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沙姆哈尔诗歌《近视的开始》

[转载]伊沙:《山花》访谈录
伊沙:《山花》访谈录
采访人:郑瞳
1.伊沙先生,你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你交流。我第一次接触你的名字,是在高中的时候。那是1996年,一本名叫《中国诗歌》的书。你的诗歌吓了我一跳,那和我之前对诗歌的认识是完全不同的。那本书上,还有韩东、朱文、翟永明等等,你们为我开启了一扇门,这对我将要开始的写作所产生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因此我也很想知道,在文学之路上,你受到的影响是来自于哪里?
伊沙:谢谢你告诉我:“你的诗歌吓了我一跳”——好像上世纪90年代的读者初次接触到我的诗歌时,基本上都是这个感觉,并且那时候只有一个伊沙敢这么写。我想说我受过的影响来自于我所受的教育,但也不尽然,因为教育也是来自于自身的选择。我似乎与生俱来地不愿从众,喜欢标新立异,卓尔不群——这曾经带给我成长的烦恼,或许还有后来行走诗歌江湖以及面对社会的烦恼,但在诗歌写作内部却是便宜占尽好处多多。
2.你如何评价你的诗歌?你的诗歌创作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伊沙:它们是最好的——这里所说的“最好”不是在与众诗的比较中产生的一个结果,而是因为这些诗的天生丽质,它们最纯粹最自由的诗歌。历程?怎么说呢?年,少年时期;年,青年时期;2000年迄今,中年时期。
3.曾经有一种说法,伊沙是“竞赛型诗人”,这是你保持写作状态的关键吗?当诗歌和竞技结合起来,那是一种什么样感觉?我知道,你同时也是一位体育迷,关心足球及其他运动,甚至为马拉多纳、塞纳写过诗,这与你成为“竞赛型选手”是否有关联?
伊沙:肯定有,我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都是一个体育男,不是一般的体育迷,而是在灵魂上得体育精髓的人。诗歌有其竞技的一面,长期的写作则需要稳定的状态和好的发挥,所以可以从体育中汲取很多有益的东西,体育还能使一个男孩成长为一个更健康更阳刚的男人。
4.你如何评价中国当代的诗歌创作实践?这种创作实践在世界范围内处于怎样的地位?你理想中的中国诗歌和中国诗坛是什么样的?
伊沙:仅就这三十年中国当代的诗歌写作来看,我以为非常了不起,非常有价值,是这个阶段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一块瑰宝。虽然它在世界范围内还是一个追赶者的角色,但已经显示出了自己的特色和实力,我认为已经达到了世界中上等的水平。最理想的就是现在这个样子——我没有天真烂漫的理想,我知道不断写下去,不断积累起来,等到不远的某一天,我们会吓自己一跳!请记住:中国人如果连诗都写不好的话,那就什么都做不好了,这是适合我们玩的项目。
5.我们知道,除了诗歌,你在小说、翻译、随笔/评论等方面,也都成果显著。这几种文学形式,应该说是在不同的创作方向上,真正能把它们统一起来的人并不多,你是如何做到的?几种文学形式的相互交叉,给你的创作带来了什么?
伊沙:有目共睹,我是最全面的,如果文学也有十项全能比赛,我会是冠军。确实如你所说,很难统一起来,因为其中某些文体对一个人才华的要求有些自相矛盾,譬如小说与诗歌。我认为这有一个“通”的问题,一通百通,一不通百不通。这个“通”当然是面对整个文学的天然感觉和领悟力,以及实践中的执行力等等。全面的文学家,他的任何一种文体的写作一定是文学这个大生态、大坐标系中的写作,大局观好,也更厚实。譬如,除了诗别的都不写的诗人,容易有句无篇,反之则相反。我借此问,感谢《山花》杂志,我记得2000年的某一期,曾在“三叶草”栏目中一次展示过我三种文体的写作:诗歌、随笔、小说。我还获得过2000年度《山花》诗歌奖。
6.是否愿意谈谈你的小说?
伊沙:下面的话你可以当疯言疯语来听,但我知道10-20年后的研究者不会:我是小说感和小说才能最好的中国作家,我已经写出了第一流的中文小说,我的小说丝毫不逊于我的诗歌,目前中国的所谓“专业小说家”没有我更懂小说。
7.当然,翻译也是不应忽略的。在1996年那本《中国诗歌》上,我还看到过你和老G翻译的布考斯基的诗歌,我至今非常喜爱。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翻译这个领域的?诗人和小说家作为译者,这是不是就意味着能够做到更好?
伊沙:你一提以书代刊只出过这一本的《中国诗歌》,我就想起来了,不是因为我的诗歌(诗歌发的什么我真的想不起来了),而是因为它同时发表了我和老G翻译的一组布考斯基,我是在前一年——1995年开始进入翻译的,就是从翻译老布开始的。创作者做翻译,当然会更好,甚至可以说的干脆一点,非诗人的诗歌译者无资格译诗,非小说家的译者无资格译小说——也许前一种情况更绝对一些。
8.请简要介绍一下“新世纪诗典”。
伊沙:编选大概也算一项成就(何况还有点评),而且它同时更能体现编选者的眼光、胸怀、气象与人格。它是目前中国当代诗歌最受关注的一大平台,是与日俱增的一个时代传奇,我会尽力将它做下去,它不是当代的《唐诗三百首》,而是《全唐诗》,走着瞧吧。
9.伊沙,这个笔名来自哪里?生活中的伊沙和文学中的伊沙有什么不同?
伊沙:我原名叫“吴一砂”,“吴文健”是上小学时才取的学名,笔名取谐音为“伊沙”。你说的两个伊沙,比较一致,甚至是我见过的人中最一致的,所以才没那么多自损式的挂碍。
10.最后我想,你应该隆重介绍一下,你的夫人老G。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当然,我也想问一下,老G认为伊沙是一个怎样的人?
伊沙:近乎完美的女人,出色的诗歌翻译家,一直对文学怀着一份最纯粹的爱。她认为我比布考斯基写得好,而且是最可爱的男人……不说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伊沙诗歌世界的三点粗窥--《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伊沙诗歌世界的三点粗窥
【摘要】:自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到现在即将进入的新世纪一○年代,伊沙无疑成为中国诗坛上最有建树但却最富有争议同时最富有活力的诗人,其二十多年的创作,使其甚至走过了"被妖魔化"和"自我妖魔化"的艰辛历程,而其诗歌创作已经形成了一个五彩纷呈深厚复杂的诗歌世界,具有伊沙特色的世界,本文着力通过三点对其诗歌世界做一个管中窥豹的探讨。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I207.25【正文快照】:
自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到现在即将进人的新世纪一O年代,北岛还在做着诺贝尔文学奖的噩梦,而逝者亦已也,笔者今天将要探讨的伊沙无疑成为自海子之后,对当代汉语诗歌的走向影响极大、引发争议最多的诗人,他自从出道到如今硕果藏身,已经走过了二十年“被妖魔化”和“自我妖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语和;;[J];飞天;2006年05期
张强;;[J];文学教育(上);2009年10期
霍俊明;;[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中岛;;[J];环境与生活;2008年10期
霍俊明;;[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1年01期
王文荣;;[J];滨州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苏英姿;;[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金文宁;;[J];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01期
马绍玺;;[J];民族文学;2007年06期
许颖;;[J];诗林;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卢秋红;;[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五辑)[C];2008年
谭汝为;;[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霍俊明;;[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许如蘋;;[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张立群;;[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谢荣福;;[A];唐代文学研究(第四辑)[C];1993年
张海沙;;[A];唐代文学研究(第九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黄华;;[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刘晓林;;[A];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易飞 实习生
钦涛;[N];湖北日报;2010年
李继耐;[N];文艺报;2011年
唐晋;[N];太原日报;2010年
申思 中国社会科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陕西省作协理事、宝鸡市作协主席、中国作协会员
景斌;[N];宝鸡日报;2010年
刘长青;[N];安阳日报;2010年
王杨;[N];文艺报;2011年
张兴君;[N];张掖日报;2007年
贵作;[N];文艺报;2009年
明照;[N];文艺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申欣欣;[D];复旦大学;2010年
李圣华;[D];苏州大学;2001年
钟乃元;[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沈玲;[D];扬州大学;2005年
王芳;[D];复旦大学;2006年
常为群;[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熊海英;[D];复旦大学;2005年
祝伊湄;[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魏明扬;[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孙海燕;[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丽;[D];西南大学;2008年
陶生魁;[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陈菲;[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陈清;[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周迎;[D];西南大学;2009年
李新凤;[D];复旦大学;2009年
马冠芳;[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曾维刚;[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何旭;[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李哲姝;[D];湖南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碎片或变异——金汝平诗歌分析.pdf 6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00 &&
碎片或变异——金汝平诗歌分析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论文题目:碎片或变异——金汝平诗歌研究
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硕士生:刘吟
指导教师:李杜
金汝平(1963—),山西本土诗人的代表,在诗界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他自 1980
年代步入诗坛后,以他独特的都市日常生活书写活跃于诗坛,是新时期以来中国诗
歌创作的参与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而对于他的研究,实则上也是对当代诗歌
某种创作倾向以及成就的清厘和发现,是极有意义的;但是,对于其诗歌创作的研
究相对沉寂。从某种意义上说,本论文对金汝平的研究具有拓荒的性质,力图对其
创作进行细致全面的梳理与总结,对其诗歌创作进行深入研究,使其创作脉络能够
呈现地更加全面和明晰。论文挖掘金汝平诗歌中的个性特色,希望借此反映其诗歌
创作所面临的境遇和突围努力。
本论文一共分为四个章节,前为绪论,后为结语和附录。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
对于金汝平的诗歌创作进行研究和评价。首先论文分析的是诗人应都市日常生活碎
片化和同质化的方式,以及由此溢露的个人气质和与尼采、存在主义的契合关系。
其次,就其诗歌中着力表现的病变、身体的残缺以及知觉的遮蔽和敞开进行分析,
反映出一个诗人对于意象、感觉化色彩选取时的喜好和个人特色。再次,分析的是
其诗歌中对于“动物”的偏爱和书写,包括“动物”巨大和微小的关系、“动物”的
互指和变形、人与“动物”的缠绕、“动物”作为食物等的独特处理方式。最后,涉
及到诗人年龄、身份、与媒体时代的关系,以及其构建的独到性。论文试图从对其
文本的多方面和多角度的考量,来分析和把握其诗歌传达出的激烈、铺排、思辨的
特色。以期突出金汝平自觉的诗歌探索精神。
【关键词】金汝平 诗歌 碎片 变异
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Title :Fragments or Variation—— The Reserch of Jin Ruping’poetry
Major :modern and contempopary chinese literature
Name : Liu Yin
Signature:
Supervisor :Li Du
Signature :
Jin Ruping (1963 -), on behalf of Shanxi local poet, which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oetry circles. Since the 1980's
he went into the
poetry, in his urban writing unique daily active in the world of poetry,
participants
certain representativeness, so for his research, but also a creative
tendency of contemporary poetry discovery, is o
but, to the study of poetry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对不起,您要访问的页面暂时没有找到,您可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伊沙贝拉全铝家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