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学习xo的技巧,给个好用的的。。

必须是「老马入和」的冰片粉啊!&br&&img data-rawheight=&1000& src=&/v2-15a02a23eb_b.jpg&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v2-15a02a23eb_r.jpg&&&br&老马是什么鬼?&br&和又是谁?&br&为什么老马要入和?&br&和会不会很难过?&br&冰片又是什么玩意?&br&还有这个包装设计简直就是八十年代穿越过来的好吧!&br&&br&回到正题&br&四等人一名,因为不可描述的缘故要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做一只快乐的蓝精灵。&br&但是蓝精灵竟然要住在帐篷里!&br&&img data-rawheight=&426& src=&/v2-bcd44d1c4bf0d75beb410_b.jpg& data-rawwidth=&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bcd44d1c4bf0d75beb410_r.jpg&&&br&帐篷里当然没有空调!&br&帐篷里气温40°C+!&br&宝宝要长痱子了!&br&幸亏我带了陪伴我童年的青蛙王子!&img data-rawheight=&800& src=&/v2-8ecef3b53f2cc820f8b391da8e84b84c_b.jpg& data-rawwidth=&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v2-8ecef3b53f2cc820f8b391da8e84b84c_r.jpg&&&br&但是这种天气青蛙什么的根本不顶用好吗!&img data-rawheight=&300& src=&/v2-de834bf2d02a78f42c745b_b.jpg& data-rawwidth=&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br&搽上之后分分钟被汗洗光光!&br&我要热化了!&br&然后敬爱的老司机们给了我这个:&br&&img data-rawheight=&1707& src=&/v2-21be372bb7bf_b.jpg& data-rawwidth=&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v2-21be372bb7bf_r.jpg&&&br&是的他和别的妖艳贱货好不一样,直接拿滑石粉兑冰片+樟脑+薄荷醇。但是涂在身上真的是特么的爽!&br&我感觉我连空调都不需要了,在40°C的帐篷里活出了14°C的感觉!&br&只要涂到的地方都跟碰上了真的冰块一样!&br&简直夏天野外帐篷必备!&br&不怕被冻到的可以试一试。&br&&br&都别来找我(╯°□°)╯︵ ┻━┻
必须是「老马入和」的冰片粉啊! 老马是什么鬼? 和又是谁? 为什么老马要入和? 和会不会很难过? 冰片又是什么玩意? 还有这个包装设计简直就是八十年代穿越过来的好吧! 回到正题 四等人一名,因为不可描述的缘故要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做一只快乐的蓝精灵…
&p&&b&方法简单粗暴&/b&:打开一个链接,于是你会来到这样一个荒原,连广告都不给你看,如下图:&/p&&img src=&/v2-f83e48a1baec_b.png& data-rawwidth=&678& data-rawheight=&5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8& data-original=&/v2-f83e48a1baec_r.png&&&p&哦,下面有一小行字体“需要背诵的文本贴到这里”,由于开发人员的疏漏,他应该少写了一个字“把”-------“把需要背诵的文本贴到这里”。&/p&&p&刚刚不是说连广告都没有吗?&/p&&p&现在如果我们想要背诵广告,那么就可以把广告内容贴到里面去,后来就变成这样:&/p&&img src=&/v2-a4ea4d229f679b8356b5_b.png& data-rawwidth=&676& data-rawheight=&1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6& data-original=&/v2-a4ea4d229f679b8356b5_r.png&&&p&上面就是广告原文,下面被隔字挖空的“广告”,问你两个问题:&/p&&ol&&li&&b&现在你可以在参照“原广告”的情况下,把上面的文字读通吗?&/b&&/li&&li&&b&在你读通之后,不参照“原广告”,你还能把上面的文字读通吗?&/b&&/li&&li&&b&在第二读通的基础上,请你再多读两到三遍,这时请你背诵出“原广告”。&/b&&/li&&/ol&&p&&b&不好意思,如果你真的认真去尝试了,那么你很可能已经记住了。&/b&&/p&&br&&p&&b&以上的记忆方法来自于:&/b&&a href=&/p/& class=&internal&&我所依赖的记忆方法 - 知乎专栏&/a&&/p&&p&&b&链接地址&/b&:&a href=&///?target=https%3A//faded12.github.io/conversion/&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faded12.github.io/conve&/span&&span class=&invisible&&rsion/&/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p&&p&&b&开发者是知乎可爱的用户&/b&:&a href=&/people/zi-ding-yi-21-63& class=&internal&&自定义 - 知乎&/a&,&b&大家可以关注他。&/b&&/p&&p&&b&日,注:由于程序员背着我去把网站优化了,导致现在网页和几天前有所不同,因此上文有些诸位不能了解的梗也不必介意,因为我不打算去重写本文啦,就让你一直迷惑不解吧哈哈。但我希望你放下这个迷惑的魔障,因为它一点也不妨碍对下午的理解。&/b&&/p&&p&&b&网页更棒了,添加了收藏功能,谢谢程序员,棒!&/b&&/p&&br&&p&我与这个方法的渊源颇有些可述之处。&/p&&p&就在一年前我遇到了一本超级喜欢的书,xxxx的《xxx》,纯粹对文字本身的喜爱,“她乳白色发光的膝盖会开始一次小心翼翼的旅行;有时,别的小孩们建筑的堡垒,能完全掩藏我们摩挲彼此咸腥的嘴唇;这种不完全的接触把我们健康、却毫无经验的稚嫩身体趋向滚怒的状态,即使在冰凉的湖水中,我们仍然互相紧拉着手,不能解脱......&&/p&&p&就是这样的一本书,我第二次阅读就有一个强烈的感觉:爱它,就把它背下来。后来我断断续续地尝试过记忆它的方法。抄过几十页吧,吃力不讨好,废了;就像小的时候背诵的那样,通过朗读的办法,这个方法好一点,我稍微背了几天,后来就感觉注意力不集中,读是在读着,但没什么感觉,半天记不住,隔天的嗓子还哑了。&/p&&p&因为方法太低效,因此记忆这本书的计划就暂时搁置了。&/p&&p&直到不久前,我又重拾起我亲爱的《xxx》,重拾起来的不仅仅是因为这本书-------而是因为我找到了一个靠谱的记忆方法。&/p&&p&因为对这个记忆方法的信任,我有信心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下来。&/p&&p&本来我打算不分享的,因为方法操作太简单,能够写的字太少了。忍不住,9天前我在专栏里面分享了。&/p&&p&大家纷纷点赞。&/p&&p&可是大家也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几乎没有人像我那样勤劳愿意动手去画“X”,哎,这些人哪,懒啊。&/p&&p&第二天有几个知友私信我说,他已经写好了程序,我大为震惊,其中最优胜的是@自定义,这位用户。&/p&&p&通过知乎其他用户的使用反馈,目前已经了彩色的按键。&/p&&p&不仅仅可以背诵“广告”,其实还可以背诵课文!《桃花源记》《桃花花源记》......放马让我来!&/p&&p&&b&它依靠的用脑,高强度的连接作用。(这个我在专栏里面有详细讲)&/b&&/p&&p&还可以背诵英文课文:&/p&&blockquote&Today the financial and technological hub of South East Asia, Singapore was once a sleepy Malay fishing village, which came into its own as a British trading colony in the 1800's. The population is a mix of Malays, Chinese and Indians with a smattering of other ethnic nationalities. There are four official languages in Singapore - Mandarin, Tamil, Malay and English. The Chinese ethnic population is originally from South-east China from the provinces of Fukian and Guangdong. Immigrants from the Malaysian peninsula, Sumatra, Java and other islands of the Malay Archipelago have thronged the state. About two-thirds of the Indians are Tamil, with a smattering of Malayalis, Punjabis and Gujratis.
&/blockquote&&p&点“英文”,处理后:&/p&&img src=&/v2-52f1bb2d307404eba7d32bb_b.png& data-rawwidth=&679& data-rawheight=&1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9& data-original=&/v2-52f1bb2d307404eba7d32bb_r.png&&&p&当然,里面还有英文单词的:&/p&&blockquote&downtown
a.在商业区的,属于商业区的ad.在/到商业区
downstairs
ad.在楼下,往楼下a.楼下的n.楼下
a.&ad.走下坡路的(地);向坡下(的)
ad.下;由大到小 prep.沿着…而下 a.向下的
n.怀疑;不一定,未肯定 v.怀疑;不相信
a.两倍的;双重的 ad.两倍地 n.两部 v.加倍
n.小点,小圆点 vt.加上小点,散布于,点缀
n.门;门口,出入口;门状物;家;通道
n.美元,元(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货币单位)
n.狗,雄兽 vt.尾随,跟踪
n.医生;博士vt.篡改,对…做手脚
aux.v. vt.做,干,办,从事;引起 vi.行动
*(生化)脱氧核糖核酸
&/blockquote&&p&处理后:&/p&&br&&img src=&/v2-552e87ddc973d891748ccbe240fb2b0f_b.png& data-rawwidth=&676& data-rawheight=&3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6& data-original=&/v2-552e87ddc973d891748ccbe240fb2b0f_r.png&&&p&&b&批判:&/b&&/p&&p&根据这个方法的原理,它能够对中文课文、中文古诗词、成语,当然,还有“广告”有作用,&/p&&p&根据这个方法的原理,她也能够对英文课文、英文歌曲等等有作用,&/p&&p&因为它的记忆原理依赖于文章句子本身意义的前后联系-----因为去用这种方法去记忆就是不得不用脑,调动的密集的脑力,因此记忆效果特别明显,而且深刻。&/p&&p&但是,&/p&&p&从理论上看,对英文单词不一定有用,这是我要说的-----虽然我没实践过,但我敢说它理论上效果应该不明显。单词本身和句子本身具备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英文单词的字母之间并没有意义的联系。虽然有些单词是可以分成不同的词根词缀,但是就整体而言,单词里面的第一个字母和第二个字母之间,不具备句子的那种必然的含义特性。&/p&&p&由此可见,记忆单词的效果应该不理想。&/p&&p&大家看到这里不知道有什么感想,也许你看到我说记忆单词可能不行,于是你得出结论:哦,这个方法原来也有不周到的地方!&/p&&p&烂!&/p&&p&当然,你要是这样想,我也无话可说。&/p&&p&总之,这个方法之所以有效果,那就是因为所记忆的内容存在意义的联系。&/p&&br&&p&&b&每一个完整的句子都存在一定的表达意义.....而“句子”囊括的文本,已经无穷无尽。&/b&&/p&&p&&b&------单凭这一点,它已经地为我们的记忆任务提供了极大效率。&/b&&/p&&p&&b&ps.到了418个赞,我就宣传一下我的公众号吧,有两种人不必关注:&/b&&/p&&p&&b&1.高三学生请勿关注,你该好好学习。&/b&&/p&&p&&b&2.新关注我的人不必关注。&/b&&/p&&p&&b&知乎对“大V”们进行了流量限制,我想从那些一直关注我的人中,带走一点点读者——&/b&&/p&&p&&b&搜公众号——「白诗诗」或者搜——「baishishi100」&/b&&/p&&p&&b&不是说那边我会写不一样的东西,而是说,我越来越舍不得在这边分享东西,另外,这边的答案会逐渐做适当的删除,如有必要的话,请朋友们做好一些备份。&/b&&/p&&p&&b&另外,其实不用关注我知乎这个账号的,就算你们关注了,下一次我写新答案了,还是有一大部分人看不到。因为流量限制了嘛。。哈哈。知乎把我搞生气了。哈。&/b&&/p&&br&&p&另外外,有网友评论:&/p&&img src=&/v2-e7ee0a017c_b.png& data-rawwidth=&634& data-rawheight=&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4& data-original=&/v2-e7ee0a017c_r.png&&&p&她指的是这个答案:&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怎么背书最有效率? - 白诗诗的回答 - 知乎&/a&&/p&&p&这是一种简单无脑的方式,可以训练嘴皮。&/p&&p&当然也可以先用我们上面介绍的方法背出后,再使用音频。&/p&&p&两者相结合,可以生出一头老母猪。&/p&
方法简单粗暴:打开一个链接,于是你会来到这样一个荒原,连广告都不给你看,如下图:哦,下面有一小行字体“需要背诵的文本贴到这里”,由于开发人员的疏漏,他应该少写了一个字“把”-------“把需要背诵的文本贴到这里”。刚刚不是说连广告都没有吗?现…
谢谢校友的邀请。&br&&br&&br&今天是干货时间。&br&&br&我要长文安利几个书法app ??? 坐车,无聊时看看,可以更多掌握地掌握字体结构。&br&&br&所以真的不要给这么用心写文的我点个赞吗!&br&&br&&br&&br&————————————————————&br&&br&&br&&br&&br&&br&● 书法词典(现已改名叫兰亭字酷)&br&&br&&img data-rawwidth=&746& data-rawheight=&478& src=&/4afd4f2eaca57706d56eef5d4ce7fb5a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6& data-original=&/4afd4f2eaca57706d56eef5d4ce7fb5a_r.jpeg&&&br&&br&&br&可以提供书法查询的字典,输入你想练习的文字并进行临摹,它提供了 7 种字体,除了常用的楷书、行书和隶书以外,其余需通过内购解锁。&br&&img data-rawwidth=&774& data-rawheight=&999& src=&/be351d1db9e3c187efa8f2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74& data-original=&/be351d1db9e3c187efa8f2_r.jpeg&&&br&点击具体文字临摹,提供了圆尖钢笔、扁尖钢笔和硬毫毛笔三种不同的笔锋,并且可以自定义笔画粗细,在临摹完毕后还可以隐藏范本对比。&br&&br&&img data-rawwidth=&1061& data-rawheight=&757& src=&/c81e1efc77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61& data-original=&/c81e1efc77_r.jpeg&&&br&如果想不到该练什么字,这个app还提供了近千首唐诗、宋词、元曲,每首诗歌都有详细的解说,练字的同时也欣赏了诗文。&br&&br&&img data-rawwidth=&1041& data-rawheight=&721& src=&/a399fcd326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41& data-original=&/a399fcd326_r.jpeg&&&br&&br&&br&&br&&br&&br&● 临帖&br&&br&&br&&im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452& src=&/3ac7d285bf2dd69bf57bb4a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3ac7d285bf2dd69bf57bb4a_r.jpeg&&&br&&br&&br&&br&里面的作品都是大师的真迹,共一百多幅经典名作以高清大图的形式收录进来,方便入门之后整体临古帖。&br&&br&&br&&img data-rawwidth=&596& data-rawheight=&739& src=&/1cbf5df163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6& data-original=&/1cbf5df163_r.jpeg&&&br&&br&书法入门之后,都建议直接临古帖。千年的书法传承下来,留下来的都是经过历代书法家审美鉴定过的珍品。此外,这款app在应用内可一键到达百度百科,先学习、再练字。&br&&br&&br&&br&&img data-rawwidth=&744& data-rawheight=&574& src=&/fbdf34130aafe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4& data-original=&/fbdf34130aafe_r.jpeg&&&br&&br&&br&&br&&br&&br&&br&&br&● 云章书法字典&br&&br&&br&&im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453& src=&/75ecd58fd5a73f4b90c1cf9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75ecd58fd5a73f4b90c1cf9_r.jpeg&&&br&&br&此款app不能进行摹帖,只能欣赏名家作品。&br&独特的是,这款app可以中英文对照。在学书法的同学复习英语。&br&&br&&img data-rawwidth=&872& data-rawheight=&727& src=&/be87cf63d9fab15e8851c9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72& data-original=&/be87cf63d9fab15e8851c9_r.jpeg&&&br&&br&最重要的是,「云章书法字典」的字库最丰富:它提供了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共十多万书法字,其中涵盖了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怀素等一千多位书法家的作品,可以选择处理过的矢量图,也可以选择来自真迹的高清图。 &br&&br&&br&&br&&img data-rawwidth=&932& data-rawheight=&794& src=&/fd8bb54f4d4ec9d1d67cc7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2& data-original=&/fd8bb54f4d4ec9d1d67cc7_r.jpeg&&&br&&br&&br&&br&&br&&br&&br&&br&&br&以上的教程你都懂了,&br&&br&&br&&br&&br&接下来想提升你的技能,有两个选择:&br&&br&&br&&b&1.让自己处于恐慌区。&br&&br&2.找到让能你学习的同时又快乐的方法。&/b&&br&&br&&br&所谓恐慌区,就是认识到自己有多不努力。去关注几个很厉害的人,看他们每天都是怎么在学习的。让自己处于精神紧张的氛围中。刻意地去比较自己,给自己压力。偶尔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励自己,但长久处在这种氛围中会很压抑。&br&&br&第二种才是我喜欢的学习方式。我每天用微博打卡,写小段诗或句子,发给朋友和喜欢我文字的人看。&br&&br&&br&&img data-rawwidth=&745& data-rawheight=&1291& src=&/1bccbdb0b1ed2d27fc5d82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5& data-original=&/1bccbdb0b1ed2d27fc5d82_r.jpeg&&&br&&br&&br&&br&把你的爱好跟学习结合起来。思考下你最喜欢做的事情,和最想拥有的技能,怎么能把二者合并为一件事,有了正确的方向才能做事高效。&br&&br&&br&&br&祝大家享受生活。
谢谢校友的邀请。 今天是干货时间。 我要长文安利几个书法app ??? 坐车,无聊时看看,可以更多掌握地掌握字体结构。 所以真的不要给这么用心写文的我点个赞吗! ———————————————————— ● 书法词典(现已改名叫兰亭字酷) 可以…
新概念英语。&br&&img src=&/138a8dfc6ba159cc572d38cf77448e37_b.jpg& data-rawwidth=&1395& data-rawheight=&5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95& data-original=&/138a8dfc6ba159cc572d38cf77448e37_r.jpg&&&br&高一下学期在青年文摘上看到俞敏洪讲的那个关于背诵新概念英语的小故事,深受感动,决心也要把新概念英语背诵下来。从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第三册开始狂背,每天早上早操前到图书馆前面的小广场背二十分钟,晚上下晚自习后再背二十分钟,课间有时间就在练习本上抄课文。&br&&br&上完高一基本上把第三册前30课背烂了,而且打开书随便翻一页看到一个词组或者知识点,立刻能想到哪一课哪一课什么地方也用到了相同的句式,都在书上标记下来。意外收获就是每次英语考试就好像打开了上帝视角,真是随心应手。最爽的一次是,一个完形填空的题目竟然完整搬了一篇新概念英语3的课文,记得是第20课By Heart,里面有个比较难的知识点,全班只有我自己写对了答案,那种感觉真是不能更好。后来直到毕业还是不断在重复前30课的内容,就是忘了背背了忘。&br&&img src=&/95363e0eaf_b.jpg& data-rawwidth=&2560& data-rawheight=&19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60& data-original=&/95363e0eaf_r.jpg&&&br&大学期间没事的时候也是会翻一翻,有时间也会背一下,基本上把后面20课背的差不多。至于说收货,也许就是裸考四六级并取得了也还算不错的分数吧。&br&&br&工作后辗转去过几个地方,一直随身携带的书就是新概念英语和沉默的大多数,虽然已经过了考试考证的年纪也不再有这样的需要,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想翻一翻看一看。&br&&br&新概念英语四本书包罗万象,里面的小故事有的幽默风趣让人发笑有的严肃认真引人深思,很接地气。比如第一册里买房的买家看完房后说还需要让他老婆看一下,然后房主很正儿八经地说了句:Women always have the last word!哈哈哈,超搞笑。还有牙疼去看病,护士说预约到下周然后改到当天下午,最后护士经不起病人磨不耐烦的说你就不能等到今天下午吗?病人很无奈又很风趣地说:I can wait, but my toothache can't!作者控诉资本主义国家看病的效率低下生动形象,哈哈。第三册里有一篇是关于宁静田园的遐想,是说城里人往往都向往田园的自然风光和简单宁静的生活,其实这是一种叶公好龙,列举了乡村生活的种种不便以及自己喜欢城市生活的各种便利,最喜欢就是后面说每到周末人潮褪去大街上那种寒冷冬日昏暗淡淡的街灯也会让人感到温暖。&br&&br&有个问题是背诵古代经典名著有什么好处,答案里说当你遇到美丽的风景的时候不是只会说一句:卧槽,真美极了,而是可以脱口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诗句。其实英语也可以的,在一次出差归来途中的高铁上,车窗外是满目的萧瑟以及天边渐渐坠落的太阳,不由得想起第四册一篇课文:A young man sees a sunset and, unable to understand or to express the emotion that it rouses in him, concludes that it must be the gateway to a world that lies beyond.&br&&img src=&/e8680f59cec6ecacd377c74c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e8680f59cec6ecacd377c74c_r.jpg&&&br&&br&每次高铁报站总不由得跟着模仿,能够感觉到那种内在的韵律真的就像是欣赏一般。在北京坐地铁,只要一进门脑海就会自动播放:please stand firm and hold the handrail,真的是挥之不去。印象中最喜欢的是10年左右北京西站的男中音,那英语口语简直好的炸天。最近半年每天上下班路上基本都在听新概念英语第一册录音,1985年原版英音,据说是由BBC播音员录制。如果和97版对比,不知要高到那里去。&br&&br&我并非英语专业,所从事的工作基本也和英语无关,继续学习英语或许对我也没有太多直接的益处,可我就是喜欢。或许,兴趣真的才是我们做一件事情最好的老师和能够坚持下去的动力源泉吧!
新概念英语。 高一下学期在青年文摘上看到俞敏洪讲的那个关于背诵新概念英语的小故事,深受感动,决心也要把新概念英语背诵下来。从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第三册开始狂背,每天早上早操前到图书馆前面的小广场背二十分钟,晚上下晚自习后再背二十分钟,课间有…
&p&从小被教育好好学习,但却从没人教我怎样好好学习,直到接触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才发现以前的学习多么低效,高效的学习又多么迷人!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心理学视角探究学习理论,既能将常用的老方法化腐朽为神奇,又能指导我们培养新的高效方法。&/p&&p&以下6个方法,每个方法都从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有效”(认知心理学理论),以及“怎样高效利用”(理论照进现实),另外,部分理论还结合了年初参加职业考试的经历,这场考试也让我真切体会到高效学习的威力和魅力,学习真不是一件苦差事!&/p&&p&&b&1、注意力稳定性理论:必须有目的的预习。&/b&&/p&&p&注意力稳定性。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保持稳定,而是周期性起伏变化,通俗讲就是课堂45分钟,真正有效时间大约不到20分钟,这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要成为学霸,有效的课堂时间必须用来听重点,听难点,听方法思路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有目的的提前预习非常重要,必须要带着问题听讲。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要么不预习,要么稀里糊涂预习,虽然瞪大眼睛听讲,最后只能自证智商确实存在差异!&/p&&p&之所以将这条放到第一点,一是课堂听重点太重要了,另外就是对于N多年没踏入课堂的人来讲,集中精神听讲基本不可能,时不时就刷刷朋友圈、看看新闻,坐立难安,尽管大多数时候在开小差,但我对上课内容吸收非常高效,这归功于有目的的预习,带着问题听课,一旦老师讲解到问题内容,自然就全神贯注!&/p&&p&&b&2、记忆衰退理论:必须及时复习。&/b&&/p&&p&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p&&img src=&/209ee28a1d0bfabc59ae60_b.jpg& data-rawwidth=&370& data-rawheight=&32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0&&&p&上面曲线告诉我们及时复习非常重要,但实验又证实,合理安排复习时间也非常重要,并非复习就有效果,正确的时间点进行复习就会事半功倍!&/p&&img src=&/82f9bd79ea3bb4c05dc3a40_b.jpg& data-rawwidth=&662& data-rawheight=&4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2& data-original=&/82f9bd79ea3bb4c05dc3a40_r.jpg&&&p&什么才是最佳的时间节点,实验给出的建议是5分钟后重复一遍,20分钟后再重复一遍,1小时后,12小时后,1天后,2天后,5天后,8天后,14天后就会记得很牢,很难再遗忘。但对于较为繁重的学习,这近乎不太可能,我个人的实践是:即时复述很关键(短期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12小时或睡前温习很重要(最好是通过题目巩固),1天后、2天后、8天后三次复习,效果通常就已经非常不错。&/p&&p&&b&3、记忆编码理论:必须动手构建知识树。&/b&&/p&&p&认知心理学研究指出,记忆效果取决于信息编码方式,“深层次”加工比“浅层次”加工更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提取。换句话说,记忆和理解取决于如何加工信息。加工深度很难衡量、定义,因时而异,但有效的深加工肯定是在记忆内容和已知信息间建立联系,而建立知识树是最为有效的方式,通过树形结构把知识串联、和组织!&/p&&p&以年初的考试学习为例,在我眼中,书本不是一个个知识点的无序堆积,而是一个树形结构,一个节点就是一个问题,我要做的,就是建立并完善这课知识树,在学习中不断调整、增删节点,不断发展、壮大这棵知识树。知识树一旦被搭建出来,每一个节点就是一次思考,每一次思考就是与周边知识节点的一次连接,知识之间的联系就越来越紧密,知识树也就越来越有条理,越来越有生命力,很多问题自然而然就能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而不是杂乱无章的一团浆糊,毫无头绪!&/p&&p&具体搭建方法可参见思维导图,为限制篇幅这里不细述,已经发布在公众号《终身学习?不懂这个方法都是白学》。&/p&&p&&b&4、内隐语言理论:打破学习错觉。&/b&&/p&&p&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学得好,是错将熟悉当做知道。比如我们学习一个章节内容,画了重点记号,甚至还做了笔记,这时我们可能会认为学得很好,对知识点也了如指掌,但如果合上书做个简单的自我检测,瞬间就会忘掉三四成。再比如,问自己一个经典问题:“什么是囚徒困境”?心里是不是很快闪出“两个人”、“博弈”、“策略”等关键词,觉得对这个问题很熟悉,但如果我要求用你完整描述出来,你真的知道吗?&/p&&p&这种学习错觉(误将熟悉当知道)是内隐语言与外部语言的差异造成的。语言分为内隐语言和外部语言。通俗讲,内隐语言是我们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言语,外部语言就是我们正常交谈或小声默念。内隐语言过于隐秘、快捷、破碎,而外部语言(或者书写表达)是逻辑、完整、成体系的,但如果一个知识点能用内隐语言描述,我们就误以为很熟悉。&/p&&p&具体到学习中,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复习时,内隐语言抓住了几个关键点,我们就会产生学习错觉,误以为都知道,但知识点不是孤岛,是由逻辑关系构成的,这需要外部语言去描述、串联,唯有经过外部语言检验,才是真正的掌握理解!因此,必须将内部语言转换成外部语言。认知心理学推荐生成与测试两种办法:&/p&&p&生成效应是指向同学、朋友、家人解释解释所学知识,在解释过程中,主动思考组织知识,构建出知识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有经验的童鞋都知道,很多灵感都是在给别人讲题中产生,甚至是请教别人时恍然大悟,另外做讲座之类的对掌握知识非常有用!&/p&&p&测试是指对知识点进行自我提问,然后将答案小声说出来,或者完整写出来,不能心里一晃而过几个关键词就觉得了解然后测试结束。&/p&&p&&b&5、情绪绩效理论:压力是资源。&/b&&/p&&p&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但对学生及成人教育而言,考场发挥也非常重要,临场心态非常关键,那一刻的心态抵得上几个礼拜、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苦功!这就涉及情绪绩效理,即情绪唤醒水平和绩效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的关系,情绪太低或太高都会损害绩效。所以适当的压力是有好处的,完全没有压力或压力过高都会影响发挥。&/p&&p&压力的最新研究还表明,我们对压力的认知会改变这一压力曲线(大致是左、右平移)。比如一个实验证实,如果人们被简单告知“你是那种在压力下表现更好的人”,他们实际表现会提高33%,即使这只是随便说说也无妨,重要的是信息改变了个人对压力的评估方式。所以,视压力为资源,会让我们在压力下表现更好(向右平移),而谈压色变则会让哪怕一丁点的压力都影像我们发挥(向左平移)。&/p&&p&&b&6、合理休息:休息也是学习。&/b&
曾翻译一篇长达44页的学习论文《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异类》等畅销书就是以该论文为原型),译文为《刻意练习:成就天才表现》,该论文对合理休息的描述非常精准:&/p&&blockquote&A number of training studies in real life have compared the efficiency of practice durations ranging from 1 -8 hr per day. These studies show essentially no benefit from dura-tions exceeding 4 hr per day and reduced benefits from practice exceeding 2 hr (Welford, 1968; Woodworth & Schlosberg, 1954).
&br&有很多关于学习时间与效率的研究,这些研究证实:超过2小时学习效果就逐渐递减,超过4小时根本就没有效果了。因此合理的休息与高效率的学习同等重要,长时间无效学习尤其会让人心生厌恶。 &br& one would expect that the level of practice an individual can sustain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is limited by the individual's ability to recover and thereby main-tain a steady state from day to day. After the individual has slowly adapted to a constant level of practice, increases ought to be possible. In contrast, if an individual cannot recover each day from a given level of practice, sustaining that level will lead to exhaustion and mental fatigue. &br& 要想长期能够保持稳定的学习效率,就不能一次过度消耗甚至透支,要确保每次学习时精力都能够恢复。一旦过度透支,不仅会造成效率低下,甚至带来精神疲劳,削弱动机和坚持动力,很多少年天才通常过于急功近利(或被迫),致使兴趣、热情被消耗干净,最后无法坚持而失败。&/blockquote&&p&对于长期的学习,明智的做法是,控制每天的高强度学习时间,避免精神疲劳或逆反心理,简而言之:&/p&&p&1)短期内,要合理调配好学习与休息,避免过度透支精力和兴趣,要细水长流。&/p&&p&2)长期看,长时间的坚持学习,能够让身心能逐步适应,之后可逐渐增加学习量和学习强度。&/p&&p&另外,认知心理学有一个“间隔效应”:分几段时间来学习,不要试图一次学完所有东西,这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在知乎答题更是如此,比如本题我陆陆续续写了快3天,每天写一点压力不大,状态还好,如果非要一次性写完,答案要么太水,要么兴趣透支就此封笔)。此外,研究还证实,学习之后休息或睡一会,能有效提高记忆效果。&/p&&p&以上。影响学习效率的理论还有很多,比如注意力切换损耗理论,记忆构建理论,格式塔理论,学习区理论等等,将在下篇分享。&/p&&br&&br&&p&PS:公众号搜「高太爷」 ,后台回复“刻意练习”获取学习论文及译文;回复“学习之道”获取《学习之道》笔记及思维导图。&/p&&img src=&/v2-3f4c8aefab347ef258513f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3f4c8aefab347ef258513f_r.jpg&&
从小被教育好好学习,但却从没人教我怎样好好学习,直到接触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才发现以前的学习多么低效,高效的学习又多么迷人!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心理学视角探究学习理论,既能将常用的老方法化腐朽为神奇,又能指导我们培养新的高效方法。以…
来答一下。(收藏的人比点赞的人多3倍是怎么回事……)&br&&br&欲罢不能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情绪和专注力。我主要讲一下关于学习节奏的控制。&br&&br&很多人学习能力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只是学习心态有些薄弱,我曾经也是其中的一员。常常学了一整天,看了下自己记录的真正学习的时间,不过才4个小时,奇怪时间都去哪里了,明明觉得自己在图书馆坐了一整天啊。带着满满的焦虑感和负罪感回到宿舍,逼着自己再学习,学得脑子都疼了。学不过3天就瘫了,陷入一个极度萎靡的状态。要么就说没完成的任务推到明天,结果明天也没做……&br&&br&改变这个状态其实很简单。真的非常简单,很多人都知道的方法,但真正能很好实行的人没几个。&br&&br&要维持一个好的学习心态需要注意以下的问题。&br&&br&1,如何选择学习时间?&br&首先要明确,你的大块空档时间其实没有想象中的多。有的时候你空出一整天的时间准备去学习,在时间线上貌似这24个小时里16个小时都是可用的。但实际情况完全不是这样,会有很多打断你的事。在一天早晨规划好时间,看哪些时间段是确实有事的,事件和事件中间会有些小的间隔。如果这个小间隔超过20分钟,就用它来学一点点东西。因为他们夹在两件事中间,你会不得不强迫自己快速进入状态。随时带着你要用的资料,提前选好一个非常近的学习地点,在那个空档里快速开始行动。往往这些小间隔时间也不长,而且再学完之后你往往要开始事件2,疲劳感会瞬间被转移掉。像一场迅速的突袭战~不付出任何疲劳感,烧杀抢掠一堆知识~&br&&br&不要选择晚上学习。&br&很多人在时间的学习上喜欢选晚上。我原来也偏好晚上,因为看起来从下午7点钟吃完饭之后,我到12点至少有5个小时可用。这个时间看起来又长,又安静,脑子又清晰。事实上,错。几乎所有的人类到晚上之后精力会有所下降,会倾向于在这个时间放松和娱乐。你用它来学习,常常会有一种“啊,我好辛苦啊,都这么晚了,我还在学习,为了学习我真是牺牲了好多啊”这样的想法。会让你觉得很心累。更可怕的是要是你没按自己想象中的速度完成任务之后,你没有时间再补救自己的任务了,只能选择熬夜处理,或者推到第二天。这都不好。其次,在睡觉前大量用脑,会让你的脑袋又紧张又疲劳,会影响你的睡眠质量。小心发际线啊少年们!小心痘痘啊少女们!所以,尽量避开晚上。&br&&br&2,把时间的分成几段。假设你今天打算学习6个小时。你可以早晨安排2.5个小时,下午安排2小时晚上安排1.5个小时。这样你只要保证中午12点之前学满2.5个小时就可以了,学完2.5h之后你就有一种完成任务的感觉,而且2.5h看起来一点都不长唉~一下子心理压力就小了有木有。也没有那么痛苦嘛~&br&&br&把尽量多的任务放到早晨和中午完成,晚上只分配一点点任务,这样早晨重晚上轻的任务安排,会让你觉得早晨已经完成了任务的一大半,下午和晚上就有了一种已经领先于计划的掌控感和胜利感,让你能心态更飞扬。&br&&br&3,吃饭的时候保持悠闲和放松。这个很重要!!吃不好心情会变差的!!中午的时候,给自己一个小时慢悠悠的把饭吃了,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吃完饭脑袋就当机了……整个人好像都傻了…因此需要再玩一会儿,睡个觉啊,刷微博啊,追剧啊都行。把精神头吊起来才行…保证把你自己的注意力从学习任务中转移开,一直想着学习的事情会就像开了一堆后台程序一样会消耗你的精力和意志力。这个是为了下午能更专注的学习所做的准备。感觉早晨学2.5h就可以连吃带玩2小时,兴奋。这算是对自己的一个奖励,会让你越来越带劲儿。&br&&br&4,继续打碎时间。把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砍成不足1个小时的区间。学一个小时,就放松10分钟左右。这10分钟一定要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看点不相干的书啊,回个微信啊,聊个天啊。这个很重要,注意力如果一直维持在学习上会让你觉得自己学了很久的时间,直接导致你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诀窍就在于,维持短时间的巨大精力的爆发,然后打断。再重新下一轮1h的冲刺。&br&&br&4,转换地方。不要在一个地方待太久。多给自己踩点几个作案地点。比如说早晨在图书馆待了一早晨,下午你要换去一个没人的空教室。在同一个地点停留太久会让你觉得时间过的慢。这不利于压力的减轻。&br&&br&5,换材料。假设学了一个小时英语,下一个小时就学别的东西。换材料又助于你减轻对学习的厌恶感和疲劳感。维持新鲜感,刚一个小时正学到兴头上,在兴头上打断,这样结束的时间点就储存了一个兴趣盎然的心理遗留,以后想到学习就会有一个很饥渴的感受,有助于学习成瘾。 不要总是学到吐才停手,在结束时间点上对学习的印象会通过累积被固定下来,让下次你一想到这个学科就觉得恶心。&br&&br&6,在一个小时的间隔里维持专注,下个app设置一个45分钟的时间,禁止自己打开手机中不相干的娱乐app。&br&&br&7,无论是中间10分钟的间隔,还是中午,下午长达一小时以上的休息时间都千万不要去学习了!!!!不学习也是伟大计划中的一部分!!要和学习一样认真严肃的执行!!不好好吃饭想学习的事,会让你情绪很紧绷的!!!你下午还想不想好好学了!!你的终极任务可是要哄骗大脑说明明也没有学很久嘛~明明好轻松的嘛~去玩,去做别的事情。一定要保证这个时间不干学习的事情……千万要及时清理疲劳的杂草呀。&br&&br&到了晚上你就可以带着满满的成就感和放松的感觉磨磨唧唧的泡热水澡,泡奶茶,泡汉子了……多爽。。。&br&&br&&br&整个学习方法的核心,就是保持短时间的超级集中点,切换打断带来轻松感,空隙娱乐带来奖励感,减少体感时间的长度来减少心理压力。&br&&br&有人在评论里问我说,按照我的方法一天能有几个小时在学习啊?&br&&br&我只想说,不要总是很贪心的用每天的疲劳度和耗费时间长度来衡量自己学习的成果,会导致注意力和效率的降低,更加不利于长期计划的坚持和心态,实在得不偿失。不要让自己太累,不然真的会厌恶学习的,而且积累了太多的疲劳会让你一时半会根本恢复不回来陷入瘫痪。不要做一个枯坐在图书馆的雕塑,要努力通过提高效率和学习方法来压缩学习时间,不要“假装学习”“假装刻苦”,谁说学霸就一定是那个死读书的人呢?&br&&br&有人说6个小时太少了,能学10+个小时才是需要技巧的。&br&&br&我个人认为,能保持6小时的超级集中专注的学习已经很足够了。有人不间断的几小时几小时的学习,注意力最多最多维持3小时左右就开始衰退了,后面的几个小时只能是在毫无产出的虐待自己。再说了,10小时以上的学习是一个非常规的状态,这种状态维持不了太久的时间,而且要付出的心理和身体代价非常大,真是花样作死。况且,决定学习成果的是真真正正有效使用了几个小时,而不是磨了多少时间,不是吗?牺牲浪费那么多时间搞得和苦行僧一样,只有一点点成果,甘心吗?&br&&br&生活当中不仅仅只有学习一个部分啊,题目是如何欲罢不能的轻松学习,而不是如何虐待自己自残式的学习,我说的对不对。&br&&br&你可以试试:-D尝试一天看看我的方法怎么样~&br&&br&推荐3个app&br&&im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1334& src=&/a62c99f9e569d034d22f925fc8a2fbcd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a62c99f9e569d034d22f925fc8a2fbcd_r.png&&&br&&br&可以用来记录每天的时间使用情况,谁用谁知道。&br&&im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1334& src=&/7699ede2b87d44d54793ce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7699ede2b87d44d54793ce_r.png&&&br&&br&用来专注小时间。&br&&im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1334& src=&/02dcb633e3dc5b1d24c4d8b1c7c6cd20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02dcb633e3dc5b1d24c4d8b1c7c6cd20_r.png&&&br&&br&用来打卡养成习惯。&br&&br&附送一个思维导图的app&im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1334& src=&/cbffccee30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cbffccee30_r.png&&&im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1334& src=&/2a908dbba2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2a908dbba2_r.png&&&br&&br&我的公众号:恒变的解忧杂货铺&br&&br&&p&&a href=&///?target=http%3A///r/nTnA2AjEHVVirUy792yP&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r/nTnA2Aj&/span&&span class=&invisible&&EHVVirUy792yP&/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二维码自动识别)&/p&
来答一下。(收藏的人比点赞的人多3倍是怎么回事……) 欲罢不能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情绪和专注力。我主要讲一下关于学习节奏的控制。 很多人学习能力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只是学习心态有些薄弱,我曾经也是其中的一员。常常学了一整天,看了下自己记录的真正…
&p&我是做学习策略研究的,已经碰到了太多面临这种困境的学生和老师了。&/p&&br&&p&这种情况很常见,但是一般人不了解其中的原理,也不知道解决的方法。这篇干货长文做一个系统的解释,并提供几种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大家依照此进行理解和练习,会有不少帮助。&/p&&br&&p&&b&上篇:原因分析——潜藏在水下的真实原因,与表层现象相去甚远&/b&&/p&&p&&b&下篇:解决方案——多种方法解决一个问题,总有一款适合你&/b&&/p&&br&&br&&p&&b&上篇:原因分析&/b&&/p&&p&&b&1从模拟的单一思维路径,到真实的复杂决策路径。&/b&&/p&&br&&p&对于某个知识点,某道题目,老师讲的时候听得懂,但自己做题不会,为什么?&b&因为你听课时学到的,是模拟的单一思维路径;而做题时候遇到,是真实的复杂决策路径&/b&。这种反差决定了,不会做是很正常的。&/p&&p&什么是模拟的单一思维路径?什么是真实的复杂决策路径?用图形来举一个直观的例子:&/p&&img src=&/aa3e7d2637af21efdc719_b.png& data-rawwidth=&227& data-rawheight=&36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7&&&p&&u&A点,代表一个题目(知识点)的答案、结果;&/u&&/p&&p&&u&B点,代表一个题目(知识点)的条件、起点;&/u&&/p&&p&&u&从B到A的路径,代表我们解题时候的思考路径、思维过程。&/u&&/p&&br&&p&我们可以把从B到A的思维路径,理解成在一条路上开车。&/p&&br&&p&&b&在老师讲课,我们听的时候,是一条模拟的单一思维路径&/b&。你看,在这条路径上,开车是非常简单的,就像上图所示,全程一条路走完,没有分叉,基本不用费脑子想——要拐弯吗?要走哪条路?都不需要考虑,一条路走到黑就好了。&/p&&br&&p&对应到实际场景上来说就是:&/p&&blockquote&老师讲一道题的时候先说,第二步是函数变换,要用换元法,听懂了吗?我们当然听懂了,我们知道什么叫做换元法;&br&老师又说,第三步求三角形面积,要用余弦定理,听懂了吗?我们也听懂了,因为余弦定理的公式我们还记得。&br&就这样,这道题做完了,我们以为自己听懂了。&/blockquote&&p&&b&而当我们自己做题的时候,面临的是真实的复杂决策路径。&/b&这个时候我们经常发现,实际情况根本不上第一幅图那样的,而是这样的:&/p&&img src=&/7cdc5ae52e627ab7a9e19a0030b3bedd_b.png& data-rawwidth=&389& data-rawheight=&38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9&&&p&正确的路,还是那一条主路不变,可是我们会碰到很多个岔路口,一路上不断的走走停停,这个路口往哪里拐,向左还是向右?怎么又有一个路口,我是不是越错越远了?&/p&&br&&p&对应到现实场景上来说,就是我们自己做一道题的时候,会想:&/p&&blockquote&咦,第二步是要直接化简计算还是要用换元法呢?要是直接计算就可以的话,换元法会不会越换越麻烦了?如果要换元法的话,是第二步就换元,还是到第三步再换呢?……
唉,这个三角形面积,到底该怎么求啊?已经换元法计算出一个式子了,是该用余弦定理呢,还是直接用底乘高来求呢?又或者是切分成两个小三角形的面积加起来?……
唉,这么复杂,是不是越错越远了啊?靠,我估计第二步就不应该用换元法吧!……算了,再重新开始试一下……&/blockquote&&p&一路上,不断的有分岔路,不断的有多重可能性,我们就这样在前行的时候不断的怀疑,思维的步伐还没迈开几步,就已经在怀疑中崩溃了——我们的思路中断了,茫然不知所措,或者大脑中一片空白。&/p&&br&&p&将上面两种情况一对比,你就明白其中的区别了。老师讲课的时候,只讲那条当下正确的主路,却没有将其他可能的分岔路;老师只讲,这个地方要用换元法,却没有讲为什么是用换元法,为什么是这一步而不是下一步用?&/p&&img src=&/ead3c975ea_b.pn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ead3c975ea_r.png&&&p&老师只讲了单一路径,我们却要面临复杂决策,于是思维崩溃了。&/p&&br&&p&(这是我自己思考的理论,不过后来发现有人做过类似的研究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p&&p&MAYER,R.E.Learning and Instruction.【M】New Jersy:Merrill Prentice Hall.)&/p&&br&&p&&b&2从短小的逻辑环节,到漫长的逻辑链条。&/b&&/p&&p&另外一个导致我们听得懂却不会做题的原因,是&b&我们听得懂短小的逻辑环节,却不明白漫长的逻辑链条。&/b&&/p&&p&比如说,一道题的逻辑全链条是这样的:&/p&&img src=&/4cbf998553aadaee422d6bc6d8b454a3_b.png& data-rawwidth=&422& data-rawheight=&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2& data-original=&/4cbf998553aadaee422d6bc6d8b454a3_r.png&&&p&A是最基本的条件,推导到B,在推导到C,然后一直推导到F。&/p&&p&老师讲课的时候,当然先讲A如何推导到B,讲完了问,你们听懂了吗?我们当然说听懂了。&/p&&p&然后讲B如何推导到C,讲完了问,你们听懂了吗?我们也说听懂了。&/p&&p&接着C到D,听懂了吗?听懂了。&/p&&p&如此类推直到F,最后问,听懂了吗?听懂了。全部听懂了吗?全部听懂了。&/p&&br&&p&可是我们真的听懂了吗?&/p&&br&&p&&b&我们所听懂的,是A到B,B到C,以及E到F,是一个个短小的逻辑环节,由此,我们产生了一种已经听懂了的感觉。然而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把这个漫长的逻辑链条串联起来。也就是说,当实际做题的时候——需要完整的逻辑链条的时候,我们是不会做的。&/b&&/p&&br&&p&再举个例子。中国象棋,很多人都懂得基本的规则,炮打隔山马跳日,很简单对不对?初学者,计算中国象棋的步数,大致能计算1-3步,冠军级别的选手能够计算13步都不止。我们都能看出来,这两者的水平是有巨大的差距的,可是,他们的逻辑有本质的差别吗?&/p&&br&&p&我们发现,其实每一个短小的逻辑环节都是一样的——每一步都是根据象棋规则来走的,然而,其逻辑链条的长度是不一样的。初学者,尽管他能够明白每一步的逻辑,但是他无法串联出整个逻辑链条。&/p&&br&&p&也可以这样想。象棋冠军走了一步棋,非常深奥,初学者看不懂。接着象棋冠军就来解释:&/p&&blockquote&我一共计算了10步。你看,如果跳马吃卒,会被对面平炮卡住——初学者听懂了;&br&如果你再往前跳马,对面会飞像憋住你,这样你的马就不能动了——初学者又听懂了;&br&你的马不能动了,你只能进车去抓对面的马,求换子——初学者又听懂了;&br&……中间省略n步……&br&最终你发现,这样虽然保住了马,却漏出破绽,被对面偷袭吃了一个士,所以我们马不能吃卒,要往回跳——初学者还是听懂了。&br&现在我讲完了,你也来计算个十步吧——初学者立刻懵逼了。&/blockquote&&img src=&/be2a0a218da_b.png& data-rawwidth=&222& data-rawheight=&22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2&&&br&&p&&b&只熟悉单一的逻辑环节,就产生了“我听懂了”的感觉,而不熟悉完整的逻辑链条,这就导致了最终的题目不会做。&/b&&/p&&br&&p&上篇小结——听懂课却不会做题的两个主要原因:&/p&&p&&b&1从模拟的单一思维路径,到真实的复杂决策路径。&/b&&/p&&p&&b&2从短小的逻辑环节,到漫长的逻辑链条&/b&&/p&&p&上面两个原因,基本上占据了80%的情况。剩下的,有时候就是简单的忘记了,有时候是本来就没听懂,老师一问,他就随口回一句“听懂了”。这些情况就不做讨论了。&/p&&br&&br&&p&&b&下篇:解决方案&/b&&/p&&p&针对上面的两个主要原因,可以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对每个原因提供多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总有一款适合你。&/p&&br&&p&&b&1 从学习金字塔到费曼技巧&/b&&/p&&p&这个方法对应第一个原因——单一思维路径到复杂决策路径。让我们先来复习一下那幅核心示意图吧:&/p&&img src=&/fcfe3dec0d2_b.png& data-rawwidth=&426& data-rawheight=&2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6& data-original=&/fcfe3dec0d2_r.png&&&p&自己做题的时候容易出现问题,容易在岔路口迷路,核心就是对于路况不熟悉而已。我们听课的时候只熟悉主路,没见过分岔路,这就造成了我们实际应用场景中思维容易卡顿,做题做不出来。&/p&&br&&p&明白了这点以后,解决思路就很简单了——&b&我们只要熟悉了那些分岔路就好了。当我们不仅熟悉主路,而且也熟悉岔路的时候,我们对于主路线的识别度和记忆深度就会提高&/b&。顺着这条思路,有两种具体的解决方案。&/p&&br&&p&&b&第一种,基于学习金字塔原理,使用以教授促进学习的策略&/b&。&/p&&img src=&/72f21f5fc41d39ed37d628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72f21f5fc41d39ed37d628_r.png&&&p&&b&学习金字塔理论:&/b&&/p&&blockquote&在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讨论、实践和教授给他人这几种学习方法中,自己作为老师,向他人教授知识,是最有效的。&/blockquote&&p&这个理论只给出了结论,说教授给他人是最有效的学习,而没有给出原因——为什么教别人自己反而学得好?我在上篇中给出的解释就是其中一个原因。使用这种方法,你能够在讲解的过程中被迫遇到很多的分岔路,被迫去熟悉它们,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解和记忆水平。&/p&&br&&p&具体来讲,你可以做以下几件事情:&/p&&ul&&li&主动上台讲课(如果你们老师有这种学生讲课的活动环节);&/li&&li&给其他同学讲题;&/li&&li&做ppt演示和分享;&/li&&li&自己编写小教材(解题经验、方法等);&/li&&/ul&&p&实际操练几次你就会发现,效果会非常好的。&/p&&br&&br&&p&&b&第二种,费曼技巧&/b&。&/p&&p&所谓费曼技巧,操作方法如下:&/p&&blockquote&1、拿张白纸;
2、在白纸顶部写上你想理解概念;
3、用你自己的话解释它,就像你在教给别人一样。
4、遇到解释不了的地方,就通过查课本、问老师、或到互联网搜寻答案。 &br&5、1-4反复循环&/blockquote&&p&我们看到,其实费曼技巧,就是学习金字塔理论一个延伸。在学习金字塔理论当中,教授别人带动自己的学习,是指的真实的教授,而费曼技巧是在大脑中模拟教授别人,是在做思想实验。&/p&&br&&p&可以说,不论是真实的教授别人,还是如费曼技巧那样模拟教授别人,核心都是一样的。通过亲自把思维的路径走一遍,自然会遇到各种思维的模糊点、分叉点,发现隐藏的问题,从而让自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最终学的更好。&/p&&br&&br&&p&&b&2 从熟悉完整逻辑链条到思维可视化&/b&&/p&&p&这两个方法对应第二个原因——不熟悉漫长的逻辑链条。&/p&&br&&p&人们在长逻辑链条下会思路崩溃,有两种情况。&b&第一种是没有意识到完整逻辑链条的重要性&/b&,他在学的时候就只注重单个逻辑环节,而没有刻意的去梳理完整逻辑链条。&/p&&p&这种情况是个意识问题,只要意识转变了,自然就能扭转过来。比如你这篇文章看到现在,应该已经意识到完整逻辑链条的重要性了,那么下一次你在学一种数学题型时,在理解完了每一个单一逻辑链条后,就会单独再花两分钟时间,完整的把全链条梳理一遍。&/p&&br&&p&&b&第二种情况是,有些逻辑链条确实太长太复杂了,超过人脑的本能极限&/b&。比如高考数学压轴题,很多就是这种复杂程度的。&/p&&p&人的逻辑链条不能在脑海中延展的太长,主要是受到工作记忆的限制。所谓工作记忆,是指人们在完成认知任务的过程中,将信息暂时储存的系统。说的通俗点,大概就相当于电脑的内存。&/p&&br&&p&把人脑比喻成电脑的话,其特点就是CPU很高,但是内存特别差,类似于 I7-6700K的高级CPU,配上64K的老古董内存
这种感觉。&/p&&p&对应大脑的这种天然局限,我们需要采取一些特定的技术手段去弥补——可视化思维。&/p&&br&&p&所谓可视化思维,意思是你把大脑里的抽象思维过程,以符合规律的方式写在纸上。这样,你思考出来的这些中间信息,就不要储存在大脑里,而是储存在纸上,可以节约大脑的存储空间。&/p&&br&&p&还是用之前的那个例子。一道数学题,是给出条件A,要求证明F,其正确的思考路径是A推导出B,B推导出C……直到E推导出F。&/p&&br&&p&当我们在大脑中抽象思考的时候,我们的思考状态是类似下面这样:&/p&&blockquote&慢慢的从A→B→C→D这样一级级的推导,终于得到结论D了,然后卡一下,D和E什么关系?就这一下卡顿,前面A→B→C→D的推导路径就忘记了,然后开始怀疑:
额?D是怎么来的?我怎么莫名其妙搞出这个结论了?这个思路是对的吗?会不会走歪了啊,现在都没思路了?唉,算了,再从初始条件A开始重新推导一次吧。&/blockquote&&p&而,当你把这个思路的核心过程画在纸上的话,这种逻辑路径就不会遗忘和中断了,比如,比这样画一个逻辑递进图:&/p&&img src=&/4cbf998553aadaee422d6bc6d8b454a3_b.png& data-rawwidth=&422& data-rawheight=&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2& data-original=&/4cbf998553aadaee422d6bc6d8b454a3_r.png&&&p&在一块专门的空白区域,每推导一步,就把图往后画一步。你的其他草稿、演算之类的,都在另外的区域进行,不要和这个核心逻辑图混淆。当你完成从A到D的推导后,从D到E很复杂,你专注想了3分钟才完成。这时候,前面的ABC你早就忘记了,可是抬头一看逻辑递进图,立刻就恢复记忆了——哦,刚才已经从A到D了,现在是从D到E——于是断裂的逻辑链条又连接上了。&/p&&br&&p&思维可视化的方法,除去这种逻辑递进图,常用的还有流程图、甘特图、思维导图(结构图)等,我还自己开发了一些方法。学生的话不用那么复杂,基本上逻辑图和思维导图就够用了。&/p&&br&&p&把这几点做好了,基本上问题就能解决了,建议大家动手尝试一下,亲自体会解决问题的快感吧~&/p&&p&---------------------------------------------------------------------------------------------&/p&&br&&p&最后对我的学生关注者们发一个通知 :&/p&&br&&p&我的超超超长答案:&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高中学习,什么样的应试方法是好的? - 叶修的回答&/a& 终于更新完了!!!&/p&&br&&p&更新完了以后,统计了一下,自己都震惊了,全文1万7000字,附加大量示意图。我估计这是知乎教育类问题下最长的干货答案了吧!自己被自己感动得要哭了。。。很多收藏了同学,这下终于可以去看看完整版了。&/p&&br&&p&当然,学习策略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1万7000字也只是其中的很少一部分。不断有人邀请我回答问题,目前手头还挤压了大量问题,依然在缓慢的回答中。。。&/p&&p&——————————————————————————————————————&/p&&p&我建了两个qq群——&/p&&p&学习的策略1群 :&/p&&p&高中学习策略群:
&/p&&p&高中生加专门的高中学习策略群,大学生和职场人士加学习的策略1群。&/p&&p&(我的知乎id即是入群密码)(入群修改id,格式为:省份+职业(学生标注年级)+姓名。
如:浙江+高一+李明)&/p&&p&群里讨论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的问题。有兴趣的学生和职场人士欢迎加入交流。&/p&&p&-------------------------------------------------------------------------------------------&/p&&p&无耻的知乎正在对我进行流量限制(意思是,大部分粉丝看不到我发的文章)。。逼得我转移阵地进入微信公众号:学习策略师(搜索ID:xuexicelueshi)&/p&&p&以后文章将主要发在公众号上。&/p&&p&——更新于2017年5月&/p&
我是做学习策略研究的,已经碰到了太多面临这种困境的学生和老师了。 这种情况很常见,但是一般人不了解其中的原理,也不知道解决的方法。这篇干货长文做一个系统的解释,并提供几种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大家依照此进行理解和练习,会有不少帮助。 上篇:原因…
首先来简单说一下记忆是什么,记是记,忆是忆。&br&人脑的工作方式有很多种解释,有些说什么“短期记忆”“长期记忆”之类的,现在我们懒得去管它,我希望你知道的是,&b&大脑是可以“记”住所有你遇到过的事物的&/b&。&br&&br&这明显与平时的经验不符,我都能想像你能举出N个反例来反驳我:&br&“我TM明明已经记不起昨天早饭吃的什么来了!”&br&“要是这样的话我干嘛反复记课文啊,读一遍不就背过了嘛!”&br&……&br&…&br&为什么貌似“记不住”呢?&br&&br&因为这不是没有“记住”,&b&而是“记住了”但“回忆不出来“了&/b&。&br&你肯定也有这样的经验,一本书你看过一遍很久没看了,你记住了吗?肯定没有吧。但你有一天重新再看,会觉得,“咦这里我有印象,那里我有印象”,这个印象是哪来的?你不是没记住吗? ……&br&&br&其实人脑是有过目不忘的本事的,而且人人都有,只不过你会所谓的“忘”,会“想不起来”,会“无法回忆”而己,我们姑且先用“忘”这个词。&br&&br&而这个世上有个人群叫“超忆症”患者,说明人是可以记起一切的。另外,人在催眠状态下能场景再现般地回忆起很多你自己以为自己不记得的场景。&br&&br&所以结论就是你其实一直记得所有看过的、听过的、想过的、经历过的,那么为何会“忘”,会想不起来呢?&br&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你的大脑容量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你都找不到它们被放到你大脑的哪个位置里去了。&br&这就好像有一笔宝藏,你把它随便扔到一片广大海域里的几百个小岛上的其中一个上面之后,转身走了。过了好多年之后你再找这笔宝藏,就怎么也找不到了。你能说你没有这笔宝藏吗?不能,你只是少了一张藏宝图而已。&br&如果你能在埋宝藏的同时画一张藏宝图(建立索引),那么基本上就可以这么认为:你几乎做到了过目不忘。&br&&br&那么怎么画这张藏宝图呢?这就要说到人脑的基本思维模式:联系&br&&br&你肯定有过这样的经验:突然问你个问题,比如说“咦钥匙放哪了?”,你怎么也找不到了,这个时候人们往往会怎样回忆呢?&br&我们通常会想:我最后一次用钥匙是干嘛了?我当时去到过哪些地方?我当时说了什么?我后来做了什么?等等,反正就是与钥匙有关的一些事物,突然,你想起来了:啊!我的钥匙放在里屋桌子抽屉里了!总之你不会先回忆这件事物本身,而是先尝试回忆与之相关联的事物,人脑一直是这样工作的。&br&&br&用刚才的藏宝图来举例说明这个事就是:&b&可以不直接画出在哪个岛上藏了东西,但是可以把这个岛周边的几个岛标出来,那么这个藏宝藏的岛也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b&&br&&br&也就是说如果要记忆一些东西(埋宝藏),那么在记的时候(画藏宝图的过程),尽量把记的材料与一些别的事物联系起来,那么会大大加深你回忆起这件东西的概率。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会记忆更深刻。&br&&br&接下来要说的是:&br&记忆的材料&br&&br&无论是工作、学习,面对想要记忆的信息,大体上有四种信息载体,我称之为记忆的四种材料:&br&一、图形、图像;&br&二、音乐、旋律;&br&三、语言、文字;&br&四、数字、符号。&br&结论是:大脑在记忆这四种材料的难度是递增的,也就是四大于三大于二大于一。对于图形,人脑的记忆难度基本为零,几乎是本能性的就记住了;而对于数字和符号是最难的,人脑勉强记住了还是容易忘。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死记硬背时的难度,如果数字、文字本身承载了意义,那么记忆是没难度的。&br&举个例子:比如你也一定经历过这样的场景,走在大路上,迎面来了一人,啊我认识,这不是那谁谁谁嘛,坏了,他叫什么名字来着?!算了,硬着头皮上前打招呼聊了半天,相谈甚欢,但直到分别时还想不起来他叫啥……&br&不必怪自己,因为人脸是图像,人名是文字,文字没图像好记(好回忆),就这么简单。&br&&br&那么记东西的方法就已经呼之欲出了:&br&&b&想办法把需要记忆的文字、数字,转化成容易记忆的图形图像,并且在记忆的时候把它们联系起来!&/b&&br&&br&小结一下:&br&1、人能记住一切,但能否回忆起来,是个难点。&br&2、要想回忆起来,一定要建立记忆的“索引”&br&3、记忆材料的联系是很重要的,能增加你回忆起来的概率。&br&4、记忆材料有四种,对于图形图像,大脑的记忆难度很低;而对于文字数字,其实我们很不擅长。要把文字数字转化成没有记忆负担的图形图像,不仅可以加快我们记忆的难度,也会降低回忆难度。&br&&br&接下来就是具体记忆方法了,因时间问题我会陆续更新一些,希望在看答案的人有机会能用得上。&br&另外,记忆方法不只能用在背书上,平时生活工作中也会有用得上的时候,学一些记忆术有时会起到你意想不到的效果。&br&&br&&br&&br&·图片锁链法&br&&br&如果用于记文,就是把你要记的文章分成几个记忆的段落,每一个段落用一个&b&夸张的图片&/b&想象在脑海里,同时试着把图片&b&翻译&/b&成你想背的文字,最后再把这些图片&b&像链条一样一个一个扣起来&/b&。.&br&图片可以代表着一个段落,或者一个主题,或者一段中心思想,什么都行你说了算。&br&注意,链接的时候,图片1与图片2相连,图片2与图片3相连,但是图片1不要与图片3发生关系。就像锁链那样,一个一个扣在一起,拉起第一个,就会想到第二个,有了第二个能想到第三个。&br&另外每扣五个图要复习一次,再往下想。
&br&&br&图片、以及图片与图片的链接要&b&夸张,鲜明,反常识&/b&,努力使图片与文字的内容、主题或中心思想有关联。好比有一篇文章,有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用鸭子代表,第二段用飞机,第三段用钢铁侠,建立好图形之后,选试着自己把图形与文字的翻译建立,比如想一下,我想到鸭子就想到哪些文字,飞机代表哪些文字哪些意思等等。&br&接下来就是图与图链接,可以是:一只山一样大的鸭子 一口咬住飞过的一架飞机,飞机的后面有根绳栓着钢铁侠…这个图形如此夸张以至于你想像过一遍就不可能忘记,后面你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背的时候逐步把鸭子翻译成文字,再把飞机翻译成文字,最后把钢铁侠翻译成文字。&br&如果这段文字你足够熟悉,在把文字翻译成鸭子、飞机、钢铁侠,并想像链接完成的同时,你就已经背过了。这就是我前段说的,给记忆材料建立了索引,埋宝藏的同时画了藏宝图,你走多远也能找回你的财富。&br&&br&这个方法最关键的还是鸭子,飞机,钢铁侠怎么与文字对应上,这个需要你用时间来设计,有人可能觉得有这个时间我还不如死记硬背呢,都能背过了,其实如果文章特别长,我的方法其实是更快的,同时更不容易忘。&br&&br&这个方法也可以用来快速记忆一些杂乱的、无序的,但又重要的事物,如一串号码、一个车牌号、一个银行卡号等等&br&&br&&br&·记忆宫殿法&br&&br&这是个非常著名的记忆方法,利用的原理就是人脑强大的空间想像和建模能力,以及图形处理能力,很多记忆高手都是用这个方法的,此法适合记忆大量的、重重叠叠的、冗长的……不对,适合记忆任何事物……这个记忆方法的来源有一个有名的故事:&br&&br&公元前447年,古希腊正举行一场宫廷宴会,当时有名的诗人西摩尼得斯也去参加,他进入大殿与每个人打了招呼,当时正好门口有人叫他,他就出去与之攀谈,突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宫殿不知因何原因发生了倒塌,巨大的石块把到会的每一个人都砸得血肉模糊……会场尸体的家属到场之后难题出现了,尸体砸得稀烂无从分辨,已经没法区分谁是谁。&br&关键时刻,西摩尼得斯展现了神奇的记忆能力,他发现能回忆起自己跟所有人打招呼时对方的面孔、所就座的位置,于是他带领死者家属一一指认了尸体,大家在悲痛之余,对西摩尼得斯的强大记忆力非常佩服。&br&这就是记忆宫殿法在历史上的第一次记载。&br&&br&现在正式说一下这个方法的具体细节:&br&首先要在大脑中建立一个空间模型,我的建议是这个模型最好使用你生活中最熟悉的那个场景,比如说你的家、你们小区的布局、你去过的一个印象深刻的二层小楼等等,比如说你想像一个自己家的模型,然后闭上眼睛,想像你正站在自己的家门口,你开门进入客厅,左边是鞋柜,右边是沙发,地上有茶几,前面有电视机,然后进入卧室,有床什么的……好,最后想像一下这整个房间越变越小,你自己越变越大,好像站在另一个维度在看自己的家一样,你可以自由的从这个屋穿墙到另一个屋……&br&说起来挺啰嗦,其实你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就知道,这对于大脑来说是没有任何难度的事情。&br&&br&这个模式建立好之后,就可以开始记忆了,方法是:&b&先把需要记忆的材料图像化,然后把这种夸张的图形图像扔在自己的家里,位置固定。&/b&你可以自由的摆放,比如扔在茶几上,挂在天花板上等等,图像的生成和摆放同样要遵循&b&夸张,鲜明,反常识&/b&的原则,方便降低回忆起来的难度。&br&&br&材料放置好之后,怎么回忆呢?回忆的时候是在脑海中想像,你打开家门,在客厅看到什么、卧室看到什么等等,如果你刚才记忆的过程足够夸张和鲜明,那么回忆的难度是非常低的。以我的经验,一般你的主要精力都并非放在回忆本身上,而是放在了解码上了(把图像化的材料转变回记忆的材料),因为这种方法的回忆难度实在太低了……&br&&br&很多参加记忆比赛的人都就用这个方法,而他们记忆的东西就比较变态了,比如什么打乱的扑克牌,上百页黄页信息,有兴趣的可以去查看记忆比赛项目,这就不多说了。&br&&br&无论什么方法,乍一开始用时是肯定比死记硬背感觉麻烦的,可是,死记硬背你练了多少年,记忆术你练了多久?要多加练习,熟能生巧,有技巧的记忆绝对比死记硬背的效率多得多得多,当你记忆术的练习变成一种习惯的时候,你会变成周围人口中的“记忆力好”的那类人的,加油。
首先来简单说一下记忆是什么,记是记,忆是忆。 人脑的工作方式有很多种解释,有些说什么“短期记忆”“长期记忆”之类的,现在我们懒得去管它,我希望你知道的是,大脑是可以“记”住所有你遇到过的事物的。 这明显与平时的经验不符,我都能想像你能举出N…
&p&【&b&多图预警&/b&】听说要放在前面
(?o?ωo? ?) &/p&&p&【&b&干货满满&/b&】从没拿粗来过的秘籍?乛?乛?&/p&&p&&br&&/p&&p&有很多求遗传部分的笔记,突然翻到了这部分在另一本上,等过段时间整理出来给你们好啦&/p&&p&&br&&/p&&p&有没有人想要纸质版呀 可以考虑扫描或者复印出来寄给你们?o??o??&/p&&p&&br&&/p&&p&想要纸质版的私我吧&br&&/p&&br&&p&【&b&禁止任何形式转载,谢谢&/b&】&/p&&p&&b&高中物理篇:&/b&&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怎样提高高中物理成绩?有哪些较好的方法? - Shelia 的回答&/a&&/p&&p&&b&高中化学篇:&/b&&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怎样提高高中化学成绩?有哪些较好的方法? - Shelia 的回答&/a&&/p&&p&&b&高考必读:&/b&&a href=&/p/& class=&internal&&应试必备技巧&/a& &/p&&p&(后续更新也会贴链接在这里的~)&/p&&p&&b&总套路篇:&/b&&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你的高中学习有哪些套路? - Shelia 的回答&/a&&/p&&p&&b&小故事篇:&/b&&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高中时代有哪些一辈子的感动细节? - Shelia 的回答&/a&&/p&&p&&b&小故事篇:&/b&&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是什么支撑你走过高三? - Shelia 的回答&/a&&/p&&br&&p&希望大家关注一下公众号:博物馆星球&/p&&p&谢谢大家(*^__^*)&/p&&br&&p&-----------------------8.26更新---------------------------&/p&&br&&p&整理一下大家的问题:&/p&&br&&p&1、答主理综答题顺序?&/p&&p&答主是先答生物,因为生物简单好拿分。再答物理,最后答化学(因为答主化学最差- -)&/p&&p&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法,建议在模拟考试时尝试多种顺序,最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答题顺序。&/p&&br&&p&2、答主理综什么卷?&/p&&p&当时答主理综是全国二卷。但是毕竟答主是14年高考的,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改革,所以大家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参考。&/p&&br&&p&&br&&/p&&br&&p&&b&谢谢大家的赞,受宠若惊&/b& (????)&/p&&br&&br&&p&这些都是当时连学弟学妹都舍不得给的秘籍,拿粗来和你们分享一下。&/p&&br&&br&&p&&br&&/p&&br&&br&&br&&p&----------------以下是原答案-----------------&/p&&br&&p&&b&首先,请巩固基础知识。&/b&&/p&&br&&p&&u&介绍下背景&/u&,答主高三好像有点轻松(ΦωΦ)&/p&&p&也没去补习班(大概是没时间),省重点高中。最后高考成绩还不错,自己这种学习状态能有这样的成绩真是太太太满意了ヽ(*≧ω≦)?&/p&&br&&p&感觉答案说的方法好像都蛮大众的,感觉自己高三前的方法跟别人答得差不多,而且也看了蛮多类似问题的回答都是上课好好听讲多做题。道理是这个道理,可是这只是表面。&b&高三之前你可以这样学,但高三抢分关键时期,必须更换策略。&/b&&/p&&br&&p&不管你是上课认真听讲还是多做题,最后都要归结到一个点,就是&b&总结规律。&/b&注意,这里说的总结不是总结知识网络,而是&b&总结高频考点、易错考点。&/b&&/p&&br&&p&说到底,这个不止和多做题有关系,还和是否拥有一个对考点熟悉的生物老师密不可分。答主就是遇到了一个好老师,所以生物一直是理综里成绩最好的一门,同时也是学起来最轻松的一门。&/p&&br&&p&&b&下面都是答主当年自己总结的关于生物考点,称为考前必看秘籍。&/b&其实,答主是一个喜欢耍小聪明的人,但是事实证明,面对这种考试规律最重要。&/p&&br&&img data-rawheight=&1707& src=&/d0bf2e6a34ae84bdee59fc_b.jpg& data-rawwidth=&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d0bf2e6a34ae84bdee59fc_r.jpg&&&img data-rawheight=&3264& src=&/cc0cddbd5f08dfdf5c18a5_b.jpg&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cc0cddbd5f08dfdf5c18a5_r.jpg&&&img data-rawheight=&2448& src=&/0fcdedb791dbde45bf19c_b.jpg&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0fcdedb791dbde45bf19c_r.jpg&&&img data-rawheight=&2448& src=&/6b0e273befd19a41b383756_b.jpg&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6b0e273befd19a41b383756_r.jpg&&&img data-rawheight=&3264& src=&/ba0d6ac9cdb0eaccb892e96_b.jpg&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ba0d6ac9cdb0eaccb892e96_r.jpg&&&img data-rawheight=&2448& src=&/4a5f7a54badaaa1af8bf1a_b.jpg&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4a5f7a54badaaa1af8bf1a_r.jpg&&&img data-rawheight=&3264& src=&/bfd3ac27fd532aae884d13_b.jpg&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bfd3ac27fd532aae884d13_r.jpg&&&img data-rawheight=&3264& src=&/2d60d847cfcc41af93c7776f_b.jpg&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2d60d847cfcc41af93c7776f_r.jpg&&&img data-rawheight=&3264& src=&/553d3b08e2f81c7f788b_b.jpg&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553d3b08e2f81c7f788b_r.jpg&&&img data-rawheight=&2448& src=&/7ccfc7cbf066114adc8c16bb1b59b1fb_b.jpg&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7ccfc7cbf066114adc8c16bb1b59b1fb_r.jpg&&&img data-rawheight=&2448& src=&/a0c59077c9ecffa8_b.jpg&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a0c59077c9ecffa8_r.jpg&&&br&&br&&br&&p&&u&以上是各章节总结&/u&&/p&&br&&img data-rawheight=&3264& src=&/932a22ac2dfa7a2107915c_b.jpg&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932a22ac2dfa7a2107915c_r.jpg&&&img data-rawheight=&3264& src=&/0b55ba74ed9bbbcb0e7eadb_b.jpg&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0b55ba74ed9bbbcb0e7eadb_r.jpg&&&img data-rawheight=&3264& src=&/07a5108bc7fccea51f676e_b.jpg&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07a5108bc7fccea51f676e_r.jpg&&&br&&br&&br&&p&&u&这些大概是易错点?&/u&时间太久都忘记了hhh&/p&&br&&br&&p&&b&最后推荐一本书:《试题调研》&/b&&/p&&img data-rawheight=&1707& src=&/4f11e399dc2ff2f51ea465a4bc04cb45_b.jpg& data-rawwidth=&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4f11e399dc2ff2f51ea465a4bc04cb45_r.jpg&&&br&&p&&u&考前抢分系列必买!考点总结!还有另一本考前押题系列。&/u&&/p&&p&好吧好像暴露年龄了,&/p&&p&对我是2014年高考的( ????? )&/p&&br&&p&&b&有问题可以私信,要是喜欢值乎也可以,链接贴下面了~&/b&&/p&&br&&p&&b&祝大家学习棒棒哦!&/b&&/p&&br&&br&&br&&br&&br&&br&&p&&b&我也是一个有公众号的人呢!&/b&&/p&&p&&b&公众号:博物馆星球&/b&&/p&&p&&b&值乎贴一下:&/b&&a href=&/zhi/people/435264?qrcode=1&utm_source=qrcode_zhihuapp&utm_medium=qrcode_button&utm_campaign=qrcode_zhi_three& class=&internal&&有什么其他想知道的也可以点这里来问我&/a&&/p&
【多图预警】听说要放在前面 (?o?ωo? ?) 【干货满满】从没拿粗来过的秘籍?乛?乛? 有很多求遗传部分的笔记,突然翻到了这部分在另一本上,等过段时间整理出来给你们好啦 有没有人想要纸质版呀 可以考虑扫描或者复印出来寄给你们…
&p&&b&【多图预警】&/b&听说要写在前面?(????)&/p&&br&&p&&b&【干货满满】&/b&充满诚意的回答(????)&/p&&p&&br&&/p&&p&有没有人想要纸质版呀 可以考虑扫描或者复印出来寄给你们?o??o??&/p&&p&&br&&/p&&p&想要纸质版的私我吧&/p&&br&&p&&b&【禁止任何形式转载,谢谢】&/b&&/p&&p&&b&高中物理篇:&/b&&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怎样提高高中物理成绩?有哪些较好的方法? - Shelia 的回答&/a&&/p&&p&&b&高中生物篇&/b&:&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怎样提高高中生物成绩?有哪些较好的方法? - Shelia 的回答&/a&&/p&&p&&b&高考必读:&/b&&a href=&/p/& class=&internal&&应试必备技巧&/a&&/p&&p&(后续更新也会贴链接在这里的~)&/p&&p&&b&总套路篇:&/b&&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你的高中学习有哪些套路? - Shelia 的回答&/a&&/p&&p&&b&小故事篇:&/b&&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高中时代有哪些一辈子的感动细节? - Shelia 的回答&/a&&/p&&p&&b&小故事篇:&/b&&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是什么支撑你走过高三? - Shelia 的回答&/a&&/p&&br&&p&希望大家关注一下公众号:博物馆星球&/p&&p&谢谢大家(*^__^*)&/p&&br&&p&-----------------------8.27更新---------------------------&/p&&br&&p&看了我其他回答下面的评论,发现好像是我说的不太清楚还是怎样,有一些普遍存在的误会。可以跳过,干货在下面。&/p&&br&&p&&u&1、是否是课堂笔记?制作时间?&/u&&/p&&br&&p&答主发出来的并不是课堂笔记,而是基于一定做题数量上对考试难点考点及易错点的总结。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薄弱点,所以答主仅提供方法和针对答主个人薄弱点的总结。&/p&&p&这些东西的整理时间是在答主高三中后期,建议高一高二不要尝试,学好基础知识即可。高三开始做综合题以后,按照这种方法结合自己情况总结常考点易错点难点,会有不一样的发现。&/p&&br&&p&&u&2、本来就没有技巧?&/u&&/p&&br&&p&化学的回答下有人问答主化学方程式怎么背,答主回复说“硬背,不过你到最后就发现自然就会了。”于是有人看到这条回复后表示本来就没什么技巧,看了答主这条硬背的回复后更加这么认为。&/p&&p&应试教育就是有技巧有规律的呀,而且答主最开始背方程式的方法确实是硬背,不过发现背不下来,后来做题多了自然就会了。不过排除铜和稀硝酸的反应系数38324这种好记的?(? ? ??)&/p&&p&&b&答主给出的技巧是,多做题总结高频考点以及自己易错点。&/b&当你整理到一个页面的时候,下一次做题回看这些总结就会发现,很多考点都在自己的总结里。本来,答主当时是想做一个类似表格一样的东西,记录各条考点的出现次数。但由于太复杂,高三后期也没有精力做这么多,就放弃了。&/p&&p&高一高二学好基础就好,高三你会发现新世界。&/p&&br&&p&-----------------------8.26更新---------------------------&/p&&br&&p&整理一下大家的问题:&/p&&br&&p&1、答主理综答题顺序?&/p&&p&答主是先答生物,因为生物简单好拿分。再答物理,最后答化学(因为答主化学最差- -)&/p&&p&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法,建议在模拟考试时尝试多种顺序,最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答题顺序。&/p&&br&&p&2、答主理综什么卷?&/p&&p&当时答主理综是全国二卷。但是毕竟答主是14年高考的,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改革,所以大家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参考。&/p&&br&&br&&br&&p&-----------------------以下为原答案---------------------------&/p&&br&&p&先说下背景,答主高中化学一直是一个大难题,理综化学都放在最后做。高三学年同统一系统复习以后,就开始寻找规律总结考点。好像我的高考经验就是做题和考试后总结规律,总结考点然后就只看这些总结出来的东西。&/p&&br&&p&&b&当然,有个好老师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节约很多自己归纳总结的精力。&/b&&/p&&br&&p&化学部分,大题解题经验很重要。时间太久也不记得选择题怎么答,只记得当时大部分时间都是放在大题上,因为每次大题都分析不出。&/p&&br&&p&记得多做题,多总结。你会发现其实考的都是那些东西,比如实验题答题都是有规律的。&/p&&br&&p&下面上干货:&/p&&br&&img data-rawheight=&3264& src=&/e891cf423cef23c035f03b_b.jpg&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e891cf423cef23c035f03b_r.jpg&&&br&&img data-rawheight=&3264& src=&/9ce0b1cdffbdc164e2c71d2d_b.jpg&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9ce0b1cdffbdc164e2c71d2d_r.jpg&&&img data-rawheight=&3264& src=&/17e2bb71d99ca86ba5ebf_b.jpg&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17e2bb71d99ca86ba5ebf_r.jpg&&&br&&br&&p&&u&如何检验元素或者根据现象判断含有某种元素:&/u&&/p&&br&&img data-rawheight=&2448& src=&/3c74f0a606b459ec0f9d6ea2a4420991_b.jpg&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3c74f0a606b459ec0f9d6ea2a4420991_r.jpg&&&br&&br&&p&&u&当时一个经常出现的反应类型,下面是可能的情况以及反应方程式:&/u&&/p&&br&&img data-rawheight=&2448& src=&/4e62d70c9a0db81f7b901f842a4add43_b.jpg&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4e62d70c9a0db81f7b901f842a4add43_r.jpg&&&br&&br&&p&&u&离子共存一般在选择题中出现的较多?&/u&&/p&&br&&img data-rawheight=&2448& src=&/a1b18c67e63ddab5211fb7cff751edb8_b.jpg&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a1b18c67e63ddab5211fb7cff751edb8_r.jpg&&&br&&br&&p&当时选修学校有学3-3和3-5&/p&&br&&p&模拟考试一直认为3-3比3-5简单,但是好像高考自己答的是3-5 T^T&/p&&br&&p&&u&所以自己总结的都是3-3的内容:&/u&&/p&&br&&img data-rawheight=&3264& src=&/ac0e10f8e04c5d06e36e_b.jpg&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ac0e10f8e04c5d06e36e_r.jpg&&&img data-rawheight=&3264& src=&/afb8d54149a_b.jpg&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afb8d54149a_r.jpg&&&img data-rawheight=&2448& src=&/73b14c15f57b476b33ce_b.jpg&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73b14c15f57b476b33ce_r.jpg&&&img data-rawheight=&2448& src=&/78cdb2b37fb72bfd7a912_b.jpg&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78cdb2b37fb72bfd7a912_r.jpg&&&br&&br&&p&&u&下面是实验题相关:&/u&&/p&&br&&img data-rawheight=&3264& src=&/195f32ffd988ea3615a0f_b.jpg&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195f32ffd988ea3615a0f_r.jpg&&&img data-rawheight=&2448& src=&/2f56c5ae1ab006ca6dfdc0866136aeeb_b.jpg&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2f56c5ae1ab006ca6dfdc0866136aeeb_r.jpg&&&br&&br&&p&当时除了自己总结,学校还有统一印制被称为“学案”的一种东西,都是知识点的总结。&/p&&br&&p&&u&下图这是最后一轮复习得精简版,之前有超厚的一堆。&/u&&/p&&br&&img data-rawheight=&3264& src=&/ac2be8a39fb_b.jpg&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ac2be8a39fb_r.jpg&&&br&&br&&p&其实自己还有一份最后总结的秘籍,由于后期时间紧,整理的有些}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