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鸭传染性鸭浆膜炎特效药,有没有疫苗可打,何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鸭传染性浆膜炎灭活疫苗免疫产蛋种鸭母源抗体及其保护力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鸭传染性浆膜炎灭活疫苗免疫产蛋种鸭母源抗体及其保护力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鸭传染性浆膜炎有哪些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如何防治?
鸭传染性浆膜炎有哪些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如何防治?
(1) 流行特点 本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为甚。在一般情况下,主要侵害1~8周龄的雏鸭,并以2~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8周龄以上的鸭较少发病,但可带菌,成为传染源。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外伤感染,育雏舍密度过大、换气不畅、潮湿、营养不良都是本病发生的诱因。(2) 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1~3天,个别的可达7天,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3种。① 急性型:主要是雏鸭在受到应激因素刺激后突然发病,一般不表现明显症状即发生死亡。② 亚急性型:多见于2~3周龄的雏鸭,病程一般为1~7天,主要表现为眼、鼻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眼周围毛粘连形成“眼圈”,个别鸭眼周围羽毛脱落,嗜睡,缩颈,喙抵地面,两肢软弱,跛行或卧地不起,行走打晃、转圈、倒退,前仰后翻,翻倒后仰卧,不易翻转,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部分雏鸭腹部膨胀,濒死期出现运动失调,两肢伸直呈角弓反张状态。③ 慢性型:日龄较大的雏鸭或流行后期一般多呈慢性经过,致死率较低,为1%~7%,但易出现僵鸭、残次鸭,造成雏鸭发育迟缓,增重缓慢。(3) 剖检病变 本病特征性病变为:浆膜出现广泛性的纤维素性渗出,心包膜、肝表面和气囊最为明显。急性死亡病例心包积液,肝脏肿大,呈橙红色,实质较脆;病程较短的病死鸭心包液增多,心外膜表面覆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脏多肿大,常呈土黄色或棕红色,有散在针尖大、数量不等的灰白色坏死点,胆囊肿大,内充满浓稠胆汁。病程较长者,其心包内有淡黄色纤维素填充,使心包膜与心外膜粘连,渗出物干燥;肝脏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膜,极易剥离;鼻窦肿大的病鸭,刺破鼻窦后可见大量的干酪样物蓄积。(4) 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可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在临床上本病与鸭大肠杆菌病、鸭沙门氏菌病和鸭衣原体病非常相近,应注意鉴别。(5) 防治 执行“全进全出”制度,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在流行地区,通过在雏鸭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等办法来控制发病。使用鸭疫里默氏杆菌灭活疫苗,在10~14日龄和3周龄左右各接种1次,可取得一定效果。由于流行的血清型有多个,因此,制备疫苗必须针对流行菌株的血清型,方可奏效。药物防治是控制雏鸭发病与死亡的一项重要措施,多种抗生素对本病均有一定的疗效,但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选用药物前,应先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目前效果较好的药物有丁胺卡那霉素、林可霉素等。若怀疑混合感染了鸭病毒性肝炎等病毒性疫病,在使用西药的同时配合中药方剂,则效果更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专注三农,实时发布各种种植、养殖资讯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鸭浆膜炎怎么治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