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会给人带来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改变

分享本文到:
在微信上关注24楼影院
movie24luo
(新华社/图)
阅读,是我们父女日常交流的一个重要话题。父亲给女儿推荐阅读书目似乎被视为理所当然,其实,女儿推荐给父亲的书同样也改变着父亲的思考方式、观念和生活。
《平凡的世界》(路遥,1988年)
贺祖斌:在你上大学的时候我推荐的第一本书就是路遥《平凡的世界》,也许源于它深深影响着我青年时代的价值观。在这部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巨著中,经常看到自己的影子,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俩兄弟在这个平凡而艰难的世界中,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展示了上世纪70-80年代,青年人的自强与奋斗、挫折与拼搏、痛苦与欢乐,我所处的年代、背景与小说中主人公极其相似,相似的经历让我们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让在奋斗道路上的青年人更加理解人生的不易和艰难。虽然,当代大学生的时代背景与小说中的背景完全不一样,但人生苦难的经历和对生活的理想,一定会给当代大学生带来启示,去年热播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贺乔林:爷爷说过&喜欢读书的人不会变坏&,我记住爷爷的话,大一拥有很多自在的时光,除专业外,阅读了10部人文方面的书籍。《平凡的世界》一口气读完三册,那股激昂之情一直在心中回荡。书中反映的现实社会是我们90后极不熟悉的生活,一个平凡人的奋斗历程,一个平凡家庭的成长过程。那种对生活坚忍不拔的态度深深感动着我,越是困境,越是艰苦,更要顽强生活,生活总是充满着诸多的不确定,但又是满怀希望的。另外,我很欣赏田小霞与孙少平的爱情,那是真正跨越了一切界限的彼此吸引与爱慕,两颗心灵的交融,让我相信那就是爱的力量。我更加了解和理解父辈的人生经历和他们的思想观念,因为他们就生活在那个时代和环境。因此,人生不管是失意,还是辉煌,更应该倍加珍惜这平凡的世界的平凡生活。
《美的历程》(李泽厚,1981年)
贺祖斌:这本书是我第一次系统地接触到中国美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远古洪荒直到明清时代,书中论述了各不同时期中国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讨论中国文化美的形成特点。从经济、历史等方面来探讨数千年的文化对美的影响和发展。特别是,我读到第三章&先秦理性精神&,了解到儒道互补,赋比兴原则以及建筑艺术,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在艺术上的关系是一体的,儒家体现了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道家则体现了人与外部对象的超功利的审美关系,这些观点使我对道家和儒家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作为理科出身的自己,读它犹如给自己重新补课、充电,因此,我特别推崇理科生更应该阅读本书。
贺乔林:从小喜欢绘画和音乐,画过国画、水彩画,钢琴考过九级,自以为喜欢艺术的美,读完该书后才了解,那些只是非常肤浅的理解。该书正是通过历史的、美的艺术历程,我品味到艺术是精神与心灵的外化和寄托。所谓的美的历程,与民族精神和社会文化的演变密不可分,每一个时期的艺术是当时社会风貌的缩影。美的东西,她在历史的文化中更散发她的魅力,即使时光流逝,她不会退化其价值,反而,时间的积淀更能显示其韵味。中华民族具有悠久曲折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历尽沧桑而依旧巍然屹立,作为90后这一代,有足够理由为自己民族有如此辉煌成就而骄傲。当下,我们碎读了很多快餐式的知识,缺乏系统的理解,往往&水过鸭背&。《美的历程》让我了解中华历史文明和艺术发展史,并坚信美的历程指向着未来。
《增长的极限》(德内拉&梅多斯等,1972年)
贺祖斌: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我读该书时,更多是从未来学角度去阅读,30多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很多变化,重温一下《增长的极限》,当年书中的预言到现在变得那么更加真实、可信,然而正是由于忽视了这些预言,冰盖正在融化,家乡的鱼类和森林正在枯竭,城市的新鲜水源正在消失,这些现象已经发生在我们身边,世界已经浪费了30多年的宝贵时间。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正在高速发展中,人们必须了解经济增长受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限制、人类活动对自然和社会带来的破坏,这样才能找到一个绿色的发展模式。之所以推荐给你,除了作为生物专业书目外,我想也作为当今大学生必读的一本自然人文的读物,它会让我们懂得,在大自然面前,我们应该学会谦卑。
贺乔林:当时作为生物学专业的学生,阅读《增长的极限》也算是我的专业领域,但它带给我心灵冲击仍然让我震撼。《增长的极限》提出人口爆炸、粮食生产的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工业化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正是当今社会发展遇到的难题。我们是随着工业化进程而成长的。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占去大量的肥沃良田,可耕地面积正在由于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建设而逐步缩小。我的求学之路,亲历了城市环境恶化的过程,本科在美丽的武大,近年都有看&海&的季节,武汉60多年来,城区湖泊从127个减少到目前的38个;现在北京读研的我,过去从来没有听说的雾霾,如今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为工业化的大力发展,填湖建城,污染环境,饱尝苦果。长此以往,面临增长极限的挑战,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文明的冲突》((美)缪尔&亨廷顿,1993年)
贺祖斌:记得我俩曾经讨论过这本书对宏大的国家和微观的个人的影响。书中认为,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战争的最可靠保证。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村,无时无刻面临着&文明冲突&,也时时刻刻影响着世界和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已经看到,世界出现多极、多文明的格局,不同文明间的相对力量及其领导力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世界从过去单一的&G7&发展&G20&(20国集团),这种现象的出现已经说明了文明力量的变化。人们正在寻求并迫切地需要关于世界治理的新思维。当时,你说在书中第一次了解包含中华文明在内的八大文明的特点。我想,这本书,除了告诉我们&文明冲突&外,也让我们进一步理解目前世界各地发生冲突的原因。
贺乔林:其实,您最初推荐给我看这本书时,我是第一次接触讨论政治关系的书籍,原本以为政治学作品都是神秘而深奥的,理解其内容的确需要比较宏大的视野、对世界不同文化有一些认识。但此书逻辑清晰,观点明确,语言通俗易懂,引领我以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世界的格局。书中的一些里面的观点给我很多思考:&每一种文明都将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在书写自家的历史时,都仿佛在编写人类历史的核心剧本。&也许这正是文明冲突的根源之一。书中讨论了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冲突,西方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冲突,&中国的崛起&引发一些国家的焦虑,这些观点在多年前已经预测,当今很多&冲突&在本书中能够找到答案。我认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和而同&,在多种文明共生的世界,她的包容性势必对其他文明的融合起到调和的作用。
《给未来的记忆》((日)河合隼雄,2011年)
贺乔林:与心理学相遇是阅读了日本心理大师河合隼雄的《给未来的记忆》,他用细腻朴实的语言描绘自己的成长历程,我仿佛走进了他的世界,见证他的童年、成长、抉择等各个时期,体会他在面临抉择时的困惑、思考。之后,我阅读了系列心理学书籍,并让我喜欢上心理学,但这让我陷入困惑:是坚持学生物,还是考研时改学心理学?我是否为转学心理学专业做好准备?同样,也是这位大师在书中给了我的答案:人生不是从一开始就定下来方向,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新的感悟,我们的生命中一定充满了很多十字路口,但如何抉择将会是永恒的难题。我想,未来那么多不确定,在还能不为生计所束缚的时刻,希望每一步都能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心理学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解自己,找到真正的自我,进而了解这个世界。从此,《给未来的记忆》改变了我的专业选择和人生职业规划。
贺祖斌:谢谢你给我推荐的这本书,我一定要读一读它有什么魅力让你改变了专业选向?读后才慢慢理解你为什么从生物学专业毕业后转向攻读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尽管我们之间为此发生过&文明的冲突&,但最后全力支持你的选择。这是作者自传体的作品,书中反映了他的人生经历和心理历程。让我读后感悟的是,这样一位心理学大师的人生道路,每一个阶段都有他的迷茫、抉择、行动。其中&从自卑感起步&让我明白,生活中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过自卑情绪,克服自卑转化成自强才是出路。他的经历,让我回想起自己的人生道路,经常出现的阶段性的迷茫、选择!同时,从该书对你专业选择的影响,也改变着我,在学校制定更加宽松的转专业制度,让学生有重新选择自己喜欢专业的机会,而不是一选定终身。《给未来的记忆》,学会了认识自己,也改变着我自己。
阅读,继续在改变着我们的思考、我们的生活&&
(贺祖斌,玉林师范学院校长;贺乔林,北师大在读研究生)
上一页1下一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不要以为读书是最崇高的事情,如果脱离了生活只是纯粹读书,还不如去路边卖油条。”
虽然时下许多公众号经常推出所谓的“深度好文”,但其实是千篇一律的心灵鸡汤。许多流传甚广的所...
连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是绘本的粉丝。2013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带两个女儿去华盛顿一家书店买了2...
仅仅盯着小屏幕可能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更专注、更能在知识之间穿梭跳跃的阅读。
本书引进中国出版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用欧盟成员国通过的“大屠杀宣言”来说:“纳粹德国对犹太人...
九月开学季,眼看越来越多大学生成为“低头族”、“刷屏族”,一些学者忧心忡忡地发出呼吁。
大学,重要不是培养第一,而是培养唯一——独特的个性品格。因此,在校学子少刷屏,多阅读,这个...
孩子原有的阅读与探究问题的热情,是如何一步步丧失的?
一本是阿图·葛文德,《最好的告别》;一是黄钟的《帝国崛起病》;一是阿里·沙维特的《我的应许...
我常忍不住想,人在这浩瀚宇宙三千众生里,就如尘埃一样渺小,那么“我”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大学生必看的85条前人总结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大学生必看的85条前人总结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大学个人小结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大学个人小结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为什么我们相信国外大学能给我们带来好的教育,而中国大学却不行?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博昂思教育』
掌上学院,提分梦工厂!
博昂思教育
全国第一家微信雅思网校
本文原载于《新周刊》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这么多知识,也不见命运有何改变?”
——2009年,上海海事大学法学系研究生杨元元自杀前如是说。
“耶鲁改变了我一生。”
——2010年,耶鲁毕业的中国人张磊公开告白如是说。他要给耶鲁捐款888.8888万美元,据说是给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款最多的人。
两个人都是在讲大学对自己命运的影响,但结果却截然不同。
杨元元的话让公众质问教育,张磊被公众质问为什么不给中国的母校捐款——好在,仍有天涯网友为他解围:“捐到耶鲁不一定能体现价值,但是捐到国内一定体现不出价值。”
知识真的“改变”了命运?
每个中国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被灌输的就是那句:你好好读书就能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
可问题是,事实真是如此吗?
山西临县因即将高考强制关闭网吧,全县网吧都在劫难逃;杭州有妈妈为让孩子好好学习开出千元工资,同时有小学生为学生周刊写出《搞好学习是我的生财之道》的“评论”。
“考上大学是脱贫致富的唯一出路”的大幅标语贴在小城的中学教学楼上,这条“出路”,仿佛全社会为你而设的一个赌局,你用快乐、自由、幻想与纯真投注,哪怕收获的是北大学生贬值到卖猪肉的残酷结局。
这是中国大学的黑色幽默——这个人生必经的圈套越是“毁人不倦”,越显成就珍贵;这个圈套越是明显,拥戴者越多;这个圈套越是被你认清危害,你越是不得不进入。皆因这个圈套的布局者、参加者与受害者,老实说是人人有份。
中国的大学已经功利化,因为你我的欲望都走向了最大化。当读大学成了一个消灭童年、浪费青春、消磨斗志、回报渺茫的人生圈套,知识就无力改变个人命运;当大学成为了官场、商场、欢场与名利场,大学的谎言就摧毁了中国精英的生长土壤——可敬的大学,就成了可怕的大学。
“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他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并竟然引以为骄傲,这是人类文明史最大的笑话。”
——前耶鲁大学校长的施密德特曾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批判中国大学。
“大学物理的围墙可以拆掉,‘精神围墙’绝对不能拆。因为没有了‘精神围墙’,大学就无法满足人们对她高尚性和纯洁性的期盼,就丧失了大学存在的价值。”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问题是,中国大学的“精神围墙”也正在倒塌。大学在电视宣传片中吹嘘的是它的建筑物,而不是它的人文精神。
34%的人后悔读大学
古时,我们和大学是家庭关系,“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1919年以后,蔡元培要把京师大学堂变成现代大学时,学校自治,学生自由,彼此是朋友关系。
1952年以后,中国大学学习斯大林模式,大学其实是高等技术专科学校,都是为社会服务的螺丝钉,彼此是同事关系。
1977年,关闭11年的高考闸门再次开启,大学得到了一批最有理想主义的追求者,彼此是恋爱关系。
到了2010年,大学招生推动GDP、大学城建立拉动房地产,彼此早就成了交易关系。
当我们与大学失去了亲近如父子、知心如朋友的精神伦理,大学就只剩满足短期需要的供需关系。
江苏省10年换了5个高考方案,50万考生的命运也跟随着朝令夕改;《2010年就业蓝皮书》显示,数年前的热门专业转眼便成了“失业热门”,法学、计算机、英语、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专业是2007年至2009年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
2009年,重庆上万农村高三应届考生拒绝了高考,湖北省2.6万学生放弃了高考;2010年,中国高考报名总人数比2009年减少了65万人。
也许,全因中国“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阶层”严重缺货。北大和清华都未进亚洲大学排行榜前十同时,斯坦福大学校长有一个说法,中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最快还需20年。
当大学失去了理想主义和独立精神,也就失去了培养精英的生产力——北京不少于10万大学生患有抑郁症,毕业后又沦为唐家岭的蚁族;《中国青年报》一项上万人参与的调查显示,34%的人后悔读大学,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有用的东西。
“大学生是整个食物链最后的环节,没有选择空间。”
——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中心副主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如是说。
“大学生跳楼自杀,富士康的普通员工也跳楼自杀,为什么不同的学历、背景和社会经历,都会选择同样的方式对人生进行了断呢?”
——一网友写《富士康员工自杀和大学生自杀缘出一辙》的博客,其中有此发问。
我们都是大学的灾民
中国人有两个出身,一是家庭,一是大学。中国人对大学的执念,源于个人对身份的焦虑。当整个社会都认为读大学是成才标准,大学却不能提供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大学的失败。
每年触目惊心的大学生就业率不断地在挑战我们思考读大学的必要性。中国大学培养出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群年轻人?
2010年,至少有100万应届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境况。这个结局,让中国的父母被看作教育产业链上最盲目的投资者,中国的大学生被视为教育产业链上最大路货的低端产品。
你自以为用生命的前18年来支付这笔未来的保证金实属必要,皆因青春时父母需要这个目标,独立时老板需要这个证据,成家时丈母娘又需要这个指标,一张文凭足以拴住你的一生。
也许,全因大学生只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在生命中最好的18年时光,他们为了考上大学,只学会了考试;考上大学后,他们为了找到工作,只学会了考证——父母、中小学与大学联手制造了一个工具的输送带,最后这个“工具”会发现,他用18年学习的,全是以后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当大学让人才教育变得数据化,也就失去了改变命运的神秘力量——能力可以学分化,人格也可以证书化,道德也可以数据化。
上海交大曾想给毕业生颁发3张证书,包括学业成绩单、能力证书,外加“人格证书”;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推出道德银行储蓄卡,分金卡、白金卡、钻石卡,做好事开证明就可以加积分——大学行政化的最大坏处,是官僚风气让学者变成了唯唯诺诺的花瓶;大学产业化的最大坏处,是以为才华和人格可以数字化。
当大学成为消灭童年、浪费青春、消磨斗志、回报渺茫的人生圈套,知识就无力改变个人命运;当大学成为官场、商场、欢场与名利场,大学的谎言就毁了中国精英的生长土壤——可敬的大学,就成了可怕的大学。
对那些三四年后即沦为卡奴、房奴、婚奴、孩奴的中国年轻人来说,大学不过是延时进入残酷社会的避难所,也是人生苦旅中最后的一个乐园。
当孩子要提早告别童年的快乐、父母要牺牲全部积蓄、兄弟要放弃接受教育机会,才能让大学生读上一个找不着未来的大学,则是社会的变态——我们对大学失望,是因为期望过高;我们对它期望过高,只是因为成本昂贵。
大学要培养的应该是“健全”的精英,他需要有自由独立的思想、天马行空的创意、逆流而上的意志、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但今时今日,大学是官场、商场、名利场、欢场、广场,是盲目扩张的流水线、靠人头计算利润的坏公司,是潜规则当道的小社会、官腔流行的小政府、占地面积巨大的小城市,却唯独不是理想主义者心中的“大学”。
从小处说,大学应让一个人成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从而改变个人命运;从大处说,大学应促进社会阶层之间进行垂直流动、缓解社会的阶层板结,从而改变国家命运——这正是中国的大学的最大失职之处:大学本应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有力臂膀,但从什么时候起,虚胖多病的大学隐隐成为了社会的负担?
博昂思教育
微信号:Bangs_Education
更多问题可以在平台留言,更可预约试听课程
更多惊喜等着你。快来关注我们吧~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