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燕国王陵见陵之耻除矣”中的陵是通假字么

当前位置: >>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教师版).doci学生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 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 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 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 年破燕,公元前 222 年灭燕 3、两位主人公 :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 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 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 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 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 太子丹高兴万分, 马上封荆轲为上卿, 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秦始皇,秦孝公的第六世孙,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他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秦国经过商鞅 变法后,逐步富强起来,前 247 年,赢政即位为秦王,前 238 年亲政,从前 230 年到前 221 年,先 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天下统一全国后,自称皇帝,他通过一系列的统一措施, 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交通道路,统一货币,在 中国的历史上都是重大的举措但始皇以猛治国, 法律苛严, 终于在他死后激起民变秦始皇多次出巡, 前 210 年 7 月,秦始皇于沙丘死,时年 50 岁 4.“春秋四刺客”:当年唐雎当廷怒斥秦王时曾经说: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 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 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 ( 《战国策?魏策》 ) 专诸刺王僚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其交好。后来, 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 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 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聂政刺韩傀 战国时侠客,魏国轵(今济源东南)人,以任侠著称,为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聂政 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莹避祸齐地(今山东境), 以屠为业。 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 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 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 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已报仇。聂政 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 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朝都阳翟(今禹州), 以白虹贯日之 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荣,遂持剑自破 其面,挖眼、剖腹。其姊在韩市寻到弟尸,伏尸痛哭,后撞死在聂政尸前。 要离刺庆忌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 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 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 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 于此) 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 G轲刺秦王 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不必赘言。 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韩娥。后高渐离以灌 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5.骆宾王诗:1《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深、 解、救、教、敢、还、资、振、图、诏、 被、兵、阵、私”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于、之、其、故、且、因”等虚词 的用法。 2.了解几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4、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5、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课前预习 一、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刘向(约前 77―前 6) 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 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chóu) (梁代以后“校雠”亦称“校勘”)古书的“叙录”, 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 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 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 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 语言犀利流畅, 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一共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 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 略和言论。 “战国”作为那段纷纭复杂的历史的名称正是由此书而来。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 文笔生动流畅,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史记》中的《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六 个人, 刺客 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 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 节选 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 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 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2、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 年, 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 秦于公元前 230 年灭韩, 又于公元前 228 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 222 年), 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 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 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 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 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诗文助读: ①.燕丹:战国时燕国太子丹②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2.妙题诱思:请你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分析此时诗人的心境 赏析点拨:因为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流传天下,所以他被武则天抓进了监牢武则天念其才华 而不忍杀之,想让他为朝廷做事,但骆宾王拒绝了,想返回家乡骆宾王非常苦闷:一方面为自己的 处境愤愤不平; 另一方面想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 又要念及武则天的不杀之恩在这种彷徨 压抑中,他写出了“易水送人”这首诗这首诗虽然名为“送人”,实际上重点确是借描写燕丹送荆 轲变现出今日送人的壮烈情景,抒怀咏志,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苦闷的心境 二、【文言基础过关】 1、初读课文,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至燕( 皆为戮( 偏袒扼腕( 匕( 不敢忤( 图穷匕见( 被八创( ) )首 )视 ) )南界 )没 ) 愿得谒( 痛于骨髓( 切齿拊( 血濡( 变徵( 卒( 箕踞( )之 ) )心 )缕 )之声 )起不意 )以骂 督亢( L( 收盛( 为( 厚遗( 以药囊提( 目眩( )良久 )地图 )其胸 )樊首 )装遣荆轲 )蒙嘉 )轲 10.请辞决矣 11. 燕王拜送于庭 决,通“诀” ,诀别。 庭,通“廷” ,朝廷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及其本字,并解释其含义。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回来。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 ,震慑。 故振慑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秦武阳奉地图匣 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 卒,通“猝”,仓促,突然。 卒惶急无以击轲 卒惶急不知所为 9.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 ,凌辱。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3、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语,并解释其古义与今义。 1.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 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3.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6. 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 7. 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8. 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9. 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还有“故意”之意。 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11.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12. 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13. 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1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到。 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15.秦王购之金千斤 古义: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 指银,文中指铜。今义:特指黄金。 16.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古义:信物;今义:书信 4、请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其含义。 1.进兵北 略地 (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 2.秦兵旦暮 渡易水 .. 3.发尽上 指冠 . 4.箕 踞以骂曰 . 5.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 封之 . 6.樊於期乃前 曰 . 7. 又前 而为歌曰 . 8. 荆轲顾笑武阳,前 为谢曰 . (旦暮:名词作状语,早晚)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箕: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 (函: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 (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9.皆白衣冠 以送之 (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色的衣服, ... 10. (秦王)乃朝服 .. 11.其人居远 未来 . 戴着白色的帽子) (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 (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12.丹不忍以己之私 . 13.顷之未发,太子迟 之 . 14.群臣怪 之 . 15.断 其左股 . 16.使使以闻 大王 . 17.秦王惊,自引而起,绝 袖 . 5、请解释下列实词的含义。 (1)顾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②荆轲顾笑武阳 ③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为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③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④乃为装遣荆轲 ⑤乃令秦武阳为副 ⑥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⑦为之奈何 (3)信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听其言而信其行 ③言必信,行必果 ④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4)引 ①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②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5)就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②轲自知事不就 (6)发 ①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②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③发尽上指冠 (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 (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 (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奇怪) (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断) (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 (绝:动词使动用法,使??断了) (7)深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形容词,刻毒。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形容词,深刻。 夜深忽梦少年事 形容词, ( 时间 ) 久。 桃花潭水深千尺 名词,深度。一说,形容词。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 副词,很,十分。 (8)购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9)解 (动词,回头看) (动词,回头看) (副词,表转折,不过,只是) (动词,探望、拜访) (副词,反而,却) (介词,被) (介词,为了) (介词,替) (动词,准备) (动词,做为) (动词,发出) (动词,对付,处理) (名词,凭据,信物) (动词,相信) (动词,讲信用) (形容词,诚恳,不欺骗) (动词,举起) (动词,指身子向上起) (登上,动词) (动词,成功) (动词,打开) (动词,出发) (名词,头发)3读音一:jiě 动词 ①剖开,特指解剖动物的肢体例: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病梅馆记》) ②解开,脱去 ③分开――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都埋到地里,解掉那些绑缚的棕绳。 例: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促织》) ――那小伙子非常惊骇,急忙把它们分开,使它们停了下来。 ④解释,解答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老师,是靠他来传播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⑤理解 例: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有了疑难问题不向老师请教,那些疑难问题最终也不能理解。 ⑥解救,消除 例: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王》) ――如果有这样一句话,既可以解除燕国的灾祸,又可以报您的仇,(您将)怎么样? 读音二:xiè动词,缓和,消减例: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10)资 持千金之资币物 名词,资财、钱物。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名词,资本,依据。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动词,资助。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 名词,费用,物资。 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名词,通“粢”,谷类总称,粮食。 如姬资之三年 动词,为动用法,为??蓄积 ( 准备 ) 。 (11)遗,读音一:yí (1)名词,遗失的东西 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晚上不用关门睡觉,路上掉了东西也不会有人捡走(别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 (2)动词 ①遗失,丢失。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例: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乐羊子妻》) ――乐羊子曾经在走路时捡到了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 ②遗留 例: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这三件事,是我至死留下来的遗憾事。 ③舍弃,放弃 例: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小的方面从事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不学,我看不出他的聪明在什么地方。 读音二:wèi 动词,送给,给与 例:是时曹操遗权书。(《赤壁之战》) ――这时曹操给孙权送来书信。 (13)被 被,读音一:bèi (1)名词,被子 例: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训俭示康》) ――外面很有一些人讥笑您,(说您)就像公孙弘盖布被子一样(做假骗人)。 (2)动词 ①覆盖 例: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大雪飘过岭南,覆盖了南越一带好几个州。 ②遭受 例: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世上有灾年和丰年,是自然界的规律,禹、汤这样的贤君也曾遭受过。 (3)介词,表示被动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读音二:pī,通“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例: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②披散 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史记?屈原列传》) ――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走一边吟咏诗句。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动词,遭受。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介词,表被动。 被明月兮佩宝璐 动词,通“披”,戴。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4(14)顾,gù (1)动词 ①回头,回头看 例:相如顾召赵御史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回头召来赵国的御史说。 ②看,视 例: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 ――成名看到盛蟋蟀的笼子空了,就(觉得)出不来气说不出话。 ③看望,拜访 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三次到我的草房之中看望我。 ④关心 例: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 ――子布、元表众人各自关心自己的妻子儿女。 ⑤照顾 例: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多年来我供养你,你却一点也不肯把我照顾。 ⑥顾虑,考虑 例: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 ――只想要求得一死,不再考虑利害。 (2)连词 ①表转折,只,只是 例: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荆轲刺秦王》) ――我每当想到这些,常常痛彻骨髓,只是想不出好的办法来。 ②表反问,反而,难道 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人如果要立下志向,难道不如蜀地边远偏僻地方的和尚吗? (15)诚 ①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 (连词,果真,如果) ②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副词,的确,确实) 6、归纳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而 ①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并且,连词,表递进【并列】) ②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并且,连词,表递进) ③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连词,表转折) ④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却,连词,表转折/一说为表假设,如果) ⑤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连词,表承接) ⑥图穷而匕首见 (就,或不译,连词,表承接) ⑦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连词,表因果) ⑧伏尸而哭 (相当于“地”或不译,连词,表修饰)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⑨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同上) ⑩自引而起 (同上) ⑾倚柱而笑 (同上) (2)岂 ①将军岂有意乎 (副词,是否,是不是) ②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副词,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③岂可得哉 (疑问代词,怎么) (3)以 ①以刀试人/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介词,用,拿) ②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 (介词,用,拿) ③以故荆轲逐秦王 (介词,因为) ④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介词,因为) ⑤以次进 (介词,按照) ⑥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连词,表目的,来) ⑦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遂拔以击荆轲 (连词,表目的,来) ⑧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连词,表目的,来) ⑨箕踞以骂曰 (连词,相当于“而” ,表修饰) ⑩日以尽矣 ( “以”通“已” ,已经) (4)乃 ①家祭无忘告乃翁 (代词,你,你的) ②乃欲以生劫之 (判断动词,是) ③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副词,于是,就) ④乃今得闻教 (副词,才) ⑤而今乃以手共搏之 (副词,只,仅仅) (5)之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代词,您) ②秦王购之金千斤 (代词,指樊将军的首级) ③为之奈何 (代词,这件事) ④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第三人称代词, “他(们) ”/“它(们) ” ) ⑤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结构助词,的) ⑥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结构助词,的) ⑦顷之未发 (用在时间副词后面,凑足音节,不译) ⑧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7、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特殊句式,省略句请补足省略部分。 1、判断句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者,??也)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 “也”表判断)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 “者”表判断)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5(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也( “所以??者” , “乃??也”表判断)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应“ (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②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应“ (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 ③给贡职如郡县 (即“如郡县给贡职” ) ④常痛于骨髓 (应“于骨髓常痛” ) ⑤嘉为(之)先言于秦王 (应“于秦王先言” ) ⑥燕王拜送于庭 (应“于庭拜送” ) (2)定语后置 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应“千斤金”和“万家邑” )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应“知其事” 宾客) ③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应“侍(于)殿上群臣” ) ④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应“诸执兵(之)郎中” ) (3)宾语前置 ①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应“如何” ) 3、被动句 ①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见”表被动)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为”表被动) 4、省略句 (1)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省略介词) (2)皆陈(于)殿下 (省略介词) (3)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省略介词) (4)人不敢与(之)忤视 (省略宾语) (5)今闻(秦)购将军之首 (省略宾语) (6)吾每念(之) ,常痛于骨髓 (省略宾语“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事) (7)取之(以)百金 (省略介词) (8)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往) (介词宾语和谓语) (9)待吾客与(之)俱(往)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10)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省略宾语) (11)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省略宾语) (12)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省略主语) 5、固定句式(凝固结构) (1)将奈何 (奈何:可译为“怎么办” ) (2)岂可得哉 (岂??哉:表反问, “怎么??呢” ) (3)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5)然则将军之仇报 (然则:既然这样(的话),那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6)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7)荆轲有所待 (可谓:可以说(是)) (有所:有??的人 ( 东西 ) 。“所”后常跟动 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引出表原因、 手段等的分句, 译为: ??的原因。 ) (既已:已经,同义复用) (乃遂:于是,同义复用) 2.入秦行刺的第一件准备工作:函封樊於期首级。 3.入秦行刺的第二件准备工作,求徐夫人的匕首。 4.入秦行刺第三件准备工作,令秦武阳为副。 5.荆轲迟发缘由。 6.太子丹见荆轲迟迟未发,“疑其改悔”。荆轲怒斥太子丹,告别赴秦。 第三部分(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到“终已不顾”)易水送别 1.以“白衣冠”送荆轲,为易水送别,创造悲壮、凄怆的气氛。 2.易水送别,有力地突出了荆轲义无反顾的刚毅性格和英雄气概。 第四部分(从“既至秦”到“秦王目眩良久”)廷刺秦王 1.秦武阳脸色大变,引起秦国群臣的怀疑,荆轲谈笑而饰,足见超人的勇气、胆量和智慧。 2.秦王被逐狼狈不堪,荆轲行刺一无所惧。 3.写在极短的时间内,秦王殿庭上下混乱,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群臣惊愕,左右呼喊, 有动作,有表情,有高呼,有怒骂,组成一幅惊心动魂的场面。 4.身受八处创伤,事败还能“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凛然无畏的性格刻画无遗。 5.荆轲被斩后,威震六国的秦王仍因惊惧而“目眩良久”,紧张慌乱。 课内探究 一、 【局部探究】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提示: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展现给我们一个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强大的秦国, 秦国的长驱直入给弱小的燕国带来巨大的威胁,可谓是“危在旦夕”这是荆轲刺秦的大背景 秦军 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尽收其地”的“尽” ,写出了秦军之“强” ,也应了太 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 为“秦兵旦暮渡易水” , “日已尽矣” ,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 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 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 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 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 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3、荆轲准备得充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分析:荆轲的准备并不充分,因为他没有等到他的朋友就出发了秦武阳虽然是个勇士,但年龄 尚小,这也许为刺秦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这里太子丹多疑、急功近利;荆轲“怒、叱”反映了荆轲性6(8) 仆所以留者, 待吾客与俱 (9)既已无可奈何 (10)乃遂私见樊於期 8、根据注释写出相应的成语。 1、切齿拊心 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 。形容愤恨到极点。 2、一去不复返 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 诗: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3、发上指冠 语出《庄子?盗跖》 : “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毛发竖起的 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_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4、图穷匕见 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5、无可奈何 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6、悲歌击筑 亦作“悲歌易水” 。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7、变徵之声 语出《史记?刺客列传》 :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 泪涕泣。 ”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ǐ。 三、整体感知课文,划分结构层次 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可分成 6 个部分 序幕(“秦将王翦破赵”――“至燕南界”):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开端(“太子丹恐惧”――“愿足下更虑之”):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太子丹 又不愿执行。提出行刺秦王,故事开始。 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从准备“信物”到寻制凶器,从配备助手到易水 送别,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 高潮(“既至秦”――“被八创”):荆轲廷刺秦王未遂,断左股,被八创。 结局(“轲自知事不就”――“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彻底失败。 尾声(“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秦王被荆轲震慑。 《荆轲刺秦王》的结构: 第一部分(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的缘起 燕国危亡之际,太子丹就请荆轲谋策,荆轲想用樊於期的头取悦秦王,以便行刺,太子不忍,引出 下文。 第二部分(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遂发”)行刺的准备 1.荆轲私见樊於期,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格中刚烈的一面 4、文中描写了易水辞诀和秦廷行刺这两个场面说说让你印象最深的描写是什么?文章用了哪些方 法来进行场面描写? 【以“易水送别”为例】 : (1) 、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明确: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这种特殊的颜色表达了送 行者和荆轲一行生离死别的情感。 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 “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来表达 对高渐离等知己生离死别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的壮烈情怀。 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 “士 皆_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④结合写景: “风萧萧兮易水寒” ,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2) “易水诀别”这段文字的音乐描写有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音乐描写使荆轲的内心世界得到比较充分的展现,使这一场面更悲壮,情节更感人。荆 轲用慷慨悲歌来表达对高渐离等知己生离死别的悲凉心情, 抒发自己的壮烈情怀。 音乐由悲凉变为 悲壮,低沉变为高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奋、激励,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 总之,易水辞诀场面的描写烘托了悲壮、凄怆的氛围,有力地突现了荆轲重义轻生的主导性 格和英雄气概,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以“廷刺秦王”为例】 (1) 、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 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为五层: 计见秦王(10―12 自然段) 顾笑武阳(13 自然段) 秦廷搏击(14―16 自然段) 倚柱笑骂(17 自然段) 遇难去世(18 自然段) (2) 、探究:这几段文字是如何塑造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 明确:a.“年十二”就杀人, “人不敢与忤视”的勇士秦武阳,在关键时刻,竟然“色变振恐” , 说明他临阵怯场,非真正勇士,和荆轲在朝廷上的表现一对照,孰怯孰勇,判然分明。这对刻画荆 轲的形象起了衬托作用。 b.在秦武阳“色变振恐”的情况下眼看事情就要暴露,在这生变的节骨眼上,荆轲面不改色心 不跳, “顾笑武阳” ,又前为谢曰: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 使于前。 ”这几句话既掩饰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 君臣上下疑窦冰释。再加上一“笑” 、一“顾” 、一前的动作,表现出荆轲沉着机智、镇定自若的步 履神态,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 c.“刺秦”是整个故事的高潮。在这一情节中、 ,全文的矛盾冲突最为激烈,荆轲这一任务的 性格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中, 一方是身佩长剑的强秦的君主及戒备森严 的满朝文武,一方则是一人、一匕首,力量的对比悬殊。在同秦王进行的生死搏斗中,毫无精神准 备的秦王“惊-引-起-拔-走-击” ,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 。与此同时,荆轲则“取-奉-发-把-持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7逐-提” ,双方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 d.荆轲在同秦王的生死较量中,虽身受重伤完全失去了战斗力,仍然“倚柱而笑” , “箕踞以 骂” ,充分显示了荆轲英勇顽强、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和豪迈气概。 e.荆轲被斩以后,秦王“目眩良久” 。这是以秦王的虚弱、惊恐,来反衬荆轲的威武壮烈形象。 (3) 、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方法: 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L― 逐―提” ,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 ,由惊慌失措转 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 “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 变振恐” ,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 , “群臣惊愕” , “尽失其度” , “不知所为” ,衬托荆轲 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 ,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 的威武壮烈。 二、【综合探究】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 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荆轲虽然没有成功,但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在威严的秦廷中,面对着瑟瑟发抖的助手, 面对不可一世的秦王,他的谈笑自若,慷慨赴死能让秦王狼狈不堪,让秦臣惊惶失措,让秦廷的威 严不再,更让他的助手自惭形秽?? 1、总结人物形象――(忠、义、勇、智??)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a.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 , “报将军 之仇” ,除“燕国见陵之耻” 。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 “必得约太子也。 ” b.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c.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 机智过人。 d.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 ,仍然一 往无前, “终已不顾” ,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2、陶渊明《咏荆轲》 :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你是否赞同陶说?为什么? 咏荆轲 陶渊明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答案参考】太子丹对荆轲的决心、品质、谋略和性情并无充分了解,双方谈不上“知己”。 荆轲要待机而动,太子丹却“疑其有悔改”,予以责难,甚至以先遣秦武阳相逼,太子丹急躁的言 行,反映了他的焦虑心情、狭隘心胸,表现出他完全不了解荆轲周密思虑力求全胜的大略。性情刚 烈的荆轲无法忍受太子丹的不信任,“怒叱太子”,仓促上路。既然太子丹对荆轲的了解、尊重、 信任都十分有限,那么,“君子死知己”这一说法自然难以成立。 荆轲和太子丹的关系,显 谋之辈 2、他太冲动了太子丹的只言片语,就让他匆匆上路,虽然有了名扬千古的易水诀别,可自己 喋血秦王宫殿不提, 樊於期的人头就一文不值了唉, 我真担心荆轲到了黄泉之下如何见樊於期?? 3、没有自知之明刺秦者,不是真刺,而是想要秦王立合约,换取一方安宁然而,在他的左腿 已断的情况下,他掷出的匕首肯定要刺死秦王的,可是,其“飞刀神功”未到火候,没掷到秦王这 其实是他应该考虑到的,但是他没有自知之明,一切都成了空谈如果我是荆轲,一定会在最后几天 苦练命中率,就不相信不成功或许他练了,但没练好,这也只能说明他的技术实在是太差了,差还 去刺秦,还是不自知又或许是临场发挥不好,那也还是属于没有自知之明的范畴唉!非战之过矣, 乃荆轲不智哉! (彩虹) (二)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三国演义》的开篇句,也是历史发展的 必然趋势夏桀无道,商汤取之;商纣无道,周王取之这是历史发展之根本,社会发展之必然荆轲刺 秦王看似英勇,实则只是匹夫之勇,称不上英雄论古今历史,凡称得上英雄者,必有超人的卓识, 唐李靖如此,明刘伯温亦是如此他们有一双慧眼,识得英雄而荆轲不行,秦王嬴政是当时叱咤风云 的英雄,他识不得,只为燕国的一国之私而弃天下于不顾经历春秋战国,百姓困乏,需要明君或者 说是有能力统一天下的人燕太子丹不是这号人物,荆轲也不是,只有秦王才是我想,倘若荆轲那把 匕首刺中秦王,他留下的不是英勇,而是一个匹夫所留下的悲哀(梦笔情缘) (三)荆轲者,莽夫也为己之私而刺杀秦王,终无命回天试想,当初他如果刺杀成功,平定六 国,天下归一的雏形不就被就此打破,到时候天下准又是生灵涂炭,战马驰骋,群雄复起他戴着虚 伪的勇士面具,披着假仁义的道袍,欺骗了所有人的眼睛揭开面具,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 伪君子荆轲为了保障自己在燕国的地位,带着政治目的行刺秦王杀手,赤裸裸的杀手,世上多了一 个他, 就少了一份安宁他称不上是勇士, 他只是生活在光环下的一只黑手让我们为世界的和平伸出 你我的双手,斩断黑手,消灭杀手! (四) 荆轲的行为太过鲁莽, 他只图太子丹一句催促而愤然上路, 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行刺秦王这样 的行刺, 其结果必是以悲剧收场而就算荆轲等到了他中意的助手, 他们的行刺成功, 秦王遇刺身亡, 最终受苦受难的仍是黎民百姓群雄割据、战火纷争的年代不知还要持续多少年 当时的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增强, 积累了雄厚的经济与军事基础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 必然趋势,荆轲刺杀秦王,虽表现了他的重情重义,有勇有谋,但他没有更深入地为天下着想,是 不负责任的 (五) 易水诀别,他意志坚定;刺秦之时,他临危不乱;将死之时,他大义凛然, 我认为荆轲的 精神虽然是崇高的,但他的行为是鲁莽的,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在强秦的宫殿内刺秦王,无 论成功与否终究是难逃一死荆轲死后,燕国绝非安然无恙,这反而使所向披靡的秦军更加 利不可摧,士气更加高涨,最后加速了燕国的灭亡荆轲的手段是逞一时之快,即使他消了太子 丹的耻辱,报了樊将军之仇,换来的却是 国家更快地走向灭亡 而且在当时,秦国由于商鞅变法,成了最强大的国家,荆轲是以卵击石,而且还阻挡了天下的 统一,还好他没有成功,因此他的行为实乃不理智的选择8然不是一种君子之交。从主客关系看,双方各有所需,太子丹需要利用荆轲抑制秦国复仇雪恨,荆 轲需要利用太子丹获取声名。历史记载:“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 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太子丹对荆轲的心性是十分了解的,从这一角度, 说他们是同气相求的“知己”也未尝不可。杀手荆轲“提剑出燕京”是为了报达太子丹知遇之恩, 荆轲确乎是为“知己”而非为理念而赴死的。 三、 【辩论活动】 : 对荆轲形象进行评价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 持否定论者: 北宋苏洵非议荆轲 “始速祸焉” , 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 ,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他们认为荆轲是政治上的败笔, 荆轲成就了自己的英雄主义形象, 却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与最初的战略目的背道而驰但肯定他的人 也很多,他们认为荆轲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 是值得称道的你认为荆轲是爱国者还是个人英雄主义? 关于荆轲 一、反对者 (一) 荆轲历来被人称赞为勇士有一个很直接的表现就在于:秦殿上荆轲不为大势所迫,而 12 岁就杀人不眨眼的秦武阳却吓得直发抖本人对此没有异议相反的勇士这顶帽子还是给他戴,但 只能算是勇士而称不上英雄,大概有这几, 方面原因: 1、他“没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观念,妄想靠他的能力能胁迫秦王立合约,换取燕国弹 丸之地的生息繁衍然而,他错了,他只能成为历史车轮的润滑剂,使历史更快发展他的一小义却不 敌天下苍生的大仁,试想他如果刺杀成功,群龙无首,祸起萧墙,生灵涂炭在所难免,实乃有勇无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六) 关于荆轲刺秦王一事,本人持否定态度七国争霸,长年不断的战争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无数人家破人亡, 妻离子散人们渴望和平, 渴望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秦王使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 光但是荆轲却想把这希望的曙光扼杀掉,这是不可原谅的易水诀别的悲壮,毅然赴死的坚定,那又 如何, 不过是装腔作势手无缚鸡之力的人, 还妄想逞匹夫之勇荆轲真该哪凉快哪呆着去而且为了他 那愚蠢的想法,还搭上两条人命地狱中的亡灵,我估计在那狂饮孟婆汤,只希望 能够忘掉自己傻乎乎的愚昧行为,只叹世间没有后悔药,双双和唱“给我一杯忘情水,换我一 生不后悔”哎!荆轲还真是天杀的害人害己啊!还好,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不过,这也在意料之 中,完全没有悬念的要不愤怒的人们一人吐他一口痰,估计就能把他给淹死了 二、支持者 (一) 公元 288 年,秦将王翦破赵,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此诚燕国危急存亡之秋,燕 国百姓生灵涂炭之时 然则此时樊於期献其首级,田光自刎献其醒目,荆轲刺秦王的背上已背负了两条人命易水之 滨,荆轲和歌诀别,喋血秦宫,演绎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历史悲剧这是一 首英雄的史诗,是一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秦的英雄所谱成的史诗,英雄荆轲以他的平凡 生命为他的人生渲染神奇的色彩 有人说:良禽择木而栖,识时务者为俊杰但是若荆轲真的投靠秦王,那就是对樊於期的不仁, 对田光的不义,对太子丹的不信,对燕国的不忠,那他的余生将如何度过? 也有人说:荆轲即使刺秦成功,也阻止不了燕国的颠覆,他的刺杀行为是豪无意义的,他这 又是何苦呢?但现代人都会说: 爱一个人是没有理由的那英雄做他该做的事又需要什么理由呢?他 的壮举是值得称颂的, 他是在为所有为燕国而牺牲的人而负责, 他虽败犹荣, 走得无愧于心, 至少, 他已尽力了! 荆轲,不愧是名:英雄刺客! (二) “受任于败兵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荆轲在国家危难之际自愿担任了刺秦的重任刺秦是当时 刺杀界中的一筹任务――不成功便成仁荆轲的舍生忘死令当时乃至今日千万人的敬仰国家兴亡, 匹 夫有责为了燕国的存亡,子民的生死,荆轲将生死置之度外,这种扶弱济困的行为唯荆轲所有尽管 人人说这是垂死挣扎,因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秦国统一天下是必然趋势,但若是如此,太子丹 为何不直接归顺秦?因为他想达到某种政治目的, 因为荆轲想保住自己的国家, 因为子民想安定地 生活,所以荆轲才行刺秦王 所以荆轲是英勇的,他以为国为己任;荆轲是感人的,他用血液带动历史的进程 (三) 我觉得荆轲的在国难当前时表现出的那种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精神是可歌可泣的林则徐说 过: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而荆轲正是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内涵,才会铤 而走险刺杀秦王虽然行动是失败了, 但他却给后人树立了榜样: 其人虽已没, 千载有馀情纵观历史, 更有许许多多的人将国家的存亡与个人的生死联系在一起, 才有了一个个撑起国家重担的人: 林则 徐、董存瑞、毛泽东??一个个巨大的身影,都在向世人阐释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觉得荆轲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9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四) 本人赞同荆轲刺秦“秦将王翦破赵,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秦王狼子野心,攻破 赵国,又将魔爪伸向燕国,次情此景,令人胆战心惊众所周知,燕国乃一小国,秦兵早晚会度过易 水假如秦攻进燕国,死伤的何止是将王兵吏,还有众多无辜百姓假如燕国投降秦,秦王又怎肯善罢 甘休,他那一统天下的野心,谁人能挡?谁人不惧?投降者还不都是同樊将军那样“父母宗族,皆 为戮没” ,与其投降,不如背水一战此时,荆轲若不除掉秦王,更待何时?倘使成功,救的不仅是 燕国,还有其他国以及芸芸众生;纵然失败,那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天下又有 几人能有?“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所以,荆轲刺秦,本人当然是百倍赞同! (起跑线) (五) 秦国势如破竹,燕国岌岌可危太子丹于荆轲有知遇之恩,所以荆轲答应去刺秦最后他失败了, 在别人看来他是技不如人而导致了失败的结局然而,让我们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形: “荆轲左手把秦 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 ,怎么会刺不到呢?因为,荆轲本不想刺秦他知道,各国纷争,受苦的是 百姓这时刚好出现了一个秦王,眼看即将统一六国平息战乱,如果刺死了秦王,天下就又将陷入大 乱的境地但他又不想落个不忠的罪名,所以他假装尽力刺秦王,最后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这样的结果,在让人觉得是忠义两全,也让人觉得他是一个侠肝义胆的勇士,虽然代价有点大 在我看来,荆轲是一个将爱国之小义升华到了爱天下之大义的英雄 作文素材运用 【人物事略】 荆轲 战国末期卫人,先世为齐人,喜好读书击剑。卫人称之为“庆卿” ,后游历到燕国,被当地称为 “荆卿” (或荆叔) 。后来,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后刺杀秦王 不中,被杀。 结识高渐离:荆柯到燕国之后,跟那里一屠狗者和一位善于击筑的高渐离很投合。荆柯喜欢喝 酒,每天都跟屠狗的人和高渐离在燕国街市上喝酒,喝到兴头上之后,高渐离击筑,荆柯随着筑曲 在街市上唱歌,以此相乐。过后又相对哭泣,旁若无人。遂与高渐离成为知己。 田光识才:荆柯到了燕后,与田光相识,田光知他并非一个平庸的人,非常欣赏他。恰逢燕太 子丹在秦国当人质后逃回燕国,寻求报复秦王的人。鞠武推荐田光,田光推荐了荆卿。可是太子丹 对田光并不信任,田光认为长者办事,应该不让人怀疑;一个人办事却让人怀疑,就算不上是有节 操的侠义之人了,于是自杀。 相遇燕丹:燕太子丹为了刺杀秦王,委托荆轲以大任,并且恳请荆轲不要谦让推辞,于是把荆 卿尊为上卿,请他住上等宾馆。太子每天都上门问候,准备最丰盛的酒席,隔不多久就献上珍异物 品,车骑之类,荆柯有感于太子丹的诚意,于是与之相谋。 谋计樊於期:樊於期本为秦将,因事得罪于秦王而出逃到燕。只有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和燕国督 亢的地图去奉献给秦王,秦王才会乐于接见荆轲,这样才有刺杀秦王的机会。荆轲知道太子于心不 忍,便背着太子私下去见樊於期,用道理说服了他,樊於期自刎而死。 《荆轲刺秦王》写作素材运用与点拨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易水萧萧:太子以及知道荆轲要去刺杀秦王这件事的宾客,部一身素装来送别荆轲。至易水之 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分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填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己不顾。 谋计于蒙嘉:荆轲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厚赠秦王宠幸的臣子中庶子蒙嘉。蒙嘉替荆轲先在秦 王面前说: “燕王确实被大王的威严震慑得心惊胆战,不敢出动军队抗拒大王的将士,情愿全国上 下做秦国的臣子,谨此砍下樊於期的首级并献上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装匣密封。燕王还在朝廷上 举行了拜送仪式,派出使臣把这种情况禀明大王,敬请大王指示。 ”秦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 智解危机:秦王布置九宾的礼仪,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柯捧着有樊将军头颅的匣子, 秦舞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依次走到台阶下面。秦舞阳内心害怕,脸色突然变了,秦国的大臣对 此都惊疑起来。荆轲回头对秦舞阳笑了笑,上前对秦王谢罪说:&北方边远地区的粗俗人,不曾见 过天子,所以害怕,望大王宽恕。& 图穷匕见:在秦殿上,荆轲取出地图捧着它献给秦王,地图展完了,匕首忽然露了出来。荆轲 乘势用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 用右手迅速拿起匕首向秦王胸口刺去。 匕首没有刺到秦王, 秦王大惊, 吓得连连后退,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 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是不准上殿的,秦王拨出了剑,砍断了荆轲的左 腿。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扔过去,却没有击中。武士们这时冲上来,把荆 轲杀死了。 【名家点评】 (汉)太史公:立意皎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晋)陶渊明: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 素骤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 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 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 不成。其人虽己没,千载有余情。 ( 《咏荆轲》 ) (唐)贾岛:荆柯重虚死,节烈书前史。我叹方寸心,谁论一时事。至今易水桥,凉风兮萧萧。 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泯。 ( 《易水怀古》 ) (明)何景明:吁嗟乎,燕丹寡谋当灭身,田光自刎何足云,惜哉枉杀樊将军。 ( 《易水行》 ) (清)袁枚: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我头人虎狼。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英雄祖 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 ( 《荆卿里》 ) 【素材运用】 1、话题“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 : 登山者知道自己的能力,所以“半途而废”也不悔,别人却认为他应该登到山顶。但是说不定 到了山顶这位登山者就会因为缺氧而死去,所以登山者是明智的。 荆柯却不明智,他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他在卫、在榆次、在邯郸之时,人们对他的期待很低, 卫元君不用他,盖聂“怒而目之” ,鲁勾践“怒而比之” ,这些人都看不起他,而他自己却认为自己 不是平凡之人,整日与高渐离饮于市,歌于市,旁若无人,最后还真被太子丹看中,担负起刺秦的 重任。结果,秦王没死,自己这方先死了田光、樊於期,最后自己死了不算,还加速了燕的灭亡。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0太子丹开始说他能刺秦时,荆柯还说“恐不足任便” ,没想到,经不住太子的“固请” ,荆柯竟不顾 此“国之大事”而接了这个活,俗话说: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他荆柯就被别人的期待弄昏 了头。结果,在他死后,鲁勾践笑话他说: “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囊者吾叱之,彼以为我非 人也。 ” (2004 年重庆高考优秀作文《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节选) 2、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 感情,似乎是一种十分缥缈的东西,但它却时时刻刻都存在着,时时刻刻都围绕着我们。亲情、 友情、爱情??而我们正是有了感情,生活才更加精彩,我们正是有感情,才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 人。 人在做事时总会受到感情影响。感情是促进人正确认知事物的催化剂,正是有了感情,人对事 物的认知欲更强,更能加深对事物的认知。易水河边那位高唱着“风萧萧今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 复还”的荆柯,正是因为对燕国的感情,使他认知了为国牺牲的意义和人的价值。在抗击“非典” 那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我们多少可爱的白衣天使付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其中一个就是邓练贤。 他说过“选择当医生就选择了奉献” ,从中我们看到了他对人民、对病人的那一份真挚的感情。正 是这一份真挚的感情,促使他勇敢地战斗在“抗非”第一线;在病房里,正是这一份真挚的感情, 使他不畏被感染的危险,坚守一线抢救照顾病人,最终不幸因感染病毒而去世。 可见,在感情的推动下,使人在认识上可达到不惜牺牲的境界。 (2003 高考满分作文《感情与 认知》节选) 3、话题“心灵的选择” : 我常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 信用、执著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 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他义无反顾地去了, 去得那样坚定, 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 满怀对誓言的忠贞。 那手执和氏璧在秦王殿上慷慨陈词的蔺相如, 难道不知秦王的阴险与贪婪?他 在出发前已经许下完璧归赵的诺言! 他正是循着一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捍卫国家的利益 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 (2001 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守住心灵的契约》节选) 4、话题“明智” : 古时,荆轲因勇刺秦正为人称颂。的确,荆轲的勇气是非同一般的,然而,我总觉得荆轲死得 糊涂。记得《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纵观历史,此话可算得至 理名言了。战国后期,七个诸侯国再加上七零八碎的许多小国,中国被分得支离破碎,多年战事, 弄得民不聊生。这时候,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是民心所向,可惜,荆轲不知这个理,他一心一 意要杀秦王,促成那一批势单力薄的小国。不过,荆柯毕竟只是一介书生,战国以前的历史也不很 长,他不明白分久必合的道理是不足为怪的。荆轲死了不算,秦王恼羞成怒,下令立刻攻打燕,救 燕不成反加速了燕的灭亡,荆轲实在太失算。所以,荆轲不但没救燕,还加速了燕的灭亡,真是太 糊涂了。 ( 《评荆轲》节选) 5、话题“同情心” :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在中国民间流传极广的故事。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用今人的眼光去看, 荆轲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职业杀手,说不定还可能被扣上“恐怖分子”的罪名呢。依笔者看来,燕 太子丹雇佣荆轲去刺杀秦王, 以为刺杀了秦王就可以阻拦住秦军的东进步伐, 真是把问题看得太简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单了,是一种太幼稚的想法,根本解决不了当年的政治问题。事实上燕国很快就灭亡了,这与荆轲 刺秦失败不无关系。但是荆轲绝不是一个我们所想象的普通简单的“恐怖分子” ,更不是一个寄人 篱下的亡命之徒,看《史记?刺客列传》 ,似乎又很难界定其身份:表面上看确为一个杀手,但是却 与聂政这样目不识丁只有匹夫之勇的粗人不同,他“好读书击剑” ,称其为知识分子也不无道理。 在那个分裂割据战争迭起的年代,荆轲的出现,实为罕见和奇缺,遗憾的是能文能武的荆轲未能实 现白己的目标,人们就更对其怀有无限的同情和哀怜。 ( 《 “荆柯刺秦”的现代解读及其他》节选) 6、话题“性格” : 有一种观点认为,秦王固然该刺,但荆轲的人品行为并不足取,他也不是一个称职的刺客或侠 士。唐代文豪柳宗元就写诗责备荆轲“愚蠢” ,与东晋诗人陶渊明对荆柯的盛赞形成鲜明对照。就 在今天,很多人对荆柯也有不同看法,甚至同一个人对他的印象也是一波三折?? 有人认为:面对因剑长拔不出的秦王和皆没有武器的群臣,荆柯竟然没有能刺伤秦王,他被秦 王的淫威慑服了,固有的不学无术,整日与高渐离击筑唱歌的消极一面都在这一刻显露得淋漓尽 致?? 两千年弹指而逝,荆柯到底是侠士还是刺客其实已不重要。客观地说,他既是崇尚节义的侠士, 也是冷血无情的刺客。历史上多少英雄人物仔细分析起来都具有两面性??( 《议成败》节选) 7、话题“面对强权” : 据《史记》所载,燕太子丹嘱咐荆柯: “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 而刺杀之。&这就是说,至少燕太子丹起初是想生擒秦王赢政,胁迫他退还己侵占的诸侯国领土, 如果这一步能取得成功,他们未必想害赢政的性命,倘若赢政不肯,他们才准备杀掉他。荆轲刺秦 体现了一种阻挡秦国继续攻打其他小国的企图。无论是退兵之计也好,或仅仅是缓兵之计也罢,这 应尚是荆轲为解燕国之困,更是为所有诸侯国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 史为今鉴, 至少我们今人可以从中感受到几千年来普通民众对强权的反抗。 ( 《荆轲刺秦的真象》 节选) 8、话题“命运与时代” : 有人说,荆轲仅仅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一种方式,为了燕太子丹设置的情感和信义的罗网而无 法自拔,在身不由己地异化为一把刺秦的匕首中完成了个人的悲剧。也有人说,荆轲为了去兑现那 个时代所崇尚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而用生命拥抱信仰,这就注定了其完成的必定是个时代悲 剧。其实,在那个大悲大歌风起云涌的时代,荆轲也犹如一颗没有决定输赢勇气与权利的棋子,在 那个时代,荆轲的选择是二元对立的,同时,他的选择也是步履维艰的。无论哪个时代,生命与生 活都充满了悖论,面对扑面而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也常常走出了一个陷阱,却又陷人了另一个困 境。人总是处于一定的时代,我们从一个时代去反观另一个时代的局限时,往往忽略了自己所处时 代的局限。我们不能用白己所处时代的价值作为标准去衡量荆轲那个时代的信仰价值。因而,荆轲 的选择是那个时代的必然, 也是那个时代的无奈。 其信仰的成功度己体现在其悲剧行为过程的执著 中。 ( 《感受荆柯――浅析荆轲悲剧结局的无奈》节选) 【优秀作品展示】 刺 秦 (山东 2002 年高考优秀作文“心灵的选择” )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1太子的身影已在远方消逝成一个小白点,易水的澎湃涛声还依稀可辨,毫无暖意的寒风吹着车 上的旗子,车辕因为车子的起伏而吱吱作响,我看了一眼舞阳,他也在望着易水的方向。高渐离的 筑声又在心头响起,我的豪气复在胸间奔涌。 如果我的膝沾着秦国的土,那么我是在对着浑厚下跪:如果我的背挡着楚国的歌,那么我是在 为着激昂停留:我的呼吸有齐鲁风的节奏,我的胸怀有吴越水的温;我从风萧萧的燕国离别,走向 苍茫茫的秦国的险途,我此行必死。赢政,你的死期已到!我将以你的人头来洗刷太子的耻辱,以 你的心来告慰樊将军的英灵,以你的鲜血来偿还天下苍生的血债。赢政,受死吧! 马车驶出燕国边境,驶过满是荒烟蔓草的旷野,驶过高峻险恶的大山,驶进人烟密集的城镇, 驶进物资阜盛的城郭,离秦国越来越近,我的心越抽越紧,心中的怒火也越聚越多。 路旁时常有饿死的尸首,小村中常见兵士劫掠后放火的浓烟,瘦弱疲惫的农人挣扎着在田间劳 作,寒风从颓坏的墙缝吹贫寒的人家,吹在身无完衣的百姓身上。战火、杀戮带来了无边的灾难。 我买通了秦王的宠臣,秦王要在三天后召见我,我在这个夜晚对皇宫作最后的探查。我走进赢 政的书房,竹简堆满了桌子,桌上摊开着一束竹简,墨迹还未全干,我借手中的火读了那文字,却 是秦王新写的文书,我并未想到,这竹简会改变我的行动。回来后我两天两夜未睡,思考着竹简上 的文字,那些张扬着野心却也满是雄心的文字。我的心被撕扯着:百姓的苦痛是因为战争,假若秦 统一天下可还会有战争?秦的国力乃诸侯之最强, 六国自是无与争锋, 杀了秦王于天下苍生何益? 太子的个人恩怨与天下生灵的命运哪一个更重要?我是太子的人, 应该如何选择?两天煎熬后, 我 的心一痛,终于有了选择。 图穷匕现,我用匕首去刺秦王,却给了他逃跑的机会:环柱而走,我有九次机会,却让他能拔 剑伤我:倚柱而骂,我要保持太子的尊严。侍臣杀我时,我想起了天下苍生,他们没有看见我眼角 的那颗英雄泪。 壮哉,荆轲 胡君平 唱一曲别离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一把英雄泪, “事所以不成者,欲以生劫以报太子也” 。 你作别了白衣冠的太子丹,踏上了无归期的秦国路,丢开生死,守住承诺,壮哉,荆轲! 你是一名剑客。剑道曾经是你毕生的追求,游侠天下曾经是你唯一的夙愿。一袭青衫,三尺长 剑,涉过了吴越的水,翻过了齐鲁的山。烈烈长风,你倚剑而行;皑皑白雪,你把酒而歌。剑客的 生活是简单的,而剑客的性格是率直的。于是有了“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臣以左手执其袖,右手 L其胸,将军岂有意乎” ,干脆不委婉;于是有了“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坦荡不留痕。然而, 你凭着一名剑客一往无前的气势,挟一把匕首闯入秦宫,只为守住那份承诺。 你也是一位忠臣。虽然没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远大理想,却有着“生死 何须顾,情义一肩挑”的强大信念。秦军破赵,兵至燕国边境,你知道,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国 家兴亡,匹夫有责。身为燕人的你,没有退却,更没有逃避,绝世的剑法敌得过千千万万如狼似虎 的秦军吗?怎样以己之力保全燕国呢?多少次夜不成眠, 多少次食不知味, 你原来豁达的心变得沉 重起来了。太子丹的嘱托,樊於期的信任,燕地百姓的希望,使你守住一份承诺:刺杀嬴政,别无 选择。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你更是一位智者。你的智,不是晏婴巧答楚王的善辩之智;不是邹忌讽劝齐王的善谏之智;也 不是孙膑减灶败魏的将兵之智。你的智,是“身处江湖,心系天下”的大智。太子问策时,你提出 以樊将军之首献秦王,足见你的深谋远虑;进入强秦,又以千金资物厚遗宠臣蒙嘉,足见你的计划 周详;秦宫进见,舞阳色变振恐而你笑着道歉,足见你的应变机敏。而真正凸现你的大智莫过于挥 匕的一瞬间, 仅仅一案之隔, 武功超卓的你难道这么轻易让嬴政逃脱?淬毒的匕首竟会划不破嬴政 的肌肤?这是你早有计划还是临时决定?一切不得而知。 但我从中看到了你睿智的目光投在了全天 下的百姓身上:刺秦失败,燕国必亡,天下统一,百姓就不再遭受战乱之苦。以己之身换来天下苍 生的福泽,荆轲幸甚!于是匕首掷中铜柱的一刹那,便如耀眼的恒星照亮了战国的天空。 谨守你的承诺,以生命的代价报答了太子的厚待;献出你的生命,为天下的黎民百姓结束了一 个漫长的战争噩梦。 勇者无惧,忠者无畏,智者无己。壮哉,荆轲! 吊荆轲赋 河北考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吟此诗句,吾可见太子丹、高渐离“皆白衣冠”为 荆轲君送行,亦可见荆轲君刺秦王未遂,喋血秦廷箕踞而骂,惨烈之至! 壮哉荆轲君,悲哉荆轲君。叩问天之苍苍,地之茫茫,堂堂荆轲君,你凛凛一躯,盖世英豪, 剑行天下,无人可敌,为何身置秦廷而虎威泯然,掷出匕首而误中于柱?燕太子丹泣涕相托,樊於 期以人头相助,盼的是你铁肩担大义,利刃灭秦王,力挽燕之大厦之欲倾,而你却殒命于秦,为天 下武林侠客所耻笑呢? 千古悠悠,思之悠悠。有人猜测你身临秦廷而惧了天威,有人猜测你掷出匕首方才想到秦王一 统天下乃天命所在,你不肯逆天命而为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今目睹了“老鹰与乌鸦”的哲 理童话,我懂得了,千载推测皆否也,皆谬也。大凡世俗平民,抑或英雄豪杰,要效法他人之伟业, 成就自身之辉煌,必先审视自身之才德,之素质,之方寸身心,如若盲目而行,则必以失败而告终。 诚然,荆轲君,若论长剑短刃,你本所向无敌;若论深谋妙策,你亦周密审慎;若论临阵胆略, 你当然无所畏惧。以此而论,你若去杀什么强盗贼寇,亦必如探囊取物,但你这次偏偏要刺杀的是 秦王赢政,这与你就万万不宜了。遥想荆君当年,你与太子丹、秦王赢政曾经焚香结拜,是为金兰 之盟,身为将朋友之信义看作大于天的荆轲君,即使你出于一时义愤,受命于人,而当真的行至秦 廷,掷出血刃,你能心旌不摇,手臂不颤吗?你能活生生地刺穿赢政,看着朋友的鲜血汩汩而淌吗? 不能,绝对不能! 试想,在那图穷匕现的一刹那,你的眼前,你的耳畔,会有秦王铁蹄践踏的冤魂呻吟,有“要 离之刺庆忌,专诸之刺王僚,聂政之刺韩傀”侠客先贤的仰天怒吼,但亦必有你与秦王赢政金兰结 拜的铮铮盟誓;有太子丹泣涕再拜、樊於期剑割头颅的画面回映,亦必有你与赢政嬉戏山林,饥餐 麇鹿肉,渴饮一瓢水的友情欢歌。因此,当你真的血刃秦王时,你的眼睛迷离了,你的匕首迷离了。 遗憾的是,赢政却是虎狼之君,无义之徒,此君是挺得出血刃的,于是你的悲剧也就帷幕大开了。 壮哉荆轲君,悲哉荆轲君。历史轮回,无独有偶。几百年后,赤壁之战,曹操兵败逃命,诸葛 亮算定曹操必亡走华容,便派将截杀。此时大刀关羽主动请缨,意欲效法韩信垓下拎回霸王首级, 立斩曹贼,并血指立下军令状。然而当他真的与曹操狭路相逢时,关羽的一把青龙偃月刀却为曹操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2闪出了逃路。可关羽回得大帐,则险些被推出斩首,岂不悲哉!试问,关羽乃一世豪杰却辱没了天 下之大任,何哉?亦是由于一个“义”字。想那曹操曾有恩于关羽,关羽的大义青龙刀是杀不了曹 操的。 壮哉荆轲君,悲哉荆轲君。的确,你与关云长的英名大义,是千古世人所敬仰的,但你们仰慕 圣贤而效法,执利刃而赴大命,却都忘记了自身的致命缺憾,岂不可悲可叹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荆轲君世之鉴! 荆轲君,吾辈敬您爱您,亦扼腕痛惜于您。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评语: 阅读此文,首先让人感到考生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者借《吊屈原赋》这一历史古瓶装载 当今给材料作文之新酒,并调制得风味高雅醇厚,令人赞许。文章沿着时空隧道,追溯到秦王将天 下诸侯革灭殆尽之际,剪辑了一幅幅惊心动魄而又耐人寻味的画面,形象地反映出一条真理:大凡 世俗平民,抑或英雄豪杰,要效法他人之伟业,成就自身之辉煌,必先审视自身之才德,之素质, 之方寸身心,如若盲目而行,则必以失败而告终。 第二,从议论手法的角度来看,本文吊荆轲而又不拘泥于荆轲之事,后半部分又将三国时关羽 与荆轲类比,初读似嫌赘余,细细斟酌实为匠心独运,如此行文主旨愈发鲜明,内涵愈发丰厚,观 点更具说服力。 第三,本文紧扣寓言材料含意,且见解非凡。荆轲刺秦王未遂,反遭秦王所杀,原因何在?千 古悠悠,众说纷纭。小作者身居考场,高屋建瓴,见解新颖独到而又言之成理,的确难能可贵。 壮士,让我送你一程 陈毅萍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当西风古道不再有漫天的黄沙,柔美的丝绸也已带不走那 悠扬的驼铃,当曾经的辉煌已成为淡淡的往事,经典的传说就成了永垂不朽的奏鸣。此刻,站在绵 长的历史河畔,岁月如同滔滔不绝的一江春水,日日夜夜奔流不息??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惨淡的黄昏,一位年轻的壮士踏着最后一抹斜阳, 缓缓走来。 一个足以彪炳史册的名字,你――荆轲映入了我的视线,站在易水河畔,你那为国分忧的爱国 之心让我震撼不已。为了报效太子,更为了让我们这些燕国的子民继续过着幸福安宁的生活,你毅 然决然地作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刺秦。此刻“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壮士,让我送 你一程吧!当你“和而歌,为变徵之声”时,我们早已“垂泪涕泣” ,或许不久之后,我们就能看 到你凯旋的身影。 报国路,险象环生,你以如燕国大地般宽厚的脊背,负起了太子及百姓的重托, “士为知己者 死” ,国家多事之秋,舍弃小我,成就大我,这一切都让我万分激赏, “回首河山空荡响,只留风雨 响青萍”不会是你的叹息, “白刃临头惟一笑,青天在上任人狂”才是你无畏的精神,而这一切怎 能不让我热泪盈眶,你此去也许会“壮志难酬” ,也许会“英雄气短” ,但你毫不畏惧,就为这,壮 士,让我送你一程! 路上,是那沙沙的树叶声;河边,是那缓缓的浪涛声;高空,是那嗷嗷的孤雁声,它们是在为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壮士你奔赴前路而叹息么?秦国是虎狼之地,此去必是凶多吉少,壮士,珍重啊! 壮士,请留步 邱俊杰 为什么你执意要走, 连头也不回?我用模糊的双眼凝视着马车远去的背影和那两道压得深深的 伸向远方的车辙?? 你也许早就预料到此行必是有去无回,所以,易水河畔你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 不复还” ,既然不能凯旋而归,又何必作那无畏的牺牲呢?但你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只是让我不 明的是,你是为了燕国,还是为了自己? 壮士,请留步!国家“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这是不可改变的历史趋势,春秋战国列国纷争, 土地荒芜,民不聊生。黑暗的世道,混乱的时代,这样的惨况怎能不让七国统一变成大势所趋,秦 国此刻便有这个能力,灭掉六国,平息连年的战火,统一天下,秦国责无旁贷。而你,你去刺杀秦 王嬴政, 不是以卵击石么?即使刺杀成功, 又能怎样?杀了一个秦王, 还有第二个, 甚至第三个?? 他们灭亡六国的步伐也会像嬴政一样坚定,而你无论成功与否,都逃脱不了秦庭的利剑和刺刀,你 最终也不过是个黄土下哀鸣的冤魂,是的,刺秦成功,燕国也许能苟延残喘几年,但历史的趋势又 岂是一个小国所能阻挡的! 壮士,请留步!如果说你是为了自己,也只是图得虚名,也许你会认为,选择了退缩,你便会 像金子一般埋没在世俗的沙砾里, 就好像漫长的历史隧道中, 诸葛亮没有出茅庐, 艾青没能写下 《大 堰河――我的保姆》 ,任贤齐没有唱《心太软》 ,你也就默默无闻了,当然更不会有后人的崇拜了, 更或许当历史的大潮奔涌过后, 连你的子孙都会怀疑你是否存在过。 你的刺秦举动正如老鼠与狮子 决斗, 你利用这场力量悬殊的决斗贬低了秦王的身份, 提高了自己的名气, 但名气二字也终是虚幻, 赞赏你的人站成了一列,眼里饱含感动的泪水,但轻视你的人不也耻笑你剑术低下。世人的众说纷 纭,褒贬不一只会让你所追求的名气虚幻不已。 壮士,是啊,你有坚毅的眼神,铿锵的步伐,是该叫你一声壮士,但请你留步! 壮士,我想拉住你的手 远远地,远远地传来击鼓的声音,这一阵阵鼓声不断敲击着我自责的心,我正扬鞭策马追赶着 你,此刻,我多么想紧紧地拉住你的手。 易水即在眼前,我的心像一支离弦的箭向往着立刻飞到你的面前,可是,当我到达这哀风轻拂 的易水时,你早已离去,那穿白衣戴白帽的士人仍站在易水边久久不忍离去,鼓声渐停,凋零的树 叶飘荡在空中,我的眼前不断延伸的是你车轮碾过的深深车辙,那一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 去兮不复还”犹在林间回响,衬着阵阵暮鸦的悲鸣显得如此的哀伤?? 壮士,为何你不多等片刻,让我拉住你的手,与你携手同行。你可知道,如果你的死讯传来, 我会多么自责,世人都会骂我贪生怕死,我也会为没能助你一臂之力陷入痛苦的漩涡,而我不愿, 真的不愿! 壮士,稍等片刻吧!也许仅凭你我之力也无法成功刺秦,但只要拉住你的手,和你一起深入虎 穴,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好汉,即使是死,我也死而无憾!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3壮士,我不想再用优美的词句描绘你的壮举和你不屈的精神,你的爱国之心天地可鉴,我真想 拉住你的手与你共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让我们用共同的悲壮成就共同的梦 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