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金银花露作品集txt开吋作家南峰A的作品还有吗?

第一篇 勘测
已加入书签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金银花开时_二十二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五、阿迷对联     水库还有几天才能完工,两位工程师继续到工地工作。这天是赶集日,多雷拉科曼和豪格一起进城听说书。城门处还是那位老先生。  多雷上前,向老先生行个礼,说道:“老先生能不能说说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  说书人一听是杨乃武与小白菜,即精神一振:“好。今天就说一说杨乃武与小白菜。”  老先生喝一口茶,把桌是惊堂木一拍,说道:  杨乃武,生于道光十六年,浙江余杭人,同治十二年乡试中举。小白菜,本名毕生姑,因美貌而得绰号“小白菜”,因嫁给豆腐店帮工葛品连,又称葛毕氏。  同治十二年十月初,杨乃武至杭州办理中举事务并至岳母家探亲。同月九日早晨,葛品连病倒,自以为是流火疾,后又以为是痧症,服药皆无效,下午死亡。次日尸首口鼻皆流血,故葛家人以为葛品连有可能系中毒而死,于是葛品连之母沈喻氏向县衙提交了呈词,要求验尸。  由于小白菜抵死不认投毒杀害葛品连,官府对其进行了严刑拷打。据当时《申报》报道,受刑极重,甚至用上了“烧红铁丝刺乳,锡龙滚水浇背”的酷刑,小白菜难以承受,于是供认自己与杨乃武有奸情,欲谋杀葛品连,杨于十月五日给她砒霜,九日趁病将之混入药汤给葛品连服下,导致葛死亡。次日凌晨,县官刘锡彤派一书办与民壮将杨乃武抓捕至县衙审问,杨否认与小白菜有奸情,并因恼怒而与刘锡彤发生顶撞。由于杨拒不承认奸情,而清律诉讼之规定极重口供,没有他的口供,刘锡彤就无法定案,于是又打算用刑,但由于杨乃武有举人功名,依律不能用刑,于是次日刘锡彤呈报杭州府革去杨乃武举人身份。同治十二年十月二十日,刘锡彤将杨乃武小白菜及相关案卷解至杭州,但却压下了杨乃武家人提交的证明他于小白菜所供交付砒霜的五日并不在余杭城的公禀。此时距葛品连身死不过十日,经杭州知府陈鲁、浙江巡抚杨昌浚而向朝廷具题的请求已经由同治帝亲自批复,允许革去杨乃武举人身份。于是陈鲁对杨乃武加以重刑,杨乃武熬刑不住只得供认与小白菜有奸并指示其下毒谋害葛品连,并编造了砒霜来源,说砒霜购买自仓前镇爱仁药店钱宝生。陈鲁以为案情已大白,于是命刘锡彤取得钱宝生之口供。  但是,“钱宝生”系杨乃武受刑之下捏造之人名,该店实无其人,只有掌柜钱坦。于是刘锡彤派陈竹生与钱坦窜供,使其证明自己曾卖砒霜给杨乃武。据此,陈鲁乃以小白菜因奸谋杀亲夫罪判其凌迟死刑,杨乃武则以授意谋害他人亲夫判处斩立决。同治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浙江巡抚杨昌浚将此案上报朝廷,此后只待秋审通过便处刑。  同治十三年四月,杨乃武家人带着杨乃武所写申诉材料进京上控。都察院接受呈词后要求复审,巡抚杨昌浚令杭州知府陈鲁重审。结果依然维持原判。是年九月,杨乃武家人再次京控,投呈词于步军统领衙门。值得一提的是,该呈词中列举了杨乃武证明自己冤屈的种种理由,也有不少编造的诬指之词,其中包括指小白菜与何春芳有染。杨乃武还指刘锡彤之子曾与杨有仇隙,并强奸过小白菜,刘锡彤之审判系公报私仇。此案上奏皇帝后,同治谕旨,将案件发回令杨昌浚与浙江臬司共审。杨昌浚将此案交给湖州知府锡光等四名浙江知府、知县官员审理。由于审案中并未用刑,杨乃武与小白菜皆推翻原供,因此原判不成立,但审理官员亦无法推翻原判,案件审理从此处于拖延状态。  由于案件久拖不决,社会影响又大,刑部给事中王书瑞上奏要求重审此案。两宫皇太后命浙江学政胡瑞澜复审。胡官居学政,虽通学术,却不谙刑名,难以胜任,兼之素与杨昌浚相熟,舆论与官场中人皆认为不太可能推翻原判。户部给事中边宝泉上奏建议将此案提交刑部审理,被拒绝。杨乃武亲友故旧则联系在京浙江籍官吏十八人再次向都察院提交呈词,要求此案交由刑部审理。都察院将此呈词上奏之后,得到了两宫皇太后的同意。  刑部接手此案后,分批将证人与被告解京。此过程历经数月,这时主要证人钱坦已死于狱中,无法取其口供。而刑部审理中,发现杨乃武小白菜曾多次受刑,与杨昌浚、胡瑞澜所叙述之情况不符。杨乃武与小白菜亦推翻了原来供词,否认药杀葛品连之事实。刑部官员认为证人证词与口供皆不足定案,于是决定另寻证据,将葛品连尸棺运至北京,开棺验尸。光绪二年十二月,刑部官员及数名老练仵作开棺验尸,验得葛品连全身骨殖为黄白色,因此证明其系无毒而死。其时刘锡彤、沈祥皆在现场,不得不承认此结论。刑部官员对最初之验尸结果产生疑问,于是讯问刘锡彤、沈祥,两人方才承认验尸时并未遵守严格的规定,没有用皂角水擦洗银针,而且沈祥曾与沈彩泉发生争论,且上报刘锡彤尸检结果为中毒而死,却未报中何毒而死。  据此,刑部认为杨乃武小白菜皆被冤枉,其有罪供述系刑求之下被迫作出的虚假供述。刘锡彤未按合法程序勘验现场与审理案件,被刑部参奏,革去知县之职。其他相关审理官员也各自因审理不利而遭受处罚。杨昌浚、胡瑞澜、陈鲁等皆被革职,刘锡彤则被从重处罚,发往黑龙江效力赎罪。沈祥被判杖八十并徒刑二年,沈彩泉被判杖一百并流二千里。杨乃武小白菜冤屈被洗刷,但亦被处杖八十与杖一百。至此,案件审结,经历了五次正审、五次复审和提审,全过程历时约四年,可以说是十审九冤,一朝得平反。  老先生把惊堂木拍得脆响。  “好呀,太后老佛爷英明。”听众喝彩。  两人私下议论:“还不是湘军惹的祸。”  “曾国藩的湘军自镇压太平天国之后,在江南几个肥水横流的大省掌握实权,其势力逐渐坐大,早就成了朝廷的一个心病。可巧,在湘军治下出了‘杨乃武与小白菜’这么一件草菅人命的大案,朝廷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整治湘军的好机会。慈禧太后乘机将一大批与本案有牵连的湘军官吏革职查办。又顺理成章地赢得了“为民作主”、“平反沉冤”、“清吏肃贪”的名声。如果杨乃武不是举人出身、家境也不富有,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也没有朝中一批江浙籍官吏的帮忙,这个冤案就冤到底了。”  “那还用说吗?平民百姓不知冤枉死多少。”  “走,不听了。”  今天赶集日像过节一样人多。东门迎晖楼上,一位银发老人在一群人的簇拥下,上了城楼。老人每逢街天都要登上城楼以对联会友。  今天他写了两幅上联:  ——开开门远远去开门远去开远  另一幅上联是:  ——东马者西安边北深沟南驻马哨哨卫阿迷  “我对一联”只见一位白衣秀才朝南洞方向一指:  ——前通灵后赤壁左云窝右冰泉景景秀开远  “好呀,”大家叫好。  老者点头认可。  旁边的书童写下秀才对的下联。  老者倒上一杯酒说:  “这位公子对得不错,请饮酒一杯。正所谓:——李白斗酒诗百篇”  秀才接过酒,一饮而尽,随口而道:  ——杜甫广厦愁万千  “好,对得好,再饮一杯。——酒中山河美”  秀才接过一饮而尽:“杯内佳人——”  “——”  “杯内佳人——什么?”有人问。  “杯内佳人陪”另一人答。  “去,什么乱七八糟的”  秀才歉意地向老者行一礼:“老先生肯否让给小生一字。”  “哈哈,当然可以。”  “杯内佳人美”秀才说完下句。有人就说:“上句有美字了。”  秀才白那人一眼:“借的行不行,把我补给老先生行不行。”  “咋补呀?”大家哄笑。  “你们笨呀,酒中山河秀,杯内佳人美。”秀才两杯下肚就醉了。  有人逗他,知道秀山绝对吗:“——秀山青雨青山秀”。  ——通灵南洞南灵通  老者哈哈一笑:“秀才醉了,扶他回去吧。”  众人大笑。  一年青女子上前与老者行礼:“小女子通海人,有一下联可对:  ——开开门远远去开门远去开远。”  “请说——”  ——通通湖海海连通湖海连通海  “对得好。”一位书生高声喊。他见大家困惑,就解释道:通海有杞麓湖,往北有星云湖、抚仙湖、阳宗海。想想看,通了湖不就通海了吗?  “妙呀。真是绝对呢。”书童把写好的下联与上联放到一块,反复吟咏。  豪格被女子的美貌吸引,不由为她多拍照了几张。  老者对众人道:“这部上联正是这位柳公子所作,已经一年有余,老夫也未能有下联配对。今天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位姑娘,幸会,可否告知师从何人呀?”  姑娘脸一红:“家父施廷玉,以教私塾为业,小女施小妹只是偶尔学习而已。”  柳公子接上话:“可是九龙的施老先生?”  “正是家父。”  “久仰大名。”  “姑娘,来,奖励好酒一杯。”老先生倒上一杯酒。  “对不起,老先生,小女子不会喝酒。要不,给碗水喝就行。”施小妹答道。  “也好,这城里最好的水就灵泉书院的水了,我让人马上取来。”  老先生吩咐家人后,又对大家说:“刚说到灵泉,让老夫顿时想得一句。”  ——灵泉思想思泉灵。  施小妹略思索一会,即对道:  ——澄江抚仙抚江澄  老先生大喜:  “好,工整,大气,传神,有诗意,可称妙对。”  大家鼓掌,叫好。  “姑娘,你这一对,让老夫的上联顿失颜色,显足了小家子气呐。”  “老先生过谦了,上联重意,下联显景,相形之下,还是上联意气飞扬。”施小妹谦逊回答。  书童写出一联呈给老先生过目。柳公子在一侧念道:  ——学海作文作海学  好呀,你可以报考海军衙门了。  我也对一个,人群里叫:  ——学子崇文崇子学  不错。  好。  多雷兴致正浓,阿祥找到了多雷,说蒙自有消息来了。  督办命令多雷火速将东线勘测图送去审阅,并安排下阶段勘测路线。  多雷一行下了城楼,说书老先生正在说《西游记》。  多雷拿出一串钱交给阿祥。  “给说书的老先生送去。”  阿祥摇摇头。他知道老老先生不会收钱。  “想想办法。”多雷把钱塞到阿祥手里。阿祥四周看看,跑到一家茶行,买下一包好茶,恭敬地送到说书老人面前。  老人高兴地收下了阿祥的茶叶。  多雷拍了拍阿祥的肩:  “阿祥真有办法。”  豪格有些不愿意走,“施小妹真漂亮,我还想多拍几张。”  多雷笑了:“玛拉不在,你就胆大了。”  “她只是我表妹,不是恋人”  “好啦,我没说玛拉是你什么人,你要留就留下吧,也给阿祥好好拍几张。”多雷让阿祥留下,带上科曼先回宝根叔家。  (未完待续)金银花开时_十二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一、神父找到雪儿  神父在河口海关,一夜难眠。神父记得谢老先生的一个比喻。谢老先生喜山,谢夫人乐水,所以每当他们迁新住址时,总在选在依山临水之间。  谢老先生出了事,谢夫人出去,想必也是在一个山和水之间择居。  他想从河口的另外一条水路试试运气。于是,他又从山寨沿红河返回河口。  深夜了,他觉得很累,但就是无法入睡。  他知道是自己害了谢老夫子一家。  他对官府的这种做法,是了解的。还在当年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得到不少民众的帮助和支持。可是不久,这些人大部份被官府秘密地处决了。  英法联军在最后与大清国签订的条约中还不得不提到对这些民众的保护。  想想,还真是闻所未闻,本国的民众却要外国人的条约来保护。  可是,他与谢老夫子的交往,只是正常的交往,并无其他的关系啊。  这样失信于民的官府,怎么能够长久?  不是吗?诺大一个大清帝国,被区区几万联军打得丢了北京,皇帝落荒而逃。这样的官府,对民众狠毒、刻薄,对外却不守条约、不守信用,自己却又没有一丝武备能力。如果上帝还不睁开眼睛看看,惩罚一下这个人神共怒的官府,那不还真是怪事了。  突然,海关前驰来一队官兵,将几个人团团围住。  “你们是干什么的?”  “送病人的。”一个熟悉的声音传过来。他好奇怪,推开了窗子。  “啊,是玛拉。”他急忙披上衣服出去。  “把人留下。”一位军官发话。  科曼上前一步:“为什么呀?”  “让你留下就留下,哪有那么多废话。”  “她受伤了,需要马上治疗。”玛拉也上前与军官论理。  “我不管她伤不伤,我只管让你们把她留下。”军官发狠地说。  “我要抗议”科曼大声说。  军官挥动马鞭,向士兵喊话:“把她给我带走。”  那两个抬过担架的人和几个兵勇上前来抢担架。  “你们不能这样做。”  玛拉上前求军官,“雪儿伤得很重很重,只有一口气了,求求你们放过她。”  “她是你什么人呀?”  “朋友。”  “朋友?一般的朋友你们会死命相救?鬼都不信。”  “我们真是朋友。”  “她就是内奸、叛徒。”  “我不知道什么是内奸,只知道她快要死了。”玛拉急得大喊。  “我也告诉你,我不知道什么死不死,我只知道她是内奸。”  豪格拔出手枪,大叫:“谁敢动,我就打死谁。”  不待军官发话,两个兵勇迅速下了豪格的枪,将豪格控制起来。  “带走——”  “慢,”神父远远地大叫一声,急忙过来。  军官认识桑普洛神父,并知道他与自己的上司军统和知府关系不错,只得下马与神父行礼相见。  玛拉一眼认出是桑普洛神父,两眼一热,扑上前去喊道:  “神父,快救救雪儿吧。”  “谁?”  “雪儿——。”  “雪儿?”神父惊愕。  “对,是雪儿。”玛拉解释:“我们新认识的一位朋友,她叫雪儿。”  神父从一个士兵手上拿过火把,照一下担架,是一张非常熟悉的面容,真的是雪儿,是他认识的老夫子的小女儿——雪儿。  神父惊叫:“雪儿,是雪儿。”  看着雪儿一身的血迹,神父心痛得落下眼泪。  “上帝,我可怜的孩子。我可找到你了。”  “神父,你也认识雪儿?”玛拉小声问。  “是啊。”  玛拉记起,她们第一次到雪儿家,雪儿说过认识桑普洛神父。  军官听神父这样说,明白了他们的关系。  可他也是接到命令才来抓捕要犯的,只是没想到要犯是一个小女孩。  神父揩揩眼泪:  “快,快送进去。”  军官上前伸手一拦。  “神父,她是我们追捕的要犯,我不能交给你。”  神父双眼一睁:  “她是你的要犯?!可她还是我要找的人呢。”  “——”  “你好大的胆子敢阻拦?”  军官气馁,缓和语气:  “神父,我也是军务在身,由不得我徇私。”  神父走近军官,从身上摸出一锭银子,塞进军官手中。  “军统那里我会处理。你就放心好了。”  军官接下银子,掂了一掂。马上缓下口气说:  “军务在身,我也是没办法。”  “我知道。”  军官双手一抱拳,说声得罪,即返身上马:“撤——”  雪儿整整昏迷了三天。  玛拉留下来一直照顾雪儿。科曼和豪格准备从红河水路去蒙自,但海关传来被冲击的不幸的消息,两人只得留下来。  阿祥当天晚上吃了一些食物,就连夜返回去,追赶多雷去了。  日,蒙自发生火烧海关事件。  河口海关收到蒙自电话警报,所有外籍人员暂缓进入蒙自。西线铁路勘测人员将陆续从蒙自撤到河口待命。多雷东线勘测队尚没有收到消息,他们仍然按计划向蒙自前进。  印支总督府传来消息,法国政府特派弗朗索瓦专事滇越铁路事务。  弗朗索瓦已经从越南河内向云南河口起程而来。他将总管一切与勘测铁路有关的一切协调处理工作。  这位总管与印支总督同是孤儿,年龄相同,但两人的性格却相去甚远。他主张怀柔政策,协商解决争端。  他多次到过云南,了解这里的情况。  还在河内,他就打电话到河口,特意让桑普洛神父等候。  他知道桑普洛神父与云南省府要员有交情。更重要的是他传教几十年,与各阶层的人都有交往,包括普通民众。  他需要这样一种沟通的渠道。  桑普洛神父与弗朗索瓦交谈了一整个上午。当神父回到住处时,玛拉兴奋地跑来告诉他,雪儿醒了。  “真的吗?”  “是真的。”  想到几个月前还是天真、活泼、可爱的小女孩,现在却父母双亡,亲人不知去向,自己还伤成这个模样。神父不禁伤感落泪。  “孩子,”神父走进病房就喊雪儿的名字。  雪儿在床上认出是桑普洛神父,即失声痛哭。  “神父,我爸爸没有了,妈妈没有了,还有姐姐也都没有啦——”  “孩子,不哭,不哭。还有神父在,神父会保护你。”  “雪儿,还有我呢,”玛拉拉起雪儿的手:“我就是你的姐姐。”  桑普洛神父开始也想要找官府军统了解谢老夫子一家被害的原因。但细细想想,既然明白是其所为,又何必说破呢。  他只得认真考虑雪儿的安置问题。最后,他决定,让雪儿与一批中国云南的赴法青年留学生一起到法国养伤和学习。  可是,当他告诉雪儿自己的安排时,雪儿愤怒地说:“我不去,哪里也不去,我要为我爹报仇。我要为我娘报仇。我要为我的姐姐报仇。”  “——”  神父理解她失去亲人的心情。  “孩子,你别难过,让你到法国去,是你父亲生前的意愿。我知道,你是不会让你父亲失望的。对吗?”  “爸——妈——”雪儿两行眼泪哗哗落下。  “好孩子,去好好学习。学一身好本事。”  “——”  玛拉向神父请求:“雪儿一个人去法国有许多不便,不如让我陪雪儿去吧。”  神父听玛拉这样说,非常的欣慰,他拉过玛拉的手说。  “你要愿意陪雪儿去,我当然高兴了。只是豪格会同意你的决定吗?”  “神父不用担心这个事。他会同意的。”  两天后,雪儿眼含泪水、不言一语与玛拉和一批留学生登上了前往法国的船。  (未完待续)金银花开时_十四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二、多雷巧遇谭三少  莽莽大山中,松柏涌动,山岭连绵起伏。  火烧蒙自海关后,有一只队伍开到这里。为首的人使用一把枪,百发百中,人称枪神。他在家排行第三,亲近的人都叫他三少爷。  他们刚歇下,前面放风的兄弟过来报告,有几个外国人朝这边过来。  “来得正巧,给我们送家当来了”他挥挥手,“大家散开,看我的眼色行事。”  来人正是多雷和两个测量工程师。多雷走在前面,发现对面有一队人挡住去路。他感觉到对方是来者不善。他悄悄将枪推上堂。  “站住,干什么的?”  多雷看见对方手上都有枪,明白自己不是他们的对手。  “我们是画图的,来旅行,来作客。”多雷知道与土匪如何打交道。  “身上带枪吗?”  “有,防身用的。”多雷说着,取出枪向对方抛过去。  对方接住枪,看一眼说:“好枪,最新德国货。”  “你那只也不错,准确度是最好的。”多雷上前几步看清对方手中枪的型号。  “你们不是来强占民田的吧。”对方将多雷的枪别上腰带,“修你们的铁路,抢我们的大锡。”  “我们不知道修铁路的事,你们的国家如果不需要,外国人为什么要花钱大价钱来修筑呢?”  “哈哈哈,这就要问你们了。为什么花钱在人家的地盘上修路。”  对方轻视地说,“是上帝派你们来拯救我们的,对吧。我们这里没有上帝,不需要你们来拯救。到是现在,你们说说看,上帝能不能拯救你们的小命。”  多雷笑笑,心想一定是西线的格尔少尉和尤里曼工程师,强硬粗暴的方式激怒了当地老百姓,引发了事端。他稍一思索,认真地说:“我没有研究过上帝如何救人的命,但我知道中国人不滥杀无辜。”  “哦,中国人是不滥杀无辜,可是,你们无辜吗?”  多雷摊开双手,无奈地说:“你说呢。”  “好吧,就算你们无辜,小命可以还给你们,但物品得留下。”  “乐于遵命”多雷让两位工程师从骡马上卸下各种物品和测量仪器。  大家围拢上来。  多雷将食品全部分给了众人。  他知道没人对测量仪器和图纸感兴趣。  多雷从一个布包内拿出一盒子弹,递给首领,“子弹,给你的。”  对方看见子弹就高兴了。  “嗯,这个不错。”  多雷借此机会,马上说:“我们交个朋友吧,以后,如果需要的话,我可以给你们提供枪和子弹。”  多雷知道土匪需要什么。  对方很满意地点点头。  “你这个洋人还跟其他的洋人不一样。”  两人亲近了许多。  “为什么不在家里好好呆着,跑出来作什么画?”  “我没有了父亲,没有了母亲,也没有兄弟姐妹,只好四海为家了。”多雷很愿意给别人谈自己的身世。  “你是孤儿?”  “从小就在孤儿院长大。”  “你能说会道,懂江湖规矩。”  “常跟外面的朋友打交道,不用学也会了。”  “到中国多长时间了?”  “到中国时间不长,以前在越南有两三年了吧。在那里我学的中国话。”  “哦,你是孤儿,还是你好呀,无牵无挂,我呢,可是有家也不能回呵。”  多雷也想听一听他的身世。  “算了,不说了。趁天还亮着,你们快些走吧。”他收住话头,从腰间拔出枪还给了多雷。  “我叫多雷,希望我们还能见面。”多雷伸出手。  “叫我谭三少吧。”谭三少也伸出手。  “谭三少,好熟悉的名字”。多雷常听珠儿说起谭三少这个名。莫非此人就是珠儿说的谭三少。  “施良,我们走。”谭三少上马叫一声他的人,策马而去。  多雷不想错过这个机会,急忙大叫:“谭三少,我向你打听一个人。”  施良骑马过来大喊:“官兵追来了,快走。”  多雷也骑上马追上去:“谢珠,谢雪知道吗?”  谭三少已经跑出老远,施良听得不清,对谭三少说:“那洋人还真客气得很,说谢谢我们呢。”  多雷对官军不是时候的出现大为气恼。不想,他看到跑在前面的竟是阿祥。  多雷一下子明白,是阿祥通知官军来救他们的。多雷心里顿时??的,这个阿祥还挺机灵。  阿祥向多雷报告蒙自海关被烧,现在不宜进城,让他们返回河口等待消息。  多雷翻出地图,与两个工程师商量一下,决定不进城,往北走。先探一探下一步要走的路。  官军离开后,多雷才向阿祥问雪儿的情况。当得知雪儿平安送到河口时,他稍稍感到一丝慰藉。末了,他问阿祥,认不认识一个叫谭三少的人。  阿祥环顾一下没见人,才小声说,“刚才劫你们的那人就是谭三少。”  多雷也猜到了几分:“你怎么知道的?”  “在这个地面上跑的人,没几个不认识谭三少的。”  “为什么?”  “因为谭三少不打劫富人,不与官军作对,单只打劫洋人。”  “哦,洋人跟他有仇吗?”  “这个就不知道了。”  多雷听珠儿说过谭三少曾经是跑马帮的。他为什么做起打劫洋人的事来了。  “谭三少的马帮不是生意红火吗。为什么不跑了呢?”多雷问。  “听说他舅舅家被洋人暗算,家破人亡,他报复洋人呢。”  “有这种事?”多雷疑惑不解。  多雷思考半晌,拉过阿祥:“阿祥,现在我需要你帮忙。”  “多雷先生,需要我做什么,你说吧。”  “我想要尽快找到谭三少,与他谈谈珠儿和雪儿的事。可是,我又不放心离开这两位工程师。”  阿祥说:“多雷先生,你要是放心我,就让我先带两位工程师到北边的阿迷州。那里有我的亲戚。你回来就从这里一直向北,五十多公里就到。不用进阿迷城,东门外有座东桥,在那随便问宝根叔家就是了。”  “好兄弟,谢谢你。”多雷放心机灵的阿祥。  多雷向两位工程师交待几句,就骑上马追谭三少去。  阿祥向多雷的背影大声说:“记住——东桥宝根叔。”  多雷清楚,谭三少一定走不远。果然,翻过两座小山就看见谭三少的十多人马队。  “多雷先生,你追我们而来,有什么事?”谭三少停住马,警惕地问。  “谭三少愿不愿意听我谈谈谢夫人和珠儿雪儿。”  谭三少大惊:“你说谁?”  多雷沉痛地说:“谢夫人和珠儿已经被害,雪儿负重伤,现在河口抢救。”  “你怎么知道的,谁告诉你的,你快说。”谭三少拔出手枪,指着多雷。  多雷先翻身下马。谭三少也从马上一跳而下。  多雷拿出一支箭簇,这是他从珠儿身上取下来的。谭三少接过来一看,竟与山寨袭击谢家的箭是一样的。  “是谁干的?”谭三少急切的问。  多雷知道凶手是官军,但他听阿祥说谭三少只劫洋人,便不好说是官军。他只好摇一摇头。  “那你告诉我,你是怎么知道这事的,说——。”三少一把抓起多雷的衣领。  多雷又拿出珠儿临终给他的飞镖。  谭三少知道是珠儿的东西。谢家姐妹珠儿使飞镖,阿贞使飞针,三妹使长鞭,雪儿射弹弓,各有绝活。  多雷难过地说:“珠儿让我带她到法国,可我还没有她带她去,就——。”  谭三少猜多雷与珠儿可能有不一般的关系。  “雪儿,还有雪儿,她在河口什么地方,我要去找她。”  多雷拉住谭三少:“你相信我,雪儿现在受了重伤,但她绝对安全。”  “她跟谁在一起?”  “桑普洛神父”多雷多次听珠儿雪儿说过神父桑普洛与她们家有交情,他可以把刚才阿祥说的事向谭三少说出。  “神父桑普洛,就是与谢老爷子谈天说地的那一个神父?”谭三少记起谢老先生临终让他转达的一个小竹箱子。  “谢老伯有东西让我交给神父。可东西现在没带在身上。”  “那你打算怎么办?”多雷问。  “我们连夜走,明天可以到谭家寨。我也有半年没回家了。”谭三少真想马上把知道的事告诉阿贞和三妹。  多雷想一下说:“人多目标太大,不如我先到河口,了解一下情况,等你拿了东西到河口时,我们再作可不可以见雪儿的决定。”  三少同意,两人约定在河口见面。  (未完待续)金银花开时_二十一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四、阿迷州宝根叔  谭老爷与神父再回到书房。二人沏夜长谈,直到天亮。  神父临别,拉住谭老先生的手,欲言又止。  “神父还有什么话吗?”  “谭老先生,你知道小贞和三妹的父母为什么被害吗?”  “神父不必担心,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对付一阵子。”谭老先生伤感地说。  “保重。”神父离开谭家寨,向昆明而去。他要去办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他已经对不起一个谢老夫子和他的全家,现在,他不想再对不起谭老夫子和他的一家。  送走神父,谭荣清当即与老夫人议定:老夫人带小儿子上昆明女儿处安置。大儿子谭士林与儿媳一道回娘家住一段时间。他和二儿子士良留下应付不测。谭府上下几十人,在大院内领取银子各处安身。  管家分发完银钱回来向谭荣清禀报。  “管家,你带上双份银两也走吧。”谭荣清吩咐他。  “老爷,是我一时鬼迷心窍,做了糊涂事。我对不起谭府。我不走,你别赶我走,就是死我也不离开谭府。”  谭荣清叹了一口气:“那好,你就留下来吧。”  一个星期后,谭府被一队“土匪”洗劫,大火烧了谭府整整一天一夜。  阿迷州又称开远。阿迷城依西山龙潭下围建。站上东门城头,阿迷坝区美境一览无余:一条银亮的泸江河像一条白龙由南向北,穿过两岸绿油油的稻田,泸江河中小船川流不息。  “好美的一幅自然田野画卷。”多雷感叹,“豪格,快拿照相机出来照一个。”  正巧,城门下有一稍闲的说书老人,多雷下城楼向他打听阿迷来由。只见老者兴致勃勃,开口便道:“阿迷”,乃西汉时境内的“阿宁蛮”之音讹传而成,一直流传了两千多年。至元十三年,实施行省制时仍称“阿迷州”。“阿迷”被一些人理解为迷惑、愚昧无知。明万历之后,不少有识之士倡议改名,其中尤以邹应龙最为鼎力。邹应龙,陕西长安人,明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时任云南巡抚。万历五年邹应龙建议阿迷州知州改名,并借撰写《阿迷灵通洞记》之文,借题引发,言改名之必要。邹应龙在论及阿迷改名时,特别指出所谓“迷”,应是当时社会上“迷人”、“迷途”、“迷津”之谓,不可再因循守旧,务必将阿迷之“迷”革除。作为一省巡抚,其持论又颇雄辩,阿迷改名本是顺理成章之事。但不知何故,阿迷改名未得实现。又过了七十四年,即南明永历二年,也就是清顺治五年,大西军部将孙可望、李定国联明抗清,进军云南,平定阿迷后,取“开拓荒远边疆”之意,一度将阿迷改为“开远州”。但在清军统一云南后,州县沿其旧制,又恢复了阿迷之称。  “多谢老先生指教。”多雷有记日记的习惯,虽然说他不能全部听懂说书人的快言快话。现在,他也不想更多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变迁,他最关心的是阿祥的话“东桥宝根叔”,于是,他往桌子上放了两个铜钱。“请问老先生,东桥宝根叔在哪里?”  说书老人用手扇指一下城门,“由此门出去,沿路向东一里路,见一座多孔大桥,过桥入村第一户就是宝根叔家。”  “多谢。”  “不客气。”  多雷招呼科曼与豪格正准备离开,老者一声“站住”吓了他们一跳。  老者用手扇指一指桌上的钱。  多雷歉意地笑笑,急忙再掏出两个铜钱放上去。  老者摘下眼镜,打量他们一番,自语道:“外乡人初来阿迷州,不懂规矩,无过也。”多雷一时窘迫不知所措。  上茶的小二走过来:“客官,你们刚来不知道,在这里听书问路概不收钱。”  多雷一怔,看见路边有几个小男孩在玩耍,即把铜钱分给了他们。小男孩们欢天喜地跑到城门口一下子把卖冰糖葫芦的老头围住。  他们走出东门,不一会,就看到车水马龙的一个码头,停靠的小船上装运的多是亮晶晶的油煤和烧制的成品焦炭。买卖成交,城里的由马车运送,远程外地的就由马帮托运。  “嘿,朋友,要搭船吗?”一条船上的小伙向他们喊话。  多雷问:“我们要到东桥宝根叔家,还有多远?”  “不远了,我的船正要回北江赤壁,经过东桥,带你们一程吧,快上来。”小伙子将船撑到岸边。  豪格看着摇晃不定的小船,有些胆怯。多雷先跨了上去,伸手接豪格和科曼上了船。  “坐下,坐下船就平稳了”小伙用竹杆顶住岸上石埂,用力一撑,小船轻悠悠离岸顺流而下。  “你们第一次到阿迷吧?”  “对呀,没想到阿迷有这么美。”多雷看看清澈的河水,不由双手掬一捧洗一下脸,顿时浑身觉得舒畅无比。  “还有更美的地方呢。”  “哦——在哪儿?”豪格问,这次他从河口带足了胶卷。  “北江码头,你们一定要去看看。”  “为什么取名北江码头呀?”  “我也不是很清楚,可能是码头在城北的大江上,就这么叫的吧。”  多雷高兴地说:“大江上的码头自然别有风光了。我们一定要去看看的。”  “你们要是来了,可以来找我,我们家就在北江码头。我们家是中原江西省过来的,大家都叫我小江西。”  “小江西,很好听的。”豪格朝小江西竖起大拇指,他的照相机拍下了不少小船穿梭江中的画影。  说话间,一座多孔石拱桥出现在大家眼前。岸边一群妇女在冲洗亚麻。一棵大柳树下,几个老人在搓麻绳。  小船靠岸,多雷拿出十个铜钱给小江西。  小江西慌忙摆手:“不要钱,不要钱。”  多雷不再坚持:“我们一定去北江码头。”  “我等你们来做客。一定要来。”小船穿过了大桥。  三人挥手与小江西告别。  岸边一位上年纪的女人停下手中的活问:“几位客官,可是要找宝要叔?”  “是呀。”科曼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前些日子,宝根叔家来了两个有本事的外国人。他们说还有人要来,不就是你们了吗?”老妇人揩了揩手上的水,“现在他们都在工地,还没有回家。”  “他们在这里找到工作了。”豪格打趣。  多雷放下背包,挽起手袖帮老妇人洗麻  “夫人,这座桥很漂亮,是怎么修建的?”  “这座桥呐,叫东桥,已经修了几百年了。”老妇人在一块青石板上坐下,“要说怎么修的这座桥呀,唉。说来话就长了。”  豪格拉上科曼,“我们到桥上照一张去。”  一个洗麻的女子向他俩喊:“也给我们照一个。”  “还有我,”、“还有我”。几个女孩子叽叽喳喳追了过去。  老妇人坐下来给多雷讲东桥往事。  “听老一辈人说,还在上一个朝代,有一个外省人到阿迷做县太爷。泸江河常发大水,两岸生活的庄稼人生活极不方便。这个县太爷就用自己的钱和粮请人修桥,第一次不成功,又造第二次,给活活累死了。大家不气馁,一股劲儿接着造,才终于完成了现在的东桥。老百姓为了纪念他,在村里修了一个祠堂。”  “那么说这个县老爷是个大好人了。”多雷说。  “为老百姓做事的人,当然是大好人啦。”  “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城开始叫阿迷,后来又叫开远,再后来又叫阿迷?”  老妇人无奈地笑笑:“你这个孩子,叫什么名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了什么。你说这东桥吧,你叫它阿迷桥也好,开远桥也好。我们习惯叫它东桥。城南边还有一座呢,我们就叫南桥。”  多雷似懂非懂地点下头又摇了摇头。  老妇人看他这模样,又开心地笑了起来:“你那能一下就明白呢。多少中国人一辈子都想不明白的事,你一个外国人就更难了。”  “对了,刚才划船送我们的小江西说,北江赤壁一定热闹吧?”  老人脸色沉下来:“那是妖魔鬼怪住的地方。”  多雷放下手中的活:  “对不起,夫人,我可不知道那是妖魔鬼怪住的地方。我也不是有意要在你面前提起那个妖魔鬼怪住的地方。”  “孩子,我不怪你,你别在意。”  “那可以给我说说,我的两位朋友现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好不好?”  “他们正在帮村里人修水库呢。他们呀,可有本事了,几百斤重的大石块,被他们轻轻松松挪来挪去。就像在弄自己手掌心上的豆腐块。”  “哟,那么有本事呀,那他们是怎么挪那些大石块的?”  “好像是用碗口粗的树搭在架子上,再用绳索捆上石块就成了。嗨,我也说不上来,过一会他们回来,你自己去问他们好了。”  宝根叔话不多,但很热情。多雷又见到了阿祥,原来阿祥真是宝根叔的远房侄儿。  晚饭后,大家闲话聊天。同村的男女老少见宝根叔家来了这么多外国人,都集过来看热闹。有一个小男孩问:“法国远不远呀?”  多雷乐嗬嗬地抱起小男孩:“远,很远很远。”  “很远很远,那你们干什么还要来这里呀?”  “哦,哈哈,我们是逃跑来出来的。”多雷说,“不跑被抓住就没命啦。不过现在好了,不用跑了,没事啦。”  “为什么呀?”  “因为没有跑被抓的那个人是被人冤枉的,法院改判他没事了,我们也就没事了。”多雷简要地向大家说了说德雷福斯案件的经过。  一个村民听完接上说:“我们大清国也有一个被冤枉的人呢。”  “谁呀?”  “杨乃武与小白菜呀。”  大家齐声附合:“对呀,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可是轰动全国的大冤案哟。”  多雷问宝根叔:“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是怎么一回事呀?”  宝根叔笑笑,说道:“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呐,说的是二十多年前,浙江余杭县有一个漂亮的女人叫小白菜。一天,她的丈夫死了,他的家人报官,余杭县官判决是杨乃武与小白菜**谋夫。杨乃武不服,官司打到杭州府,浙江省巡抚衙门,一直打到北京刑部,从刑部再到都察院,都察院面陈“两宫太后”,“两宫太后”派钦差大臣重审;结论仍是“无冤无滥”;案件又从浙江打到刑部,刑部要员聚集在北京海会寺,开棺验尸验毒,最后真相大白天下,原来“小白菜”丈夫是病死而不是被砒霜毒死。此案历时3年半,“杨乃武与小白菜**谋夫案”才得以昭雪。  (未完待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内江作家作品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