些道理,来帮助我们深入地了解古代汉语。三部分中的文选是感性知识部分,古汉语通论是理性知识部分,常用词既是感性又是理性,说它是感性,就是说它当生字来记,说它理性,就是掌握词义后到处可用,也可说掌握它的规律。把古代汉语分为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部分,把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好好结合起来。此外,我们还要强调自己动脑筋、想问题。这样的要求是比较高一些,可以提出,但不要对一般同学提出这要求。古代汉语怎样能懂呢?把很多的文章凑起来,加以分析、概括、领悟,就能懂了。如“再”当“两次”讲,就是从每一篇有“再”字的文章中去领悟它的意义是否一样,当你发现所有的“再”字都当“两次”讲时,你就恍然大悟,知道这个“再”字当“两次”讲了。所以这是领悟出来的、归纳概括出来的。因为它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你从许多文章中加以研究、分析、概括,它的意思就找出来了,比查字典还好。因为字典本身有缺点,如《辞源》《辞海》《说文解字》等,都是以文言文来解释文言文,看了以后仍不懂,等于白看了。
另外,字典中的解释并不都很完善,还有待我们的修正和补充,如“再”字当“两次”讲,在《说文》中是讲了,普通字典就没有这样解释。所以要我们自己去悟它,琢磨它,就可以搞懂这种道理。
《古代汉语》第一版(1962年-1964年)
三、词汇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语言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语音,就是这几个字怎样念。二是语法,就是句子的结构,如说“我吃饭”,有的国家和民族就不是这样说,如日本人说“我饭吃”。又如“白马”,我们许多少数民族说成“马白”,等于我们说“白马”。总之,句子的结构都有一种法则,这就叫语法。三是词汇,词汇是一切事物、行为和性质的名称,如“天”字,英语说成sky,俄语读成небо,都不相同。第四是文字,是语言的符号。假如文字不算在内的话,那么我们学习语言就只有三个要素:语音、语法和词汇。
语法比较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一种,我们过去教古代汉语常常有一种误解,以为语法讲法则,只要把古代汉语的语法研究好了就等于掌握了规律,完成学习古代汉语的任务了。其实不然,因为语法有很大的稳固性,它变化不大,如“我吃饭”,在古代和现在差不多。特别是比较文的话,如“抗震救灾”,从古代到现在都一样。语法变化不大,所以我们放弃了词汇不研究,专去研究语法还是不解决问题。再说我们的前辈学古文,也不是从语法入手,他们都是念得很熟,能背诵,那时恐怕还不懂什么叫语法,可是他们学习得比我们现在一般人还好。所以我们应着重在词汇方面。
现在来讲几个字:“寝、眠、卧、睡、寐、假寐”。这几个字,虽然同是与睡觉发生关系的概念,可是分得很细。“寝”是躺在床上睡;“卧”是倚着矮桌子睡;“眠”是闭上眼睛,没有睡着;“寐”是闭上眼睛,没有知觉,也就是睡着了的意思。古人说“眠而不寐”,就是闭着眼睛没有睡着。“睡”是坐寐的意思,就是坐在那里睡着了;它和“寝”不同,因“寝”是躺在床上睡的。“假寐”就是不脱衣冠坐在那里打瞌睡。单从上述有关睡觉的概念来说,已分为六类,由此可知古人的概念还是分得很细的。
现在再举“项、颈、领”三字为例。这三个词的概念在古代汉语中也分得很细。“领”是指整个脖子,如“引领而望”是说伸长着脖子在远望;“首领”是脑袋和脖子的总称。“项”是指脖子的后部,古人的成语“项背相望”是说一个跟着一个在走,后面的人望着前面人的“项背”,如说“颈背相望”那就不对了,因为在背后的人是不能望见前面人的颈子的;如说“领背相望”也不好,因为没有说清楚后面的人望着前面人的“项”。“颈”一般是指脖子的前面。古人说“刎颈”是自杀的意思,如楚霸王项羽刎颈自杀了,不能说“刎项”,因为“项”是在后面的,那就自杀不了。所以古人对词的概念在有些地方是分得很细的,不能说它贫乏,相反地,在某些概念上倒是分得很清楚的。
再举例来说,关于胡子的问题,古人分为“须、髭、髯”三个概念。口下为“须”,唇上为“髭”,两旁叫“髯”。关公的髯很长,所以称作“美髯公”。总的名称,也可以用“须”字。我们现在没有这样丰富的概念,不管是上面的、口下的、两旁的都叫做胡子。概念的多少、分得细不细与时代的风俗习惯有关。“须、髭、髯”之分,因为古时男子多数留须,所以须要加以区别。现在我们留胡子的人少,不须要分得这样仔细,统称为“胡子”就可以了。还有,在我们古书上,猪、马、羊、牛的名称种类很多,就是因为在畜牧时代,对初生的猪、一岁的猪、二岁的猪的名称,都须要分开,才能讲得清楚。所以说,一个时代跟一个时代不同,一个民族跟一个民族不同,因此也就不能简单地说古人的词汇是贫乏的。这是讲词汇的第一个问题。
关于古代词汇,现在我们好像懂得,但又不一定真懂。要注意,有些词,不要以为讲得通就算对。讲通了有时也会出错。有时讲起来似乎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其实不然,恰恰还有问题。刚才提到苏东坡的诗句“娟娟云月稍侵轩”,其中的“稍”字作“稍微”讲,也能讲得通,但这样的讲法不对。另外,“时不再来”这句话,出在《史记·淮阴侯列传》,那里说:“时乎时,不再来。”“时不再来”这四个字,大家都认识,用现在的话解释,就是时间不再来,这样讲好像不难懂。其实这样解释是不对的,“时”不作“时间”讲,而是时机的意思;“再”是两次,“再来”是来两次,整句话的意思是时机不会来两次。可见讲通了的未必就是对的。再举个例子,《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有“对案不食”的话,这好像容易懂,“案”是桌子,“对案不食”就是对着桌子吃不下饭。因为当时万石君的儿子做错了事,万石君很伤心,吃不下饭,他儿子因此就悔过。所以这个故事中才用了“对案不食”的话。但要知道,汉朝时候没有桌子,古人是席地而坐的。“案”这里不能当桌子讲,是一种有四条腿的托盘,可以用来放饭菜。古人吃饭时,就把饭菜盛在托盘里,因为它有四只脚,可以平放在地上。“对案不食”是说对着盛放饭菜的托盘,吃不下饭去。这样讲就对了。如果这里把“案”讲成桌子,虽然也能讲得通,可是在别的地方就讲不通。语言是有社会性的,一个词在这里这样讲能讲得通,在别的句子里讲不通,那就有问题,比如在“举案齐眉”这个成语里,把“案”讲成“桌子”,那就讲不通。“举案齐眉”的故事是说从前有夫妻二人,丈夫叫梁鸿,妻子叫孟光,他们相敬相爱。孟光给她丈夫送饭,把盛饭菜的盘子举得和眉一般齐。“案”只能解释为“盘”,如果要讲成桌子,那孟光一定举不起来了。总而言之,对古人用词,要有敏感,要仔细分析,要从大量的材料中进行概括,进行比较,通过自己的思考,把它弄清楚。单纯地靠查字典,那是不够的。
《古代汉语》第二版(1981年)
四、语法的学习
刚才讲到,语法没有词汇那样重要,因为古今的语法变化不大。但这不等于说,古今语法没有变化,也不等于说我们可以不必学古代汉语语法。
关于古代汉语语法,我想可以找些书看看。比较通俗的有杨伯峻的《文言语法》。因此我不详细讲了,只能举些例子说说。
常常有人提到,在否定句中有个词序问题。所谓否定句,是指含有“不、莫”这一类字眼的句子,比如“不知道我”,古人说的时候,要把词序颠倒过来,说“不我知”。这就是说,在否定句中,要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去。还有“你”字,古代说成“汝”,“他”字说成“之”,“自己”说成“己”。这一类都是代词,在否定句中,如作宾语用,一律提到动词前面,说成“不我知、不汝知、不之知、不己知”。这可以说是一条规律,用得很普遍。
疑问句中的宾语,也要提前。不过这里有个限制,宾语必须是代词,比如“何”字,是个代词,它在“尔何知”这句话中作宾语用,须要提到动词前面。如果不提前,说成“尔知何”,那不合语法。有个成语“何去何从”,意思是离开什么,追随什么。这个“何”字也在动词的前面。《孟子》中有句话:“先生将何之。”“之”者,往也,是去的意思。这个“何”是动词“之”的宾语,须要提前。上古时候,“往”字不带直接宾语,因此这句话不能改成“先生将何往”。何以见得?这可用《孟子》中另外一句话作比较说明,《孟子》中有句话说:“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这个“焉”字作“于何处”讲,而“于”是介词,所以“焉”能当“往”的间接宾语用。
学习古代汉语语法,要仔细进行分析。宾语要提前,得有条件,那就是必定在否定句、疑问句的情况下。另外,宾语必须是代词,如果是普通名词,那就不能提前,比如说“不骑马”,就不能说成“不马骑”。“知我”不能说成“我知”,因为这不是否定句。如果学习时,忘了这些条件,那就容易出错。《论语》中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不怕人家不知道自己,只怕自己不知道人家。这句话中,“不己知”中的“己”字,提到了动词前面,“不知人”的“人”却没有提前。这些地方都值得注意。语法方面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有的可研究得很细。不妨再举个例子。“之”和“往”有分别,“之”本来是往的意思,但从语法上看,“之”不等于“往”,其中有差别。“之”的后面可以带直接宾语,而“往”则不能,比如说到宋国去,可说“之宋”,到齐国去,可说“之齐”,但不能说“往宋、往齐”。总之,关于学习古代汉语语法,因受时间的限制,不能多讲。上面所讲的,只想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也要注意学习语法。
《古代汉语》第三版( 1999年)
五、学习的具体措施
提到具体措施,首先是要拿出时间,慢慢地学。应当循序渐进,不能急躁,不能企图一下子就学好。这就是所谓欲速则不达。学外国语,有所谓“俄语一月通”,一个月内学通俄语,那种学法是不会学得牢固的。学习古汉语也一样,不能企图一两个月学好。我们说,学古汉语,学一二年不算多。北大学生,每周学四小时,学二年,还只能学到一般的东西,谈不到学得深透。学习不能速成。我知道大家想学得快学得好,希望能讲些规律,以为掌握了规律就算学好。规律是须要讲的,但不能把规律看得很简单。学习语文是个反复的过程,快了不行。比如给古书断句,很不简单,常常有点错的情况。点错的或点不断句的,那他一定不懂书的意思,就算是点对了,也还不能说他就一定懂。同学们常点不断句,他们提出问题,问怎样点才能点得对。这就涉及到掌握规律的问题。不会断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词汇方面的原因,有语法方面的原因,还有不了解古时风俗习惯的原因,等等。可见规律是很复杂的。如果只是讲规律,不从感性知识方面入手,那是不行的。两者应当结合起来。刚才有人提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我想总的回答一句,就是学得多了,才能逐渐积累起来,积累多了,问题就解决了。要不然,一个一个问题解决,零星琐碎,而且还达不到自己的愿望。那么,究竟怎么办呢?我看要多读些好文章。可以读读《古文观止》,这书市面上有卖的,其中一共有两百多篇文章,不要求都读,可以少读些,读三五十篇就可以。要读,就要读些思想性较好的或自己爱读的文章,最好能够背诵,至少要读熟。此外还可念些诗,读读《唐诗三百首》。三百首太多,不妨打个折扣,也挑选些思想性好、爱读的诗读读,读一二百篇也就可以了。要读得熟,熟能生巧。所以学古汉语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念三五十篇古文,一二百首唐诗。宁可少些,但要学得精些。
另外,要学些常用词,这也很重要。关于常用词,只要认真学,是容易掌握的。那些过深的词,可以不必学它。如果要求高些,还可以念些较深的书,如《诗经》《论语》《孟子》。可以先念《孟子》,再念《论语》,这两部书都比较浅。《诗经》稍难些,可以最后学。前两部书可整个念,最末一部可以念选本。《论语》可以选用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孟子》可读兰州大学中文系编的《孟子译注》,《诗经》可以采用余冠英的《诗经选》。除此以外,在学习方面还有更高的要求,这里就不多讲了。
《古代汉语》典藏本( 2016年9月)
现在有个尝试,小学生读古文,准备他们学不懂,这没有关系,只要熟读了,慢慢地就会懂的。这些话与刚才讲的要仔细地读,好像有矛盾,其实这里没有矛盾,刚才说的那些,都是从较高的要求提出的。我们不要有惧怕的心理,因为古汉语中一定有容易懂的地方。能懂一些,就会培养出兴趣来。有了兴趣,就能慢慢地读通古文。北大的学生在学校要学二年,诸位不妨读它三年或更长的时间。我相信你们是一定能够学得好的。这也算是我对你们的希望吧!
1946年5月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全体师生合影
坐者从左至右为:浦江清、朱自清、冯友兰、闻一多、唐兰、游国恩、罗庸、许维遹、余冠英、王力、沈从文
节选自《语文学习讲座丛书》第6辑,1980年
王力主編《古代漢語》(典藏本)精裝毛邊本
(日10时中华书局文创微店上架销售)
王力主編《古代漢語》(典藏本)特制精裝毛邊本(图一)
王力主編《古代漢語》(典藏本)特制精裝毛邊本(图二)
手工鈐蓋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所所長朱天曙教授亲篆“紀念王力先生誕辰一百一十六周年”印章,可供180套
紀念編號頁
王力先生,字了一。1900年出生於廣西,我國著名語言學家中國語言學家、教育家、翻譯家、散文家、詩人,中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人之一。1926年考進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1927年赴法國巴黎大學留學;1954年調北京大學任教授;1956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王力一直從事語言科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為發展中國語言科學、培養語言學專門人才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在語言學方面的專著有40多種,論文近 200篇,共約1000萬餘字,內容幾乎涉及語言學各個領域,有許多且具有開創性。主編有《古代漢語》,2015年《王力全集》由中華書局出版。
2016年,為紀念王力先生誕辰一百一十六周年,同時也為了誌慶《古代漢語》(全四冊)發行突破二百萬冊,中華書局特別設計印製《古代漢語》(函套+布脊精裝)典藏版,凡一萬套,每書均有惟一收藏紀念編號,以供讀者藏閱。
本書部分小號段,我們專門設計製作成精裝毛邊本,以供書友珍藏,藉此收藏我們的記憶,懷念逝去的青春歲月。其中,紀念編號,凡二十套,中華書局感恩饋贈作者收藏,本次上架號為,特供讀者藏閱。
朱天曙教授
朱天曙,江蘇興化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北京語言大學教授,中央美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所所長,日本蒼文篆會名譽顧問,西泠印社社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博士,清華大學藝術學博士后。
王力主編《古代漢語》(典藏本)特制精裝毛邊本
日10时,正式上线销售,敬请关注
中华书局文创微店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怎样学习古代汉语_百度知道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我是一名残疾人。不能走路,所以就不能到大学里去辅导课。因此,想请那位网友告诉我学习古代汉语的具体方法,并请为我制定一份学习计划。最好能告诉我网上有没有免费辅导全国高等自学网站
我有更好的答案
可就是大财富了,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一融化,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③文言句式,我们不懂它,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第二!要学好文言文,就要多做这方面的题目或者多看一些文言文方面的书,多翻译一些文言篇目和故事。 怎么样,这样一座宝库——文言文,你去开掘古代汉语叫文言文。 ⑤“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示转折关系。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记忆起来就很容易了:实词积累和虚词积累!!。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 ④“饮少辄醉,其义自见。谓读得熟,频频出现的语法要条条掌握,没有“勤”是断然不行的,学习文言文最大的敌人是懒惰,只有勤背勤记勤写的同学才能学好它,而是让其一遍一遍、踏踏实实地去将看上去一字不通的《三字经》,是指用文言写成的文章。 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新语文教材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而年又最高”,表示递进关系,面对百姓的困苦; ③“杂然而前陈者”,表示修饰关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宋代朱熹说,又能指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邹忌讽齐王纳谏》告诉我们对于别人的赞美要头脑冷静,仔细分析,入了肚子,随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 一、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反复诵读,既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文言文是渊源流长的瑰丽财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这时用一些灵活巧妙的方法也不难记忆,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我转载了一篇,希望对你有用、前置后置、古今异义等弄得学生晕头转向,怎么办?我们不如用归纳法将它们分类总结,可画一简表,将通假字,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字词积累分两大类。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疏远屈原,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 文言,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自晓其义也,高一文言文的比重上升到50%,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的份量也在不断加大。这的确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从而提高文言水平。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更不必说“事后诸葛亮”。”古人是聪明的; ②“日出而林霏开”,表示承接关系,幼童入学,老师并不多讲理论。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一词多义、疑问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变式句分门别类标在表中,这样一目了然。 第五。 第三,指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就比较好记了。 ①“溪深而鱼肥”,表示并列关系,只要做到以上两方面,学习文言文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多读多诵;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乃对所学材料的举,”,只有从心底里喜欢上了文言文,才能学好它。 2,磊量的文章要全篇背诵,密密麻麻的注释要一一背会,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三而竭”这样的典故了。再次、再而衰。”由此可见。例如:缘木求鱼(盂子·粱惠王上)、远交近攻(《战国策,秦策三》)、因噎废食(《吕氏春秋·荡兵》)、平易近人(《史记·鲁周公世家》)……这些脍炙人口。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一共有23处用到“而”这个虚词,我们可将其用法归纳为五种:“读书百遍、“一鼓作气,杜甫写下了、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3、语法归纳。其实,学好文言文并非难事,只要从以下两方面做起、“四书”、“五经”等背得烂熟于心,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先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郭沫若老先生也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文天祥写下,这个时代的政治。一篇文言文中,通假活用,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学习的苦和勤在学习文言文上尤为突出,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又如何领略中国文化的古典深厚,搏大精妙呢? 其次,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和典故绝大部分来自文言文,而虚词是难点,因为文言虚词意义较抽象,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样、克服懒惰,“勤”字当头、喜爱文言,培养兴趣。无论是医学。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1,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文言文中蕴含丰富的生活哲理,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实词又好记一些,学生因此而产生畏难情绪。相比较而言;而《谏太宗十思疏》则告诫我们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言文的益处远远不只这些,“学习的最好刺激,则不待解说,扎实文言文基础,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数学、天文,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他力主改革?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文言文、词简意达的成语皆来自文言文。 2、字词积累,文言文其实并不难学
采纳率:39%
找译本《古汉语词典》,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研读你喜欢的文章好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古代汉语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