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人事无须口一口咬定猜一个字字

否定中医不需要太多医学知识
我的图书馆
否定中医不需要太多医学知识
否定中医不需要太多医学知识
只要是专制体制,那一定是权力至上;只要是权力至上,全社会肯定对权力趋之若鹜,所谓“官本位”是也。“仕农工商”,“仕”是要独占鳌头的。在一个官本位的社会里,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权力,才能得到相应的财富、地位、事业、荣耀。所以,从黄发孩童,到白头老翁,几乎每个男人都希望到拥挤不堪的仕途上拼搏。现在社会进步了,情况稍好一点了。但在中国古代,自古华山一条路。仕途,才是人们心目中的“人间正道”。
仕途之外的各行各业又算什么呢?那只是老百姓们的低贱营生,用林大官人的话说:算个屁!在这些屁行业中,医算什么呢?《礼记·王制》中有个排名:“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可见,医生与车夫、算命先生的社会地位差不多。
虽然是“文明古国”,起跑很早,也曾领先过,但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已经全面落后于西方。原因之一,就是社会上的拔尖人才都去挤仕途了,谁傻乎乎地去搞什么发明创造啊?医学领域当然也不例外。中国古代既没有正规的医学研究机构,也没有专门培养医生的院校,怎么会产生使中医“博大精深”的人才呢?
有人说了,古代不是也有许多名医吗?此问题我暂且不谈,我们先看看古代从事医生行业的都是些什么人。一般来说,中国古代的医生可分为巫医、游医、世医、儒医、道医、僧医、御医。在上古三代时期,医与巫是不分的,“医巫同源”。人们得了病,就求助于巫婆神汉,也就是说,中医自发韧之初就带有迷信色彩,是为巫医;秦汉之后,倒是有了以行医为职业的医生,但这些人只是一些江湖游医,凭经验给人治病以混口饭吃;还有一类“世医”,即中医世家,祖传父,父传子,子传孙,这种“传男不传女、传亲不传外”式的近亲繁殖,只会导致一蟹不如一蟹;隋唐以后,人们做官,必须先迈过科举这道门坎,于是就有些屡试不中的人,失望之下学点医术养家糊口,美其名曰“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类经过科举淘汰下来的读书人,就成了中医的骨干力量,是为儒医。因为他们毕竟读过许多书,既会把“阴阳五行”与医术联系起来忽悠人,又能背一点《黄帝内经》和《金匮要略》,比那些神神道道的江湖游医强多了。如明朝的李时珍,三次赴试落榜,便放弃通过科举走仕途的想法,从此一门心思学医,写成了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的《本草纲目》。至于道医、僧医,即道士、和尚行医,神神道道,迹近巫医;御医,也叫太医,据说他们被选入皇家医院,要经过严格的考试,一般是具备一定水平的医生,甚至可以说御医代表了当时医学的最高水平。但是,御医的水平我也不敢恭维。我曾统计了一下明清两代因病而死的皇帝的寿命,明朝12个病死的皇帝中(不包括下落不明的建文帝和南明被杀诸帝,再除去自杀的崇祯帝),平均寿命才44岁。中国历代帝王中平均寿命最长的是清朝(有个高寿皇帝乾隆,活了88岁),十个因病而亡的皇帝的平均寿命,也只有52岁。历代正常死亡的皇帝的平均寿命更低,只有30多岁。而且更重要的是,那些病死的皇帝,御医们连他们到底得的是什么病都没有诊断出来,史书上的记录,只是用“疾甚”、“病笃”、“寝疾”、“大渐”之类的词一笔带过,然后皇帝就“崩”了。
下面我就再说说古代的所谓名医。国人对扁鹊啊、华佗啊、张仲景啊、李时珍啊,都推崇备至。而在我看来,史书上关于他们神奇医术的记载,大多是道听途说的产物,经不起推敲。现在我还常听到人们口口相传地说哪里出了位神医呢,而且神乎其神呢!他们或许在某些方面积累了一点治病救人的经验,但是,这点瞎猫碰着死老鼠的灵验往往被无限放大,如果被文人写进史书,那就更神了。如《三国志·华佗传》里,明确记载华佗能够给人做手术,而且是将人开胸破肚、将内脏清洗一遍再放回腹中的大手术。就算华佗有“麻沸散”,解决了手术的麻醉问题,问题是,他掌握消毒术、输血术吗?中医并没有病毒、细菌的概念,一旦给人做大手术,病人不死于术中失血,也会死于术后感染。事实是,到了清末,中医连小小的孕妇难产都一筹莫展,连小小的阑尾炎都无法诊断,就更不要说做手术了。
再说李时珍,他的《本草纲目》,今天来看,也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里面记载的各种药物的药性药理,很难说都能经过了临床试验,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起码的科学精神。在李时珍的眼中,世间所有物质,都是中药。有些东西,只要是思维正常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其荒诞不经和滑稽搞笑,而李大师却当成灵丹妙药隆重记录在案。如“猪屎”可治小儿夜啼、小儿阴肿、妇人血崩、白秃发落、十年恶疮、口唇生核等多种疾病。谓予不信,各位读者可亲自去翻翻这部“医药圣典”,特别要看看“人部”!看了您就知道,我们人浑身是宝,整个人体就是一中药材,有数十种东西可以入药——人中黄、人中白(即尿盆中的沉积物)、毛发、骨头、指甲、唾液、乳汁、眼泪、汗水、体垢、胎盘、经血、阴茎……都是药!还有什么上吊而死的人用的上吊绳、女人的裹脚布、鞋底泥……都是治病的灵药!建议迷信中医中药的朋友仔细看看这部“药物巨典”,您会发现更多很好笑很怪诞的东西。
让我纳闷的是,没有人说中国古代的数学(数学是不是也有“中数”“西数”之分?)“博大精深”、没有人说中国古代的物理学“博大精深”、没有人说中国古代的化学“博大精深”、没有人说中国古代的生物学“博大精深”……怎么单单中国的医学就“博大精深”了呢?
想使一门学科博大精深,必须要有使这门学科博大精深的大量创造型人才。如果中国的科举考试以考医学为主,那么,倒有可能带来医学的长足进步,有可能成就中医的“博大精深”。可惜,科举考的是“四书五经”,是文字功夫。医学,一直被排斥在“上九流”之外。两千年来,在中国,无论是巫医、游医,还是儒医、世医,抑或道医、僧医,基本上都是散兵游勇式的江湖郎中。他们之间很少有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合作进步的机会,即使有这样的机会,他们也是将同行视为“冤家”,将所谓祖传秘方看护得跟“鳖宝”似地秘而不宣。在科学技术方面,没有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又哪来的进步呢,又怎么能达到博大精深的境界呢?
近年来,一些反中医的人士苦口婆心地用一些具体的医案和药剂来说明中医的落后,其实用不着!仅从宏观上稍作分析,明智一点的人们就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并不需要太多的医学专业知识。2006年之后,我曾陆续写过几篇批评中医的博文,如《中医只是医学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医十大高明说法》、《中医害死了“林妹妹”》、《慎用中药来“调理”》、《从三国人物寿命看中医水平》、《中国的病亡皇帝得的是什么病?》等,本来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却招来一些人的谩骂。如果来骂的都是些吃中医饭的,我很理解。我不理解的,是一些对中医一窍不通的人,因为迷信中医,也来谩骂。您迷信中医,尽管信就是了,我也没强迫您不信,您没必要急吃白咧地来破口大骂。身体是自己的,您信中医也好,信蒙医也好,信藏医也好,甚至信巫婆神汉,都不要紧,能治病就好嘛!如果巫婆神汉能治好病(我并不否认巫婆神汉对个别病人也有效),您就呼吁大力发展巫婆神汉这个行业好了,起码又多开了一条就业门路,好事嘛!不过,我也有不信中医的自由,也有谈出我对中医看法的自由。拈花迦叶笑,示与有缘人。至于别人信不信、骂不骂,我并不在乎!
、B超之类的乏味检查,哪有老中医把脉的神韵和诗意?
年6月27日,在罗马召开的“中欧中医中药大会”上,中方代表在会议致辞中称“中医不但能够通过脉搏诊断妇女是否怀孕,而且能判断男女”。此言一出,立刻引起舆论大哗,甚至一些中医专家也公开反对这一说法。如中国中医药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朱兵表示,他并不相信把脉有那么神奇。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王东坡说:“如果仅凭传统的望闻问切,还是无法完全把握人体内的情况。把脉判断男女也是如此。”(注)
中医十大高明说法
中医在两千多年来虽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但悠悠不亡,至今仍有大量的信徒,这使我不得不说,中医自有其“高明”之处,特别是一些关于中医的说法是非常高明的,这也难怪它能忽悠住这么多的人了。
下面列举中医十大高明说法,并作简要点评:
一,中医“治未病”。此语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灵枢·逆顺》亦云:“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意思是中医顶级高手在人还没发病的时候才给他治,等他发病后就不给他治了。乍一听,“防患于未然”啊,真可谓高屋建瓴,内涵深邃!但仔细一想就不对了,人家没病的时候,你却给人家治,你治个鸟啊!等人家有病了,你却不给治了,这算哪门子医生啊?如果哪个医院专门收治没病的人,拒绝接收病人,我看这个医院的医生全有病!其实我也理解,大概中医的老祖宗就很清楚靠阴阳五行学说治不了什么病,不是“不治已病”,而是治不了。其实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圣人既治未病亦治已病”,“治未病”还是应该肯定的一条原则。不过呢,中医实在没有资格说这三个字,因为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西医。以前的孩子们种的牛痘,现在孩子们打的各种预防针、疫苗,这才是真正的“治未病”!
二,中医擅“调理”。调理身体,无病防病,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既然人家中医“不治已病”,那么,没病的时候是不是可以用中医来调理身体呢?一般都认为,中医中药在调理身体方面独具优势,好多人在感到身体处在“亚健康”状态时,喜欢去找中医开点中药“调理调理”,似乎中医擅调理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但是,中医真的有调理身体的能耐吗?调理应该是集防病与治病为一体的方法,比单纯治病的难度更大。中医连治病的本事都没有,还能有调理的能耐?中医在中草药研究方面,自古以来就是马马虎虎、似是而非,怎么能做到合理用药呢?比如说,何首乌作为中药“四大仙草”之一,一直被中医认为“益肝”(见《本草纲目》),而今经临床实验却发现它“损肝”;益母草历来被中医视为“妇科良药”,但当代人研究发现它会致癌,并且能导致肾脏损害;前两年刚刚被禁止的同仁堂生产的名药“龙胆泻肝丸”,则不知让多少人得了尿毒症……
三,中医“治本”。“西医治表,中医治本。”这是最流行的说法。你得了阑尾炎,西医一刀给你割了,中医会说,这是典型的“治表”。中医运用阴阳五行理论讲得头头是道,给你“辩证施治”,认为可以从源头上治好你的“肚子疼”,而不用手术,这才是“治本”。不过凡事就怕细琢磨,西医一刀将病灶割除,这难道不是治本吗?难道将病灶留着才是“治本”?中医常讽刺西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难道“头疼医脚、脚疼医头”才正确?没听说谁扭伤了脚,却将头包起来服用治头疼的药。
四,中医“治缓”。中医承认在治“急症”方面不如西医,但一直强调中医擅长治慢性病。什么是慢性病?一是病程发展缓慢,二是现代医学尚未发现正确的医治方法。如果有了特效药,就不存在“慢性病”的问题了。而这时候,中医出面了,说现代医学治不了的,中医能治。反正现代医学也治不了,中医治的效果如何,没有对比,就怎么解释怎么正确了。如果效果不明显,中医会解释说:“中医见效就是慢,但总比西医无效强得多。”如果越治病越重,中医会说:“如果不是用中医中药控制病情,你早就翘辫子啦!”如果有幸自愈了,那就当然是中医的神奇效果了。总之,这个说法最能遮丑。
五,中医是“国粹”。中国的国粹有很多,但我认为中医却算不上。因为在十六世纪之前的世界各国,医生的诊断方法都是望闻问切,主要都是靠观察病人的症状、根据病人自己诉说病情来下药,药物都是草药方剂。因为那时候人们还不会从自然界的物质中提炼出有药用价值的成份,还没发展到化学医学、生物医学阶段。你能说望闻问切、草药方剂是中国独有的吗?只是后来西方的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中医还停留在两千年前的水平上,跟文物、化石一样,显得有点另类、有点特别罢了。
六,现在中医落后是因为没有名医高手。这话貌似有理,其实很可笑,这分明是把结果当作原因了,本末倒置了。照此理论,是不是可以说,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全面落后,是因为没有出现好的科学家?是不是可以说,现在占卜学日渐没落,是因为没有出现高明的占卜大师?
七,针灸、拔罐、刮痧是中医奇术。就拿针灸来说,在人身上插满了针,人居然不觉得疼,你说神奇不神奇?诚然,针灸、拔罐、刮痧,与按摩、推拿、热敷等物理疗法一样,对某些疾病可能有辅助作用,但是这些东西,都治不得大病。针灸用的针都很细,扎入人的肌肤的时候,也是疼的,只是痛感较轻而已。扎上后,一般就不疼了。我们平时打针,针管比针灸用的针要粗得多,但也就在扎的时候疼一点,扎上就不疼了,这有什么神奇的呢?有人说针灸可以麻醉,不知哪位敢在做手术的时候不打麻药而去使用针灸麻醉?还有拔罐,更是可笑。明明是皮肤毛细血管在热罐子吸上时受到了破坏,出现红、紫等淤血现象,中医却解释说这是身体病变的缘故。我们正常查体时做心电图,虽然只有一两分钟,胸部被皮管子吸过的地方还出现圆圆的红斑呢,而且一天之内也不能完全消失掉,又何况被热罐子吸上!
八,最好的方法是“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这个口号是中国人提出来的,西方当然不会提这样的口号。落后的医术与先进的医术“结合”,这本身就是笑话!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原来“中西医结合”,就是中医靠西医的设备来诊断,用药时在中药里掺西药成份。就像某厂生产的维C银翘片,退烧效果极好,其说明文上写的成份全是草药,可惜被台湾“卫生署药物食品检验局”检测出含有西药“对乙酰氨基酚”(俗称“扑热息疼”);某厂生产的中药“养血安神片”,实际上是偷偷在里面添加了安眠药“艾斯唑伦”,病人服用后就安睡,还以为这中药“安神”效果不凡呢!这大概就是所谓“中西医结合”的真相吧!
九,中医“博大精深”。对于外行来说,玄之又玄的东西往往看起来“博大精深”。我没听说过现代医学声称自己博大精深。这就像真正有学问的人,从来不说自己学问盖世;只有那些不学无术的人,才自我感觉良好。所以说,凡是声称自己“博大精深”的东西,都不大可靠。
十,将对中医的质疑、批评说成是“中西医之争”。提出这一说法的人,绝对是个高手!本来是针对中医的质疑、批评,与西医关系不大(只是起了个对比的作用),西医何曾与中医争什么短长?但某些人却别有用心地说这是“中西医之争”,由此而达到了一箭三雕的效果:一是将中医与西医放到了对等的地位上,分明暗示中医(落后医学)仍有实力与西医(现代医学)分庭抗礼;二是将对中医的质疑和批评归结为西医与中医争风吃醋,冲淡了对落后医术的质疑和批评;三是“中西医之争”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中西文化之争”,很容易激起“爱国者”们的义愤,从而将“保护中医”上升到维护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高度。可叹的是,一些中医的批评者也糊糊涂涂地接受了这个说法,也在文章中频频用“中西医之争”这个词。这可能是当前中医用以抵抗批评和揭露的最隐蔽但又是最高明的一个说法了。
不治已病。”意思是中医顶级高手在人还没发病的时候才给他治,等他发病后就不给他治了(请注意“不治已病”、“不治已乱”)。乍一听,“防患于未然”啊,真可谓高屋建瓴,内涵深邃!但仔细一想就不对了,人家没病的时候,你却给人家治,你治个鸟啊!等人家有病了,你却不给治了,这算哪门子医生啊?如果哪个医院专门收治没病的人,拒绝接收病人,我看这个医院的医生全有病!其实我也理解,大概中医的老祖宗就很清楚靠阴阳五行学说治不了什么病,不是“不治已病”,而是治不了。其实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圣人既治未病亦治已病”,“治未病”还是应该肯定的一条原则。不过呢,中医实在没有资格说这三个字,因为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西医(应该叫“现代医学”。为方便起见,姑且从俗,将传统医学称为“中医”,将现代医学称为“西医”)。以前的孩子们种的牛痘,现在孩子们打的各种预防针、疫苗,这才是真正的“治未病”!
年,经英国科学家临床实验却发现它“损肝”;益母草历来被中医视为“妇科良药”,但近年日本人研究发现它会致癌,并且能导致肾脏损害;前两年刚刚被国家药监局禁止生产的同仁堂名药“龙胆泻肝丸”(这可是国人用了一千年的著名药方),则不知让多少人得了尿毒症……
跃=进”和“文=革”理论一样,将国家搞得一团糟,林彪却说理论是好的,问题出在有些人没有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毛=主=席的伟大理论。将中医落后归咎于没有名医,脑袋肯定是被驴踢了。照此理论,是不是可以说,现在占卜学日渐没落,是因为没有出现高明的算命大师?
银翘片,退烧效果极好,其说明文上写的成份全是草药,可惜被台湾“卫生署药物食品检验局”检测出含有西药“对乙酰氨基酚”(俗称“扑热息疼”);某厂生产的中药“养血安神片”,实际上是偷偷在里面添加了安眠药“艾斯唑伦”,病人服用后就安睡,还以为这中药“安神”效果不凡呢!这大概就是所谓“中西医结合”的真相吧!
由“秋冬进补”看基于想像的中医理论
秋天来了,按照中医“秋冬进补”的理论,许多人又要忙于进补了。不过凡事就怕细琢磨,这“秋冬进补”合理吗?
《内经·素问》曰:“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农作物生产的规律,把人等同于植物,道理何在呢?
就算动物与植物的生长规律一致,这所谓“秋冬进补”也经不起推敲啊。给植物施肥,一般在春末开始,夏天多施,进入秋天后,就应该停止施肥了。在生命体延缓或停止生长的季节,却大量施肥,非把它“烧”死不可!
看动物,“秋冬进补”似乎也不那么合理。我养的两个小乌龟,秋天吃得越来越少,到冬天就不进食了。人在夏天,出汗多,消耗大,似乎更应该“进补”才对。
其实无论是中医所提倡的“秋冬进补”,还是笔者提出的“春夏进补”,都是臆想的产物,靠不住的。中医理论,一部分靠经验,一部分则靠想像。
想像有个特点,即虽然比较虚幻,但一定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既难以证实,又难以证伪。大家一听,往往觉得是那么回事。你要不信,也难以证其伪。
我当年读《中医基础理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想像力。譬如将阴阳五行学说引入医学理论,讲得头头是道,令人有“钻之弥深”之感。什么肝木济心火、心火温脾土、脾土助肺金、肺金养肾水、肾水滋肝木……真可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当然,说得太玄乎了,未免令人云里雾里,还得掺上一些浅显易懂的大实话,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让你不能不认可。至于什么是“寒热虚实”,那就又需要往“玄之又玄”上扯才能说“明白”了。
中医有句经典之言:“医者意也。”这四个字,在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就如同“科学发展”在当今官样文章中一样随处可见。“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只可意会的东西。说白了,就是想像。因此说,中医理论,就是基于想像的理论。
中医留下的药典,无论是《神农本草经》还是《本草纲目》,对各种药物药性药理的记载,仍是一部分靠经验,一部分靠想像。《本草纲目》的例子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举了不少了,不赘。在此举两个《内经》的例子。
《黄帝内经》主要是讲中医理论的著作,但也记载了13个药方(即“内经十三方”),其中治疗失眠的“半夏汤”云:“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为什么要用千里以外的流水,而且还得“扬之万遍”呢?这就要靠医家的想像了。
用来治疗消化不良的“鸡矢醴”方,也很搞笑。“鸡矢”就是“鸡屎”,“醴”的意思是美酒。用鸡屎泡酒喝,今人的想像力达不到古人的境界了吧?
我之所以引用《内经》的例子,是因为有人认为《内经》是不可质疑的金科玉律。科学是不怕质疑的。不能质疑的,那是神学!
不仅医者善于想像,患者也善于想像。患者总想像世间有妙手回春、起死回生的神医,最好是须发皆白,仙风道骨(人们想像中的“老中医”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遇到庸医,只能自认倒楣,认为不是中医本身有问题,而是没遇到“高人”。
行文至此,我忽然想到了想像力超丰富的金庸先生。金庸先生笔下的武林高手,大概早就存在于武术爱好者的想像中,只是没有金庸先生写出来的那样精彩、神奇。如果金庸先生不写小说,改行“悬壶济世”,凭着其丰富的想像,也一定会成为一代神医。
不过话说回来,靠想像搞文学艺术创作是可以的;靠想像来治病救人,就很恐怖了,无异于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池,岂不殆哉!
事实很能说明问题。在现代医学大规模传入中国之前,到了20世纪四十年代,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也只有40岁左右。我们都知道“东亚病夫”一说,大家往往误以为那是西方人讽刺清政府落后无能的,其实这与清政府无关。这个词最初出现在民国时期,是用来讽刺中国人体质孱弱的。1936年,在柏林第11届奥运会上,中国派出了140余人的庞大代表团,申报了近30个参赛项目,结果除了一个跳高项目只进入复赛外,其余在初赛时就全被淘汰。新加坡一家报纸因此刊发了一幅题为“东亚病夫”的漫画:在五环旗下,一群留着长辫子、穿着长袍马褂、形容枯槁、猥琐麻木的人,用担架抬着一个大鸭蛋。
由此回到中国人颇为重视的“进补”话题上。如果中医在“养生”方面独具优势的话,也不至于两千年间将中国人都补成“东亚病夫”啊!古人六十称大寿,七十古来稀,亦可说明中医之水平。
今天单位组织查体,我去抽完血,遇到一位迷信中医的同事,就开玩笑说:“为什么不让中医来查体呢?把把脉就行,免得这么麻烦!”回来后又想到“秋冬进补”问题,便忍不住写下这篇可能令“中医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元,若按10%的版税计算,张悟本可赚稿酬350万元。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根据成猜字(如鱼得水、出口成章、一口否定、争先恐后)根据成语猜字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如鱼得水---渔出口成章---吝一口否定---不 争先恐后---急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口字旁一个爱字是什么字
纯洁潇潇4体4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嗳 ǎi (嗳)郑码:JPGX,U:55F3,GBK:E0C8部外笔画:10,笔画数:13,部首:口,笔顺编号:4参考词汇:Oh 拼音:āi ǎi ài 五笔86&98:KEPC 仓颉:XRBBE 四角号码:6204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5F3基本字义● 嗳(嗳)ǎiㄞˇ◎ 气〕打嗝儿,胃里的气从嘴里出来,并发出声音.◎ 叹词,表示否定或不同意:,别那么说.其它字义● 嗳(嗳)àiㄞˋ◎ 叹词,表示懊恼、悔恨:,我真不该来!其它字义● 嗳(嗳)āiㄞˉ◎ 同“哎”.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web?query=%86%BF&p=
嗳 拼音:ài ǎi āi 繁体字:嗳 部首:口,部外笔画:10,总笔画:13五笔KEPC
基本字义◎ 〔~气〕打嗝儿,胃里的气从嘴里出来,并发出声音。◎ 叹词,表示否定或不同意:~,别那么说。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动作谜猜一个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