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6个练习本花了一元二角,一个练习本多少钱列式

新课标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全本教案《第二册》
  师:认得真准!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猜猜看”,猜猜我会怎样付钱!我想买一个练习本,会怎样付钱?
  生1:拿一个2角钱。  生2:还可以拿2个1角钱。
  师:我想买一把尺子呢?
  生1:拿1个5角、3个1角。  生2:拿4个2角。  生3:拿1个5角、1个2角和1个1角。
  师:我想买1枝钢笔!  (同桌交流后汇报。)
  生1:拿1个1元。  生2:拿2个5角。  生3:拿5个2角。
  生4:拿1个5角,2个2角和1个1角。 生5:拿10个1角。  (师根据生回答板书加法算式。)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它们都得10角,也就是1元钱。
  师:对!所以我们说1元=10角。
  师:我想买一块橡皮会怎样付钱呢?
  生1:拿2个5分的。  生2:拿1个1角的。
  生3:拿2个2分、1个1分和1个5分。  生4:拿10个1分的。  (师根据生回答板书加法算式。)
  师:你有什么发现,得到什么结论呢?  生:都得10分,1角=10分。
  师:这就是元和角、角和分之间的关系。
(三)联系实际,运用新知
  师:了解到这些关系,在日常购物时,我们才能清楚地知道如何付钱和怎样找钱。如果你有1元钱,会买什么学习用品呢?知道找回多少钱吗?现在,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2人组),用学具练习现场购物。请说准要买什么,付的钱数和找回的钱数。
  师:我来扮演售货员,你们来购物,好吗?看谁表达得清楚、准确。
  生1:售货员阿姨,我想买一把尺子,给您一元钱,您找我2角钱。
  师:为什么找你2角呢?  生1:因为1元是10角,尺子8角一把,10-8=2(角)。
  师:你真棒,尺子卖给你了!谁还能像他这样棒?
  生2:我来!阿姨,我想买1枝铅笔,2个练习本,还有一块橡皮。(思考片刻)不用找我钱了,正好是1元。
  师:同学们,能卖给她吗?(能)
  师:怎么没有人买小刀呢?  生1:因为小刀1元2角一把,钱不够啊!
  师:那怎么办呢?
  生1:再找爸爸要2角钱。  生2:我再存2角钱,存够了再买。
  师:你们真棒!不但会购买小件物品,还知道钱不够时,可以自己存钱,我们都要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希望你们以后都能成为理财小能手。
  (评析 在“买文具”活动中,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四)交流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与学生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我认为,“生活中的数学”应体现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数学具有现实的性质,数学来自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再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数学内容的基础;第二,学生应该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简单地说,即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再用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本节课则利用社会调查活动这一形式,给学生创造接触社会生活的机会,为学生积累较丰富的生活经验提供时空。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感性知识,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而在学生认识了小面额人民币,了解了元、角、分之间进率后,又设计购物的实践活动,正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深化对新知识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2.数学活动的教学。我们都知道“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能学会”,因此,“动手”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所以,在学生初步认识人民币及了解元、角、分之间进率这个环节时,分别设计“动手”活动,更有利于学生直观观察,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完善彼此的结论,使学生认知更充分,提高合作能力。
6.2 买衣服
〖教学目标〗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各种大面额的人民币,并初步掌握其换算关系,能正确进行换算。2.在情境中初步形成合理地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3.通过参加数学学习活动,进一步体会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
〖课堂实录〗
(一)引入 :师:夏天到了,许多小朋友都要买一些新衣服。今天,我们就到服装商店去看一看。
(学生一听,一下子高兴起来,一个个睁大眼睛,跃跃欲试。课件出示服装店的场景,画面上展示出不同款式的夏装和价钱:上衣59元,裤子41元,T恤39元,裙子36元,连衣裙68元,帽子14元,短裤32元。)(评析教师结合实际情况,把活动置于服装店,并且把教材上的内容扩充,使其更加丰富。)
  师:瞧,这么多漂亮的衣服,如果你是这家商店的售货员,怎样介绍你的商品呢?谁来试一试?
  (教师的话音刚落,眼前已经是小手林立,几位“小售货员”介绍之后,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开始了。)
(二)活动一:认一认
  师:我们怎样才能买到这些漂亮衣服呢?  生:(异口同声)付钱!
  师: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些人民币,用它们来付钱,可以吗?  生:行是行,可是太麻烦了!
  师:那么,大家还见过什么样的人民币呢?
  (几个学生马上回答说:我见过100元的;我见过20元的;我见过50元的……)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些人民币。  (教师在教具中出示最新版的10元至100元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模型。)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钱你认识吗?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评析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认一认活动,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来观察,从直观上感知、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学生可以在组内充分地交流自己所看到的,为正确认识、区分这些纸币打下基础。)
  (学生各自选一张教具,翻过来掉过去地看着,时而和组里的伙伴交头接耳,一起分享着他们的发现。)
  师:谁有好办法把他们记住?
  生1:每张上都有数字,你只要看数字就知道了。 (这倒提醒了大家,几个学生马上在纸币上找到了数字。)
  生2:这些钱的颜色不一样,100元是红色的,50元是绿色的,20元是棕色的,10元是蓝色的。
  师:那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吗? 生3:咦,他们都有一个毛主席像。 (这时,教师拿出了一张旧版的100元。)
  师:我这里有一张人民币,你知道它的面值是多少吗?  生:(异口同声)100元!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那有一个数——100。
  师:这是旧版的100元,和大家刚才看到的不一样,但它们的面值是一样的。大家还见过其他的50元吗?
  (教师边说边把旧版的50元和10元展示给大家,并交流一些辨别的方法。
  师:你知道10元钱能干什么吗?
  生1:打车用10元钱。  生2:10元钱可以买一个汉堡。  生3:我的文具盒用10元钱。
  师:10元钱如果合理使用的话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的事。大家课下可以再调查50元可以干什么。
  (由于学生年龄所限,对于50元这样大面额的人民币使用机会不多,因此把它留在课下。)
  (评析 出示新旧不同版的人民币,扩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观察数字、颜色、图案等,帮助学生加深感性的认识。)
(三)活动二:买衣服
  师:这些人民币我们都认识了,现在我们可以用它们买衣服了。大家每人挑选一件你最喜欢的衣服,看清它的价格,想一想你怎样付钱呢? (学生有的睁大眼睛在精挑细选自己喜爱的衣服,有的若有所思。)
  生1:我想买一条裤子41元,我拿4张10元,一张1元的。
  师:(不失时机地)大家帮他想一想,还有别的拿法吗?
  另一个男孩子灵机一动说:可以拿两张20元的,一张1元的。
  (评析 提示学生不同的付款方式,帮助学生更深一步理解人民币的进率关系。)
  生2:我想买一条裙子36元,可以拿一张20元、一张10元、一张5元和一张1元的。
  她刚要坐下,似乎又想起了什么,马上接着说:还可以拿3张10元的,3张2元的,然后满意地坐下了。
  生3:我想买一件上衣59元,拿一张50元的和一张10元的,再让售货员找回1元。
  (这个想法得到了老师和同学赞同的掌声。)
  师:看到大家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衣服,老师也想挑选,我想买一件T恤和一条裤子,我有100元,大家帮我估计一下,这些钱够不够呢?我应该怎样付
  生4:100元够,还得找回20元,因为一件T恤和一条裤子共80元。 (许多学生也满意地点点头。)
  师:谢谢这位同学帮助了我,我想如果你将来成为一名售货员,会很出色的。现在,请大家再为你的爸爸妈妈,或者是好朋友选一件衣服,加上刚才你选的,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钱,你打算怎样付钱?
  (学生一下子高兴起来,一边指指划划,一边嘴里念念有词。)  
  师:现在把学具中的钱准备好。
  (这里教师有意安排了一个困难,学具里并没有小面额的人民币,学生们很快就发现如果想准备出正好的钱比较困难,这样也就自然引入了下一个环节。)
  师:遇到困难了吗? (学生都争着说没有零钱。)
  师: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其实刚才那位同学已经帮我们找到了办法。
  (这个暗示很有效,学生立刻想到了找钱。)
  师:现在请大家两人一组,一人扮演售货员,一人扮演顾客,来买刚才挑选的两件衣服,看看能不能找对钱。
  (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两人一组,有说有笑。)
  生1:我想买一件上衣和一顶帽子,给你80元。
  生2:一共是73元,找你7元。 …… (教室里喧闹了一会儿,渐渐安静下来,学生带着微笑回到座位上。)
  (评析 通过两个由浅入深的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不同的付款方式,在活动中练习使用人民币,在活动中深入理解人民币的进率关系。)
(四)活动三:换钱
  师:刚才大家当售货员都很成功,不过,为了买东西方便,通常大家会把钱换一换,这里有一张100元,如果想换成10元的,怎么办? (这个问题立刻得到回应。)
  生:10张10元的。
  师:如果不只是换成10元的,还有别的换法吗?(这下学生的热情被点燃了。)
  生1:换成2张50元的。  生2:换成5张20元的。
  生3:换成1张50元的和5张10元的。  生4:换成4张20元的和2张10元的。 ……
  师:请大家在组里把面额是50元的人民币换一换。
  (不一会,多种答案出现了:5张10元;2张20元和1张10元;1张20元和3张10元……)
  师:为了方便,把10元的也换一换吧。 (有了前面的基础,加之上节课的基础,活动进行得比较顺利。)
  (评析 换钱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里不仅加深了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而且帮助学生掌握较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下课铃响了。)
&& 师:请大家把本节课的收获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下次再去购物时,你可以帮着算钱,而且记在日记中。
〖教学反思〗 1.数学学习回归生活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非常熟悉,教师把数学学习置于一个现实的背景之中。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学习活动的组织上,教师都注重回归生活,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引入部分并不是由教师提出,而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由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的内容。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贯穿始终,学生在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中学习,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2.活动丰富,循序渐进
  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学习。本节课在一个情境中设计了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活动,由浅入深,先是一件衣服的付款方式,再是两件衣服,然后提出找钱、换钱的问题,这样由易到难,步步深入。以这种学生非常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调动学习热情,同时不断提高活动的要求,由独立思考到合作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认识了人民币,同时练习了如何使用人民币。“换钱”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安排在最后,学生在经过大量的活动经验积累之后,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再进行这个活动就不会感到困难。教师还把活动延伸到课下,让学生记录购物的钱数,使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不仅获取了知识,更锻炼了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3小小商店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等活动,体验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2.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今天这节数学课呀,我们的好朋友小淘气也来了,请看。(课件出示:我是小淘气,我要和大家一起到小精灵购物广场去买东西,你们愿意吗?出示第72页的图。)
(1)小朋友,这里的东西可真多,老师都看得有点眼花缭乱了,这里有你需要的东西吗?你需要什么东西?买这些东西一共要用多少钱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价钱,并且注意指导他们对计算过程的思考,提示大家,相同的单位相加,即元和元加,角和角加。)
(2)该怎样付钱呢?请小朋友拿出你们准备好的钱来试一试。还有不同的付钱方法吗?
(3)小组内讨论,互相说说自己要什么东西,一共要用多少钱?并且付钱。
(4)刚才在购物广场买东西的时候,大家表现得非常好,小淘气心里非常高兴,他现在给大家出了6道题想考考大家,看谁写得又对又快。请打开课本第72页填一填。
填空后大家对题,并且注意纠正错误。
活动二: 儿童节就要到了,小淘气要到游乐场去玩,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一段录像,内容是小朋友们在游乐场玩的欢快场面。)
碰碰车13元,跳跳房9元5角,空中飞人15元5角,抬花轿7元,小朋友,如果你有20元钱,你想做哪些游戏呢?你的钱够花吗? (学生先讨论,然后再汇报。教师注意提醒学生20元钱的限度。)
(1)小朋友们,小淘气有一个新的想法想要告诉大家,你们想知道吗? 他想让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合伙开一个百货店,你们愿意吗?那么要想开百货店都需要什么呢?
请大家讨论一下,给自己的店起个什么名字?再选出一个售货员。
咱们的货物就在课桌斗里,请你们拿出来吧。
店名有了,售货员有了,货物也有了,万事俱备,咱们开张吧!请大家轮流当顾客,用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售货员和其他小朋友注意看看他付的钱对不对。
(2)小朋友,我们到兰猫专卖店去看看吧,你买了什么东西?一共花了多少钱?
七 加与减(三)
7.1 套圈游戏
〖教学目标〗 1.结合教学情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100以内的连加运算的方法,初步培养估算意识,并探索计算方法的多样化。2.在生动熟悉的情境和游戏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儿童节)同学们开心吗?我们一起做游戏庆祝吧!(出示课件:套圈游戏)大家的好朋友淘气和笑笑也来参加我们的活动,就先请他们试一试吧!
(二)体验估算、探求新知
  1.体验估算
  教师说明比赛规则,每人可以套三次。大家猜猜谁会赢。(学生说一说。)
  师:那就请大家做裁判好吗?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统计表帮他们记一记比赛的分数。(课件演示淘气套圈的情境。)
 师:紧张激烈的比赛开始了,首先出场的是淘气,他第一次套了24分、第二次套了29分、第三次套了44分。下一个出场的是谁呢?(笑笑)她第一次套了23分、第二次套了30分、第三次套了41分。裁判记录好了吗?(课件出示:统计表)
& & & & 第一次& & & & 第二次& & & & 第三次& & & & 总分
淘气& & & & 24& & & & 29& & & &
44& & & && &
笑笑& & & & 23& & & & 30& & & & 41& & & && &
师:比赛结束了,你们猜对了吗?请同学们看看统计表里的数据,你估计谁赢了,你是怎样估计的?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交流。)
  师:谁能大声地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想的?(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淘气两次的分数都比笑笑高,所以我认为淘气能赢。
  生2:我发现他们每一次的分数都差不多,第一次淘气比笑笑多1分,第二次笑笑比淘气多1分,第三次淘气比笑笑多3分,所以淘气赢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探求新知& && && && && && && && && && && && && && && && && && && && && && & 师: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结果都是淘气赢了。下面我们来算一算看他们的总分分别是多少,我们的估计对不对。
  师:请同学们动脑筋想想用什么方法计算呢?(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呢?(列出算式:24+29+44=)
  师:你们的计算方法一样吗?在小组内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全班交流。)
  生1:20+20+40=80,4+9+4=17,80+17=97。  生2:24+29=53,53+44=97。&&
  & && && && &&&2&&4
& && && && && & + 2&&9
& && && && && & _______
& && && && &&&  5& &3
 & && && && & + 4& &4
& && && && && & _______
 & && && && &&& 9& &7  ……
  师:三次比赛结束时,笑笑共得多少分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算。  (全班交流:23+30+41=94(分)。)
  师:噢,淘气果然是冠军,让我们向他表示祝贺吧。
  3.实践操作
& & 师:多有趣呀,我们也来加入比赛,好吗?我们来看看谁能超过淘气。  (分小组进行套圈游戏,并在统计表中记录成绩。)
  师:谁超过淘气了?请同学们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统计表,说说超出的原因。
(三)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1.师:你们看,同学们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还准备了精彩的文艺节目。(课件演示:跳舞的有17人,唱歌的有36人,拉琴的有11人)谁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提出数学问题呢?
  生:唱歌的和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拉琴的和唱歌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唱歌的比拉琴的多几人?  生: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文艺演出?
  师:同学们真聪明,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你们自己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学生独立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2.师:你们看谁又向冠军挑战了?(出示课件)
& &&&& & & & 第一次& & & & 第二次& & & & 第三次& & & & 总分
淘气& & & & 24& & & & 29& & & & 44& & & & 97
小明& & & & 23& & & && && & & && && & & && &
  师:如果小明想战胜淘气,他第二次和第三次可能套到哪两种动物呢? 
 (学生小组内讨论思考,完成统计表。)  (全班选出几种不同的方法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结果,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总结
  师:我们的比赛结束了,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老师向获得好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师:谁来说说今天你的收获是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比较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教学时,首先以生动形象的情境吸引学生,激发求知的欲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因此,通过问题情境“谁会赢”使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为学生的思考留下充分的空间,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出几种不同的估算方法。在新知探索中,我又通过不同的形式营造一种研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鼓励算法多样化,并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创新思维,同时也使其掌握100以内的连加运算的方法。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小组活动时,还是没有完全让每个学生释放出自己的潜能,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与改进。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连减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并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2.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大家喜欢旅游吗?谈一谈你旅游的体会。
  生1:(自豪地)我去过北京…… 生2:我去过青岛……我觉得旅游可以增长知识,锻炼身体。
  师:(课件出示“乘船”画面)大家说得对,旅游时可以学到许多的知识。你们看,今年暑假,光明小学的学生到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去旅游,走在最前面举牌的是小明,他们正要乘船去领略大海的风光呢。
  (评析教师从学生喜欢的话题“旅游”谈起,激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板书“乘船”。)
(二)提出问题,探究解决
  1.估算解决
  师:(疑惑的面孔)看图画,大家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我发现有两条船,小的可以乘坐26人,大的可以乘坐44人。  生2:小明他们一共有92人。
  生3:两条船够坐吗?
  师:请大家估计一下,这两条船够坐吗?
  生1:不够,因为把44看作40,26看作30,40加30等于70,70小于92。
  生2:我也认为不能,因为把44看作40,92看作90,90减40等于50,50大于26。
  生3:老师,还可以把26看作30,92减30等于62,62大于44,所以这两条船乘不下这些同学。
  生4:老师,还可以把44看作40,把26看作30,92减30等于62,62减40还剩下一些同学。所以不能。 ……  
  (评析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用估算的方法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估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2.用连减的方法
  师:同学们的估算方法可真不少,既然这两条船乘不下这些同学,那么你知道还有几人不能上船吗?
  生1:(急不可待)老师,还有22人不能上船。
  师:这位同学算得真快!你们能够用综合算式来解答吗?然后把你们的答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开始独立解答,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结论。)
  (评析 这个题目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但由于解答方法比较多,像综合算式有多种列法,笔算方法也有几种,所以教师让学生独立解答后,再在组内交流,使学生掌握自己所没有考虑到的方法,有助于算法多样化的渗透。再者交流的前提是独立思考,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你的答案。(用实物投影)
  生1:列算式92-26-44=22(人)。
& && && &&&9&&2& && && &6&&6
& && && &- 2&&6& && & - 4&&4
& && && &______& && & ______
& && && &&&6&&6& && && &2&&2  & &
  我们是用总人数减去小船可乘坐的人数,再减去大船可乘坐的人数,剩下的就是不能上船的人数。
  师:对于这位同学的做法大家有什么意见吗?
  生2:老师,我的和他的有点不同,我的综合算式是92-44-26=22(人)。
  我的竖式是
& && && & 9&&2& && && & 4&&8
& && &&&- 4&&4& && &&&- 2&&6
& && &&&______& && &&&______
& && && & 4&&8& && && & 2&&2
  我们是用总人数减去大船可乘坐的人数,再减去小船可乘坐的人数,剩下的就是不能上船的人数。
  师:还有哪位同学愿意发表意见?你们认为他们汇报得怎么样?
  生:他们汇报得很有条理,而且能代表小组发言。不过,这两种方法可以说是一种,都是用了连减。
  生3:老师,我的竖式有简便方法。我的综合算式和他(生2)的一样,只是我的竖式和他们的都不一样。
& && && && &9&&2
& && && & - 4&&4
& && && & ______
& && && && &4&&8
& && && & - 2&&6
& && && & ______
& && && && &2&&2 
  师:(惊讶状)现在出现了两种竖式,第二种我们可以称它为竖式连写。对于他们的方法你想说什么?
  生4:老师,我认为,生3的竖式连写好,省去了写第一步的得数,可以使我们计算得快一些。
  师:大家认为呢?
  生:好。
  师:这种方法很好,请把你(生3)的方法写在黑板上,让大家看得更清楚些好吗(生3把竖式连写写在黑板上。)
  师: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5:(慢吞吞,犹豫地站起来)老师可不可以这样,和连加一样,
& && && && &&&9&&2
& && && && &- 4&&4
& && && && &- 2&&6
& && && && &______
& && && && &&&2&&2
 (这名学生把自己的答案在投影上展示出来。)
  师:大家观察一下或者用这种方法算一算,你有什么看法?
  生6:老师,我们刚才已经试过了,这样很难算,而且很容易算错。
  生5:是的,我刚才用了这个方法,也是觉得不太好,不过刚才我拿不准,现在我明白了。
  师:是的,这样做个位上不够减,算时很难算。我们记住最好不要这样做。那这种方法什么情况下用好呢?
  生:当个位相减不用从十位退1时很方便。
  师:那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评析 教师的期待眼神和质疑的语气,再一次激起学生的思考。) 生7:(急不可待地)我们还有其他方法。
  师:(惊讶)你来说说。
生7:我们小组的方法有的和他们组的一样,但还有一种不同的方法。
44+26=70(人)
& && && &4&&4
& && & + 2&&2
& && & ______
& && && &7&&0
  92-70=22(人)
& && && &9&&2
& && & - 7&&0
& && & ______
& && && &2&&2
  我们把大船和小船的人数加起来,再用总人数减去可乘坐的人数,就是还剩的人数,也就是还有几人不能上船。
  师:谁还用的这种方法?谁能再讲一讲。
  生8:老师,这样做是对的,我们组也用了这种方法做。
  生9:(骄傲地)我们小组这几种方法都有。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你的理由是什么?(生发表意见。)
  (评析 教师提出的问题唤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开始你一言、我一语,有独立思考,有交流方法,有评价,有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思想火花得到碰撞,组与组之间的想法和结论得到展示和交流,共同探讨出最优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时的、和谐亲切的话语,使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到探讨中来。教师把所有未知算法都抛给学生,让学生去争论,去尝试,去探索,去获取。教师只起引导的作用,从而使每个学生充分地思考和发现。在这个
过程中,多样化的算法得到合理优化,优化的实践者是学生,优化的过程带有学生自身的特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师:既然我们知道还剩下22人不能上船,那怎么办?  (学生讨论。)
  生3:我认为再有一条能乘坐22人的船就解决了。
  生2:如果没有的话,可以再用一条可乘坐26人的船。
  师:是呀,我们尽可能地用一条能够乘坐22人以上的船,并且接近乘坐22人的船最合适。
(三)练习巩固
1.师: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笔算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77-33-28 =  96-39-45=  100-91-9=(学生笔算这三道题后,用实物投影展示订正。)
  2.投影出示。
  机灵狗不小心把订报刊的统计表弄脏了。
(1)哪个班订的报刊最少?(2)二班订了多少份《儿童报》?(3)三班订了多少份《小画报》?
  (4)四班订《小画报》有多少份?《小故事》有多少本?
  师:请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解答这些问题,如果有困难可以先在组内讨论,共同解决。
  (学生开始解答这些问题。)
 师:哪个班订的报刊最少?
  生3:老师,一班订的最少,我是用连加的方法求出一班一共订了97本,然后比较出来的。(学生都认可。)
  师:二班订了多少份《儿童报》?
  生4:(很快地站起来)1+7+0=8,那么个位上的数就是1,2+3+4=9,十位上的数就是2,合起来就是21,因此二班订了21份《儿童报》。
  生5:我反对,老师,他只说出了答案,像这样没办法列算式。要算二班订了多少份《儿童报》,应当用总数98减去37份《小画报》,再减去40份《小故事》。
  生6:老师,我也反对,他只说出了答案,像他这样没办法列式进行计算,我们组是先算出《小画报》和《小故事》一共有多少本,再用98减去加得的得数。
  师:噢,你们的意思是这样算不是一种好办法。& &
  生7:那当然,只能在脑子里面想,又没办法写出来。& &
  师:这样吧,我们继续算三班订了多少份《小画报》。
  生4:老师我已经算出来了,我还是用了这种方法。4+4+2=10,3+3+3=9,四班的《小画报》有34份,《小故事》有32本。
  师:谁再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5:我是这样想的,因为四班的合计数是100,那这几个数个位上的数加起来肯定是10,4+2=6,再加4等于10,所以《小画报》个位的数是4。这几个数十位上的数加起来也得是10,十位3加3再加进位的1得7,如果再加3就得10了,因此《小故事》的十位的数是3。
  师:你用的是生4的办法呀!
  生5:(不好意思) 不用这种办法,我就不会算。
  师:大家还有什么想法可以谈谈。
  生8:我觉得生4的方法虽然没办法写出来,但我觉得很好,这种方法既简便又算得快。
  师:看起来,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方法用得巧可以帮助我们很快地解决问题。像这道题就有三种方法来解答,同学们都想到了,了不起!
  (评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算法,但最恰当的算法,应该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分析、辨别,找出的方法。教师在这里没有直接指出该用哪种方法,而是让学生在体验、比较和反思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规律,让学生从刚开始的反对到最后达成共识,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的尊重,表现了教师对延迟评价的合理运用。)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知识?
  生:连减。
  师: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可以小结一下自己或班内同学的表现。(学生总结和评价。)
  师:是呀,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探讨了连减计算,同学们得出了很多自己喜欢的算法。在这里向大家祝贺,祝你们能在以后的学习中通过自己的智慧学到更多的知识。& & 〖教学反思〗& && && && && && && && && && && && && && && && && && && && && &&&1.重视学生算法的动态生成,鼓励算法多样化
  真正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尝试计算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并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自信心和创新思维。
  2.把计算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己生存的世界,解决这个世界中发生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提供着丰富的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机会。本节课从主题图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切实感受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体会到算法多样化中的算理。
  3. 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提供适当的帮助和点拨,选择教材和生活中有价值的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同时培养学生表达和倾听的习惯,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并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会与人合作,体会趣味数学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设计〗
(一)我们去坐车
  (对教材上的小朋友们乘车图,我作了一些改动,课题定为“畅游动物园”。)
  师:在上课之前,我先统计一下,我们班哪些同学去过深圳市野生动物园?哪些同学没去过?
  (很多学生很兴奋也很得意地说去过,也有少数学生略显遗憾地说没去过。 )
  师:(安慰但很有鼓动性)没关系!不管是去过还是没去过,咱们今天都开开心心地到动物园去玩一圈,痛痛快快地畅游一次动物园,好不好?
  生:(兴奋地)好!
  师:现在咱们就到世界之窗集合,坐车前往动物园!(多媒体演示公共汽车开动,到达“世界之窗”,有乘客上下车的情境。画面配音:各位乘客大家好,这里是火车站开往动物园的101路公共汽车,现在车上有乘
客36人……世界之窗到了,本站下车19人,上车48人。)
  (评析 动物园是学生喜爱去的地方,以此作为课题引入新课,能立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前往动物园
  1.到达“世界之窗”
  师:画面中的情境大家看清楚了吗?你能不能估计一下,现在车上的乘客和刚才的36人相比,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为什么?(学生对画面中的情形非常感兴趣,教师的问题一出,小手都纷纷举起来。教师让各个学习小组先讨论一下,教室里顿时响起唧唧喳喳的讨论声,看来学生还没养成轻声讨论的习惯。)
  生1:我觉得车上的人增加了,因为上车的人比下车的人多。
  生2:车上的人数增加了,因为48比19大。
  生3:我觉得车上的人会比原来的36人多很多,因为48比19大很多。
  (第三种说法很有创意,用到了以前学过的“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的知识,有较强的数感和估计能力。这位学生的回答得到了其他同学钦佩的目光,听课教师中有人赞许地点头,我也及时地表扬了他。)
师:那么现在车上到底有多少人呢?你能写出算式计算出来吗?
  (学生独立地在练习纸上列式计算,几分钟后,让学生回答。)
  生1:36-19+48=65(人),我是用车上原来的人先减下车的人,再加上车的人,就是现在的人数。
  生2:36+48-19=65(人),我觉得也可以先加上车的人,再减下车的人,就是现在的人数。
  (这时又有一个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满脸着急的样子,我刚朝他看,他就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
  生3:老师,我和他们的算法都不同,我先算48-19 =29(人),再算36+29=65(人)。
  师:你的想法真独特!你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算吗?
  生3:48-19 =29,表示上车的比下车的多29人,36+29=65就是现在车上的人。
  师:刚才大家都说车上的人数增加了,这个29也可以说是什么?
  生4:车上增加的人数。
  生:用原来的人数加上增加的人数,就是现在车上的人数
 (又一部分学生忍不住接上了话题,也有一部分学生略有所思、略有所悟地点点头。听课教师中响起一阵讨论声。)
  师:你们在计算得数的时候,是口算的还是写竖式算的呢?谁愿意把你的竖式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竖式的写法,同时教师强调一下易错的地方。)
2.到达“深圳大学”   (画面配音:各位乘客,深圳大学到了,本站下车17人,上车9人。)
  师:想一想,现在车上的人数和刚才相比,是多了,还是少了?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更多免费教案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分站
  师:你能算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吗?(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说一说你的算法,你是怎样想的?
  生1:65-17+9=57(人)。  生2:65+9-17=57(人)。  生3:17-9=8(人),65-8=57(人)。
  (教师让学生解释算式的意思,并指名用竖式计算的学生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出来。因为有上面一题的铺垫,学习过程加快许多,汇报算法的学生都能准确地解释自己算式的意思,特别是对于第三种算法的理解又更深了一步,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有意识地尝试用第三种方法来算。)
 (评析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并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为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提供有利条件,在计算结果时先估算再口算或用竖式计算,充分体现算法多样化,培养估算意识。教师在两道题的处理上,也有轻重之分,第一题是重点,第二题是知识的顺迁移,有效且及时地巩固所学知识。)& && && && && && && && &(三)表演真精彩 & && && && && && && && && && && && && && && && && && && && && &&& 1.蝴蝶采花   师:看,动物园到了。深圳市野生动物园欢迎大家光临。看看这边草地上有什么?(蝴蝶)春天里,美丽的蝴蝶正忙着传播花粉呢!每一只蝴蝶应采哪一朵花呢?请你把蝴蝶和相应的花用线连起来。
  (学生每人一张练习纸,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评析用情境出示练习题,比直接看题计算要生动得多,学生也比较感兴趣。)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