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十三邀中许知远 知乎和罗振宇 知乎

如何看待许知远的新节目《十三·邀》? - 知乎1027被浏览201071分享邀请回答/r/dihietjE54WYrZwZ931k (二维码自动识别)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其实应该感谢许知远的《十三邀》,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俞飞鸿
其实应该感谢许知远的《十三邀》,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俞飞鸿
俞飞鸿的秩序感和平衡感最近,一个节目被推倒了风口浪尖。许知远的《十三邀》。因为马东和俞飞鸿接受访谈的那两期节目,许知远以及他在节目中主持人的角色遭到了炮轰,但也使《十三邀》这个偏小众化的访谈式节目一夜之间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寻找13位具有模板作用的个人,向他们发出邀请。请求观察他们的行为,请求他们分享个人的经验和心得。提供正在发生的样本,探求中国发展的切片。这个节目,是许知远对时代做的思考。”这是《十三邀》在百度百科里的介绍。这句话真的只是给了一个描述性的介绍,并没有指出这个节目的核心:即看世界,带着偏见。我想这是这个节目的出发点,同样也是许知远想要的贯穿始终的一个态度。而对于许知远,或许你会问——许知远,是谁?回答:许知远,曾《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书城》、《21世纪经济报道》等报刊撰稿,单向街书店的创办人之一,文风犀利,曾出版《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思想的冒险》、《这一代人的中国意识》等。他开书店、设专栏、写书,没有一个不和他的作家身份有关。限于这次的重点在于俞飞鸿,许知远的部分暂且至此。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那篇在许知远对话俞飞鸿之后的爆文:所长看了,也就是因为看了这篇大肆批判许知远的文章,所长才决定去对一个纪录片式的访谈节目进行一探究竟的。对于所长来说,俞飞鸿这个名字,绝对只是一个单纯的女演员的名字,仅此而已,尽管她是那个年代无数人心中的美到让人窒息的“”惊鸿仙子“。直到看了《十三邀》。正如节目开头许知远的独白:我觉得我不是去见一位采访对象,而是去赴一段关于美好记忆的约会。画面第一次切到俞飞鸿的时候,作为一名在电视前观看节目的观众来说,所长居然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许知远所说的,好似是去赴一段关于美好记忆的约会,因为俞飞鸿是在太美了,美到令许知远不住地感叹:你真是很好看啊!的确,46岁的俞飞鸿的身上所呈现给世人的并不是多么的老练和成熟,反而给人一种初恋悸动的感觉。从1993年的《喜福会》,到2009年自编自导的《爱有来生》,再到后来的都市情感剧《小丈夫》,连许知远都颇感意外,究竟这中间发生了什么,让过去作品中那个看似镇静的俞飞鸿,成为了现在他从未想象过的他口中所谓”庸俗“的一个荧幕形象。不过对于许知远迎面而来的困惑和疑虑,俞飞鸿则有自己的看法:我永远不想把自己贴标签或者固定在一个框架里头,就因为别人喜欢。我不站在一个高度来评价,我觉得挺生活的,然后挺有趣的。对我来说我永远也不可能只演一种角色或者是一种戏,我一定会做很多尝试。这样的回答,于许知远来说或许真是不舒服的。在许知远对话俞飞鸿的过程中,有两个点让所长印象深刻。一个是自己对于不会表达愤怒的困扰,一个则是谈了自身对于生命的意义的理解。对于自己不会表达愤怒的困扰从这个困扰,俞飞鸿说了两件事:大学和同宿舍女生生气时,她想着回来要怎么和同宿舍舍友说,说舍友做了什么事情让自己有多么得不高兴......可 是当舍友回到宿舍时,俞飞鸿却对着她说不出话,就这样急了但说不出话,只能一个劲地生气着踢自己的脸盆。会出现这样一个不会表达愤怒,甚至很难说不的俞飞鸿,和她从小所处的家庭环境有极大的关系。生活在一个极度 规范化的家庭,父主外,母主内,父亲的话永远是正确的,并且父亲本身对于整个家庭以及俞飞鸿来说从始至终都 是一个正确的人,导致俞飞鸿变得不懂表达自己,而与其说不懂,更可能是一种畏惧感,畏惧表达某种情绪,不满 的情绪。另一件事是,有一天她和朋友吃完饭,正打算穿过斑马线,到前面拐角的停车场里去拿车,当时她透过余光看到有 辆车从远处朝她使来,但她能够感觉到这辆车并没有减速,于是她本能地向前几步,这辆车才没有撞到自己,否则 后果不堪设想。没想到俞飞鸿当下的反应是,立刻冲过去踢了那人车的轮胎,用她所学到的英语哇啦哇啦地大声痛 骂了一顿。就在这一刻,她终于恍然醒悟般发现,自己学会了!学会了如何表达愤怒,彻底地掌握了那个原本无法掌握的自由 度,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不再有一个恶魔占据着我,让我像碰到一座大山,不能去面对或者克服的。”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俞飞鸿在节目中大胆地说了自己于”生命意义“这四个字的看法:其实生命本身是件毫无意义的事。我们活得有滋有味其实就是因为我们本身毫无意义,所以才会去力图找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做。俞飞鸿的一番自述之后,镜头先是在许知远的脸上停留了一下,再是切回俞飞鸿的脸,没有定格,于是又迅速回到了许知远的画面,可以明显感受到,画面中的许知远感觉到了意外。所长在看到俞飞鸿这段自述之后,和许知远的反应是一样的,有些许的惊讶与意外。从这一刻所长才发现,原来一开始自己就带着偏见。所以应该感谢许知远的《十三邀》,使我们重新认识了俞飞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最新明星娱乐八卦绯闻,社交趣闻
作者最新文章恶补了几集许知远的《十三邀》:用上帝的口吻悲悯我们,那你才是这个社会的奇观
许知远采访罗振宇那集是《十三邀》系列的第一集,其中有个片段很有意思,他找到三位年轻人坐下来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
许知远很清楚自己是这桌读书最多的,可以进入自己比较舒适的俯视角度,轻易地对年轻人“降维打击”。为了显示自己老派,他问“什么是污”,什么是“BIGBANG”。
本来到这里还好,可是这集最大的一个X猝然而至。
许知远突然拿出手机对年轻人们说,这样的音乐你们会喜欢吗?
于是他开始播放《夜莺之歌》,并且特意加了字幕。
许知远先是沉默,然后开始自我陶醉式地、有节奏地前仰后合,安静、从容、走心,就像进入了贤者时刻。
我想此刻许知远一定高级感爆棚。
在座的一位年轻姑娘在这个采访者设置的情境下有些无所适从,拿起手机看了一眼。
摄像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细节,营造出了强烈对比效果:一边是浸入阳春白雪的知识分子,一边是一个无脑的科技囚徒。
如果这位姑娘能再打个哈欠,这个情节就更完美不过了。
许知远的这波争议全拜马东所赐。他因为预设立场太过明显,遭到了马东硬怼。
其实回头看看第一季的节目,许知远也经常被怼,只不过对抗性没有这么强。
采访所谓”香江四大才子“蔡澜时,他同样是不断地切入自己预设的命题,场面经常陷入尴尬,但都被“老奸巨滑”的蔡澜一一化解。
比如谈他念兹在兹、”超过一切的“个人自由:
许:香港的食物跟她背后的社会心理,怎么理解这个事情?
蔡:我做了(工作)这么辛苦,吃一顿好的可以不可以?(人们)拼命工作,要发展,不安性,要回报嘛要回报嘛!
许:特别功利的心理,efficient!efficient!要效率。
(蔡澜不语)
许:其实华人还是非常压抑的。
蔡:压抑压抑,到现在还是这样。
许:但我觉得这点是中国人很大的问题,就是中国文化里从来不真正地尊重自由。
(蔡澜不知说什么,点点头)
许:其实普通人也不觉得,因为自由很痛苦的。
蔡老马上顺着这个话题转移:所以我最想做的就是拉丁民族,他们最快乐。
于是话题转向了旅游使人开朗,然后转向旅行中见到的马来西亚少女,再讲到自己有多少个女朋友,介绍他自己的诀窍:丑的,照杀!
这回合的对谈典型地体现了是许知远这类迷茫又较劲的”知识分子“与被访者间的关系:你可以焦虑、担忧其它人的生活,可是我并不在乎,我要过我自己的生活。
蔡澜是个享乐主义者,许知远一次次地突击,可是蔡澜又一次次地化解。
于是我们就又见到了许知远自认为的拷问,其实不过是他反复地预设立场的对话。
许:比如说(您)小时候看的《约翰·克里斯朵夫》,非常英雄主义的。这种英雄主义在您心里肯定还在,不可能丢掉的。
蔡:丢掉丢掉!
许:真丢掉了吗?
蔡:丢掉了。《战争与和平》,怎么记得。
许:那你这样会觉得背叛了自己的青春吗?
蔡:(转移视线,10秒后)你们这几天还要去干什么?
许:顾炎武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您父亲讲”读圣贤书所为何事“,我很喜欢这句话。您怎么完成这个平衡?
蔡澜并不回答,尴尬一段后说:后来你发现,吃吃喝喝才能平衡。
许知远这时盯着他,不断摇头。这个相当中二的表情是在说:这不是我想要的答案。
蔡澜于是向服务员要了勺子,然后表情是这样的:
回头来看,《十三邀》第一季还是比较精良的,视野宽广,谈话内容也比较有料。难得的是他还采访了动漫/cosplay圈的从业者。
他对采访者相当礼貌,可是当一名cosplay女玩家邀他观看网络动漫《十万个冷笑话》时,他当场产生了严重的生理不适,不断低头,像在找一个地缝一样想逃离这个座位。
在这集结束时,他用这样的点评作为这集的结语:
在一个多元的社会中,人们做着自己愿意做的事,不妨碍他人,不犯法不犯罪。可这却成了许远知眼里又一个“粗鄙时代”的注脚。
我忽然觉得做个忧伤派采访者十分容易,只要熟练掌握了如下几个问题即可: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
如果让你选一个时间和空间,你愿意生活在哪里?
你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你不觉得这个时代太功利,太有效率,让我们忽视了一些最本质的东西吗?
难道你内心没有一个本质的、不变的东西吗?
你为什么不敢承认不愿再坚守了?你会觉得背叛了你的青春吗?
这些问题不过是几片固定的价值观试纸,不超出小学同学录和《鲁豫有约》的范围。
紧锁的眉头和时刻都在提醒着观众:我正在为这个时代发愁,为全人类发愁,你们难道看不出来吗?
提问时手里一定抱着一本书,不时摇摇头,访谈结束后要点起一支烟,埋头长考至少30秒后抬头,悠悠地说:或许是我真的不适应这个时代了。
然后跨进奔驰,消失在钢筋水泥的街头。
商业与科技也是困扰许知远重要命题。
一些知识分子总在积极地构建出自己的形象:在任何时代都要做批评者,任何融入主流的尝试都是对知识分子背叛。
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用于自我构建的一系列词汇:良心、清醒、警惕、赤诚、坚守、底线、永恒、格格不入。
用以上任意几个词汇,很容易就能组合出一系列肉麻的短句,大家可以自行组合。
但是注意,这些只适合他们用来形容自己(或者互相吹捧),当你开始商业了,当你开始成为了主流,你就一定与这些词汇脱不开关系:
迷失、挣扎、身不由己、犬儒、异化、丧失。
在许知远十分欣赏的贾樟柯眼里,商业没给他带来那么强的精神负担,就是个中性词汇。
商业是人类社会仅有的几个连接方法之一。我对它”无情“,无好感也不排斥。排斥它没用,你不办(做)事可以排斥。
还有科技,这是令许知远谨慎、警惕甚至恐惧的事物。困扰他最多的就是碎片化、浅薄化、低幼化,剥夺人精神自由,又如老大哥一般占有你又监视你的手机。
许知远为全民陷入手机牢笼操碎了心,”其实它变成了一个prison,new prison。“
蔡澜:你不当它是就不是。
许:但实际上很多人已经是了。
蔡:人家不管。你要明白这一点,这点最重要。你(自己)要出来。
贾樟柯对科技也没有那么强的抵触,甚至有些兴奋。他很着迷VR,他甚至借此加强了自己阐释世界和自我的能力。还有网络播放,他的新媒体影像项目”柯首映“,第一期上映两周时间就有80多万次点击,这对于接触网络不多的贾樟柯是个极大的震撼:
我觉得很牛X,它是一个商业产物,但它把那些分散在世界各地优秀的短片,从来没机会被这么多人看到的短片,(可能做到)突然几十万人在看。第一部上映后,2小时11分钟(就)超过10万人观看。我算了一下,如果按150个座位算,相当于66场。一部短片要在一个国家放66场,每场150人,你去组织去吧,吐血都组织不出来。但是新媒体、商业能办到。咱们为什么不用它?它就是最有效的一个方法。
商业、科技的问题在马东、罗振宇眼里,更加不是阻碍。
罗振宇接受采访时说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话,我觉得可以说完美地解答了许知远商业方面的困惑:
商业最大的魅力就在这里,永远没有终极……我做公司有三个词:不犯懒、不犯浑、不犯倔。我们这一代创业者是小老鼠,迷宫是上帝给你布的,你哪知道哪条路是出口。你看得真真的那条也许就是一个骗局。但小老鼠有小老鼠的活法。
首先勤快,多跑,遇到出口的机率肯定是增加的。
不犯倔,就是遇到什么东西如果错了,勇于否定自己,打一次脸就成长一次。
不犯浑,千万别做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假设。我打心眼里告诉自己不要做理想主义者,要做一个现实主义者,要做一个鼠目寸光的人。有很多人说情怀,我说我没情怀。我一买卖人,对得起买自己东西的人,就是最大的情怀。我不想改造世界,我只想让自己变得成为最好的自己。我尽其所能。
互联网就是解决这个问题。让你在足不出户,可以高效率地体验。效率是这个宇宙的总法则。(许:效率是不是会有很大的副作用,妨碍你的认知?)那是他们认知能力不够带来的。
我经常在我们的商店后台看到这样订单,贵州某民族自治县哪个镇,汽车修理铺对面,地址是这样的。他可能在我们这里买了一本《经济学通识》。这样的人,如果不是我们传播,他可能这一辈子不会知道什么叫经济学。一定是我站在经济学门口的赞叹,让他想买一本,也许他没看完,也许对他一生球用没有,但你不觉得他的人生就此被点亮一点点吗?
在《十三邀》的片头,许知远忧心冲冲又淡定自若地说:我要打破人们思维的惯性。而与积极适应新电视形态的马东、罗振宇们做对比,最不愿意打破惯性的恐怕就是他本人。
罗振宇的意思小小琪大概提炼一下,他的自我定位就是把知识工业化、标准化,做成快餐,做成知识界的麦当劳。
可是许知远却大为不解,凭什么是你这个卖胶囊、卖快餐的,不是我这个读加缪、博尔赫斯、莎士比亚、契诃夫的?
在采访罗振宇和马东背后,还隐含着困惑着许知远的另一个问题:文化领导权。
当人们追随我时,一定是人民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而当我鄙视的人开始领导时,一定是人民的问题。
可是他们又不好直接指责人民,因为这也是他们要争取,要教化,要统领的,于是就把枪口转向了大环境,转向了时代。
时代这趟列车,许知远刚一上就吵吵:停车!这不是开往灵魂净土的车,这里并不通向高贵、自由,沿途的经典站、古典站、美感站、英雄主义站、知识分子舍我其谁站统统不停,这里只有狂奔、粗鄙,只有庸众的胜利。
许知远仓皇下车,然后开始捶胸顿足:真让我下车了你们!变了!全变了!时代没连贯起来,割裂了!脱轨了!时代没等人类的灵魂。But I won't give up on you,我要继续悲悯世人,我要开始唱挽歌了。
望着远去的车影,许知远鼻毛动了动,经典款水母卷发更乱了。
小小琪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向度,你的价值取向并不是普遍道德。
你可以追求你的经典,你的沉重,向往你的彼岸,时刻”生活在别处“,我也可以追求我的享乐生活,玩我的二次元,追求我的小确幸。但如果你贩卖偏见和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张嘴闭嘴评论别人粗鄙,用上帝的口吻悲悯我们,那你才是这个社会的奇观。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愤青。stay angry, stay foolish。
【推荐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罗振宇 得到 知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