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职能角色分配表观和角色观来理解大学老师是管理者

教师应该怎样理解自己的职业角色——曹衍清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及其学员对教师观的探讨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职业的内涵也在悄悄发生变化,我们的教师观也应该随之改变。所谓“教师观”是指对教师这一角色的理解以及对其的基本看法。那么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怎样理解自己的职业角色?深圳实验学校曹衍清校长与曹衍清校长工作室学员陈远亮(珠海市前山中学校长)、邓超祥(佛山市第三中学校长)、黎德文(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校长)在座谈中针对正确教师观这个问题,作了深刻的探讨和总结。我国传统的教师观认为,教师是真、善、美的化身,是教学过程的管理者、主宰者,是绝对的权威,是知识的传播者。现代的学者提出了很多更具体的教师观,大多是对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素养、能力、人格等心理品质和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等方面进行的学理上的探讨。曹衍清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和成员在讨论中认为,教师是集伟大与平凡于一身的人。伟大是由于他在塑造着人的心灵;平凡是因为他有着与普通人一样的要求和愿望。一个好的教师的教师观,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事业有成就,学习能力强,人际关系好,生活...&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现代校长应当确立科学的“教师观”,坚持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则去运行自己的工作思路。这样,经过校长决策由学校推出的规章、制度、方案、措施等才能代表广大教师的意向和利益,校长作出的决策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对于提高学校管理效益、促进学校教育教学顺利发展有深远意义。朋友观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校长们的一句流行语:“作为一校之长,我要……”,在“一校之长”的观念支配下,校长容易把自己当作是学校最大的一个官,而把其他人当作“手下”,把副校长、主任等当作自己的“左膀右臂”,至于普通教师,不过是自己麾下的“士卒”而已。校长立足于学校管理的制高点,在工作决策中习惯于发号施令,对教师管理习惯于指手画脚。校长对教师持这种“士卒观”,必然使自己疏离教师,造成学校人情关系的“阴雨天气”,降低自己对教师的凝聚力和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度。在新课改背景下,校长应当确立“朋友观”,坚持“平等”的原则,把教师当作自己的朋友看待。既然是朋友,校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便会直抒胸...&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崇敬和崇拜,一字之差。我渴望被学生崇敬,而不希望被学生崇拜。教师的能耐在于让学生从老师的精神家园中寻找到优良的种子和足够的养料,去开垦出自己的精神家园,而不是在老师的精神家园中迷失自我。因此,我认为,让学生“敬”而不“拜”乃为师之最高境界。我渴望成为学生的师友,而不希望成为学生的师傅。我希望我的一生都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不愿意自己因职业的倦怠而变成一个只管“授业”的师傅;我希望一生都能做一个与学生平起平坐的朋友,而不愿做一个对学生有生杀予夺大权的师尊。我渴望成为学生人生之舟的导航,而不希望成为学生人生之舟的舵手。人生之舟航行在社会人生的大海上,遭遇惊涛骇浪或暗礁浅滩是在所难免的,此时别人的引航是必须的,但掌握大船方向的只能是船的主人,任何人都无权也无法去替代。我渴望我的行为能被学生模仿,而不希望将其奉为楷模。如果能在学生的举止言谈中看...&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不待扬鞭自奋蹄”,对校长管理来说,是一种美好的梦想。一所学校,数百位教师能力素质表现各异,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要形成“一股绳”,就需要校长有伯乐的眼光,具备琴师的指法,轻拢慢捻,轻重适宜,缓急有序。用人要疑,疑其所短。用一个人事先要充分考虑其不足,并以适时的提拔、规范的制度、巧妙的援手来辅助其成功。“疑”不是简单地怀疑、猜忌。比如对于少数管理松散的班主任,学校可以安排勤勉的任课教师当助手;对于性格暴躁的教师,安排他们和处事稳妥的班主任合作;对于喜欢补课的教师,安排几个市领导尤其是纪检部门的孩子在其班级;语文学科薄弱的班级,配教学实力强的数学或英语教师……凡此种种,重在一个“配”字。配全了,配好了,生、旦、净、末、丑都有了,才能演一出好戏。在师资力量不强大时,教师并不能黄金搭配,发挥集体力量以优促劣,以老带新,力求班级师资均衡,消弭隐性的快班,才能促进良性竞争。疑其短是管理中的未雨绸缪,是对工作难度的预计,是对工作实效性的期待。疑...&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马丁·路德(),16世纪宗教改革家,德意志新教路德派的创始人。生于埃斯勒本,出身寒微,家教严格,幼年在天主教会所办的拉丁学校上学,青少年时曾在“共生弟兄会”的学校就读。1501年进入爱尔福特大学深造,开始广泛接触各种学术研究。在经历一次生死体验后决心进去修道院做修士,想以苦修的生活平息上帝的愤怒而取得内心的平安。取得博士学位后受聘于威腾伯格大学,开始其教学生涯。1517年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攻击罗马教廷,否认罗马天主教教教会和教皇的权威,开始发动德国的宗教改革。路德曾说:“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厉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1]国之命脉,端在教育。而在教育过程中,起引导作用的教师更是重中之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路德曾引用他儿时学校...&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敬业乐群: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读本·教师篇》(以下简称《教师篇》),周汉民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本书为《黄炎培思想教育读本》(以下简称《读本》)系列丛书之一(另外两种为《理必求真: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读本·综合篇》、《双手万能:黄炎培职业思想教育读本·学生篇》),收集整理了黄炎培在研究、指导、实践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的有关职业教育教师观的书信、言论、观点,内容丰富而深刻,对当代从事职业教育者来说,是一部学习黄炎培职教思想的合适读本。国同盟会会员,曾积极投入辛亥革命。他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开创者,于1917年发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中华职业学校和《教育与职业》杂志,在战乱频仍的中国现代,克服种种巨大困难,形成“大职业教育思想”,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他认为职...&
(本文共5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家长、社区人员在现代学校管理中角色与职能的研究
下载积分:600
内容提示:家长、社区人员在现代学校管理中角色与职能的研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6|
上传日期: 10:29:37|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6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家长、社区人员在现代学校管理中角色与职能的研究
关注微信公众号当前位置: >>
我眼中的教师观和角色定位
我眼中的教师观和角色定位我眼中的教师观和角色定位
张妙龄
有这样一封高中毕业生写给班主任的信:“老师,请原谅我们没有向你道别就离开了学校。您很爱我们,可是,我们不喜欢您。您为我们的学习付出了很多,我们能理解,但我们很难接受。因为您在牺牲了家庭,牺牲自己健康的同时,也牺牲了我们。在你废寝忘食的跟踪教育下,我们没有了节假日,没有了星期天,没有了
看电视电影、欣赏音乐的时间,同时也没有了个性,没有了独立的思想。我们只是被您操纵的木偶。”
这封信虽有些偏激但值得我们深思:老师废寝忘食地付出竟然变成了学生的埋怨。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定位我们的教师角色?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讲过“好老师一方面要贡献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献给学生。”这句话早在70年前就已经提出,在今天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依然能促使我们找到角色定位的方向。从这句话中可以得出以下观点:第一,能向学生贡献自己的东西包括知识、人生观、道德观等,即综合知识的传授者和引领者;第二,能够不断学习和吸取新的内容,与时俱进,即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其实在新课程之下,这两方面的内容与传统的教育理念还是多少有所不同。首先,。传授知识已不再是现代教师唯一的或常规的角色。德国教育家阿•第斯多惠认为:“不好的教师是给学生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使学生找寻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运动是由上而下进行的;在第二种情况下,运动是由下而上进行的。前者是学生由顶峰开始,努力走向基础;后者是从基础开始,学生站在基础上面,然后进到终点,升到顶峰。”
A、在班主任管理工作方面,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班主任的四种类型:
1、科学管理型:
2、经验管理型
3、
新课程改革下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心就是由以班主任领导为核心、学生适应和服从的管理模式转变到以班主任为导师,以班级自治管理委员会为核心,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民主班集体。新课程改革倡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那么我们首先应该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贯彻新课改。
让我们先从实事求是的角度来重申一下实行班级自治管理的必要性:
1、实行班级自治管理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下的班级管理理念是以学生为本的民主化管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班级管理的出发点必然是以学生为主体,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展开,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和进步。
2、实行班级自治管理是学生高考和成长的需要。
目前高考的最终表现形式是在三天时间里,学生在没有老师、家长、同学的帮助下,独立做完、做好五份试题。如果学生平时没有形成较强的自我管理意识,他的依赖性就会相对大些,高考中就比较容易出现紧张、自信心不足等各种心理问题而影响到高考成绩。笔者是历史教师,在和学生一起学习遵义会议时,学生问为什么遵义会议是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我答因为我党能够独立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我党的实际问题了。同样,一个人独立和成熟的前提就是能够相对独立的处理自己的人生问题。这种独立性是需要不断培养的,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是一条很好的训练途径。
3、中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不喜欢罗嗦、包办的班主任。
时下的学生主体意识、民主与平等观念增强,他们反对教师把现成的理论强加给自己,厌恶强制性和被动性的教育形式,总希望在平等、民主的气氛里,有自己的思维参与到双向思想交流的过程中去,去吸取符合自身发展的信息。老子在《道德经》中评价君主有四种境界:“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老子认为最差的君主,他的臣民会侮辱他,推翻他;比较差的君主,臣民怕他;比较好的君主,臣民喜欢他,赞美他;最好的君主臣民感觉不到他的存在。笔者认为最好的老师也应该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
可见,实行班级自治管理很重要,势在必行。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呢?
一、班主任要充分做好导师的角色,在班级自治管理中起引领作用。
1、“兼爱”,实现师生心灵的真正互动。
“兼爱”,是战国时期墨家的理论,是指一种没有阶级等差的爱。用在这里的意思是作为班主任要没有差别地爱所有的学生。本学年的第一次班会课我和学生说:在我的眼里你们是一群孩子,我爱你们。我是一个三岁小男孩的母亲,我儿子目前看来不聪明,但我很爱他。每一个正常的父母都不会因为孩子苯或丑而抛弃他,我现在就是以孩子母亲的目光来看你们,我爱你们每一个人。当晚,一个学生发信息给我:老师,第一次听你讲话,我就被你打动了,我也爱你。只有学生感觉到老师真的爱他,他才会更加爱老师,才更容易达到“亲其师,则信其道”的境界。
2、班主任要用个人魅力赢得学生的爱戴。
在学校里,对学生影响最大、使学生印象最深的往往就是班主任。班主任无论是服装还是言谈,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往往班主任的性格和做派会影响一个班级的整体特色。所以班主任要用个人的高尚品质去赢得学生的尊敬,用自己的热情和朝气去感染学生,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去引导学生,班主任要在学生心里树立不可代替威信,这是实现班级良好自治的情感基础。
二、班主任科学指导,学生自治管理班级。
1、自治管理班级的原则。
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很多管理策略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对部下的培养原则是:部下会做的让他们自己做,部下不会做的教他们学会,然后自己做。作为班主任不要代替学生做学生应该自己做的事情。即使他一开始做的不够好,也不要急于求成,甚至取而代之。
2、具体指导策略
教育家任小艾女士说过:“老师对学生光有爱是不够的,那是连老母鸡都能做到的。”老师对学生要爱得科学、爱得理智。往往班级出了问题,不是学生的错,而是管理班级的策略不科学。我们所熟悉的分粥的故事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一群人比如说10个人分吃一锅粥,怎样分最科学、最公平?有这样几种管理策略:一是每人分一天,这样每人就有一天吃得很饱,其他九天吃不饱;二是用天平来分,每一份都一样多,很公平,但分粥的时间太长,粥早就凉了;三是分粥的人最后拿粥。最好的管理策略往往是简单又便于操作的,班级管理策略也要实用、简单,便于操作。
传统管理班级的众多形式都值得我们借鉴,新课程改革并不是屏弃旧的一切,而是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也就是我们可以用旧瓶来装新酒,改革和创新都应该从原有的基础出发,这样实行的阻力会小些,取得成效会快些。
我们要健全班干部具体负责制度。一个成功的班集体,除了要有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外,还必须有一支能干的班干队伍。班干部作为联系班主任与学生的桥梁,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班干部整体性的好坏往往能够决定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与风气。优秀的班主任往往有得力的班干部,这不是巧合,而是善于发现、不断培养锻炼、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结果。班干部要民主推选,科学培训,也就是选出来,扶上马,送一程。我本人不主张值日班长制,因为并不是每个同学都具备较好的管理能力,我主张班级工作分工精细化、明确化和专业化,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里都有事可干,都是班级的主人。
我们要以班规治班,发挥全体学生的智慧,共同为班级管理做贡献。如安排座位,令很多老师头疼并且效果不一定好,我的方法一是:让学生自由组合,原则是前后左右四名同学都同意、有利于学习和自我发展。方法二是:老师学生共同排座位。如安排值日:实行小组承包制,奖罚分明。如操行分的有效使用:很多老师都用操行分治班但往往半途而废,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平时各方面监督学生、考评学生,期末评优的最有利依据,真正落到实处。
班级管理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不一一列举。“班主任兵法”的完善和班级管理方式的多样化都应以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优化发展为目标。班主任工作琐碎,并且责任重大,所以更需要讲求方法,新课程改革下的班主任工作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是快乐的,双赢的,要从快乐走向成功。
B、在教学上,要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学习和享受学习。
一、要通过老师强大的魅力对学生进行“洗脑”,改变学生过去错误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这是成功的第一步。
我一般用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学生进行“洗脑”。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快乐学习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主动学习和主动学习
著名教育家奥尼舒克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独立去获取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教的本质不是在于给予而是在于引导。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参与所教内容的探索过程,教师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知识的传授和引导同进并举,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变单一主体为双主体,在起好主导作用。当好导演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活动;同时教师要努力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
二、树立新的课程观
中文的“课程”一词的含意为:课,计也;程,式也,其定义经历了由“知识本位”的课程观发展到“经验本位”的课程观,再发展到“由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新课程观。在参与新课程中,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实施的能力,才能加深对课程概念的认识并适应课程的综合化和课程向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回归。
树立“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新课程观。基础教育肩负着既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又要为社会输送合格劳动者的双重任务。传统的教学中,人们较多关注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而忽视了后一项培养目标。因此,课程设置考虑得更多的是选拔人才及为少数人进一步深造的需要,而较少考虑大多数人在义务教育阶段后,直接进入社会、从事各种工作的需要,更无从谈起适合每个受教育者终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结果是基础教育课程中的语文、数学等传统科目占据了较大比重,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而且课程缺乏弹性,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
新课程倡导基础教育要适合每个受教育者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所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决不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是课程内容的简单调整。它一方面加强了课程内部有关科目之间的横向联系;另一方面又加强了新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树立必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课都是培养学生的主渠道的新观念。要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以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树立新的教师观
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就必须转变观念,重塑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践者。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出版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教育必须围绕教会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四项基本要求重新设计。传统的教学只注重应试技巧的培养,目的就是为了追求高升学率。新课程把目标定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潜能的挖掘,强调目标的全面性,重视课程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尤其重视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终生学习与发展的价值,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新课程下教师必须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改变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的旧教学观念和行为。按新课程的要求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的能力、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使教育真正成为发展人的主体性的教育,使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的时代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传统的教育中,教学和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在课程之外,教师只能按教科书、参考书去教,教师成为消极和被动的课程执行者。新课程倡导“教师即课程”的新理念,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要求老师积极参加课程的开发、研究和评价,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因此,新课程下老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既要根据实际教育情境的需要,对课程进行合理的适度的增删、调整和加工;更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斯腾豪斯率先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没有教师的参与,就没有新课程的编制。传统的教学中,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是彼此分开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成了教育专家的专利。这样就容易导致专家研究的成果很难转化为教学的需要,老师的教育理念也难以更新,结果是“素质教育”、“新课程”总是跳不出“应试教育”与“旧课程”的怪圈。
再者,新课程更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呼唤综合型教师,强调为人师者“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须有一桶水”,要求教师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又具备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因此,新课程下,要求老师主动积极地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从教书匠转变为学习者、探索者,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三、树立新的学生观
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客体,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都是一个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的发展包括身心两个方面,它受到遗传和环境两大因素的制约,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传统的教学中,教学过程被理解为一个有指导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处于一种相对的被动状态,这就直接消解了学生对知识的批判能力,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新课程倡导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其身心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了解并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以平等的心态去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学生的过去和现在,学生被当成教师向其灌输知识的容器,而忽视对学生潜能的挖掘,教师对学生批评多,激励少,灌输多,引导少。新课程倡导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途,坚信学生是积极向上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要以接纳、赏识、赞美、激励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每个学生是一个发展过程中的人。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教师的精力和目光聚焦在少数尖子生上,大多数中等生尤其是后进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新课程倡导每个学生是一个发展过程中的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多方面都不成熟和不完善。因此,教师要赞赏学生包括其不成熟,不仅要学会浇水施肥,更要善于修枝剪叶,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要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四、树立新的教学观
“教学”是一项以帮助学生学习为目的的事业,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生的一系列事件。将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就是教学过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发展自已的个性。因此,教师的教学地位也要相应地转变。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较少参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启示我们,学生是有思维、有思想的独立的人,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指导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一种居高临下的地位,师教,学生学,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只能被动的倾听。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启发和补充。教师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从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交流、思考、对话,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畏惧感,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
五、树立新的学习观
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除了要自已角色定位外,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学习观念。
自主性学习观。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指由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学生处于单一的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新课程倡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加工、处理,从而获得意义,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显然,这个过程别人无法替代,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转变为自己的学识和见解。
因此,只有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他们的主体精神,培养了他们的主体能力,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使他们在教育过程中主动、全面地发展,从而为他们将来的持续发展和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探究性学习观。探究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获得科学素养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所开展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的价值在于促使学生保持独立、持续的兴趣,丰富学习的体验,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并促使学生重新认识学习与自我,使学生的个性发展、独立思考与自由创新获得最大的空间。
合作性学习观。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交往性。合作学习是在多个学习主体间展开的,具有“社会性”,因而它需要学习上的“交往”。这种教学中的交往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就完成学习任务所进行的对话和理解。这些人格平等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这种交往来共享信息和相互帮助。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策略常用的有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伙伴等。合作结果是相互促进和提高。
终生性学习观。终生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和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传统的教学以谋取职业为手段和目标,学习只是生存发展的手段。新课程倡导终生学习的学习观,强调义务教育不仅是为每个学生发展奠定基础,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而且更是为每一个学生终生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并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教育。因此,对于每个人来讲,学习是为自己的未来而投资,是为自己的生存而积累,是为自己的发展而储蓄的非常重要的课题。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学习观,以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学习热情,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奉献社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fo的角色及职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