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前列腺炎吃什么药的人可以吃什么好

前列腺炎患者吃什么可以调理身体?_百度宝宝知道【老年人前列腺炎吃什么好】_前列腺炎_老人_怎么吃_饮食调理-大众养生网
当前位置: >>
老年人前列腺炎吃什么好呢
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给广大男性朋友带来很多严重的影响,前列腺炎不仅仅会影响到正常的性生活,还会危害到生活下降,患者在上厕所的时候,常常会感觉到小便疼痛,排尿尿不尽,便滴滴嗒嗒,前列腺饮食方法很重要,那么老年人前列腺炎吃什么好呢?
患有前列腺炎怎样吃更健康
患有前列腺炎怎样吃更健康呢?这是广大男性朋友必需要知道的一个问题,前列腺炎的发生给众多男性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所以,预防疾病降低它的发病率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就由专家为大家推荐患有前列腺炎的患者怎样吃更健康!
得了前列腺炎吃什么食物好:
蔬菜、水果:、香瓜、、、、荸荠、、黄瓜等此类食物大多味甘性凉,具有利尿通淋之功,能清热解毒,化湿利水,起到抑制炎症的作用。
干果、杂粮:红豆、绿豆、、葵花子、薏米、仁、芝麻等这些食物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大量B族维生素,有着良好的营养作用,并具清热、降火、杀虫、润肠等功用,能够杀灭细菌,通便逐滞,使前列腺腺管畅通,炎症消除。
保健饮品、草药:如花粉、绿茶、,以及草药中的鲜芦根、鲜茅根、鲜竹叶等鲜芦根等草药煎汤服用对前列腺炎有很好的作用。在蜂蜜中,蜜比较好。
食物掌控精子生杀大权其实除了前列腺之外,男性的生殖器官,比如产生精子的睾丸等也是男性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想健康生精,餐桌上不要少了下列食物:
1、动物内脏含有较多的,而胆固醇是合成性激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含有肾上腺素,能促进精原细胞的分裂和成熟。
2、含锌食物精子数量的多少和人体内微量元素锌有一定的联系。含锌量最高的食物是,其他如、、、鸡肝、蛋黄、贝类、花生、谷类、豆类、马铃薯、红糖中都含有一定量的锌。
3、含精氨酸的食物精氨酸是精子形成的必要成分,外表特别黏滑的食物都富含精氨酸,如:鳝鱼、、、、章鱼、蚕蛹、鸡肉、、紫菜、豌豆等。
只有饮食才可以吃出身体健康,才可以缓解前列腺炎,突然出现的前列腺炎大家就会盲目的选择一些治疗方法,可是这些治疗方法,一定要对症下药,我们要注意的事情的,不能吃太多胆固醇高和蛋白质高的食物,一些五谷杂粮和清淡的食物有助于前列腺的恢复。
3739阅读3495阅读4854阅读3069阅读4089阅读4842阅读3781阅读
4826阅读3929阅读4111阅读4663阅读4732阅读4846阅读3574阅读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微信扫一扫吃什么对前列腺炎好
吃什么对前列腺炎好,前列腺炎是男性的常见病,因此患上前列腺炎除了积极的治疗之外,就是饮食上的调理了,那么吃什么对前列腺炎好呢,
  那么究竟吃什么对前列腺炎好呢饿呢,专家指出前列腺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补充具有补肾助阳,和利尿作用的食物,如狗肉、鹿肉、羊肉、甲鱼肉、虾、鲤鱼、冬瓜、赤豆、银耳、无、枸杞子、茯苓、鲜茅根等食物。还应注意禁烟酒,不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性生活不宜过频等。
中医辨证要点
1.抓住病机特点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是湿热为病,腺体瘀浊阻滞,腺液排泄不畅。故治疗过程中需紧紧围绕瘀浊阻滞这一特点来辨证用药,无论何证都要选用祛瘀排浊之品,如穿山甲、皂角刺、天花粉、败酱草、薏苡仁、冬瓜仁、浙贝母、石菖蒲等。
2.注重局部辨证
辨证过程中除全身整体辨证外,还要注重前列腺指检及各种理化检查的局部辨证。湿热证者,前列腺多肿大,可有灼热感,白细胞多有成堆;瘀血证者,前列腺质地偏硬,可有结节但结节光滑,EPS按出较困难,可见红细胞,卵磷脂小体减少明显。
3.分清寒热虚实
湿热为病,常易阻遏阳气和伤阴、伤阳,故治疗时需分清寒热虚实。湿热阻遏阳气者,临床除见湿热证外,还有会阴、睾丸、下腹部畏寒怕风感;湿偏胜易伤阳,而见足心凉、大便溏或全身怕冷等阳虚症状;热偏胜易伤阴,而感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口干等阴虚症状。
下午尤其晚上要尽量少喝或者不喝水,睡前两小时不喝水,这样的话体内的水分在得到有效补充的同时,又不致于夜间膀胱过度充盈引发急性尿潴留。
  关于前列腺炎患者睡前喝水需注意,大家是否了解其中的道理了呢?最后,专家忠告所有患有前列腺疾病的患者,当自己的身体出现不适症状表现时,一定要早到正规医院进行规范诊疗,以便早日解除疾病烦恼,重拾健康与自信。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性常见疾病之一,给男性健康带来了很多的隐患。慢性前列腺炎要如何治疗?中医诊疗慢性前列腺炎有何新疗法?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辩证治疗秘方。
  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方法(湿热瘀滞)方
  处方:黄柏、茵陈、甘草、土鳖虫、丹参、桃仁、红花各10克,赤芍、白芍各1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理气化瘀。用于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辨证属湿热瘀滞型。症见尿频、尿急、尿道灼热感,小腹及会阴部坠胀疼痛或疼痛连及睾丸,小便黄赤,大便干结,大便后尿道滴白浊,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前列腺指诊:腺体饱满,按摩时有大量黏稠前列腺液流出,按后腺体松弛;前列腺液检查:白细胞(十)或有脓细胞。
  专家点评:黄柏、茵陈人肝经,清热利湿,桃仁、红花等诸药活血化瘀,使气血运行通畅,湿热之邪得以顺利清除,“通则不痛”可以达到缓解疼痛的治疗目的。可酌情加用利湿药物,如龙胆草、刘寄奴、黄柏、薏苡仁等。
  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方法(肾虚挟瘀)方
  处方:知母、土鳖虫、黄柏、生地、茯苓各10克,丹参、山萸肉各1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滋养肝肾,潜阳坚阴,清泻相火。用于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辨证属肾虚挟瘀型。此型大多见于素体阴虚者,临床表现:尿频、尿急、尿短而赤,尿道灼热急痛,梦中遗泄频频,阳物易兴不耐持久,或精液液化迟缓,常伴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健忘寐差,腰酸膝软,口干咽喉燥,舌红尖赤,苔少,脉弦细。前列腺指诊:按摩前列腺手感松弛,或小,按后很少有前列腺液流出。前列腺液检查:白细胞基本正常,卵磷脂小体减少。
  专家点评:方中以六味地黄丸为基本方,取其补肾精、潜相火之能,伍以丹参、土鳖虫活血化瘀,通络开窍止痛。部分患者表现为肾阳虚,则减知母、黄柏,加仙灵脾、菟丝子、肉苁蓉、附子、肉桂等温补肾阳之品。
  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方法(寒凝肝脉)方
  处方:橘核、小茴香、延胡索、川楝子、葫芦芭各
10克,当归、枸杞子各15克,肉桂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暖肝散寒。用于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辨证属寒凝肝脉型。症见少腹疼痛,痛牵睾丸,或会阴部、腰骶部冷痛,得温则减,遇冷则重,多伴见腰膝酸软,手足发凉,阳痿不育,舌淡苔白,脉沉。指诊前列腺萎缩、平陷或硬化,前列腺液多不易取出,卵磷脂小体明显减少,前列腺压痛明显,质地不均,大小不等,可触及结节。
  专家点评:方中肉桂暖肝温肾,茴香、葫芦巴暖肝散寒,川楝子、延胡索疏肝理气,当归、枸杞子补养肝肾。该型患者临床治疗中往往需要加用些许活血之晶,肝藏血,主疏泄,肝经寒邪凝滞,气血运行不畅,多用桃仁、红花、鸡血藤等活血而不耗血之品。
  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方法(气滞血瘀)方
  处方:牛膝、红藤、桃仁、红花、青皮、王不留行、莪术各10克,香附、泽兰各1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止痛。用于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型。此型大多病程稍长,临床表现:以疼痛为主,痛引小腹、睾丸、腰骶部、肛门、腹股沟及耻骨上区,小便淋沥涩.痛,终末滴白,睾丸发凉,舌质偏暗,或有瘀斑,脉弦涩。前列腺指诊:腺体饱满,质地偏中,可扪及结节,按摩时有少量黏稠前列腺液流出,按腺体有轻压痛。前列腺液检查:白细胞在正常范围,卵磷脂小体可减少。
  专家点评:香附、青皮疏肝理气,牛膝、泽兰、王不留行活血化瘀、利尿通淋,桃仁、红花活血止痛,红藤化瘀之外兼有清热解毒之功。莪术可破血消,有利于前列腺结节的消退。可根据患者具体症状酌情加些利湿通淋之品,如车前子、篇蓄、瞿麦等。
『天涯医院』[泌尿科]前列腺炎的类型和中医辩证治疗方法
  不要认为凡是细菌性前列腺炎,其辩证就属湿热,就该抗菌消炎,而置患者体质、病程、症候于不顾。治疗时注意身心兼治,医患之间,善于沟通,不要忽略对患者消极心理的疏导、诸多疑虑的解释、性学知识的普及和对疾病调护措施的介绍,即不能有单纯的“开药”处理的“军事观点”,否则,即使辩证用药准确,也不一定能取得相应疗效。只有调动患者积极的心态,打消顾虑,配合并相信中医的疗效,才能事半功倍。此外,尽量内外同用,除中西医药物内服外,还可配合使用诸如外敷、坐浴、灌肠等外治法,使药物加大对局部前列腺的治疗作用。
临床上根据此病人的发展及个体差异,其辩证大多分四个类型,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肝肾阴虚、肾阳不足。初期多湿热下注,病久入络,多气滞血瘀。中虚脾弱者,很快见用地虚症候,素体阴虚者,感染后容易见到肝肾阴虚证,素体阳虚者容易转归为肾阳不足型。
1、湿热下注证
主要症候:小便黄少浑浊或有沉淀,尿频,尿急,尿道灼热刺痛,尿道口滴白,量或多,会阴及小腹部腹痛,阴囊潮湿,口苦黏腻,脉弦数。
症候分析:此型多见于年青患者,病程较短,大多有尿道炎、睾丸炎、包皮炎、龟头炎等病史。湿热下注,水道气化受阻,排尿受扰,故尿道灼痛、尿频尿急;热邪伤阴,故尿少,尿液浓缩故浑浊;湿重瘀浊内停,大便时压迫直肠壁,使已增加的腺体分泌物受压排出,或随小便终末,后尿道括约肌收缩而将腺液挤压出尿道,故见尿道滴白;下焦气机阻滞不畅故会阴少腹胀痛不适;湿阻下焦,随热蒸腾于阴囊,故阴囊汗多,潮湿而臊;湿阻气滞,津液不能上承,热又伤阴,故口苦黏腻,脉弦数均是湿热内阻征象。
治法:清热利湿,分清别浊。
2、气滞血瘀证
主要症候:会阴部坠胀刺痛,延至睾丸、阴茎、小腹部或腰骶、肛周部,小便滴沥涩痛或刺痛,尿意不畅,排出血精,或性交射精疼痛不适,眼眶青黑,终末尿滴白量少,情绪烦燥,焦虑不安,舌质紫、边有瘀斑、脉涩。
症候分析:此型病程较长,常因慢性前列腺反复迁延而来。病久入络,前列腺局部及肝经、任、督等处,血脉不畅,气血阻滞,因而会阴、少腹、腰骶部胀痛不适;瘀浊败精等聚积腺体,故前列腺饱满,质偏硬,有结节;湿热未清,流注下焦,热灼尿道,故小便滴沥刺痛,热灼精室,迫血妄行,加上血络不畅,则见血精,且血色暗;射精疼痛是由于前列腺原有瘀滞,射精时收缩不利,腺管排出不畅所致;眼眶青黑,舌质紫、边有瘀斑,脉涩,均是瘀血内阻征象。
治法:活血化瘀。
3、脾气虚弱证
主要症候:尿时无力、踌躇、尿意不尽、尿后余沥,劳累后加重,终末尿滴白,会阴部隐痛,有下坠感,肢倦乏力,面色少华,纳谷不馨,舌质淡而胖嫩,脉细弱。
症候分析:此型系病程初期,细菌毒力不强,病程迁延较长,或素体脾虚,正邪交争不甚,故虚多实少。脾主肌肉,脾虚尿道括约肌收缩无力,故尿时无力、踌躇、尿意不尽、尿后余沥,劳累后加重;中虚气陷,故会阴坠痛隐隐,肛门坠胀;脾虚不运,故纳谷不馨;水谷精微难以化血,故面色少华;不能荣肌,则肢倦乏力;舌质淡而胖嫩,脉细弱,为脾虚湿盛之征象。
治法:补脾益气,举陷渗湿。
4、肾虚失固证
主要症候:尿末滴白,尿道口时流黏液黏丝,尿频、小便余沥不尽,腰膝酸软。
肾阳不足则四肢不温,性欲速则不达淡漠、阳痿、腰骶会阴有凉感,舌淡体胖,边有齿痕,脉细弱。
阴虚火旺见肉眼血精,五心烦热,失眼多梦,或梦遗、早泄、舌质红苔少或龟裂,或剥苔,脉细数。
症候分析:本型病程较长,素体较虚,或有长期手淫或房劳过度史,肾司二便,肾藏精,肾虚失于固摄封藏,故尿末滴白、小便余沥不尽;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虚则腰酸膝软;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则四肢不温;命火衰微,不能主性,性欲淡漠,阳事不举,或举而不坚,挺而不久,舌淡体胖,边有齿痕,脉细弱为阳虚征象。肾阴不足,水不制火,虚火上炎,扰动君火,则五心烦热,失眼多梦;相火扰动精室则早泄、遗精;热迫血妄行则精中带血,血色鲜红。
治法:补肾涩精。
中医治疗的时候一定要找到病症类型,因症施治,对症治疗,治标治本,方可治愈。
前列腺炎护理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自我保健,加强身体锻炼,预防感冒,积极治疗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提高机体抗病力。
2.口服前列腺炎药物应清淡饮食,禁酒及辛辣刺激之物,以免引起前列腺充血;节制房事,禁忌性交中断,可减轻前列腺充血。
3.适量运动,不宜长时间骑马、骑车和久坐,办公室工作人员每隔1-2小时应站起来活动一会儿,以减轻前列腺充血。 4.每日睡前热水坐浴,定期进行前列腺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利炎性分泌物排出。前列腺炎的治疗,足够的疗程是重要的。慢性前列腺炎,要想治好,它的疗程最少也需要2—3个月,有些广告,有些讲一周治好前列腺炎,10天治好,两周治好,用什么方法呢,一方面用机器,这个波,那个光,一方面输液,一方法灌注,可以告诉朋友们,第一,慢性前列腺炎不是说你一周两周就能治愈的,它的疗程一定要有两个月左右,有些甚至可能更长时间。第二,症状消失,或者是前列腺液恢复正常之后,一定要根据你体质的特点有一个亚健康的阶段,也叫恢复期,就像容易反复感冒的病人一样,平时没有感冒的时候不治疗的话,他还容易再次感冒,那么前列腺炎也是这样,症状消失的时候,你不巩固治疗的话,那么稍有外在气候的变化、影响,他就反复。这个时间多长算合适呢?三个月到半年左右,一般来说如果半年以后体质比较好,又没有反复的,常常就不容易再次出现前列腺炎症状的反复。慢性前列腺炎在积极接受治疗的同时,应在思想上放松,解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过适度的性生活,每周1次,不但不会加重前列腺炎症,还可对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现在在药店、大药房等各个地方都卖有治疗前列腺疾病的药物,前列康、前列舒乐胶囊、前列通等等,这些药都属于中药,不能说不能治病,但是这些药所针对的都是病症的单方面的治疗,只能缓解病症,但是不能彻底治愈的。
    男科疾病都是慢性病,慢性病最好通过中药慢慢的调理治疗,而中药在治疗的时候需要针对病症,专人专方专治,这样方可治标、治本、治愈的。
  冬天对男性健康来说,是一个大挑战。男人在冬天要特别注意防冻,像腰、腹、背部和手脚等要保护好。尤其是性爱过程中,一定要盖着点。
治病不如防病,预防前列腺炎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总结了10个预防前列腺炎的注意事项,希望能帮助前列腺炎患者。
    10个预防前列腺炎的注意事项如下:
      1、积极治疗全身各处的感染性和前列腺的继发感染,由于绝大多数的前列腺炎往往是继发于全身的,例如口腔的坏牙,感冒,扁桃体炎,咽喉炎,肠炎等。因此,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控制全身各处的感染,有利于保护前列腺免于感染。
      2、包皮过长和包茎是慢性前列腺炎的常见感染原因之一,由于包皮过长和包茎者的包皮腔内潮湿,有利于病原菌生长滞留,尿道口以及尿道也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增加了尿道内感染细菌,尤其是革兰阴性杆菌的危险性。从而发生尿道炎,并且极其容易进一步感染前列腺炎,因此包皮过长及包茎患者,必须每天清洗冠状沟(用温水),如果包茎严重,应该做包皮环切术。
      3、避免酗酒和食用大量辛辣食物,要多吃水果,特别是苹果,苹果含锌多,患前列腺炎的病人都缺锌,锌对前列腺炎的病人,有抗炎,抗体的作用,所以前列腺炎患者必须坚持每天吃2-3个苹果,这是对前列腺炎病人预防的关键。
      4、性生活要有规律性。要有节制有规律的性生活或掌握适度的自慰,定期排放前列腺液,可以缓解前列腺的胀满感,促进前列腺液的不断更新,有助于前列腺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前列腺功能异常患者的复发。另一方面,一些青年人往往有性生活或自慰的现象,这也对前列腺十分不利,容易造成前列腺过度充血,临床叫做充血性前列腺炎,对前列腺炎患者既不能禁欲,更不能频繁,正常每周1-2次性生活。男人要学会有规律的进行性生活,切忌犯“左倾”或“右倾”的错误,而要把握一个适度的中庸之道。
     5、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因此,生活规律,起居有节,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例如打太极拳,短跑或饭后散步,能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局部炎症的吸收,增强机体的内在抵抗力和免疫功能,对于预防前列腺炎的发生都是有重要意义的。腹部,大腿,臀部和会**肌肉的运动都可以使前列腺得到按摩与功能调整。促进前列腺组织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此外平时要保持大便通畅,还要多饮水,多排尿,通过尿液经常冲洗尿道,帮助前列腺分泌排出,也有利于预防重复感染。
      6、掌握前列腺疾病的相关知识。公众中普遍存在着对前列腺炎及其相关知识明显缺乏的情况,也很少得到有关保护前列腺的常识性知识,所以,给与公众有关前列腺疾病必要的详细讲解,教给患者如何保护前列腺,如何调整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7、春季内外痔容易感染,感染性痔疮作为慢性前列腺炎病原菌的重要来源不容忽视。必须给与必要处理,以减少前列腺感染的可能性。春季痔疮容易复发,必须注意要少吃刺激性食物,如烟、酒及辛辣食物。保持大便不干燥,有规律的大便,如果有痔疮感染要及时检查治疗。杜绝感染到前列腺。
   8、在冬季、春季感冒多,特别是咽喉炎,扁桃体炎的多发病,不要滥用消炎药,消炎药的不规范使用或滥用已经成为导致前列腺感染和诱发前列腺炎的最常见的因素之一。消炎药的不规范使用或滥用大量杀灭体内的正常菌群,造成了泌尿生殖系统菌群构成的复杂化,使一些比较温和的菌群和对消炎药不害怕的细菌数量增加,并促使外来的细菌定居,长期繁殖,严重者可以引二重感染,耐药性转移以及多重耐药性菌株形成,并成为前列腺炎病原学诊断和治疗困难的重要因素。
      9、避免局部不必要的医疗检查和操作。不必要的,过于频繁或手法过重的前列腺按摩可能会对前列腺造成一定的损伤,是诱发前列腺炎症的医源性因素,例如,留置的导尿管容易引起前列腺细菌感染。所以应该尽量避免进行不必要的导尿处置。对于必须进行导尿的患者最好同时应用预防性的抗感染药物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明显减少前列腺的感染机会。
      10、不要久坐或骑自行车,因为喜欢骑自行车的人,特别是久坐打麻将更是大有人在,男人经常久坐及骑自行车都可以造成对前列腺的直接压迫而导致前列腺充血,使前列腺液的排泄更加困难。所以每个男人都要注意对前列腺的保护,既要少坐和少骑自行车,步行更好。
不要久坐,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起来活动一下
  2、多运动,增加体质,提高免疫力
  3、辛辣食物少吃,烟酒要戒掉
  4、注意夫妻生活,不能多,每周一次,一定要注意不要直接接触,防止交叉感染
  5、晚上要注意休息,不能太晚睡觉,不能太劳累
前列腺炎的注意事项一:男性朋友要注意不能久坐、熬夜、酗酒。
    前列腺炎的注意事项二:男性朋友要注意饮食结构、营养均衡,及劳逸结合。
      前列腺炎的注意事项三:男性朋友要树立良好的心态,一旦患病切不可乱投医。
      前列腺炎的注意事项四:男性朋友要忌食烟酒、辣椒、大蒜、芹菜、萝卜等食物。
      前列腺炎的注意事项五:男性朋友要性生活应规律,节制,但如夫妻长久分居也不利于前列腺康复,且易复发。
前列腺炎治疗偏方一:可以做白兰花猪肉汤。将猪瘦肉洗净,切小块,与鲜白兰花加水汤,加食盐少许调味。饮汤食肉,每日1次。补肾滋阴,行气化浊。适用于男子前列腺炎及女子白带过多等症。
     前列腺炎治疗偏方二:可以做车前绿豆粱米粥。将车前子、橘皮、通草纱布包,煮汁去渣,入绿豆和高粱米煮粥。空腹服,连服数天。适用于老人前列腺炎、小便淋痛。
    前列腺炎治疗偏方三:可以做爵床红枣汤。将爵床草洗净切碎,同红枣一起加水,每天两次分服,饮药汁吃枣。利水解毒。适用于前列腺炎。
     前列腺炎治疗偏方四:可以做慈菇凌霄粉。将山慈菇花,凌霄花研为细末。白开水送服,每天三次。适用于前列腺炎。
    前列腺炎治疗偏方五:可以做白兰花粉。将白兰花研为粉末。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适用于前列腺炎。
  前列腺增生症是中老年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的一种多发病,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给病人造成很大的痛苦。中医辩证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方法有哪些呢?
  前列腺增生属于中医“癃闭”、“淋证”等范畴,临床分为肾气不足、气滞血瘀、热毒郁结三个证型,中医外治疗法对其有十分好的疗效。
  中医辩证治疗前列腺增生1、气滞血瘀型:
  其证为:小便不畅,伴有刺痛,偶见会阴及小腹有坠胀感,舌质淡红有紫气,可见瘀点,苔薄白,脉细涩。治宜理气化瘀。
  甘冰散用法:上药共研成粉末,加面粉适量,用开水调成糊状,每次取5克,外敷于脐下4寸中极穴上,直径4~5厘米,外盖纱布,并于其上加热敷。1天1换,15天为1疗程。
  中医辩证治疗前列腺增生2、肾气不足型:
  其证为:夜尿增多,小便短少而清,频次增多,或小便不畅,便后仍感膀胱紧迫,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治宜温补肾气。
  热艾石散用法:上药置锅中炒热,温度达60~70℃,用布包起,敷于脐部,时间以自己能忍受为度,然后取下停2~3分钟,再次敷上,直至药物冷却。天天1次,10天为1疗程。
  中医辩证治疗前列腺增生3、热毒郁结型:
  其证为:小便淋沥不尽,尿色黄赤,尿后尿道口灼热,口干多饮,舌质红,苔黄,脉数。治宜清热解毒。
  皂药粉用法:上药研成极细粉末,调匀,每次取混合粉约2克置于脐眼中,上覆毛巾。然后取温水逐步从毛巾上缓缓向脐中滴入,使皂矾、黄药子徐徐从脐部融化,吸收。(责任编辑:shmily)
 纳入标准(1)具有不同程度的会阴、睾丸、小腹、腰骶部酸困、疼痛,或伴有尿频、尿道灼热、尿痛、尿道滴白、性功能减低、焦虑等症。(2)肛门指检前列腺表面光滑,质软,或有压痛,中心沟存在或变浅。(3)前列腺液(EPS)检查镜检白细胞10个高倍视野(HP),卵磷脂小体减少或消失;细菌培养未发现致病菌,淋球菌、支原体、衣原体、滴虫、念珠菌检测阴性。
  2治疗方法
  治疗组
  1、内治法以益肾健脾化湿法为主,口服自拟益肾健脾化湿汤方,组成红藤30g、鹿含草15g、白花蛇舌草30g、黄柏10g、土茯苓30g、延胡索15g、车前子15g(包煎)、丹参15g、仙灵脾15g、山茱萸10g、肉苁蓉10g、菟丝子15g临症加减。
  外治法取丝瓜络30g、苦参20g、红花10g、败酱草30g、土茯苓30g、大黄20g、芒硝20g,水煎500ml,保存灌肠,天天一次,每次至少30分钟。
  2、中成药:阴虚者服用左归丸或六味地黄丸、阳虚者服用右归丸或金匮肾气丸。两者同时服用翁沥通胶囊,采用外治法方药灌肠治疗。
  对照组口服前列康片,每次3片,天天3次。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已婚者保持每周1~2次性生活,未婚者可每周做一次前列腺推拿治疗。治疗两个月后,观察治疗效果。
①湿热下注型:本证属于急性前列腺炎的早期证候,治宜清热利湿。
方药:八正散加减  车前子12克,木通6克,蓄15克,滑石20克,山栀10克,瞿麦10克,灯心草15克,甘草梢1
0克,酒军6克。
高热者加银花15克,连翘15克,荆芥穗10克,血尿者加大小蓟各10克,白茅根10克。
②热毒壅盛型:本证属急性前列腺炎晚期证候,热象偏重,治宜泻火解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克,黄芩6克,柴胡6克,生地12克,黄柏6克,车前草15克,泽泻10克,大黄4克,山栀10克,木通6克,甘草6克。
&(2)外治法
①局部热水坐浴,或用内服中药的第三煎坐浴,每日2次,每次半小时。
②野菊花栓塞入肛门中,每日2次,每次一枚。
③金黄散15~30克,山芋粉或藕粉适量,水200毫升,调煮成薄糊状,微冷后(43℃)作保留灌肠,每日一次。
④局部外敷,如会阴部红肿者,可用金黄膏局部外敷。
八纲,可以概括机体病变的性质,程度和人体自身恢复的能力,是临床辩证施治的主要依据。
阴阳——八纲中的总纲,表热实为阳,里寒虚为阴。 表里——指人体的病变部位。寒热——指疾病的性质。
虚实——指人体正邪恶消长盛衰(虚指正气虚,实指邪气实)。
一、阴阳辩证
1、阴证,凡患者精神萎顿,语音低微,面色晦暗,目光无神,动作迟缓,身冷畏寒,近衣喜温,口中和,不渴,尿清白,便溏,苔滑,脉沉迟无力等,均属阴证。
凡患者精神兴奋,甚烦燥谵语,语声粗壮,面赤,发热口渴,气粗,去衣喜凉,便结溲赤,苔黄燥,脉数大有力,均属阳证。3、阴阳辩证要点A、阴阳辩证最为复杂,是八纲的根本,分得很细。如从人体部位来说,背为阳,腹为阴,上为阳,下不阴,外为阳,内为阴,从脏腑气血来说,腑为阳,脏为阴,气为阳,气为阴等。从邪气的角度来说,风暑火为阳,寒燥湿为阴等。
B人体有形物质为阴,气化功能等属阳,二者互为依存,阳亢就要伤阴,亡阴,反之,大汗阴液消失过多,不仅亡阴,还要亡阳。因此,在辩证中应注意阴阳相互承制或亢害的关系。
C要辨清真象的假象。 D要注意疾病的转化。 二、表里辩证
表里两纲,是指病变所在部位和病情深浅而言的,凡是外感病,病变部位位于体表者,是为表证。外邪未解,传入于脏腑时便为里证。但因七情,饮食,劳倦,洒色所伤,病自内发,脏腑先伤,也为里证。
1、表证:从病邪看,是外感六淫所致的疾病,从人体看,其病变发生于人体浅表的部位。 A、凡病人具有恶风、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头痛,脉浮,舌苔薄白者,为表证。 B表证确诊后,还须进一步辨别所感病邪的属性,与机体的反应如何等,具体了解它是表寒,表热,表虚,表实,然后方可进行治疗。C、外感病邪,虽然首侵入人体的表层,但也可侵犯身体里面而兼有里证,因此,需要结合病程,病情,作进一步鉴别。
表寒和表热共有证——头痛,身痛,脉浮。表寒——明显恶寒,发热轻,脉浮紧。 表热——恶寒轻,或不恶寒,发热重,脉浮数。
表虚与表实共有证——恶寒,发热,脉浮。 表虚——有汗,脉浮缓。 表实——无汗,脉浮紧。 2、里证:凡是人体内各脏腑的病理变化所表现也不例外症状,用八纲辩证均属里证。
里证见证,一般以高热,神昏、谵、烦燥、口渴、胸满、腹胀、二便闭塞,舌苔黄厚,脉沉等为代表,但是这样的里证仅属于阳明里实热证,不能包括所有的里证,由于它的范围要比表证广泛,所以除去里实热证外,还应进一步辩别里虚寒证以及病变的部位是在何脏何腑,因此,辨别里证更应结合脏腑辩证等方。兹将里证的寒热虚实,鉴别如下:里寒——不渴、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四肢冷、苔白、脉沉迟。
里热——口渴、发热、烦燥、小便黄短、舌苔黄质红、脉沉数。
里虚——食欲减少,疲倦懒言,心跳,头昏、苔淡白,脉沉弱。里实——便秘,腹胀满痛拒按,发热汗出或谵妄,发狂,苔黄厚,脉沉实有力。
3、表里辩证要点:A辨别表里应掌握特征,尤其应该掌握表证的特征,如发热、恶寒、舌苔薄白、脉浮紧。B在辨别表里同时,还应注意是否有表里同病或兼其他纲不同之证,如表里俱寒,表里俱热,表里俱虚,表里俱实,或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或为半表半里。
3、初症表证,继而出现里证,这里就应辩认是否表证已入里,查明表证已罢或未罢。 4、凡病里证,继而出现表证,应辨别是否里证出表,或是又感表邪。
寒热两纲,主要是辩别疾病的性质,凡由寒邪引起或因机体机能衰退所产生的症状,是为寒证,凡由热邪引起或因其他病因(如郁久化热,机能亢盛等)所产生的症状,是为热证。寒热见证,鉴别如下。1、寒证,手足冷,恶寒,面色苍白皮书,
口不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稀薄不臭,舌苔白,脉迟等。 2、热证,发热,恶热,口渴,喜冷饮,面赤,烦燥,大便黄粘胶臭,小便短赤,大便闭或自利灼肛,舌苔黄,舌质红,脉数等。
3、寒热辩证要点 A辨寒热,须分真假,如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此为热在骨髓寒在皮肤,为真热假寒症,如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此为寒在骨髓热在皮肤,为真寒假热证。B辨寒热,须分部位,即表里,上下,脏腑,气血等。C辨寒热应注意寒热夹杂,虚实的不同情况,如表热里寒,上寒下热,上下俱热,表里俱寒,虚寒,虚热,实热,实寒等。D辨寒热,一般应综合病人口渴及二便情况,四肢冷热,舌质,舌苔,脉象等表现来加以辩别。
虚实两纲,主要是判断病邪的盛衰与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虚实之分以从整个人体看,亦可以脏腑分。
1、虚证,生理机能减退,体虚久病,如饮食不佳,语声低,气短,一身无力,精神萎靡,消瘦,听视力减退,舌净无苔,舌体胖嫩,脉细弱无力属虚证。
2、实证,凡病邪过盛,生理机能亢盛,体壮,腹满拒按,小便不利,大偷漏干结,精神兴奋,语声高,气粗,恶寒,无汗,舌苔厚,舌质坚敛,脉有力等,均属实证。3、虚实兼证,是指既有虚症又兼实证,为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症,如表虚里实,表实里虚,上实下虚等。
虚寒——面白,畏寒,下利清谷,手足冷,脉沉迟无力。寒实——在表者与表寒证相同,在里者为寒与体内的病邪结合,如寒痰,寒湿,寒饮等。
虚热——骨蒸潮热或热无定时,盗汗,虚烦,咽干痛,舌绛红,脉细数无力。
实热——在表者与表热证相同,在里者为热与内各种病邪结合,如食滞、痰、湿瘀血等。 4、虚实辩证要点A要注意病期新久,以及患者体质强弱,年龄(壮年多实,年老多虚),甚至是过服攻伐克消之药等。B、要辨其真假,有时会出现“大实有蠃状,至虚有盛候”的特殊情况。C要分清部位和虚实夹杂的情况,察其虚实是在上、在下、表里、是独见或夹杂互见,是脏腑、是腑脏气血、是一脏独虚或脏虚腑实等。
E、应注意是否尚有寒热,表里等参差互见。
一、六经辩证
六经辩证,是张仲景总结出来的外感病的分类
辩证法,这种方法,首先通过四诊断,八纲分析,以现在的症状为主体,根据疾病的不同性质为三阴、三阳六种类型,也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阳、厥阴六经病的证候群。(一)三阳分证明
一般外感病的初期,患者正气未至衰弱,症状的总表现为亢奋现象,称为阳症。 辨太阳证 :1太阳病: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它的病变初起多表现在体表方面,亦可由经入里传入其腑,因此,太阳病有经证和腑证的区别。A、太阳病的主要脉证——头痛,恶寒发热,脉浮。 B太阳经证的分类——太阳病必须辨其属实。表虚——除出现主要脉证外,还有自汗,恶风,脉缓等见证。
表实——除出现主要脉证外,还有无汗,体痛,脉紧的见证。 B、太阳腑证的分类——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病之蓄水、蓄血两证。蓄水——除出现太阳脉证外,同时又有烦躁,口渴欲饮,水入则吐,小便不利等证。蓄血——除有发热恶寒,颈项强痛外,主要以其人如狂、或发狂,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脉微而沉等为主证。
2、太阳辩证,在临床上除必须分辨在经、在腑属虚属实外,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A太阳病以寒热为主征,因此必须分辨寒热,以及发热的整个状况,才能确定是否太阳病。 B、如果发现其他兼证,必须详辩,如合病(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并病(一经的病未罢而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表里同病,经治未解或误治成坏病(病情恶化危重)等。辨阳明病:阳明病是因太阳病未愈,病邪逐渐亢盛入里所致。它的病变多表现为里热实证,病变部位在经,在腑之分。在经为热证,在腑多为里实热证。1、阳明病的主要脉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洪大。
经病——身大热,汗大出,烦渴引饮,不恶寒,肥恶热,脉洪大。
腑证——日晡潮热,谵语,手足漉然汗出,腹部硬满痛,拒按,大便秘结,脉沉实或滑数,舌苔黄燥厚腻等。2、阳明辩证,除辩别其在经在腑外,应注意以下三点:A凡由太阳病或少阳病传变而来的,必须注意分辨病情的发展阶段,诊察其是否有太阳或少阳证存在。&&&&&&&&&&&&&&&&&&&&&&&&&&&&&&&&&&&&&&&&&&&&&&&&&&&
&&&&&&&&&&&&&&&&&&&&&&&&&&&&&&&&&&&&&&B、阳明病为阳亢邪热的炽盛的极其阶段,往往会出现重症状,如三急下证。故应详辨立断。
C、阳明病也有合邪病,如热与湿合,而致发黄证,与阳明蓄血及虚寒证,不能食,呕吐,饮水即哕等,临床辩证不可拘泥于经腑二证范围。辨少阳病:少阳病邪已离太阳之表,尚未进入阳明之里的阶段,病变表现在半表半里之间。本症也可以从本经起病。1、少阳病的主要脉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脉弦等。
2少阳病辩证:在临床上除分辩主要脉证外,还应注意以下两点A由于少阳病是外在表证和里证之间,每有兼表或兼里的证候出现,因此,必须辨清偏表或偏里。B、少阳病是病邪在表在里的中间阶段,其脉证往往不能同时并见。因此,只有从症状上能辨析出病位在表在里即视为少阳病。
(二)三阳分证
在疾病过程中,患者的正气趋于衰微,症状的总的表现为衰退现象时,称为阳症,三阴证,即太阴、少阳、厥阴,也是阴证的三个类型。
辨太阴病:太阴病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为阳经传变而来,一为脾胃素虚,外邪直中太阴。病变多表现为里虚寒症。 1、太阴症的主要脉证: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舌苔而滑腻,脉濡弱或迟缓等。
2、太阴病辩证:在临床上除必须分辨其主要脉证外,还应注意以几点。A太阳与阳明的病位相同,而性质相反,太阴为虚寒证,阳明为实热证。临床时每有相似症状出现(如二症皆有腹痛)B太阴病因传变而来的,往往兼有他经症状,必须分辨其兼证的病位和性质,不可拘于太阴虚寒不予兼顾。C、太阳虽有里虚寒证,如病经数日后见大便硬,脉由微涩转长,
此由阴转阳,不可认定太阴虚寒而不顾转阳之机。 D、辨太阳病时,如忽见暴烦下利,应注意是否脾阳将复,为欲愈之象。
辨少阴病:少阴病,一方面自传而来,一方面是因体质素虚,外邪直中所致。无论传变或直中,皆为严重阶段,是属全身虚寒证。此病主要是心肾两脏机能衰减,病的性质,一般可分为虚寒与虚热两类型。
1、少阴病的主要脉证:脉微细,但欲寐。2、少阴病虚寒和虚热的分类:A、虚寒——无热恶寒,口中和,下利清谷,手足厥冷,小便色白,脉沉微等,此为主要脉证。
B、虚热——心烦不寐,口燥,咽痛,胸满下利,脉沉细微,舌尖红赤等,此为主要脉证。3、少阴病变化较复杂,在临床上除必须分辨虚寒,虚热两证候外,还应注意以下五点。A临床上有时会出现少阴病与他经同病的症状,如太阳与少阴同病的症候,以及少阴阴液亏液亏竭而又出现阳明燥实证候等。B、少阴寒证中以四肢厥逆症状为主证之一,但四肢厥逆证,并不是一个原因造成的,如四逆散就是阳郁气不宣通所致,因此,临床见厥时不能断为少阴虚寒,必须全面观察。C、在分辨少阴病寒热证时,必须仔细观察寒热证的真假,因为阴盛阳虚到一定的程度时,每会出现格阳现象,临床时应加以注意。D、病至少阴,无论虚寒证,虚热证皆属严重阶段,尤以虚寒为甚。因此,临床时必须注意观察症状变化,有无阴绝阳脱的现象。E、辨少阴病时有很多不治的病症,虽然在伤寒论中曾提出阳存则生,阳亡则死,但不应拘泥。
辩厥阴病:在病程中厥阴病为病的未期,这时正气与邪气在作最后斗争,病变的表现极其错综复杂,但主要不外寒热的厥热胜复二种类型。1、厥阴病的主要见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2、厥阴病的寒热错杂和厥热胜复。A、寒热错杂——指主要见证中的症状而言。口渴不止,气上冲胸,心中疼热,自觉得热,是上热的现象,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是下寒的现象。B、厥阴胜复:厥冷时少,发热时多为阴消阳长,其病易愈,厥冷时多,发热时少为阳消阴长,其病为进,先发冷后发热者病轻,先发热而后厥冷者病重。3、厥阴病辩证:厥阴病变化比较复杂,在临床时除必须分辨其寒热错杂和厥热胜复外,还应注意三点。A、形成厥逆症状的原因不一,如有寒厥、热厥、蛔厥、脏厥、痰厥、饮厥等,虽然有属厥阴病的,也有不属厥阴病的,但鉴别厥逆的病理仍属厥阴病中的主要辩证内容之一,因此在临床时必须注意诊察分析。B、如发现病理相反的症状时,应细加诊察,有无误治现象。(如当不食而食的除中症),然后才能判断顺逆。C、厥阴病是一个严重阶段,因而确证尤为重要。但其主要关键,是依据正邪进退的表现程度如何而决定。因此,临床时必须辩证正邪进退,才能及时给予正确的治疗。
(三)六经辩证要点
六经证候,虽然各有主脉,主证,但在临床上往往会混合而成为合病、并病等。综合六经的各个分证分析。
二、卫气营血和三焦辩证
卫气营血和三焦皆为温病的辩证纲领,是温病证候分类的二种方法,是正确地分辨温热病病程中的发展规律及病理变化的依据,并据这些规律和病理变化来决定治疗。
(一)卫气营血辩证
卫气营血辩证在温热病方面的应用,一方面代表着病变进展的深浅,一方面代表着卫气营血四者的病理损害的程度。1、卫分的主要脉证: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微渴,苔薄白,脉浮数。2、气分的主要脉证: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气粗,溲赤,口渴,脉洪大数,苔黄或黄白相兼,或腹满且痛,大便秘结,小便短涩,或自利灼肛,谵语潮热,脉数实,苔黄燥或灰黑起刺。3、营分的主要脉证:舌质红绛,口干反不甚渴,高热夜甚烦燥不眠,脉细数,严重的有神昏谵语,舌蹇肢厥,脉细数。4、血分的主要脉证:A实——昼静夜躁,谵语发狂,痉挛昏厥,外发斑诊,其色有时紫黑,吐血便血,大便黑而易解,小便自利,脉弱而数舌质深绛。B、虚——神倦瘛纵,脉虚弱,舌质紫晦。
(二)三焦辩证
三焦辩证在温热病方面的应用,一方面代表着人体上中下三部病变的所在,一方面代表着温病的一般发展过程,即初中末三个阶段,也就是以此作辩证的依据。1、上焦,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两个部分的病变。A、手太阴肺的主要脉证——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咳嗽,脉动数。B、手厥阴心包的主要见证——舌色绛赤,烦燥,口渴,甚则神昏谵语,夜寐不安,舌蹇肢厥。2、中焦,包括足阳明胃与足太阴脾两个部分的病变,也就是燥热和湿热两大类型。
A、燥热的主要脉证: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日晡益甚,发热不恶寒,大便秘,小便涩,苔黄,甚则黑起苔刺。热,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实,潮热,腹满硬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涩赤或热结旁流,下利灼肛,脉沉实,苔干黄。B湿热的主要脉证:身热不扬,午后较甚,胸痞身重,腹满呕逆,便溏,舌滑腻,脉缓。3、下焦,包括足少阴肾与厥阴肝两个部分的病变。A、足少阴肾的主要脉证——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背侧,烦燥不寐,口干舌躁,齿黑唇热,溲短色赤,脉细。B、足厥阴肝的主要脉证——心中忡忡,手足蠕动,厥热交替,神倦,脉弦细数,舌绛苔少。
(三)卫气营血和三焦的辩证要点
卫气工营血和三焦,二者虽然分法不同,但是仍相联系。因此,在临床劫时,应注意以下四点:1、三焦代表温病的发展阶段和病变部位,卫气营血代表病势的发展趋热和病邪浅深层次。因此,在临床时要结合患者病情适当运行,不要单独推崇一种而废弃一种。2、温热病有新感和伏邪的区别。因此,卫气营血的病变也就有由表入里和自里达表两种相对的规律,临床时往往也会有混合证型出现。这些在辩证时必须加以分析,否则即难确定疾病的性质和所在部位。
3、三焦病一般传变规律是由上而下的顺传,如果心液亏乏,温邪乘虚亦可传入心包,即为逆传。另外,也在伏气为病自内发,温病从下焦开始,另外还有温湿,毒疫等病从中焦开始,这些在临床上都应注意辩认。
4、三焦辩证分类,一般看成是上焦较轻,中焦较重,下焦严重,是病程轻重的三个阶段。但临床上也有特殊情况,如上焦逆传心包证,病位虽属上焦,而病势已属严重阶段,这点在辩证时也必须加以重视。
三、脏腑经脉辩证
脏腑经脉辩证主要劫证候分类法进行辩证,而脏腑证候分类法多用于内伤杂证方面,这是根据五脏六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反应,以寒热虚实不同性质的纲领分析归纳症的一种方法。应用这种分类方法进行辩证,就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病变中辩别也病变所在的疾病的性质,从而达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一)、肝病证候分类1、肝寒:胁下坚胀,腹满不食,筋脉收缩,阴囊引病,小腹胀痛,呕吐清涎,脉沉弦迟,舌苔白滑,质淡。
2、肝热:头胀烦躁,目赤肿痛,胁痛,耳聋,痉挛抽搐,寐中惊惕,淋浊,尿血,脉弦数,舌质红。3、肝虚:头昏目黑欲仆,耳呜,目眩,目涩,雀盲,筋挛拘急,身体麻木,指甲枯萎,遗溺,易怒善恐,心烦,甚至寒热如疟,月经后错量少,脉弦细而弱,舌光红无苔或质淡。4、肝实:头中热痛,遇暖痛甚,眩晕,耳呜、急燥、善怒、呕吐酸水,胸胁胀痛、手不可按、同时呼吸不利、不能转侧,甚至牵及小腹作痛,小便不通,脉弦劲,舌红紫,苔黄腻。5、肝经经脉主要见证:巅顶头痛,两胁肿痛,目赤,面青,耳聋颊肿,嗌干,筋挛,睾丸抽缩,癫疝,遗尿,小便癃闭,女子前阴肿痛。6、肝阳上逆A、肝经实火:头痛,眩晕,面红易怒,目赤,头重脚轻,手指麻木,肌肉蠕动如蚁走,耳呜,眼花,口苦,多梦,鼻衄,齿衄,大便秘结,小便淋涩,脉多弦硬而长,舌苔黄质红。
B、肝经郁火:头胀,头痛目赤,易怒,吐衄,往来寒热,呕吐酸水,胸胁胀痛,面部发热色红或瘰疠结核,舌质红或起刺,脉弦数,苔黄或干腻。C肝风内动:卒然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舌强不言,口合不开,或渐次苏醒而成偏瘫,甚则昏厥而死,脉多弦长有力。7、肝气不舒:头痛目眩,胸胁胀满,胁胁串痛,颊红口红,抑郁不乐,少食倦怠,少腹重坠,妇女经水不调,脉弦大而虚,苔薄白。8、肝病兼治A肝火刑肺:气促,气逆、咳嗽痰粘,胸痛串胁,甚则咯血或痰带血丝,性急善怒,烦热口苦,头眩目赤,脉弦数,苔薄白南质黄。B、肝气冲心:舌卷焦短,昏不知人,醒作睡声,撮空上视,躁动不安,面青目赤。C、肝气犯胃(肝胃不和):胸脘满闷时痛,两胁串痛,食欲不振,嗳气吐酸,心烦易怒,腹满,大便不调,脉弦,舌苔薄黄。D、肝脾不和:面色萎黄,神气倦苔,两胁胀满,渴不喜欢,饮食不消,腹痛腹胀,肠呜,泄泻,脉弦缓,舌苔白腻。E、肝胆不宁:虚烦不寐或恶梦惊恐,触事易惊或善恐,如人将捕之状,短气乏力,目视不明,口苦,呕吐苦水。脉细弦,苔薄白。F、肝肾阴虚:面色憔悴,两颧嫩红,头眩目干,眉棱骨痛,胁胁作痛,腰胫痿软,耳呜,夜半咽喉干痛骨蒸盗汗,手足心热,男子遗精,女子少腹痛,经水不调,带如注,或两便艰涩,脉细舌红无苔。G、肾阴虚肝阳亢:头昏目弦,少寐多梦,烦热颧红,心悸易怒,足轻头重,耳呜耳聋,四肢无力,腰酸遗精,舌质光红,脉弦细数。H、肝胆湿热:两目皮肤发热,色泽鲜明,胁痛尿少而黄赤或见发热口渴,恶心呕吐,食少腹胀。脉弦数,舌质黄腻边红。
(二)心病证候分类
1、心寒:心悸,恍惚,心暴痛,肢冷,唇甲表紫,脉迟,舌暗红。2、心热:面赤,咽干,渴而欲饮,心中烦热不得眠,谵谵如狂,喜笑不休,办部热闷痛如针刺,脉数,舌尖干赤或舌下肿突,舌体肿硬或縻烂。3、心虚:惊悸,怔忡,健忘,失眠,虚烦,多梦易惊,自汗,盗汗,掌心热,脉细弱,舌质淡红,偏心血虚,舌干红绛,为心阴虚,脉结代,心中空虚。4、心实:烦燥不宁,喜笑不休,发狂怒骂,痰壅,神昏,胸胁刺痛,舌尖红赤或质暗红兼见瘀斑,脉实大,或涩。5、心经经脉主要见证:目黄,咽干,心痛,胁痛,口渴欲饮,臑臂内侧后缘疼痛,或厥冷,掌中热痛。6、心病兼证A心脾两虚:面色萎黄,食少倦怠,气短神怯,健忘,怔忡少寐,盗汗,腹胀便溏,妇女月经不调,脉细软弱无力,苔白质淡。B、心胆俱虚:触事易惊,梦多,虚烦不寐,或口苦,心烦喜呕,脉弦细无力,舌质淡。C、心肾不交:怔忡、健忘、虚烦不眠,梦寐遗精,潮热盗汗,夜半咽干,耳呜,耳聋,目眩,腰酸腿软,夜间尿多,一遇烦劳侧面赤,脉虚数,舌红无苔。
(三)脾病证候分类
1、脾寒:唇淡口和,食入不化,中脘饱闷,腹痛绵绵,呕吐泄泻或便秘,四肢清冷,皮肤黄暗如烟熏或浮肿,脉沉而迟,舌苔薄白。
2、脾热:唇赤生疮,口甜粘浊,能食,身黄色鲜,小便黄赤,舌苔薄黄或腻,脉数。3、脾虚:面色萎黄,气短乏力,倦怠嗜卧,食减不化,腹痛喜按,肢冷便溏,肌肉消瘦,或浮肿,甚至呕吐洞泄,脱肛,子宫脱垂,了血,血带清稀而多,脉虚缓舌质淡,苔白滑。4、脾实:胸脘不舒,大腹胀满疼痛,有时易饥,身重肿胀,二便不通,脉数实或沉滑,苔黄干。5、脾经经脉主要见证:舌根疼痛,身体不能动摇,食物不下,心内烦扰,心下掣痛,大便稀薄,或痢疾,或水闭,于内而不能排泄,或面目一身尽黄,不能安睡,勉强站立则股膝侧发肿而厥冷,足大趾不能运动。6、脾病兼证A、脾肾阳虚:心悸,怔忡,喘咳,畏寒肢冷,腰痛乏力,水肿,不烦食少泛恶,大便溏,小但少色清白,甚则腹满,黎明泄泻,鼓胀,脉缓弱迟细,舌淡胖大,有齿痕无华,苔薄白。
B、脾肺两虚:咳吐痰涎,气短喘促,胃纳不佳,蠃瘦身冷,腹胀便溏甚则浮肿,脉虚数,苔白少津,质淡。C、脾胃失和:胃脘痞满,隐疼绵绵,不思饮食,食入难化,嗳气气作呃,甚则呕吐,脉细苔薄白。
(四)肺症证候分类
1、肺寒:面白,发热,恶寒,咳嗽,痰稀白,气喘不能平卧,鼻流清涕,口不渴,脉浮弦,苔白滑。2、肺热:痰黄稠,胸痛,鼻煽,鼻孔红肿,气息觉热,气喘汗出,口渴引饮,咽喉肿痛,鼻衄脉滑数,舌质红绛,苔黄燥,或咳呛痰血,咽干声嘶,脉数,舌质红。3、肺虚:面色皓白,声低气怯,气短不续,畏寒易汗,皮肤枯燥,毛发易折,或颧赤盗汗,消瘦,骨蒸烦热,咳嗽失音,脉虚细,或细数无力,舌质淡红或红。A、肺阴虚:潮热盗汗,口渴咽干,干咳音哑,咳出浊痰,或见咳血,午后颧红。声音低微。气逆喘促,脉多细数,舌红少苔。B、肺气虚:面色萎黄,气怯倦怠,咳嗽吐痰,痰多清稀,甚则喘促,饮食少,畏风形寒或自汗,脉沉微,舌质淡。4、肺实:气壅喘急,不能平卧,声高息涌,咳嗽声重,胸胀满闷,或吐脓痰,臭痰,脉滑实,苔厚腻。A、水饮停蓄:干呕,短气,心悸,喘沉细弦,苔白稍厚腻。B、痰湿挟瘀:恶寒发热,咳逆上气,吐脓如米粥状,甚则吐脓血,痰沫腥臭,胸胁胀痛,咳时痛甚,用手按痛处则更增气急,脉滑实或浮大有力,苔黄腻。5、肺经经脉主要见证:肺部胀满而气喘作咳,缺盆中疼痛,口渴,心里烦躁,胸部满闷,臑臂部的内侧前缘作痛,或厥冷或掌心发热。6、肺病兼证A、肺肾两虚:气短喘急,咳呛痰中带血,甚或咯血,咽喉不利,咳痰稠粘,潮热盗汗,面白颧红,虚烦不得眠,腰腿酸软,动则气促,小便短赤或不利,舌质红少津,苔薄,脉细数或弦数。
(五)肾病证候分类1、肾阴虚:头眩目花,咽干耳呜,耳聋,干咳或唾血,盗汗骨蒸劳热,腰酸腿软,遗精,饮少尿多,脉虚细而数,舌质红而少苔,偏火旺者则见颧红唇赤,虚烦不寐,阳兴梦遗,小便赤,大便秘。2、肾阳虚A、肾气不固:面色淡白无华,腰脊酸软,听力减退,小便频数而清,甚则不禁,夜尿多,滑精早泄,尿后余沥,舌淡苔薄多白,脉沉细弱。B、肾不纳气:气短喘逆,动则尤甚,咳逆汗出,小便常随咳出,甚则痰呜,面色浮白,舌质淡,脉虚弱或沉细。C、肾阳不振:面色淡白,腰酸腿软,阳萎,头昏耳呜,形寒尿频,舌质淡有齿痕,脉沉细。D、肾虚水泛:周身浮肿,下肢尤甚,按之如泥,腰腹胀满,阳囊,尿少,水泛为痰则咳上气,痰多稀薄,动则喘息,舌胖嫩,苔白,脉沉细弱。3、肾经经脉主要见证:心象挂在半空若饥饿状,心跳若恐,口热舌干,咽肿,心内烦扰,脊股部内后缘疼痛,痿废厥冷,好睡,足下热而痛。4、肾病兼证:肾水凌心射肺,心悸不宁,头眩,身润动,振颤欲倒地,水肿、胸腹胀痛,咳嗽短气,不能平卧,指唇青紫,四肢厥冷,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沉弦。
(六)胆病证候分类1、胆虚寒:面微有尘,头晕欲呕,胆怯易惊,少寐善太息,视物模糊,体无膏泽,脉弦
脉迟,苔薄滑。2、胆实热:头两侧及目眦皆痛,头晕,目眩,耳聋,口苦,呕吐苦水,胸满胁痛,寒热往来,易怒,夜寐不安或多眠,脉弦数实,苔黄舌红。3、胆经经脉主要见证:头痛,颔肿,眼外角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胸胁肋,髀,膝等部的外侧直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足四趾不能运动。
(七)胃病证候分类1、胃寒;胃脘胀满疼痛,绵绵不止,喜热按,喜热饮食,泛吐清水痰涎,早食暮吐,呃逆,四肢清冷,脉右关沉迟,苔白滑。2、胃热:口渴思冷饮,消谷善饥,呕吐嘈杂,食入则吐,口嗅,牙龈肿痛,腐烂或出血,汗出鼽衄,脉滑数,舌赤苔黄少津。3、胃虚:食难消化,胸脘痞闷,胃痛喜按,食后痛减,嗳气吐酸,不思饮食,唇淡,脉右关软弱,舌质淡,苔少。A、胃阳虚:胃脘痞满,不思食,食不化,时作嗳气,吐酸苔白滑,脉沉迟。B、胃阴虚:口燥咽干,或见口烂龈肿,大便干结,食少食不化,甚则噎膈或反胃,舌光少津,舌质红,脉细数无力。4、胃实: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思饮食,大便不通,或溏薄不爽,尿色黄,或大腹水肿,脉实大,苔黄厚。5、胃经经脉主要见证:口歪,唇上生疮,颈肿喉痹,沿胸部的膺部,乳部,下到气衔,股部伏免,小腿外缘足背等外皆痛,足中指不能屈伸,本经气盛实证,身前胸腹部发热,本经气不足的虚证,则身前胸腹部都觉寒战。
(八)小肠病证候分类1、小肠虚寒:小便清长,或频数不爽,小腹坠痛喜按,疝痛,或肠呜泄泻,或粪后下血,脉象细弱,舌淡苔薄白。2、小肠实热:咽痛耳聋,心烦舌疮,小肠气痛,连及腰脊,控引睾丸,脐腹作胀,矢气较松,小便赤涩,茎中痛痛,脉滑数,苔黄质红。3、小肠经经脉主要见证:咽干,颊肿不能回头看,肩痛似拨,臑(上臂部)痛似折,耳聋,颈,下颔肩,臑、肘臂行外侧后缘疼痛。
(九)大肠病证候分类1、大肠寒:腹痛肠呜,大便泄泻,小便清长,手足冷,脉迟,舌苔白滑。2、大肠热:口燥唇焦,喉痹,大便秘结,或便溏腐臭或便血,肛门灼热肿痛,小便短赤,脉数,苔黄燥。3、大肠实:腹满痛拒按,或腹痛固定在一点而拒按,恶寒发热或无热,右足屈而不伸者,则为肠痈的征象,小便频数,大便秘结或便而不爽,或下脓血,或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脉沉实或测滑数,舌苔黄腻。4、大肠虚:久痢泄泻,肛门下脱,寒栗肢冷,脉细微,舌淡苔薄滑。5、大肠经经脉主要见证:齿痛颈肿,眼睛发黄,口干,鼻衄,或鼻流清涕,喉中肿痛,肩前与臑内(手臂前缘)作痛,食指痛不能运动。
(十)膀胱病证候分类1、膀胱虚寒:小便清白频数或不禁,冷淋,遗尿,浮肿,舌淡,苔润,脉沉细。2、膀胱实热:小腹胀满硬痛,小便短涩不利,尿色黄赤,浑赤,浑浊不清,或尿脓血,或溺血尿或尿砂石,或闭塞不通,舌红苔黄脉数。3、膀胱经经脉主要见证:气冲而头痛,目似脱,项痛如拨,腰脊痛如折,股关节不可曲膝膕如结,腿肚如裂开似的,此外,为痔,虐疾,癫疾,头项部疼痛,目黄泪出,鼻流清涕或流血,项,背、腰、尻(骶骨)、膕、踹(腓肠肌部)脚等部全痛,跋涉趾不能运动。
(十一)心包络经经脉证候
手心发热,臂肘挛急,腋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怛怛大动,怔忡不安,面赤目黄,喜笑不休,心内烦忧,心中痛。心包络为心脏外围,在功能和病变上与心脏是分不开的,所以,心包络症状包括心的见证。
(十二)三焦经经脉证候
听力不清,咽喉肿痛而闭塞,汗出,眼外角痛,颊肿,耳后,肩、臑、臂的外缘等部皆痛,无名指不能运动。
上中下三焦分别代表着人体上中下三部分,以及其中所包含的脏腑。三焦的病也就是脏腑的病,所表现的症状可参见上述各节,热病参见卫气营血等章节。
(十三)脏腑经脉辩证要点`1、脏与腑之间存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关系,应进行全面诊察分析。2、病变中正气的强弱往往出现互相转化的现象,必须掌握虚实转化规律。3、内脏体表组织有着所属关系,内脏有病往往会影响到所属体表组织发生病变。4、五脏各有其生理上的所喜所恶,因此,往往由于病因的性质与某脏所喜相违背,这一脏容易受病。虽然是五脏所喜,然而太过了仍可致病。
一、辩风的病因
外风症是由一般风邪所致疾病,内风就是在某些内伤病的过程中出现的风的症状如突现发生抽搐,摇头等。内风是由于病久体虚液亏虚所致,如血虚生风,液燥生风等,产生风的机制,肝与肾有着密切联系。风的主要见证
1、外风:外伤肌腠,营卫不和则为伤风,也叫感冒。证见恶风,无汗或有汗,头痛,鼻塞清涕,咽痒,咳嗽声重,痰多,发热,脉浮。中伤脏腑经络则为中风,轻则证见眩晕,舌僵直不能言语,皮肤麻木,肢体酸痛,重则突然跌倒昏迷,口不能言,痰声漉漉,抽搐半身不遂,兼有六经形证者。2、内风:突然出现搐搦,昏迷,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角弓反张,眩晕等证,如因血虚生风者,必兼有血虚内燥的症状,如因热盛生风者,必兼有热的症状,因肾亏而引起的内风,必兼有肾阴不足的症状,因肝气郁结化风或肝阳亢盛化风而引起的,则有肝经症状。风的兼证1、风寒冬:即伤风的症状,再加恶寒,骨节痛,气喘,脉浮紧。2、风热;头痛,目赤,鼻流黄浊涕,咽喉痛,乳蛾红肿痛,口渴,心烦,小便黄色,脉浮洪数。3、风温:身热,微恶风或不恶寒,出汗,头痛,咳嗽,口渴,心烦,便秘,小便黄赤而少,脉浮数,病较重时,有昏迷,谵妄,癍疹,舌红绛等。4、风湿A、在皮肤:如癣,湿疹,风疹等,都有痒的症状,有的有水渗出,有的此起彼落,窜走不定。B、在表:头痛而重,全身骨节疼痛(窜走不定)微肿,汗出,恶风,气短,发热(午后热甚)小便少。C、在里:肠呜,腹痛,泄泻,泄出清水。5、风水:全身浮肿,面目浮肿较重,颈胀,嗽咳恶风、出汗不渴,脉浮。6、风燥:便秘,消渴,皮肤干而皱,指甲干枯。 辨风的要点:1、辨别风应结合其特点,如发病急,消退快,善动而善变。内风,常见摇头,因风性轻扬,易侵入之上部,外感之风,则常见恶风,风邪伤及皮肤可以发痒。2、辩风证时,应注意风中于人体的哪一部位所中的程度,如中风有中经络(口眼歪斜,手臂麻木,肌肉类不仁,身体重着)脏腑(口流痰涎,舌强语蹇,昏不知人)之不同,并在程度上也有轻重之不同。3、辨风证时应注意其兼证。4、辨风证时应注意其来源,是外感而来,还是内生之风)
(二)辨热的病因
暑热见证1、伤暑:证见寒热头痛,恶热,汗出,烦燥,呕吐,腹泄唇干,口渴,气促,四肢无力,小便赤涩,舌苔白腻或黄腻,舌质红,脉浮滑而数洪或虚。2、中暑:证见突然昏倒,神志不清,发热烦燥,气粗出冷汗或无汗,脉洪大而无力或陷伏。
热本身见证:发热,恶热,口渴,喜冷饮,鼻煽唇焦,面赤,目赤,燥吐黄痰,小便短赤,大便闭结,舌苔黄,舌质红,脉数,癍疹,出血昏迷,谵妄发狂。内热,主要是阴虚及虚热及虚热的症状,如颧赤,骨蒸潮盗汗,心中虚烦,失眠,口燥舌焦,咽痛,咳嗽痰中带血,手足心热,便秘,舌质绛或光红无苔,脉细数无力。辨热的要点1、热耗损人体津液,并恶热而喜冷。2、要区分内热与外热,以及外热因津液过耗而转为内热,和热盛耗散无气等问题。
三、辨湿的病因
湿是一种重浊,腻滞的阴邪,由外感雾露,久居湿地,涉水淋雨而来,为外湿。因食生冷或酗酒太过,致脾运失职,以致造成水液停留不行,是内湿。
外湿:体酸关节疼痛,身重难以转侧,关节屈身不利,头汗出,皮肤潮润,痛常停留一处不移,脉濡缓,苔白腻。内湿:湿阻上焦多见头胀头重,胸脘痞闷,口淡乏味而腻有时觉有甜味,不思饮食,或湿阻中焦,则常见腹胀饱满,饮食不化,嗳气,大便溏,肢软无力,自汗出,小便涩少,苔白腻而厚,若湿注下焦,则见足肿小便淋浊,大便反快,痢疾,及妇女带下病。湿的兼证
1、风湿:见风的兼证。 2、寒湿|全身疼痛,而关节疼痛较重,行动不便,无汗,四肢浮肿,尿少而清,大便稀,舌苔白腻,脉迟。3、湿热:湿热:发热,心烦,口渴喜热饮,自汗,四肢关节肿痛,且重,胸满,身黄橘红,足冷小便黄赤而少,舌苔黄腻,脉滑数。4、温湿:头痛,恶寒,身重而痛,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如阴虚,舌白腹泄,舌白不渴,面色淡黄,脉弦细而濡。5、暑湿:呕吐腹泄,发热汗出,胸闷,腹满,不思饮食,苔白滑,脉虚濡或虚涩。
辨湿的要点1、辨湿证应注意其特点。湿性粘滞,病易缠绵,并多固定不够,湿病大便易稀,小便少,不渴或渴不欲饮。湿性向下,病常下,湿性污浊,故带下,疥疮流水多为湿邪所致。2、辨湿应分辨其部位,其皮表,有肌肉,在关节,在上,在下等。3、辨湿应注意其是内湿或是外湿,应注意是否兼证。
四、辨燥的病因
燥为秋天的主气,因秋燥引起的疾病,有温凉之不同。有凉燥与湿燥之分。此外,有内燥,多因汗、吐、下、伤津亡液,精血内夺而致。1、外燥A、凉燥:头痛鼻塞,恶寒多于发热,无汗唇燥,咽干,咳嗽,气喘,脉浮弦涩,苔白而干。B、身热有汗,口渴,咽痛,咳逆,胸痛痰中带血,上气鼻干,舌苔白薄而干,尖边红,脉浮数或弦涩。2、内燥:见证具内燥之各项症状,此外尚有皮肤干燥,指甲干,毛发干枯易折,无光泽,舌干无津液,脉涩。
辨燥的要点 1、燥病特点:燥病除发热外,病人有缺乏体液表现,如口唇龟裂、咽干口燥等。2、区分内外燥:外燥偏重于肺,内燥偏重于全身。3、辨内燥须分三焦部位:若燥伤血脉则民肝肾有关。辨外燥则伤肺为特征,如干咳胁痛,津液干燥,凉燥则恶寒较较重,多无汗,表证较为明显,但在化热之后,亦与温燥无异。
五、辨寒的病因
寒是冬天的主气,是一种阴邪,寒邪,最易伤人的阳气,分内寒或外寒,内寒多因人体阳气虚弱而引起的。 寒的主要见证:1、外寒A、伤寒是感受外寒较轻的,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么,腰痛,身凉,四肢冰冷,手足挛痛,卷卧不动,昏迷僵直,舌白滑,脉沉细迟,或沉微欲绝至脉伏。辨寒的要点:1、辨寒证应注意寒特点。寒为阴邪,其性收引,易致痉挛。侵入人体后,可致气血不畅而痛,脉见迟弦,寒证必见喜温恶寒。寒邪由表入里,也能化热。2、须区别外寒和内寒致病的原因。3、辨其有无兼证及寒邪所伤的程度和部位、轻重,上下,表里,脏腑。
六、辨火的病因
火是在体内产生的。脏腑都能生火,而各种精神活动过度(七情所伤)也能生火,外感诸邪到了人体后,也能化火。实火,有明显的火盛症状,阴伤的症状不明显,而虚火则阴伤症状明显,并带有虚热症状。火的主要见证
1、实火:凡五气所化之火,或五志之火多为实火。表邪入里化火,以胃肠两经为多,如壮热,口服,腹满便秘等。此外,亦有五志之火兼有五气所化之火。
2、火在上焦:症见面赤、头胀、心烦懊农,咽喉肿痛,牙痛。 3、火在中焦;症见渴喜凉饮,胸膈烦闷,消谷善饥。4、火在下焦:症见小溲赤涩,大便闭结等。5、五志之火: 心火---烦心,掌热,口舌糜腐。肺火---咳血、咽干、鼻干、鼻衄。 肝火---头胀,多怒,目赤。 脾火---能食,嘈杂,口唇赤肿。 肾火---骨弱,尿赤(淋浊),梦遗等。 一般实火舌苔多黄或黑,干燥或起芒刺,脉多洪数有力。
辨火的要点:火有各种热的症状。有干燥的症状,因火性炎上故火象现于头面较多,火盛电易伤津动血燥阴,消耗真气,克伤肺金。火症一经发病,一般多在很短的时间内酿成燎原之势。2、区分实火与虚火。实火多系先火旺而后水亏,其来势急,虚火则多先水亏而后火旺,其来势缓。
3、了解火、温、热的关系,三者异名同类,只是程度上的差别,一般以温热之邪属外感,火气属内生。4、辨其部位或有无兼证。
七、辨疫疠的病因
传染性流行病,不循经脉传变,多邪伏中焦,一般分湿热秽浊与暑燥淫热两类性质。1、疫毒发颐:耳下两颐肿硬且痛,连面皆肿,喉赤肿痛,壮热口渴,时有睾丸肿痛,甚则神识昏糊,嗜卧睡,或惊厥,脉数大,沉浮俱盛,舌苔黄厚。2、疫疟:憎寒壮热,继则壮热无汗,头身皆痛,胸闷呕吐,渴不欲饮,或大渴引饮,目赤溲黄,甚则状如尸厥,神昏气闭,汗出而醒,或抽搐谵语,皮肤起癍疹,寒热交作,脉数或伏或大,苔黄燥或舌赤无津。3、疫痢:发病急速,证势剧烈,发热恶寒,身疼口渴,烦燥或呕吐,腹痛如绞,痢下赤白,日数十行,大便腐臭,肛门灼热,毒盛则神昏谵语,抽搐痉挛等,或间夹癍诊,舌苔厚腻而白,脉不定,常见的有濡数迟微或伏或散。
4、疫喉痧:壮热微恶寒,烦闷口渴,喉痛甚,咽部红肿,甚则腐烂,颈部及全身出现痧疹,舌质红,苔黄或粘浊,脉数。
八、辨七情病因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致均为内伤疾患,其表现在气的变化方面,五脏有病也能起情志方面的变化。 1、七情病的主要见证:抑郁不乐,喜怒无常,心烦意乱,惊惕善,失眠多梦,悲衰哭泣,胸闷太息或气急,咽喉似有对阻,喀不出咽不下,腹部胀满,不饥不食,胁痛嗳气吞酸,胃痛,有痞块而不固定,严重者神志恍惚,语言错乱,如癫如痴。2、七情与脏腑关系:过喜—伤心,则心神不安,甚则语无伦次,举止失常,喜则气缓,可见心气缓散不收。
过怒--、伤肝,则见面青白色,食少不下,怒则气逆上冲大叫目怒视。怒极则血莞于上,可致目赤神昏暴厥。若郁怒不伸而成精神病,则经常怒目狂妄叫嚣詈骂不避亲疏。过忧---伤肺,亦可伤脾。忧愁者,气闭塞不行,闷闷不乐,若有所思,若有所失,甚则失眠,精神失常,久之伤脾,食欲不佳。过思—伤脾,脾伤见食不香,睡眠不佳,思则气结,过分思虑,精神受病,气机不畅,意志紊乱。
过悲—伤肺,肺伤则气消面色惨淡,神气不足,垂头丧气,叹息连声,偶有所触,即涌泪欲哭。过恐---伤肾则肾气亏点,气血不足,表现 为神怯易恐。
过惊—惊则气乱,暴受惊吓,立时目定口呆,傍徨失措,为动心神,神志被扰,则情绪不宁,故心虚之人易惊。 3、 辨七情要点A、七情病是思想情绪引起的。B、特点、情志失调,易生气病,肝病气邪和脾胃肺关系电密切,也可引起疼痛,痛的地方游走不定,产生的痞块不固定在一处,而是忽聚忽散。C、辨其在气在血,首先是气,进一步影响到血,初病多实,久病多虚。
九、辨劳倦病因
劳动而不注意休息,光休息而不劳动,都能使气血筋骨,肌肉失其生理的常态。1、劳倦的主要见证:劳倦主要是气伤,症见无力,疲倦,怠情,怠惰,嗜卧,懒言,饮食减退,气喘心悸,发热自汗,心烦不安,脉缓而大或浮或细等。过逸,多见体胖行动不便,动则喘渴,心悸气短肢软无力,易感风痹等病。
2、辨劳倦的要点1、辨劳倦须了解劳倦之所伤,如久视伤血,久卧伤元,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以及疲劳之后,汗出过多,内务部津伤气,再如肺劳伤气,心劳损神,脾劳损食,肝劳损血,肾劳损精等,都必须详察细辨。
2、辨劳倦必须与外感鉴别。因内伤劳倦,有时亦能出现恶寒身热等现象,所以应结合其他见证来鉴别。
3、辨劳倦必须辨患者禀赋强弱,劳倦程度以及有无其他兼证,必须参考脏腑辩证。
十、辨伤食病因
饮食为营养的泉源,任恣肥甘,没有节制运化失常,即能致病,形成伤食,造成肠胃病,这和脾虚关系非常密切。辨伤食的见证,饮食伤在胃,症见胃痛,饮食不佳恶闻食气,胸膈痞满,吞酸嗳腐,舌苔厚,脉滑有力,饥食伤心在肠,症见腹痛,泄泻,一般饮食伤,脉见滑疾或沉实,舌苔厚腻或黄,如误服毒品,则有吐泻交作,腹痛如绞等症状。2、辨饮食的要点1、伤饮食者不欲饮食,喜冷食者,内必多热,喜热食者,内必多寒,平素嗜寒,久之会生中寒,嗜热之久,会生内热。偏食所伤,伤于寒物者居多,而伤于温平者次之。2、辨饮食伤须辨有余和不足,如饮食过饱,以致停滞不化者,谓之有余,如脾胃素虚,因过份饥饿,但因食之太饱而伤者,谓之不足,有余为实,不足为虚。3、辨伤食须知所伤部位,如患者消化薄弱,不能多食,食后饱胀,稍进油腻,大便溏泻,是为脾虚,能食不消化,为胃强脾弱,知饥不能食,为脾强胃弱。
十一、辨痰的病因
狭义的痰是指咳出的痰证,广义的痰包括咳出的痰涎以及留在体内各种各样的痰。痰,是津液在人体各部位郁滞不通,凝聚而形成
。痰主要产生于脾,与肾的关系也很密切,肾阳虚能使水泛为痰,肾阳虚则因内热煎熬成痰。因痰引起的症状:恶心呕吐,心悸,眩晕,背冷,胸部痞闷,胁胀痛,腹泄关节痛,皮肤麻木,皮下肿块,癫狂。如要确定是痰证,应结合以下几点:1、吐痰多,喉中痰响。2、有脾虚消化不良,腹胀,饮食减少者。3、身体肥胖,不喜运动者。4、脉见滑者。5、舌苔厚腻者。同时还要根据痰量的多少,颜色的黄白,稠粘的程度是否带血等,以辨其寒燥湿等。
痰的兼证:1、风痰:体胖眩晕,恶心欲吐,四肢麻木,吐痰多,有泡沫,喉中有痰声,抽搦如癫痫,脉浮滑。2、热痰:痰黄而稠有块,不易喀出,偶见红色,面赤,口干,唇燥燥热,舌苔脉红滑。
3、寒痰:湿痰:痰多,易于吐出,色白皮书而稀,面萎黄,食欲不佳,腹胀,嗜卧,舌苔厚腻,脉缓。5、燥痰:咳嗽喘急,痰胶粘难吐出,间或带血丝,咽而痒,畏寒发热,小便短赤,舌苔干燥,脉涩。
6、气痰:痰停留于咽喉,喀不出,咽不下,胸胁痞满(即梅核气)7、痰火:症状基本与热痰相似,但头面部实火的症状(面赤,口干,唇燥等),一般更加明显。8、老痰:痰粘稠难喀,其质较硬。 辨痰的要点:1、辨痰病时,应注意其造成痰的原因与痰病本身所属的风、寒、热、湿、燥等。2、应注意其部位,兼证,患者体质。
十二、辨饮的原因
体内的水,不正常的聚集在一起即为饮,一般都为肺脾、肾三经病。因体内水液的输布排泄,主要是依靠脾的转输上升,肺的通调下降,肾的蒸化开合,三脏协调,才能完成水液的吸收,运行,排泄的正常。水液在体内本来是循环不息的,并且有一定的循环路线。如果在其通路上有了阻塞,或者推动水液运行的力量不足,水液溢到皮肤周身。痰和饮的关系非常密切,稠浊的即为痰,稀薄的即为饮。饮的主要见证:1、辨痰饮:咳嗽、心悸,恶水不欲饮,胃肠中有漉漉之水声,呕吐清水,胸腹胀满,消瘦,脉弦滑(在肠胃)
2、辨悬饮:咳吐引痛,心;下痞硬,发热汗出,脉沉或悬(在胁部) 3、辨溢饮: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笨重而痛。如属寒证,则有恶寒,口不渴,无汗而喘,舌苔白,脉迟,如属热证,则发热,汗出而喘,舌苔黄,脉浮数。一般以寒证多见(在四肢肌肤)4、辩支饮:咳嗽气逆,眩晕,短气不能平卧,身体力劳动微浮肿,脉沉紧(在膈上)。
辨饮的特点:1、饮是稀而流动的,振动时有水声,它和水基本上是属干同一类的东西,但并不相同,和湿也属于同一类,不过饮的水量较多,较为集中。2、辨饮应进一步了解产生饮的原因,以及和脾肾肺小肠膀胱的关系。
十三、辨虫的病因
肠道寄生虫一般以蛔虫,蛲虫条虫等为常见,多因湿热素重,饮食不洁,杂生生菜瓜,果或油腻肥干等物而成。
虫的主要见证:面黄肌瘦,眼眶,鼻下微黑,鼻孔或肛门作痒,唇内生白点如粟粒,食欲减退或异常亢进,有的还嗜食生米,茶叶,炉渣等物,腹中阵痛,喜按,面上白斑,脉多洪大。在小儿易成疳积,腹大坚满。辨虫的要点:1、蛔虫:面生花斑,腹脐周围作痛,泛恶,或吐蛔虫,大便下蛔虫。2、蛲虫:肛门搔痒,妨碍睡眠,粪便带有成虫。3、条虫,嘈杂善饥,头摇鼻痒,大便有虫节。4、钩虫:皮肤发疹搔痒,身黄兼肿,5、辨虫要结合问诊,和检验大便虫卵,以区分虫的种类。&&&
中医常用治则有治本和治标,正治和反治,壮水制阳与溢消阴,以及运用脏腑制约等隔治法及汗
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等。
一、治本与治标
标本,主要用来分清疾病的主次本末和轻重缓急的情况,标指疾病的现象,本指疾病的本质。
标本应随具体情况而异。病因为本,症状为标,原发症状为本,续发症状为标,旧病为本,新病为标,一般情况,先治本后治标。如原有肾病,此病又出现小便不利,全身水肿等症状,治疗应治其小便不利,小便正常则水肿消退,肾病减轻了,则由它引起的咳嗽,气喘等肺病症状也就自然消失了,治本而标自愈。
1、急则治标:标病甚急而可影响患者安危时,应先治其标而治其本,如脾病引起腹水症,脾病是本,腹病是标,如到了腹部胀满,呼吸困难,二便不利的地步,不可单用健脾固本之法,应以峻泻水,俟水退再治其本。喉风症,咽喉肿闭,汤水难下,可以先用刺法砭出恶血,然后再按病的性质给药。
2、缓则治本:这是从根本上着手的治法。大都用于一般慢性病如虚劳内伤,阴虚发热咳嗽的病人,发热咳嗽为标,阴虚是本,因在治疗上就用滋阴治本的方法,阴虚好了,发热咳嗽的症状,也就自然消失。
3、标本俱急,标本同治:这种治法,大多用于病情紧急之时,因在时间上,条件上已经不允许单独治标或单独治本,必须标本同治。如咳喘,胸懑,腰痛,小便不利,一身尽肿,虽然病本在肾,病标在肺,但由于水邪射肺,标本俱急,就需要同时发汗利小便的治法来表里双解。
二、正治与反治
1、正治法:适用于证情与症象在性质一致的时候,即热证表现热象用寒凉药治疗,寒证表现寒象时用温热药来治疗,实证表现实象时用攻泻药来治疗,虚证表现虚象时用温补药来治疗,又叫逆治法。
2、反治法:与上反。虚象仍用攻泻药,实象仍用补益药等。如急性热症有时出现肢冷色青,脉微欲绝的热深厥深证时,不用温阳药而仍用清热药来治疗,这是因证情属真热假寒的性质。这种治疗叫寒因寒用。又如,少阴病下利,手足厥冷,而又见不恶寒,虚烦面赤等热象时,不用清热药而仍用温阳药来治疗。这是因为下情是属于真寒假热的性质。这种治法叫热因热用。如脾虚而见中满痞胀症象时,不用消导药而仍健脾药治疗,这属于真虚假实的性质,治法叫寒因寒用。如湿热积滞,顽痰瘀血引起的病,虽然病久有虚象,不用补益药而仍用攻痰去瘀的攻伐药,属于真实假虚性质,治法叫通因通用。病情较复杂的,治疗上采用热药中少佐寒药,寒药中反佐热药,或热药冷服,寒药热服等。
三、壮水制阳,益火消阴法
1、壮水制阳法:适用于肾中真阴不足之证,是采用峻补肾中真阴的方法来消除肾阴不足不能制阳反引起的一些阳亢症状,如头痛目眩耳呜,舌燥喉痛,虚火牙痛,足跟痛,足心发热,脉沉细数,两尺较大等。方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肾水以制虚阳。2、益火消阴法:适用于肾中真阳不足之症,是用峻补肾中真阳的方法来消除因肾阳不足,无力温化所引起的一起阴凝症状,如腰痛脚软,身半以下有冷感水肿,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方用桂附八味丸,益肾中之阳,发消阴翳。
四、根据脏腑整体性和联系性的治法
1、虚则补其母:按五行母相生的规律,当某腑脏气虚弱时,可以间接补益其母脏。如肺脏脏气不足,可影响脾,如虚劳病,久咳肺虚,有时还会出现脾胃不振,食减便溏等证,治疗用健脾药物治疗。脾胃健全,食欲增进,不仅便溏自止,而且因肺得谷气的滋养,久咳等症状,也能减轻或痊愈。治法叫培土生金。2、实则泄子实则泻子:这也是按母子相生规律制定的另一种治法,就是某脏的病,是因子实引起的,则可以用实则泻其子的方法来治疗。此外,如某脏病实,一方面补益被克之脏,一方面泻其所生之脏,台肝邪实,治疗要补脾土,以防肝木强乘脾土,又要泻心火,则是泻其子。还有作曲种生克关系结合起来运用的治法。如肺金与肝木的关系是一个制约的关系,若肺金不足肺虚不能克制肝木,而肝木就会出现反克即相侮的现象,出现胁痛,口苦、咳嗽、咳血等症,这又叫八木火刑金,同时,又因肝木过旺,影响脾土的健运,出现胁痛吞酸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泄泻等症状,因此,在治疗时要运用培补益土的方法,培土补脾即可生金肺,金旺肺气足又可制木,并防止木旺克土,这种治法多用于证候复杂的疾患,古人称之为隔一隔二的治法。
八法的运用
:本法是开泄肌腠,逐邪外出的一种方法,其主要作用是驱逐袭击体表的外邪。1
、适用范围,汗法除用于一切外感疾病初期外,还适用天水肿和疮疡病的初起,以及麻疹将透末透的阶段。2、运用方法,汗法主要适用于一切病邪在表的病证,而表证又有表寒,表热的不同,因此汗法的具体运用原则又分两类。(1)辛温发汗,适用于恶寒甚,发轻热的表寒证。(2)辛凉发汗,适用于发热甚,恶寒轻的表热证。上述方法是汗法应用的基本大法。如因患者的体质不同或本有宿疾,以致内因和外因互相结合而使病情复杂化,治疗时就不能局限于上述的两种方法,而必须采取变通法则。例如:(1)滋阴发汗:适用于体质素属阴虚,又外感表邪者。(2)助阳发汗,适用于体质素属阳虚。又外感表邪者。(3)蠲饮化痰发汗,适用于素有痰饮,又外感表邪者。除此之外,还有理气,消食等与发汗并用的方法,也可称为表里双解法,等等。
3,注意事项(1)凡剧吐下之后,以及淋家,疮家,亡家等,原则上都要在禁汗之例。但如必须使用汗汗法时,则应配合益气,滋阴,养血等其它方法进行治疗。(2)发汗应以出汗出邪为度,不宜过量,了防止津液过度消耗,因此,凡在使用汗法时必须注意季节与气候的变化,不同地区环境的特点以及体质强弱等。在选用药物和考虑剂量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处理。(3)凡用发汗剂时,必须告诉患者,服药后应避风寒,忌食油腻厚味等物。
吐法:吐法即引导病邪或有毒物质使之从口涌吐而出的一种治法。其主要作用是使停滞在上焦胸脘部分的有形之物,从口中吐出,从而达到及时排除的目的,是一个急救的方法。1。适用范围,吐法适宜于痰涎壅盛,食积停滞胃脘不化,欲有上涌之势。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疾病。此外,吐法还可以代替升提法,如癃闭等病,在适当的范围内亦可使用。2。运用方法:吐法多用于病情严重迫急,必须迅速吐出积滞的实证,但其邪有寒热之分,又有邪实正气未伤和邪实正气已伤的不同。因此,吐法的具体运用一般可分为四类:(1)寒药吐法:适用于热邪郁滞于上的病症。(2)热药吐法:适用于寒邪郁滞于上的病症。(3)峻药吐法:适用于邪实于上,病势急迫的病症。(4)缓药吐法:适用于邪实正虚,病在上焦,而必须采用吐法的病症。上述方法是吐法应用的一般原则,但可用于吐法的药物,其药性有辛甘苦咸寒热温凉等药,均能引吐,同时在引吐药中还有大毒,小毒,无毒的区别,所以在治疗时不能局限于上述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变通使用。3注意事项:(1)吐法是一种急救方法,用之得当,收效迅速,用之不当,最易伤正。所以,凡有下列情况均不得施用吐法:病势危笃,老弱气衰者;诸失血者;诸喘息不安者;脚气上冲患者;妊娠或产后。(2)凡服用吐剂,一般以一吐为快,不得反复使用。(3)服催吐药后,应用手指或消毒压舌板探喉使速吐。(4)凡给予催吐剂时,应告诉患者,在得吐后需片刻后再进糜粥,禁食一切生冷硬物,且要谨避风寒。
下法,下法是攻逐体内结滞销,通泄大便的一种治法,具有排除蓄积,推陈致新的作用。1适用范围,下法适用于邪在胃肠,燥屎停结,热结于里,以及水结,蓄血,痰滞,虫积等疾病。2、运用方法。下法主要适用于里实症,而里实证又有寒热水血痰虫以及新久缓急等不同,因此,下法有以下几种:(1)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之大便不通,热结旁流及肠垢结滞的痢疾等疾患。(2)温下——适用于寒痰结滞,脾胃冷积,寒实结胸,以及大便不通等疾患。(3)逐水——适用于阳水实证。 (4)润下——适用于津液不足,阴亏血少的大便不通症。(5)通瘀——适用于蓄血,瘀血内结证。(6)攻痰——适用于痰滞胶结证。(7)驱虫——适用于较严重之虫积。
以上虽都属下法,但通瘀,攻痰,驱虫均有其对症的主药,而下法只用以为佐。除此,上述各法又皆有缓急之分:*峻下法:必须在病势急迫,病人体质尚强的情况下才能使用。*缓下法:是在病势轻缓,或病有体质较弱的情况下使用的。3、注意事项:(1)下法如用之不当,流弊很大。因此,运用下法时必须注意下列几点*邪在表的不可下;*邪在半表半里的不可下;*阳明病腑未实的不可下;*高年津枯便秘或素体虚弱和阳气衰微的人,以及新产营血不足而致大便艰难的患者,皆不宜用峻下法;*妊娠或行经期间皆应慎用。(2)下法应以邪去为度,不宜过量,以防正气受伤,因此,在使用下法时必须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选用适当的药物和剂量。(3)在使用下剂时,必须告诉患者服药时间,服后如大便已通,应停服二煎,并告诉他应忌的事项和食物等。
和法就是通过和解的方法,求达到祛除邪扶助正气的目的。1、适用范围。和法应用范围很广,如少阳证太阳少阳及少阳阳明合病肝胃不和,肝气郁结所致的月经不调,以及肝木乘脾的腹痛泄泻等等。2运用方法:和法适用于邪气在光表半里,或表里同病而汗吐下等法又不适用的情况,根据其病情的偏表、偏偏寒,偏热,以及邪正的虚实情况斟酌处理。一般可分以下几种方法:(1)和而兼汗——适用于病情偏表而又需要和解法的病症。(2)和而兼下——病情偏于里实而又需要和解法的病症。(3)和而兼温——病情偏寒但需和解法的病症。(4)和而兼清——病情偏热又需和解法的病症。(5)和而兼消——偏于积滞又需和解法的病症。(6)和而兼补——病情偏于正气虚而又需和解法的病症。除上述各法外,其它如调和荣卫、表里双解、补泄合施,古人也称之为和,但因其作用有主次之分,故不可概括在和法的范围内。3、注意事项:和法虽然是治法中比较缓和的方法,运用范围也比较广范,但如果用之不当,亦能助邪或损伤正气。因此,不能将和法视为法疗中的通法。凡有下列情况者,应禁用和法/(1)病邪在表未入少阳者(2)邪已入里的实证。(3)三阴寒症。
温法是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法,其主要作用是回阳救逆,温中散寒,从而达到消除陈寒痼冷,补益阳气的目的。1、适用范围:温法适用于寒邪直中三阴,或由热症转变为寒症的疾病。2运用方法:温法主要运用于里寒证,但里寒患者多有阳虚现象,所以祛寒补阳亦多合用,其运用方法一般可分两类:!(1)回阳救逆——适用于真阳不足,寒邪直中三阴,或热汗下清凉太过,以致邪入三阴,证候较急的情况。(2)温中祛寒——适用于素体阳虚,以致寒邪内侵,证候较缓的情况。3、注意事项:温法本为里寒证所设,凡有下列情况的应该禁用或慎用:(1)热伏于里,热深厥深,形成内真热外假寒者。(2)内热火炽而见吐血者。(3)素体阴虚,舌质红,咽喉干燥者。(4)挟热下利,神昏气衰,形瘦面黑,状台槁木,阴液将脱者。(5)大热药对于孕妇应慎用。
清法是治疗热性病的一种治法,具有清热降火保津,除烦解渴的作用。1、适用范围:凡热病无论热在气分、营分、血分、只要表邪尽解,而里热炽盛而无结实者,皆可使用。表里俱热者也可酌情使用。2、运用方法:由于热证有在气、在营、在血的不同,故清法一般可分六类:(1)清热生津——适用于热在气分,热炽津伤的证候。(2)清热泻火——适用于热在气分,属于实热的证候。(3)清营透热——适用于热入营分的证候。(4)清热凉血压——适用于热入血分的证候。(5)养阴清热——适用于热灼伤阴,水不制火的证候。(6)清热开窍——适用于高热不退,神志昏糊的证候。
除上述方法外,尚有清心火、清肝火清肺火、清胃火等清热降火的方法/总之,清法的适用范围是比较广泛的,临床时尤须变通使用。3、注意事项:清法如用之不当,易于损伤阳气,因此,在使用时必须注意下列几点:(1)表邪不解,阳气被郁而发热的禁用。(2)体质素虚,脏腑本寒而有寒象的禁用。(3)因气虚或血虚的而引起虚热的禁用。(4)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命门火衰的阳虚上浮证,皆不可误用。除此,在应用时还应注意热的部位层次,以防引邪深入。
补法是补益人体阴阳气血不足,或补益某一脏的虚损的一种治法。它的作用在于扶助人体气血不足和协调阴阳的偏胜,使之归于平衡。除此以外,要正气虚弱不能清除余邪的情况下,使用寿命补法不能使正气恢复,而且还有利于肃清余邪,能收到间接祛邪的效果。1、适用范围补法适用于正气不足,体力虚弱患者,如气虚,血虚、阳虚、以及正气虚弱而无力逐邪者。2、运用方法:补法是运用益气强筋、补精益血等强壮的药物进行治疗,一般可分补气、补血、补阳、补阴四大类,还应根据不同病情决定选用峻补、平补、缓补、等不同方法。(1)补气法——用于脾肺气虚,倦怠乏力,体懒怕动,少气不足以息,自汗脉虚大等症。例如,中气下陷,脱肛,疝气,妇女子宫下垂,中风虚脱等皆可用补法。大失血的患者应先补气,或重用补气药物,因为补气能生血,即阳生阴长的道理。(2)补血法——适用于血虚与失血的患者,面色萎黄,口唇指甲苍白,头晕耳鸣,嘈杂心悸,月经愆期,色淡不鲜,甚则闭止不行等症。补血时还应看其血热血寒、血热证。宜补敛血以清之,血寒之证,宜温经养血以和之。(3)补阴法——适用于阴精或津液不足而引起的疾病。如形瘦色瘁,口干咽燥,肌肤枯涩,耳鸣目眩,怔忡怵惕,虚烦不寐,盗汗遗精,呛咳咯血,消渴等。通常可分两方面:*补精:用于肾虚不足的证候。*增补津液:用于热盛伤津的证候。(4)补阳法——适用于脾肾阳虚疾患,如腰膝下冷,腰膝酸痛,下肢软弱,不任步履,膝下不仁,少腹时痛,泄泻,小便频,阳痿早泄等。除以上四类外,在运用补法时还应注意其虚在何脏。即应直补其脏。3、注意事项:运用补法首先必须照顾脾胃。因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如果脾胃不能运化,则任何补剂都不能起以补益作用。这是使用补法的一个重要关键。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下面几点:(1)在大实有赢状(实证而表现虚象——假像)的情况下,绝对禁补,否则就犯了误补益疾的错误。(2)在邪势较盛的时候,虽有虚象禁用纯补法,以防因补而留邪之弊。(3)在运用补剂时,为了防止因虚不受补而发生气滞,应在补药中少佐理气药。
消法包括消散和破消两方面,其作用与下法似乎相类而有区别。消法适用于慢性
瘕积聚而又不宜攻下者,以渐消缓散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的目的。1、适用范围:适用于气、血、食痰、所形成的积聚痞块凝滞等疾病。2、运用方法:消法的运用针对病因病机,病证的不同而分别选择使用,通常可分为下列几种:(1)消坚磨积——适用于 瘕积聚的病症。(2)行气消瘀——适用于气结血瘀的病证。(3)消食导滞——适用于饮食不节,脾胃不运,以致饮食停滞的病症。(4)消痰化饮——适用于痰饮蓄各积的病症。(5)消水散肿——适用于气不化水,水气外溢的病症。
此外,如虫积内外痈肿等病,也可采用消法治疗。3、注意事项:消法是临床常用法之一,虽不比下法峻猛,但用之不当,亦能损害身体,因此,在临床上应注意以下几点:(1)气滞中的鼓胀及土衰不能制水的肿满,禁用。(2)阴虚热病见口渴不食,或因脾虚而有腹胀便泻完谷不化者,禁用。(3)脾虚生痰或肾虚水泛为痰者禁用。(4)妇人血枯而月经停闭者禁用。(5)积聚症瘕有初、中、末的不同,因此应根据正气的情况,采用消散、消和、消补等法。
关于八法的配合运用
八法的运用应随病情的变化而互相配合使用,不应泥于一法。因为单纯用某一种治法,是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病情的。通常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慢性前列腺炎吃什么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