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同时申请日本JSPS和德国洪堡大学好申请么会不会有问题

小木虫 --- 700万学术达人喜爱的学术科研平台
热门搜索:
&&【原创】关于德国洪堡、日本JSPS、美国博后
【原创】关于德国洪堡、日本JSPS、美国博后
目前有德国老板愿意和我一起申请洪堡,估计得是明年3月份的那次,万一批不下来怎么办,这期间可不可以一起申请日本的JSPS啊。如果都中了会不会有麻烦啊,我只是假定一种场景哈。还有美国方面的职位也可以联系着吗?好矛盾,怕只顾一边却没有结果怎么办?又怕有2个offer后怎么取舍以及对自己和别人的影响?大家交流一下吧
重申一下啊 都是假设啊 只是试一下而已 看大家的意见 就是都联系着吧 看看哪边有消息再决定
那JSPS 可以拒掉吗? 再者如果洪堡没批下来,德国那边也愿意要怎么办,
学术必备与600万学术达人在线互动!
扫描下载送金币
北京学而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甲18号中鼎大厦A座1层102室 电话:010-当前位置:
>>>>正文&-
孙军教授团队:强调“野外打猎训练”, 培养独立型科研人才
发布时间:日 17:31:14点击量:[]
2010年,西安交大材料学院孙军教授团队为学校实现了两项“零的突破”—一是为西安交通大学发表了首篇《Nature》论文,二是团队完成的“微纳尺度材料形变特性及其尺寸效应”为西交实现了科研成果首次入选“中国高校科技十大进展”。同时,团队近年来以硕士生及博士生为第一/共同第一作者甚至通讯作者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这些成绩的取得来源于团队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模式:强调独立的“野外打猎训练”,为年轻的研究人员提供参与国际竞争的研究氛围,从而培养一批被国际学术界认可的独立型科研人才。
一、较早进入课题,实行本科到博士打通培养
在很多人认为本科生的基础知识还不足以完成科学研究,包括很多一年级研究生也都没有开始进入课题的情况下,团队坚信“英雄出自少年”,认为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本科生就完全有能力自己钻研进一步的知识并从事相应的研究。为此,团队主动吸纳本科生加入到科研队伍中来,面向二年级以上的本科生招生,并且精心遴选具有培养潜力的学生。一旦学生进入到团队学习,就开始独立承担研究课题,逐步培养他们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引导学生在研究自己课题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去主动学习额外的知识,并使学生通过实际动手做实验工作反过来强化他们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同时,实行从本科到博士的打通培养,对本科生的课题设置上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这样,本科毕业设计,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三点连成一线,有利于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系统的解决学科内某个领域的问题。
团队先后有两位一年级硕士生作为第一作者在材料学科的国际一流期刊Acta Mater.上发表了其本科毕业设计的工作。其中一篇论文还被SCI他引60余次,并被国际材料强度委员会主席G. Eggler的研究小组发表在Acta Mater.上的一篇论文中点名引用17次,同时在国际会议的特邀报告中大篇幅介绍,引起本领域专家的普遍关注。本科生的毕设论文多次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博士论文也有一人入选2009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论文,三人获得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奖。
二.学科交叉,挑战前沿性课题
团队秉持基本的教育理念--重要的发现和突破往往都源自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因此团队在人才的培养方面也非常重视多学科交叉融合。首先,团队的研究人员,特别是引进于各自领域内的学术大师,包括5名千人计划入选者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院任晓兵教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马恩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李巨教授,美国Hysitron公司单智伟教授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王云志教授等,他们本身熟悉领域内的前沿方向,并具有不同的学术背景,包括材料、物理、电子等专业,保障了为年轻的研究人员提供学科交叉性的前沿课题。其次,在学校“学术特区”政策的支持下,团队每年可以在材料科学、物理、化学、电器、电子,力学等学科招收研究生,不同专业的学生具有不同方面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团队积极组织日常的学术交流及定期的小组学术讨论会,包括不同背景的研究人员及学生在这种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强化了这种学术交叉的效果。一方面,当学生在一个领域做出一个新的发现的时候,就会对这一现象在其他相似学科出现的可能性进行大量的讨论,从而促进了新的想法产生。另一方面,一个课题可能和研究人员所学的专业并不一致或者课题本身就需要多个学科的知识,这种交流使得研究人员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而知识结构也相应变宽。
目前团队与引进人才已累计联合指导博士生55名。研究人员联合署名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主流学术刊物合作发表论文81篇,其中有53篇发表在国际一流期刊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Nano Letters、Phys. Rev. Lett.、App. Phys. Lett.、Acta Mater. 和Phys. Rev. B刊物上,实现了西安交通大学高水平论文的历史性突破。
三、注重英语,提供国际化科研氛围
在研究国际前沿科学的时候,只有对国际化的语言――英文充分掌握,才能更好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和国际同行深入交流。因此,团队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很高的要求。规定日常工作的语言是英语,对所有申请进入中心的学生全部要求英语面试和准备英文ppt进行答辩,对进入团队学习的学生要求TOFEL成绩均在95分以上,平时每周举行的课程和课题组讨论全部采用英语,并鼓励研究人员参加国际会议做口头报告。仅2011年,团队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共计46人次,其中参加国际会议22人次。
国际化是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请进来,走出去”。一方面,众多日本、美国知名的科学家受聘成为团队的教授,依托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多个中外人员结合的具备各自研究侧重点的研究中心,包括多学科材料研究中心、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材料微观理论与模拟研究中心、组织演变计算研究中心等。这些教授直接参与课题研究,亲自下到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检查实验装置,审查实验数据,反复修改学生提交的学术论文,对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实验工作及论文发表给予了良好的指导。同时来自日本、美国、德国、西班牙、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知名教授也多次来到团队进行讲学,并进行短期合作研究或直接指导国内学生的研究工作。美国、日本以及加拿大的国际大师还为材料学院的研究生分别开设了40课时的学位课程6门次。近年来,团队海外引进人才和到访者共计达260余人次,海外大师和骨干人员累计在华合作时间已超过9人年。另一方面,团队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被大量派往日本、美国、德国等院校进行1-2年的合作研究,通过在国际环境下的直接熏陶和训练,扩展研究视野,锻炼科研能力,强化外语水平。目前已合计派出39人次、在合作方学习工作达58人年。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和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其中硕士生余倩为第一作者的文章在Nature上发表,三位博士生汪承才,田琳,黄玲作为第一/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分别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一位博士生李苏值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发表在Nano Letters上,三位博士生王宇,王栋,刘文凤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分别在Phys. Rev. Lett.上发表。学生在国际会议上的出众表现,获得了与会专家的称赞,也得到了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院(NIMS)的充分肯定,成为其指定的可申请它所设立的NIMS Junior fellowship的世界8所高校中唯一的中国高校。同时有两人获得德国洪堡研究奖学金,两人获得日本JSPS奖学金,博士生范根莲和周玉美还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被日中科学技术交流学会授予 “菅野昌義記念研究奨”(全日本每年仅两到四名杰出的中国留学生获得该奖)。
四、循序渐进,培养独立型研究人才
众所周知,高水平国际期刊对论文质量要求非常苛刻。在这些期刊发表论文对作者的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英文写作能力等各方面均提出很高的要求,这对于研究经验不多的研究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即使在国外一流大学也多是以导师为主导进行论文的写作,学生往往仅是完成导师设想的“打工仔”。孙军团队在鼓励学生本科阶段就拥有自己独立课题的基础上,给研究生正确的循序渐进的引导,在研究初期阶段,团队教师认真负责指导整个课题过程,包括仔细确认实验材料成分,正确规范实验设备操作,深入讨论核实数据,反复多次修改论文,使学生在接触科研伊始就感受并掌握到科学的规范和严谨从而反馈到自己今后的科研工作中。经过前期的训练和引导,鼓励并支持优秀的博士生独立遴选课题,独立设计实验,独立投稿并回复审稿人的意见,最终发表自己为通讯作者的高水平论文,以自己的能力完成整个研究过程。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指导方式,团队的研究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地培养了独立的科研能力,一批优秀的博士生完成了从老师的帮/带/扶到进行完全独立研究的巨大转变。
在团队2011年发表的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中,就有7篇是由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同时为通讯作者形式完成的,其中博士生薛德祯一人就在国际高水平期刊Acta Mater., Appl. Phys. Lett., J. Appl. Phys.上发表了4篇论文,博士生高景晖在Appl. Phys. Lett., Euro. Phys. Lett.上各发表了一篇论文。青年学生同时做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意味着这些论文完全是由这些博士生独立完成的,这为他们以后继续发展为学术界的领军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上述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各梯次人才的积极合作,孙军教授团队实现了西交高水平论文发表的历史性突破,有效促进了西交材料学科学术水平、学科影响力的大幅度提升。团队在密排六方钛铝单晶中发现变形孪晶的强烈晶体尺寸效应,发表于2010年1月出版的英国Nature杂志上。国际权威学者在《自然-材料》上为此发表专题评述。《自然—亚太版》也在其“研究焦点”专栏专门推介该文;利用金属钨单晶纳米线孪晶界极低的移动阻力和表面能的差异,提出利用表面能进行高效存储和释放机械能的新概念和新装置—“纳米弹簧”,于2010年4月发表在美国Nano Letters上,《自然—亚太版》在其“特色焦点”专栏专门推介该文。以上述工作为代表的研究成果被评选为2010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设计开发的环境友好锆钛酸钡钙无铅压电材料,其压电系数超过了全世界依赖了50余年的锆钛酸铅,发表于2009年12月的美国期刊Phys. Rev. Lett.上。同年《自然-材料》上刊载了专题评述文章, 《自然-亚太版》也在其 “研究焦点”专栏推介。在未发生马氏体相变的合金体系中报道全新的应变玻璃态相变系列工作(Phys. Rev. Lett., ),被牛津大学物理系主任D.Sherrington教授在2011年出版的书籍中引用。
团队在国际主流期刊持续发表高水平论文,同时也使科研重大项目以良好的状态获得持续资助,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11)、外专局与教育部联合111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2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8)和国际合作重大项目(2007)等,为西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2007年被首批认定为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排名上升1位),2008年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评估中取得良好成绩做出了实质性贡献(排名上升2~3位)。团队的科研氛围同时也带动和辐射了整个材料学科,使学科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在包括Nature、Science、PRL在内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0余篇;SCI论文发表数量、引用次数以及引用超过20篇次的论文篇数均居全校第一;据ESI最新统计结果显示,西安交大材料学科是国际材料科学研究领域论文排名全球顶尖1%的研究单位,全球排名34位,是西安交大所有学科排名中唯一进入前50位的。团队共主持召开系列性国际学术会议6次,受邀在相关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特邀报告和邀请报告30余次。孙军教授连续受邀担任第14届国际材料强度大会组委会主席、亚太材料强度会议顾问委员会主席3次。另一方面,由于团队学生的出色表现,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院2007年8月与西交正式签订了“XJTU-NIMS” Joint Graduate School 协议。NIMS将双方合作项目列入其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序列。而且在文部省与中国科技部双方优选合作计划中亦列入了本项目。双方已举行XJTU-NIMS学术研讨会3次。单智伟、李巨、孙军和马恩教授还多次共同在西安组织召开了微纳尺度材料行为国际学术研讨会。
百年教育,以人为本,孙军团队在发展中通过强化“野外打猎训练”,注重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出培养独立型科研人才的独特模式,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高水准的研究成果。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扎实推进独立型科研人才的培养进程,进一步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努力创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科技成果,提升本学科的国际竞争力、整体水平和国际学术地位,为实现“让交大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交大”的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西安交通大学学风建设专题网站 设计制作: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第三方登录:&&&&&& 黎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国电子学会青年科学家俱乐部会员。1982年3月生于湖北宜昌。2009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2年由德国洪堡基金会(Alexander von Humboldt)资助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肖特基研究所做“洪堡学者”。2012年至2013年由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资助在日本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工作,被聘为博士后特别研究员。2013年至2014年底在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材料与量子现象实验室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1月通过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2015年12月获得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  曾获得国家人社部留学人员择优资助(2016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三,2015年)、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5年)、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博士后奖学金(2012年)、德国“洪堡”学者奖学金(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长奖(2009年)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器件物理及应用、基于微波调制的高速半导体太赫兹和中红外激光器、主/被动锁模、太赫兹频梳等。2015年以来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63项目、上海市科委国际科技合作基金项目等。在国际SCI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多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作者:王惠钢 来源: 发布时间: 8:42:13
选择字号:小 中
申请洪堡基金和科学基金的异同
最初我根本没想过要申请洪堡基金,只是海投邮件联系课题组长(host),因为没人回信,就开始联系经常负责我投稿的一个编委。2010年3月,这位编委给我回信,说他已经退休4年,不能招博士后了。幸运的是,我附带的简历及论文清单打动了他,他推荐自己的三个学生让我试试。
前两个学生都是&牛人&,他们手底下人太多了,第三个学生刚评上教授,回信说他现在经费不足,建议我申请洪堡基金,还鼓励说看了我的材料,有70%的把握。他还给我提了两个可选的题目让我考虑。我决定试试这个申请。
在认真讨论和比较了这两个题目后,我选了接近自己近年研究方向的一个。2010年4月初开始写申请、查文献、看资料,一个星期左右就写出了第一个版本,由于这个课题和我的研究非常切合,并且刚好提交过我的第二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所以思路很清晰,框架本身就已经比较成熟,所以并不费劲。
想不到发给德国教授后他直接就否定了,说这不符合规范,而且太啰唆,没有具体到细节。而且他和另外一个教授讨论,觉得这个课题可能太过陈旧,理论性太强,不容易得到资助。所以他建议我选另一个课题。
第二个题目的研究方法和我现在的研究差距较大,又是陌生的领域,根本就没法找出该领域内感兴趣的研究目标。
那段时间我在图书馆借了一大堆教材,从最基本概念开始恶补。而后查阅德国教授给我的相关研究文献。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看了近100篇文献。然后又开始写申请,但在写的过程中还是发现对某些概念把握不准。最大问题就是对拟研究的内容,以及对研究内容所提出的研究方案毫无把握,感觉心里没底。
新的申请初稿给德国教授后,他也感觉到了其中的问题。而且他本身也不是学生物的,所以把我的申请给另外一个生物学教授进行点评。最后他给我回信,给了我四五篇那位老师的文章,让我从中找研究内容,用我们领域的研究手段去研究他这些文章中的一些问题,看能否用我们的方法去解决。
而且,他说服了这个生物学教授作为我的共同课题组长。这给了我很大启示,也更有信心了。因为这个共同课题组长资格比较老,在行业内名气较大,和他合作研究的院所比较多。最关键的是,他以前组内也有获得过洪堡基金的学生,信里还给了我那个洪堡学者的申请,让我参考。
到2010年6月,新申请基本成型。从开始写申请到基本定稿,两位课题组长给我提了三次意见,都是宏观上的寥寥几点,从没在申请书上直接修改。
8月份我去美国开会,刚好课题组长也要参加,在美国我们又简单交流了一下申请的事,9月份,他给了我最后一次意见,这次终于在申请书上给我修改了几个细节上的句式问题和一些段落间的衔接。
从申请洪堡基金的经历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的写法不适合洪堡。洪堡讲究的是方案的可行性,更确切地说就是一个详细的研究计划书,需要的是可执行性及实际的工作内容。不要求过高的创新性。
在团队方面,我的洪堡申请里有四个推荐人,一个是我的博士导师,人脉关系广 。一个是我现在的课题组长,学术不错。一个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是个洪堡学者,我组长推荐的。一个是香港大学的教授,是我组长的博士导师,美国人。其中课题组长帮我拉了强大的推荐团,使我的申请更具有说服力。
不论是申请洪堡基金还是科学基金,研究团队、论文、申请书,都要做到尽善尽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作者系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
《科学时报》 ( A4 基金)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pan style="color:#11-8-23 17:43:49
洪堡还是注重个人的科研水平;
基金不仅看了个人,有时还看团队与“Guan-Xi”
<span style="color:#11-8-16 15:56:27
洪堡博后基金为6~18个月,资助2000欧左右,似乎国内申请的有的拿到的比较低。与普通的博后相当或低一些,但普通博后是要交税的(~30%),所以洪堡基金给的其实比较少。欧洲这边申请要相对容易,毕竟在本土,国内主要是之前的申请者把其身价抬高了,感觉神乎其神(不一定恰当)。
相比欧洲其他的基金,洪堡算是比较容易申请的。像Newton fellowship通过率只有9%。欧洲最顶级的fellowship应该是Marie-Curie fellowship,主要是资助额度比较大,至少是洪堡基金的两倍,竞争比较激烈,中国人拿到的比较少,所以在国内并不太知名。国内申请博后的其实都可以试试,比洪堡基金要好很多...
<span style="color:#11-8-16 14:56:50
能弄到洪堡学者基金,说明这个哥们在学术上做的还是很优秀的,有潜力的青年人还能拿到,未来的学术明星。
申请的难度还是很大的,这个申请是有资格要求的。水平不够的,也不用申请了。
现在日本的“JSPS”,香港的“香江学者”也类似的情况。下次我也试一试。
<span style="color:#11-8-15 18:42:46
洪堡相当看重个人水平。
<span style="color:#11-8-15 14:14:37
不好比吧:
洪堡只是个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基金,研究经费很少或根本没有,能否中主要还是看申请人自身情况
目前已有5条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洪堡基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