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与珠江入海口不同,为什么叫“珠西江流域的学校教育

我的图书馆
珠江&珠江,又名粤江。[1]&因流经而得名。是东、西、北三江及下游三角洲诸河的总称,发源于云贵高原系,流经中国中西部六省区及北部,在下游八个入海口注入。全长2214公里,流域面积453690平方公里(其中442100平方公里在中国境内,11590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内。),年径流量3300多亿立方米,居全国江河水系的第2位,仅次于,是年径流量的7倍,的10倍。其长度及流域面积均居全国第4位。[2]珠江水系共有大小河流774条,总长36000多公里,丰盈的河水与众多的支流,给珠江的航运事业带来了优越条件,航运价值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珠江水系水能资源蕴藏丰富,著名的天生桥、大藤峡、鲁布革、新丰江等水电枢纽都属于珠江水系。珠江流域面积广阔,多为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94.5%,平原面积小而分散,仅占55%,比较大的是珠江三角洲平原。珠江流域旅游资源丰富,著名的、都在珠江流域。名片图:珠江口航拍目录1&&&&&&2&&&&&3&&&4&&&&&5&&&&&&水系构成珠江,是一个由、、及诸河汇聚而成的复合水系,发源于云贵高原系,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6个省(区)和越南的北部,从而形成支流众多、水道纷纭的特征,并在下游三角洲漫流成网河区,经由分布在广东省境内6个市县的、、(沥)、、、、和八大口门流入南海。全长2214公里,流域面积453690平方公里(其中442100平方公里在中国境内,11590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内。),年径流量3300多亿立方米,居全国江河水系的第2位,仅次于,是年径流量的7倍,的10倍。其长度及流域面积均居全国第4位。[2]水系特点在广东的珠江水系中,、、大致由东北向西南流,、大致自西向东流,并都汇于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最后分别由8大口门注入南海,整个水系呈扇状水系。广东珠江流域地势大致自北向南倾斜,最高峰石坑崆海拔达1902米。珠江主干流的左岸面积大于右岸面积3.5倍以上。河网密度较大,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度达0.81公里/平方公里以上。干流弯曲系数为1.34,干流属平原型河流。[3]西江水系西江水系示意及梧州市段干流,是珠江水系的最大干流,发源于云南省北东麓(也是珠江的源头)。干流流经滇、黔、桂、粤4个省(区),至广东省注入南海,全长2214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45‰。以上集水面积约353120平方公里。在广西石龙三江口以上为上游,三江口至为中游,梧州至广东省为下游,至磨刀门企人石为河口段。水文(集水面积351535平方公里)实测多年(年)平均年径流深636.3毫米,径流总量为2237亿立方米,年输沙量7100万吨,侵蚀模数202吨/年·平方公里。西江自广西东流13公里至广东省界首村大源冲口即进入广东境省内,至广东三水县与相通,其后转向南流,进入。西江下游广东河段,区间面积17960平方公里,约占广东境内珠江流域面积的16.1%;河长195公里,平均比降0.086‰;河道宽约700—2000米。在肇庆市上下游有三榕峡和收束河床,三榕峡宽370米,峡长55公里,水深78米;羚羊峡又名肇庆峡,宽360米,峡长7.5公里,水深83米。此区以低山丘陵和积水洼地为地貌特征,在上下基本属堤防区。支流西江段沿河接纳集水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河流名称级别河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代表站名平均坡降(‰)平均径流深度(毫米)平均年径流量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毫米平均年径流量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毫米11871779邹圩0.8976.217.4976.224.31959177341925柳州1.4871410894.75891968236715870三岔0.42190127802.4196196822756705对亭0.42119079.81189.511719681117987712贵港1.26553.7479546.47721913170732570下颜  446145443.82461968253927465濑湍  636174632.2267197331923216那岸1.3271025.9804.447.61968142617118马江2.4710331751020.7254197313206340信都0.6100064.41015.5121197312014493官良0.87833.1        11452355腰古0.98997.9        [3-4]北江水系北江水系图,发源于江西省石碣大茅山,主流流经广东省、、3县至,再折向南流经、至思贤滘,与相通后汇入珠江三角洲,于黄阁镇小虎山岛淹尾出珠江口。干流长573公里,平均坡降0.7‰,集水面积52068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10.3%;流域部分跨入湘、赣二省。在广东省境内的占北江流域的92%,约占广东境内珠江流域面积的38.5%。北江平均年径流量510亿立方米,径流深为1091.8毫米,干流在韶关市区以上称浈江(也称浈水),韶关以下始称北江。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北部分水岭有全省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集水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有有、、、、、、、滨江和等。上游段在沙洲尾以上为上游,称。河长212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59‰,流域面积7554平方公里。流域内多山地丘陵,间有小部分零星分布的河谷盆地。从上游乌迳以下,到墨江口,河岸两侧平均10公里以内为100米以下的丘陵地,10公里以外则是山地。河谷多为V字形。本段沿河接纳的主要支流有墨江、锦江、武江。,处北江左岸,发源于始兴县棉地坑顶,由南向北流,于上江口汇入浈江。集水面积1367平方公里,河长89公里,平均坡降2.38‰。,处北江右岸,发源于江西省竹洞凹,由北向南流,于曲江县白芒坝汇入。集水面积1913平方公里,河长108公里,平均坡降1.71‰。仁化县站(集水面积1476平方公里)平均年径流深989.0毫米,年径流量14.6亿立方米。在仁化附近有丹霞地貌。,也称武水。处北江右岸,发源于湖南省临武县三峰岭,东流入广东省,至韶关市沙洲尾与浈江汇合,集水面积7097平方公里,河长260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91‰,分水岭最高达1902米,黎市站(集水面积6976平方公里)平均年径流深863.5毫米,年径流量60.2亿立方米,平均年输沙量为95.8万吨,平均年侵蚀模数为137吨/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中游段北江广东清远段韶关沙洲尾至清远飞来峡为中游,河长173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125‰,河谷多呈U字形,河道一般顺直,也间有4个峡谷,即:清远上游的飞来峡,长9公里;英德波罗坑至连江口之间的盲仔峡,长6公里;在英德黎洞和清远横石之间有香炉峡和大庙峡,两者之长均不足100米。河面平均宽度达400米左右,在盲仔峡及飞来峡,枯水期水深达20—30米;而有沙洲的河道,水深常不足1米。在英德有宝晶宫大溶洞。本段沿河接纳主要支流有南水、滃江、连江。,处北江右岸,发源于安墩头,向东南流,于孟洲坝汇入北江。集水面积1489平方公里,河长104公里,河道平均坡降4.83‰。,处北江右岸,发源于广东连县三姐妹峰,干流向东南流,经、,于英德连江口镇江口咀村汇入北江,集水面积10061平方公里(北江最大支流),河长275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77‰。高道站(集水面积9007平方公里)平均年径流深为1162.3毫米,平均年径流量105亿立方米,平均年输沙量148万吨,平均年侵蚀模数为164吨/平方公里。以上称星子水,亦称。下游段飞来峡至思贤滘为下游段,河长83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0815‰。此段已处平原区,河面宽阔,两岸多堤防,60公里长的北江大堤就处在本河段的三水县境内。本段沿河接纳的主要支流有潖江、滨江、绥江。,处北江左岸,发源于通天蜡烛,向西南流经清远县,于清远江口汛汇入北江,集水面积1386平方公里,河长82公里,河道平均坡降1.74‰。大庙峡(集水面积472平方公里)。平均年径流深1458.5毫米,年径流量6.88亿立方米。主要支流有牛头水、四九水、龙南水等。,处北江右岸,发源于大雾山,向东南流至飞水口汇入北江。集水面积1728平方公里,河长100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81‰。珠坑站(集水面积1607平方公里)平均年径流深1515.3毫米,年径流量24.4亿立方米。,处北江右岸,发源于擒鸦顶,向东南流经、,于马房汇入北江,集水面积7184平方公里,河长226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25‰。石狗站(集水面积6362平方公里)平均年径流深1094.8毫米,年径流量69.7亿立方米。怀集县城怀高村以上称中洲河,与马宁水汇流后始称绥江。上游怀集一带是一大片平地,怀集以下进入峡谷区,至下游四会一带则是平原。主要支流有。东江水系东江水系图及河源市段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邬县()桠髻钵,向西南流经广东省、、、、至石龙镇进入珠江三角洲,于东南汇入。集水面积35340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总面积5.96%,约占广东境内珠江流域面积的24.3%。河长562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388‰,平均年径流深950.4毫米,平均年径流量257亿立方米。干流在龙川合河坝以上称,汇后始称东江。流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分水岭最高海拔1101.9立方米。流域内有新丰江和枫树坝两座大型水库,总库容158.4亿立方米,占全省27座大型水库总库容量的59%,两水库集水面积11050平方公里,占东江流域面积的40.9%。集水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有、、、、公庄水、和等。上游段在梅树塘村西3公里处的枫树坝水库以上为东江上游,称寻乌水。河长138公里,河道平均坡降2.21‰,处于山丘地带,河谷呈V字型,水浅河窄。主要支流有贝岭水。(亦称安远水)处东江右岸,发源于江西大岌岽向南流入广东,于龙川梅树塘村西3公里的枫树坝水库(原为合河坝村)汇入东江。集水面积2364平方公里,河长140公里,平均坡降1.98‰。主要支流有定南水。中游段从枫树坝水库中的原合河坝村至博罗县观音阁为东江中游,河长232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31‰。龙川以下地势逐渐降低,在观音阁上游东江右岸出现平原,左岸仍为丘陵区。本河段沿河汇入的主要支流有、新丰江、秋香江。,处东江右岸,发源于浰源乡亚婆髻,向东南流至和平县东水街江入东江。集水面积1677平方公里,河长100公里,河道坡降2.2‰。,处东江右岸,发源于崖婆石,于城汇入东江。集水面积5813平方公里,河长163公里,河道平均坡降1.29‰。新丰江水库站(集水面积5734平方公里)平均年径流深1087.5毫米,年径流量62.2亿立方米。已建有及水电站。主要支流有连平水、船塘河等。,处东江左岸,发源于黎头寨,于江口汇入东江。集水面积1669平方公里,河长144公里,河道平均坡降1.11‰。下游段从观音阁至石龙为东江下游段,河长150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173‰。处平原区,河宽增大,流速减慢,河道中多沙洲,每经一次洪水,沙洲位置即发生变化,设有堤围,河岸较稳定。主要支流有公庄水、西枝江和石马河等。,处东江右岸,发源于县糯斗柏,于博罗县泰美镇沐村汇入东江。集水面积1197平方公里,河长82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51‰。,处东江左岸,发源于乌禽嶂,于汇入东江。集水面积4120平方公里,河长176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6‰。流域处于暴雨中心地带,中上游地势陡峻、下游低洼。平均年径流深在900—1600毫米。已建有白盆珠水库。主要支流有安墩水和淡水河等。,处东江左岸,发源于大脑壳,于企石镇建塘村汇入东江。集水面积1249平方公里,河长88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51‰。[3]珠江三角洲诸河珠江水系各干流入海口示意图珠江三角洲是复合型三角洲,为西江、北江思贤以下,东江石龙以下网河水系和入注三角洲其他诸河,主要有、沙坪水、、、、、、、及独流入河口湾的、等。此区集水面积为26820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5.91%,占广东境内珠江流域面积的24.1%。其中三角洲面积9750平方公里(西、北江三角洲8370平方公里,东江三角洲1380平方公里),入注三角洲其他诸河上游部分的面积为17070平方公里(入注西北江三角洲的为10150平方公里,入注东江三角洲的为6920平方公里)。珠江三角洲河道呈网状,河汊纵横互相沟通,在经过联围治理之后,现河网区水道总长仍达1600公里以上。最后经8大口门注入南海。据统计,纵向河道弯曲系数为1.03—1.23,横向河道弯曲系数为1.26—1.46。西北江三角洲纵向河宽400—500米或米;横向河宽200—300米或10至数十米。天然河网密度平均为0.81公里/平方公里。河道属较深窄类型。主流泄出通道基本上各自成体系。珠江三角洲水网西江三角洲河口段自思贤滘西滘口至企人石为西江河段,主流长139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04‰。其中西滘口至南安(天河),长57.5公里称西江干流水道;南安至新会百顷头称,长27.5公里;百顷头至企人口称,长54公里。主流在甘竹滩附近有分流;至南华有分流;至北街有、新会河分流;至百顷头有石板沙水道分流;至竹洲头有螺洲溪分流,主流经至企人石注入南海。向东分流部分,分别由、、、经注入南海;向西分流部分,分别由、、经注入南海。水深不足2米。集水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等。,处西江干流水道右岸,发源于托盘顶,于海口碑汇入西江干流水道。集水面积1010平方公里,河长86里,平均坡降0.45‰。,处西江干流水道右岸,发源于牛围岭,干流大致由西向东流经恩平、开平至新会县双水附近折向南流,于新会县石咀注入银洲湖后从崖门注入南海。集水面积5068平方公里,河长248公里,平均坡降0.45‰。上游是暴雨中心区,实测最大24小时暴雨656毫米(黄步头站),最大三天暴雨量848毫米(恩城站),均居珠江流域内各地之首。干流现已实行梯级开发,全流域已建大小水库共1030座(其中大型3座,中型12座)。北江三角洲河口段自思贤滘北滘口向南至紫洞,称北江干流水道,河长25公里,在紫洞附近分流三支,北支为,中支为,南支为顺德水道;主流从紫洞至张松上河,称,河长48公里;张松上河至番禺小虎山淹尾称,河长32公里。思贤滘北滘口至淹尾,河长105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0534‰。主流在淹尾入出虎门,经伶仃洋注入南海。另一分流经和经注入南海。东部北江分流的、先汇于,至珠江(广州水道)注入出虎门。汇入珠江的主要支流,处在珠江三角洲北面,发源于桂峰山,向西南流至广州南岗口后折向南东流,至广州白鹅潭汇入珠江。集水面积3917平方公里,河长174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8‰。东江三角洲河口段东江在东莞石龙以下分为两支,经石龙以北,至东莞麻涌涌口围入狮子洋,称东江北干流,河长42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000473‰;另一支经石龙以南,至峡口与寒溪水,又分许多河汊流入狮子洋,称东江南支流。一般洪水时,东江北干流的流量大于南支流;在大洪水时,则两者基本接近。东江三角洲主要水道有5条,总长138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为0.88公里。汇入东江三角洲区的主要支流有增江、沙河等。,处东江北干流右岸,发源于七星岭,流经龙门、增城县,于增城县石滩镇观海口汇入东江北干流,集水面积3114平方公里,河长206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74‰。,处东江北干流右岸,发源于横河独山,于石湾镇汇入东江北干流,集水面积1235平方公里,河长89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64‰。此外,直接注入珠江河口湾的河流有流经东莞、宝安县的,注入虎门的高椅湾,集水面积371平方公里;流经深圳、香港新界的,注入深圳湾,集水面积为306平方公里。[3]珠江三角洲航拍水文特征水位广东珠江流域各河道水位与降雨相应,一般以4—9月为高水位,6—7月为最高水位。东、北江最高水位多出现在6月,西江干流和广州水道以6、7月出现最多,8月次之。西江下游干流以高要站为代表,多年(年)平均水位2.456米(珠江基面,下同),历年实测最高水位12.916米(日),历年最低水位-0.304米(日)。历年实测最高、最低水位变幅为13.220米。北江以石角站为代表,多年(年)平均水位为6.198米,历年实测最高水位13.958米(日),历年最低水位3.588米(日),历年最高、最低水位变幅为10.370米。东江以博罗站为代表,多年(年)平均水位为6.49米,历年实测最高水位15.64米(日),历年最低水位4.40米(日),历年最高、最低水位变幅为11.24米。[3]径流广东珠江流域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144亿立方米。其中:东江为251亿立方米,北江为457亿立方米,西江下游干流为123亿立方米,珠江三角洲为313亿立方米。平均年径流深为1020.6毫米,各地年平均径流深在800—1800毫米,平均径流系数为0.58,各地平均径流系数在0.5—0.7;径流模数为32.36升/秒·平方公里,各地径流模数在25.9—35.4升/秒·平方公里;年径流变差系数在0.3—0.4之间;年径流绝对比率,东江(博罗站)为6.78,北江(石角站)为4.34,西江(高要站)为2.9。径流年内分配在汛期(4—9月)的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80%左右,枯水期(10—3月)占年径流量的20%左右。珠江每年入海水量为3260亿立方米。[3]泥沙珠江多年平均含沙量0.11—0.64公斤/立方米。含沙量最小的河流是潭江(潢步头站),为每立方米0.11公斤;最大的是北江上游浈江,为每立方米0.32公斤,以及西江支流罗定江(官良站),每立方米0.64公斤。各江多年平均含沙量,东江从下游的0.13公斤/立方米增加到上游的0.27公斤/立方米;北江从下游的0.13公斤/立方米增加到上游的0.32公斤/立方米;西江下游干流为0.32公斤/立方米。各江含沙量的年际变化,西江下游干流变化不大;北江60年代较50年代略增(0.02公斤/立方米),60、70年代不变;东江含沙量逐渐减少,这与5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分别建新丰江和枫树坝水库有关,80年代各江都增加。珠江含沙量的季节变化是枯水期小,洪水期较大;最大月平均悬移质含沙量出现在4—6月,多数在5月。珠江多年平均输沙量8579万吨,珠江输沙量中,西江控制站高要的输沙量占总输沙量的82.8%。珠江输沙量的年际变化,西江高要站输沙量70年代较50、60年代大;北江石角站年输沙量逐年增加;东江博罗站年输沙量逐渐减少,至80年代,各江年输沙量基本上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珠江多年平均输沙模数最大为罗定江(官良站),为516吨/平方公里;最小为东江(博罗站),117吨/平方公里;其他在140—202吨/平方公里之间。80年代输沙模数都普遍较多年平均值增大,特别是东江和北江,都增大80%以上。[3]河口水文河口分段在河口学及水文学上,入海河口是指河、海之间的过渡地带。河口区的范围包括上至河流受海洋潮汐影响的最远处,下至受河水扩散影响的海滨。据此,珠江河口区的上界,在西江可上至三榕峡,北江至三水,广州水道(珠江正干)至江村、东江至石龙—园洲。西、北江的思贤和东江石龙以上为近口段,水道单一,主要受径流影响。西、北江在思贤滘以下,江门、外海、容奇、三善、广州一线以上;东江在石龙以下,新塘、中堂、东莞一线以上的河段为河口段,水流分散,且为往复流。在河口段以下至口门为口外海滨段,上游径流至此已分散展平,影响微弱,潮汐作用显著。为与习惯上的网河三角洲范围相一致,把思贤以下的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称为河口区。[3]入海径流量珠江平均每年从各口门涨潮入流量为376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落潮流出量为7022亿立方米,相应净泄入海径流量为3260亿立方米,其中虎门占18.5%,蕉门占17.3%,洪奇沥占6.4%,横门占11.2%,磨刀门占28.3%,鸡啼门占6.1%,虎跳门占6.2%,崖门占6.0%。[3]潮汐珠江河口的潮汐属于不规则半日潮。对于日潮不等现象,总的是从外海向岸边、从西部沿海向东部沿海减少。在珠江口外海岛屿一般比值为1.77;靠陆岸边(舢舨洲)的比值为1.15;西部沿海的比值,黄冲为1.36,西炮台为1.37;东部沿海的比值,赤湾为1.21,南沙为1.20。珠江口每逢朔、望时,太阳潮和太阴潮复合形成了朔望大潮,在上弦和下弦、太阳潮和太阴潮互相抵销一部分形成上、下弦小潮。径流量和台风对潮位有很大影响。最高潮位出现在汛期,以7月为最高,3月为最低。高、低潮年际变化不大。历年各站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水位变幅,在珠江三角洲顶端可达10米左右,其中马口为10.13米,三水为10.84米,东江石龙为6.81米;各口门潮位站是:虎门为4.26米,蕉门为3.88米,洪奇沥为3.66米,横门为3.47米,磨刀门为3.23米,鸡啼门为3.52米,虎跳门为3.87米,崖门为4.01米。珠江口门属弱潮型河口,东部沿海岸的潮差一般比西部的大。虎门口附近潮差最大,东莞太平达3.66米,多年平均达1.70米;其次是崖门口,黄冲最大为2.63米,多年平均为1.24米;磨刀门口潮差最小,灯笼山最大多年平均只有2.04米,平均只有0.86米。珠江口的伶仃洋,从外到内潮差递增,且东岸的潮差又比西岸的大,东岸沿深圳市赤湾到东莞太平镇的最大潮差多年平均由3.15米增大到3.66米(推算值);西岸从珠海市香洲到蕉门口(南沙)最大潮差多年平均值只有2.50—2.80米,平均潮差则只有1.14—1.36米。在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潮差总的趋势是向上游递减,多年平均最大潮差,西江从磨刀门口灯笼山的2.04米至马口递减为0.74米;北江水系从横门的2.25米和蕉门南沙的2.65米至三水递减为0.74米;东江水系则从东江口泗盛围的3.12米和大盛的2.90米至石龙很快递减到只有0.90米。历年平均潮差西江从磨刀门灯笼山的0.86米至马口递减为0.26米;北江水系从横门口的1.10米和蕉门口南沙的1.36米至三水也减为0.26米;东江水系从东江口泗盛围的1.63米和大盛的1.61米至石龙减到只有0.28米。整个三角洲网河区的潮差,东部大于西部,沿河向上潮差递减,东部快于西部。珠江河口区涨落潮历时均不相等,一般是落潮历时长于涨潮历时。除珠江口担杆列岛和外伶仃岛附近海区的涨潮历时略长于落潮历时外,其余都为落潮历时长于涨潮历时。落潮历时沿各口门均为7小时,沿河上溯,逐渐递增,以东江递增最快,到网河区顶端的马口(西江)、三水(北江)和石龙(东江),落潮历时长达9小时。涨潮平均历时各口门均为5小时30分,沿河上溯,逐渐递减。以东江递减最快,到网河区顶端的马口、三水和石龙分别减为4小时30分和4小时。当两支涨潮流(或落潮流)或一支涨潮流与另一支落潮流相遇,形成了会潮点,在珠江三角洲会潮点有30多处。在会潮点处,水流比较缓慢,潮流带来的泥沙大量沉积下来,使附近河床淤积。[2]输沙量珠江多年平均输沙量8579万吨,这些泥沙在珠江河口区淤积下来,促使珠江三角洲形成和发展。据分析测定,近5000年间,沉积速率在前2500年为2.180毫米/年,后2500年为2.710毫米/年,后者比前者大19.5%。三角洲平原推进速度是唐代(距今约1000年)以前平均为9.1米/年(西、北江三角洲)和7.25米/年(东江三角洲);唐宋(距今约年)以后分别为37.3米/年和14.5米/年;近100年间,在万顷沙为63.6米/年,灯笼沙为121.7米/年。[3]水旱灾害广东珠江流域平均约3年有一次水旱灾害。水灾珠江流域的水灾,在1900年以前,有水灾最早记载的,可追溯至汉永初元年(107年)。以后较大的洪水灾害有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唐显庆四年(659年)、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明弘治五年(1492年)、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明隆庆五年(1571年)、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清咸丰六年(1856年)、清同治三年(1864年)、清光绪三年(1877年)、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以清道光十三年为最严重。年的水灾记载,西江较大的洪水有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民国3年(1914年)、民国4年、民国13年、民国15年、民国20年、民国38年等年;北江为民国3年、民国4年、民国13年、民国20年、民国36年、民国38年等年;东江则以民国36年为特大洪水年。珠江三角洲平均3年左右便有一次洪水,成灾耕地面积超过100万亩。从全流域而言,民国4年(1915年)、民国38年洪水造成的损失最重。这些年的灾情,在地方志、当时的报纸以及一些历史资料中均有反映。如:民国4年洪水,广州城受淹7天。据当时《国华报》报道:“……13号水忽涨,比上日尤甚,长堤竟至三尺,西关一带则水深丈余,或一丈数尺不等。……最惨者为逢源、多宝、宝华三街水势最深,塌屋不计其数,压毙、淹毙者不知凡几……”。据统计,仅珠江三角洲,受淹农田648万亩,失收450万亩,灾民378万多人,死伤10余万人。民国38年(1949年)的洪水,据当时的《粤商报》报导:“本省(指广东省)区域的西江下游,各大基围,莫不先后崩决。北江和小北江方面的清远、英德、花县、三水等县,同时都受到洪流的袭击,浸田没屋。由于西、北江的末流所及,连珠江三角洲的产米区域,也受至洪水的洗礼……。”据前珠江水利局统计,仅珠江三角洲,受灾面积达250多万亩,灾民140多万人。1950年以后,广东珠江流域发生较大洪水灾害记载,西江下游为1968年、1973年、1976年;北江为1964年、1968年、1982年、1985年;东江为1959年、1964年、1979年;潭江为1965年;珠江三角洲为1983年。据1986年8月,广东省水文总站编《广东水资源》记载:“1959年东江发生超过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受灾农田130万亩。1979年西枝江因受台风和冷空气共同影响,出现二百年一遇洪水,冲毁房屋8万多间,受灾农田100万亩。”据《人民珠江》1982年第5期记载:“日前后,广东省西北部地区十余个县普降暴雨,西、北江水位暴涨,缺围破堤,英德、清远、阳山、连县、四会五个县城和四千多个村庄受淹。据初步统计,受灾人口109万,死亡430人,受淹农田179万多亩,倒塌房屋4.6万多间,溃决堤围84条。京广铁路旧横石至升平段严重毁坏”。据广东省水文总站资料记载:“这场洪水造成工农业直接损失44亿元,京广线停止运行23天之久。”日8309号强台风正面袭击珠江口,据广东省水文总站资料记载:“珠海、番禺、中山、东莞等县、市所属的海堤普遍漫顶、溃决,大片村庄、耕地一片汪洋,广州沿江马路和低洼地方有1米以下不同程度的水浸”。[3]旱灾在珠江流域内的粤北易造成秋旱,中部以南多出现春旱,在西江河谷区则较常出现秋春连旱。历史上有旱灾记载的全流域性大旱灾计有77年,以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旱情最为严重;明嘉靖九年(1530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及民国32年(1943年)次之。据统计,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广东珠江流域受旱耕地面积达1017万亩。1949年以后,平均3年1次旱灾,灾情较严重的有1955年、1963年、1977年。1955年旱情自1954年秋开始至1955年4月,久旱不雨,雨量比正常年份偏小50%以上;1963年旱情从1962年10月至1963年5月,基本没有下过透雨,雨量较正常年份偏小50%左右,而月雨量比正常年份则偏小60%—95%,重现期超过100年一遇,甚至达到200—300年一遇。据记载,1963年西江下游、北江、东江受旱面积1017.09万亩,占广东珠江流域内总耕地面积2327万亩的43.8%。1977年旱情从1976年10月起至1978年4月持续时间长达18个月,流域内主要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受旱。[3]水利概况水电开发至1985年底止,全流域建成大小水电站1365珠江水系水电工程分布图7座,总装机容量358.8万kW,其中单站装机25万kW以上大型水电站2座,总装机容量69.25万kW,多年平均发电量30.85亿kW·h;2.5~25万kW中型水电站14座,总装机103.68万kW,多年平均发电量47.77亿kW·h。至1995年底,流域内有单站装机25万kW以上大型水电站6座,总装机容量458.25万kW;2.5万~25万kW中型水电站33座,总装机容量200.49万kW。到20世纪80年代,南盘江最大支流黄泥河梯级中,大寨和鲁布革两电站分别于1978年和1991年建成。红水河规划10级开发,即天生桥一级(坝盘120万kW)、天生桥二级(坝索132万kW)、平斑(32万kW)、龙滩(400万kW)、岩滩(120万kW)、大化(60万kW)、百龙滩(18万kW)、恶滩(56万kW)、桥巩(50万kW)、大藤(120万kW)。已建成的有岩滩、百龙滩、大化、恶滩、天生桥二级。西江中下游支流柳江上建成麻石电站,1977年竣工。郁江建成西津和桂平电站。桂江昭平水电站建成。贺江已建成合面狮、白垢和都平电站。北江建有孟洲坝、白石窑和飞来峡3座电站。飞来峡电站为北江干流重点工程,是防洪、航运、发电综合利用枢纽。东江干流梯级中枕头寨和枫树坝已建成。[7]防洪工程珠江流域受洪潮威胁的耕地有92.66万hm,受影响的人口2000万,珠江洪水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浔江、柳扛与黔江的汇流地带。这些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虽大部分有堤防保护,但防洪标准不高,除广州的北扛大堤防御20年一遇洪水外,其余大多只防御;~l0年一遇洪水。根据“堤库结合、泄蓄兼施、以泄为主”的方针,80年代重点规划了3个堤库结合的防洪工程:(1)西、北江中下游堤库结合防洪工程。在北江中下游修建飞来峡水库,可控制流域面积34097km,占北扛流域面积的73%,主要防护广州市和北江下游三角洲,受益区耕地10.66万hm,人口338万。飞来峡水库配合加固北江大堤,可防御百年一遇洪水,使广州市可抵御来自北江的300—500年一遇洪水。在西江上游红水河兴建龙滩水库,可控制流域面积98500km,防洪库容70亿m。在黔扛兴建大藤峡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97755km,防洪库容20亿m。龙滩和大藤峡两库联合调度,可有效控制西江干流洪水。以上述三库和相应的堤围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可确保广州和三角洲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2)郁江中下游堤库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在郁江兴建百色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9600km,通过水库调节可使南宁市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远景再建老口水库,控制流域面积73344km,占南宁以上流域面积的99.5%.两库联合运用,可使南宁市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3)东扛中下游堤库结合防洪工程体系,已建的新丰江、枫树坝,白盆珠水库的控制面积11740km,占流域面积的43.5%。三库联合运用,结合加固堤防,可把东江中下游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珠江流域易捞地区主要有:珠江下游及三角洲、西江沿岸和浔江沿岸。以上3个易涝区面积为34.2万hm,其中20%尚未治理,80%已得到初步治理。规划配套,更新电排装机容量17.6万kw,重点治理后可使治涝耕地面积达32.4万hm,占应治涝面积的94.7%。[8]航运情况1980年统计,珠江流域有通航河道1088条,通航里程计14156km,其中主要航道79条,通航里程7154km。通航1000t级船舶的航道长757km,通航300~500t级航道948km,通航100~300t级航道1546km。广州至黄浦通航t级海轮,黄浦至珠江出海航道通航1t级远洋轮船。[8]灌溉供水1985年全流域有耕地465.6万hm,有效灌溉面积285.6万hm,耕地灌溉率为61%,其中保灌面积229.2万hm,保灌率为49%。至2000年规划保灌面积351万hm,保灌率75%。为解决香港地区的供水问题,1960年建成深圳水库,每年向香港供水1899万立方米;1965年兴建东江水经石马河到深圳水库工程,每年向香港供水增至6800万立方米,1978年完成第——期扩建工程,供水增至1.44亿立方米;1987年完成二期扩建,年供水量增至4.3亿立方米。[7]流域概况区域范围珠江流域位于北纬21°31′—26°49′、东径102°14′—115°53′之间。流域北起南岭,南至云雾、云开、六万大山、十万大山等山脉;东起莲花山,西至乌蒙山山脉。地处滇、黔、桂、粤、湘、赣等6个省区,其二级支流左江的上游在越南境内。流域面积453690平方公里,其中在国内部分为44.2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4.6%。年径流量仅次于长江,长度和流域面积均居全国第四位。[2]气候条件珠江流域为亚热带气候,多年平均气温在14~22℃之间。年际变化不大,但地区差异大。最高气温42℃,最低-9.8℃。多年相对湿度在7l%~82%之间。年平均风速0.7~2.7m/s,最大风速30m/s。多年平均日照时h,其中南盘江陆良为2243h,红水河的天峨为1282h。年内日照分配最多的是7、8月份,每月180h左右;最少为2、3月,每月l00h左右。流域内雨量丰沛,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470mm。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一般山地降水多,平原河谷降水少。流域内增江上游龙川县上坪站降水量最大,平均年降水量2574mm;滇东南的蒙自县雨过铺站年平均降水量最小,为720mm。[7]&?地貌特征珠江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流域分水岭最高点为乌蒙山,海拔2853米;山地丘陵占总面积94.4%。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3]珠江流域内多为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94.5%,平原面积小而分散,仅占55%。总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为平均海拔米的云贵高原,在高原上分布有盆地和湖泊群。高原边缘地区急流瀑布很多,其中以北盘江打帮河上源白水河上的黄果树瀑布最为著名。在云贵高原以东,是一片海拔在500米左右的低山丘陵,称两广丘陵。在低山丘陵之间也有不少海拔达到或超过千米的山岭,同时分布有许多盆地和谷地。在广西以及云贵高原东部广泛分布着石灰岩,到处可以看到奇异的石林、深邃的洞穴和地下暗河,以云南的石林和桂林的山水最为典型。珠江下游的冲积平原是著名的珠江三角洲,河海交汇,河网交错,平畴绿野,美丽富饶,具有南国水乡的独特风貌。两广沿海地区大部分为丘陵地,地势北高南低,沿海有一系列中、低山地分布,成为沿海诸河与珠江水系的分水界。沿海诸河河口处分布有大小不一的冲积平原或三角洲,其中以韩江三角洲面积较大。沿海台地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以及粤东的海陆丰、惠来西部一带。海南岛是中国第二大岛,面积3.39万平方公里,与雷州半岛相望,地势中央高四周低,台地、平原占总面积的65%,山地、丘陵占35%,北部玄武岩分布广泛,并保留有完整的火山口。[9]物产资源土地资源珠江流域片总面积为79.63万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9560万亩,水田面积6040万亩,总耕地占地区总面积的11%。其中珠江流域土地资源共66300万亩,总耕地面积7200万亩,水田面积3960万亩,林地18900万亩,耕地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流域人均拥有土地仅有9.31万亩,约为全国人均拥有土地的3/5。水资源珠江流域片水资源总量5182亿立方米,其中珠江流域水资源总量就达3367亿立方米,其水量在全国七大江河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长江。按照2000年人口计算,流域片人均水资源量3093立方米/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降雨量约80%集中在汛期,形成地表径流年内分配不均,枯水期径流量仅占全年的20%左右。受地形和季风活动的影响,流域内存在明显的径流高值区和低值区,高值区如桂、柳、贺江上中游地区,海南的东南部地区,以及北江中下游地区,其多年平均径流深可达毫米;低值区如滇东南地区,南盘江上游,红河上游及河谷地区,仅为50~300毫米。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流域洪、涝、旱灾害频繁,水资源配置难度大。珠江河川迳流丰沛,水力资源丰富,全流域可开发的水电装机容量约为2512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168亿度。其中西江的红水河落差集中,流量大,开发条件优越,素称水力资源的“富矿”。流域内各河流水量充沛,河道稳定,具有良好的航运条件,有通航河道1088条,通航总里程14156公里,约占全国通航里程的13%,年货运量仅次于长江而居第二位。矿产资源珠江流域内经探明的矿藏资源有58种,其中矿石储量亿吨以上的有煤、铁、硫、锡、钨、铝、锰等25种,还有金、铀、钛、铌、钽等珍贵矿藏。较著名的矿区有贵州的六盘水煤矿,广西的南丹大厂矿、平果大铝矿、大新下雷锰矿、象州重晶石矿、梧州东南的金矿、岑溪的钛铁矿,广东的云浮硫铁矿,云南的个旧锡矿等。另珠江口外南海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10]社会经济珠江流域总人口为8980万人,流域内民族众多,共有50多个民族。主要民族有汉、壮、苗、布依、毛难等,其中以汉人为最多,其次是壮族。据2000资料统计,珠江流域片年总人口1.68亿(不包括香港和澳门地区),GDP达13300亿元。流域产业分布以二、三产业为主,以2003年GDP构成来看,第一产业仅占13%,二、三产业为主分别占到46%和41%。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环境的限制和历史原因,流域内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贫富差异悬殊。其中地处下游的广东省凭借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抓住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发展以轻工制造业和高新产业为龙头的特色经济,GDP达9662亿元,约占流域GDP总值的73%;按人均水平计算,2000年流域内各省(自治区)人均GDP最高的广东是最低的贵州的7倍多,差距巨大,而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均GDP更是达流域上游地区的15倍之多。珠江河口区以占全国不到0.3%的国土和1.5%的人口,创造了7.5%的GDP和33%的外贸出口总额。人均GDP已超过30000元,居全国之首。[11]参考资料1.&.地名志[引用日期]2.&.广东省情数据库.[引用日期]3.&.广东省情数据库[引用日期]4.&.广西通志 自然地理志[引用日期]5.&.南方日报.日[引用日期]6.&.中国水利国际合作科技网.日[引用日期]7.&.中国水利国际合作与科技网[引用日期]8.&.中国数字科技馆[引用日期]9.&.珠江水利[引用日期]10.&.珠江水利[引用日期]V百科1&1.1&1.2&1.3&1.4&1.5&2&2.1&2.2&2.3&2.4&3&3.1&3.2&4&4.1&4.2&4.3&4.4&5&5.1&5.2&5.3&5.4&5.5&猜你喜欢我有疑问投诉建议
馆藏&12768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东省西江流域管理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